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凄婉绝美的大提琴曲《殇》, 经典收藏版

凄婉绝美的大提琴曲《殇》, 经典收藏版

凄婉绝美的大提琴曲《殇》, 经典收藏版
凄婉绝美的大提琴曲《殇》, 经典收藏版

凄婉绝美的大提琴曲《殇》,经典收藏版

这首《殇》低沉回旋、孤寂、苍白、虚弱、呻吟,有着无尽的悲哀,很多电视电影里都选用过。来自台湾的陈冠蒲就曾翻唱过,并作为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片头曲——太多。最经典就是被作为电影《倩女幽魂》中的插曲,大提琴低音部分的浑厚深沉,震撼于它的哀和死,与影片情节完美融合,也成就了这部影片。这首《殇》是来自英国的天才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DuPre)的作品,她十一岁时就嬴得theSuggiaAward,成为全英国最受瞩目的演奏家。她琴技超群,然而生命短暂,终年42岁。据说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车,听见广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便问旁人是谁演奏的,旁人说是杜普蕾。史塔克说:“像她这样演奏,她肯定活不长久。”可见杜普蕾是用生命来演奏她的作品的。

感伤的旋律,柔柔轻拨是心痛的驿动,是心愁的缓泻,大提琴是弓弦乐器中的低音乐器,它的音色具有人声的歌唱美,,大提琴的高音区开朗、壮丽,有如男高音的气质,中音区丰满、坚实,低音区是浑厚、深沉,特别喜欢大提琴低音部分的浑厚深沉,更震撼于它的哀和愁,大提琴-乐器中的美男子。在零星清脆的竖琴伴奏下,大提琴如泣如诉感伤的旋律令人唏嘘,弥漫的哀怨、凄婉的倾诉,感觉人生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悲欢离合了。这就是大提琴的魅力所在,坚强而不息。就好像我们选择了自己的路一样,哪怕跪着也要走完.杜普蕾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她对古典乐的贡献不可磨灭,她的一生还被拍成电影《狂恋大提琴》,另外还有她的专题纪录片《WhoWasJacqulineduPre?》,详细描述了她的一生。杜普蕾一生中

拥有三把名琴,其中一把是现代制作师的作品,两把则是史特拉第瓦里古琴,其中大卫朵夫如今则为马友友所有。

狂恋大提琴之杜普蕾纪录片

该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原配音乐奖,全片的音乐均由杰奎琳·杜普雷这位早逝而才华横溢的大提琴家的录音配成,其中尤其是她在片中发现她的姐夫又悄悄去和她姐姐杰珂亲热时她在客厅拉的音乐,如暴风骤雨般,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她的内心。就象匈牙利大提琴家斯塔克第一次听到杰奎琳·杜普雷的演奏时说:“象她这样把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都投入到大提琴里去演奏,恐怕根本活不长。”

《狂恋大提琴》:凝结在电影内外的泪珠

听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托特利埃1961年的版本,惊诧于这位学院派音乐家对巴赫一丝不苟、中规中矩的演绎,蓦地想起他那位风格与之截然不同的学生杰奎琳·杜普蕾,不禁哑然失笑,不知当初托特利埃初见形体夸张狂放、有着火山迸裂般激情的杜普蕾时,有没有惊掉下巴。在那部备受争议的电影《狂恋大提琴》中,我没有找到托特利埃的身影,倒是看见了杜普蕾的另一位老师,音乐界的泰斗级人物,俄罗斯着名大提琴家、指挥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电影中的杜普蕾对罗斯特罗波维奇说:她痛恨大提琴,因为它令她失去了自己的生活。电影中的罗斯特罗波维奇面无表情,杜普蕾苦笑着黯然离去,电影外的我,早已张口结舌。在浩如烟海的古典音乐宝库中,大提琴的曲目很少,除了一些奏鸣曲与独奏曲目外,协奏曲

只有德沃夏克、海顿、埃尔加、肖斯塔科维奇等几首是最常演奏的曲目。杜普蕾作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是她的最高成就。她演绎的巴赫无伴奏组曲把握不够准确,部分奏鸣曲又有些滥情,但她的埃尔加实在太动人,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包括她的前辈卡萨尔斯,她的两位大师级老师——罗斯特罗波维奇和托特利埃,还有新生代中的翘楚,比如接过了杜普蕾的斯特拉底瓦里名琴“戴维多夫”、蜚声国际乐坛的马友友。《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埃尔加后期最重要的一部作品,精练简洁,全曲始终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感伤。埃尔加说,这部作品象征着人类对生命的态度。每听此曲,总不免想起埃尔加对逝去爱妻的深情,孤寂的晚年,以及杜普蕾的悲剧命运。有时想想颇觉奇怪,二十几岁的杜普蕾为什么能够将这首阐释生命的作品演绎得如此贴切?也许是命运,已在冥冥中早已注定。作为一名喜爱杜普蕾的乐迷,第一次看电影《狂恋大提琴》后带给我的打击、创痛、怀疑与愤怒,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杰奎琳·杜普蕾,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神童,“为大提琴而生”的天才音乐家,唱片封套上有着一头漂亮金发与羞涩笑容的年青姑娘,在电影中,妒嫉,自私,疯狂,偏执。为她付出所有的家人,无不被她伤害得鲜血淋漓。短短的两个小时里,我只觉得自己的心象电影中那片海滩上的沙丘,倾刻间,支离破碎。从电影的角度看,《狂恋大提琴》非常出色,叙事结构、镜头语言、音乐运用、摄影构图、演员的表演,几乎无可挑剔。我们看到幼年杜普蕾对天才姐姐的嫉妒,看到舞台上裹在酒红松绿生丝华服中的狂放身影,看到她在音乐世界以外的无知,看到她对家人的粗暴与乖蹇,看到她将亲生姐姐逼到死胡同的乱伦,以及她对大提琴的爱与恨。电影越出色,杜普蕾的这种形象便越生动、立体。而我,不甘心。此后,我象一名嗅觉灵敏的猎犬,搜寻着与杜普雷有关的一切蛛丝马迹。杜普蕾最挚爱

的大提琴老师威廉·普利斯说:“她清新如水,不沾尘俗。”

杜普蕾中学时接触的一位教育专家菲利普·韦恩说:“她聪明,有幽默感,内向羞涩,但思想成熟。”

杜普蕾的朋友,小提琴家彼得·汤马斯说:“她是个很可爱的女孩,一脸坦诚,天真无邪。她完全沉浸在音乐里,我从来不觉得她有什么野心。”

杜普蕾的老师托特里埃说:“她明眸金发,简直就是瓦格纳歌剧里的女英雄。我们一起演奏时,我还没有奏出来,她就已经知道我要用哪种方式演奏了。”

杜普蕾的另一位老师罗斯特罗波维奇说:“她有些地方笨手笨脚,有些地方却优雅动人。她很容易就把人迷得神魂颠倒,是我见过的这一代大提琴家中最有意思的一位。”

杜普蕾夫妇共同的朋友,钢琴家傅聪说:“她16岁时我就认识她了,她和她丈夫丹尼尔·巴伦勃伊姆就是在我家的宴会上认识的。那部电影太虚假,看着令人愤怒。”

