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2022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附解析

广东省2022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附解析

2023届高三年级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2023届高三年级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墓葬出土情况。表中现象反映了 A.公共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 B.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分化 C.氏族成员经济待遇的差异 D.等级观念产生和阶级分化 【参答】A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观天象授时、战争、工程需要加强和集中公共权力才能得以实现,故选A项。材料所给不同时期墓葬的差别反映不了贫富差距,排除B项; C、D两项材料无从体现。 2.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异于秦始皇无几矣”,但“能尊先王之道……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作者对汉武帝的评价 A.肯定其雄主形象以挽时局 B.忽略客观效果具有片面性 C.说明其治国方略变化的必要性

D.体现汉承秦制带来的弊端 【参答】B 【解析】《资治通鉴》崇古重道,重仁政,批判汉武帝的暴政,但忽略了汉武帝开疆拓土、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秦亡汉兴的客观效果,有片面性,故选B项。C、D两项材料未体现;材料主旨是对汉武帝暴政的批判,A项错误。 3.下图为著名学者阎步克对南北朝政治经济文化对比的示意图。这反映出 A.儒法思想的不同影响造成南北文化差异 B.南北思想文化交流受到阻碍 C.南北民族交融的不断发展 D.走向统一之路北方将更具优势 【参答】D 【解析】材料主题是北朝政治复兴,重军功和武力,结合所学可知,北朝创立一系列政治制度,而南方门阀制度腐朽,北方政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故选D项;A项与所学不符;B、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

2022届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1月)历史试题

华南师大附中 2021—2022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月考(三)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2021.11.20本试卷共7页,22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 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 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 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 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 求。 1.《仪礼·乡饮酒礼》记录了周代乡人以时聚会宴饮的礼仪:宾席要设于窗前,面向南, 而主人席设于阼阶上,面向西。众宾皆独坐,设席有主次之分,身份地位不同的人席 位不能连接。这些规定 A.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B.强化了统治的神权色彩 C.遵循了严格的等级秩序D.体现了理想化政治诉求 2.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修建的一个高峰时期,如楚国的芍陂,魏国的西门渠, 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等,这些水利工程修建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制的萌发B.水旱自然灾害的频发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 3.甘肃武威磨咀子48号汉墓出土了西汉木牛犁模型,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出土有巨型 犁铧,居延(在今内蒙古)出土汉简中有“田卒”、“治渠卒”诸称谓。据此可获取的历史 信息是 A.铁犁牛耕技术已普及全国B.北方农业技术居领先地位 C.精耕细作 农业的影响扩大D.政府重视西北的经济开发 4.元朝的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分设机构,对地方“无所不统”,接受丞相指挥。明代废行 中书省,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以行政立法地位而言,是朝廷设在地方负责“上承下 宣”的最高行政机构,掌一省行政和财政,直接受皇帝指挥。据此分析,明朝机构的这 一变化 A.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量 B.标志着明代中枢机构的变异 C.提高了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 D.完善了地方的基层社会治理 5.十八世纪初,“福建之米,原不足以供福建之食,虽丰年多取资于江浙,而江浙之米,

广东省广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调研(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秘密★启用前试卷类型:B 2023届广州高三年级调研测试 历史 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 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 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 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 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A.商朝王位传承无序 B.伊尹并未自立为王 C.太甲诛杀伊尹合法 D商朝国家机构完善 2.自汉武帝拓边西北开始,政府就依据《尚书·禹贡》中的三危、弱永、黑水等古地名命名当地山川。这些新命名的山川并未被视作新开辟的领土,而是被视作自古以来就从属于华夏政权。这一做法 A.促进了中外交往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体现了制度创新 D.服务于边疆治理 3.653年,《五经正义》撰成并颁布天下,明经考试以此为准;722年,唐玄宗注《孝经》,颁布天下;796年,唐德宗制《贞元广利药方》五百八十六篇,颁布天下。据此可知,唐政府旨在一 A.巩固儒学统治地位 B.彰显中央政府权威 C.推动科举制广改潮 D.促进医疗事业发展 4.按照宋代的贸易政策,外国商船到达中国港口之后必须向市舶司报告,市舶司对其货物收取1/10的进口税。除此之外。市舶司还负有核发进出口贸易公文、引导外国船舶来华朝贡与通商的职责。这 A.导致了经济重心南移

