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线和角的整理与复习的教案

线和角的整理与复习的教案

线和角的整理与复习的教案
线和角的整理与复习的教案

线和角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比较、辨析,使学生巩固直线、射线、线段和各种角的有关知识。

进一步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概念。

3、通过学生自主整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

心。

重点难点:

将分类、比较、辨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从今天起,我们复习空间与图形初步知识。这节课复习线和角的知识。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认识角和角的分类,能比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

二、教学实施

1、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

(1)画一画。

要求学生分别画出直线、射线和线段。

(线段、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4)巩固练习

(a)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他们的边是直线还是线段?为什么?

(b)角的边是直线吗?

2、角的整理与分析

(1)复习角的意义。

①画任意角,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②结合图形,说一说什么是角。

(2)复习角的大小。

①延长角的两边,角的大小是否变化?

画图配合说明

②比较大小。

图中∠1和∠2哪个角大,大多少?你用什么方法解决?

(3)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

(4)我们学过的角有哪几种?

写出各角的名称,并说出它的度数或范围。

锐角:小于90°;

直角:等于90°;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

平角:等于180°;

周角:等于360°。

(5)学生按度数画角: 125°、45°

三、课堂作业

1、填空:

(1)线段有()个端点,射线有()个端点,直线有()端点。(2)两条直线,组成四个角,如果其中一个叫是90°那么其他三个角是()角,这两条直线的关系叫做()。

(3)6时整,时针与分针组成角的度数是()。

(4)()决定角的大小

(5)妈妈带小丽去公园,。早晨离家时是整点,时针和分针恰好成180°的角:下午回家时也是整点,时针和分针恰好成90°的角。小丽从离家到回家经过了()小时。

(6)135°角比平角校()度,比直角大()度。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1)大于90°的角叫钝角。()

(2)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3)钟表的分针旋转一周,时针旋转30°。()

(4)可以画一条长10厘米的直线。()

四、课堂小结

1.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

2.有哪几种角?

五、布置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

线和角教学设计

线和角教学设计 一、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 ㈠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线和角是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五章繁忙的工地第一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线段,初步认识角,学习了锐角、钝角、直角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后面继续学习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平面立体几何和立体几何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㈡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节课是第五章繁忙的工地第一节。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借助直观,通过复习线段,同时引入射线、直线概念,达到减缓坡度,自然过渡的效果。接着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在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合作探究的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观察、操作、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活动,经历直线、 射线、角的认识过程,体验比较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射线、直线和角。 教学难点:在认识射线的基础上建立角的概念,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以活动形式展开教学,综合运用启发式、多媒体演示、白板交互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弓I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了线段,初步认识了角,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线和角的知识。 (1)拿出准备好的一根线。(用双手捏住线的两头,拉紧)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角平分线(1)》教案

4.角平分线(一)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节在学习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及相关结论.学生已经经历了构造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的过程,因此比较容易用类比的方法构造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命题。 二、教学任务分析 学生已探索过角平分线的性质,而此处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尝试着证明它,并构造其命题,进一步讨论三角形三个内角平分线的性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会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能力. 3.经历探索,猜想,证明使学生掌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表述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及其证明。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巩固练习;第四环节:随堂练习;第五环节:课时小结;第六环节:课后作业 1:情境引入 我们曾用折纸的方法探索过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性质,步骤如下: 从折纸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CD=CE, 即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你能证明它吗? 2: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证明性质定理 请同学们自己尝试着证明上述结论,然后在 全班进行交流. 已知: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点P 2 1 E D C P O B A

