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山东省2020年高考方案理科综合 物理学科 新课标 人教版

解读山东省2020年高考方案理科综合 物理学科 新课标 人教版

解读山东省2020年高考方案理科综合 物理学科 新课标 人教版
解读山东省2020年高考方案理科综合 物理学科 新课标 人教版

解读山东省2020年高考方案理科综合物理学科

2020年度高考将是我省高中推行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山东省2020年度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指导方案》已出台,方案明确考试将由我省自主命题,拟采用3+X+1模式,各科考试时间、分值、试卷结构以及考查范围也都已明确。现对高考方案中理科综合物理部分谈一下我们的看法:

一、理科综合中物理的考试范围

1、必考内容:

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

选修模块:选修3-1、选修3-2

2、选考内容:

选修模块:选修3-3、选修3-4、选修3-5;

二、分析新高考方案中物理试题的要求与近几年高考物理试题的特点

1、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1)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它正确地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使人们对运动合理的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新课程物理必修1的主干知识。

(2)用能量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注重从不同侧面考察了运用能量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物理必修2的主干知识。

2、对非重点部分注重对重要的物理知识的考查;特别注意了学科内部的综合考查。

3、突出了学科内的综合

(1)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加速与偏转,从运动和力的角度及能量角度进行分析。新课程物理选修3—1的主干知识。

(2)电磁感应的基本规律。新课程物理选修3—2的主干知识。

这些重点知识内容,是学科内综合的生长点。

4、坚持考查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叙述并设问,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需要从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再从物理模型的过程特点找到该过程所遵从的物理规律,最后将物理规律转化成数学问题解决。

5、注重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和原理的考查。试题的立意与定位新颖,一方面可以引导在教学和复习中要重视实验的操作,另一方面是要求实验的教学与复习,特别是验证性实验,不能只是简单的按课本的要求进行重复性的操作,更应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6、坚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是学习潜能、创新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目的之一是选拔具有学习潜能的人才和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优秀人才。因此仅两年的高考物理试题加强了对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考察力度。

三、应对新高考要求的教学策略

1、抓好基本物理知识的教学仍然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

①牛顿运动定律家运动学公式的典型问题

②牛顿运动定律在圆周运动与天体运动中的应用

③带电粒子在电、磁种中的受力与运动,以及能量的变化情况

④相互作用过程中动量问题、能量的转移与转化

⑤电磁感应过程中的能量问题

2、重视对规定实验的原理与方法的理解

①基本测量仪器的读数

②基本器材的使用

③基本实验方法:累积法、替代法、测量量转化法、比较法、控制变量法等

④处理数据的方法:表格法、图像法、平均值法等

3、把握好学习的节奏

适当降低起点和速度,要看到学生的能力培养需要过程;要认识到后续复习对前面知识与能力要求的反作用;注意处理好知识与蒋练习题的关系。

4、使物理教学向联系实际方面倾斜

以实际背景理解知识;获取、处理信息,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缄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估算能力等。

5、注重讲、练的效益

难度适当、及时反馈、重在落实,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6、学会解传统的基本题

以基础题训练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正确、良好的解题习惯

7、物理解

题的基本思路、方法,培养基本能力

四、应对新高考方案的教学建议

1、教学要注重过程;知识要注重运用;运用要注重灵活;灵活要注重创新。 物理是一门基础性的自然科学学科,在教师的教学中尤其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创新,以及知识的灵活应用;既要注重学生的共同基础,又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既要注重基本知识的教学,又要体现基本能力的培养和基本方法的总结。

2、切实抓好学科主干知识,编制科学体系,紧密联系实际。

3、突出实验,培养创新意识,关注物理与化学、生物的结合部。

4、选修3-5模块的教学可主要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选学;选修2-2模块的教学可主要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选学。体现新课程的选择性。

物理组

2020、5 文字 情景 模型 过程

特征 规律 方程 数学

求解 物理判断

江苏高考改革新政策方案2019,江苏高考改革方案细则.doc

江苏高考改革新政策方案2019,江苏高考改 革方案细则 江苏高考改革新政策方案,江苏高考改革方案细则 江苏省执行时间及改革亮点: 江苏省计划将在2021执行新高考政策。 1.选考科目由“6选2”调整为“6选3”。 2.分值比480分高,接近700分。 3.英语分值提高,听力口语一年两考。 4.“小高考”13个科目均可考两次。 【新高考有哪些变化】 从全国范围的高考改革中能看出来,总体改革方向大体一致,绝大多数省份明确要改革高考科目设置、考生录取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1、文理不分科 在高考新方案中,文理不分科已成各地高考改革趋势,高考科目“3+3”也成众多省份未来高考的新模式。 2、多地实行“3+3”模式 “3+3”模式是指,报考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其高考成绩将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学生不再分文理科,

