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仔猪副伤寒诊断与防治

仔猪副伤寒诊断与防治

仔猪副伤寒诊断与防治
仔猪副伤寒诊断与防治

仔猪副伤寒诊断与防治

[摘要]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仔猪生

产的传染病。该病常发生于6月龄以内的猪,特别是1~4月龄仔猪多发。病程一般在2~23d,有的长达1个月以上。仔猪副伤寒致死率达20%,对养猪业构成严重威胁。现将仔猪副伤寒的诊治与预防总结如下,为仔猪副伤寒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仔猪副伤寒仔猪生产诊断与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2-0176-01

仔猪副伤寒在目前猪养殖行业成为焦点,该病又称仔猪沙门氏菌病,其病因主要是由沙门氏菌所引起,导致仔猪不能正常生长。其基本特征为:败血症,坏死性肠炎,肺炎。

一、流行病学特点

仔猪副伤寒没有固定的发病季节,春季和冬季发病的概率较为高。所主要影响的的仔猪为小于半年的,在1-4月龄最为常见,体重大约在10-15kg。仔猪副伤寒主要传播途径也是经过病猪和带菌猪之间相互接触。此外,排泄物和分泌物也是传播病原菌的主要渠道,这些,排泄物和分泌物可能进入到仔猪的生长环境,并可能进入到其食物和饮水中,最终感染仔猪的消化道。此外,带病母猪可能通过子宫和脐带传染给仔猪。由于受到猪饲养环境的影响,病原菌很容易在仔猪间相互传播。寒冷潮湿、气候突变、饲养密度过大、拥挤,饲料营养价不全,突然更换饲料,长途运输等都可能成为引

猪常见疾病的防治

猪常见疾病的防治 (一)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1.猪瘟:又名“烂肠瘟”,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烧,体温40.5—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喜喝脏水,畏寒打抖,常钻垫草,皮肤有红色出血点,压不褪色,先便秘象算盘子,后下痢恶臭,带有粘液和脓血,有脓性眼屎。此病只有通过注射猪瘟冻干苗来预防。 2.猪丹毒:又叫“打火印”,夏秋两季发生较多,急性死亡率高,多由消化道感染。一般4—9月龄的猪发病多,发病突然;体温急剧升高到42℃以上,精神沉郁,怕冷、不吃、呕吐,初便秘后腹泻,发病不久在耳后、颈部、四肢内侧皮肤上出现各种形状红斑,逐渐变为暗红色,指压时褪色,离去手指即复原。可定期注射猪丹毒氧化铝菌苗预防。 治疗:①肌肉注射青霉素20一100万单位,每天二次。此外,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对本病也有较好的疗效。②皮下或耳静脉注射猪丹毒血清。⑧大清叶75克(炒)、石膏50克、升麻40克研细服用。 3.猪肺疫:又叫“锁喉症”,多发于夏秋,中小猪感染较多,多经呼吸道感染,患病猪体温在40℃以上,不吃食,呼吸困难,张嘴喘气,呈犬坐姿势,皮肤出现紫红色斑点。可注射猪肺疫氢氧化铝菌苗预防。 治疗:①肌注双抗,即青霉素20—100万单位,链霉素50—100万单位;每日两次。②内服土霉素或四环素、每次0.5克,或肌肉注射

40—100万单位;⑧知母75克,石膏50克,桔梗50克。甘草25克,共研末、分两次服,一天一次。 4.猪流行性感冒:多发于春秋末和冬初,患病猪体温在41—41.5℃,食欲减退,无精神,鼻流粘液分泌物、咳嗽。 治疗:①肌注安痛或安乃近,百尔定5—20毫升,也可加注青霉素40一100万单位;②肌注土霉素或四环素20一100万单位。每日两次。⑧姜、葱、苇根各75克,加水煎服。 5.仔猪副伤寒:本病多侵害2~4月龄的幼猪。急性病猪体温升高到41—42℃,不食,不爱走动,下痢,粪恶臭。死前鼻唇、四肢末端、耳、颈、胸下及腹部皮肤变成蓝紫色。慢性病猪主要病状是食欲减退,呈周期性下痢,粪便淡黄色或黄绿色、恶臭,并混有血液和脱落的肠粘膜。猪常因极度衰弱而死亡。 预防:①对仔猪生后30日龄前后注射仔猪副伤寒弱毒菌苗,每次一毫升,肌肉注射。②把大蒜捣碎,混入饲料饲喂。 治疗:①磺胺脒每日每公斤体重0.4--0.6克,分两次内服,连服3天。 ②呋喃西林或痢特灵每次0.2一O.5克,每日两次,连用4天。⑧合霉素每日每公斤体重100毫克,分2—3次内服,连用3天。④中草药:黄连、黄柏、通草各10克,白头翁,甘草各6克、车前子、滑石粉各15克,研制成细末,分四次灌服。 6.仔猪白痢:仔猪白痢称“拉白屎”,多发生在20日龄以内的仔猪,病猪初期稀粪,以后粪便逐渐变为白色,混有泡沫,粘稠而腥臭,病猪精神萎靡,消瘦,行走不稳,幼猪死亡率较高。

