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皮肤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修改)

中医皮肤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修改)

中医皮肤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修改)
中医皮肤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修改)

《中医皮肤科学》

课程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

《中医皮肤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

课程名称:中医皮肤病学

学时:36(20/16)

学分:2

一、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医皮肤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皮肤及附属器疾病及性传播疾病规律和防治的一门临床医学专业学科。中医皮肤科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特点是虽然疾病大部分发生在体表,但“有诸内,必形诸外”,“治外必本诸内”,故中医皮肤科学是用中医的整体观念结合皮损辩证去认识皮肤病的发生和演变规律,用内治、外治相结合的方法防治疾病。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和临床教学,是学生系统掌握中医皮肤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多发病的辨证论治及预防知识;了解某些疑难杂症的诊治要点,达到培养临床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上篇总论(4学时)

2.1皮肤的结构

了解皮肤的结构

2.3皮肤的生理功能

了解皮肤的生理功能

3皮肤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了解脏腑经络与皮肤的关系

4皮肤病的病因病机

熟悉皮肤病的内外致病因素,以及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

5.1皮肤病的症状辩证

熟悉瘙痒的辩证,掌握原发性和继发性皮损的形态特征及中医辩证。

7.2内治法

熟悉常用内治法的适应症,掌握常用方剂。

7.3外治法

了解各种外用药剂型,熟悉各种剂型的适应症,掌握外用药使用原则。

难点:皮损辩证,外用药使用原则。

下篇各论

9.1热疮(0.3学时)

熟悉本病的定义、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辩证论治,了解本病的预防措施。

9.2蛇串疮(0.7学时)

熟悉本病的定义、洗衣病名和病因病机,掌握临床表现】与热疮的鉴别诊断及辩证论治。

难点:蛇串疮与热疮的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9.3疣(1学时)

了解疣的定义及不同疣(如疣目、牛程蹇、扁瘊、鼠乳等)的西医病名。掌握各种疣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了解疣的防护。

难点:各种疣的诊断。

10.1黄水疮(0.3学时)

了解黄水疮的定义、特点及预防,熟悉诊断要点、辨证论治、外治法。

11真菌性皮肤病(1.5学时)

了解白秃疮、肥疮、紫白癜风的定义、西医病名、病因临床表现、治疗。

熟悉鹅掌风、脚湿气、油灰指甲、圆癣的定义、中西医病名、病因及传播途径;掌握临床表现,熟悉治疗及预防。

难点:各种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与白屑风、白疕、湿疮、风热疮的鉴别。

12.1疥疮(0.2学时)

熟悉疥疮的传染途径及预防,掌握疥疮的临床表现、外治疗法。

难点:疥疮外治的具体方法。

12.2恶虫叮咬(自学)

了解恶虫叮咬皮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14.1湿疮(1.5学时)

熟悉湿疮的定义、特点、不同部位湿疮的中西医名称、病因病机,掌握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疮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及外治疗法。

难点:湿疮与漆疮、牛皮鲜、鹅掌风的鉴别诊断、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皮损选择外用疗法。

14.2奶癣(自学)

了解奶癣的定义、诊断要点、辨证论治及外治法。

难点:婴幼儿用药特点。

14.4漆疮(0.5学时)

熟悉漆疮的概念、中西医病名,致病因素、临床特点,掌握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

难点:本病的诊断、治疗原则。

14.5药毒(1.5学时)

熟悉药毒的概念、西医病名、致病原因,掌握本病的诊断、治疗原则及防治。重点掌握七种类型药毒疹的临床表现。

难点:药毒疹的诊断;与瘾疹、麻疹、猩红热、猫眼疮的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14.6瘾疹(0.5学时)

了解本病的病因病机,掌握定义、西医病名、诊断及辨证论治。

难点:瘾疹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15.1牛皮癣(0.3学时)

了解牛皮癣的西医病名及病因病机,掌握诊断,熟悉辨证论治。

难点:牛皮癣、白疕、银屑病、神经性皮炎病名的关系。

15.2风瘙痒(0.2学时)

了解风瘙痒的病因病机,熟悉诊断及辨证论治。

难点:风瘙痒的病因,辨证论治。

16.1白疕(1.5学时)

了解白疕的病因病机,掌握白疕的定义及中西医病名,重点掌握白疕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辨证论治。

16.2风热疮(0.5学时)

了解风热疮的定义、西医病名、病因病机,熟悉诊断及辨证论治。

难点:风热疮与白疕、紫白癜风的鉴别诊断。

16.3猫眼疮(自学)

了解猫眼疮的定义、西医病名、病因病机,熟悉诊断及辨证论治。

难点:猫眼疮的皮损特点、辨证论治。

17.2瓜藤缠(自学)

了解瓜藤缠的定义、西医病名、病因病机,熟悉诊断及辨证论治。

18.1红蝴蝶疮(1.5学时)

了解红蝴蝶疮的概念、西医的认识、实验室价差,熟悉病因病机、盘状和系统性的临床表现,掌握诊断及辨证论治,熟悉中西医结合治疗。

难点:红蝴蝶疮的诊断标准;品孙特点;辨证论治。

19.1白屑风(0.5学时)

