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3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

2023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

2023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

1. 下图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运河示意图,其中吴国修建的邗沟和魏国修建的鸿沟尤为著名。这反映出当时()

A. 争霸方式趋于多元

B. 国家统一动力增强

C. 中原经济优势凸显

D. 社会转型加速发展

2.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监御史秦官,掌监郡。”除监察权外,监御史还有其他一些职权如推荐人才、兴修水利,在战事紧张的时候,监御史还有统兵作战的权力。由此可知,秦朝设置监御史()

A. 削弱了地方的行政权力

B. 导致地方监察机构的异化

C. 有利于巩固大一统政权

D. 使地方权力过大危及中央

3. 宋代注重乡村基层治理,强调通过修礼书、行乡约等教化民众以形成公序良俗。北宋中叶,陕西蓝田吕大钧兄弟开创并推广《吕氏乡约》。南宋时,朱熹编纂了《增损吕氏乡约》,在“德业相劝”一条中加入“畏法令,谨租赋”的内容。宋代制定“乡约”的主要目的是()

A. 建构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

B. 将儒家思想推向乡里民间

C. 控制基层以维护封建统治

D. 通过道德教化来扬善惩恶

4. 明人王艮说:“天性之体,本是活泼;鸢飞鱼跃,便是此体。”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顾炎武提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的“人必有私”说。这些主张反映了当时()

A. 传统儒学发生质的飞跃

B. 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

C. 追求个性自由成为风尚

D. 士人对理学思想的反思

5. 1914年,陈独秀首次以“独秀”的署名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文章指出

“中国语言,亦有所谓忠君爱国之说。惟中国人之视国家也,与社稷齐观,斯其释爱国也,与忠君同义”,并指出国人没有建立近代国家的“自觉心”,判断“国民智力不足以建国”。陈独秀的这一思想主张()

A. 将矛头直指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 阐发了新文化运动发起的初衷

C. 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运用

D. 颠覆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

6. 中共二大发布的宣言指出,中国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可

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党为保障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联合战线里设定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由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

A. 客观分析了民主革命的实际问题

B. 认识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C. 探索出了中国农村革命的新道路

D. 开始独立领导国民大革命

7. 希罗多德的《历史》以叙述希腊波斯战争为中心内容,并对西亚、北非以及

希腊地区的自然概况、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传闻逸事等作了详细记述。虽然书中有相当多的宿命论痕迹,但大量材料来源于档案文献、石刻碑铭以及前辈作家的多种著作,还有作者的亲自调查和实地采访。这说明()

A. 希罗多德具有求真精神和广阔的视野

B. 希罗多德受到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C. 当时古代希腊文明正由繁盛走向衰落

D. 史学家开创了古希腊理性主义传统

8. 11—14世纪,西欧封建领主常将“特许状”赐予城市,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和

工商特权,以明确市民的权利与义务。市长作为城市最高行政长官,由市民推选,其他重要官员也由全体市民或市民代表推选。城市中的社会等级是以财富为基础来划分的,而不是根据出身。由此可推知,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

A. 是等级分封制的重要表现

B. 推动了民主政治的繁荣

C. 源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生

D.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

9. 下图是18世纪某国宣布建立时颁布的法律文件。该文件()

在有关人类事务的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其和另一个与之有关的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并在世界各国之间,接受自然法则和自然界的造物主的旨意赋予的独立和平等的地位时,出于对人类舆论的尊重,必须把他们不得不独立的原因予以宣布。

A. 提出了自由平等原则,猛烈冲击了君主专制

B. 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布北美殖民地独立

中国70年(1949—2017)出生率、死亡率及增长率变化

——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整理(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前期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初英国“人口革命”出现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并综合材料说明影响人口增减的根本原因。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发展是任何一个追求现代化的国家和民族积极的历史实践及其社会进步的过程,而发展所面临的主体与环境、理想与现实、手段与目的、条件与愿景、收益与代价等之间的矛盾及其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具体表现,又决定了发展的步骤和实现必然是一个需要始终面对并有效回应各种风险挑战乃至困境危机的艰难

复杂的历史奋斗过程。因此,把发展和安全统筹起来,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守好安全底线,在保障安全的同时达成发展目标,既是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必须切实遵循的现代化建设规律。

——摘编自冯鹏志《深入把握发展和安全的辩证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现代史上“安全和发展”的问题,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世纪晚期,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与中国的贸易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其主要表现为西班牙等国商人用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这被称为“丝银对流”。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颁布“银钱兼使”的法令之后,明朝货币结构发展到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的时期。此后,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在赋役征收方面,1581年,“一条鞭法”出台,将所有税收和劳役统一折银纳税,改革很快在全国推广。当时明朝白银产量不高。1570年,墨西哥的白银和黄金比为12∶1,在中国则为4∶1。墨西哥白银一旦进入中国市场,其购买力立即上升三倍。

——摘编自商薇《试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材料二2015年12月25日,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亚投行首批公开的四个项目,即修建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高速公路、印度尼西亚贫民窟改造计划、孟加拉国250万乡村人口供电项目,总额为509亿美元。2016年放贷总额已达12亿美元亚投行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投资保障。就像美元往往与石油挂钩通行全世界一样,中国通过亚投行这一多边开发机构,提高了人民币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流通程度。

