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群体中个体的理性与非理性之冲突

浅析群体中个体的理性与非理性之冲突

浅析群体中个体的理性与非理性之冲突
浅析群体中个体的理性与非理性之冲突

浅析群体中个体的理性与非理性之冲突

——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象与骑象人》公元前399年,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不敬城邦所敬的诸神而引进了新神”以及“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两项罪名被崇尚民主的古希腊人民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民主的投票判处死刑。那一刻,民众的意志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大众的力量轻松的战胜了一个年迈的老人。正如苏格拉底在最后一刻所言:“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活着,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虽然苏格拉底的肉体消失了,但是却因其从容坦然而英明远播,而彼时雅典的民主大众却永远只能和“群氓”联系在一起。1

无独有偶,崇祯三年八月,明思宗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罪名,按照“磔刑”(分裂肢体)被处死于西市。行刑时,围观群众生啖其肉,据张岱记载:“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2而如今,袁崇焕得以沉冤昭雪、千古留名,彼时的围观群众却因其恶劣的行径为后人所不齿。

这两个历史事件中,“群众”所表现出的残忍行为在我们现在看来似乎非常不可思议。为什么我们一直认为是良善之躯的普通大众会做出如此疯狂而又荒唐的举动?这些群体中难道就没有有良知、有理性的个体吗?如果有,为什么个体的理性却被完全淹没在群体中?如果时光倒转,我们就是当时的群体中的一员,我们又会有怎样的举动?种种疑问不禁涌入脑海。

在本学期的法社会学课中,我们三十几名同学有幸和郑老师一起以Seminar 的方式对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勒庞以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分析社会变革的参与主体——群众的行为及心理特点。经验性的阐述了大众非理性且充满变数的心理世界。这本书更犹如一面直击人类内心世界的明镜,细细想来,那些投票处死苏格拉底、生啖袁崇焕的人不就是这面明镜中所映射出的逐渐丧失个性的“乌

1朱承:“警惕‘乌合之众’”,载《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11期,第129页。

合之众”吗?在这面镜子中我们又何尝没有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我看来,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动物,原因就在于人类能够理性的思考,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正如《乌合之众》所展示的那样,理性的个体往往在群体中表现出集体无意识性,并且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举动。由此可见,事实上在群体中,个体的理性与非理性有时候存在着巨大的冲突,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冲突?我们又如何避免使自己沦为“乌合之众”?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思考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与《乌合之众》一样,《象与骑象人》也是一本十分有意思的书,作者乔纳森·海特是美国著名积极心理学家,“坦普尔顿奖”获得者。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融合多学科知识,以现今神经科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大量的心理学实验,探讨他所提出的有关幸福的假设,生动而有趣。书中关于个体的理性与非理性之冲突的分析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一、冲突产生的原因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对勒庞笔下的“群体”做一个简单的界定,这里的“群体”指的是“心里群体”,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聚集在一起的个人。有时,即使有组织的一群人同时聚集在同一地点也未必构成勒庞笔下的群体,例如,纯粹为了上课而聚集在课堂的学生们;相反,即使没有物理意义上的聚集,但如果成千上万的个人却因为某个偶然事件而产生了心理以及情感上的共鸣也足以使他们构成一个“群体”。勒庞指出,“心理群体一旦形成,它就会获得一些暂时的然而又十分明确的普遍特征。”3洞察力极强的他甚至发现,“群体中的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即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他表现的身不由己,残暴而狂热。”4一言以蔽之,集体的无意识代替个体的有意识成为群体行为发生时的基本心理状态。这里的“无意识”指缺乏理性、推理能力低下、少有深思熟虑而混沌懵懂。5勒庞在书中以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群众运动中发生的

3[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0页。

4同上,第56页。

5吴茂华:“被压倒的理性——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西斯群众心理学》”,载《书屋》2004

大量事例为例揭示了群体的这种无意识以及个体的非理性。例如,在法国大革命精神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巴黎市民几天之内虐杀了关在监狱里的僧侣贵族一千五百多人,连十二三岁的孩子都不放过。更不可思议的是,在行刑现场,家庭主妇们以一睹贵族被杀为荣,所有的狂热分子们都坚信自己是在为正义而战,在替天行道!这一“轰轰烈烈”的行为不免使我们想起上世纪发生在我国的那场浩浩荡荡的“文化大革命”,情绪激昂的群众高喊着口号,为了崇高的事业上演了一出又一出闹剧。

在勒庞看来,群体表现出的一些特征源自于“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具体而言,是由责任感的消失、传染现象以及易于受暗示等因素造成的。同时,作者举了催眠的例子,旨在证明长期融入群体行动的个人,久而久之会发现或是因为催眠的因素,或是由于其他未知的原因,自身的大脑活动被麻痹了,变成了自己的神经中枢受催眠师支配的一切无意识活动的奴隶,自己独立的人格已消失的无影无踪。6在我看来,作者给出的这种解释太过泛泛,不够准确。所谓群体的无意识性归根到底是群体中个体行为的外化,群体的无意识性实质上是由个体决定的,即特定情形下个体的理性或是非理性直接决定着群体的外在表现。

