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docx

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docx

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docx
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docx

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

"蜡烛"角色

"教师是蜡烛"这一隐喻使人感到既喜又忧。一方面,它体现了教师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但另一方面,它又反映了一种重要的师生关系,即生重于师口光是有方向的,光总是朝着一定的目标照;而作为教师的光只能跟着学生走,围着学生转,教师的自身发展没有得到重视。而事实上,教师作为蜡烛,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需要与学生"教学相长";在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要光彩照人。教与学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发展了自身,而教师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就发展了学生。

"蜡烛论"给教师的定位太高,几乎将教师抽象为一种"圣人"。它反映了社会普遍对教师这个职业所抱有的崇高期待,似乎教师可以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可以为其"传道、授业、解惑"。而实际上,蜡烛的光是十分有限的,只能照亮学生的一部分;有时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因为它的光太微弱了。因此教师不必把自己的作用估计得那么高,不必一味顺从社会的期望,将其作为巨大的包袱背在背上;不必像蜡烛那样牺牲得那么悲壮,把自己全部燃尽了口教师也是自然的人,也要重视自己的生活和发展,也可以生活得有滋有味,有自己的情感和兴趣爱好。如果自认为是蜡烛,一味燃烧,蜡烛会越烧越短,终有熄灭的一天。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的光照到需要光的地方,而且需要自己不断充电。因此,有的老师认为,与其把教师比喻为蜡烛,不如比喻为长明灯,为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而不断充电,于人于己都受益元穷。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角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包含了十分丰富而复杂的内涵。一方面,它表明教师从事的是一个非常崇高的事业,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因为只有人才有灵魂,因此教师的职责是育"人";注重学生的心灵发展,而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和能力。将教师比喻为"工程师",反映的是一种工业模式,似乎学生是一块没有生命、任人摆布的钢铁,可以任工程师按照自己的蓝图塑造成产品。而与此同时,"灵魂"这个概念将教师提升到一个神圣的境地,似乎教师是一个万能的上帝,可以按照自己既定的方案塑造学生的精神。

从教育质量观看,工程师论似乎暗示了一种固定、统一的质量标准。教育被作为一个大工厂,教师是工厂里的工程师,学生是被批量生产的、规格整齐划一的产品,教师在从事教育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张事先设计好的蓝图。

从教师自主权考虑,工程师论也隐含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它似乎比较重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设计塑造学生,改变学生。而另一方面,它又表明教师缺乏必要的自主权。上级对产品通常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工程师只能按照一定的工艺要求、方案和流程操作,不具备教师所应该具有的主动性。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教师的工作不能完全被规范,必须给予一定的想像和创造空间。

上述分析表明,工程师论隐含了一个致命的矛盾,即活的(有生命的)灵魂和

死的(元生命的)工程之间的冲突。中国人之所以热衷于使用这个隐喻,也许与我国解放后崇尚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有关。我国的社会体制、经济和教育都深受苏联的影响,教育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工程,可以事先自上而下地建立规划蓝图,可以被操纵、计划和规范。国家可以像建工厂一样统一建学校,像培养工程师那样按一定规格培养教师,像购买原料那样招收学生,像生产产品那样产出毕业生,也可以像考察产品那样检验毕业生是否合格。其实,教育是活生生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学生在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往中会生成新型的人格,而不是没有

生命的、事先被规定好规格的产品。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所需要的不是被"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

"国丁"角色

如果说"灵魂工程师"反映的是一种工业模式的话,"园丁"这个隐喻反映的就是一种农业模式。认为学生像种子,有自己发展的胚胎和自然生长的可能性,但需要教师来浇水、培土。与"工程师"相比,"园丁"更加重视学生的生长性,既考虑了学生发展的共同规律(可生长性),同时又照顾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每一颗

种子可能开出不同的花儿)。同时,这个模式也考虑到了教育的过程性,而不仅仅是结果。教育学生就像是培育花朵,需要经常、定时地浇水、施肥、松土。

"教师是园丁"似乎隐含着学生的发展类型和阶段基本上是不变的,教师的作用只是辅助其生长。园丁无论多么努力浇水施肥,都无法将一株玫瑰培育成一棵紫荆;他们能够做的就是顺其自然,使这株玫瑰长得校繁叶茂,花开似锦。而且,

学生与花儿一样,其发展是有阶段性的3如果前一阶段发育不良,不一阶段将很

难弥褂D然而,根据某些学者的研究以及我们自己生活经验,人在发展阶段的过

失是可以修复的。

教育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过程,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去面对很多事先无法预料的新问题。

"教师是园丁"一方面似乎没有充分肯定教师的形成性作用,但另一方面又没有意识到教师的作用其实是十分有限的。种子没有园丁的培育也能自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虽然这种生长可能质量不高。学生没有教师的帮助也会自行发展,虽然这种发展可能"误入歧途"。但是,如果教师不能提供学生所需要的帮助,也有可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学校本身便是一种社会机构,如果学校办成了一个封闭的、"

关押"学生的场所,学校教育就成了对社会不公的一种复制。这种教育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成长,反而会给学生的心灵造成危害,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创造力和正义感。

