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知识点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知识点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知识点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知识点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一、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水、矿物质、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质和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

二、消化系统

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

2.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3.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构成。

4.消化腺有唾液腺、肝脏、胰腺和胃腺、肠腺构成。

三、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是指食物主要发生大小的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加工方式;化学性消化是指食物成分发生变化的加工方式。吸收是指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2.口腔内的消化:在口腔内,食物经过牙齿的切割、研磨,舌的搅拌,一部分淀粉在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

3.胃的消化和吸收: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位于上腹部,具有暂时贮存和初步消化蛋白质的作用。一部分蛋白质在胃液中的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胃能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分。

4.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

(1)小肠的特点:小肠是人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内表面有皱襞和绒毛,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运;小肠壁上有许多肠腺,能分泌肠液。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经过胆总管和胰管流入小肠的起始部分十二指肠。

(2)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在小肠内,脂肪在胆汁的作用下被乳化成脂肪微粒,再在各种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成为甘油和脂肪酸。三大营养物质在小肠内的化学性消化过程如下:

5.大肠内的消化和吸收:大肠的起始端有阑尾,末端是肛门,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也是贮存食物残渣、形成和排出粪便的器官。

知识点二人体的呼吸

一、呼吸是指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二、呼吸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1.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鼻腔长有鼻毛,内表面有黏膜,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黏液腺,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温暖和湿润。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的黏膜上有许多纤毛,能粘住灰尘和细菌,形成痰。

2.肺:是呼吸的主要器官,由肺泡和细支气管组成。肺泡的末端膨大成肺泡,外面布满丰富的毛细血管,适于肺泡和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3.呼吸肌:包括肋间肌和膈肌。

三、呼吸运动:肺的通气是指肺泡内的气体与大气的交换,依靠呼吸运动完成。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使胸腔体积增大,肺随之扩张,外界新鲜的气体从呼吸道进入肺;呼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引起胸腔体积缩小,肺随之缩小,体内含二氧化碳较多的气体被排出体外。

四、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之间、血液与组织之间也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完成的。

知识点三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一、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1.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血管和血液(心脏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装置,血管是运输的道路,血液是运输的工具)

2.心脏:主要由心肌组成,分为四个腔: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心室体积较大,壁较厚,心室和心房之间,以及心室和动脉之间都有瓣膜(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在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相隔。瓣膜都是单向开放,保证血液向一定的方向流动,防止发生倒流。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3.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将血液带离心脏,其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静脉将血液带回心脏,其管壁薄,弹性小,血流速度慢,在四肢静脉的内表面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毛细血管的数量大、分布广、管内径细、壁薄、管内血流速度慢,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4.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血液中成熟的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内有含铁的血红蛋白,主要功能是携带、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血液中的白细胞呈圆球状或形状不规则,有细胞核,具有吞噬异物并产生抗体的作用,具有伤病的损伤治愈能力,抵抗病原体入侵的能力,对疾病的免疫抵抗力等。血小板的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主要功能是促进血液凝固。人的ABO型血型系统分为A、B、AB、O四种血型。大量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主。

二、血液循环

1.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泵出,依次进入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经过体循环,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血液由含氧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为含氧较少、含二氧化碳较多、颜色暗红的静脉血。

2.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泵出,经肺动脉,流入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沿着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知识点四人体的排泄

一、泌尿系统的结构: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肾脏有皮质、髓质和肾盂组成。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构成。

二、尿的形成和排出:

(1)尿的形成:血液进入肾脏后,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氨基酸以及尿素、尿酸等废物通过肾小体的滤过而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全部的葡萄糖和氨基酸,被肾小管重吸收进周围的毛细血管。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氨、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流入肾盂,形成尿液。

(2)尿的排出:肾脏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输尿管,流入膀胱。当尿量达到一定时,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尿液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3)排泄: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绝大多数的水、无机盐、尿素等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一部分水、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皮肤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

知识点五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一、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人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就是人体的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既有同化作用,又有异化作用,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二、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同化作用是指人体从外界摄取各种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转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并且储存能量的过程。异化作用是指构成身体的一部分物质不断分解,同时释放能量,并且把分解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三、新陈代谢的意义:新陈代谢是人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和其他生物才能表现出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和变异等其他的生命基本特征。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

第二单元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2) 1.[2015·漳州]氧气在人体内的运输主要靠血液中的(B) A.血浆B.红细胞 C.白细胞D.血小板 2.[2015·广元]医生在对病人输液时,输液针刺入的是(C) A.动脉B.毛细血管 C.静脉D.淋巴管 3.[2015·呼和浩特]如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D) 图2-2-10 A.③的管壁厚,弹性大 B.③内流的是动脉血,④内流的是静脉血 C.⑥内的血液流向③ D.①左心房收缩,房室瓣打开,血液流向② 【解读】图示中①为右心房,②为右心室,左心房⑤收缩可使血液流向⑥左心室。 4.[2015·聊城]医生在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或严重贫血病人时,应该分别给患者输(C) A.鲜血和红细胞B.血浆和白细胞