熟悉白屑风的概念,掌握诊断及辨证论治。

难点:与白疕、白秃疮的鉴别诊断。

19.2粉刺(0.5学时)

熟悉粉刺的诱因,掌握粉刺的定义、诊断及辨证论治。

19.2酒齄鼻(0.5学时)

了解酒齄鼻的致病因素,熟悉症状分型,诊断及辨证论治。

难点:与粉刺、面游风的鉴别诊断。

19.4油风(0.5学时)

熟悉油风的定义、西医病名、致病因素,掌握诊断及辨证论治。

难点:油风的辨证论治。

20.1黧黑斑(自学)

了解黧黑斑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

难点:黧黑斑的病因病机。

20.2白驳风(自学)

了解白驳风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

难点:白驳风的病因病机。

22.1杨梅疮(1学时)

掌握杨梅疮的西医病名,熟悉传染途径、诊断,了解治疗、预防。

难点:各期杨梅疮的皮损特点。

22.2花柳毒淋(1学时)

掌握花柳毒淋的西医病名,熟悉的传播途径,掌握诊断,了解中西医治疗。

难点:花柳毒淋的诊断、鉴别诊断。

22.4臊瘊(自学)

掌握臊瘊的西医病名、诊断,了解传播途径、中西医结合。

22.5生殖器疱疹(自学)

了解生殖器疱疹的传播途径,掌握诊断,熟悉辨证论治。

22.6艾滋病(自学)

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了解临床表现、诊断及辨证论治。

三、教材及教学方法

1.教材及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中医皮肤病学》。根据东方学院学生基础知识情况,教学内容主要选择常见多发皮肤病,重点讲授需要掌握的部分,对各种皮肤病临床特点给予归纳总结。

2.教学形式:皮肤科学应直观形象,重视实践。PPt教案文字与皮损图片相结合,课

堂教学与临床见习相结合。是学生加深对皮肤病性病的感性认识,便于理解、记忆。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在本课程理论课教学结束时进行闭卷考试。临床见习进行考核;

成绩评定:理论课闭卷考试成绩按70%计入本课程考试总成绩;临床见习考核成绩按30%计入本课程考试成绩。

成绩评定标准:

理论课闭卷开始成绩为100分;临床见习考核成绩为100分。

见习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出勤率;皮肤临床技能;见习笔录、病历书写等3项内容。见习考核成绩为100分,其中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出勤率等综合印象,计30分。中医皮肤技能(包括换药操作过程)及合理选择中医皮肤外用药,计40分。病历书写及诊断处方和见习笔记,计30分。见习考核成绩以30%的比例列入中医外科学科程总成绩。附:《中医皮肤科学》课程见习教学大纲

学时:16

一、临床见习的目的与任务:

通过皮肤科临床见习,加深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补充课堂所学内容的不足,是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熟悉和掌握常见、多发皮肤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与调护,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见习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1.熟悉皮肤病病因病机,掌握自觉症状辨证、各种原发皮损和继发皮损的特征与辨证。

2.熟悉皮肤病的各种辨证方法,树立整体观念。

3.掌握以下病种的诊断、辨证论治、外治,了解西医治疗。

蛇串疮、疣、黄水疮、真菌性皮肤病、疥疮、湿疮、漆疮、药毒、瘾疹、牛皮癣、白疕、白屑风、粉刺、油风。

4.了解熟悉以下病种的诊断、中西医治疗

热疮、恶虫叮咬皮炎、风瘙痒、风热疮、猫眼疮、瓜藤缠、红蝴蝶疮、酒齄鼻、黛黑斑、白驳风、以及性传播疾病。

(二)基本技能

1.掌握门诊病历的书写方法,初步掌握皮损检查方法。

2.熟悉皮肤科常用的检查方法:镜检真菌、疥虫、毛囊虫。

3.了解皮肤科常用的治疗方法和操作要求,如挤疣,冷冻。

(三)学生见习要求

1.见习态度认真严肃,衣着整齐,遵守医院规则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或生病

请假,无故不到按旷课处理。

2.对待患者热情、耐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努力为患者解除痛苦。

3.做好笔记,积极动手实践,不懂就问。

三、具体安排和带教方法:

根据皮肤科教学大纲安排,临床教学见习共16学时,分4次进行。

第1次:4学时,老师讲解见习安排,注意事项,病历书写要求。然后门诊见习,以老师示教为主。

1.见习的病种:病毒性皮肤病(热疹、蛇串疮、疣)、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湿疮、接

触性皮炎、药毒、瘾疹)、皮肤附属器疾病(油风、粉刺、面游风、酒齄鼻)。

2.主要内容:结合具体病人掌握以上3类皮肤病的发病特点、皮损形态、皮肤检查方法和辩证规律、皮肤科门诊病历的书写格式、皮损描述方法。针对各种不同的皮损复习掌握外用药的使用原则。介绍了解冷冻、挤疣、病损封闭等治疗方法的适应症计具体操作。

第2次:4学时。在门诊见习,随老师诊疗患者,做见习笔记。

1.见习病种:白疕、牛皮癣、黄水疮、癣、疥疮等。

2.主要内容: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试接诊,检查患者,掌握正确的采集病史、查体、诊断及治疗方法。介绍皮肤科实验室常用检查方法,如真菌、疥虫、毛囊虫镜检,梅毒血清学检查,淋病图片检查。