在OC上,PD⊥OA,PE⊥OB,垂足分别为D、E. 求证:PD=PE. 证明:∵∠1=∠2,OP=OP, ∠PDO=∠PEO=90°, ∴△PDO≌△PEO(AAS). ∴PD=P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以指导) 我们用公理和已学过的定理证明了我们折纸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我们把它叫做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用多媒体演示)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你能写出这个定理的逆命题吗? 我们在前面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已经历过构造其逆命题的过程,我们可以类比着构造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命题. 引导学生分析结论后完整地叙述出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命题: 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 它是真命题吗? 你能证明它吗? 没有加“在角的内部”时,是假命题. (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完成,在全班讨论交流,对困难学生可个别辅导) 证明如下: 已知:在么AOB内部有一点P,且PD上OA,PE⊥OB,D、E为垂足且PD=PE,求证:点P在么AOB的角平分线上. 证明:PD⊥OA,PE⊥OB, ∴∠PDO=∠ PEO=90°. 在Rt△ODP和Rt△OEP中 OP=OP,PD=PE,∴Rt△ODP ≌ Rt△OEP(HL定理). ∴∠1=∠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逆命题利用公理和我们已证过的定理证明了,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个逆命题叫做原定理的逆定理.我们就把它叫做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3.巩固练习 综合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

角的平分线教学设计

3.9角的平分线教学目标 1.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它的逆定理的内容、证明及应用.2.理解原命题和逆命题的概念和关系,会找一个简单命题的逆命题.3.渗透角平分线是满足特定条件的点的集合的思想。教学重点和难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的应用是重点.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区别和灵活运用是难点.教学过程设计一、角平分钱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探求与证明1,复习引入课题.(1)提问关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2)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图3-86中的∠AOB的角平分线OC.2.画图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证明之.(1)在图3-86中,让学生在角平分线OC上任取一点P,并分别作出表示P点到∠AOB两边的距离的线段PD,PE.(2)这两个距离的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学生度量后得出猜想,并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进行证明,得出定理.(3)引导学生叙述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定理1),分析定理的条件、结论,并根据相应图形写出表达式. 3.逆向思维探求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1)让学生将定理1的条件、结论进行交换,并思考所得命题是否成立?如何证明?请一位同学叙述证明过程,得出定理2——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2)教师随后强调定理1与定理2的区别:已知角平分线用性质为定理1,由所给条件判定出角平分线是定理2.(3)教师指出:直接使用两个定理不用再证全等,可简化解题过程.4.理解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都相等的点的集合.(1)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运动显示)到角的两边的距离都相等(渗透集合的纯粹性).(2)在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运动显示)都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而不在其它位置,渗透集合的完备性).由此得出结论: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二、应用举例、变式练习练习1填空:如图3-86(1)∵OC平分∠AOB,点P 在射线OC上,PD⊥OA于DPE⊥OB于E.∴(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2)∵PD⊥OA,PE⊥OB,∴ OP 平分∠AOB()例1已知:如图3-87(a), ABC的角平分线BD和CE交于F.(l)求证:F到AB,BC和 AC边的距离相等;(2)求证:AF平分∠BAC;(3)求证:三角形中三条内角的平分线交于一点,而且这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4)怎样找△ABC内到三边距离相等的点?(5)若将“两内角平分线BD,CE交于F”改为“△ABC的两个外角平分线BD,CE交于F,如图387(b),那么(1)~(3)题的结论是否会改变?怎样找△ABC外到三边所在直线距离相等的点?共有多少个?说明:(1)通过此题达到巩固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第(1)题)和判定定理(第(2)题)的目的.(2)此题提供了证明“三线共点”的一种常用方法:先确定两条直线交于某一点,再证明这点在第三条直线上。(3)引导学生对题目的条件进行类比联想(第(5)题),观察结论如何变化,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练习2已知△ABC,在△ABC内求作一点P,使它到△ABC三边的距离相等.练习 3已知:如图 3-88,在四边形 ABCD中, AB=AD, AB ⊥BC,AD⊥DC.求证:点 C在∠DAB的平分线上.例2已知:如图 3- 89,OE平分∠AOB,EC⊥OA 于 C,ED⊥OB于 D.求证:(1)OC=OD;(2)OE垂直平分CD.分析:证明第(1)题时,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可得到∠OEC=∠OED,再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得到 OC=OD.这样处理,可避免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练习4 课本第54页的练习.说明:训练学生将生活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的能力.三、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定义及应用1.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定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角平分线的性质,判定定理的题设、结论,使学生看到这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得出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定义,并举出学过的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例子.教师强调“互逆命题”是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其中任何一个做为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就是它的逆命题.2.会找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并判定它是真、假命题.例3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1)~(5)中原命题和它的逆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3)对顶角相等;(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5)如果|x|=|y|,那么x=y;(6)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7)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说明:注意逆命题语言的准确描述,例如第(6)题的逆命题不能说成是“两底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3.理解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有关结论.例4 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1)错误的命题没有逆命题;(2)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3)一个真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正确的;(4)一个假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错误的;(5)每一个定理都一定有逆定理.通过此题使学生理解互逆命题的真假性关系及互逆定理的定义.四、师生共同小结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条件内容分别是什么?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有什么性质?怎样找三角形内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的点?3.怎样找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原命题与逆命题是否同真、同假?五、作业课本第55页第3,5,6,7,8,9题.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教学设计需2课时完成.角平分

