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生本身的概念和多重性特征_汤

民生本身的概念和多重性特征_汤

民生本身的概念和多重性特征_汤
民生本身的概念和多重性特征_汤

是,自视过高。在这个问题上,掌握着更多话语权和拥有更多资源的精英分子们,尤其需要倾听来自底层的声音,学会被平民阶层所认可。不能自私自利,无视其他阶层的愿望和利益,把自己孤立于真实的社会现实之外。

然而,近年来部分精英阶层从自我利益出发,插手公共政策的制订,使政策有利于既得利益者,导致已经日益危险的贫富差距、阶层差距被进一步拉大。还有一部分知识精英脱离群众,脱离底层生活,有的全盘陷入西方话语体制,却总是看不见中国实际,不知道乡土中国、底层中国乃至现代中国究竟想要什么,究竟想表达什么。他们或者对中国发展好的一面视而不见,或者对中国发展不尽如人意的一面选择性屏蔽,因而导致出现了中国崩溃论和盲目的“中国可以说不”。

因此,精英阶层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具备实事求是的能力,这也应当成为精英人群的“底线共识”。中国发展到今天,不可能是千人一面,不可能是万般皆下品,也不可能万般皆上品,关键是要放到正确的、合理的历史逻辑中去观察。选择性地看到一部分事实、屏蔽另一部分事实,固然可以支撑自我的预设性结论,但注定是靠不住的。长城不是一日建成的,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发展是递进式发展,既不能只看成绩不看问题,也不能只看问题不看成绩。

实事求是,才是精英阶层应当具备的底线素质,也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精英们的影响力才是正面的、持久的、靠得住的。

(邓摘自《环球时报》2012年6月14日

韩方明/文)积极构建陌生人社会的运行秩序

中国目前无疑正处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这是现代化浪潮席卷下的必然趋势。这一转型过程,导致了我国传统熟人社会一些结构性要素的衰落,比如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等等。这使得转型过程中我国的社会秩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近些年来社会公众普遍缺乏安全感以及各种食品和药品安全事件等等,都是社会失序的具体表现。社会信任缺失、社会冷漠等社会深层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人民心中之痛,不仅侵蚀了社会的健康肌体,而且成为制约中国社会发展不得不根除的毒瘤。综观人类历史,没有一个在伦理、道德和价值观体系存在明显缺陷的国家,能够成为真正的大国和强国。

解决一些领域出现的社会失序问题,必须着眼于解决深层的结构性社会问题,建立以法治为核心的社会运行模式。

首先,最核心的是要建构以法治为核心的社会运行模式。这一社会运行模式至少包括如下内涵:一是以法律为中心的制度规范体系成为社会结构、尤其是构成社会秩序的重要内容,并且这一体系处于动态和不断发展的过程,能够及时应对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二是要促使社会运行契约化,改变传统熟人社会以关系为核心的运行模式。三是培养和塑造社会成员包括法治意识在内的规则意识。

其次,要将传统道德伦理中的积极成分转化和应用于法治社会的公共伦理。一是将传统个体本位的道德伦理提升为社会公共的道德伦理,使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不仅停留在个体和偶然的层次;而是在普遍道德教化的作用之下,成为社会行动的普遍原则和准则,使传统道德伦理中的积极成分成为当代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赋予传统道德伦理以现代内涵,使其在与时俱进的同时,融入到陌生人社会秩序的基础之中。伦理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必然受到其产生时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将其好的成分与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可以说是继承发展传统道德伦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最后,培养公民意识,造就法治社会中的公民。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从表面上看,仅仅是从“熟”向“陌生”的转变。其实这一理解并不全面。在此过程中,人也发生了变化,陌生人的“人”不同于熟人的“人”。正如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所说,现代化关键在人,社会的现代化是通过人的现代化来实现的。陌生人社会与熟人社会的成员之间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前者应当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概念开始逐步被关注和重视,人们也开始有了基本的公民意识和权责观念。但是必须承认,我们现有的水平与现代国家所要求的公民意识还不匹配。因此,要培养人们的公民意识,造就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法治社会的公民,才能构建起与陌生人社会相契合的社会心理基础,才能在社会转型的同时推动人的转型,也才能有效解决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些深层问题。

(邓摘自《北京日报》2012年6月4日

刘安/文)“民生”本身的概念和多重性特征

一、民生的内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民生就是指公民的生命、生存、生产与生活。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好理解,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现行民生政策相吻合。目前,从中国政府的很多政策制定到理论界学术探讨再到老百姓所谈的民生大多是从狭义的民生概念去理解和执行的。

