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禅宗思想对日本俳句的影响 郑宗荣

论禅宗思想对日本俳句的影响 郑宗荣

论禅宗思想对日本俳句的影响 郑宗荣
论禅宗思想对日本俳句的影响 郑宗荣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 第21卷——No.2. 2005 Vol.21.

收稿日期:2004-11-28

作者简介:郑宗荣(1975-),女,重庆三峡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讲师。

论禅宗思想对日本俳句的影响

郑宗荣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重庆万州 404000)

摘 要:禅宗思想与诗歌一直有着很深的因缘关系。禅宗思想传入日本后对日本文学,特别是日本俳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俳句蕴涵着自然空灵、清幽闲寂、凝炼含蓄的禅宗思想。

关键词:禅宗;日本文学;俳句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05)02-0027-04

一、禅宗思想与诗

禅学是印度佛教被强大的汉文化同化的产物。印度禅讲无我无心,以形式上的坐禅为主,行数息观,静心息念。所谓“禅”,是梵文“禅那”(Dhy āna )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是一种旨在修定的方法。定,是“心一境性”或“专一所缘”,意思是注意力集中到某一对象使心宁静,不受干扰。[1]随着禅的发展,人们声称禅的目的是传达佛陀自身的根本精神,从而清除了堆积在禅的建设者的教义周围的一切表层的见解。所谓“表层的见解”,可以说是以民族心理的特殊性为基础的那些东西以及仪式、教典等等。禅要直接见到佛陀的精神。构成佛教的真髓的东西是般若(大智)和大悲。依靠般若,人可以超越现象的表现,见到事物的实在。若得到般若,我们能洞察生与世界的根本意义,而不单单为个人的利益和苦痛而思考、烦恼。若得到般若,大悲会自在地发挥作用,它将使“爱”不受利己主义的妨碍,恩泽万物。[2]

惠能开创的禅宗,脱离了印度禅学无穷无尽的有关本体的逻辑推论,以及厌世的生活态度和苦坐的禅定方式,变为真正中国式的禅宗了。禅宗对中国文化最大的影响来自六祖慧能“顿悟”的主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3]在惠能眼里,外部世界不过是本心的产物,理解与认识全靠个人的慧根,只要直指本心,便能顿悟成佛。

禅宗的这种认知哲学,与诗歌美的内蕴有着不可言喻的相似之处。在禅的影响下,文人的审美情趣首先发生了变化,向着静、幽、淡、雅,向着适意澹泊,向着物我两忘的境界发展,雪景寒林、寒江独钓、幽涧寒松,不但是写意画家喜爱的题材,也是诗人迷恋的意象。比如王维的《辛夷坞》描述山间景象:“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生与死在诗人看来无非都归于空灵。胡应麟说这首诗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4]在这样一种对人生的一切境遇不生忧乐心态的影响下,诗美最终趋于宁静、恬淡、超脱,自然的万物不过是诗人心灵的幻化,是他们传达个人感受、解脱自我精神枷锁的工具而已。“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5]在禅的世界里,不仅山水田园诗歌吟唱着舒缓的歌谣,整个诗的文化也都充满了空灵的禅气。

自奈良时代(约710—784年)以后,中国的禅宗便不断传入日本,但在日本旧佛教统治的历史时期,禅宗始终未能在日本形成独立的宗派。到镰仓时代(约1192—1333年),国家佛教和贵族佛教丧失了统治地位,否定烦琐教学、注重内心信仰的倾向出现,重新唤起了人们对禅的强烈兴趣。与此同时,荣西传中国临济禅,道元传中国曹洞禅,形成日本禅宗两大流派。

荣西(1141—1215年)禅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其《兴禅护国论》一书中。其基本哲学思想和中国禅宗一

样,是推崇“心”的作用。其所言之“心”,非一般人的“心”或一般人所言之“心”,乃是所谓“最上乘”之“心”,即是“佛心、禅心”,是禅宗独传之“心”。他认为禅宗是“诸教极理,佛法总府”,是释尊传授的真理。但这种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他认为禅应超乎动静,应当“动静一如、动静双忘”。并且他还强调“持戒”和“护国”,明确了日本禅宗的特色。强调“持戒”,是为了与武士的修养结合,以取得武士政权镰仓幕府的支持。荣西的“禅”追求一切从心性出发,不立文字,顿悟成佛的求佛方式,以及自然适意的人生哲学,崇尚日常生活行持,主张佛法真理就在“着衣吃饭处”,起居动作皆做到无心不动念。临济禅吸收中国禅的特色,不拘泥于坐禅形式,不注重理论而看重实修。道元(1200—1253年)将曹洞宗传到日本,主张“只管打坐”的新禅风。强调出家修行,认为在俗坐禅不彻底,主张不管饥寒冻馁甚至处于死的危地,也要坚持只管坐禅的“修证一如”之道。他开创了日本的曹洞宗。

禅宗是镰仓时代日本佛教的主流,得到幕府武士的格外青睐,是武士的精神支柱。禅宗赢得上层武士的青睐之后,迅速向日本全土普及,文学也深受影响。据日本学者统计数字表明,从13世纪末至1368年止,日本僧人到中国参禅学艺,将元代中国文化的各种学术精华携回日本,史籍有名者多达220多人。[6]正如乔治·萨肖姆在《日本文化史略》中所言: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相当微妙而广泛的,它已成为日本文化的精髓”。[7]

二、禅宗对日本俳句的影响

文学的“变异”,指的是一种文学所具备的吸收外来文化,并使之溶解而形成新的文化形态的能力。一般来说,都是以民族文学为母本,以外来文学为父本,它们相互会合而形成新的文学形态。这种新的文学形态,正是原有的民族文学的某些性质的延续和继承,并在高一层次上获得发展。[8]

唐代兴起的佛教南禅,以“五家七宗”之盛成为当时佛教最显赫的宗派,声势波及宋代。这时期,文人士子言谈咏诗都不离禅意禅趣。[9]许多蕴含禅宗思想的作品以各种渠道流入日本,对各种韵文学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10]南禅意识不仅从内容上影响了日本诗歌和文学的精神,而且促成了某些诗歌及其他艺术独特的形式。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一种传统形式,最初是连歌的首句,也叫起句,发句,后独立出来即称俳句。俳句由5、7、5共17个日语字音组成,俳句创作重意象、贵含蓄、言简意赅。每首俳句必须有季题,即表现写作俳句季节的词语。其美学功能在于尽情抒发作者瞬间的内心感受。[11]日本俳句的兴旺正是由于南禅思想给予俳句作者以深切的启示。日本俳句诗人都自觉接受中国诗论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味”、“滋味”等美学思想。[12]俳句与禅形成紧密关系的主要维系物是中国文学。[13]

在俳句发展史上,芭蕉出现以前两百年,有诸多流派,但影响最大的应数“蕉风”。松尾芭蕉一生远离尘世,融于大自然之中,云游漂泊的经历,使芭蕉更深地体会人生的无常、人世的沧桑和生活的艰辛,大大丰富了他的内心体验,开阔了视野。同时芭蕉广泛接触唐宋诗讲本和禅僧语录,他使俳句从过去所谓放逸、机智、谐谑的游戏文风中解脱出来,以简洁明快的笔触赞美山川自然,透射出作者匠心独运的清新愉悦的情趣,“幽雅”深远的诗风。俳句以直觉审美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以感知为主,综合多种心理因素,作品内容多富于外化,因而多以言外象胜、以言外意胜,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

