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文化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他也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传承、改造、创新的作用。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态,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教育目的的确立,除了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上产力发展水平以外,还受文化的影响。例如,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反映在人才培养上,强调教育目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教育内容就是人类的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和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不同文化影响着人们对于知识及其来源的认识,在教育上影响着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由此决定了人们对于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同应用。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通过培养人来传递文化,为特定社会服务,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这就决定了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选择教育的内容,从而实现对文化的筛选、整理、传递、保存。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通过传播文化,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促进文化的优化和发展。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使各民族文化之间得以相互补充,使各民族文化的精华相互汇合、交融,逐渐形成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这是民族文化融入全球文明的选择。

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文化选择,是对某种、某部分文化的吸收和舍弃。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和认知意向的改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真题再现

【2014年下半年中学真题】

教育可以“简化”文化,吸收其基本内容;教育可以“净化”文化,清除其不良因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 A )

A.选择功能

B.发展功能

C.传递功能

D.保护功能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对于文化的更新和创造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教育为文化的更新与发展提供大量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

2)教育选择文化并将选择后的文化确定为教育内容,使得文化更加具有生命力;

3)教育带来的文化交流,使原生文化在与多元文化交融后,激发出文化创新的生机和活力。

真题再现

【2015年下半年中学真题】

简答题: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参考答案】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三)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者是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就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2.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使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

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按照文化的呈现形态,可以把校园文化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

显性文化包括校园的物质环境,如校园场地布置、校园活动仪式等。

隐性文化包括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等。

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把校园文化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组织和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等。

(1)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质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一是学校环境文化,包括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具有教育含义的教育和教学场所以及校园环境卫生等;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等等。

(2)校园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包括了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望、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校风、班风、教风、学风、校旗、校徽、校歌、校报等等。

(3)校园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指保证学校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它包括教育方针政策、学校规章制度、管理体制、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行为取向、典礼仪式、节日活动、公共关系、文化传播等等。

