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仔猪副伤寒主要特征及防治措施

仔猪副伤寒主要特征及防治措施

仔猪副伤寒主要特征及防治措施
仔猪副伤寒主要特征及防治措施

2010届毕业学生存档号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仔猪副伤寒主要特征及防治措施

毕业生: XXX

指导教师: XXX

班级: XXXX

专业:畜牧兽医

所在系部:动物科学系

2011年6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青得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证书或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了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毕业生签名:时间:年月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青海畜牧兽医技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论文。同意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指导老师签名:毕业生签名:

时间:年月日

目录

1 病原 (1)

2 发病原因 (1)

3 流行特点 (1)

4 主要特征 (2)

4.1 急性 (2)

4.2 亚急性 (2)

4.3 慢性 (2)

5 病理变化 (2)

6 剖检变化 (2)

6.1 急性型 (2)

6.2 慢性型 (3)

7 实验室诊断 (3)

7.1 涂片镜检 (3)

7.2 细菌分离鉴定 (3)

8 临床类鉴别诊断 (3)

8.1 猪瘟 (3)

8.2 猪痢疾 (3)

8.3 猪丹毒 (3)

8.4 猪肺疫 (4)

9 治疗 (4)

9.1 抗生素疗法 (4)

9.2 大蒜疗法 (4)

10 防治措施 (5)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仔猪副伤寒主要特征及防治措施

XXX(指导老师:XXX)

摘要:仔猪副伤寒又称沙门氏菌病,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以拉痢为主要症状的仔猪传染病,以拉痢为主要症状的仔猪传染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多发生于2~3月龄的仔猪,四季均可发生,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关键词:仔猪副伤寒症状病理剖检诊断治疗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和国内生猪及其产品的频繁流动,对许多猪的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仔猪副伤寒是影响养殖业较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它使仔猪的生长生育受阻,更为严重的是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制约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所以,应引以高度的重视,特别应搞好预防接种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是减少仔猪副伤寒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途径,保证养猪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病原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杆菌中的猪霍乱沙门氏菌和伤守沙门氏菌及其弯型、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苗等细菌引起的一种猪传染病。该菌属革兰氏阴性(G--),为肠道寄生菌,因毒力弱不能引发疾病,一旦饲养管理不善,猪舍卫生条件差,致猪抵抗力下降,使存在与肠道的沙门氏菌毒力增强,而发生内源性感染发生副伤寒,病猪排出毒力增强的沙门氏菌,感染同栏猪,形成外源性感染。

2发病原因

外界环境不良,饲养管理不娄,卫生条件差,气候突然变化,机体抵和下隆或长途径运输而造成过度疲劳和饥饿等多诱发病,感染寄生虫(如肝片吸早)分娩,手术等都能引起该病的发生。

3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密集饲养的断奶后的仔猪,成年猪及哺仔猪很少发生。有两种传染方式:一种是由于病猪排出的病原体污染了饮料,饮水及土壤,健康猪吃了这些被污染的食物被感染发病;另一种是病原体平时在于健康猪体内但不表现症状,当饲养管理不当,寒冷潮湿,气候突变,断奶过早,有其他传染病或寄生虫病侵袭,是猪的体质减弱,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就乘机繁殖,毒力增强而致病,本病呈散发,若有恶劣因素严重刺激,也可呈现地方性流地。

4主要症状

4.1急性

体温升高至10~42℃,厌食,喜钻垫草,有时呕吐,先便秘后下痢,粪呈灰绿色,恶臭,有时带血,鼻、耳、劲、腹下部和股内侧皮肤呈紫红色或蓝色,经4~20天死亡。

4.2 亚急性

间歇性发热,发育不良,皮毛粗糙,严食,喜喝水,接稀,粪便呈黄绿色,恶臭,有时咳嗽,经数周死亡,亚急性和慢性病猪剖检可见大肠膜增厚,有较大的浅层死溃疡,表面附有没麸皮样的假膜,溃疡面回陷,淋巴结及肺发生干酪样坏死。

4.3慢性

多见,主要发生于2~3.5月龄仔猪,长期呈顽固性腹泻,粪便呈灰白色,严臭稀便,污染后躯。

长时间躺卧,皮肤污红色,极度消瘦,继发肺炎,易于死亡。病呈2~3周,最后衰竭死亡。

5病理变化

5.1急性脾肿大,色暗蓝,硬度如橡皮,被膜小点状出血,切面蓝红色,白髓周围有红晕环绕,肠系膜淋巴结素状肿大,软而红,如大理状。心包和心内外膜有小血点状出血,有时有浆液性、纤维素性心包炎。肝肿大淤血被膜有时有出血点,肝

实质可见糠麸状的极为细小的黄灰色小坏死灶。肾皮质部苍白,偶见细小出血点和斑点状出血。

5.2肺充血,淤血,有黄白色干酪样结节。

5.3肝边面有灰黄色小点,坏死灶。

5.4脾肿大,质似橡皮,呈蓝紫色。

5.5淋巴结肿大,切面充血,出血,并有坏死灶。

6部检变化

6.1急性型

主要是败血症变化,脾脏肿大,切面呈蓝色,可以看到肿大的淋巴结滤泡。肠系膜淋巴结索状大,其他淋巴结呈不同程序肿大,浆液状炎症和出血。肝,肾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和出血,肢体末稍淤血呈青紫色。

6.2慢性型

特征病变为坪死性肠炎,盲肠,结肠或回肠后端,肠壁增厚,黏膜上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性物质,呈灰巷色或淡绿色麸皮样物质剥见底部呈红色,边缘有不规则的溃疡面。肠系膜淋巴肿胀,部分变干酪样。脾脏稍肿,肺部增大处呈灰红色。

7实验室诊断

7.1涂片镜检

无菌采集尸体骨脏实质器官,经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发现有两端纯圆的中等大小杆菌,无荚膜及芽孢,周边有鞭毛的沙门氏菌,确诊为沙氏菌病。

7.2细菌分离鉴定

取新鲜病料,研磨制成悬液,用拉种环蘸去上悬液以画线法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在37℃温箱内培养24h,可以在培养基上见到乳白色,圆形,光滑的菌落,经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为该菌落为沙门氏菌,确诊为仔猪副伤寒。8临床类鉴别诊断