《象与骑象人》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人类的心理,有一半正如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而另一半则是像是一个理智的骑象人。这两个分裂的部份,造成人们常陷于理智与非理智的思想争战中。这一理论与弗洛伊德提出的模型有异曲同工之妙,弗洛伊德指出人格分成三个部分:自我(即有意识、理性的自我)、超我(道德良心,有时会过于拘泥于社会规范)、以及本我(即享乐的欲望,总想及时行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目的就是通过强化自我,让自我能更好的控制本我,并摆脱超我的束缚。7我认为,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之所以会出现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原因就在于“分裂的自我”,即个体心理存在分裂性。

首先,从生物学角度进行分析。神经解剖学和脑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脑分成左、右两半球,胼胝体是沟通左右半球的神经纤维。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对药物治疗无效的癫痫病人,采用切断胼胝体的办法。这么一来,癫痫病发作虽然停止了,但大脑两半球却被分割开来,“老死不相往来”,不仅信息不通,连

6同上,第55页。

行动也互不配合,于是形成了所谓的“裂脑人”。此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系教授斯佩里等人,对裂脑人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斯佩里让裂脑人按他的话举手或屈膝,结果,病人的右侧身体服从了命令,而左侧身体却不听指挥。把裂脑人的双眼蒙上以后,用手接触他身体左侧的任何部分,他都说不出被接触的部位。斯佩里将一张年轻女人照片的左半部和一张小孩照片的右半部,拼成一张照片;然后采用一种特殊的方法,使这张照片的左半部正好置于裂脑人的左半视野,右半部置于他的右半视野,要他指出、说出看见了什么,结果,他手指着青年女子的照片,嘴里却说看见了小孩的照片。在这里,人体的左侧和右侧各行其是了,思维发生了分裂,在一个人身上好象出现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思想。据此,斯佩里认为,裂脑人具有两个精神,是两个人。当然,也有很多科学家认为,就像司机可以一边开车一边聊天一样,裂脑人所表现出的反常现象在正常人身上也同样存在,所以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统一的精神,并不存在分裂。8虽然有关裂脑人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大争议,但是对于心理学来说,这一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至少它说明了人的心理是由几个部分联合组成的,有时候它们并不统一,而可能出现意见相左、各行其是的情况。9

有关额叶皮质的研究似乎更能有效的解释本文所说的心理分歧。在《象与骑象人》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一个例子,当下丘脑部分区域直接受到细小电流的刺激时,老鼠、猫等其他哺乳动物会变得贪吃、狼吞虎咽或性欲高涨,由此可以看出,下丘脑、海马等组成的边缘系统隐藏着许多基本的动物本能。相反,当人的额叶皮质受到伤害时,人的性与及攻击行为有时会明显增强,因为额叶皮质是压抑或抑制冲动反应的要害。下丘脑像是前文所说的那头桀骜不驯的大象,而额叶皮质则更像是那个理性的骑象人。有此可见,我们人类的理性其实非常依赖复杂的感情,而只有当理性(额叶皮质)和感情(下丘脑)携手工作时,人类才会表现出聪慧的行为,然而人类的情绪(大象)其实是很不安分的,理性(骑象人)对它的控制也是十分有限的。

其次,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观察。与生物学领域的科学家们一样,社会心理学家们也发现,人类的心理一直有两套处理系统在运作:控制化处理过程和

8摘自百度百科,参见https://www.doczj.com/doc/7a7980731.html,/view/194822.htm,最后访问时间2012年4月15日。

自动化处理过程。10约翰·巴奇的实验显示,大部分的心理历程都是自动发生的,根本无需我们有意识的去注意或控制,大部分的自动化处理过程属完全无意识状态,尽管某些部分显示出有自觉性。11这一结论与勒庞的观察不谋而合,也许群体所表现出的无意识正是个体自动化的一种体现。社会心理学家韦格纳试图以实验的方式研究人体的这一自动化系统,实验中,他要求实验对象努力不要去想某样东西,比如白熊、事物或某种众人心中已定型的事物。实验的结果显示,这真的很难办到,而且当志愿者一停止压抑这个念头,这个念头马上便排山倒海般的涌入脑海,这时要摆脱这些念头就变得更加困难。韦格纳对这一现象给出一个简单的解释:人类的自动化处理过程每天会产生好几千个想法及影像,这通常是通过随机联想形成的。那些一直缠绕在我们脑中的念头或影像,通常都是特别令人震惊、一直想压抑或否认的念头。我们之所以会压抑这些念头,并不是因为内心深处知道它们是真的,而是因为它们很恐怖或令人感到羞耻。12韦格纳的这一解释似乎能很好的回应勒庞对于群体中个体行为所做的观察,处于群体中的独立个体,其内心深处原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念头或影像,但是却被自己压抑着。当处于群体中时,由于他人的怂恿、激励,内心的念头很容易被放大,这其中当然包括一些邪恶、令人羞耻的念头。

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曾说:“理性,应该只是激情的奴隶,除了服从之外,没有其他可能。”虽然休谟的论断有些言过其实,但是却道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我们往往会发出一大堆声明、誓言,下无数次的决心,但老是发现自己的意志力竟然如此的软弱。更多时候,我们会以为自己在跟自己的潜意识、本能对抗,犹如骑象人在极力控制着大象,但其实,这二者都是我们整个心理的一部分。理性与非理性共存于我们的心理,只是在不同的时候某一方占上风而已。

二、如何避免成为“乌合之众”?