哲学与教育的关系

哲学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与哲学的关系是怎样的?虽然教育是一种实践,而哲学是思想,但教育却与哲学具有天然的关系,具有自然的共通性。杜威说:「哲学是教育的普通原理,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教育须根据普通原理而实施,而普通原理则须根据教育实施的结果来考核。」 如何从生活出发在人的成长中教诲人的精神?这是教育的问题。这种教育的问题也是哲学的问题。哲学和教育都内在地关切美善生活。哲学的任务是面对生活的严峻而探询有德性的生活,教育培养人优秀的德性品质,引导人过德性高尚的生活。教育是为着严肃而良善的生活的教化实践,哲学是对严肃而良善生活的言说,这种言说岂不隐含着一种对如何教化的志向和指向?正是在这个根本意义上,教育作为一种实践和哲学作为思想言说之间具有共通性。哲学询问和解释人的德行的知识取向,与教育对人的完善、优秀、卓越的郑重关切是相合的。 哲学的价值在于不局限于任何现实的意见而独立地理解和言说良善生活以 及生活者的德性。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向现实确定应当的价值,树立追求的理想,哲学进行的就是教化。我们每个人都是所处时代及生活场域中的囚徒。教育就是把人从这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上升到一种独立的立场,在这种立场可以看清现实洞穴对良善生活和优秀品质的制约,从而对自己应该的生活有一个清醒的理解,追求有德性的生活,形成审慎生活的德艺。要走出现实的洞穴,就需要一种精神的启迪,需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生活,这既需要教化,也需要理性对生活本身进行价值审视,需要探询生活的应然,哲学是因此必需的。什么是严肃而良善的生活,只有有待于哲学去发现;现实的生活的正义与否,只有有待于哲学去判断。通过思想和言说,哲学卫护善的生活方式。同时,哲学必须通过思想而为追求良善生活的教育方式进行辩护,即为精神的教化辩护。 但是,在一个极其缺乏思想、缺乏理想的生活经济化时代,生活已经基本上不需要理念,生活者不需要精神理想,当然也就不需要教育为着理念和精神而教化,更不需要哲学为生活需要理念和人需要精神而辩护,不需要哲学为精神的教化方式做出辩护。在缺乏辩护和缺乏反思的双重错误中,教育现实自身已经随波逐流,无所适从,失去了价值的基准,这样的教育不再追求培育人的精神,而致力于训练受教育者的“获利”功能,教育自身经历了双重的经济化:教育自身的经济化和接受教育的人的经济化。 在无法提出价值基准的情况下,现实的教育学对教育的错误熟视无睹,而且教育内部已经对各种教育的恶和不义习以为常,不以为然。我们时代的教育恰恰是处于这样的状况,虽然理论纷杂而缺乏思想,虽然方案多多却相互冲突,然而,分析起来,仅仅是在促进教育的经济化,不是在为良善的教育作一思想的探询,为现实的教育提出反思的价值基准,反而是在为现实的教育中的错误和恶在推波助澜。 如果我们认为关于应然不可能有真正的知识,那么我们必定要放弃价值和应当。当我们想方设法地以实然、客观的眼睛观看现实时,其实把价值应然的研究排除在知识之外。价值中立意味着对任何价值不加整体意义上的价值评判,这就意味着对所有现实中的伦理上的恶采取了淡然于心的态度,我们对现实进行事实描述,但却无法对流行于教育中的恶进行价值的控诉,我们被禁止用一种价值的眼光和语言去言说价值取向。反对普遍规范,贬低应然研究,放弃对教育的正义、善、好生活等问题的郑重关切,就会摧毁所有超越现实的努力的惟一稳固的价值根基。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包含,相互作用,并互为目的和手段的交融关系。它们都处在同一个层次,均由社会政治经济所决定。社会发展不可能没有文化,而社会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又依赖于社会教育。 二、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 其一,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一些人类学家所指出的,所有主要的人类文化系统都必然包括教育的成分在内,虽然我们无法确切地指明文化应包括哪些领域,一一说明其涉及内容,但它首先应包括教育等在其中。[2]可见,教育是文化的一分子,时时处处受着文化整体的制约。 其二,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不同教育反映着不同文化背景,体现着迥异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它大体可区为四个组成部分:价值体系、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语言符号。这四个方面相依不离,相分不杂,构成文化传统的基本内容。它们融汇于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制约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文化传统运行的过程中,会逐浙形成与此系统相契合的价值判断体系,它对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文革起着调控、制约作用。思维方式、知识经验受价值规范支配,也深深影响着教育的全过程。由于各地区、各民族语言、反映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得教育具有多元化的色彩。语言符号是文化传统传播、延续所必须的条件和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对于文化全体的关系极为重大。它作为文化中最早发生的部分之一,深深影响着肩负文化传递与传播重任的教育。 文化传统上述四个组成部分的协调、配合,造就了不同的教育体系,而“教育体系又是每个民族的民族意识、文化与传统的最高体系”,它“负有传递传统价值的职责”,“重复地把上一代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知识传给下一代。”因而,有多少种不同的文化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教育也就不奇怪了。 其三,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文化并非仅静态地固守其传统,它在历史长河中屡有变迁,教育也随之嬗变更叠。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知识的构成形态具有原始性,是以直接经验为主,并以感性的、现实的形态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的。这种原始的文化形态,完全可以用口耳相传的教育方式传至下一代。在这里,原始的、自然形态的教育方式与文化积累之间并不存在不相适应的矛盾。在当今世界中,现代化已成为一个中心议题,一些发达国家已在很大程度上将其付诸于实践,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吹响了现代化的号角。文化现代化,建构新的文化观——这一现代化中或许是最富有渗透性的一面正深入人心。与此相应,教育的现代化也扯起了风帆,搞现代化的国家正在使自己的一套教育制度适应其具体的要求,使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整合于一个共同的制度框架,不断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 其四:文化对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其作用的性质是一种影响性的。 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要;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就必须发展教育事业。一个国家的人均文化水平高,对受教育的需求程度也就越高。优秀的文化传统需要通过教育来进行传递,这样就必然影响社会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因此民族文化传统绝对教育传递的具体内容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同时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即价值和取向,将大大地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地位的认识以及教育观念和取向,将大大地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地位的认识以及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选择。 从微观或具体面上进行分析,文化对教育的功能也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和教育内容。社会文化的丰富发展,必须促进学鹇教育内容的丰富的课程结构的变化。显然教育内容变化相地于文化发展来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社会文化大发展,特别是科学技