8.1猪瘟

相似外有传染性,急性猪瘟与急性副伤寒,慢性猪温与慢性副伤寒,在临床上有些相似,容易混淆,但猪温的皮肤有小出血点,精神高度沉郁,不食、各种药物治疗均无效,病死率极高,不同年龄的猪都发病,传播迅速,剖检肚脏,脾脏不肿大,无坏死灶,但脾脏有出血性梗死,回盲口附近有扣状溃疡。

8.2猪痢疾

相似外有传染性,有轻重不先进的腹泻,与慢性副伤寒相似,但猪痢疾传播缓慢,流行期长,持续不利,粪便经常带血和黏液,呈棕色,红色或黑色,剖检时见大肠黏膜表层有弥慢性坏死,出血,不发生像仔猪副伤寒那样深层坏死。8.3猪丹毒

相似外有传染性,猪丹毒对3~12月龄的敏感,乳猪抵抗力较强,仔猪副伤寒虽有时有侵害成年猪,但对于哺乳仔猪危害严重,一般与猪瘟相似,不同的是最急性型不显任何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型的体温在 41~42℃以上,流眼泪,但眼睛仍然明亮,发病 2~3 天后在胸腹,背腰,肩胛,大眼等处皮肤上出现隆起的大小方圆不等的红色疹真,指压退色,红斑有鲜红变为暗红,甚至紫色。较为慢性时,出现皮肤坏死,关节肿大,活动困难,以致死亡。

8.4猪肺疫

相似外有传染性,流动性猪肺炎,多发生在 5~9 月温暖天气,体温为高

热 41~42℃,呼吸困难,口鼻黏膜绀,咽喉部红肿热痛,常在一天内死亡,散发性猪肺疫,一年四季都有发生,高烧,咳嗽,流鼻涕,呼吸急促困难,行走摇晃,咽喉部轻行红肿或没有红肿,如不及时治疗,几天或十几天死亡。

9治疗

对病猪采取及时隔离消毒,改善饲养管理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9.1抗生素疗法

土霉素每日 50~100ml/kg体重。新霉素每日 5~15ml/kg体重,分2~3次口服连用3~5d后,剂量减半后,继续用药4~7。强力霉素,口服每次3~3 ml/kg 体重,每天一次。甲磺酸培氟沙星可深性粉,混饮每1L水中5~10 mg,每天两次。

9.2磺胺类疗法法磺胺增效合剂疗郊较好,磺胺嘧啶20~40 ml/kg体重,加甲苄氨嘧啶4~8ml/kg体重,混合后2次口服。连用一周或用复方亲朋诺明70 ml/kg 体重,首次加倍每天口服2次连用3~天。

9.3大蒜疗法

将大蒜2~25g捣成蒜泥或制成大蒜酊口服一天三次,连服3~4天。

9.4肌注硫酸黄连素100 mg,每天两次,连用两天或穿心莲(鱼腥草)5 mg 每天一次。

病例:2010年5月,乐都县水磨湾养殖场,从甘肃引进60~70日龄的仔猪52头,引进后出现高热,排绿色恶臭稀便,呼吸困难等症状,前后死亡8头,死亡率为15%。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确诊该病为仔猪副伤寒,通过抗生素,石黄胺类药物治疗,治愈44头,治愈率达 84%。有效的控制了仔猪的死亡,减少了养猪农民的经济损失。

10防治措施

预防此病发生,应加强对仔猪的饲养管理。要及时对仔猪进行副伤寒菌苗的注射。若发现本病时,应立即对病猪进行隔离和消毒,对病猪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土霉素对此病的预防效果不错,如果仔猪已经发病,可采取肌肉注射土霉素液或安乃近注射液,每天早晚各一次,用药3~5天病情可以好转。

10.1免疫注射

应用仔猪副伤寒疫苗进行接种,在断奶后各免疫1次,中间隔离3~4周,每次剂量不少于4~5ml,在副伤寒危害严重的地方有计划的预防注射,能有效的控制该病的发生。

10.2加强饲养管理,给予全价优质的饲料,出生仔猪要尽快尽早吃初乳,提前补料,断奶后合群时不要突然改变环境,猪群数量不宜过大,以免发生拥挤,潮湿等。

10.3常在发病地区进行仔猪伤寒菌苗口服或注射,同时可采用添加土霉素等抗生素塑料加以预防。

10.4保持圈舍及环境卫生,定期用消毒药喷洒猪栏,运动场及墙壁,食槽等经常洗刷,给予清洁饮水,粪便发酵处理。

10.5当有猪发病时病猪应及时隔离,圈舍用10%石灰乳或3%草木灰进行消毒,病猪进行治疗,死猪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10.6对未发病的猪可采取药物预防,在每吨饲料加入金霉素100g或磺胺二甲嘧啶100g可起一定的预防作用。

小结

综上所述,仔猪副伤寒养猪业较为严重,危害较大,死亡率较高的一种仔猪传染病,但该病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流行,对此病的防治基础之外,还要加强饲养管理和改善环境卫生,严格消毒,检疫及隔离的原则,春秋两季发行有计划,高密度地进行仔猪副伤寒单菌或三联菌(猪瘟,猪肺疫,仔猪副伤寒)预防注射是最有效途径,选择有效抗菌素及磺胺类药物联合应用效果好,有效的控制了猪的死亡,减少了养猪农民的经济损失,提高了养猪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2]李佑民家畜传染病学北京蓝天出版社 1993

[3]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第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4]董鑫实用猪病临床类症鉴别从书 2004

致谢:

本论文是在王杰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励的教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题目的最终完成,王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校期间,王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向王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猪常见疾病的防治