古斯塔夫·勒庞认为,即使是一个个有自身独立见解的人,一旦加入受人民至上这种意识形态蛊惑的群体中,也会丧失了自我,成为乌合之众,做出令人发

10同上,第11页。

11同上,第12页。

指的行为。在我看来,虽然每个个体的思想中理性与非理性的作用同时存在,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避免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那么,是不是可能存在这样一种假设——既然处于群体中的我们可能成为乌合之众,那么我们远离群体,脱离群体独立生存可以吗?显然这是行不通的,人类作为社群行动物是这一物种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经过千百年的进化,这种社群性已经成为人类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19世纪末,社会学奠基人涂尔干搜集欧洲各地的资料,研究影响自杀率的因素。所有的数据都显示:社会规范、联系与义务越少的人,越可能自杀。这一调查反映出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每个人类个体都需要一份归属感,我们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单独生存。当然,此处所讨论的群体与勒庞笔下的“心理群体”在外延上并不完全等同。

既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那么为了避免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改变自我。

首先,保持个体的独立性。虽然勒庞一再强调即使独立的个体在受到蛊惑时也会成为乌合之众,我也很赞同这一观点。但是我认为,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有意识的加强自身人格、思想的独立性,在成为特定“心里群体”中的一员时,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理性会战胜非理性,做到不“同流合污”。罗马皇帝马可·奥里利乌斯曾经说过:“整个宇宙就是无止尽的改变,你认为声明本身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佛陀也曾说:“诸法益无先导,意主意造作。”两位智者的话道出了一个通俗的心理学概念: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只有通过我们自己对事件的诠释才能影响到我们,所以只要我们能控制自己对事的诠释,我们就能控制自己的世界。13这不由使我想起在微博上发生的一件事情,2011年五一假期,武汉的一位13岁的“五道杠”少年突然在网络上“走红”。在新浪微博上,对他比较全面的转发是这样的:“黄艺博,肩挂五条杠臂章的武汉市少先总队副总队长,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如今12岁的黄艺博已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100多篇文章。”并附上了他颇具“官腔”的照片。一时间“共产主义的接班人终于出现了,转世啊穿越啊什么的都是浮云”“中国少先队武汉市总队长黄艺博同志!五条杠的你伤不起啊!动作真是官场的真实写照啊”等一系列的激烈反讽转发遍布了各大微博平台,仅新浪微博截止到5月4

日就有162986条关于他的评论,位居新浪热门话题排行榜第四。14在这个例子中,众多的转发者在微博上将一个13岁的孩子当作靶子肆意的进行语言的狂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对“官样小大人”的攻击?原因就在于许多官员的负面形象导致了大众对“官样”、“官腔”的反感。换言之,正是因为转发者的内心充斥着这种先入为主的认识,出于对社会现象的“内心诠释”才做出这样的举动。如果进行独立的思考,不难发现,这样的举动很有可能使这个年仅13岁的孩子的心理受到严重伤害,转发的行为也可能会因此而停止。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要做到人格的独立、思想的独立确实难度极大,但是有这种意识终归是有益的。就像象与骑象人这个生动的比喻,虽然我们内心深处这头桀骜不驯的大象很多时候都不听骑象人的指挥,但是骑象人积极主动的控制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大象的任意妄为。

其次,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提高自己的情绪智商。所谓“情绪智商”,是指了解及节制自己的感觉与欲望的能力。在乔纳森·海特看来,“一个情绪智商高的人,其内心的骑象人必然技巧高超。”1970年,斯坦福大学的米歇尔教授主持了一项实验,被试对象为一群四岁的小孩子,实验人员分别将两盘棉花糖摆在每个小孩面前,一个盘子中放一块,另一个盘子中放两块。实验人员对小孩子们说,“叔叔要离开教室几分钟,如果你能等我回来,你就能吃到两块棉花糖,但是如果你不想等,就按这个铃,但是只能得到一块棉花糖。”1985年,米歇尔又给这些被试小孩的父母发了一份调查问卷,主要是关于孩子的个性问题进行调查,例如,面对挫折的能力,大学入学考试的成绩,是否是个为了将来而会将满足感摆在后头的人等等。通过两次实验结果的比较,米歇尔发现1970年的实验中,小朋友按铃前所等待的时间不只预测出孩子父母对其在青少年时期的评语,还可大概估算出其上一流大学的可能性。四岁时能克服刺激性控制,把满足感往后多拖延几秒钟的孩子到青年时期也更能抵挡得住诱惑,集中注意力。这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恰好印证了我们中国的那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当然,更说明了提升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性。

我们的“心”,是头放任的大象,我们的“智”,是具备掌控能力的骑象人。不安分的大象总是想摆脱试图控制它的骑象人,在这样的情形下,人类的理性与

14蔡楚鸿:“微博乌合之众——运用《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解读微博的信息传播”,载《今传媒》2011年