——摘编自叶婷婷《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对中国的积极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的背景,并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的意义,根据以上材料,指出近代以来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邗沟、鸿沟等运河的修建加强了区域经济的联系,这反映出国家统一的动力增强,故选B项;修建运河不属于争霸方式,故排除A项;邗沟联系的区域不属于中原,故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直接反映社会转型加速发展,故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作为中央派到地方巡视监察的监御史,其职权不断扩大,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巩固大一统政权,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监御史对地方行政官权力的侵夺,故排除A项;监御史是中央派到地方巡视监察的监察官,不属于地方监察系统,也不代表地方势力,故排除B、D两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通过修礼书、行乡约等教化民众以形成公序良俗,朱熹编纂的《增损吕氏乡约》还加入了“畏法令,谨租赋”的内容,这都体现了加强基层治理以维护封建统治的宗旨,故选C项;建构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和将儒家思想推向乡里民间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故排除A项、B项;目的不是扬善惩恶,故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王艮、李贽、顾炎武都承认个人私欲,要求解放人性,这反映了当时士人对程朱理学禁锢人性的反思,故选D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故排除A项;王艮生活的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出现,发展不明显,故排除B项;追求个性自由是部分士人的思想主张,尚未成为社会风尚,故排除C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陈独秀倡导通过启发民智以建国,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初衷,即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建立自由、民主的国家,故选B项;材料中陈独秀没有斥责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故排除A项;陈独秀倡导通过启发民智以建国与马克思主义无关,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陈独秀的这一思想主张产生的影响,故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共二大认为工农联合革命是中国革命成功的保证,并指出了中国革命的目标,这是对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客观分析,故选A项;中共二大没有提及与国民党合作的事宜,故排除B项;中国农村革命新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出现于秋收起义后,故排除C项;当时国民大革命还未开始,且中国共产党没有独立领导国民大革命,故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希罗多德根据档案文献、石刻碑铭以及前辈作家的多种著作,并结合自己的调查和实地采访,写成史学巨著《历史》,书中记载了西亚、北非及希腊地区诸多方面的情况,这说明希罗多德具有求真精神和广阔的视野,故选A 项;材料体现不出雅典民主政治对希罗多德的影响,故排除B项;希罗多德生活于古希腊文化的全盛时期,故排除C项;D项夸大了希罗多德的历史影响,故排除D

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世纪的西欧封建领主赐予城市“特许状”,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和工商特权,城市的官员由市民选举产生,以财富多寡划分社会等级,这有利于城市商业的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的兴起,故选D项;中世纪城市商业的发展,冲击了等级分封制,故排除A项;民主政治在中世纪受到压制,故排除B项;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C

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法律文件是美国的《独立宣言》,该文件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并宣布北美殖民地独立,故选B项;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因此无“君主专制”一说,故排除A项;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扩大了议会权力,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故排除C项;宣扬权力制衡,对未来社会提出政治构想,出自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故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月党人起义前,俄国是沙皇专制制度,实行农奴制,十二月党人“提出了消灭专制制度和废除农奴制度的主张”,可见他们希望重构俄国政治文化,故选B项;十二月党人不是资产阶级,故排除A项;虽然十二月党人出身贵族,但他们希望废除贵族制的保护者——沙皇,因而他们不是贵族阶级利益的代言人,故排除C项;十月党人的这些主张意在重构俄国的政治文化,不是反对法国的文化侵略,故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伊拉克在一战后逐渐取得独立地位,这反映了世界殖民体系遭到冲击,故选D项;材料所述的事件与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无关,故排除A 项;材料未体现国联在伊拉克独立过程中发挥作用,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伊拉克和英国的关系,与大国协调无关,故排除C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作为金融机构的世界银行,在进行经济援助时附带了政治条件,援助伴随着西方价值观的输出,故选C项;材料指出世界银行对受援国加入附加条款,未强调其减少南北差距的作用,故排除A项;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做法,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要求,故排除B项;材料突出世界银行的政治附加条件,而非经济领域的努力,故排除D项。

13.【答案】(1)问题:人口迅速增长导致人地关系紧张。

影响:①积极方面:为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成长;促进了人口迁移与流动,有利于边疆地区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②消极方面:土地等资源开发过度,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生存资源分配比例增大,社会整体生活质量下降。

(2)原因:工业革命和农业近代化的发展,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经济持续增长和物质财富增加,提高了社会人口承载力;就业机会和家庭收入的增加,提高了育龄男女抚养子女的能力;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条件。

(3)特点:人口总量逐渐增加;增速总体呈减缓趋势;改革开放前人口增长波动较大,改革开放后保持平稳增长;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明显。

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与人口承载力相互适应的程度。

【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前期、近代英国与现代中国的人口增长,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表中人口、耕地、人均耕地数量的变化,可以得出人口迅速增长导致人地关系紧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应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辩证分析,积极方面主要从劳动力、资本主义萌芽、边疆开发、民族交融等角度分析;消极方面主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秩序、生活质量等角度分析。

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劳动力需求、婚育观念、医疗保障等方面分析。

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可以得出人口总量逐渐增加;增速总体呈减缓趋势;改革开放前人口增长波动较大,改革开放后保持平稳增长。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国家政策对我国人口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小问,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可以分析得出人口增减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与人口承载力相互适应。

14.【答案】示例

论题:安全与发展相互依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障。

阐释: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20世纪50年代,在两极格局的国际背景下,为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一边倒”的方针,开展抗美援朝战争,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营造了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为拓展发展的国际空间,经过努力,中国取得了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结束中美长期敌对状态并与美国正式建交、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等外交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国家安全保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围绕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方位和平外交,发起并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积极的国际关系保证。随着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大为增强。

总之,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安全与发展,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仔细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信息,理解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由此可以拟定论题“安全与发展相互依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障”;然后,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后安全与发展的表现及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最后,得出结论,对阐述部分进行总结,但不要重复论题中的观点,言之有理即

可。

15.【答案】(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影响:加速了明朝确立以白银为主导货币的进程;促使田赋制度由实物税转入货币税阶段;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成长。(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意义:加快了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了“一带一路ˈˈ建设;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经济和世界金融领域的地位。(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因素:货币(金融)。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近现代贸易,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l)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的背景主要有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中国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明朝货币结构发展到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的时期”“将所有税收和劳役统一折银纳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明朝货币结构、赋税征收形式、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亚投行为‘一带一路ˈ倡议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投资保障”“提高了人民币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流通程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建设、人民币国际化、中国的国际地位等方面概述。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白银”“人民币”,可以得出货币(金融)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023年安徽省黄山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答案解析(附后)