1、自然空灵

日本原始神道思想中,就蕴含“顺乎自然”的精神。[14]禅宗提倡离世反俗,皈依自然,将人生、自然一体化,与日本的艺术精神相似,采取了感觉上对自然的亲近态度。在佛学圣人眼中,山河大地、黄花翠竹、蕉叶雨吟皆是自性的显现,山山水水悉是真如。“真如即佛性,佛性即万物。”[15]主张只要以一颗纯明无染的素心去对应,便会沐浴在自然物象静谧而明洁的光辉中,从而在山水风月中感受到永恒绝对的自性,并获得圆满自足。

日本文化推崇禅宗“山水真如”的境界,这主要是日本人爱好自然的天性决定的。日本是个多岛国家,自然环境美丽多姿。日本人对自然的感情特别丰富,加之气候和气象的多变,使他们感受敏锐,并显示出绚丽的艺术色彩。

铃木大拙曾分析芭蕉的俳句:“当我细细看,啊,一颗荠花开在篱墙边。”他指出,“这是一个平凡的事实,在诗里边描绘着,而没有带着任何特别的诗情”,“但是当一个人的心灵诗意的、或神秘的、或宗教性的张开,他就像芭蕉一样,觉得在每一片野草的叶子上都有着一种真正超乎所有贪欲的、卑下的人类情感的东西,这个东西将人提升到一个领域,这个领域的光华犹如净界然。”[16]芭蕉在微小的事物中发现了伟大,在每一片花瓣上都看到了生命和最深的神秘,富有禅机。

芭蕉主张“遵从造化,回归自然。”他曾一笠、一杖、一囊跋涉于自然,倡导以原始的方式回归自然。“卧病天涯人事绝,梦魂长绕枯野旋”的绝笔名句,写出了在飘泊中获取不尽的诗意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孤独寂寞中,思索人生的真谛,同时在象征着人生旅程的前途未卜的漂泊中,又玩味着旅途的哀愁和人生的无奈。芭蕉的俳句佳作“万籁闲寂,蝉鸣入岩石”抒写了闲寂旅人在百无聊赖时,蝉声入耳,宛如渗入岩石之中的禅境。“蝉鸣入岩石”,将人、蝉、石融为一体,产生出神妙悠寂的审美空间,寂静山林中生命的跃动富有禅趣。

铃木大拙曾说:“逻辑深深渗透了人生,以至人们竟得出这样的结论,逻辑就是人生,逻辑之外没有人生的意义。人生的地图是按逻辑完成的,并且不可更改的,描绘好了的,我们只有顺从它,作为最后的思维准则,它是不可侵犯的……禅向这种混乱的堡垒发动攻击,它要说明,我们的生活是心理的、生理的,不仅仅是逻辑的。”[17]俳句自然空灵的人生追求,正是禅宗所表达的物象飘逸空灵、心境淡泊悠闲的审美境界。

2、清幽闲寂

“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质。”[18]禅宗追求清净寂照,般若无知。禅宗认为涅槃本身就是寂,即净与静,寂指对佛性的觉悟。

禅认为瞬息万变、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只是无常变化中的形象,只是幻象,而非实体存在。禅所肯定的生命和生活本质是单纯的。人们悟禅,就是要领悟禅的这种本性,它“在日本文化用语辞典中叫做闲寂。它的真正意义是‘贫困’……之所以叫‘贫困’,是因为它不执著一切世俗的东西,诸如财富、权力、名誉等等。”[19]芭蕉虽然一生远离尘世,但是他人生之初,曾几度欲跻身仕宦之途,均未能如愿以偿。失意使他在心理上、人生观上与现实社会形成强烈的反差,由于厌倦了社会,才选择了隐居山川、到处漫游。芭蕉的俳句多得于漫游之中,形成他清幽闲寂的创作风格。

叶渭渠先生说:“我之至爱者,他(芭蕉)的俳句是《古池》,随笔则是《奥州小道》。芭蕉在旅次‘顺随造化,以四时为友’,通过自然观照,自觉四季自然之无常流转,‘山川草木悉无常’,进而感受到‘诸行无常’。因此他竭力摆脱身边一切物质的诱惑,‘以脑中无一物为贵’,‘以旅为道’,以及以大自然作为自己的‘精神修练场’,培植‘不易流行’的文艺思想和宗教哲学思想。”[20]芭蕉的“闲寂艺术论”,源自佛、道、儒三教构成的哲学思想主体和美学思想底蕴。主张以细微的心灵感觉和细腻的表现来显示主体宁静的心绪和对客体的审美观照。

读芭蕉诗即如读芭蕉其人。“秋风撕卷芭蕉树,夜闻屋漏雨打盆。”秋夜狂风夹着雨摇曳着院中的芭蕉树,树叶沙沙响,雨渗进了诗人隐居的草庵,滴打在接雨的木盆上,滴哒作响。诗中凝聚着诗人云游生活的凄凉与孤寂,充分表明了芭蕉不追求为物欲所控制的社会里的功名利禄,独自保存自己心灵的完美。譬如“大藩歌舞地,曾作修罗场。今看夏草盛,功名等黄粱”等。

日本俳句所展现的宁静无人的意境,正是沉思冥想、心理平衡、越尘脱俗、忘却物我的禅宗以及受其影响的审美趣味的外化。

3、凝炼含蓄

含蓄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被艺术家和文论家所肯定、所推崇,是在司空图《诗品》问世之后。由于司空图对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大力提倡,许多文人开始自觉追求这种重言外之意的表达方式。诗人的诗作因含蓄性的表达而显得韵味无穷。

禅讲究通过顿悟把握生命中活泼的实在。我们知道,禅宗的“顿悟”既不需要坐禅,也不需要念佛念经,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见佛见性,“在审美表现上,禅以韵味胜,以精巧胜”。[21]禅家谈禅运用比喻方式,曲折表达,点到为止,让听者发挥想象来领悟深意。这正契合了艺术美有限中见无限、形象中蕴深意的特点。

铃木大拙说:“感情达到最高潮时,人就默不作声,因为任何语言都是不适当的,或许连17个字也过于多。无论在什么场合,多少受到禅的方法影响的日本艺术家们,为了表现自己的感情,产生了用最少的语言的倾向。如果十二分地表现了感情,就失去暗示的余地,暗示力是日本艺术的秘诀。”[22]禅宗美学倡导艺术创造的法则应该是虚实相生、有无统一、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在此审美追求上,更注重形外之神、实中之虚、象外之象、言外之意。日本俳句受此影响,追求凝炼含蓄、富有“余情”。“凝炼”意味着作者能含蓄、暗示地表达内心之意。禅宗否定语言文字物象对思维内容的表达能力,认为它难以捕捉自由飘忽、不停跳跃的灵感,也难以表达玄远深奥的佛理。因此,俳句在不

得不用文字来表达禅意时,往往借用各种比喻或曲折含糊地点到即止,以期待读者可借助想象的翅膀自由驰聘,在有限的语言环境中感悟到无限的思维空间。譬如,子规的诗句“雪中惜别人已远,木屐草履留痕深。”寥寥数语,然此景无人却有人,此处无声胜有声。依依惜别的情谊溢于言表。

日本俳句偏好富有禅味的理趣诗,比如水源秋樱子的“柿叶飘零人径绝”,芭蕉的“无人探春来,镜中梅自开”,高滨虚子的“日光纵灿烂,一叶落修桐。”小林一茶的“良月纵无瑾,寒来身知”等俳句,皆追求有与无、虚与实、静与动、大与小的对立统一的禅宗之境,富有奇妙的审美情趣。

禅宗和俳句在共同拥有的客体——大自然中,找到了对接与契合的主体——悟化的意象。正是禅宗的内聚型理解方式和俳人的外射型观察方式的结合,才使俳句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感染力,芭蕉以后的俳句蕴涵着浓郁的禅宗思想。

注释:

文中所引俳句出自彭恩华著《日本俳句史》,学林出版社,2004年4月第二版。

参考文献:

[1]张锡坤主编.世界三大宗教与艺术·前言[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5.

