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羲之的小楷的特点

王羲之的小楷的特点

王羲之的小楷的特点

王羲之的楷书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字体在我国有较大的艺术参考价值。那么,关于王羲之的楷书的特点,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楷书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楷书特点

楷书体或称正书体、真书体,是在隶书体嬗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书体。在汉简中,已见雏形。在隶书盛行的东汉,楷书只在民间流行。到了东汉末、三国、西晋,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加工和提炼,形成了不同于隶书的体势,才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一种趋时的书体。王羲之的楷书“俱变古形”,对今体楷书的定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东晋时期,王羲之异军突起,其书写的小楷书,已受时人珍视。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洛神赋》、《劝进表》等。唐初,唐太宗在收罗王书时,将《乐毅》、《黄庭》、《画赞》、《兰亭》等帖收入内府。

王羲之的楷书,直接由卫夫人和叔父王廙传授,属于三国时魏国钟繇系统。他在楷书方面的“俱变古形”,应该是相对于钟繇的楷书风貌而言的。钟繇的楷书真迹,当时王羲之能见到的很多,确有记载的有《尚书宣示表》。那是他的从伯父王导从琅邪带到建邺(今南京)后,又送给他的。后来,王羲之又将这本真迹借给了小他三十岁的王修。王修死时,其母将《宣示表》陪葬。所以,传世的《宣示表》,实际上是王羲之的临本。而这个临写的《宣示表》,与传世的钟繇的《荐季直表》,都是按官样书式所写的奏表,可以代表钟繇的楷书风采。钟繇的楷书还具有浓厚的隶书笔意,特别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隶书中那种着意翻挑、飞扬的笔势,在他的楷书里十分明显。但是,这种翻挑与飞扬的笔势,在王羲之的楷书里不见了,代之以回锋收笔、规整匀称的楷势。

作为初具规模的楷书,钟繇楷书的笔画形态,有的长而逾制,有的临时从宜,一字之内,笔画之间的结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规范不全,结合松散,竖短横长,状似扁隶,有横张之势。这类态势,在

王羲之楷书中已大为改观。王书将纵向笔画向下伸引,使其挺直,用笔内擫,其他点画对称呼应,所以有纵展之势。王羲之的用笔,一改钟书的隶笔起止,在起笔处有挫衄的按笔动作,多以方笔入纸;而收笔处不着意折笔重按,而是轻提回带;在运笔速度上是缓前急后;在笔画形态上求其匀整遒劲,势如列阵。经过这样的改造,楷书字体在王羲之手里,笔画之间的配置关系基本确立,结体变横张为纵展,规整劲健,雍容尔雅,仪态大方。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经过这一鼎改,王羲之将楷书引入了端庄而生动的“今体”阶段。而这个变化的最终完成,则是在法度森严的唐朝。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

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王羲之书法审美特征与后世影响

王羲之的三位启蒙老师都是钟繇书法的传人。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善行书和隶书,叔父王庾擅长书画。在两位父辈的启蒙下,王羲之自幼勤习书法,七岁时已经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蔡邕的《笔论》,忽然醒悟,加上刻苦练习,池水尽墨,书法上得到古代书法经典的要义。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庾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王羲之书法获得很高的起点。

其后,王羲之得到卫夫人(卫铄,272-349,今山西夏北县人)的进一步教导,然后转益多师,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解脱出来,放眼整个书法史中诸多精品,广闻博取、探源书理,并在大自然养自己的浩然之气,从而跃上一个新的历史平台。他曾自述这一重要的转折:“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可以说,自拔于流俗,不断超越他人,超越自我,使得王羲之获得高标独秀的文化视野。沈尹默认为:“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人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正是因为王羲之不泥于古,不背乎今,“兼撮众法,备成一家”,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唐代张怀瓘《书断》认为:“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

王羲之书法精进使得同代人刮目相看。当时著名书法家瘐翼、郗

愔名声远播,瘐翼在荆州看见人们临习王羲之书体,不屑地说:“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王)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瘐亮向王羲之求书法,羲之谦虚道:“(瘐)翼在彼,岂复假此!”但还是给瘐亮写了章草。一天,瘐翼在瘐亮处见到王羲之写给瘐亮的章草,发现王羲之书法已日日精进,今非昔比,因此心悦诚服,给王羲之写信道:“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从瘐翼前抑后恭的态度转变中,不难看出同代名家对王书精进飞跃的认同和佩服。陶弘景说:“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未称。凡厥好迹,皆是向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论书启》)虞龢《论书表》也说:“羲之书,在始末有奇,殊不胜瘐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极。”正如张怀瓘《书断》所说:“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

总结王羲之学习书法的过程,可以见到其三个阶段的转化:

其一,少年木讷而勤于书法。少年王羲之,就学于卫夫人,遵循钟繇书法,形成秀丽婉逸的书风。这一时期的书风被韩愈归纳为“羲之俗书趁姿媚”,而今已很难见到。而传卫夫人推荐王羲之的信《卫夫人书稽首和南帖》中说:“卫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咄咄逼人,笔势洞精,字体遒媚”。

其二,中年王羲之博采历代书法之长,全面继承传统。渡江之后,广游名山大川,博览秦汉以来篆隶的淳朴古茂,奇肆豪宕的作品,独有感悟,形成质朴丰茂的风格。王羲之开始觉得卫夫人的书法很好,后来醒悟了就义无反顾地进入“师法自然”阶段,游历大江南北,对酒旗、招牌等民间书法认真学习,感悟江南山水的清新,这种自然的熏陶和感染使他创造出颇具有南方气息的、以美秀韵取胜的魏晋书法的代表。

其三,晚年王羲之勇于变法,善于创新,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而自成面目,终于完成从具有隶意朴质书体到娇美流变书风的蜕变,书法舍弃秦汉的丰碑巨额而走向尺牍简札的清逸,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并创造出一个时代全新的唯美书风。?