广义的民生不仅包括公民的生计与生活,还包括公民的政治需求、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包括公民的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和尊严价值等内容。在当今时代,民生已不再主要是解决温饱,而是更加富裕;不再主要是人的生存,而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再仅仅是利益的分配,而是制度的保障。

二、民生的特点具有多重性

民生思想是对民生现实的反映,民生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因此,民生问题是具体的,是动态的,不同的

时代有不同的内容与特点,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也会越丰富。人们所追求的生活目标总是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提高,时代变化催生民生问题。

在生产力落后,生活资源匮乏的时代,民生就是人民、百姓的生计,也就是吃饭穿衣,民生问题主要是生存的问题。但在生产力相对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而是开始追求生活质量,追求生命质量,这使得民生内涵也更为丰富。与革命时期相比,执政条件下解决民生问题的目标更远大,内容更丰富、情况更复杂、任务也更艰巨。即使是同时代,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民生问题。

二是层次性。人的自身需求不仅具有生物性而且具有社会性,其中最基本的属性是生物性,最本质的属性是社会性。人的双重属性决定了人的需求有多方面的层次。生存是人类的最基本的需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则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最高境遇。

不同国家,民生问题也各不相同。美国有美国的民生问题,中国有中国的民生问题;资本主义各国民生问题不同,社会主义各国民生问题也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生问题也不一样。因此,在解决民生问题上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它国做法。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也有各自的民生诉求。当今社会,不能一谈民生问题,好像只有弱势群体才有。实际上,无论对于富裕群体还是困难群体,都有其相应的民生问题。比如,发达地区、富于群体的民生问题更多地体现高层次的民生问题,例如高质量的教育、健康、文化、心理、精神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等需要;而相对贫困的群体和欠发达地区的民生问题更多地体现为满足生存的问题,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也就是社会稳定、协调、和谐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切切实实地了解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民生需求,制定不同的民生政策,解决不同的民生问题。

三是系统性。民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还是个文化问题。如果把社会当着一个大系统来看,社会的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系统以及文化系统的存在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不同的需求。我们无论是在进行社会研究还是在制定民生政策,都必须把民生问题当作一个整体、当作一个系统来看待。

四是永恒性。“沧海百年,民生不息”。民生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只要人类存在,民生问题就不会消失,民生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无论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有多么大的差异,无论政治文明发展的程度有多么大的不同,改善民生将是人类活动永恒的价值追求。

(汤摘自《理论与改革》2012年第3期

林祖华/文)中国如何建设一种安静文化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郑永年在2012年6月5日的新加坡《联合早报》上撰文指出,中国“政治阶级”斗争文化的遗产还没有清算,又迎来了“市场经济”文化。如果不能清算阶级斗争文化,不能应对和解决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狼文化”因素,中国很难造就一种安静文化。

随着中国的快速转型,整个社会和社会中的个人,显得越来越躁动不安。尽管人们生活的各方面都在改善,但没有多少人感到幸福。缺乏幸福感是导致社会不满,甚至抗议潮崛起的一个心理因素。

极端贫穷不会带给老百姓幸福感。这就是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方都在拼命追求GDP。但到今天,人们也明白过来,并不是说GDP越高,人们就越幸福。由GDP至上所产生的很多结构性因素,例如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分化和各阶层社会关系紧张等,都与中国的低幸福指数有关。缺少有效的文化建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因素。

文化建设的问题在哪里?简单说,就是缺少一种可以称之为“安静文化”的东西。无论是社会的和谐还是社会成员的幸福,创造一种安静型文化最为关键。任何一种文明中,都有使大多数社会成员安静下来的安静文化。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印度文明都是如此。中国传统文明也如此,但进入近代之后,很快就失去了文化的安静因素。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数千年,其深厚的文化中积淀了丰富的安静文化因素,有哲学人文的,也有宗教的,但最为成功的还是数千年不变的阶层文化。传统中国,最顶端的是皇权,之下就是“士、农、工、商”。这种阶层文化有几个重要的特点。首先,每一个阶层都有自己的边界。这个边界很重要,有了边界,边界之内的社会成员才能产生和发展其职业和专业认同。其次,每一个阶层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例如,士大夫应当想的事情是如何为政权服务,而不应当想着发财;商人应当想的是挣钱,不可以想着政治权力;同时,商人因为取财于社会,也应当善待社会成员,做慈善等。再次,各个社会阶层之间是流动的。这是中国社会阶层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非常开放和具有包容性。

尤其士大夫这个阶层极其开放。任何社会阶层,无论是农、工还是商,其子女都可以通过考试而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一部分。