C .血浆和红细胞 D .鲜血和白细胞 【解读】 大面积烧伤病人皮肤受损,体液丢失严重,所以应该输入血浆,严重贫血病人是因为缺乏红细胞,血液结合氧能力不足,因此应该输入红细胞,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5.[2014·丽水]排出尿液的顺序是( C ) A .输尿管→肾脏→膀胱→尿道 B .肾脏→输尿管→尿道→膀胱 C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D .膀胱→尿道→输尿道→肾脏 【解读】 肾脏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输导进入膀胱暂时贮存,最后由尿道排出。 6.[2015·杭州]图为处于某一生理状态时的心脏示意图,箭头表示血流方向。此时心脏所处的状态是( B ) A .心房收缩、动脉瓣关闭 B .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 C .心房和心室都舒张、房室瓣打开 D .心室舒张、动脉瓣关闭 【解读】 图示的过程为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此时心房舒张,心室收缩,房室瓣被血液推动而关闭使血液不能倒流回心房,心室内压力大于动脉内压力,动脉瓣打开,使得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 7.[2015·资阳]江河让大地葱茏,热血使生命沸腾,以下有关血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 . B 型血的病人可以接受AB 型的血 B .血浆能运载血细胞 C .体内有炎症时血液中白细胞会增多 D .红细胞数量过少会影响血液运输氧的能力 图2-2-11

第5课时 绿色植物的物质和能量转换

第5课时 绿色植物的物质和能量转换 考点1 描述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及简要过程 a 1.光合作用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利用________,把________ 和________转化成存储能量的________,并且释放出________的过程。 2.光合作用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光 叶绿体 有机物+氧气 考点2 认识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及其重要意义 b 光合作用实现了地球上最重要的两个变化:一是把简单的__________合成为复杂的 __________,实现了__________;二是把__________转变成__________储存在有机物中,实 现了____________。 (1)光合作用为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2)光合作用与生物的细胞呼吸以及各种燃烧反应相反,它消耗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因 此在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方面有巨大的作用。

1.(2016·丽水)用天竺葵为实验材料,进行有关光合作用的某项探究活动: 步骤1:把盆栽的天竺葵置于黑暗中一昼夜。 步骤2:选择两片相近的叶片用透明塑料袋密封,一个塑料袋底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另一个塑料袋底部盛有等量的清水(如图)。 步骤3:光照4小时后,去掉塑料袋,将叶片摘下放在酒精中,水浴加热。 步骤4:叶片褪成黄白色时,取出叶片用水洗净后滴加碘液;洗去碘液,观察到盛水塑料袋内的叶片变蓝色,另一叶片不变蓝色。请回答: (1)实验中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探究活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6·杭州)为“证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小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 (1)本实验选择水生绿色植物金鱼藻作为实验材料而不选用盆栽的天竺葵,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证明试管内收集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上述实验装置与材料,设计“证明光照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的实验(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 考点3描述呼吸作用中的物质变化及其反应过程a 1.呼吸作用概念:呼吸作用(主要指有氧呼吸)是指在________的参与下,通过植物细胞内有关酶的________作用,把糖类等________氧化分解,生成____________和________,同

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知识点练习

武汉龙文教育学科辅导讲义 1.2.2 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n) ①、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用符号“n”表示。 ②、研究对象:微观微粒(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 ③、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的化学式。 如:1 mol水(错误)、1 mol H2O(正确) 课堂练习 题型一:已知化学式的物质的量,根据化学式求化学式中各粒子(包括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等)的物质的量。 1、0.5 molNa2S04有mol Na+mol SO42- ,mol O. 2、1 mol H2O中有mol电子, mol质子 a mol NH4+有mol电子mol质子 题型二:已知化学式中某粒子(包括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等)的物质的量,根据化学式求化学式或化学式中其他粒子的物质的量。 1、a mo l氧原子相当于mol H2SO4 2、已知KNO3中氧原子O的物质的量为X mol,则KNO3中N原子的物质的量为mol。 3、与0.2mol H 3PO 4 含有相同H原子数的HNO3为 mol。 二、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①、定义值(标准):以0.012kg(即12克)碳-12原子的数目为标准; ②、近似值:经过科学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一般取6.02 x 1023 moL—1,单位是mol-1,用符号 N A表示。常用N A≈6.02 x 1023 moL—1进行有关计算,但是当进行概念表达是,则需体现“近似值”的特点 物质的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n(B)=N(B) / N A 说明:根据这个公式 n(B)=N(B) / NA要注意,我们求哪一种粒子的个数就需要知道谁的物质的量。练习:已知Na2CO3溶液Na2CO3的物质的量为X mol,则该溶液中含有Na+ 个;个CO32— 三、摩尔质量(M):

人体每日工作所需热量

人体每日工作所需热量 体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消耗热能,不论休息还是劳动,概不例外。这种热能的消耗,只有从一日三餐中才能得到补充。一般情况下,健康的成人从食物中摄入的热能和所消耗的热能经常保持平衡 状态。为维持这种平衡,人体内必须储备一定量的营养物质(主要是糖元和脂肪),以备饥饿时动用。当热能的摄入超过消耗时,机体有一定储存能力,体重加;反之,如果膳食中供给的热能不足,就要动用体内储存的或构成组织的有养物质,使体重下降,长期处于这种状况就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在调配膳食时,必须满足就餐人民不同情况下的热能需要。 一、热能的单位 热能的计算单位通常采用"卡"(卡路里)来表示。1卡就是将1克的水在一个大气压下升高摄氏1度所需要的热能。因为这个单位较小,一般在营养计量单位上都以"卡"的一千倍来计算,就是使1000克的水上升摄氏1度所需要的热能。为了有所区别:将前者称之为"小卡",后者称为"大卡"或"千卡"。但在营养上一般都不使用"小卡",将"大卡"通称为"卡"。 二、人体热能需要量 人体所需热能主要消耗在两个方面,一是维持人体的基础代谢,二是满足工作、劳动的消耗。基础代谢所需热能,是指在静卧休息时,停止一切体力和脑力活动的情况下,为了维持恒定体温、