王羲之众体皆备,而主要成就在楷书和行草书,尤其是行书。其

书法具有温润超迈、神骏典雅的美学特征。传世作品据张彦远《法书要录》载有四百六十五种,由于朝代更迭,战乱频仍,至今已无任何真迹流传下来,现所能见到的多为摹拓本和以真迹为蓝本的刻本。其代表作,楷书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行书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姨母帖》、《奉橘帖》、《丧乱帖》、《孔侍中帖》、《得示帖》等;草书有《十七帖》、《初月帖》、《行穰帖》、《远宦帖》等。

《兰亭序》是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上巳日(三月三日)王羲之五十岁所书。王羲之与友人爱子共四十二人,宴集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祓禊之礼。古代文人十分注重行修禊之礼,《论语·先进》中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赞美了这种徜徉于山水之间,使胸襟敞开,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的精神和谐。时值暮春之初,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行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之乐。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俱”了。诗人骚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感到人生与自然相合相契的快乐。在“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清丽景色中,王羲之微醉命笔,畅叙幽情,写下这清逸秀婉、一片神机的《兰亭序》。全幅无法而有法,点画情趣盎然,心手相应,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全篇集篆、隶、章草之法,中锋起转提按,意随笔转,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极尽变化,楷草兼施,平稳中寓险峻,相同的字皆有不同表现,全文有二十余个“之”字,都加以变化,无一雷同。全幅意境浑穆,神气洞达,潇洒散朗如清风明月,乐中含悲悟生命玄理。可以说是境与神会,真气扑人。羲之酒醒后再写了十余遍,皆不及原作,可见艺术的神来之笔是不可重复的。《兰亭序》原帖相传已作为唐太宗的陪葬品埋入昭陵。唐人《兰亭序》摹本传世著名的有三帖,一是虞世南临本,一是褚遂良临本,一是冯承素摹本(响拓本)。冯本因钤有唐中宗“神龙”小印,又称“神龙本”,最能体现原作神韵。?

《乐毅论》是王羲之的小楷代表作。晋永和四年(348年)十二月写《乐毅论》。此书“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唐褚遂良),是羲之满意之

作,并作为儿子王献之学书的范本。此帖虽为小楷,但笔法柔中寓刚,结构开纵横,行笔自然清丽,雍容和雅,寄怫郁之情于潇洒工整的秀丽小楷之中。

《黄庭经》(小楷),虞龢《论书表》认为这是王羲之的换鹅书。王羲之生性爱鹅,山阴昙禳村有一位道士养了一群白鹅,羲之想购买,但道士坚拒,说如能为我写《黄庭经》(一误说为《道德经》)便将一群鹅相送。羲之于是便住了半日,写毕《黄庭经》,换回一群白鹅。李白有诗云:“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该帖被列为正书第二(唐褚遂良《右军书目》),但因书作笔法与王羲之其他作品有不同之处,所以有人怀疑其可靠性。然总观其书,颇具王书神理,劲气内涵,风姿英挺,布局自然,笔法洒脱,为小楷上品。

《快雪时晴帖》连同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被乾隆皇帝合称为“三希”,并称自己的书斋为“三希堂”。该帖为三希之首,是王羲之行书中楷则最为成熟的作品。作品是一件慎重的信札,为王羲之的精心之作,中锋裹锋,富于弹性,行气如虹,充分体现出一种寓圆于方的阳刚之美。

《姨母帖》是王羲之书法中以拙朴高华胜的代表。《兰亭》以妍美为主,《快雪时晴》以骨力雄健为主,《姨母帖》以古朴为主。此帖摹拓极精,董其昌说:“观此帖,云花满眼,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可见传真度很高。该帖最能体现王羲之书法集大成的特点。他学张芝章草,书中横画,显得质拙古朴,仍存隶意,且多有横势;他学钟繇,增减骨肉,强化润色与婉态妍华,而自成面目。笔势遒劲,具有深邃高华之风韵和浓厚的书卷气。工稳中藏流动,古朴中含典雅,无一笔失所,无一画失节,百看不厌。最具晋人风格。

宗白华说:“晋人风神不滞于物,这优美的心灵找到了一种最适宜表现他们自己的艺术,这就是行草书,行草书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画,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行草《丧乱帖》最能见出王羲之真情怀和真血性。此帖反映了丧乱时期羲之痛苦不安的心情。因无

意于书,所以书法反而更自然,更显心性个性。开始三行写得比较平和规矩,行书笔意较浓,后两行草意转多,尤其是最后三行,已属逸笔草草,但性情之真与丧乱之痛却跃然纸上。此帖同《二谢帖》、《得示帖》共摹于一纸,早在唐代就传入日本,传说是鉴真和尚东渡时带去的。?