可以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就3门选考科目而言,各地多采用“6选3”模式,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 在分值设置上,绝大多数省份明确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每科满分150分,学生自选3门科目每门满分100分,总分合计750分。此外,江苏高考科目分值尚未最终确定,但明确比现行的480分要高。 3、外语一年两考 在已公布高考改革方案的19省份中,绝大多数省份明确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考生可选择其中较高一次考试成绩计入,该项政策下,让考生拥有多次机会。 4、构建“两依据,一参考”多元录取机制,既看分,又看人。 新一轮改革方向的亮点之一,是打破“唯分数论”,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评价机制,两依据为: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一参考”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一般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 5、逐步合并本科录取批次,探索“专业学校”志愿填报 改革考生录取机制,逐步合并减少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弱化社会和考生简单用录取批次划分和评价不同类型高校的倾向,探索“专业(类) 学校”的志愿填报方式,引导从学生兴趣和特长出发,选择合适的专业和学校,不再单纯跟着学校“档次”走,成为此次多地改革方案的重点。 虽然多个省市自治区的高考改革方案已经发布,但离全面实施还有一段时间,不少省份明确表示,在保持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将按照“先专项改革、探索试点,再综合改革、全面推进”

最新新课程高考物理创新试题精编版

2020年新课程高考物理创新试题精编版

新课程高考物理创新试题 根据 安徽考试说明要求,对电场强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等知识点的要求是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践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过程中运用,与《新课标准》中的“理解”和“应用”相当。这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在以后的复习中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把物理知识点连起来,形成网络结构。 例题. (18分)如图甲所示,在边界MN 左侧存在斜方向的匀强电场E 1,在MN 的 右侧有竖直向上、场强大小为E 2=0.4N/C 的匀强电场,还有垂直纸面向内的匀强磁场B (图甲中未画出)和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E 3(图甲中未画出),B 和E 3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乙所示,P 1P 2为距MN 边界2.28m 的竖直墙壁,现有一带正电微粒质量为4×10-7kg ,电量为1×10-5C ,从左侧电场中距MN 边界 15 1 m 的A 处无初速释放后,沿直线以1m/s 速度垂直MN 边界进入右侧场区,设此时刻t=0, 取g =10m/s 2.求: (1)MN 左侧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E 1(sin37o=0.6); (2)带电微粒在MN 右侧场区中运动了1.5s 时的速度; (3)带电微粒在MN 右侧场区中运动多长时间与墙壁碰撞?( 22 .1≈0.19) M P 1

参考答案:(18分) (1)设MN 左侧匀强电场场强为E 1,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 带电小球受力如右图. 沿水平方向有 qE 1cos θ=ma (1分) 沿竖直方向有 qE 1sin θ=mg (1分) 对水平方向的匀加速运动有 v 2=2as (1分) 代入数据可解得 E 1=0.5N/C (1分) θ=53o (1分) 即E 1大小为0.5N/C,方向与水平向右方向夹53o角斜向上. (2) 带电微粒在MN 右侧场区始终满足qE 2=mg (1分) 在0到1s 时间内,带电微粒在E 3电场中 1.010 4004 .01017 53=???==--m qE a m/s 2 (1分) 带电微粒在1s 时的速度大小为 v 1=v+at=1+0.1×1=1.1m/s (1分) 在1到1.5s 时间内,带电微粒在磁场B 中运动,周期为 108.010******* 7 =????==--π ππqB m T s (1分)

山东高考物理试题特点及备考复习建议

2014年山东高考物理试题特点及备考复习建议 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中学徐金月山东省2007年开始自主命题以来,其理综试卷物理部分就以其鲜明的试题结构不同于全国卷和其他省卷,具有自己特有的考查方式和题型结构。物理命题既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又有其显著的特点,研究并掌握这些特点对高中物理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笔者以2014年试题为例对此做一简要分析。 一、2014年山东高考物理命题的特点 1、稳中求变,体现创新。创新是进步的原动力,为了全面体现新课改的探究理念,2014年山东高考物理试卷以能力考查为着眼点,注重创新科学探究的情境,设计出新颖的设问方式,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1(第19题)如图,半径为R的均匀带正电薄球壳,其上有一小孔A.已知壳内的场强处处为0;壳外空间的电场与将球壳上的全部电荷集中于球心O时在壳外产生的电场一样。一带正电的试探电荷(不计重力)从球心以初动能0K E沿OA方向射出。下列关于试探电荷的动能K E与电荷离开球心的距离r的关系图线,可能正确的是()