[2]铃木大拙.禅的预备知识.世界三大宗教与艺术

[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52.

[3]冯友兰.论禅宗.世界三大宗教与艺术[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55.

[4]胡应麟.诗薮·内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校点本.

[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全唐诗(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转引自孟昭毅.东方文学交流史[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87.

[7]刘毅.日本禅宗今昔[C].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176.

[8]严绍璗主编.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3.

[9][12][14][15]邱紫华.王文戈.东方美学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95.295.320.320.

[10][11][13]孟昭毅.东方文学交流史[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36.135.134.

[16]铃木大拙.禅与心理分析[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18-19.

[17][22]铃木大拙.禅学入门[M].三联书店,1988.

[18]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65.

[19]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6.

[20]https://www.doczj.com/doc/7115929410.html,/cgi-bin/bbs/show[OL].

[21]李泽厚.华夏美学[M].北京: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175.

(责任编辑:康怀远)

A 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ce of Zen Thoughts on Japanese Haiku

ZHENG Zong-rong

(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Wanzhou 404000, Chongqing)

Abstract: There is a deep and long causality between Zen thoughts and poetry. Zen thoughts into Japan profoundly influence Japanese literature and haiku which contains Zen ideas of nature and space, beauty and serenity, conciseness and implication.

Key Words: Zen; Japanese literature; haiku

日本禅文化

日本禅文化 日本文化表现出了独特的神秘主义。独特,是因为它借助禅的形式表现出生活于现实中的日本人的自我的内心世界。日本人纤细而哀愁的精神气质是属于东方古典世界的禅宗的思想和审美风格。日本的美在清冷与寂寞,美丽与幻灭,性感与纯情,快乐与死亡,永恒与无常中体现无遗。 禅,佛教名词“禅那”的略称,意译作“思维修”, “弃恶”等,通常译作“静虑”。禅宗作为中国佛教派别的一支,由南朝宋末菩提达摩由天竺来华授禅法而创立,后分为很多派别,南宋以来,唯临济,曹洞两派盛行,且流传到日本,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日本的美处处体现了日本化了的禅文化的精髓。 一、物之哀 世人认为日本消化了中国文化,创造出独特的文化精髓是在平安时代,这个时代最具支配的审美观是“物之哀”。是指一种“物心合一”的意识,以“意”来表现悲哀与同情,爱怜浑成的感动情绪,具有优美、纤细、沉静等特殊的关照意义和情趣意义.这种审美精神是由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来开拓和完成的。里面的众多人物陷入苦海进行反省时,都进入“善恶不二”、“菩提即烦恼”的境界,紫式部的目的虽然并不是宣扬佛教,但却处处流露出悟道,弃恶的味道。《源氏物语》对日本后世的影响范围极广,和歌自不用说,甚至从工艺美术到造园艺术,都不断从它那里获得美的精神食粮。 二、恬静 “恬静”是战国时代结束后在人们寻求恢复内心平静的时代里,得势的町人所具有的审美观,是从崇尚“和苑寂静”,敬重“古雅”、“闲静”的茶道中产生

的审美观。指潜在内心的丰富情趣,极其狭隘、简朴的茶室反而寓意无边的开阔和无限的雅致。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贫困”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千利休的草庵式空寂茶的精神,是超越人力而回归自然,视茶道为佛道,通过禅宗与茶道的结合,达到“茶禅一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发现“空寂美”的存在,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茶道”。以茶会友,“一味同心”,构成了日本民族“茶道”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至今,“空寂”茶道仍然是日本文化的一颗明珠。要使人觉得一朵花要比一百朵花更美。日本的插花名家池坊专应也曾“口传”:“仅以点滴之水,咫尺之树表现江山万里象,瞬息呈现千变万化之佳兴。正所谓仙家妙术也。茶碗使用之前,也先用水湿过,使它带着润泽,这成了茶道的规矩。 三、闲寂 “闲寂”乃是以松尾芭蕉为核心的俳句世界中所谈论的美学意识,意指寂静孤高的心境。芭蕉是徘人,也是禅僧,他的禅文化精神贯穿于他的俳论和俳作。芭蕉的名句《古池》就是通过这种禅的精神创造了“闲寂”的风雅美。句曰: 闲寂古池旁青蛙跃进池中央水声扑通响‘从芭蕉的“俳眼”来审视古池、青蛙入水、水声三者,可以想象,幽寂的古池,青蛙猝然打破了这一静谧的世界,水声过后,古池水面和四周又恢复了宁静。一瞬间,动与静完美结合,表面死一般沉静,内里却蕴育着一种大自然的生命律动和无穷的奥秘以及作者内心的激情。这种纤细的、风雅的、敏感的美不是在永恒的孤独精神中是不会产生的。进入镰仓时代后,武士阶层取代贵族成为政权的中心和新文化的担当者,创造出朴实刚健的武家文化。武士的兴起使以武器、武具为中心的工艺品受到特别的重视,造型越来越美,工艺也越来越精湛。在佛教世界

浅析禅宗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

浅析禅宗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 摘要: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佛教。禅宗主张“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我们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只要守住我们本来清净的自性,烦恼就不会出现。表面上看我们平日的生活似乎与禅宗没多大关系,但其实禅宗中包含的思想、精神对我们的生活大有益处,能够帮助我们更容易找到生活中的满足感、幸福感。 关键字:禅宗、自性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禅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别传。禅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汉族佛教(即禅宗)。中国的佛教传承是从释迦摩尼到迦叶尊者到第二十八代达摩祖师,在传到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六祖坛经》是禅宗的佛经,堪称经典,是由六组慧能所写。本人原想要读读六祖的《坛经》,想经此了解佛法的要义包括在禅学里,“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与艺术。透过“禅”,我们可以看清生命的意义,活出幸福美满的人生。 如今,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有太多的烦恼填补人们的时间空虚,住房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身心疲惫,精神焦虑,苦痛倍增,心理压力也与日俱增。而“禅”,在这时候的被极大关注和研究并不是偶然,它的本身便能使它傲然于今。禅,受戒、静心、守定、思悟、谦恭、恒志、随缘。你是否觉得自己的物质生活奢靡浮华,而内心世界却感到空虚呢?没日没夜的忙着自己的工作,表面上看起来事业有成、生活丰富,可静下心来却发现自己是那么的空虚寂寞。你可否想过要性定修禅,淡泊做人?禅它能给你给那颗好胜的心一个休憩的港湾,让它空明通透,真实无妄,也能让你看到平时你所看不到的大千世界。禅,守定,我想这就是你所不可或缺的东西吧。一个能让你抛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世界,去找到自己生活的必需品。 佛教的本质思想是“当你放下妄执,就是‘佛’”,这也是佛教的真理所在,

