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2014年我国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综述_1711

2013―2014年我国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综述_1711

2013―2014年我国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综述_1711
2013―2014年我国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综述_1711

2013―2014年我国数字图书馆个性

化服务研究综述

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在研究用户行为、兴趣、爱好、专业和习惯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开展的信息服务。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主动性、易用性、知识性、专业性和安全性,能够充分提高用户对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满意度。国内对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始于21世纪初,研究成果丰硕,近几年更是达到了高峰,为了从总体上了解国内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研究状况,通过搜集整理2013-2014年间我国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领域发表的论文,揭示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轨迹、研究重点和热点、学术成果及存在的问题等,加强对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基本情况的了解,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依据和参考。

1.论文统计分析

本文研究选择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信息来源,检索高校有关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研究文献。本研究检索的主题分为“数字图书馆”和“个性化服务”两部分,检索时间调整为2013.01.01-2014.12.31,根据检索结果可知:2013-2014年国内关于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的文献发表共计117篇,2013年发表69篇,7篇硕士论文,62篇期刊论文;2014年发表48篇,3篇硕士论文,

45篇期刊论文。论文主要涉及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应用、档案及博物馆、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民商法与计算机硬件技术学科,在这些论文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有6篇,浙江省教委科研基金支持的有2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的有2篇,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与甘肃省教委科研基金支持的各1篇。

2.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内容分析

论文的研究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水平,帮助研究人员正确预测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本文对2013-2014年国内关于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将论文研究内容分为三大主题,即综述类研究、技术类研究、建模类研究,本文限于篇幅原因,仅对每类研究主题中的典型文章进行概述。

2.1综述类研究

冯新民从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现状入手,针对个性化服务发展中存在资源的严重匮乏、个性化信息服务应用规模小、数量少等问题予以分析,研究了我国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预约服务模式、信息检索个性化服务模式、课题协助服务模式、远程

教育课程服务模式、为高校导师及学科带头人建立“个人网页”模式等5个途径。王学琴、陈雅通过文献分析和计量的相关方法,对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相关研究论文进行了检索和统计,分析了论文的时间分布、期刊分布、论文合著和作者机构分布,论文基金支持情况等。

2.2技术类研究

张燕介绍了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对Web数据挖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重点介绍了Web数据挖掘的分类及存在的一些难点,最后介绍了Web数据挖掘在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付兵介绍了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的有关概念及其使用到的数据挖掘算法,分析系统设计思路,设计一个包括数据存储层、数据挖掘层和用户界面层3层结构的个性化信息推荐系统。郑晖提出了一种基于Web 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机制,并从实现算法的角度,对系统进行了研究。

2.3建模类研究

宁琳通过对Portal技术个性化特点的研究,结合信息检索、信息过滤与数据挖掘技术,提出了面向Portal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模型,讲解了该模型的设计原理和主要模块功能,重点阐述了读者兴趣信息提取的过程,最后对本模型进行了验证。宋雯斐针对目前数字图书馆

个性化服务中用户模型的构建缺少对用户情景信息的采集的状况,分析了情景化注意元数据,构建情景化元数据模板来采集用户行为情景信息,以此来动态构建层次语义情景模型,作为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用户模型。

3.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发展方向

在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中,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为用户提供了真正适应需要的信息服务,贯彻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用户实现了最大限度的方便快捷。个性化服务技术给信息领域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也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尽管这种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但走向广阔的前景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为此,面对日益增长的Web信息,要满足不同用户、不同背景、不同目的和不同时期的查询请求,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技术领域还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1)用户兴趣和行为的表达(2)分类和聚类技术(3)个性化推荐技术(4)标准统一技术(5)安全(隐私保障)技术

4.结语

当前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正进人快速发展时期,个性化定制服务是数字图书馆改进信息服务工作的有效手段,在我国图书馆界有非

常广阔的发展空间。跟踪国外数字图书馆用户服务的发展动态和前沿问题,研发我国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为用户提供优良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

车辆系统动力学发展1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发展和现状 摘要: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要求的实现都与汽车系统动力学相关。汽车系统动力学是研究所有与汽车系统运动有关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较广,除了影响车辆纵向运动及其子系统的动力学响应,还有车辆在垂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动力学内容。本文通过对汽车系统动力学的的介绍,对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和现状做一阐述。 关键字:汽车系统动力学动力学响应发展历史 Summary: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industry, people on the vehicle comfort, reliability and safety are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o achieve these requirements are related to vehicle system dynamics.Vehicle system dynamics is the study of all related to the movement of the car system discipline, it involves the scope is broad, in addition to the effects of dynamic response of vehicle longitudinal motion and its subsystems, and vehicles to and dynamic content crosswise two aspects in the vertical.Based on the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is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and status of this emerging discipline to do elaborate. Keywords:Dynamics of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Dynamic response Development history 0 引言 车辆动力学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有关车辆行驶振动分析的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00年前。事实上,知道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车辆行驶中的振动问题才开始有初步的了解;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Lanchester、美国的Olley、法国的Broulhiet开始了车辆独立悬架的研究,并对转向运动学和悬架运动学对车辆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开始出现有关转向、稳定性、悬架方面的文章。同时,人们对轮胎侧向动力学的重要性也开始有所认识。 在随后的20年中,车辆动力学的进展甚微。进入20世纪50年代,可谓进入了一个车辆操纵动力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期间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车辆操纵动力学线性域(即侧向加速度约小于0.3g)理论体系。随后有关行驶动力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完善的测量和计算手段出现后才得以实现。人们对车辆动力学理解的进程中,理论和试验两方面因素均发挥了作用。随后的几十年,汽车制造商意识到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在汽车产品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因而车辆动力学得以迅速发展。计算机及应用软件的开发,使建模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在过去的70多年中,车辆动力学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多成就。在新车型的设计开发中,汽车制造商不仅依靠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软件,更重要的是具有丰富测试经验和高超主观评价技能的工程师队伍。 传统的车辆动力学研究都是针对被动元件的设计而言,而采用主动控制来改变车辆动态性能的理念,则为车辆动力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在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中,采用“人—车—路”大闭环的概念应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为驾驶者,人既起着控