《角平分线》教案

《角平分线》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2、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演示,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 教学难重点 教学重点: 掌握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教学难点: 1、对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中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的正确理解; 2、对于性质定理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 小明家居住在通州区一栋居民楼的一楼,刚好位于一条暖气和天然气管道所成角的平分线上的P点,要从P点建两条管道,分别与暖气管道和天然气管道相连. 问题1:怎样修建管道最短? 问题2:新修的两条管道长度有什么关系,画来看一看. 二、探究体验 要研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我们必须会画角的平分线,工人师傅常用如图所示的简易平分角的仪器来画角的平分线.出示仪器模型,介绍仪器特点(有两对边相等),将A点放在角的顶点处,AB和AD沿角的两边放下,过AC画一条射线AE,AE即为∠BAD的平分线. 学生口述,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证明AE是∠BAD的平分线.

O B 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 把简易平分角的仪器放在角的两边时,平分角的仪器两边相等,从几何作图角度怎么画?BC=DC ,从几何作图角度怎么画? 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角,把纸片对折,使角的两边叠合在一起,把对折后的纸片继续折一次,折出一个直三角形(使第一次的折痕为斜边),然后展开,观察两次折叠形成的三条折痕. 问题1:第一次的折痕和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2:第二次折叠形成的两条折痕与角的两边有何关系,它们的长度有何关系? 如图:按照折纸的顺序画出角及折纸形成的三条折痕.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再利用几何画板软件验证结论,并用文字语言阐述得到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分析后写出证明过程.教师归纳,强调定理的条件和作用. 三、合作交流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如图1,P 在射线OC 上,PE ⊥OA ,PF ⊥OB ,则PE=PF . (2)如图2,P 是∠AOB 的平分线OC 上的一点,E 、F 分别在OA 、OB 上,则PE=PF . (3)如图3,在∠AOB 的平分线OC 上任取一点P ,若P 到OA 的距离为3cm ,则P 到OB 的距离边为3cm . 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课前引例中的问题: 问题:引例中两条管道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理由是什么? 四、例题讲解 例:如图,在△ABC 中,AD 是它的角平分线,且BD=CD ,DE ⊥AB ,DF ⊥AC ,垂足分别是E ,F .求证:EB=FC . A O B P E F 图2 图3 A B P E A O B P E F 图1

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知识点及练习

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专题 一、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已知两条异面直线,a b ,经过空间任意一点O 作直线//,//a a b b '',我们把a '与b '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异面直线,a b 所成的角。 2.角的取值范围:090θ<≤?; 垂直时,异面直线当b a ,900=θ。 例1.如图, 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3,4,5,4AC BC AB AA ==== ,点D 为AB 的中点异面直线1AC 与1B C 所成角的余弦值 二、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1. 定义: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 叫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2.角的取值范围:? ? ≤≤900θ。 _1 _A

例2. 如图、四面体ABCS 中,SA,SB,SC 两两垂直,∠SBA=45°, ∠SBC=60°, M 为 AB 的中 点,求(1)BC 与平面SAB 所成的角。 (2)SC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的正切值。 一、 二面角: 1. 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 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2. 二面角的取值范围:? ? ≤≤1800θ 两个平面垂直:直二面角。 B M H S C A