仔猪黄痢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35697297.html, 仔猪黄痢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 作者:谭艳王桂香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8年第07期 摘要:仔猪黄痢也叫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初生仔猪容易发生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是由于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而导致。仔猪感染该病后,往往会扩散至整窝仔猪,使其存活率降低,增加饲养成本,即使能够耐过也会呈现生长发育迟缓,饲料报酬率下降,严重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必须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关键词:仔猪;黄痢;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药物治疗;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 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7-0078-01 1 流行病学 该病通常在炎热夏季、寒冷冬季多雨潮湿季节发生,而在春、秋季节较少发生。易感性最高的是新生仔猪,通常在出生后的3天内出现发病,最晚会在7天出现发病。一般来说,初产母猪产出的后代仔猪患病后症状最为严重,而经产母猪产出的后代产仔猪症状相对较轻,这主要是由于母猪长时间感染大肠杆菌而导致机体逐渐产生了对该菌的免疫力。另外,新猪场相比于老猪场发病更加严重。 该病的发生原因比较复杂,不同猪场具有不同病因。母猪自身携带大肠杆菌,并通过粪便排出病菌,污染母猪的皮肤,特别是乳房,在仔猪吮乳时就会被感染;外界环境较差,如阴雨潮湿、圈舍污秽、温差较大等,会造成仔猪自身的抵抗能力降低,从而引起发病;另外接种疫苗不及时,或母猪饲养管理不当,也可能导致该病。 2 临床症状 一般来说,一窝仔猪中最初只有1~2头出现发病,但很快就会扩散至整窝以及周围仔栏内的仔猪,有时也会全窝仔猪一起发病。仔猪发病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在2~3 h内发生腹 泻,腹泻时排出黄色的稀粪,并污染肛门周围,逐渐引起发炎、形成结痂,症状严重的病猪会在腹泻时直接排出水样粪便,有些仔猪还伴有呕吐症状,腹泻严重时会引起脱水,另外,患病

仔猪细菌性腹泻

仔猪细菌性腹泻 摘要:仔猪细菌性性腹泻是影响仔猪成活与增重主要因素,也是养殖场难以控 制的疾病之一。轻者生长迟缓,重者严重脱水死亡。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仔猪细菌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是影响仔猪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下面就几种常见的仔猪细菌性腹泻谈谈原因与防治措施。本文阐述仔猪细菌性腹泻的类型与原因,并根据其流行特点、病理变化与临床诊断做出综合防治措施,来降低仔猪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关键词:仔猪治疗腹泻 1 仔猪细菌性腹泻类型与原因 1.1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又叫迟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10~20 日龄仔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当饲养不当,如母猪过肥,乳汁过浓,哺乳母 猪饲养不全,饲料结构不合理,乳汁质量较差,母猪发生乳房炎,仔猪饲料调制 不当,引起消化不良,圈舍阴寒潮湿以及天气骤变(尤其是气温突然降低3℃以 上)等均可诱发该病。 1.2 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病原大肠杆菌引起1周龄以内的 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发生与母猪特别是怀孕母猪的饲养管理 不善有关,如饲料调配不当、栏舍不洁等[1]。 1.3仔猪红痢 仔猪红痢又叫猪传染性坏死肠炎,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出生仔猪急性传 染病,主要发生在1~3日龄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 1.4 仔猪水肿病 仔猪水肿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断奶后幼猪的一种肠毒血症,多发生 于6~15周龄仔猪。 1.5 仔猪副伤寒 仔猪副伤寒主要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或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 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仔猪,尤其是1月龄小猪常见。 1.6 猪痢疾 猪痢疾又叫猪白痢,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严重黏液性,出血性腹 泻,主要侵害15~70kg体重的猪,尤以2~3月龄猪较为多发。 2 流行特点

