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省经济发展研究

贵州省经济发展研究

贵州省经济发展研究
贵州省经济发展研究

贵州省经济发展研究

贵州省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简要阐述了贵州经济的发展现状,然后简要介绍了制约贵州经济发展的因素,最后对如何促进贵州经济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发展特点制约因素建议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东坡,东接湖南,北连重庆、四川,西与云南毗邻,南与广西接壤,是一个典型的内陆省份,拥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2012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贵州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是贵州的发展仅仅依靠政策扶持是不够的,还需要从自身特征出发,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一、贵州省经济发展现状

(一)贵州省经济发展横向比较

从全国来看,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极为落后,而与西部地区12省相比,贵州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均为倒数第三位。

(二)贵州省经济发展特点

通过将贵州同全国各省市以及西部各省市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贵州省粗放且不均衡的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下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粗放的经济增长和相对封闭的投资环境。

1、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贵州省农业经济基础依然薄弱,而逐步降低的第一产业比重则可表明贵州省已初步摆脱完全依赖农业发展的阶段。而贵州省的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略高于第二产业,但从绝对值来讲仍然低于其他地区处于落后水平,因而要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

2、粗放的经济增长

贵州省具有丰富的资源,但优越的区位条件,也使贵州省的发展依赖于资源型产业,形成粗放的经济增长性格。贵州省的资源利用并不合理,甚至产生较大的资源浪费。

3、相对封闭的外资投资环境

无论从全国范围比,还是仅与西部地区相比,贵州省的外资投资仍然处于相对落后水平,投资环境相对封闭。

二、贵州省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贵州省经济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劣势,再加上教育水平不足,而卫生医疗保障又不完善,人才流失容易导致人力资源相对匮乏、科技水平较低等,除此以外,贵州省想要开放投资环境以及开发文化资源都需要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你基本保障,因而交通基础设施有待提高、人力资源相对匮乏以及科技水平有待提高成为贵州省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提高

贵州已初步形成以铁路公路为主骨架的交通运输体系,但总量不足、质量较低,总体环境低于周边省区和全国水平,农村交通问题矛盾尤其突出。铁路。贵州铁路密度相对较高但分布不均。

贵州曾经是西南地区的铁路枢纽,但是成都、怀化、昆明和柳州地位近年来逐年提升。而许多铁路提升方案并没有将贵州省规划进去,相反选择路线相对通畅的地区,导致贵州的边缘化。其结果是人流、物流难以流通,生产产品成本相对较高,只能低水平的内部循环,不能实现开发发展。

(二)人力资源相对匮乏

统计年鉴显示,2005-2010年,贵州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仍处于20%的低水平,人力资源不足,教育资源不够,高层次人才流失,人口负担系数大,劳动者素质偏低等问题极为严重。

(三)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贵州省规专利申请受理数为8351件,申请授权数3386件,分别列全国倒数第九和倒数第七。可见贵州科技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水平,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区域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三、贵州省开发建议

贵州省已有的开发策略为贵州省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政策倾斜,而对贵州省实施的《意见》等开发策略还需进一步挖掘贵州省区域性

格,因而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贵州省的投资情况并不乐观,且经济发展呈现相对封闭的特征,因而基础设施的建设,极为重要,而且,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利于解决贵州大量人口就业,并能促进城镇化。

(二)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加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增强其基础地位

由于贵州省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贵州省农产量较低,农业同其他地区相比其基础地位较为薄弱,但是贵州省早该改变“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发展,农业发展为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基本的原料,是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因而改善农业发展方式极为迫切。

(三)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根据贵州特色,加强科学理论的自主研究,大力开发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重点围绕民族药的开发与发展进行科学研究,把民族药业作为贵州省的支柱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一批技术推广机构,给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援助。

(四)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

贵州省必须进一步实现对外开放,对其他省市开放,对国际开放,通过开放和交流,吸取其他省份和国际的先进的技术,争取获得资金投入,引入高科技人才,进一步促进贵州省经济的发展。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督促企业加强科学管理,持之以恒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严格成本核算,降低物耗和能耗,搞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发挥贵阳城市经济圈的辐射作用,促进各地区均衡发展

利用贵阳城市经济圈的辐射作用,以贵阳城市经济圈来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在周边建立贵阳城市经济圈主导产业的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实现贵州省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荣荣.FDI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D].贵州财经学院,2011.

[2]万力.对贵州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7,(09).