第3次:4学时。在门诊见习,在老师指导下接诊患者,包括询问病史、查体、书写病历,提出治疗方案。见习病种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主。自爱笔记本上书写病历及处方。

第4次:4学时。前2学时同第3次。后2学时考核,由老师选择1个典型病例,学生独立应诊,书写1份完整的门诊病历(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查体望闻问切、中西医诊断、辨证分析、立法、处方(内服、外用)、医嘱)。

四、考核方法与成绩评定

见教学大纲有关项目。

最新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汇总

2013年皮肤科中医诊 疗方案

皮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3版) 新泰市中医医院皮肤科 2013年1月5日

目录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 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一、概述:银屑病是一种以皮肤红斑,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本病属中医“白疕”范畴,古代文献又有“干廯”之称。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皮损初为针尖至扁豆大的炎性红色丘疹,常呈点滴状分布,迅速增大,表面覆盖银白色多层性鳞屑,状如云母。鳞屑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基底浸润,可有同形反应。陈旧皮疹可呈钱币状、盘状、地图状等。 (2)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以肘关节面多见,常泛发全身。 (3)部分病人可见指甲病变,轻者呈点状凹陷,重者甲板增厚,光泽消失。或可见于口腔、阴部粘膜。发于头皮者可见束状毛发。 (4)起病缓慢,易于复发。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冬重夏轻。 (5)可有家族史。

(6)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角层内有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堆积棘层增厚。表皮突呈规则性向下延伸,真皮乳头水肿呈棒状,乳头内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多青壮年发病。部分发病或加重常由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诱发。 (2)好发于头皮、躯干和四肢伸侧,常对称分布,亦有仅局限与某一部位者。 (3)典型皮疹为粟粒至绿豆大红色丘疹、斑丘疹或斑块,可融合成片,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浸润显著,表面覆盖厚积的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鳞屑,可见一层淡红色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刮除薄膜后出现点状出血(Auspitz征)。白色鳞屑、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是本病的临床特征。皮疹形态多样,可为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蛎壳状等。 (4)发生于头皮者,发成束状。可有指(趾)甲受累,黏膜损害。 (5)临床分为三期:进行期、静止期、消退期。 (6)慢性病程,甚至终生迁延不愈。常冬季复发或加重,春夏减轻或消失,亦有与此相反者。

中医美容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中医美容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美容皮肤科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美容皮肤科学 适用专业:中医康复保健(中医美容方向) 一、课程概述 (-)课程性质 《美容皮肤科学》是中医康复保健美容方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课程性质是理论与技术结合的应用类专业课。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美容皮肤科学理论与技术操作的应用能力,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是中医美容专业学生的重点及特色课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 分析职业岗位(群),进行课程定位;校企合作开展工作过程分析,以实际工作流程及职业素质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依据美容项目流程及典型工作任务中的重要性和难易度排序,结合学生特点、老师特点及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选择教学载体和序化教学内容;校企共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学校、社会、行业、企业相结合的新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一、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掌握美容皮肤科学工作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增强学生对企业实践、工作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职业素养;尽快地适应企业需求、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和提供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达到“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技能的应用型美容人才”的目标。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皮肤性病学基础理论和重点疾病。 (2)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应用于临床。 (3)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不断进行积累,并与已经学到的皮肤性病学理论知识互相结合。 2、职业技能目标: 掌握常用美容皮肤科学技术的操作,针对不同个体进行诊断及治疗方案制定实施。 3、职业素养目标: 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具备高尚的服务意识,通过对不同患者的心理分析,结合美容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道德修养。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02 课程代码:01400052 适用专业(方向):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总学时数:64 学分数:4.0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适当配合多媒体教学。课时共计64学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绪论(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精气学说。 自学: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气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1、【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有绪论、四诊、辨证、综合运用四个部分,主要内容为诊法与辨证。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一定诊察病情、辨别病证及书写病案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中医各门临床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它是一门衔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和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 2、【课程教学要求】 《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为108(其中课堂讲授81学时,临床见习27学时),教学中应注意理论教学和直观教学及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适当进行病例分析讨论,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二分之一的内容后,可适当安排临床示教与见习,以便及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临床见习中要注意诊法、辨证与病案书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绪论 一、掌握中医诊断学、诊法、症、证、病、辨证、辨病、病案等概念的含义。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法则。 二、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三、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 四诊 第一章望诊 一、熟悉望诊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要点、典型表现与临床意义;熟悉少神与神乱的常见表现及其病机。 三、掌握常色和病色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四、熟悉望形体、望姿态的基本内容。 五、熟悉望头面、颈、五官、九窍与皮肤的基本内容。 六、熟悉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及食指络脉的特征与主病。 七、熟悉望排泄物、分泌物的基本内容。 八、了解舌与脏腑的关系及舌诊原理;掌握正常舌象与异常舌象的识别及常见异常舌质与舌苔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第二章闻诊 一、熟悉正常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临床意义。 二、掌握各种病变声音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三、了解病体、排出物异常气味及病室气味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问诊 一、熟悉问诊之目的和意义;掌握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医皮肤科学 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皮肤科学》 课程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

