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合理化

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合理化

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合理化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以其高效和快速的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国际分工也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化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成为了一个关乎各国经济利益的重要议题。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建议。

一、国际贸易的现状

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经济往来的重要渠道,全球贸易总额已经超过了25万亿

美元。而中国则成为了全球第二大贸易国家。虽然国际贸易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贸易逆差、产业结构失衡等。

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是互利互惠、平等互利、非歧视和可预测性等。然而在实

际中,贸易关系并不总是符合这些原则。有些发达国家通过贸易壁垒、补贴等手段保护本国产业,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来自海外的强烈竞争压力,难以融入全球价值链。

二、国际分工的现状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在全球范围内根据其自身资源和优势,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生

产和服务的过程。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全球生产效率,加快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快速崛起也离不开其在国际分工中的角色。

然而,国际分工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过分依赖外部资源。许多发展中国家为

了规避高昂的生产成本,只扮演一些粗加工、组装等简单角色,其经济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全球市场变化。另外一个问题是内外部不均衡问题,政策制定者不愿意让某些部门或地区出现危机,导致外部资源过度集中,对贫困发展中国家造成损害。

三、合理化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建议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合理化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至关重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

三个方面进行建议。

1.加强国际贸易的规范

国际贸易应该基于平等、公正、透明、非歧视等原则,以共赢的态度来推进。各国在减少贸易壁垒、取消非关税壁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应该加强努力,促进国际贸易的合理化。

2.发扬各国优势促进国际分工

各国应当依据其资源和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同时,应该注重提高技术和知识水平,发展高科技和附加值高的产业,防止在国际分工中扮演低劳动力成本加工的角色。

3.有效应对分工带来的负面影响

各国应该避免过分依赖国际分工,不要将自身经济发展的脊梁骨全部交给我国以外的产业和服务。政策制定者应该适时地退出一些产业、区域,让自由市场来发挥分配作用,逐步实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产业。另外,还要进行技术获得,构建自主生产系统,防止资源过度依赖,提高应对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在促进全球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而合理化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可以更好地实现全球经济的发展,也是各国人民共同期待的。只有在遵循公正和互惠互利的原则下,不断调整和适应全球经济的变化,各国才能实现共赢的局面。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 考点精析 一、国际分工的概念与作用 (一)概念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二)作用 1 .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2 . 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 3 . 国际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 4 .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16~18世纪中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以及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经济形态。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该阶段只存在着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二)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这个阶段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接着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 1 . 机器工业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资基础。 2 . 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3 . 世界市场上出现大宗商品。 (三)形成阶段 这一段包括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加强,形成了国际分工体系。其特点主要有: 1 . 进入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扩大。 2 . 发达国家间出现部门分工。 3 . 亚、非、拉美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 4 . 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的。 三、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一)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1 . 世界性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 2 . 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3 . 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接受。 4 . 国际分工的参与度扩大。 (二)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1 . 垂直型 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 2 . 水平型 水平型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进社会财富,在分工的基础上提出了其绝对优势理论,来说明各国进行生产分工,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在其代表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论》)(1776)1中,他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在对其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在他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例子:律师与打字员)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从而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各国的物质福利。这种交换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利益论”。 英国和葡萄牙两国的绝对成本差异(成本用每单位产品所用工时数计算) 1这本专著的第一个中文译本是翻译家严复的《原富》。

分工前: 从表中可以看出:生产同量的呢绒,英国的生产成本比葡萄牙低,处于绝对优势,而生产同量的酒,葡萄牙的生产成本比英国低,处于绝对优势。 分工后:英国(220/100=2.2)葡萄牙(190/80=2.37) 交换后:英国(除了保持1个单位的呢绒和1个单位的酒,还多了0.1个单位的呢绒),葡萄牙(除了保持1个单位的呢绒和1个单位的酒,还多了0.37个单位的酒)