国内外大学生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综述-陈美婧.教学总结

2013年 Vol.28 No.12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收稿日期:2013-11-21 作者简介:陈美婧(1984-,女,福建南平人,研究实习员,泉州师范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科员,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基金项目:2012年度泉州师范学院校级自选项目(项目编号2012XGB02。 一、引言 据测算,在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处于一个就业人数的高峰期,年均达到700万人左右,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帮助了解并突破学生个体就业的瓶颈,引导学生主动就业,可以很大程度地缓和这一社会矛盾。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通常是利用讲座和课程的形式介绍就业政策、求职常识等应急性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指导形式单一,内容单调,使得职业指导收效微弱。而大学生普遍希望学校针对其个性特点帮助设计职业人生,即为提供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当前高等教育中一个较新的理念,它提倡以生为本,顺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高校教育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对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理论研究 相对来讲,国外职业生涯理论已逐步趋于完善和成熟,主要的相关理论有职业人格理论、职业锚理论、生涯发展理论等。西方学者的研究从各个维度涉猎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理论的不同领域。 美国作为职业指导理论的发源地,较早在学校中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已成为学校咨询活动和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上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强调学生的特性与职业因素相

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应用及设计的研究汇编

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应用及设计要点的研究 赵文彬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图书馆河南省 451150 摘要:智慧图书馆是在网络时代一种运用了云计算技术的智能设备工具,其运作模式充分体现了书与人、书与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新型的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了简单快捷的智能服务。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计算机技术;智能设备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借助科技飞速发展的力量,智慧城市、智慧校园已经成为发展方向和重点。图书馆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升级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当人们的眼界里呈现云计算、网络以及智能科技的时候,就意味着复合型图书馆和数字化图书馆已经过时了,而走进人们视野里的是新型的智慧图书馆。社会的热门主题也逐渐转变为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方式。 1 智慧图书馆的概念 1.1智慧图书馆与云计算、互联网、复合图书馆以及数字图书馆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国内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情况可知,智慧图书馆的构建机制是以事物和智慧为基础的,并结合了数字图书馆和复合图书馆的各自优势。智慧图书馆离不开科学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这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是人与事物之间的联系,逐渐从知识服务转变成智能服务,而智能服务则是

智慧图书馆的精髓。 1.2慧图书馆的外貌特征充分体现里目前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它的内在优势就是每时每刻都在供给服务,包括文件服务、知识服务、信息服务以及人性智能化的服务,运用全方位的服务来满足人们日益变换的需求。由此可见,未来的智慧图书馆离不开智能的服务模式,它是图书管转型变革的有效途径。 1.3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是图书馆全面信息化,同时实现整合的文献搜索,并通过数据挖掘系统,实现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仅仅是服务理念、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所不同,不能取代数字图书馆而独立存在。 2 智慧图书馆的意义 2.1利用智慧图书馆实施流程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图书馆在技术手段上发生了重要变化,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让用户需求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智慧图书馆实现工作流程再造成为必然,从而实现对业务流程的重新梳理、精简和优化。 2.2提升图书馆文献服务能力。通过知识社区对图书馆提供的文献服务进行整合,通过全面信息化系统对图书馆管理进行整合,通过文献搜索整合传统资源和数字资源,通过数据挖掘实现各系统的智能化、个性化,将极大地方便读者,提升图书馆的整体文献服务能力和水平。

