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羲之书法理论

王羲之书法理论

王羲之书法理论

王羲之《用笔赋》

秦、汉、魏至今,隶书其惟钟繇,草有黄绮、张芝,至于用笔神妙,不可得而详悉也。夫赋以布诸怀抱,拟形于翰墨也。辞云:何异人之挺发,精博善而含章。驰凤门而兽据,浮碧水而龙骤。滴秋露而垂玉,摇春条而不长。飘飘远逝,浴天池而颉顽:翱翔弄翩,凌轻霄而接行。详其真体正作,高强劲实。方圆穷金石之丽,纤粗尽凝脂之密。藏骨拒筋,含文包质。没没汨汨,若蒙汜之落银钩;縱耀希希,状扶桑之挂朝口。或有飘銀驼巧,其若自然;包罗羽客,总括神仙。季氏韬光,类隐龙而怡情:王乔脱屣,燄飞凫而上征。或改变驻笔,破真成草:养德俨如,威而不猛。游丝断而还续,龙鸾群而不争;发指冠而些皆裂,据纯钩而耿耿。忽瓜割兮互裂,复交结而成族;若长天之阵云,如倒松之卧谷。时滔滔而东注,乍纽山兮暂塞地。射雀目以施巧,拔长蛇兮尽力。草草眇眇,或连或绝,如花乱飞,遥空舞雪; 时行时止,或卧或厥,透嵩华兮不高,逾悬壑兮非越。信能经天纬地,毗助王猷,耽之玩之, 功积山丘。吁蹉秀逸,万代嘉休,显允桝人,于今鲜传。共六合而俱永,与两曜而同流;郁高峰兮偃盖,如万岁兮千秋。

王羲之【书论】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敍有侧有斜,或小或人,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咸似鹄头;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卞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亳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 则蹉跌不入。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

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

天台紫真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占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力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 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言讫,真隐子遂镌石以为陈迹。维永和九年三月六口右将军王羲之记。

王羲之《自论书》

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虎。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为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贤,仆书次之。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论君不谢。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猜也,墨者鑒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 结构者谋略也,庵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卞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 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

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墜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 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人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卞,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 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多,罕辣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 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口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 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 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

夫低者阵也,笔者刀猜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 结构者谋策也,飓笔者吉凶也,也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旖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 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启心章第二

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 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乃钟繇弟子)。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口,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伏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基勇也。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浮沈,统摄铿锵,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视形章第三

视形彖体,变貌犹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整。起笔卞笔,忖度寻思,引说踪由,永传今古。智者荣身益世,方怀浸润之深:愚者不俟佳谈,如暗尘之视锦。生而知者发愤,学而悟者忘餐。此乃妙中增妙,新中更新。金书锦字,本领为先,尽说安危,务以平稳为本。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大小尤难。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渚;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

说点章第四

夫著点皆磊磊似人石之当衢,或如蹲昭,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鹊II, 尖如鼠屎。如斯之类,各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

处戈章第五

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开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弩初张。处其戈意,妙理难穷。放似

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类悬钩之钓水。峻赠切于云汉,倒载陨于山崖。天门腾而地户跃,四海谧而五岳封:玉烛明而口月蔽,绣彩乱而锦纹翻。

健壮章第六

夫以屈脚之法,弯弯如角弓之张,[鸟]、[焉]、[为]、[乌]之类是也。立人之法,如鸟之在柱首,[彳]、[{]、之类是也。腕脚之法,如壮士之屈臂,[凤]、[飞]、[凡]、[气]之例是也。急引急牵,如云中之掣电,[口]、[月]、[目]、[因]之例是也。腕脚挑斡,上捺下?终始转折, 悉令和韵,勿使蜂腰鹤膝。放纵宜存气力,视笔取势。行中廓落,如勇士伸钩,方刚对敌, 麒麟斗角,虎凑龙牙,筋节拿拳,勇身精健,放法如此,书进有功也。牵引深妙,皎在目前, 发动精神,提撕志意,挑剔精思,秘不可传。夫作右边折角,疾牵下微开,左畔斡转,令取登对,勿使腰中伤慢。视笔取势,直截向下,趣义常存,无不醒悟。

教悟章第七

凡字处其中画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右相复宜粗于左畔,横贵乎纤,竖贵乎粗。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当须递相掩盖,不可孤露形影及出其牙锋,展转翻笔之处,即宜察而用之。

