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一元到多元_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心路历程

从一元到多元_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心路历程

从一元到多元_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心路历程
从一元到多元_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心路历程

和两岸学者的交流提供了很多学术交流的机会,促进了学术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生曾多次到中国大陆参观、考察。1975年他参加了美国的古人类学代表团,1978年则随汉史代表团访华,此后则有更多的个人讲学和考察活动。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和厦门大学等地讲学,为学子们带来西方考古学的最新讯息。先生还组织过两个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即1982年的“国际商文明学术会议”和1986年的“古代中国和社会科学理论研讨会”,为海峡两岸和欧美学术界的交往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张先生离开我们已经近一年了。他的学术典范,我们在很多人的身上都能够看到。他一生培养英才数十,他的研究生分别在世界各地的学术岗位上发挥影响,在哈佛短期学习访问时亲受先生教益的青年学人更是车载斗量,他的学术思路为我们开创了无数研究课题。

先生的学问虽然渊博,为人却和蔼亲切,平易近人,可能是当代最为人爱戴的考古学家。今年4月在哈佛大学举行的追思会,竟有近400人参加,不少来宾是从世界各地远道而来,先生的学问、为人、影响由此可见。

从一元到多元: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心路历程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因考古学而来,又随考古学的发现而不断深入。检索20世纪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历程,大致可以195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从西来说到东西二元对立说;后期是从一元说到多元说①。张光直先生没有机会参与前半个世纪的讨论,那是他的老师李济和第一代考古学家的任务。但是,张光直先生却对后半个世纪中国文明起源的讨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了让大家对这个过程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我这里把前后两期的讨论撮要如下。

二十年代:中国文化西来说

中国考古学是从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发现仰韶遗址开始的。安特生当时是中国北洋政府聘请的矿业顾问,从1914年来华到1925年离开,安氏在中国10年,对中国考古学做出了重大贡献②。他认为在仰韶发现的陶器与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现代中国汉族地区的民俗文物相似,所以推测仰韶文化是“中华远古之文化”,仰韶是中国人的第一个史前遗址③。这个发现相当重要,因为在此之前,大家都认为所谓中国人的文化就像传说中的老子,生下来就是一个白胡子的老头。虽然在此之前不少外国探险家和日本的考古学者已经在中国东北、西北、西南等地采集到远古的石器,但是都被认为是异族的石器,和“中国人”也就是所谓汉人的历史无关④。但是另一方面,当时这个孤岛一样的发现,只能通过和已知的中亚和中东的考古发现作比较。仰韶文化最有特色的是彩陶,而中亚地区今土库曼斯坦安诺遗址等地出土的彩陶又与仰韶的纹饰很相似,于是安特生得出仰韶文化西来的假说。当时确定考古遗存的年代还没有现在的碳十四测年,一切的年代都是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类型学的比较得到的相对年代。中东已经有比较一致看法的年代,而中国则除了商周文化以外,对在此以前的远古文化一无所知。仰韶文化刚好放在安诺和商周文化之间的位置上,所以当然是西早东晚,从西到东顺理成章。这个西来说被许多的中外学者所接受,是上世纪20年代的显学⑤。

三四十年代:东西二元对立说

说到东西二元对立说,就不能不先提到傅斯年先生,他的《夷夏东西说》虽然发表在1935年,但是这个思想却形成很早⑥。这个学说,简单说来,就是认为中国东西部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即所谓夷东夏西⑦。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开始大规模发掘商的晚期都城殷墟,使人们在实物上对商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商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巨大差别,使许多人认识到仰韶文化和小屯商文化之间有一个很大的距离,认为以小屯为代表的商文化应该另有来源。刚好1928年吴金鼎先生发现山东济南附近的城子崖遗址。这个遗址在1930年正式发掘,发现了不同于仰韶而接近商文化的东西,有占卜的骨头、发亮的黑陶,还发现了城墙⑧,所以许多人认为考古学上的发现,证明了夷夏东西的理论。李济先生认为仰韶与小屯的关系“像远房的叔侄”⑨。徐中舒先生更认为小屯文化和仰韶各

有其渊源,分属两个系统,仰韶为虞夏民族的文化,小屯的文字和青铜器说明它应该另有来源,直说“殷民族颇有由今山东向河南发展的趋势”,“小屯文化的来源当从这方面来探求,环渤海湾一带或者就是孕育中国文化的摇床” 瑏瑠。

因为当时彩陶主要在河南中西部及其以西地区发现,而出土黑陶的代表性遗址都在安阳以东地区,所以虽然在不止一个地点发现仰韶文化层在下、龙山文化层在中、小屯商文化层在上的所谓三叠层,但是截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西二元对立的理论,在古史和考古学界均占有主导的地位,尽管当时对仰韶文化西来说还没有提出根本的挑战 瑏瑡。

五十到七十年代:一元说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考古学家就对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关系展开进一步探索。后来参加革命的刘 (尹达),怀疑安特生把仰韶村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地层搞混了,他正确地把龙山文化的遗存从仰韶文化的遗物里分离出来 瑏瑢。安特生1937年来南京看史语所发掘的山东城子崖出土的龙山文物时,一方面认为河南仰韶文化早于山东龙山文化,另一方面又认为仰韶之所以既出土彩陶又出黑陶的原因是因为“仰韶村的发现可能只是黑陶的开始阶段,彩陶衰落之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出陶 、骨卜和城墙,最终形成成熟的龙山文化”。他不大相信自己的发掘有什么失误 瑏瑣。但是一直到50年代中期,仰韶文化向东、龙山文化向西在河南形成所谓混合文化的结论,还很流行。直到1956年考古所的安志敏先生等在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发现所谓庙底沟二期文化层,证明至少河南地区的龙山文化是经由庙底沟二期文化从仰韶文化发展而来。这个文化既有仰韶文化特征,又有龙山文化特征,所以前后演变的轨迹很显著 瑏瑤。这个发现,再加上当时主要的考古发现多在中原和北方地区,所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东西对立的二元论最终被仰韶文化发展到龙山文化再到历史时期的商文化的一元论所替代。张光直先生1955年来哈佛读书,他根据从日本学者那里得来的消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进行了新的整合,1959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发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断代》的长文,正式提出龙山文化是从仰韶文化发展而来,从仰韶到商,“是一个黄河流域土生土长的文化的传统的演变与进步。把仰韶与龙山当作两个文化,再在两个文化