血液循环、肺脏呼吸、心脏跳动、胃肠蠕动、肾脏排泄,以及其它必不可少的机体内部活动所需的热能。 基础代谢消耗的热能与人体表面积、年纪、性别、气候条件等有密切的关系。身体表面积大时,散热面积也大,消耗的热能也就多。一般来说,青年男性的基础代谢较女性和老年人高;寒冷环境里较温暖环境里高。 基础代谢热能可根据身长、体重求出体表面积,然后再接体表面积计算。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粗略地接体重来计算。通常每公斤体重每小时基础代谢消耗热能约为l卡,所以基代谢所需热能可用下式计算: 基础代谢需热能(卡)=1(卡) X体重(公斤) X 24(小时)。如果一个人按平均体重为60~65公斤计算,每天基础代谢所需热能约为1400~1600卡左右。 工作和劳动所需要消耗的热能。随工作、劳动性质和时间长短有所不同。体力劳动强。时间愈长,热能消耗也愈多。除基础代谢消耗的热能外,各种不同程度劳动每小时所需补充的热能如下:劳动种类每小时补充热能(卡) 轻劳动:办公、备课、听课、自修、整理内务、散步、开会、 看戏、穿脱衣服、洗漱及其他脑力劳动或有轻度体力50~75 劳动的工作。 中等劳动:站岗、打字、讲课、擦枪、修理枪、立射、唱歌及其

植物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知识点过关

植物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知识点过关 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 1、根 根的形态与组成:1、主根:由中子中的发育而成 2、侧根:从主根上长处的根 根尖:1、根毛区(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内有导管,吸收的主要部位) 2、伸长区(细胞,与根的伸长有关) 3、分生区(细胞小,排列很紧密,具有强烈的。) 4、根冠(最外端,细胞形状,排列不整齐。起作用) 变态根:、 根的作用:固着、支持、吸收(真正起吸收作用的是根尖),贮藏和输导 2、茎 表皮:位于茎的最外层,细胞排列紧密,间隙较小,起作用。 皮层:1、韧皮部:其中含有和输导有机物的 2、木质部:位于茎的中央,其中一些管状细胞内的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横壁逐渐消失时,形成中空的长管,叫,导管是运输的通道。 3、维管形成层 维管组织:由几层细胞组成,细胞,能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向外分裂产生新的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新的木质部。 髓:在茎的中央。细胞壁较薄,常有的功能。 植物的茎由芽发育而来(主茎由发育而来,侧茎由主茎上的发育而来),芽按位置可以分为和,按性质分为、和

洋葱,马铃薯,荸荠,藕都是茎(),因为都有芽或者变态叶或者节间。 茎的功能:支持、输导、贮藏营养物质和繁殖 3、叶 叶的形态:1、单叶(每个叶柄上只生一个叶片) 2、复叶(每个叶柄上着生两个及以上小叶片) 叶的组成:1、叶柄:连接叶片和茎的结购,是运输营养物质的通道,并叶片伸展在空间里 2、托叶:着生于叶柄基部的小形叶片,能幼叶。但不是所有的植物都 有托叶。 3、叶片:是叶的主体,通常呈,有利于,进行光合作 用 叶的结构: 1、表皮:表皮细胞排列,无色透明,外有透明不易透水的,起到透光,保护和的作用;表皮上有气孔和保卫细胞,从而使叶肉细胞与外界环境能进行;陆生植物上表皮的气孔数于下表皮的气孔数。某些浮水植物,如睡莲,其气孔全部分布在表皮。 2、叶肉:叶肉细胞里含有大量,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分为 和。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细胞呈圆柱形,排列较整齐,含叶绿体较多。海绵组织接近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较疏松,含叶绿体较少。 3、叶脉:构成叶片的"",支持着叶片,有利于叶片充分得到光照;叶脉里有输导组织(和),具有运输作用,筛管把叶片制造的运输到茎和根中,导管将输送到叶肉细胞中。 叶的功能:1、表皮上的气孔是植物体和外界进行和的窗口 2、叶肉中大量的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3、叶脉能支持叶片、叶脉中的导管、筛管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注:根、茎、叶是绿色植物的,花、果实、种子是绿色植物的。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 2、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 植物吸水的条件:当细胞外界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细胞外界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一般情况下,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总是土壤的浓度,根毛细胞吸水。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知识点讲解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也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 3.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二、摩尔 1.物质的量的单位单位:克/摩符号:g/mol 数值:等于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原子团的式量。 2.符号是mol。 3.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例如:1molH表示mol氢原子,1mol H2表示1mol氢分子(氢气),1mol H+表示1mol氢离子,但如果说“1mol氢”就违反了使用标准,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 4.计算公式: n=N/NAn=m/M 5.气体的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Vm。(提问:为什么液体、固体没有摩尔体积) n=V/Vm (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使用“物质的量”与“摩尔”时的注意事项 (1)物质的量 ①“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概念,不得简化或增添任何字,如不能说成“物质量”“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等。 ②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同“时间”,“长度”等一样,其单位是摩尔(mol)。 ③物质的量表示的是微观粒子或微观粒子的特定组合的集合体,不适用于宏观物质,如 1 mol苹果的说法是错误的。 ④物质的量中所指粒子包括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团等微观粒子

或微观粒子的特定组合(如NaCl、Na2SO4等)。 (2)摩尔 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必须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如1 mol H表示1摩尔氢原子,1 mol H2表示1摩尔氢分子,1 mol H+表示1摩尔氢离子。不能说1 mol氢,应该说1 mol氢原子(或分子或离子)。 2.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物理量,单位是mol-1,而不是纯数。 不能误认为N A就是6.02×1023。 例如:1mol O2中约含有个6.02×1023氧分子 2mol C中约含有1.204×1024个碳原子 1mol H2SO4中约含有6.02×1023硫酸分子 1.5mol NaOH中约含有9.03×1023个Na+和9.03×1023个OH-; n mol某微粒集合体中所含微粒数约为n×6.02×1023。 由以上举例可以得知: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以及微粒数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式?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如果用n表示物质的量,N A 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N表示微粒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N = n·N A,由此可以推知n = N/N A N A = N/n 3.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与联系 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②“摩尔质量在数值上一定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这句话对否?为什么? 不对。因为摩尔质量的单位有g·mol-1或kg·mol-1等,只有以g·mol-1为单位时,在数值上才与微观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③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与其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有何关系?为什么? 相等。因为任何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都是以12C质量的1/12为标准所得的比值。所以,任何原子的质量之比,就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4.物质的量n、质量m、粒子数目N之间的关系