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合理化

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合理化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以其高效和快速的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国际分工也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化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成为了一个关乎各国经济利益的重要议题。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建议。 一、国际贸易的现状 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经济往来的重要渠道,全球贸易总额已经超过了25万亿 美元。而中国则成为了全球第二大贸易国家。虽然国际贸易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贸易逆差、产业结构失衡等。 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是互利互惠、平等互利、非歧视和可预测性等。然而在实 际中,贸易关系并不总是符合这些原则。有些发达国家通过贸易壁垒、补贴等手段保护本国产业,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来自海外的强烈竞争压力,难以融入全球价值链。 二、国际分工的现状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在全球范围内根据其自身资源和优势,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生 产和服务的过程。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全球生产效率,加快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快速崛起也离不开其在国际分工中的角色。 然而,国际分工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过分依赖外部资源。许多发展中国家为 了规避高昂的生产成本,只扮演一些粗加工、组装等简单角色,其经济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全球市场变化。另外一个问题是内外部不均衡问题,政策制定者不愿意让某些部门或地区出现危机,导致外部资源过度集中,对贫困发展中国家造成损害。 三、合理化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建议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合理化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至关重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 三个方面进行建议。

1.加强国际贸易的规范 国际贸易应该基于平等、公正、透明、非歧视等原则,以共赢的态度来推进。各国在减少贸易壁垒、取消非关税壁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应该加强努力,促进国际贸易的合理化。 2.发扬各国优势促进国际分工 各国应当依据其资源和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同时,应该注重提高技术和知识水平,发展高科技和附加值高的产业,防止在国际分工中扮演低劳动力成本加工的角色。 3.有效应对分工带来的负面影响 各国应该避免过分依赖国际分工,不要将自身经济发展的脊梁骨全部交给我国以外的产业和服务。政策制定者应该适时地退出一些产业、区域,让自由市场来发挥分配作用,逐步实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产业。另外,还要进行技术获得,构建自主生产系统,防止资源过度依赖,提高应对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在促进全球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而合理化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可以更好地实现全球经济的发展,也是各国人民共同期待的。只有在遵循公正和互惠互利的原则下,不断调整和适应全球经济的变化,各国才能实现共赢的局面。

国际分工、对外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分工、对外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国际分工的含义,熟悉国际分工形成发展的几个阶段。通过举例,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掌握对外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重点: 国际分工的定义。 难点: 对外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讲授

第一节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二、国际分工发展的阶段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第二节对外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际贸易的含义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是各国(地区)之间分工的表现,反映了世界各国(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 二、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 对外贸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有剩余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 (二)是商品交换要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 背练习册相关题目。

第一课时 [复习回顾]: 1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相同点。 2、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不同点。 3、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回顾、总结。 [讲授新课] 第一节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二、国际分工发展的阶段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次大战后) 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从分工的格局上,工业国与工业国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2.从工业部门分工上,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这种部门内部的分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2)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3)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3.从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分工上,不同层次的工业部门分工在逐步发展,而以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逐步削弱