中国文明数千年,尽管皇权不断转换,但社会阶层的秩序始终没有变化。中国文明没有被中断过,这个社会阶层秩序是关键。但这个社会秩序自近代以来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中国从西方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即“阶级”。“阶级”的概念到了中国之后,从欧洲的“经济阶级”转型成为中国的“政治阶级”。从“经济阶级”到“政治阶级”的转型极为关键,“经济阶级”是可以用客观经济数据来衡量的,但“政治阶级”则更多地是用意识形态、道德标准、正确与错误等主观性的指标来衡量。

当“政治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概念结合起来时,阶级就成为了最有效的革命武器。“阶级斗争”的方法促使政治动员延伸到了中国社会的最底层。1949年之后,“阶级斗争”应当被“阶级和谐”所取

意识形态相关知识

精心整理 意识形态知识 什么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 意识形态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一般和特殊两个方面来认识: 意识形态工作又称做思想上层建筑相关方面工作。 意识形态是一个由政治思想、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所组合而成的观念系统,它为经济基础服务。意识形态工作的就是要给人们一种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走的道路是正确的,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的意识形态就是坚持独立自主,走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一味模仿学习西方的价值观,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制度,不必去跟着西方的意识形态走。所以意识形态工作就是做好思想宣传工作,辅助其他工作展开。 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区别: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 , 一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是各种社会思潮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 三是苏东剧变削弱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 四是发展主题与现代化目标淡化了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 五是多元价值取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六是信息网络化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形成挑战。 怎样抓好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工作 第一,要清醒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从社会结构说,任何社会都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统一体。其中,作 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内的苏联的解体、东欧的演变就是有力证明。 第二,要科学把握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世界范围社会思潮激荡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正确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极为重要。要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这些年来的总形势有个全面判断。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政策吻合。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比如,如今社会上流行的说法——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语中的“民生”,就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关注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一、深刻认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1.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2.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

“意识形态”概念辨析.

意识形态”概念辨析 “意识形态”概念辨析王晓升 【专题名称】哲学原理【专题号】B1【复印期号】2010年06期【原文出处】《哲学动态》(京)2010年3期第5?12页【英文标题】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Ideology" 【作者简介】王晓升,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哲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关键词】EE32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8862(2010)03- 0005-08 不厘清意识形态概念,就不能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不能正确地理解意识形态斗争的性质和特点,就不会采取正确的方式来进行意识形态的斗争。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在我国,意识形态概念常常被人们在不同意思上混淆使用,这不仅造成了理论上的困难,而且也引起许多实践上的失误。在这里,我们区分三种不同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揭示其涉及的不同范围,并指出一系列意识形态副现象。一作为意识形态的虚假意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意识形态是为一定的利益集团服务的虚假意识。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虚假意识。但不是所有的虚假意识都与意识形态有关。我们至少可以区分两种类型的虚假意识。第一种类型的虚假意识是对自然状况所产生的虚假意识。这种虚假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被称为是错误的,而在科学中被称为与真理相对的谬误。第二种虚假意识是对社会状况产生的虚假意识。人们有时把一切虚假意识都看做是意识形态,把虚假意识和意识形态等同起来。这样来理解意识形态,实际上仅仅从认识的维度来理解意识形态,而忽视了意识形态中的社会政治维度。按照这样的意识形态概念,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看做意识形态。这是因为,我们所说的正确意识都是相对的,都包含了错误的可能性,都可能成为意识形态。为此,我们认为,意识形态概念中还应该包括一个社会政治的维度。那些服务于特定的社会集团的利益的虚假意识属于意识形态。因此,无论对自然现象还是对社会现象的虚假意识都可能是意识形态。古代社会的统治阶级运用对自然现象的虚假意识来为他们的统治服务,于是这种对自然现象的虚假意识便具有意识形态的特点。在这里,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只有为特定社会集团利益服务的虚假意识才是意识形态,而那些不是为特定利益集团服务的虚假意识就不是意识形态。按照这样的理解,自然科学研究中所产生的那些虚假意识如果仅仅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原因而产生的,那就不是意识形态。只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便不要求科学家为他的科学研究中的错误结论承担政治责任。当然,科学家的错误看法可能被一些人利用来为其政治利益服务,那么我们说,这种虚假意识本身并不是意识形态,而是被用做了意识形态。但是,当科学家由于社会集团利益上的原因而产生了虚假意识,那么这种虚假意识就属于意识形态了,比如,文化大革命期间某些科学家为了政治上的目的而提出的错误观念。因此,对自然科学领域中所出现的虚假意识,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在这里特别要把由于政治原因而产生的虚假意识和由于认识原因而产生的虚假意识区分开来。对于由政治原因产生的虚假意识,我们只能用政治的方法来解决,比如我们要给科学家提供不受政治权力干扰的科学研究氛围。一般来说,自然科学中所产生的虚假意识大多由认识原因引起的,并不是自觉地为特定利益集团而提出的,这些虚假意识大多不是意识形态。我们的意识形态斗争并不扩展到这个领域。在社会现状的认识上所产生的虚假意识情况就复杂得多了。一般来说,仅仅由于认识上的原因而对于社会现状产生的虚假意识,不应该包含在意识形态之中,而只有那些由于社会集团利益上的原因而产生的虚假意识,才是意识形态。但在社会