之外去找殷商文化的来源,似乎是不必要了”。同时他也认为,中原地区的文化向四方发展,形成所谓“龙山形成期”或者“龙山化时期”,最终奠定了历史时期中国文明的基础 瑏瑥。这个著名的论点,由于那个特殊的年代,虽然对大陆考古学界少有影响,但是有意思的是,张光直先生根据第二手材料,与当时在考古第一线的安志敏、石兴邦先生同时在1959年发表了同一观点的论文 瑏瑦。这一观点一直到70年代末期,才由于中原地区之外的考古发现日益增多,不得不让位于多元论。而这一观点,一直贯穿于张先生《古代中国考古学》一书的前三版,对整个西方的考古学界都有很大影响 瑏瑧。虽然1977年出版的第三版对周围地区的文化有较高的估计,但是基本的观点没有改变。

八十年代以来:多元论

所谓多元论,就是认为中国史前文化既不是外来的,也不是从国内某一个中心向外传播的,各地史前文化是在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或多或少都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个现在看起来很平常的理论,是在上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大发现的基础上形成的,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70年代末期率先提出“区系类型理论”,对多元论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1981年苏秉琦和殷玮璋先生在《文物》杂志发表了《关于考古学的区系类型问题》,把中国古代文化划分为六个区域,即陕豫晋邻境地区、山东及临省一部分地区、湖北及临近地区、长江下游地区、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和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对中原中心论提出明确挑战。指出:“在历史上,黄河流域确曾起过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文明时期,它常常居于主导的地位。但是,在同一时期内,其他地区的古代文化也以各自的特点和途径在发展着。各地考古发现的考古材料越来越多地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影响总是相互的,中原给各地以影响,各地也给中原以影响。” 瑏瑨

张光直先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看法,也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他在1986年出版的《古代中国考古学》第四版中,提出相互作用圈理论,能动地看待中国古代各文化区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否定了中原一枝独秀的学说。他把公元前四千年还没有迈过国家门槛的中国相互作用圈,分为内

蒙古长城地带,以兴隆洼文化为最早;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太湖长江三角洲文化;大坌坑文化等。明确指出,这些区域文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相互作用,“布定了最早的中国历史文明的地理舞台”。又指出,每个区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文化上和社会上都越来越复杂、越分歧、越分层,终于导致这些区域中产生文明的基础 瑏瑩。

前后三十年,张先生个人在对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解释上经历了从“龙山形成期”到“相互作用圈”的变化。前者强调公元前四千年以鼎、豆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对周围文化的辐射和扩张 瑐瑠,后者则从各地区的本位出发,强调了它们与中原地区及其他临近地区的相互作用。因为各主要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已经理出一个完整的发展序列,所以张先生认为各地区文化是在中原文化的辐射下产生的,所谓“龙山形成期的扩张”的解释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他又认为“龙山形成期”是一个存在的事实,“我们却不可把婴儿与洗婴儿的水一起倒掉,因为婴儿即龙山形成期是真有的” 瑐瑡。把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解释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比单纯强调各地区文化的相互作用更辩证,因为最早的中国古代王朝毕竟是在中原地区形成的,历史时代的早期中原乃至黄河流域确实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张先生提出相互作用圈的理论虽晚至1986年,但是各地区文化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中国古代国家的思想,体现在他七八十年代的许多著作中,他把夏商周看成并行发展而不是前后相继的三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文化,就是这个思想的雏形 瑐瑢。这使研究国家起源的人深受启发。

张光直对自己的反思

张光直先生晚年每每检讨自己早年的解释理论,也就是中原中心论。他在《二十世纪后半的中国考古学》中说:“这本书(指《古代中国考古学》)在1963年出了第一版,1968年、1977年、1986年出了第二、第三、第四版,在东亚、欧洲、北美洲流传很广,被很多大学与研究所采作教科书,它在西方的影响不能说不大。主要的原因是,当时中国的书不出口,《古代中国考古学》消化了很多的遗址、遗物,可以作为参考资料。同时,中国出版的考古学书刊都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而《古代中国考古学》则是用英美熟悉的语言写的。但是它却被我狠狠地改了两次,

就是第二版到第三版及第三版到第四版之间。第一版有什么错呢?没有错,只是材料都是在一种眼光下收集的,本质上是民族主义的,在中原做的工作极多,文化层序较长。在写第三版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已近尾声,地方出版物如雨后春笋,报告了无数的新资料。我不能不向新出土的史实弯腰。一,中原的文明偶然被四裔超过;二,四裔的文化在碳十四测定中有时被放在比中原更早的地位。我就不得不在这第三版里给四裔较高的地位。可是八十年代的中国考古学证明在中国境内有好几个文化中心,而不是只有一个我所说的核心区。”又说:“我这核心区的概念是从哪里来的?我不得不把矛头指向中国传统的历史学。” 瑐瑣

所以从上述的讨论可以看到,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解释的变化,除了受中原中心的传统中国史观和民族主义的影响之外,更直接的原因,是考古材料的变化,一切解释都要随材料的变化而变化。张光直先生在许多场合这样说过:过去考古学的经验告诉我们,“新材料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出现,而建立在老材料上的假说一定会坍毁” 瑐瑤。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也正是如此。

① 陈星灿:《中国史前文化研究的心路历程》,浙江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

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第133~143

页,科学出版社,1999年。

② J1Gunnar Andersson,19731Children of the Yellow

Earth—S tudies in Prehistoric China,The MIT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1

③ 安特生:《中华远古之文化》,《地质汇报》第5号,

1923年。

④ 章鸿钊:《石雅》第393~404页,《地质专报》乙种

第2号,1927年再版本。

⑤ 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

第116~13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年。

⑥ 杜正胜:《无中生有的事业———傅斯年的史学革命

与史语所的创立》第4~29页,《古今论衡》创刊号

(1998年)。

⑦ 傅斯年:《夷夏东西说》,《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

岁论文集》(下编)第1093~1134页,1935年。

⑧ 李济等:《城子崖———山东历城龙山镇之黑陶文化

遗址》,《中国考古学报告集之一》,1934年。

⑨ 李济:《小屯与仰韶》,《安阳发掘报告》第2册第

137页,1930年。

瑏瑠 徐中舒:《再论小屯与仰韶》,《安阳发掘报告》第3

册第556~557页,1931年。

瑏瑡 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第210~227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瑏瑢 刘 :《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分析》,《田野考古报告》第2册,1947年。

瑏瑣 J1G1Andersson,19431Researches into the Prehistory of the Chinese,BMFEA,No115,p1651

瑏瑤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科学出版社,1959年。

瑏瑥 该文后收入张光直《中国考古学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5年。

瑏瑦 安志敏:《试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文物参考资料》1959年第10期;石兴邦:《黄河流域原始社会考古研究上的若干问题》,《文物参考资料》1959年第10期。

瑏瑧 Kwang-chih Chang,The A rchaeology of A ncient China,first edition(1963);Second edition(1968);

Third edition(1977),New Haven and London:Y ale

University Press1

瑏瑨 该文后收入《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瑏瑩 参见Kwang-chih Chang,19861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fourth edition,New Haven and Lon2 don:Y ale University Press1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收入《中国考古学论文选集》,台北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95年。

