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2020年九月整理).doc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2020年九月整理).doc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2020年九月整理).doc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2020年九月整理).doc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EXW、FCA、CPT、CIP、DAT、DAP、DDP 国际贸易术语2010主要变化: 1. 术语分类的调整:由原来的EFCD 四组分为适用于两类: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和水运 2、贸易术语的数量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EXW、FCA、CPT、CIP、DAT、DAP、DDP

国际贸易术语2010主要变化:

1. 术语分类的调整:

由原来的EFCD 四组分为适用于两类: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和水运

2、贸易术语的数量由原来的13种变为11种。《通则2010》的分类新版

本改变了《通则2000》将13个贸易术语分为EFCD四组的做法,而将11种术语

分成了如下截然不同的两类:

第一组: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的术语七种:EXW、FCA、CPT、CIP、DAT、DAP、

DDP。

EXW(ex works)工厂交货

FCA(free carrier)货交承运人

CPT(carriage paid to)运费付至目的地

CIP(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运费/保险费付至目的地

DAT(delivered at terminal)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交货

DAP(delivered at place)目的地交货

DDP(delivered duty paid)完税后交货

第二组:适用于水上运输方式的术语四种: FAS、FOB、CFR、CIF。

FAS(free alongside ship)装运港船边交货

FOB(free on board)装运港船上交货

CFR(cost and freight)成本加运费

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成本、保险费加运费

3、删除INCOTERMS2000中四个D组贸易术语,即DDU (Delivered Duty Unpaid)、DAF (Delivered At Frontier)、 DES (Delivered Ex Ship)、 DEQ (Delivered Ex Quay),只保留了INCOTERMS2000D组中的DDP( Delivered Duty Paid )。

4、新增加两种D组贸易术语,即DAT ( Delivered At Terminal )与DAP (Delivered At Place )。

5、E组、F组、C组的贸易术语基本没有变化。

如何应用国际贸易术语2010通则

DAT(delivered at terminal)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交货

类似于取代了的DEQ术语,指卖方在指定的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卸货后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即完成交货,术语所指目的地包括港口。卖方应承担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的一切风险和费用(除进口费用外)。本术语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或多式联运。

DAP(delivered at place)目的地交货

类似于取代了的DAF、DES和DDU三个术语,指卖方在指定的目的地交货,只需做好卸货准备无需卸货即完成交货。术语所指的到达车辆包括船舶,目的地包括港口。卖方应承担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地的一切风险和费用(除进口费用外)。本术语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多式联运方式及海运。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ternational Ru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e Terms 2010, 缩写Incoterms? 2010) 是国际商会根据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对《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修订,2010年9月27日公布,于2011年1月1日实施。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删去了《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4个术语:DAF (Delivered at Frontier)边境交货、DES (Delivered Ex Ship) 目的港船上交货、DEQ (Delivered Ex Quay)目的港码头交货、DDU (Delivered Duty Unpaid)未完税交货,新增了2个术语:DAT(delivered at terminal)在指定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交货、DAP(delivered at place)在指定目的地交货。即用DAP取代了DAF、DES和DDU三个术语,DAT取代了DEQ,且扩展至适用于一切运输方式。

修订后的《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取消了“船舷”的概念,卖方承担货物装上船为止的一切风险,买方承担货物自装运港装上船后的一切风险。在FAS,FOB,CFR和CIF等术语中加入了货物在运输期间被多次买卖(连环贸易)的责任义务的划分。考虑到对于一些大的区域贸易集团内部贸易的特点,规定,Incoterms? 2010不仅适用于国际销售合同,也适用于国内销售合同。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共有11种贸易术语,按照所适用的运输方式划分为两大类:

第一组: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的术语七种:EXW、FCA、CPT、CIP、DAT、DAP、DDP。

EXW(ex works)工厂交货

FCA(free carrier)货交承运人

CPT(carriage paid to)运费付至目的地

CIP(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运费/保险费付至目的地

DAT(delivered at terminal)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交货

DAP(delivered at place)目的地交货

DDP(delivered duty paid)完税后交货

第二组:适用于水上运输方式的术语四种: FAS、FOB、CFR、CIF。

FAS(free alongside ship)装运港船边交货

FOB(free on board)装运港船上交货

CFR(cost and freight)成本加运费

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成本、保险费加运费

国际贸易术语是一种将商业惯例反映在货物销售合同中的价格术语,其描述了涉及货物从卖方到买方交付过程中的买卖双方各自承担的主要责任、费用和风险。

2010 Incoterms 2010 in the income lessen over in the application, users should be explicit:

总结Incoterms 2010在销售合同中的应用,使用者应明确:

1 对其合同的而言,此通则并不是自动适用的,具有任意性。

对于合同各方当事人意欲任何一种2010通则中的国际贸易术语适用其合同的情形,其应当在合同中清楚具体地订明,通过诸如“所用术语,选择于2010通则”等语句。

2 此通则并不包含一整套的合同条款。

因此,比如,尽管通则中规定当何方当事人承担运费或作保险安排,什么时候卖方将货物交给买方以及各方当事人应承担何种费用,但是通则中并未涉及到有关货物价格和所有权,或者违反合同约定的后果等内容。这些问题通常是通过合同中相关明示条款或者专门管辖合同的法律来解决。同样地,当事人应当清楚当地强制性的法律较包括所选贸易术语在内的合同中的任何规定都具有优先权。

3 选择适当特定的术语。

所选术语需要适合于标的货物,运输方式,而且最重要的是要适合于各方当事人是否有意将更多的责任赋予到卖方或买方,比如安排运输或保险的责任。每种术语的指南中包含一些特别有用的关于何时作出这些选择的信息。然而,包含在指南中的信息并不构成所选术语的一部分。

4 只有各方当事人指定地点或港口,所选术语才形成有效的,而且指定的地点或港口越精确越奏效。

如以下的精确描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FCA (38 Cours Albert 1er, Paris, France) Incoterms 2010”.(2010通则FCA术语,法国巴黎,38 Cours Albert 1er)

指定地点是交货点,即风险转移给买方的点;但是在C组术语中,指定地点指的是运费已付的地点。为了更好避免疑问和争议,指定地点或目的地可以进一步阐述为一个精确的点。

2000通则和2010通则的主要区别

1 一种新的术语——DAP

通则已经将13种不同的术语减为11种。这是由一种新的术语,DAP,地点交货,取代DAF,DES和DDU而实现的。所谓DAP术语,就像被取代的那些术语,是“实质性交货”术语,在将货物运至目的地过程中涉及的到所有费用和风险由卖方承担。此术语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因此也适用于各种 DAF,DES以及DDU 以前被使用过的情形。