3.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常用方法有六种: 1.定义法 :在棱上取一点O ,然后在两个平面内分别作过棱上O 点的垂线。 2.三垂线定理法:先找到一个平面的垂线,再过垂足作棱的垂线,连结两个垂足即得二面角的平面角。 3.向量法:分别作出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由向量夹角公式求得。二面角就是该夹角或其补角。 二面角一般都是在两个平面的相交线上,取恰当的点,经常是端点和中点。 例3.如图,E 为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CC 1的中点,求 (1)二面角111D C A D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 (2)平面AB 1E 和底面C C BB 11所成锐角的正切值. A 1 D 1 B 1 C 1 E D B C A

《角平分线的性质》(课时)教案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教案设计 (第1课时) 利川市忠路镇初级中学钟金荣 教案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2、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演示,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 教案重点: 掌握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教案难点: 1、对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中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的正确理解; 2、对于性质定理的运用。 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景

学生结合导学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完成。 二、探究体验 探究一 学生在导学案上完成,请一名学生板书到黑板上。探究二:

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分析后写出证明过程.教师归纳,强调定理的条件和作用.

三、合作交流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如图1,P 在射线OC 上,PE ⊥OA ,PF ⊥OB ,则PE =PF . (2)如图2,P 是∠AOB 的平分线OC 上的一点,E 、F 分别在OA 、OB 上,则 PE =PF . (3)如图3,在∠AOB 的平分线OC 上任取一点P ,若P 到OA 的距离为3cm ,则P 到OB 的距离边为3cm . A O B P E 图2 图3 A B P E A O B P E F 图1

四、完成导学案练习 1.如图,△ABC 中,∠C =90°,AD 平分∠BAC ,AB =5, CD =2. 求:(1)点D 到AB 的距离; (2)△ABD 的面积. 2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教材第51页第2、3题 七、板书设计: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线与角整理课教学设计

线与角整理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线与角=整理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直线、射线、角的概念及有关垂直、平行的知识,进一步掌握量角、画角垂直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在观察物体和相应视图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线和角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积累学习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经验和方法,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整理,使学生经历回顾以学过内容,以及整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用知识图整理学过的知识点,并能灵活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知识解题。 【教学准备】学生自己整理的知识图一张。 【教学手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学情分析】 进入小学数学第二阶段学习的六年级学生,相对第一阶段而言,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他们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能从不同方位洞察立体图形所发生的

变化,对角的认识及直角、钝角、锐角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交流整理图 (一)学生解读各自的整理图。(3分钟) 【设置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遵循这一理念,此环节的教学,我始终想方设法把学生推到学习的前沿,并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进去。而且通过小组交流,个别学生交流,大大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小组内欣赏与交流组员的整理图(4分钟) (三)评选出本组最有创意(满意)的整理图。组员说出评选此图的理由。(8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整理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出学生在复习课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整理与复习的能力,学习方法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 二、反思知识点 师:看来同学们都对线与角的知识有了个了解,回忆一下,当初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哪些你是感觉最难掌握,到现在还觉得是个难点的? 【设置意图:此环节放在学生们已自行整理知识后,但因为有个搜集的过程,可能很多学生会面面俱到,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一个反思的过程,所以很有必要引导学生查缺被漏,对自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回顾。】

角平分线教案设计

1.3角平分线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而角平分线的性质对学生后期的三角形的全等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探索问题中的线段的数量关系与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实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刚刚经历了三角形的全等证明,对证明线段的长度关系有了探索的方向,本节课主要通过动手实践,摸索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来求证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进而了解和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 三、教学目标: ①知识技能:了解角平分线的画法,了解和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理解角平分线的判定。 ②数学思考:经历角平分线的作法的实践活动,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判定。 ③问题解决:作角平分线,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全等证明。 ④情感态度:在合作探究中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学习过中中体验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四、教学重点与难点:①教学重点:理解如何作角的平分线(尺规作图),角平分线的性质及运用。

②教学难点:作角平分线中注意为什么要大于线段长的一半,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角平分线的判定。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引导法。 七、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预习教材P28-29的内容,展示收获。(教师巡视,师友相互交流,将自己的收获与师傅或学友分享) (二)互助探究:探究①角平分线的画法。 教师用课件展示思考1(教材P48):师友利用预习的知识加以说明,两组师友展示画法并说明: 1) (教师在师傅的讲解时突出强调为什么要大于DE 2 探究②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的关系。 教师展示课件教材思考2(P28)

