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通用4篇)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通用4篇)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通用4篇)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篇1

高一地理导学案

课题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时间

总学时

课程目标: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分析说明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2.分析说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学习重点: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学会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学习难点:学会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学习流程☆前置补偿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情景导入“斗转星移”这是说每一年间,星座的位置在不断变动着,在人们看来,天空是一个球面,星星似乎是一样遥远的,它们都像是在球面上运行。我们直接观察到的太阳,好像每天绕地球东升西落。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呢?☆预习交流 1 公转的轨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公转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公转的周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公转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黄赤交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间太阳直射点☆自学研读及探究探究一:为什么7月初太阳经过远日点附近,但我们这里却是夏季?探究二:黄赤交角大小与回归线的度数有什么关系?黄赤交角的变化能引起回归线的变化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什么规律?绘制下图:北回归线

赤道南回归线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延伸拓展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h=900-/φ -δ /h——某地正午太阳高度;φ——当地地理纬度;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当地冬半年取负值)如:求北京(400n)冬至日的正午太阳

高度角?课堂专练snab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回答:(1)此图所示日期为,北半球的节气为。(2)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如何变化?(3)图中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此刻的太阳高度为,课后反思我的疑问

问题解答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篇2

第六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地球公转一周后,地球上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能力训练点

空间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高度变化。

2.难点:太阳直射概念。

3.疑点: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

4.解决办法:图解法。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通过自己一步步绘图逐渐理解知识内容。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攻破难点:不同方位的太阳直射概念。

2.突出重点: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

3.了解五带和24节气。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图解直射概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直射,特别是变换角度的直射概念不清楚,影响了后面一系列的知识理解和学习,此处宜作为重点讲解内容。)方法:

(1)画两个如图的弧形a弧、b弧,在弧上各找一点表示一人所在的地理位置p1、p2;请学生画出此人所在的地平线(过切点画切线);讲明直射即太阳光线与地平线的夹角是90度,请学生画出太阳光线。

(2)在图2上把弧补充为一个完整的圆,并画上地轴(垂直线)、赤道(水平线),问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赤道)。

(3)把图2旋转一个角度(黄赤交角),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从此点平行于赤道画一条纬线,思考这条纬线的特点(太阳直射的最北点——北回归线,此线上各点一天中都有直射机会)

(4)思考: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否移动,观察二分二至图,认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练习:一年之中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之间。

2.昼夜长短变化

请每位学生画一张夏至日(12月22日)光照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用以订正。在图上标出南北回归线、晨昏线,把夜半球涂成阴影。

(1)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a.教师在图中南北半球各画一条纬线(例图中b、d所在纬线),学生注明昼弧和夜弧长,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太阳直射的南半球昼长于夜,北半球相反。

b.教师在北半球再添加一条纬线(例图中e所在纬线),学生观察同一半球不同纬线上的昼夜长短情况,得出结论: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赤道终年昼夜平分。

c.请学生用纬线标出极昼和极夜范围——极圈概念(例图中a.f点所在纬线)。

(2)思考:有无全球同时昼夜平分的时候,什么时候?演示春秋分时太阳直射的位置。

理论上:晨昏圈过极点时,全球纬线被平分,此时为春秋分。

实际中:夏季的昼长转为冬季的昼短的那一天。

3)练习:12月22日下列地区昼长的是b、d,昼最长的是d。

a.伦敦

b.悉尼

c.北京

d.好望角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练习:6月22日(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范围是北回归线以北各地,达最小值的地区是赤道以南各地。

分析:绘图,注明太阳直射点(北回归线)。在北回归线以北任选一点a,发现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离此点最近,此点达一年中最大值。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故未达最大值。赤道以南和南回归线以南各选一点b、c,发现此时太阳直射点离所选点最远,故赤道以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思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变化与一年中的气温高低变化有关吗?画图说明。你能解释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了吧。

(太阳高度角小,冰雪反射率大,冰层厚海拔高。)

4.五带划分:(图略)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5.四季

(1)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一季三个月,请写出天文四季的春夏秋冬所包含的月份。

春______夏______秋______冬______

(2)思考:我们通常所说的四季含义是什么(气温的高低)。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

春______夏______秋______冬______

(3)了解24节气的概念与四季的关系

24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平分24份,从春分点开始,角度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约为15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

(三)总结、扩展

思考:你知道为什么4年一润吗?