2 11种贸易术语的分类

2000通则中的13种术语按术语缩写首字母分成四组,即,E组(EXW),F 组,C组以及F组。这种分类反映了卖方对于买方的责任程度。 FCA,或者适用国内贸易的EXW,利用交货的完成以及在尽可能早的时间把风险转移给买方从而赋予卖方最少的责任。相反地,D组术语,或者说“实质性交货”术语,利用交货的完成以及在尽可能晚的时间把风险转移给买方从而赋予卖方最多的责任。这种分类仍然很重要,尤其是在当事人对2010通则中的中11种贸易术语作出选择时。

然而,2010通则将这11种术语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类。

第一类包括那些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包括多式运输的六种术语。EXW,FCA,CPT,CIP,DAP和DDP术语这类。这些术语可以用于没有海上运输的情形。但

要谨记,这些术语能够用于船只作为运输的一部分的情形,只要卖方交货点,或者货物运至买方的地点,或者两者兼备,在船舷前面。

第二类,实际上包含了比较传统的只适用于海运或内河运输的5种术语。这类术语条件下,卖方交货点和货物运至买方的地点均是港口,所以“唯海运不可”就是这类术语标签。FAS,FOB,CFR,CIF和DEQ属于本类术语。

3 国内和国际贸易术语

贸易术语在传统上被运用于表明货物跨越国界传递的国际销售合同。然而,世界上一些地区的大型贸易集团,像东盟和欧洲单一市场的存在,使得原本实际存在的边界通关手续变得不再那么有意义。因此,2010通则的编撰委员会认识

到这些术语对国内和国际销售合同都是适用的;所以,2010通则在一些地方作出明确说明,只有在适用的地方,才有义务遵守出口/进口所需的手续。

两方面的发展使国际商会确信在这个方向上作一个改动是适时的。首先,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就是事实上很多交易者将通则普遍运用于纯粹的内贸合同。另一个原因就是在美国人们更愿意选择通则而不是统一商法典装运和交货条款运用

于国内贸易。

4 使用指南

每一种2010通则中的术语在其条款前面都有一个使用指南。指南解释了每种术语的基本原理:何种情况应使用次术语;风险转移点是什么;费用在买卖是如何分配的。这些指南并不是术语正式规则的一部分:它们是用来帮助和引导使用者准确有效地为特定交易选择合适的术语。

5 电子通讯

通则的早期版本已经对需要的单据作出了规定,这些单据可被电子数据交换信息替代。不过现在2010通则赋予电子通讯方式完全等同的功效,只要各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或者在使用地是惯例。在2010的生命期里,这一规定有利于新的电子程序的演变发展。法|律教育网整理

6 保险

2010通则是自全协会货物保险条款修改以来的第一个版本,这个最新版本在所修改内容中充分考虑了这些保险同款的变动。2010通则在涉及运输和保险合同的A3/A4条款中罗列了有关保险责任的内容,原本它们属于内容比较泛化而且有着比较泛化标题“其他义务”的A10/B10款。在这方面,为了阐明当事人的义务,对A3/A4款中涉及保险的内容作出修改。

7 有关安全的核准书及这种核准书要求的信息

如今对货物在转移过程中的安全关注度很高,因而要求检定货物不会因除其自身属性外的原因而造成对生命财产的威胁。因此,在各种术语的A2/B2和

A10/B10条款内容中包含了取得或提供帮助取得安全核准的义务,比如货物保管链。

8 码头装卸费

按照“C”组术语,卖方必须负责将货物运输至约定目的地:表面上是卖方自负运输费用,但实际上是由买方负担,因为卖方早已把这部分费用包含在最初的货物价格中。运输成本有时包括货物在港口内的装卸和移动费用,或者集装箱码头设施费用,而且承运人或者码头的运营方也可能向接受货物的买方收取这些费用。譬如,在这些情况下,买方就要注意避免为一次服务付两次费,一次包

含在货物价格中付给卖方,一次单独付给承运人或码头的运营方。2010通则在相关术语的A6/B6条款中对这种费用的分配作出了详细规定,旨在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9 连串销售

在商品的销售中,有一种和直接销售相对的销售方式,货物在沿着销售链运转的过程中频繁地被销售好几次。在这种情况下,在一连串销售中间的销售商并不将货物“装船”,因为它们已经由处于这一销售串中的起点销售商装船。因此,连串销售的中间销售商对其买方应承担的义务不是将货物装船,而是“设法获取”已装船货物。着眼于贸易术语在这种销售中的应用,2010通则的相关术语中同时规定了“设法获取已装船货物”和将货物装船的义务。

术语的使用解释

2000通则中,按照镜像原则,A条款下反映的是卖方的义务,相应地,B条款下反映的是买方的义务。但是由于一些短语的使用贯穿整个文件,2010通则打算在其正文中对以下被列出来的词语不再作解释,以以下注解为准。

承运人:就2010通则而言,承运人是指签署运输合同的一方。

出口清关:遵照各种规定办理出口手续,并支付各种税费。法|律教育网整理

交货:这个概念在贸易法律和惯例中有着多重含义,但是2010通则中用其来表示货物缺损的风险从卖方转移到买方的点。

电子数据:由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和相应纸质文件功效等同的电子讯息组成的的一系列信息。

‘包装’和‘存放’:这些短语被用于不同的目的:

1. 遵照合同中所有的要求的货物包装。

2. 使货物适合运输的包装。

3. 已包装好的商品转载进货柜或其他运输工具。。

在2010通则中,包装的含义包括以上第一种和第二种。2010通则没有涉及到货物在货柜中的装载义务由谁承担,所以,相关当事人应在合同中对此作出明确规定。

国际贸易术语:

1.EXW------工厂交货(……指定地点)

2.FCA------交至承运人(……指定地点)

3.FAS------船边交货(……指定装运港)

4.FOB------船上交货(……指定装运港)

5.CFR------成本加运费(……指定目的港)

6.CIF------成本、保险加运费付至(……指定目的港)

7.CPT------运费付至(……指定目的港)

8.CIP------运费、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

9.DDP------完税后交货(……指定目的地)

10.DAT------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交货(……指定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

站)

11.DAP------目的地交货(……指定目的地)

国际贸易术语:

一、国际贸易术语FOB

FREE ON BOARD(…named port of shipment)--装运港船上交货(…指定装运港)是指卖方必须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期内在指定装运港将货物交至买方指定的船上,并负担货物越过船舷为止的一切费用和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

FOB术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离岸价格"。

二、国际贸易术语CIF

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成本加保险费、运费(…指定目的港)是指卖方必须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期内在装运港将货物交至运往指定目的港的船上,负担货物越过船舷为止的一切费用和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并负责办理货运保险,支付保险费,以及负责租船或订舱,支付从装运港到目的港的运费。