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级第三次阶段考试 历史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收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周人灭商以前以丰镐一带为中心,是为“宗周”。周公二次东征后,以洛邑一带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卒营筑,居九鼎焉”,以洛邑为王城,是为“成周”,据此可推知,定鼎洛邑旨在( ) A.不断扩大西周王畿范围B.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促进南北之间文化交流D.构建天下共主的正统性 2.汉武帝时,刺史“以六条(一条针对豪强,五条针对“两千石”高官)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汉昭帝时,青州刺史隽不疑收捕意欲谋反的齐孝王刘泽。汉成帝时,“广汉群盗起”,益州刺史孙宝“亲入山谷,谕告群盗……皆得悔过自出,遣归田里”。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刺史逐渐丧失监察职能B.集权统治得到进一步加强 C.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变化D.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加剧 3.(唐朝)王建《凉州行》(部分):“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该诗反映了( ) A.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B.社会治理制度完善 C.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固化D.羁縻政策成效显著 4.据《元史·食货志》所载元朝中期商税数字,大都一年的商税为钞10.3万余锭,超出全国绝大多数行省一省的商税额,仅落后于江浙,河南行省。这表明( ) A.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B.城市的商业职能突出 C.南北经济差距逐步缩小D.大都是全国经济中心 5.明代,马欢曾三次随郑和下西洋,据其《瀛涯胜览》所载:“(郑和)所至颁中华正朔(指《大统历》),宣敷文教(如颁赐《烈女传》)”,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以宣扬明朝国威为目的B.促进了中华文化传播 C.推动了受访国科技发展D.巩固了明朝上国地位 6.下图是19世纪5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趋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广东省汕头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历史+含答案

试卷类型:A 2023年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 本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卷前必须先填好答题卡的密封线内各项内容。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陕西姜寨遗址的14号房,位于村落东部1号大房子的右前方,半地穴式,进门正中有带灶圈的灶坑一个,房内出土计有陶盆2件、陶钵3件、陶罐5件、陶甑1件、石斧1件、石铲2件、石磨棒2件、石球1个、骨鱼叉2件、骨镞1件、骨笄1件。这表明当时姜寨聚落 A.采集渔猎与原始农业并存 B.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C.已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 D.形成了较大的部落联盟 2.西周将所征服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室的子弟、亲戚及功臣,组成一种新的由多个不同族氏居民混居在一起的共同体。这一举措在客观上 A.使周王能直接管理地方事务

B.强化了血缘在政治中的作用 C.为华夏民族形成提供了条件 D.促进了氏族部落的快速壮大 3.某学者在叙述秦始皇“焚书”事件时列举了表1史料: 表1 该学者列举以上史料旨在说明 A.焚书事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 B.秦始皇并未下令焚烧书籍 C.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 D.焚书事件造成了文化断层 图1、图2可用于说明,当时 A.中日两国都实行中央集权制 B.唐王朝注重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C.日本的建筑技术源自于中国 D.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具有吸引力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哲学史时,将一位战国名士标榜为"理想主义者",称他极力鼓吹人性的美好,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下列言论中最可能出自该名士的是 A.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 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C.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2.据史书记载,魏晋时期,晋朝将领魏浚在洛阳失陷后,屯于洛北石梁坞,归附者甚众;江州刺史郭默在永嘉之乱后,率遗众自为坞主,流民依附者甚众;平阳县侯李矩在刘渊进攻平阳时,被乡人推为坞主,东屯荥阳,远近多附之。这反映出当时 A.豪强势力趁乱拥兵自立 B.流民增多危及社会稳定 C.北方战乱明显多于南方 D.庄园经济兴起恰逢其时 3.唐朝时,岭南地区普遍实现了一年两熟,部分地区还探索出一年三熟的稻麦复种制。这 A.加快了筒车技术的推广 B.有利于农业经营的多元化 C.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得益于山地和丘陵的开垦 4.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借“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出自《荀子·天论》)来说明个人的行为好坏无法影响"天理"的变化。他们还强调:"人伦者,天理也。"他们的相关理论 A.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B.复兴了先秦时期的儒学 C.旨在强化封建伦理教化 D.为皇权专制提供了辩护 5.元末明初的食谱《易牙遗意》的序言说:“今天下号极靡,三吴尤甚,寻常过从,大小方圆之器,俭者率半百。”明代《吴县志》亦载:“阎、阖(本指西天门,此处代指府城的正门)之际,望如锦绣,丰筵华服,竞侈相高而角利锱铢。”乾隆间常光年撰的《兰舫笔记》也说:“天下饮食衣服之侈未有如苏州者。"这些记载 A.充斥着市民阶层的猎奇心理 B.说明苏州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C.蕴含着统治阶级的教化诉求 D.展现了江南市井的社会风貌 6.光绪二年至五年(1876~1879年),郭嵩焘在担任首任驻英公使期间,一直按照规定将记载欧洲风土人情的日记和游记定期寄回国内,其中不乏"(苏格兰某地)安设声报,可及六十里之远,鼓弦纵谈,六十里如在左近"等内容。这些记载 A.突破了“天朝上国”观念 B.旨在为洋务派提供参考 C.有利于开阔国人的眼界 D.蕴含着全盘西化的希冀 7.表1所示为毛泽东等人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由此可知,他们的视角均聚焦于此时期

