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经济管理类)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经济管理类)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经济管理类)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经济管理类)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教学目标

《线性代数》是学生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重要的数学工具。它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二次型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并具有熟练的矩阵运算能力和用矩阵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受到一定的训练。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行列式、矩阵、向量的线性相关性,线性方程组,矩阵的特征值,二次型等。另外,有关的习题课、应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课也是教学的重要部分。

1.学好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道它的数学思想方法、意义和用途,以及它与其它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

2.掌握基本技能。能够根据性质法则、公式正确地进行运算。能够根据不同问题的情景,寻求和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

3.培养思维能力。能够对研究的对象进行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能运用课程中的概念、定理及性质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对计算结果进行合乎实际的分析、归纳和类比。

4.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将本课程与相关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提出并解决

相关学科中与本课程有关的问题。能够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理念去观察生活,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提出和解决生活中有关的数学问题。

三、教学学时分配

《线性代数》课程理论教学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行列式(10)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相关内容的学习,了解行列式的概念;理解克莱姆法则,并且会用克莱姆法则解相应的方程组;掌握行列式的性质和行列式的展开定理,及正确计算行列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n阶行列式的性质,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

教学难点:n阶行列式的计算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排列与逆序数

1.n阶排列及奇(偶)排列的定义

2.逆序数

第二节 n阶行列式

1.二阶、三阶行列式的定义

2.n阶行列式的定义

3. 一些特殊的n阶行列式计算

第三节行列式性质

1.行列式的性质

2.利用行列式性质计算行列式

第四节行列式按行(列)展开

1. 余子式

2.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法则

3. 范德蒙行列式

第五节克莱姆法则

本章习题要点:

1.n阶行列式的计算

2.行列式按行(列)展开

3.用克莱姆法则解相应方程组

第二章矩阵及其运算(8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单位矩阵、对角矩阵、上(下)三角矩阵、对称矩阵与反对称矩阵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性质,理解矩阵以及逆矩阵的概念。掌握逆矩阵的性质,以及矩阵可逆的充要条件。熟练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转置,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矩阵的概念、运算

教学难点:逆矩阵的概念及其存在的条件和性质。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矩阵的概念

1. 矩阵的定义

2. 几种常用的特殊矩阵

第二节矩阵的运算

1.矩阵的加法和数与矩阵的乘法

2.矩阵的乘法(定义及运算律)

3.矩阵的转置(定义及性质)

4.方阵的行列式(定义及运算律)

第三节逆矩阵

1.逆矩阵的定义及其存在的充要条件

2.逆矩阵的计算公式

3.逆矩阵的性质

第四节分块矩阵

1.分块矩阵的定义、性质及应主要的问题

2.几种特殊的分块矩阵及有关运算

本章习题要点:

1.矩阵的运算规律

2.逆矩阵的判定及求法

第三章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8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消元法解方程组的概念,理解矩阵秩的概念,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定理。掌握用初等变换的方法求方程组通解。熟练掌握矩阵的初等变换以及用行初等变换求逆矩阵及矩阵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矩阵的初等变换

教学难点:矩阵的秩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矩阵的初等变换

1.矩阵初等变换的定义及有关定理

2.用初等变换求逆矩阵的方法

第二节矩阵的秩

1.矩阵秩的定义及其有关性质定理

2.矩阵初等行(列)变换求矩阵秩的方法

第三节线性方程组的解

1.线性方程组消元解法的一般步骤

2.线性方程组解的有关定理

本章习题要点:

1.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及方程组的通解

第四章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10学时)

(一)教学要求

了解n维向量的概念,并且了解线性方程组的一般形式与矩阵形式。理解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掌握判断一个向量组是否线性相关的方法,及初等变换的方法求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及向量组的秩。熟练掌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及判定定理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线性相关,最大无关组的概念和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教学难点:向量组的秩,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向量组及其线性组合

第二节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1.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定义及定理)

2.关于线性组合与线性相关的定理

第三节向量组的秩

1.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

2.向量组的秩定义、定理

第四节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1. 解向量的性质

2. 基础解系

3. 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4.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本章习题要点:

1. 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齐次、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结构解的求法

2. 利用解的结构求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第五章相似矩阵及二次型(12学时)

(一)教学要求

了解正交向量组的概念以及正交矩阵的概念性质,了解相似矩阵的性质以及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理解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理解二次型与二次型的矩阵的概念,理解一个矩阵与对角矩阵相似的条件。掌握求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方法。掌握实对称矩阵化为对角矩阵的方法,且掌握初等变换的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及求法;对称矩阵的对角化

教学难点:对称矩阵的对角化,用正交变换的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第一节向量的内积长度及正交性