《中医皮肤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 课程名称:中医皮肤病学 学时:36(20/16) 学分:2 一、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医皮肤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皮肤及附属器疾病及性传播疾病规律和防治的一门临床医学专业学科。中医皮肤科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特点是虽然疾病大部分发生在体表,但“有诸内,必形诸外”,“治外必本诸内”,故中医皮肤科学是用中医的整体观念结合皮损辩证去认识皮肤病的发生和演变规律,用内治、外治相结合的方法防治疾病。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和临床教学,是学生系统掌握中医皮肤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多发病的辨证论治及预防知识;了解某些疑难杂症的诊治要点,达到培养临床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上篇总论(4学时) 皮肤的结构 了解皮肤的结构 皮肤的生理功能 了解皮肤的生理功能 3皮肤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了解脏腑经络与皮肤的关系 4皮肤病的病因病机 熟悉皮肤病的内外致病因素,以及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 皮肤病的症状辩证 熟悉瘙痒的辩证,掌握原发性和继发性皮损的形态特征及中医辩证。 内治法 熟悉常用内治法的适应症,掌握常用方剂。 外治法 了解各种外用药剂型,熟悉各种剂型的适应症,掌握外用药使用原则。 难点:皮损辩证,外用药使用原则。 下篇各论 热疮(学时) 熟悉本病的定义、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辩证论治,了解本病的预防措施。 蛇串疮(学时) 熟悉本病的定义、洗衣病名和病因病机,掌握临床表现】与热疮的鉴别诊断及辩证论治。 难点:蛇串疮与热疮的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疣(1学时) 了解疣的定义及不同疣(如疣目、牛程蹇、扁瘊、鼠乳等)的西医病名。掌握各种疣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了解疣的防护。 难点:各种疣的诊断。

面部抗衰医美技术入门课 ——“刷酸”最全指南

面部抗衰医美技术入门课——“刷酸”最全指南 你以为只有你会在家“刷酸”?相传公元前30-60年,大名鼎鼎的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七世(Cleopatra VII)就喜欢用酸奶(含大量乳酸,是一种果酸)沐浴保养,能使皮肤细嫩光滑,这大概就是最古老的使用果酸成分护肤品的案例了。 人们从古早时代就知道依靠酸类物质来剥脱多余角质,达到嫩肤、焕肤的目的[1]。常用的酸包括:果酸、水杨酸、维A酸等。果酸和水杨酸甚至被誉为使用最广泛的面部抗老物质[2]。 然而,埃及艳后搞的这一套还算不得“刷酸”。 “刷酸”学名化学剥脱术,而之所以让它成为一项需要在医疗机构进行的医学美容技术,而非在家就能搞的护肤步骤的原因—就在所使用酸类物质的浓度上:目前我国最常用的是浓度20%-70%的果酸和20%-30%的水杨酸(护肤品中添加浓度一般<2%)[3,4,5]。维A酸由于其低浓度就有很强刺激性,又有一些明确的副作用,所以一般只适用于皮肤病的治疗,而甚少为“刷酸”所用[6]。

?“刷酸”有什么用? “刷酸”虽然是几百块钱一次的“入门级”医美,但是全方位逆转面部皮肤衰老的效果却是着实强大:剥脱掉多余的角质“脱去旧皮”让皮肤变得光滑细嫩的同时,还可以刺激表皮层细胞更替和真皮层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来“重生新皮”。衰老引起的皮肤问题—粗糙、暗沉、皱纹、细纹、松弛,它统统都能改善[3,4,5,7]。 图注:“刷酸”去皱嫩肤(图源:J. Barton Sterling M.D.) 图注:毁皮重生,有点儿《画皮》那味儿嗷~ “刷酸”这些年在嫩肤抗老上的表现太突出,以至于很多人忘了它干了百来年的老本行—治疗一些损容性皮肤病,主要包括:痤疮(痘痘、痘坑)、黄褐斑、脂溢性角化(“老年斑”的一种)、日光性角化、雀斑;以及改善毛孔粗大[3,4]。 图注:脂溢性角化症(一种常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表皮良性肿瘤)。 由于水杨酸还可以通过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来达到抗炎的作用,故而用水杨酸进行化学剥脱,改善油性皮肤、痤疮、光老化表现效果更加明显[8,9]。

中医基础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时与方法】 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内容。 3.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内容。 4.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概念 (一)精的概念 (二)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的属性 (三)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反、阴阳相互抑制削弱。 (二)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阴阳相互促进化生。

《中医外科学》皮肤疾病知识要点!

《中医外科学》皮肤疾病知识要点!