饭店个性化服务的概念

饭店个性化服务的概念 悬赏分:10 |解决时间:2007-1-7 19:43 |提问者:黄凤玲QQ 最佳答案 饭店服务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关系研究:差异关系与辩证关系分析 一、饭店服务标准化与个性化之差异分析 标准化服务与个性化服务有着相互映衬、互相补充的关系,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它们的出发点不同,服务操作不同,其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1、标准化服务注重的是规范和程序,个性化服务强调服务的灵活性和有的放矢。饭店的 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由节节相扣的每个环节构成。服务人员把良好的服务技能、技 巧不折不扣地体现在整个接待服务的全过程、各环节。以餐厅服务为例,服务的起端从原 料的采购、验收、科学保管开始,切配、烹饪可谓是中间环节,它的终端在餐厅。然而餐 厅服务又构成一个子系统,迎宾,引宾入座、敬献菜单、聆听客人点菜,上菜、派菜,斟酒,均有一套标准的要求。它注重操作的规范和程序,以保证整个服务过程的行动如流水 般地流畅、顺利,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个性化服务则表现在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时 时处处站在客人的位置上,想客人之所想,急客人之所急,自觉淡化自我而强化服务意识,从而毫不迟疑地站在客人的立场进行换位思考。这样面对既有中外之分、南北之别,更有 性格差异、禀赋不同的各种各样的客人,面对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发生的瞬息万变的情况,可以因时、因地、因主客观条件,细心地观察客人的言行举止,掌握每个客人的特殊性, 采取灵活的服务技巧,提供针对性的个性服务。例如,一对外国夫妇带一个4岁多的小男 孩到一饭店餐厅吃饭,孩子突然发脾气大哭起来,父母亲想尽一切办法都哄不住,闹得四 座不得安宁。这时一位餐厅服务员急中生智,拿出自己的杂耍“绝活”,先是双手轮番抛 冰块,接着又拿起一个托盘在手指上熟练地旋转起来,终于逗得小男孩破涕为笑,化解了“危机”。又如在北京民族饭店,一天来了一位很胖的客人,客房服务员考虑到单人床对 他来讲太窄了,于是在客人出去用餐时主动把两张床并在一起,客人回来后看到此情景大 受感动,几天后他离店时表示今后再来北京一定还住民族饭店。上述例子中两位服务员的 所为,并不是服务规范中所规定的,但他们善于将心比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为客 人排忧解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大多数灵活服务的技能要求并不高,但却不可捉摸,不可 预测。因此,它首先要求服务员具有积极主动为客人的服务意识,做到心诚、眼尖、口灵、脚勤、手快。 2、饭店服务的标准化强调整体的形象和效率,个性化提倡主观能动性和效益以“人”为 经营对象的特殊性质决定了饭店业整体形象的重大意义。它不仅是适应目前市场竞争的必 要手段,还是饭店自身发展的长远大计。服务质量是面镜子,客人只是从这些具体服务中 感知饭店的形象。服务的标准化使整个饭店的工作像工厂的流水线那样井然有序地运转, 保证接待工作环环相扣,正常进行。在整个服务中都需要服务员在各岗位各项目上的标准 规范操作,容不得哪个环节出现闪失;万一出错,别人是很难弥补的。饭店员工按照岗位 规范和程序进行操作,从客人预定房间、机场迎接,到来店后的拉门迎宾、开房、送行李、餐饮服务,直至客人离店的各道环节,一环扣一环,使客人感受到规范周到、连贯完整的 服务。不难想象,客人在购买一次操作技能不规范、服务不周的饭店产品后,其抱怨情绪

客户关系管理研究综述

客户关系管理研究综述 摘要: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客户关系管理文献的研究,回顾了客户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其理论发展脉络,分析了目前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而展望了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管理体制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 企业的战略中心正从“以产品为核心”向“以客户为核心”转变。客户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CRM 的产生, 是市场需求和管理理念更新的需要, 是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要求,是电子化浪潮和信息技术支持等因素推动和促成的结果。 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西方的市场营销理论,最早诞生于20 世纪90 年代的美国, 其前身是80 年代的接触管理和90 年代初的客户关怀,在美国最早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回顾客户关系管理的提出及发展过程,国内外学者和软件企业做了大量工作,相关的研究分析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基于CRM 为管理理念的研究 这种观点把CRM 定义为一种管理理念, 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CRM 的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客户(包括最终客户、分销商和合作伙伴)视为最重要的企业资产,通过完善的客户服务和深入的客户分析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进而保证客户终生价值和企业利润增长的实现。这方面学者往往从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等角度来研究. 1.国外研究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Gartner Group 率先提出客户关系管理思想。Garther Group 认为: CRM 是企业的一项商业策略, 它按照客户细分情况有效地组织企业资源, 培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行为及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 并以此来最大化企业的获利能力、收入及客户满意度。商业战略家和演讲家弗列德·威尔斯马在《客户联盟》中通过对大量国际上享有盛名企业的调查和细致研究,全面阐述了被这些成功企业大量运用并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新型商业运作模式—客户联盟,同时对客户关系管理及客户联盟的概念及关系做了深入的阐述;罗杰·卡特怀特的《掌握顾客关系》中指出:使顾客满意已不再是最终目标,只有让顾客感到愉悦才能带来回头客的生意,而这才是最重要的;品牌创建、发展和管理方面最杰出的世界顶级专家保罗·唐波拉,马丁·特鲁特在《与客户亲密接触: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一书中, 讨论了品牌建设中的CRM 原理, 想品牌获得成功,必须彻底转向以客户为中心,进行“结构思维的变化”,建立严格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将所有精力放在客户身上,并给员工授权为客户提供好的服务。 2.国内研究 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传入信息代的到来,为我国客户关系管理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严格地说, CRM 的理念全面在中国传播开始于1999 年。1999 年8 月6日朗讯科技(中国) 公司商业通讯系统部在北京举办了以/ 营造完美电信呼叫中心0 为主题的研讨会, 介绍了其全新的客户关系管理( CRM ) 解决方案, 并强调指出, 商业部门必须着眼于客户关系, 提供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服务, 才能在网络经济时代立于不败之地。1999年9月27 日《计算机世界》报连载Oracle 细说客户关系管理( CRM )文章。陈旭研究了CRM 的内涵和管理思想, 分析了CRM 的主要功能,辨析了CRM 与SCM 和ERP 的关系,讨论了CRM 的发展趋势;成栋、宋远方在研究当前各种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框架体系,以澄清客户关系管理与其他管理理论的关系;安实等分析了CRM 价值创造机理,指出目前对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研究忽视了CRM 项目的理念基础和人的因素。 二、基于CRM 为管理机制的研究