2023年安徽省黄山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1. 2014年考古工作者在蚌埠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的南部新发现了外城垣的线索。根据考古发现的大型“祭祀台基”推断,禹会村遗址是龙山文化晚期以祭祀为主的礼仪活动场所,与古史传说中的“禹会诸侯”事件相当吻合。该遗址() (禹会村“祭袍台基”表面遗迹) A. 确保了考古发掘与传说一致性 B. 证明淮河流域文化全国领先 C. 丰富了新石器时代的研究样本 D. 表明已形成完善的礼乐制度 2. 下表是先秦时期的部分家训内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周文王在临终遗嘱上,告诫武王遵循“中道”,称王天下,使“商贾以通其货,工不失其务,农不失其时,是谓和德。” 周成王在册封蔡仲时训勉说,要“尔尚盖前人之愆,惟忠惟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 孔子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A. 体现了贵族政治制度的特点 B. 孝道在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C. 以维护统治秩序为根本目的 D. 家训折射出百家争鸣的时代特点 3. 宋代建立了以国家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它将各级政府纳入到疫病防治体系之中,采取了医学措施、经济措施和政治措施等,并对社会民众的救助行为予以规范和指导。据此可知,宋代疫病防治() A. 发挥社会力量核心作用 B. 重视防疫方法的综合运用 C. 体现儒家礼乐思想影响 D. 受到自然灾害频发的推动

4. 明太祖在开科举的同时,又通过荐举途径选官,时称“三途并用”,以学校、荐举为盛,相比之下科举地位并不重要。因实行荐举,“以故山林岩穴,草茅穷居,无不获自达于上,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由此可知,三途用人() A. 举荐是主要的选官方式 B. 解决了吏治腐败的现象 C. 实现了阶层的自由流动 D. 有利于政府选官多元化 5. 近代以来,一些开明士绅和封疆大吏主张建立各类图书馆等城市公共资源,清政府以非常积极的姿态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1910年颁布了图书馆章程,准备用三年时间完成京师图书馆和各省图书馆的建设工作。这说明() A. 绅吏阶层支持推动新政兴起 B. 社会读书风气浓厚 C. 公共资源建设彰显国家自觉 D. 西学东渐影响深刻 6.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认为:“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必须坚决一致在争取工农革命胜利自求解放的利益之下,实行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斗争。”华北事变后又转而建议:“只有国共的重新合作,以及同全国各党派各界的总合作才能真正的救亡图存。”这反映了() A.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 民族意识初步觉醒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 全面抗战由此展开 7.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当时1银元价格为100人民币,一周之后的6月4日,银元价格暴涨10倍,达到了1100元,到了6月8日,已经涨到2000元以上。上海市委严惩投机商,查封上海证券交易所,很快让银元退出上海金融市场,武汉、广州等地也采取了相应行动。这些举措() A. 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势力 B. 完全掌握了经济主动权 C. 为接管大城市和调控经济积累了经验 D. 稳定了全国的社会秩序 8. 1960年初,红旗渠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历时十年,大渠盘绕在太行山腰,逢山钻洞、遇沟搭桥,共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道211条。红旗渠的开凿说明() A. 国民经济遭遇了重大挑战 B. 左倾错误得到有效纠正 C. 公有制确立激发建设热情 D. 三线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9. 在希腊化时代,通俗希腊语成为通行的混合语言,城市中的上流阶级,不管是何种出身和文化背景,都希望被人视为标准的希腊人。他们全盘模仿希腊生活方式。这一现象体现了当时 A. 希腊民主政治的广泛影响 B. 政权更迭带来的连锁反应 C. 基督教在当地传播的需要 D. 经济发展弘扬了人文精神

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新课标卷)及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 文综试题历史部分 适用地区:黑、吉、晋、皖、云 一、选择题 24.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 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27.表1 2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29.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洛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30.表2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

2023届安徽省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质检历史试卷(三)(含解析)

2023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质检试卷(三)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 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群,出土了礼器近600件,其中第169号墓出土编钟铭文译文大意:“伯括受命,遵循大禹的功业,被分封到南土,在曾地建邦。我是周文王的后裔,穆侯的长子,通过统治曾国,光大‘夏’的功业。”据此可知()①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②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③春秋中期华夏认同的观念日趋形成④礼乐文明得到继承和传播 A. ①②④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 《资治通鉴》载:“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鲜卑代人)八姓,自太祖以降,助著当世,位尽王……勿充猥官,一同四姓。”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A. 参照了魏晋的门阀士族制度 B. 消除了汉族与鲜卑族的隔阂 C. 对选官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 D. 通过缓解阶级矛盾稳定统治 3. 唐代开元年间,政府实行“和籴法”,即政府出钱向民间购买粮食。但中央政府命令江南各州的租米折成布匹运输到长安,用作在关中“和籴”的本钱。据此推知() A. 京杭运河成为运输干线 B. 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C. 江南地区粮食严重歉收 D. 政府利用市场调节供求关系 4. 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岳飞在鄂州坚持“戮力练兵”“日夜训阅”,并上书宋高宗:“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高宗未予理睬。同年十一月,反对宋金“讲和”的枢密副使王庶、枢密院编修胡铨等或被罢官,或被贬谪。这说明南宋初年() A. 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B. 武将政治地位卑下 C. 统治核心偏安江南 D. 官吏任免随意性强 5. 中唐以后,南方各个丘陵山区大量垦辟茶园,不少农家以栽茶、种茶为生,称为“园户”。陆羽《茶经》的记载表明,唐代的茶树栽培、茶叶采摘和培制加工技术已相当成熟。可见,这一历史时期() A. 经济作物的生产得到发展 B. 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 C. 民营手工业实现规模经营 D. 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