瑐瑠 张光直:《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的扩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集刊》(41),后收入《中国上古史(待定本)》第1本,台北,1972年。

瑐瑡

瑐瑤 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收入《中国考古学论文选集》,台北联经事业出版公司, 1995年。

瑐瑢 参见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又见Kwang-chih Chang,19861S hang Civiliz ation,New Haven and London:Y ale University Press1

瑐瑣 参见《古今论衡》创刊号第40~41页。

中原文化中的东方因素邵望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张光直在考古学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他对龙山时代交互作用圈和殷商文明多源论的阐述。

众所周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古史研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一个高潮,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学者。其中疑古学派影响不小,他们对传统经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自有功在。但他们疑古既过了头,方法论上有缺陷,又受时代的限制,最终未能完全跳出经学的窠臼。1959年,顾颉刚先生仍认为三代文明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发生、发展的,直到东周,随中原人民的迁徙,中原文明才光被四夷。新文化运动还造就了另一些史学家,他们提出了各自的三集团说、夷夏东西说等,他们是重建中国古史多源框架的先驱。而影响最大的,则是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有两项重要的发掘。殷墟的发掘使《殷本纪》成为信史,还揭示了《殷本纪》上所没有的殷王朝的真实面貌。城子崖的发掘,目的是“上溯中国文化的原始,下释商周历史的形成”,其结论是“中国最早历史时期文化的一个最要紧的成分,显然是在东方———春秋时期的齐鲁国境发展的”。李济对比研究了殷墟与龙山文化,提出殷墟文化多元的见解,指出某些文化因素源于东方。由此可见,中国考古学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以修国史为己任,并对文明起源于中原一地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张光直作为李济的高足,无疑受到李济的直接影响,因此他的研究起点高,更以他的勤奋和献身精神,从50年代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就能像海绵一样吸收大陆的考古新材料,以他的睿智走上了,甚至可以说开辟着一条考古与文献整合研究的道路。张光直对夏、商、周三族的起源、分迁与互动,各自国家的形成以及三代礼制等重大课题,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这些构成了他史学体系的主要部分。从他后来的考古实践可以看出,他特别倾心于先商、早商历史的整合研究。

1976年他发表了《殷商文明起源研究上的一个关键问题》一文,明确提出殷商文明与东方沿海的青莲岗———花厅———龙山文化系统,即现今我们所指以泰山、渤海、黄海和淮河故道标示的东方海岱区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有源流关系。张光直举出两者之间的共同特征有:厚葬;

写给大学——说说毕业生的心路历程

写给大学——说说毕业生的心路历程 09年,大一。来到杨凌,看到这个小镇,心里些许失落。我的大学就要在这个小镇上度过了吗???当车子开到五台山下面的时候,看到了一排排台阶上的校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就是我对学校的第一印象,宏伟。车子开进校园,一颗颗有着历史的树,看的人还是很舒服的。然后就是办理各种手续,正式开学。军训,各种报告会,生活很充实,但也很想家。军训完后,开始上课。一切都是新的,感觉生活很新鲜。学习很努力,因为了解到了学校的奖学金。这一年,很多时间都用到了学习上,和同学的交流比较少。当然,这一年的成绩也很好,班级第一,专业第二。但是终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一点什么。 大二,这一年,遇到了大学里最喜欢的老师,从此也爱上了这门课程。申请到了校级科创项目,当然,指导老师是前面的哪位老师;因为,我是一个执着的人。学习已然努力,不过这次是班级第二名。暑假,开始进入实验室做实验,遇到了很好的师兄、师姐们。他们耐心的教我,鼓励我,让我的实验操作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对我后来的考保研之路有很大的帮助。我很感谢他们,也很庆幸,能遇到他们。 大三,开学了,恋爱了。我们的缘分是从暑假开始的,一块玩,一块吃饭。开学不久,他表白,我同意。一切都很自然,我们很简单的在一起了,我很喜欢这种感觉。谈恋爱的那段时间,很幸福,很喜欢和他在一起的感觉。我很依赖他,这和别人眼里独立、自强的我很不一样,我也看到了自己的改变。但是,我们正式在一起一个多月,

他说要分手,他解释,我听着,他的解释过于牵强。我也不想去深究其中的原因,受不了的是他那么轻易就放弃。所以,果断扭头,say goodbye 都没有必要。后来的那一段日子,很伤心、想着想着眼泪就掉下来了。不过,有朋友关心、安慰,这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Anyway,没有怨恨,感谢他给我了这一段时光,感谢曾经彼此的真心相待。总之,这一年,实验在继续,学习在继续,但是没有前两年努力,班级第三。并且收获到了珍贵的友情。 大三暑假,这是很重要的一段日子。参加了好几个夏令营,拿到好几所学校的拟录取。这段过程中,需要选择,需要做决定。很不幸的是有两个面试在同一天,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一个是中科院,自己向往的专业,但是拿不到外推,就要考研,可能会比较艰辛;另一个是PTN(清华、北大联培的一个项目),如果面试通过可以不用考研,但是不是我非常喜欢的专业。对于我来说,这个决定并不好做。最终,我还是选择了中科院,自己喜欢的专业。这个暑假,经历的人生中一些重大的选择,这些选择或许可能会影响着以后的人生道路。同时,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结识了一群可爱的小伙伴。 大四,开学一直在焦急的等待保研名额和方案。结果,很不幸,我是专业第四,保外名额只有专业前三。果断的签了放弃保内,给自己只留一条路,考研。9月下旬,开始安心的复习考研。每天都很努力,每天都都有计划。当完成一天的计划,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宿舍时,感觉很充实、很幸福。2013年元月5、6号,考研。接下来就是等成绩,2月20号,成绩出来了。3月中旬,分数线出来,如愿的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设计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与专家解读】 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本课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这里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周朝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放在西周表述)。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知道它们两者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本专题学习的重点。早期国家与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主要在于都是世袭王朝,具有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不同点主要在于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不同点是理解早期国家“特征”的关键。由于夏朝缺乏直接资料,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主要在商朝、西周讲述。商朝讲述“内外服”问题,亦可涉及神权政治因素。西周主要讲述分封制,显示出其比商朝进步之处。(引自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时空观念:了解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遗址的存在阶段与早期国家的朝代更迭;通过史前文明遗址图及商周形势图,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空间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国”概念的变化对中华文化形成的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史料实证:通过学习文明遗址考古资料,了解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