民生概念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 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由于不易操作和把握,反倒容易冲淡人们对于直接、切身、具体、真正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孙中山对民生的界定大致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立论的。 由于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太大,所包括的内容过于庞大,所涉及的面过于宽泛,同具体政策层面上的民生问题难以吻合,难以把握,所以,在具体政策和实际生活领域,人们一般不使用广义上的民生概念。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 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准确,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民生政策吻合。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比如,如今社会上流行的说法——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语中的“民生”,就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具体内容 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 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个层面的内容

国家经济民生的14个指标含义详解

关于国家民生的14个经济指标含义详解 1、GDP 国内生产总值, 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港台地区有翻译为国内生产毛额、本地生产总值)。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I(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 l Income)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

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使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2、PPI 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PPI)与CPI不同,主要的目的是衡量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和劳务的总费用。由于企业最终要把它们的费用以更高的消费价格的形式转移给消费者,所以,通常认为生产物价指数的变动对预测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是有用的。

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

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 一、民生问题的界定 对于“民生”有一个比较准确、合理、恰当的界定,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这直接影响着具体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如果对民生的界定过于模糊或者过于宽泛的话,那么,基于这种界定的民生政策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过于庞杂、模糊不清的状况。相反,如果对于民生的界定过于狭窄的话,那么,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民生政策也不免会出现不到位、不全面的情形。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页)“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同上,第825页)“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同上,第835页)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由于不易操作和把握,反倒容易冲淡人们对于直接、切身、具体、真正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孙中山对民生的界定大致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立论的。 由于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太大,所包括的内容过于庞大,所涉及的面过于宽泛,同具体政策层面上的民生问题难以吻合,难以把握,所以,在具体政策和实际生活领域,人们一般不使用广义上的民生概念。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准确,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民生政策吻合。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比如,如今社会上流行的说法——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语中的“民生”,就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二、民生问题的具体内容 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

什么是意识形态

什么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 意识形态(英文:Ideology,也写作"意识型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孔迪亚克的学生特拉西(Destutt deTracy)创制了"意识形态"这一新概念,试图为一切观念的产生提供一个真正科学的哲学基础。拿破仑称帝之际,发现欧陆的哲学家多数对他有所批评,高傲的拿破仑遂以"意识形态家"轻蔑地称呼他们,之后在言语的使用上,"意识形态"偶尔会表现出负面的意涵。在广义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系谱上,其可追溯至柏拉图《理想国》中的"高贵谎言"(the noble lie)的思想。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定义下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神秘特殊的意识形态)、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它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意识形态按其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奴隶主意识形态、封建主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复杂的,往往存在3种不同的体系: ①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②反映已被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残余。 ③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新的意识形态。

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

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

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 一、民生问题的界定 对于“民生”有一个比较准确、合理、恰当的界定,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这直接影响着具体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如果对民生的界定过于模糊或者过于宽泛的话,那么,基于这种界定的民生政策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过于庞杂、模糊不清的状况。相反,如果对于民生的界定过于狭窄的话,那么,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民生政策也不免会出现不到位、不全面的情形。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页)“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

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同上,第825页)“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同上,第835页)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由于不易操作和把握,反倒容易冲淡人们对于直接、切身、具体、真正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孙中山对民生的界定大致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立论的。 由于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太大,所包括的内容过于庞大,所涉及的面过于宽泛,同具体政策层