草书《初月帖》,作品以质朴和随意性给人以新奇的美感和逸笔草草的魅力。第二行最后一字“停”,先写右半部,后加左偏旁,以其行草流畅开草书倒插笔使转之先河。倒数第二行未“具”字写成“|”,一挥而下,力抵万钧。全帖点画狼藉,锋芒毕露,或似竹叶,或似兰蕊,尾款一点一画皆非直过,而是穷尽变化。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欹斜平正皆随性情和字形而定,行距错落跌宕,变化莫测,使羲之颇受压抑的暮年在笔墨之中得到尽情抒发,具有气贯神完的感人力量。

《行穰帖》(草书),用笔肥厚,圆浑,流畅,同王羲之《十七帖》、《初月帖》、《寒切帖》皆不类,但它那流畅的行笔和跌宕的章法,又可以见出羲之的草书风采。该帖已然打破章草的陈规,走出了自己全新的路子。笔力清劲,点划精到,节奏清新,格调典雅。右军的草书并非其最高成就,但他却奠定了草书艺术的基础,自晋代以来,凡作草书,无不受其影响。后来,王羲之的草书也遭到唐代书论家张怀瓘的批评,认为“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贵也”。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王羲之书风是晋代尚“韵”书风的代表,传达出晋人尚志气平和、不激不厉的审美理想,这与唐代尚“法”的雄强阳刚书风的确不同。这仅是各自代表一代审美风尚而已,不宜强求一律。

王羲之对中国书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总起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把隶书、章草、草书揉合为行书,使行书书写规范化和写意化,将其在艺术上发挥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同时强调线条的浑厚生动,以一种艺术感极强的随机态度对待提按、顿挫,绞转和行笔的力度、方向、节奏和空间切割,使书法作品通过线条的起伏流动,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干湿等变化,通过轻重坚柔、光润滞湿的墨痕,

传达出人的心灵的焦灼,畅达、甜美、苦涩等情感意绪。线条中流动着书家的缕缕情思和艺术感觉,这种创造性的可视语言映衬出书家的精神意志和个性风貌。

其次,在先秦汉魏的书法实用风尚中,首倡纯审美的书法欣赏风。这种欣赏已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成为一个阶层的雅好,一个时代的风尚。据传,“羲之罢会稽,住戢山下,一老妪捉十许六角竹扇出市。王聊问一枚几钱,云值二十许。右军取笔书扇,扇为五字,妪大怅惋云:‘举家朝夕仰于此,何乃书坏?’王曰:‘但言王右军书字,索一百。’入市,市人竞市去,妪复以十数扇来请书,王笑不答。”(虞龢《论书表》)一柄实用的竹扇值二十,一柄有书圣墨迹的竹扇值一百,这五倍之价,足见当时“市人”对纯书法的欣赏水平。老妪并不知书法作品的价值,当她省悟过来,在王羲之“笑而不答”的潇洒中,悔之晚矣。

再次,勤奋创新,讲求书法有己意。王羲之七岁学书,十二岁识笔法,每日临书不辍,终身练笔不止。故居兰亭右军祠内有“墨池”,据说当年王羲之用池中水蘸笔习字,染黑了一池水。尔后,他遍访名山大川,学习各家书法,并悟到博取众长之后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面目,从此创出“王体”而自成一家。王羲之不仅在书法创作方面成为一代书圣,而且在书论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他的书法体现了晋人尚意重韵的书风:“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论书》)这可以说是魏晋时“意以象尽”、“言不尽意”的美学思想在书论中的表现。王羲之强调“意”,系指书家的心性情感对于书法创作的重要性,认为书法可以表现人的内心的悲喜哀乐和意绪情操。而且这“意”必须融入笔墨之中:“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书论》)书“意”还指书法的意趣笔韵,讲求飞动美、错落美、中和美,使整幅作品“气韵生动”。

可以说王羲之的风流儒雅,以素笺简牍为书,并以流美的行书作为主要书体,呈现出一种秀丽俊逸的书风。他对自己的书法自识颇高:“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意即我的楷书可跟

钟繇分庭抗礼,草书则跟张芝不相上下或还超过了他!“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王羲之认为,只要自己刻苦努力,草书未必在张芝之下。

王羲之书法对后世书法有深远的影响。其书法首先影响的是自己王氏家族,尤其是自己的儿子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他英年早逝(43岁),但书名与父亲齐名而并称“二王”,又同张芝、钟繇、王羲之合称为书中“四贤”。王献之受父亲影响很大。王羲之对献之期望很大,要求很严,亲自写《乐毅论》作为献之练字的范本,并积一生之书法艺术创作经验亲授爱子,以开启悟性并弘扬家学。

王献之不负父望,在父亲的教诲下书艺大进。幼年时,献之学书就极为凝神专一,世有其父拔笔未脱的传说。通过学习《乐毅论》而悟得笔法,写下了继承父亲书法风格的《洛神赋》(又称“玉版十三行”),该书刚柔相济,虚和简静、挺直劲朗、宽绰灵秀,成为献之青少年时代的代表作。

王献之在继承父辈书风之上又能创新。他在十五、六岁时,就曾对父亲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他已经感到时风尚务简求变求美,必须将民间书法的“伪略”与章草的纵放结合起来,追求一种姿媚婉转,畅达宏阔的新体。在父亲书艺的巨大影子中,王献之勇敢地走出来,自创神骏妍美的“大令体”,即处于楷草之间的行草和行楷。行楷代表作有《廿九日帖》(唐钩摹本),全幅舒展大方,在方正中加入欹侧、纵敛、高低、长短的体势、增加字的动感,楷草相杂,书写自由,显示出献之寄情翰墨,自由抒怀的风格。行草代表作品为《鸭头丸帖》,寥寥两行,非行非草,个性鲜明。

王献之性情较其父更为疏旷不羁,书法更具有一种遒峻奔放的气势,行笔更快捷,情感在线条运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开启了把气势和节奏放在法度和韵味之上的浪漫主义风格。献之的“一笔书”还在张芝“一笔书”之上更为完善,其代表作《十二月帖》,由行楷而始,