[3]洪名勇.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区域非均衡增长研究[J].贵州财

经学院学报,2010,(5).

[4]王雪苇.构建贵州经济稳步快速发展的新思路[J].合作经济

与科技,2012,(12下).

[5]孙嘉,陈明曼,韦苏.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制约性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投资与创业,2012,(7).

[6]钱津.中国工业化与贵州经济腾飞[J].发展研究,2011,(7). ------------最新【精品】范文

最新贵州经济发展浅析资料

综述:贵州位于我国西南部,属于“三不沿”(不沿边,不沿江,不沿海)内陆省份,地处云贵高原,有非常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还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省内共有49个民族,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非常明显,同时奇特的自然条件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严重限制了本省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贵州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全省GDP增长全国排名很高,但人均GDP却总是排在倒数,省内贫困人口任然高居不下,属于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在到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必须抢抓新机遇,落实新举措,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问题,努力实现贵州经济发展新跨越。 关键字:产业结构,地理位置,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介于北纬24°13′-29°13′、东经103°36′-109°35′之间,为云贵高原东部斜坡地带,南北相距约509km,东西跨度约595km.全省总土地面积176128km2,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84%。境内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现辖9个市(州)、88个县。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境内山地居多,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也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经济发展在全国一直以来都是比较落后的省份,长期以来人均GDP一直处于全国末尾,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自己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有很多的问题矛盾没有解决,经济发展依旧是滞后的,省内有很多的贫困人口,对于即将到来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脱贫攻坚的任务依旧很艰巨。贵州如何在即将到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中取得胜利,在“十三五”规划中成功完成给定任务,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 贵州省本身有很多强大的优势和资源可以加以利用的。 第一,贵州位于西南交通枢纽的中心,它是川黔、贵黔、滇黔、湘黔以及南昆五大铁路干线的必经之地,也是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必经之地,又是商品集散和物流中心。目前贵州马上开通向东南方向广州的高铁,这将会大大的提升贵州在泛珠三角经济区发展中的作用,有利于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有利于东西部经贸活动的加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能够通过交通枢纽为本省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动力。 第二,贵州的矿产资源丰富,是有名的资源大省,省内煤炭的储量比江南各省的总和还要多,其不但储量大,煤的种类也齐全,素有江南煤海之称。 第三,贵州还有很多闻名全国的风景旅游地区,如亚洲第一大瀑布——黄果树大瀑布,花开百里,姹紫嫣红的百里杜鹃林带,独具苗族风情的西江千户苗寨,云贵高原上历史最悠久的镇远古镇等都是非常吸引人的旅游胜地,随着全国掀起的假期旅游热潮,贵州的旅游业也大力拉动了本省的经济发展。

(完整版)贵州经济发展状况与策略研讨

贵州经济发展状况与策略研讨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1]。对于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县域经济在扩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统筹城乡建设、有效化解“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环境保护、巩固基层政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一、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经济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县域经济也不断壮大,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目前贵州省县域共计78个县,县域面积达万Km2占贵州总面积的%,县域人口3552万人,占全省人口的89%[2]。根据贵州省统计局统计资料,2009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18亿元,增长13%,占全省生产总值亿元的%,其中突破100亿的县有4个;县级财力进一步增强,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1亿元,增长%,占全省总量亿元的%,

其中突破5亿元的县有4个;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891亿元,增长%,高出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个百分点;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贵州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步上升,根据贵州省统计局统计资料,2009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与1999年的::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4个和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增长是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为一、二产业提供更多有效的服务,对促进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根据贵州省统计局统计资料,2009年贵州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入达到亿元,增长%,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入的%。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省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突破4400亿元。2009年,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2562Km,公路里程密度达/100Km2,是1999年的倍,实现县县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高速公路由2000年的258Km增加到1189Km;铁路由1340Km增加到2117Km;通航里程达到3322Km;通讯、网络覆盖全省县域;建设了一大批大中小型水利工程;