广东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高三历史考试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提出“仁政”,首先要使“民有恒产”,“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五十而衣丝,七十而肉”,遇到灾荒可以避免死亡。孟子这一主张 A.竭力维护了奴隶制度 B.顺应了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 C.违背了孔子仁的思想 D.指导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 2.表1是先秦至汉盐价变化表,据此表可知 A.国家控制经济的力度增强 B.秦汉时期的通货膨胀严重 C.汉代的经济逐渐恢复发展 D.秦汉人口有较大规模增加 3.表2所示是唐宋时期年铸币量的统计情况,由表可知 A.交子出现冲击了金属货币 B.北宋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C.宋朝把铸币权收归到中央 D.北宋时财政开支日益增加 4.据元朝中期吏部统计:朝官共2089员,蒙古、色目有938员,汉人、南人1151员;京官共506员,蒙古、色目有155员,汉人、南人351员;外任官共19925员,蒙古、色目有5689员,汉人、南人14236员。这说明 A.元朝政权的性质是蒙古政权 B.汉族官僚逐渐控制元朝政权

C.元朝冗官冗费问题日益严重 D.元朝注意发挥汉族官员作用 5.明清时期的民间建筑的彩绘流行以“卧冰求鲤”“芦衣顺母”“丁兰刻木”“桃园三结义”“苏双赠马”“八里桥饯行”等情节为重点表现内容,强调装饰内容和色彩严格程式化的等级制度。这种建筑彩绘的流行 A.强化了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B.确立了心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C.冲击了官府森严的等级制度 D.阻断了西方文化的传播进程 6.图1所示是1841年至1910年进口鸦片所占中国总进口货物的比重变化(单位:%)。图中变化说明 A.列强对华侵略有所放松 B.中国对外贸易环境逐步改善 C.鸦片输入总量大幅减少 D.列强扩大了对华的商品倾销 7.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争论广泛而激烈,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批判旧思想和旧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差异性;杜亚泉等人维护儒家文化传统,强调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这说明 A.新文化战胜了旧文化成为主流思想 B.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具备科学的态度 C.这场激烈争论使问题得到真正解决 D.知识分子的救国之路仍在探索之中 8.1920年“五一”前后,北京、上海等各地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纪念“五一”劳动节的活动。据记载,各地参加“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的工人和知识分子有五六万人。材料可用来说明A.新型政党建立的条件日渐成熟 B.“五一”劳动节成为法定节日 C.工人阶级成为民主革命主力军 D.知识分子是工人运动的领导者 9.1948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指出:“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需要我党迅速有计划地训练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各项工作的干部。”该通知表明 A.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的胜利 B.党的干部是夺取政权的前提 C.经济工作是当时的工作中心 D.党的工作重心即将发生转移