三、国际贸易术语CFR

COST AND FREIGHT(…named portof destination)---成本加运费(…指定目的港)是指卖方必须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期内,在装运港将货物交至运往指定目的港的船上,负担货物越过船舷为止的一切费用和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并负责租船或订舱,支付抵达目的港的正常运费。

四、国际贸易术语FCA

FREE CARRIER(…named place)--货交承运人(…指定地)是指卖方必须在合同规定的交货期内在指定地或地点将经出口清关的货物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监管,并负担货物被交由承运人监管为止的一切费用和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买方必须自负费用订立从指定地或地点发运货物的运输合同,并将有关承运人的名称、要求交货的时间和地点,充分地通知卖方;负担货交承运人后的一切费用和风险;负责按合同规定收取货物和支付价款。

FCA术语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特别是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运输。

五、国际贸易术语CPT

CARRIAGE PAID TO(…named placeof destination)--运费付至(…指定目的地)是指卖方支付货物运至指定目的地的运费。在货物被交由承运人保管时,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以及由于在货物交给承运人后发生的事件而引起的额外费用,即从卖方转移至买方。

六、国际贸易术语CIP

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named place of destination)--运费、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是指卖方除了须承担在CPT术语下同样的义务外,还须对货物在运输途中灭失或损坏的买方风险取得货物保险,订立保险合同,并支付保险费。

七、国际贸易术语EXW

EX WORKS(…named place)--工厂交货(…指定地)是指卖方在其所在处所(工厂、工场、仓库等)将货物提供给买方时,即履行了交货义务。除非另有约定,卖方不负责将货物装上买方备妥的车辆,也不负责出口清关。买方负担自卖方所在处所提取货物至目的地所需的一切费用和风险。因此,这个术语是卖方负担最少义务(minimum obligation)的术语。

如买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办理出口手续,则不应使用本术语,而应使用FCA术语。

八、国际贸易术语FAS

FREE ALONGSIDE SHIP(…named port of shipment)--船边交货(…指定装运港)是指卖方在装运港将货物放置码头或驳船上靠船边,即履行了交货义务。这是指买方必须自该时刻起,负担一切费用和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

FAS术语要求买方办理货物出口清关。如买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办理出口手续,则不应使用此术语。

本术语只适用于海运或内河运输。

九、国际贸易术语DDP

DELIVERED DUTY PAID(…named place of destination)--完税后交货(…指定目的地)是指卖方将货物运至进口国的指定地,可供买方收取时,即履行了交货义务。卖方必须负担货物运至该处的风险和费用,包括关税、税捐和其他费用,并办理货物进口的清关手续。与EXW相反,DDP是卖方负担最多义务(maximum obligation)的术语。

如果卖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取得进口许可证,则不应使用本术语。

十、国际贸易术语DAT

Delivered at Terminal(insert named terminal at port or place of destination) --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交货,类似于取代了的DEQ术语,指卖方在指定的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卸货后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即完成交货,术语所指目的地包括港口。卖方应承担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的一切风险和费用(除进口费用外)。本术语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或多式联运。

十一、国际贸易术语DAP

Delivered at Place(insert named place of destination) --目的地交货,类似于取代了的DAF、DES和DDU三个术语,指卖方在指定的目的地交货,只需做好卸货准备无需卸货即完成交货。术语所指的到达车辆包括船舶,目的地包括港口。卖方应承担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地的一切风险和费用(除进口费用外)。本术语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多式联运方式及海运。

自考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_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导论 1、对外贸易: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这种交换活动被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范围来看这种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就被称为国际贸易.:P41 2、对外贸易额又称对外贸易值,它是指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进口额与出口额的总和,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以国际上通行的货币表示。 3、对外贸易量是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的进口或出口额,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P42(2009.1,2010.10) 4、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以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同该国GNP或GDP的比率来表示,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P46 5、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 . 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 1、世界货物出口总额总是小于世界货物进口总额。原因:出口用FOB价(货价,不含运费保险费),进口用CIF价(包含运费、保险费),因此从世界范围看,出口总额﹤进口总额。09.10,P42 2、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是指贸易国家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统计所采用的统计制度,前者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采用此法),后者以货物通过海关作为标准(欧洲除了英国都用专门贸易体系) 3、直接贸易指货物消费国.生产国直接买卖货物的行为;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指货物消费国与生产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活动,对第三国而言便是转口贸易;过境贸易指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国境,未经加工改制,在基本保持原状条件下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P43 4、世界贸易组织列出服务行业包括以下12个部门:商业.通讯.建筑.销售.教育.环境.金融.卫生.旅游.娱乐.运输.其他P45(多选考点。07.01,0710,08.10,) 5、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额与进口额之间的差额称贸易差额.当出口额超过进口额时,为贸易顺差或出超;当进口额超过出口额时,称为贸易逆差或入超.P46(2012.1,2011.1,2011.10,单选) 6、对外贸易按商品形式与内容不同,分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 7、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服务在一国进出口或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狭义的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又称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货物结构;对外贸易货物结构是指某大类或某种货物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是什么?P50 1、不同阶段,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呈现出重大差异。 2、制成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 3、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4、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流向。 5、区域性贸易迅速发展。 (1)2002年,某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0.8,而该国当年的服务贸易总额为