猪常见疾病的防治 (一)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1.猪瘟:又名“烂肠瘟”,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烧,体温40.5—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喜喝脏水,畏寒打抖,常钻垫草,皮肤有红色出血点,压不褪色,先便秘象算盘子,后下痢恶臭,带有粘液和脓血,有脓性眼屎。此病只有通过注射猪瘟冻干苗来预防。 2.猪丹毒:又叫“打火印”,夏秋两季发生较多,急性死亡率高,多由消化道感染。一般4—9月龄的猪发病多,发病突然;体温急剧升高到42℃以上,精神沉郁,怕冷、不吃、呕吐,初便秘后腹泻,发病不久在耳后、颈部、四肢内侧皮肤上出现各种形状红斑,逐渐变为暗红色,指压时褪色,离去手指即复原。可定期注射猪丹毒氧化铝菌苗预防。 治疗:①肌肉注射青霉素20一100万单位,每天二次。此外,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对本病也有较好的疗效。②皮下或耳静脉注射猪丹毒血清。⑧大清叶75克(炒)、石膏50克、升麻40克研细服用。 3.猪肺疫:又叫“锁喉症”,多发于夏秋,中小猪感染较多,多经呼吸道感染,患病猪体温在40℃以上,不吃食,呼吸困难,张嘴喘气,呈犬坐姿势,皮肤出现紫红色斑点。可注射猪肺疫氢氧化铝菌苗预防。 治疗:①肌注双抗,即青霉素20—100万单位,链霉素50—100万单位;每日两次。②内服土霉素或四环素、每次0.5克,或肌肉注射

40—100万单位;⑧知母75克,石膏50克,桔梗50克。甘草25克,共研末、分两次服,一天一次。 4.猪流行性感冒:多发于春秋末和冬初,患病猪体温在41—41.5℃,食欲减退,无精神,鼻流粘液分泌物、咳嗽。 治疗:①肌注安痛或安乃近,百尔定5—20毫升,也可加注青霉素40一100万单位;②肌注土霉素或四环素20一100万单位。每日两次。⑧姜、葱、苇根各75克,加水煎服。 5.仔猪副伤寒:本病多侵害2~4月龄的幼猪。急性病猪体温升高到41—42℃,不食,不爱走动,下痢,粪恶臭。死前鼻唇、四肢末端、耳、颈、胸下及腹部皮肤变成蓝紫色。慢性病猪主要病状是食欲减退,呈周期性下痢,粪便淡黄色或黄绿色、恶臭,并混有血液和脱落的肠粘膜。猪常因极度衰弱而死亡。 预防:①对仔猪生后30日龄前后注射仔猪副伤寒弱毒菌苗,每次一毫升,肌肉注射。②把大蒜捣碎,混入饲料饲喂。 治疗:①磺胺脒每日每公斤体重0.4--0.6克,分两次内服,连服3天。 ②呋喃西林或痢特灵每次0.2一O.5克,每日两次,连用4天。⑧合霉素每日每公斤体重100毫克,分2—3次内服,连用3天。④中草药:黄连、黄柏、通草各10克,白头翁,甘草各6克、车前子、滑石粉各15克,研制成细末,分四次灌服。 6.仔猪白痢:仔猪白痢称“拉白屎”,多发生在20日龄以内的仔猪,病猪初期稀粪,以后粪便逐渐变为白色,混有泡沫,粘稠而腥臭,病猪精神萎靡,消瘦,行走不稳,幼猪死亡率较高。

仔猪细菌性腹泻

仔猪细菌性腹泻 摘要:仔猪细菌性性腹泻是影响仔猪成活与增重主要因素,也是养殖场难以控 制的疾病之一。轻者生长迟缓,重者严重脱水死亡。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仔猪细菌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是影响仔猪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下面就几种常见的仔猪细菌性腹泻谈谈原因与防治措施。本文阐述仔猪细菌性腹泻的类型与原因,并根据其流行特点、病理变化与临床诊断做出综合防治措施,来降低仔猪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关键词:仔猪治疗腹泻 1 仔猪细菌性腹泻类型与原因 1.1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又叫迟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10~20 日龄仔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当饲养不当,如母猪过肥,乳汁过浓,哺乳母 猪饲养不全,饲料结构不合理,乳汁质量较差,母猪发生乳房炎,仔猪饲料调制 不当,引起消化不良,圈舍阴寒潮湿以及天气骤变(尤其是气温突然降低3℃以 上)等均可诱发该病。 1.2 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病原大肠杆菌引起1周龄以内的 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发生与母猪特别是怀孕母猪的饲养管理 不善有关,如饲料调配不当、栏舍不洁等[1]。 1.3仔猪红痢 仔猪红痢又叫猪传染性坏死肠炎,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出生仔猪急性传 染病,主要发生在1~3日龄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 1.4 仔猪水肿病 仔猪水肿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断奶后幼猪的一种肠毒血症,多发生 于6~15周龄仔猪。 1.5 仔猪副伤寒 仔猪副伤寒主要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或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 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仔猪,尤其是1月龄小猪常见。 1.6 猪痢疾 猪痢疾又叫猪白痢,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严重黏液性,出血性腹 泻,主要侵害15~70kg体重的猪,尤以2~3月龄猪较为多发。 2 流行特点