因此,与其把教师比喻为园丁,不如比喻为太阳。教师是太阳,是一个充盈的、热情的、开朗的、充满了光和热的载体。它的情怀和快乐在于奉献,把给予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而不是索取。教师是有自己的生命的,正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像太阳一样有自身的充盈,才能够慷慨地给予;而不能给予的人是自身匮乏的表现。蜡烛由于自身的匮乏,越烧越短,直至消亡;而太阳有永恒的光和热,能给天

地万物提供温暖和阳光,使种子发芽、成长,使世上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成为生命的独立体。每一个年轻人都要经历一个自我解放的过程,教师就像是一轮太阳,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播下光和热,使学生变得强健有力、自强自立,完成自身生命的追求。

"一桶水"角色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隐喻强调的是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必要储备,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人甚至认为,在现代社会,教师只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自来水",什么时候想要,都可以随时拧开水龙头;不管要多少水,都可以哗哗地流出来。在教育理念上,"桶论"强调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使人立刻想到"灌输"的形象。似乎教师的作用就是要"给"学生"灌"知识,而且这种"灌"采取的是从上往下"倒"的姿势。教师的桶和学生的碗里装的都是"水",教师倒给学生的知识没有经过学生本人的处理。"桶论"反映的是一种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被当成被动的容器,被教师注入知识,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再原样倒出来。

这个隐喻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很高,似乎教师的储备一定要多于学生。而在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教师的知识储备并不一定多于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老师不知道的东西。教师之所以作为"教师",主要是因为其阅历比较丰富,在专业知识上先走一步而已。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甚至主动地向学生学习,才有可能走在前面。其实,教师不必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元知,有时甚至需要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无知,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以使学生去除对教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感,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

"桶论"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主要是一种量上的储备,似乎越多越好。而我们不得不考虑,教师桶中水的质量如何?特别是在当前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师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自己原有的那桶水恐怕不但没有用,而且早已腐烂发臭了。

目前,在我们的学校里,十几年使用同样教案的教师不乏其人。教师光有满满一桶平常的水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加精练的、具有丰富营养的、高质量的水。此外,"桶论"不仅没有强调教师知识储备的质量,而且没有考虑到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要求。似乎教师只要有一桶水就够了,至于他们应该如何倒这桶水、往学生的碗里倒时会不会倒歪了、会不会溢出来等问题都不在被考虑之列。

一个有自知之明、充满自信的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我这里没有一桶水倒给你们,你们都得拎上自己的装着水的桶来,和我桶中的水相互倒,这样我们大家就能倒出一大盆水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师不是万能的上帝,不可能无所不知。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协调人,其作用是为学生的的学习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营造一个积极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健康、和谐地发展。

因此,有的老师认为,与其期待教师时刻有一桶水往学生的碗里倒,还不如把教师当成一个帮助学生挖掘泉水的人,使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教师应该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终生发展出一铺之力。

教师传统角色的四强调、四忽视

传统教师角色的四个强调和四个忽视:

(1)强调社会责任,忽视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与需要;

(2)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

(3)强调教师的学科素养与教学技能,忽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

(4)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忽视教与学的创造性。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三变化

新课程对于教师角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教师原有角色要发生变化,还要不断地补充新的角色。新课程下教师角色在三个方面发生转变:(1)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的变化;(2)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3)教师成为研究者。

知识传授者也是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之一

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也是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之一,这种角色本身是不能淘汰的,但是与以前有所不同:一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或常规的角色,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二是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也是一个新旧课程及教师教学行为的逐步过渡、渐进与交替的过程

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仅从知识传授者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将发生如下新变化。

一、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的传授向

重学生发展转变口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元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21世纪已经到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竞争已经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再是仅仅为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

个性得到自由和谐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要贯穿于学习

者的整个一生。回顾20世纪学校教育所走过的历程,大致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发展轨迹: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发展学生包括智力在内的整个个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

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一一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一一这是要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而易见,一刀切的统一规格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害于人才的培养口目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以及教学质量的低下,就与一刀切、统一要求有关。

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口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人海茫茫、教海元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

三、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比如在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比比皆是。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

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四、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这也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一一概括一一-应用的思维过程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

由此可以看出,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D如果学生对自己学习知识的概念、原理、定理和规律的过程不了解,没有能力开发和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那就只能是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机械学习。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具体)感知一一(抽象)概括一一一(实际)应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感知→概括",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知识的结论。第二次飞跃是"概括→应用",这是把掌握的知识结论应用于实际的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高校教师角色的转换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高校教师角色的转换 [摘要]在崇尚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呼唤教育的角色转换、思想转换、能力转换以及方法转换。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高校教师角色转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是否拥有一大批知识创新型和技术创新型人才将决定其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同时改变那些束缚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因此,实施创新教育是民族进步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反映,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这种创新教育热切呼唤创新型教师。 一、教师思想转换 1.树立崭新的教学理念。传统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着教师“如何教”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而开展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基本上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整个教学过程——从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择并利用教学和学习资源到最终进行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怎样有利于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来进行的。由此可见,现代教学思想与传统教学思想有着根本的区别,只有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中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活动。 2.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教师首先应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对信息获取的欲望,要破除迷信,挣脱教条,不屈从于权威和传统习惯模式,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敢于具有自己的意志和自主行动倾向。只有当教师具有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时,其才有可能在日常教育中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各项活动中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教师的角色定位