[评析]本题是以“均匀带正电薄球壳”为背景设计的一道综合性选择题。对“一带正电的试探电荷(不计重力)从均匀带正电薄球壳球心以初动能0K E沿OA方向射出”这一情景,考生比较陌生,以选择“试探电荷的动能K E与电荷离开球心的距离r的关系图线?”考查考生能力及相关知识点,题目设问方式也比较新颖。该题起点较高,考生对“均匀带正电薄球壳”的电场分布不清楚,但题目通过简洁的描述告知考生球壳内、外的电场分布,有了这样一个台阶,考生经冷静思考,结合图像在不同空间分段考虑,思路就能豁然开朗,答案呼之欲出。这样的情境创新,这样的巧妙设计,比较有利于选拔出拥有良好学习潜力的考生,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 类似还有第20题,题目中给出考生未学过的引力势能的表达式,也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再学习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说明试题对已知条件的给出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考生需要有较强的“主动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说明命题加大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考查力度,这一点尤其应引起一线教师和考生注意。 2、纵观近几年的山东高考物理试题,尽管在难度水平控制,能力考查的要求等方面略有差异,但它们都有着基于《考试说明》精神的五个方面的共同特点。 ⑴突出对主干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知识覆盖面广。 2014年试卷中各知识点分布如表1所示。表1显示,试卷注重对主干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知识覆盖面较广。试卷在《考试说明》

浙江高考改革最新方案,浙江高考改革方案今正式颁布.doc

2019年浙江高考改革最新方案,浙江高考改 革方案今正式颁布 浙江高考改革最新方案,浙江高考改革方案今正式颁布 “新高考 “新高考后将没有成绩排名,镇海中学会有些吃亏。”杭州市第二中学的代表在镇海中学第二报告厅直截了当地说。 “既要把高三的老高考教学工作组织好,又要研究和实施高二新高考的应对方案,两者差异太大,特别累。”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这样透露。 表面上看,这是浙江两所最牛的高中在“倒苦水”,实际上是浙江省内高中名校长、名师以及国内专家7月7日至8日聚在镇海中学,就如何应对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变革与走班教学“抱团取暖”。 按照新高考方案,浙江省内今年9月上高二的普通高中学生都要进入大规模走班教学阶段。此前,有关专家在浙江调查发现,有的老师对此“极度恐慌”。 “一考定终身”变为“一选定终身” 浙江省人民政府9月9日发布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课目;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

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国内有关高考的改革一直在进行,新高考浙江方案最大的亮点就是把选择权还给了学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文东茅说,取消文理分科以后,浙江“7选3”科目有35种选择组合。 杭州师范大学附中校长任学宝介绍,文理分科时,该校文科4个班,理科8个班,但是对今年9月上高二年级的学生、家长选课意向调查发现,35种组合中选择了34种,只是第一次调查缺少政治、生物、技术课组合,第二次调查没有生物、历史与技术组合。 “新高考是一次新的挑战。”杭州市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派出的特别代表说,在高二年级选课时,很多孩子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家长也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该怎么选课。 更为重要的是,高一年级学习结束后,学生必须对新高二课程作出选择,选择组合方案一旦上报不可更改,即使将来可能允许个别学生修改,也将极大浪费高二年级的时间成本,改过来以后的学生也很可能失去了高考的竞争力。 有关人士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说,过去社会批判高考最多的是“一考定终身”。但是,现在新高考方案下,浙江高一学生在16岁至17岁的年龄段就要选择喜欢的专业,并与两年后高考报考的“专业+大学”密切相关。这不是变成了“一选定终身”吗? 杭州市第二中学英语组组长朱旭峰表示,对于高一学生这种选择方式是否合理,尚无定论。现在该省有些高中的做法是,高一年级学生考试后,把语文、数学、外语必考科目成绩排名列出来,再把不同选课组合成绩的年级排名拉出来,一并交给学生家长。然而,面对一大串排名,并且组合不同科目在年级前后不

2017-2018学年高中创新设计物理教科版选修3-1练习:综合检测

综合检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对于点电荷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点电荷就是带电荷量很少的带电体 B .点电荷就是体积很小的带电体 C .体积大的带电体肯定不能看成点电荷 D .带电体如果本身大小和形状对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可忽略,则可视为点电荷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无论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从电场中某点移到无穷远处时,电场力做的正功越多,电荷在该点的电势能就越大 B .无论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从电场中某点移到无穷远处时,电场力做的正功越少,电荷在该点的电势能越大 C .无论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从无穷远处移到电场中某点时,克服电场力做功越多,电荷在该点的电势能就越大 D .无论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从无穷远处移到电场中某点时,电场力做功越多,电荷在该点的电势能越大 3.如图1所示是电容式话筒的示意图,它是利用电容制作的传感器,话筒的振动膜表面镀有薄薄的金属层,膜后距膜几十微米处有一金属板,金属板和振动膜上的金属层构成电容器的两极,在两极间加一电压U ,人对着话筒说话时,振动膜前后振动,使电容发生变化,导致话筒所在电路中的其他量发生变化,声音信号被话筒转化为电信号,导致电容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电容器( ) A .两板间的距离变化 B .两板的正对面积变化 C .两板间的介质变化 D .两板间的电压变化 4.一小灯泡通电后其电流I 随所加电压U 变化的图线如图2所示,P 为图线上一点,PN 为图线的切线,PQ 为U 轴的垂线,PM 为I 轴的垂线.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随着所加电压的增大,小灯泡的电阻增大 B .随着所加电压的增大,小灯泡的电阻减小 C .对应P 点,小灯泡的电阻R =U 1I 2-I 1 D .对应P 点,小灯泡的电阻R =U 1I 2 图1 图2 图3 图4 5.在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当变阻器R 3的滑动头P 向b 端移动时( ) A .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小 B .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大 C .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大 D .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小 6.如图4所示的电路中,C 2=2C 1,R 2=R 1,①开关处于断开状态,电容器C 2的电荷量大于C 1的电荷量 ②开关处于断开状态,电容器C 1的电荷量大于C 2的电荷量 ③开关处于接通状态,电容器C 2的电荷量大于C 1的电荷量 ④开关处于接通状态,电容器C 1的电荷量大于C 2的电荷量,以上说法都正确的是( ) A .① B .④ C .①③ D .②④ 7.如图5所示,A 为电磁铁,C 为胶木秤盘,A 和C(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 ;B 为铁片,质量为m ,整个装置用轻绳悬挂于O 点,当电磁铁通电时,在铁片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绳向上的拉力F 的大小为( ) A .F =Mg B .Mg(M +m)g 图5 图6 图7 图8