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主题二 生物体内物质与能量的转换 考点一:绿色植物的物质与能量的转换 1、完成下表,比较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表达式 是否需要叶绿体 条件(是否需要光) 气体变化 有机物变化 能量变化 联系 2、植物生长需要的无机盐及其功能 3、取相同体积的培养液,分别放入透光瓶和不透光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小球藻,置于相 同温度及光照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得透光瓶中产生氧气的量为0.3g ,不透光瓶中消耗氧气 的量为0.lg ,则透光瓶中小球藻光合作用制造氧气的量是 ( ) A 、0.4g B 、0.3g C 、0.2g D 、0.lg 4、在严寒的冬天,利用温室进行蔬菜种植,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但需要调节好温室的光照、 湿度、气体和温度,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下列措施及方法正确的是 ( ) ①由于温室内外温差大,在温室薄膜(或玻璃)上结成一层水膜,要及时擦干,以防止 透光率降低 ②适当地增加光照,以补充冬季阳光的不足 ③尽量增加空气湿度,以降低植物 的蒸腾作用 ④向温室内定期施放二氧化碳气体,以增加光合作用强度 ⑤向温室内定期施放 氧气,以降低呼吸作用强度 ⑥冬季温室内温度尽量维持恒定 A 、 ①②④ B 、①②④⑥ C 、②③⑤⑥ D 、③④⑥ 5、夏季晴朗的一天,甲乙两株同种植物在相同条件下CO 2 吸收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植株在a 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 、乙植株在e 点有机物积累量最多 C 、曲线b ~c 段和d ~e 段下降的原因相同 D 、两曲线b ~d 段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甲植株气孔无法关闭 6、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利用可再生资源,我国正式开展 实施“玉米转化汽油醇”工程。汽油醇主要是由汽油与乙醇 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的。下列反应与“玉米转化汽油醇”这项技术直接相关的是( )

植物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植物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一、绿色开花植物的营养器官 绿色开花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它们大多由根,茎,叶,花,果和种子组成.其中根,茎,叶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营养器官.. 1、根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主根 根的分类侧根 根的形态不定根 根系主根系 须根系 根的简图及各部分细胞特点 根尖各部分细胞特点: 成熟区:有大液泡,有线粒体,有少量叶绿体,还有高尔基体 伸长区细胞:紧密排列,细胞较长,有线粒体,也有少量叶绿体,液泡小 根尖分生区细胞:小而排列紧密,壁薄,细胞质浓,没有液泡,且有分生能力,大多呈小正方形. 根冠是死细胞,起保护作用。 根的作用有:保护,贮藏,支持.

胡萝卜根是贮藏根,玉米根是支持根 2、茎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筛管是活细胞组成的,导管是死细胞组成的 茎的简图 主根种子的胚根发育而成茎主茎种子的胚芽发育而成(由芽发育而成) 侧枝主茎上的侧芽发育而成

叶芽 芽(位置) 顶芽芽(性质) 花芽 侧芽混合芽 什么叫节,节间? 茎上着生叶,叶腋处往往也长着侧芽,着生叶和侧芽的部位称为节,两个节之间称为节间。 树为什么会长粗,为什么有年轮? 树长高是因为有形成层,向内形成木质部,向外形成韧皮部,所以会不断长粗。树有年轮是因为颜色较淡的环显示春季的快速生长,颜色较深的则表明夏秋季节缓慢的生长,因此一深一浅表示一个年轮。 为什么茎有运输的功能? 因为茎内部有维管组织,都有导管和筛管,主要作用是运输,某些茎还有贮藏营养和繁殖的功能。 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叶片结构 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的细胞组成。表皮细胞外壁有角质或蜡层,起保护和防止水分散失的作用。表皮上有许多成对的半月型细胞。位于上下表皮之间的绿色薄壁组织总称为叶肉,是叶进行逃命作用的主要场所,其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大多数的叶片有上下面之分,上面为受光的一面,呈深绿色,下面为背光的一面,呈淡绿色。在有组织分化的异面叶中,近上表皮的叶肉组织细胞呈长柱形,排列紧密整齐,呈栅栏状,故称栅栏组织。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含叶绿体较少,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细胞间隙大而多,呈海绵状,故称海绵组织。叶肉细胞中还有部分叶脉,叶脉包括维管束鞘,木质部,韧皮部。双子叶植