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 (***********) (*************系 ** ** ******) 摘要: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已经成为制约贵州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贵州省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教育投资,经济发展,政策等因素也是加剧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文章就分析以上原因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影响,并就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出一些建议措施,寻找缩小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新思路。 关键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策 Cause of the Widening Urban-rural Gap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its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 ********* (***********) (***************************************************************) Abstract:The rural-urban income gap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obstacle restric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iZhou province, presence of dualistic economic structure is root cause of urban-rural income gap is too large in GuiZhou province,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other factors are also important causes of increasing urban-rural income gap. Article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on the basis of an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is too larg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overall planning of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narrowing the rural-urban gap has made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looking for new thinking on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Guizhou province. Keywords:income residents; gap; expand ;countermeasures 一、贵州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一)贵州省城镇居民收入明显大于农村居民收入 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515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1。同年贵州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793.3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005.4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59:1,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的1.4倍。贵州省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2010年贵州省城镇居民收入从947.14元提高到14 142.74元,增长14.9倍;农村居民

(发展战略)贵州省贵阳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经济社会的发展(明朝建行省、抗战时期) 回顾贵阳的发展史,是一部鲜活的移民史。多次而大量的移民,带来了新的文化形式,带来了自然科学,甚至融进了新的外来语言……给贵阳这座西南之城不断带来新的冲击和碰撞,而多次大量的移民,也使贵阳人的血液中多了宽厚与包容的因子,使得这座城市能很快的将这些外来的东西吸收并创新,不断推动着城市的前进。 贵阳地区自古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唐宋时期由于军事上的重要作用逐渐形成城邑,当时的城邑极为简陋狭小,“城内街道、初本狭窄,车舆辐辏、肩摩踵接”。其时,贵阳虽为黔中首邑,军事用地,但交通阻滞,物品运输极为困难,因此产业不甚发达,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居民多以农业为生,商贾大多是湘、赣、川等外省人,且本地人资本较微,难以与外商竞争。 明朝中后期,由于驿道渐开,统治者实现屯田垦荒,改革工匠服役制度,农业和手工业有所发展,商业也逐渐兴起,据《贵州图经新志》(弘治)记载,在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就有江西商人彭如玉到贵阳。到了明代,贵阳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明朝隆庆二年(1568),迁程番府于贵阳,取名贵阳府,贵阳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时期贵阳经济取得更大的发展,逐渐形成

以大十字为中心的坊市,据《贵州通志》(嘉靖)记载,贵阳内外著名的坊市有12处,治城内有三牌坊市、四牌坊市、谯楼街市、风宪坊市,治城东门内有小十字街市,治城南门内有南市,治城北门有北市,治城北门外有馆驿前市、十字街市、凤鸣桥市、洪边巷口市,治城南门外有马荣街市。在贵阳城外近郊的几个较大集镇有集场贸易,有固定的集场时间和地点,设有场主进行管理,负责解决纠纷。交易的方法有物易物和银钱购买,以前者为主,交易的对象,卖者主要是附近的汉族和少数民族老百姓,买者多为城内住户、官吏、驻兵家属等。这表明贵阳城市功能已经从单纯的防御作用向防御作用、贸易作用转换。 清朝时期,清政府在贵阳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摊丁入亩”,中原及邻省人员迁入,带来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农业和手工业取得一定发展,推动商业的发展。贵阳工业以手工业为主,制造火柴、皮革、服装,后省府举办兵工、抄纸、造币、白药等厂及电气局,其中小资本经营最多,推行最广的是土机织布。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地区外国商品涌入,贵阳商业市场发生变化,烙上了半殖民性质的印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整体上贵阳商业仍未脱离自然经济的范畴。清代贵阳商业特点:一是形成72行商业格局,以大十字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街成为兴旺的商业区。出现制革业、糖果海味业、火柴业、照相业、修理钟表业等新兴行业,1888年,创办同济堂中药店。清朝时期的贵阳城已有街巷123条,形成以大十字为中心,通往东西南北的“万家