国际着名的指挥家巴比罗里说:“她待人友善,乐团的成员都尊敬她,佩服她。”

曾与杜普蕾合作演奏室内乐的小提琴家特雷弗·康纳说:“和杜普蕾的合

作是我一生中最快活的时光。”

杜普蕾曾经的情人,钢琴家理查德·古德说:“我对她一见钟情,她率直,不会矫揉做作,她的心态有些复杂,但她对此很坦诚。”

杜普蕾曾经的房东姬尔·西弗斯说:“她为自己的盛名而累,她才二十多岁,却要面对身为名人必须承受的压力。但她并不因为自己出名就娇宠,即使她为某段感情心碎,她也不会形诸与色。”

为杜普蕾制作了所有演出服装的设计师玛德琳·汀克尔说:“在我的衣橱里,至今还珍藏着八码美丽的绿色丝料,这本来是做给她不再演奏之后穿的。有一天,我一定要找一个象她这样的人,用这疋布为她做衣服。”

杜普蕾病重时所教的学生玛西亚·西文说:“她是一位充满灵感,很能启发人的好老师,特别精于对乐曲的诠释。即使她病重,每吐一个字都要费很多力气,但她很有耐性,又富幽默感。我喜欢她。”……在搜寻的过程中,我也一遍又一遍地复习这部电影。电影从姐妹两人不同的视角出发,用以更立体地塑造人物。而当我通过各种不同的人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看杜普蕾时,我想,电影《狂恋大提琴》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真实的杜普蕾的一次误读。说说至关重要的几处。先说杜普蕾的童年经历。杜普蕾与姐姐希拉里都具有音乐天赋,希拉里先学钢琴,后改练长笛。成年后,她与弟弟皮尔斯都曾与杜普蕾公开演出过,而不是象电影中那样,希拉里连巴赫的B小调都不能通过教授的测试。杜普蕾五岁时迷上大提琴,此后,迅速展示出驾驭大提琴的超卓能力。大提琴是一种很难演奏的乐器,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大提琴的弦比小提琴粗,也更结实,每一个音符之间的距离也

更长些。演奏者除了要有良好的音乐感觉,极佳的听力,还需要完美的肌肉控制能力。着名大提琴家卡萨尔斯曾经形象地将大提琴演奏时需要的力量和灵巧,比喻为一个人在砍一棵树的同时,还得为一大包针穿上线。但杜普蕾迅速克服了这些困难,而且适应的速度惊人。这一点,杜普蕾的妈妈、姐姐、老师、邻居、朋友都在不同的场合予以证实。杜普蕾的妈妈曾公开表示:杜普蕾占了她太多的时间,另外两个孩子感到非常嫉妒。在一次献给杜普蕾40岁生日的电台节目中,杜普蕾的姐姐希拉里说:“我们从来没有在一起练习过,也很少一起演奏,彼此都看对方不顺眼。我记得,每当有人来家里听她演奏的时候,我就躲到厨房里去。大人们常常问我:‘你那位天才妹妹好吗?’我不记得自己有忌妒感,也许是因为我有这种感觉已经太久,所以习惯成自然了。”而在电影中,希拉里总是对妹妹承让,杜普蕾从小便对姐姐有着强烈的嫉妒心与占有欲。再说杜普蕾的大提琴。电影中,杜普蕾在威格莫尔音乐厅举行首次音乐会成功后,一位不知名的富翁将世界三大名琴之一的斯特拉底瓦里提琴“戴维多夫”赠送给了杜普蕾。此后,杜普蕾用这把琴在世界各地演出,又因痛恨提琴破坏了自己的生活,而有意将提琴置于烈日与风雪中。在俄罗斯向罗斯特罗波维奇学艺时,她又哀怨地表示:“我痛恨大提琴!”这些情节,在电影中极度煽情,也是刻画杜普蕾性格的重要细节,但却与事实有极大的出入。从技术角度来看,大提琴最适合以无伴奏的方式演奏,或者与一、两样乐器合奏,在协奏曲中,它是所有乐器中最不具有穿透力的。斯特拉底瓦里提琴之所以有不凡的乐音与强劲的穿透力,大都得归功于琴身上那传奇般的漆料,遗憾的是,这种漆料的配方早已失传了。几乎所有的大提琴家都渴望拥有一把斯特拉里瓦里提琴,但斯氏制造的大提琴,留传到现在,只有50把而已。事实上,杜普蕾1961年在威格莫尔音乐厅演出时所用的便是一把

斯特拉底瓦里提琴,但她感觉在进行协奏曲演出时,她仍得花很大的力量才能使声音达到理想状态。1964年,杜普蕾的教母霍兰夫人听说斯特拉底瓦里三大名琴之一的“戴维多夫”提琴重见天日并将出售的消息后,花巨资买下了它,送给了杜普蕾。“戴维多夫”琴制于斯特拉里瓦里的黄金时期,琴身覆有一层光泽极佳的橘红色漆,音质极佳,穿透力强,在音乐厅演奏时,弦音可以直抵最末一排。这把琴自诞生后一直沉寂,直到1863年,一位俄国伯爵买下这把琴送给当代最伟大的俄国大提琴演奏家戴维多夫后,这把琴才焕发出耀眼的生命力。戴维多夫逝世后,这把琴便以他的名字命名。后来,俄国大革命爆发,“戴维多夫”提琴也开始辗转不定的命运,最后,终于到了杜普蕾手里。杜普蕾得到这份珍贵的礼物后,一直对“戴维多夫”琴珍爱有加。杜普蕾当年同在俄罗斯大师班学习的同学回忆说,她第一次去见罗斯特罗波维奇时,先和她的大提琴“戴维多夫”独处了半个小时后,才去见这位音乐界中伟大的人物。学习结束后,罗斯特罗波维奇还安排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由一百位学生共同演奏戴维朵夫谱写的一首赞美诗,献给杜普蕾和她的“戴维多夫”提琴。在杜普蕾对音乐生涯产生怀疑的那段时间里,她也只是将“戴维多夫”琴束之高阁而已。对于演奏家来说,乐器几乎是身体的延伸,是生命的重要部分。尤其对于杜普蕾这样性格内向,以提琴作为倾诉与交流方式的音乐家来说,也许她会在其他方面怪异到极至,但绝不会这样蹂躏自己的乐器。这倒有些象五侠小说中描写的“人不离剑,剑不离身”的味道。作为一部描写演奏家的电影,《狂恋大提琴》出现音乐方面的细节硬伤是不可原谅的。然后,要说说杜普蕾的情爱世界。在与着名的以色列钢琴家、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勃伊姆结婚前,杜普蕾曾经有过许多情人,但奇怪的是,她的这些情人们都对这部电影发出过不同程度的抗议。杜普蕾的丈夫丹尼尔·巴伦勃伊