1.向量内积的定义与性质

2.正交向量组

3.正交矩阵

第二节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1.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

2.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基本性质定理

第三节相似矩阵

1.相似矩阵及其性质

2.n阶矩阵与对角矩阵相似的条件

第四节实对称矩阵的对角化

第五节二次型

1.二次型及其矩阵

2.合同矩阵

3.二次型的标准型、规范型

4.用正交变换的化二次型为标准型

本章习题要点:

1.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求法

2.n阶矩阵与对角矩阵相似的充要条件

3.用正交变换的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五、教学方法或手段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及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采用启发引导、突出重点、分解难点、深入浅出、举一反三、生动活泼的启发式课堂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自学、提问等多种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六、考核方式及评价要求

课程教学严格按照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进程安排进行日常教学,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自主实践等多种形式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总评成绩由以下四部分构成,各部分分数分布情况如下:

1. 平时成绩(20%):平时上课情况、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及笔记等。

2. 阶段测试成绩(20%):期中考试(闭卷)、课堂测试等。

3. 期末理论考试(60%):闭卷考试。

七、教材及教学主要参考书

推荐教材:

1.《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6月第六版。

2.《线性代数》,杨桂元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第4版。

3.《线性代数》,合肥工业大学基础数学教研室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2版。

参考书目:

1.《线性代数》,杜先能,孙国正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7版。

2.《线性代数》,肖家洪,文海英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3.《线性代数》,刘金旺,夏学文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4.《线性代数》,杜先能,孙国正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0版。

5.《线性代数附册学习辅导与习题选解》,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6.《线性代数习题课教程》,陈殿友,术洪亮,张朝凤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7.《线性代数》,匡国光,杨茂编,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8.《线性代数及其应用》,谢国瑞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4版。9.《线性代数》,卢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6版。

10.《线性代数》,任功全,封建湖,薛宏智编,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11.《线性代数》,陈维新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

12.《线性代数》,王希云主编,兵器工业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13.《线性代数》,俞正光,王飞燕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2版。

14.《线性代数》,陈建华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5月第2版。

15.《线性代数》,李金旺,李冬梅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年1月第2版。

八、说明

此部分可做一些补充说明,若无需说明则可省略该项。

线性代数与概率论课程教学大纲

线性代数与概率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线性代数与概率论 所属专业: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 课程属性:必修 学分:4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将对线性代数和概率论里的一些常见概念和基础知识进行讲解。线性代数里所涉及到的对向量和矩阵的分析和操作,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向量和矩阵中抽象出来的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的概念,将为学生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必要的背景和知识准备。概率论是统计方向的理论基础,对于将来实际工作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有着指导性作用。这门72学时的课把线性代数和概率论放在一起讲实际上强度是比较大的。 线性代数部分先从行列式讲起,接着介绍关于向量组和矩阵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运算。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后,在第三章对于线性方程组问题给出了一个完整的解答。第四章对向量和矩阵的数学抽象引入了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并对空间的代数结构和变换性质作了讨论。最后两章是关于矩阵的比较实用部分,包括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矩阵对角化与二次型。概率论部分先定义了样本空间与随机事件,接着引入概率的概念,列举了一些计算简单概率的方法和例子。随后对随机事件的量化导致了随机变量的引入。从第四章到第七章均是关于随机变量和随机变量函数的内容,我们讨论了一些常见分布及其数字特征,包括期望值,方差和关联函数(协方差)等。对于独立的随机变量序列,我们运用切比雪夫不等式证明了大数律,最后介绍了中心极限定理。 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熟悉线性代数里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数学抽象思维的能力,理解和熟练掌握向量和矩阵的一些性质和相关运算,对于随机过程和随机变量亦有一个初步的具体认识。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所需要的先修知识储备为基本的微积分,代数方程和一些矢量分析。线性代数的知识,包括向量,矩阵和二次型,在以后的学习中都会用到。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的概念在后继的理论课例如量子力学和群论的学习中将扮演重要角色。概率论是后继数理统计