12.3《角平分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2、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演示,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掌握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教学难点: 1、对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中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的正确理解; 2、对于性质定理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 小明家居住在通州区一栋居民楼的一楼,刚好位于一条暖气和天然气管道所成角的平分线上的P 点,要从P 点建两条管道,分别与暖气管道和天然气管道相连。 问题1:怎样修建管道最短? 问题2:新修的两条管道长度有什么关系,画来看一看。 二、探究体验 要研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我们必须会画角的平分线,工人师傅常用如图所示的简易平分角的仪器来画角的平分线。出示仪器模型,介绍仪器特点(有两对边相等),将A 点放在角

的顶点处,AB 和AD 沿角的两边放下,过AC 画一条射线AE ,AE 即为∠BAD 的平分线。 学生口述,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证明AE 是∠BAD 的平分线。 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 把简易平分角的仪器放在角的两边时,平分角的仪器两边相等,从几何作图角度怎么画?BC =DC ,从几何作图角度怎么画? 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角,把纸片对折,使角的两边叠合在一起,把对折后的纸片继续折一次,折出一个直三角形(使第一次的折痕为斜边),然后展开,观察两次折叠形成的三条折痕。 问题1:第一次的折痕和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2:第二次折叠形成的两条折痕与角的两边有何关系,它们的长度有何关系? 如图:按照折纸的顺序画出角及折纸形成的三条折痕.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再利用几何画板软件验证结论,并用文字语言阐述得到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分析后写出证明过程.教师归纳,强调定理的条件和作用. 三、合作交流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如图1,P 在射线OC 上,PE ⊥OA ,PF ⊥OB ,则PE =PF . (2)如图2,P 是∠AOB 的平分线OC 上的一点,E 、F 分别在OA 、OB 上,则PE =PF . (3)如图3,在∠AOB 的平分线OC 上任取一点P ,若P 到OA 的距离为3cm ,则P 到OB 的距离边为3cm . 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课前引例中的问题: 问题:引例中两条管道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理由是什么? 四、例题讲解 O B A O B P E 图2 图3 A O B P E A O B P E F 图1

四年级上册数学《线与角》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线与角》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直线、射线、线段、角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线段、涉嫌与直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准确读出线段、射线和直线,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电筒,直尺,毛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一根毛线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如果说我把这根弯曲的线拉直,你可以看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 生:线段 师:哎,线段,好了,老师把整个它记下来。线段是我们以前碰

到过的,对吧?那谁来说说看线段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是直直的、可以度量、不可以无限延伸)师:谁来画一条线段。抽生黑板上画线段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他在黑板上是怎样画的。 一生学生画线段,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师:谁看清楚他是怎样画的线段? 生1:他是先画的一条线,再画的两个端点。 生2: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另一个地方画的端点。 师:哎,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这个地方画另一个端点。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先画两个端点,然后画线连接两个端点。因为,我们一般让点来确定我们需要画线的位置,两点确定一条线段。 师:哎,到现在我们就只知道这些有关线的知识了吧。那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一)直线的教学 课件出示 师:这是两条直直的线,给它们表上号,上面是1号,下面是2号,哎,仔细看这两条线,几号线是线段?为什么你叫1号线为线段? 生:因为1号线有两个端点,有一条直的线,不能无限延伸。师:那我们找找看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儿?教师先点出一个端点这是