姆在她重病期间,虽然与一位法国女钢琴家在巴黎重新组织了家庭,但他始终定期返回英国看望杜普蕾,并在经济上给予有力的支助。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所有的媒体都有默契,绝不报道这件事。因此,杜普蕾直到去世时对此事仍然惘然不知,她是在巴伦勃伊姆的守护下离开的人世。杜普雷逝世十几年之后,巴伦勃伊姆才首次公开谈论杜普雷,他盛赞杜普雷的音乐才华,但对两人的情感生活仍然闭口不言。也许,这是最正确的做法,情感本是私人空间中最私密的事,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是错。杜普蕾的演艺生涯只有短短的10年时间,1961年,她首次在威格莫尔音乐厅演出时只有17岁,,因病退出舞台的那年,也才28岁。此后,她患多发性硬化症在病榻中缠绵了十几年,直到43岁去世。杜普蕾是一名世所罕见的音乐天才,但天才也是人,也要经过人生的青春期。杜普蕾纵横乐坛的十年,其实也正是她与残酷青春苦熬的十年,而在电影中,却没有见到编导人员对杜普蕾这个特殊人物这段特殊时期的关注与悲悯。《狂恋大提琴》是根据杜普蕾的姐姐希拉瑞和弟弟皮尔斯1994年出版的回忆录改编拍摄,回忆录推出后,熟悉杜普蕾与希拉里的许多耆宿纷纷出面抗议希拉里写作不实,但从书的角度来看,希拉瑞和皮尔斯署名出书,描述的只是从他们这个视角看去的杜普蕾而已。如果电影《狂恋大提琴》以杜普蕾为原型进行加工创作,无疑相当出色,但当它仅仅以这本回忆录为依据,以毋庸置疑的传记语式将一位离开我们还并不久远的历史人物活色生香地再现时,对于这位曾经存在的个体,这是某种程度上的轻侮。杜普蕾曾经公开表示,她最爱的其实并不是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因为这部作品太深沉,有着无尽的悲哀。每当演奏到慢板乐章时,感觉自己的心被撕成了碎片。杜普蕾对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的形容是:“它好象是凝结的泪珠。”而对于银幕外的影迷与乐迷来说,电影《狂恋大提琴》便是扎在心底的一根刺,藏在

眼底的那颗泪珠。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

第一钢琴奏鸣曲 (献给约瑟夫.海顿) f小调 Op.2 No.1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巾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式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安.鲁宾斯坦曾经说过:“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象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Adagio按照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较少柔媚。在第三乐章中又是新的风味,这是戏剧性的小步舞曲。在第四乐章中是同样的性格,其中没有一个音象海顿和莫扎特……。” 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感觉到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的音乐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鸣曲第二号第一首中贝多芬还采用听到过的表达方式和句子。但已经出现了粗鲁的、强烈的、断断续续的音调,这种音调在借用的语言说法上留下了痕迹。本能地流露出思维的英勇气质,这不仅表现在大胆的性格上,而且表现在明确地、毫不含糊地意识到,怎样选择、决定和舍弃。沉重的音型:在线条中再也没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猫一样的灵活。它是笔直的,由坚定的手把它勾画出来。它象一条极短的,但宽广平铺的道路,从一个想法转入另一个。这是灵魂的大道,整个民族可以沿着这个大道走过。不久,载重车队的士兵和轻骑兵也将通过它。”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形成的杰出证明。它衬托出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 f小凋 2/2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48) (1—8)主要主题 (f) (9—16)连接 (16—20)动机重复 (21—41)副主题 (bA)

大提琴音乐欣赏

大提琴音乐欣赏 大提琴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在管弦乐曲中大提琴声部经常演奏旋律性很强的乐句,也与低音提琴共同担负和声的低音声部。它也是非常为人们所喜爱的独奏乐器。 应用谱号:低音谱号、次中音谱号或高音谱号。 发展历史 大提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是一种叫作“低音维奥尔琴”或“膝间维奥尔琴”(Viola de gamba)的15世纪的乐器演变而来。维奥尔琴的体积不像大提琴那么大,弧形也不那么明显,但演奏时可以夹在两膝之间,像大提琴那样用弓拉奏。 大提琴最初在意大利语中被拼作Violoncello,后来逐渐简写为Cello。大提琴以其热烈而丰富的音色著称,是交响乐队中最常见的乐器之一。适合扮演各种角色:有时加入低音阵营,在低声部发出沉重的叹息;有时则以中间两根弦起到节奏中坚的作用。大提琴最为辉煌的时刻,要数作曲家赋予其表现如歌的旋律的使命。整个大提琴组奏出的美妙的旋律,足以令交响乐队中的任何其他乐器都相形见绌。 乐器特色 属提琴族乐器里的下中音乐器,音色浑厚丰满,具有开朗的性格,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 代表人物:马友友 他广泛而多元的音乐事业,不难理解其不断寻求与听从不同的对话方式,以及对个人的艺术成长求新求变的态度。无论是演奏新乐曲或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和好友一同演出室内乐、与年轻的音乐家及听众接角、探索西方古典传统外的文化及音乐型式,马友友努力从中找寻能激发想像力的元素。 马友友紧凑的音乐会行程,包括与全球知名乐团协奏演出、个人独奏会及室内乐等。与不同的演奏家合作都能为他带来不同灵感,合作过的音乐家包括艾克斯、巴伦波因、爱森巴哈、潘蜜拉-法兰克、柯汉(Jeffrey Kahane)、Young Uck Kim、拉雷多、巴比-麦菲林、艾格-梅耶、摩里斯(Mark Morris)、欧康纳、彼德-塞尔金、史坦、史托兹曼、史塔特(Kathryn Stott)等。借着与音乐家之间的互动,超越单一音乐风格的界限。他最大的目标就是将音乐化为一沟通的语言,跨越世界不同种族,拉进人与人之意距离。为达成此目的,他更投身研究国乐、中国传统乐器、非洲卡拉哈利的丛林音乐等。 为发展大提琴演奏曲目,马友友时常演奏20世纪较不为人知的大提琴曲,许多现代作曲家皆为他量身订做新乐曲。曾为多位作曲家的新作首演,其中包括艾伯特(Stephen Albert)、丹尼波尔(Richard Danielpour)、哈比森(John Harbison)、柯希纳(Leon Kirchner)、李伯森(Peter Lieberson)、卢塞(Christopher Rouse)、盛宗亮、谭盾、约翰-威廉斯等。这些不仅是为他而写的作品,马友友在作曲家的创作过程也扮演重要角色。 马友友最主要演奏乐器是Domenico Montagnana 1733,这是一把在威尼斯组装的大提琴,要价250万美元,拥有270年以上的历史,暱称为Petunia,马友友曾有一次将它遗留在纽

分析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

分类号:J6 密级:公开 艺术硕士学位论文 题目:分析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 姓名:谢嘉 学号: Y1214 学院:音乐学院 专业:音乐与舞蹈学 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导师:王学诗 二〇一六年五月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作品,知识产权归属西北民族大学。本人完全了解西北民族大学有关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西北民族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2016.3.24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2016.3.24