十三种国际贸易术语解释

十三种国际贸易术语解释 一、E组 1:EXW ---工厂交货(---指定地点)。就是指卖方将货物从工厂(或仓库)交付给买方,除非另有规定,卖方不负责将货物装上买方安排得车或船上,也不办理出口报关手续。买方负担自卖方工厂交付后至最终目得地得一切费用与风险。如买方不能直接或间接得办理货物出口报关手续时,则不宜采用此贸易方式。EXW就是卖方责任最小得贸易术语。 二、F组 2:FCA ,即货交承运人(……指定地点)。此术语就是指卖方必须在合同规定得交货期内在指定地点将货物交给买方指定得承运人监管,并负担货物交由承运人监管前得一切费用与货物灭失或损坏得风险。 需要说明得就是,交货地点选择对于在该地点装货与卸货得义务会产生影响。若卖方在其所在地交货,则卖方应负责装货;若卖方在任何其她地点交货,卖方不负责卸货,即使货物在卖方得运输工具上,尚未卸货,卖方只要将货物交给买方指定得承运人或其她人或由卖方选定得承运人或其她人处置时,交货即算完成。当卖方将货物交给承运人照管,并办理了出口结关手续,就算履行了其交货义务。 3:FA S---装运港船边交货(---指定装运港)。就是指卖方将货物运至指定装运港得船边或驳船内交货,并在需要办理海关手续时,办理货物出口所需得一切海关手续,买方承担自装运港船边(或驳船)起得一切费用与风险。 4:FOB-装运港船上交货(---指定装运港)。 该术语规定卖方必须在合同规定得装运期内在指定得装运港将货物交至买方指定得船上,并负担货物越过船舷以前为止得一切费用与货物灭失或损坏得风险。 三、C组 5:CFR (-成本加运费(---指定目得港)。就是指卖方必须自阿合同规定得装运期内,在装运港将货物交至运往指定目得港得船上,负担货物越过船舷以前为止得一切费用与货物灭失或损坏得风险,并负责租船订舱,支付至目得港得正常运费。 6:CIF---成本加保险费、运费(---指定目得港)。 就是指卖方必须在合同规定得装运期内在装运港将货物交至运往指定目得港得船上,负担货物越过船舷以前为止得一切费用与货物灭失或损坏得风险并办理货运保险,支付保险费,以及负责租船订舱,支付从装运港到目得港得正常运费。 7:CPT运费付至(---指定目得地)。就是指卖方支付货物运至指定目得地得运费,在货物被交由承运人保管时,货物灭失或损坏得风险,以及由于在货物交给承运人后发生得事件而引起得额外费用,即从卖方转移至买方。 8:CIP-运费保险费付至(---指定目得地)。就是指卖方支付货物运至目得地得运费,并对货物在运输途中灭失或损坏得买方风险取得货物保险,订立保险合同,支付保险费用,在货物被交由承运人保管时,货物灭失或损坏得风险,以及由于在货物交给承运人后发生得事件而引起得额外费用,即从卖方转移至买方 四:D组 9:DAF边境交货(---指定地点)。 就是指卖方将货物运至买方指定得边境地点,将仍处于交货得运输工具上尚未卸下得货物交付买方,并办妥货物出口清关手续,承担将货物运抵边境上得指定地点所需得一切费用与风险,此地点为毗邻边境得海关前,包括出口国在内得任何国家边境(含过境国)。进口清关手续则由买方办理。 10:DES-目得港船上交货(---指定目得港)。就是指卖方将货物运至买方指定目得港得船上,并交给买方,但不办理进口清关手续,卖方负担将货物运抵指定卸货港为止得一切费用与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期末总复习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期末总复习 一、本课程主要知识点 (一)国际贸易理论部分 1、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定义、特点、基本类型和基本概念。 国际贸易定义:国际贸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换。它既包括有形商品(实物商品)交换,也包括无形商品(劳务、技术、教育、咨询等)交换。这种交换活动,从一个国家(地区)的角度看,称为该国(地区)的对外贸易;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地区)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了国际贸易,也称世界贸易。P1、2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联系与区别: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都是指越过国界所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从这一点说,两者是一致的。但是它们也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是着眼于某个国家,即一个国家(地区)同其它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后者是着眼于世界范围,即世界上所有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P1、3 国际贸易特点 基本特点:贸易主体的两重性。 国家干预,限制严格 信用风险 汇率风险 具体特点情况复杂,风险很大价格风险 运输风险 政治风险 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经济发展水平对市场影响 地区制约,需求多样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对市场影响 文化传统对市场影响 出口贸易 商品流向进口贸易 过境贸易 商品形态有形贸易 无形贸易 直接贸易 国际贸易基本类型间接贸易 转口贸易 专门贸易 现汇贸易 记帐贸易 易货贸易 国际贸易中的基本概念 对外贸易额、国际贸易额、贸易量;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贸易条件、对外贸易依存度、国际贸易惯例。 2、国际贸易基本理论,重点掌握比较成本理论和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自由贸易基本理论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XX年版)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 (2011年1月1日实施) 目录 前言 EXW——工厂交货(……指定地点) FCA——货交承运人(……指定地点) CPT——运费付至(……指定目的港) CIP——运费和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 DAT——终点站交货(……指定目的港或目的地) DAP——目的地交货(……指定目的地) DDP——完税后交货(……指定目的地) FAS——船边交货(……指定装运港) FOB——船上交货(……指定装运港) CFR——成本加运费付至(……指定目的港) CIF——成本,保险加运费付至(……指定目的港) 全球化经济赋予商业以空前宽广途径通往世界各地市场。货物得以在更多的国家、大量且种类愈繁地销售。然而随着全球贸易数额的增加与贸易复杂性的提升,因销售合同不恰当起草引致误解与高代价争端可能性也提高了。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这一用于国内与国际贸易事项的国际商会规则使得全球贸易行为更便捷。在销售合同中参引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可清晰界定各方义务并降低法律纠纷的风险。 自1936年国际商会创制国际贸易术语以来,这项在全球范围内普遍被接受的合同标准经常更新,以保持与国际贸易发展步调一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版考虑到了全球范围内免税区的扩展,商业交往中电子通讯运用的增多,货物运输中安保问题关注度的提高以及运输实践中的许多变化。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更新并加强了“交货规则”——规则的总数从13降到11,并为每一规则提供了更为简洁和清晰的解释。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同时也是第一部使得所有解释对买方与卖方呈现中立的贸易解释版本。 国际商会商法和实践委员会成员来自世界各地和所有贸易领域,该委员会宽泛的专业技能确保了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与各地的商贸需要照应。 国际商会向Fabio Bortolotti(意大利)的商法和实践委员会的成员表示谢意,向由Charles Debattista(副组长,英国),Christoph Martin Radtke (副组长,法国),Jens Bredow (德国),Johnny Herre (瑞典),David Lwee(英国),Lauri Railas (芬兰),Frank Reynold(美国),Miroslav Subert (捷克)组成的起草小组致谢,并且向对11条规则的表述给予帮助的Asko Raty (芬兰)致谢。 前言 Incoterms 2010规则阐释了一系列在货物销售商业(商事)合同实践中使用的三字母系列贸易术语。Incerotms 2010规则主要描述货物从卖方到买方运输过程中涉及的义务、费用和风险的分配。 如何运用Incoterms?2010规则 1.将Incoterms?2010规则订入到你的销售合同中 如果你要使Incoterms规则2010在你的合同中适用,你应该在合同中,通过如“所选择的Incoterms规则(含指定地点)附上Incoterms规则2010”这类文字以明确表示。 2.选择适当的Incoterms规则 所选的Incoterms规则须与货物、其运输方式相称,最重要的是与合同双方是否有意添加额外义务相称,例如安排运输或保