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 摘要:教育是人类社会的独有的现象,其根本的功能是实现信息的保存、传递和普及,是人类社会人才培养的最终方式,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实现发展的百年大计。从本质而言,教育是文化的一种延续,属于是文化的一种,包含在文化范畴内,两者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甚至被人统称为“文化教育事业”。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教育的根底在于文化,教育这一人类社会的现象必须要扎根于文化之中,并且紧密的围绕“人”,这一根本主体进行。本文借助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对于文化和教育两者之间的融合和关系进行研究,重点探究教育中蕴含着的文化功能,揭示其中的重要环节,以期能够为相关学者提供相应的借鉴和思路,最终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文化;联系;融合;体现 一教育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文化和教育的内涵 扎实的理论探究是研究的基础保障,只有对其从理论上加以明确,方能保障相关研究的发展。相比于经济和政治这两种人类社会的基本领域,文化的范畴更为广泛,其中的内容更为多种多样[1]。不同种族、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各不相同,甚至是在相隔不远的村与村之间,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形式和内容,因此,若想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义十分困难[2]。 笔者认为,若想准确的定义文化的概念,需要考虑到文化本身的性质和内容后进行判定,因此,所谓文化,应但是人类世界特有的现象,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和所创造结果的统一,主要是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3]。 对于教育而言,同样是一个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人类有针对性的,进行能够影响人们身心的社会实践[4]。在如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形式也相对固定[5],例如,当前我们所熟知的全日制教育、业余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或电视学校教育等[6]。通过教育,可以系统的培养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使其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的调研报告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的调研报告 青少年的特点简单地说就是好奇、好动、好观察,正是由于网络的宽泛、鲜明与未成年人的兴趣、行为有着极大的融合之处,或者说网络能够为未成年人积累大量的所需素材,激发未成年人成长,才使得网络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网络由于其无限的信息量和人性化的交互性,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传统的社会形态局限了青少年的视野和社会圈,互联网却能弥补现实社会的许多不足,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取消了地域界限,真正建造了“地球村”。 1.有利于青少年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 线性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先后顺序,对事物的认识从头到尾都遵循单一的顺序。而在网络中大量使用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是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信息的。它是一种跳跃式的、综合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从非线性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同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并透过这种网状的联系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线性思维所固有的较狭隘、死板的弊端,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发散性思维、拓展青少年的思路,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网络的

使用同时又可以培养青少年以一种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和积极利用现代化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而这恰恰是信息时代所必需的。 2.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 随着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成为青少年的榜样。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他们面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使他们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使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 3.满足了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 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因此,网络一出现,便注定与青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网络使得青少年和世界息息相通,使得他们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当全世界缤纷多彩的信息资源集结在青少年的面前,他们的视野、心胸会与以往完全不同。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浅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浅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教育作为一种思维的传授,以增长能力经验、认识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旨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生活中的教育更是无处不在,生活教育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处处都在,而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正式本论文将要讨论的重点。 标签:教育生活生活教育 教育作为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谈资之一。教育作为一个人成长路上必经的过程,其影响和发展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更是身处教育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时时刻刻的包围着我们,我们的思维、观点、想象都会受其影响,而生活中的教育更是处处都在,所以我们的教育脱离不了社会,更脱离不了生活。 一、浅谈教育 教育学家也常常思考“教育是什么”,“为什么要教育”,教育为了满足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通常可分为个体性和社会性两个部分。 教育可以让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相互碰撞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对于人类个体而言,教育能让人的能力得到最高程度的发挥,帮助自己创造个人价值。在受教育的同时,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我们空无一物的来到这个世界,所接受的教育都来自身边的教导,他们引导我们去认识这个世界,通过听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再利用思想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帮助自己提升。 我們通常所说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教育的优点自然显而易见,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们接受教育启蒙,学到更多的生活基本技能,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为国家做出一份贡献,这便是教育最大的价值。而在教育的优点得到体现的同时,学校教育的缺点也暴露出来,应试教育导致有些学生思维僵化,失去了创造力。而单纯的学校教育,也无法满足现代人愈加追求完美的要求。 二、生活与教育 生活作为人类所有活动的总和,以人类的幸福作为最终目的,诠释了人生的意义。而生活之所以与生存区分开来,更大的区别在于生活并不仅仅需要活下去,而在于更好的活下去,故生活存在于生存之上。生活既以幸福作为目的,更注重自身价值的体现,而自身价值的提升,必然离不开教育。 生活教育是知名思想家、文学家陶行知老先生的思想理论,其核心为“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息息相关,教育促进者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让社会更加美好。所以社会中的教育即是对教育最好的灌输方式,他既包括学校教育,

