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的轴线旋转一周所花费的时间,

即一天的时间。地球的自转引起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形成了昼夜的变化

规律。当地球上其中一地区正面向太阳时,就是白天;当该地区背向太阳时,就是黑夜。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在于决定了地球上的时间和节奏。不

同地理区域的自转速度可能会有所变化,这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时差情况。

其次,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行一周所花费的时间,即一年

的时间。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因此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在一年中是变

化的。夏至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近,而冬至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远。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在于决定了地球上的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季节的

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时不同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量的不同。当太阳直射的

地方越靠近赤道时,温度就越高,形成夏季。而当太阳直射的地方离赤道

越远时,温度就越低,形成冬季。公转也决定了地球上的四季的交替。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还体现在日照的变化上。自转决定了地球

不同地区的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公转决定了每个地区在一天中

的阳光照射时间长短。这种变化是导致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温度分布不均匀

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赤道地区,由于太阳直射,温度较高,而在极地地区,由于太阳角度很小,温度较低。日照的变化还影响着地球上的植被分布和

动物的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殖往往与日照时间和光照强度有直接

关系。

此外,地球自转和公转还对地理环境产生了其他一些影响。地球的自

转带来了地球的地球磁场,它是地球保护我们免受太阳风暴和电磁辐射的

重要屏障。地球的公转决定了地球上的海洋水流和气流的分布。例如,由

于地球公转导致赤道地区温度较高,冷热气团在赤道附近进行热交换,从

而形成了大气环流和洋流。这些气流和洋流对地球上气候系统的分布和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总结来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理学的重要概念,它们决定了地球上的季节、日照、气候以及地理环境的变化。自转决定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和时差,公转决定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和气候分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还表现在日照、温度分布、植被与动物分布、地球磁场以及气候系统的形成上。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的轴线旋转一周所花费的时间, 即一天的时间。地球的自转引起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形成了昼夜的变化 规律。当地球上其中一地区正面向太阳时,就是白天;当该地区背向太阳时,就是黑夜。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在于决定了地球上的时间和节奏。不 同地理区域的自转速度可能会有所变化,这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时差情况。 其次,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行一周所花费的时间,即一年 的时间。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因此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在一年中是变 化的。夏至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近,而冬至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远。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在于决定了地球上的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季节的 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时不同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量的不同。当太阳直射的 地方越靠近赤道时,温度就越高,形成夏季。而当太阳直射的地方离赤道 越远时,温度就越低,形成冬季。公转也决定了地球上的四季的交替。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还体现在日照的变化上。自转决定了地球 不同地区的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公转决定了每个地区在一天中 的阳光照射时间长短。这种变化是导致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温度分布不均匀 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赤道地区,由于太阳直射,温度较高,而在极地地区,由于太阳角度很小,温度较低。日照的变化还影响着地球上的植被分布和 动物的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殖往往与日照时间和光照强度有直接 关系。 此外,地球自转和公转还对地理环境产生了其他一些影响。地球的自 转带来了地球的地球磁场,它是地球保护我们免受太阳风暴和电磁辐射的 重要屏障。地球的公转决定了地球上的海洋水流和气流的分布。例如,由 于地球公转导致赤道地区温度较高,冷热气团在赤道附近进行热交换,从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对地球的形态、气候、季节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以自己的轴线为中心,自西向东旋转一周的过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在于它给我们带来了日夜交替的现象。