经济数学课程标准.doc

《经济数学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经济数学基础所属专业:财务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等课程类型:基础课学时:84 学分:6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经济数学基础》既是三年制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工具课,也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起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专业服务功能及素质培养功能,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数学应用能力、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任务(1)专业服务《经济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即理解、建立经济数学模型,分析和处理经济数据,支撑专业后续课程,与后续相关课程一起肩负着“专业基本素质”中的“经济活动分析”的任务。 (2)素质培养《经济数学基础》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数学能力、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的重要途径;能提升学生素质,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言而有据、逻辑推理上思维严密、解释现象上精确完美、岗位变化时学习应变。 后续课程:经济学基础、统计实用技术、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等课程 二、课程标准编制的依据 本标准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及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而制订。 三、教学整体要求 在指导思想上,教师要突破传统数学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衔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衔接目前高职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重视数学思想,重视软件解题,重视经济应用;学生要注重数学思想的形成、强化训练、强化实际应用。 在教学的内容上,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从专业经济案例或问题出发,展开知识、方法、思想和应用。要运用数形结合法、启发式、案例驱动式等多种方法教学,努力调动学生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线性代数》课程教案大纲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 适用专业:工科类各专业总学分数: 总学时数:修订年月: 编写年月:执笔:韩晓卓、李锋 课程简介(中文): 线性代数是理、工、经管各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之一。它是以讨论有限维空间线性理论为主,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理论与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其它科学领域中。主要包括:矩阵、行列式、线性方程组、秩问题、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二次型等内容。 课程简介(英文): , . , , . . , , , , , , . 一、课程目的 《线性代数》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它是以讨论有限维空间线性理论为主,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线性代数中的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矩阵和向量组的秩,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特的代数思维模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了解线性代数在经济方面的简单应用,并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及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面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二、课程教案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教案内容 第一章行列式(学时) 教案内容:

二阶三阶行列式;阶行列式的定义;行列式的性质(证明选讲);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证明选讲,行列式按某行(列)展开选讲);克莱姆法则。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行列式的性质;行列式按一行(列)展开定理;克莱姆法则的应用。 难点:阶行列式的定义的理解;阶行列式计算。 第二章矩阵(学时) 教案内容: 矩阵的概念;矩阵的运算(矩阵的加、减法;数乘;乘法;矩阵转置;方阵的幂;方阵的行列式);几种特殊的矩阵(对角矩阵,数量矩阵,三角形矩阵,单位矩阵,对称矩阵与反对称矩阵);分块矩阵(分块阵及其运算,分块对角阵);逆矩阵(可逆阵的定义;奇异阵,伴随阵与逆阵的关系;逆阵的性质,二阶上三角分块阵的求逆方法);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矩阵的运算规律;逆矩阵的性质以及求法; 难点:矩阵的乘积及分块矩阵的乘积;逆矩阵(抽象矩阵的逆矩阵)的求法。 第三章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学时) 教案内容: 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矩阵定义;初等矩阵与矩阵初等变换的关系。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逆);矩阵的秩(矩阵的秩的定义;矩阵的秩与其子式的关系;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线性方程组的消元解法(消元解法与初等行变换的关系;线性方程组有唯一解、无穷多组解和无解的讨论;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判别定理;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利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逆矩阵与矩阵的秩;利用初等变换求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难点:利用初等变换求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线性代数实践课作业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行列式的计算方法 课程名称:线性代数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 2012154班 成员组成: 联系方式: 2013年10月27日

摘要: 行列式是线性代数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是线性代数中的一个最基本`最常用的工具.本质上,行列式描述的是在n维空间中,一个线性变换所形成的平行多面体的体积,它被广泛应用于解线性方程组,矩阵运算,计算微积分等.尤其在讨论方程组的解,矩阵的秩,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方阵的特征向量等问题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掌握行列式的计算方法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 行列式,范德蒙行列式,矩阵,特征值,拉普拉斯定理,克拉默法则。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determinant Abstract: Determinant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object of linear algebra,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of linear algebra ` the most commonly used tools. In essence, the determinant is described in n dimensional space, a parallel polyhedron volume which is formed by the linear transformation, it is widely used in solving linear equations, the matrix, the calculation of calculus, etc. Especially in the discussion of solving systems of nonlinear equations, matrix rank, vector linear correlation, the problem such as characteristic vector of play a crucial role, so to master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determinan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Key words: Determinant vandermonde determinant, matrix, eigenvalue, the Laplace's theorem, kramer rule.

《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平时作业

《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 作业题 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题 1.计算112212 12x x x x ++=++?(A ) A .12x x - B .12x x + C .21x x - D .212x x - 2.行列式1 11111111 D =-=--?(B ) A .3 B .4 C .5 D .6 3.设矩阵231123111,112011011A B -????????==????????-????,求AB =?(D ) A .-1 B .0 C .1 D .2 4.齐次线性方程组123123123 000x x x x x x x x x λλ++=??++=??++=?有非零解,则λ=?(C ) A .-1

B .0 C .1 D .2 5.设???? ??=50906791A ,???? ? ? ? ??=6735 6300B ,求AB =?(D ) A .1041106084?? ??? B .1041116280?? ??? C .1041116084?? ??? D .1041116284?? ??? 6.设A 为m 阶方阵,B 为n 阶方阵,且A a =,B b =,0 0A C B ??= ???,则C =?( D ) A .(1)m ab - B .(1)n ab - C .(1)n m ab +- D .(1)nm ab - 7.设???? ? ??=343122321A ,求1-A =?(D )