全面深入地认识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研究1996年第11期?博士论坛?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全面深入地认识 教育的文化功能 ●潘懋元(厦门大学高教所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人们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谈得很多,特别是对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相对来说,对教育与文化的复杂的关系——双重关系与双重作用,谈得较少。至于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1994年在长沙召开的“高等教育与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上虽有所涉及,但许多问题尚待探讨。我在这篇短文中,只是提出一些问题,为这次“论坛”开一个头。 所谓双重关系,指的是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既是外部关系,又是内部关系。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都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从这个角度看,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两个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但文化又是以知识的形态作为教育的内部因素,从这个角度看,它与教育者、受教育者组成教育系统的内部关系。(当然,从文化系统看,也可以说教育是以传承文化的功能作为文化的内部因素。) 所谓双重作用,指的是,一方面教育要受社会的文化的制约并促进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对教育的制约和教育对经济、政治的作用一般要通过文化的折射,文化成为教育与经济、政治等的关系的中介。如果研究教育问题时,忽视文化的折射、中介作用,以为有怎样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必然有怎样的教育发展水平,或者有什么政治制度就必然有什么教育管理体制,就会失之简单化。不但许多复杂的教育现象难于解释,而且容易产生生搬硬套不同文化背景国家教育模式的问题。 教育与文化的双重关系与双重作用,特别突出地体现于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上。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既有为一切教育共有的文化功能,又有其特殊的文化功能。 文化传承,是教育最基本的文化功能。社会通过教育将前人所积累的生产和生活经验、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等,有计划地传递给下一代人。正是由于教育活动,人类的文化才能够一代又一代地承接下去而不致中断。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功能,人们认为教育具有永恒性,以至于有的教育辞书把教育定义为“人类传递文明的手段”。 但是,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所积累的知识不可胜计,而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有限。即使是“终生教育”,所能传承的文化知识也只是沧海一粟。同时,任何文化都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所需的知识,又有落后于社会发展或对个人成长不利的东西。因此,教育对文化的传递必须有所选择,将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所需的精华加以整理、继承、传播;而对陈旧的、无用的、有害的糟粕淘汰、剔除、摒弃。被选进教育领域的文化知识将得到保存、发扬,而被摒弃的东西大多数(不是一切)逐渐湮没无闻。可见文化选择也是教育的基本文化功能。尤其是面临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如何使学生不致在信息狂潮中被冲垮,在知识海洋中被淹没,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文化选择上,高等教育所起的作用特别重要。因为高等教育学科门类众多,遍及文化的方方面面,能够进行广泛的选择。同时,高

(完整版)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已使人类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开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同时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它不仅表现为一种技术现象,更形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网络文化,虽然还远未成熟,但由于其以网络为载体,特有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对人们极具吸引力。网络文化以其强大的发展势头,特别是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传播特点,迥异于传统的文化种类和形式,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素养的青年群体,其传统的文化较为薄弱,因此更容易适应文化,最易接纳时尚的文化潮流。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和普及,大学生与网络的联系更加密切,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方面的。为更深入了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为此我们实践小组做了一个调查问卷来调查本校内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以及对网络文化的看法。 调查显示,有57.89%的同学每月使用网络两个小时左右,网络的吸引力方面,63.16%的人认为网络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可以在繁忙之余放松心情,也有26.32%的人网络主要在于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可以搜索到自己需要的资料。89.47%的人认为网络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为较大或很大。如果对事件的认识和态度与大部分网民不一致,且经过思考认为自己的是对的,只有21.05%的人会在网络上表明自己的态度试图说服其他网民,36.84%的人不表明态度保持沉默,42.11%的人在网络上表明自己的态度,但不做说服他人的努力。对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的调查中,大部分人认为网络影响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个方面,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主要有: 1网络文化有利于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网络的一体化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异地人的广泛交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通过网络与众多素不相识的人交往,大大的丰富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渠道。2.网络文化增强了大学生学习知识和查找资料的高效性。互联网的普及,有利于大学生在网上搜集到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方便资料的搜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缩短宝贵时间和精力。3.网络文化拓展了大学生视野和思想空间。网络文化的全球与超越时空性,有利于青少年开拓视野,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人和事,可以在家中一日千里,纵览天下奇观。4.网络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业余生活。网络文化具有内容丰富,传播快捷,环境开放,覆盖面广的特点,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许多便利。大学生的业余时间较多,合理地利用网络,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有: 1.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多元化。2.网络文化使大学生学习一些不良信息,并且陷得很深,无法自拔。网络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由于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宽,接触面更广,接触不同的观点更多,容易在思想上形成两个突出特点。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网络文化使道德缺失现象严重。在网络中网络言行随意放纵,使用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帐号等行为都是不道德的。3.息垃圾的威胁。由于大学生对垃圾信息的辨别力还不够强,所以这对他们毒害之深是难以估计的。 4.网络文化削弱了部分大学生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和探究。网络文化的即时快捷,造成了大学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少了,在学习上表现过于依赖网络,不利于大学生深刻思考和探究。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资源给大学生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好处和坏处,大学生在丰富的网络文化面前往往会不知所措,盲目浏览,浪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学校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文化并积极寻找各种有利的网络资源,满足学习与研究的需要,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大学生端正上网态度,自觉去浏览那些文化层次较高的网站,主动追求高层次的网络文化内容,为自身的成长发展服务。同时进一步促进正确的、高层次的网络文化的形成。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它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为前提,互相砥励。两者缺一不可。 一、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 其一,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活动中,学校教育本身就是“制度化教育”的代名词,就是非正规、非正式教育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零散的,“制度化”的成分在其中仍占着重要地位。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来讲,教育又是文化的精神层面这一大家庭中的一员,它于文化的精神层面,实是生于斯,长于斯,又丰富于斯。 其二,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不同教育反映着不同文化背景,体现着迥异的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融汇于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制约着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文化传统运行的过程中,会逐浙形成与此系统相契合的价值判断体系,它对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文革起着调控、制约作用。 其三,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 文化并非仅静态地固守其传统,它在历史长河中屡有变迁,教育也随之更叠。文化现代化,建构新的文化观与此相应,教育的现代化也扯起了风帆,搞现代化的国家正在使自己的一套教育制度适应其具体的要求,不断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 二、教育作为文化形式,会反作用于文化整体,使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上的意义 (一)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生存是教育的基本职能。 保存文化的唯一方式就是传授这种文化。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文化作为过去的遗产,它只能由教育加以继承。教育活动传递着文化中最重要的习惯、传统和经验,它持续于文化发展的始终教育活动向年轻一代传递的这些内容,维持了文化系统,保证了文化的延续和相对稳定。学校主要是充当文化机构,向下一代传递,从而使下一代继承了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现象的文化。文化由传递而普遍遗留下去,教育通过发挥其传递的功能,使文化得到了再生和继承,并使自身成为文化的工具和材料,也因此成为文化存在的原因。