民生新闻的概念界定

民生新闻的概念界定 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业界、学界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给它下的定义也多种多样。目前,比较有影响的有“新闻题材说”、“节目形态说”、“传播对象说”、“价值取向说”四种。 “新闻题材说”从电视新闻题材内容的视角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认为电视民生新闻是一类独立的新闻报道题材,是与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体育新闻等并列的概念。电视民生新闻是以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报道内容的电视新闻。 “节目形态说”从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视角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持这一观点的同志认为,现在比较有名的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如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天津电视台的《都市报道60分》、陕西电视台的《小民话题》等都是以独立的栏目形态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所以,应当从栏目形态角度给电视民生新闻下定义:电视民生新闻是以民众生活为主体的新型电视新闻节目。 “传播对象说”从电视新闻传播对象的视角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持这一观点的同志认为,从目前我国主要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受众来看,低学历的普通市民百姓或叫草根阶层比高学历的、引领社会主流的精英阶层更关注电视民生新闻。所以,从传播对象来说,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为代表的联播类节目是办给当官的人看的,而以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类节目是办给老百姓看的。 “价值取向说”从电视新闻价值取向的视角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持这一观点的同志认为,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新闻体裁、样式等专业层面上,而应当更多地从新闻媒介、新闻工作者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上去考察。电视民生新闻强调的是:电视媒体、电视从业人员从民本的立场、观点、态度出发,对市民百姓的生活进行报道,体现媒体关注民生的姿态。 以上四种概念界定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新生事物进行概念界定,都从一定的视角阐述了电视民生新闻的特征和内涵,都有其合理的成份和可取之处;同时也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和可以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新闻题材说”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都是站不住脚的。从理论上看,我们所有的电视新闻报道,无论是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等都是与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都应该是民生新闻;从当前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现在的民生新闻反映的内容与社会新闻有明显的重合部分,与电视社会新闻这一概念联系比较密切。无论从理论层面上来分析,还是从实际情况来分析,从报道题材的视角来考察,电视民生新闻很难成为一个独立内涵的电视新闻学概念。 “节目形态说”认为电视民生新闻是一种独立的电视节目形态。这种界定方法只抓住节目形态这一表面现象做文章,有些避重就轻的感觉。电视民生新闻就其本质来说,它是一种电视新闻节目,但是在电视与新闻中间加了个民生的定语。民生的这一定语是限定内容的,而不是限定节目形态的。所以,从新闻节目形态来划分,民生新闻不可能成为与新闻消息类节目、新闻评论类节目、新闻专题类节目并列的一种新的节目形态。 “传播对象说”从当前我国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受众主体的实际情况来界定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受众是新闻传播的接受者,它是一个行为主体。从受众的角度来划分,我们的电视节目可以划分为老年节目、少年节目,女性节目、男性节目,农民节目、工人节目等。民生是指百姓的生计,不是一个行为主体的概念,不能从传播对象、从受众的角度来界定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 与前面三种界定方法相比,我觉得“价值取向说”具有更多的合理成份和可取之处。这

民生本身的概念和多重性特征_汤

是,自视过高。在这个问题上,掌握着更多话语权和拥有更多资源的精英分子们,尤其需要倾听来自底层的声音,学会被平民阶层所认可。不能自私自利,无视其他阶层的愿望和利益,把自己孤立于真实的社会现实之外。 然而,近年来部分精英阶层从自我利益出发,插手公共政策的制订,使政策有利于既得利益者,导致已经日益危险的贫富差距、阶层差距被进一步拉大。还有一部分知识精英脱离群众,脱离底层生活,有的全盘陷入西方话语体制,却总是看不见中国实际,不知道乡土中国、底层中国乃至现代中国究竟想要什么,究竟想表达什么。他们或者对中国发展好的一面视而不见,或者对中国发展不尽如人意的一面选择性屏蔽,因而导致出现了中国崩溃论和盲目的“中国可以说不”。 因此,精英阶层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具备实事求是的能力,这也应当成为精英人群的“底线共识”。中国发展到今天,不可能是千人一面,不可能是万般皆下品,也不可能万般皆上品,关键是要放到正确的、合理的历史逻辑中去观察。选择性地看到一部分事实、屏蔽另一部分事实,固然可以支撑自我的预设性结论,但注定是靠不住的。长城不是一日建成的,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发展是递进式发展,既不能只看成绩不看问题,也不能只看问题不看成绩。 实事求是,才是精英阶层应当具备的底线素质,也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精英们的影响力才是正面的、持久的、靠得住的。 (邓摘自《环球时报》2012年6月14日 韩方明/文)积极构建陌生人社会的运行秩序 中国目前无疑正处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这是现代化浪潮席卷下的必然趋势。这一转型过程,导致了我国传统熟人社会一些结构性要素的衰落,比如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等等。这使得转型过程中我国的社会秩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近些年来社会公众普遍缺乏安全感以及各种食品和药品安全事件等等,都是社会失序的具体表现。社会信任缺失、社会冷漠等社会深层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人民心中之痛,不仅侵蚀了社会的健康肌体,而且成为制约中国社会发展不得不根除的毒瘤。综观人类历史,没有一个在伦理、道德和价值观体系存在明显缺陷的国家,能够成为真正的大国和强国。 解决一些领域出现的社会失序问题,必须着眼于解决深层的结构性社会问题,建立以法治为核心的社会运行模式。 首先,最核心的是要建构以法治为核心的社会运行模式。这一社会运行模式至少包括如下内涵:一是以法律为中心的制度规范体系成为社会结构、尤其是构成社会秩序的重要内容,并且这一体系处于动态和不断发展的过程,能够及时应对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二是要促使社会运行契约化,改变传统熟人社会以关系为核心的运行模式。三是培养和塑造社会成员包括法治意识在内的规则意识。 其次,要将传统道德伦理中的积极成分转化和应用于法治社会的公共伦理。一是将传统个体本位的道德伦理提升为社会公共的道德伦理,使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不仅停留在个体和偶然的层次;而是在普遍道德教化的作用之下,成为社会行动的普遍原则和准则,使传统道德伦理中的积极成分成为当代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赋予传统道德伦理以现代内涵,使其在与时俱进的同时,融入到陌生人社会秩序的基础之中。伦理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必然受到其产生时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将其好的成分与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可以说是继承发展传统道德伦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最后,培养公民意识,造就法治社会中的公民。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从表面上看,仅仅是从“熟”向“陌生”的转变。其实这一理解并不全面。在此过程中,人也发生了变化,陌生人的“人”不同于熟人的“人”。正如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所说,现代化关键在人,社会的现代化是通过人的现代化来实现的。陌生人社会与熟人社会的成员之间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前者应当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概念开始逐步被关注和重视,人们也开始有了基本的公民意识和权责观念。但是必须承认,我们现有的水平与现代国家所要求的公民意识还不匹配。因此,要培养人们的公民意识,造就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法治社会的公民,才能构建起与陌生人社会相契合的社会心理基础,才能在社会转型的同时推动人的转型,也才能有效解决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些深层问题。 (邓摘自《北京日报》2012年6月4日 刘安/文)“民生”本身的概念和多重性特征 一、民生的内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民生就是指公民的生命、生存、生产与生活。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好理解,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现行民生政策相吻合。目前,从中国政府的很多政策制定到理论界学术探讨再到老百姓所谈的民生大多是从狭义的民生概念去理解和执行的。 广义的民生不仅包括公民的生计与生活,还包括公民的政治需求、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包括公民的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和尊严价值等内容。在当今时代,民生已不再主要是解决温饱,而是更加富裕;不再主要是人的生存,而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再仅仅是利益的分配,而是制度的保障。 二、民生的特点具有多重性 民生思想是对民生现实的反映,民生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因此,民生问题是具体的,是动态的,不同的