由于地球自转,当日升起的太阳在一天中从东向西直线运动,所以看起来是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在自转的过程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也会造成不同地区的昼夜时长、季节等变化。例如,在北极圈内,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太阳从5月到7月期间不落下,形成了白昼连续的极昼现象。而在南极圈内,则是从11月到1月期间连续的白天。在赤道附近,则是昼夜时长几乎相等。 地球自转的间接影响还表现在地球的形态上。在自转的过程中,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地球的赤道部分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而稍向外突出,赤道部分比两极位置直径长大约43公里。 这种偏离球形的现象被称为地球的“赤道膨胀”,其对形成地球 的自转椭球、地球形变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过程,公转周期约365.24天。地球公转对地理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地球公转造成了地球四季交替的现象。地球因为公转而绕着太阳运动,赤道与太阳夹角不断变化,导致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也不同。对于靠近赤道的地区,由于它们与太阳的夹角较小,所以一年中的气温波动较小,昼夜时长也几乎相等。而随着纬度的升高,气温变化越来越明显,昼夜时长也会更加不同。另外,地球公转还会造成在不同季节地球表面的水汽分布变化,从而影响降水分布和干湿季节的变化。 地球公转的另一个影响是它决定了日地距离的变化。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不稳定的,因为地球的公转是椭圆轨道,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距太阳最近时为近地点,距离达到 1.5亿千米,距太阳最远时为远地点,距离达到1.52亿千米。 近地点时,太阳的距离最近,这时地球表面的温度要高于远地点。对于地球上的生命而言,日地距离的变化也可能会导致生物生命周期、物种迁徙等重要生态事件发生。 三、总结 地球自转公转对地球的形态、气候、季节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它能带来日夜交替、昼夜时长不同、季节交替以及近地点和远地点的变化等现象。深刻认识地球自转公转的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地球的自然规律,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分不清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分不清他们代表着什么,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地 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此处需要注意,学生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 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 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 ③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90?; 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26?N)时,切点B的纬度为66?34?N或66?34?S。 当太阳直射在20?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N或70?S。 2.地方时与区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 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 的同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 经线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1度差4分钟。 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离北京所在的东八区较远的地区,作息 时间与北京不同。例如,新疆的乌鲁木齐市,人们一般10点钟上班,14点吃午饭。 因为乌鲁木齐在东6区,与北京时差为2小时,如果乌鲁木齐的人们使用东6区的区时,作息时间会与北京相同,但乌鲁木齐使用的是东8区的区时“北京时间”,所以他 们的作息就在“北京时间”的基础上延迟了2小时。(图解) 3、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北半球偏左。赤道上经线是互相平行的,无偏向。 4、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球上各质点都在绕着地轴作圆周运动。因此,就会产生惯性离心力。这种离心力随着物体距离地轴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从赤道向两极,惯 性离心力逐渐减小。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长期作用使地球变成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形状。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围绕着太阳公转,自身也在自转。这两种运动对于地球的形态、气候、地理环境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着自身轴线旋转。它的地理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形成昼夜变化 地球的自转造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由于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因此每个地方都会有12小时的日间和12小时的 夜间。这种昼夜变化的现象不仅影响着生物的生活节律,也影响着人们的作息习惯和经济活动。 2. 形成地球的纬度系统 地球自转也是形成地球纬度系统的原因之一。地球的轴线与地平面夹角不同,使得赤道和南北极的温度、光照等条件有明显差异。因此,人们把地球表面分为各种纬度,以便衡量和表示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气候、生态、资源等差异。 3. 形成风向和气压带 地球自转也是形成风向和气压带的原因之一。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会不停地受到阳光的照射,产生气温差异。同时,地球的旋转也使得地球表面的气体发生不同程度的热胀冷缩现