家庭生活方式与学生教育的关系

家庭生活方式与学生教育的关系 家庭生活方式是家庭教育发生的基础。它不仅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环境和氛围,而且以自身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保证了家庭教育的目标、容、实施、评价的开放性。“教育即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这些教育箴言在一定围道出了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甚至和整个教育之间的关系。因此,素质教育要切实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不关注他们的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 高收入家庭的家庭教育注重教育投资,充分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在我们的调查中,高收入家庭的父母大都文化层次较高。由于深知市场竞争的激烈和知识在个人创业中的作用,高收入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接下来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他们用自己的资本优势来为孩子选择师资、设备优良的学校, 为孩子提供各种良好的学习条件。其子女就读学校主要集中在教学质量和社会声望都比较高的学校,而这些学校的收费都是一般人可望不可及的。谈到孩子的未来,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表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能上一个教学质量好的中学,更希望孩子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学或出国留学,只要孩子愿意或可能,无论花多少钱都可以。在这方面,他们显示了其它收入家庭少见的坚定决心。 这些家庭中孩子的学习条件是优越的。100%的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书房和电脑;孩子喜欢的或需要的学习、娱乐用品都一应俱全。大部分的高收入家庭经常带孩子外出旅游,短期的在国,长假则出国旅游。这对于孩子开阔眼界、发展个性、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高收入家庭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大多是建立在比较理智的、以孩子发展为本的基础上的。同时,他们希望孩子能在学习中全面发展,为将来实现自我价值打下基础。较之成绩,孩子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情感更受到他们的关注,他们希望孩子能从学习和生活中体验快乐。同时, 他们还特别重视孩子的个人喜好和特长发展。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们大都允许、鼓励孩子去尝试。高收入家庭的父母是繁忙的。他们对工作投入过多,因而相对忽略了亲子交往。在高收入家庭有一部分家庭沿袭了中国的传统习惯,男主外,女主,父亲往往沉迷于工作而很少顾家,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对孩子的教育完全由母亲负责,因此,这些家庭的孩子对父亲比较生疏,对父亲的评价也比较模糊,出现一种父亲角色的缺失;还有一些家庭因父母都忙于工作,谁都无暇顾及孩子,便将孩子托付给老人或保姆长期照顾,孩子的一切都交给学校和老师,家长一周之难得见孩子一面,有的甚至成年累月和孩子说不上几句话。这无疑削弱了父母应有的教育意识,淡化了其教育力量。父母的生活价值取向、开拓进取的意识等具有较高教育价值的因素在高收入家庭里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网络文化对中学教育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中学教育的影响》 结题报告 由望亭中学王勇校长主持的省级课题《网络文化对中学教育的影响》,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处理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网络文化带来的影响,总结了一些切合我校实际的经验、方法,使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国务院关于大力普及信息教育的决定: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各地要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以多种方式逐步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有条件地区要统筹规划,实现学校与互联网的连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开发、建设共享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加强学校信息网络管理,提供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的出现,它具有技术基础性、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和非中心的全球性以及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青少年是上网的主体,而中学生又是青少年中的主要成分,随着网络的发展,它逐渐对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乃至世界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也给中学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带来了丰富的内容,并使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全面的功能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网络文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网络不仅是一种技术与社会现实,更是一种文化现实,网络本身就是一种新兴文化形态;二是文化是以网络的形态存在和发展的,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文化之网中,网络文化是人类的网络化形态的最典型体现。简言之,就是“网络文化(特性)”与“文化的网络(形态)”。 网络的文化特征有三方面含义:一是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有一种文化动力和文化支柱,即人们内在的文化需要和文化精神——互相交流、获取信息的“文化本性”——推动着网络的发展;二是网络产生了各种新的文化现象,形成了自己