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另有其它历法计算余、损数值。

六、布置作业

题1 读右图”极地投影太阳光照图”(虚线表示极圈和回归线,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45e,0

(此图所画半球逆时针旋转,为北半球,北极圈里是极昼,此日是夏至6月22日)

(2)abc是晨昏线,其中晨线为bc段。(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永远垂直,此图逆时针旋转,地球上各地在ab弧处由昼进入夜,在bc 弧处由夜进入昼,为晨线。)

(3)此时a、b、d、e四地的地方时应是a15时,b6时,d21时,e12时。

(太阳最高点为正午12点,纬线周长被均分为24小时。)

(4)此时a、e昼夜长短是a24小时昼,e12小时昼。

(5)再过三个月,b地处在什么初秋季节(三个月后,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移向赤道,并将继续向南半球移动。)

题2 设计一个表盘,从中可以读出不同纬度任意一天的太高度角。

教师指导:盘1太阳直射点纬度范围,从2326n——2326s。

盘2太阳高度角范围。

盘3地理纬度值,三盘叠加在一起。

七、板书设计

第六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学生随堂画图,此处略)

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于夜。

2.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3.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

分全球昼夜平分。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一地正午太阳高度随距太阳直射点的远近而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地理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同半球相加,不同半球则减。)

四、五带划分(图略)

五、四季划分

天文四季:春2、3、4,夏5、6、7,秋8、9、10,冬11、12、1。

气候四季:春3、4、5,夏6、7、8,秋9、10、11,冬12、1、2。

24节气:地球公转轨道的24份均分。在天气和气候概念之间,中国传统文化。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篇3

第六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地球公转一周后,地球上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能力训练点

空间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高度变化。

2.难点:太阳直射概念。

3.疑点: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

4.解决办法:图解法。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通过自己一步步绘图逐渐理解知识内容。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攻破难点:不同方位的太阳直射概念。

2.突出重点: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

3.了解五带和24节气。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图解直射概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直射,特别是变换角度的直射概念不清楚,影响了后面一系列的知识理解和学习,此处宜作为重点讲解内容。)方法:

(1)画两个如图的弧形A弧、B弧,在弧上各找一点表示一人所在的地理位置P1、P2;请学生画出此人所在的地平线(过切点画切线);讲明直射即太阳光线与地平线的夹角是90度,请学生画出太阳光线。

(2)在图2上把弧补充为一个完整的圆,并画上地轴(垂直线)、赤道(水平线),问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赤道)。

(3)把图2旋转一个角度(黄赤交角),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从此点平行于赤道画一条纬线,思考这条纬线的特点(太阳直射的最北点——北回归线,此线上各点一天中都有直射机会)

(4)思考: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否移动,观察二分二至图,认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练习:一年之中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之间。

2.昼夜长短变化

请每位学生画一张夏至日(12月22日)光照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用以订正。在图上标出南北回归线、晨昏线,把夜半球涂成阴影。

(1)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a.教师在图中南北半球各画一条纬线(例图中B、D所在纬线),学生注明昼弧和夜弧长,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太阳直射的南半球昼长于夜,北半球相反。

b.教师在北半球再添加一条纬线(例图中E所在纬线),学生观察同一半球不同纬线上的昼夜长短情况,得出结论: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赤道终年昼夜平分。

c.请学生用纬线标出极昼和极夜范围——极圈概念(例图中A.F点所在纬线)。

(2)思考:有无全球同时昼夜平分的时候,什么时候?演示春秋分时太阳直射的位置。

理论上:晨昏圈过极点时,全球纬线被平分,此时为春秋分。

实际中:夏季的昼长转为冬季的昼短的那一天。

3)练习:12月22日下列地区昼长的是B、D,昼最长的是D。

A.伦敦

B.悉尼

C.北京

D.好望角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练习:6月22日(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范围是北回归线以北各地,达最小值的地区是赤道以南各地。

分析:绘图,注明太阳直射点(北回归线)。在北回归线以北任选一点A,发现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离此点最近,此点达一年中最大值。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故未达最大值。赤道以南和南回归线以南各选一点B、C,发现此时太阳直射点离所选点最远,故赤道以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思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变化与一年中的气温高低变化有关吗?画图说明。你能解释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了吧。

(太阳高度角小,冰雪反射率大,冰层厚海拔高。)

4.五带划分:(图略)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5.四季

(1)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一季三个月,请写出天文四季的春夏秋冬所包含的月份。

春______夏______秋______冬______

(2)思考:我们通常所说的四季含义是什么(气温的高低)。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

春______夏______秋______冬______

(3)了解24节气的概念与四季的关系

24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平分24份,从春分点开始,角度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约为15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三)总结、扩展

思考:你知道为什么4年一润吗?