迅即转为行草气势不凡,一泻千里,毫无蕴藉中和之态,而是充满张力的痛快淋漓的运笔和刚健有力的情绪宣泄,具有与大王不同的全新美感。

王献之写字完全是兴之所致,乘兴而发。据传有一喜爱其书法的青年,特意穿了一件精白纱长衣前往献之处,引起了书家的兴趣,于是就在这素白的衣服上姿意书写一番。青年刚出门,马上被求书者蜂拥争抢,衣裂布断,只有一只袖子尚在其手中。可见献之书法的魅力。王献之对自己独创的“大令体”、“一笔书”非常自信。有一次谢安问王献之:“你的书法与你的父亲比较,你觉得怎样?”答曰:“当然胜过他!”谢安却说:“大家的议论可不是这样。”献之又答道:“一般人哪里知道呢!”当然,王献之的话不免年轻自负,但也可以看到他创新的自信心。王献之既深受其父影响,又不墨守成规,不迎合他人,而保持充沛的创新精神和独立的人格,使自己的书法达到晋代的另一座高峰,与其父并称为“二王”,并对后代书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王羲之七子一女,皆工书法,但真正与王羲之齐名的还是王献之。沈尹默在《二王书法管窥》中说:“大王内擫,小王外拓。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因实增。”“内擫是骨(气)胜之书;外拓为筋(力)之书。”“内擫近古,外拓趋今。古质今研,不言而喻。”由于对书法创新的巨大贡献,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被誉为“二王”,变古趋今,独步书坛。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代书法,代表了中国书法的觉醒和书法个性的空前张扬,从而超越汉魏书法,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并峙的双峰。

如今,王羲之的真迹已经一字无存(但王献之的《鸭头丸帖》为传世真迹),传世书法全是复制品,流传较广大约有二百五十余件。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书法理论首先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长子玄之善草书,次子凝之工草隶,三子焕之善行草书,五子徽之善正草书,六子操之善正行书,七子献之善草书。黄伯思《东观徐论》说:“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生生不息,到王羲之七代孙(徽之的六代孙)隋代

智永,仍然书法名播海内外。智永《真草千字文》影响颇大,其书法继承祖法,又勤奋习书,所以书名大振。相传,智永居永欣阁上临书30年,写《真草千字文》800余本,分别赠送给浙东各寺庙,写秃的毛笔装了好几瓮。《千字文》墨迹,深得二王精神,点画精到,笔势温润,结体谨严,表现出熟巧之趣。当时求书者及请题匾额者如市,所居的门槛被踏破,只好用铁皮裹上,被人们称之为“铁门限”。《书断》认为其“兼能诸体,于草最优”,列章草、草书入妙品,隶书入能品。宋代苏轼《东坡题跋》认为:“永禅师书,骨气深隐,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其所书帖大多不传,现传世书迹有《仿钟繇宣示表》,另有日本藏《真草千字文》。

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也有几起几落的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龢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王羲之书名在当时名倾一朝,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则居于王献之之后。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梁武帝萧衍扭转这种尊小王贬大王的局面,率先推崇王羲之,认为“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搜集过二王书法作品达一万五千纸以上,并把当时书法座次“王献之—王羲之—钟繇”的排列,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萧衍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说:“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这一品评几成定评。其后,酷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不仅全力收罗王书两千余件,又让释怀仁集王字集成自己所撰的《圣教序》,并让初唐书法名家临摹《兰亭序》,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认为右军“尽善尽美”。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其后,武则天遍求王羲之书法,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宋太宗赵光义醉心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于枣木板上为《淳化阁帖》,帖中有一半是羲献的作品。宋仁宗、宋高宗、康熙、乾隆等历代皇帝都以王羲之书法

为中国书法正宗。

由于王羲之书法不激不利的俊迈蕴藉、神骏天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精神,故而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隋代的智永,唐代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孙过庭,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清代王铎、近现代沈尹默、邓散木、白蕉等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欧阳询在《用笔论》中说:“冠绝古今,唯右军工逸少一人而已。”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李嗣真《书品后》云:“右军正体……可谓书之圣也。若草行杂体……可谓草之圣。”张怀瓘《书断》云:“右军开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英气绝伦,妙节孤峙。”宋代姜夔在《续书谱·真书》中云:“唐人下笔,应规人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

说不尽的王羲之,他的书法从汉魏的朴厚沉拙转为晋代的崇尚神韵,这是中国书法史发展的必然。神由韵生,韵因气显。王羲之书法中,清旷悠闲和散淡自然中,将晋韵中既清高矜持又潇散放诞的心性情怀淋漓尽致地表征出来。风韵是书法的神采,而自然则是一种高度形式美的要求。王羲之所张扬的神采韵味,从内容和形式和谐入手去臻达神采和形质的完美统一,成为中国书法文化中最为亮丽的风景,滋润并影响了一代代书法大家。

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间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王羲之笔法的六大特征介绍