非理性便总是会产生激烈的冲突。这种冲突在“乌合之众”中更是容易被扩大化、夸张化,由于我们内心的这头大象是受自动化系统控制的,所以骑象人很难实现对它的掌控,换言之,非理性的行为极易因周围环境的影响而爆发。但是,既然我们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我们就有责任积极的发挥骑象人的作用,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主见、有信念、有预见性的理性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的做到不被蛊惑,不被愚弄,不因丧失辨别力而成为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

大学生非理性网购行为动机分析

大学生非理性网购行为动机分析 大学生非理性网购行为动机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问卷,探索大学生非理性网购行为的各种动机,结合相关文献查询,对大学生非理性网购行为的动机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而提出相对引导大学生理性网购的对策和建议以便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 【关键词】非理性网购;动机 一、调研背景与原因 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有着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在经济上尚未独立,消费行为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消费观念超前与消费实力滞后的矛盾,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的影响,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难免会存在一些非理性的网购行为,这势必会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大学生的非理性网购不仅对个人,而且对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消极影响。大学生网购行为的产生源自于网购动机的直接推动,大学生网购行为的各种类型,从大学生的网购动机那里都可以找到动因。我们可以根据网购者的各种外在表现来判断一个人的动机,用推理的方法来研究个体的动机,进而认识和了解他的行为。因此,对大学生的非理性网购动机进行调研十分具有必要性。 二、内容与分析 (一)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查找文献提取出如下几类动机,在上述网购动机中,大部分属于非理性网购动机,如外观漂亮、流行时尚、产品新奇、名牌、凸显个性需要、心情好等,如以完全不同意=1,基本不同意=2,不确定=3,基本同意=4,完全同意=5,这些非理性网购动机项目的得分出奇地高。下面给出,各项动机的得分情况,其中项目得分=人数*分值将质量相对好,学习辅导需要,特长培训需要,工作发展需要,满足实际需要,人情交流需要,产品性能好归为理性网购动机;将外

理性行为疗法

理性行为疗法 着 历史渊源 绪论 安可夫与格拉赛(Arnkoff & Glass,1992)曾简略介绍过认知治疗法的历史。这些治疗取向都是在行为疗法当红时兴起的。五O年代,艾里斯发展出着名的理性疗法,该法旋即改名为「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到了一九九三年,他又宣称改名为「认知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理由是本疗法强调认知、情绪、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跟拉扎击斯的多重模式治疗法一样,认知行为疗法开创了许多思考、感受与行动导向的方法。跟行为疗法一样,认知行为疗法之间也有许多分歧,并且尽管它们之间有其共通处,但是却很难准确地整合为统一的理论。 认知行为疗法与另外几个学派不相同--即精神分析疗法、个人中心疗法、和完形疗法。艾里斯的认知行为疗法能挑战我们去思考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一些基本课题。认知行为疗法与认知疗法、行为疗法有许多相似之处,强调思考、判断、决定、分析、

行动。认知行为疗法具有高度的教诲性及指导性,对想法与感受都很重视,其假设是:认知、情绪、和行为有明显的交互作用,而且有可逆的因果关系。由于认知行为疗法在发展上不断强调这三者的重要性和它们的因关系,因此可视为多模式和折衷取向的学派(Ellis,1979a,1979c,1979e,1987a,1994,1995)。 行为疗法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视认知是行为的一部分,也是可以学习和矫治的。玛赫尼(Mahoney,1977)更以「认知革命」一词来形容这个新观点,也即开始认清个人事件与人际互动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重要性。这次革命中,许多治疗方法与技术开始将认知的观念融进行为的临床实践中。虽然这次革命曾经受到行为疗法一些从业人员的抗拒,但它还是业内生存下来了(Dobson,1988b)。 当REBT变得更广为人接受时,行为疗法也开始发展认知方面的观点,并设计出矫治认知的技术。其观点的基本假设是:人们对于生活中事件与情况的理解,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认知行为疗法对认知的观点则是:重整一个人的自我陈述语句将会导致行为的重整。麦新懋(Meichenbaum,1977)提到,在学习理论的构架下,当事人的认知就像可观察到的外显行为一样可以加以矫正。因此,行为技术除了可用来矫正外显行为,如操作制约、示范、和行为练习(在治疗中练习某一技能,为预期的情境

小议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小议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内容提要:在认识活动中,人的理智、情感、意志是融合在一起的。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但同时也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促成认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由现象向本质飞跃。我们在认识过程中,既要看到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的消极作用,要在理性因素的主导下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最终促进认识活动的发展。 关键词: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并非只有理性、理智和逻辑的因素起作用。不可否认,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活动、认识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否认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恰恰相反,非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十分重要,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一个有意志、有情感并有认知能力的统一整体,人的任何心理因素,包括非理性因素必然会参与到认识活动中,对认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非理性因素的内涵 (一)关于理性因素的内涵 对于理性的界定,学界中有着不同看法,不过比较普遍的界定方式,是把理性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理性是指认识运动过程中的感性反映形式和理性反映形式,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认识形式;狭义的理性仅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逻辑思维形式。而理性因素则是指认识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能力,指认知性的意识,包括人的理智、思维和逻辑等因素。 (二)关于非理性因素的内涵 所谓非理性因素是指那些与理性因素相对的,理性思维所不能理解、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主体心理形式。而非理性因素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说,在人的知、情、意这三大类意识要素中,“知”包括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属于人的理性因素;“情”和“意”包括动机、欲望、信仰、习惯、本能等,这些精神要素一般不以理性思维为基础,在主体结构中属于非理智、非认知的方面,因而被称为“非理性”的因素。广义的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猜测、顿悟、直觉、灵感等,也包含在人的“非理性”当中。因此,非理性性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人的非理性因素分为两类,前一类——情感与意志——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而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并对其发生影响;后一类——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虽然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它同逻辑的、自觉的理性思维相比,具有不自觉的、非逻辑等特点,因而在广义上也属于“非理性”因素。 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马克思参考答案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到,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理论基础。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意义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各具特点。二者的辩证关系是:一是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二是二者相互区别,普遍性是共性、一般,特殊性是个性、个别,共性指包含个别事物共同本性的东西,并不包含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 8、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理性与非理性的较量