日本古典俳句选

日本古典俳句选 那么短的句子,那么长的意境。三五个字,便勾勒出一幅挥之不去的画面,如此精髓,便是日本俳句了。下面是分享的日本古典俳句选,一起来看看吧。 渔线秋风水一泓(与谢芜村) かなしさや釣の糸吹く秋の風(与謝蕪村) 山是夕阳野是黄昏的菅芒(与谢芜村) 山は暮れて野は黄昏の薄かな(与謝蕪村) 愁不断步上山冈花草也是荆棘(与谢芜村) 愁ひつつ岡にのぼれば花いばら(与謝蕪村) 拾落穗漫步向向阳的方向(与谢芜村) 落穂拾ひ日あたる方へあゆみ行く(与謝蕪村) 旅中患疾梦犹在枯野游弋(松尾芭蕉) 旅に病んで夢は枯野をかけめぐる(松尾芭蕉) 古池蛙跃入水的涟漪(松尾芭蕉) 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松尾芭蕉) 菊花香奈良古寺众佛光(松尾芭蕉) 菊の香奈良には古き仏たち(松尾芭蕉) 唇齿含北风萧萧(松尾芭蕉) 物言へば唇寒し北の風(松尾芭蕉)

秋已深四下竟是无措人(松尾芭蕉) 秋深き隣は何をする人ぞ(松尾芭蕉) 瓜的土壤受朝露污的滴落散开而寒(松尾芭蕉) 朝露によごれて涼し瓜の土(松尾芭蕉) 静听蝉声磨入岩心(松尾芭蕉) しずかさや岩にしみ入る蝉の声(松尾芭蕉) 如何如何哑然花间吉野山(小林一茶) これはこれはとばかり花の吉野山(小林一茶) 几人阵雨中跑过濑田桥(内藤丈草) 幾人か時雨かけぬく瀬田の橋(内藤丈草) 白露残梦 现世虚幻 喻之皆太长 ——和泉式部 (郎君来会,才逢又别,譬如朝露,因赋此歌。) 春风无情吹落樱 梦醒依然意难平 ——西行法师:梦中落花 愿在花下死 如月望日时 ——西行法师 (杂歌。如月望日,指阴历二月十五日,满月,正是樱花盛开时。)

日本俳句

日本俳句、和歌对小诗派的影响 小诗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是上世纪初叶中国诗人对汉语诗歌形式多样化探索的结果。 中国小诗运动在1921年至1925年曾盛行一时,1922年前后小诗盛行,主要作者除了冰心之外,还有宗白华、刘大白、刘半农、俞平伯、康白情、朱自清、沈尹默、郑振铎、王统照及湖畔派诗人,他们都写过小诗,但影响最大的是冰心,成为小诗派的代表诗人。代表作品有冰心的《繁星》、《春水》,宗白华的《流云》。由于小诗派不少作者脱离时代,诗作没有反映现实生活,艺术上直白浅露,1925年后,小诗逐渐衰落。 小诗的定义可以界定为: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个诗节,五行以内,讲究韵味,注意意象刻画和意境营造,表现刹那间的情感,寄寓人生的哲思,言简意赅,韵味悠长,生动形象,细腻有味,诗意隽永。 小诗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一个诗节,五行以内,言简意赅。小诗是一种短诗,从规模上讲,它限制在一个诗节,五行以内。它要用尽可能少的语句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但是,并不是说只要符合这个规模要求的短诗就是小诗了,小诗还有其它更重要的特征要求。 第二、讲究音律,韵味悠长。小诗要讲究音律。只有讲究音律,才能使小诗产生音乐美,才能韵味悠长。这个要求,不仅表现在韵脚上,

还表现在小诗内部的节奏感上,这就要求小诗创作者要充分运用好排比、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 第三、注意意象刻画和意境营造,生动形象。注意意象刻画和意境营造,是小诗的重要特点。小诗拒绝空洞的呼喊,拒绝单纯的词语的堆砌。如果连一个深刻刻画的意象都没有,这样的诗不是小诗。小诗用意象构造优美的意境,生动形象,呈现给读者诗情画意。 第四、心灵外化,细腻有味,诗意隽永。小诗通过意象刻画、意境营造以具有音乐美感的三五诗行表现诗人刹那间的情感,寄寓诗人人生的哲思,心灵外化,细腻有味,诗意隽永。读一首小诗,就是一程情感共鸣的心灵感动之旅,就是一程心智触动的心灵感化之旅。 季羡林先生在1986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日本,“为什么独独新诗不发达呢?介绍到中国来的文学作品,绝大部分都是长篇、短篇小说,戏剧和散文有一点,古代俳句数量颇多,但是几乎一首日本新诗都没有。在日本本国新诗歌也不受到重视,没有听说有什么重要的新诗人,这个问题不是也同样有趣而值得探讨吗?” 在中日文学比较研究中,这确实是一个“有趣而值得探讨”的问题。其实,在日本现代文学中,新诗(白话自由诗)不是不发达,重要的著名的新诗人很多(如北村透谷、岛崎藤村、北原白秋等),译介过来的日本新诗也不少,特别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坛曾大量地翻译过日本新诗。仅在1920年,周作人、郑伯奇、郭绍虞等人就分别翻译并发表了贺川丰彦、生田春月、崛口大学、石川啄木、武者小路实笃等人的白话新诗。

看日本动漫对日本禅宗文化的浅析

对日本禅宗文化的浅析 ---观赏《幽灵公主》 日本很多动漫都带有神学色彩,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千与千寻》,《棋魂》,《龙猫》等等。这些动漫集中表现了禅宗思想在日本是占有极大的地位的。本文以《幽灵公主》为例,简单谈谈日本的禅宗文化。 《幽灵公主》的故事发生在日本的室町时代,描述人神魔三者之间的斗争。影片中有虾夷族的首领,即影片的男主人公----阿席达卡,有从小在狼群中长大的小桑,即女主人公,有山林的保护神----麒麟兽,有勇敢的斗士----白狼,有被诅咒的野猪----拿各神。还有森林精灵,大猩猩等。电影的故事梗概是受诅咒而变成“业报神”的拿各要毁灭一切,而为了拯救族人的阿席达卡射杀了拿各,但因右臂被却因被触角缠住而受伤,手臂中更是有着拿各神的仇恨诅咒,要解除诅咒,他必须要往日本西部,在解除的过程中引发了人神魔三者之间的斗争。 从影片的故事情节中,可以看到很久以前日本就已经存在宗教信仰,并且通过日本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千余年来,三大宗教即宗教化的儒学、佛教和神道影响着日本文化的发展和日本人的思想及精神,而禅宗则是佛教诸宗中对日本影响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宗派。因此,揭示日本禅宗的形成、发展,及其思想内涵、社会价值、历史作用等,便显得格外重要。在本文中,我将对日本的禅宗文化进行浅析。 首先,禅宗佛教在1192年从印度经中国传到日本的。日僧明庵荣西可谓是日本禅宗的创始人。而禅宗自中国传到日本后,曾经形成过二十四种之多的流派,其中以临济宗,曹洞宗和黄檗宗为主要派别。临济宗以荣西为开祖,曹洞宗以道元为开祖,黄檗宗以隐元为开祖。临济宗和曹洞宗同时创建于镰仓时代,黄檗宗则创建于江户时期。目前,临济宗的主要寺院有妙心寺,大龙寺,大德寺等。曹洞宗的主要寺院有永平寺和总持寺。黄檗宗的主要寺院是万福寺。临济宗的信仰者多为武家阶层,曹洞宗的信仰者多为庶民阶层,二黄檗宗则巩固了与各阶层的联系。 虽然禅宗在日本占有非常流行,但其实禅宗传入初期,受到佛教的压制,它在日本并不流行。那为什么直至今天日本禅宗三大派别能够站得如此之稳呢? 日本真正形成禅宗热,始于镰仓幕府时代,正是武士集团兴起的时候。一些著名禅匠都与幕府上层关系密切,并积极在武士之间传授禅法。如"圣一国师"圆尔辨圆受到摄政九条道家的