智慧城市国内外现状研究

智慧城市国内外现状研究 国外现状 国外智慧城市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新加坡首次提出“智慧岛”计划,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快速地发展,社会水平不断进步,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始进行智慧城市建设。21世纪初期,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均开展了智慧城市的实践,全球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其中,欧洲和亚洲是智慧城市建设开展较为积极的地区。

国内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42.99%上升至2015年的56.1%。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这意味着每年还将有1000多万人口进入城市。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城市病”,城市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矛盾不断突出。如何解决城市发展的突出矛盾,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并不断深化城市功能以提高利用效率成为城市管理者面临的重大难题,而城市信息化建设无疑是提升城市管理效率的重要方式。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结合的最佳模式,将充分发挥产业辐射作用,带动整个经济的转型。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萌芽期和推进期。2010年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节点,在此之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萌芽阶段。继2010年宁波市在政府的全面推动下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以来,其他城市纷纷效仿,智慧城市在我国的建设风生水起,不少城市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和行动方案,甚至有些地区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了“十二五”规划,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武汉、株洲、佛山等。截止2016年初,全国已经有597个智慧城市相关试点。 2016年,我国将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等八大技术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主要方向。“十三五”期间,26部委将共推100各个“新型智慧城市”试点。 根据《2015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我国智慧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的有:无锡、上海、北京、杭州、宁波、深圳、珠海、佛山、厦门、广州等。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城市整体智慧化程度较低,建设能力及落地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中智慧城市的建设也表现出区域差异,华南地区与华东地区发展良好,而东北、西北、西南等相对偏远区域,发展较为落后。智慧城市在各省份、各领域的发展也不尽相同。 中投顾问的《2016-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研究表明,如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全面展开,推进速度较快的已进入建设阶段,其它城市也开始进行规划与设计等。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有的城市可能需要2-3年时间,而有的城市可能则需要10年甚至更久,但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既可以全面推进,也可以重点突破。当前,我国正在通过“两

酒店个性化服务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

全国连锁的各大酒店以及各类经营规模较小的酒店,使酒店生意面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将迎接更大的挑战。全国连锁酒店的装潢、设施以及提供的食品、客房类等都大同小异,顾客对其服务则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各家酒店脱颖而出,吸引更多的顾客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由于产品、店面的设计是大体一致的,所以,服务员的服务水平相应的成了酒店赢得顾客的关键,标准化服务是酒店生存的基石,个性化服务是酒店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措施,酒店的个性化服务才能赢得更高的顾客满意度。 标准化服务是酒店生存的基石,个性化服务是酒店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酒店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服务过程环环相扣,从顾客订房、机场迎接到进入酒店后的迎宾、开房、送行李、餐饮服务等等,需要井然有序的运转,要让顾客感受到标准规范、连贯完整的服务。相反,服务不规范、不完整的酒店将会给顾客带来不满,甚至是抱怨。在酒店业中服务质量体系是一项标准化的系统工作。它包括质量目标达到的程度、顾客满意度、质量评审、服务改进的结果等,有明确的定量性的检验标准。魏小安说:“酒店服务标准化是在标准意识的指导下,酒店管理者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服务岗位工作项目、程序与预定目标的设计与培训,向酒店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统一的、可追溯的、可检验的重复服务。这种重复服务标准化有利于管理效率和服务效率的提高。“效率是生命,没有效率的服务绝对成不了优质的服务。”同时,标准化也使得酒店产品差异性降低,导致行业利润趋于平均,从而促进了酒店服务个性化的发展。 所谓个性化服务,在英文里叫做Prsonal service,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在满足顾客共性需求的基础上,针对顾客的个性特点和特殊需求,主动积极的为顾客提供差异性的服务,以便让接受服务的顾客有一种自豪感、满足感,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他们的满意、忠诚而成为回头客。 酒店个性化服务的特点 1服务的灵活性 指针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顾客,灵活而又针对性的提供相应的服务。 2服务的特殊性 指针对客人的消费偏好、生活习惯提供特殊的服务,也就是“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如尤为常驻东方饭店的美国人,因为宗教信仰原因星期五不乘电梯,如果他星期五抵店时,接待员就把他安排在二层,以便他从楼梯出入。 3服务的多样性 个性化的服务也意味着为顾客提供更多的选择,以让顾客可以挑选适合于自己的项目 4服务的全能性 为了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酒店应事先预测到顾客各种各样的需要,并对顾客的需求做出全方位的反应。也就是说,顾客的任何需要都应该在顾客向你提出之前为他想到并准备好。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如修鞋补裤、雨天借伞、托管婴儿、照看宠物、充当导游、承办宴会、助客理财、提供无烟客房、客房用餐、商务秘书、网络服务、旅游信息等。 5服务的情感性