仔猪黄痢的诊断与防治_郭全海

2011 养猪SWINE PRODUCTION (6)其他粪中PEDV 检测诊断方法包括反转录聚 合酶链式反应(RT-PCR )(Ishikawa 等,1997;Kubota 等,1999)、原位杂交(Kim 和Chae ,2000 )。建立的RT-PCR 用于病猪小肠和粪便样品TGEV 和PEDV 的鉴别诊断(Kim 等,2001 )。使用ELISA 、阻断ELISA 、间接IF 、阻断IF 和Vero 细胞培养物的血清中和试验可以检测自然或者人工感染猪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Callebaut 等,1982;Hofmann 和Wyler ,1989,1990;Prager 和Witte , 1981;Shibata 等,2000;Witte 和Prager ,1987 )。对PEDV 阳性猪小肠冷冻切片或细胞培养物进行间接IF 和阻断IF 试验可检测PEDV 抗体。在接种7d 后,用阻断ELISA 可检测到抗体(Carvajal 等, 1995b )。所有检测抗体的方法,都应检查双份血清样本。 康复期血清样品的采集不早于腹泻开始后2周。7预防与控制 感染PED 的哺乳仔猪应让其自由饮水,以减少脱水的发生。对于育肥猪,建议停止喂料。由于PEDV 传播相对较慢,可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暂时防止病毒进入分娩舍而侵害新生仔猪,这种方法有利于推迟仔猪的感染而减少死亡损失。同时,将妊娠母猪暴露于病毒污染的粪便或者肠内容物,激发母猪产生乳汁免疫力,缩短本病的流行时间。 若连续数窝的断奶仔猪中均存在病毒,则可将 仔猪断奶后立即移至别处至少饲养4周。 同时,暂停从外引进新猪。 新生仔猪口服鸡蛋黄或者含有PEDV 免疫球蛋白的牛初乳具有预防作用,可预防疾病或者降低死 亡率(Kweon 等,2000;Shibata 等,2001 )。在欧洲,没有足够的经济意义促使人们研发该 病的疫苗。然而, 该病在亚洲暴发如此严重,所以正在研制弱毒疫苗。 Bernasconi 等 (1995)报道适应细胞的CV777病毒株,其基因序列明显改变。此外,这种适应细胞培养的病毒对剖腹产新生仔猪毒力很低,并且组织病理变化显著减少。韩国KPEDV-9毒株在Vero 细胞上传93代后对新生仔猪的致病率降低,对妊娠母猪安全,因而建议用该细胞适应毒株作为疫苗(Kweon 等,1999 ),尽管其实际效率还需要测定。在日本,从1997年开始使用一种经济的、 减毒的、适应细胞培养的PEDV (P-5V )活疫苗对母猪进行预防接种。该疫苗被认为是有效的,但不是在所有母猪中都可产生可靠的乳汁免疫力(Usami 等,1998 )。(转自Barbara E Straw,Jeffery J Zimmerman,Sylvie D'Allaire,et al .猪病学[M].第9版.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399-403. )仔猪黄痢的诊断与防治 郭全海,赵耀光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工程系,河南商丘476000) 中图分类号:S858.28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1957(2011)06-0084-03 摘要:仔猪黄痢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症状多表现 为部分初生仔猪先排黄色稀粪,后拉半透明有腥臭味的黄色液体,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等可确诊。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及用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土霉素等药物治疗,能得到有效控制。关键词:仔猪;黄痢;大肠杆菌;诊断与治疗收稿日期:2011-10-25作者简介:郭全海(1980-),男,河南淮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方面的研究.E-mail :guohan611@https://www.doczj.com/doc/535697297.html,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哺乳仔猪常见肠道传染病之一。仔猪黄痢对仔猪的危害非常大,发病率高时能达90%以上,病死率高达100%。如果没有合理的防治措施,常常会给猪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流行病学 笔者在临诊中发现,仔猪常在出生后数小时至 7日龄内发病,以2~4日龄最常见,5~6日龄仔猪也 见有零星发病,1周龄以上很少见有发病。 大肠杆菌通过仔猪的口腔或脐带进入肠道得以传染。仔猪出生后从外界环境中吃了被污染的东西才能感染。这种污染常来自母猪或分娩区内清洁不彻底的积粪。在正常情况下,该病传播不快,产房内的发病数慢慢!!!!!!!!!!!!!!!!!!!!!!!!!!!!!!!!!!!!!!!!!!!!!!!!!!!!!!!!!!!!!!!!!!!!!!!!! 84DOI:10.13257/https://www.doczj.com/doc/535697297.html,ki.21-1104/s.2011.06.039

仔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与诊断鉴别

仔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与诊断鉴别 临床症状 1.急性(败血型) 发病初期多为急性经过,病猪体温升高到41℃左右,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喜藏于垫草内,寒战。常互相挤压、堆叠在一起,有的达3~4层;鼻盘发干,眼结膜发红,有黏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有时不见腹泻。在发病的2~3天,在鼻端、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上出现紫色斑。此时病猪迅速衰竭,行走不稳,弓背弯腰,毛焦肷吊,呼吸困难,衰竭而死亡,病期为2~5天,死亡居多。 2.慢性为最常见的病型,由急性转来或一开始即呈慢性经过。其病状与急性相似,只不过症状不明显或缓和些,据观察,最主要的特征症状是下痢,而且形式多样。粪便呈粥状或水样,为灰白、淡黄、黄绿、灰绿或污黑色,恶臭,常混有黏液,甚至黏膜或血液。严重时,肛门失禁,在吃食、躺卧或起立和行走时都可出现下痢,粪便自然下流,使尾部及整个后躯沾污,有的咳嗽时,呈喷射状排出稀粪水。有时病猪下痢与便秘交替流行。有的病猪还发生肺炎,有咳嗽和呼吸加快症状。一般来说,慢性病猪体温稍高或正常,有食欲,饲喂时,到槽前吃几口就离去,后期废绝,也有的病猪死前还吃,喜喝脏水。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眼眶下陷,在后期时,极度瘦削,弓背,腹部收缩,紧贴背脊下,筋骨毕露,体瘦如柴,真所谓“皮包骨”,最后极度衰竭而死。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诊断鉴别 慢性副伤寒由于发病特点、症状及剖检变化都较典型,不难做出诊断。 1.流行病学特点本病发生于1~3月龄仔猪,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缓慢。常在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差的猪场发生。寒冷、气候多变、阴雨连绵季节多见发生;有降低仔猪抵抗力的多种致病应激因素存在。 2.临诊症状初期急性发生时,与猪瘟、猪丹毒相似,需结合其他材料综合判断。慢性病例典型的症状是持续性下痢,呈慢性经过;部分仔猪还有肺炎症状。 3.病理变化大肠有典型的溃疡,或弥漫性坏死,肠壁变厚。肝、淋巴结等为干酪样坏死等。 4.细茵分离急性病例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可从实质器官分离出病原菌,慢性病例不易成功。将分离的沙门氏菌,进行形态、培养特性(包括鉴别培养)、生化试验及血清学鉴定等。 5.鉴别诊断急性病例与猪瘟、猪丹毒很相似,除了结合症状、病理及流行特点进行分析,综合判定外,尚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如对猪瘟进行猪瘟酶标抗体试验、猪瘟荧光抗体检验及猪瘟兔体交互反应等)。 防治措施 (一)治疗对全群仔猪进行观察,发现病猪后立即隔离,及时治疗,并指定专人负责照