王羲之笔法的六大特征介绍 王羲之的用笔姿势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那么,关于王羲之的笔法特点,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笔法特点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笔法特点 王羲之笔法是具有篆隶遗韵,汇碑、帖线条优势,集篆隶、楷书用笔习惯,以绞转为主要特点的丰富用笔,细而化之具有六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具有篆隶遗韵 这是王羲之笔法最为重要的特征。篆隶遗韵是篆书和隶书书体所呈现出的高古、朴拙、厚重、苍茫、大气的精神美。《东观余论》有评价:“晋史称王逸少书暮年方妙,升平帖升平二年书,距其终才三载,正暮年迹也。故结字比乐毅告誓诸帖尤古质,殊类钟元常,浑浑然有篆籀意,非遇真赏未易遽识也。” 王羲之的笔法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篆籀意”或者说篆隶遗韵,原因之一是这种用笔是当时相对普遍的一种用笔习惯。由于王羲之当时所处的魏晋时代是隶书向楷书、章草、今草过渡时期,从居延汉简到陆机的《平复帖》,到王羲之的《初月帖》、《姨母帖》,我们可以发现,王羲之具有篆隶遗韵的绞转笔法是在这一书体过渡时期的一种传承性笔法,这是书法史上笔法发展到这一时期应该出现的正常结果。而且从上个世纪大量出土的汉简、楼兰残纸等墨迹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些残纸、断简的墨迹中几乎都保留着丰富的类似于王羲之这样具有“篆籀意”的绞转笔法,见图十四。可见当时很多人在使用这样的笔法,也可以说这是当时人们一种比较普遍的用笔习惯。因为,这样的绞转笔法虽然在形成的墨迹形态上有粗糙、精致之别,高低之分,但在用笔上却没有本质性的区别。 原因之二是王羲之的老师和其本人都擅长隶书或章草。关于王羲之的学书经历和书法师承,以“少学卫夫人”之说最为著名。 晋中书院(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予少学卫夫人,

王羲之书法小楷欣赏 - 副本

王羲之书法小楷欣赏《黄庭经》众所周知,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世人称之为“书圣”,他擅长于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种字体。吸取各家之所长,融于一体,自成一家,他的书法作品往往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隽美健秀。其中《黄庭经》气韵高逸,笔致婉丽,骨肉兼称,刚柔相济,舒和隽永,是王羲之作品中的精品。 《黄庭经》为小楷。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黄庭经》是魏晋时期颇为流行的道家养生修炼之书。传王羲之所书小楷《黄庭经》系《外景经》。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郎之意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属于洞玄部。现传《黄庭经》有《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黄庭中景玉经》三种,因中经出现较晚,可以暂置不论书中认为人体各处都有神仙,首次提出了三丹田的理论。介绍了许多存思观想的方法。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究其成因,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籍、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道教符。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 现行《黄庭经》石刻在艺术通篇章法和《乐毅论》相似,有纵行无横列,纵行清晰,但并不十分规直,字与字的联结错落有致,这使得《黄庭经》在幅面上看起来比《乐毅论》排列更为随和而显得行气自如、变化多端而不失和谐统一之美。《乐毅论》字尽管随字赋形不拘高矮宽窄,但一般看来,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对比并不突出,而《黄庭经》的字则在不破坏整体和谐的前提下,增强了字与字之间的形态对比作用。如“精气”和“雍气”两字,同为多画字,但故意写得一小一大,构成节律,相映成趣。因字形大小自然构成对比的情况更是触目皆是,如“玉池”、“生肥”等字。一般来说,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和审美能力的增强,对比的形式因素在书法作品中的表现也就越丰富,其作用也越明显。这使得《黄庭经》比之《乐毅论》更多了一些“今意”。这也许是永和十二年(356)时的王羲之比永和四年(348)时的王羲之审美趣味进了一步,也许是后人临摹时无意识地渗透。总之,《黄庭

王羲之的小楷的特点

王羲之的小楷的特点 王羲之的楷书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字体在我国有较大的艺术参考价值。那么,关于王羲之的楷书的特点,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楷书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楷书特点 楷书体或称正书体、真书体,是在隶书体嬗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书体。在汉简中,已见雏形。在隶书盛行的东汉,楷书只在民间流行。到了东汉末、三国、西晋,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加工和提炼,形成了不同于隶书的体势,才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一种趋时的书体。王羲之的楷书“俱变古形”,对今体楷书的定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东晋时期,王羲之异军突起,其书写的小楷书,已受时人珍视。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洛神赋》、《劝进表》等。唐初,唐太宗在收罗王书时,将《乐毅》、《黄庭》、《画赞》、《兰亭》等帖收入内府。 王羲之的楷书,直接由卫夫人和叔父王廙传授,属于三国时魏国钟繇系统。他在楷书方面的“俱变古形”,应该是相对于钟繇的楷书风貌而言的。钟繇的楷书真迹,当时王羲之能见到的很多,确有记载的有《尚书宣示表》。那是他的从伯父王导从琅邪带到建邺(今南京)后,又送给他的。后来,王羲之又将这本真迹借给了小他三十岁的王修。王修死时,其母将《宣示表》陪葬。所以,传世的《宣示表》,实际上是王羲之的临本。而这个临写的《宣示表》,与传世的钟繇的《荐季直表》,都是按官样书式所写的奏表,可以代表钟繇的楷书风采。钟繇的楷书还具有浓厚的隶书笔意,特别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隶书中那种着意翻挑、飞扬的笔势,在他的楷书里十分明显。但是,这种翻挑与飞扬的笔势,在王羲之的楷书里不见了,代之以回锋收笔、规整匀称的楷势。 作为初具规模的楷书,钟繇楷书的笔画形态,有的长而逾制,有的临时从宜,一字之内,笔画之间的结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规范不全,结合松散,竖短横长,状似扁隶,有横张之势。这类态势,在