一个人生存在世上,要面对好多的人,有强者、弱者,还要处理好多的事情,要面对机遇的不同选择。由个人构成社会这个复杂的群体,而社会中的种种怪异现象,实质上是每个人不同的处世态度所造成的。这就是理性与非理性的较量。 在人的精神领域中,理性和非理性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着的。但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崇尚理性,排斥非理性,已司空见惯。要么认为非理性就是“不要理性”、“否定理性”、甚至“丧失理性”;要么将非理性同非理性主义混为一谈。其实,理性、非理性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工具”,无时无刻不在人的认识、生活和实践中相辅相成地发生着影响。“理性是文明进步的导向,非理性是历史前进不可或缺的动源”,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透过博弈论,面对复杂的社会,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除了考虑自己的利益,还有很多方面在起着作用。比如,社会价值标准和道德律法,等等。 在很久以前,北美地区活跃着几支以狩猎为生的印第安部落。经过长时间的生存拼搏之后,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有这样一支部落,在狩猎之前,他们请巫师作法,在仪式上焚烧鹿骨,然后根据鹿骨上的纹路确定出击方向。然而,很多年过去了,他们成为了唯一的幸存者;而事先根据过去的成功经验,选择最可能获取猎物方向出击的其他部落,却最终都销声匿迹了。 也许有人会感到不可思议,理性的“科学预测”怎么会败给非理性的“巫师作法”呢?运用博弈论来分析就会发现,这里关键并不在于科学与迷信之间,而在于几个部落的竞争战略有所不同。 依据经验进行理性预测并确定前进方向的部落,或许暂时能够获取到足够的食物,但他们的路很快就会越走越窄。可以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理性”的部落之间,势必产生相同的推测与判断,瞄准同一目标的部落越来越多,他们对猎物的竞争不断加剧,而他们每天的狩猎方向经过“科学分析”之后,变得日趋一致。而问题是在原始的状态下,猎物不会迅速增多,这些部落们只好在同样的狩猎区域,你争我夺、你拦我抢,杀得鱼死网破,结果只能是同“输”而归。 而那个按照巫师作法、焚烧鹿骨的印第安部落,尽管在战术上出现了错误,明显有些盲从和随意,但基于他们当时的条件,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判断,不难发现,他们的核心因素——竞争战略,却要优于竞争对手,那就是他们在发现新市场或者说创造新需求。这样一来,无形之中,他们就避开了与其他部落之间在战术层面的相互厮杀,从而赢得了生存空间。 很明显,在这场理性与非理性的较量中,非理性成了最后的胜者。事实上,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是理性地采取合作性博弈,还是非理性地采取对抗性博弈,关键就在于利益期望这一环节。 假如说每个人都是理性的,那么,当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是理性还是非理性,就要看双方在博弈的时候,理性所起的作用有多大。 在曹操轻松得到了刘表的荆州之后,却遭遇到了赤壁之战的惨败,从此三分天下之势形成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战略功亏一篑。有人说,曹操的这次失败,是偶然的,只是方针的制定上不

互联网环境下非理性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非理性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传统的消费者行为学都假设消费者是理性的,消费者都会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决策。但在实际的消费行为中,消费者还是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发生,文章描述了网络消费者的特征变化,并基于网络非理性消费的表现,从网络购物群体消费特征、消费情景和营销活动刺激三个方面讨论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的非理性消费行为的成因。 关键词:互联网;非理性消费; 营销活动 随着网络购物平台的日益成熟,并且网络购物具有快捷、品种丰富和价格便宜等优点,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了“网购一族”,网络购物已不再是少数人的新潮行为,截止到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数已达到3.38亿人,稳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目前中国网民中,大约4人中有1个人是购物用户。在欧美和韩国等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国家,网民中网络购物比例已经超过了23,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潜力还未完全释放,市场前景诱人。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与不景气的传统零售业相对照的是如火如荼的网络购物,淘宝网的数据显示,2008年淘宝网年交易额为999.6亿元,与2007年的433亿元相比较,同比增长了131%,相当于2008年每一个中国人在淘宝网上平均消费了80元。网络购物的增长速度之快、潜力之大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网络消费者个人用户特征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相对于2008年,2009年中国网民结构特征出现以下变化:①中国网民呈现出成熟化趋势。与2008年底相比,目前30~39岁网民所占比重明显增大,半年来从17.6%上升到20.7%,40岁以上网民规模整体有上升趋势。但青少年仍是网民中的主力军,在总体网民中占比达51.8%。②网民呈现低学历化趋势。以前的文献显示网络群体以高学历人群为主,但随着计算机操作的简易化,学历在小学及以下和高中的网民占比有所上升。③网民最大的群体是学生,因此网民收入结构中低收入者比重较高。但是与2008年底相比,中高收入网民占比增大,月收入1 500元以上的网民占比从40.3%上升至41.8%。 2非理消费性行为的表现 在经济学理论中,总是以假设的“理性的经济人”为前提的,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传统意义上,消费行为被分为两类:理性消费和非理性消费。理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在收入允许的条件下,按照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的消费。非理性消费是消费者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做出的“不合理”的消费决策,它是消费者不按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进行消费,或是消费时没有考虑收入的约束,或是不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进行消费,或是对消费品的判断不足。