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基本特征

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基本特征 作者:李雨轩 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9年第2期 摘要:随着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对全球范围的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世界各国在各个领 域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国际分工也在产生大的变化,实现了从部门间到产业间再到产 品间的不断深化,当代国际分工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国际体系。国际分工的不断深 化也影响着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一个国家想要在国际经济上立足就必须顺应全球化的潮流, 认清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基本特征,根据自身在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寻求正确 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国际分工;贸易格局;基本特征 引言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这种分工跨越了民族和国家,将世界各个国 家和地区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密不可分地整体,它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产物。经济 全球化发展实现了世界范围的资源配置,一方面,国际贸易快速增长下,国际分工规模扩大; 另一方面,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实现了全球流动,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也 在发生着模式上的重要改变。 一、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15 世纪末16 世纪初,随着美洲大陆的发现,国际贸易的范围迅速扩展至全球范围,原本 存在的地域分工也有了新的发展。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这一时期用于国际间交换的商品的数量、种类等都迅速增加。西欧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并且在殖民地建立了面向宗主国家的早 期专业化生产,这种生产逐渐形成了早期的国际分工。但由于各国的内部政策不同、运输条件 不发达等原因,这一时期的国际交换没有进一步扩大,因此,这时的国际分工还没有成为一个 完整的经济形式,仅仅是一种扩大化的地域分工。 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国际分工才从真正意义上形成。18 世纪60 年代,英国率先 展开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想机器大生产方向过渡。机器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大规模的生产满足了当时的市场需求,同时推动了工业内部分工的完善和发展,使工业产 生了各种各自独立的细化部门。随着工业产品产量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内部分工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长途运输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这为铁路、轮船等为首交通方式和电报为代表的新兴通 讯方式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综合各种条件,生产分工已经脱离了地域性向国际方向发展。大规 模生产所需的原料等本国已经没有能力满足,而生产出来的产品本国市场也无力全部容纳,因 此生产分工规模已经脱离了本国基地而依靠世界市场和国际交换与分工。因此垄断主义国家逐 渐发展,完全掌握了工业的生产,通过各种手段强迫殖民地国家和其他落后国家成为其原料产 地和市场。这种分工逐渐蔓延至世界各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分工体系发展到成熟阶段。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世 界工业产量和贸易量迅速增长,国际分工向纵深化发展,国际分工由最初的以工业部门和原料 部门分工向各产业部门内部细化分工转变。科技革命影响下,用于国际交换的产品更加多样化,产品的技术和质量也有极大的提高,这就需要工业生产实现更高水平的专业化分工,即同一产 业实现部门内部进行国际范围内的分工协作。在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中,跨国公司的作 用越来越凸显,由跨国公司实现的对外贸易加强了各国的经济联系,十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

国际分工的理论依据

国际分工的理论依据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绝对成本说—绝对利益论 1、产生背景 15世纪到18世纪末,数百年间长期流行一种经济思想——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既是一种经济思想,又是一种国民经济政策实践。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是:①金银或货币是国家财富的唯一表现形式;②对外贸易是增加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③增加国家财富的贸易政策应该是多卖少买。 2、主要论点: ①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原因。 ②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和交换能最大限度的增加自己的利益。 ③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的分工的互利原理可以推广到国与国之间。 3、绝对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个国家财富的增加并不是象重商主义者认为的那样,而是要通过国际分工,发展自由贸易;各国都要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将会使各国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家财富。 4、绝对成本学说简评 ①进步意义:斯密关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利益的分析基本是正确的。尤其是他 提出的自由贸易理论在18世纪的英国具有进步意义。斯密提出绝 对成本理论,主张参与国际分工,开展自由贸易,成为英国资产阶 级反对重商主义的理论工具,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 ②理论缺陷:其一、假设条件过于苛刻,共有8个前提:世上只有两个国家,只 生产两种产品;两国都主张自由贸易;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在 一国内部有流动性,而在两国之间没有流动性;没有运输成本;没 有技术变化;实行物物交换;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单位劳动时间 支付的报酬相同)。 其二、单纯从成本低的角度考虑分工会带来利益。 其三、理论本身存在局限性。

一、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于1817年出版。 1、比较利益学说的假定前提(与绝对成本学说相同),有8个前提。 2、比较利益学说的内容: 李嘉图由个推及国家,认为国家间也应该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 即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成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有利程度最大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 3、比较利益学说的评价: 进步意义:其一、该理论为各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大基石。 其二、该理论在历史上起过重大进步作用。为英国资产阶级争取 自由贸易提供了理论武器,而自由贸易政策又促进了英国生产力 的迅速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和贸易中居 于首位。 理论缺陷:其一、理论成立的假定条件苛刻。 其二、比较成本理论未能揭示引起各国劳动成本差异的原因。 二、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学说 赫克歇尔,出生于瑞典,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在大学任助教,3年后,获得博士学位,他的论文《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在10年后才得到世人的关注。赫克歇尔在这篇文章中的许多观点都极大地启发了他的学生俄林,俄林的代表作为《地域和国际贸易》,1977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国际分工