多体系统动力学综述

1. 绝对节点坐标法 传统有限元方法建立的单元为非等参数单元,其使用节点处的位移梯度来描述物体的无限小的转动,但在物体发生大变形时,节点处的位移梯度已不能准确描述物体的转动变形,从而极大影响到计算的精度。 Shabana [1]提出了绝对节点坐标法(Absolute nodal coordinate formulation, ANCF ),其理论基础主要是有限元和连续介质力学理论。该方法将物体的单元节点坐标定义在全局坐标系下,使用节点处的斜率(slope)矢量作为节点坐标而不是节点处的无限小转动[2],不需要另外计算刚体位移与柔性变形之间的耦合,能较精确地计算大变形的多体系统动力学问题。其最终推导出的多体系统的微分代数方程组(DAEs )中,质量矩阵是一个常数矩阵,但刚度矩阵将是一个非线性的时间函数。 1.1梁单元的绝对节点坐标法 Shabana 首先推导出一维梁单元的绝对节点坐标法模型[1][3]。在这种模型中,梁单元用中性轴来简化,如图1所示,其上面任意一点P 在全局坐标系下的坐标表达为: 23101232320123r =Se r a a x a x a x r b b x b x b x ??+++??==????+++???? 图1 其中,x 为沿轴线的单元局部坐标,[]0,x l ∈,l 为梁单元初始长度;S 为单元形函数;e 为含有8个单元节点坐标的广义坐标矢量。 123456781102205162e []|,|,|,|, T x x x l x l e e e e e e e e e r e r e r e r ========= 1 2 1 2 304078,,,x x x l x l r r r r e e e e x x x x ====????====????

个性化推荐系统研究综述

个性化推荐系统研究综述 【摘要】个性化推荐系统不仅在社会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给出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定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阐述了推荐系统的推荐算法。最后对个性化推系统做出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推荐系统;推荐算法;个性化 1.个性化推荐系统 1.1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概论 推荐系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过滤系统(Information Filtering),推荐系统通过分析用户的历史兴趣和偏好信息,可以在项目空间中确定用户现在和将来可能会喜欢的项目,进而主动向用户提供相应的项目推荐服务[1]。传统推荐系统认为推荐系统通过获得用户个人兴趣,根据推荐算法,并对用户进行产品推荐。事实上,推荐系统不仅局限于单向的信息传递,还可以同时实现面向终端客户和面向企业的双向信息传递。 一个完整的推荐系统由3个部分组成:收集用户信息的行为记录模块,分析用户喜好的模型分析模块和推荐算法模块,其中推荐算法模块是推荐系统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推荐系统把用户模型中兴趣需求信息和推荐对象模型中的特征信息匹配,同时使用相应的推荐算法进行计算筛选,找到用户可能感兴趣的推荐对象,然后推荐给用户。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推荐系统的研宄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推荐系统大量借鉴了相关领域的研宄成果,在推荐系统的研宄中广泛应用了认知科学、近似理论、信息检索、预测理论、管理科学以及市场建模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推荐系统逐渐成为电子商务IT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ACM从1999年开始每年召开一次电子商务的研讨会,其中关于电子商务推荐系统的研究文章占据了很大比重。个性化推荐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来。最近的迅猛发展,来源于Web210技术的成熟。有了这个技术,用户不再是被动的网页浏览者,而是成为主动参与者[2]。 个性化推荐系统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推荐系统的推荐精度和实时性是一对矛盾的研究;(2)推荐质量研究,例如在客户评价数据的极端稀疏性使得推荐系统无法产生有效的推荐,推荐系统的推荐质量难以保证;(3)多种数据多种技术集成性研究;(4)数据挖掘技术在个性化推荐系统中的应用问题,基于Web挖掘的推荐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5)由于推荐系统需要分析用户购买习惯和兴趣爱好,涉及到用户隐私问题,如何在提供推荐服务的

智慧图书馆研究综述

“智慧图书馆”研究综述
摘要 文章从“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及产生背景入手,对“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状况做 了一个简要概述,指出虽然当前有关“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不断增多,但整体缺乏实证研究 和理论创新。研究人员的研究往往强调“智慧图书馆”的服务高效、互联、便利,但对知识 的组织以及其表现形式却涉及甚少,无法体现“智慧服务”的真正精髓。可视化技术发展至 今有 20 年历史,知识可视化研究对象与目的和图书馆完全契合,将成为打破目前“智慧图 书馆”发展瓶颈的利器。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 智慧服务 信息可视化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物联网的蓬勃发展和智能化设备的普及,在发展“产业中国” 、 “智慧中国”的今天,一个崭新的“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慧互联网时代, “智慧中国” 将把任何智能技术应用到社会各个方面。 “智慧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成为继计算机、互 联网与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产业革命。 作为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 智慧图书馆将成为图书 馆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 1、智慧图书馆 1.1 智慧图书馆定义 “智慧图书馆”一词最早出现在 2003 年国外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 Aittola 等发表的《智 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一文中,文章指出, “智慧图书馆” ( Smart Library) 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且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 时至今日, 大家众说纷纭, 对于 “智 慧图书馆”尚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确切的解释。从技术方面来看,2010 年,严栋在《基于 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1]一文中,指出图书馆是一种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用户和图书馆 系统信息资源相交互的方式,以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相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 务和管理。从服务方面来看,2011 年董晓霞、龚向阳等人在《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 及实现》[2]一文中,指出“智慧图书馆”应该是感知智慧化和数字图书馆服务智慧化的综合。 从模式方面来看,2012 年乌恩在《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3]一文中,提到“智慧 图书馆” 是一种建立在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基础上的新型图书馆, 具有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 的双重特征, 是将智能技术运用到图书馆建设中而形成的一种现代化建筑, 是智能化建筑与 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和创新。 而从综合维度来看, 王世伟在 2011 年 《未 [4] 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 一文中提到的才算更为确切。他指出:当一个公共图书 馆既重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 又重视用户的知识服务和公共文化的社会与环境担当; 既重 视文献资源的智能管理, 又将以上要素作为共同推动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并追求更高品质 的图书馆服务时,这样的公共图书馆可以被定义为“智慧图书馆” 。 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基础,以互联、高效、便利为主要特 征, 以绿色发展和数字惠民为本质追求, 是现代化图书馆科学发展的理念和实践。 总之, “智 慧图书馆”的内在本质是以人为本,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读者的信息需求。 “智慧图书馆”是 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将使图书馆真正迈向可持续发展。 1.2 智慧图书馆产生背景 1.2.1 社会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 知识经济时代。在这里,知识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主导力量,知识代替了
1