高考物理热学问题创新题

热学问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主要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B.温度升高,布朗运动及扩散现象将加剧 C.由水的摩尔体积和每个水分子的体积可估算出阿伏伽德罗常数 D.物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内分子势能就越大 2.关于分子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碎玻璃不能拼合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斥力起作用 B.将两块铅压紧以后能连成一块,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C.水和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原来体积之和,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D.固体很难被拉伸,也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3.如图所示是医院给病人输液的部分装置的示意图.在输液的 过程中: A.A瓶中的药液先用完 B.B瓶中的药液先用完 C.随着液面下降,A瓶内C处气体压强逐渐增大 D.随着液面下降.A瓶内C处气体压强保持不变 4.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经历如图所示的四个过程,下面说 法正确的是: A.a→b过程中气体密度和分子平均动能都增大 B.b→c过程.压强增大,气体温度升高 C.c→d过程,压强减小,温度升高 D.d→a过程,压强减小,温度降低 5.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分子间的距离大约是水分子直径的: A.1.1×104倍 B.1.1×103倍 C.1.1 ×102倍 D.11倍 6.如图所示.气缸内充满压强为P0、密度为ρ0的空气,缸 底有一空心小球,其质量为m,半径为r.气缸内活塞面 积为S,质量为M,活塞在气缸内可无摩擦地上下自由移 动,为了使小球离开缸底。在活塞上至少需加的外力大小 为(不计温度变化). 7.如图所示,喷洒农药用的某种喷雾器,其药液桶的总 容积为15L,装入药液后,封闭在药液上方的空气体 积为1.5 L,打气简活塞每次可以打进1 atm、250cm3 的空气,若要使气体压强增大到6atm,应打气多少次? 如果压强达到6 atm时停止打气,并开始向外喷药,那 么当喷雾器不能再向外喷药时,筒内剩下的药液还有

2020年山东省德州市高考物理一模试卷解析版

高考物理一模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0分) 1.物理学中,等效法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的、复杂的、难处理的问 题转换成熟悉的、容易的、易处理的问题的一种方法,以下没有运用此方法的是() A. 力的合成 B. 运动的分解 C. 认为物体的重力作用在重心上 D. 用磁感线形象地描述磁场 2.在匀强磁场中,一个静止的U发生α衰变,放出的α粒子的速度方向恰好与磁场 方向垂直,则α粒子和产生的新核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之比为() A. 2:117 B. 45:1 C. 10:13 D. 13:10 3.如图所示,足够长的光滑绝缘斜面处于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和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 磁场中。将一带负电的小球自斜面上的某点由静止释放,小球沿斜面向下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小球的机械能守恒 B. 小球的电势能和机械能之和减少 C. 静电力做的功等于小球机械能的增加 D. 静电力做的功等于小球动能的增加 4.如图所示,a、b、c、d、e为同一直线上的五个点, 相邻两点间的距离都为L.处于a、e两点的点电荷 的电荷量都为q,处于a点的为负电荷,处于e点 的为正电荷。在c点有一与直线垂直的均匀带电薄 板,带电量为Q,电性未知。已知d点的电场强度 为零,则b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为(已知静电力常量 为k) () A. + B. C. D. - 5.如图所示,光滑固定斜面倾角为30°,上端固定光滑小滑 轮,跨过小滑轮的轻绳两端连接质量都为m的小物体P 和Q(都可看做质点),Q离水平地面的高度为h,已知 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现释放小物体P和Q,对它们之后 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最新浙江高考物理卷