浅谈教师的角色定位 【摘要】科学的发展观在教育事业中体现为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成长机制。促进学生、老师、学校及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现代教育发展模式,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因此,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教育教师角色定位 科学的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要求。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现代发展模式,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发展观在教育事业中体现为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成长机制。促进学生、老师、学校及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源自教育资源的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在所有的教育资源中,教师无疑是最根本、最重要、最具决定作用的资源。所以,要把教育纳入科学的现代发展体系,教师这种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就是最关键的突破口。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学生很少能够从其它渠道获得知识,教师是知识、技能、道德等多方面的权威,师生关系单一,教师角色也单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其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因而,只要熟悉教材,教案得当,逻辑结构清晰,语言表达通达,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责任,如果再能讲得诙谐风趣和深入浅出,使学生爱听,就是一个好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双向交流可有可无,简言之,教师可以无视学生的存在。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学生可以从其它渠道获取知识,甚至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得多,教师已有的教学思想、习惯了的工作方式,甚至权威地位受到威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因此,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角色定位: 一、明确教师的双重身份 1.教师自身是传播科学发展观的受众 科学的发展观这样一种理念,既是自下而上的归纳,又是自上而下的演绎。作为受众,教师在接受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时是要面对一些传统理念的挑战的,这些传统的东西通过各种形式灌输到教师的思想意识里,根基是比较牢固的,这也正是禁锢教师的思想、吸纳新事物的主要原因。作为受众,教师要结合教育实践,将科学

教师成长:角色扮演与社会化

教师成长:角色扮演与社会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教师成长是教师学会教学,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教师的社会化大致经历:专业角色的确认和适应的探索阶段,专业角色渐进成熟的迅速发展和稳定阶段,专业角色趋于模糊和丧失的停滞、退缩阶段,角色不断调适和继续社会化的持续发展阶段。处于每一发展阶段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角色行为特征。能够不断超越自我知识和教学经验局限的教师,将保持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成长为学者型教师。 关键词:教师成长;教师角色;社会化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上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1]角色承担是人社会化的本质。教师社会化即教师在学校系统中逐步了解和认识自己在专业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以表现合宜角色行为的过程。笔者认为,教师成长就是教师学会教学、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

化过程。 一、初任教职的探索阶段:专业角色的确认和适应 初任教职的探索阶段指教师在任教后的最初几年,学会做日常教学工作,并逐步实现专业社会化的时期。师范生由学生转变为教师,教师角色就规定了他应有的一系列行为。在本阶段,初任教师主要是在教学中求生存,探求应对策略,不断地调整个人的专业目标,确认和适应教师角色。 虽然初任教师在从教之前做了不少准备,但是大量需要了解的东西,还需在职业活动、社会活动和新的情境中亲身体验才能真正学到。对他们来说,教师身份的形成意味着角色的转换:过去是学生,可能更多的受家庭和学校的“照料”和“引导”;现在是教师,要承担管理者、激发者、交流者、组织者、咨询者、反思者等角色,并受到学校组织的“管理”和“改造”。这就要求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采取不同的行为。这对初任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在角色转换中,教师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困难,是从学生转换为专业的具备管理学习环境能力的人。然而,他们所接受的预备教育中,几乎没有提到转换角

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教师生涯五年规划书教师生涯五年规划书

俗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作为一种以人育人的职业,关系这国家、学校、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教师不断设计出适合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是很有必要的。制作教师职业规划是教师进行终身教育的需要、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教师确立发展目标、有助于教师适应未来的竞争与社会需求、有助于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 我按照学校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 一、自我认知 优势分析: 1. 有热情与童心,对学生的热爱是我坚守教育岗位的重要支柱 2. 好学,勤奋,喜欢阅读各类有益的文章。 3. 热爱教师这一职业,这份工作,因此我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比较有效的完成这一任务,每天都过得特别充实,满怀着乐观的心情快乐的工作着,生活着。 4. 能够熟练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灵活的为教学所需服务 不足分析: 1. 作为一名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我缺乏教学经验,班主任工作经验等实际操作经验,有时候挺手忙脚乱的。 2. 对未来的发展有理想,有目标,但是对具体如何实施,怎样一步一步实现仍比较模糊。 3. 觉得我的自身专业理论,英语水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仍需进一步的提高。

4. 对学术性的研究如课题研究等仍需多学习,多研究,了解仍不够。 二、岗位认知 我校正处于“十二五”阶段的关键时期,学校根据自身需要知道的“十二五”规划,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中心。具体包括:稳定师范专业,做强做优教师教育,扩张工科专业,建成理工结合,文理渗透,注重应用,服务地方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优先发展工科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突出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提高科学研究和队伍建设水平,力争在获得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方面有所突破;全面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率协调发展,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学院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一名基层教师,同时也是一名新教师,我应该趁着学校大力发展的东风,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管理水平……为学校的发展增添自己的力量,也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目标设定 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劳动,教师的专业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方面。教师既应该是学科知识方面的专家,又应该是学科教学方面的专家。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够得心应手的运用于教学活动中。