空间中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成法原理和求法思路

D B A C α 空间中的夹角 福建屏南一中 李家有 QQ52331550 空间中各种角包括: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以及二面角。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是2 , 0(π 。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一般方法是通过平行移动 直线,把异面问题转化为共面问题来解决。 具体步骤如下: ①利用定义构造角,可固定一条,平移另一条,或两条同时平移到某个特殊的位置,顶点选择在特殊的位置上; ②证明作出的角即为所求的角; ③利用解三角形来求角。简称为“作,证,求” 2、线面夹角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是]2 , 0[π 。求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用的是射影转化法。 具体步骤如下:(若线面平行,线在面内,线面垂直,则不用此法,因为角度不用问你也知道) ①找过斜线上一点与平面垂直的直线; ②连结垂足和斜足,得出斜线在平面的射影,确定出所求的角; ③把该角置于三角形中计算。 也是简称为“作,证,求” 注: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它和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所成的一切角中的最小角,即若θ为线面角,β为斜线与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所成的角, 则有θβ≤;(这个证明,需要用到正弦函数的单调性,请跳过。在右图的解释为 BAD CAD ∠>∠) ) 2.1确定点的射影位置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斜线上任意一点在平面上的射影必在斜线在平面的射影上; ②如果一个角所在的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那么这一点在平面上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已知:如图,BAC ∠在一个平面α内, ,,PN AC PM AB PN PM ⊥⊥且=(就是点P 到角 两边的距离相等)过P 作PO α⊥(说明点O 为P 点在面α内的射影) 求证:OAN OAM ∠∠= (OAN OAM ∠∠=,所以AO 为BAC ∠的角平分线,所以点O 会在BAC ∠的角平分线上) 证明:PA =PA ,PN =PM , 90PNA PMA ∠∠?== PNA PMA ∴???(斜边直角边定理) AN AM ∴= ① (PO NO MO PN PM α⊥? ?=?? 斜线长相等推射影长相等) =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教案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1) 教学内容 本节课首先介绍作一个角的平分线的方法,然后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作图直观地理解角平分线的两个互逆定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领会其应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几何思维,启迪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几何的真正魅力.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领会角的平分线的两个互逆定理. 2.难点:两个互逆定理的实际应用. 3.?关键:可通过学生折纸活动得到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结论.利用全等来证明它的逆定理. 教具准备 投影仪、制作如课本图11.3─1的教具.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领会定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探究】(投影显示) 如课本图11.3─1,是一个平分角的仪器,其中AB=AD ,BC=DC ,将点A 放在角的顶点,AB 和AD 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 画一条射线AE ,AE 就是角平分线,你能说明它的道理吗? 【教师活动】首先将“问题提出”,然后运用教具(如课本图11.3─1?)直观地进行讲述,提出探究的问题.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得出:根据三角形全等条件“边边边”课本图11.3─1判定法,可以说明这个仪器的制作原理.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完成下面的作图问题. 操作观察: 已知:∠AOB . 求法:∠AOB 的平分线. 作法:(1)以O 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交OA 于M ,交OB 于N .(2)分别以M 、N 为圆心,大于MN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 的内部交于点C .(3)作射线OC ,射线OC?即为所求(课本图11.3─2). 【学生活动】动手制图(尺规),边画图边领会,认识角平分线的定义;同时在实践操作中感知. 【媒体使用】投影显示学生的“画图”. 【教学形式】小组合作交流.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19练习. 【学生活动】动手画图,从中得到:直线CD 与直线AB 是互相垂直的. 【探研时空】(投影显示) 如课本图11.3─3,将∠AOB 对折,再折出一个直角三角形(使第一条折痕为斜边),然后展开,观察两次折叠形成的三条折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提问学生. 【学生活动】实践感知,互动交流,得出结论,“从实践中可以看出,第一条折痕是∠AOB 的平分线OC ,第二次折叠形成的两条折痕PD 、PE 是角的平分线上一点到∠AOB 两边的距离,这两个距离相等.” 论证如下: 1 2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直线 射线 线段和角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直线射线线段和角教学目的: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能正确识别直线、线段和射线,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顶点、边和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用学具订成的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直线,线段和射线 1、直线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曾经认识过直线,还记得直线是什麽样子的吗? 出示课件 师:大家看,老师这儿有一条直线,这条直线是不是就这麽长?它的左边还能再长一些吗?还可以吗?右边呢? 师:直线可以向两边延长,可以延长多少? 那麽,直线除了具有很直的特点外,还可以向两边无限延长,所以我们只能用一条短线来表示直线。那麽,现在我想量一量这条直线有多长,可以吗?