2008级高三学生心路历程

乐中三年来学习生活的感悟 周昭志 回想乐中三年,感慨时间飞逝,幸福的时光也许都是那么的快,让人还没好好珍惜就已结束。 我的乐中三年始终保持着差不多的学习态度,相比别人,高一高二相对学的认真,高三有些松懈,有点可惜,但我不后悔,毕竟我高一高二努力过,在你不知道高三会不会发生那些意外之前。未来总是神秘莫测,有时你希望高三发奋,但事实不行,那么你能做的就是把握好现在,高一高二其实很重要。 乐中三年,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计划,我很享受有计划的学习,一切都是那么有条不紊,考前把该复习的全复习,然后自信的进入考场,从来不在考前抱怨时间不够。希望学弟学妹清楚一件事:所有考试都只是查漏补缺及看看自己的实力从而进行新的一轮针对性的加强,而不是那个让人眼红的分,有些东西,时机成熟,自然会有的,许多聪明人都是高一高二默默为高三打基础,然后高三崛起或高考崛起。 乐中三年过的真的好开心,该学时认真学,该玩时尽心玩,无论是否在高三,该参加的活动都尽量参加。 接下来聊聊学习,我认为: 1、最重要的是上课时间,无论是否知道,都认真听,若已经知道,就当复习,老师反复重复的一定是重点!勤做笔记,然后课后好好整理吸收,上课时间宝贵,有些东西可以下课想而不错过老师的每句话。 2、第二当然是适量的练习,有些知识不练是不知道你是否真的懂了,往往做练习前知道的都只是个皮毛。练习会帮你发现问题,这时就需要你勤思考和勤问老师,千万别把问题沉在心底,我几乎所有任课老师都被我问过无数次,无论主次。 3、预习和复习。这个相当重要,我就坚持了三年,虽然有时候很浪费时间,我有时一晚上2节自习都用来复习当日的课,不复习我不踏实。 4、错题本。一本分类好的错题本能帮你把这个知识点的所有题型一清二楚,那时,考试就没什么好怕了,基本题型和相应的方法都有了。 5、书本。我们学习为了高考,而高考高分是离不开课本的,这点所有高三老师都会说的,当然有些科目例外。 当然还有别的,且以上只是我一人的看法,只希望对学弟学妹有帮助而已。 周昭志 2008级高三(3)班毕业生现就读于浙江大学工科试验班(工学)专业

一名大一学生的心路历程

一名大一学生的心路历程 一名大一学生的心路历程 时间洗却了半年前因面对着一段未知生活即将在眼前展开而期待又无措的面容上最后的稚嫩,也打磨了那一身粗糙卤莽的棱角。已经无须用“新”字来形容的10级学生,迎来了他们在大学校园中的第一个春天。如今的他们已经学会用匆匆的步伐穿梭在校园里交错纵横的路上,已经学会用一种与中学时截然不同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和学习,已经学会用新的方式去立足于人群。他们融在上课下课的人流中,看上去已经没有什么不同了。 可是,他们的心中呢,经历了这人生第一个境遇上的大转折,在对未来的清楚与蒙昧间,对生活的理解与茫然间,在半年的新生活后,他们心中的声音呢? 大年初七、八在千家万户的炮竹声声时便背起行囊独自踏上返校火车对多数大一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羽翼的庇护独自生活的他们还是会在夜深人静时想起母亲眼角的泪光和父亲久久的沉默。第一学期面对着新鲜的生活、同伴以及未来,在忙碌又不断探索的生活中,思乡的愁绪被稀释到近乎无形,偶尔想起家乡父母,便是如司马所言在劳苦倦极疾痛惨怛之时了。 如今,大学神秘的面纱已经褪去,生活的环境已经习惯,身边的同伴也已经熟知,紧张忙碌的生活又逐渐趋于平静无聊甚至一成不变,加上刚刚从合家团圆的喜庆中不得已的抽身而出,乡愁便比以往更加的强烈起来。于是正月十五听着窗外此起彼伏的炮声隆隆,看着绚烂绽放的烟火,身处他乡求学的大一学生们第一次如此透彻的理解了早已烂熟于心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家节倍思亲。 上个学期的学习生活使大一的学生体验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考试的周期,加上半年来各社团的招新和各级学生会的吸纳人员的活动,大一学生们也经历了一种和升学竞争全然不同的社会竞争。失败与成功,在每个人的心中各有分寸,理想与现实,在每个人面前各有参差。 脑海中还铭记着高三的卷海滔天和深夜孑然独明的台灯,还有在疲倦时作为动力的憧憬中殿堂般的大学生活,每一个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人都无法逃避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如若仅仅是生活的不甚美好,随遇而安和时间的洗礼也可以使人很快接受现实,但更多的是泯然众人的壮志未酬和前途迷茫的精神寂寞。 虽然如今的大学生不再是当年万众瞩目的天之骄子,但在升学率并不高的高考制度下,能够于千万学子浩浩荡荡的冲锋大军中顺利到达大学校园的学生也都是曾

一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三第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史前时期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表现。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从中华文明、华夏文明、汉文明、唐文明、农耕文明、儒家文明之间的关系入手导入。 一.原因(基础):原始农业的出现。 (一)时间: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距今6、7千年年),它是人类历史上发生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 (二)我国早期的农业的特点:稻作业和旱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三)农业的起源意义: 1.农业的起源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人们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形成了农耕聚落。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性质。 2.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使从而产生新

中国文明起源

严文明教授(北大考古系教授) 最初谈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是外国人,他们认为中国的古老与落后是很矛盾的,何以一个有着悠久文明起源的民族会如此落后,由此怀疑中国文明是否是自己产生的,于是有了外来说,认为中国文明是从外值入的,特别以西未说为主,当时研究的资料十分缺乏,再加上没偏见,所以很容易有此观点,还十八年来,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再次成为热点,很多外国学者都对此感兴趣,不同的是现在几乎没有人认为是外来的了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开始今天的讲座。 一、考古学对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所做的贡献 对于历史,走过了一条信古、疑古、了解考古的路《史记》从黄帝本纪开始,所以讲历史的人都从此讲起,此为信古,后来整理国故发现很多不可靠,特别对周代以前的历史特别怀疑态度,被称为疑古,自然,由于文献记载及传抄的错误不能把一切当成信史,怎么办呢?1928年成立考古组,走上了考古的路,在对安阳的发掘中,找到了殿墟,内有城区,甲骨片,五陵制铜作坊等,打破了周代以前中国无信史的说法,1952在河南郑州发现了商代早期的都城,1956年在洛阳发现都城级遗址,据考证此为夏代都城,旁边有一商代都城,这一发现一方面为判断夏商分界提供了依据,同时把中国文明起源推到了夏,夏鼎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中说到中国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因为夏朝的文明已经很成熟,寻找起源必须往前找。 二、中国文明起源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中国属于东亚,面朝太平洋,背俯亚州腹地,周围有明显屏障,成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平分为三大块,第一块为青藏高原,这海拔5000多米不可能有星期文明起源,第二块为西北干旱区纬变离海远,属内陆气候,到现在人口也不多,也不可能,第三块为东部,地势低离海远属季节气候带集中了80%以上的人口和经济,走文明起源的最佳环境,其中最好的的是华北华中两块,分属黄河长江流域,是文明发展的中心,从旧石器时代以前就有人看准在共河长江流域,人口容集,也就有了食物压力特别是过冬,人们地种植物,用来储备,由此产生了农业,中国是两种农业的发源地,形成了两个农业体系,分别是黄河流域的小米和长江流域的大米,这为文明起源提供了广阔的基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说明中国文明不可能从外来,而且证明中国是文明独立起源之一。 三、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 约公元前一万年的新武器时代中国就开始了农业并且不断改进,公元前七千年前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得到相应发展,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很多这时的遗址都发现有各类作物的痕迹,这时人群集中而且比较固定,形成比较大的部落,这时人们的房子差不多没有贫富差别,特别体现在墓葬上。 到公元前五千年前三千五百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大量增加,不过房子还是无我大差别,流行多人合葬没有个人财富,到了新石器晚期来,在文明最发达的地区有了好的房子和墓葬。 到铜石并用时代早期,情况大变,农业更加发展,工业也得到发展,如玉器,清器、高级陶器,丝绸等都在此时出现,开始有贵族和平民的差别,贵族不断追求物质享受,只有高档工业品的出现,才有可能产生财富,财富导政争夺,于是有了武器,城堡等。