学生对老师的期待

学生对老师的期待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学生对老师的期待 期待在教育中很重要,没有期待,就没有教育。教育中可以处处可看到期待:家长期待学校,学校期待校长,校长期待教师,教师期待学生,教师期待教师,学生期待自己、学生期待老师… 我们对于学生的期望,让他们的优点得到认可,让他们从自己的缺点中学习,让他们被看作是充满无限潜力的人。学生们对老师的共同期待是:“我们需要21世纪的老师,而不仅是在21世纪给我们上课的年轻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对教师的期待也在提高,特别是在大中城市和课改地区,很多学生期待老师能够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不能仍像传统课堂那种只管滔滔不绝地讲,不顾学生的感受,而要注重指导学生上好课,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1年某网站曾针对在校的中小学生以“学生眼中的好老师”为题做过一项调查,经过组织方对数以万计份答卷的统计、梳理,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形象清清楚楚地刻画了出来。82%的投票提到以下六点。 一,脾气绝对不能太暴躁,动不动就发火。 二,教书不要太死板、课堂要生动有趣。 三,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成绩的好差就对学生另眼相看,更不能有攀附权贵的心理和行为。 四,老师要像妈妈一样体贴关心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要能随时看出学生的情绪、成绩等变化,关心同学们之间的互动,适时 鼓励、辅导和帮助。 五,老师和家长的联系方式要适当,联系频率要适度,不要动不动一点小事就告诉家长,更不要专等学生有了问题才兴师动众。 六,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并身体力行。 作为教师,我们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我们工作的起点。我们选择了教育,选择了用我们的聪明才智灌溉祖国的花朵,让学生茁壮成长。小学教师为学生的学业成长奠定了基石;中学教师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吸引着学生,努力

新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教师的角色转变 江口中学刘振 作为一名刚刚大学毕业,走出大学校门,同时又迈入中学校园的我们来说,最困难的莫过于角色的转换与定位,一方面尚未摆脱学生的稚气,另一方面又要以一名教师的身份重新走进校园,踏上讲台,担负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重任,在完成这个角色的转换时难免会产生问题和困惑,我想这个困惑可能不仅仅只是我个人的问题,应该是大多数新教师都可能面临的一个问题。哪么,新教师在角色转变中的主要困难是什么,怎样顺利完成这个转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结合我自己的切身体验,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能够给像我这样的新教师提供一点借鉴。 一、新教师角色转变困难的主要原因 由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在心理上是一次大的跳跃,可以被称之为一次心理的“断乳”。造成新教师角色转变困难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对未来工作的忧虑,包括工作的环境、同事关系、教学工作、师生关系、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担忧,而正是这种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是导致我们在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个较长时间里面都觉得有些不适应。 从大学校园到中小学校园,环境的变化是引发这种心理忧虑的首要原因。大学的校园是一个相对开放和自由的场所,生活、学习都可以自主的安排,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和学习任务,一切由自己自我安排。而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有着严格的上下班时间和明确的教学任务,这对于习惯了不紧不慢的大学生活的人来说的确是一个困难的适应过程。 如何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导致新教师角色转变困难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学生到教师的变化不仅仅只是一个称谓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责任,而这个责任在我们看来又是十分重大的。虽然在学校里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的专业知识,但是实际的教学活动毕竟不同于理论的学习那般,坐在下面听和站在上面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状况。由于教学经验的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课堂时间的掌握,课堂节奏的把握,重难点的理解等方面都会出现问题,知识点的遗漏与错误也在所难免,而这些问题会带来严重的挫败感与自责,对于新教师而言,我们的确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完美,但是这样的问题出现之后就会让我们的心理产生变化,造成一系列的不适,会对自己的能力与工作产生怀疑。这个应该是造成新教师角色转变困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此外,如何处理同事关系也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由于在大学期间与自己生活在一起的都是同龄人,在思想观念,事物的看法及兴趣爱好方面都是相似的,因而比较容易沟通交流。然而,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自己的同事可能都比自己年长,有些甚至与自己的父母年纪相差无几,由于不是同辈人,因而在兴趣爱好的差距是很大的,自己该如何与这些年长的同事和领导相处,也是一个困惑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恰恰是影响我们角色定位的重要因素。究竟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与同事交流往往不易把握,产生一定的焦虑与不安,而这也正好影响了我们角色转变的过程。 师生关系是影响我们角色定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新教师,尤其是刚刚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老师,如何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与学生之间走的太近,可能会丧失教师的“权威性”,在课堂上容易导致课堂失控,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如果新教师过于严肃,则会失去亲和力,在师生之间造成隔阂,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影响对新教师任教学科的兴趣。最终也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如何运用教学的艺术,合理掌控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既不会过于活跃,同时又保持学习的兴趣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逐步掌握的艺术。

浅谈对教师角色的认识

浅谈对教师角色的认识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教师专业化运动的蓬勃发展,教师的角色转换问题成为教育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来阐述教师角色观,取得了比较丰富的认识。例如,基于“终身学习”教育理念的研究认为,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和成人学习者;也有研究者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提出,教师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因材施教者。本文主要阐述了对几种教师角色的认识。 关键词:教师角色;认识 一、概念界定 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教师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待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实际的角色,二是教师的期望角色。① “教师角色,指教师勤学习,善劳动,诲人不倦,和颜悦色,师生无间;教学大方,语言简练;公正直爽,慎思明辨;宽厚、慈祥、幽默、坚强。”② “教师角色指,教师在社会上的角色地位,以教师为职业的人,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品德行为的指导者;不仅是学知识的导师,而且是做人的榜样。”③ 这三种概念,分别从不同层次上对教师角色进行了界定。第一种概念,强调教师角色是一种期望中的行为模式,并对其分了类;第二种概念则注重身为教师,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第三种概念则认为教师角色是关于教师如何教书育人的一种社会期望。 ①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843. ②张焕庭.教育辞典[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753. ③张念宏.教育百科辞典[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547.