1.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既是国内分工的延续, 又是高于国内分工的一种国际化社会分工。 2.垂直性国际分工:它是指紧急发展水平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工。 3.水平型国际分工:它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4.混合型国际分工:它是指垂直型和水平型两者结合的分工形式。 5.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国家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各国在国际分 工的基础上,通过世界市场实现商品、资本、劳动、科技和服务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达到国际收支均衡的行为和方式。 6.贸易平衡: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商品进口和出口相等,叫做贸易平衡。 7.贸易顺差:如果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叫做贸易顺差,又称出超。 8.贸易逆差:如果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叫做贸易逆差,又称入超。 9.国际贸易依存度:它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商品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 值的比重。 10.出口贸易:它是指将本国生产加工的商品运往他国市场销售或为他国提供服 务。 11.进口贸易:它是指将外国商品输入本国国内市场销售或接受他国提供的服 务。 12.过境贸易:它是指两国之间的贸商品经过第三国国境运送时,对于第三国来 说所发生的贸易。 13.复出口:它是指输入本国的商品再输出时的贸易行为。 14.复进口:它是指输出国外的商品在输入本国时的贸易行为。 15.净出口:它是指一国出口大于进口的情况 16.净进口:它是指异国进口大于出口的情况。 17.关境:它是指执行统一海关法令的领域。 18.总贸易:在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的国家,凡是进入过境的商品一律列为 进口,凡是输出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前者叫总进口,后者叫总出口,两者总额相加就是总贸易额。 19.专门贸易:在以关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的国家,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 时存在保税仓库,不进入关境,一律不列为进口。只有从国外进入关境的商品及从保税仓库提出并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进口,称为专门进口。对于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及进口后未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品,则列为出口,称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称为专门贸易额。 20.贸易值:它是指以货币表示的贸易规模,又称为贸易额。 21.贸易量:它是指用进出口商品的各种计量单位表示的贸易规模。 22.初级产品贸易:它是指没有经过加工或经过简单加工的农、林、牧、渔产品 和矿产品等的国际贸易。 23.工业制成品贸易:它是指经过机器完全加工的产成品的国际贸易。 24.有形贸易:它是指一个国家有形商品的输入和输出。 25.无形贸易:它是指一个国家劳务或其他非实物形态商品的输入和输出。 26.陆路贸易:它是指通过陆路运送货物方式而进行的贸易。 27.海路贸易:它是指通过海路运动货物方式而进行的贸易。 28.空运贸易:它是指通过航空运送货物方式而进行的贸易。 29.邮购贸易:它是指通过邮政包裹方式而进行的贸易。 30.现汇贸易:它是指以货币为结算工具的贸易。