大学毕业生做家政心路历程:劳动没有高低贫贱

大学毕业生做家政心路历程:劳动没有高低贫贱 2012年02月20日 11:01 来源:浙江日报作者:方力 字号:T|T 4人参与03条评论0打印转发 一个大学生家政的心路历程——请你说说,今天劳动还有高低贵贱吗 编者按:为了将“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引向深入,本报今天刊登《一个大学生家政的心路历程》,引出“今天劳动还有高低贵贱吗”的话题,欢迎大家踊跃参与讨论。 “您好!请坐,喝点水吧!”当记者见到余江时,他热情地起身让座,并迅速端上一杯茶水,举手投足间彬彬有礼。 余江是陕西理工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本科毕业生。2009年大学毕业后,这个80后贵州小伙来杭州求职,最后选择当一名高级家政服务员。 面对记者,他娓娓道来当家政服务员的心路历程。 干上家政这一行 法桥村,贵州省毕节市放珠镇的一个僻静小山村。2005年夏天,余江从这里考上了大学,成为当时村里唯一的大学生。 这个消息对于余江的父母来说,真是天大的喜讯。看着不断登门道喜的乡亲们,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俩口感到脸上有光,似乎已经看到了儿子的远大前程。 经历了4年寒窗苦读,大学毕业的余江充满信心和希望地来到他所向往的浙江,准备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大展拳脚,可遇到的就业难却是他始料未及的。 初到杭州的余江和别人在城东合租了一套小房子,他每个月要承担700元的房租。这对于生长在农村的余江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 他开始每天穿梭在各种招聘会、奔走在大大小小的企业之间。一天,他来到三替集团,参加“金钥匙管家培训”。

烹饪、各种家务、家庭急救……“这跟保姆没什么区别,没怎么读过书的人也能做,我一个男生,而且还是大学生,怎么能去干这个?”那天晚上,余江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一想到父母期盼的眼神,他充满了愧疚。可现实是残酷的,再没有工作,他就要流落街头了。 “先做着吧,把温饱问题解决了,以后总会有转机。”在十分纠结中,余江一遍遍地这样安慰自己,以后再想办法慢慢告诉父母。 初试身手压力大 两个月的家政培训很快结束,余江有点兴奋,更有点胆怯。终于可以上岗赚钱了,但新雇主是怎样的人,该如何与他们相处,他心里没底。 “小余,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帮着家里其他保姆一起干活。”余江到雇主家的那天,秋高气爽,习习微风吹在脸上令人惬意,可雇主的一番话却给他心里增添了几分压抑。 雇主家原本就有家政服务员,每人负责不同的家务:烧饭、打扫……每天早上6时不到就要起床,晚上等到雇主睡觉后才能休息。一天工作下来,累得精疲力尽,只想倒在床上一动不动。但是他不敢,住在雇主家,时间不是自己的,随时都会有任务,精神一直保持高度紧张,生怕犯错。 即使是吃饭,余江也倍感压力。一次,雇主让他一起上桌吃饭,他有些不知所措,吃得太快,怕雇主觉得自己没有礼貌;吃得太慢,又怕雇主不满意。他大气不敢出,默默地坐着,连桌上的菜也不敢伸手去夹,只是埋头一个劲地扒着碗里的饭。 越紧张越容易出错。有一次,雇主想吃玉米,让余江去煮。他将蒸锅放在火上,又跑去看着外面烤箱里正烤着的食物,心里还挂念着没洗干净的衣服……在忙乱中,他忘记了炉上正煮着玉米,直到焦糊味飘出来。 “完了完了,这下怎么办?”余江看着烧坏的锅子,懊悔地直拍脑袋,“居然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肯定要被骂了。”出人意料,雇主并没有责骂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算了,你刚来,下次注意。” 那晚,余江失眠了。雇主虽然没有责备自己,但这让他压力更大,生怕给雇主留下不好印象。“我一个大学生,为什么要呆在这里伺候别人?”但转念一想,现在出去能做什么,就这样一事无成跑回老家,父母脸上无光,自己更没面子。他坐起身,想着远方辛勤劳作了一生的父母,“既然已经在这里干了,我不相信我做不了,我一定会干得比别人更好。” 转过头,他看了看窗外,新一天的太阳就要升起……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尊敬的曹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课的内容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一)教学内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课则掀开了祖国历史的篇章,内容包括了三个子目,即“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这样的安排体现了我国远古居民的演变发展过程,具有时序性和逻辑性。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课标要求 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何时何地的基础。本课不仅掀开了祖国历史的序幕,也涉及到人类起源及演变的问题,对同学们今后学习世界史也起着一定的铺垫作用。 课标对本课知识作了如下要求: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根据课标来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较为简单。我结合

教材内容,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以及他们生活的年代,了解他们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我国境内远古居民不断演变发展进步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感知、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基本史实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原历史情景。初步掌握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在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历史信息,构建起远古居民发展演变的历史框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同学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初步理解“劳动创造世界及人类本身”的唯物史观。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人类的起源,元谋人的地位和基本情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依据:人类到底从哪里来?对于这一问题,教材虽未重点阐述,但有必要为同学作简单介绍,这符合七年级同学具