教师的角色心理

教师的角色心理 佛山蓓蕾艺术学校先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心理不健全,将给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带来直接影响。为此,我国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一直受到社普遍的关注。今天,我们以社会心理学中的角色理论为基础,探讨教师的心理。从四个密切联系的部分展开讨论,以求问题的解决。 意义、定义、特殊性 1、研究教师角色的意义 (1)帮助教师增强角色意识与行为 在实践中证明,教师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和适宜的角色行为是自己完成好工作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教师才知道自己应尽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负有什么样的责任,自己应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行动。从而主动适应自己的角色。反之则会信心不足,责任心不强,缺乏适宜行为,无法适应自己的角色。因此,教师只有通过研究与认识自己的角色,才能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明确自己的角色适应行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帮助教师妥善处理角色冲突 教师的角色不是单一的,非常的复杂多样,因而教师往往在同一时期内可能兼有多种不的角色。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一定的角色冲突。而在这些角色冲突中,教师会产生各种紧张感和矛盾的情绪,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教师从理论上弄清角色冲突的成因,才能通过有效的方法去妥善处理在实践中碰到的角色冲突,用积极的方法去消除由角色冲突引起的心理紧张与矛盾情绪,实现良性循环。 (3)帮助教师有效的实现角色期望[1] 社会心理学角色理论的研究表明,社会中的他人对每一种角色都有一定的期望,而每一个角色个体同时也对自我有一定的期望。教师想要实现社会中他人对自己的“角色期望”以及实现自我的“角色期望”,都应从理论上认识与了解角色期望形成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创造条件,去实现社会中他人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和实现学生对自己的角色 期望。 2、角色的含义 “角色”一词原意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依据剧本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后来由乔治米德首先运用“角色”这一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扮及行为,而逐渐形成关于解释人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的现代角色理论。角色一词在这里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角色是社会地位或社会期望与个体的能力相统一的产物,作为“与某一位置有关的期待行为”,[2]角色

教师角色解读

教师四个角色的解读 摘要: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同时引起了教育方面的转变,这包括教育资源逐渐丰富,教学方式等的现代化,这些改边带来的是教师角色的 转变,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角色的定位,不仅影响到教师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 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方式改变。因此从教师角色转变的这一话题,还有充分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教师角色定位教师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一、教师角色定义 在瑞典教育学家胡森主编的简明教育百科全书中,对教师角色所代表的涵义作了三种解释:(1)教师角色就是教师行为;(2)教师角色就是教师的社会地位;(3)教师角色就是对教师的期望。[1]在我们狭义的理解范围内,教师角色指教师的行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行为。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中,教师角色被定义为:“教师的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行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实际角色行为;二是教师角色期望。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课堂讨论的教师角色指实际角色行为。 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角色的定义主要从教师实际的行为来讲的。 在上节课上,同学提出将教师角色划分为: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关于角色的划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的,这四种划分有其合理性,接下来我将从这四个方面阐述。 二、社会转变带来的教师角色转型 (一)传统教师角色定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传统的教学中心 “教师、书本、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只是单纯的传递与接受,教师教授知识 与技能,帮助学生解答疑惑。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把角色演绎的很好,但是这种教 学模式有着严重的不足,在社会条件不发达的过去甚至现在偏远的地方,教师仍然 是以这种模式授课,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作为社会个人,不 可能了解世界的各种知识,也会存在知识的盲点,这也会影响教学。在信息化发展 的今天,我们必须以开放和发展的眼光对待教育,教师也应提升自己的观念,积极 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开创新的教学模式。 (二)信息化时代的教师角色 随着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发展,我们步入信息化时代。在一般的城市教学领域,已经或者即将实现教学设备的现代化,所以教师的角色将会有单纯的传递着向多元 化方向发展。 1.教师角色----观察者 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角色主要有,教师、学生、教材,教师如果想要成为一名有思想,有责任的教育者,必须尽量关注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在中国小班教学 是很少的,从最普通、大众的角度来看,中国式课堂是“一对多”的,及时关注 每一位学生是对教师的挑战,但有深度的教育者会细心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的点 点滴滴,进而加以“个性化”指导,从而实现学生个人的发展,教师教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应该为了学生的“学”。 教师观察学生,是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渠道,也是学生与教师对话的基础,只有在教师细心观察下,才能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引导,学

