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市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天津市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六校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谱乃一家之史”。家谱记录了家族的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家谱的出现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据此判断,“许”姓起源于

A.职业B.爵号C.封国D.谥号

3.刘邦认为封建有屏藩之利,郡县有统制之功,由是二者并行,使全国形成封国与郡县并存的郡国制度。刘邦实施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中央集权

C.完善中央官制D.扩大统治基础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唐的“大变动”指的是

A.中外朝制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D.二府三司制

5.某学者在评论古代中国某一政治制度时说:“……这种考试制度对社会上所有阶层的人都是公开和平等的。”该制度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B.使读书成为做官的唯一途径C.实现了社会各阶层的平等D.使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

6.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A.汉推恩令B.唐节度使C.宋参知政事D.明内阁

7.“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郡,与都省互为表里。”材料记载的政治制度开始实行于

A.秦朝B.汉朝C.宋朝D.元朝

8.明朝在中央机构中废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皇帝。

其目的是

A.减少君主决策失误B.削弱丞相权力

C.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9.某文献这样描述中国古代一机构:“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该机构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B.唐朝的中书省

C.宋朝的枢密院D.清朝的军机处

10.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梭伦开始民主改革,其中一项措施是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划分的标准是

A.门第B.财产C.血缘D.美德

11.经过两年的工作,10人法典编著委员会将成文法刻在十二个铜表上,立于广场,公布于众。该成文法的颁布

A.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B.废除了贵族特权

C.解决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D.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

12.雄心勃勃的查士丁尼审视这些法典,认为这些旧有法典具有无法掩蔽的基本缺陷。为了他的帝业,他要为人们提供一种永久恪守的行为规范。为此,他

A.将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B.将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C.组织汇编《民法大全》D.将罗马共和国发展为罗马帝国13.“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17世纪80年代的英国所进行的体制创新是

A.光荣革命B.君主立宪制确立

C.责任内阁制形成D.民主共和制确立

14.“我们,合众国的人民,为了组织一个更加完善的联邦,……制定和确立这一部宪法。”

该宪法是

A.《万民法》B.《权利法案》

C.1787年宪法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5.某课题小组拟定了“艰难之路与一票共和”的探究课题,他们需搜集哪国史料A.英国B.美国C.德国D.法国

16.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A.东南沿海大门被打开B.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C.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破坏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17.下图照片中的建筑是清代北京清漪园昙花阁,由一位随军记者拍摄,是最早被摄入镜头的北京景象之一,后该建筑被焚毁,请判断该照片拍摄时间最早应为

A.1840年

B.1842年

C.1860年

D.1900年

18.清政府同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增开天津为商埠”的规定出自于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19.太平天国“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为此,它颁布了

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

C.《共同纲领》D.《土地法令》

20.《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这个条约,既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家尊严跌至谷底,也是中国重新起步、从头开始的起点。”这里的“条约”是

A.《马关条约》B.《北京条约》

C.《南京条约》D.《辛丑条约》

21.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传统的社会体系发生了动摇,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A.准确分析了中国国情B.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

C.具有广泛群众基础D.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22.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照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A.总统B.国会C.法院D.国民全体23.下图有“欧战和会,外交失败”“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文字的档案材料,可用于研究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24.右图是浙江省杭州市的“血园陵”,这里安葬着北伐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的阵亡将士,其中既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这座陵园见证了

A.黄花岗起义

B.国民大革命

C.秋收起义

D.全民族抗战

25.201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纪念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创建人民军队的历史事件是

A.武昌起义B.北伐战争C.南昌起义D.秋收起义26.2017年10月31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率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中共一大会址。下图为会议旧址,它位于

A.北京

B.上海

C.武汉

D.广州

27.某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小组深入江西农村考察,在瑞金某个偏僻山村的旧墙壁上发现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该标语所涉及的历史时期是

A.五四运动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28.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迁都声明》:“我们始终相信,暴力是不能打垮我们的……敌人进攻南京,我们就保卫南京。敌人进攻四川,我们就保卫四川。只要敌人继

续侵略,我们就继续抵抗!”下列属于国民党抗战史实的事件是

①淞沪会战②太原会战③百团大战④远征军入缅作战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9.某同学在进行历史学习中,搜集了如下资料。其研究的主题应是