A .132********?? ? ? -- ? ?-?? B .13235 322111-?? ? ?- ? ?-?? C .1323532 2111-?? ? ?- ? ?-?? D .1323 5 322111-?? ? ?-- ? ?-?? 8.设,A B 均为n 阶可逆矩阵,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B ) A .111[()]()()T T T A B A B ---= B .111()A B A B ---+=+ C .11()()k k A A --=(k 为正整数) D .11()(0)n kA k A k ---=≠ (k 为正整数) 9.设矩阵m n A ?的秩为r ,则下述结论正确的是(D ) A .A 中有一个r+1阶子式不等于零 B .A 中任意一个r 阶子式不等于零 C .A 中任意一个r-1阶子式不等于零 D .A 中有一个r 阶子式不等于零 10.初等变换下求下列矩阵的秩,32 1321317051A --?? ? =- ? ?-?? 的秩为?( C )

西方经济学 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稀缺性与资源配置 1、稀缺性。 2、资源配置。 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 2、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 三、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均衡价格理论 2、效用理论与消费者行为 3、生产者行为理论 4、市场结构理论 5、福利经济理论 四、基本的市场竞争模型 (一)产权与交换动机。 (二)私人利益。 (三)市场机制。 五、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经济人假设 2、产权明确 3、完全信息

4、厂商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整体。 六、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奠基时期。 2、建立体系时期。 3、扩充和完善时期。 4、深化时期。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个量研究方法 二、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三、均衡分析 四、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五、模型分析方法 第三节供求分析 一、需求分析 1、需求 2、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 3、需求曲线 4、需求定律 5、需求函数 6、需求的决定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 (2)相关商品的价格。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4)消费者的偏好。

(5)政府的消费政策。(6)消费者的预期。 二、供给分析 1、供给 2、个别供给和市场供给。 3、供给曲线 4、供给函数 5、供给定律 6、决定供给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 (2)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3)生产要素价格的提高(4)其他商品的价格 (5)预期 (6)税收政策 三、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1、均衡产量 2、均衡价格 四、弹性分析 (一)弹性分析的基本问题 1、弹性的定义 2、计算 (二)需求的弹性分析(三)供给的弹性分析

线性代数教学大纲2016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线性代数课程是高等院校理科(非数学类专业)、工科、经济和管理各专业(特别是需要数学基础知识较强的相关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线性代数主要处理线性关系问题,它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通过线性代数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学习相关课程及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面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还可以提升学生相应的数学素养。 2.课程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空间与线性变换、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及矩阵的对角化、二次型。 行列式和矩阵是学习解线性方程组的基础,利用行列式,根据克拉默法则可以求解某些非齐次方程组的解;利用行列式可以判定某些齐次线性方程组是否有非零解。行列式也可以判定矩阵是否可逆,并用之求可逆矩阵的逆矩阵;利用矩阵可以判定和求非齐次方程组的解,以及可以求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非零解;建立R n的基与向量在基下的坐标及坐标变换,并讨论欧式空间及其结构;讨论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及矩阵 - 1 -

的对角化问题;利用以上理论讨论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合同变换与合同矩阵,二次型的秩、惯性定理、标准形和规范形,用正交变换和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等。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无; 并行课程:微积分,高等数学等; 后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计算机数据结构、算法、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密码学、经济学、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等课程中,都会涉及到线性代数的相关基础知识。由于理解及知识储备的原因,建议在一年级下学期或者二年级时,学生开始选修《线性代数》。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目标是为非数学类专业学生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扩大数学知识面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和基本技能,更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空间直观和想象能力。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 (1)掌握行列式、矩阵的基本定义及性质等,能够计算行列式的值; (2)理解线性方程组求解理论,掌握向量组的秩、矩阵的秩、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等概念,会分析并求解齐次、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3)熟练掌握向量的运算,理解R n中的基、坐标、基变换与坐标变换及内积的相关知识; (4)掌握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矩阵的对角化理论; (5)掌握二次型的标准型和正定二次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6)能够借助Matlab等计算机软件进行行列式的计算、求解线性方程组等。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 1 -