国际贸易

1、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由国内向国外的延伸,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 会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 2、国际贸易:通常是指国家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各国之间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 通过世界市场实现商品,资本;劳动科技和服务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以达到国际收支均衡的行为和方式。 3、产品内分工:是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工序,不同区段,不同零部件在空间上分 不到不同国家,每个国家专业化于产品生产价值链的特定环节进行生产的分工。 4、跨国公司内部协议分工:是指跨国公司为了实现本公司的战略目标,实现公司整体利益 的最大化,而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以及各子公司之间人为形成的分工体系。 5、国际外包:是指一国的企业或其他机构为降低成本,提高绩效并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在保留某种产出的前提下,依据双方议定的标准,成本和条件的合约,把过去自己从事的某些生产环节,区段,工序以及生产性服务活动,转移给国外的独立外部企业来承担,并形成供求关系。 6、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是世界各国之间各种交换的总体。 7、商品交易所:是在固定场所,按一定规则,专门买卖特定的大宗商品的有组织的商品交 易市场。 8、期货交易:是按照交易所提供的标准合同进行的远期交割的交易方式。 9、国际价值:是世界市场范围内的市场价值,它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而形成的。 10、劳动强度:是指劳动紧张和繁重程度,即在单位时间内;劳动力的消耗程度。 1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它的高低通常使用统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 产品的数量来表示或者用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量来表示。 12、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垄断地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操 纵的市场价格。 13、规模经济:是指由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单个企业生产效率的显著改进或生产成本的 大幅节约,他是规模报酬的递增的表现。 14、产品内贸易:是以产品内分工为基础的贸易。 15、产品内贸易理论:又称差异化产品理论,即关注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一产业的产品以 及国家间进行同产业的产品异样化竞争,并认为更符合现实情况的国际贸易。 16、国际贸易政策:是指世界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实行的政策 17、超保护贸易政策: 18、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税收 19、反倾销税:是对实行倾销的进口商品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20、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措施 21、进口配额制:是又称进口限额,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者 金额加以直接的限制。 22、自动出口限制:是指出口国家或者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和压力下,自动规定在某一时期 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制,在限定的配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限额则禁止出口23、商品倾销:是商品出口国在国外市场上以低于该商品国内市场销售的正常价格,甚至低 于商品生产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其目的是战胜竞争对手,扩大销售或垄断市场 24、外汇倾销:是出口商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争夺国外市场的一种手段,当一国 货币贬值后,出口商品用外国后币表示的价格降低,提高了本国商品的竞争能力,则儿扩大了出口额 25、最惠国待遇:又称无歧视待遇,是指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运,税务等方面相互给予不 低于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着重要角色。国际分工指的是不同国家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在特定领域内进行专业化和专长化的生产活动。而国际贸易则是指国家之间通过买卖货物和服务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活动。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从贸易理论来看,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比较优势理论 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他认为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应该专注于生产 自身的比较优势产品,并通过贸易获取其他国家的优势产品。比如,一国在生产汽车上具有较高的效率和技术水平,而另一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更有竞争力,两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相互交换,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不仅有助于提高全球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促进全球经济 的增长和发展。通过国际贸易,生产者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市场,拓展销售渠道,增加产量和效益。消费者也能够从中受益,因为他们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来自其他国家的优质产品。此外,国际贸易还能够促进技术和知识的跨国传播,推动全球创新与发展。 然而,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是贸易不平衡的问题。一些国家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导致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较大优势地位,而其他一些国家则面临竞争压力甚至贸易逆差的困境。这可能会导致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倾向的出现。其次是资源过度依赖的问题。国际分工的加深可能会导致一些国家对特定资源或产业过度依赖,一旦该资源或产业受到不可控因素的冲击,国家的经济将遭受重大损失。 为应对这些问题,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与协调。首先,各国应加强经济政策 的沟通与协调,避免出现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行为。其次,各国应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提升竞争力和资源优势,以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同时,国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问题及对策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问题及对策 对外贸易结构优化问题是当前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一个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一个国家应该出口什么产品,向哪些国家和地区出口,应该进口什么产品,从哪些国家和地区进口,以增加本国的福利,促进本国的发展。同时还要保持多高的进出口比例关系和多高的对外贸易系数,才能实现本国福利的最大化和经济的健康循环发展。从传统贸易理论到现代贸易理论,无论自由贸易理论还是保护贸易理论,都在为各国和地区间的贸易活动。 一、对外贸易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有关贸易结构的传统理论 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生产某种商品的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于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商品的国别价值低于它的国际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该商品若只在国内市场销售,国别价值作为衡量该商品的价值尺度,它的国别价值量不会因此而增加分毫。但是,如果这个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情况就不同了,从劳动时间上看,一个单位的国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等于一个以上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价值量上看,国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在它们之间有一个级差。而国别价值在国际市场上不是现实价值,而是按国际价值出售。只要生产率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它们的商品出售价格降到与商品的国别价值相等的程度,那么高于国别价值而低于国家价值的那个“差额”,就作为超额价值或超额利润为这个国家所有,国别价值通过商品的国际交换的确是增加了。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观点,他认为,一个国家只要专门生产本国与别国相比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且同

样能从中获利。在比较优势条件下,对外贸易也可引起一国国民价值的增加。总之,按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国际分工和对外贸易,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的确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经济效益。就我国来说,通过国际分工和实现国内专业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花费等量的劳动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富或使用价值;通过出口可以带动出口企业的发展,从而起到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作用。可见,对外贸易不仅具有实现商品流通的功能,而且具有直接促进社会生产领域进步的功能。 作为传统贸易理论的另一主流派别,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凝聚了比较优势理论的精华,进一步指出,由于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不同的资本和劳动数量,而不同国家拥有这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数量也不一样。因此,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每个国家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较为充裕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生产要素的商品。根据这些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各国都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生产本国具有优势的商品,互相交换,从而节约社会劳动并从中获利。例如,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故应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发达国家资本、技术资源充裕,则应生产并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然而如果这样,国际分工位次越低的经济将越依赖国际分工位次高的市场,而这种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必将使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低位次的依附状态,其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也将无从谈起。 (二)有关贸易结构优化的国际贸易新理论 有关贸易结构优化的国际贸易新理论主要有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等。技术差距理