仔猪黄痢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仔猪黄痢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仔猪黄痢病是出生仔猪常发的急性、致死性肠道传染病,多在仔猪出生后几天内发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临床症状主要以腹泻、排黄色稀粪、急性死亡为主要特征,剖检有肠炎和败血症变化,是危害哺乳仔猪的重要传染病之一,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对养猪业危害极大。2015年3月,北京顺义某猪场突发仔猪腹泻,排黄白色或黄色水样稀便,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并结合细菌病原分离、生化鉴定,致病性试验,药敏试验,确诊为仔猪黄痢大肠杆菌病。对分离的菌株进行了药敏试验,筛选出了3种敏感药物,根据诊断及药敏试验结果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效果显著经治疗,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现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北京顺义某猪场于2015年3月,5日龄仔猪突然发病,仔猪腹泻不止,患猪粪便呈黄白色或黄色水样,仔猪迅速消瘦、全身衰弱,很快死亡。 2 临诊症状患猪腹泻黄色水样、顺肛门流下。精神沉郁,停止吃乳,脱水,迅速消瘦。 3 病理变化心包增厚,心包膜外面覆盖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外膜小点出血。肝表面覆盖一层灰黄色纤维素膜,肝肿大呈土黄色,表面有细小的灰白色坏死点。脾肿大出血。十二指肠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分离培养将采集的2份肝脏组织分别接种马丁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37℃培养18~24h,观察菌落形态。挑取可疑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纯培养。 4.2 生化试验参照BioMerieux 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仪鉴定操作说明进行。取纯化的单菌落接于0.45% NaCL基物安培管,用比浊仪制备混浊度相当于1个麦氏单位的菌悬液,接种于VITEK革兰氏阴性菌鉴定卡(GNI+),放入读数器中鉴定读取结果。 4.3致病性试验 将上述生化试验鉴定为大肠杆菌阳性的菌株,分别取纯化的单菌落接种普通营养肉汤,37℃培养24h,将每个菌株的营养肉汤培养物分别经腹腔接种小白鼠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清晰整齐)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等也常引起本病。沙门氏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卵圆形小杆菌,不形成芽胞,有鞭毛,能?\动。本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环境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水中能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在冰冻的土壤中可存活过冬,在潮湿温暖处虽只能存活4~6周,但在干燥处则可保持8~20周的活力。该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60℃15分钟即可被杀灭。对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不强,常规消毒药及其常用浓度均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1.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可从粪、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排菌。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交配或人工授精也可感染。在子宫内也可能感染。另据报道,健康畜带菌(特别是鼠伤寒沙门氏菌)相当普遍,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以及动物抵抗力下降时,常导致内源性感染。本病主要侵害6月龄

以下仔猪,尤以1~4月龄仔猪多发。6月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阴雨潮湿季节多发。 2.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数天,或长达数月,与猪体抵抗力及细菌的数量、毒力有关。 临床上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 亚急性和慢性型:为常见病型。表现体温升高,眼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粪便。病猪消瘦,皮肤有痂状湿疹。病程持续可达数周,终至死亡或成为僵猪。 急性型:又称败血型,多发生于断乳前后的仔猪,常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者,表现体温升高(41~42℃),腹痛,下痢,呼吸困难,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斑,多以死亡告终。病程1~4天。 3.病理变化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坏死性肠炎为特征,多见盲肠、结肠,有时波及回肠后段。肠黏膜上覆有一层灰黄色腐乳状物,强行剥离则露出红色、边缘不整的溃疡面。如滤泡周围黏膜坏死,常形成同心轮状溃疡面。肠系膜淋巴索状肿,有的干酪样坏死。脾稍肿大,

仔猪副伤寒主要特征及防治措施

2010届毕业学生存档号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仔猪副伤寒主要特征及防治措施 毕业生: XXX 指导教师: XXX 班级: XXXX 专业:畜牧兽医 所在系部:动物科学系 2011年6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青得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证书或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了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毕业生签名:时间:年月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青海畜牧兽医技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论文。同意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指导老师签名:毕业生签名:

时间:年月日 目录 1 病原 (1) 2 发病原因 (1) 3 流行特点 (1) 4 主要特征 (2) 4.1 急性 (2) 4.2 亚急性 (2) 4.3 慢性 (2) 5 病理变化 (2) 6 剖检变化 (2) 6.1 急性型 (2) 6.2 慢性型 (3) 7 实验室诊断 (3) 7.1 涂片镜检 (3) 7.2 细菌分离鉴定 (3) 8 临床类鉴别诊断 (3) 8.1 猪瘟 (3) 8.2 猪痢疾 (3) 8.3 猪丹毒 (3) 8.4 猪肺疫 (4) 9 治疗 (4) 9.1 抗生素疗法 (4) 9.2 大蒜疗法 (4) 10 防治措施 (5) 参考文献 (7)