象,形成了不同的气压带。这些气压带和气温差异导致了大气运动,形成了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气候和季风气候区。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轨道运动。它的地理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形成四季交替 地球公转也是形成四季交替的原因之一。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周需要365天,因此地球在不同位置时受到的阳光照射也不同。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就是由于地球公转造成的。 2. 形成地球的经度系统 地球公转也是形成地球经度系统的原因之一。地球公转一周的圆周被分成360度,因此可以将地球划分为各种经度。这些经度用来确定地球表面上各个地区在同一时刻的时间,以便人们协调国际时差、飞行航线等问题。 3. 形成影响气候的因素 地球公转造成了地球不同区域接受不同光照时间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了地球各区域的气温差异,也是决定地球气候因素的重要之一。 三、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是紧密联系的,二者共同影响着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存。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一: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选修五】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公转示意图)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23o26's向南北降低 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 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更替 1、昼夜交替 ①昼夜的形成 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同一时间里,向着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产生昼夜现象。 ②昼夜交替的形成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不断地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1个太阳日 2、(1)地方时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同纬度上不同的地区见到日出的时间有早有晚,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由于时刻东早西晚,所以每向东15°时间要早1小时,每向西15°时间要晚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地方时只与经线(经度)有关,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交流,1884年国际上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按照这个划分方法,地球上每15°作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间区时。若是东经则为东时区,若是西经则为西时区。 某地所在时区=某地经度/15 余数〉7.5,则+1;余数≤7.5,舍去。 中央经线度数=15°×时区序号,西时区为西经,东时区为东经。 每个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2)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它是一条人为界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要加一天(如图所示)。 (3)0时经线 0时(地方时)经线是一条自然界线,它是随地球自转运动而不断变化的,0时经线的东边比西边日期早一天,日界线和0时经线可以重合,即180°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此时全球为一个日期。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地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星球,因为它不仅进行着自转,还同时进行着公转。自转指的是地球在自己的轴线周围旋转,公转则是指地球在太阳周围运动。这两个运动对地球的影响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将会探讨它们的影响和意义。 一、自转对地球的影响 1.1 影响一:日夜交替 地球自转的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因此每24小时即可完成一次自转。这个速度快得让人无法感知,但它对日夜交替产生了影响。当地球沿着自转轴旋转时,我们看到的太阳会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地球自转的速度预测每天的时间,并制定行事计划。 1.2 影响二:地磁场 地球的自转导致磁场的产生,而地磁场则保护着我们不受太阳的辐射危害。地球的磁力线从南极和北极垂直地面向外延伸,形

成了一个保护层,能够吸收太阳造成的电离辐射,让地球上的生物免受损害。因此,地球的自转对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1.3 影响三:离心力 当地球自转时,各个点的线速度不同,距离自转轴越远的点的线速度越快,距离自转轴越近的点的线速度越慢。这种不均匀速度会产生离心力,影响着地球的形状。在赤道附近,地球的半径要比两极处的半径大约42千米。这种形状差异被称为地球的“赤道膨胀”,因此地球看起来像一个略微扁平的球体。 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 2.1 影响一:四季更替 地球不仅自转,还在绕太阳公转。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5天,也就是我们的一年。由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因此地球离太阳近或远的程度不同。当地球离太阳更远时,就是冬季;当地球更靠近太阳时,就是夏季。而春季和秋季则是位于这

两个季节之间的季节,因为春分和秋分时,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 最小的。 2.2 影响二:引力 每个星球之间都有引力作用,这也是地球能够绕着太阳公转的 原因。如果地球上的万物不受太阳的引力影响,那么地球将会飞 出太阳系。因此,太阳的引力对地球的运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自转和公转的意义 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它们一起为人类创造 了一个宜居的环境。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日夜交替和磁场,让我们 可以获得光线和不受太阳辐射的保护;而地球的公转则让我们有 了四季更替和太阳的引力,让我们可以在适宜的气候下生存。所 有这些都为人类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和必要。通过 这些运动,地球创造了一个宜居的环境,让我们能够在这里生活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的运动轨迹决定了我们所处的时间 和季节的变化。地球的主要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它们共同影响着我 们的日常生活和地球上的各种现象。 1. 自转的概念与影响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的轴线旋转。它以地球的中心为轴线,每天一周,即24小时。自转带来了昼夜的交替,使得地球表面的不同 地区出现日夜交替的现象。 自转对于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自转产 生了地球的地理时区,使得不同地区的时间有所差异。这是由于地球 自转速度在不同纬度上有所差异,导致东、西半球的时间存在时差。 其次,自转是形成自然景观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地球自转的 存在,地球表面会出现日出日落、昼夜交替,从而形成了日光照射的 不同角度和强度,促使了气候和植被的分布差异。 2. 自转的原理与速度差异 地球的自转是由于地球的不均匀物质分布所导致的。由于地球内部 的铁磁性物质的存在,自转时形成了磁场,同时也产生了自转的力矩。地球的自转速度在赤道处相对较快,约为1670千米/小时,而在极地附 近相对较慢。 地球的自转速度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微小的变化,这是由于多种因素 的影响,包括地球内部岩石的流动、地球大气层和海洋对地球自转的