《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管理经济学(Managerial Economics) 二、学时与学分 学时:40 学分:2.5 三、授课对象 工商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 四、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 五、教学目的 管理经济学课程是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位课,它是一门把微观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用于企业经济管理决策的学科。其教学目的,一是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实践提供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的思想框架;二是使学员了解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使企业的决策能够更好地适应于市场体系。 六、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在教学计划中,管理经济学是一门业务理论基础课。它一方面是为各门专业管理课打下业务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又对各门专业管理课起综合作用, 说明它们如何配合才能实现企业的目标。 1、绪论(第一章) 1)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管理经济学的关系; 2)管理经济学和经济体制; 3)机会成本的概念与计算; 4)管理经济学研究方法:抽象分析法、均衡分析法、边际分析法、数量经济模型。 基本要求: (1)管理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是一门应用科学。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如果一项资源既能用于甲用途,又能用于乙用途,那么资源用于甲用途的机会成本,就是资源用于次好的,被放弃的其他用途本来可以得到的净收入。 (3)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 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机会成本 =销售收入-机会成本-正常利润 (4)边际分析法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达到一定水平后,消费者消费某一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数量的增加而减少。 学习建议: 自主学习和视频课堂3学时,练习1学时。 作业: 1、一台设备可用来生产A产品,也可用来生产B产品,但是若生产其中一种,就必须放弃另一种。与两种产品生产有关的一个计划期的数据如下。 (1)生产A、B两种产品的会计利润为多少? (2)生产A、B两种产品的经济利润为多少? 2、某企业今年计划使用钢材10万吨,仓库里面有前年购入的钢材3万吨,单价为1200元/吨;有去年购入的钢材5万吨,单价为1500元/吨;还有今年购入的钢材5万吨,单价为1600元/吨。

(完整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标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Probability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由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两部分组成。它是研究随机现象并找出其统计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科学等各个领域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科学体系。从学科性质讲,它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为建筑专业学生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二)先修后续课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这些课程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后续课程为《混凝土结构设计》、《地基与基础》等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为这些课程中的模型建立等内容的知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基本设计思路是极力用较为通俗的语言阐释概率论的基本理论和数理统计思想方法;理论和方法相结合,以强调数理统计理论的应用价值。总之,强调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特点,力求在实际应用方面做些有益的探索,也为其它学科的

进一步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几乎遍及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以及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之中。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掌握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熟悉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推断的各种基本方法,并能用所掌握的方法具体解决工程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一)能力目标 力求在简洁的基础上使学生能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内容体系,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其它学科的学习中能灵活、自如地应用这些理论。 (二)知识目标 1.理解掌握概率论中的相关概念和公式定理; 2.学会应用概率论的知识解决一些基本的概率计算; 3.理解数理统计的基本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分析、不断创新的精神; 2.培养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较强的计划、组织和协调能力; 3.培养具有认真、细致严谨的职业能力。 四、课程内容 根据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随机事件、随机变量、随机向量、数字特征、极限定理。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表4-1。 表4-1 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线性代数A》教学大纲

《线性代数A》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线性代数A 课程性质: 必修 课程英文名称:Linear Algebra A 总学时:48学时,其中课堂教学48学时 先修课程:初等数学 面向对象:全校理工科学生(包括财经类等文科专业) 开课系(室):数学科学系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线性代数是理工科及财经管理类本科生必需掌握的一门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行列式的计算、矩阵理论、向量组和向量空间基本概念,用矩阵理论求解线性方程组、及用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理论讨论矩阵的对角化并进一步研究二次型,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和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相关课程与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奠定必要的、必需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1. 行列式(6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行列式的定义、掌握行列式的基本性质。会应用行列式性质和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进行行列式计算。 重点:行列式性质 难点:行列式性质和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的应用 2.矩阵(12学时) 教学要求:理解矩阵的概念、掌握单位矩阵、对角矩阵与对称矩阵的性质。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方阵行列式、转置的定义及其运算规律。理解逆矩阵的概念及其性质,熟练掌握逆矩阵的求法。熟练掌握矩阵的初等变换及其应用。理解矩阵秩的概念并掌握其求法。了解满秩矩阵的定义及其性质。了解分块矩阵及其运算。 重点:矩阵的线性运算、矩阵的乘法、逆矩阵的求法、矩阵的初等变换 难点:矩阵的秩,矩阵的分块 3.向量组和向量空间(10学时) 教学要求:理解n维向量的概念及其运算。理解向量组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与线性表示等概念,了解并会用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有关性质及判别法。了解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和秩的概念,并会求向量组的秩。了解n维向量空间及其子空间、基、维数与坐标等概念。了解向量的内积、长度与正交等概念,会用施米特正交化方法把向量组正交规范化。了解规范正交基、正交矩阵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性质。 重点:n维向量的概念、线性相关、线性无关、极大线性无关组、向量组秩的概念难点:线性无关的相关证明、向量组秩的概念、向量空间 4. 线性方程组(8学时)

《畜牧业经济与管理》教学大纲(二)