1,病因病机 (1)病因:外因,风、湿、热、虫、毒;内因,主要为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和肝肾亏损。 (2)病机:因气血不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虚、致淤、化热、伤阴等。 2,主要的他觉症状 (1)原发性皮损,原发性皮损是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疹,有斑疹、丘疹、风团、疱疹、脓疱等 ①斑疹;为局限性皮肤有明显的颜色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面积大而成片者称为斑片,分为红斑、色素沉着斑、色素减退斑 ②丘疹;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一般小于0.5cm,多为风热、血热所致,其数目不一,有散在分布的,亦有相互融合而成扁平隆起的片状损害称为斑块,一般直径大于2cm,介于斑疹和丘疹之间,稍有隆起的皮损称为斑丘疹;丘疹顶部有较小水疱或脓疱时称为丘疱疹; ③疱疹,为内有腔隙,含有液体,高出皮面的损害,疱疹常发于红斑之上,多属湿热和热毒所致④风团,为皮肤上局限性隆起,常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发作时伴有剧痒; ⑤结节,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实质性损害,质较硬,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多由气血凝滞所致;

⑥脓疱,疱内含有脓液,其色浑浊或为黄色,周围常有红晕,疱破后形成糜烂,溢出脓液,结脓痂; (2)继发性皮损,继发性皮损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来。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皴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 ①鳞屑:为表皮角质层的脱落,大小、厚薄不一,小的呈糠秕状,大的为直径数厘米或更大的片状; ②糜烂:为局限性的表皮缺损,系由疱疹、脓疱的破裂,痂皮的脱落等露出的红色湿润面,多属湿热为患。 ③溃疡:为皮肤或黏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 ④痂:皮肤损害处的渗液、滋水、渗血或脓液与脱落组织及药物等混合干燥后即形成痂⑤抓痕:由搔抓将表皮抓破、擦伤而形成的线状损害,表面形成血痂,皮肤瘙痒,多有风盛或内热所致 ⑥皴裂:为皮肤上的线性裂口,多由血虚风燥所致 ⑦苔藓样变: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些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⑧色素沉着:为皮肤中色素增加所致,多呈褐色、暗褐色或黑褐色。 3,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1)根据病情阶段用药;

美容皮肤科学何黎目录-带页码

封面页-15 书名页-13 版权页-12 目录页-10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绪论 3 第一节美容皮肤科学的定义及范畴 3 一、基础理论 3 二、临床实践 4 三、专业教育 4 第二节美容皮肤科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4 一、正常皮肤生理数据的基础研究 5 二、现代激光技术激光生物学的发展 5 三、无创性皮肤检测技术 5 四、美容皮肤外科 5 五、化妆品临床研究 6 六、中医中药美容 6 第三节美容皮肤科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6 一、美容皮肤科学与医学美学的关系 6 二、美容皮肤科学与美容医学的关系7 三、美容皮肤科学与皮肤科学的关系7 第四节美容皮肤科学的特点及学习路径7 一、全面学习皮肤病学基础知识7 二、重点掌握损容性皮肤病的临床知识7 三、重新认识并学习皮肤美容技术及护理技术8 四、牢固树立医学美学与美容观念,奠定学科基础8 第二章美容皮肤科学基础理论9 第一节皮肤胚胎学9 一、表皮的来源及发育9 二、真皮的来源及发育10 第二节皮肤解剖学10 一、皮肤的厚度11 二、皮纹及线系统11 第三节皮肤组织学与生物学12 一、表皮12 二、真皮19 三、表皮和真皮的连接机构22 四、皮下组织23 五、皮肤附属器23 第四节皮肤生理功能34 一、皮肤屏障功能34 二、皮肤的吸收功能38 三、皮肤的感觉功能41 四、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42

五、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43 六、皮肤的代谢功能44 七、皮肤的免疫功能48 第三章皮肤光生物学53 第一节光物理学特性及生物学效应53 一、光物理学特性53 二、光生物学特性54 第二节皮肤光生物学类型55 第三节光致皮肤急性损伤及防治56 一、光致皮肤急性损伤56 二、光致皮肤急性损伤的防治57 第四节光致皮肤老化及防治58 一、概述58 二、皮肤光老化的表现58 三、皮肤光老化的组织学改变59 四、皮肤光老化与自然老化的区别59 五、皮肤光老化的发生机制59 六、皮肤光老化的预防61 七、皮肤光老化的治疗65 第四章皮肤保健68 第一节皮肤美学68 一、皮肤健美的标志68 二、皮肤健美的基本特征68 第二节皮肤健美的影响因素71 一、内源性因素71 二、外源性因素72 第三节皮肤分类73 一、主分类及判定标准73 二、次分类及判定标准73 第四节皮肤护理75 一、日常皮肤护理75 二、不同类型皮肤特点及护理78 第五节特殊部位皮肤护理80 一、眼部皮肤护理80 二、颈部皮肤护理81 三、躯干部皮肤护理81 四、手部皮肤护理82 五、足部皮肤护理82 第六节不同年龄皮肤护理83 一、年龄与皮肤的关系83 二、婴幼儿皮肤护理83 三、青少年皮肤护理85 四、中年人皮肤护理86 五、老年人皮肤护理86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供中医、中西医、针推、中医骨伤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前言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而系统的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今后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按72学时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与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熟悉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木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3、了解中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要点】 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医学的基木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木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木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木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木内容; 4、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木内容以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目的要求】 1、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2、了解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概念的形成; 3、掌握占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4、了解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皮肤科笔记