影响等。这些微小变化使得我们需要进行定期的时间校准,以确保全球时间的准确性。 3. 公转的概念与影响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轨迹。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被称为椭圆轨道。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一年,约为365.25天。 公转使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有所变化,从而导致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当地球距离太阳较远时,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弱,寒冷的气温和较短的日照时间使得出现冬季;而当地球距离太阳较近时,太阳辐射能量较强,气温升高,日照时间延长,从而出现夏季。 公转的周期性变化也会影响到地球上的其他现象,例如天体观测、农作物生长季节以及动植物的迁徙等。 4.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相互依存的。地球的自转决定了地理时区和昼夜交替,而地球的公转则决定了季节变化。二者共同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生物分布以及人类的生活方式。 尽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我们应该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作者:余晓盈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年第08期 地球运动方面分为自转和公转。从北极地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的,从南极地区来看,是顺时针的,地球自转的过程里面,经度递变的关系,顺地球自转的方向,东经度数是递增的,顺地球自转的方向,西经度数是递减的,因而我们可以根据经度数的递变关系,来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地区向两级逐渐递减,需注意的有三个主要数据,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1670公里,然后就是30°,表示1447,60°表示837,记住这三个数据的好处是因为赤道是按0°,30°,60°是纬度划分里面是低、中、高维的3个重要指标。 地球的地理意义有昼夜交替的现象,产生了地方时,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 一、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利用一个地区的弧度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方法是昼长=昼弧所跨经度*4分钟,也可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的地方时来计算,因为地方时正午12时总是会把1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等份,方法是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24夜长/2,夜长=2*日出时间=2*(24日落时间),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需要注意的是同一经度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相对,纬度值相等的两条纬线,其昼夜相对值相等。如北纬40°的地区昼长是15时,那么南纬40°的地区夜长为15时,需要注意的是极昼区极夜区的昼长分别是24时和0时,赤道地区永远昼夜等长为12时。 二、有关地方时时间的计算 由于地球在自转,经度不同,对应的地方时不同,可以得到两个技巧,当太阳直射某条经线时,它的地方时就是12点,由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关系,1小时自转15°,就可以得到经度不同,对应的时区也不同。如果两者经度相差15°,时间就相隔1小时,因此在时间计算方面可以得出重要的数据:15°→1小时,1°→4分钟,(经度15°对应1小时,1°对应4分钟)。 地球可以分为24个时区定位:以0°经线为中央经线,左右相隔7.5°,把它定时为0时区,向东东经7.5°,向西西经7.5°,两者相隔15个经度,经度差为15°,把它定为0时区,按照类似方法,每间隔15°,便可得1个时区,往东得东一区,往西得西一区,以此得东十二区,西十二区,东十二区位于180°经线以西,西十二区位于180°经度以东,东西二十区都只跨7.5°,所以东十二区经度差为15°,所以东西十二区合并在一起称为12时区,所以地球上24个时区包括东一区,东二区……东十一区,西一区,西二区……西十一区,12时区,0时区。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知识总结归纳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知识总结归纳 地球与地球仪知识 1、地球形状与大小 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大小: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2、经度与纬度 东经与西经分界线:0°经线与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如何判读东经、西经:按地球自转方向,往东度数越大为东经,往西越大为西经。 南纬与北纬分界线:0°纬线(赤道)为界 如何判读南纬、北纬:往南度数越大为南纬,往北度数越大为北纬。 3、经线的应用 划分东西半球:20°W与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0°→→→→160°E为东半球 20°W→→→→180°→160°E为西半球 4、纬线的应用 (1)划分南北半球: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2)划分低、中、高纬:30°N/S与60°N/S为标志 低纬:30°N--30°S 中纬:30°N/S--60°N/S 高纬:60°N/S--90°N/S (3)划分五带:23°26′N/S与66°34′N/S为标志 热带:23°26′N--23°26′S 北温带:23°26′N--66°34′N;南温带:23°26′S--66°34′S 北寒带:66°34′N--90°N;南寒带:66°34′S--90°S 5、经纬线(度)的综合应用 (1)确定位置:明确经线与纬线【见地图册P1】 a.