国际贸易与民生百态

国际贸易与民生百态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国际贸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 仅推动着经济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生百态。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国际贸易 与民生百态之间的关系。 一、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发展 国际贸易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全球贸易的发展趋势来看,国际贸 易的比重在逐年提高,其贸易额也在不断增长。在某种意义上,国际贸易日益走向发达是 人们追求经济繁荣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际贸易的增长可以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推动物资和服务的交流,实现国际 分工与合作,扩大消费市场和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新效率,重塑全球财富结构 和全球金融制度。国际贸易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更是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共 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国际贸易对于所有国家都非常重要,尤其对于在经济全球化中 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 国际贸易对于一个国家的民生百态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发展,各种 国际商品打入国内市场,促进了商品多样化和消费者选择的增加,从而满足了人们对于生 活品质的不断追求。 同时,国际贸易也会对国内产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对于某些行业,面对外国竞争 同行,如果自身技术与品质禀赋不佳,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进而引发大规模的就业问题。而对于某些行业,面对海外市场的广阔,积极进入国际竞争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和就 业机会。因此,国际贸易对于国内的民生百态存在着正反两面的影响。 三、国际贸易的合理规范 在实践中,国际贸易往往存在不合理和不规范的现象。例如,在一些国际贸易中,出 现了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环保标准不合格等不良现象。这些不合理和不规范的现象,不仅会严重损害消费者的权益,也会损害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推动国际贸易规范 化和合理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国际贸易也深度融入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的生活。与发达城市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往往面临着资源短缺、经济依赖单一、贫富差距大等 困境。通过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可以带动内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扩展城市与国际市场的 交流和合作,从而有效提高城市文化底蕴、生活水平和地域知名度。

国际分工格局中我国的地位分析及对策

国际分工格局中我国的地位分析及对策 内容摘要: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劳动分工,它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进而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代国际分工格局呈现出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内三者的混合型分工新形态,并最终向价值链分工形态演进。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国际分工形态新特点的分析以及对我国所处分工地位的研判,探讨提升我国分工地位的对策。 一、当代国际分工新格局中国际分工形态的新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际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各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动态变化,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在分工形态上发生了深刻变化。 1、混合型分工新形态的形成 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分工形态不断深化发展,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并存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形态。所谓产业间分工,即国际分工在不同的产业间进行。如发展中国家从事资源类初级产品的生产,发达国家从事制成品的生产。在这种分工形态下,产业边界是清晰的,形成以垂直分工为特征的国际分工格局。所谓产业内分工,即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分为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这三大环节。在这种分工形态下,发达国家着力于研发、品牌营销和控制核心技术环节,而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承接着各种产业环节转移,着力于加工制造环节。而产品内分工,指国际分工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配件的不同技术含量进行。当代国际分工形态正向着三者混合的方向发展。 2、价值链分工形态的出现 如今,商品价值实现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大环节。首先是技术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分环节。其次是生产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分环节。再次是营销环节,包括销售后勤、批发及零售、广告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就增值能力而言,这三个环节呈现出由高向低再转向高的U型走势,因此,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和营销环节的转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显著标志。当国际分工深化发展成为增值过程在各国的分工即价值链分工后,就表现为劳动密集型工序或零部件生产与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工序或零部件生产之间的分工,甚至是设计与制造的分工。这种价值链分工的细化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更多地体现为其在全球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而非传统的最终产品优势。国际分工总体的边界已从产业层次转换为价值链层次,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这种分工形态的出现使国际分工的产业边界在弱化,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作用在提升,使各国争夺价值链顶端的地位成为未来产业发展升级的指导方向。 3、国际分工地位的决定因素 一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U型价值链中的位置,取决于其知识要素等高位经济资源的拥有状况。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国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某项特定产品上,而是体现在价值链分工链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上。真正决定国际分工地位变化的,是对知识经济时代要素结构如知识型劳动力、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等高位经济资源的拥有状况。 二、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地位的研判 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新格局中所处的地位应从所取得的成绩及尚存的不足来全面判断。 1、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调查,中国摩托车占世界产量的43%,电脑键盘占39%,家用空调占32%,洗衣机占26%。2001年,日本通产省的白皮书首次提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迅速上升。另外,从2001年到2005年5年间,我国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5.1%,外贸进口年均增长24%,分别比“九五”时期高出14.2和12.7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及其应用研究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及其应用研究 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是个非常重要的经济理论,它揭示了各个国家之间的 贸易优势,并通过贸易互惠来实现经济发展。这个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在各种政策和决策制定上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将深入探讨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指出利用各自的资源、技术、经验和其他因素,各国可 以在某些产品或行业上具有相对优势,从而实现贸易互惠和经济增长的目标。简单来说,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当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比另一个国家更有效率时,这个国家就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的产生是由生产成本差异所引起的。拥有某种资源或技术的国家可以 以较低的成本生产某种商品,而其他国家无法达到那样的成本效益。因此,如果所有国家都在利用比较优势生产商品,并用贸易互惠来增加产品的供给量,每个国家在整体经济上都会获得更高的福利。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 比较优势理论适用于所有的国家,无论它们在经济上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它同 时也适用于所有的商品或服务,无论它们在贸易中的地位如何。 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际分工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个国家可以根据各自的资源、技术和经验来分工生产商品,并且可以通过贸易互惠来实现经济发展。因此,国际分工是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