2023年安徽省名校大联考(一)历史试题

2023安徽历史(试题卷)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鸦片战争前,一位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能睁开。”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A.中国的文化落后B.中西方人种的差异 C.长时期闭关锁国D.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2.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实行民主宪政B.发展资本主义C.维护清王朝的统治D.挽救民族危亡3.台湾学者柏杨比喻得好,说清朝就像一个被晚期癌症击败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优点的时候,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认为自己只要也有这么一副漂亮手套,就可发生同等威力。柏杨的比喻 A.肯定了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优势 B.指责了当时资本家引进机器的做法 C.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深刻根源 D.批评了当时的”中体西用”观念 4.促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A.天京事变B.天京陷落C.定都天京D.安庆陷落 5.《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此图示解读最准确的是 A.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B.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D.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历程 6.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救亡图存B.扶清灭洋C.反对封建专制D.发展资本主义7.许多史学家认为:从实力上看,孙中山与洪秀全相比,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秀全,却亡于孙中山,这主要原因是孙中山高举顺应时代要求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旗帜,材料中的“旗帜”指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师夷长技以自强C.三民主义D.民主与科学 8.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在() A.辛亥革命中B.戊戌变法中C.新文化运动中D.五四运动中 9.下表是对古代日本发展历史的归纳,其中的空白表格处对应的事件分别是()时间事件影响 5世纪大和政权兴起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

2023年安徽省名校大联考(一)历史试题

2023安徽历史(试题卷)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70分,历史、道德与法治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根据中国史籍记载及甲骨文的出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A.百家姓氏,皆自炎黄B.中华姓氏,源远流长 C.人文初祖,拓土开疆D.姓氏文化,包罗万象 2.《史记》中描述秦始皇陵地宫:“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以下可以佐证《史记》中此记载可信度的是 A.《汉书》中记载秦始皇对天文地理颇感兴趣 B.秦始皇陵附近的村民称秦始皇陵里有用鲸鱼油作蜡烛的传说 C.考古学家在秦始皇陵附近发现有丰富的矿藏 D.考古学家通过检测发现秦始皇陵地宫附近汞的含量显著超标 3.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著名的大化改新。日本社会各阶层也深受唐文化浸染,他们吟诵唐诗,雅好唐乐,发展“唐绘”,行唐礼,着唐服。同期的朝鲜和后来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中国文化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此最全面的解读是 A.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B.唐文化从多方面影响着日本 C.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D.大化改新使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4.1872年,在容闳的推动下,清廷派遣留学生之事得以实行,留学年限为15年。幼童赴美留学后,不少留学生脱下长袍穿上西装,参加各类体育运动、社交活动,有些学生甚至剪掉发辫。这背离了清政府派遣留学的初衷。1881年,留美幼童被强行提前召回。这一史实反映了 A.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道路困难重重B.旧式官僚体制受到严重冲击 C.守旧势力强大导致洋务运动失败D.封建思想的藩篱被彻底打破 5.1938年7月12日,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发表了关于基督教的文章,认为“中国的基督教徒,都是很好的爱国主义者”,还特别提出“基督教青年会团结了许多青年,成为中国青年中一种重要的组织。”该文章的发表意在 A.宣扬宗教信仰自由B.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建立反法西斯同盟D.积极实践人民战争路线 6.在新中国的曙光喷薄而出之际,中国共产党顺应大势、团结各方,开启了协商建国、共

2023届安徽省定远县高三高考模拟试卷历史试题(一)(含解析)

2023届高三高考模拟试卷历史试题(一)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1. 《国语》《墨子》《竹书纪年》《史记》都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但殷墟数十万甲骨文片中都没有提到夏朝,而二里头文化遗址,又明确了商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只是没有带文字的文物出土证明是‘夏’,经综合考证,有考古学家认为,可以证明夏朝的存在。这说明()A. 史料的多元性有助于推动史学研究的发展 B. 文献史料由于其主观性影响对历史的解读 C. 历史研究需要实物史料佐证才具有科学性 D. 科学地进行考古研究一定能证明夏朝存在 2. 公元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联合王武俊、李纳等势力,公开反叛朝廷。镇海军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唐德宗遣使于吐蕃,请发其兵,后未果。据此可知() A. 藩镇是拱卫唐政府的关键力量 B. 唐政府对藩镇存在一定依赖性 C. 吐蕃纳入中央的正式行政管辖 D. 经济重心基本转移到江南地区 3. 下列史料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 明朝的地方高层行政组织由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司联合组成。都指挥使司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布政使司和六部与都察院有关联,按察使司则听命于刑部和都察院。都、布、按三使都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被派到地方。明朝的做法() A.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C. 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D. 削弱了中枢机构的政治权力