贵州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贵州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姓名:高佳熠 专业:金融管理与实务 班级:金融二班 指导老师:王莉婷 内容简介:“十二五”以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贵州省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克服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下行压力等困难,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5年高于全国、高于西部,位居全国前列,创造了贵州速度,是贵州省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刚刚过去的2015年,贵州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为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贵州省区域经济,贵州省主要经济产业,投资商业。 1.贵州省经济资产:贵州省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经济总量稳步攀升,主要经济指 标突破万亿元。 2.贵州省不断加强财政支农、惠农力度,加大农业产业投入,坚持走突出特色、 集聚集约、绿色生态、增效增收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农业生产 稳中向好 3.工业强省战略进展明显,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工业带动促进作用增强。 4.随着贵州省服务业发展大会的召开,服务业融合发展、集聚发展、创新发展趋 势明显,服务业发展态势较好。 2015年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实现胜利收官。引以为豪的业绩坚定着我们再攀高峰的信心,踏上新征程的步伐彰显着我们再闯雄关的壮志。 2016年是开启“十三五”规划、贵州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决战决胜阶段的重要一年,是打响打赢大扶贫“攻坚战”和大数据“突围战”两大战略行动的第一年,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五大理念,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向着宏伟的目标启航!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摘要:贵州省是西南地区一个落后的省份,其经济水平始终处于全国最低层。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状况,使当地的经济格局具有地域特色,经济发展同时面临机遇与困难。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贵州经济水平落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办法。 关键词: 贵州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发展方略 1.贵州经济现状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省会是贵阳,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面积约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2]。 大多数人对贵州的认识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业等重化工业,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改善了地区人民的生活,贵州的经济面貌也因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周边省区乃至西部省区的平均水平相比,贵州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与此同时,贵州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却更加突出,如: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三农”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等等[3-5]。 总体来说,贵州一直处于一个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社会发展滞后,人均水平低;二三产业不发达,结构产业低;区域发展不平衡[6,7]。但是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发展,贵州特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经济特色,即,以贵阳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型式。

(完整版)贵州城镇化发展分析

贵州城镇化发展情况分析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2010年以来,在经济发展带动下,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 一、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一是城镇人口迅速增加。2014年全省城镇人口为1403.57万人,比2010年增加227.32万人,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3.81%提高到2014年的40.01%,2011-2014年年均提高1.55个百分点。二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973平方公里增加到2014年的138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比重由0.55%提高到0.78%。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2014年全省城市人均道路面积9.3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3.07平方米;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由2010年的352万立方米/日增加到2014年的371万立方米/日;燃气普及率由2010年的54.5%提高到2014年的60.3%;城市电话用户由2010年的248.24万户增加到2014年的261.36万户,占全省电话用户的77.07%。 (二)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城镇环境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支撑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2014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03.86亿元,是2010年的4.11倍。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由2010年的556.6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187.67亿元。城市环境和城镇面貌明显改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0年的5.33平方米增加到7.9平方米;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010年的170万立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196万立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10年的45.4%上升为2014年的72.6%;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由2010年的27.42平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36.58平方米。 (三)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就业拉动作用明显。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4142.74元增加到2014年的22548.21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从2010年的10058.29元增加到2014年的15254.64元。城镇就业增长明显。全省城镇就业人员从2010年的525.76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690.28万人。全社会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2010年的68.3%下降至61.32%,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2010年的11.49%和20.21%分别上升至2014年的15.26%和23.42%。

贵州区域经济概述

第1章绪论 1.1 区域经济学 1.1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两岸物流业合作,就是从物流业市场供求运行的角度,从区域经济学需求观、交易费用、寻找费用等经济理论,分析两岸物流业合作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以区域经济学的财富观阐述推动两岸物流业合作的基本动力因素,进而探讨两岸物流业合作态势和物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 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系吮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 1.1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研究的主要范畴包括:区域经济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生产力布局的经济调节机制、新地域的经济开发战略和经济规划等。区域经济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宏观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科。早期有屠能的《孤立国》(1850),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等代表著作。1978年,前苏联经济学家涅克拉索夫的著作《区域经济学》出版后,标志着这门学科发展到一个新水平。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遵循一定规则运行的活动,它随着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仅受自然规律制约,还受到经济规律及社会、文化、科技等人文规律的影响。纷繁的经济活动、复杂的经济现象总是要落脚在特定的地域空间,这种经济活动和地域空间的相互作用,不仅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区域经济,也构筑了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研究领域。 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不仅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领域,而且应该有一个准确、规范的表述。中外许多学者基于不同理解、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作了不同的表述。有的从经济学出发,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域范围的经济学;有的是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界定,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为人们所忽视的经济空间秩序,研究稀有资源的地理分布的科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学发展的地域组织规律,区域经济学即空间经济学;有的从区域内外两个层次加以界定,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在资源不均匀分配且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世界中,各个地区的差异以及各地区间的关系的科学;还有的学者从宏观上和政策实用层面上进行了界定。