中文摘要 德沃夏克…安托宁(Dvorak Antonin)是捷克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创作领域广泛,成果颇丰。在他一生创作的九部交响乐中,《e小调第九交响曲》是德沃夏克在美国时期的作品,在德沃夏克的交响乐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德沃夏克民族化表现手法形成的三大条件基础,即捷克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欧洲民族乐派音乐创作氛围的推动、个人音乐创作思想的促成。 本文以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为研究对象,由微观角度着眼,来进行整体分析,从作品的主题一动机角度出发,对全曲整体的结构进行了横向、纵向以及纵横结合的贯穿分析。 本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是对作曲家的生平、创作背景介绍以及《e小调第九交响曲》的曲式结构分析;第二章是对主题一动机理论的表述和对《e小调第九交响曲》中心主题的材料分析;第三章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核心所在,即逐步分析与解释主题一动机贯穿是如何体现在这部作品中的。最后是综述,概括了通过这篇文章的写作而得出的结论,证明在这部作品中主题一动机贯穿的论点。 关键词:德沃夏克,民族化表现手法,《e小调第九交响曲主题》动机,发展

大提琴考试曲目要求

大提琴考试曲目要求 说明: 1.考生应听取指导教师意见,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级别,准备考试;应注意加强基础训练。 2.除练习曲外,一律背谱演奏。 3.考试曲目分为两套,考生任选其中一套演奏,不得跨套 六级: 第一套曲目: 1.音阶:F大调和d小调三个八度及琶音自选一条 2.练习曲:施乐德编170首练习曲第71首(作者:弗朗肖姆) 3.乐曲:科来里《d小调奏鸣曲》第一、二乐章 巴哈《G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 宋涛《红河的孩子》(《大提琴教程》乐曲第一册王连三、宋涛编)第二套曲目: 1.音阶:A大调和#f小调三个八度及琶音自选一条 2.练习曲:施乐德编170首练习曲第130首(作者:库玛) 3.乐曲:万蒂尼《F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 克林格尔《d小调小协奏曲》第一乐章 舒曼《梦幻曲》(《大提琴教程》乐曲第一册王连三、宋涛编)七级: 第一套曲目: 1.音阶:bE大调和c小调三个八度及琶音自选一条

2.练习曲:施乐德编170首练习曲第134首(作者:施乐德) 3.乐曲:马尔哲罗《G大调奏鸣曲》第一、二乐章 巴哈《c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 达维多夫《浪漫曲》(《大提琴教程》乐曲第一册王连三、宋涛编)第二套曲目: 1.音阶:E大调和#c小调三个八度及琶音自选一条 2.练习曲:施乐德编170首练习曲第138(b)(作者:米尔克) 3.乐曲:萨玛提尼《G大调奏鸣曲》第一、二乐章 海顿《C大调协奏曲》(1)第一乐章 鲁宾什坦《旋律》(《大提琴教程》乐曲第二册,宋涛编) 八级: 第一套曲目: 1.音阶:bA大调和f小调三个八度及琶音自选一条 2.练习曲:施乐德编170首练习曲第158首(作者:波尔顿) 3.乐曲:台沙里尼《F大调奏鸣曲》第一、二乐章 戈恩斯《a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 圣一桑《天鹅》(《大提琴教程》乐曲第二册,宋涛编) 第二套曲目: 1.音阶:B大调和#g小调三个八度及琶音自选一条 2.练习曲:施乐德编170首练习曲第152首(作者:米尔克) 3.乐曲:爱格尔斯《g小调奏鸣曲》第一、二章

贝多芬第7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3,D大调)

第7奏鸣曲(作品10之3,D大调) 第一乐章 呈示部(1—124)。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外部扩展(4+6+6小节,1—16)。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完全终止。注:(一)前乐句的终止可以商榷,因为隐匿着的和弦恰好也可以是五音位置的主三第弦(本书作者感到是主三和弦),若这样看,这个乐句就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二)前乐句是齐奏,后乐句配了和声。(三)前后乐句的演奏方法不同(顿音、连音)。(四)前持乐句的音区也不同,(五)通过后乐句的变奏重复进行外部扩展(11—16),而扩展的目的是为了加固调性。(六)重复后乐句时变奏的方法是:1.交换声部(重复时旋律提高一个八度,属持续音在低音区)。2.宗教色彩的四分音符和弦进行在重复时被分解六度的八分音符进行的所代替。3.变化力度,弱奏由强奏呼应。第一个连接段落(17—22)用主动机开始,停在平行小调(b小调)的半结算止(22)。第一副主题从b小高开始(23—30)。其曲式是乐段。终止(从b小调看)是:半终止,属小调(升f小调)的完全终止。由于上面的(第一个)副主题的调性安排是不规则的,所以需要有一个第二副主题,把不规则的调性改正过来。第二副主题则要求有自己的第二个连接段落。这个连接段落从第一副主题末尾的调性(升f小调)转到了第二个副主题的调性:A大(31—53)。第二个连接段落提前结束了(用完满的完全终止)第二副主题的调性(53)。第二副主题(54—65)的曲式为没有全部重复的乐句,先用完全终止结束(60),随后改为小调,并提高一个八度,但不是全部重复,而是突然停在导音上(升g,第65小节)。下面是第一个(称为“离调的”)结束主题。其主题性格的材料是非曲直主要主题的第一个动机。其曲式为不对称的乐段,4+23(!)小节(67—93)。离调所接触的调性是:D大调、C大调、d小调、降B 大调。孤B大调(作为A大调的那波里调)是桥梁,离调通过它又回到出发的调,即A大调。随后是第二个(加固的)结束主题(94—105),它是在主持续音上重复两次(共出现三次)的乐句。重复时变化了音区和力度。接着是第三个结束主题(106—113),是个重复的小乐段,它又加固了第二副主题的调性(A大调)。重复时降低一个八度,并将乐段开始的e音改为升e。该乐段的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107或111),完满的完全终止(109或113)。值得注意的晨这个小乐段中,贝多芬把结构安排得那样精致:二小节齐奏的前乐句(在章奏隐匿着的和弦是:I6——IV——V2——I6)由四个声部的后乐句来呼应。最后,是第四个结束主题(114—119),它是用主动机构成的有持续音的重复终止,其中D和T功能每小节变换一次。重复记号之前的五小节(120—124)或引向呈示部的重复,或引向展开部的开始。 展开部(125—183)。主要用主要主题开始的动机发展。在第167小节到达主调的属和弦,并将这个和弦延伸了十七小节,以达到更有期待感的目的。 再现部(184—294)。准确地再现开始的乐段(184—193)。下面的几个小节(从第194小节开始)象是后乐句的重复。但不是全部重复,很快就转到了e小调,并以此作为第一副主题的调性。e小调的半终止延伸了四小节(201—204)。我们要把第一副主题为什么在这里(在再现部)恰巧出现在e小调的原因弄得更清楚些。在呈示部,第一副主题的A大调,被从b小调开始的调性所代替,因此第一副主题的调性比正常的高了大二度。现在的问题是,哪一个调与主调(D大调)的关系象b小调与A大调的关系一样?回答是:e小调!由于第一副主题在这里从e小调开始,所以呈示部中所有第一副主题以后的材料,都可以经过准确的移调(准确地保持转调的关系)无变化地用到再现部中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再现部中,副主题从e小调开始是贝多芬有意安排的。从第一副主题开始(205)所有呈示部中的材料(第四个结束主题除外)均规则地再现。从第294小节极其自然地开始了一个小的连接段落(294—297),它在渐强中用转调进行连续不断地模进,最后进入从下属(G大调)开始的尾声。