2015自然辩证法习题解答

2015自然辩证法习题解答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如何走? 1)牢固树立人口意识和环境意识 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 是可持续发展中最为基本的战略。计划生育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的核心; 环境保护(包括控制污染和改善生态)则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基本国策所规定的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民族的觉悟和共同的努力奋斗。 (2)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建立适合国情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实行全面节约的战略, 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低产出, 高消耗、低效益的局面。选择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的发展方式, 把经济建设、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3)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完成的。只有依靠完善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和强有力的执法监督,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 才能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贯彻和落实。 (4)充分发挥我国智力和人力资源优势 我国各种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几乎都处于劣势, 只有智力和人力资源具有相当的优势。几十年来, 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 独立地发展了自己的高新技术。在走向21世纪之际, 这是我国主要的可依赖的优势条件。 (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世界经济正在日益形成一种互相依赖的格局, 全球性环境问题将整个人类的命运连在一起。从环境保护正在促进产业技术和工艺发生根本性变革这一点出发, 国际环境合作有可能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成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突破口。 2.什么是技术悲观主义?谈谈你对技术悲观主义的看法?

摘-理性情绪疗法分析及其在大学生非理性行为中的运用

理性情绪疗法分析及其在大学生非理性行为中的运 用 (2007-07-24 19:35:33) 转载▼ 摘要:理性情绪疗法(RET) 是欧美盛行的一种认知行为疗法。它以埃里斯的ABC理论为主要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多种治疗模式,运用各种治疗技巧通过改变人们的非理性情绪来达到消除心理困扰与情感障碍的目的。运用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 引导大学生克服由于现实生活和自然环境压力导致的心理困惑和情绪障碍, 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科学的认识模式, 使其保持良好心态, 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生活的质量。 关键词:理性情绪疗法;大学生心理;非理性信念;认知模式 一、RET疗法概述 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 ,简称RET)是20 世纪50 年代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埃里斯(A. Ellis) 创立的。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个案工作方法,是他在多年不断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有独特性的、生动的、指导式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法。因其也采用行为疗法的一些疗法,故被称为一种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该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来访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RET目前在美国和西欧各国的应用正在不断增加。[1] (一)、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框架 1、对人性的基本看法 与人本治疗方法认为的人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倾向不同,埃里斯认为, 人的内心存在两种倾向,人既可以是理性的、合理的, 又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 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 他们就会是愉快的, 富有精神以及行有成效的人; 当人们按照非理性去行动、去思维时,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的思维, 但经常用不合理的思维去面对问题、去行动, 就会使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转化成为内化语言, 则会导致无法排除的情绪困扰。埃里斯指出: “那些持续不断地对我们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 或者就会变成我们的思想和情绪”。 2、ABC理论

论社会中的非理性博弈行为

论社会中的非理性博弈行为 学号:141030017 姓名:陈俊 摘要:传统的囚徒困境理论告诉我们,在完全市场信息的条件及有限理性的限定下,通过重复博弈达到合作的局面基本无法实现。特别是在现今政治、军事、文化冲突下,非利益目标的重要性往往超过了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由此决定了人们很可能采取一种非理性博弈行为。因此,本文在认识“囚徒困境”的基础上,结合非理性因素对于现实博弈的影响,试图论证了在非理性博弈中亦能达到重复博弈期望达到的合作的可能性。 关键字:囚徒困境、非理性博弈、合作 一、囚徒困境及社会中的理性与有限理性行为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的具体内容如下: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逮捕,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审讯,警察告诉他们,如果两个人都坦白,那么每个人判刑8年;如果两个人都抵赖,每个人判刑1年(或许因为证据不足);如果其中一个人坦白,另一个人抵赖的话,坦白的人释放,抵赖的人判刑10年。 在这个博奕中,纳什均衡是(坦白,坦白),尽管从总体上看,(抵赖,抵赖)是对两个人都有益的结果,但由于不构成纳什均衡,所以不是该博奕的解。给定B坦白的情况下,A的最优战略选择是坦白,AB最优战略的组合(纳什均衡)却不是总体最优的选择。有没有可能其中一个人选择抵赖呢?按照人是理性的假设,没有人会积极地这么做,因为如果对方坦白的话,自己就可能被判刑10年,理性的人是不会冒这种风险的。囚徒困境反映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 在这个博奕中,两个博奕方对对方的可能得益完全知晓,并且各自独立作出策略选择。每个博奕方选择自己的策略时,虽然无法知道另一方的实际选择,但他却不能忽视另一方的选择对自己得益的影响,因此他会根据对方两种可能的选择分别考虑自己的最佳策略。 通过运用有限次重复“囚徒困境”博奕的研究结果,我们知道:如果该博奕在后来的时期内不断重复,由于每个博奕方互相知晓对方可能的得益,他们明白即使在最后一轮博奕中,也可能会被对方出卖。因此,在任何一次重复的博奕中都不存在合作的激励因素。从头至尾他们都会出卖对方。博奕双方在决策时