重庆谈判合影渡江作战示意图

A.国共十年对峙B.工农武装割据

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30.有学者在评价一部著作时指出:“……为正在战斗中的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这里评价的著作是

A.《权利法案》B.1787年宪法

C.《共产党宣言》D.《共同纲领》

31.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美国记者约翰·里德记载了1917年俄国发生的一场开辟历史新纪元的剧变。这一“剧变”指

A.二月革命B.《四月提纲》的发表

C.十月革命D.颁布《土地法令》

32.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这段日记记载的事件是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做主席,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

A.1946年的重庆谈判

B.1949年的北平和谈

C.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3.对右图纪念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

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B .通过《共同纲领》

C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确立政治协商制度

34.学者汪晖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

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评论的是 A .政治协商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村民自治制度

35.2013年11月9日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更加注重“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新时期创建的“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政治协商制度

36.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这

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这一共识的核心内容是 A .和平统一

B .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C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 .一国两制

37.新中国成立初期体现我国“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的外

交政策是

A .“一边倒”

B .“另起炉灶”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8.右图场景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事件是

A .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B .中美关系正常化

C .中日邦交正常化

D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39.新时期我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致力于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为此采

取的重要举措是

华约成立 不结盟运动 古巴导弹危机 欧盟成立

A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 .与美国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

C .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D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40.下面四幅图片的反映的准确信息

A .两极格局的形成

B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C .美苏“冷战”

D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第Ⅱ卷(非选择题)

(41题20分,42题20分,共40分)

41.(20分)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琅邪刻石记载: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采取的政治措施有哪些?这

一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积极的政治影响?(5分)

材料二 自由的要领是人人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我们的政体确实可以被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伯利克里

(2)依据材料二指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4分)

材料三

(3)材料三所示美国政府结构组成部分的主要职能和法律依据分别是什么?它体现了怎样的原则?(7分)

材料四

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

与共”的方针

1979年-2000年全国人大通过一系列法律,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根据材料四所提供的信息,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治制度建设的重大成就。(4分)

42.(20分)阅读下列材料,了解近代的中日关系。

材料一 2013年至2015年,我国进行了“丹东一号”的水下考古调查,发现大量文物并进行分析。

1904年日本方面为获取钢材,对所有的甲午沉舰都进行过长

期破拆,致远舰的位置在资料上也有标注。考古队找到一张

由日本绘制的“黄海北部及渤海”的海图资料,海图上明确标注了致远舰、扬威舰的

沉没位置。其中,致远舰的位置,就在“丹东一号”附近。

图一

图三 2015年9月17

日“丹东一号”打捞出的 瓷片拼成的瓷盘

2014年,考古人员发现了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初步探明,此船应为1894年甲午战争中 ①丰岛海战、②黄海海战、③威海卫战役的沉没战舰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序号中选出一个适当的判断,并找出相应的证据。(4分)

(2)2015年,经过考察出水文物和各领域专家的质询、讨论后,确认“丹东一号”沉船为致

远舰。请你依据材料写出判断依据。(6分)

2014年9月17日,一门11毫米10管格林炮

出水。此与致远舰的装备一致。该炮是英国纽卡斯尔市阿姆斯特朗工厂制造,被安装在致远和靖远两艘巡洋舰上。

“致远”专属白瓷餐盘。盘心有篆书“致远”二字,外圈为字母,上半

圈为“CHIH Y üAN ”(致远威妥玛拼音),下半圈为英文“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 ”,组合成一个圆形徽标。盘口沿处一圈锦纹,纹饰原有描金,因海水浸蚀仅留下纹饰印痕。口径20.5厘米、底径11.5厘米、高1.5厘米。

图二

材料二

材料三正是在1942年抗战期间,列强取消了百年来的对华不平等条约,中国从此可以抬头立足于世界……八年的辛酸和血泪,日本人用火光和死亡,为中国人铸造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八年间,中国奋起抵抗,有许多悲壮的事迹。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3)依据材料二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依据材料三指出抗战胜利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4)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中国努力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核心要素。(2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