中医皮肤科笔记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皮科总结 一.中医病证: 1.热疮:(西医:单纯疱疹)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黏膜所发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特点:皮损为成群的水疱,有的互相融合,多在1周后痊愈,易于复发。 病机:外感风温热毒,阻于肺胃二经,蕴蒸皮肤;肝经湿热下注,阻于阴部;反复发作,热邪伤津,阴虚内热。 治法:清热解毒养阴。 2.蛇串疮:(西医:带状疱疹) 特点:红斑、水疱、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均布刺痛。 辩证论治:肝经郁热,龙胆泻肝汤;脾虚湿蕴,除湿胃岺汤;气滞血瘀,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 3.湿疮:(西医:湿疹)过敏性炎症皮肤病。 特点:对称分布,多形性损害,剧烈瘙痒,倾向湿润,反复发作,易成慢性。急性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以苔藓样变。 病机: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以脾虚湿恋为主;慢性以病久耗伤阴血,血虚风燥。 治法:清热利湿止痒。湿热蕴肤,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湿热浸淫,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脾虚湿蕴,除湿胃岺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地肤子,白鲜皮;血虚风燥,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

4.猫眼疮(西医:多形性红斑)以红斑为主,兼有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损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特点:发病急,多形性损害和具有虹膜样特征性红斑,重者可有严重的黏膜、内脏损害。 辩证治疗:风寒阻络,当归四逆汤;风热蕴肤,消风散;湿热蕴结,龙胆泻肝汤;火毒炽盛,清瘟败毒散合导赤散。 5.瘾疹(西医:荨麻疹)出现红色或白色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 特点:发病突然,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红色或白色风团,境界清楚,迅速消退,不留痕迹,以后不断成批出现,时隐时现。灼热、瘙痒剧烈;侵犯消化道粘膜,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喉头和支气管可导致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 辩证治疗:风寒束表,麻黄桂枝各半汤;风热犯表,消风汤;胃肠湿热,防风通圣汤;血虚风燥,当归饮子。 6.白疕(西医:银屑病) 特点:红斑上有松散的银白色鳞屑,抓之有薄膜及露水珠样出血点。病程长,反复发作,不易根治。 辩证治疗:血热内蕴,犀角地黄汤;血虚风燥,当归饮子;气血瘀滞,桃红四物汤;湿毒蕴阻,萆薢渗湿汤;火毒炽盛,清瘟败毒散。 7.风热疮(西医:玫瑰糠疹)斑疹色红如玫瑰,脱屑如糠秕的急性自限性皮肤病。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Channel-collaterals and Points) 学分:7 总学时:126学时 理论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54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适应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参考教材: 1.经络腧穴学,沈雪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3.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版; 4.难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校译本; 5.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6.针灸大成,明·杨继洲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7.经络腧穴学,王德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今后学习刺灸学、推拿学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⑴了解经络腧穴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经络腧穴学和中医针灸推拿的关系。 ⑵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腧穴的概念。 ⑶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病候及常用穴的定位、归经、主治与操作。 ⑷熟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定义、内容及临床应用。 2.基本技能: 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与操作。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1.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2.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目的要求】 1.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四经脉的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走向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3.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4.掌握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5.了解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理论。 6.熟悉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1.十二经脉。 2.奇经八脉。 3.十二经别。 4.十五络脉。 5.十二经筋。 6.十二皮部。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1.经络的作用。 2.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腧穴概述 【目的要求】 1.熟悉腧穴的意义、分类,以及特定穴的内容。 2.掌握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和定位方法。 3.了解腧穴的命名。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前言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诊法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脏辨证等。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症、病、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问、望、闻、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八纲、病性、脏腑等辨证的基本内容及辨证统一体系;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主症诊断的思路、疾病诊断的思路、辨证诊断的思路,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实用性,突出重点,注意知识掌握的循序渐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要充分运用图表、标本、幻灯、录像、模型、诊断仪器、CAI课件、计算机软件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临床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诊断思维、病历书写等内容的技能训练。 绪论 [教学内容]

1.“诊断”的含义。 2.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3.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历,症、病、证的概念。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着、以常衡变、因发知受。 5.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 1. 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 论》、《温热论》和《温病条 件》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着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2.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 3.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 4.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了解症、病、证的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 5.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着,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含义。了解黑箱、生物全息、缩影的含义;司外揣内,见微知着,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典型例证。