5.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内外洋面海匪活动十分猖獗,官方采取多种措施,但收效甚微。基于疏防责任和被惩办的各种压力,福建和广东的一些文武官员开始与英军尝试合作。材料表明() A. 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B. 部分官员的海洋主权意识淡薄 C. 清水师尝试国际化合作 D. 政府权力下移与地方势力崛起 6. 1914年的《新编中华国文教科书》仅用几句话简述了武昌起义,但编者用了将近2页的篇幅重点叙述袁世凯力促“清帝逊位”的具体过程。编书者意在 A. 强调清王朝统治结束 B. 遵循秉笔直书的著史传统 C. 突显南北议和的功绩 D. 构建北京政府统治合法性 7. 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任意修改教科书,如删除书中“报国仇”等字句,删除“抗战受伤的追忆”等诗文,篡改地理教材里的国界线(把自近代以来被其侵占的他国领土都圈定在日本版图内)等。这些行径意在() A. 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B. 消除沦陷区人民的民族意识 C. 实现对沦陷区的长期占领 D. 控制沦陷区的文化教育活动 8. 2023年新冠疫情时期,中南建筑设计院除夕夜接到武汉市政府建设雷神山医院的任务,在1天内定设计方案,3天内定设计施工图,从设计到落成仅用了12天。12个昼夜的全力奋战,于2月6日顺利开展验收工作,建筑面积7.9万平方,集装箱总计进场3000余间。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成,堪称“世界奇迹”。它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中国精神和中国速度。材料说明我国() A. 已建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B. 政府高度关注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C. 基建能力全球领先是有效防疫的根本保证 D. 卫生保障制度建设的完善创造了世界奇迹 9. 下图是一处古代雅典剧场遗址。观剧是古代雅典公民的集体活动,剧作家会敏锐地抓住公民群体所普遍关心的问题,将城邦政务、社会矛盾等融入剧情;戏剧开演前,会把为国捐躯公民的子女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座席;观看戏剧的公民“一个挨着一个,胳膊碰着胳膊、腿

2023学年安徽省安庆市第十中学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3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罗斯福致信会议,“健全的国内经济体制是比其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兑换比值更为重要”,直接导致了会议的失败。次年美国单方宣布美元贬值,并拒绝削减高关税。这表明当时美国· A.无意为全球治理承担责任B.积极推动美元的国际化进程 C.利用新政摆脱了经济危机D.率先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 2.明代陶宗仪《辍耕录·贵由赤》:“贵由赤者,快行是也。每岁一试之,以脚力便捷者膺上赏……在大都,则自河西务起程;若上都,则自泥河儿起程。越三时,走一百八十里……先至者赐银一饼,馀者赐段匹有差。”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朝廷组织,活动彰显民族习俗B.经济发展,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C.文人作品,内容夸张不足为信D.西学东渐,介绍古马拉松运动 3.从图一(汉郡国并行图)到图二(元行省分布图)的变化,最能够反映出: A.郡县制仍然是地方一级制度B.地方势力是中央集权的隐患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D.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消除 4.“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该政策需要与哪一制度配套执行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内阁制 5.1911年出笼的“皇族内阁”,激怒了所有被动员起来的政治力量。用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的话叫做“参与爆炸”。士绅们痛恨满人王朝,但绝对排斥革命。忽然间,只要有人放火,他们是乐于扇风。可见,立宪骗局与辛亥革命之间的关系是

2023年高三历史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全解全析)

绝密★启用前|学科网试题命制中心 2023年高三历史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一) (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Ⅰ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Ⅰ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在地方管理上,从商朝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制度,再到秦汉实行郡县制度,这一发展轨迹() A.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向 B.意味着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 C.使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得到遏制 D.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 2.唐中期以后,使职差遣制日益盛行,即官员受上命另任他事,形成“职无品秩却治事务,官有品秩仅寄禄秩”的现象。如唐玄宗时负责顾问参议的要职翰林学士,其人选就“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得与选”。使职差遣制的盛行() A.迎合了庶族地主参政的需求 B.推动了科举制度的重大改进 C.不利于唐代办事效率的提升 D.弱化了君主对朝堂的控制力 3.下图是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密度图,据此可知,该图() A.科学揭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准确呈现了经济基础的变动 C.客观上反映南方市场的扩大 D.合理解读了北民南迁的原因 4.1394年,明太祖下令“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命礼部严禁绝之,收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明太祖此举源于() A.国家安全面临新的威胁B.社会经济出现新的元素 C.治国理念发生根本转变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5.轮船招商局每年结账之后,一般会将“各船生意盈亏、官商存欠各软、添暨折旧各账”,虽请北、南洋通商大臣查考,并咨送江、津两海关备核,同时分存上海、天津等局,以股东就近查览,再登诸《申报》等,“供远省有股诸公博采。”这一做法() A.体现了现代经营管理理念B.消除了洋务企业弊端 C.突破了“器物"层面局限D.保证了企业利润增长 6.1927年3月,全国农会会员已达到500万人。湖南、湖北、江西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广大农民在乡间推倒地主政权,解除地主武装,建立自己的政权和武装。这一局面的出现() A.为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埋下隐患 B.表明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雄厚 C.顺应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需要 D.得益于土地革命开展的推动 7.1949年4月,刘少奇到天津调查研究,在《天津工作问题》调查提纲中提出“四面八方”思想:“必须切实组织对外贸易”“必须切实迅速通畅城乡关系,物畅其流”“必须贯彻公私兼顾的政策”“必须贯彻劳资两利的政策”。这一思想() A.有利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B.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促进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推动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 8.1986年,深圳出台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试验条例,决定在六家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试点。1987 年以后,

2023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

2023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 1. 下图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运河示意图,其中吴国修建的邗沟和魏国修建的鸿沟尤为著名。这反映出当时() A. 争霸方式趋于多元 B. 国家统一动力增强 C. 中原经济优势凸显 D. 社会转型加速发展 2.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监御史秦官,掌监郡。”除监察权外,监御史还有其他一些职权如推荐人才、兴修水利,在战事紧张的时候,监御史还有统兵作战的权力。由此可知,秦朝设置监御史() A. 削弱了地方的行政权力 B. 导致地方监察机构的异化 C. 有利于巩固大一统政权 D. 使地方权力过大危及中央 3. 宋代注重乡村基层治理,强调通过修礼书、行乡约等教化民众以形成公序良俗。北宋中叶,陕西蓝田吕大钧兄弟开创并推广《吕氏乡约》。南宋时,朱熹编纂了《增损吕氏乡约》,在“德业相劝”一条中加入“畏法令,谨租赋”的内容。宋代制定“乡约”的主要目的是() A. 建构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 B. 将儒家思想推向乡里民间 C. 控制基层以维护封建统治 D. 通过道德教化来扬善惩恶 4. 明人王艮说:“天性之体,本是活泼;鸢飞鱼跃,便是此体。”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顾炎武提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的“人必有私”说。这些主张反映了当时() A. 传统儒学发生质的飞跃