猪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法

猪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法 发表时间:2017-10-31T14:47:25.6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1期作者:肖振库 [导读] 猪的发病多在春季,且多为混合感染,发病后不易治愈。最普遍的有猪瘟、猪流感、猪肺疫、仔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等。猪瘟死亡率较高’猪流感死亡率较低,但可导致猪生长迟缓,使养殖效益下降。 黑龙江省甘南县中兴乡人民政府畜牧兽医站 161800 猪的发病多在春季,且多为混合感染,发病后不易治愈。最普遍的有猪瘟、猪流感、猪肺疫、仔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等。猪瘟死亡率较高’猪流感死亡率较低,但可导致猪生长迟缓,使养殖效益下降。 1 猪瘟的防治 猪瘟是一种由病毒所引起的猪病,该疾病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传播速度也极快,可发生于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品种类型的猪群。其中,日龄小于1个月的仔猪其感染率普遍较低,而>1个月的猪群普遍发病率较高。当猪群受到传染时,猪瘟将会以爆发的形式出现,最先感染的猪群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死亡,死亡风险极高。猪瘟的疾病特征主要表现为高热、四肢不受控制抽搐、痉挛等,猪瘟的高发时期为春季前期及春季末尾期,此时的防控重点在于对猪瘟高发地区和常发地区提前做好防控措施,在母猪配种前及配种后均进行免疫。对日龄<20天的仔猪可进行首次免疫,在日龄50天时再次对仔猪进行免疫接种。对于非疫区猪群可对母猪配种前后进行免疫,对公猪只需在秋季和春季两个季节进行免疫,对已经断奶的仔猪只需免疫一次,此外,为预防仔猪感染猪瘟,也可对仔猪采取超前免疫措施。因春季早晚温度差距较大,养殖人员需对猪舍做好保温工作,并对猪舍进行定期的清洁与消毒,改善猪舍环境,对猪舍的饲养方式进行严格管理,饲料需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加强胡萝卜等饲料的喂养,提升猪群对病毒的免疫力,以此降低猪瘟的爆发几率。在猪舍消毒上,饲养员可采用石灰水等方式进行消毒,定期清洁粪便,并保持室内良好通风。若猪群出现了明显的呼吸道感染,饲养员可选择咳瑞康进行肌肉注射,并每隔2天对注射进行全面消毒及粪便清理,使猪群的饲养环境得到改善,减少病毒的滋生。 2 猪霉形体肺炎 当易感猪群首次被病原菌传入时,极有可能会暴发急性型。任何年龄的猪都容易感染,可达100%的发病率。并有发热或不发热的急性呼吸困难的特征性。3个月的持续时间,而后转为慢性型;很常见,小猪多在3到10周龄时第一批病状出现,10到16天的接触后的潜伏期。本型特征是明显反复的干咳与频咳,在晨起喂饲与运动剧烈后咳嗽尤为严重。通常病猪仅咳嗽1到3周,或是没有限期地咳嗽。除较重病例外,呼吸动作仍然正常。病猪通常食欲正常,生长发育却不是很好。在表面康复之后,当猪达到16周龄时复发或“第二次暴发”也是极有可能。有些患慢性型疾病的猪,日后会由于巴氏杆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继发侵入,急性肺炎也有可能发生;病猪没有较明显症状并有时轻咳,全身状况良好及生长发育几乎正常,但经X射线检查或剖检时可见到气喘病病灶;猪气喘病冻干兔化弱毒菌苗;猪气喘病168株弱毒菌苗,两种菌苗仅适在疫区使用,都要注入肺内才能产生免疫效果且免疫力产生的时间缓慢,约在60天以后才能产生免疫力。已在国内使用的美国辉瑞与荷兰英特威公司生产的灭活疫苗,肌肉注射,效果较好且使用方便。 3 仔猪副伤寒防治 从近几年畜禽养殖较常面临的各个问题来看,仔猪副伤寒是春季时期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该疾病高发于刚出生3-4月的仔猪当中,对于小于2个月的猪群普遍较少出现。该猪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早期便秘,在后期时逐渐出现下痢,远端皮肤处如耳朵、腹部、嘴周、尾端等部位皮肤相较于其它部位更红,并随着时间延长而呈现青紫色,此时仔猪体温会比正常水平高出许多。部分仔猪为慢性便秘,因此会出现下痢和便秘症状的交叉呈现,排泄物颜色多为淡黄,皮肤表层会出现湿疹。对此,?对仔猪副伤寒的预防,需在仔猪断奶后,立即对各个仔猪进行副伤寒弱毒冻干苗接种,提前做好预防措施,这是降低病猪发生率的重要举措。而对已经出现仔猪副伤寒的养殖区,需对日龄在10-30天的仔猪进行首次副伤寒接种免疫,对其间隔8天后再进行免疫。免疫药物可选择庆大霉素、氯霉素等药物,但需谨记,青霉素、红霉素等药物无法治疗该疾病,因此在选择免疫药物时需对猪群的患病类型做到明确了解,对不同药物的治疗功效也做到熟知。 4 猪流感 猪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猪流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呼吸道疾病。临床发病表现急促、咳嗽、呼吸困难、发热、衰竭、迅速康复为特征。病猪和带毒猪是此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发病猪不分品种、性别和年龄,冬春两季发病较多,多在早春呈地方性流行。往往突然发病,迅速传染整个猪群,发病率高达100%,潜伏期2-7d,病程1周左右。如果在发病期管理不当。会发生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等,增加猪的病死率。此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用猪流感佐剂灭活苗连续接种2次,免疫期可达8个月。预防要加强猪舍的消毒工作,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加强饲养管理,定期用5%的火碱对猪舍进行消毒,在天气突变或湿冷时要注意防寒保暖,保持环境稳定。特别是春季注意猪舍通风胆要防贼风、防潮。此外,在发病季节不可从外地引进新猪,凡购进新猪必须隔离饲养,等1周确认无病后再并人原猪群。定期用阿毒(主要成分为利巴韦林)拌料预防。假如发生猪流感,首先要供给富含营养的青绿多汁饲料,及时查明病猪与可疑病猪,隔离治疗。猪舍用2%烧碱液消毒,粪便堆积发酵。病初给以缓泻,之后解热镇痛,抑菌消炎。可肌注30%安乃近注射液3-5mL/头,或复方氨基比林、复方奎宁注射液5-10mL/头。此外添加适量抗菌素或碘胺类药物,以减轻并发症。另服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以防细菌感染。对病情较重的猪可用青霉素、链霉素、病毒灵同时肌注,每天2次,连用5d。也可用精通一号(主要成分为柴胡)+热毒5号(主要成分为氨基比林)肌肉注射0.2mL/kg体重,另用病寄灵(主要成分为葸诺沙星)+病毒5号(主要成分为罗瓦尔精)肌肉注射0.1mL/kg体重,每天1次,连用3d。 5 猪传染性胃肠炎 通常2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12-24小时会出现呕吐与严重下痢。此病快速传播,几天可感染全群。仔猪发病突然,先表现呕吐,而后腹泻如水,粪便呈现黄色、绿色或白色且常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越小日龄,病程越短,死亡率也越高,2周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很高,有些母猪与患病仔猪有密切的接触并导致反复感染,其症状较重,体温升高,泌乳停止且呕吐、食欲不振与腹泻,也有些哺乳母猪没有明显的临诊症状;此病发生时,马上把病猪隔离饲养,与健康母猪和没有感染的仔猪进行隔离,以防仔猪感染,对圈舍环境要清扫干净,用草木灰水或碱水进行消毒,可用氯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10~30毫克,每天2次;磺胺脒0.5~4克、次硝酸铋1~5克、苏打1~4克,混合口服。对重病猪失水过多,适当静脉注射葡萄糖氯化钠溶液,上述药物可控制继发感染。