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另有其它历法计算余、损数值。

六、布置作业

题1 读右图”极地投影太阳光照图”(虚线表示极圈和回归线,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45E,0

(此图所画半球逆时针旋转,为北半球,北极圈里是极昼,此日是夏至6月22日)

(2)abc是晨昏线,其中晨线为bc段。(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永远垂直,此图逆时针旋转,地球上各地在ab弧处由昼进入夜,在bc 弧处由夜进入昼,为晨线。)

(3)此时A、B、D、E四地的地方时应是A15时,B6时,D21时,E12时。

(太阳最高点为正午12点,纬线周长被均分为24小时。)

(4)此时A、E昼夜长短是A24小时昼,E12小时昼。

(5)再过三个月,B地处在什么初秋季节(三个月后,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移向赤道,并将继续向南半球移动。)

题2 设计一个表盘,从中可以读出不同纬度任意一天的太高度角。

教师指导:盘1太阳直射点纬度范围,从2326N——2326S。

盘2太阳高度角范围。

盘3地理纬度值,三盘叠加在一起。

七、板书设计

第六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学生随堂画图,此处略)

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于夜。

2.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3.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

分全球昼夜平分。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一地正午太阳高度随距太阳直射点的远近而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地理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同半球相加,不同半球则减。)

四、五带划分(图略)

五、四季划分

天文四季:春2、3、4,夏5、6、7,秋8、9、10,冬11、12、1。

气候四季:春3、4、5,夏6、7、8,秋9、10、11,冬12、1、2。

24节气:地球公转轨道的24份均分。在天气和气候概念之间,中国传统文化。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篇4

高一地理导学案教学设计课题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间总学时课程目标:1.说明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的规律。 2.知道四季的形成和划分。学习重点:昼夜长短的变化的规律。学习难点:昼夜长短的分布。学习流程:★ 前置补偿: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情景导入:人们常说“东升西落”而且习惯以日出地平线的一点代表东方,日落地平线的一点代表西方,在人们心中,太阳的出没点是判断地面东西方向的标志,那么人们以这种标准来判断东西方向正确吗?你仔细观察了吗?我们这儿夏季和冬季太阳东升西落的方向一样吗?★预习交流:1. 看课本说出晨昏线、昼弧、夜弧的含义,并说明昼弧、夜弧的长短与昼夜长短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看课本说出四季更替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学研度及探究:探究一:1.北半球的夏半年和冬半年昼夜长短一览表时间太阳直射的范围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状况北极附近极昼极夜状况北半球昼夜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夏半年冬半年二分时2.二分的时候,晨昏线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几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管什么时间,赤道与晨线的交点为几点?赤道与昏线的交点为几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二:1.产生四季更替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请填以下内容四季的变化3. 中、低、高纬各地区的季节变化状况一样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三: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及我国的四季和西方国家的四季有什么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延伸拓展:1. 当黄赤交角为0°时,会出现什么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当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时,五带的范围会怎样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生成结构: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课堂练习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图中四点所示日期:a b d c d (2)图中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因为。(3)由a到b点北半球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a c (4)由b点到c点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

b(5)当地球处于a点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区域为: 。(6)当地球处于c点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变化规律是:课后反思

我的疑问

问题解答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这个时间叫做一年,是以地球所用的时间计算的,通常是365.25天 左右。地球公转对人类和自然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公转对于季节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知道,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球的北半球离开太阳的角度在不断变化,所以相对应的气温、水汽、光照和降水等因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使得地球上的季节分明,给人带来了春暖花开、夏日炎炎、秋高气爽、冬雪飘飞等不同的体验。这对于生命的生长和繁衍,以及农牧业和渔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地球公转也对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地球公转的存在,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比如地球上的野生动植物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色彩和生命力,海水温度和海洋流动也会有明显变化,这又会影响到大洋中的生命。这些变化都对我们认识地球自然环境的规律和趋势,以及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启示。 第三,地球公转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地球公转的存在,使得不同经度、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够通过交流贸易、文化交流等方式相互联系,逐步形成全球化的交往网络。这又促进了人类对地球自然环境的更好认识,对自然资源的更好开发,对自然灾害的更好防范和处理等。同时,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规律和趋势也为人类的科学