2018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物理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其中加试题部分为30分,用【加试题】标出。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3.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先使用2B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可能用到的相关参数:重力加速度g均取10m/s2。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I(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科学家是() A.亚里士多德 B.伽利略 C.笛卡尔 D.牛顿 2.某驾驶员使用定速巡航,在高速公路上以时速110公里行驶了200公里。其中“时速110公里”、“行驶200公里”分别是指() A.速度、位移 B.速度、路程 C.速率、位移 D.速率、路程 3.用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表示能量的单位,下列正确的是() A.kg.m2/s2 B. kg.m/s2 C.N/m D. N.m 4.A、B两艘快艇在湖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在相同 的时间内,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4:3,运动方向改变的角度 之比是3:2,则它们() A.线速度大小之比为4:3 B.角速度大小之比为3:4 C.圆周运动的半径之比为2:1 D.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2 第4题图

浙江省高中英语新课改高考方案.doc

浙江省新课改高考方案 为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需要,更好地选拔和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特制定从2009年开始实行的浙江省新课改高考方案。 一、总体工作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服务就业创业为导向,积极全面贯地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有利于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扩大高校的自主选择权;有利于高校招生的公开、公正、透明,促进和实现教育公平。 坚持从浙江实际和有利于培养、选拔人才出发,充分考虑基础教育的现实能力和条件,充分考虑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同度和承受力,充分考虑社会的法治和诚信水平。 二、选拔模式 实行在全科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逐步建立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的招生考试评价体系。 (一)学业测评,全科会考。继续实施和完善高中会考制度:(1)把会考作为分类测试的基础;(2)采集学生会考等第进入综合素质评价表;(3)由招生院校自主确定是否对学生相应学科的会考成绩提出等第要求,并在招生简章中明确。

(二)分类测试、分批选拔。在现有的文科、理科、艺术、体育等学科分类的基础上,根据高等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以文、理两大科类为主线,以“语、数、外”三门课程为主体,按考试科目、内容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将测试和选拔科目分为三类: 一类科目在保持原有“3+X”科目组合的基础上,增加测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类科目维持原有 “3+X”科目组合,重点测试获得通用型知识的能力;三类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语、数、外”基础上,侧重测试实用技能。 考生自主选择报名和参加考试的相应类别,分批填报志愿,分批录取。 (三)全面考核、综合评价。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体现高中新课程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和评价的综合性、过程性理念,把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选拔新生的重要内容,高校录取新生时对学生高考成绩、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实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三、考试科目与内容 (一)考试科目。

浙江省高考试题(理综物理)解析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物理部分试题、解析、命题思路及评析 一、2010年浙江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命题思路 着眼基础减轻负担 物理命题着眼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如第19题、第23题侧重考查了电场性质、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力的平衡条件的应用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注重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的考核。其中主干知识力学、电学部分占理综(物理)卷分值的85%以上。如22、23、24题侧重考查了力和运动、能的转化和守恒的核心内容。 强调解决物理问题通用方法的运用,淡化解题技巧,避免繁复计算。试题设计有利于那些注重分析物理过程、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生取得好成绩,有利于减少教学中大量练习,减轻学生负担,给中学物理教学以正确的导向。 联系实际注重建模 命题注重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通过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在合理的近似下建立物理模型,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15、17、20题都是涉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第23题以当前能源中的热点问题光电池为情境,要求通过建模解决。通过对这些试题的考核,引导学生关注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重视物理规律的灵活应用,物理模型的建立。 重视实践体现探究 命题关注知识的获取过程,在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的同时,考核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在遇到新情境时会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和规律进行探究。如21题I要求学生会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判断所测量的数据的正确及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来测量;21题Ⅱ要求学生对新给的电阻与电流图象的特征进行分析和解释,使做过实验与没做过实验有区别,认真做与不认真做有区别。如(I B)13题中关于建发电站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进行分析,解答可以开放,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对接课改稳中求进 命题理念承前启后,稳中求新,逐步推进。试题在实验题的设计、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联系实际方面有所创新,比上年更多地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的人才,又有利于中学物理课改的顺利进行。全卷在考核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科学方法及科学态度的考核,通过减少题量,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加强了对学生探究能力及发散性思维的考核。

2019创新设计高中物理第一章 基础课1教师版

[高考导航] 基础课1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知识排查 参考系、质点 1.参考系 (1)定义:在描述物体运动时,用来作参考的物体。 (2)选取:可任意选取,但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的参考系不同,运动的描述可能会不同,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把物体看做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位移、速度 1.位移和路程 (1)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位置的变化称为位移,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2.速度和速率 (1)平均速度: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Δx Δt,是矢量, 其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方向沿轨迹的切线方向。 (3)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加速度 1.定义: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a=Δv Δt。单位:m/s 2。 3.方向:与Δv的方向一致,由合力的方向决定,而与v0、v t的方向无关。 4.物理意义: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小题速练 1.思考判断 (1)研究里约奥运会跳水冠军陈艾森的动作时,不能把运动员看做质点。() (2)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在该时刻或该位置的运动方向。() (3)甲的加速度a甲=2 m/s2,乙的加速度a乙=-2 m/s2,甲一定做加速运动,乙一定做减速运动。() 答案(1)√(2)√(3)× 2.[教科版必修1·P14·T2](多选)下列所说的速度中,指平均速度的是() A.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以9.5 m/s的速度冲过终点线 B.列车提速后的速度达到250 km/h C.由于堵车,汽车的车速仅为1.2 m/s D.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 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中 答案BC 3.(多选)下列说法可能正确的是() A.出租车的收费标准为1.60元/公里,其中的“公里”说的是位移 B.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等于0,而速度却不等于0