2、线段 师:刚才我们认识过了直线,现在在直线上任取两个点,这两个点中间的部分是什麽? 对,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就是线段,这两个点是线段的端点。 观察一下,线段有几个端点?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线可以看成线段? 3、射线 师:如果把线段的一端向一端无限延长就可以得到一条新的线,同学们,你认识它吗? 观察一下,射线有什麽特点? 生活中的哪些线可以看成是射线? 4、比较 师:我们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那麽这三种线之间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 生: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师:比较一下,这三条线的特点,有什麽相同点和不同点?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5、练习:判断下面那些线是直线,线段,射线 二:角的认识及大小比较 1、角的认识 师:看屏幕,这儿有一个端点,从这一点可以引出一条射线吗?一共可以引出多少条射线?(出示课件) 师: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下面请你从一点引出2条射线。 这两条射线都是从一点引出来的,也就是说,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 这个点叫什麽?这两条射线叫角的? 角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师:我们认识了角的样子了,你知道用什麽来表示角吗?我们一般用来表示,读作:角

1.4《角平分线》教案

《角平分线》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里和判定定理. 2. 能够证明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3. 经历猜想、探索,能够作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和垂线.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证明思路的意识. 教学重点: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推证以及应用. 教学难点: 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你还记得角平分线上的点有什么性质吗? 学生回忆回答: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思考:你能证明这一结论吗?结合我们前面学习的定理的证明方法,你能写出这个性质的证明过程吗?----引出本课课题:角平分线. 二、新课学习 (一)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1. 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 师生共同分析,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 已知: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点P在OC上,PD⊥OA,PE⊥OB,垂

足分别为D,E. 求证:PD = PE. 证明:∵∠1=∠2,OP=OP, ∠PDO=∠PEO=90°, ∴△PDO≌△PEO(AAS). ∴PD=P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归纳: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几何语言: ∵OC是∠AOB的平分线,PD⊥OA,PE⊥OB, ∴PD = PE. 2.想一想:你能写出这个定理的逆命题吗?它是真命题吗? 学生分析,说出逆命题并判定: 如果有一个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必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这个命题是假命题.角平分线是角内部的一条射线,而角的外部也存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思考:此命题填加什么条件可变为真命题呢? 学生讨论归纳: 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 提出问题:你能证明这个命题吗? 学生分析命题,自主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 已知:在∠AOB内部有一点P,且PD⊥OA,PE⊥OB,垂足分别为D,E,且PD=PE,求证: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 证明:∵PD⊥OA,PE⊥OB, ∴∠PDO=∠PEO=90°. 在Rt△ODP和Rt△OEP中 OP=OP,PD=PE

线线角和线面角

线线角和线面角 [重点]:确定点、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 [知识要点]: 一、线线角 1、定义:设a、b是异面直线,过空间一点O引a′//a,b′//b,则a′、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 2、范围:(0,] 3. 向量知识: 对异面直线AB和CD (1); (2) 向量和的夹角<,>(或者说其补角)等于异面直线AB 和CD的夹角; (3) 二、线面角 1、定义: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斜线和平面所成角的范围是(0,). 2、直线在平面内或直线与平面平行,它们所成角是零角; 直线垂直平面它们所成角为, 3、范围: [0,]。 4、射影定理:斜线长定理:从平面外一点向这个平面所引的垂线段和斜线段中: (1)射影相等的两条斜线段相等,射影较长的斜线段也较长; (2)相等的斜线段的射影相等,较长的斜线段的射影也较长; (3)垂线段比任何一条斜线段都短。

5、最小角定理:平面的一条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这条直线和平面内过斜足的直线所成的一切角中最小的角。 6、向量知识 (法向量法)与平面的斜线共线的向量和这个平面的一个法向量的夹角<,>(或者说其补角)是这条斜线与该平面夹角的余角. [例题分析与解答] 例1.如图所示,在棱长为a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异面直线BA1与AC所成的角. 分析:利用,求出向量的夹角,再根据异面直线BA1,AC所成角的范围确定异面直线所成角. 解:∵,, ∴ ∵AB⊥BC,BB1⊥AB,BB1⊥BC, ∴ ∴ 又 ∴ ∴ 所以异面直线BA1与AC所成的角为60°. 点评: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关键是求异面直线上两向量的数量积,而要求两向量的数量积,必须会把所求向量用空间的一组基向量来表示. 例2.如图(1),ABCD是一直角梯形,AD⊥AB,AD//BC,AB=BC=a, AD=2a,且PA⊥平面ABCD,PD与平面ABCD成30°角.