意识形态的主要内涵和特征

意识形态的主要内涵和特征 主要内涵 意识形态一词出现之初,是一个纯粹的学科名词,无涉于价值判断。1796年,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把意识形态定义为“观念的科学”,是一种哲学研究。在文义上,ideology 一词是由“观念”(idea和“学科”(ology两字结合而成。特拉西尝试探索内在思维和观念的起源,希望意识形态此学科最后能和动物学、生理学一样,享有同样的学科地位。 一开始,意识形态一词并不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用“意识形态”来概括“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精神现象”后,该词才在东方流行起来。与此同时它的内涵和指涉陷入了混乱的状态:大多数学者都从功能主义角度出发对它进行定义,使得它越来越偏离特拉西的原意。许多学者将它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文化认同联系起来,指涉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各种价值凭依,而为了实现统治,这种凭依可以是扭曲事实的。 马克思、恩格斯将意识形态看成“虚假的意识”与“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意指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是具体社会中人对物质实践的一种理解和把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理解和把握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即“虚假性”。从意识形态的功能上看,它们都在真实地维护自己的生产关系、既有的社会秩序和剥削利益。意识形态主要是受阶级性制约的观念形态,也可以说是反映阶级的社会利害关系的思想体系,是一种自我欺骗或欺骗他人的思想观念或理论体系,是一种虚假的、颠倒的意识,是对颠倒的现实的反映。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持统治阶级的统治——它的目的不是揭示现实生活的真相,而是竭力把这种真相掩藏起来,以维护它所支持的统治阶级的统治。 曼海姆试图将社会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原貌区分开来,于是就有了“知识社会学”。曼海姆对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意识形态”内涵和指涉进行整理和分析后指出,存在着两种意识形态类型:与阶级利益相关的特定意识形态和与价值无涉的总体性意

民生问题的含义及特点

中共中央党校学员论坛 LEARNER FORUM 民生问题的含义及特点 □ 文/吕 勇 一、民生问题的内涵及外延 对民生问题有一比较准确、合理、恰当的界定,直接影响具体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如果对民生问题的内涵界定过于模糊以及由此确定的外延边界不清,那么基于这种界定基础上的民生政策和措施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过于庞杂和模糊不清的状况。 据考证,“民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一句,认为“百姓生存之道在于勤劳,勤劳才能丰衣足食”。它阐述的勤与匮的关系,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古人