《畜牧业经济与管理》教学大纲 学时:36学时 适用专业:高职高专类学校畜牧、兽医类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教材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高职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苦干意见》的精神,科学阐明了畜牧业经济管理的规律及其运用,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选修课程,为新世纪培养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建设和畜牧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高等畜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前导课程:《政治经济学》、《管理学原理》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以适用为目的,以讲清概念,强化实训为重点,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做到科学性、先进性和政策性的统一,掌握现代畜牧业经济与管理的新内容、新技术、新方法,并能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灵活能力,提高学生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才能。 三、教学条件 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要求,为了使学生学以致用,尽量营造条件建模拟实训环境以增强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技能型人才。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五、教法要求: 本课程由理论与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理论教学右倾深入浅出,能激发学生兴趣,树立自信心;实践教学右倾加强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六、考核标准: 考试成绩由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两部分组成,各占50%,均采取百分制评分。 七、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靳胜福主编《畜牧业经济与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参考书: [1]陈良珠主编《畜产品市场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 [2]张存根主编,《WTO与中国畜牧业》中国禽业导报2000年 [3]姜克芬主编《中国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方光罗主编《市场营销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线性代数(B)》课程大纲

线性代数(B 类)课程教学大纲

理解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并掌握其性质与求法。 理解相似矩阵的概念及性质以及n 阶方阵能相似于对角矩阵的充要条件。掌握求矩阵的相似对角矩阵的方法。 理解正交矩阵的概念及其性质。 了解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掌握实对称矩阵正交相似于对角矩阵的方法。 对于相似于对角矩阵的方阵,能由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构造出对应的方阵。 6.第六章实二次型(学时数:2.5 次课5 学时,对应代码:A3、A4、A5、B1、B2、 B3、C1、C2、C4 ) 理解实二次型和它的矩阵、秩等概念。了解实二次型经非退化的线性代换仍为二次型且秩不变的性质。 知道矩阵的合同的概念及简单性质。 理解二次型的标准形与规范标准形的概念。熟练掌握用正交代换化二次型为标准形。会用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能用非退化的线性代换化二次型的标准形为规范标准形。 了解惯性定理。理解正定二次型与正定矩阵的概念及其性质。掌握正定二次型的判别方法。 7.第七章线性变换(学时数:4 ~6,对应代码:A3、A4、A5、B1、B2、B3 C1、C2、C4 )(由于课时所限,课堂教学不讲授该章的内容) 了解线性变换、变换的象与原象等概念。知道线性变换的简单性质。 了解线性变换与矩阵之间的关系,知道线性变换的矩阵。 掌握R^n 中线性变换在一组基下的矩阵的求法与已知向量在一组基下的坐标求向量在线性变换下的象的坐标的方法。 了解线性变换在不同基下的矩阵之间的关系。掌握在R^n 中利用过渡矩阵求线性变换在不同基下的矩阵的方法。 了解在一般的线性空间中线性变换在一组基下的矩阵的求法与已知向量在一组基下的坐标求向量在线性变换下的象的坐标的方法。了解线性变换在不同基下的矩阵的求法。

农村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一村一)

农村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一村一) 一、课程的作用与任务 农村经济管理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农科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本课程按成人学习特点设计,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既给出了农村经济管理课程的理论框架,又讨论了农村经济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思路。同时在可能情况下增加信息量,介绍国内外的一些情况,以开阔学员的视野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较为全面地掌握农村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本课程课内学时90,电视学时18。 本大纲内容分七个单元,共15章。 第一单元:总论(第1,2,3章)18学时 第二单元:产业结构(第4、5章)16学时 第三单元:生产要素管理(第6、7、8、9章)20学时 第四单元:流通与市场(第10、11章)10学时 第五单元:财务与分配(第12、13章)16学时 第六部分:农村经济效益及农村现代化(第14、15章)10学时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导言(6学时) 教学内容: 1.农村与农村经济 (1)农村是与城市相对应的地域概念,是一国(或地区)城市和领海以外的地域; (2)农村的特点; (3)城乡差别是一种历史现象; (4)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2.农村经济在我国的地位 (1)农村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2)大力发展我国农村经济; 3.农村经济管理的职能 决策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指挥职能、控制职能、激励职能 4.农村经济管理的任务 发展生产力,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5.农村经济管理的原则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责权利相结合原则,经济、社会、生态、科技协调发展原则,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原则 6.农村经济管理的方法 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事项思想教育方法。 教学要求: 了解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和趋势。 了解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以及如何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和农村经济学科。 重点掌握在管理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般掌握管理的任务和方法; 重点掌握管理的职能。

《线性代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线性代数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 新疆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 基础数学教研室