大学生活与收获

大学生活与收获 大学四年匆匆而逝,我们即将要走出大学的校门。我想说,时间飞逝,我的大学,四年的时光,就这样快结束了。最近走在校园里,我能感受到几分离别的味道。让人忍不住感慨一下,我们不得不离开校园,告别这熟悉的味道。我们究竟收获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是欣慰还是遗憾,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标准。 高中时,我们把考取大学作为具体的奋斗目标,“大学是自由的天堂”,仿佛是一个传说,在高中校园里流传。可是,大一刚进入大学,面对新环境,让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现在回顾——大学,作为我人生历程的一个新起点,。至今,我仍对刚刚进入大学的感觉记忆犹新,报道那天父母送我过来。走在漂亮的校园,我对未来四年的生活充满着憧憬。这里的天很蓝,从相对来说是南方的我到这北方来,刚开始似乎有点好奇和不太适应,好奇的是大漠黄沙,虽然刚开始不是很适应这的天气(毕竟家乡有个四季如春的帽子)饮食。然而四年过的好快,一晃而过,如今我们已是临近毕业的学生,曾经那些好奇和不适应已变为熟悉和习惯。即将离开熟悉的校园,去到那陌生的社会。 大学是真正独立生活的开始,相应的对自立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住集体宿舍、自己洗衣服……生活没了父母的照顾,一切都要靠自己。既然我们走过,即使我们没能力为它留下什么,也要保存一些关于它的回忆。这样才不枉我们经历过的大学生活,记住曾经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那些人和事,不管他们带给我的记忆是怎么样的,学会宽容和关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因为魔力,能加快我们的成长,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成长

与他们、与大学有关。我庆幸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让我回忆大学的点点滴滴,梳理我的心路历程,对过去的总结,能让人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收获和不足,认清自己,也是一种收获。大学究竟给了我们什么?回忆过去,或许能找到答案。 刚进入学校面对一个个陌生的面孔,又远在他乡,不由得我不去想我家乡的亲人、朋友、同学。可是每个人都是社会大群体里的一个个体,每个人都离不开群体。我要这个地方生活下去,我要在这建立一个自己的生活圈,这时候选择什么样的人交往是一个难题,因为我们都不熟悉,况且现在所交的朋友将对我整个大学生活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有人说,大学同学应该是一生的朋友,尤其是四年来朝夕相处的舍友。我们宿舍的几个女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性格各异。平时大家聚在一起有说有笑,打打闹闹,天南海北的聊一通,开开玩笑,生活过的也是很惬意,很高兴认识这么一帮朋友,我想他们是我关于大学最宝贵的记忆,也是最宝贵的财富。大学友情是个比较重要的话题,同样大学的人际交往也是一样。人际关系,在大学之前完全不必考虑。大学与高中不同,它是我们进入社会的过渡。自然的,人际交往编程一个重要的必修课,他不同于其他学生时代的情谊,不仅在学习中,更多的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同学之间有时难免有些小矛盾,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小矛盾便是人与人相处的学问,也是成长中的必修课。并且在大学的几年中,每个人要接触的不仅是朝夕相处的同学,还有更多的对外机会。比如利用课外时间参加社会活动,或者打工,赚自己的社会经验,由此会使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让我认识到,我们眼睛中不能只有自己,应该学

我的大学心路历程

我的大学心路历程 我的大学本科生涯还差一年就“功德圆满”了~感觉一切都不曾经历过,但是,这些点点滴滴的记忆却分明很清晰。当岁月的河流奔腾不息的时候,蓦然回首,在感叹时光易逝,岁月如流的同时,如烟的往事一幕幕地浮现于脑海里。 回首这四载春秋,包含着的是我心智成长的过程,是从一个幼稚懵懂的小女孩蜕变成——一个有理想有思想的大女孩。是的,往事只能回味。我们不可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其实,我真正值得怀念的是“大学生”这么一种身份,可以时而和身边同窗好友嬉笑打闹,时而和志同道合的知音谈着彼此未来的理想,时而享受一个人在图书馆一隅看书的时光,时而翘上一节课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带来的是一种放飞心灵的自由,自由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就在这样一个容易感触的季节里,让我回忆起了大一大二的生活,多么充实,多么繁忙,多么精彩。确实,对于大学生活,我有许许多多的感想。 在大一刚入学的时候,我和任何一个大一新生一样,对大学有着美好的憧憬。我也是带着绚丽多彩的梦想,怀着凌云壮志,充满激情来到这里。不管以前的岁月如何,我相信在这里我能重新开始,能有更精彩美好的生活。刚刚入学,心中像是装着五味瓶,里面倒进了新奇、期待、失望、无奈、寂寞等各种不同的调味。在自己的感受中,伤心不快远远大于幸福快乐。在高考的失利的阴影下,眼前看到的这幅大学的景象更是让我心中充满悲伤落寞的情绪,而自己碰到的一切一切都让泛起一种自怨自艾的情结。那时的我,没有太远大的理想,高考的志愿填写也只是从世俗的眼光去评判那些专业是所谓的热门专业,而我也迷迷糊糊的走进了高考的考场,最后一切结果的不如意我也都抱怨世道的不公,而不去反思问题的本质在于自己的好高骛远。当然,现在再回看这段往事,我可以解读出当初这些心结的原因,也可以看到自己曾经的不成熟,更可以淡然的说一切都已经过去了,而我也在慢慢长大。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 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本单元的核心内

中华文明起源四大悬疑

中华文明起源四大悬疑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9-15 悬疑一:中华文明是来自西方吗? 本报记者金辉

最近,个别学者提出,四川境内的“‘三星堆’文明绝非内生,它属于外来文明,其来源是‘西方’”,“‘三星堆’古国是古代中东地区闪米特人建立的政权,‘三星堆’文明实质上更是闪米特文化的遗泽”。难道中华文明真的是在数千年前从遥远的西方传过来的吗? 这种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假说并非新鲜物,它只不过是中华文明“西来说”的一个新版本。有学者认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缺乏有力的考古方面的证据。虽然在我国最早的文献记录《尚书·虞夏书》中记载了尧、舜、禹相继为帝的情况,但是经后代学者考证,《虞夏书》中尧典、《皋陶谟》和《禹贡》并不是当时人们遗留下来的,而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即使是比较可信的《尚书·盘庚》至少也经过了周人的改动——所以尧、舜、禹及以前的黄帝时代,都只能算是古史传说时代。 从19世纪末开始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各种版本的中华文明“西来说”,包括中华文明起源于“埃及说”、“巴比伦说”、“印度说”和“中亚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是20世纪20年代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提出的“仰韶文化西来说”。在1923年发表的《中华远古之文化》一文中,安特生提出,从中亚开始,彩陶的成品年代逐渐接近当代,说明中国陶器的制作技术是从中亚传入的,因此中国文化亦有可能是从中亚传入的。 安特生的观点在当时的学术界曾经非常流行。但是随着中外考古学家对中国史前文化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年代学方面的革命性发现,“仰韶文化西来说”基本被推翻,有关中国文化起源的认识已经远远比20年代更清楚更进步了。 安特生在1943年出版的《中国史前史研究》一书中,承认晚于仰韶的马厂期的彩陶与安诺和特里波列的彩陶相近,在河南及甘肃仰韶时代,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有另外的种族参加了陶器的制作,精美的彩陶以及其他陶器说明,在仰韶初期中国人就是陶器的主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认为,中华文明是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文明都与其他文明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华文明吸收了众多外来文化的因素,外来文明也吸收优秀的中华文化,但是外来文化从没有改变中华文明的本土特色。随着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在中华大地上发现了距今170万年的自元谋人开始的各个时期的人类化石,也有大量旧石器时代和新石