物质的量知识点小结

物质的量知识点小结(一) 有关概念: 1、物质的量(n) ①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②用物质的量可以衡量组成该物质的基本单元(即微观粒子群)的数目的多少,它的单位是摩尔,即一个微观粒子群为1摩尔。 ③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之一,它的符号是mol。 ④“物质的量”是以摩尔为单位来计量物质所含结构微粒数的物理量。 ⑤摩尔的量度对象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或它们的特定组合。如1molCaCl2可以说含1molCa2+,2molCl-或3mol阴阳离子,或含54mol质子,54mol电子。摩尔不能量度宏观物质,如果说“1mol氢”就违反了使用准则,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 ⑥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或符号或化学式或符号的特定组合。 2.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①定义值(标准):以0.012kg(即12克)碳-12原子的数目为标准;1摩任何物质的指定微粒所含的指定微粒数目都是阿伏加德罗常数个。 ②近似值(测定值):经过科学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一般取6.02×1023,单位是mol-1,用符号N A表示。 3.摩尔质量(M): ①定义:1mol某微粒的质量 ②定义公式:, ③摩尔质量的单位:克/摩。 ④数值:某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或化学式式量。⑤注意:摩尔质量 有单位,是克/摩,而原子量、分子量或化学式的式量无单位。 物质的量练习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1~2个正确答案) 1、下列关于摩尔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氯气的摩尔质量是71克 B、氯化氢的摩尔质量为36.5 g/moL C、1摩氢气的质量为2克 D、O2的摩尔质量为16g/moL。 2、对于相同质量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来说,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含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3 B、含硫元素的质量比是5∶4 C、含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6 D、含硫原子的个数比为1∶1 3、1克氯气含有n个Cl2分子,则阿佛加德罗常数可表示为 A、71n B、(1/71)n C、35.5n D、(1/35.5).n 4、将a g氯化钾溶于1.8L水中,恰使K+离子数与水分子数之比为1∶100,则a值为 A.0.745 B.0.39 C.39 D.74.5 5、在一定体积的容器中加入1.5mol氙气(Xe)和7.5mol氟气,于400℃和2633kPa压强下加热数 小时,然后迅速冷却至25℃,容器内除得到一种无色晶体外,还余下4.5mol氟气,则所得无色

第五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化知识点整理

第一节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有哪些? 水、无机盐(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蛋白质、脂肪、淀粉 2、以上这些食物哪些能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哪些需要消化才能吸收? 水、无机盐、维生素不需要消化直接吸收,淀粉、脂肪、蛋白质需要消化才能吸收,纤维不消化也不吸收 3、什么叫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 4、消化系统组成?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 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小肠腺 5、消化器官在体表的投射区:看右上图 6、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肝脏 7、人体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是:胃 8、消化最初的部位在:口腔 9、消化液最多的部位是:小肠 10、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 1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2、牙齿的种类和功能: 门齿:切割食物 犬齿:撕裂食物 臼齿:研磨食物 13、为什么咀嚼馒头时会有甜味? 唾液淀粉酶把少量淀粉消化成麦芽糖 14、唾液淀粉酶最合适的催化条件:酸碱性中性、温度37℃,温度过高使酶变性失效 15、唾液腺有哪几种?腮腺、舌下腺、颌下腺 16、胃的形态结构功能:①外形象皮囊,②胃壁有很多皱襞,分布很多胃腺分泌胃液,;③胃壁有发达的平滑肌,搅磨食物形成食糜④胃液具有杀菌、消化、保护胃壁作用,胃液中的盐酸和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所以说胃具有暂时储存食物和初步消化蛋白质的功能。 17、胃蛋白酶合适的催化条件:酸性、37℃ 18、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与消化功能相适应:①长:小肠长5—6米,食物在其中存留时间长,有利于充分消化 ②广:小肠壁上覆盖很多褶皱,褶皱上有很多突起(叫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与食物的接触面积 ③多:小肠前端(十二指肠) 有总胆管和胰管开口,肠壁有丰富肠腺,肠腺分泌的肠液和胰液、胆汁三种消化液汇入小肠对食物进行充分消化 ④动:小肠壁有平滑肌促进小肠蠕动,使食物和消化液充分混合 与吸收功能相适应:①长:有充足的时间吸收 ②薄:小肠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通透性好,利于吸收 ③广: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吸收面积 ④丰:肠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和转运 19、大肠的作用:吸收少量水分、无机盐和维生素;贮存食物残渣、形成和排除粪便 20、胆汁:由肝脏分泌,暂存在胆囊中,味苦,由胆总管送入十二指肠,对脂肪有乳化作用 21、吃饭时为什么要细嚼慢咽? 通过牙齿咀嚼使食物粉碎,舌头搅拌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可以减轻胃的负担 22、患阑尾炎的原因是:大肠起端有一小段长约7-8厘米的小盲管,称为阑尾,其管腔细小,如果食物残渣或肠内寄生虫落入其中,会引起阑尾炎 第二节 人体的呼吸 1、人为什么要不停呼吸?人体细胞进行生命活动需要氧气 2、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肺:肺泡+细支气管

物质的量知识点总结

物质的量知识点复习 1、摩尔 物质的量是国际规定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用来表示含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符号是n,单位是mol。 摩尔是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 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符号是N A,常用×1023这个近似值。 2、摩尔质量 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在数值上都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摩尔质量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是M,常用单位是g·mol-1 3、- 4、 5、使用摩尔这个概念时应注意的事项 (1)摩尔是物质的量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个粒子,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2)摩尔的量度对象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这里的“粒子”是指“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如 1molCaCl2可以说含1molCa2+,2molCl-或3mol阴、阳离子,或 含54mole-等。 (3)摩尔概念只适用微观不适用于宏观。

(4) 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种类,而不 是使用该粒子的中文名称。 6、 气体摩尔体积 当分子数目相同时,气体体积大小主要决定于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要比较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必须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进行。 ; 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为Vm,单位是L/mol 或m 3/mol 。 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标准状况下,即温度为0℃,压强为101Kpa 时,1mol 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 5阿伏伽德罗定律及推论: 根据气体状态方程PV =nRT =RT M m 可以得到以下定律和推论: (1)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阿 伏伽德罗定律) (2)同温同压下的不同气体,其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所含粒子数目之比。2 12121N N n n V V == (3) 同温同压下的不同气体,其密度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密度。2121ρρ=M M =D 12 (4)同温同压下同质量的不同气体,其密度之比等于物质的量的比。2121 ρρ= n n @ (5)同温同压下同质量的不同气体,其体积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看