贵州省经济发展研究

贵州省经济发展研究 贵州省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简要阐述了贵州经济的发展现状,然后简要介绍了制约贵州经济发展的因素,最后对如何促进贵州经济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发展特点制约因素建议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东坡,东接湖南,北连重庆、四川,西与云南毗邻,南与广西接壤,是一个典型的内陆省份,拥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2012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贵州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是贵州的发展仅仅依靠政策扶持是不够的,还需要从自身特征出发,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一、贵州省经济发展现状 (一)贵州省经济发展横向比较 从全国来看,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极为落后,而与西部地区12省相比,贵州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均为倒数第三位。 (二)贵州省经济发展特点 通过将贵州同全国各省市以及西部各省市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贵州省粗放且不均衡的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下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粗放的经济增长和相对封闭的投资环境。 1、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贵州省农业经济基础依然薄弱,而逐步降低的第一产业比重则可表明贵州省已初步摆脱完全依赖农业发展的阶段。而贵州省的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略高于第二产业,但从绝对值来讲仍然低于其他地区处于落后水平,因而要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 2、粗放的经济增长 贵州省具有丰富的资源,但优越的区位条件,也使贵州省的发展依赖于资源型产业,形成粗放的经济增长性格。贵州省的资源利用并不合理,甚至产生较大的资源浪费。

3、相对封闭的外资投资环境 无论从全国范围比,还是仅与西部地区相比,贵州省的外资投资仍然处于相对落后水平,投资环境相对封闭。 二、贵州省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贵州省经济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劣势,再加上教育水平不足,而卫生医疗保障又不完善,人才流失容易导致人力资源相对匮乏、科技水平较低等,除此以外,贵州省想要开放投资环境以及开发文化资源都需要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你基本保障,因而交通基础设施有待提高、人力资源相对匮乏以及科技水平有待提高成为贵州省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提高 贵州已初步形成以铁路公路为主骨架的交通运输体系,但总量不足、质量较低,总体环境低于周边省区和全国水平,农村交通问题矛盾尤其突出。铁路。贵州铁路密度相对较高但分布不均。 贵州曾经是西南地区的铁路枢纽,但是成都、怀化、昆明和柳州地位近年来逐年提升。而许多铁路提升方案并没有将贵州省规划进去,相反选择路线相对通畅的地区,导致贵州的边缘化。其结果是人流、物流难以流通,生产产品成本相对较高,只能低水平的内部循环,不能实现开发发展。 (二)人力资源相对匮乏 统计年鉴显示,2005-2010年,贵州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仍处于20%的低水平,人力资源不足,教育资源不够,高层次人才流失,人口负担系数大,劳动者素质偏低等问题极为严重。 (三)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贵州省规专利申请受理数为8351件,申请授权数3386件,分别列全国倒数第九和倒数第七。可见贵州科技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水平,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区域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三、贵州省开发建议 贵州省已有的开发策略为贵州省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政策倾斜,而对贵州省实施的《意见》等开发策略还需进一步挖掘贵州省区域性

贵州安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贵州安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摘要 纵观全市全年经济的发展形势是好的,经济增长幅度保持了较快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关键词:经济现状经济问题产业结构农村经济旅游业等 一、贵州安顺经济总体发展概况: (一)全市经济情况 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73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17. 54亿元,下降7.2%;第二产业29.74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23.45亿元,增长8.8%。 (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04亿元,比上年下降6.2%。农业产值比重下降,林业、牧业、渔业产值比重上升。 (三)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医药、电力、钡盐、冶金等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与扩大,使全市工业总产值66.5亿元,比上年增长9.0%,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10.36亿元,比上年下降1.4%;重工业产值

23.16亿元,增长24.7%。 (四)建筑业较快发展。 全市37家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32万元,增长145.9%。 (五)交通运输平稳增长。 全年货物周转量3.81亿吨千米,比上年增长1.2%。 (六)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年末互联网用户达4081户,新增721户。 (七)旅游业较快发展 现有三星级宾馆4家,新增2家;二星级宾馆7家;新增一星级宾馆1家。实现营业收入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二、安顺市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处于低层次阶段 1.顺市经济总量一直在全省排名靠后,虽然增长速度不算低,但是基础弱、总量小、起点低,发展滞后于别的地区。 2.次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低层次阶段。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生产率低,而劳动力过剩;第二产业创新能力低,产品竞争力不强,工业体系基础薄弱,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过高;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无法完全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 3.业结构在演进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偏差,就业结构调整相对于产业结构变动而言较慢,造成产业结构整体效益水平较低。