2. 同质性和异质性因素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生产效能取决于各种同质性和异质性因素,例如自然资源、技术和劳动力。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中,如果一种商品在各个国家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成本相同,则其没有比较优势。 3. 经济政策和贸易规则 比较优势理论可以用来指导各国在经济政策和贸易规则上的决策。例如,各国 可以通过放宽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和规范贸易机制来促进贸易互惠和国际分工。三、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国际贸易、要素生产配置、技术转移 和劳务输出等。以下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案例: 1.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是比较优势理论的最核心和普遍的应用领域。通过比较各个国家的生 产成本和产量,可以确定各国在某些产品或服务上的优势地位,从而实现互惠贸易和经济发展。 2. 要素生产配置 比较优势理论可以用于解决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问题。通过比较两种生产要素 在不同地区或国家中的成本差异,可以确定最佳的要素配置组合。 3. 投资和技术转移 比较优势理论可以用于指导外商投资和技术转移决策。在这方面,研究最优的 投资和技术转移类型可以使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合作的效益。 4. 劳务输出

从国际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国际分工

从国际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国际分工 【摘要】:通过分析五个不同关于国际分工解释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国际贸易的作用在于使一国市场扩大。市场扩大则产生两种积极效应:一是通过厂商产量的提高实现规模经济利益;二是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 国际分工; 分析解释 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指比较两种产品在两国间的劳动成本来决定一个国家应该生产或交换哪种产品。李嘉图不仅继承了亚当.斯密的观点,而且提出了比斯密更系统更深刻的阐述,他的理论是对斯密理论的修补和发展。他指出,一国不仅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样商品处于绝对优势是可以出口该商品,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样商品处于绝对劣势是可以进口该商品;而且,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样商品处于相对优势或相对劣势时,也可以参加国际贸易。 A国虽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若依照比较利益,A国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X商品,B国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Y商品,我们可以看出,国际分工后X、Y的世界产量都较以前提高了。(见下表) 在他看来,自由贸易是解决资本和劳动无法自由转移的好方法。各个国家只需生产处于最大优势的产品,继而通过自由贸易进行交换,可以提高多国范围的生产效率。 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他们认为资源禀赋不同是造成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有差异的原因。各国在生产要素的拥有方面,情况各不相同。若某一国某种要素比较丰富,价格就相对便宜。生产要素的丰富与稀缺是导致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之一。导致国际贸易产生的另一原因是,各国在生产各不相同的产品时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比例也是不同的。根据产品所需的要素的多少,可以将产品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等。 据此,得出著名的H—O定理: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以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三、林德的重叠需求理论 林德认为一种产品是否生产,取决于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而若要出口,还需有来自国外市场的有效需求。当产上决定生产什么产品时,完全要看他所能获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格局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格局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内容,就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加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来,以及国家和地区经济中越来越多的方面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某一环节。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步入新一轮调整,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快速提升,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扩散,使发展中国家在较短时期利用信息产品和网络技术,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注入了新的动力。而跨国企业在全球的市场化运作,加快了发展中国家实行市场化改革的步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影响国际分工的多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 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科学技术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从资本积累的角度来看,如果资本不断积累,而技术不发生改变,就会碰到投资报酬递减,资本的回报越来越低。从结构变迁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新技术,就不会有新的、附加价值比较高的产品和产业。因此,科学技术对一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纵向和横向发展,这不仅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结构,而且也改变了以世界性工农业经