广东省深圳市科城实验学校2022-2023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广东省深圳市科城实验学校2022-2023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1891年创立“广学会”、致力于向中国译介西方文化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说:“本会刊书之始,未能显着效验。洎乎近岁(甲午年),中国读书士子,多知会中书籍之善,平居偶语,恒盛称广学会不置,起征深闭固拒之心,日渐融化。”这揭示出 A.学习西方已成为普遍 B.民族危机开始成为学习西方的动力 C.向西方学习发展到 D.国人的民族意识在危机中不断增强 参考答案: C 【详解】材料表明,甲午战争后,西方学说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揭示出甲午年间向西方学习融入了新的内容,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向西方学习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不能说明向西方学习已经成为社会普遍,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的民族危机,就已经成为学习西方的动力,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意识是否增强的信息,D项错误。 2. 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 A. 察举制的实行 B. 内阁大学士的选拔 C. 科举制的推行 D. 机处的设置参考答案: C 3. 曾著文指出:“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必须迅速变更。这样,才于革命前途有所补益。因为日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一切、阀、贪官污史、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人坟墓。”该文章发表最早是在 A.五四运动期间 B.国民革命期间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战争时期参考答案: R4近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思想·著作 B 解析:材料中文字““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等信息说明宝泽东比较珠海总农民问题,关于农民问题思想的提出最早是在中国共产创建到大革命时期,故选B 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著作以及材料的理解。 4. 《宋会要辑稿》载:“(宋高宗时)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田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这说明 A、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土地的大规模开发 B、生产技术的进步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C、生产技术的进步增加了地主的收入 D、生产技术的进步并不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参考答案: C 5. 19世纪末之后的半个世纪,“救亡”成为中国人最关注的问题。导致从“盛世”到“救亡”这一剧变的重大事件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侵华战争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解决此题抓住关键词“19世纪末”。A项是1840-1842年,排除;B项是1856-1860年,排除;C项是1894-1895年,正确;D项是1900-1901年,排除。故选C。 6.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材料中“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参考答案:

2023届广东省实验中学等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广东省实验中学等六校2023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历史试题 2022.12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 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载:武王灭商之后“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河南准阳),大禹之后于杞(河南杞县)”。此举旨在 A.强化对落后和边缘地区的控制B.笼络和监视殷商贵族 C.彰显周王天下共主的合法地位D.弘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2.“……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的主张是基于 A.天人感应思想B.独尊儒术思想C.大一统思想D.休养生息思想3.下图是汉代牛郎织女画像石,石右举鞭牵牛者为牛郎,其上三星相连者为牛郎星(河鼓三星)。石左下角四星相连成房子状,内有一女子跪坐,当为织女。左上角七星相连环绕一兔者为毕宿,石中部为白虎星座。此画像石 A.体现了汉代绘画注重写实B.凸显了精耕细作生产模式

C.证实了民间传说的真实性D.反映了当时的天文学成就 4.宋代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作者意在强调 A.唐朝地方制度的严重失误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 C.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D.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 5.明代土地买卖契约的基本格式相似。以下是其中的一份。据此可推知明代 A.租佃风气盛行B.土地流转频繁C.商品经济繁荣D.社会缺乏诚信6.1857年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事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这段论述可以用来说明 A.英国侵略行为不应受指控B.中国抵抗英国侵略者的正当性 C.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正义性D.英国和中国相互指控是合理的 7.五四运动后,列强对中国民间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日本外交官芳泽谦吉到中国来要先拜访学生代表,代表英美法三国到中国来组织新银行团的拉门德,花费了大量时间征求中国各民众团体的意见。这从侧面表明 A.列强对华外交的重心转向民间B.五四运动推动了国民公民意识的觉醒C.中国主要矛盾已变为阶级矛盾D.民众的态度可以左右政府的对外政策8.1933、1947年上海等六个城市的工业简况如下表所示:

2022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试题(含答案)