角平分线教案(教学设计)

角平分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能灵活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题。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关于角平分线的重要结论,并体会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的升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也使学生关注数学、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能灵活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题。 2.难点 灵活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角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如图,点P是∠AOB的角平分线OC上的任一点,且PD⊥OA于D,PE⊥OB于E,将∠AOB沿OC对折你发现了什么?如何表达,并简述你的证明过程。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在学生交流发言的基础上,老师板书: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即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几何推理为:∵OP平分∠AOB,PD⊥OA于D,PE⊥OB于E,∴PD=PE。教师指出条件中不能漏掉PD⊥OA于点D,PE⊥OB于点E。 教师指出: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那么这个逆定理应如何表述?学生讨论并发言。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角平分线上。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1.如图,OP平分∠AOB,PC⊥OA,PD⊥OB,则PC与PD的大小关系是()。 A.PC>PD; B.PC=PD; C.PC或)。 答案: 1.B;2.=。 四、典例精析,拓展新知 例1: 如图,在△ABC中,∠A=90°,AB=AC,BD是∠ABC的平分线,DE⊥BC于E,且BC=8 cm,求△DEC的周长。 答案: 因为BD平分∠ABC,DE⊥BC,∠A=90°, 所以DA=DE(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所以DC+DE=DC+DA=AC。 在Rt△ABD ≌Rt△EBD, 所以AB=BE。 又因为AB=AC,

线面角的计算方法

教师姓名 余永奇 学生姓名 洪 懿 上课时间 2014.11.15 辅导学科 数学 学生年级 高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线面角,二面角的计算方法(文科) 本次学生 课时计划 第(10)课时 共(60)课时 教学目标 线面角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线面角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线面角的计算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上次作业完成情况(%)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并讲解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二.回顾上次课辅导内容 三.知识回顾,整体认识 1、本章知识回顾 (1)空间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 (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 (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性质。 2、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二)整合知识,发展思维 1、刻画平面的三个公理是立体几何公理体系的基石,是研究空间图形问题,进行逻辑推理的基础。 公理1——判定直线是否在平面内的依据; 公理2——提供确定平面最基本的依据; 公理3——判定两个平面交线位置的依据; 公理4——判定空间直线之间平行的依据。 2、空间问题解决的重要思想方法:化空间问题为平面问题; 3、空间平行、垂直之间的转化与联系: 平面(公理1、公理2、公理3、公理4) 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直线平行 直线与平面平行 平面与平面平行

4、观察和推理是认识世界的两种重要手段,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典型例题: 线面夹角的计算 例1(2014浙江高考文科20题)如图,在四棱锥A-BCDE 中,平面ABC ⊥平面BCDE ,∠CDE=∠BED =90°,AB=CD=2, DE=BE=1,AC=2. (Ⅰ)证明: AC ⊥平面BCDE ; (Ⅱ)求直线AE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的正切值. 例2(2013浙江,文20)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A ⊥平面ABCD ,AB =BC =2,AD =CD =7,PA =3,∠ABC =120°,G 为线段PC 上的点. (1)证明:BD ⊥平面APC ; ( 43 3 ) (2)若G 为PC 的中点,求DG 与平面APC 所成的角的正切值;(3)若G 满足PC ⊥平面BGD ,求PG GC 的值.(3/2) 直线与直线垂直 直线与平面垂直 平面与平面垂直

《角平分线的性质》教案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教案 台前县吴坝镇中学李桂香 一、教学背景的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在七年级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前面刚学完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角平分线的作法、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初步应用。作角的平分线是基本作图,角平分线的性质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学生 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定为:掌握角平分线的画法及会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题,同时为下节判定定理的学习打好基础。 3、教学环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方便地创设、改变和探索某种数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思考和操作活动,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教学难点是:1、对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中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的正确理解;2、对于性质定理的运用。 教学难点突破方法:(1)利用多媒体动态显示角平分线性质的本质内容,在学生脑海中加深印象,从而对性质定理正确使用;(2)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选择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3)通过多媒体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进行学习。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