中医皮肤性病学.docx

《中医皮肤性病学》期末试题 一.A型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5分) 1.常见的继发性皮损不包括以下哪一种() A鳞屑B糜烂C结节D溃疡E结痂 2.患者周身散在斑疹,色鲜红,应属于() A风热B血热C湿热D血瘀E热毒 3.皮损以干燥脱屑、增厚粗糙、夜间痒重为主,舌淡苔白,脉细的,首选() A消风散B导赤散C龙胆泻肝汤D当归饮子E桃红四物汤 4.皮肤炎症处于急性期,有红斑、丘疹、水疱,但渗液不多,可选择() A粉剂B糊剂C油剂D溶液E软膏 5.血虚作痒的主要特点是 A.浸淫四窜,黄水淋漓 B.走窜四注,遍体作痒 C.皮肤干燥,脱屑作痒 D.焮红作痒,不会传染 E.瘙痒剧烈,最易传染 6.下列哪一项不是脚湿气的临床特点() A干燥脱屑B皮肤肥厚C糜烂D瘙痒E真菌镜检阴性 7. 男,20岁,躯干部见红色斑片状丘疹,环形或多环形,有细薄鳞屑,边界清楚,以上皮损特征首先考虑() A紫白癜风B圆癣C风热疮D湿疮E牛皮癣 8. 疥疮的外治首选() A黄连膏B硫磺软膏C癣药水D润肌膏E青黛散 9. 病人左足足跖部位一个黄豆大小角化性斑块,局部可见刺状物,周围有数个角化性小丘疹,有明显的挤压痛。诊断为() A.鸡眼 B.胼胝 C.牛程蹇 D.扁瘊 E.疣目 10. 热疮的好发部位是() A.全身暴露部位 B.头面颈部 C.口腔鼻孔内 D.腰肋部 E.皮肤黏膜交界处 11. 某男性,双下肢近半年反复出现丘疱疹,有结痂、鳞屑,瘙痒,伴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应给予() A健脾除湿止痒B清热利湿止痒 C养血袪风止痒D活血润肤止痒 E清热除烦止痒 12.漆疮最主要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A.皮损为播散性 B.皮损边缘常不清楚 C.皮疹多形态 D.有明显的异物接触史 E.皮损边缘清楚,覆有银白色鳞屑 13. 药毒与下列哪项关系正确() A.皮疹与药理作用无关,与服药量无一定相关性 B.皮疹与药理作用有关,与服药量有一定相关性 C.剂量大才能发生皮疹 D.与季节有关,春夏季易发 E.与服药时间有关 14. 牛皮癣(中医)的典型皮疹为() A.扁平多角形丘疹,融合成片呈苔藓样 B.皮疹色鲜红

《美容皮肤治疗技术》课程标准

《美容皮肤治疗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名称及代码 中文名称:《美容皮肤治疗技术》 英文名称:《cosmetic dermatology》 课程代码:63040831127 (二)学时及适用对象 课程总计48理论学时。本标准适用于三年制医疗美容技术专业。 (三)课程的地位及性质 《美容皮肤治疗技术》是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目的为从理论上了解与美容相关的一些皮肤科学基本问题,为学生将来学习与美容相关的实际应用的内容打下基础,它是一门临床医学、临床药学、美容学等专业的重要衔接医学课程,是医学皮肤知识原理与美容学之间的桥梁。这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是在医学美学理论指导下,在掌握皮肤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学习损容性皮肤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掌握医疗美容治疗基本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医疗美容专业科室从事临床实践工作与治疗技术操作。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为学习美容学科提供必要的基本理念,为处理美容相关问题尤其是皮肤这一最大审美器官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规范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在掌握美容皮肤治疗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诊断和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常见美容皮肤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一些基本皮肤的美容学科侦察技术、方法,一些典型皮肤美容疾病的处理等,是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 (四)课程的基本理念 本课程教学根据《美容皮肤治疗技术》的特点及医疗美容技术专业职能目标的要求,以培养“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专业知识扎实、技术能力强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医疗美容服务人员)为目标,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贯彻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思想。基本原则包括: 1.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结果和教育质量评估方法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适时必要的引导下,积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已学的知识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确保教学活动顺利高效的完成,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并使智力和素养得到发展,完成教学目标。此外,在教学实践中应全程渗透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2.教学内容设置上,除了理解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课程的前沿内容外,要突出与临床相关病例的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美容皮肤治疗技术》是一门与临床实践性结合紧密的学科,没有临床知识,就不能很好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编号: 02020061 (二)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三)学分: 2 (四)总学时: 36学时 (五)理论学时: 24学时 (六)实践学时: 12学时 (七)课程类别:选修 (八)开课时间:第 3 学期 (九)适应专业: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二、课程简介: 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活动。《中 医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讲述了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课程既突出了中医特色,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引入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及概念。《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其实验课 ( 中医护理基础技术操作 ) 主要讲授各实验项目的目的、用物准备、操作程序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其中针刺法、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等是中医 护理基础操作的特色。这些实验不仅是中医护理学基础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护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学生可以验证、巩固和补充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综合分析能力及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各种中医护理基础 技术操作;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对常见的临床疾病进行整体护理,并且能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与传统医学护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护理人才。 三、跟相关课程的衔接:健康评估、系统解剖学、生理学 四、学时安排 (一)中医护理学课程总学时一览表 章次教学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合计 第一章绪论 2 2 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 10 4 14 第三章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4 4 第四章中医护理基本技术 4 8 12 第五章辩证施护 4 4 总计 36 (二)实践项目教学一览表 序号实践项目名称实践项目提要学时方法备注 耳穴压豆法、穴位按摩 1 护理技术一 4 实验 法、拔罐法等 2 护理技术二针灸、刮痧 4 见习

中医诊断学 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前言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诊法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脏辨证等。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症、病、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问、望、闻、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八纲、病性、脏腑等辨证的基本内容及辨证统一体系;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主症诊断的思路、疾病诊断的思路、辨证诊断的思路,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实用性,突出重点,注意知识掌握的循序渐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要充分运用图表、标本、幻灯、录像、模型、诊断仪器、CAI课件、计算机软件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临床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诊断思维、病历书写等内容的技能训练。 绪论 [教学内容] 1.“诊断”的含义。 2.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3.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历,症、病、证的概念。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 5.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 1. 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和《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2.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 3.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