B. 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 C. 追求个性自由成为风尚 D. 士人对理学思想的反思 5. 1914年,陈独秀首次以“独秀”的署名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文章指出 “中国语言,亦有所谓忠君爱国之说。惟中国人之视国家也,与社稷齐观,斯其释爱国也,与忠君同义”,并指出国人没有建立近代国家的“自觉心”,判断“国民智力不足以建国”。陈独秀的这一思想主张() A. 将矛头直指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 阐发了新文化运动发起的初衷 C. 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运用 D. 颠覆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 6. 中共二大发布的宣言指出,中国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可 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党为保障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联合战线里设定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由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 A. 客观分析了民主革命的实际问题 B. 认识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C. 探索出了中国农村革命的新道路 D. 开始独立领导国民大革命 7. 希罗多德的《历史》以叙述希腊波斯战争为中心内容,并对西亚、北非以及 希腊地区的自然概况、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传闻逸事等作了详细记述。虽然书中有相当多的宿命论痕迹,但大量材料来源于档案文献、石刻碑铭以及前辈作家的多种著作,还有作者的亲自调查和实地采访。这说明() A. 希罗多德具有求真精神和广阔的视野 B. 希罗多德受到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C. 当时古代希腊文明正由繁盛走向衰落 D. 史学家开创了古希腊理性主义传统 8. 11—14世纪,西欧封建领主常将“特许状”赐予城市,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和 工商特权,以明确市民的权利与义务。市长作为城市最高行政长官,由市民推选,其他重要官员也由全体市民或市民代表推选。城市中的社会等级是以财富为基础来划分的,而不是根据出身。由此可推知,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 A. 是等级分封制的重要表现 B. 推动了民主政治的繁荣 C. 源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生 D.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 9. 下图是18世纪某国宣布建立时颁布的法律文件。该文件() 在有关人类事务的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其和另一个与之有关的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并在世界各国之间,接受自然法则和自然界的造物主的旨意赋予的独立和平等的地位时,出于对人类舆论的尊重,必须把他们不得不独立的原因予以宣布。 A. 提出了自由平等原则,猛烈冲击了君主专制 B. 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布北美殖民地独立

2023年安徽省马鞍山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答案解析(附后)

2023年安徽省马鞍山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1. 周公认为,殷商“失德”,故上天终止殷商之命而眷顾于周,周人由此获得天命。后代周王也常以天命训诫同姓或异族领袖,表示其先祖辅佐周先王,而他们也要秉持先祖之德,捍卫周王。周人对“天命”的阐释旨在() A. 巩固分封秩序 B. 构建华夏认同 C. 宣扬天人感应 D. 践行民本思想 2. 汉朝的藩国官制比照中央,也设有诸侯国相。惠帝至文帝时,国相权力很大,统领藩国百官,辅佐藩王,甚至有统兵之权。但自景帝以后,国相的权力不断缩小。至武帝以后,国相与郡守无异。国相权力的演变体现了() A. 中枢官制逐步完善 B. 藩王权力恶性膨胀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无为政策有效贯彻 3. 下表为元代前中期太庙的室次牌位,此表可用于说明这一时期() 世祖朝前期太庙室次图:至元元年至三年(1264—1266) 武宗朝太庙室次图:大德十一年至至大四年(1307—1311) A. 皇权专制强化 B. 汉制影响加深 C. 民族政策调整 D. 统治阶层分裂 4. 明洪武时,朝廷规定地方政府需以廪给(粮米资助)、脚力(由官府佥派役力)等方式为应举举人提供赶考路费,但这种资助并不稳定。明中期以后,地方的财政体系中逐渐确立了举人的定额资助,如万历时福建规定新科举人每名旗扁贺礼等项银八两。举人资助方式的变化折射了() A. 赋役制度的调整 B. 选官制度的完善 C. 资本主义的萌芽 D. 抑商政策的瓦解 5. 下表为1875—1881年上海外国银行向左宗棠借款统计表(单位:万两库平银),据如表可推知()

A. 汉族官僚主导中国政治 B. 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C. 军用工业正在有序发展 D. 处理边疆危机成为清廷要务 6. 20世纪20年代,南方军阀热衷于打起“自治”旗号,如湖南督军谭延闿提出“湘人治湘”,四川督军熊克武号召“川人自主”,广东陈炯明则表示“粤人自治”。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 地方割据寻求法理依据 B. 北洋政府统治基本瓦解 C. 政治宣传推动全国统一 D. 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 7. 1938年春,彭真指出,在晋察冀根据地的民主选举中,村民选举的多是土豪劣绅。即便对候选人阶级成分进行规定,仍然防不住这些土豪劣绅,因为他们会以各种办法收买控制新当选者。这一现象表明() A. 统一战线仍不稳固 B. 国共两党的合作尚需加强 C. 基层社会亟待改造 D. “三三制”缺乏群众基础 8. 1954年7月,毛泽东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出解释:各国现在都要求缓和与和平,只有美国要打仗,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我们这个时候打出和平的旗号,可进一步分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当时的外交工作() A. 巩固中苏同盟关系 B.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 具有革命斗争色彩 D. 打破了西方外交孤立 9.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编写《历史》的过程中,对联想和神喻等传统 史诗创作手法进行了扬弃,转而注重对史料的批判分析与逻辑概括。这() A. 否定了传统史学的价值 B. 推动了民主政治的确立 C. 批判了个人主义的泛滥 D. 体现了理性著史的精神 10. 1232年,英王亨利三世以特别命令的方式剥夺了首席政法官休伯特·伯格的职务,但地方普通法院却拒绝这一判决,并声称国王命令因违法而无效。最终经全体贵族审判会议讨论,国王宣布恢复休伯特权力。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 司法独立 B. 议会至上 C. 王权有限 D. 贵族专权