方格状经纬网图:“横纬竖经” b.极地经纬网图:“圆纬直经” (2)确定方向【见地图册P2】 a.东西方向确定:同东经度区:度数越大越在东;同在西经区,度数越大越在西 不同经度区:两地经度数和<180°,东在东,西在西 两地经度数和>180°,东在西,西在东 b.南北方向确定:同在北半球,度数越大越在北;同在南半球,度数越大越在南 不同半球:北纬位于北,南纬位于南 (3)两点间距离【见地图册P1】 1)纬度与距离 a.任何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的经线长度约为111(110)km b.任何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A°的经线长度约为A*111(110)km 2)经度与距离 a.赤道上经度相差1°的纬线长度约为111(110)km, b.任何一条纬线(d °)上,经度相差1°的纬线长度约为COSd °*111(110)km,(60 ° 纬线的长度是赤道的一半) c.任何一条纬线(d °)上、经度相差h °的纬线长度为S = h °* 111 * COSd ° ( h °=两地经度差;d °=当地的地理纬度;S=实际距离) (4)确定最短航线——通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段【见地图册P2】 a.两地位于同一经线上:最短航线劣弧就在该经线上 b.两地经线度数和=180°,最短航线过极点 ...的劣弧段 c.两地经线度数和≠180°,最短航线为不过极点 ....的劣弧段 地球运动知识总结归纳 1、地球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 2、在北半球看北极星的仰角等于观测点的纬度 3、地球自转 (1)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2)周期:23时56分4秒一恒星日 (3)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处处相同,均为15°/时 线速度:赤道处最大,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的线速度是赤道的一半。 4、地球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2)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一恒星年 (3)速度:近日点(1月初)的线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的线速度慢 5、黄赤交角: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交角;大小为23°26′(即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黄赤交角变化与回归线、极圈纬度数及五带范围关系 黄赤交角变小→①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南北范围变小;②南北回归线纬度数变小;③热带、寒带范围变小;④南北极圈度数变大;⑤温带范围变大 黄赤交角变大则反之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期性往返运动。 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一个回归年)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整理

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 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 2. 同一时刻, 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时差) 地方时-----每个地方所在经度的时间. 东面的时间始终要比西面的时间要早达到某一时刻. A.时区和区时 (1)时区的划分: 为了统一时间, 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15°划为一个时区的方法,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2):每个时区都以本区的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就是区时。B.日界线 由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 日期要加一天,时刻不变 由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 日期要减一天,时刻不变 C.地球上的日期变更线 (1)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 (规定) (2) 零时线: (变化) 当零时区为正午12时时,全球只在同一天; 其他时间,全球均有两个日期. D.区时计算方法 (1)用已知的经度推算时区; 经度数÷15°= 商整数即为时区数 余数>7.5°商+1=时区数 <7.5°商=时区数 (2)已知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时差. 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两地时区差即为时差; 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之和即为时差。 (3)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 E.特别的计时方法 ----------------------------------------------------------------------------------------------------------------- 3. 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 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赤道不偏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