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内容摘要: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非理性因素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中共志愿军用他们坚韧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克服了武器,后勤上的种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是我深刻认识到,非理性因素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关键词:抗美援朝,非理性因素,坚韧的意志,信念,积极 看了《绝地反击》的视频后。我对于抗美援朝的胜利深有感悟。从中,我 还将它与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学到的知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 识是辩证统一的——联系在一起。让我对于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之间的协同 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小小见解。 《绝地反击》这个视频主要讲的是抗美援朝。抗美援朝发生与1950年,当时中国的美国的武器装备与美国的武器装备悬殊太大。当时美国的作战武器有 步枪,机枪,冲锋枪还有重型坦克和轻型坦克,空军战机,而我们中共军队使 用的是步枪和机枪,而且,这些步枪和机枪又是从国民党手中缴获的,有的则 是在二战结束时缴获打的日本制造的武器。从武器上,我们理性的分析下,我 们中国军队是不可能打败美军。然而,事实上是,中共军队充其量只有迫击炮,却在朝鲜打败了全世界军队中火力最强,又完全拥有制空权的美国军队。我们 是胜利的一方。在这场战争中,非理性因素发挥出了它的重要作用。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 本能等意识形式。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中国出兵就朝鲜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国 家的安全着想士兵们,都有着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中共志愿军有种很强大 的非理性的因素在里面。他们有着坚韧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这些非理性因素 调动了中共志愿军的主体精神力量,努力奋战。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共志愿军之所以勇敢,不怕牺牲。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种很强的信念, 他们不想做亡国奴。他们心中有着坚强不屈的信念。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 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的真实性的唯一标准。所以中共志愿军就 真的用实践去证实他们心中所想,那是他们的认识。他们英勇奋战,他们克服 一切困难。不管是武器上的落后,还有后勤上的供应不足。两三个吃土豆,而 且冻得很硬,咬都咬不动。还有天气寒冷的时候,士兵的衣物也供应不足,冻 得发抖。可就要有这些种种的困难。中共志愿军也凭着坚定地信念,坚韧的意 志去实践。通过实践,检验出了他们的认识是正确的。我们的结果是胜利的。 由此,我深深感悟到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所以,在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因素。 在朝鲜战场上的非理性因素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是,也有些非理性因素对认 识起着消极的作用。比如,懒散的心情,不屑的态度等。所以,我们应该以正 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让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 挥积极的作用。在我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会用积极的非理性因素调动我 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板: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板:理性与 非理性因素 考研政治分析题考察不同的知识点,答案的组织和要点侧重也不相同,因此,凯程网考研频道整合了分析题涉及较热的不同知识点时的答题模板,考生可以参考。下面是涉及独立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答题模板。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板: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一、是什么? 理性因素vs 非理性因素 ①定义: 情感、意志(冲动、欲望、想像、直觉、灵感) ②作用: 理性因素:指导、解释、预见 非理性因素:动力、作用、诱发 ③两者关系: 理性因素是主导,理性因素制约非理性因素,但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二、怎么讲 带入材料。 三、怎么干 创新 科学的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合力; 理性分析、严密论证+自信、意志力、发散思维、怀疑精神; 在工作中敢于打破成规,勇于探索,突破前人,创建全新的工作方法; 材料特点:两种不同学科或者不同人的对比; 例题: ①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是什么:理性因素是理智,非理性因素是冲动、欲望、想像、直觉、灵感。理性因素的功能是指导、解释、预见,非理性因素的功能是动力、作用、诱发。理性因素是主导,理性因素制约非理性因素,但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怎么讲:在数学领域里偏重计算,以严格的论证、定理、推倒为鲜明特色,所以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因此在数学领域里2+5必须等于7;与之相反,在艺术领域中,更多的是以灵感、联想和发散思维作为主要手段,没有固定答案有广阔的可能性,所以2+5可能等于10000。 ②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怎么干: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合理,要求我们把理性分析、严密论证+自信、意志力、发散思维、怀疑精神结合,在工作中敢于打破成规,勇于探索,突破前人,创建全新的工作方法。