2019-2020年高考物理创新题 12物理实验

2019-2020年高考物理创新题12物理实验 1.用螺旋测微器测一金属丝的直径,示数如图所示,则金属丝的直径为: A.3.450 mm B.3.545 mm C.3.950 mm D.3.95 mm 2.用万用表测直流电压U和测电阻R时,若红表笔插入万用表的正(+)插孔,则: A.前者(测电压U)电流从红表笔流入万用表,后者(测电阻)从红表笔流出万用表 B.前者电流从红表笔流入万用表,后者电流从红表笔流入万用表 C.前者电流从红表笔流出万用表,后者电流从红表笔流出万用表 D.前者电流从红表笔流出万用表,后者电流从红表笔流入万用表 3.在测定一根粗细均匀的金属丝电阻率的实验中,电流表、电压表、螺旋测微 器测金属丝直径和直尺测金属丝长度示数如图所示,由图读出金属丝两端的电压U= V,金属丝中的电流强度I= A,金属丝的直径d= mm,金属丝的长度L= cm,根据上述数据,可以计算出所测金属丝的电阻率ρ= Ω·m.

4.读出下列测量仪器的示数 ⑴用游标卡尺测量工件的厚度,示数如图所示,则读数为cm. ⑵用机械表测定时间,示数如图所示,则读数为s. ⑶多用表的红、黑两个测试笔短头分别插入表盖正负孔中,红表笔应插入插孔. ⑷用多用表欧姆挡测量某电阻值的示数如图所示,则电阻值为Ω,若想测量更精确些,选择开关应选欧姆挡位置. 5.如图各表示一个演示实验:

⑴图甲中,木槌打击弹簧片后,你观察到的现象是;这现象表明。 ⑵图乙中,接通开关时,观察到金属棒动起来,这说明,断开开关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向左滑动一段距离后,再接通开关时你观察到;这现象说明。·6.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打点记时器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 为50Hz,记录小车做匀变速运动的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选择0~5的6个计数点,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没有画出.纸带旁并排摆放着最小刻度为mm的刻度尺,零点跟“0”计数点对齐,由图可以读出1、3、5三个计数点跟“0”点的距离d1= cm,d2= cm,d3= cm.计算小车通过计数点“2”的瞬时速度为m/s,通过计数点“4”的瞬时速度为m/s,小车的加速度是m/s2.

浙江高考改革最新方案,浙江2021新高考政策详细解读.doc

2019年浙江高考改革最新方案,浙江2021年 新高考政策详细解读 浙江高考改革最新方案,浙江2021年新高考政策详细解读 面对高考新政考生和家长应该怎么做?这些有可能影响和改变一代学生命运的事情,与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弄不清楚的考生和家长势必要吃很多亏。浙江新高考改革方案是什么呢。小编带你一起来了解关于浙江新高考改革新政策解读的相关知识,仅供参考,具体信息以官方发布为准。 一、浙江新高考改革时间安排 启动时间:2014年 执行时间:2017年 二、浙江新高考改革详细要点解读 1、必考科目语数外3门,每门满分150分; 2、选考科目实行7选3 模式,每门满分100分,每科最多考2次; 3、考生总成绩满分750分; 4、语文、数学成绩当次有效,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2年有效; 5、外语每年安排2次考试,1次在6月,考试对象限于当年高考生;1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

6、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 三、浙江高考改革方案细则 全面深化统一高考招生改革,进一步完善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和“三位一体”招生改革,加快建立多类型、多元化考试招生制度。 统一高考招生 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高中学考)相结合,考生自主确定选考科目,高校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及其他选拔条件要求,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1.科目与分值。 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门。外语分为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 选考科目: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得分计入考生总成绩;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考生总成绩满分750分。 语文、数学成绩当次有效,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2年有效。 2.考试。 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突出能力立意。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届新课标高考物理试题创新设计(3)