贝多芬第32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word精品

贝多芬第32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 这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晚期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 全曲在宁静中透露这一 种不安的因素,这是贝多芬晚年哲理美学原则的完美体现。 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用奏鸣曲式写成,并加上一个长大的序奏和一个尾 声: | -------- Exp ------- 1 I ----- D.G ----- I ----------- Rep ---------- 1 -------- (D.G.RepII ) In t — MT — Re — ST — Cl.T — I — II — III — MT'-Re'-ST'-CI.T ' Coda 1 20 36 50 66 70 72 87 92 100 116 143 147 序奏(1 —19) 这个长大的序奏是整个乐章的核心,它在材料、性格、矛盾冲突和调性等方 面都预示了全曲的基本发展方向,并且渗透到奏鸣曲式本体的各部分当中。 序奏 是一个并行对比的三句式乐段。第一句 1— 4小节是2+2的2个乐句变调模进, 由c 小调转到f 小调,这里出现了全曲最重要的 3个动机a 、b 和c 。a 动机是附 a b 点节奏;b 动机是颤音的回音音型;c 动机八度齐奏的刚毅性格与主部主题十分 相似。第二句 5—11小节是以a 材料为主的乐句,它从降 D 大调开始,第9小 节转回主调c 小调,在属和弦结束。第3句11—19是一个对比乐句,它的力度 变轻,节奏突然松弛,这与副部主题宽广的性格较为相似。这里第 1句与第3 句的对比正好预示了全曲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主要矛盾, 而第2句就好似一个 连接。序奏的调性为c — f —降D —c ,这也预示全曲的调关系是以四、五度转调 和二度转调为主的。第17小节速度变为快板,以b 动机将乐曲引入呈示部。 二二呈示部(19—69) 1主部(19— 35)第19到20小节是主部主题出现前的一次动力型准备,

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介绍

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德沃夏克, 1892年,M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则应邀赴M。这部《第九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M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M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也有的版本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Q烈而热情的节奏,暗Y了M国那种J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片段1);乐章的主部主题(片段2)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片段3)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第二乐章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S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片段4),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片段5),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片段6)。 第三乐章谐谑曲,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片段7);第二主题清

大提琴曲《缠绵往事》分析

【音乐欣赏】大提琴曲 《缠绵往事》 Jacqueline du Pre 杰奎琳·杜普蕾 演奏的惊世遗作 手动换页

夜已经沉睡 柔柔的琴弦在缓缓地诉说勾起我悠悠的曾经时光那是一份珍藏心底 总想回忆又生怕触及的暖暖的隐隐的疼 思绪如烟似雾乘风而来随风而逝 其实我也知道很多的开始在它的开始就注定了结局但我不明白 我用丝丝柔肠编织的梦幻留下的却是无尽的忧伤岁月在我额头无情地流淌 你依稀的身影 如同天边的星星 在我的脑海里飘移 清晰了又模糊模糊了再清晰每个昼夜不知道有多少个轮回往事缱绻缠绵 好似没有伴侣的咖啡 在那淡淡的苦涩的尽头 燃烧的是烈烈的甘醇 原以为短暂的缠绵早已被尘封哪知道她经不起丝毫的触碰. 诗歌《缠绵往事》

这首诗如泣如诉缠缠绵绵地解读了大提琴曲《缠绵往事》的内涵。然而,我始终认为,再好的诗歌也解释不清音乐的本质和内涵。https://www.doczj.com/doc/5412148685.html,/viewthread.php?tid=5888618 我一直认为,音乐她只属于旋律,永远也不属于歌词。歌词再好也解释不清音乐的真谛。尽管一首好的歌词就是一首好的诗歌。诗歌是有字的音乐,而音乐是无字的诗歌。因此,我认为诗歌和歌词与音乐总有一段神秘看的见又挨得很近距离和尺度。而诗歌与歌词又总有一种想贴近音符的感觉。 《缠绵往事》这首的大提琴曲是谁作的我也不清楚。据说这首大提琴曲就隐藏在神秘园的第四辑中,它的别名叫《静默之声》。这首大提琴曲我听了无数次,每次听,心里总有一种神秘的幻觉和深邃的意境。那舒缓而绵长的琴音一直在耳畔萦绕,听着这种缠绵的旋律,我的眼前仿佛出现蔚蓝的大海,在海风温柔的吹动下,波浪缓慢而悠长地推向岸边,向人们的心灵深处涌动。 我坐在沙发上,在暗淡紫红的灯光下,头靠沙发闭着双眼,静

贝多芬第三十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412148685.html, 贝多芬第三十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 作者:王静 来源:《艺海》2010年第04期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ingvanBeethoven1770 -1827)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钢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钢琴艺术史的高峰。从1792年的第 一号钢琴奏鸣曲到1822年创作的第三十二号钢琴奏鸣曲,可以说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贯穿了贝多芬的一生,因此他的钢琴奏鸣曲被人们誉为“一部自我意识发展史”。有人把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称为“旧约全书”,而贝多芬的32首作品则被西方人称之为“新约全书”。贝多芬也是一位集古典主义于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一代宗师。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一般划分为三个时期:(一)1792-1800年(作品第二号至作品第二十二号)。这些作品较集中地显示了贝多芬的古典传统。(二)1801-1814年(作品第二十三号至作品九十号)。这时期是贝多芬创作的旺盛时期,在这期间展现了作曲家多姿多彩的风格,出现了不少富有独创性的乐段,如op27No3的“葬礼进行曲”,op27No1,op27No2幻想风乐章、最缓板慢乐章及标题音乐等等。这一系列作品组成了贝多芬创作的辉煌时期。(三)1814年以后的作品(即最后 五首奏鸣曲)。这五首奏鸣曲的每一个乐章都可视作一首经典乐曲。这些史诗般的作品充分地发挥了钢琴的乐器性能,曲式更为庞大而自由,复杂的感性在这些乐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充分地反映了伟大作曲家炉火纯青的创作境界。从晚期这些作品中流露出的丰富的内心境界,体 现出的表现手法的多样性,都表明了贝多芬的创作比以前有了更为广泛的视野,心境也变得细腻而优雅。 对于贝多芬晚期的作品,极少有对他的作品第三十首奏鸣曲的教学及演奏的研究。在此,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怎样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及演奏好这首作品。 一、了解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 要弹好贝多芬的晚期钢琴奏鸣曲首先要了解作曲家当时的创作背景。贝多芬晚期共创作了5首钢琴奏鸣曲。(101,106,109,110,111)晚年的贝多芬生活十分的拮据,身体每况愈下加上耳朵遭到严重的耳疾影响,直至最后失聪。这使他基本上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他远离人群孤伶伶地生活。因而晚期性格内向占据了主要,思考和倾听自己的心声成为了他的唯一乐趣。但他仍顽强 地与疾病、贫苦和黑暗的社会作斗争,仍在不停地思索和探求,为他的理想,也为人类的理想。贝多芬的内心是相当矛盾的,一方面,国家可怕的状况,黑暗的现实使他陷入苦闷当中;另一方面,法 国大革命的精神和欧洲接踵而至的独立战争和民族解放运动,又给贝多芬带来了希望。贝多芬 曾说,晚年是他生活的秋季,就象“站在丰硕的果树前面,只需将它轻轻摇动,那些甜美熟透的果实