13种国际贸易术语解释

13种国际贸易术语解释 一、E组 1:EXW---工厂交货(---指定地点)。是指卖方将货物从工厂(或仓库)交付给买方,除非另有规定,卖方不负责将货物装上买方安排的车或船上,也不办理出口报关手续。买方负担自卖方工厂交付后至最终目的地的一切费用和风险。如买方不能直接或间接的办理货物出口报关手续时,则不宜采用此贸易方式。EXW是卖方责任最小的贸易术语。 二、F组 2:FCA ,即货交承运人(……指定地点)。此术语是指卖方必须在合同规定的交货期内在指定地点将货物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监管,并负担货物交由承运人监管前的一切费用和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交货地点选择对于在该地点装货和卸货的义务会产生影响。若卖方在其所在地交货,则卖方应负责装货;若卖方在任何其他地点交货,卖方不负责卸货,即使货物在卖方的运输工具上,尚未卸货,卖方只要将货物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或其他人或由卖方选定的承运人或其他人处置时,交货即算完成。当卖方将货物交给承运人照管,并办理了出口结关手续,就算履行了其交货义务。3:FA S---装运港船边交货(---指定装运港)。是指卖方将货物运至指定装运港的船边或驳船内交货,并在需要办理海关手续时,办理货物出口所需的一切海关手续,买方承担自装运港船边(或驳船)起的一切费用和风险。 4:FOB-装运港船上交货(---指定装运港)。 该术语规定卖方必须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期内在指定的装运港将货物交至买方指定的船上,并负担货物越过船舷以前为止的一切费用和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 三、C组 5:CFR ( -成本加运费(---指定目的港)。是指卖方必须自阿合同规定的装运期内,在装运港将货物交至运往指定目的港的船上,负担货物越过船舷以前为止的一切费用和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并负责租船订舱,支付至目的港的正常运费。 6:CIF---成本加保险费、运费(---指定目的港)。 是指卖方必须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期内在装运港将货物交至运往指定目的港的船上,负担货物越过船舷以前为止的一切费用和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并办理货运保险,支付保险费,以及负责租船订舱,支付从装运港到目的港的正常运费。 7:CPT运费付至(---指定目的地)。是指卖方支付货物运至指定目的地的运费,在货物被交由承运人保管时,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以及由于在货物交给承运人后发生的事件而引起的额外费用,即从卖方转移至买方。 8:CIP-运费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是指卖方支付货物运至目的地的运费,并对货物在运输途中灭失或损坏的买方风险取得货物保险,订立保险合同,支付保险费用,在货物被交由承运人保管时,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以及由于在货物交给承运人后发生的事件而引起的额外费用,即从卖方转移至买方 四:D组 9:DAF边境交货(---指定地点)。 是指卖方将货物运至买方指定的边境地点,将仍处于交货的运输工具上尚未卸下的货物交付买方,并办妥货物出口清关手续,承担将货物运抵边境上的指定地点所需的一切费用和风险,此地点为毗邻边境的海关前,包括出口国在内的任何国家边境(含过境国)。进口清关手续则由买方办理。 10:DES-目的港船上交货(---指定目的港)。是指卖方将货物运至买方指定目的港的船上,并交给买方,但不办理进口清关手续,卖方负担将货物运抵指定卸货港为止的一切费用和风险,买方负担货物从船上开始卸货期的一切费用和风险。 11:DEQ-目的港码头交货(---指定目的港)。是指将货物交付给买方,但不办理货物进口清关手续,卖方负担将货物运抵卸货港并卸至码头为止的一切费用与风险。买方则负担随后的一切费用和风险。 12:DDQ进口国未完税交货(---指定目的地)。 是指卖方将货物运至进口国指定的目的地交付给买方,不办理进口手续,也不从交货的运输工具上将货物卸下,即完成交货。卖方应该承担货物运至指定目的地为止的一切费用与风险,不包括在需要办理海关手续时在目的地进口应缴纳的任何“税费”(包括办理海关手续的责任和风险,以及交纳手续费、关税、税款和其他费用)。买方必须承担此项“税费”和因其未能及时办理货物进口清关手续而引起的费用和风险。 13:DDP -进口国完税后交货(---指定目的地)。是指卖方将货物运至进口国指定地点,将在交货运输工具上尚未卸下的货物交付给买方,卖方负责办理进口报关手续,交付在需要办理海关手续时在目的地应缴纳的任何进口“税费”。卖方负担将货物交付给买方前的一切费用和风险。如卖方无法直接或间接的取得进口许可证时不宜采用该术语。DDP是卖方责任最大的贸易术语。 E、F、C、D四组13种术语的解释 1、对EXW术语的解释(发货合同) 即工厂交货(……指定地点)。是指卖方在其所在地(如工场、工厂或仓库等)将备妥的货物交付买方,以履行其交货义务。

国际贸易 许斌版 选择 判断 名词解释 简答重点汇总

第一章李嘉图模型 绝对优势 指一国的劳动生产率绝对水平高于另一国(生产1套服装,美国需要1个劳动力,而中国需要2个劳动力。美国在服装生产上对中国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既可以出自绝对优势较大的生产领域,也可以出自绝对劣势较小的生产领域。 (美国服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2倍,美国饮料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10倍。 美国在服装业和饮料业上相对中国都存在绝对优势,但其饮料业优势更大,因此美国在饮料业上具有比较优势。 中国在服装业和饮料业上相对美国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服装业的劣势相对较小,因此中国在服装业上具有比较优势。) 中的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贸易额与贸易量 贸易额[钱,价值 ] 用价格指数调整,更真实贸易量[规模,剔除价格因素] 国家贸易额与世界贸易额 国家贸易额 = 该国进口额 + 出口额 世界贸易额 = (所有国家的进口额 + 出口额)÷ 2 1. 李嘉图模型表明每个国家中的每个人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解释:在李嘉图模型中工人、企业家和消费者为同一个(群)人, 因此一个国家获得贸易收益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从贸易开放中获益。 2. 李嘉图模型否定了绝对优势作为贸易基础的理论(√) 解释:李嘉图模型揭示了国际贸易类型取决于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 3. 在李嘉图模型中。国际贸易的产生是由于国家之间劳动力的数量的差异(×) 解释:是由于国际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4. 比较优势理论只能应用于两个国家,而不能应用与多个国家参与贸易的情形(×) 解释:李嘉图模型可以推广到多个国家多种商品的情形。 5. 李嘉图模型说明,贸易最终会导致不完全专业化生产(×) 解释:自由贸易将导致生产的完全专业化 6. 比较优势理论中,一国从贸易中获益的条件是: 以较低的机会成本进口商品而不是在国内生产(√) 7. 一国从封闭经济转向自由贸易时,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会外移(×) 解释:由于短期内一国不可能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因此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不会移动,转向自由贸易时,变化的将是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及消 费者的效用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答:绝对优势比较的是劳动生产率的绝对水平,而比较优势比较的是劳动生产率