2023年最新整理——考试真题资料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 高三历史 注:1.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2.所有题目答案均写到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满分48 分。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题 3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涂入答题卡内。 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杀)之”;周武王伐纣时也说:“商罪贯盈,天命诛 之”;而秦始皇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材料旨在论证 A.上天是最高统治者C.政权因革的合理性 B.皇权代替上天行政D.秦朝统一的必然性 2.北魏时设立僧官制度,于僧徒内设立不同层次的僧官,使之等级化。这体现了 A.佛教等级制度森严C.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B.官僚制度日益完善D.佛教的中国化趋势 3.据《文献通考》记载,宋代政府规定:开封府界、京东路、京西路等十三路只准使用铜 钱;陕府西路、河东路可铜铁钱并用;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只许使用铁钱。且各路之间不得混通。据此可推断,宋代 A.各路使用不同货币C.交子出现的偶然性B.货币政策存在不当D.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4.学者郭建龙认为,西汉之后的中国古代哲学可分为两大周期:第一个周期从西汉开始, 到隋唐结束;第二个周期从宋代一直持续到晚清。在每一个周期中,又都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分别是:建立期、庸俗期、反抗期、变异期。材料中的“变异期”可能是 A.天人合一、玄学C.三教合一、实学B.玄学、理学D.玄学、心学 5.学者王明珂在《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中论述道:“一个明代画家与今日画家都可能以 ‘真实’的长城为描绘主题,来创造其画作上的长城表征。但一个明代人与一今中国人,由于所处的社会情境‘现实’不同,从这些长城画作中得到的印象与情感、情绪是不同的。” 作者旨在阐述 A.事实与真相之间的关系C.真相与现实之间的不同B.对真相的认识有主观性D.历史事实因时代而变化

广东省惠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2月)+历史+Word版含解析

惠州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 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自要求。 1.山西运城自古以来就有“黄帝正妃娘祖养蚕纵丝”的传说。在运城下辖的夏县西阴村遗址,1926年考古学家李济发抓出半枚碳化的蚕茧,201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又发现了6枚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和陶例蚕蛹。据此可知,传说 A.依颗历史文献的印证 B.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 C.英定考古研究的港础 D.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2.云梦唾虎地出土的梁简《为吏之道》提出了聚官吏必须避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凡为吏之道,必料洁正豇,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安静毋苛,审当赀罚,严刚毋暴……宽容忠信,慈下勿凌,敬上勿犯”“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这裘明祭代 A.婆层治理完酱 B.官员素质提升 C.假法思想并用 D.儒学正统确立 3.唐代莱位书法家的作品被沓为“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据此可知,该书法家的作品呈现出 A.写意性 B.严整性 C.平民化 D.理性化 4.南宋初,岳州知州范贫败上书朝廷指出:“本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务令疾速归业, 如贪恋作商,其田权许人请射(消算田产)。”朝廷则认为农民在外经商,只要田地不抛荒,按时交农业税即可。这表明当时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重农抑商逐渐废止 C.政府鼓励农民流动 D.社会控制有所放松 5.1749年,御史冯元钦上书建议将军机处改名枢密院。乾隆下旨批驳说,本朝职官设置已经相当完备,都记载在《大消会典》中了,军机处“不过以为承旨办理机务之地,并非独重其权,显为官职也”。据此可知,军机处 A.地位无足轻重 B.没有取得法定地位 C.职能尚不明确 D.成为皇帝集权威胁 6.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政府谕令地方就地筹集军饷。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各地“就地筹款”成为常态,除了传统的举办捐纳、发行内债等外,还开征了米捐、酒捐等新的税捐,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高三(上)调研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高三(上)调研历史试卷 1. 通过对位于安徽宣城井水墩遗址考古发现,在距今约4800多年的良渚文化中晚期,此处 先民还以单一的稻作农业为主;而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先民已开始种植原来在旱地种植的粟,据此可知截至春秋早期() A. 小农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B. 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 南北之间存在经济交流 D. 土地开发程度较高 2.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在游说君主时,往往强调“祖仁者王,立义者伯,用兵穷者亡”的观 点,即是将仁、义视为“王、伯(霸)之道”的根本。这说明() A. 诸子百家存在相互借鉴 B. 儒家治国理念成为共识 C. 社会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D. 思想领域呈现百家争鸣 3. 秦朝在征服并统一岭南后,“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并修建潇贺古道 以及南雄、连州、贺州和全州4条岭南山路。这一举措() A. 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B. 减少了中央集权的障碍 C. 解决了岭南交通问题 D. 表明国家主权意识形成 4. 唐代造船,多用楠木等硬木,坚硬耐用,内河江船便已可载万石,贞观年间,阎立德造 浮海大船数百艘,自东海、黄海可直达高丽向西亦远至红海。据此可知唐代() A. 大运河已成为经济命脉 B. 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C. 唐朝政府重视对外交流 D. 技术进步推动对外交往 5. 宋初,儒家学者面对唐末五代的情境,认为道德文化与学术思想的当务之急是重新建构 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思想家张载提出了著名的“横渠四句”(如图)。由此可知() A. 代呼唤儒学更新 B. 汉唐儒学地位尽失 C. 儒学致力于解决佛道冲击 D. 儒家的入世精神实现回归