技术、文化艺术、社会制度、人类思想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思考的方向。 总之,地球公转对于人类和整个自然界都有着巨大的地理意义。它不仅决定了季节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生产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也反映了宇宙万物间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和趋势。因此,我们应该更加认识和深入研究地球公转的本质和意义,不断探索更好地保护地球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篇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整理 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 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 2. 同一时刻, 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时差) 地方时-----每个地方所在经度的时间. 东面的时间始终要比西面的时间要早达到某一时刻. A.时区和区时 (1)时区的划分: 为了统一时间, 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15°划为一个时区的方法,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2)区时:每个时区都以本区的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就是区时。 B.日界线 由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 日期要加一天,时刻不变 由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 日期要减一天,时刻不变 C.地球上的日期变更线 (1)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 (规定) (2) 零时线: (变化) 当零时区为正午12时时,全球只在同一天; 其他时间,全球均有两个日期. D.区时计算方法

(1)用已知的经度推算时区; 经度数÷15°= 商整数即为时区数 余数>7.5°商+1=时区数 <7.5°商=时区数 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两地时区差即为时差; 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之和即为时差。 (3)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 E.特别的计时方法 ----------------------------------------------------------------------------------------------------------------- 3. 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 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赤道不偏 ------------------------------------------------------------------------------------------------------------------ 4. 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三轴椭球体 ------------------------------------------------------------------------------------------------------------------- 小结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 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2. 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 3. 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的轴线旋转一周所花费的时间, 即一天的时间。地球的自转引起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形成了昼夜的变化 规律。当地球上其中一地区正面向太阳时,就是白天;当该地区背向太阳时,就是黑夜。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在于决定了地球上的时间和节奏。不 同地理区域的自转速度可能会有所变化,这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时差情况。 其次,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行一周所花费的时间,即一年 的时间。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因此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在一年中是变 化的。夏至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近,而冬至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远。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在于决定了地球上的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季节的 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时不同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量的不同。当太阳直射的 地方越靠近赤道时,温度就越高,形成夏季。而当太阳直射的地方离赤道 越远时,温度就越低,形成冬季。公转也决定了地球上的四季的交替。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还体现在日照的变化上。自转决定了地球 不同地区的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公转决定了每个地区在一天中 的阳光照射时间长短。这种变化是导致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温度分布不均匀 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赤道地区,由于太阳直射,温度较高,而在极地地区,由于太阳角度很小,温度较低。日照的变化还影响着地球上的植被分布和 动物的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殖往往与日照时间和光照强度有直接 关系。 此外,地球自转和公转还对地理环境产生了其他一些影响。地球的自 转带来了地球的地球磁场,它是地球保护我们免受太阳风暴和电磁辐射的 重要屏障。地球的公转决定了地球上的海洋水流和气流的分布。例如,由 于地球公转导致赤道地区温度较高,冷热气团在赤道附近进行热交换,从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通用4篇)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通用4篇)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篇1 高一地理导学案 课题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时间 总学时 课程目标: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分析说明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2.分析说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学习重点: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学会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学习难点:学会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学习流程☆前置补偿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情景导入“斗转星移”这是说每一年间,星座的位置在不断变动着,在人们看来,天空是一个球面,星星似乎是一样遥远的,它们都像是在球面上运行。我们直接观察到的太阳,好像每天绕地球东升西落。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呢?☆预习交流 1 公转的轨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公转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公转的周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公转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黄赤交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间太阳直射点☆自学研读及探究探究一:为什么7月初太阳经过远日点附近,但我们这里却是夏季?探究二:黄赤交角大小与回归线的度数有什么关系?黄赤交角的变化能引起回归线的变化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什么规律?绘制下图:北回归线 赤道南回归线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延伸拓展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h=900-/φ -δ /h——某地正午太阳高度;φ——当地地理纬度;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当地冬半年取负值)如:求北京(400n)冬至日的正午太阳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5天。 1.四季变化:地球公转导致了四季的变化。由于地球公转时,不同季 节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不同,所以季节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在地球 公转过程中,地球在轨道上不同位置上的日照时间和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导致不同季节的气候和温度变化。例如,在地球公转到南半球最远离太阳 的时候,即南半球的冬至,南半球将面临较长的黑夜和冷天气。 2.时区的形成:地球公转产生了全球范围的不同时区。由于地球公转,不同经度的地区在不同时刻处于太阳直射的角度,因此每个经度都有其自 己的时间。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大约 一小时。这种时区的设立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时间统一起来,方便了人们的 交流和合作。 3.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地球公转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 多样性。地球公转过程中,接收到太阳辐射的地区温度较高,而背离太阳 的地区温度较低。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例如,靠近赤道的地区温暖湿润,适宜热带雨林的生长,而靠近两极 的地区寒冷干燥,适宜极地植被和动物的生存。 4.季风气候的形成:地球公转是季风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地球 公转过程中,由于太阳辐射的不均匀,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也不同,从而 形成了季风气候现象。例如,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地区在地球公转过程中 会经历季风的变化,夏季受到海洋上水汽的影响而产生大量降水;冬季则 因为同等的纬度上缺乏海洋的蒸发而干燥。