一个高中生的心路历程

写在前面: 战略规划上,高中三年,有人说,“从高一开始努力,可以考上北大清华;从高二开始努力,可以考上一流大学;从高三努力,就只能考上重点大学了”。这话是有道理的,可谓金玉良言。因为基础和积累确实很重要。别人努力了3年,你如果只努力了一年,智力大家都差不多,高考固然有运气因素的成分,但发挥也是公平的,但是平均来看,别人当然比你更有理由去名校。大学里面也是同样的道理。正兵以正取胜,不在于诡诈机巧。看过银英的人应该知道,杨威利和莱因哈特同样推崇正兵,因为这才是王道。这不是打击高三努力的问题,这是辨证的结果,高三努力非常重要。每一年都很重要,高三更加重要。每一位高三的同学,我都祝福大家。我自己也是高三有了巨大的飞跃。但是如果没有前两年的积累,这个飞跃可能就不会出现了。 战略规划2:学科上,有某省的文科状元说,语数外要从高一开始积累,文科综合是可以高三学出来的;这一句话放到理科同样适用,我个人觉得,语数外要从高一打好基础,而物理化学,只要学懂了,透彻了,一般不需要太多时间,也都很容易保持高分。不是说物理化学生物不重要,而是说这些学科上花的时间不如语数外,因为语数外都要求大量的时间积累,正因为如此,是门槛很高的学科,不是短期突击就能考到140的;但是物理化学生物,任何一门在一个普通中学,如果满分100,每次也都有考到90多分的同学在。同时,语数外同时优秀的同学非常稀少,所以要尽量不偏科,语文120,数学140,英语135,这是一个可行的参考。我一直觉得分数才是王道,无论何时750考到670以上都是很好的分数,而名次不同学校的意义不大,不用太计较。 2. 学习方法概论 这部分不是我打算写的重点项目。因为具体的方法不胜许多,可以参考前人的各种经验贴,各种理科帝,文科帝,竞赛帝;只要有心,定能找到许多例子。这里我只讲几点对我个人有用的。所以,如果有人要问我,怎么提高自己的分数,如果你的决心足够,那么就先不用讨论动机,我一定会首先说这三个问题: 1)学习一定是要花时间的!一定是要花时间的!!你有花足够的时间吗? 我觉得6~8个小时是底线了,当然包括上课的时间。大部分人,如果天资不突出,10~12个小时是我个人的推荐时间,当然,这个是对普通高中学生。 2)学习耗费的时间一定要有性价比,是有效果的!!一定要把时间花对地方!!你有花对地方吗?光花时间是没有用的。要把时间花在正确的地方。怎么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地方?答案是用心琢磨。一定要观察自己,要给自己以反馈。反馈就是让自己得到学习效果的评估。这也不是说急功近利,这个期限是五天到一个礼拜,可以自己观察自己的情况。如果一个计划学了一个礼拜,自己也不觉得获得了比较多的新知识,懂得了以前不懂的东西,就要反省自己的方法问题了。是学的内容不对,还是学习的方式不对?总之要观察,调整!大部分别人的方法,都是别人摸索出来的。这个摸索的过程,就是自己反馈、调整的过程。 3)学习一定要动手做!!整天琢磨自己要干什么是没有用的!!哪怕做错了也比没有做要好!!整天看帖子是没有用的!!!看到这一句话,部分人可以关浏览器了。王阳明(不觉得王阳明很强的读者的可以略过,只要记得下面那句话是一个确实很牛的人说出来的就可以了,“说这话的人是一个传说级的大牛”,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留下来的几句最为核心的观点里面,有一句就是说,知行合一方是真知。真正懂得的人,必须是能够做到的人。从小到大,大部分人习惯性地都有这样的想法:“一个东西我看到了,见到过就算知道了,记住了就算知道了,而知

大学生心路历程

大学生心路历程 软件工程-1班李金岩 1367159103 光阴似箭,一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涯已经开始了一年。回忆起刚入学时大家的样子,多少都有些伤感。一年,我们成长,一年,我们成熟。 大家总是说:在校的学生不懂世故,不了解父母的钱来之不易,在学校养尊处优地活着,大学的生活轻松快乐,但是人总是在安逸中堕落。我承认前面两句话的扫弹面积之广,当然我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也包括在其中。 大学,犹如一个空中楼阁,抑或是一个世外桃源。大学生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那里不只是梦想,还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和蓄势待发的能量,我想那就是青春的力量。在积蓄中等到爆发的那一刻,等待解脱,渴望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为自己的梦想打开出口。也许,梦想与现实残酷地争夺,最终梦碎了,现实却站在那里告诉我们,什么才叫真正的生活。 “独在异乡为异客”,作为刚踏入校园的新生,一切都那样的不自在,一切都处在探索追寻的阶段,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尽快的适应环境,而不是一味的去抱怨,只有积极主动的去适应新环境,才是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答案是我们在改变世界,世界也在改变我们。 经历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之后,自己所收获的东西有很多,但似乎还有好多东西对我还是个空白,面对几乎定格的生活方式,我不再像刚进校时那样毛手毛脚,我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发展,尝试着去认识自己,想通过努力地学习去增进自己的学识涵养,通过参加课外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人生阅历,用自己和他人比较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自己,想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我到底是一个啥样的人?”但这似乎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质,而真正了解自己的又有多少呢?首先,应当勇敢的去面对地去接纳自己,培养自我接受的态度,在大学的校园里,不难发现这样一批人,他们不和别人来往,他们秉承“沉默是金”的传统,不与别人结交,不但不把别人对自己的反应或评价当回事,而且不愿看到别人的成功,因为别人的成功会使自己感到渺小,而且他们没有勇气去接受失败,他们这种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往往难以让别人接纳,同时很难得到自己的认同,因此要学会勇敢地去接纳自己,然后学着努力去改变自己。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中,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处世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程度的改变,所以应当确立一种认为适合自己的性格或气质的发展趋向,在学习方面,要向着勤奋认真,一丝不苟,脚踏实地的方向发展。在工作方面,应当保持一种积极主动,严肃活泼,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开拓创新的作风。在活动中勇于去展示自己,表现自己,哪怕是在心中认为是“出丑”的事,也应当义无反顾的,勇敢的去尝一尝,试一试,善于扬长补短,发扬优势弥补属于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和他人相处中得到锻炼和改观,人生才会从此与众不同。 挫折,尽管这个东西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想去面对,但是说实话,它成了我们每一个人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面对挫折,我觉得态度决定了一切。在大学,我们可能面对的是考试的失败,人际关系处理的失败,朋友的疏远或者背叛。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 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最终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特征。 对本单元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