最朴素的民生思想。在中国 传统社会中,民生问题一般 是指百姓的生计问题。但是 保障民生,不能仅寄托于 百姓自身,而更是执政者的 责任所在,为此古人提出了 “以民为贵”的民本观念, 阐发了最初民生思想。《尚 书·泰誓》中,就有“天视 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的观点,把百姓与上天联系 在一起,喻示民心代表着 天意。春秋时期的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理想境界。战国时期的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认为只有保护人民的人才有资格做国王,得民心者得天下;反之,当了王又不为民办事,甚至欺压百姓,百姓就可以推翻并除掉他。到了西汉初年,贾谊对民本思想作了进一步系统阐述,主张“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告诫当权者民为国家根本,国家的安危决定于民,与民为敌的当权者都没有什么好下场。盛唐时期,柳宗元“吏为民役”的观点,把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此后,明代吕坤、清代黄宗羲也都就民本思想多有论述。从古人提出的民为贵、民为本再到吏为民仆的思想,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民生思想的发展脉络,反映出古人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并视之为治国之道、安邦之策。 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大政方针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对民生问题的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

民生问题

课内主题实践——民生问题 一、民生问题的概念 1、民生问题最初的概念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2、民生问题的广义概念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由于不易操作和把握,反倒容易冲淡人们对于直接、切身、具体、真正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 3、民生问题的狭义概念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二、民生问题的由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GDP增长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来看,也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民生问题却越来越凸显,民众怨声载道,究其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性成因

民生

词语概念 基本信息 词目:民生 拼音:mín shēng 基本解释 [the people’s livelihood] 民众的生计 国计民生[1] 引证解释 1.民众的生计、生活。《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明何景明《应诏陈言治安疏》:“民生已困,寇盗未息,兵马弛备,财力并竭。” 章炳麟《訄书·商鞅》:“国政陵夷,民生困敝,其危不可以终一哺。” 孙中山《民生主义》:“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2.人的本性。《书·君陈》:“惟民生厚,因物有迁。” 孔传:“言人自然之性敦厚。” 3.人生。《楚辞·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朱熹集注:“言人生各随气习,有所好乐。”《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鲁穆叔会晋归,告孟孝伯曰:‘ 赵孟将死矣!其语偷,不似民主;且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弗能久矣……’ 孝伯曰:‘民生几何,谁能毋偷!’”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十七:“民生故如此,谁令摧折强相看,年去年来自如削,白发零落不胜冠。” 民生 4.生民,民众。南朝梁沉约《均圣论》:“自天地权舆,民生攸始,遐哉眇邈,无得而言焉。” 明何景明《忧旱赋》:“嗟民生之何尤兮,憯遘兹之匪辰!”《东周列国志》第三回:“民生以德义为本,兵事以民为本。惟有德义者,方能恤民。能恤民者,方能用兵。” 清钱谦益《卢维屏授通议大夫制》:“有司益用不职,民生无所告愬。”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

内容:《职工带薪休假条例》规定除少数情况外,单位应保证职工享受年假。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影响:带薪休假制度的确立,让职工有了更多休息的时间,与新“放假办法”的结合,也可以缓解往年“黄金周”的拥挤现象。 招工时工资不许“面议” 内容:根据《促进就业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等法律规章,明确保障所有劳动者的公平就业权利,并进一步细化了就业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影响:对失业人员创办的中小企业等实行减税政策,将对促进就业及失业人员再就业起到推动作用。招工时应告知劳动报酬、禁止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强调公平就业、强化就业援助将是今后扩大就业的主旋律。 工资福利可在税前扣除 内容:《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合二为一,减轻了内资企业的上缴税率。同时,在企业的工资薪金支出、职工福利费和工会经费等方面,税前扣除的基础扩大,减轻了企业负担。 影响:新条例对农林牧渔业、基础建设等企业,均有相应的优惠政策。而职工工资、保险、福利等支出被列入的税前扣除,有可能刺激企业增加员工福利。 猪肉注水最高罚10万 内容:《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对食品的安全标准,生产经营,安全风险预防和控制、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如确立了食品召回制度、对高风险食品实行重点监管等。对于各种违法行为,条例也设立了详细的处罚规定,如在食用动物及其产品中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将被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影响:条例的实施将对改善本市食品安全卫生环境,起到更大作用,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行食品抽检时应对样品付费等规定也保护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实际利益。 4影响因素 自然灾害 常发生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台风地震火灾海啸。在我国洪涝频发,强度大,长江中下游、黄淮海、辽河下游和华南地区尤为严重,每年4~9月是各主要河流的防汛时期。 生活必须品 蔬菜的价格上涨油价的上涨