酒店个性化服务浅析

酒店个性化服务浅析 酒店个性化服务就是以客人需求为中心,在满足客人共性需求基础上,针对客人个性特点和特殊需求,主动积极地为客人提供特殊的服务,是对客人采取“量体裁衣”定制式的服务。是指针对顾客不同需求或潜在需求,提供有别于标准服务,超出顾客想象,具有附加价值的服务。这种差异性服务让客人更有自豪感和满足感,从而留下深刻印象,并赢得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其本质是以顾客为中心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服务;其目的是使服务持续改进,使顾客获得持续满意。单纯从供给方考虑,个性化服务也指服务企业提供有自己个性和特色的服务项目。 个性化服务离不开服务细节,追求服务的细节能使个性化服务更为具体。把一些经过实践推敲成熟的个性化服务细节通过制度确定下来,成为必须的工作程序,这样就将服务人员单体的个性化服务提升为整个饭店的特色经营,将偶尔的个性化服务转变为常规化的特色服务,以赢得更多的客人。而且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不断创新,使好的经验有效推广和不断提高,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那么酒店拥有个性化的服务,当然离不开“服务”这一重要的关键词。服务的英文词是"Service" 。 S(Sincerely)诚恳:各种服务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和诚恳的,而不是例行公事。 E(efficient)有效率的:工作人员的服务行为是规范的,并能搞效率的胜任。 R(ready to serve)准备服务: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超前的,随时的,即时的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 V(visiable vauable)可见有价值的:通过餐饮产品、餐厅环境、合理的价格和热情的帮助让客人感到物有所值。 I(informative individuality)提供信息,个性独特:尽力像客人提供超出客人期望值的资料信息和提供个性化服务。 C(courtous)习惯,风俗:在服务过程中通过语言表达、面部表情、行为举止、仪容服装、体现服务人员的有礼有节,尊重客人的人格,信仰和习惯。 E(excellent)优质杰出的。 酒店的服务如果做到以上几点,那么就代表已经向成功迈向一大步了。怎么才能做到个性化呢?从业酒店前台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酒店一直把“宾客至上,服务第一”作为自己的宗旨,让客

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文献综述

个性化推荐系统在电子商务网站中的应用研究 一、引言 随着Internet的普及,信息爆炸时代接踵而至,海量的信息同时呈现,使用户难以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甚至也使得大量几乎无人问津的信息称为网络总的“暗信息”无法被一般用户获取。同样,随着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网站在为用户提供越来越多选择的同时,其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用户经常会迷失在大量的商品信息空间中,无法顺利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个性化推荐,被认为是当前解决信息超载问题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推荐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代替用户去评估其从未看过的产品,使用户不只是被动的网页浏览者,而成为主动参与者。准确、高效的推荐系统可以挖掘用户的偏好和需求,从而成为发现用户潜在的消费倾向,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个性化推荐系统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营销手断,更重要的是可以增进用户的黏着性。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包括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概述、常用的个性化推荐系统算法分析以及个性化推荐系统能够为电子商务网站带来的价值。 二、个性化推荐系统概述 个性化推荐系统是指根据用户的兴趣特点和购买行为,向用户推荐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和商品。它是建立在海量数据挖掘基础上的一种高级商务智能平台,以帮助电子商务网站为其顾客购物提供完全个性化的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购物网站的推荐系统为客户推荐商品,自动完成个性化选择商品的过程,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推荐基于:网站最热卖商品、客户所处城市、客户过去的购买行为和购买记录,推测客户将来可能的购买行为。 1995年3月,卡内基 梅隆大学的Robert Armstrong等人在美国人工智能协会首次提出了个性化导航系统Web-Watcher,斯坦福大学的Marko Balabanovic 等人在同一次会议上推出了个性化推荐系统LIRA。同年8月,麻省理工学院的