1.从能量转换的角度看,电机可分为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三大类。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主要用于生产电能的发电厂。电动机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用来驱动各种用途的生产机械。变压器是输送交流电时所使用的一种变电压和变电流的设备。 2.磁性材料的三个显著特点:(1)高导磁性能(2)磁饱和性(3)磁滞性 3.直流电动机具有以下优点:(1)启动,制动和过载转矩大(2)调速范围广,且易于平滑调速(3)易于控制,可靠性较高 4.直流电机由定子部分(主磁极,换向极,机座,电刷装置)和转子部分(电枢铁心,电枢绕组,换向器)构成,中间由两个端盖连接 5.直流发电机基本工作原理:使电机的电绕组在直流磁场中旋转以感应出交流电,经过机械整流(换向装置)得到直流电 6.电枢绕组是直流电机的核心部分。最基本,最常用的绕组形式有两种:单叠绕组和单波绕组 7.励磁方式:(1)他励直流电机(2)并励直流电机(3)串励直流电机(4)复励直流电机 8.电枢反应:电枢磁动势的出现,必然会影响空载时只有励磁磁动势单独作用的磁场,改变气隙磁密分布情况及每极磁通量的大小;电枢反应的作用:(1)使气隙磁场分布发生畸变(2)呈去磁作用 1.自励电压产生的三个条件:(1)电机必须有剩磁,如果电机无剩磁,可用其他直流电源激励一次,以获得剩磁(2)励磁绕组并联到电枢的极性必须正确,否则在励磁绕组接通以后,电枢电动势不但不会增大,反而会下降(3)励磁回路电阻Rf必须小于临界电阻 2.电机可逆运行的原理说明:发电机与电动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关键取决于加载电机轴上转矩的性质和大小 3.人为机械特性分为以下三种:(1)电枢回路串电阻的人为机械特性(2)降低电枢电压的认为机械特性(3)减弱磁通的人为机械特性 4.串励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有以下几个特点:(1)他是非线性的软特性曲线(2)当电磁转矩很小时,转速n会很高 1.负载的转矩特性:(1)恒转矩负载的转矩特性(2)恒功率负载的转矩特性(3)风机,泵类负载的转矩特性 2.限制启动电流:(1)降低电枢电源电压(2)电枢回路串入电阻 3.对直流电动机的启动要求:(1)启动转矩Tst足够大(2)启动电流Ist不能太大(3)启动设备与控制装置简单,可靠,经济,操作方便 4.调速方法:(1)降压调速(2)电枢回路串电阻调速(3)弱磁调速 5.调速性能指标:(1)调速范围(2)静差率(3)调速的平滑性(4)调速的经济性 6.调速方式问题讨论归纳:(1)恒转矩调速方式与恒功率调速方式只是用来表征电动机采用某种调速方法时的负载能力,并不是指电动机拖动的实际负载(2)电动机的调速方式与其拖动的实际负载匹配时,电动机才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7.能耗制动根据所拖动负载性质的不同分为:(1)能耗制动过程,主要用于迅速停车(2)能耗制动运行,主要用于稳速下放重物 8.在能耗制动运行中,机械功率来源于位能性负载减少的位能 9.能耗制动中,负载向电动机输入的机械功率,减去空载损耗Po,其余的通过电磁作用转变成电功率,全部消耗在电枢回路总电阻上 10.能耗制动过程:电动机电磁转矩T<0,而转速n>0,T与n方向相反,T为制动性转矩 11.反制动过程:电动机电磁转矩T<0,而转速n>0,T与n方向相反,T为制动性转矩 12.四象限运行:(1)电动运行(2)能耗制动过程及能耗制动运行(3)反接制动过程及反接制动运行(4)回馈制动

知识点一 物质的量

知识点1 物质的量及物质的量浓度 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1.概念: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基本物理量之一,是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多少的物理量,用符号n表示。 2.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作为计量的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为mol.物质含有个粒子,其物质的量就是1mol。 3.使用物质的量只适于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如)以及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如1molCaCl2,可以说含有1mol ,2mol 或 mol离子,或含有 mol电子等。 4.注意: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符号指明粒子的种类,而不用该粒子的中文名称。二.阿伏加德罗常数 0.012Kg12C中所含有的C原子数目即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常用符号表示,单位是。其近似值为。N A= n= N= 。 三.摩尔质量 叫摩尔质量。摩尔质量的符号为,常用的单位为g/mol或kg/mol。当粒子的摩尔质量以g/mol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 M= n= m= 。 ◆要点解读 一.解答阿伏加德罗常数问题的试题时,必须注意下列一些细微的知识点: 1.状态问题,如水在标准状况时为液态或固态;SO3在标准状况时为固态,常温常压下为液态;HF常温常压下为气态而在标准状况时为液态。 2.特别物质的摩尔质量,如D2O、T2O、18O2等。 3.某些物质分子中的原子个数,如Ne 、白磷(P4)等。 4.用到22.4L/mol时,必须注意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 5.较复杂的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数目,如Na2O2 +H2O Cl 2+NaOH 电解AgNO3溶液等。 强化训练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约6.02×1023个原子 B.0.012kg12C 含有约6.02×1023个碳原子 C.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时,应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物质的量知识点讲解讲解学习