5.海洋洋流的影响:地球公转对海洋洋流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轴倾斜的关系,不同季节太阳直射区域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导致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这种热量分布不均匀影响了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分布,进而影响了海洋洋流的形成。例如,赤道附近的洋流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强度和方向与地球公转有关。 总之,地球公转产生了许多地理意义,包括四季变化、时区的形成、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季风气候的形成以及海洋洋流的影响等。这些地理意义对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气候分布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就是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因为同地球一起环绕太阳的还有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太阳是它们共有的中心天体,故被称为“公”转。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形成. (1)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 表示)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例: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呢?(太阳高度角小,冰雪反射率大,冰层厚海拔高.)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 .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 (3)四季更替①从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以 24 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地球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地理意义 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季节变化、气候分布、地球表面形态和生物活动等方 面的影响。 首先,地球公转是导致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地球的轴向倾斜,导致地球不同地区在一年中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在北半球夏至时,地球轴向倾斜使得北半球离太阳最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强,这时候会 出现夏季;而在冬至时,北半球离太阳最远,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弱,这 时候会出现冬季。而在南半球情况正好相反。 此外,地球公转还直接影响着气候的分布。地球公转使得太阳辐射的 分布不均匀,这进一步导致了地球上空气的循环,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 赤道附近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强,导致气温较高,形成了热带气候; 而靠近极地的地区则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弱,导致气温较低,形成了 极地气候,而中纬度地区则形成了温带气候。这种气候差异直接影响到了 不同地区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地球公转还对地球表面形态有着重要影响。地球仅仅公转一周,就会形成一个年代,然而,年代中如果产生火山、地震或者风化等地质作用,那么地表形态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长时间的观测,可以发现地球 的高山、大洲以及各种地貌,通过几百万年的演化,不断变化。 最后,地球公转也直接影响着生物活动。由于地球公转带来了四季的 交替,动植物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进行繁殖、生长和休眠等活动。例如,很多动物会根据温度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迁徙;而植物则会根据季 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长周期、开花和结果的时间。

综上所述,地球公转不仅对季节变化、气候分布、地球表面形态和生物活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而且也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地球公转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为人类认识地球和改善生活提供了理论基础。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现象。这一运动对于地球的地理意义 非常重要,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季节、天文现象等。下面将详细介绍地球 公转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公转是造成地球季节交替的主要原因之一、地球自转使得 地球上的一些位置在24小时内经历一次日出和日落,而地球公转则决定 了地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分布情况。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导致不同 地区在不同时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进而形成了四季交替的现象。 具体来说,当北半球冬至时,北半球离太阳最远,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所以是冬季;而南半球此时距离太阳最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所以 是夏季。同样道理,当北半球夏至时,北半球离太阳最近,接收到的太阳 辐射最多,所以是夏季;而南半球此时距离太阳最远,接收到的太阳辐射 最少,所以是冬季。春分和秋分则是北半球和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相等,所以可以分别作为夏季和冬季转换的标志。 其次,地球公转还决定了地球的日长和夜长。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上各 个位置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因此也使得日照时间不同。在北半球, 当夏至时,北纬23.5度处接受到最长的日照时间,这一地区的白昼持续 时间将达到24小时;而在南半球的冬至时,南纬23.5度处也会出现类似 的情况。而在北极圈和南极圈内部,则会发生极昼和极夜现象。这些地理 现象都离不开地球公转。 此外,地球公转还决定了地球整体上的气候分布。公转使得不同地区 在同一时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导致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在 赤道地区,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多,导致气温高,季节变化不明显, 常年温暖。而在中纬度地区,由于太阳辐射量适中,季节变化明显,出现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很多学生觉得“地理难学,考不好,有些知识老师课堂上讲过了,自己也认真听了,但还是搞不懂,理不清”。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变化 (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东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季节变化 (1)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 (2)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 (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夏半年(春分至秋分)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2.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3.春、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三、四季的划分 1.天文四季 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3)春、秋: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 2.气候四季 北半球:春季:3、4、5月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四、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 2.划分: (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 (2)南、北温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 (3)南、北寒带:极圈到极点之间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更替 1.产生原因: (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 (2)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 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 (1)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 (2)夜半球:太阳高度小宇0° (3)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 3.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二、地方时 1.概念