酒店个性化服务案例修订稿

酒店个性化服务案例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酒店个性化服务案例精选 客人终于笑了 晚上22:00多的时候,一位客人走到礼宾台,询问哪里可以有别克汽车的专修店,当时礼宾部是李杰在当班,这下把李杰给问住了,可是她想:我要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客人。“先生,请您稍等一下,我帮您打电话问一下。”小李先是打114查询说没有,然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打到别客车专卖店,打了一遍又遍,就是没有人接听,这时站在一边等待的客人恼了:“你们到底能不能问到啊,什么服务嘛!”这时,电话响了,对方传来不耐烦的声音,谁呀干什么小李先是客气地向对方道歉,后询问别客的维修地址。客人听后扭头便走,可细心的小李忙追上客人说:“先生,这是专修店的地址路线和电话,如果有什么事,你可以打电话问一下。”这时客人不好意思的笑了说:“谢谢,谢谢,刚才我太急了,态度不好,请不要介意。”小李笑说:“没关系……” 您的鞋修好了 付丽小姐是我们酒店的常住客人,每次她出差都要入住在这里,6月的一天,我在当班时,大堂副理的电话突然响了,原来是706的付小姐打来的电话,她刚才出去逛街了,可惜他的高根凉鞋的根断掉了,想让我们帮她找个能沾鞋的胶水,我说,这样吧,付小姐,您把鞋子给我吧,我帮您想办法,一会儿弄好后给你送到房间来。付小姐很不好意思的把鞋交给我,我说,付小姐,这都是我们应做的,谢谢您一直这很菁莱我们酒店。我马上找到工程部师傅,不一会,鞋子沾好了,我又找来鞋擦,为付小姐把鞋擦干净,并用透明塑料袋把鞋子包好后,亲自为付小姐送上了楼。从付小姐的眼神和感谢中我体会到了一种满期足感。 点评:酒店的回头客,常客是酒店市场维护的重心,据统计争取一个新客户的所花费成本是维护一个老客户成本的5倍。对于这类客人的服务,我们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服务中多留意,细心地观察和发现他们的特点,个人喜好,生活习惯等与之相关的客人信息,以便在日后的服务中预见他们的需要,为其量身打造个性化的服务,牢牢地加固酒店与客人的感情纽带。对此类客人服务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切勿因与之熟识就忘记自已的身分,与客人“打成一片”“称兄道弟”;切勿因熟识而降低服务质量和标准;反而我们要更加的尊重他们,比如可以亲切友好地用他们的姓+先生或小姐(教授,会长)重视他们的每一次服务需要。 教师节送真情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为了表示对教师的敬意,餐饮部当天给饭店附近的几所大中专院校的老师们送去了节日的问候和祝福,当得知饭店常客李老生病后,三楼餐饮包间准备了鲜花和水果,并专程给李老师送去了她平时爱吃的南瓜饼和糊涂面,在鲜花和祝福卡上写了:祝酒词李老师早日康复!李老师一家人非常感动地说:咱们真是一家人啊!

我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我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摘要: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以它特有的优势,成为中小学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方向。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级,本文就中小学教字图书馆建设模式,资源建设,网络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0.76 一、我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1.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 我国基础教育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启动。它以2002年中央教科所与“中文在线”联合承担的国家“十五”规划教育部重要课题专题项目“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为标志,到今天步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2003 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 简称“新规程”) , 这个规程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图书馆( 室) 的藏书标准, 也首次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了要求。 在“新规程”指引下, 中小学图书馆的装备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馆藏图书册数和生均拥有量都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学校电子阅览室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引起了各地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南方一些经济发达省份,一大批中小学实现了图书馆自动化,并着手数字化的建设,图书馆现代化进一步向前发展。 到2004 年, 全国44万多所中小学校中建有图书馆(室)的学校达到二十余万所。 到2007年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校园网的建设,全国共建立中小学电子阅览室136736 个(其中中学电子阅览室80837个, 小学电子阅览室52899 个)。 2005年, 四川省建立了30 所实验性、示范性数字图书馆。 2005年12月28日,收藏了70万册电子图书的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正式开通。它以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全市l832所中小学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为依托。该数字图书馆分小学、中学、教师和通用4个库,面向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师生提供有针对性、时效性的数字图书资料。广大师生在校内外都可以免费借阅电子图书。 2006 年底, 上海市有近300 所中小学校初步建立起数字图书馆;

个性化服务——一些内涵

个性化服务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服务方式,根据用户的设定来实现,依据各种渠道对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向用户提供和推荐相关信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从整体上说,个性化服务打破了传统的以被动服务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主动开展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全方位服务。 个性化服务,作为一种服务思想和经营理念,不同的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史丹(2006)指出所谓个性化服务(Personal Service),是指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在满足顾客共性需求的基础上,针对顾客的个性特点和特殊需求,主动积极的为顾客提供差异性的服务,让顾客有一种自豪感、满足感,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他们的忠诚而成为回头客。[14] 苏洪文(2002)认为个性化服务,是服务人员根据每位宾客的特别要求,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使其在接受服务的同时满足生理、心理要求。[3] 邱萍(2004)认为个性化服务又称特殊服务,是服务人员在标准化的服务基础上,针对客人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别要求所提供的服务,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张延、金惠君(2005)认为:个性化服务( Personalized Service 或Individualized Service)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以标准化服务为基础,但不囿于标准,而是以客人需要为中心去提供各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服务及超常规的特殊服务,以便让接受服务的客人有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并赢得他们的忠诚;二是指服务企业提供有自己个性和特色的服务项目。[23] 以上所列的四种定义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业界对个性化服务没有统一的定义,很多研究者都认为个性化服务是针对客人的个别的、特殊的需求提供的。邱萍和张延等人认为个性化服务是以标准化服务为基础,苏洪文认为个性化服务是满足客人生理、心理要求的优质服务,把心理要求的满足突出来。史丹则是从顾客需求的角度,指出个性化服务能够使顾客获得自豪感和满足感而成为回头客,这是个性化服务的结果和目标。相比苏洪文,史丹把客人心理精神方面的满足更加具体化。张延的定义还扩展到饭店本身的个性和特色项目,比起其它三个定义内涵进一步扩展,这个定义也更加符合个性化服务的发展方向。 二、个性化服务内涵 苏洪文(2002)认为个性化服务内涵包括两个方面: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和体现员工的个性。并把它分为:灵活服务、癖好服务、意外服务、自选服务、心理服务和全能大师服务。苏洪文从员工与顾客的服务关系的角度来说明个性化服务的内涵,并且最先把个性化服务的内容分为六种形式,基本把个性化服务的内容包括进去。 和苏洪文的观点不同,李晴(2006)认为个性化服务的内涵有3层:一是服务人员根据服务对象的特别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并对客人的各种个别的需要进行归类、整理与分析,推出符合不同客人个性要求的服务;二是针对客人个性需要提供“特别关照”和“区别对待”的服务;三是既满足客人的个性化,又发挥企业和服务人员的个性特色。以上三方面的内容比起苏洪文内涵扩大了,指出要对客人的各种需求进行个归类、整理分析,找出规律以便为更多客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系统动力学与案例分析