2020届新课标高考物理试题创新设计(3) 1.〔16分〕 所示是建筑工地常用的一种〝深穴打夯机〞,电动机带动两个滚轮匀速转动将夯杆从深坑提上来,当夯杆底端刚到达坑口时,两个滚轮彼此分开,将夯杆开释,夯杆在重力作用下落回深坑,夯实坑底。两个滚轮边缘的线速度恒为v=4 m /s ,滚轮对夯杆的压力F N =2×104N ,滚轮与夯杆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夯杆质量 m=1×103kg ,坑深 h=6.4 m ,取 g=10m /s 2.求: 〔1〕夯杆自坑底开始匀加速上升,当速度增加到4 m /s 时,夯 杆上升的高度; 〔2〕夯杆自坑底上升的最大高度; 〔3〕每次滚轮将夯杆提起的过程中,电动机对夯杆所做的功. 2.〔18分〕 如下图,一根长为L 的绝缘刚性轻绳一端连接一质量为m 、带电量为-q 的小球,另一端与悬点A 相连。假如在悬点A 放一个电荷量为+q 的点电荷,要使小球能在竖直平面内做完整的圆周运动,那么小球在最低点的速度最小值应为多少? 3.〔8分〕【物理—物理3-3】 如下图,气缸内封闭一定质量的某种理想气体,活塞通过滑轮和一重物连接并保持平稳,活塞距缸口0.5m ,活塞面积10cm 2,大气压强 1.0×105pa ,物体重 50N ,活塞质量及一切摩擦不计。缓慢升高环境温度,使活塞刚好 升到缸口,封闭气体吸取了60J 的热量。那么 〔1〕封闭气体的压强如何样变化? 〔2〕气体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4.〔8分〕【物理—物理3-4】 如下图截面为矩形的平行玻璃砖,图中的MN 垂直NP ,一束单色光从MN 上的一点进入玻璃砖后,又从NP 上一点B 返回空气中,入射角α和出射角β。 〔1〕求玻璃砖的折射率。 〔2〕假设n =2/6,0≤α≤π/2,求β的最小值。 5.〔8分〕【物理—物理3-5】 一个静止的氮核14 7N 俘获一个速度为2.3×107m/s 的中子生成一个复核A ,A 又衰变成B 、C 两个新核.设B 、C 的速度方向与中子速度方向相同,B 的质量是中子的11倍,速度是106m/s ,B 、C 在 V 0 L q

高考物理考试说明解读

解读 2008年高考物理考试说明 2008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物理科)依据教育部制订的《新课程标准》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同时也参照了《2007年全国统一考试物理科考试大纲》,结合了江苏中学物理教学实际。与以往相比,《说明》有以下几个特点: 关注变化: 1、突出主干知识 在《说明》中明确地将高中物理知识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为必修1、必修2、选修3-1和选修3-2模块。这些模块中包含了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对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考查历来都是高考物理最重要的目标,高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既全面又突出重点。高考历来都是以能力立意,而知识是能力的有效载体,所以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是必然选择。 2、前移考试重心 在《说明》中明确规定必修1、必修2、选修3-1和选修3-2模块等必考模块占分比例为80%,而选考模块选修3-3、选修3-4和选修3-5的占分比例为20%。近年来,江苏题一直在不断加强近现代物理知识的考查。对热光原部分一直情有独钟。在06江苏考题中的前6道选择题中有5题属于这部分。在实验题中有一道光学题。在计算题还有一道15分大题目。但是,在新高考中模块"3-4"和"3-5"的地位下降了,会受到占分比例的约束。 3、改变综合格局 《说明》中明确规定有必考模块和选考模块之分,而选考内容的交叉性和错位性,决定了选做题选择的多样性。所以,必考模块和选考模块之间的交叉和综合会因此而割裂。如"动量"在3-5模块中,而"机械能"在必修2中。因为有的考生不选3-5模块,所以传统的动量与能量的综合题不会出现。 4、实验考查与往年不同 今年没有象往年那样单列出实验目录,而是将实验考查的内容与知识内容合为一体。在必考模块中,一共列出了7个探究性实验。在选考模块中,模块3-3、3-4和3-5中分别列出了1个、2个和1个探究性实验。《说明》中有这样一段话:"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备考建议: 1、复习中要善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培养信息加工能力。进而通过比较、联想、分析、抽象、概括、综合和归纳等手段,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平

2020届新课标高考物理试题创新设计(2)

2020届新课标高考物理试题创新设计(2) 1.〔14分〕一个质量为m =0.20 kg 的小球系于轻质弹簧的一端,且套在光滑的竖直的圆环上,弹簧固 定于环的最高点A ,环的半径R =0.50 m ,弹簧原长L 0=0.50 m ,劲度系数为4.8 N/m ,如下图,假设小球从图示位置B 点由静止开始滑到最低点C 时,弹簧的弹性势能E 弹=0.060 J,求:〔1〕小球到C 点时的速度r C 的大小。 〔2〕小球在C 点时对环的作用力〔g =10 m/s 2〕。 2.〔19分〕电子束从阴极K 处无初速度开释,经电压为U 0的电场加速后连续射入水平放置的平行金 属板中央,极板的长度为L ,板距为d 1,两极板与互相平行的间距为d 2的直长金属导轨相连,有一根金属棒AB 垂直于导轨在导轨上向右滑动〔各处接触良好〕,导轨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中,方向如下图。〔1〕假设要电子束能顺利通过水平放置的平行板而不至于打在极板上,求棒AB 垂直向右切割磁感线的速度的取值范畴;〔2〕在原图中定性地画出电子穿过平行板的可能轨道〔画出三条有代表性的〕。 U + -d 10>A L K d 2 v 3.〔16分〕如下图是游乐场中的滑道模型,它位于竖直平面内。圆弧轨道AO 是半径为R 的1/4圆周, 在O 点轨道的切线是水平的。B 点位于水池边,0、B 在同一竖直线上,o 、B 之间的距离为R ,水面与地面在同一水平面内。一小滑块自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不计小滑块与轨道间的摩擦和空气阻力,求: 〔1〕小滑块刚要到达0点时,轨道对它的作用力的大小; 〔2〕小滑块的落水点与B 点的距离。