[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Word可编辑版)

[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 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处理- 《行星地球》——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 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之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示例) 注:由于南北纬66°34′是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所以南北纬66°34′称为南北极圈。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示例)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 四季更替:全球同纬度地区(除赤道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即夏季为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为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为冬夏的过渡季节。 四季划分(以北半球为例) 五带: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的递减,据此划分为五带。 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五带的划分 注: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别 (1)昼夜现象与地球为不透明球体有关,昼夜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它们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2)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地区最小,纬度越高,变化越大,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知识拓展: 昼夜长短的变化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分不清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分不清他们代表着什么,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此处需要注意,学生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 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 ③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90?; 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26?N)时,切点B的纬度为66?34?N或66?34?S。 当太阳直射在20?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N或70?S。 2.地方时与区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同一时间是区 1/ 5

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1度差4分钟。 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离北京所在的东八区较远的地区,作息时间与北京不同。例如,新疆的乌鲁木齐市,人们一般10点钟上班,14点吃午饭。因为乌鲁木齐在东6区,与北京时差为2小时,如果乌鲁木齐的人们使用东6区的区时,作息时间会与北京相同,但乌鲁木齐使用的是东8区的区时“北京时间”,所以他们的作息就在“北京时间”的基础上延迟了 2小时。(图解) 3、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北半球偏左。赤道上经线是互相平行的,无偏向。 4、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球上各质点都在绕着地轴作圆周运动。因此,就会产生惯性离心力。这种离心力随着物体距离地轴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从赤道向两极,惯性离心力逐渐减小。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长期作用使地球变成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形状。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 5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运动,这是宇宙中最基本的运动之一。地球公转现象的出现和太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而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因此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成为太阳系运动的重要组成。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着。公转运动的时段是365.24天,这就形成了日出、日落、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气象现象和季节变化。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太阳光线又抛射在地球表面,所以地球对太阳光的吸收会形成光热效应。由此,公转运动对地球环境的变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公转对地理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下面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地球公转与日、月、海洋的关系 地球公转的存在使得地球周围的自然物质都会涉及到它的轨道运动,尤其是在月球和太阳的引力的作用下,会对海洋的潮汐、日食、月食、黑夜的出现等地理现象产生影响。例如:地球公转和自转导致地球不同地方的时间是不同的。在一个日夜交替的地球上,当地转到太阳的正下方时,太阳空间的经线与当地的经线重合,这时当地的时间是正午,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二、地球公转对季节的影响

地球围绕着太阳运转,这就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造成季节变化的原因,在于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的缘故,各个地区受到的太阳光强度不同,导致了气温的高低差异,从而形成了季节的交替。 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例如:在中国,阳历的冬至日是12月21日,这个时候阳光照射到半球的表面面积最小,因此是冬季;夏至日是6月21日,阳光照射到半球的表 面面积最大,因此是夏季。在学习地理学时,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气候类型、植被、农田等等,这些都与季节有关。 三、地球公转对全球气候分布的影响 全球各地地区的温度、压力、风速和降水量都是由当地的气候影响的。而地球的公转影响了地球表面以及大气层温度的平衡。地球公转轨道过程中,不同地区接受到的阳光强度是不同的,因此就产生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例如:在赤道地带,阳光直射,温度高,使得那里的大气层内部携带有大量的湿气,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而极地区域,由于阳光照射弱,使得那里的温度十分寒冷,形成了极地气候。而地球公转还会影响到大气循环和气压的分布,造成相应的季风气候、沙漠气候、海洋性气候等,对人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总之,地球公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对于地球的气候、季节、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