观形章第八

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或有藏锋者人,藏锋在于腹内而起。侧笔者乏, 亦不宜抽细而且紧。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牵,押即合也。结笔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径趣。憩笔者俟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俟失,右脚须欠也。息笔者逼逐,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蹙笔者将,蹙,即捺角也;将,谓劣尽也。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宜短也。战笔者合,战,阵也;合,叶也。缓不宜长及短也。厥笔者成机,促抽上勿使伤长。厥,谓其美也,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带笔者尽, 细抽勿赊也。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笔之势,法有轻重也。尽为其著而后反笔抽之。翻笔者先然,翻转笔势,急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叠笔者时劣,缓不宜垂。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打笔者广度。打广而就狭, 广谓快健,又不宜迟及修补也。

开要章第九

夫作字之势,饬甚为难,锋话来去之则,反复还往之法,在乎精熟寻察,然后下笔。作丿字不宜迟,J不宜缓,而脚尖不宜赊,腹不宜促,又不宜斜角,不宜峻,不用作其棱角。二字合体,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节制章第十

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卞窄;如是则是头轻尾重,不相胜任。不宜伤密,密则似疝瘵缠身;不舒展也,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诸处伤慢。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腰枝无力。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言其阔也。此乃人忌,可不慎飲!

察论章第"一

临书安贴之方,至妙无穷。或有回鸾返鹊之饰,变体则于行中;或有生成临谷之戈,放龙笺于纸上。彻笔则峰烟云起,如万剑之相成:落纸则碑盾施张,蹙踏江波之锦。若不端严手指,无以表记心灵,吾务斯道,废寝忘餐,悬历岁年,乃今稍称矣。

譬成章第十二

凡学书之道,有多种焉。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若拟目前要急之用,厥理难成,但取形质快健,手腕轻便,方圆人小各不相犯。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笔势;莫以字大难,而慢展亳头。如是则筋骨不等,生死相混。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国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予《乐毅论》一本,书为家宝,学此得成,自外咸就,勿以难学而自惰焉。

王羲之【笔阵出入斩斫图】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口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喑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 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 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笔要取崇

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考。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縫墨者。其墨取庐册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虎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卞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犬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点]如高峰之坠石。

[卧钩]似长空初月。

[横]若千里阵云。

[竖]如万岁枯藤。

[斜钩]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横折钩]如万钧弩发。

[撇]利剑截断犀彖之角牙。

[捺]如崩浪雷奔,一波三折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考,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员备如篆法,飘飘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占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彖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模板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 王羲之《书论》载于朱长文《墨池编》等书。其论既承卫铄,又继蔡邕,重要的是“字居心后”,“意在笔前”之“心”、“意”之说。“心”、“意”指的是意会、意趣、情韵、情致。“势”指的是由此“心”、“意”引申而来的对于所书字形的具体审美要求。“势”的把握,就是字的形体的动态美的创造,就是书法主题个性的充分展示,无论是临摹、构思还是创作都是这样。王羲之以“意”评书,这是书法艺术走向独立、自觉在理论上的反映。 原文: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⑴,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⑵。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⑶。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⑷;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⑸。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⑹;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⑺。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⑻。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⑼。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新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⑽。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⑾。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⑿。 注释: ⑴玄妙:深奥微妙。伎:通“技”。 ⑵通人:谓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志士: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 ⑶存思:用心思索。李斯等论笔势:相传秦相李斯曾著《笔妙》论势:“书之微妙与道合,然篆籀之前不可得而闻矣。”叙:记述。 ⑷篆籀:篆书及籀文。籀文,周代文字,即大篆。鹄头:大雁的头。相传古代的一种书体。 ⑸详雅起发:详雅,安详温雅。详,通祥。起发,出发。开始提笔写字。绵密疏阔相间:谓稠密开阔相间隔。指字的结体及章法安排,有疏有密,疏密相间,乃为佳作。 ⑹上尖如枯秆:上头尖锐像枯瘦的秸秆。下细若针芒:下边细如针尖。

王羲之书法评价

王羲之书法评价 王羲之书法评价准确地总结很难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来看王羲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其实并不都是因为李世民的作用。唐太宗肯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王羲之客观的书法水平决定了他书圣的地位。 再者,如果说字因人(李世民)贵,那皇帝贵为天子,那岂不字更贵?但事实上皇帝留下的字迹,还是没有王羲之的字贵。因此,字因人贵也有不合理的一面。王羲之个人书法水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再来谈书法风格问题。风格这两个字也是新名词,在古代很难谈到“风格”问题,但也强调书法某方面的特色问题。你很难拿出一个准确的字眼来圈定他,诠释他,很难做到。因为往往大家无特色,大家无风格。这是一句什么话呢?这也是现在书法论坛上很少有人提到的。真正的书法大家都没有什么特色,包括其他方面的,绘画是,诗文都是如此。 前段时间,我看到戏曲频道播放梅兰芳的演唱,其中有一个人就论到梅兰芳的特色问题。说梅兰芳没有特色,为什么没有特色?因为他浑身都是优点,他每个方面都超长与别人,你说他特色在哪里?王羲之作为书圣也是这样。他被称为圣人的时候,就是一个绝对的覆盖面,他把以后书法家的优势完全集于一身。 我们谈到杜甫诗圣,你说杜甫诗有什么特色,当然,你要故意