2023年高三历史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全解全析)

2023年高三历史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一) (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 全解全析 1 2 3 4 5 6 A A C A A C 7 8 9 10 11 12 C B D D D C 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内外服制中的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具有明显的血缘政治的特点。到了周朝实行分封制,主要分封的是同姓子弟,受封者在其领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这仍然体现出血缘政治,但是和商时不同的是分封制不是直接聚族而居了,是分封到不同的地域,所以,周时的分封制呈现出地缘政治的倾向。而秦汉时期的分封制,是以郡统县的两极地方管理行政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都有中央直接任免,所以,郡县制的设立使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因此,这一发展轨迹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向,故选A项;根据所学可知,华夏认同观念指的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思想,形成共同一致的观念,而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后期也发生诸侯分裂割据,汉初发生过七国之乱,由此可得出,地方割据势力并没有逐渐得到遏制,与历史事实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主流意识形态的最终确立是指儒家思想,而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据题干可知,使职差遣制有利于皇帝任用“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等人才,拓展了中小地主参政的通道,故选A项;使职差遣制是关于官员的职务安排的制度,非关于官员选拔的制度,排除B项;使职差遣制有利于专事专办、特事特办,利于效率的提升,排除C项;“弱化了”不合逻辑,使职差遣制有利于皇帝灵活用人,加强了君权,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据图1可知,北方人口在北宋后断崖式下跌,而南方人口在稳步增长,结合所学可知,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市场不断扩大,故选C项;材料是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密度图,只能说明人口数量,不能反映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材料是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密度图,一定程度上能说明经济基础的变动,但不能“准确呈现”,排除B项;材料是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密度图,没有涉及北民南迁的原因,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明太祖实行海禁政策,乃是因为“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故选A项;社会经济出现新的元素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但其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排除B项;治国理念发生根本转变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强调

2023年安徽省黄山市高考历史第二次质检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3年安徽省黄山市高考历史第二次质检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36.0分) 1. 春秋战国时期,来自邹国的孟子与魏惠王探讨治国之道,来自魏国的吴起在楚国担任令尹,同样来自魏国的商鞅在秦国担任大良造,分别主持了变法。这说明()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初现 B. 平民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 统治者重视儒家和法家学说 D. 中原文化处于领先地位 2. 汉初,“丞相初置员吏十五人,分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汉武帝时期,刺史“迁(监)部”,“有常治所”。汉元帝时期,由御史中丞“督部刺史,总领州郡奏事”。这一变化() A. 背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 B. 顺应了君主专制的需求 C. 深受儒家治国理念影响 D. 埋下了军阀割据的隐患 3. 唐朝韩愈因反对宪宗迎佛骨,不惜上书《谏迎佛骨表》而被贬潮州。宋代二程认为佛教“以生死恐(吓)动人”,只是理会生死,其他都不理会。他们的主张体现了()A. 学者积极推动儒学复兴 B. 佛教尚未获得国人认同 C. 唐宋文化政策包容开放 D. 士大夫与皇权矛盾尖锐 4. 明成祖建都北京前后,曾多次从江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等地迁移了大量人口充实北京及其周围地区。这一现象() A. 强化了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B. 推动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C. 缓解了京畿人地矛盾的难题 D. 促进了南北漕运的发展 5. 1890年,海外华民开始对国内进行侨汇。其时,旅美华人每年从美国旧金山银行汇入中国之银,“约合八百万两内外”,新加坡一地的华人商佣十四五万人,“前后携寄回华者,当亦不下一二千万(两)”。据此可知() A. 世界殖民体系趋于崩溃 B. 华工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地区 C. 华侨投资推动社会转型 D. 侨汇资金推动城乡社会发展 6. 1939年1月,晋察冀边区发出《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关于村选的指示信》,根据这一指示,县、区两级成立村选促进会,村成立村选筹备会。通过村选,大批农民当选公职。据统计,在1940年的选举中,冀中地区的村代表中地主富农代表只占8.1%。该变化()A. 体现了“三三制”政权结构 B. 表明了土地革命的效果明显 C.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推动了国民政府“宪政”进程

安徽2023年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 历史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络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2. 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表达。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可以突出表达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3.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假设武官任知州,那么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 (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那么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标准地方行政 B. 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才能 D. 削弱州府权利

4. 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____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兴趣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构造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5.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权力的合流 B.试图打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 意在彻底否认变法理论根底 6.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可以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认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 )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场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 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高考历史第二次质检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高考历史第二次质检试卷 1.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整理报告共刊布竹简124支,其中《治政之道》强调的各序其职、选贤任能、躬行爱民、和睦四邻、不夺农时、优惠意识等,属于这一时期公共性的治国经验。由此可知,《治政之道》() A. 旨在平息社会纷争 B. 倡导重农抑商政策 C. 杂糅百家思想精华 D. 成为后世治国范本 2. 如图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养生体育运动导引图,该图可以反映() A. 体育养生的开端 B. 刚健雄伟的时代气息 C. 珍爱生命的精神 D. 百姓生活的美好富足 3. 《唐伊岳军上西庭支度使腓为申报应纳北庭粮米事》是目前较为完整记载东天山伊吾军可田收获情况的一件文书,记载了伊吾军屯田收获情况:伊吾军每年纳给北庭粮4000石,伊州仓197石、自留3646石。由此可推知() A. 屯田为唐朝经营西域奠定物质基础 B. 天山地区从店朝开始属于国家管辖 C. 节度使的设置为唐朝衰亡埋下隐患 D. 文书史料是研究边疆史的主要资料 4. 明朝宋诩是江南华亭人,在其著作中收录的菜点以北京风味为主兼及江南风味,且载有回回煎饼、香露饼等回族面点及制法。这反映了当时() A. 多元交融的饮食文化 B. 北京成为全国文化中心 C. 各民族生活习俗趋同 D. 南北经济发展逐渐平衡 5. 晚清维新思想家宋恕主张开议律局、定新法,“博征赤县及明鲜、日本、白种诸国通人,讨论百王律法得失,酌定新律,务合孔孟之旨”。这一主张意在() A. 引介西方理论 B. 减轻变法阻力 C. 宣传孔孟学说 D. 倡导法律至上 6. 1920年,张謇在天生港创立南通通燧火柴厂,如图是其部分商标图案,这可以用来说明()