王羲之楷书笔法小结—《乐毅论》基本笔画:提、折、钩

王羲之楷书笔法小结—《乐毅论》基本笔画:提、折、钩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书法成就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一,《乐毅论》被王羲之所书写的楷书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因此,王羲之的楷书笔法也成为了书法爱好者们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将以《王羲之楷书笔法小结—《乐毅论》基本笔画:提、折、钩》为标题,探讨王羲之楷书笔法的基本笔画。 一、提 提是王羲之楷书笔法中最为基础的笔画之一。提的笔画特点是笔尖先于笔身,从而形成笔画的起点。在提的笔画中,笔尖的运用非常重要,它可以表现出笔画的精细和细腻,也可以表现出笔画的力度和厚重。在提的笔画中,王羲之经常使用的是“点提”、“横提”和“竖提”三种形式。 点提是指在笔画的起点处,先用笔尖点一下,然后再向下提笔。这种笔画形式常常用于书写一些细小、精细的笔画,如草书中的“点”字、楷书中的“水”字等。 横提是指在笔画的起点处,先用笔尖向左或向右移动一定距离,然后再向下提笔。这种笔画形式常常用于书写一些横向较长的笔画,如楷书中的“一”字、草书中的“龙”字等。 竖提是指在笔画的起点处,先用笔尖向上或向下移动一定距离,然后再向下提笔。这种笔画形式常常用于书写一些竖向较长的笔画,如楷书中的“人”字、草书中的“松”字等。

二、折 折是王羲之楷书笔法中常用的笔画之一。折的笔画特点是笔尖先于笔身,从而形成笔画的起点,然后向下压弯,再向上提起,形成折痕。在折的笔画中,折痕的位置和角度非常重要,它可以表现出笔画的结构和形态。在折的笔画中,王羲之经常使用的是“左折”、“右折”和“上折”三种形式。 左折是指在笔画的起点处,先向左斜着压下去,然后再向上提起,形成一条左折的笔画。这种笔画形式常常用于书写一些向左倾斜的笔画,如楷书中的“九”字、草书中的“草”字等。 右折是指在笔画的起点处,先向右斜着压下去,然后再向上提起,形成一条右折的笔画。这种笔画形式常常用于书写一些向右倾斜的笔画,如楷书中的“二”字、草书中的“鸡”字等。 上折是指在笔画的起点处,先向下压下去,然后再向上提起,形成一条上折的笔画。这种笔画形式常常用于书写一些向上的笔画,如楷书中的“日”字、草书中的“山”字等。 三、钩 钩是王羲之楷书笔法中最为特殊的笔画之一。钩的笔画特点是笔身先于笔尖,从而形成笔画的起点,然后向上或向下弯曲,形成钩状。在钩的笔画中,钩状的位置和角度非常重要,它可以表现出笔画的形态和特点。在钩的笔画中,王羲之经常使用的是“左钩”、“右钩”和“下钩”三种形式。 左钩是指在笔画的起点处,先向左斜着画一条线,然后再向上弯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 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吸取前人书法精华,独创一家,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综合历代书评,王羲之的书体得之神功、千变万化、自成一家、登峰造极的,就是楷书、行书和草书(今草)。楷、行、草三体,自汉魏以来,在逐步演变。演变的方向,是删繁就简,趋于快速实用。演变的途径是民间匠人、官方书佐以及达官显要、清流雅士的各自努力,相互影响,经由高门大族杰出书家的锤炼升华,汇成主流。王羲之便是这些杰出书家的典型代表。 楷书:黄庭经 楷书 楷书体或称正书体、真书体,是在隶书体嬗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书体。在汉简中,已见雏形。在隶书盛行的东汉,楷书只在民间流行。到了东汉末、三国、西晋,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加工和提炼,形成了不同于隶书的体势,才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一种趋时的书体。王羲之的楷书“俱变古

形”,对今体楷书的定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东晋时期,王羲之异军突起,其书写的小楷书,已受时人珍视。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洛神赋》、《劝进表》等。唐初,唐太宗在收罗王书时,将《乐毅》、《黄庭》、《画赞》、《兰亭》等帖收入内府。 王羲之的楷书,直接由卫夫人和叔父王廙传授,属于三国时魏国钟繇系统。他在楷书方面的“俱变古形”,应该是相对于钟繇的楷书风貌而言的。钟繇的楷书真迹,当时王羲之能见到的很多,确有记载的有《尚书宣示表》。那是他的从伯父王导从琅邪带到建邺(今南京)后,又送给他的。后来,王羲之又将这本真迹借给了小他三十岁的王修。王修死时,其母将《宣示表》陪葬。所以,传世的《宣示表》,实际上是王羲之的临本。而这个临写的《宣示表》,与传世的钟繇的《荐季直表》,都是按官样书式所写的奏表,可以代表钟繇的楷书风采。钟繇的楷书还具有浓厚的隶书笔意,特别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隶书中那种着意翻挑、飞扬的笔势,在他的楷书里十分明显。但是,这种翻挑与飞扬的笔势,在王羲之的楷书里不见了,代之以回锋收笔、规整匀称的楷势。 作为初具规模的楷书,钟繇楷书的笔画形态,有的长而逾制,有的临时从宜,一字之内,笔画之间的结构关系尚不

王羲之书写的特点

王羲之书写的特点 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 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 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 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 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王羲之就是东晋了不起书法家,他一变小汉魏朴质书风,上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就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 喻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飞溅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称呼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提倡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收集、绘画、观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予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 之尊而何金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宋代姜夔爱好《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缘生法税 金跋其上时。存有一跋云:“廿余年学《兰亭》皆三则处为,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哉。”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知摹本之容易: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摹 本过,何尝不敢深入细致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就可以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 以说道就是由优秀的书法智慧所营造变成的迷宫。 元明以来, 一些书家解读王羲之书法, 走向神秘化一端。本来是一看就明白的王书笔法,经过反复的引申发挥, 变得繁复而玄妙, 让人如坠云雾,这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运动。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 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举、楷书;王廙擅于书画,王僧憙《论书》曾评者:“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图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王氏世家浓 厚的书学熏陶。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 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 人书例如插花舞女,身历美容。又例如美女尼里台,仙娥搬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道:“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 亦由之而变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别,因而对于 师传有所反感,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抓起的,一旦看到碑版,出现了兴趣,便欲专攻,这 就是同样可以认知的事。可以体会至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就是存有浓厚根 源的。”王羲之志存高远,富有缔造。他学钟繇,自能够融化。钟书尚甩,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号守,存有飞鸟鶱辉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