几种常见猪病的诊断和防治

几种常见猪病诊断与防治

目录 猪瘟 (1) 猪口蹄疫 (2) 猪伪狂犬病 (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4) 猪流行性感冒 (5) 猪丹毒 (6) 猪肺疫 (7) 猪链球菌病 (8) 仔猪黄痢 (9) 猪水肿病 (10) 猪气喘病 (11)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12) 猪附红细胞小体病 (13) 猪弓形体病 (14) 猪应激综合症 (15)

食盐中毒 (16) 黄曲霉毒素B1中毒 (17) 赤霉菌毒素中毒 (18) 仔猪铁缺乏症 (19) 猪疥癣病 (20) 猪瘟 猪瘟俗称“烂肠瘟”一种急性、高热、接触性传染病,急性呈败血症,慢性以坏死肠炎为其主要特征,有高度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流行特点:在自然情况下,本病仅发于猪(包括野猪),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对猪瘟病毒的敏感性无差异,但常流行猪瘟的地区,年龄大的猪比小猪的抵抗力强,天然感染的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以通过呼吸道、眼结膜和伤口感染。 症状分三型: (1)最急性型,此类型比较少见,偶尔发生在流行开始的猪群,病猪体温升至 41℃以上常无其他病状,一夜过去,已死在猪舍内,病程仅1-2天,死亡率100% (2)急性型,此类型常见,病猪体温升至40.5-41℃,吃食减少或全废:吃两 三口后就去睡觉,眼结膜发炎并有脓性分泌物、鼻镜干燥,病初便秘,粪便干粟状,带血或黏液,以后拉稀,粪便恶臭,公猪的包皮常有积尿,挤压时流出恶臭浊白色的液体。病后期,病猪耳朵发绀,四肢内侧、腹下、会阴等处的皮肤有小出血点。病猪精神委顿,不活动,病程1-2周,死亡率70-80%。 (3)慢性型,病状极不规则,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也时有时无,喜饮水,便秘 与腹泻交替,病猪低头垂尾,常挤卧在一起。极度消瘦,行动无力,摇晃,病程常拖延一个月以上,最后衰竭而亡。 剖检:死猪外观消瘦,有眼屎,耳朵发绀,四肢内侧,肛门等处皮肤常有出血点。剖检喉头、心脏、膀胱、肾脏有明显的出血点。全身淋巴结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边缘出血,切面红白相间,呈大理石样。肾脏色淡,表面有散在的针尖状。出血点。脾不肿大,边缘有许多深红的点状突起,称梗塞病变。脾脏边缘梗塞状尤为严重。胆囊和胃黏膜常有出血斑。回盲瓣上部出血坏死或有纽扣状溃疡。 防治: 1.平时预防措施 (1)用兔化猪瘟弱毒冻干苗进行预防注射。对猪群必须作到定期防疫, 一头不漏,这是预防猪瘟的首要环节。以后每月对出生仔猪和购进的猪只进行补打疫苗。 (2)实行自繁自养,尽可能不要到猪市场购猪,必须引进种猪时,应到 无病场及有正规防疫制度的猪场购买。买回来的只猪必须隔离观察半个月以上,无病才能混养。 (3)经常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加强饲养管理。 2.紧急预防,一旦猪群发生猪瘟,应采取以下措施: (1)初步确诊后立即用3-4倍剂量的兔化猪瘟弱毒冻干苗对假设健康 猪群紧急预防注射(每猪换针头)。 (2)免疫原则:先健康猪后可疑猪。病猪不处理,一定要换针头。

仔猪副伤寒的防治

仔猪副伤寒的防治 1、病原体与传染源 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其病原体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沙门氏菌为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不产生芽孢,除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都有周身鞭毛。病原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但对消毒药的抵抗力不强,3%的来苏儿、福尔马林能将其杀死。本病主要侵害2~4月龄仔猪。其传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于病猪及带毒猪排出的病原体污染了饲料、饮水及土壤等,健康猪吃了这些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发病。另一种是病原体平时存在了健康猪体内,但不表现症状,当饲养管理不当,寒冷潮湿,气候突变,断乳过早,有其它传染病或寄生虫病侵袭,使猪的体质减弱,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乘机繁殖,毒力增强而致病。 2、流行特点 各种家畜、家禽、其他动物和人,对沙门氏菌属的一些细菌有易感性。不分年龄均可感染,多发生在断奶后的的幼龄猪。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气候寒冷多变及多雨潮湿季节发生最多。 3、症状 按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以慢性型为常见。 (1)急性(败血型)发病初期多为急性,体温升至41摄氏度以上,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喜藏于垫草内,寒战。鼻、眼有粘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在鼻端、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紫色斑,呼吸急促,很快死亡。 (2)慢性为最常见的病型,最主要的特征症状是下痢,粪便呈粥状或水样,呈黄褐、灰绿或污黑色,恶臭,有时混有血液。严重时,肛门失禁;使尾部及整个后躯沾污,常发生肺炎,有咳嗽和呼吸加快症状。体温稍高或正常,食欲减少,后期废绝;有的病猪皮肤上出现湿疹样变化;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最后极度衰竭而死。病程多在半个月以上甚至长达2个月。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4、诊断 慢性副伤寒的发病特点、症状及病理变化都比较典型,不难做出诊断,急性副伤寒与猪瘟很相似,且常为猪瘟的并发病,应注意区别诊断。 5、防治