五、物质的量知识点复习 一、有关概念: 1、物质的量(n) ①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②用物质的量可以衡量组成该物质的基本单元(即微观粒子群)的数目的多少,它的单位是摩尔,即一个微观粒子群为1摩尔。 ③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之一,它的符号是mol。 ④ “物质的量”是以摩尔为单位来计量物质所含结构微粒数的物理量。 ⑤摩尔的量度对象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或它们的特定组合。如1molCaCl2可以说含1molCa2+,2molCl-或3mol阴阳离子,或含54mol质子,54mol电子。摩尔不能量度宏观物质,如果说“1mol氢”就违反了使用准则,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 ⑥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或符号或化学式或符号的特定组合。2.阿伏加德罗常数(N A):①定义值(标准):以0.012kg(即12克)碳-12原子的数目为标准;1摩任何物质的指定微粒所含的指定微粒数目都是阿伏加德罗常数个。 ②近似值(测定值):经过科学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一般取6.02×1023,单位是mol-1,用符号N A表示。 3.摩尔质量(M): ①定义:1mol某微粒的质量 ②定义公式:, ③摩尔质量的单位:克/摩。 ④数值:某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或化学式式量。⑤注意:摩尔质量有单位,是克/摩,而原子量、分子量或化学式的式量无单位。 4.气体摩尔体积(V m) ①定义:在标准状况下(0℃,101kPa时),1摩尔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②定义公式为: ③数值:气体的摩尔体积约为22.4升/摩(L/mol)。 ④注意:对于气体摩尔体积,在使用时一定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个条件(标准状况,符号SPT),一个对象(只限于气体,不管是纯净气体还是混合气体都可),两个数据(“1摩”、“约22.4升”)。如“1mol 氧气为22.4升”、“标准状况下1摩水的体积约为22.4升”、“标准状况下NO2的体积约为22.4升”都是不正确的。 ⑤理解:我们可以认为22.4升/摩是特定温度和压强(0℃,101kPa)下的气体摩尔体积。当温度和压强发生变化时,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一般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273℃,101kPa时,气体的摩尔体积为44.8升/摩。 5.阿伏加德罗定律 ①决定物质体积的三因素:物质的体积由物质的微粒数、微粒本身体积、微粒间的距离三者决定。气体体积主要取决于分子数的多少和分子间的距离;同温同压下气体分子间距离基本相等,故有阿伏加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反之也成立。 ②阿伏加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③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适用的前提和对象:可适用于同温、同压的任何气体。 6.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有关推论: (其中V、n 、p、ρ、M分别代表气体的体积、物质的量、压强、密度和摩尔质量。) ①同温同压下:; ②同温同体积:。 7.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的计算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密度=质量÷体积,下面我们取标准状况下1mol某气体,则该气体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摩尔质量,体积在数值上等于摩尔体积,所以可得如下计算公式: 标况下气体的密度(g·L-1)=气体的摩尔质量(g·mol-1)÷标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L·mol-1)。 8.物质的量浓度 浓度是指一定温度、压强下,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的多少。常见的浓度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体积分数,以及物质的量浓度。 ①定义:物质的量浓度是以单位体积(1升)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②定义公式为: ③单位:常用mol/L

我的修道经验----能量的“消耗”与转换 【元吾氏】

我的修道经验----能量的“消耗”与转换 【元吾氏】 (回答几个关于“能量”的问题。) 关于能量的“消耗”、流动与转换的经验,从本人的早期练功经历中(79年-89年),举案例 说明。 A、案例1:行医 发功治病----我前期走过四个阶段的路(四种方法): 1、第一阶段----使用自己的元炁:每天养元炁,发功时消耗自己的元炁,每天要不停再生、 补偿。每天数量有限。(----当时不知如何天人合一。) 2、第二阶段----采外炁转换使用:每天采外炁,存在体内,发功时消耗之,用完后练功再采。每次数量有限。(----一种间接的天人合一方法。) 3、第三阶段----建立炁的实时通道(能量的实时流动与转换):发功时,如用手,则用意念 观想一个能量通道,横穿手的前后,把天地作为炁的海洋,把手上的通道作为水龙头,把意 念作为开关。开,则大量流入病人体内;关,则停止流动。炁通过通道时,观想炁会被手转 换成能治疗那种疾病的特殊能量。(----一种直接的天人合一方法。) 第三个阶段是当时(八十年代中期)经过多年的对天人合一的学习和深思,才明白过来的, 并加以反复的实验验证。 天人合一状态时,能量可以取之不绝。能量实时流动与转换,而不是“消耗”。 第三种方法(第三阶段)的早期案例: a) 第一次使用第三种方法的时候,是在北京的一个冬天,一位晚期肺癌患者的家里,室内 也有零下几度。发功五分钟后,能量强的浑身发热,不得不脱掉羽绒服,只穿一件背心。又 过了五分钟后,患者(身体虚弱的老太太)也开始热得脱衣服,只穿一件衬衣和薄背心。 b) 此次试验验证了新方法对能量控制的有效性。而且我当时还处于辟谷阶段,需要双重能 量实时供应自己与对方,因此更加验证了其有效性。此后便稳定采用这个方法。 c) 时间长了以后,还发现此方法比以前的方法治病效果也更好,因为能量不仅用之不绝, 而且更比以前纯正,同时还解决了自身元炁因素对患者产生影响的难题(与不同人之间输血 会产生异型抗体现象相似,不同人之间发炁也有类似现象,虽然比较少见,但也曾经是个难题)。 从以上经验,后来又进化出第四种方法: 4、第四阶段----通道与病灶"合一":发功时,如用手,则用意念观想手与病灶"合为一体"。这样,手的能量通道=病灶的能量通道。发功时,观想此能量通道在病灶处实时"转换病态细胞 的能量形式"(分子原子分解-->回归最基本微粒子"能量子"-->重组原子分子),使其回归到 正常细胞。此时,用能量流动的强度来控制转换的强度。(前期用真手去做合一实验,后期用"意念手"去做合一实验。) 通过多个临床案例比较,第四种方法的治病效果比第三种又更好一些。(真手只能接触性治疗,意念手可以非接触性治疗,熟练后可以远程治疗。----当时还没学会灵体手术和驱灵夺舍 等方法。) B、案例2:辟谷 辟谷时,建立炁的实时转换系统和通道,通向中脉和每个细胞核,作为"能量源"。 同上:天人合一状态时,能量可以取之不绝。可以正常生活、工作、旅行、泡妞等。 1、试验要点: a) 只有达到“正常生活”----不比别人的生活内容少,才能证明自己是初步的天人合一状态,