去找总能找,但整体说来,他覆盖整个一个格律诗坛,站在了最高点。就像他写的望岳一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说泰山有什么特色,你说他太雄伟太高大,这就是他的特点——“大”,那也不能叫特色,他的特色是囊括了所有其他山的特点。你说王羲之是书圣的时候,他也就是书界之尊,你应该看到,他的优点别人都只是学到一部分,学到一部分的人反倒成了个特色。而对于他,很难用什么风格特色去衡量他。这样说,有人可能说,你太迷信王羲之了。有人说王羲之的字属于中和一派,不是雄强的,是中和的,是以韵胜。 所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真是个俗词滥调。我们说到王羲之的时候,我们想一想,王羲之的书法岂止是尚韵,难道他的书法不尚意吗,难道他的书法不尚法吗?他成为万世法成,后世所有书家都在学习他,难道不尚法吗?他那个意境之高远,难道不尚意吗?他韵味之醇厚,难道只尚韵吗?所以王羲之的不管是神、意、韵,他各个方面都是完美的。有人说他是中和之美,我们姑且认同他这个话。但是我们知道什么是“中和”吗?“中和”就是不激不历,风规自远。这就是孙过庭《书谱》中说的“中和”。其实,一切以中和为大!你说一个人写的字非常慷慨激昂,阳刚气十足,另一个人说他写的字阴柔气十足,属于秀美一派,或者是粗壮的、古拙的、老辣的,其实这一切都最后归结为“大中和”。 中和才最大,有些人特别强调书法特色,要有个人面目,其实是不好的。我告诉大家,清代有一个诗书画都很精通的大家,叫杨钧的著有笔记《草堂之灵》,他说过一句话: “凡面目特异者,其道必小。字之冬心板桥,一入藩篱,终

王羲之笔法的六大特征

王羲之笔法的六大特征 王羲之笔法的六大特征王羲之笔法是具有篆隶遗韵,汇碑、帖线条优势,集篆隶、楷书用笔习惯,以绞转为主要特点的丰富用笔,细而化之具有六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具有篆隶遗韵 这是王羲之笔法最为重要的特征。篆隶遗韵是篆书和隶书书体所呈现出的高古、朴拙、厚重、苍茫、大气的精神美。《东观余论》有评价:“晋史称王逸少书暮年方妙,升平帖升平二年书,距其终才三载,正暮年迹也。故结字比乐毅告誓诸帖尤古质,殊类钟元常,浑浑然有篆籀意,非遇真赏未易遽识也。” (2)具有篆隶用笔习惯(转多折少、曲多直少的绞转用笔) 篆书用笔最大的特征是笔笔中锋,所有的转折几乎都接近于平动使转,没有转折(像祁三公山碑等个性风格独特的篆书碑帖除外),曲线较多,几乎没有提按、顿挫。隶书用笔的主要特征是横折几乎都是绞转笔法,转折很少或没有;横直线较多,横直线之中由提按、绞转笔法形成的“波曲”、“一波三折”较多。篆书和隶书共有的用笔特点是起笔和收笔都讲究藏头护尾,尤其注意线条中段的充实、厚重。在书论中,我们经常讲的古法、古质,“法”在哪里,“质”在哪里,可能就深藏在线条的中段里。 (3)具有楷书用笔习惯 这里所说的楷书,不是特指哪一个朝代的楷书,而是立足当

代纵观整个书法史就所有楷书和其它书体相比较而言,楷书的用笔特点一是注意线条的起笔和收笔,起笔和收笔的动作做得精致、丰富而到位;二是运笔形成线条中段的动作以提按为主,很少有绞转笔法;三是横折的地方几乎都是转折,有明显的折笔动作。 (4)用笔速度迟涩 用笔的速度是影响线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速度几乎不影响线条的形,但却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线条的质感、节奏和内蕴。包世臣云:“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分隶相通之故,原不关乎迹象……”刘熙载言:“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不期涩而自涩矣。” (5)转折处以绞转笔法为主 王羲之在横折的处理上有自己独到的一面,特别是与后世书家比起来,王羲之的横折处理基本以绞转使转为主、转折为辅,而后世书家除了唐代的颜真卿还有时使用绞转使转以外,其他书家在横折的处理上几乎都是采取转折的笔法,使转笔法少之又少。 (6)用笔精致细腻、丰富多变 在前文的论述中,如王羲之《初月帖》与陆机《平复帖》的笔法比较分析中,还有很多地方都提及,包括上边分析的王羲之笔法五个方面的特征,都是这一观点的论据,也都说明王羲之在用笔上的精致细腻和丰富多变,更多的时候王羲之的笔法是一种随机赋形、随形赋法,简直是神来之笔,难以捉摸。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王羲之书法的特点是什么?