贵州省贵阳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经济社会的发展(明朝建行省、抗战时期) 回顾贵阳的发展史,是一部鲜活的移民史。多次而大量的移民,带来了新的文化形式,带来了自然科学,甚至融进了新的外来语言……给贵阳这座西南之城不断带来新的冲击和碰撞,而多次大量的移民,也使贵阳人的血液中多了宽厚与包容的因子,使得这座城市能很快的将这些外来的东西吸收并创新,不断推动着城市的前进。 贵阳地区自古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唐宋时期由于军事上的重要作用逐渐形成城邑,当时的城邑极为简陋狭小,“城内街道、初本狭窄,车舆辐辏、肩摩踵接”。其时,贵阳虽为黔中首邑,军事用地,但交通阻滞,物品运输极为困难,因此产业不甚发达,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居民多以农业为生,商贾大多是湘、赣、川等外省人,且本地人资本较微,难以与外商竞争。 明朝中后期,由于驿道渐开,统治者实现屯田垦荒,改革工匠服役制度,农业和手工业有所发展,商业也逐渐兴起,据《贵州图经新志》(弘治)记载,在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就有江西商人彭如玉到贵阳。到了明代,贵阳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明朝隆庆二年(1568),迁程番府于贵阳,取名贵阳府,贵阳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时期贵阳经济取得更大的发展,逐渐形成以

大十字为中心的坊市,据《贵州通志》(嘉靖)记载,贵阳内外著名的坊市有12处,治城内有三牌坊市、四牌坊市、谯楼街市、风宪坊市,治城东门内有小十字街市,治城南门内有南市,治城北门有北市,治城北门外有馆驿前市、十字街市、凤鸣桥市、洪边巷口市,治城南门外有马荣街市。在贵阳城外近郊的几个较大集镇有集场贸易,有固定的集场时间和地点,设有场主进行管理,负责解决纠纷。交易的方法有物易物和银钱购买,以前者为主,交易的对象,卖者主要是附近的汉族和少数民族老百姓,买者多为城内住户、官吏、驻兵家属等。这表明贵阳城市功能已经从单纯的防御作用向防御作用、贸易作用转换。 清朝时期,清政府在贵阳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摊丁入亩”,中原及邻省人员迁入,带来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农业和手工业取得一定发展,推动商业的发展。贵阳工业以手工业为主,制造火柴、皮革、服装,后省府举办兵工、抄纸、造币、白药等厂及电气局,其中小资本经营最多,推行最广的是土机织布。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地区外国商品涌入,贵阳商业市场发生变化,烙上了半殖民性质的印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整体上贵阳商业仍未脱离自然经济的范畴。清代贵阳商业特点:一是形成72行商业格局,以大十字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街成为兴旺的商业区。出现制革业、糖果海味业、火柴业、照相业、修理钟表业等新兴行业,1888年,创办同济堂中药店。清朝时期的贵阳城已有街巷123条,形成以大十字为中心,通往东西南北的“万家灯火”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完整版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及发展方略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摘要:贵州省是西南地区一个落后的省份,其经济水平始终处于全国最低层。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状况,使当地的经济格局具有地域特色,经济发展同时面临机遇与困难。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贵州经济水平落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办法。 关键词: 贵州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发展方略 1.贵州经济现状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东部,省会是,东毗、南邻、西连、北接和。面积约17.6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 37.9%[1,2]。 大多数人对贵州的认识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业等重化工业,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改善了地区人民的生活,贵州的经济面貌也因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周边省区乃至西部省区的平均水平相比,贵州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与此同时,贵州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却更加突出,如: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三农”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等等[3-5]。

总体来说,贵州一直处于一个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社会发展滞后,人均水平低;二三产业不发达,结构产业低;区域发展不平衡[6,7]。但是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发展,贵州特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经济特色,即,以贵阳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型式。交通便利,经济发展的基础好的省地市往往为经济政治中心,而经济次发达县市主要分布于各地州市政府所在地和贵阳周边,经济欠发达县市有主要位于贵阳市和遵义市发达地区的外围,这些区域与贵阳市和遵义市的经济联系密切,体现了经济空间上明显的集聚和扩散效应,黔中经济区地雏形基形成。在之外的区域是众多的经济落后区域,主要分布于毕节地区、黔西南州、铜仁地区、黔东南州等地,这些区域由于区位条件差,交通不便利,工业基础薄弱[8]。 并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也有明显差异,主要沿交通轴线延伸的特征明显。高速公路、铁路线等主要交通轴线通过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而经济落后区域往往都缺乏重要的交通干线,交通闭塞。如经济发达、次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相对集中的区域往往都有相应的交通干线通过,而毕节地区、铜仁地区1和黔东南州这些经济落后县市数量多、所占的比重大且集中连片的区域,基本没有交通干线通过,交通极为不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沿交通轴线延伸的特征明显,也反映了交通对经济发展影响和限制作用明显[9,10]。2 这是贵州当地的一句谚语,主要反映当地的天气状况、地理特征以及经济水平。 贵州的省情是“欠开发,欠发达”。 萨缪尔森“冰山”运输成本理论指出货物价值在运输的过程中逐渐消失,转化为运输成本。