意识形态概念

意识形态概念: 1、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理论家、意识形态理论的鼻祖特拉西最早提出:一种对真理 的认识 2、19世纪,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部分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3、20世纪,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践,是对人的意识的加工 4、但是在现代语境中,人们很容易局限于他的理论成果,而失去了理论前提和理 论成果的联系,关于阿尔都塞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及阿尔都塞视野下的马 克思主义哲学,仍未形成定论,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 1、作为与科学对立的意识形态: ——科学是表达事实的真理,它如实反映了客观现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过程; ——意识形态是“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规律的”意识再现体系, ——科学主要是一种认识,理论功能占第一位重要性 ——意识形态是一种价值观念,实践功能压倒了理论功能 ——科学表现了对客观知识的超功利追求,与阶级利益无关 ——意识形态受利益支配,完全为阶级利益服务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学说的核心观念:意识形态是虚构的东西,但又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力量 2、作为国家机器的意识形态 ——镇压性国家机器(AE政府,行政机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等,通过暴力发挥功能)只有一个;意识形态国家机器(AIE,宗教,教育,家庭,法律,政治,公会,传播,文化)有多个

——由中央集权组织来保证;由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来保证 ——暴力方式执行职能;意识形态方式执行职能 ——属“公共领域”;属“私人领域” 3、作为表象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人们对自己的欺骗,是人们对于自己生存条件的自我想象与幻觉,意识形态是先于个人存在的文化客体、社会架构、思想通道或政治无意识,意识形态反映的不是人类同自己生存条件的关系,而是他们体验这种关系的方式 4、作为物质存在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的无意识结构 5、作为不变形式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具有无意识性,而无意识是永恒的,。一般意识形态与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态不同,“意识形态是指在某个人或某个社会集团的心里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或表述体系”意识形态是高度结构化的,这一结构永恒不变。是肯定意义上的理解。 阿尔都塞将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结合成一个新的范畴,重在揭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实际上发挥作用,但往往被人忽略的神秘性,为祛除和结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寻找突破口。 马克思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作为表现形式就意味着意识形态本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强调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在于他的实践性,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的观念,意识形态在历史中的发展就要依靠现实生活中物质实践的历史发展,可见意识形态本身的发展是“被动”的,意识形态只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不能独立的存在。不具备独立的外观,没有独立的历史,不能实现自身独立的发展——虚假性。 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马:否定性、批判性的从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阐述,从意识形态内容上阐发,即随着现实生活的变迁,意识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它没有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 继续理解就有:意识形态在历史中的发展要靠现实生活中物质实践的发展,本身是“被动的”,不能独立存在,没有自己独立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也即“虚假观念”。

民生与民生财政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 民生话语体系的真正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百家中,重视民之生计疾苦的不在少数,如《左传》、《论语》、《礼记》中均有孔子及其弟子关于请求当时国君轻徭薄赋,使民休养生息的话语,并将其上升到了君民关系的高度;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学派,主张无为的道家学派,秉持的实际上也是类似的主张。 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新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页)“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同上书,第825页)“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同上书,第835页) 民生是一个历史概念,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会赋予民生不同的内涵。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民生内涵也更为丰富。正因为丰富,也就显得复杂。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现代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观点。时下,现代意义上的民生界定,学术界最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八种观点: 一是均利说:陈媚林认为,民生问题往往就是一个国家中利益均衡的问题,也就是利益和谐的问题。 二是基本说:中央党校吴忠民认为,所谓民生,主要是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基本权益保护等状况。 三是相关说:民生问题就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生存、生活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 四是需求说:王国发从经济学角度给出了民生概念的内涵,那就是人民的主观需求。 五是权益说:何玉春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它关系到人们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现实权益和未来权益。 六是法权说:邓慧强认为,民生权利是民生的法治表达。 七是整体样态说:黄克亮认为,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的东西,上升为人民政治形态与精神文化等既有物质需要也有非物质需要层面的整体样态。 八是根本利益说: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生计与生活、生存和发展等人民的根本利益问题。 在现代,民生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上升为以物质层面为基础、以精神层面为支撑、以制度层面为保障的系统工程。立足于这一认识,面对如此丰富如此复杂的民生概念,解释与界定不能过于简单,而要把它的内涵、本质、核心等描述清楚。上述观点各有各的侧重点,各有各的道理,但有些过于简单,有些没有抓住本质,有些不够准确。 我认为:1)民生是人民的生计、生活与生命。生计就是谋生之道,就是生存与发展之道。主要内容是教育与就业等。民生不属于生产范畴,而是属于生活范畴,主要内容就是衣食住行。当然人民的生活是多样化的与多方面的,既有物质层面的内容,也有精神层面的要求,还有政治层面的诉讼,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多方面的生活。民生问题还是生命健康问题,人命关天,包括生老病死各个方及就业、低保、物价、收入分配、公共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切实利益,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