王羲之书法理论

王羲之书法理论 王羲之《用笔赋》 秦、汉、魏至今,隶书其惟钟繇,草有黄绮、张芝,至于用笔神妙,不可得而详悉也。夫赋以布诸怀抱,拟形于翰墨也。辞云:何异人之挺发,精博善而含章。驰凤门而兽据,浮碧水而龙骧。滴秋露而垂玉,摇春条而不长。飘飘远逝,浴天池而颉颃;翱翔弄翮,凌轻霄而接行。详其真体正作,高强劲实。方圆穷金石之丽,纤粗尽凝脂之密。藏骨拒筋,含文包质。没没汨汨,若蒙汜之落银钩;耀耀希希,状扶桑之挂朝日。或有飘颻骋巧,其若自然;包罗羽客,总括神仙。季氏韬光,类隐龙而怡情;王乔脱屣,焱飞凫而上征。或改变驻笔,破真成草;养德俨如,威而不猛。游丝断而还续,龙鸾群而不争;发指冠而些皆裂,据纯钩而耿耿。忽瓜割兮互裂,复交结而成族;若长天之阵云,如倒松之卧谷。时滔滔而东注,乍纽山兮暂塞地。射雀目以施巧,拔长蛇兮尽力。草草眇眇,或连或绝,如花乱飞,遥空舞雪;时行时止,或卧或厥,透嵩华兮不高,逾悬壑兮非越。信能经天纬地,毗助王猷,耽之玩之,功积山丘。吁蹉秀逸,万代嘉休,显允哲人,于今鲜俦。共六合而俱永,与两曜而同流;郁高峰兮偃盖,如万岁兮千秋。 王羲之【书论】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 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 天台紫真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力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言讫,真隐子遂镌石以为陈迹。维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将军王羲之记。 王羲之《自论书》 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为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贤,仆书次之。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论君不谢。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

王羲之书法论文

王羲之书法 摘要:梁武帝、唐太宗、宋仁宗、宋高宗、康熙、乾隆等历代皇帝都与王羲之及《兰亭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东晋以后历代帝王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导致了东晋以后中国书法史的发展以王羲之书法为正宗,这是不争的事实,有其学术意义。本文就历代帝王与王羲之及《兰亭序》的一些关系作粗浅的论述。 一、历代帝王的推崇使王羲之走上了书圣宝座 1. 最早重视王羲之书法的皇帝--梁武帝 王羲之书法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最初处于劣势,书法"不胜庾翼、郗愔",后来书名渐盛,学王的人由少到多,渐成风气,从而引起庾翼的不满,但当时庾翼无法扭转时人学王字的风气,后来对王羲之的看法也有所改变,表示"叹服"。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将右军书法与古贤比,认为名盖当时与钟张并美。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将四贤并称。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一度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当时几乎成了王献之的天下,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 萧衍(464~549年),南朝梁书法家。他是我国南朝梁王朝的创建者,世称梁武帝。王羲之后一百余年的梁武帝,可能是历史上最早重视王羲之书法的皇帝,可以说梁朝出现了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晋武帝、元帝、宋明帝、齐高帝、齐武帝等皇帝都擅长书法,其中以梁武帝书法成就最高。梁武帝把当时的书法排位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虽然王羲之仍排在钟繇之后,但超过了王献之,这是极大的转变。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另外,南朝梁庾肩吾《书品》,也列王羲之书法为"上之上",因而舆论遂定。 梁武帝时期,就有人仿冒王羲之的书法,当时内府秘藏的王羲之书迹已经杂有不少赝品。梁武帝搜集过"二王书法"作品达一万五千纸以上,只是后来兵乱毁失,留存很少。梁武帝与陶弘景书疏往返殷勤,许多是讨论王羲之书法及其真伪的。梁武帝一方面对前朝流传下来的王羲之书法进行整理鉴定,辨别真伪;另一方面,他又将定为真迹的墨宝钩摹出许多副本,提供给王室子弟作为学书的范本。智永《题右军乐毅论后》记载,王羲之的《乐毅论》"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 梁武帝云:"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①这句话后来成为后人评价王羲之书法的重要依据。