仔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与诊断鉴别

仔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与诊断鉴别 临床症状 1.急性(败血型) 发病初期多为急性经过,病猪体温升高到41℃左右,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喜藏于垫草内,寒战。常互相挤压、堆叠在一起,有的达3~4层;鼻盘发干,眼结膜发红,有黏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有时不见腹泻。在发病的2~3天,在鼻端、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上出现紫色斑。此时病猪迅速衰竭,行走不稳,弓背弯腰,毛焦肷吊,呼吸困难,衰竭而死亡,病期为2~5天,死亡居多。 2.慢性为最常见的病型,由急性转来或一开始即呈慢性经过。其病状与急性相似,只不过症状不明显或缓和些,据观察,最主要的特征症状是下痢,而且形式多样。粪便呈粥状或水样,为灰白、淡黄、黄绿、灰绿或污黑色,恶臭,常混有黏液,甚至黏膜或血液。严重时,肛门失禁,在吃食、躺卧或起立和行走时都可出现下痢,粪便自然下流,使尾部及整个后躯沾污,有的咳嗽时,呈喷射状排出稀粪水。有时病猪下痢与便秘交替流行。有的病猪还发生肺炎,有咳嗽和呼吸加快症状。一般来说,慢性病猪体温稍高或正常,有食欲,饲喂时,到槽前吃几口就离去,后期废绝,也有的病猪死前还吃,喜喝脏水。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眼眶下陷,在后期时,极度瘦削,弓背,腹部收缩,紧贴背脊下,筋骨毕露,体瘦如柴,真所谓“皮包骨”,最后极度衰竭而死。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诊断鉴别 慢性副伤寒由于发病特点、症状及剖检变化都较典型,不难做出诊断。 1.流行病学特点本病发生于1~3月龄仔猪,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缓慢。常在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差的猪场发生。寒冷、气候多变、阴雨连绵季节多见发生;有降低仔猪抵抗力的多种致病应激因素存在。 2.临诊症状初期急性发生时,与猪瘟、猪丹毒相似,需结合其他材料综合判断。慢性病例典型的症状是持续性下痢,呈慢性经过;部分仔猪还有肺炎症状。 3.病理变化大肠有典型的溃疡,或弥漫性坏死,肠壁变厚。肝、淋巴结等为干酪样坏死等。 4.细茵分离急性病例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可从实质器官分离出病原菌,慢性病例不易成功。将分离的沙门氏菌,进行形态、培养特性(包括鉴别培养)、生化试验及血清学鉴定等。 5.鉴别诊断急性病例与猪瘟、猪丹毒很相似,除了结合症状、病理及流行特点进行分析,综合判定外,尚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如对猪瘟进行猪瘟酶标抗体试验、猪瘟荧光抗体检验及猪瘟兔体交互反应等)。 防治措施 (一)治疗对全群仔猪进行观察,发现病猪后立即隔离,及时治疗,并指定专人负责照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清晰整齐)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等也常引起本病。沙门氏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卵圆形小杆菌,不形成芽胞,有鞭毛,能?\动。本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环境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水中能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在冰冻的土壤中可存活过冬,在潮湿温暖处虽只能存活4~6周,但在干燥处则可保持8~20周的活力。该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60℃15分钟即可被杀灭。对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不强,常规消毒药及其常用浓度均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1.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可从粪、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排菌。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交配或人工授精也可感染。在子宫内也可能感染。另据报道,健康畜带菌(特别是鼠伤寒沙门氏菌)相当普遍,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以及动物抵抗力下降时,常导致内源性感染。本病主要侵害6月龄

以下仔猪,尤以1~4月龄仔猪多发。6月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阴雨潮湿季节多发。 2.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数天,或长达数月,与猪体抵抗力及细菌的数量、毒力有关。 临床上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 亚急性和慢性型:为常见病型。表现体温升高,眼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粪便。病猪消瘦,皮肤有痂状湿疹。病程持续可达数周,终至死亡或成为僵猪。 急性型:又称败血型,多发生于断乳前后的仔猪,常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者,表现体温升高(41~42℃),腹痛,下痢,呼吸困难,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斑,多以死亡告终。病程1~4天。 3.病理变化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坏死性肠炎为特征,多见盲肠、结肠,有时波及回肠后段。肠黏膜上覆有一层灰黄色腐乳状物,强行剥离则露出红色、边缘不整的溃疡面。如滤泡周围黏膜坏死,常形成同心轮状溃疡面。肠系膜淋巴索状肿,有的干酪样坏死。脾稍肿大,

仔猪副伤寒主要特征及防治措施

2010届毕业学生存档号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仔猪副伤寒主要特征及防治措施 毕业生: XXX 指导教师: XXX 班级: XXXX 专业:畜牧兽医 所在系部:动物科学系 2011年6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青得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证书或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了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毕业生签名:时间:年月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青海畜牧兽医技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论文。同意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指导老师签名:毕业生签名:

时间:年月日 目录 1 病原 (1) 2 发病原因 (1) 3 流行特点 (1) 4 主要特征 (2) 4.1 急性 (2) 4.2 亚急性 (2) 4.3 慢性 (2) 5 病理变化 (2) 6 剖检变化 (2) 6.1 急性型 (2) 6.2 慢性型 (3) 7 实验室诊断 (3) 7.1 涂片镜检 (3) 7.2 细菌分离鉴定 (3) 8 临床类鉴别诊断 (3) 8.1 猪瘟 (3) 8.2 猪痢疾 (3) 8.3 猪丹毒 (3) 8.4 猪肺疫 (4) 9 治疗 (4) 9.1 抗生素疗法 (4) 9.2 大蒜疗法 (4) 10 防治措施 (5) 参考文献 (7)