2023年安徽省蚌埠市高考历史三模试卷

2023年安徽省蚌埠市高考历史三模试卷 1. 在服饰问题上,儒家提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道家主张“被褐(粗布衣服)怀玉”;墨家主张“节用”; 阴阳家认为衣服的颜色与四时、方位必须对应。他们的服饰观() A. 反映为政以德的重要性 B. 源于宗法制的彻底瓦解 C. 契合了各自的思想宗旨 D. 表明民生问题受到重视 2. 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南北有异。南方赛龙舟吃粽子,北方禁火佩戴 百索绶带(辟邪彩带)至唐则立法规定端午放假一天,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这种变化说明唐代() A. 端午节习俗来源于官方 B. 国家统一助推文化认同 C. 南北文化习俗趋向固定 D. 传统习俗迎合市民生活 3. 北宋为加强中央对地方州、县官僚的管理,在中央与州之间设置了 “路”。路级官僚机构的办公署地或同置一处,或分殊它处,对州级长官也无直接的统领之权,州府上表奏事可越过路级直通朝廷。据此可知,宋代的“路”() A.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B. 成为央地关系的障碍 C. 不掌实权影响效率 D. 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 4. 明初店铺聘请名人书写对联之风日渐兴起。北京“鹤年堂”药铺店就 有两副对联,一副是抗倭名将戚继光撰写,左曰:“调元气”,右曰:“养太和”;另一副是名臣杨继盛所书,上联“欲求养性延年物”,下联“须向兼收并蓄家”。此类现象表明当时() A. 政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B. 商业发展重视营销策略 C. 修身养性成为时代追求 D. 对联成为商业广告主流 5. 从1920年9月起,《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组织的机关刊物,公 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此同时,《新青年》发表诸如《汉口苦力状况》《武昌织布、纺纱、铜币、银币、麻布五局工人状况》等文章。这表明()

2023学年安徽省东至二中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3学年安徽省东至二中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唐玄宗时期中书令权力很大,是宰相之首。肃宗以后,很少再设中书令,宰相也就无首次之分,轮流值守制才得以完全确立。这反映了唐代( ) A.宰相制度名存实亡B.参议辅政制度变化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三省六部制度完善 2.“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这一观点认为五四运动 A.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B.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D.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3.下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这一作品 A.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 B.可以印证唐朝开放的政策 C.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D.反映了唐朝疆域空前扩大 4.鸦片战争后不久,资本主义各国就开始在中国设立银行。1845年英国首先在上海设立东方银行。1889年德国设立德华银行,1893年日本设立横滨正金银行。这些银行的设立意在 A.加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B.操纵中国的财政金融 C.压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D.转嫁本国的经济危机

2023年安徽省江南十校联考高考历史模拟试卷+答案解析(附后)

2023年安徽省江南十校联考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1. 从河南二里头和时间稍后的四川三星堆遗址中,考古发现两地有一些共同特征的器物,都有陶盉(酒器)、龙形牙璋(礼器)、镶嵌绿松石铜牌、海贝等。但三星堆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面具和神树等,显示其特殊的祭祀行为。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夏人礼仪在古蜀文明中传承 B. 古蜀文明兼收并蓄、个性鲜明 C. 两地的区外贸易都相当发达 D. 两地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互鉴 2. 从先秦到秦汉,“疆”字的含义发生了重大变化,据下表可知() A. 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 B. 大一统边疆治理思想逐渐形成 C. 夷夏之别观念逐渐淡薄 D. 因俗而治治理机制的渐趋成熟 3. 唐朝旅游业发达促进了旅游思想的多元化发展,既有以济世安邦为目的的宦游,又有以化羽登仙为目的的仙游,更有以结得善缘为目的的释游,还有“身在江湖之上,心游魏阙(朝廷)之下”的隐游。这反映了() A. 阶层流动性增强 B. 户籍管理松弛 C. 三教并行的影响 D. 魏晋遗风盛行 4. 宋代沿袭唐代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宋代以降至明清,言官多结党营私,谏官制度逐渐演化为皇帝御下之工具,始而谏院独立,继而科道合一,六科独立置署而后干脆并归督察院。这一过程() A. 提升了监督稽查效率 B. 避免了国家决策失误 C. 扩大了司法职权范围 D. 适应了皇权强化需要 5. 我国是世界上施肥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到明清时期肥料种类已达100多种,江南地区输入的商品中出现了用作肥料的豆饼,江南内部也出现了频繁的粪肥买卖活动。这表明当时() A. 江南地区农家肥出现了商品化的趋势 B. 集约化种植对肥料需求增多 C. 江南地区在全国农业中居于领先地位 D. 长途贩运促进统一市场形成 6. 1871年6月,美国驻华公使镂斐迪率军与朝方交涉的时候,朝鲜王廷致中国礼部咨文,声明:朝鲜“凡在人臣,义无外交”,并恳请中国特降明旨,开谕美国使臣,以为破惑释虑,各安无事”。这说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