禅宗思想对中国园林美学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中国园林美学的影响 摘要: 禅宗思想以最求本性、真性为核心,提倡归于自然,这深深影响着中国的传统园林的山水布局、细部营造和意境表达,使其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给人一个安静祥和的氛围去理解道法自然的真谛,归于山水,归于本心。 关键词:禅宗本性真性山水意境和谐 Zen thought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garden aesthetics Ruanjiaxing Abstract:Zen thought to pursue nature, true as the core, to advocate natural, which deeply influence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landscape layout, the detail construction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expression, make i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harmony of man and nature, give a person a quiet and peaceful atmosphere to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of natural rule, to landscape, to one's conscience. Keywords: Zen true nature and harmonious artistic conception 前言: 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在文化史、艺术史上起过很大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影响教育着世世代代身为中国人。时至今日,禅学已经发展成为和儒道并存的成熟的中国文化体系。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禅宗美学已经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禅宗思想中蕴含对人类本性的关怀,其中的处世方式、人生追求、审美情趣、精神需求等,通过影响士大夫们的心理观念、人生情趣、已经渗透到诗画、园林等艺术领域,引起审美意识和园林建筑形制的变化。它们对中国园林建筑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到园林建筑的风格和意境的创造中。 1.什么是禅宗思想 禅宗是中国佛教一大宗派,主张修习禅定,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禅宗为解救人生的苦难而产生,也在解救人生的苦难中发展,包括: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禅宗把心视为人的自我本质,认为苦乐、得失、嗔妄、迷悟,人生的堕落、辉煌、解脱都在自心。自心从实质上说是本真之心,就是佛性、真性。禅宗以“自心”为修禅的枢纽,提倡径直指向人心,发明本心,发见真性,以体认心灵的原本状态,顿悟成就佛果。 2. 园林建筑与禅宗美学之间的关系 生活在文化的熏陶中,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带有文化的影子,文化的薪火传承不断,艺术家就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文化来进行纯粹的创造。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禅宗美学已经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艺术思想蕴含了华夏千年经典学说的理论,即以儒,墨,道,法,哲为骨架,进而融合经典佛教教义而形成的一种似有若无的,若即若离的“禅境”建筑艺术文化理念。禅宗美学对中国古代建筑和古典园林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

日本的禅文化与建筑

日本的禅文化与建筑 日本的建筑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而日本对禅宗的欢迎却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少有的,这不单单是因为仰慕当时先进的中国文化使然,还有来自日本内部的自身因素。 日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日本的自然条件,日本远离大陆,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海洋性气候明显,经常有突发的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即使再美的事物也会因自然灾害的降临而瞬间消逝。这自然助长了日本人的无常感跟宿命感。他们知道再美的事物也只是一瞬的存在,都只是昙花一现。日本人爱樱花,但樱花的的花期只有七天,短暂易落,它的美是一种让人心醉更是心碎的凄凉的美。伤感的日本人,总是把它与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联系起来。同时,大量的自然灾害使日本人感到生命的压抑、自身的渺小。台风、火山、地震这些自然灾害也因其不可征服而让日本人更加崇拜自然。这种无常感和孤寂感渗入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中,使人产生一种解脱和超越的渴望,正是在这里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与禅宗美学相逢了。 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有着浓厚的自然本位的思想。禅宗也追求自然,让自然成为悟道的媒介,这也是禅宗容易被日本人接受的

一个重要原因。禅宗和神道教的融合嫁接使“日本的审美更趋向于禅的空寂与枯淡”(见叶渭渠《日本文明》)。“空寂”日语语义为幽闭,孤寂,贫困。这种禅宗影响下产生的空寂的审美倾向,对日本文化艺术各个领域影响深远,在诗歌领域表现为“余情”?在绘画领域表现为“留白”,在园林艺术领域表现为“空相”,在茶道表现为彻底的“无”。 枯山水 日本的园林艺术也深受禅宗影响。入宋、入元的日本禅僧以禅宗崇尚自然,喜爱山水的灵性,对园林浓缩天地的艺术形式有着特殊的情感。回国后,在禅寺庭院模仿杭州、苏州名园,陶冶性情,体会“物我一如”的禅境。梦窗疏石著《梦中的问答》中说“把庭院和修道分开的人不能称为真正的修道者。”室町时代

日本现代俳句(林林译)

日本现代俳句(林林译) 日本现代俳句(林林译) 日本现代俳句林林译夏目漱石 三十五首夏目漱石(1867-1916),本名金之助,东京人。东京大学英文科毕业。 留学英国。东京大学讲师。明治三十八年(1905)发表小说《我是猫》 ,一时声名大著。同年辞教职,加入朝日新闻社。翌年发表自称俳 句小说的《旅宿》有脱离世俗、心境澄清的趋向。这种情趣,常反 映在俳句、汉诗、绘画上面。他热心写俳句是在明治二十八年(1895) 在松山中学任教中,其时与正冈子规过从甚密,直到明治三十年(18 97)所写的俳句,数量颇多。他和子规是同龄人,曾受子规的影响, 注意子规所倡导的写实,但也发展自己浪漫气氛与洒脱畅达的特色。 子规曾赞其俳句雄健、真诚。夏目漱石后来写作俳句的热情减退, 从事创作小说,名作《明暗》是他的绝笔。新年福寿草花

开在光琳屏风注:福寿草乃日本特产。花黄多瓣,为贺春增添气氛。光琳即尾形光 琳(1658-1716)日本名画家。春马夫歌声处, 白发对暮春。注:小说《旅宿》载此句,指寂寞山村老太婆,几经岁月数着过路的 马。惟然耳边声, 春风吹马铃。注:广濑惟然是江户时代前期俳人松尾的门人。句写登山之后,景象 寂寥。似以惟然自况。春寒幕树, 挂着子季子的剑。注:春秋吴国季札给逝世的徐君赠剑的故事。人死转生鹤, 高洁又清和。注:此句有评论家认为浪漫幻想的离俗的格调,几乎不见能和它比拟 的秀句。粥味滴滴香, 春入胃肠。注:作者患胃溃疡,在伊豆修养圭疗养,病情好转,才得进粥食,有 苏生的喜悦。虻虫藏在茶花里, 正将落地时。注:此句抓住瞬间的感触,轻小的虻虫,伏在沉甸甸的山茶花蕊上行 将落地。谁住梅花从里, 幽幽的灯光。注:句写梦幻的诗境,如见《源氏物语》的画卷,充满着古典美。伫立抬头看,