国际贸易理论重点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理论重点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一、五章): 1.对外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的货物交换活动,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考 察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2.国际贸易:从国际范围来看国家之间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就称为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 3.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额又称为对外贸易值,它是由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进口总额(货物 与/或服务)与出口总额(货物与/或服务)构成,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 一。 4.对外贸易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单纯反映对外货物贸易的数量规模,被称为对外贸 易量。 5.贸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是指国家进行对外贸易统计所采用的统计制度。总贸易体 系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标准。专门贸易体系则是以货物经过结关作为 统计进出口的标准,凡是通过海关结关进入境内的货物计入进口贸易,凡通过办理海关手 续出口的货物计入出口贸易。 6.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货物消费国与货物生产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活动对生产国 是间接出口贸易,对消费国是间接进口贸易,而对第三国而言,便是转口贸易。 7.直接贸易:货物消费国、生产国直接买卖货物的行为,称为直接贸易。 8.过境贸易:指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过境,未经加工改制,在基本保持原状的条件下运往 另一国的贸易活动。 9.贸易差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货物与/或服务)与进口总额(货物与/或服务)之 间的差额称为贸易差额。 10.对外货物贸易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口(与/或进口)贸易中各类货物的构成,即某 大类或某种货物进口(与/或出口)贸易额与整个进口(与/或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 表示。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 当贸易双在洽商交易和订立买卖合同时,不但要制定价格,数量,以及商品品性的条款,还要明确交易双方在货物交接过程中有关风险,责任和费用的划分。为了明确交易双方各自承担的责任,费用和风险,所以采用专门的贸易术语来表示。?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Term) 是为国际贸易中最普遍使用的贸易术语提供一套解释的国际规则。买卖双方在合同中使用贸易术语是为了明确规定比如由谁来支付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运输费用及保险费用,由谁来支付货物在装卸中的费用,由谁来承担货物运输过程中可能遭遇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各种外来风险等等事项。贸易术语在合同中的应用还直接影响到海关对进口商品的估价基准。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由在法国巴黎的国际商会制定监管,并受到世界上主要贸易国家的支持。目前世界上所用的贸易术语有十三种,这些贸易术语可以作为上述所引用事例的基础。下列所有的现行贸易术语是以卖方的责任排列的。 E组(启运) 工厂交货(指定地点)(EXW) - 卖方(出口商)将货物在自己的所在地为买方(进口商)准备好。买方一旦支付货款,就要对工厂外的货物承担所有的运费,关税,保险费,以及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工厂交货条款下的货价不含装车装船费。卖方对买方没有通关补贴。如果最终进口国的海关是以船上交货价格(FOB)作为完税价格,那么从卖方场地到出口港之间的运费和保险费还要加进工厂交货价格以达成所规定的完税价格。工厂交货(指定地点),是指卖方在其所在地或其工厂仓库等地将货物交给买方已达到承担最小风险的目的。 F组(主要运费未付) 装运港船边交货(FAS) - 卖方(出口商)办理货物清关手续并将货物在指定的装运港将货物交到船边,即完成交货。买方必须承担自那时起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买方负责装船(除非特别指明)并且承担到达目的地的一切费用。 货交承运人(FCA)- 卖方(出口商)只要将货物在指定的地点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并办理出口清关手续,即完成交货。如果卖方在其所在地交货,则卖方应负责装货,否则买方负责装货。买方承担自交货点起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还要支付自规定交货之时起货物抵达目的地的运输费用。 装运港船上交货(FOB) - 卖方(出口商)负责办理出口清关手续以及将货物从自己所在地运至并装上出口港的船上。一旦货物越过船舷,卖方即完成交货。买方必须从该点起承担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以及运费,保险费和进口的清关手续。FOB 的成交方式要注明出口港的名称。比如说,出口港是Boston, 应该在有关文件上写明:FOB, Boston. 如果进口国的海关是以CIF 作为完税价格,那么完税价格在FOB价格的基础上还要加上国际运费及保险费。

国际贸易实务_第五版_黎孝先复习要点整理

国际贸易实务 第一章贸易术语与国际贸易惯例 1.国际贸易惯例含义:国际贸易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般习惯做法制定成文的规则。 2.国贸惯例与习惯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国贸惯例是在国贸习惯做法的基础上产生的。 区别:国际贸易惯例层次高于贸易习惯;惯例被编撰成文的规则,未成文的习惯不是惯例;国贸惯例必须是国际上普遍接受和广为使用的规则。 3.国贸惯例的作用、性质和法律地位: 性质:具有国际社会民间性质的行为规范 地位:不是法律,不具有强制性;不可随意修改;一写进合同就具有法律效力,强制性。 作用:减少贸易争端;提高效率;弥补法律的不足;规范贸易行为。 4.国贸遵循准则:(密切联系和特征履行) 恪守合同;缔约自由;诚实信用;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遵守法律;公平交易 5.贸易术语 (1)概念:长期国贸实践中产生的,表明商品价格构成,交接过程中有关责任风险和费用划分问题的专门用语。 (2)作用:简化交易手续,缩短时间,节约费用开支;有利妥善解决贸易争端。有利交易双方进行比价和加强成本核算。 6.国际贸易惯例及其性质和作用: 惯例:(1)《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国际法协会专门为解释CIF合同而制定。 (2)《1990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EXW/FOB/FAS/CFR/CIF/DEQ (3)《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扩大适用范围 (注:2010通则对2000的变化:术语删改;改变分类标准;使用说明;排列方法调整) 第二章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的贸易术语 第三章适用于水上运输的贸易术语 *选用贸易术语应该考虑的因素:运输条件、货源、运费、风险、结关手续。 第四章合同的主体与标的 1.约定合同当事人条款注意事项:合同当事人具有缔约能力;名称表述准确;地址正确详细。 2.品名条款主要内容:无统一格式,名称、商标、规格、等级、型号。 3.约定品名条款注意事项:需妙用处 根据需要约定商品名称;合理描述商品;正确使用成交商品名称;内容具体清楚明确。 4.关于产品的质量体系评审和认证制度: (1)ISO9000系列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为适应国贸发展制定的品质管理和品质保证标准。 (3)CCC认证:国际通行,一种对产品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标准技术法规的合格评定制度。 (4)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减少企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符合即为绿色企业。 5.表示商品进出口质量的方法: (1)凭实货表示成交商品的质量 *看货成交:情况较少;适用于寄售,展卖和拍卖业务。 *凭样品成交:卖方样品、买方样品、对等样品。 (2)凭说明表示成交商品的质量 规格、等级、标准、凭说明书和图样、凭商标和品牌、凭产地名称。 6.品质条款的主要内容: *一般内容:规格、等级、标准、凭说明书和图样、凭商标和品牌、凭产地名称。