猪常见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猪常见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猪病种类多而病因复杂。但严重威胁养猪业的仍然是传染病,尤其是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等。严格遵循"预防为先,治疗为辅,防重于治"的猪病防治原则,做到:定期防疫,通常在每年的春、秋两季进行定期预防。目前除流感和传染性胃肠炎外,其余各病都有预防用疫苗。小猪满月后应注射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疫苗,隔3~7天注射猪瘟、猪丹毒和猪肺疫疫苗。除常规预防外,必要时还须注射脑炎、口蹄疫、附红细胞体等疫苗;定期驱虫,一般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各驱虫一次,育肥猪也可每一两个月驱虫一次;随时观察,随时观察猪的症状,以利及时治疗。 现将猪常见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简介如下: (1)猪瘟:一年四季,任何猪都可发生,传染快,症状为高热稽留,脓性结膜炎、初便秘,后腹泻,耳后、颈、腹、四肢内侧皮肤有出血,指压不退色。防治药物:无特效治疗药物。发病后对假定健康猪每头按4—8头份紧急注射猪瘟疫苗。 (2)猪丹毒:散发,夏季多见,架子猪易感。症状为发热42 ℃以上,绝食便秘,皮肤有瘀斑,有的病肤出现疹块并坏死,或有心内膜炎和关节炎症状。防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治疗。 (3)猪肺疫:秋末春初多见,中小猪易感。症状为高热,呼吸困难、咽喉肿胀,口鼻流泡沫液体,死前瘀斑,慢性者有肺炎和胃肠炎。防治药物:庆大霉素、磺胺类等药物。 (4)猪链球菌病:地方流行性,各种猪均易感。症状为高热稽留,废食、跛行、呼吸困难。皮肤有瘀斑,神经症状明显,病程短,死亡快。防治药物:抗菌消炎类药物。 (5)猪气喘病:无明显季节性,冬季多见。症状为气喘咳嗽,早晚吃食,运动时咳嗽明显,呼吸快。防治药物:卡那霉素、土霉素、咳喘速停等。 (6)猪日本乙型脑炎:7—9月份蚊子较多时易发。症状为体温升高、口渴、结膜潮红,粪便干燥如羊屎,有的呈明显神经症状。防治药物:磺胺嘧啶。 (7)猪流行性感冒:在天气骤变和冷湿季节易发。症状为发病突然,全群发生,体温升高,寒颤,呼吸急促,咳嗽,流清涕、眼结膜充血,病程短,2—6天即可康复。防治药物:抗菌素、磺胺类、解热类药物。

仔猪黄痢诊治新法

仔猪黄痢诊治新法 仔猪黄痢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杆菌引起的以感染1周龄以内的初生仔猪为主的急性肠道传染病。1周龄以上的仔猪很少见。 1、主要临床症状 仔猪吃初乳后,先后5头猪发病,表现为严重腹泻,粪便成浆液状,黄白色,在尾部,会阴和后肢等处玷污粪液,并粘:结成痂。病猪排粪时拱背,表现排便失禁,精神委靡,消瘦,脱水,眼球下陷。 2、剖检变化 病猪肠道粘膜呈卡他性炎症,其中十二指肠充血、出血,结肠炎症较轻,肠道充气膨胀,有多量黄色液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多汁色淡,有弥漫性点状出血,质脆软;肝肾有凝固性坏死灶。 3 、实验室诊断 3.1 镜检可见肠上皮组织显著膨胀,细胞内见有气泡,肠粘膜细胞膨胀,肠内绒毛脱落,腺体萎缩。 3.2 微生物学检查取十二指肠.内容物划线接种于麦康凯平板培养基上,作溶血试验及生化试验。将分离的病原型大

肠杆菌攻毒2头哺乳仔猪,于24h后发生黄痢。于是确诊该综合养殖厂哺乳仔猪患仔猪黄痢。 4、防治措施 4.1 加强饲养降低日粮中的抗原物质,减轻肠道免疫反应,断奶仔猪日粮的豆粕含量不宜超过25%,降低粗蛋白水平,以限制性氨基酸强化日粮,断奶仔猪日粮粗蛋白含量不宜超过19%:饲料中添加柠檬酸、甲酸钙等有机成,分;加入乳清粉等生成乳酸的物质;也可在料中加入调痢生、益生素等微生态制剂。 4.2 改善管理适度通风换气,降低圈舍温度,增强仔猪抵抗力。搞好环境卫生,彻底清扫消毒。猪场每天清扫一次,然后用3%来苏水与0.2%~0.5%过氧乙酸交替消毒,地面通道遍撒生石灰。 4.3 应用药物对于腹泻脱水仔猪,口服补液盐,方法是10%葡萄糖盐水10mL,地塞米松2mL,10%维生素C2mL。 4.4化学治疗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 专业:学号:姓名: 指导老师: 摘要:仔猪副伤寒(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猪霍乱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 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本病大多发生于幼龄仔猪., 成年猪很少见到。本病在我国各地的猪场都有发生, 特别是卫生状况不好的猪场常发,造成很大损失。规模化养猪场的养猪环境和饲养条件较好,发生较少。 1、引言 1 .1 病原学 沙门氏菌属是一群形态、生化特性相似的细菌,为革兰氏明性菌,能运动、不形成芽孢、具周身鞭毛,存在于肠道中。沙门氏菌在环境中生存能力强, 在粪便氧化池可存活47天,在潮湿的粪便中可存活至少3个月,在干燥的粪便中可存活6 个月以上。此菌很容易被热、阳光灭活,也能被一些常用的酚类、氯类以及碘类消毒剂灭活。沙门氏菌属是一形态、生化特性同一的菌属。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能运动、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具周身鞭毛的杆菌。作为一个典型的肠杆菌科的菌属,沙门氏菌存在于温血以及冷血动物的肠道中。沙门氏菌生命力顽强。它在7?45°C都可繁殖,冷冻或冻干后仍存活,在适合的有机物中可生存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据报道,沙门氏菌可在食肉动物粪便中存活8个月(Mittermeyer 和Foltz, 1969),在粪便氧化池中生存灯天 (Will等,1973)。在pH值低于5以下时,这种生存时间会缩短(Henry等,1983)。许多报道表明此菌在水中可存活很久(Williams,1975; Wary 和 Sojka,1977;Pokorny,1988)。此菌很容易被加热,阳光灭活,也能被一些常用的酚类、氯类以及碘类灭菌剂灭活(Rubin和 Weinstein,1977)。正因为沙门氏菌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以及在无数的宿主中造成的长期带菌状态,才使得此菌属在世界范围内广为分布。根据所采的样品不同以及不同的血清型,分离沙门氏菌的技术相差不一。在污染物、词料以及污染的水中,沙门氏菌数要比其它的细菌少一些。这时,常用的分离沙门氏菌技术为记录良好的加工技术,如预增菌法、选择性增菌法以及选择性平皿培养等(Groves等,1971 ^Edwards和 Ewing, 1972; Skovgaard等,1985;