日本和歌中花的意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115929410.html, 日本和歌中花的意象 作者:张璐 来源:《开心素质教育》2016年第10期 日本人从古至今一直对自然都抱有亲近之感,描写自然万物和四季流转的和歌在日本历史上浩如云烟。花作为大自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也是被人们所喜爱,歌人们通过花来寄托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情思。《小仓百人一首》是日本中世有名的歌人藤原定家在1235年左右选定的,收录的都是各位有名歌人的代表作,其中与花有关的和歌有八首,出现 的花有樱花、梅花和菊花。 一、樱花之歌 《小仓百人一首》中描写花的和歌总计有八首。其中咏叹樱花的和歌总计有六首。日本人最喜欢的花就是樱花。从万叶时代到平安时代初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日本一说到花,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梅花,但是从平安时代后期开始,日本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之后提到花一般人想到的都是樱花。樱花的生命周期非常短,从开放到凋谢只有短短一周左右的时间。正是因为樱花的这种特征,所以从古至今经常象征着诸行无常。在《小仓百人一首》中,就有很多用樱花来表现青春短暂和命运无常的和歌。比如其中第九首“忧思逢苦雨,人世叹徒然。春色无暇赏,奈何花已残”。 这首和歌是小野小町的作品,通过咏叹樱花生命的短暂,来比喻年华易老,生命无常,古往今来打动了许多的读者。小野小町是日本平安时代有名的女性歌人,传说中容貌十分美丽。不过现在在京都、大阪、和歌山县等地方保存的小野小町的雕像大部分却不是美女,而是老妇人的形象。这也是日本人感叹青春难以留住的表现。 《小仓百人一首》中感叹樱花生命短暂的作品除了第九首以外,第三十三首和第九十六首页表达了这样的主题。“灿灿日光里,融融春意酣。芳心何事乱,簌簌樱花残”“满院非白雪,风雨催落花。过眼云烟消,身老叹韶华。”第33首作者纪友则对樱花纷乱的样子充满痛惜,使和歌具有一种唯美主义风格。第96首是入道前太政大臣的作品,暮春时分,作者看到满院樱花飘零,好似白雪,不由得感叹人生的无常。作者本名是藤原公经,在承久之乱中,他支持 幕府,曾经权倾一时,后来出家法名叫作觉胜。作者看到零落的樱花,想到自己一生中建立的伟业也如同凋零的樱花一样成过眼云烟,富贵荣华最后都成空。 讴歌樱花的美,表达对樱花喜爱之情主题的和歌在《小仓百人一首》里还有其他几首。日本民族对樱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当中,就有樱花女神木花之开耶姬与天照大神派到人间来的天孙琼琼杵尊结婚,生下日本皇室祖先的传说。 二、菊花之歌

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

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 肖艺吴隽宇 ?简介:早期日本哲学思想的发展,比较滞后。没有出现过像希腊从泰勒斯(Thales)到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时代和古代中国的诸子百家时代。因而,不得不移植别国思想。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共同的肤色和类似的文字,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哲学思想便成了日本发展 本国思想的借鉴。从隋唐、宋明等朝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事实中,可以清楚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日 本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以及政治制度传入日本后,在日本得到了变形 的移植,并融化在其独特、执著的精神铸模中。这种民族特有的“复合变异性”,生命力极其旺 盛,使得日本文化并没有流于同化,而是在千姿百态的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 ?关键字:禅宗思想,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 1 禅宗哲学思想的特点 在中国众多哲学思想中,佛学对日本文化及其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教有很多派别,其中对日本影响最深远的是禅宗思想。禅宗,源于佛教文化东渐,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主张通过个体的直觉经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越与自由。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亦在人的心中。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而是浑然如一的整体。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 禅宗思想可归纳为如下特点: (1)“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 (2)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法,也就是通过渐悟或顿悟发现本心; (3)“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省体验、直觉感情的独创精神等的作用,提升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公元12世纪,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将曹洞一派带回日本,经过镰仓、室町、德川幕府时期,深深地渗入到日本人的生活和文化等各个层面,并在与本土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哲学思想。 2 禅宗思想与日本枯山水庭园 到了室町时代,禅宗思想开始影响园林艺术的创作。禅宗所主张的纯粹依靠内心省悟,排除一切言语、文字和行为表达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将日本园林的创作,从各种物质条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神僧们运用非常单纯的材料、极为简练的手法,营建禅寺园林:一种观照式的庭园,表现广大无垠的自然世界和内心幽幻的宗教世界。让人们通过静坐、观照和内省,达到对宗教境界的感悟,把日本的枯山水庭园推向纯净、抽象的极致。 枯山水,顾名思义,庭园内不用水,表现的山水是干枯的。它以各种形态的天然块石代表山岩、岛屿,地上铺设白砂(一种从河滩中采来的石英砂),砂面上耙出水波纹的图形,以象征江河湖海。通过块石的排列组合,白砂的铺衬,形成山峰、岛屿、涧谷、溪流、湖海、瀑布等多种山水景观。园中有时也点缀一些

由日本美学浅析松尾芭蕉的俳句

由日本美学浅析俳句 ——以松尾芭蕉俳句为例 脑海中涌起了诗意画意的涟漪,也就自然地记起日本诗人的俳句和短歌 ——艾芜《地貌的青春》俳句是日本民族传统诗歌的一种形式,是世界上最短的诗。俳句古称俳谐,其源发于连歌,是俳谐连歌的“发句”。俳谐鼻祖山崎宗鉴和荒木田守武把“发句”从连歌中分离出来,制订了俳谐格式。“发句”由五七五共三句十七音组成,句中必须含有季语,从而独立成新的形式,但多数只是表现市民生活为主的一种诙谐诗,至江户时代,俳圣松尾芭蕉对俳谐进行革新,把俳谐变成真正表现自己内心生活的形式。通过俳谐表现汉诗、和歌、连歌等无法表现出来的美学情趣,创造出一种抒情诗般的俳谐美,并创立了使俳谐获得更高、更深层次的“风雅之道”的闲寂俳谐理论,从而使俳谐走上了真正的艺术道路,进入文学艺术的殿堂。 俳句为何会在日本蓬勃发展,得益于日本有适合它发展的土壤,且看一则松尾芭蕉的俳句:“雾里不见富士山,雨中情趣别一番。”根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两书记载的传说,日本人的祖先是从“高天原”降下来的,这大概是远古人类居住在树上的一种变形的回忆。日本人的宗教信仰同森林结下了深厚的关系,日本学者梅原猛指出:“日本人心灵深处的森林信仰”是日本宗教思想中核心的信仰。再回过头来看这则俳句,寒雾、秋雨、冷风、雨雾弥漫,富士隐没,虽然看不见,但是依然可以想象云遮雾绕的富士山。富士山作为日本的象征之一,也经常被称作“芙蓉峰”或“富岳”以及“不二的高岭”,自古以来,这座山的名字就经常在日本传统诗歌中出现,富士山名称源于虾夷语,现意为“永生”,是日本的神圣的象征。俳句符合日本人对自然生命的崇拜,因此是极具有生命力的。再看松尾芭蕉的一则俳句:“古池呀,青蛙跳入水声响”,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名句,古池,水声响,千年的寂静被打破,青蛙入水的声音被幻化成从无声到有声再到无声的过程,大自然和人的心灵已经冲破了沉寂,宛若空寂世界里的一声钟鸣。青蛙,这么一个生命体,带给人无限的活力,日本民族对大自然对生命有着热烈的崇拜,通过欣赏和表现大自然来欣赏和表现自我,也只有在对大自然的赞美中、欣赏中才能领略自我之美,日本人天生的自尊心和优越感也给俳句的

日本茶道与禅宗

禅宗与日本茶道 摘要:日本的禅宗是由中国传入的,但它并不是照搬,而是有所改进。日本 的茶道也是有僧人带入日本的,但它却比中国茶道更为引人注目。想了解日本茶道的精髓, 就必须深入了解茶道的历史, 知道禅宗的历史与教义。日本茶文化从茶的 引种到茶道的创立,都与禅宗有着不解之缘。禅宗精神的引入,标志着日本茶道的形成。日本茶道是以禅为宗, 是一种不被称为宗教的形式。 关键字:禅宗茶道禅茶一体 一、禅宗 禅宗有西天二十八祖的印度系传说和受印度思想影响的内容,但作为一个宗派,它是在中国形成的。据传达摩于梁武帝时入嵩山少林寺,开创禅宗一派。禅宗五祖 弘忍法师之后,门下分裂为神秀的“北宗”和慧能的“南宗”二派。神秀的“北宗”提倡“渐 悟成佛”,而慧能的“南宗”却提出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成佛”说。惠能的顿悟成佛说是印度佛教思想和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融汇贯通 的产物。“南宗”简化了教义和修行方法,主张佛法真理就在平常事中,提出不必出家 坐禅、苦修身心,只要在日常起居生活中做到无心不动念,保持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 就是成佛。慧能弟子神会以其学北上攻击“北宗”,倾动当世,“南宗”乃为禅宗之正统。在唐末五代, 南宗一系发展成五个流派。临济宗在北宋中期又分成黄龙派、杨 岐派。这两宗与原来五家被合称为“五家七宗”。【1 2 3】