浅论中学语文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浅论中学语文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摘要】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与语文关系紧密。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生活;学习 当今中学教育提倡综合性学习,也就是要加强语文与数学、历史等其他学科以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可以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要想提高语文素养,就要广泛拓展语文的外延。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曾说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语文教学的参考,因此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注意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生活中处处可见语文 生活是一门大学问,只要我们平时多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和语文学习相关的知识,将这些知识收入囊中,就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成绩了。 1.在家庭生活中学习语文 父母是每个人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家庭也可以说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在家庭中,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汲取营养,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家庭的特点来设计相关教学。比如有的家长是在医院工作的,那么就可以让学生从中多积累一些医疗知识,然后在课堂中分享给其他学生,如此一来,家长会更加配合教师的工作,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得到很大提高。 2.在学校生活中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学校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事都可以引入到日常的学习中来。比如:我班老师在学生患病过程中主动承担起补课义务,而其他同学也积极主动地为他捐钱等等,这些乐于助人的好事都值得说讲,使学生能长期收益。 3.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由此可知,社会更是为学习语文提供了更广阔的场地。比如:针对现在社会网络语言兴盛,很多都是用故意犯错的不规范用字来造成轰动效果的,那么就可以让学生平时留意这些现象并自觉纠正,从而使正规教学更规范。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能培养中学生养成日常积累的好习惯。其实,只要在平时生活中多留心,就会发现校外教育资源的丰富性。

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四个方面,分别是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的文化交流功能、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首先来看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 如果人类文化不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那么,人类文化的保存、积累与发展就将成为不可能。新的一代如果去重复他们的前辈所经历的事,人类就不可能进化,就永远只能停留在结绳记事、钻木取火的蒙昧时代。教育传递着文化,使得新生一代能较为迅速、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文化财富。使一个人从毫无文化内容的“自然人”变成一个具有摄取鉴赏、创造文化能力的“文化人”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社会性信息,因而也是人类的独有信息,独立于人体之外,不能靠生物遗传方式去为他人获得,而只能通过“社会遗传”。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以文化为中介,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实现文化的传承,客观上起着文化传承和普及的作用。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将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经过选择、加工成教育语言和文字的形式,在与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中传递给受教育者。于是,上一代的文化被传递到下一代,为他们所继承、接受、理解、掌握。文化的传承和保存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实现。 教育通过使人类掌握文化传递的手段和工具实现文化的传承和保存。人类通过教育不仅可以继承文化、保存文化,而且教育亦可使受教育者掌握继承和保存文化的工具和手段。伴随着社会的前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新的文化传媒不断涌现,教育一边利用这些传媒高质高效地进行文化传播和保存,同时,也把使用这些传媒的方法教给了学生。于是,学生便可利用这些新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视、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等自己去获得文化。 其次,来看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 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实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因而,在当时的北大,既有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也有宣传资产阶级学说的,还有鼓吹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这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利用教育对文化进行选择。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在多种文化观念相冲突的历史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和重要。 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它必须对浩瀚的文化作出选择,根据统治阶级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与思考.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影响 摘要:围绕网络文化与青少年的思考,本文探究了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措施。希望在网络文化环境下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所帮助。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影响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 (一体系的全球开放共享性。这是国际互联网的根本特征,也是网络文化的最大特征。国际互联网本身就是网络之间的连接,既无开端也无终点,各种文化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和有效的交流。这种交流一方面可能形成所谓“文化入侵”,但另一方面也使网络文化融合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征,体现出独特的性质。人类的文化融合将在网络中最终得以实现。全球的开放共享性,保证了网络文化的新陈代谢,使网络文化有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二形式的虚拟结构性。网络文化在基于物质层的基础上,虽是全世界互连,其实质是虚拟的。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认知层,这是网络文化的最深层结构,主要指基于网络的时空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思想态度及信仰;规范层,包括对各种协议的认可、对使用规则的遵守。如在网络中不允许随意访问他人计算机系统;表意层,指外化于人们行为的包括语言、朋友关系、行为方式等对已存在价值的表意象征。这是网络文化的表层结构。 (三内容的丰富动态性。这一特征是以开放共享的体系为前提的。由于开放共享性和内容的丰富动态性,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信息的使用 更加有效,各种风俗时尚和社会热点总会以最快的速度在网络中得到体现。 (四制约的隐蔽松散性。尽管说网络文化的存在是以人们之间一定的约定为基础的,但由于各类标准的差异性,人与人交流的间接性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性等诸多因素,网络中的制约大大减弱,更容易产生不轨行为。