济对立而表现出的垂直国际分工体系和大工业时代局限于发达国家之间工业部门内部的水平分工体系。科学技术进步为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到国际分工的行列中来,它们中间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接近、经济结构相类似的国家间进行水平型国际分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垂直分工,构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体混合型国际分工体系。在知识经济的初级阶段,唯有通过这种混合型分工体系,才能在较大程度上发挥各种不同技术素质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各国生产力要素配置的合理化、经济化和最优化。 在科技进步促进混合型分工成为国际化分工的主要形式的同时,也推动了国际分工形式的多样化。知识、技术进一步扩大了社会生产的范围,使原来一些非生产领域变成了生产部门或间接生产部门,如企业研究与开发和信息部门实际上已从研究领域独立成为生产部门。研究与开发和信息部门与其他部门形成的分工就带有新的特点。这种分工既不是部门间垂直型分工,也不是部门内水平型分工,因为研究与开发和信息处理,虽然服务于生产的各个环节,但又不能归入任何一个传统概念上的具体的生产环节,其本身已超出了传统的纯粹生产分工的框架,所以是一种具有新的内涵的分工形式。如一些跨国公司将研究与开发和信息部门留在国内,而将整个生产和销售部门转移到国外,就具有新的分工形式的特点。

简述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1.简述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⑴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⑵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⑶资本流动,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成为国际分工向广度、深度、多层次发展的重要力量。 ⑷上层建筑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2.简述要素禀赋论的三个主要结论 ①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应该生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 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 ②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 格不相同。 ③商品贸易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 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3.简述按照FOB术语成交时,买卖双方各自承担的主要义务 卖方的基本义务: (1)办理出口结关手续,并负担货物到装运港船舷为止的一切费用与风险。(2)在约定的装运期和装运港,按港口惯常办法,把货物装到买方指定的船上,并向买方发出已装船的通知。 (3)买方提交约定的各项单证或相等的电子信息。 买方的基本义务: (1)按时租妥船舶开往约定的装运港接运货物,支付运费,并将船名和到港装货日期给卖方充分的通知。 (2)承担货物越过装运港船舷后的各种费用以及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3)按合同规定,受领交货凭证并支付货款。 4.简述提单的性质与作用。 (1)提单是承运人或其代理人出具的货物单据,证明其已按提单的记载收到托运人的货物。 (2)提单是代表货物所有权的凭证。 (3)提单是承运人和托运人双方订立的运输契约的证明。 5.简述影响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各种因素。 (1)国际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国际价值量是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创造的价值成反比。 (2)国际价值量与劳动强度。劳动强度与价值量成正比例关系。 (3)国际价值量与贸易参加国的贸易量。a.如果绝大多数国际贸易商品是在大致相同的正常的国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生产出来的,则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该商品各个国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假定投到国际市场上的该商品的总量仍旧不变,然而在较差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大大多于在最好和中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国际价值就是由较差条件下生产而出口的大量商品来调节。c.假定在高于中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出口量,大大超过在中等条件和较差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出口量,国际价值就由在最好条件下生产的那部分商品来调节。 6.简述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按照贸易壁垒取消的程度) 经济一体化按照贸易壁垒取消的程度,可以分成烃下几种形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