最先将禅宗传入日本的是荣西和道元两位禅师。公元1191年,荣西从中国回 到日本,开始在日本传临济宗的禅法,兼弘天台、真言二宗。道元早年曾学天台教义,后向荣西的弟子明全学习禅法。1233年,他到宋朝学习禅法。1227年回到日本,弘扬曹洞宗的禅法。道元及其曹洞宗强调严格的打坐修禅,其修禅方式被人们称为默照禅。【2】 中国禅宗是日本禅宗的祖源,因此,在修炼方式、“顿悟”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 共同性。但是,日本禅宗与中国禅宗也有不同的一面。中国临济宗因提倡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甚至发展到“呵佛骂祖”、离经叛道的程度。但由于日本人的受容心理,“呵佛骂祖”式的偏激在日本临济宗里没有出现。日本临济宗自荣西和尚就形成了显 密兼修。教传(禅宗自称“别传”)相容的特点。日本禅宗到了梦窗疏石一代,与天 台密教融通,具有更趋多元化的符合色彩。【4】 二、日本茶道 茶原产于中国,最初是作药用的,神农尝百草用之解读。《茶经》云:“茶之 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后逐渐成为皇室贵族的特权饮料,至晋隋才在 民间普及。【5】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作物之一,历经丝绸之路于汪洋大海,如今其 足迹已遍布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饮茶文化中,尤以日本茶道最具特色。 日本最早的饮茶文化是在唐朝时由留学于中国的遣唐僧人传入的。史料记载,奈良时代的天平元年二月八日,宫中大极殿举行季度御读经会,盛装的100名僧

禅宗对艺术的影响

[摘要]禅宗与中国传统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的“自性论”、“于相而离相”等主张对中国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令“以意为主”的艺术理论走向了成熟和完善,而且致使“意境”这一审美范畴的产生,从而赋予中国传统艺术以独特的特征和意韵。 [关键词]禅宗;中国传统艺术;诗歌;绘画 一、禅宗的定义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 (图一),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 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 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 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 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其核心思想为:“不 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 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 真正认识自我。 二、禅宗与“以意为主”的艺术思想 图一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像,日本白隐慧鹤 佛教自从传入中国就不断地吸收儒、道思想而进行着汉化的过程,到了唐朝中期产生了禅宗。虽然人在尘世中,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但只要去除杂念就可以让心灵处于空灵清澈的状态,达到“自心”“自性”的彻悟,一旦达到本心的自悟,则“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自性论”的提出使“心”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瞬间顿悟中去发现“自心”,进入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这种思想对同时期乃至以后的艺术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不乏唐宋时期如王维、宋之问、苏轼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学、绘画的集大成者,使其对内心情感的表现成为主要的创作准则。 三、禅宗对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 早在初唐,宋之问被贬衡阳就曾到韶州参拜禅宗六祖慧能,有《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一

外来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日本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吸收外来文化、发展外来文化的历史。日本民族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发展在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典范,它对外来文化所表现出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借鉴和研究。古代日本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远远落后于中国,大化革新后,日本开始了全面向中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封建经济和文化在日本开始发展起来。明治维新后,日本又开始了全面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在日本迅速发展,使日本开始赶上英法等资本主义强国。在二战后,日本通过民主化改革向美国学习,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至今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这是日本民族创造的伟大奇迹。 一名德国记者说,“日本这个民族不仅爱好新奇,而且还是一个意外严守古风的民族”。 通过这一学期的日本文化史的课程,我对日本由古至今的文化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这一学期的学习更加深了我对日本文化的兴趣。通过查阅一些资料,我了解到了中国和美国一些一些国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所以,接下来,我想从日本的经济、文化、教育、基督教、茶道、佛教和日本社会中的马克思主义等几个方面来大致的谈一下外来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首先,对于日本经济方面。目前日本已经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文化的影响的结果。二战的发生使得日本本土开始受到美国文化的巨大冲击,美国人通过自己占领国的地位,强行在日本输入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从而使日本人在思想领域获得了解放。日本人从价值观、文化观上就已经接受了美国人的特定思维,正是这一股创新、开拓的思想模式才使得日本人开始了工业化发展之路。他们在经济领域执行了自身独特的“日本模式”,美国文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成就了其巨大的经济财富。使日本在现有的国土资源和人口的情况下,使日本发展成为全球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三的超级经济强国。 至于日本的文化方面,日本在融合多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以武士、神道为主的文化成为世界各国对日本的主要印象。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茶道、书道、花道是日本文化中的精髓,在各个方面均有深入发展。合气道是融合了日本武士和中国功夫的文化之一,因为其格斗风格成为各国争相学习和模式的体育文化。这种吸收中国风格的格斗运动在对抗中不使用任何武器,现在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体育运动。目前全球著名的空手道组织有:JKA(日本空手协会);ITKF(国际传统空手连盟);SKIF(国际松涛馆空手道连盟);ISKF(国际松涛馆空手连盟):JKS(日本空手松涛连盟);JSKA(日本松涛馆空手协会):KWF(空手之道世界连盟);松涛会;SKA(美国松涛馆空手)。 教育方面,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活动后从经济和文化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作为培养高知识、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在日本的发展使得教育体制发生了大幅度的改革,民众接受教育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明治维新后,日本教育转向学习欧美,20世纪初,日本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了推行侵略政策,在大力加强军国主义的同时,积极兴办职业教育,重点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二战发生后的日本在教育体制上发生了一次重大的

日本俳句

(一)音频 日本俳句朗诵、中文字幕日文拼音 (二)日本俳句简介 1.定义: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它 源于日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从音频中我们可以听出,这是对偶的诗句,这种古典短诗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我国作家郑振铎《蝴蝶的文学》:“在日本的俳句里,蝴蝶也成了他们所喜咏的东西。” 2.连歌与俳谐(起源): 连歌是源于十五世纪日本的一种诗歌,同中国近体诗联句相仿,是由多个作家一起共同创作出来的诗。它的第一句为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称为发句,胁句为七、七句式的十四间,第3、第4句以后为前两种句式轮流反复,最后一句以七、七句式结束,称为结句。连歌是格调高雅、古典式的诗。连歌中承袭了中世的审美意识,其写作方法是引用古典的故事来创作出诗句。其后,连歌渐渐被一种称作“俳谐”的幽默诗而代替。 俳谐和连歌一样,也是由十七音和十四音的诗行组合展开的诗。但是,俳谐将连歌讽刺化,加入了庸俗而且时髦的笑话。俳谐较多地使用谐音的俏皮话,而且喜欢使用连歌中没有用过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来作为题材。 在俳谐中,开始有人将发句作为独立的作品来发表。这就是“俳句”的起源。 3.特点 俳句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季语。(ppt上举例但不用念出来,一带而过)但也有一些无季语俳句和自由律俳句 4.代表人物: 俳谐三祖:山崎宗鉴;荒木田守武;松永贞德——松尾芭蕉——谢芜村与小林一茶。(图片) (三)日本俳句名家介绍——松尾芭蕉 (四)俳句和中国诗歌的对比 1.内容对比 2.格式体裁对比 3.联系与发展 创新:刚才的那首芭蕉的《古池》(青蛙噗通)娴熟的运用了以声显静的文学手法,可以说是日本俳句文学的一个重大创新;其二,引禅入俳也是其一大创新,,与中国唐宋时期佛教盛行有很大关系。宗教思想作为最高层次的文化对中日两国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第三,日本诗人写生活情趣的俳句增多,意在雅俗共赏,贴近百姓,恐怕与中国市民文学的倾向不无关系。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从隋唐时期便开始的文化交往。俳句更是文化上的一个典型代表体现了日本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和创新以及文化交流的价值。