猪副伤寒

猪副伤寒 (Swiue paratyphord) 猪副伤寒是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仔猪的一种传染病。急性型表现败血症,亚急性和慢性型以顽固性腹泻,回肠和大肠发生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为特征。 一、病原: 引起猪副伤寒的病原是猪霍乱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及肠炎沙门菌等,其中大部分能产生毒素,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 本病是G-,两端钝圆的小杆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形成无色小菌落,本菌不耐热,常用消毒剂能达到消毒目的。 二、流行特点: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经消化道传染。健康家畜带菌现象普遍,当受不良因素影响,动物抵抗力降低时,病菌繁殖发生内源感染。仅发生于6个月龄以下的

猪,1-4月龄仔猪多发。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生。无季节性。环境恶劣和饲养管理不善可促进本病的发生。本病易继发猪瘟。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由数天数月不等,临床分为急性和慢性型。 急性型(败血型):多见于断奶前后的小猪,体温升高至41-42度,精神不振,食欲废绝。后期下痢,呼吸困难,耳根,后躯,腹下部皮肤有紫红色斑点,有时出现症状24小时内死亡,多病程2-4日,转归死亡。 慢性型:(结肠炎型)临诊上多见症状与慢性HC相似。表现为体温高达40度以上,精神萎顿,食欲低下,惧寒,常聚在一起,眼有脓性分泌物,粘着眼脸。病初便秘后下痢,粪便淡黄色,混有血液,粘液或纤维絮片。恶臭,有时排几天干粪后又下痢,可反复多次。由于下痢,失水,很快消瘦。病猪中,后期出现弥漫性湿疹,特别是在腹部皮肤,有时可见绿豆大,干涸的浆性覆盖物,

揭开可见浅表溃疡。有些病猪发生咳嗽。病程2-3周或更长,最后衰竭死亡。有时病猪症状逐渐减轻,状似恢复,但以后生长发育不良或短期后又复发。病死率25-50%。 有些猪群发生潜伏性“付伤寒”小猪生长发育不良,被毛粗乱,污秽,体质较弱,偶有下痢体温和食欲变化不大。一部分患猪发展到一定时期突然症状恶化引起死亡。 四、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耳、四肢和腹下等到处皮肤有紫红色丘疹块。肝肿大,淤血,切开可见许多针尖至粟粒大的黄灰色坏死灶和灰白色副伤寒结节,脾脏肿大,常见散在的坏死灶,肠系膜淋巴和脏淋巴结肿大呈浆液性炎症和出血。急性型败血更严重,几乎全身浆粘膜以及内脏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慢性型特征为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特别是盲肠,结肠,回盲肠壁增厚,粘膜较大的坏死区,上面覆有糠麸状伪膜,易于脱落。脱落后呈现浅平的溃疡。 五、诊断:P25 依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病变可作出初诊。

仔猪副伤寒的防治

仔猪副伤寒的防治 1、病原体与传染源 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其病原体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沙门氏菌为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不产生芽孢,除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都有周身鞭毛。病原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但对消毒药的抵抗力不强,3%的来苏儿、福尔马林能将其杀死。本病主要侵害2~4月龄仔猪。其传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于病猪及带毒猪排出的病原体污染了饲料、饮水及土壤等,健康猪吃了这些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发病。另一种是病原体平时存在了健康猪体内,但不表现症状,当饲养管理不当,寒冷潮湿,气候突变,断乳过早,有其它传染病或寄生虫病侵袭,使猪的体质减弱,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乘机繁殖,毒力增强而致病。 2、流行特点 各种家畜、家禽、其他动物和人,对沙门氏菌属的一些细菌有易感性。不分年龄均可感染,多发生在断奶后的的幼龄猪。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气候寒冷多变及多雨潮湿季节发生最多。 3、症状 按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以慢性型为常见。 (1)急性(败血型)发病初期多为急性,体温升至41摄氏度以上,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喜藏于垫草内,寒战。鼻、眼有粘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在鼻端、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紫色斑,呼吸急促,很快死亡。 (2)慢性为最常见的病型,最主要的特征症状是下痢,粪便呈粥状或水样,呈黄褐、灰绿或污黑色,恶臭,有时混有血液。严重时,肛门失禁;使尾部及整个后躯沾污,常发生肺炎,有咳嗽和呼吸加快症状。体温稍高或正常,食欲减少,后期废绝;有的病猪皮肤上出现湿疹样变化;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最后极度衰竭而死。病程多在半个月以上甚至长达2个月。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4、诊断 慢性副伤寒的发病特点、症状及病理变化都比较典型,不难做出诊断,急性副伤寒与猪瘟很相似,且常为猪瘟的并发病,应注意区别诊断。 5、防治