第二章-教师角色与职业特点教学教材

第二章教师角色与职业特点 主要内容 第一节教师角色第二节教师的职业特点 学习目标 掌握角色和教师角色的含义;了解历史上对教师角色的定位;能分析现实中的教师角色隐喻;把握在教育发展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能用相关的知识分析教师的工作。 第一节教师角色 一、角色 (一)角色的内涵 原属戏剧用语 20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系统地使用了这一概念,社会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将“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学理论中,指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与行为。 角色就是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美国人类学家R.林顿 角色一是社会对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二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期望系统,三是个体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蒂博特和凯利 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地位以及由此而规定的个体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二)角色期望与角色规范 角色期望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行为的期望,不仅规定了各种角色的行为准则,而且还规定了角色的行为方式。 角色规范是指群体中每一个角色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对角色期望的提炼而形成的,并在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 (三)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 角色冲突是指人在同时进行相互矛盾的角色扮演时所引起的角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现象。角色冲突通常来说有两种形式:角色间的冲突与角色内的冲突。 角色间的冲突又有两种表现:一是个体所承担的几个不同的角色同时对个体提出了履行不同角色行为的要求,可能使他难以胜任并在时间与精力上出现紧张感,这被称之为“角色紧张”;二是两个角色同时对个体提出了两种相反的角色行为要求。 角色内的冲突也有两种表现:一是不同群体对同一角色有相互矛盾的期待或要求,二是个体对规定的角色行为有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理解。 (四)角色学习与角色训练 角色学习是指个人了解和掌握角色的行为规范、角色的权利和义务、角色的态度和情感以及扮演该角色所需要的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它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一是在特定的社会规范下进行学习,主要学习扮演该角色的责任和权利;二是在与他人的交互活动中的学习,主要是学习和模仿角色的态度和角色的情绪反应。 角色训练是指培养一个人具备那些按照角色期望来行动的能力的过程。 (五)角色行为与角色扮演 角色行为——个体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它是角色期待在角色扮演者的行为模式上的表现。 角色扮演是指角色承担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所处情境,遵循角色期待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的角色行为。角色扮演恰当与否一方面取决于角色扮演者对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的认知是否准确,对角色期待的把握是否得当;另一方面取决于角色扮演者对角色技巧的运用是否得当。

(完整)高校教师职业规划

职业发展规划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辛磊 教师作为一项教书育人的神圣职业,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著名的教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说:“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和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作为一名从企业转型为高校新教师,教学与科研的道路非常漫长,需要我不断的去努力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高校教师梦想,我必须让自己从茫然走向规划,让自己从梦想走向行动。为此,我为自己设计一个六年的教师发展规划,具体如下:一、个人现状分析: 优势: 我是在企业工作几年后,转型到高校,成为了一名新教师,在企业锻炼的几年时间内,我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对待工作踏踏实实,做工作仔细认真,也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这对于学校转型、培养双师型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段难得的宝贵经验。 劣势: 1、作为一名年轻的新教师,对于课程的把控不是很准,讲解不是很到位。 2、作为新教师,缺乏与学生交流的经验和方法。 3、缺少班级管理经验,处理事情缺少方法。 4、刚刚踏上教师路途,缺乏讲课技术,课堂不能从容应对突发情况。

5、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如提问技巧、过渡语言、评价语言、应便能力等还需要好好加强训练,并多向老教师请教。 6、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向老教师们学习。 二、职业发展目标与行动措施 (一)明确自我发展目标,实现角色转变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首先要明确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意识。同时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实现从新手到成熟教师的角色转变。 1.以“师徒工程”为依托,在学校拜老教师为师,积极听课、说课,在师傅的指导下,扎扎实实地进行学科教学,掌握教学规律,从实践中获得成长。 2.继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地主动到临床第一线去,向老教师学习,向同行教师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教学能力,树立扎实的工作作风。学习是教师成长的源泉,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我们才能获得进步。 (二)加强教育技能培养,强化自我修炼 1.学科课堂技能是立足讲台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向成为研究型教师方向努力,要善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得到最优化,切实打造“效率课堂”。

论教师的职业角色

论教师的职业角色 ——12190130 刘灵超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但是教师的出现却要迟到多。教师职业是与学校共始终的一种职业。我国很早就有老师这一职业。老师的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的金文中,称为“师氏”,简称“师”,系教国子的官员。“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一诗中提到的:“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职业角色也从当初最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一步一步的丰富充实了起来。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以下几种职业角色的素质。 (一)知识的传授者。 俗话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提到教师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就是有丰富的知识。我相信绝大数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知识的熏陶。教师自己应当是一个知识宝库,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教科书。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教师扮演着信息源的角色。这是教师职业角色中最具核心和基础性的角色,也是教师职业得以产生发展并延续到今天的根本原因。作为教师要有扎实的师范技能,能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将需要传授的知识整理成能够被绝大多数学生接受的要点,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能深入浅出的讲解课内及课外知识。 (二)学生的管理者。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是一个接受社会委托对下一代进行教育的专门场所,有其自身的规范与制度。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正常秩序必须依靠规则来约束。教师必须能够组织学生制定校规或者班规,并参与规则的制定过程。在规则确定下来后,教师很多时候要扮演管理者的身份,对于学生的错误要进行正确适当的惩罚,对于学生的亮点也要能够进行适当的奖励。比如:教学目的的确定、课堂教学管理、班集体建设、班集体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日常管理等。 (三)人生的指向标。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管理学生的同时更多的要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未知的领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