第7课时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二)

第7课时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二) 1.(2018·大庆)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后,血液中气体含量的变化是() A.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增多 B.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C.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减少 D.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 2.(2017·长沙)患肾炎的张大爷经过治疗已恢复健康,他的尿液中不再含有大分子蛋白质和葡萄糖。这分别是() A.肾小球的重吸收作用和肾小管的滤过作用 B.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C.都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D.都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3.(2018·芜湖)在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动脉之间有“瓣膜”结构,“瓣膜”的作用是() A.加快血液流动B.减缓血液流动 C.防止血液倒流D.没有太大的作用 4.(2018·济源)下列为毛细血管、小静脉、小动脉,其叙述错误的是() 第4题图 A.流速最快的是② B.管壁最薄的是③ C.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是③ D.②内流动的一定是动脉血 5.如图表示人体血液流经血管a、b、c时,血液含氧量与血压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第5题图 A.a中的血液来自心脏的左心室 B.与a相比,c管壁厚,弹性大 C.a中的血液是静脉血,c中的血液是动脉血 D.b是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 6.(2018·常德)抽取少量甲、乙、丙、丁四人的血液,分别与A型标准血清和B型标准血清混合,观察其血液凝集情况如下表所示:(“+”表示凝集,“-”表示不凝集) 则甲、乙、丙、丁四人的血型是() A.AB、A、O、B型 B.AB、B、O、A型 C.O、A、AB、B型 D.O、B、AB、A型 第7题图 7.(2018·青岛)如图是人体的血液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虚线表示体循环途径,实线表示肺循环途径 B.当血液流经①时,血红蛋白与氧分离 C.左心房中流的是动脉血,右心房中流的是静脉血 D.当血液流经②后,血液由暗红色变成鲜红色

第四章 植物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小结

第四章植物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 1、根 根的形态与组成:1、主根:由种子中的胚根发育而成 2、侧根:从主根上长处的根 根尖:1、根毛区(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内有导管,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2、伸长区(细胞伸长,与根的伸长有关) 3、分生区(细胞小,排列很紧密,具有强烈的分裂能力。) 4、根冠(最外端,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不整齐。起保护作用) 变态根:贮藏根、支撑根、攀援根、呼吸根 根的作用:固着、支持、吸收(真正起吸收作用的是根尖),贮藏和输导

表皮:位于茎的最外层,细胞排列紧密,间隙较小,起保护作用。 皮层:1、韧皮部:其中含有韧皮纤维和输导有机物的筛管 2、木质部:位于茎的中央,其中一些管状细胞内的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横壁逐渐消失时,形成中空的长管,叫导管,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 3、维管形成层 维管组织:由几层细胞组成,细胞扁平,能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向外分裂产生新的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新的木质部。 髓:在茎的中央。细胞壁较薄,常有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 植物的茎由胚芽发育而来(主茎由胚芽发育而来,侧茎由主茎上的侧芽发育而来),芽按位置可以分为顶芽和侧芽,按性质分为叶芽、花芽和混合芽 洋葱,马铃薯,荸荠,藕都是茎(变态茎),因为都有芽或者变态叶或者节间。 茎的功能:支持、输导、贮藏营养物质和繁殖

叶的形态:1、单叶(每个叶柄上只生一个叶片) 2、复叶(每个叶柄上着生两个及以上小叶片) 叶的组成:1、叶柄:连接叶片和茎的结构,是运输营养物质的通道,并支持叶片伸展在空 间里 2、托叶:着生于叶柄基部的小形叶片,能保护幼叶。但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有托 叶。 3、叶片:是叶的主体,通常呈绿色扁平状,有利于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叶的结构: 1、表皮: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无色透明,外有透明不易透水的角质层,起到透光,保护和防止水分散失的作用;表皮上有气孔和保卫细胞,从而使叶肉细胞与外界环境能进行气体交换;陆生植物上表皮的气孔数少于下表皮的气孔数。某些浮水植物,如睡莲,其气孔全部分布在下表皮。 2、叶肉:叶肉细胞里含有大量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细胞呈圆柱形,排列较整齐,含叶绿体较多。海绵组织接近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较疏松,含叶绿体较少。 3、叶脉:构成叶片的"骨架",支持着叶片,有利于叶片充分得到光照;叶脉里有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具有运输作用,筛管把叶片制造的有机物运输到茎和根中,导管将水分和无机盐输送到叶肉细胞中。 叶的功能:1、表皮上的气孔是植物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和水分蒸腾的窗口 2、叶肉中大量的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3、叶脉能支持叶片、叶脉中的导管、筛管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注:根、茎、叶是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绿色植物的生殖器官。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2、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 植物吸水的条件:当细胞外界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细胞外界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一般情况下,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总是大于土壤的浓度,根毛细胞吸水。 植物对水分的运输:(水分)土壤溶液→根毛细胞→表皮以内细胞(及各层细胞间隙)→导管→茎、叶等其他器官 植物对水分的利用:1、供细胞新陈代谢 2、在植物体内运输物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