2019贵州经济发展现状

2019贵州经济发展现状 篇一:2019年贵州省大数据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 2019-2019年中国贵州省大数据行业发展现 状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887855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doczj.com/doc/743540140.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2019-2019年中国贵州省大数据行业发展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报告编号:1887855←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优惠价:¥76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Email:kf@https://www.doczj.com/doc/743540140.html, 网上阅读:

http:///R_QiTaHangYe/55/GuiZhouShengDaShuJuDeFaZhanQuSh i.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大数据的出现引发了全球范围内深刻的技术与商业变革,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以及国家和企业间的竞争焦点,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生幸福等诸多方面。 贵州省位于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结合地带,连接成渝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走廊。近年来,贵州省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机遇,面向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求,以大数据应用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引领,坚持“应用驱动、创新引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聚焦高端、确保安全”,通过改革、开放、创新,挖掘数据资源价值,集聚大数据技术成果,形成大数据企业集群,全面提升大数据产业发展支撑能力、大数据技术创新能力和大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努力建成全国领先的大数据资源集聚地和大数据应用服务示范基地。 贵州省大数据建设成果不仅包括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还包括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云上贵州等大数据应用成果。在大数据企业发展方面,截至2019年年底,贵州省大数据电子信息工商注册企业达1.7万家;全省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园区达25个;大数据信息产业规模总量突破2019亿元,实现两年翻番;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比2019年增长7倍,年均增长48.5%。

贵州自然资源优势与经济发展的反差

贵州自然资源优势与经济发展的反差 【摘要】贵州省拥有自然资源的优势,但是自然资源优势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目前除少数地区外,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没有给贵州省带来经济繁荣,相反,随着资源的开发,许多地方不是越来越富,而是越来越穷。资源优势不仅没有转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优势,而是成为了经济落后的代名词。 【关键词】贵州;自然资源;经济发展 贵州省位于我国的西南部、云贵高原的东部,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居长江、珠江两大河流上游的分水岭地带。面积17.6128万平方公里,东接湖南,南界广西,西连云南,北邻四川和重庆,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的内陆山区省份。 一、贵州的自然资源优势 1、矿产资源 贵州是矿产资源的富集地[7],已发现矿产资源122 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76 种中,有41种储量居全国前10 位,有21 种,列前3 位。煤、磷、汞、铝土矿、锰、锑、金、重晶石、硫铁矿、水泥以及用途广泛的白云岩、砂岩、石灰岩等资源优势明显,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矿产资源大多集中在能源丰富、开发条件好的乌江流域,这种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理想配置,在全国是罕见的。 2、旅游资源 贵州省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以险峻雄奇、瑰丽神秘的高原自然景观闻名于世,这里岩溶发育形态多样,类型齐全,以名山、秀水、奇峰、异洞、瀑布、湖泊、温泉、峡谷著称的岩溶自然风光独具特色。贵州省被誉为世界“岩溶博物馆”,最为著名的景点有黄果树大瀑布、安顺龙宫、号称“天下第一洞”的织金洞以及被誉为“高原上的大花园”的百里杜鹃等。贵阳市由于受典型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暖夏凉,气候宜,2006 年被评为“避暑之都”,是全国有名的避暑胜地。另外,贵州是个多民族有苗族、瑶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48个,少数民族数量居全国第3 位,古朴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得以良好地保存,民族与民族、村寨与村寨间不同的生活方式、习俗和信仰,使贵州成为一座活的“自然与文化生态博物馆”。 3、生物资源