目录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 (3)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3)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3) 第四部分教学方案 (8) 第五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 (9) 第六部分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0)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 一、课程性质 线性代数是高等院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为培养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本科层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员而设的一门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了解有关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而且使学生会应用线性代数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为后续课程作好必要的准备。 二、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线性代数 适用专业:财经。管理类各专业 总学时数:54学时 修课方式:必修 三、课程说明 本课程共六章,由于我校线性代数课实行普通班与快班分级教学,根据教学计划(每周3课时),因此,第一至四章为必学内容,主要掌握矩阵、线性方程组理论、n维向量空间、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及其有关的基本知识,第五章为快班必学内容,普通班为选学内容,第六章为普通班和快班选学内容。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矩阵及线性方程组理论,n维向量空间、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二次型理论知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特的代数思维模式及逻辑推理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课程和现代化科学技术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行列式(8学时) 【教学内容】 §1.1 阶行列式的定义 二、三阶行列式的定义、排列的逆序数、n阶行列式的定义。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3》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A19020240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3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开课学期:3 总学时:48学时 总学分:3学分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 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关于一国国民经济总量问题比如:经济增长、就业、价格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等的学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推荐教材: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书目: 刘涤源、谭崇台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上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宋承先著:《现代西方经济学》(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萨级尔森、诺德豪斯著:《经济学》(下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多恩布什、费希尔著:《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改革》、〈财贸经济》、《金融研究》、《经济学消息报》、《中国经济时报》等报刊杂志。 二、课程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 绪论(2学时) 本绪论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4学时) 本章主要阐明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为以后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提供一个必要的前提。 第一节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四、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国民收入核算 第二节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核算 一、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对《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的认识

对《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的认识 【摘要】本文针对《线性代数》课程的“抽象性”的特点,从线性代数的研究对象、研究思想、概念和方法以及应用等方面,通过一些实例,提出了如何使线性代数课程生动起来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线性代数;抽象性;生动;实例 《线性代数》与《高等数学》是大学数学教学中的两个最基本的课程。相比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比如:学时相对较少、概念和内容比较抽象等。但是,学生通常并没有因为它的内容少,定理、公式少而觉得容易学习,反而因为线性代数的抽象性而“望而生畏”,很难入门。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化“抽象”为“生动”,引领学生走进线性代数的奇妙世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线性代数的思想与精髓,并能很顺利的加以应用,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 让线性代数的研究对象和思想生动起来 每一门课程都有它的主要研究对象,线性代数的研究对象是向量空间及线性变换的理论。线性代数以代数的方法在解决几何问题,体现了代数与几何的结合。而将代数与几何互相转换的方式融入教学中去,就使得教学过程生动、形象而又直观。 (1)在学习矩阵的运算时,矩阵乘法相对来说,会使学生觉得非常“不自然”,如果适当融入一些与空间相关的例子,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1 计算cosφ sinφ-sinφ cosφ.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cosφ sinφ-sinφ cosφ= cos nφ sin nφ-sin nφ cos nφ. 事实上,我们知道,矩阵cosφ sinφ-sinφ cosφ可以表示二维空间,即平面上的旋转变换,指空间中的向量都旋转φ(弧度),是线性变换的一种。而cosφ sinφ-sinφ cosφ可以理解为空间做了n次这样的旋转变换,得到旋转nφ的变换,对应表示矩阵恰好为: cos nφ sin nφ-sin nφ cos nφ. 这样,我们就从几何空间的直观例子使矩阵乘法变得生动、形象。 (2)初等矩阵的理解也可以借助几何方法:如初等矩阵1 0 00 k 00 0 1可以理解为一个拉伸或压缩变换;1 0 00 1 00 c 1可以看做是一个投影平移变换等。 (3)利用正交变换使二次型化标准形,这是线性代数课程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化标准形?为什么要使用正交变换法?这样做有什么实际意义?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例2 用正交变换法将二次型化为标准型:f=2x+3x+3x+4xx. 我们可以通过正交变换xxx=1 0 0 0 0 -yyy,使二次型化为标准形:f=2y+5y+y. 从几何角度理解,2x+3x+3x+4xx=1在三维线性空间中,表示什么样的曲面呢?我们知道正交变换保持正交性不变,即在变换后,在仍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新坐标下,方程化为2y+5y+y=1,即表示的曲面是一个椭球! 二次型标准化问题是矩阵理论的一个应用,是将一个有中心的二次曲线(面)方程化为标准方程,从而对其进行分类,线性代数中将它推广到n维空间中,并给予了解决。如果将这种方法用到解析几何中,它可以解决有心曲线(面)的分类问题. 这充分反映了利用矩阵这个线性代数的重要工具,去研究问题的价值体现。也使得线性代数研究对象和思想的应用灵活起来。