王羲之书法艺术

王羲之书法艺术 书圣书法出现在东晋,不是偶然的。东晋时期汇合了孕育书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条件。 一、书法艺术的自觉 魏晋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战事频仍,社会动乱,儒、释、道并行,玄学清谈之风渐盛。文人、士大夫开始关注个性、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文学艺术进入表现自我性情的自觉阶段,书法艺术亦不例外。在文字形成、发展、使用的漫长历史中,书法首先是为了满足实用的需求。从出土的大量的竹简、木简、帛书和陶器来看,至汉代,书法还没有被普遍地看作艺术而受到重视,作书一般都是地位较低的典签、书佐的职责。汉末和魏晋时,情况有了显著的变化。由于战争的需要,东汉雍容尔雅、规矩端严的隶书,已不适合时代的要求,因此,长期流行于民间的简易方便的楷、草等书体,逐步得到发展。由于战乱和分裂,地方割据,最高统治者已无法推行全国统一的书体。以隶书作正式场合通用的书体,仅在中央集权有限的范围内使用,在北方和南方的边塞地区已不那么严格,甚至可以自由运用。官方文书草化的现象越来越多,书佐、书佣和刻石的书体越来越随便。这样各种书体就有了发展提高的机会,文字线条的形态趋向丰富、生动,开始具有生命力。达官显要和士大夫逐渐喜好书法,并将书法从社会低层的简单劳作,演变成一门高雅的技艺。与此同时,从魏武帝开始,帝王也介入书法艺术的学习和创造。魏文帝曹丕‘善飞白书,时于宫中戏为之’。晋武帝司马炎‘喜作字,于草书尤工,落笔雄健,挟英爽之气’(《宣和书谱》)。帝王的重视,书法家地位的提高,激发了书人的才华和智慧,造就了书法艺术的开山大家。如杜度、崔瑗、蔡邕、张芝、刘德升、师宜官、钟繇、胡昭、韦诞、皇象、卫恒、索靖等。书法在他们手中成为一种表达性情、意趣的高雅艺术。他们有意识地追求结体、运笔、线条的表现力,书法艺术走向自觉。只有在艺术走向自觉后,才可能出现杰出的书圣艺术家。 从艺术欣赏角度看,书法发展到东晋,搜集、珍藏法书蔚然成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桓玄性贪好奇,天下法书、名画,必使归己。及玄篡逆,晋府真迹玄尽得之。’《晋书·王羲之传》记载桓玄爱王羲之父子书,置左右玩之。《陈书·世祖九王传》载陈时征北军人,于丹徒盗发晋郗昙的坟墓,大

浅析王羲之书法

浅析王羲之书法 1.王羲之书法特点: 总述: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精妙绝伦,没有不擅长的书体,因博采众长,所以成就斐然。他的书法委婉含蓄,遒劲俊秀,后人高度赞扬了王羲之的书法。其风格最明显特征是用字与字关键性强,妍丽,古朴。早期王羲之向有名的书法家学习,练习中探索,自己创新,而王羲之就是这样的历程,为后来的路做好了铺垫。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流传千古,如有以《黄庭经》、《乐毅论》为代表的楷书作品;以《十七帖》为代表的草书作品;还有以《丧乱帖》、《姨母帖》为代表的行书作品等 1.1楷书特点:魏晋时期,楷书初步形成,钟繇在楷书的笔画上,长短不一,一字之内,笔画之间的结构含糊,结构为松散较,竖短横长。而王羲之的书法是吸收了钟繇书法的字势和用笔后进行自我创新,如在收笔的时候,往往以轻提以后稍有回带方式进行,整个笔画处理恰到好处,看起来妍没而又不失筋骨,不仅使字的笔画之间相呼应,更是使得字与字的紧密联系起来,典雅而端庄。 1.2行书特点:其行书《姨母帖》,还有隶书的书写意味,用笔的幅度较小,几无映带。书写平缓匀速,质朴之意,然而并不脱离钟繇法度。又如《兰亭序》笔画体态都有生动之势,严密的结构,形体各异,有着蓄势待发的韵味。字与字之间有连带关,似断非断。他的《兰亭帖》变化丰富,笔力遒劲,姿态丰富、自然,结体冲和平淡。 1.3草书特点:王羲之的草书,特别是在今草艺术上颇有造诣,目前为止,人们都对他的草书都感到赞叹。吸收了前人的草书优点,加上自身的创作,造就了灵动俊秀的今草书。行笔飘逸,洒脱,方折的笔法致使章草书体所呈现的形态与今草书体流畅,别具一格。起承转合的笔意连带,最为巧妙。如代表作《十七帖》。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 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假设游浮云,矫如惊龙〞o王 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欣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 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 ?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 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O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 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