猪常见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猪常见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猪病种类多而病因复杂。但严重威胁养猪业的仍然是传染病,尤其是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等。严格遵循"预防为先,治疗为辅,防重于治"的猪病防治原则,做到:定期防疫,通常在每年的春、秋两季进行定期预防。目前除流感和传染性胃肠炎外,其余各病都有预防用疫苗。小猪满月后应注射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疫苗,隔3~7天注射猪瘟、猪丹毒和猪肺疫疫苗。除常规预防外,必要时还须注射脑炎、口蹄疫、附红细胞体等疫苗;定期驱虫,一般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各驱虫一次,育肥猪也可每一两个月驱虫一次;随时观察,随时观察猪的症状,以利及时治疗。 现将猪常见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简介如下: (1)猪瘟:一年四季,任何猪都可发生,传染快,症状为高热稽留,脓性结膜炎、初便秘,后腹泻,耳后、颈、腹、四肢内侧皮肤有出血,指压不退色。防治药物:无特效治疗药物。发病后对假定健康猪每头按4—8头份紧急注射猪瘟疫苗。 (2)猪丹毒:散发,夏季多见,架子猪易感。症状为发热42 ℃以上,绝食便秘,皮肤有瘀斑,有的病肤出现疹块并坏死,或有心内膜炎和关节炎症状。防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治疗。 (3)猪肺疫:秋末春初多见,中小猪易感。症状为高热,呼吸困难、咽喉肿胀,口鼻流泡沫液体,死前瘀斑,慢性者有肺炎和胃肠炎。防治药物:庆大霉素、磺胺类等药物。 (4)猪链球菌病:地方流行性,各种猪均易感。症状为高热稽留,废食、跛行、呼吸困难。皮肤有瘀斑,神经症状明显,病程短,死亡快。防治药物:抗菌消炎类药物。 (5)猪气喘病:无明显季节性,冬季多见。症状为气喘咳嗽,早晚吃食,运动时咳嗽明显,呼吸快。防治药物:卡那霉素、土霉素、咳喘速停等。 (6)猪日本乙型脑炎:7—9月份蚊子较多时易发。症状为体温升高、口渴、结膜潮红,粪便干燥如羊屎,有的呈明显神经症状。防治药物:磺胺嘧啶。 (7)猪流行性感冒:在天气骤变和冷湿季节易发。症状为发病突然,全群发生,体温升高,寒颤,呼吸急促,咳嗽,流清涕、眼结膜充血,病程短,2—6天即可康复。防治药物:抗菌素、磺胺类、解热类药物。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 专业:学号:姓名: 指导老师: 摘要:仔猪副伤寒(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猪霍乱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 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本病大多发生于幼龄仔猪., 成年猪很少见到。本病在我国各地的猪场都有发生, 特别是卫生状况不好的猪场常发,造成很大损失。规模化养猪场的养猪环境和饲养条件较好,发生较少。 1、引言 1 .1 病原学 沙门氏菌属是一群形态、生化特性相似的细菌,为革兰氏明性菌,能运动、不形成芽孢、具周身鞭毛,存在于肠道中。沙门氏菌在环境中生存能力强, 在粪便氧化池可存活47天,在潮湿的粪便中可存活至少3个月,在干燥的粪便中可存活6 个月以上。此菌很容易被热、阳光灭活,也能被一些常用的酚类、氯类以及碘类消毒剂灭活。沙门氏菌属是一形态、生化特性同一的菌属。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能运动、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具周身鞭毛的杆菌。作为一个典型的肠杆菌科的菌属,沙门氏菌存在于温血以及冷血动物的肠道中。沙门氏菌生命力顽强。它在7?45°C都可繁殖,冷冻或冻干后仍存活,在适合的有机物中可生存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据报道,沙门氏菌可在食肉动物粪便中存活8个月(Mittermeyer 和Foltz, 1969),在粪便氧化池中生存灯天 (Will等,1973)。在pH值低于5以下时,这种生存时间会缩短(Henry等,1983)。许多报道表明此菌在水中可存活很久(Williams,1975; Wary 和 Sojka,1977;Pokorny,1988)。此菌很容易被加热,阳光灭活,也能被一些常用的酚类、氯类以及碘类灭菌剂灭活(Rubin和 Weinstein,1977)。正因为沙门氏菌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以及在无数的宿主中造成的长期带菌状态,才使得此菌属在世界范围内广为分布。根据所采的样品不同以及不同的血清型,分离沙门氏菌的技术相差不一。在污染物、词料以及污染的水中,沙门氏菌数要比其它的细菌少一些。这时,常用的分离沙门氏菌技术为记录良好的加工技术,如预增菌法、选择性增菌法以及选择性平皿培养等(Groves等,1971 ^Edwards和 Ewing, 1972; Skovgaard等,1985;

一例慢性型仔猪副伤寒解剖病例

一例慢性型仔猪副伤寒解剖病例 余恩超 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由于它主要侵害4月龄以内的仔猪,也称仔猪副伤寒。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阴雨潮湿天气多发。是一种较常见的传染病。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慢性型在大肠发生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变化,表现慢性下痢,有时发生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其病原体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常存在于病猪的各脏器及粪便中,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粪便中可活1~2个月,在垫草中可以存活2~5个月,在冻土中可以过冬,在10%~19%的食盐腌肉中能生存75天以上。但对消毒药抵抗力不强,用3%的来苏儿、福尔马林等能将其杀死。 慢性型感染临床症状:此型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与肠炎猪瘟相似。体温稍许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被毛失去光泽,反复下痢,粪便呈灰白色、淡黄色或绿色,形同粥状,有恶臭,有时带血和坏死组织碎片,以后逐渐脱水消瘦,皮肤出现痂样湿疹。有些猪发生咳嗽。病程2~3周或更长,最后衰竭死亡。 如图:皮肤出现痂样湿疹

如图:小猪出现严重的拉稀并脱水 感染慢性型沙门氏菌病的小猪解剖后主要病变在盲肠和大肠。肠壁淋巴小结先肿胀隆起,以后发生坏死和溃疡,表面被覆有灰黄色或暗淡绿色麸皮样物质,肠壁增厚。肝、脾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常见到针尖至栗米大的灰白色坏死灶,这都是猪沙门氏菌的特征性病变。肺部有时见到卡他性或干酪样肺炎病灶。 如图:肠壁增厚,出现麸皮样特征病变

如图:肝脏出现大小不等状灰白色坏死灶 防治措施: 预防本病应从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等方面着手。断奶分群不要突然改变环境,猪群尽量分小一些。在断奶前后(1月龄以上),应口服或肌注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等预防。未发病的猪可用药物预防,每吨饲料中加入金霉素100克或磺胺二甲基嘧啶100克,可起一定的预防作用。 治疗可用抗生素疗法:土霉素。口服,每天每千克体重50~100毫克,分2~3次服;肌注,每千克体重40毫克,1次注射。新霉素。口服,每天每千克体重5~15毫克,分2~3次服用。复方新诺明(SMZ-TMP),每千克体重70毫克,首次加倍,每天口服2次,连用3~7天。