学习王羲之、王献之小楷,这些要点你必须要知道

学习王羲之、王献之小楷,这些要点你必须要知道 楷书是单字用笔最丰富的书体,小楷不单是一种书体,魏、晋之后,又成为行草书的技法基础。其技法特点:一、以其字小,起笔多露锋取势,要求精准遒劲。王羲之自道云:“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书论》)孙过庭理解为:“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书谱》)米芾的理解为:“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董其昌的理解为:“自起自倒,自收自束。”(《画禅室随笔》)这里的“藏锋”指逆势,“混成”“衄挫”是指用笔顺逆转化,其效果就是洞精笔势,遒媚逼人。要点就是用笔要“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王羲之《书论》)董其昌门生倪后瞻理解为:“转换者,用笔一反一正也,此结构用笔也,即古人回腕藏锋之秘。”能转换,自能识得轻重、缓急、向背、偃仰。所以,体势结构由笔势带出就是这个意思。至于“二王”笔法之别,王羲之用笔内,王献之外拓,表现在结体上就是王羲之内敛,王献之开张。小楷的特点:“小楷则精致萧散,秀逸而存风骨。倾欹而见正大,出奇示变于规矩准绳之中。”(郝经《叙书》)又苏轼《论书》云:“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其实,都根源于笔势。小字同样要注重笔势,不然只能是“痴冻蝇”。临摹的要点是“临帖之法,欲肆不得肆,欲谨不得谨;然与其肆也,宁谨。非善书者莫能知也”。(赵孟《松雪斋书论》) 那我们该如何学习“二王”小楷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古人学“二王”小楷成功的例子,最具代表性的就属赵孟頫了。赵的时代“二王”小楷已不可得见,所以,他早年就从宋人入手,即宋高宗赵构,时代近又能见真迹。他从十九岁一直学到三十岁左右,这个时期相对来说学习的面较窄。三十一、三十二岁得《淳化阁帖》祖本,开始学习钟繇、萧子云小楷。至大二年(1309)其五十六岁时跋自书小楷《禊帖源流》云:“余二十年前为郎兵曹,……余往时作小楷,规模钟元常、萧子云,尔来自觉稍进,故见者悉以为伪,殊不知年有不同,又乖合异也。”所以,他三十六岁时所书的这件小楷作品结字扁,重心低,用笔稍有隶意,正是得《淳化阁帖》后用心学习萧子云之作。萧子云也是“二王”

王羲之的字有何特点

王羲之的字有何特点 王羲之的书法在我国有重大的历史地位,他的字体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那么,关于王羲之的书法,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书法相关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王羲之书法的特征 元明以来, 一些书家解读王羲之书法, 走向神秘化一端。本来是一

王羲之小楷的书体贡献及审美风格研究

王羲之小楷的书体贡献及审美风格研究作者:郄家伟 来源:《艺术研究》2022年第02期

摘要: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采择众长,变古制今,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风格。王羲之的小楷,其是在钟繇小楷的基础上完善了楷书法度,形成了新的楷书风格,对后世的小楷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对魏晋时期书法审美特点进行分析,围绕王羲之小楷的艺术特点及风格,探究了王羲之小楷的历史地位及书法审美价值。 关键词:王羲之楷书书法的确立审美风格 王羲之一生专注书法,他的书法各体俱佳,其主要成就在于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楷书和行书的革新,不仅仅推进了两种字体的普及,在审美维度上达登峰造极之妙。梁武帝萧衍认为:“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训。”唐太宗李世民评其书法说:“详察古今,研究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其观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唐代李嗣真《书品后》云:“右军正体......可谓书之圣也。若草行杂体......可谓草之圣。其飞白也......可谓飞白之仙也。”明确地称王羲之为“书圣”。 自汉魏以来,纸张的普及,使得书写逐渐脱离了繁重的竹木简,而文字也删繁就简,向快速、实用的路向演变,在承续魏晋之前古质的书风同时,创建了更加流美的书法风格。关于王羲之书法,初学卫夫人(铄),后游览名迹,先后见到李斯、曹喜、钟繇、梁鹄、蔡邕等书迹。草书师张芝,楷书法钟繇,得众体之妙化为己有。王羲之的楷书主要是小楷,“举《乐毅论》《东方朔画赞》《黄庭经》以说明王羲之不但是行书和草书的完成者,而且是楷书的完成者,这是以往普遍说法,”1。王羲之在钟繇小楷的基础上创造了“今妍”小楷,其对完善用笔规则、笔画规范,充分展现时代发展趋势及审美具有重要意义,王羲之的小楷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王羲之小楷的书体形态及特征 在中国的书法体系中,小楷是隶书体变化中所形成的一种新的书体。在汉简中已经有小楷的出现,其实在东汉时期,隶书是官方通用的书体,而楷书只是在民间流行。东汉末、三国、西晋易代之际,通过文人士大夫运用和改造,形成了与隶书不同的体势,小楷这种书体得以确立。而“书法很早便成为一门自觉艺术,但审美要求真正解放始于楷书的形成。”2王羲之的楷书是俱古变形,对今体楷书的定型具有重要意义。东晋时期,王羲之的小楷已经被当时的人所重视。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曹娥碑》等是传世佳作,更是被历代书家奉为楷模。史至唐代,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竭力倡导下,确立了以“王字”为书法正宗的书法格局。 王羲之的小楷是由卫夫人、叔父王廙传授的,属于钟繇系。王羲之在小楷方面博取众家之长。实际上王羲之当时可以看到很多钟繇的楷书真迹,《尚书宣示表》(图1)就有文字记载王羲之看到的钟繇的楷书真迹。而且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把钟繇的楷书真迹由琅琊带到建邺,并送给王羲之。而后,王羲之将钟繇的楷书真迹借给了王修。王修死时,其母把《尚书宣示表》