伟大的旋律——聆听德沃夏克《自新大陆》有感(原创)

伟大的旋律——聆听德沃夏克《自新大陆》有感(原创) 夜已经深了,收音机忽然传出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室友们立刻停止了卧谈,静静地聆听着这迷人的乐曲,没人发出一丝儿声响,连呼吸都很轻微。夜幕笼罩下校园,万籁俱寂,一切都在沉睡之中,独有这间陋室,回响着大师的旋律。 那是20多年以前的事了。那一夜,仿佛大师悄然走来,他离我们是如此的近。乐声在空中流淌,小小陋室弥漫着庄严而肃穆的气氛,听者以敬畏之心,触摸大师的脉搏,倾听大师的诉说,与大师的心脏一起跳动。这旋律引起我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一切的一切,都在脑海中消失,除了《自新大陆》,除了德沃夏克。一直到曲终,没有人说一句话,似乎任何响动都会破坏这种氛围。听完全曲,我们带着对家乡和亲人无尽的思念进入梦乡。 《自新大陆》这部伟大的艺术杰作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世界音乐史上颇负盛名的一部作品,自1893年诞生以来的一百余年间,作品流传到世界各地,被无数乐团演奏过,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成为百年经典,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捷克音乐具有优秀的传统,德沃夏克自小就受到本民族音乐的熏陶,他的音乐来源于波希米亚,人们形容舒伯特乐曲的“天真、忧伤、甜美、真诚”等词,也适用于德沃夏克,他被称为“波希米亚的舒伯特”。 德沃夏克出生于1841年,因家境不太好,从小就自食其力,一边做帮工一边学琴,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16岁那年,他征得父亲同意,进入布拉格风琴学校,开始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1892年,德沃夏克应邀出任纽约国立音乐学院院长,次年创作了享誉全球的传世杰作《自新大陆》(《e小调第九交响曲》)。他在美国旅居三年,因无法忍受思乡之苦而辞职回国。1904年5月1日,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因脑溢血溘然长逝,捷克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自新大陆》吸收了不少黑人音乐和印第安土著音乐的元素,意在用甜美的旋律将新大陆介绍给祖国的人民,同时在蕴含着波希米亚特色的旋律中表现出自己深厚的乡愁。 全曲分四个乐章,人们最喜欢最熟悉的是第二乐章,这是整部交响曲中最重要也最优美抒情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我们常常听到的就是这一乐章,其浓烈的乡愁,正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 这一乐章的旋律十分简单,前四个小节是: 稍微懂一点简谱的人,都能哼唱。这样的乐句,是不是有点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者像“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凄婉绝美大提琴曲殇版

凄婉绝美大提琴曲殇版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凄婉绝美的大提琴曲《殇》,经典收藏版这首《殇》低沉回旋、孤寂、苍白、虚弱、呻吟,有着无尽的悲哀,很多电视电影里都选用过。来自台湾的陈冠蒲就曾翻唱过,并作为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片头曲——太多。最经典就是被作为电影《倩女幽魂》中的插曲,大提琴低音部分的浑厚深沉,震撼于它的哀和死,与影片情节完美融合,也成就了这部影片。这首《殇》是来自英国的天才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的作品,她十一岁时就嬴得the Suggia Award,成为全英国最受瞩目的演奏家。她琴技超群,然而生命短暂,终年42岁。据说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车,听见广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便问旁人是谁演奏的,旁人说是杜普蕾。史塔克说:“像她这样演奏,她肯定活不长久。”可见杜普蕾是用生命来演奏她的作品的。感伤的旋律,柔柔轻拨是心痛的驿动,是心愁的缓泻,大提琴是弓弦乐器中的低音乐器,它的音色具有人声的歌唱美,,大提琴的高音区开朗、壮丽,有如男高音的气质,中音区丰满、坚实,低音区是浑厚、深沉,特别喜欢大提琴低音部分的浑厚深沉,更震撼于它的哀和愁,大提琴-乐器中的美男子。在零星清脆的竖琴伴奏下,大提琴如泣如诉感伤的旋律令人唏嘘,弥漫的哀怨、凄婉的倾诉,感觉人生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悲欢离合了。这就是大提琴的魅力所在,坚强而不息。就好像我们选择了自己的路一样,哪怕跪着也要走完. 杜普蕾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她对古典乐的贡献不可磨灭,她的一生还被拍成电影《狂恋大提琴》,另外还有她的专题纪录片《Who Was Jacquline du Pre》,详细描述了她的一生。杜普蕾一生中拥有三把名琴,其中一把是现代制作师的作品,两把则是史特拉第瓦里古琴,其中大卫朵夫如今则为马友友所有。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第五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第一次用三个奏鸣曲式乐章写成的钢琴奏鸣曲,具有作曲家较早期创作的典型特征。其第一乐章为c小调,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也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全乐章是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具有粗狂、激烈的热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深沉的严肃气氛,因此这首奏鸣曲也称为“小悲怆奏鸣曲”。 通过主题的对比力度、调性转换和戏剧性的发展,简要分析其特征: 呈示部:(1—105) 主部(1-30): 主部主题分为三个阶段,加补充乐段构成。 第一阶段(1 - 8 ), 第二阶段(9—16) 第三阶段((17—22) 补充乐段(22—30) 主部主题开始的4 小节,是由 3 小节的跳进分解和弦呈锯齿状跳进上行加上一小节的双音级进下行组成,很像一种疑问语气,后面的一小节呈双音级下行,好像是对前面疑问语气的回答。向上跳进时节奏密集,向下级进时节奏较松散,这样在开始的4 小节主题内部便在音调和节奏上形成了对比,这样使人感觉在前8 小节这样4 + 4 的对称结构中蕴含的是充满活力和突破的音乐。于是主部的1-16小节可表示为: 4(3+1)+4(3+1)+4(2+2)+4 这就形成了一个“起、承、转、合”的一个结构周期。第9 小节除了在结构上形成“转”以外,在旋律音调走向上则表现为开始不断级进下行,形成了具有叹息音调性质的节奏型。 第三阶段(1 7 - 2 2 )在第三阶段的开始(1 7 - 1 8 )小节,音调的折转下行又和主部主题开始部分的呈锯齿状曲折上行的音调形成了对比和统一。调式调性则都统一在 c 和声小调,21 小节达到了主部主题的高潮,至此,主部主题以完全终止结束。 补充乐段22-30 小节是对主部主题的加固,有对一开始在现的因素,音组、功能都一样,只是音高不一样,至此,主部结束。 连接部:(32-55) 连接部的调性从突然跳出的主调的下属方向调降A 大调开始,经过f 小调,降D 大调,在48小节到达降B大调主和弦(亦即降E大调的属功能),由此可以看出,连接部从一开始通过不断的下方三度的转调(降A—f—降D—降B),将低音持续在降E大调的属音上,从而为副部调性作预备。由此连接部从调性上巧妙地完成主副部连接,也充分体现了古典风格较强的和声功能性和流动性。 副部:(56—94) 副部主题建立在主调c 和声小调的关系大调降E 大调,前8小节是带有抒情性质的长乐句,6 4 - 7 1 小节则是对这8小节的变奏重复,用顿音音阶将旋律引向高音区。虽然副部在表面上看起来和主部的对比很大,但由于副部与主部乐思材料的隐性内联,使得从听觉上主部和副部并不是分裂对立的。至8 2 小节到达降 E 大调的K 和弦,8 6 小节,主部主题开始材料进行了转折。在9 4 小节终于用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了这个大乐句。整个副部与主部相比,声乐化和抒情性较强,对其主题的发展比主部主题充分。在乐思质量和性质