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 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 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 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王羲之书法的特征元明以来,一些书家解读王羲之书法 走向神秘化一端.本来是一看就明白的王书笔法,经过反复的引中发挥, 变得繁复而玄妙,让人如坠云雾,这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仁见 智,莫衷一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廛启蒙.七岁善书, 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廛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廛为最, 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 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篝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 所以,要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特征 ,首先要分辨传世的王书哪些“近真〞、哪些“失真〞O传世的王羲之书迹不少,真迹一件没有.传摹传

王羲之书论

王羲之书论 《王羲之书论》是我国古代书法家王羲之的著作,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总体上,《王羲之书论》的内容包括 书的形式和历史,书的基本原则,书的类别和规则,书法的审美原则,以及书法技巧。 《王羲之书论》是王羲之在《三宝集》基础上,对后代继位发扬光大书写文字事业的重要条款。它也是中国传统书法法制及书法理论体系的终极成果之一。 《王羲之书论》被誉为“书法历史上的轴心之作”,因为它把古 典书法和现代书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突显出中国书法的美与精神,并确立了书法的“祖宗之定”,标志着书法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它所提出的“九古剩余”原则,也是古典书法艺术的理论基础。 《王羲之书论》激发了历代书法家传承发扬书法精髓的热情,引领了中国书法理论与实践的渊源,深深影响了自宋至今中国书法的发展。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突破性著作,提出了对书法的新的理论框架与审美要求,发展出了中国书法的新的品格,并为后世书法家研究发展书法奠定了基础。 在书法家们的研究与发展中,《王羲之书论》成为改革书法的基 本观念之一,它用它超前的观念激起了中国书法发展的新思潮。它也是支撑着中国书法发展艺术进步的支点,被称为书法发展的“大都督”。也正因为这本书,使得当代中国书法一步步走向新的发展高度。 《王羲之书论》由于其理论与实践科学性,深入浅出的论述,普

遍被称为中国传统书法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无疑是中国传统书法史上的一部重要的著作,仍在深刻的影响着当代中国书法的发展。 此外,《王羲之书论》还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跨越千余年的文字和书写技艺,给后世的书法家带来了以不可多得的精神风貌和文学艺术境界,为今天的书法家提供了不负责任的思想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这部传世经典著作凝聚了王羲之对书法传统、书法理论历史与实践经验的深刻理解,也是中国书法最重要的发展脉络,担负着肩负着发扬书写文明的使命,它的价值不可估量!

简要总结王羲之的思想

简要总结王羲之的思想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世称“王逸少”。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人和政治家,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王羲之的思想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时也注重自我修养、个人品德和艺术追求。 首先,王羲之注重个人修养和品德。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他在《兰亭集序》中写道:“夫人之相与也,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故拙而能妍。总之,研精殚思,以得一字之益;详校繁笔,以得数着之功。”王羲之强调用心去对文字进行研究,以求精益求精。这种认真和毅力也体现在他书法的创作过程中。他的书法作品精妙细腻,用笔苍劲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的修身和追求完美的品质,使他在书法界享有崇高的声望。 其次,王羲之注重思考和学习。他在书法创作中十分注重研究和借鉴前人的作品,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创新。他曾经说:“观放之笔,知含掞之迹”、“字体之尊,犹人主之君。”这说明了他对于学习和探究书法艺术的态度。他认为字体是与人主的君位一样尊贵的,需要用心去学习和研究。王羲之在研究前人作品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钢笔,独具一格,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还特别注重观察自然界和动物的形态,以此丰富自己的笔墨技巧和表现力。通过思考和学习,他创造了一种富有个性和情感的书法风格。 另外,王羲之注重社会的和谐和治理。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和治理需要有德才兼备的人来领导。他在《兰亭集序》中

提到:“阅世无数,见秀而有思,步履翩翩之间,觌面率尔, 白发童颜,虽其万事滞损,犹有褸然思君而不可以传者乎?” 这句话表明他对于人才的重要性和对领导者的期望。他认为一个能够领导社会和治理国家的人应该具备思考问题、明辨是非、具有忠诚和权谋的品质。王羲之自己也积极参与了政治活动,他曾任丹阳尉和会稽郡太守等职位,为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王羲之的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和品德、思考和学习以及社会的和谐和治理。他通过追求艺术的完美,提高自己的修养;通过研究前人的作品和观察现实,不断创新和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同时,他也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为社会和国家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王羲之的思想和行动给后人树立了榜样,对于中国书法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名人故事】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