期末论文资料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它是语言学众多学科中与人和社会紧密联系、最富人文内涵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逐渐对这门课程有所了解,作为期末论文,我将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参考文献,同时联系自身专业,浅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文化。人们关于“文化”的讨论延续了很长时间,至今仍未得出一个统一的看法。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一个著名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从一直以来人们对“文化”讨论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内涵越来越宽广。文化不仅包括了人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

习俗、观念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种种产品、结果或遗迹,也包括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甚至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等。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作为人们认识、思维、交际、表达的符号,参与到文化形成的具体过程中。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都是在自己独特的历史、社会条件和民族风俗语境下形成的。与语言的发展相似,文化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民族文化所具有鲜明的个性,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因此,我们的教材中说“文化和语言之间起码有了两种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 第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 各民族的文化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方式的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同等等,从而产生了文化的不尽相同和各个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语言,是语言记录了民族文化并保存了民族文化。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烙上了某一民族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印记。 比如,在表达赞美时,美国人通常会说“You look good in this

课程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与课程文化 广义的文化: 指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它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紧密相联的层面。 狭义的文化: 指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课程文化 有学者认为,课程文化是“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 还有学者认为“课程文化,就其本质上讲是一种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不只表现为课程意识、课程思想、课程价值等内隐的意识形态,而且表现为人类在漫长的进程中所创造的课程制度、课程政策等外显的制度化形态,这样才能构成课程文化的整体内容和结构。 课程文化的实质是主体发展的文化资源。课程文化具有三方面的属性:即课程文化是一种主体文化;课程文化是一种潜在文化;课程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且具有社会性、民族性、融合性、人本性、系统性、个性化、自觉性、实践性、传承性、创新性等方面的特征。 刘启迪认为从概念的产生来讲,课程文化是文化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创生。根据文化基本构成的普遍观点,课程文化包括三方面: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前两方面是课程文化的外层,精神文化是课程文化的内核。 …… 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从文化根源和文化发展看,课程文化要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从文化的层次看,课程文化应正确对待知识、技能和智慧,立志塑造人完善、自由的心灵,全面实现课程文化的育人价值;课程文化重在“以人为本”;课程文化的最终价值是关注生命教育,体验生命的深度和理想的高度。 文化与课程的关系 苗雪红认为:认为文化与课程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既参与整体的辩证运动过程,又展开了自身的辩证运动,并对人类文化活动的演进产生反作用; 彭虹斌认为:课程与文化是一种关系性存在。是一种双向建构的关系。这种双向建构关系主要体现三方面:一是文化不断地建构课程;二是课程不断地建构文化;三是课程与文化呈整合方向发展。 祖霞:一是课程的价值观来自文化;二是文化的流变制约着课程发展的历程;三是课程是传递文化的载体,但课程本身不应当只是工具。 赫德勇认为:课程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一方面,文化造就了课程,文化作为课程的母体决定了课程的文化品性,并为课程设定了逻辑规则及范畴来源,抛开文化,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课程又精练了,形成了文化。课程作为文化发展的主要手段或媒介为文化的发展及创新提供核心机制,离开课程,文化便如同一池死水而终将枯竭。 …… 不同文化视野下的地理课程