一例慢性型仔猪副伤寒解剖病例

一例慢性型仔猪副伤寒解剖病例 余恩超 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由于它主要侵害4月龄以内的仔猪,也称仔猪副伤寒。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阴雨潮湿天气多发。是一种较常见的传染病。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慢性型在大肠发生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变化,表现慢性下痢,有时发生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其病原体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常存在于病猪的各脏器及粪便中,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粪便中可活1~2个月,在垫草中可以存活2~5个月,在冻土中可以过冬,在10%~19%的食盐腌肉中能生存75天以上。但对消毒药抵抗力不强,用3%的来苏儿、福尔马林等能将其杀死。 慢性型感染临床症状:此型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与肠炎猪瘟相似。体温稍许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被毛失去光泽,反复下痢,粪便呈灰白色、淡黄色或绿色,形同粥状,有恶臭,有时带血和坏死组织碎片,以后逐渐脱水消瘦,皮肤出现痂样湿疹。有些猪发生咳嗽。病程2~3周或更长,最后衰竭死亡。 如图:皮肤出现痂样湿疹

如图:小猪出现严重的拉稀并脱水 感染慢性型沙门氏菌病的小猪解剖后主要病变在盲肠和大肠。肠壁淋巴小结先肿胀隆起,以后发生坏死和溃疡,表面被覆有灰黄色或暗淡绿色麸皮样物质,肠壁增厚。肝、脾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常见到针尖至栗米大的灰白色坏死灶,这都是猪沙门氏菌的特征性病变。肺部有时见到卡他性或干酪样肺炎病灶。 如图:肠壁增厚,出现麸皮样特征病变

如图:肝脏出现大小不等状灰白色坏死灶 防治措施: 预防本病应从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等方面着手。断奶分群不要突然改变环境,猪群尽量分小一些。在断奶前后(1月龄以上),应口服或肌注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等预防。未发病的猪可用药物预防,每吨饲料中加入金霉素100克或磺胺二甲基嘧啶100克,可起一定的预防作用。 治疗可用抗生素疗法:土霉素。口服,每天每千克体重50~100毫克,分2~3次服;肌注,每千克体重40毫克,1次注射。新霉素。口服,每天每千克体重5~15毫克,分2~3次服用。复方新诺明(SMZ-TMP),每千克体重70毫克,首次加倍,每天口服2次,连用3~7天。

仔猪副伤寒

仔猪副伤寒 仔猪副伤寒主要是由猪霍乱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 仔猪一种传染病,又称猪沙门氏菌病。主要症状为出现肠炎 和持续下痢为特征。 一)病原特性沙门氏菌为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直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有周身鞭毛,能运动。本菌有菌体抗原(O 抗原)、鞭毛抗原(H 抗原)、表面抗原(荚膜和菌毛抗原,称为W抗原)和K抗原;虽不产生外毒素, 但具有毒力较强的内毒素,可引起发热、白细胞变化及中毒性休克,有的还可产生与大肠杆菌肠毒素性质相同的肠毒素。 引起猪副伤寒的沙门氏菌的血清型较为复杂,各国所分离到的菌株有较大的差异且致病性很不一致。其中猪霍乱沙门氏菌及其孔道夫变种是主要的病原体,可引起败血症和肠炎;鼠伤寒沙门氏菌和德尔俾沙门氏菌能引起急性或慢性肠炎;都柏林沙门氏菌可引起散发性败血症和脑膜炎:猪伤寒沙门氏菌则以引起溃疡性小肠结肠炎以及坏死性扁桃体炎和淋巴结炎为特征。 沙门氏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粪中可活1?2个月, 在垫草上可活8?20周,在冻土中可以过冬,在10%?19 % 食盐腌肉中能生存75 天以上;但对消毒药的抵抗力不强,3% 来苏儿、3 %福尔马林等常用消毒液均能将其杀死。本菌易 产生耐药性。 二)流行特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又以冬春季节多发。本病可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只,但3?4月龄仔猪最易感, 6 月龄以上的猪发病少,1 月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更少。多为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粪便、尿液、流产物排出,经消化道感染。环境潮湿、长途运输、卫生较差、营养缺乏等外界不良因素可造成内源性感染。