王羲之楷书的特点。

王羲之楷书的特点。 一、具有楷书用笔习惯 楷书的用笔特点一是注意线条的起笔和收笔,起笔和收笔的动作做得精致、丰富而到位;二是运笔形成线条中段的动作以提按为主,很少有绞转笔法;三是横折的地方几乎都是转折,有明显的折笔动作。 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章草、今草发展演变时期,王羲之擅楷书,楷书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等。楷书和篆隶书相比,线条的中段没有篆隶书沉实、厚重,但起笔和收笔要比篆书、隶书精致、丰富、谨严;在横折的处理上,楷书以转折为主,相比较于篆书和隶书绞转笔法的使转,虽少了厚重和沉实,但多了几分爽利,特别是向下折笔的笔势为行草书打开单个字的结构、加强连带形成字组合和字群,以致整幅作品的贯气都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转折用笔在篆隶用笔习惯的基础上,又为王羲之的行草书创作提供了另外一种丰富的借鉴和参考。 在王羲之之前,张芝擅章草,章草的字是个个独立的,字与字之间没有连带贯气,字与字之间只是从作品整体上有气韵之间的呼应。王羲之用转折笔法改变了字中横折笔画“势”的方向,由原来使转笔法“势”的方向是向右斜下而改变为垂直向下或是向左斜下。这种垂直向下和向左斜下

的笔“势”是非常有利于行草书体加强字结构的打开、加强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加强字组合和字群组合,为从上往下书写、从右往左展开的行草书的贯气得到了笔势上的强有力支持。 王羲之之所以能成为书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承前启后。他之所以能把行草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就在于他擅篆隶、精楷书,致力于发展的又是行草书,真草隶篆行所有书体的笔法他都精熟,因而他能总结他之前所有书体的用笔经验、优势为他所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他的笔法成为集真草隶篆行诸书体笔法大成者。大量借鉴楷书的用笔习惯,注意起笔、收笔笔法的丰富、精致和做到位,增加了横折时的转折在王羲之的《奉橘帖》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帖中的三个“白”字、“如”字右边的“口”、“橘”字右下部分、“百”的横折等充分体现了王羲之借鉴楷书用笔的特点和风貌。 另《奉橘帖》还是“书贵瘦硬始通神”的典型代表。莫将这里的“瘦”误认为纤细,而是遒劲、内敛、爽利的一种表现。周汝昌先生曾讲“看看传世的《兴福寺碑》(俗称“半截碑”)集右军书的好拓本与日本所存的唐人钩摩的《奉橘帖》等名迹,便悟右军的‘瘦’是何等境象”。《奉橘帖》之所以能传达如此的风骨和气韵,和王羲之大量借鉴楷书的转折爽利用笔不无关系。 二、具有篆隶用笔习惯

王羲之行楷书法特点

王羲之行楷书法特点 王羲之行楷书法特点 王羲之被认为“书圣”并不无道理,他的行书作品《兰亭序》被历代书法家公认为是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其中又以兰亭叙为最极品。 《兰亭序》整篇文章有二十八行,共有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非常的完美。《兰亭序》是王羲之为他们一次在兰亭举行“修禊”典礼的时候,大家一边喝酒一边即兴写诗汇成诗集后所做的诗集的序言,由于当时的王羲之信奉老庄思想,而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也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所以此序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世人还评论说“王羲之的字体,脱胎于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轮美奂的书体。他字的雄秀之气,来源于自然,所以古往今来大家都学他的字,把他当做老师”。 说完了行书,我们再来谈谈王羲之的楷书,《姨母帖》是王羲之早期的作品之一,虽然帖中的文字属于行楷书体,但是在其书法之中还留有一丝隶书的遗意。整篇文字笔法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整体风格厚实凝重。这也无可厚非,因为王羲之和他的姨母感情深厚,在突闻姨母的噩耗后,王羲之的心情十分悲痛,连正常的食物也不能处理了。这《姨母帖》在王羲之的书法中应当属于“过度型”的书体,那时的王羲之的书法正在慢慢发生改变,对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发展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王羲之寒切帖特点 《寒切帖》比较平和,显得很简洁,王羲之在书写的时候,笔画也没有过多的转折,虽然看似简单的笔画,却融汇了高度的概括,有韵味十足的作用。 虽然字体简化,没有平时作品的那份豪放,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一笔一划都彰显了丰满的气势,整体来说比较中规中矩,但是有的笔画还是保留了王羲之固有的不羁,这样一结合,显得《寒切帖》愈加耐人寻味。 《寒切帖》具有章草的故意,这是一种独立的字体,应为其气势磅礴,在书写隶书的时候就偏向草书,但仍保留了隶书的工整规范,就给人一种动静结

王羲之的字有何特点

王羲之的字有何特点 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 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 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 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 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 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 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唐太宗 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 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 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 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 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 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 营造成的迷宫。 元明以来, 一些书家解读王羲之书法, 走向神秘化一端。本来是一看就明白的王书笔法,经过反复的引申发挥, 变得繁复而玄妙, 让人如坠云雾,这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 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 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 学熏陶。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 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 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 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 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