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08汉语国际教育金晶【内容摘要】禅宗作为佛教在中国发展衍生的本土宗派,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禅宗流传时间最长,且对中国文化和思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试用辩证的眼光评析禅宗一千多年来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禅宗佛教中国文化 佛教自汉代进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到初唐,终于出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宗派——禅宗。所谓禅宗的“禅”字虽然由梵文“禅那”(dhyāna)音译而来,意为“静虑”、“思维修”、“定慧均等”,也就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但二者之间的意义有很大差别。“禅那”指经由精神的集中而进入有层次冥想的过程,是佛教一种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称为三无漏学之一,也是大乘六波罗密之一。但是中国的禅宗所追求的并不是这种特定的修行方法,而是证悟到本性的一种状态,是对本体的领悟,或对自性的参证;冥想和思索,反而会失去禅的精神。 禅宗相传始于南北朝来中国的僧人菩提达摩,他在佛祖释迦牟尼“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张“人皆有佛性,透过各自修行,即可获启发而成佛”,后另一僧人道生再进一步提出“顿悟成佛”说。唐朝初期六祖惠能承袭道生的“顿悟成佛说”,并将达摩的“修行”理念进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净,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的主张,禅宗初步形成系统和规模。唐朝中晚期禅宗开始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又从明朝中晚期开始逐渐衰落。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是佛教中国本土化的唯一宗派。五祖弘忍后分南宗、北宗两派。北宗主拂尘看净之渐修,南宗主张顿悟而即身成佛。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因而从各方面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有积极意义的,也不乏消极影响。时至今日,即便禅宗作为佛学宗派已渐渐衰落,但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地位不可磨灭。 一、对佛教发展的影响 西汉末年,佛教最先由印度传入中国;东汉开始在封建统治阶层中开始流传。佛教宣扬“人死精神不灭”、因果报应、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言、不饮酒、慈悲为本、行善修道等教义。此时,佛教只是君王士大夫的新鲜消遣;连年战乱使普通民众生活于水生火热,日子过得朝不保夕,印度佛教的那些教义对他们没有实际的意义和实现的可能,因而在民间的流传度不高。 佛教的传播者意识到佛教要想在中国扎根发展,就必须与中国国情相适应,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糅合。频繁的战乱,窘迫的生活,乱世中难以改变现实的无力感使得人民急需精神上的逃避和慰藉,宗教的普及便有了基数庞大的需求。而另一方面,统治者也渐渐意识到,他们手中的这一消遣可以用来作为巩固统治地位、麻痹人民的政治工具。内外因共同作用之下,佛教一枝独秀,乘势而起,成为维

日本禅宗

解读“日本禅” 杨薇 内容提要:禅是日本文化的支柱,武士道的核心即来自于禅,它不仅构筑了日本人的人生哲学,而且影响着日本艺术美的基调。禅宗与神道相融合,形成“日本禅”,它使日本文化朝着“苦涩”“枯淡”的方向发展,并直接促成“物哀”、“空寂”“闲寂”日本文艺三大美理念的形成。把握“日本禅”,是深入破解日本文化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日本禅人生哲学文艺美理念 禅宗的发源地在中国,从它诞生之日起,日本僧侣又开始新的“移植”。12世纪荣西将临济禅,13世纪道元将曹洞禅带入日本,禅宗东渐,很快受到日本武士阶层的垂青。禅宗乃印度佛教思想与中国哲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变高度缜密的、严密的逻辑推理的佛陀教义为非逻辑,靠主观直觉来把握之物。“中国化”了的禅宗具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见性成佛”“直指本心”等简单易行的特点,非常适合来去匆匆的武士阶层的胃口;特别是禅宗强调苦心静修的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及“生死一如”“寂死为乐”“生命轮回”的思想,有利于培养武士钢铁般的意志,并给予驰骋疆场的武士以勇气与理念支持;此外,禅宗崇尚直觉思维重佛教实践,强调“坐禅”“作务”,即以劳动为最佳修炼方式,与中国人相比,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更重直觉与实践,这是禅宗之所以能“长驱直入”于日本文化之中的深层原因。查尔斯.艾略特在其名著《日本佛教》中也持此见,他说:“禅对于东方的艺术、知识及政治生活来说,具有伟大的力量,禅也是日本式性格的表现,其他所有佛教都没有禅那样`日本式'”(1)。 武士道文化的核心即来自于禅,它不仅构筑了日本人的人生哲学,而且也影响着日本艺术美的基调。禅宗与神道相融合形成“日本禅”,它使日本文化朝着苦涩、枯淡的方向发展,并直接促成了“物哀”、“空寂”“闲寂”日本文艺三大美理念的形成。“日本禅”早已走出了中国的“寺院禅房”,被民众化、社会化,并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不同于中国的东方独树一帜的禅文化体系。 一、禅构筑了日本人“生的哲学” 1、禅宗“作务”思想

禅宗对日本“剑道”的影响

禅宗对日本“剑道”的影响 1 中国禅宗的日本化 “禅”,是梵文“Dhvana”(禅那)的音译略称,“禅那”意译为“思维或静虑”,“是思维真理,静息念虑之法”[1]。通过静心思考,使身心得到惠和或体悟特定的义理。 “禅”原本是印度宗教哲学中一种特定的宗教实践,后来被纳入佛教体系,并成为其重要的修行方法。“印度佛教只有禅而没有禅宗”[2]。 “禅”在悟道成佛的佛教理性实践中,虽然起着支撑佛教理性实体的重要作用、但它毕竟只是通向真如佛性的一种修行方式,而非佛理的全部内涵和要旨。所以,它在以注重个性成佛的小乘佛教中仅仅是戒、定、“三学”之一的“定学”;而在大乘佛教中,只占“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智慧中的一席之地。 真正给“禅”赋予一个全新的宗教意义,并使之自成宗派的,乃印度佛教进入中国并广为传布所致。因此,可以说禅宗就是中国化的佛教,“是印度的佛教思想与中国哲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3]。 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认同和

接纳外来文化的革新运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化和同化,必然会导致佛教中国化而生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这就是盛唐时代定型又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的禅宗。 自奈良时代(约A.D.710—A.D.784)以后,中国的禅宗便不断传入日本,但在日本旧佛教统治的历史时期,禅宗始终未能在日本形成独立的宗派。但是,到镰仓时代(约A.D.1192—A.D.1333),国家佛教和贵族佛教丧失了统治地位,否定烦琐教学、注重内心信仰的倾向出现了,于是重新唤起了人们对禅的强烈兴趣。与此同时,荣西传中国临济禅,道元传中国曹洞禅,并形成日本禅宗两大流派。 中国禅宗以“无我无心”的境界为中心,崇尚日常生活行持,主张佛法真理就在“着衣吃饭处”,起居动作皆做到无心不动念。 但中国禅宗较侧重理论,而日本临济禅则吸收中国禅宗的特色,不拘泥于坐禅形式,又不注重理论而看重实修。因此,可以说中国禅宗是主智的,日本禅则是主实的。主实包括把禅的精神实际应用到绘画、建筑、茶道、武道、文学等诸领域,也含持戒和护国等特色。 自荣西传临济禅、道元传曹洞禅之后,中国禅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