仔猪副伤寒

仔猪副伤寒 仔猪副伤寒主要是由猪霍乱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 仔猪一种传染病,又称猪沙门氏菌病。主要症状为出现肠炎 和持续下痢为特征。 一)病原特性沙门氏菌为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直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有周身鞭毛,能运动。本菌有菌体抗原(O 抗原)、鞭毛抗原(H 抗原)、表面抗原(荚膜和菌毛抗原,称为W抗原)和K抗原;虽不产生外毒素, 但具有毒力较强的内毒素,可引起发热、白细胞变化及中毒性休克,有的还可产生与大肠杆菌肠毒素性质相同的肠毒素。 引起猪副伤寒的沙门氏菌的血清型较为复杂,各国所分离到的菌株有较大的差异且致病性很不一致。其中猪霍乱沙门氏菌及其孔道夫变种是主要的病原体,可引起败血症和肠炎;鼠伤寒沙门氏菌和德尔俾沙门氏菌能引起急性或慢性肠炎;都柏林沙门氏菌可引起散发性败血症和脑膜炎:猪伤寒沙门氏菌则以引起溃疡性小肠结肠炎以及坏死性扁桃体炎和淋巴结炎为特征。 沙门氏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粪中可活1?2个月, 在垫草上可活8?20周,在冻土中可以过冬,在10%?19 % 食盐腌肉中能生存75 天以上;但对消毒药的抵抗力不强,3% 来苏儿、3 %福尔马林等常用消毒液均能将其杀死。本菌易 产生耐药性。 二)流行特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又以冬春季节多发。本病可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只,但3?4月龄仔猪最易感, 6 月龄以上的猪发病少,1 月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更少。多为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粪便、尿液、流产物排出,经消化道感染。环境潮湿、长途运输、卫生较差、营养缺乏等外界不良因素可造成内源性感染。

(三)临床症状急性病例体温高达40?42 C,呕吐和腹 泻,拉黄绿色、恶臭、粥样稀粪。耳根、胸前、腹下、四肢 等肢体远端皮肤发绀,有紫色斑点和斑块,多数病例2?4 天死亡,耐过猪发育不良,转为僵猪。慢性病例较为常见,开始发病不易察觉,到精神不振、寒颤、出现下痢时,一般才被发现。病猪喜钻垫草,或者挤堆。恶性下痢,下痢和便秘交替进行,粪便恶臭,呈淡黄色、灰绿色或灰白色。病猪长期卧地、高度消瘦,皮肤呈污红色,站立行走时歪歪倒倒,体温有时升高,继而又降至常温。一般于数周后死亡,少数康复的猪变为长期带菌的僵猪。 四)病理特征仔猪副伤寒较为特征性的病变是大肠黏膜局灶性或弥漫性伪膜和溃疡,周围无堤状隆起。急性病例主要表现败血症变化,腹腔脏器表面附着有黄白色纤维蛋白状物,胃肠浆膜充血、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脾脏肿 大,色暗带蓝,坚度似橡皮,肝脏肿大,黄色样变或表面有散在m 粒大小的黄白色坏死点。盲肠、结肠坏死性炎症,肠壁增厚,表面附有一层假膜,胆囊黏膜坏死。慢性病例主要病变在盲肠、结肠和回肠,特征性病变为坏死性肠炎,肠壁增厚,黏膜上覆盖一层灰白色和黄绿色麸皮样假膜,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 五)诊断要点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初诊。确诊可通过细菌学检查、分离培养和ELISA 等方法。急性病例可从实质器官分离出病原菌,慢性病例不易成功。如已分离到沙门氏菌,必须综合其它症状、病理变化及流行特点进行分析,综合判断。 六)治疗方法 1. 西药治疗化疗药的使用以敏感药物,按一定的周期进行替换使用。选药方案可参考表10-15 ,还可选择盐酸强力霉素、盐酸土霉素、氟哌酸代替磺胺类药。 表10-15 西药治疗猪沙门氏菌病药名

新进仔猪管理要点

新进仔猪管理方案 一、仔猪进栏前的准备工作 把栏舍清刷干净,用2%烧碱喷洒消毒,干燥后用水冲刷地面上的烧碱,自然干燥后再用高效优质消毒药如复合碘、复合醛类消毒一次,自然干燥后空置5-7天再进猪。 二、如何挑选仔猪 1、仔猪应该在健康猪场购买。 2、根据自已场的情况选择猪的品种。瘦肉型猪适合用全价饲料喂养,本地土猪、本地杂交猪较适合 泔水料和半全价料喂养。 3、优秀的猪表现为:身体较长,两肩胛距较宽,背宽,臀部肌肉丰满,四肢粗壮。 劣质的猪表现为:两头尖,肚子大,脐疝、腮大,腿短的猪。 4、健康猪的表现为: A、精神状态良好,眼睛有神,眼角无泪斑、无分泌物。 B、采食正常,食欲良好。 C、皮肤光滑有光泽,活动自如,行走正常。 D、体温、脉搏、呼吸正常。 E、粪尿排泄正常,粪尿中不混杂有未消化的的饲料和血块。 三、输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运输的车辆要干净,严禁使用运淘汰猪的车辆运猪苗。 2、运输车辆要彻底消毒。 3、运输前猪不能喂得过饱。 4、尽量在早晚天气凉爽时运输。 5、长途运输时,中途适当给予饮水或饲喂青料。 四、仔猪进栏初期的管理 1、仔猪进栏后按猪大小、强弱分栏栏饲养,保持圈舍干燥,清洁、卫生,切忌潮湿拥挤,防止拉稀 和患皮肤病。建议每栏饲养10-15头为宜。 2、仔猪进栏第一天不喂饲料,只供给清水、0.1%柠檬酸溶液或电解多维溶液饮用(饮水可加入5-10% 的糖,0.5-1%的盐,以补充猪体营养)。 3、第二天起给予小量饲料,给料当天给量不超过0.25kg,第二天可逐渐增加,第三天恢复正常再增 加料量。直至进栏5天才喂八成饱,防止过饱拉稀。 4、对猪体进行一次常规消毒,建议先用菌毒敌(灭、净)或消特灵等消毒药水消毒, 5、进栏后用金卡人工乳喂5-7天转用金卡银太子保育王全价料饲喂。 6、进栏第一周添加药物预防和驱虫。 7、经过7-10天饲养稳定后,结合本地疫病发生情况给仔猪打疫苗,主要做好猪瘟、链球菌、猪肺疫 A、B,伪狂犬、口蹄疫等疫苗。每隔5-7天分别依次注射猪瘟疫苗3-4头份/头,猪口蹄疫疫苗 1-2ml(浓缩型),猪链球菌疫苗(多价型)1-2ml/头,猪肺疫A、B苗2ml/头,猪伪狂犬(1-2ml/头),仔猪副伤寒(1-2ml/头)等疫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