系统动力学与案例分析 一、系统动力学发展历程 (一)产生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某些国家的社会问题日趋严重,例如城市人口剧增、失业、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这些问题范围广泛,关系复杂,因素众多,具有如下三个特点:各问题之间有密切的关联,而且往往存在矛盾的关系,例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等。 许多问题如投资效果、环境污染、信息传递等有较长的延迟,因此处理问题必须从动态而不是静态的角度出发。许多问题中既存在如经济量那样的定量的东西,又存在如价值观念等偏于定性的东西。这就给问题的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新的问题迫切需要有新的方法来处理;另一方面,在技术上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突破使得新的方法有了产生的可能。于是系统动力学便应运而生。 (二)J.W.Forrester等教授在系统动力学的主要成果: 1958年发表著名论文《工业动力学——决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首次介绍工业动力学的概念与方法。 1961年出版《工业动力学》(Industrial Dynamics)一书,该书代表了系统动力学的早期成果。 1968年出版《系统原理》(Principles of Systems)一书,论述了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969年出版《城市动力学》(Urban Dynamics),研究波士顿市的各种问题。 1971年进一步把研究对象扩大到世界范围,出版《世界动力学》(World Dynamics)一书,提出了“世界模型II”。 1972年他的学生梅多斯教授等出版了《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一书,提出了更为细致的“世界模型III”。这个由罗马俱乐部主持的世界模型的研究报告已被翻译成34种语言,在世界上发行了600多万册。两个世界模型在国际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1972年Forrester领导MIT小组,在政府与企业的资助下花费10年的时间完成国家模型的研究,该模型揭示了美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长波的内在机制,成功解释了美国70年代以来的通货膨胀、失业率和实际利率同时增长的经济问题。(经济长波通常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持续时间为50年左右的周期波动) (三)系统动力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系统动力学的诞生—20世纪50-60年代 由于SD这种方法早期研究对象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工业系统,初名也就叫工业动力学。这阶段主要是以福雷斯特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工业动力学》作为奠基之作,之后他又讲述了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论和原理,系统产生动态行为的基本原理。后来,以福雷斯特教授对城市的兴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城市模型。 2、系统动力学发展成熟—20世纪70-80年代 这阶段主要的标准性成果是系统动力学世界模型与美国国家模型的研究成功。这两个模型的研究成功地解决了困扰经济学界长波问题,因此吸引了世界范围内学者的关注,促进它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确立了在社会经济问题研究中的学科地位。 3、系统动力学广泛运用与传播—20世纪90年代-至今 在这一阶段,SD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其应用范围更广泛,并且获得新的发展.系统动力学正加强与控制理论、系统科学、突变理论、耗散结构与分叉、结构稳定性分析、灵敏度分析、统计分析、参数估计、最优化技术应用、类属结构研究、专家系统等方面的联系。许多学者纷纷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来研究各自的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到经济、能源、交通、环境、生态、生物、医学、工业、城市等广泛的领域。 (四)国内系统动力学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末系统动力学引入我国,其中杨通谊,王其藩,许庆瑞,陶在朴,胡玉奎等专家学者是先驱和积极倡导者。二十多年来,系统动力学研究和应用在我国取得飞跃发展。我国成立国内系统动力学学会,国际系统动力学学会中国分会,主持了多次国际系统动力学大会和有关会议。 目前我国SD学者和研究人员在区域和城市规划、企业管理、产业研究、科技管理、生态环保、海洋经济等应用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二、系统动力学的原理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它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向学科。系统动力学基于系统论,吸收控制论、信息论的精髓,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交叉、综合性的新学科。从系统方法论来说,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是结构方法、功能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 系统动力学是在系统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包含着系统论的思想。系统动力学是以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行为前提条件而展开研究的。它认为存在系统内的众多变量在它们相互作用的反馈环里有因果联系。反馈之间有系统的相互联系,构成了该系统的结构,而正是这个结构成为系统行为的根本性决定因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