2022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广东省汕头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的骨刻字符具有一定数量和分布地域,而且与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骨刻辞、安阳殷墟晚商文化骨刻辞,在卜骨材质、施灼和字符等方面的特征上都形成承接关系。这一发现可用于印证 A.夏朝在历史上真实存在B.早期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C.商朝政治具有神权色彩D.地域交流推动文化发展 2.西汉时期关中地区的田价比山东地区高,但粮食价格比山东地区低,而北方边境地区粮价最高、田价最低。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匈奴对边境地区的侵扰 C.各诸侯国操纵地方物价D.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3.西汉以来州举秀才、郡察孝廉,照例为本州郡人,无须标明其地。这种情况在东汉后期开始出现例外,而且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异地(户籍不在本州郡)察举、异地求举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门阀士族垄断政治权力B.监察体制强化回避本籍 C.人口出现大规模的流动D.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弱化 4.东汉至隋唐时期皇帝常与豪强大族联姻,在皇后废立上需要反复征求宰相大臣的意见。唐高宗在改立皇后时,大臣李勣对唐高宗说:“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于是唐高宗不顾众多大臣反对废除了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这表明当时 A.社会结构发生变化B.君主专制强化 C.社会风气相对开放D.市民阶层兴起 5.明代正德以后江苏南通“里中子弟谓罗绮不足珍,及求远方吴绸、宋锦、云缣、驼褐,价高而美丽者以为衣”,一改之前“淳本务实之风,士大夫居家,多素练衣、缩布冠”的状况。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南方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C.进步思潮挑战主流价值D.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松弛 6.如表为晚清时期江海关(上海海关)课税收入统计表。据此可知

广东省深圳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广东省深圳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 1.下图为一组商王占卜的关于受年(收成)的甲骨文记录,这可以用来佐证商代 A.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衡B.财政入主要来自田赋 C.统治具备一定地域基础D.出现了古代最早的文字 2.《急就篇》成书于西汉后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识字启蒙书,内容涉及姓氏人名、服器百物、为官为政等。其中有:“宦学讽《诗》《孝经》《论》,《春秋》《尚书》律令文……抽擢推举白黑分,迹行上究为贵人。”这说明当时 A.察举制存在一定局限B.独尊儒术导致了学在民间 C.教育注重为现实服务D.统治者主张德治刑罚并重 3.唐代后期,广州南海神庙的祈风祭海活动兴盛,被列为国家祭祀。地方官员和市舶官员定期前往祭拜,并多次整修扩建。这反映出 A.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B.东南沿海的经济社会影响增强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D.海上丝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4.唐代政府曾下令“诸坊市邸店楼屋,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到了宋代,起楼限制放宽,邸店楼屋逐步向立体空间扩展。这一变化说明宋代 A.经济发展影响城市建设B.城市以经济功能为主 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5.对于当时“荣经陋史”的学术风气,王阳明认为,儒经“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伏羲的历史,《礼》《乐》为夏商周的历史,经与史并无不同。这一论述 A.割裂了心学与儒学的历史关系B.强化了儒家学说的地位