结合本人大学四年的点滴回忆

结合本人大学四年的点滴回忆,心路历程,实践感想,对成功与失败的自我评判和反思,对青春及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总结成这篇写在最后的论文。 时间如梭,转眼之间就临近毕业。来不及细细回味,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将与我挥手作别。回首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见证了我的每一步成长。在平淡中回味精彩,在艰辛中享受快乐,在点滴中学会坚强,平凡的生活中闪现的是一份简简单单的真实。在大四的尾巴上,回忆四年的生活片断,只想为这四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一个终点意味着另一个起点。不应该有太多的失落,因为曾经有过精彩,也不应该有太多的感伤,因为青春尚与我同在。年轻的生命不应该屈服于生活的磨难,而应该在风雨中傲然前行! 一、新的开始 四年前那个稚嫩的脸庞模糊又清晰。背负着父母热切的期望,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我踏进了这所曾经陌生的校园。现在依然清晰记得,大学报到的那时候的点滴。跨出高中,迈入大学的校门,我像鱼儿入水、小鸟出笼一样释放我的思想与灵魂。在这里,同学友爱,室友志同道合,老师对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更是照顾的体贴入微。感觉我们自由了,可以飞了连呼吸到的空气都是自由的。可以下课不用必须都把时间放到自习室,能看自己想看的书,想看到什么时候看到什么时候,可以有自己的计划。当入学的急切心情还未平静,学校里的各项招新活动热烈展开。到处是动员大会,到处是震耳欲聋的音响,学生会、各色社团和协会晃得我们新生眼花缭乱,当时能感觉到我丰

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从这里开始了。 军训是四年学习生活的开始。那个被烈日晒得就要冒烟的训练场还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每天的正步,跑步训练,偶尔的拉歌比赛,还有我们可爱的连长,都已经成了永久的回忆。还记得第一天休息的时候连长让我们坐在地上,可大家都矜持着犹豫着,连长笑着说“嫌脏是吧,不过我敢打赌,不用多了,再有一天,你们会觉得坐在地上是件很幸福的事。”事实证明连长是多么的有先见之明啊,后来的我们都恨不得连长一说休息就躺在地上。军训虽然真的很累,但也是毅志和体力的提高。我想我当时已经为完美的大学开了一个还不错的头。虽然当年达到的标准早已忘掉。但一段美好的回忆和一份真挚的友谊仍在。 二、平淡生活 四年的大学生活也许还是用平淡两个字来形容比较恰当。生活的中心还是学习。认真地上课,认真地做作业,认真地参加考试。考过了英语四级,又考计算机二级,继而又准备考研。四年的学习生活就是在不断地实现着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中度过。浸泡在图书馆里每一个日子虽然单调却充实。上了十几年的学,不敢说喜欢,但绝对是不讨厌学习的。除了温馨的宿舍,我也喜欢图书馆里拥挤又安静的氛围。曾几何时,图书馆就像一个避风的港湾,是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属于我的安全地方,没有污染没有嘈杂。喜欢坐在图书馆里静静地听广播,偶尔看看窗外美丽的风景和校园里各自忙碌的同学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它的过程。我的收获就是在平淡中感受学习

我的心路历程之大学

一路上 带着对大学的憧憬和好奇,怀揣着一颗追梦的心,我走入了宿院的大门。这一切仿佛就在昨天。时间流转飞快,转眼间我已在这里生活学习了将近两年。在这段说长不长说短不段的时间里,我觉得自己改变了很多。 刚开学时的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在校园里,无目的的来回乱撞。无所谓理想的忙碌生活。第一次的形势与政策课,我开始了我的第一份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虽然简陋、宽泛,但毕竟我有了一个方向和生活指南。接下来的几个学期,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最初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也做了相应的改进。有了明确的目标与理想之后,我不再东跑西撞,相反每一天都有新的任务需要我去努力完成。因此,我开始有意识的跑图书馆,在知识的海洋里,享受乐趣,收获知识。 将近两年的生活里,我参加了一些社团组织,在这个“小社会”里,学到了基本的“职场技巧”。同时也开始频频的接受不同类型的兼职,发传单、家教、整理档案、做策划等等之类的。在这些工作中,我学到的可以总结为“三心”:耐心、细心和信心。不过做什么样的工作或者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拥有一颗良好的心态最重要。我们应该要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相信自己,敢于尝试,乐于挑战,那就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其次,在真正从事某一项任务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认真仔细的去做。遇到困难,应该要有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的耐心坚持到最后。那么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在中文2班,这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里,我也有太多的感触与感

动。一群有责任心、能干却从不抱怨的班干部,总是默默的为这个班集体付出,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他们也总能沉着冷静的替我们扛着。还有一大群的积极可爱的同学们,她们从不会忘记自己是这个班级的一员。她们总是为班级活动建言献策,踊跃参与,毫不示弱的与其他班级竞争。这个大家庭,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温暖与团结。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同学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了。我认识到,在一个集体中,需要有责任心、愿意付出的领导,更需要一个积极、有集体荣誉感的的团队。而不论你属于哪一部分,你都是不可或缺的,你都有你自己的价值,所以不要去抱怨你为什么要受他人指挥或是领头人为什么要负全部责任。 更让我庆幸的是,我结识了一群肝胆相照的朋友,在她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同时也学到了很多。她们是一群可爱的朋友,她们能够做到享受学习,享受生活。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脾气不好、遇事总是慌张急躁的人,这也给我周围的人带来不快和麻烦。我总是觉得很抱歉,也一直希望自己可以改掉这个不好的毛病。认识了她们,我好像真的有了变化。在我总是丢三落四的时候,她们不厌其烦的提醒我,纠正我;在我遇到紧急情况,而又总是慌慌张张甚至无理的迁怒她们的时候,她们也总是能心平气和、大度的告诉我“没事,一切都会过去的,这些是你积累社会经验的财富,你应该感谢它”。正是在她们的宽容与耐心的引导下,我也渐渐的有意识的去改掉这些毛病,我尽量的让自己慢下来,遇事时沉着冷静的应对。虽然还没有完全改掉,不过我相信,我会成功的,因为有她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