S国际贸易理论复习总结重点

第一章 国贸的含义:泛指国际间商品技术和服务的交换,它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国际贸易的分类: 一.按交易内容 二.商品流向: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 三.贸易有无第三国: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 四.贸易统计方法:总贸易体系(一般贸易体系),专门贸易体系(特殊贸易体系) 五.贸易形式 六.清偿工具:自由结汇贸易(货币),易货贸易(货物),补偿贸易(实物)。 对外贸易额: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出口贸易额与进口贸易额之和,又称对外贸易值。说明一国对外贸易的总规模。 对外贸易额=进出口总值=进口总额+出口总额 国际贸易额:用同一货币单位表示的世界各国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是衡量国际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通常用出口总额计算。 贸易量:用商品的计量单位(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 对外贸易量: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反映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后的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 国际贸易量:以一定基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国际贸易额。 国际贸易量= 国际贸易额÷世界出口价格指数 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额÷进出口价格指数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一国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的状况,即指该国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自哪些国家(地区)。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世界贸易额的国别分布或洲别分布状况,这一指标反映了各国(地区)或各洲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贸易依存度(外贸依存率或外贸系数):一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用对外贸易额在国民收入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来表示。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或国际化程度。 外贸依存率=(X+M)÷GDP 贸易条件(贸易比价,交换条件):一国在对外贸易中,用某一货币衡量的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率。即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 TOT= 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 100% 若TOT>100 贸易条件改善 TOT<100 贸易条件恶化 贸易条件反映一国贸易利得的变化情况,但是相对基期而言的。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指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部的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文完整版)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 2010) 目录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文版INCOTERMS 2010 (2011年1月第二版) 引言 适用于任何单一运输方式或多种运输方式的术语 EXW (EX works) 工厂交货 FCA (Free Carrier) 货交承运人 CPT (Carriage Paid To) 运费付至 CIP (Carriage and lnsurance Paid to) 运费、保险费付至 DAT (Delivered At Terminal) 运输终端交货 DAP (Delivered At Place) 目的地交货

DDP (Delivered Duty Paid) 完税后交货 适用于海运和内河水运的术语 FAS (Free Along Side) 船边交货 FOB (Free On Board) 船上交货 CFR (Cost and Freight) 成本加运费 CIF (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成本、保险加运费 EXW (EX Works工厂交货) 该术语可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也可适用于多种运输方式。它适合国内贸易,而FCA一般则更适合国际贸易。 “工厂交货”是指当卖方在其所在地或其它指定地点(如工厂、车间或仓库等)将货物交由买方处置时,即完成交货。卖方不需将货物装上任何前来接收货物的运输工具,需要清关时,卖方也无需办理出口清关手续。 特别建议双方在指定交货地范围内尽可能明确具体交货地点,因为在货物到达交货地点之前的所有费用和风险都由卖方承担。买方则需承担自此指定交货地的约定地点(如有的话)收取货物所产生的全部费用和风险。 EXW(工厂交货)术语代表卖方最低义务,使用时需注意以下问题: a) 卖方对买方没有装货的义务,即使实际上卖方也许更方便这样做。如果卖方装货,也是由买方承担相关风险和费用。当卖方更方便装货物时,FCA一般更合适,因为该术语要求卖方承担装货义务,以及与此相关的风险和费用。 b) 以EXW为基础购买出口产品的买方需要注意,卖方只有在买方要求时,才有义务协助办理出口,即卖方无义务安排出口通关。因此,在买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办理出口清关手续时,不建议使用该术语。 c) 买方仅有限度地承担向卖方提供货物出口相关信息的责任。但是,卖方则可能出于缴税或申报等目的,需要这方面的信息。 买卖双方义务