试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试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网络文化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富有精神性的文化形态。当今青少年已经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在计算机日益普及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形势下,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模式、思维方式以及想像力、创造力等产生着积极影响,但其消极作用也不可忽视。本文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建设优秀青少年网站;加强对网络的管理,规范网络行为,为青少年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培养新型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加强理论研究,以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 一、网络文化及特征 网络文化是依附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一种现代文化,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富有精神性的文化形态。从广义上说是指借助计算机网络所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学术、文学艺术、娱乐等广泛的社会文化活动,从狭义上说,包括在计算机互联网上进行的教育、宣传、文学艺术、娱乐等侧重人文精神性的文化活动。网络文化其内容与形式都迥异于以往的所有文化存在形态。 第一,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任何一个网点引起的涟漪都可迅速波及全球,辐射至世界各个角落,其影响力、渗透力大大超过广播、电视等媒体。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资源,突破了民族、文化界限,赋予人们更大的国际性和包容性,成为可超越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种种局限而共享的国际信息资源。网络传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在网络上传播信息不再是传统传播媒体的专利,而是每一个上网人的权利。第二,网络文化具有快捷性。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人与人的距离变短,同时也使整个世界变小,其主要原因是网络的传播速度。网络信息通过因特网高速传播,传播速度之快、时效性之强,就连发明计算机的专家们也始料未及。网络信息以小时乃至分钟为周期更新,人们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人们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方式彻底打破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正是由于网络的快捷性和时效性,促使上网人数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增加。第三,网络文化具有平等性。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上网费用、文化参与和信息获取成本的降低,使人人平等参与成为了可能。网络时代的文化,在交流上是平行的,在关系上是平等的,在选择上是自主的。网络文化成为没有屏障的开放型文化,成为一个平等参与的文化。 第四,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网络文化的价值体系,是多元一体的。它可以包容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乃至任何团体与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互联网把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源源不断地加人到网络当中,各种不同的文化在网络中传播、碰撞、交融,生成新的文化。这种既多元又一体的文化共同存在,彼此竞争,互相依存,共同发展。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在近年来的网络文化研究中,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学者们一致认为,青少年已成为当代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这是从互联网络发展的实际情况所得出的结论。众所周知,网民数量是衡量互联网络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6年1月的第17次调查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 . 1 %,网民在结构上仍然呈现低龄化的态势。据统计,在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已达3000万,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其中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达半数以上。 网络文化之所以能够引起当代青少年的浓厚兴趣,其主要原因就是网络文化以雅俗共赏、信息量大、知识新、影响面广、速度快捷、意识观念开放的特点,满足了当代青少年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青少年无可争议地成为“网络文化”现象的主要创造者、传播者、参

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论文

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论文 摘要: 由于历史原因,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圣贤”教育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回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已有些陌生,更不知其是“本有的家珍”。今天的艺术教育中存在着“重技艺,轻人文”的现象。如果艺术教育仅仅停留在教授唱歌、画画的层面上,是难以完成其使命的,必须回过头来从已被扬弃的,被误认为封建的、过时的传统文化中吸取更多的营养来填补今天艺术教育的空洞。 关键词: 艺术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师道孝道经典内学 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应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这块土壤。这是艺术教育发展、成长的源泉,离开它,艺术教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种不同的艺术教育模式,不管是舶来的,还是本土的,无论是学习、继承还是发展,我们本身应具有一个较高的视点去评判。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否则舶来的东西就难辨良莠,或导致另一个结果,即盲目地排外而妄自尊大。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出现了偏颇,即重技艺而轻人文。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人文教育产生了严重的断层,这足以导致人的精神领域极其浅薄与苍白,加之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介入,我们正在加速度地蜕变为“香蕉人”,而我们的艺术教育也增加了“功利”与“竞争”的倾向。过分重功利就会轻仁义,人与人的过度竞争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国与国的过度竞争最终的’结果将是共同毁灭。 一、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比较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科技教育。在科技进步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环境污染等。核能的开发本来是可以造福于人类的,但我们今天却随时都要遭受核战争的威胁。因此,人们形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盲目地发展科技无异于盲人骑瞎马。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竞争教育。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竞争意识,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中国传统的教育是教人礼让、互助合作、共存共荣。中国古人并非不懂科技,但更懂得科技发展的弊端,因此,大力提倡发展人文教育,认为这样,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当前是科技发展的时代,我们无意开历史的倒车,只是尽可能地让科技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科技好似一匹野马,需要一名睿智的骑手去驾驭。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并非基于一种民族情结去赞美和宣扬自己的文化,也并非基于一种复古的情结而厚古薄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集称为经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