C.反映了明代史学研究氛围浓厚D.隐含了一定的叛逆色彩 6.1857年,清政府强烈反对在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其后签署的《天津条约》约定,等到“军务肃清再行酌办”。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这一态度变化主要基于 A.外交体制调整的要求B.推动洋务运动的考量 C.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D.应对内部危机的需要 7.1902年,清朝海关规定,国内各通商口岸或铁路沿线城市“无论东西南北,凡兵船、商船、海关、铁路”,皆以上海所在时区的时间为准。其它地区仍使用各自的地方时。这表明当时 A.市民时间观念普遍加强B.近代化进程存在时空差异 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D.清政府日益重视海关主权 8.1934年,《红星画报》刊载漫画《支部应成为游击队的火车头》,这幅漫画 A.强调了政治建军的重要性B.反映了红军规模在不断壮大 C.指出了游击战的现实作用D.宣传了中央苏区的建设成就9.1950年,我国在对全国财政经济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和领导的过程中,需要从地方调配粮食、物资等,这一措施给下级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针对此现象,陈云指出,如果因为全国财经管理分散而导致金融秩序混乱、物价飞涨,那才是大困难。他意在强调 A.发挥中央全局统筹的优势B.要加快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为大规模工业化做好准备D.用行政手段直接调控市场 10.据统计,1984年同1978年相比,政府将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50%,并大幅度降低了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和销售价格,农民经济利益显著增长。这主要得益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B.国家财政政策对农业的支持 C.乡镇企业在农村迅速发展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11.雅典的公共服务费用主要由富人捐助,政治领袖大都在捐助者之列。在公众场合的演说中夸耀自己捐助的慷慨而攻击对手的吝啬,也成为雅典政治中的普遍做法。据

2022届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一、单选题 1.经学者考据,商代甲骨文卜辞中“王臣”一词仅指在商都附近的商王私兵或为商王服务的人,而到西周晚期的金文和传世文献记录中,“王臣”的内涵扩展为周王之外所有的人。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专制王权的确立B.礼乐制度的崩溃C.宗法分封的扩展D.中央集权的加强 2.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 A.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特点B.杜绝了吏治腐败 C.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D.抑制了豪强地主 3.唐朝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基础上,设立了政事堂议政制度,主要由皇帝亲信主持集体商议;参与政事堂议政的除了三省长官,还有皇帝直接指派的亲信官员参与议政。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改设到中书省,唐朝中期将政事堂议政处设在中书门下省,两省合署办公之所。唐朝政事堂的演变 A.加强了皇帝独裁权力B.提高了尚书省的地盘 C.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D.取消了宰相的决策权 4.宋代儒学家,兴起一股研究《易经》热,北宋时期的周敦颐专门写有《太极图说》主题,程颐和朱熹都专门为《周易》作注。这一现象的出现 A.体现儒学深受道教影响B.反映佛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 C.促进儒学的哲学思辨化D.导致宋代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5.清代外销瓷大部分是根据欧洲市场的需求定制宗教题材或家族纹章的瓷器,大约从康熙晚期开始,订购商大多只从景德镇购买白瓷,在广州指导监督画工完成图案绘制后烧制出釉上彩绘瓷器,形成融汇中西特色的广彩瓷器。由此可知 A.瓷器销售被十三行所垄断B.外商管理政策影响瓷器制作 C.广彩瓷器是官窑瓷器代表D.交通条件造成对外贸易不便6.《日本国志》是近代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所写的第一部日本通史和明治维新史。该书1890年刊行,但社会影响不太。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此名成为畅销书,社会上一时流行这样一句话:“此书早日广为辆行,省岁重二万万。”这一现象反映了

2022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惠州市2022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2022.01) 2022.1 本试卷8页,22 小题,满分100 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 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天”成为周王解释其政权合法性的最高依据。春秋时期,诸侯、卿大夫开始频繁地使用“天”来颂美祖先的荣耀,解释国运的盛衰。这一变化反映出春秋时期A.政治权力下移的趋势B.敬天法祖观念的浓厚 C.传统社会秩序的崩溃D.治国理政思想的转变 2.秦汉时期,户籍、田籍等基础帐簿在乡编制,一式仅两份,正本留乡,副本最高仅上呈县。魏晋时期,基础帐簿则由县负责制作,一式多份,由县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方官制的改革B.南北交通的畅通 C.书写材料的进步D.行政效率的提高 3.与《史记》《汉书》相比,魏晋时期的很多史书的人物传记非常繁碎,在一卷之中,父子兄弟祖孙连续叙述,有时多达二十余人。这反映了魏晋时期 A.史学体例的发展B.选官制度的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