《计算机专业类数学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专业类数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计算机数学基础 【课程代码】130949 【适用专业】机电、汽修、汽运等理工类专业 【学时数】84 【学分数】4 【开设时间】一学年 【编制人】副教授 【审批人】副教授/数学教研室主任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描述,进而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方法和理论。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它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信息。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计算机的结合愈来愈紧密,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从特殊角度演绎现实问题、探求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规律,并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做出抉择,提供有效而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计算机数学是一门计算机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2、课程的基本理念 (1)优化课程结构,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应突出“应用”的主旨,从而与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适应,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相衔接。 (2)以素质、能力培养为目标,充分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数学是一种普适性工具,在数据处理,表达计算、演绎推理等方面为其它学科提供了一种特有的语言、思想和方法,数学的基础性地位无可替代,更不能偏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高等数学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应充分遵循“需有所学、学有所用”的原则,教学过程中应从素质、能力培养出发,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计算机数学基础的学习内容应当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而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接受能力基础之上。而教师也不是被动的,应调动一切可行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习和实践提供有效的知识工具和良好的思维素质。 (4)加强计算机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计

线性代数教学大纲

线性代数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要求 (一)矩阵 1. 理解矩阵概念。了解单位矩阵,对角矩阵,对称矩阵等特殊矩阵。 2. 熟练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运算、转置运算及其运算规律。 3. 了解行列式的定义和性质,掌握行列式的计算。 4. 掌握克拉默(Cramer)法则。 5. 熟练掌握矩阵的初等变换,理解初等矩阵的概念。 6. 熟练掌握矩阵秩的求法,了解满秩矩阵的性质。 7. 理解逆矩阵的概念及其存在条件,熟练掌握求逆的方法。 8. 掌握分块矩阵的运算并能利用矩阵分快法简化矩阵运算。 (二)n维向量 1. 理解n维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线性运算。 2. 理解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定义。了解有关的定理结论。 3. 理解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与向量组的秩的概念,熟练掌握向量组的的秩与极大无关组的求法。 4. 理解向量的内积及正交的定义,掌握线性无关向量组正交规范化的方法及正交矩阵的判定及性质。 5. 了解n维向量空间、子空间、基、维数、坐标等概念。 (三)线性方程组 1. 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及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 2. 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及通解的概念。熟练掌握其求法 3. 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及通解的概念。 4. 熟练掌握用行初等变换求线性方程组通解的方法。 (四)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1. 理解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及性质,熟练掌握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

求法。 2. 理解相似矩阵的概念、性质,掌握矩阵相似对角化的充要条件及求法。(五)二次型 1. 掌握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了解二次型的秩的概念,了解二次型的标准形,规范形的概念及惯性定理。 2. 熟练掌握用正交变换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型的方法。 3. 了解二次型的分类,熟练掌握二次型及其矩阵的正定性与判别法。 二. 课程内容 第一章矩阵(8-10学时) §1 矩阵的概念 §2 矩阵的线性运算 §3 方阵的行列式及其性质 §4 初等变换与矩阵的秩 §5 初等矩阵与逆矩阵 §6 分块矩阵 习题课 第二章 n维向量(7-8学时) §1 n维向量及其运算 §2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3 向量组的秩 §4 向量空间 §5 向量组的正交性与正交矩阵 习题课 第三章线性方程组(3-4学时) §1 齐次线性方程组 §2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习题课 第四章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4-6学时) §1 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完整word版)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 2.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 3.学科编码:020202 4.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学为经济类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区域经济学 专业的必修课。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6.课时安排(建议):36学时 7.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区域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它是新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以及城市经济学相互交叉,又与理论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区域经济学,又与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密切相关。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课程基本目标和要求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要素区际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学科。本学科的基本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区域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生产要素转移规律、区域系统非均衡形成机制、区域经济结构演进及区际经济结构差异、区际差距形成机理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区域经济政策。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上述理论。 区域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和强的学科,强调国外区域理论与国内区域理论的结合、传统区域理论与最新区域理论的结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从区域经济现实中抽象出区域经济内在规律。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现象,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域经济实践活动。 三、教学内容组成 区域经济学主要的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和10章。讲授内容,主要围绕生产

高等数学课程标准

《高等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和作用 高等数学是高职高专各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与后继专业课教学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影响到学生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影响到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它具有综合性高、逻辑性强和应用性广等特点,对于理解专业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让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理论、技巧和思想方法,为后设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其次,逐步培养了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问题能力,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综合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最后还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为专业目标服务,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处理实际专业问题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满足后继专业课程对数学知识需要,培养出能够满足工作需要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基本理念 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高专各专业公共基础课,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对照教育部最新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致力于实现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内容不仅反映出专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同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而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课程设计努力满足学生对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抽象思维、推理能力、应用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均有大的发展。 三、课程标准设计思路及依据 (一)教学内容 《标准》安排了《一元函数微积分》的基本内容。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