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的第四奏鸣曲和前面三首奏鸣曲一样,由四个乐章组成。在这首奏鸣曲里,音乐的写法具有管弦乐性质,第四乐章(回旋曲)最“钢琴化”。当然,贝多芬的早期奏鸣曲的钢琴效果极妙,然而,钢琴演奏者在弹它们的时候,应该经常想象某种管弦乐的音响,想象乐队里某些乐器或某组乐器。 这里应再次强调准确表现各种奏法、力度变化和节奏变化的重要性,贝多芬通常仔细而且准确地把它们写出来,把它们和他的艺术构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一乐章 本奏鸣曲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快板。主部是压缩的,它在主调(降E大调)上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连接段落的开始是一个新的动机(八分音符的音节式进行)它在以后起着重要作用。副部从降B大调属音上的动机(低音声部里七度进行F—降E)开始。在几乎不断的八分音符进行之后,副部的第二主题以安详的进行(附点四分音符)出现,然而在几个小节后,八分音符的进行重新恢复了,它在副部结束以前转化为十六分音符进行。 在结束部里,旋律线条在中间部中出现,在十六分音符进行的背景上每小节有两个旋律音(好象是附点四分音符)。结束部后面还有一个不大的“补充”,其中出现了新的切分的动机,它在以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部建立在主部、连接段落和上述切分动机的素材基础之上。在多次离调以后,展开部走向主部的第一动机,起初在a小调上,以后在d小调上。再现部的开始不象最初那样是p,而是ff。 再现部基本上很象呈示部。在再现部的结尾加添了一个相当大的尾声。整个乐章的结束是朝气蓬勃、庄严雄伟和响亮(ff)的。 第二乐章 在贝多芬的奏鸣曲套曲形式里个别乐章中间,节奏脉动的统一是一条规律。这种统一不仅可以在奏鸣曲个别乐章中间存在,而且在某些场合下,它还扩大到几个乐章,有时甚至扩大到整首奏鸣曲里。前三个乐章之间可以建立这样的联系:第一乐章的附点二分音符相当于广板乐章的一个八分音符,而广板乐章的一个八分音符又相当于快板乐章(第三乐章)整整一小节。但是,不应该草率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这点,这是活的音乐,因而音乐内部的脉动也应该是活的,而不应该象节拍器的滴答声。 本广板乐章是贝多芬奏鸣曲里意味深长的慢乐章之一,它充满着深刻的、稍微严峻的、纯真的表情。广板乐章的形式是复杂的,是三部曲式,带有一个中段插部。 基本主题由单三曲式陈述出来。第一乐句(8小节)在主调(C大调)上以完满的终止结束。第二乐句(6小节)陈述在属调(G大调)上,而结束在C大调属和弦上。接着第一乐句又重复了一次,它有所改变和扩大(10小节)。它和第一次一样在主调上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 一小节的过度(十六分音符的八度进行)引向插部的开始。这插部在降A大调(降六级音)上,在低音声部短促的十六分音符(好象拨奏的)背景上以和弦开始,它具有庄严巍峨的性质。 在平行小调(f小调)上8小节的乐句以后,出现了降D大调。其次,八度进行(左右手都是八度)G—升F插入了主题陈述。第二次升F音好象通过等音的方法变为降G音,并且转到F音。在降B大调上出现了基本主题的第一动机(假再现部),通过c小调的属和弦转入

曲式分析_贝多芬奏鸣曲第四首_文字部分

贝多芬降E大调第四钢琴奏鸣曲Op.7 第一乐章曲式分析—文字部分 ●作品简介 这首奏鸣曲的结构比作品2大得多,内容也相当丰富。贝多芬将此曲题赠给他的学生巴巴拉,她是一位才华卓越的女钢琴家。因为这首奏鸣曲的优雅气质,当时人们将它称作“所爱的女郎”。 第一乐章抖擞的快板(Allegro molto e con brio)降E大调,6/8拍,奏鸣曲式。这是一首将年轻的贝多芬丰富的感情起伏表现出来的宏大的乐章,尤其是将戏剧性的人生注入到奏鸣曲中的意图,已经表露得相当明显。虽然尚未产生像贝多芬中期作品那样明晰的效果,但还是能够从作品里最底层所流动的一股热乎乎的某种东西中感觉出来。 第二乐章富有表情的最缓板(Largo, con gran espressione),C大调,3/4拍,三部曲式。这一首具有充实的音响、多样的色彩感以及深厚情结的徐缓乐章,很显然地已远比前作品2要成熟得多。首先是音响优美而高雅的主题。经过G大调的中间乐节,主题以变奏形态再度出现。再经过中部逐渐发展的乐章幽静地结束。 第三乐章快板(Allegro)降E大调,3/4拍,三部曲式。这一乐章是优雅、欢快的。开始于柔和、温柔的主题。 第四乐章回旋曲,温柔的小快板(Rond. Poco allegretto e grazioso)降E大调,2/4拍。由高音区画着波浪下降的优美的回旋曲主题充满魅力而且很有表情。 ··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属于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还有一个尾声。 呈示部 引子(1-4)由两个动机构成—高声部和弦(旋律音3度下行)、低声部不断重复的节奏 型(&)构 成。它和主题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主题像是从引子中“生长”出来的,因此,它们在再现的时候也同时出现。这个双动机被后面的部分很好的利用起来了。之后,主部的主要主 题(5-17)呈现:它又由一个绕行的动机和另一个下行的旋律构成(&)。这个主要主题可以看作是2个平行乐句构成的,第二遍是第一遍的高8度重复,最后加了扩充,巩固调性。连接部(17-58)的陈述(17-24)延续了主要主题的特征,并在这个基础上叠了6度、10度。这一段可以说是在加固主题的调性在这个6度和10度的音阶中,隐藏着每两小节变化一次的T和D功能(重复终止)。至25小节时,突然来了转折(25-40)—不仅在音型、节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调性逐渐也从降E大调中走出。首先,作曲家用了V2和弦离调至降E大调的IV级,之后,将这个动机模进:使用DVII34和弦进行至降B大调(副部的调性)的iv级。之后,由两个重属和弦进行至降B大调的V级,为副部的调性做好准备。 从41小节开始,两个副部主题被分别陈述(41-58),(59-81)。为什么要两个副部主题呢? 显然,第一个副部主题在音型上基本延续了连接部,并且,在组织的材料上,能看见许多主部动机的影子。由于它和主要主题的对比不够,所以,第二个副部主题就需要了。第一 个副主题是重复乐句,这个左手上的动机,在右手上得到重复: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欣赏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欣赏第一次接触接触这首曲子是小学时的音乐课,那时音乐课本上叫做《思乡曲》(其实就是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的第二乐章的旋律,然后由李叔同填的词),当时一听到那优美动听而又带着淡淡哀伤的旋律就被深深是吸引了,从此这首曲子就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偶尔想起还是会轻声唱起:“山青青,水茫茫,微风吹细浪,看江水,向东流,记起我故乡。故乡人,今如何,念念常不忘。在故乡,菜花黄,玫瑰阵阵香,我愿意,驾小船,回到我故乡,众亲友,聚一堂,同过好时光。” 此前并不知晓这首曲子的由来,直到这学期的交响乐欣赏课上老师让我们欣赏这首曲子,开始还浑然不觉,但当熟悉的音乐一响起,我便立马正襟危坐,竖起耳朵,不肯漏掉一丝一毫,直到第二乐章终了。之后我就非常想要深入的了解这首曲子。遂查阅一番资料后,更反复聆听,感觉收获颇丰。 此乐曲分为四章: 第一乐章-序奏-慢板-不太快的快板,e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开始由弦乐、木管、圆号陈述,描绘了美洲大陆新奇景象。之后由弦乐器、定音鼓和圆号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乐章的主部主题(e小调)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