(三)临床症状急性病例体温高达40?42 C,呕吐和腹 泻,拉黄绿色、恶臭、粥样稀粪。耳根、胸前、腹下、四肢 等肢体远端皮肤发绀,有紫色斑点和斑块,多数病例2?4 天死亡,耐过猪发育不良,转为僵猪。慢性病例较为常见,开始发病不易察觉,到精神不振、寒颤、出现下痢时,一般才被发现。病猪喜钻垫草,或者挤堆。恶性下痢,下痢和便秘交替进行,粪便恶臭,呈淡黄色、灰绿色或灰白色。病猪长期卧地、高度消瘦,皮肤呈污红色,站立行走时歪歪倒倒,体温有时升高,继而又降至常温。一般于数周后死亡,少数康复的猪变为长期带菌的僵猪。 四)病理特征仔猪副伤寒较为特征性的病变是大肠黏膜局灶性或弥漫性伪膜和溃疡,周围无堤状隆起。急性病例主要表现败血症变化,腹腔脏器表面附着有黄白色纤维蛋白状物,胃肠浆膜充血、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脾脏肿 大,色暗带蓝,坚度似橡皮,肝脏肿大,黄色样变或表面有散在m 粒大小的黄白色坏死点。盲肠、结肠坏死性炎症,肠壁增厚,表面附有一层假膜,胆囊黏膜坏死。慢性病例主要病变在盲肠、结肠和回肠,特征性病变为坏死性肠炎,肠壁增厚,黏膜上覆盖一层灰白色和黄绿色麸皮样假膜,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 五)诊断要点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初诊。确诊可通过细菌学检查、分离培养和ELISA 等方法。急性病例可从实质器官分离出病原菌,慢性病例不易成功。如已分离到沙门氏菌,必须综合其它症状、病理变化及流行特点进行分析,综合判断。 六)治疗方法 1. 西药治疗化疗药的使用以敏感药物,按一定的周期进行替换使用。选药方案可参考表10-15 ,还可选择盐酸强力霉素、盐酸土霉素、氟哌酸代替磺胺类药。 表10-15 西药治疗猪沙门氏菌病药名

新进仔猪管理要点

新进仔猪管理方案 一、仔猪进栏前的准备工作 把栏舍清刷干净,用2%烧碱喷洒消毒,干燥后用水冲刷地面上的烧碱,自然干燥后再用高效优质消毒药如复合碘、复合醛类消毒一次,自然干燥后空置5-7天再进猪。 二、如何挑选仔猪 1、仔猪应该在健康猪场购买。 2、根据自已场的情况选择猪的品种。瘦肉型猪适合用全价饲料喂养,本地土猪、本地杂交猪较适合 泔水料和半全价料喂养。 3、优秀的猪表现为:身体较长,两肩胛距较宽,背宽,臀部肌肉丰满,四肢粗壮。 劣质的猪表现为:两头尖,肚子大,脐疝、腮大,腿短的猪。 4、健康猪的表现为: A、精神状态良好,眼睛有神,眼角无泪斑、无分泌物。 B、采食正常,食欲良好。 C、皮肤光滑有光泽,活动自如,行走正常。 D、体温、脉搏、呼吸正常。 E、粪尿排泄正常,粪尿中不混杂有未消化的的饲料和血块。 三、输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运输的车辆要干净,严禁使用运淘汰猪的车辆运猪苗。 2、运输车辆要彻底消毒。 3、运输前猪不能喂得过饱。 4、尽量在早晚天气凉爽时运输。 5、长途运输时,中途适当给予饮水或饲喂青料。 四、仔猪进栏初期的管理 1、仔猪进栏后按猪大小、强弱分栏栏饲养,保持圈舍干燥,清洁、卫生,切忌潮湿拥挤,防止拉稀 和患皮肤病。建议每栏饲养10-15头为宜。 2、仔猪进栏第一天不喂饲料,只供给清水、0.1%柠檬酸溶液或电解多维溶液饮用(饮水可加入5-10% 的糖,0.5-1%的盐,以补充猪体营养)。 3、第二天起给予小量饲料,给料当天给量不超过0.25kg,第二天可逐渐增加,第三天恢复正常再增 加料量。直至进栏5天才喂八成饱,防止过饱拉稀。 4、对猪体进行一次常规消毒,建议先用菌毒敌(灭、净)或消特灵等消毒药水消毒, 5、进栏后用金卡人工乳喂5-7天转用金卡银太子保育王全价料饲喂。 6、进栏第一周添加药物预防和驱虫。 7、经过7-10天饲养稳定后,结合本地疫病发生情况给仔猪打疫苗,主要做好猪瘟、链球菌、猪肺疫 A、B,伪狂犬、口蹄疫等疫苗。每隔5-7天分别依次注射猪瘟疫苗3-4头份/头,猪口蹄疫疫苗 1-2ml(浓缩型),猪链球菌疫苗(多价型)1-2ml/头,猪肺疫A、B苗2ml/头,猪伪狂犬(1-2ml/头),仔猪副伤寒(1-2ml/头)等疫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