贵州经济发展模式

摘要 贵州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经济底子薄,自我发展能力弱,需要大量的外部资源来发展工业、推进工业化进程;同时贵州又具有大力发展工业的丰富的资源条件和迅速改善的交通运输条件;加上贵州作为“两江生态屏障”的特殊要求。生态环境政策要求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路。园区建设有利于充分利用现代环保技术,有利于工业排放物的综合循环利用,有利于加强环境建设。绿色低碳道路的最佳选择就是园区化。 关键字:水平落后资源丰富园区 长期以来,国家力图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中西部资源开发、东部加工制造的垂直分工格局,于是在西部投资建立了大批资源依赖型产业,而这些投入具有嵌入性特征,即外生地通过政府强制集中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西部的产业间缺乏关联效应、产业链条短、加工层次低,且与地方经济的关联度较小,没能按照生产联系形成产业群,造成一种资源型的经济模式。贵州就属于这样一种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依赖资源和粗放发展的格局,经济增长陷入恶性循环。 贵州地处山区,与沿海港口相距较远,是个内陆省份,虽然近年在基础设施等方面有较快的进步,但投资环境仍相

对较差,发展外向型经济面临客观的限制,加之国家从沿海到内陆开放政策形成的优惠政策的梯度差异,使得贵州省与较发达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形成极大的落差,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区域外生产要素流入方面,贵州省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给贵州的工业化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一是西部大开发将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交通、通讯,将大大改善贵州省的基础设施环境;二是在“西电东送”的推动下,一批特色产业将快速成长,贵州省的经济实力将会得到较大的提高,人民生活将有较大的改善。贵州还有后发优势,因贵州省是欠发达地区,开发较晚,在工业化发展中可以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引进别人的先进成果,在探索的路子中少走弯路,节约时间、减少成本,加快发展步伐。 “我们不能盲目扩张,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为贵州脆弱的经济和环境承担不起。”郭猛说,贵州将采取三大措施力保青山绿水。 一是把好企业准入关。环保部门给各级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积极向地方推介污染少、能耗低、效益高的项目,把好企业立项环评关。“具体而言,我们不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 序言 大数据是通过快速获取、处理、分析以从中提取价值的海量、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与传感数据。大数据产业是指一切与大数据的产生与集聚、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相关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以数据挖掘分析服务为核心,包含数据中心、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物联网服务、位置服务等信息服务,智能终端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等电子产品制造,以及智能交通、互联网金融和智慧城市等应用服务。继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大数据正成为信息技术的新热点,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将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把握大数据发展方向,推动大数据开发应用,发展大数据服务产业,是推进贵州省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推动贵州工业结构调整、加快贵州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打造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规划纲要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

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部署和要求制定,旨在为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指导。规划期为2014年至2020年。 一、发展机遇与优势 (一)发展机遇 1.国家和贵州省全力支持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为贯彻落实有关规划和意见,国家35个部委相继出台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文件或与贵州签署合作协议,对贵州省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贵安新区跻身国家级新区,在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人才等方面享有更多广泛的改革试验权和更加优惠的产业政策,为贵州省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对产业和人才、资金、数据资源的吸引力显着增强。各类政策叠加效应日益显现,为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贵州省委、省政府对大数据发展高度重视,将大数据作为贵州省的战略重点之一,为加快招商引资、加速资源集聚、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2.贵州省重视电子信息产业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产业基础 近年来,贵州省日益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先后出台《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宽带贵州”行动计划》、《贵州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方案》、《贵州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7)》等文件,与大数据关系密切的软

贵州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贵州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摘要:由于历史、地理环境、文化和政治等因素,贵州的经济水平始终处于 全国最低层。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状况,使当地的经济格局具有地域特色, 经济发展同时面临机遇与困难。新时期情况下贵州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程度 的改变,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远去,国家政策的支持,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这些都将是大环境下贵州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在了解贵州经济 发展进程现状下对这些环境进行分析,为贵州经济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贵州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发展方略 1. 贵州经济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经济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县域经济也不断壮大,成 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农业生产积极向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夏粮产量269.45 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 1.8%。另外,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 加快,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产量保持增长。其中,油菜籽产量89.12万吨,再创 新高,增长2.8% ;茶叶、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实现快速增长。 (二)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贵州省先后出台了支持工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制定了白酒、卷烟、装备 制造、化工等行业振兴计划,深入开展“双服务”行动、“百千万”工程。自上 半年以来,工业经济增势稳定,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前三季度,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21.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其中,酒、饮 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542.4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5%;煤炭开采和洗 选业增加值503.88亿元,增长5.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273.3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