章,前半段在弦乐颤弓的伴奏下由圆号吹出,后半段经过发展由铜管乐器全奏。这个主题被认为和黑人灵歌《流吧,约旦河》有连带关系,也有人认为,切分音与五声音阶的进行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第二主题(g小调-G大调)透露出浓浓的乡愁,开始由长笛奏出,然后同样发展到铜管乐全奏。发展部以第二主题为核心,由铜管乐器奏出,进行频繁转调,情绪颠簸、慌张。再现部第一主题更为激动不已(仍为e小调),第二主题更为悲切(#g小调-bA大调)。第一在铜管乐器的急躁演奏中结束。 第二乐章-最缓板,b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这个乐章原有《传奇》的标题,一连串庄严的和弦引出《回家》的旋律。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部分铜管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在高音木管乐器演奏后,旋律接着由小提琴陈述。事实上,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

第五钢琴奏鸣曲 (献给冯·布朗伯爵夫人) c小调 op.10 No.1 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奏鸣曲。在这形态比较娇小的作品中,已经做到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植入真确而丰富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除主、副主题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变得非常丰富,过门的音群不再供装饰用,而成为气氛的发展和细致与简结的相结合,并获得了高度的美感与和谐。由于在第一、第三乐章中具有粗狂、激烈的热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阴暗的严肃气氛,有人称这首奏鸣曲为“小悲怆奏鸣曲”。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 (Allegro molto e conbrio) c小调 3/4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105) (1—31)主要主题 (c) (32—55)连接 (56—94)副主题 (bE) (94—105)结尾 2.展开部(106—167) 3.再现部(168—284) (168—190)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 (191—214)连接 (215—271)副主题 (F—c) (271—284)结尾 4.没有尾声。

贝多芬第30钢琴奏鸣曲(作品109,E大调)

第30奏鸣曲(作品109,E大调) 第一乐章 在分析本乐章前,请读者注意,在流行的彼得斯版中,第30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遗漏了两小节和一根小节线,一百零一小节变成了九十八小节,这是错误的。我们依照布赖特科夫一黑特尔出版的全集本等,认为第一乐章零一小节。如果读者的版本是错误的,就请补充上两小节,把第43和44小节重复一次,并请把缺少线画在错误版本的第15小节右手的三十二分音符之后,也就是音阶进行的八个十六分音符(从小字一组的升a到小字二组的升a)是单独的一小节。 呈示部(1—16)。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4+5小节(1—9)。其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属大调的阻碍终止。注:(一)第9小节的第一个和弦代替了B大三和弦,它使主要主题进行到阻碍终止,而这个和弦同时也是副主题开始的和弦。(二)没有连接段落《因为主要主题的后乐句已经转到副主题的调性B大调上。副主题也是不对称的乐段:3+5小节(9—16)。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注:(一)副主题的速度和节拍与主要主题形成鲜明对比,这很有意思(主要主题:Vivace 2/4,副主题:Adagio 3/4)。(二)前乐句的终止非常隐蔽,半终止在第11小节第五个八分音符上,特别是第六个八分音符上出现的先现和弦,更掩盖了这个半终止,因此几乎感觉不到前后乐句间的句逗。(三)后乐句与前乐句相比,旋律是如此的音型化,和声又是如此的变化,以致构成乐段的条件几乎已不再存在。但是,因为前乐句和后乐句用同样的和弦开始(副属和弦,即B大调II级上的减七和弦),所以第14小节与其相呼应的第11小节的共同之处(第14小节是第11小节的音型化)仍可以辨认出来,这一点也是毫无疑问的。没有结束主题。正象我们所看到的,呈示部是很短的(没有连接段落,也没有结束主题,只有相互连接着的主要主题和副主题),曲式压缩了,但它的意境却很深! 展开部(17—49)。回到活跃的快板和2/4节拍。只用主要主题发展。在第37小节到达主调的属和弦,并将该和弦延伸为十二小节的段落(37—49)。 再现部(50—66)。从第49小节的后半部用弱起拍开始。主要主题(50—59)比在呈示部时多了一小节,而后乐句虽然导向主调的完全终止,但还是用了阻碍终止式的进行,与在主调再现的副主题相接。副主题(59—66)的前乐句,几乎是无变化的再现,但后乐句与其在呈示部时相比,却更加音型化。后乐句在弱起拍之后,立即转到C大调,并从这里转回E大调(在第63小节的末尾)。第67小节回到2/4的节拍,并在该小节的后半部回到活跃的快板,尾声用弱起拍从这里开始。 尾声(68—101)。用订主题的材料发展。这里出现了若干小节用新材料的、如歌的段落(77—87)。此后,在主持续音的上方,再一次出现了主要主题的材料。持续音一直保持到该乐章结束(88—101)。 第二乐章 呈示部(1—75)。主要主题是无再现对称的二部歌谣曲式,其第二部分在重复时略有变奏(1—24)。第一部分是乐段。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前后乐句的开始是对比的:I→,IV→。歌谣曲式的第二部分也是乐段。其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较为完满的完全终止。连接段落从第25小节开始(25—32),开始用新材料加固主调,之后转到副主题的调性属小调,即b小调。副主题(33—42)由属和弦开始。曲式为不对称的乐段4+6小节。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第一结束主题是个很长的乐句,由重属和弦开始(升c、升e、升g、b、d九和弦,在第43小节),用完全终止结束(43—66)。这个结束主题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