【名人故事】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 王羲之,字逸民,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他的书法非常具有个性和艺 术性,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的书法才华早在年轻时就已经显现。据说他八岁时就能写《三字经》,十三岁 时能写八行对联,十五岁时已经开始研究碑帖,十九岁时就已经能写出了成熟的行书。在 他的练字日记中,他写道:“吾之志不在安乐,以求高洁,故练字以求其美。”这句话把 他内心深处的追求十分清晰地表达了出来。 王羲之对书法有着极大的热爱和执着。他练字时常常一连续练数日,直至手指出现血痕。有时他也会在夜里起床练字,直到天亮才休息。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这样酷爱书法的年 轻人一定能成为一位大手笔。王羲之也没有让人们失望。他的书法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了 东晋时期的一名名将。 王羲之不仅在书法上有着出众的才华,还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理论。他在《兰亭序》中 写道:“气脉有所通,则笔走龙蛇;阴阳变化之妙,孟浪之难言。”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书 法所包含的“气脉通腑”的理解。他认为书法不仅仅是笔画的运用,更是表现出人的气质 和情感。他的思想在后来的书法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在宋代,成为了一种书法的 理论。 王羲之在书法界的地位非常高。在他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建造了一座名为 “王羲之祠”的纪念馆,以供后人学习、悼念。在后来的几千年里,这座纪念馆不断被拓展,成为了一座隆重的庙宇,成为了中国书法文化的代表之一。 王羲之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热爱才能驱动人去学习,只有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书法成就,也证明了这一点。他的执着和热爱,成就了他在书法界的地位。我们也可 以从中得到启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全力以赴,相信努力会有回报。

王羲之书论的思想

王羲之书论的思想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观,集中表现了魏晋风度的审美风尚,从其仅 有的几篇书论和后世书家的记述中,主要表现出以下两点。 第一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创作心态。在东晋,尽管书法艺术的地位得到了确立,大量的书论,众多的书法家和欣赏者,无不显示着书法艺术的自觉。但王羲之指出他于书法不像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张芝那样“耽之若是”,否则“未必谢之”(王羲之《自论书》),并说“飞白不能佳,意乃笃好”,“致此飞白数纸,以为何似,能学不?”(《全晋文》卷二十六,转引自《汉魏六朝书画论》),这些都表明王羲之受到当时“养生”、“延寿”思想的影响,不主张特别为书法而苦心劳力,只是把书法当作一种陶冶性情的活动来看待,正是居于这种书法创作“无意于佳”的心态,使得王羲之书法“乃佳”。这也正是道家“无为而无所不为”和玄学“有”与“无”思想指导下的书法创作心态。这种心态与此前的汉代和之后的唐代书法有很大的不同,此前的汉代(不含东汉末年),书法并未独立成一门艺术,汉碑的书写者并不题款 留名,说明书家并无地位,仅为书匠而已,创作者主要是居于一种实用的心态。而之后的唐代把书法列为科举考试科目,设立了专门的书法机构“弘文馆”,书法不仅是文人陶冶性情的审美创造活动,还是文人致仕必不可少的素养。

第二是王羲之尚“意”的审美情趣。王羲之以“意”论书,他的书论总的精神是追求“意”的表现。其《自论书》云: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张故为绝伦,其余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贤,仆书次之。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自论书》一般均认为是出自右军之手,从此文中可看出王羲之论书强调意,钟繇(三国时期书家)、张艺(东汉末年书家)之所以“绝伦”,因其书有“意”,其余的书家不足道者,是因“不足在意”。在评论别人书法时,强调指出,意趣转深了,点画之间都有意趣,自有语言表达不出的妙处,这明显是从魏晋玄学、美学中“言不尽意”的思想演化而来的。王羲之把玄学及美学中的观念运用到书法艺术中,是书法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 王羲之的表现主义与个性主义,创作心态“无意”与审美情趣崇尚“意”的书法观,终于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这一天的书法创作中表现成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王羲之的书论