国际贸易重点归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1章国际贸易发展简史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 1)战后国际分工的特征 (1)在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2)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日益深化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格局在削弱。 2.战后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及其原因 (1)科技革命引起工业生产的增长 (2)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化和扩大 (3)战后国际金融贸易组织的建立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 (4)国家加强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 (5)跨国公司的发展 3.20世纪70年代初以后国际贸易转入缓慢发展及其原因 (1)能源危机的爆发 (2)两次严重的经济衰退,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 (3)货币制度危机的爆发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发展从低速走向高速 (2)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向纵深展开 (3)服务、高科技产品与“绿色”产品贸易步入高速发展阶段(4)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新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5)经济贸易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 (6)跨国公司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7)全球性的协调管理贸易时代出现 5.国际服务贸易: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 (1)跨境交付,是服务的提供者在成员国的领土上向另一成员国领土内的消费提供服务。 (2)境外消费,指服务的提供者在一成员的领土内向来自另一成员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3)商业存在,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另一成员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为后者领土的消费提供服务。 (4)自然人流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身份进入另一成员过的领土内提供服务。 6.对外贸易依存度:一年内,一国的对外进出口总额占国内GDP的比重。 ★★第2章国际贸易理论 1.重商主义 1)两个阶段:(1)早期的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重金主义)认为商品不是财富,金银才是财富。主张通过国家立法,限制进口,绝对禁止金银输出;尽量出口商品,增加金银输入。在对外贸易中要绝对多卖少买,甚至只卖不买,从而保证对每一国的每笔贸易都是顺差。(2)后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重商主义)商品与货币联系起来,不再反对货币输往国外,也不必要求对每一国的每笔贸易都是顺差,重要的是要保持贸易的总体出超。主张在对外贸易中追求尽量大的顺差,以达到增大本国货币数量的目的。 2)重商主义的理论概述: 金银是唯一财富 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增加金银的数量 只有对外贸易才能真正增加金银的数量 对外贸易是一场零和博弈 2.绝对优势理论 1)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1)财富并不由货币或金银构成,而由货币所购各物构成 (2)重商主义所主张的奖出限入政策是错误的(3)一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的大小不取决于贸易差额 (4)国际贸易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双赢” 2)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能够增加国家财富。 政府不要干预对外贸易。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自己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以绝对低于他国生产成本的商品进行交换,可以享受分工带来的利益,这样会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使物质财富不断增加,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3)理论评价:绝对优势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也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国际分工和交换中获得利益。 但是,该理论无法解释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3.比较优势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 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则总产量可以增加,而且通过交换使贸易双方 都获得利益。分工模式: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 2)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 哈伯勒认为,当一国在一种商品生产上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时,该 国在该种商品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具有 比较劣势。 3)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分析 (1)固定机会成本下的贸易利益 (2)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利益 4.相互需求原理 约翰.穆勒认为:在由两国产品的国内交换比率所决定的界限内,国 际交换比率取决于两个贸易国家各自对对方商品需求程度的强弱。 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是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 国际交换比率越是接近于外国国内这两种商品的交换比率,对本国 就越有利。 5.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1)李斯特对流行学派的理论批判 ①无边无际的世界主义,不承认国家原则,也不考虑如何满 足国家利益。 ②只考虑交换价值,而没有考虑到国家的精神和政治利益、 眼前和长远的利益以及国家生产力。 ③混淆了私人经济原则和国家经济原则,完全抹煞了国家和 国家利益的存在。 (2)李斯特的贸易政策主张 ①对外贸易政策具有动态性 ②贸易保护必须以促进和保护国内工业力量为目的 首先,只保护幼稚工业中最重要的工业部门。 其次,根据比较落后国家在它对比较先进国家所处关系 中的特有情况以及相对情况来决定保护程度。 再次,保护期限应当以30年为最高期限 ③政府对工业的保护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和自然规律 ④保护政策是大国可以采取的政策 (3)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质疑 ①保护对象的选择问题②保护手段的选择问题 6.要素禀赋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 1)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 (1)要素密集度: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 (2)要素丰裕度: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的多少。 2)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结论与推理 每个国家在那些大量使用它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较少使 用它相对缺乏和昂贵的要素的商品生产上,有着比较优势。那么, 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 口的应是该国相对缺乏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即国际贸易的 流向应该是,劳动要素丰裕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 口到劳动要素缺乏的国家去,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应集中生产资本 密集型产品,出口到资本要素缺乏的国家去。 7.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 Model)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出口商品的国际价格高于国内价格,随着出口商品生产的扩大,将 增加对其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丰裕要素)的需求,使 该要素的报酬提高;由于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随着 进口商品生产的萎缩,将减少对其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 国稀缺要素)的需求,使该要素的报酬降低。 赫-俄-萨定理: 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相同的生产要素 获得相同的相对和绝对收入 8.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1)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 由于美国被认为是资本相对丰富而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按照 要素禀赋理论进行推断,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 集型产品。而里昂惕夫的计算结果却说明,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 型商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与要素禀赋理论的结论完全相 反 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人力技能的差异 (2)人力资本的差异 (3)对其它生产要素的否定 (4)美国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 (5)要素密集度逆转 (6)需求逆转 9.产业内贸易理论 1)产业内贸易的含义 一个国家在出口某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类型的产品,也常被称为 双向贸易或贸易重叠 2)规模经济与贸易 规模经济或称规模报酬递增,是指一国产出水平增长的比例高于要 素投入增长比例的生产状况。 3)差异产品与国际贸易 在现实世界中,大部分商品是有差异的,同一产业内或同一类商品 组中的差异产品由于类似而有一定的替代性,从而互相竞争;另一 方面,这些产品又各有自己的特征,相互间不能完全替代,从而使 各种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其市场属于垄断竞争市场。 生产的单一性要求和消费的多样化要求必然发生矛盾,其最佳的解 决方案就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4)需求相似性与国际贸易 林德认为,要素禀赋理论只强调了供给方面的因素,而影响工业制 成品生产和贸易的主要因素是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因此,工业 制成品贸易的起因和格局应该从需求方面来解释。 林德还提出,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 量就越大。 10.生命周期理论 认为,产品和生物一样是有生命周期的,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 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不同阶段,产品的 要素密集度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比较优势将随之从一种类型的国 家转向另一种类型的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贸易中商品流向的变化。 第3章国际价值与国际市场价格 1.贸易条件的含义 是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贸易利益大小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国 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的重要指标。 ★第4章对外贸易政策与理论 1.贸易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 经济力量的强弱 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利益集团的影响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一国的外交政策 2.超保护贸易政策(理论依据是凯恩斯主义)与自由竞争时期的保 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区别是: (1)保护的对象扩大了。保护幼稚工业——保护国内已经高度发展 的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 (2)保护的目的变了。培植国内工业自由竞争的能力——巩固和加 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 (3)由保护转为进攻。防御性地限制进口——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 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 (4)保护的措施多样化。关税措施——各种非关税壁垒和其他奖出 限入的措施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的对外贸易政策(贸易自 由化不等于自由贸易) 1)战后贸易自由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1)美国的倡导和推动。 (2)西欧、日本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4)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 2)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 (1)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方范围内大幅度降低关税; (2)在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取消关税; (3)普遍优惠制的实施; (4)经济贸易集团给予发展中国家或其他有关国家优惠关税待遇; (5)发达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放宽进口数量限制,逐步放宽或取消外 汇管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特点 (1)战后贸易自由化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 (2)战后贸易自由化是一场更广泛的贸易自由化运动。 (3)美国成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积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4)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是通过各种国际性经济贸易组织在世界范 围内进行的。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

(一)了解 1. 直接贸易:指商品直接由生产国销往消费国,没有第三国的中间商参与的贸易活动。 间接贸易:指通过第三国的中间商或更多中间环节,把商品从生产国运销到消费国的贸易活动。 转口贸易:间接贸易中第三国商人所从事的把商品从生产国销到消费国的贸易活动。 过境贸易:指贸易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经过一国国境的情况。 2.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提出。 内容:①人类的交换产生了分工,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②国际分工的基础是一个国家 所拥有的自然优势或后天的有利条件。③各国按照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 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加,使各国从 贸易中获益。 意义和局限性:意义:绝对成本理论解释了产生贸易的部分原因,也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 可以从国际分工与交换中获得利益的思想。局限性: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无法解释绝 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 3.比较成本理论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 主要内容: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 相权取其轻,以相对优势或相对劣势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仍然能够得到贸易利益。 简单地讲就是“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比较成本理论阐述的贸易互利性原理:①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 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产品产量;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 提高了;③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贸易分工,能节约双方的社会劳动。 比较成本理论的评价:科学性:(1)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都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家 分工中获得利益;(2)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3)通过国 际分工而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之内。 局限性:(1)劳动价值论不彻底;(2)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真实原因,只是一 种静态分析;(3)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 4.新要素理论(p72):①技术要素说②人力资本要素说③研究与开发要素说④信息要素 说⑤管理要素说⑥规模经济说 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76)弗农提出。(1)新生期(2)成长期(3)成熟期(4)销售下 降期(5)让与期 6.产业内贸易理论:(p79)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特点:①产品流动具 有双向性②产品具有相似性,消费具有可替代性③产业内贸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相似的 要素投入。理论解释:①偏好相似论(林德)一种工业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首先是一 种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即产品出口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两国消费者的消 费偏好越相似,一国代表性需求的商品也越容易在另一国找到市场,因而这两个国家之间的 贸易量越大。②市场结构论。 7.相互需求原理:约翰·穆勒提出结论:在由比较利益所决定的两国交换比率上、下限(即 两国两种商品各自的国内交换比率)内,实际的、唯一的均衡贸易条件是由两国对于各自交 易对手商品的相对需求强度决定的。外国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于本国对于外国商品 的需求强度,则两国间两种商品交换比率越接近于外国国内的交换比率;相反,如果本国对 于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于外国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则贸易条件越接近本国国内的 交换比率。 8.非关税壁垒特点:①灵活性和针对性②隐蔽性和歧视性③限制进口的有效性 9:“自动”出口配额制:是指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和压力下,自己规定在某一时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