物理创新题选

物理创新题选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物理创新题选 一.分子运动看不见、摸不着,不好研究,但科学家可以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认识它,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下面是小红同学在学习中遇到的四个研究实例,其中采取的方法与刚才研究分子运动的方法相同的是: A、利用磁感线去研究磁场问题。 B、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通过电路中的灯泡 是否发光去确定。 C、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时,先使电阻不变去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然 后再让电压不变去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D、研究电流时,将它比做水流。 二.请同学们阅读自学下列文章: 牛顿第三定律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要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施力物体是不是也要受到受力物体给予它的力呢力是物体间的单方面作用,还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用手拉弹簧,手的肌肉收缩发生形变,同时弹簧也发生形变,这时不但弹簧受到手的拉力,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坐在椅子上用力推桌子,会感到桌子也在推我们,我们的身体要向后移,在平静的水面上,在一只船上用力推另一只船,另一只船也要推前一只船,两只船将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图(1))。在水面上放两个软木塞,一个软木塞上放一个小磁铁,另一个软木塞上放一个小铁条(图(2))。可以看到,由于小磁铁和小铁条相互吸引,两个软木塞相向运动起来,地球和地面上物体之间的作用也是相互的,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重力),地球也受到地面上的物体的吸引。 观察和实验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 .............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常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把互相作用的两个力分成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把两个弹簧秤A和B联结在一起(图(3)),用手拉弹簧称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对它的作用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反作用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个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拉弹簧的力,弹簧秤的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这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山东高考大纲物理

2018高考大纲发布(物理) 物理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查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 推理能力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 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和分析。 5. 实验能力 能独立地完成表2、表3 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能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订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在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并且,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

2020年高三物理创新设计试题

2020年高三物理创新设计试题 1.〔16分〕 所示是建筑工地常用的一种〝深穴打夯机〞,电动机带动两个滚轮匀速转动将夯杆从深坑提上来,当夯杆底端刚到达坑口时,两个滚轮彼此分开,将夯杆开释,夯杆在重力作用下落回深坑,夯实坑底。两个滚轮边缘的线速度恒为v=4 m /s ,滚轮对夯杆的压力F N =2×104N ,滚轮与夯杆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夯杆质量 m=1×103kg ,坑深 h=6.4 m ,取 g=10m /s 2.求: 〔1〕夯杆自坑底开始匀加速上升,当速度增加到4 m /s 时,夯 杆上升的高度; 〔2〕夯杆自坑底上升的最大高度; 〔3〕每次滚轮将夯杆提起的过程中,电动机对夯杆所做的功. 2.〔18分〕 如下图,一根长为L 的绝缘刚性轻绳一端连接一质量为m 、带电量为-q 的小球,另一端与悬点A 相连。假如在悬点A 放一个电荷量为+q 的点电荷,要使小球能在竖直平面内做完整的圆周运动,那么小球在最低点的速度最小值应为多少? 3.〔8分〕【物理—物理3-3】 如下图,气缸内封闭一定质量的某种理想气体,活塞通过滑轮和一重物连接并保持平稳,活塞距缸口0.5m ,活塞面积10cm 2,大气压强1.0×105pa ,物体重50N ,活塞质量及一切摩擦不计。缓慢升高环境温度,使活塞刚好升到缸口,封闭气体吸取了60J 的热量。那么 〔1〕封闭气体的压强如何样变化? 〔2〕气体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4.〔8分〕【物理—物理3-4】 如下图截面为矩形的平行玻璃砖,图中的MN 垂直NP ,一束单色光从MN 上的一点进入玻璃砖后,又从NP 上一点B 返回空气中,入射角α和出射角β。 〔1〕求玻璃砖的折射率。 〔2〕假设n =2/6,0≤α≤π/2,求β的最小值。 5.〔8分〕【物理—物理3-5】 一个静止的氮核14 7N 俘获一个速度为2.3×107m/s 的中子生成一个复核A ,A 又衰变成B 、C 两个新核.设B 、C 的速度方向与中子速度方向相同,B 的质量是中子的11倍,速度是106m/s ,B 、C 在同一匀 V 0 L q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