王羲之的书论 传世王羲之“书论”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这些“书论”曾载于唐张彦远《法书要录》、韦续《墨薮》,宋朱长文《墨池编》、陈思《书苑菁华》,明汪挺《书法粹言》,清冯武《书法正传》等。这些“书论”同样是真伪交杂,或谓羲之自撰,或谓他人伪托,后世多有辨析。比如《笔阵图》撰者是王羲之还是卫夫人,书史上就有不同看法。孙过庭、朱长文认为系王羲之自撰,而张彦远、陈思则归诸卫夫人。今人多认为是卫夫人作。虽然真伪参半,但犹应确认其价值。如系王羲之真作,其价值自不待言,即使是伪托,时间也甚早,大抵在六朝,而且伪作者对于羲之书法、书论颇有研究。后人以这些书论衡鉴右军书法,也常得印证。这些资料揭示了王羲之的“书论”价值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技法揭秘。如《笔势论》凡十二章:创临章、启心章、视形章、说点章、处戈章、健壮章、教悟章、观形章、开要章、节制章、察论章、譬成章,论及技法诸多方面。从用笔言,论及藏锋、侧笔、押笔、结笔、憩笔、息笔、蹙笔、战笔、厥笔、带笔、翻笔、叠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从结体言,若笔画“作丿字不宜迟,,不宜缓”等;若配合“二字合体”,则“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若大小,则“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从布白言,则论“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当须递相掩盖”,等等。和前此的传世书学理论相比较,显然王羲之书论中的技法论内容更为广泛而系统化。 二、书法创作论。首先,王羲之多次将书法创作比拟为一场鏖战。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卜〉》云:“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稍也,墨者銮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

王羲之书法艺术渊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王羲之书法艺术渊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王羲之,东晋时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字逸少,官至右将军,世称王右军。据史料记载,其生于公元303年,卒于361年,享年59岁。王羲之出生于名门望族,自幼深受家庭影响,深得家传笔法,又师从当时书法名家卫夫人,经其教诲,后博览前代名家字帖,博采众长,从草书大家张芝的草书、三国钟繇的真书以及蔡邕的书法中获得了丰富的营养,从而改变了魏以来书风,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书法语言。其书法代表名作有《兰亭序》《奉橘帖》《丧乱贴》《快雪时晴帖》等,其书法理论有《书论》《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用笔赋》等。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位居第一的地位,没有人提出异议。他的影响力即使在老百姓心中也是人人皆知,如此大的影响与其书法艺术的渊源和书法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密不可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渊源从哪里来,本文将从其成长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等环境因素着手讨论其取得成就的原因;王羲之在书法上取得了哪些成就?他对后世有什么影响也在本文中加以阐述。 一、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渊源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渊源与其成长的环境密不可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人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创造环境,但环境在人的成长中也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人与环境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环境对人的影响既然这么重要,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王羲之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王羲之生于西晋末年,主要活动于东晋。两晋与之前的三国和之后的南北朝有着密切的关联和共同特征,因此我们把王羲之的研究放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背景下从政治环境、家庭环境、个人学书经历下加以探讨。

1、政治环境 从公元196东汉亡至公元589年隋灭陈共计393年。这393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期间只有70多年没有战争,平均5年才会有一年太平。战国在254年间打了185仗,平均3年多停下来喘息一下。该时期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期,据史料记载,发生了水、旱、蝗、疫等灾害619次。皇帝成为高危职业,共计更换有百人之多。皇权与门阀士族共治,是东晋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形态。在东晋历史上出现了“王、庾、桓、谢”四大门阀轮流与皇权共天下的情形。在这近400年的时间里,虽然政治环境充满了频繁的动荡,阴险和杀戮。但也有其鲜明的特色,如主流上的和平为主的民族大融合;人口的大规模迁徙流动;社会阶层地位不断的变化。这个时代政治环境上的特殊性,没有特别强大长久的政权,没有过多朝廷上对思想的束缚和僵化,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充满变化,充满活力。这些都对王羲之的书法学习以及指导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让王羲之的书法也不断探索求新,一改前人书风,变古为今,影响巨大。 2、家庭环境 王羲之出身名门望族,他所生活的东晋政权才刚刚建立,当时朝中势力较大的是王、谢两家。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出任东晋的丞相一职,位高权重。羲之家族自西汉王吉以来就奠定了其家族明经尚儒的风气。到魏晋时期,家风更加成熟完善。门风孝友、清廉俭朴、注重对子女教育的风气是其家族的风气。其家族各成员在文史上的成就也是非凡的,一家之中有文集者共54人,而有文名无文集者还有很多人。在书法上,王家更是群星璀璨,为书法史上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家出了几十位书法名家。其祖辈中王戎、王衍、王敦善草书;王羲之的伯父王导行、草书水平高超。在其父辈中王廙、王旷、王允之也都善書。同辈中王洽善隶、行书,王恬善隶、草书,王劭善草书,王荟等也是影响较大,晚辈中也是名家辈出,王羲之的七个儿子都精通书法,

王羲之简介资料及书法特点

王羲之简介资料及书法特点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