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渊源及学术特点研究

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渊源及学术特点研究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经验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继承、挖掘与传播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是加快中医事业发展与创新的重要途径。赵炳南教授(1899-1984)是我国著名中医皮外科专家,是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为发展中医皮肤科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但我们对其搏大精深的学术思想体系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赵炳南皮肤科学术精髓的传承与推广。 深入进行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和经验特色的研究,对中医皮肤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术流派及其传承研究”是2006年度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基金项目“51510”重大项目。 “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派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研究”是此重大项目中的第一个子课题,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系温病教研室负责完成。笔者所选课题为此子课题中的一部分,重点是对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之渊源及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总结。 本研究论文旨在探寻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渊源,研究总结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特色。通过总结中医皮外科古籍文献和温病学名家著作的有关论述,明确中医皮肤科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及对赵氏思想的影响,明确赵炳南对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和创新的贡献。 通过分析研究《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等著作及有关文献报道资料,深入总结赵老皮肤病辨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尽可能地条理化、系统化,便于指导临证或实际应用。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赵炳南中医皮肤科的学术渊源进行研究。明以前是中医皮肤科

理论与实践不断积累的时期,明清两代是中医皮外科学发展的鼎盛和争鸣时期, 外科三大主要学术流派即产生于明清。 明清时期中医皮外科学所取得的成就是赵炳南皮肤科学术思想的最重要的 源泉。赵炳南不但继承了历代皮外科治疗上的精华,且有颇多创新,形成了自己皮外科治疗的独特风格。 论文中对《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中所记载的31个主要皮肤病病种进行文献溯源,分析总结赵炳南论治不同皮肤病的特点与历代主要中医皮外科古籍文献和名家的关系,以期更好地明确赵炳南皮肤科学术思想之渊源,明确赵炳南对中医 皮肤病学发展和创新的贡献。论文第二部分是对赵炳南中医皮肤科的学术思想进行研究总结,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赵炳南的学术思想特点。 一是坚持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对皮肤病证候进行了规范。《赵炳南临床经验集》记载了11类共31种皮肤病的诊治方法,每一病种都有中医辨证。 《简明中医皮肤病学》中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在皮肤病各论中详细记载了对各种皮肤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论治方法。二是始终以中医整体观指导对皮肤病的辨证治疗。 赵炳南将中医整体观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穿于皮肤病诊疗的全过程。他认为应从整体观出发研究皮肤病的发病规律,从整体角度分析皮肤科病证及其变化。 三是强调阴阳辨证,擅长运用调和阴阳法治疗皮肤病。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是辨证的基本大法,赵炳南在医学实践中重视运用阴阳辨证治疗临床疑难杂症。 赵老指出调和阴阳法在皮肤科疾病中占有重要位置,并喜用鸡血藤、首乌藤、钩藤、天仙藤等藤类药物为调和阴阳基本方药加减运用于皮肤病临床。四是重视运用卫气营血辨证诊治皮肤病。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课程概述包括如下内容: 1.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依据就业岗位需要阐述);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及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领悟前贤配伍组方之要旨,培养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2.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方剂学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课之一,是中医理法方药中的重要一环,是联系中医基础及临床的桥梁及纽带。 3.该课程在专业学习目标中的作用以及该课程及前后课程的联系。 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方剂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及配伍法则,培养分析、运用方剂以及据证组方求“变”的能力,为临证时熟练运用方剂,提升辨证、立法、处方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方剂学的学习,首先要有扎实的中药学知识,其次要具备熟练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思想道德及职业素质目标: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忠于人民,志愿为人类健康而奋斗。 2)专业思想巩固,热爱中医事业,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关心病人,勇于献身的良好职业道德风尚; 3)尊重生命,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具有认真求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优秀品质。 2.知识目标: 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2)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了

解方剂及治法的关系,以及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3)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掌握)方剂100首,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二级(熟悉)方剂50首,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三级(了解)方剂50首,了解其主要组成、功用及主治病证。 3.技能目标 1)专业能力: 能正确分析和应用成方,具有初步的使用处方治疗疾病的能力;会背诵一、二级方剂的方歌;会使用三级方剂。 2)方法能力:有熟练运用以方测证法、以证析方法等分析、应用成方和独立处方治病的能力,以适应临床专业课用方需要,适应继续学习和立业创业的需要。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四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及变化、方剂及治法的关系;全面掌握一级方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及其主要加减变化,培养临床用方、组方的能力;难点是方剂组方原则和方剂药物配伍意义分析,重点章节是总论第二章方剂及治法、第六章方剂的组方原则及变化,各论的第一~四章(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清热剂)、第六章(温里剂)、第八章(补益剂)、第十二~十四章(理气剂、理血剂、治风剂)和第十六~十七章(祛湿剂、祛痰剂)。难点章节是总论第六章,各论第一~四章、第六章、第八章、第十二~十四章和第十六~十七章,具体章节内容同上。 (四)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 《方剂学》教学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穿插学生自主课堂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案例氏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案例穿插法、取象比类法、PBL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中医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意识。充分利用声象教学,重视教学中的理论联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