新时期的教师角色定位

新时期的教师角色定位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教师角色的认识的理解,在相当程度上影响课程改革的实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训练技能的知识输出者的角色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工业高度发达,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社会,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知识输出者,其主要的职能从教转变为导,从知识的输出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感情和调动者、协调者,学生品质的示范者,教学评价的参与者。所以,我们认为:教师的基本角色应该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作为教育者,教师应该是引导型的、方法型的、创新型的、人格魅力型的。作为研究者,教师应该是学习型和研究型的。 1、成为引导型的教师。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是权威。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也由知识输出者的角色转变为给学生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候给予学生引导和支持的导师。 作为引导型的教师,首先要改变教学理念,教师从过去教育主导地位上解放出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的最高宗旨是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思想,决不是教师想要学生怎样做,学生就怎样做,教师不是教学和统治者,而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其次,教师也应该给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成长给予指引,使他们成为社会上不同类型的有用人才。哈佛大学霍华德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和潜在人才。教师应该肯定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允许奇才、怪才、狂才的发展,并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发展空间,给他们的成长引路,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位置上逐渐发展的升华。 2.成为方法型的教师。 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新知识以爆炸的速度更新和递增,人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得不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因此,教师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把浩如烟海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更何况这些知识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可能很快就过时。知识经济时代要救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进行终身学习,而对于终身学习者来说,拥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和信息是解决问题的材料,而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培养知识经济时代主人翁的过程中,新课程要求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科学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思维方法的操作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有效的手段和工具。学生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方法的渗透。如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探究的问题的结果如何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要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 要成为方法型的教师,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人。同时还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探索、尝试,并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方法型的教师不仅是有方法和善于利用方法的人,还应该是善于将方法意识和多方面、多层次的方法教给学生。方法型的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独特3.创造型的教师。 新课程目标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个体,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是创造性时代,创造力就是生命力,是一切知识和财富的来源。成为创造型的教师是时代赋于教师的任务。 作为创造型的教师,首先要树立作出创造是教师职业基本要求的信念,把创造性进行教学、

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 解放区实验学校田姗姗 对于一名刚刚大学毕业,走出大学校门,紧接着又迈入中学校园的新教师来说,初入职场让我们彷徨,尤其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更是时刻困扰着我们。 犹记得第一次听到学生的那声“老师好!”心里所起的波澜,虽然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个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我既兴奋又忐忑,还很不适应。更记得刚上班跟其他老师打招呼脱口而出的“老师好!”,还没说完自己声音都低下去了,好像该称呼“×老师好!”,我们是同事关系而非师生关系。明知道是这样,却还是在经历了好几次之后称呼才改过来。称呼的变换其实就是角色的转换,这也意味着,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不同了,很多学生可以做的事,现在不能做了,做了就会损害自己甚至是整个教师团体的形象。然而,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出现的问题远不止称呼而已。 大学生活相对开放并且自由,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和学习任务,一切由自己安排。而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有着严格的上下班时间和明确的教学任务,尤其上了班才知道现在下午上课时间都比我上中学时提早了半小时,而下午的三节课竟增加到了四节,和我记忆中的中学很不一样。刚上讲台讲课,我感到很紧张,虽然面前只是一些初中生,更怕其他老师听自己的课,就连班主任出现在班里,我就会突然不知所措,出现失误。 从学到教的转变也是重要的过程。虽然在大学里已经学习了很多知识,但在课堂上听和在课堂上讲完全是两码事。很多知识点虽然我自己都懂,但在给学生讲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一个是有些是讲的过深,过细,恐害怕自己有知识点没有讲到,但却忘记了这个年纪的学生需要接受多少。再一个问题就是自己学跟教所负担的责任完全不同,学对自己负责就行,教需要负责的就是所教的所有学生。自己学的时候有些可以一知半解,但要教就必须要吃透,这也是为什么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了,工作后发现的,想要教好现在的学生,“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还有一个就是由于教学经验的欠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知识点的遗漏与错误,每次都会让我非常恐慌,甚至瞬间脸红。初入职场,我想把工作做到最完美,但现实却很残酷,这种矛盾让我对能否胜任这份工作产生怀疑,甚至怀疑自己选择教师这份职业是否是错的。后来经过同事的开导和我自己的调整,基本上能够正确看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如何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对于自己的第一批学生,有特别的感情,想融入学生,想他们接受我,进而喜欢上这门课。再加上刚从学校毕业,还没从心理上从学生转变为教师,可以说自己潜意识里就还是个学生角色,不自觉就和他们走的过近,时间长了就失去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神秘感,常常是教师很严肃的一句话,却被学生当成“戏言”,在课堂上容易导致课堂失控,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就与教师角色意识起了很大冲突,在这种冲突下,开始迷茫。但是自己也明白过于严肃,则会失去亲和力,在师生之间造成隔阂,也会影响到师生关系和教学效果。从第一年工作的经验教训来看,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但也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教师角色意识,尤其是课堂上,要明确课堂要求,形成一定的秩序。 以上都是我曾遇到的问题,而今,我已经适应自己的工作,正朝着成为优秀教师的方向努力,以我工作以来的经验,我认为,快速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必须做到:

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 作为从事教育职业活动的主体,高等学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自身的素质和工作效率提出的要求相对较高。大学教师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任务。大学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也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需要教师不断设计出适合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我按照学校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了未来几年的职业生涯规划。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确切的说来我毕业才只有几个月,至今还未站上讲台,日常就是在教务科做做教务工作兼职班主任。根据学校对新进老师的培训听了很多有经验的老师教师的课,对课堂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想法。日后自己将要用一种怎样的风格讲课的脉络也逐渐清晰起来。 第一:明确自我发展目标,实现角色转变 作为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手教师,首先要明确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意识。同时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 首先,我需要的就是在工作中认认真真、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在学校拜老教师为师,积极听课、说课,在师傅的指导下,扎扎实实地进行学科教学,掌握教学规律,从实践中获得专业技能的成长。 其次,需要继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教育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地向老教师学习,向同行教师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教学能力,树立扎实的工作作风。学习是教师成长的源泉,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我们才能获得进步。 第二:专业水平的提高。 作为理工科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如何将学习知识与社会工作需求紧密衔接等都是值得进一步学习的内容。我深感自己的专业知识仍然不够扎实。 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认真学习领会新课

高校教师的角色

三、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创新型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教育者 高校教师是高校教育劳动的主体,是学校师生关系的主体。他受社会的委托,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21世纪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内容、进程和学习方式,并且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为此,高校教师再创新教育中把言传身教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教师这一社会角色是通过对文化知识的传播而发挥其功能作用的。没有文化知识传播的需要,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形式以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传递知识信息过程中,教师启发、讲授、指导评价学生学习,对培养创造性的学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要开发自身的资源和创造自身的条件,注重名师品牌的培养和树立,以提高学校的声望。 (三)智力资源的开发者 高校教师不仅担负着传递知识信息的使命,而且担负着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但激发和引导学生,还要通过揭示新思想、新知识的科学性、真实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钻研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高校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积极为学生的智力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积极开发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和品种,培养信息时代的开拓者。 (四)教育创新的开拓者 在新世纪的教育创新中,高校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应以创新教育为己任,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完成者和开拓者。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开拓者,首先必须以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为我国现代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其次要培养教育改革意识,积极探索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探索适合新世纪的教育模式,探索适合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做出贡献,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开拓者。 (五)未来生活的设计者 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教书育人的教育者、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和教育创新的开拓者,而且是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创新教育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在大学时代,教师为学生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各种知识,使学生迈向社会有较强的根基,适应未来社会和未来生活。教师还根据未来社会发展预测前景,将未来引入课堂,使之科学地预见未来、适应未来,大胆地构想未来、创造未来。 除上述之外,高校教师还应是心理健康的指导员和集体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者,他们在实现我国教育创新中担负着不同的角色。

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docx

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 "蜡烛"角色 "教师是蜡烛"这一隐喻使人感到既喜又忧。一方面,它体现了教师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但另一方面,它又反映了一种重要的师生关系,即生重于师口光是有方向的,光总是朝着一定的目标照;而作为教师的光只能跟着学生走,围着学生转,教师的自身发展没有得到重视。而事实上,教师作为蜡烛,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需要与学生"教学相长";在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要光彩照人。教与学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发展了自身,而教师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就发展了学生。 "蜡烛论"给教师的定位太高,几乎将教师抽象为一种"圣人"。它反映了社会普遍对教师这个职业所抱有的崇高期待,似乎教师可以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可以为其"传道、授业、解惑"。而实际上,蜡烛的光是十分有限的,只能照亮学生的一部分;有时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因为它的光太微弱了。因此教师不必把自己的作用估计得那么高,不必一味顺从社会的期望,将其作为巨大的包袱背在背上;不必像蜡烛那样牺牲得那么悲壮,把自己全部燃尽了口教师也是自然的人,也要重视自己的生活和发展,也可以生活得有滋有味,有自己的情感和兴趣爱好。如果自认为是蜡烛,一味燃烧,蜡烛会越烧越短,终有熄灭的一天。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的光照到需要光的地方,而且需要自己不断充电。因此,有的老师认为,与其把教师比喻为蜡烛,不如比喻为长明灯,为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而不断充电,于人于己都受益元穷。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角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包含了十分丰富而复杂的内涵。一方面,它表明教师从事的是一个非常崇高的事业,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因为只有人才有灵魂,因此教师的职责是育"人";注重学生的心灵发展,而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和能力。将教师比喻为"工程师",反映的是一种工业模式,似乎学生是一块没有生命、任人摆布的钢铁,可以任工程师按照自己的蓝图塑造成产品。而与此同时,"灵魂"这个概念将教师提升到一个神圣的境地,似乎教师是一个万能的上帝,可以按照自己既定的方案塑造学生的精神。 从教育质量观看,工程师论似乎暗示了一种固定、统一的质量标准。教育被作为一个大工厂,教师是工厂里的工程师,学生是被批量生产的、规格整齐划一的产品,教师在从事教育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张事先设计好的蓝图。 从教师自主权考虑,工程师论也隐含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它似乎比较重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设计塑造学生,改变学生。而另一方面,它又表明教师缺乏必要的自主权。上级对产品通常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工程师只能按照一定的工艺要求、方案和流程操作,不具备教师所应该具有的主动性。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教师的工作不能完全被规范,必须给予一定的想像和创造空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