中国消费者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研究

中国消费者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研究 姚迪 一、引言 消费者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研究的前提是将消费者假定为“理性人”,他等同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论述的“经济人”。“经济人”假设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模型,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之一,西方经济学的诸多命题都是在“理性人”假定条件下推出的。理性人的基本特征是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并非每位消费者时刻都处于绝对理性状态,相反,由情感、直觉、幻觉、下意识、灵感等个人精神因素导致的非理性消费行为也是消费者重要的一类消费行为。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同计划经济时期相比,从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到消费内容、消费手段等消费行为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但由于传统文化、经济能力、观念和消费心理的差异,中国消费者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者群体相比较,消费观念比较落后,消费行为呈现多样化,非理性消费行为随之越来越普遍,所以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就出现了令西方的经济学者十分困惑的现象,例如在中国寻常街头,有人背着路易威登的高价包挤公交,国外的奢侈品品牌在中国出现价格倒挂;在中国股票市场,全民炒股激热市场,股市进入非理性狂热状态;在房产消费市场,高房价逼出畸形购房心态;在汽车消费市场,大多中国消费者把诸如身份、地位和财富等赋予到了汽车身上,盲目拔高消费……面对这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非理性消费行为,在嘲笑之余我们还应给更多予以反思。这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研究中国消费者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消费者理性消费与非理性消费行为的界定 (一)理性消费与非理性消费行为的涵义 1、理性消费行为的涵义及其表现 如前所述,西方古典经济学在研究经济行为时提出“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并以遵循趋利避害原则,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作为行为的终极目的。消费者的消费

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人

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人 一、 人是什么? 这个问题之所以使所有人感兴趣,因为所有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都仿佛感到,这正是在问他自己:我是谁? 于是,一个沉重的事实立刻就会提醒你它的存在:作为一个“人”的自由与责任。 的确,我们都知道我们是人,而且在整个宇宙中,只有我们是人。但是,这么一个离我们最近的问题,其答案却好像离我们最远。因为我们宁愿不去想它,而是用日常生活的繁忙和娱乐把它打发到某个阴暗的角落。 这个问题之所以有趣,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任何一个答案都是不完全的。完全正确的答案只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废话:人就是除了不是人的东西之外的东西。 恰恰是因为所有有意义的答案都是不完整的,“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客观的提问 方式,也不能要求得到一个客观的答案。任何人给出的回答,其实都不过是“人应该是什么”,并且,都只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处境中的临时的解决方案。 二、 谁会问这个问题?人自己。 更具体地说,是哪些人、在什么时候会问这个问题? 在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人认为人是永恒的谜。苏格拉底借用德尔菲神庙的神谕,首先问道:我是谁?苏格拉底由于他的喋喋不休和诲人不倦,最终触犯众怒,被雅典人民判处死刑。苏格拉底曾宣称自己是一只牛虻。牛虻即使被打死,也会紧紧地叮着人的皮肉。苏格拉底确实是这样一只牛虻。 在这之后,人们不再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讨论这么痴迷了,而是自己试着去给出独 特的、有说服力的答案。最经典的定义是亚里士多德给出的: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亚里士多德还说,人只有在有闲暇的时候才会去想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整天为了生计而疲于奔命的人不会去想这些问题,因为这种问题是需要高于实用智慧的理论智慧才能加以思考的。 但是在今天,我们看到,恰恰是那些前途未卜、迷茫彷徨的年轻人,或者是那些被排挤到社会底层、边缘的人们才会真诚地质疑:人是什么?也就是说,那些并不显示出有很多实用智慧的人,才最容易去玄想。他们想通过质疑和幻想,推翻压在他们身上的社会枷锁,并摆脱他们自己强加给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他们想活得更明白,进而,活得更好。 所以,“人是什么”这个问题,至少在自发提出问题的人那里,决不是为后来的一些百无聊赖的空想家或处心积虑的意识形态制作家们准备的一个为了装点门面而进行的思维游戏,而是一场人们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求得公平和正义而进行的严肃的斗争。 在与古希腊同时代的先秦时期的中国,人们却不问这个问题。先秦诸子的提问方式更加直接:人应该怎么生活?国家应该怎么组织和治理?而且,在这两个问题中,后一个才是根

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往往将理性同直观、直觉、本能等对立起来 非理性主义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和伦理学中流传颇广。如信仰主义者的非理性主义宣扬盲目的信仰;叔本华宣扬无意识的意志,断言理性和科学不适用于道德范围;尼采宣扬“权力意志”论,鼓吹非道德主义;柏格森宣扬直觉;存在主义宣扬存在不是客体而是主体,“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否认道德规律的客观性,等等。这些都是非理性主义的表现。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的各种非理性因素,同时夸大理性的局限和缺陷,它否认理性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指出存在本身就具有非理性和非逻辑的性质。非理性主义在本体论上否认世界是一个合乎理性的和谐的整体,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无序的、偶然的、不可理解、甚至荒诞的世界。 从20 世纪开始,非理性主义成了风靡西方的思潮,在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政治等领域广泛流传。 至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非理性主义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就进入了国内文学及其研究现场,并且受到某些学者的大力推崇。这种文学倾向发展到极致,就是④以本能与身体为核心,鼓吹野性和纵欲,反对道德伦理、亵渎崇高、消解历史。 进入21世纪以来,非理性主义思潮再次在国内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掀起波澜,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最近一两年,这一现象有增无减。甚至到了严重危及文学健康发展的地步 党圣元等学者尖锐地指出,除了热衷于本能癫狂,沉溺在下半身狂欢,迷恋于丛林法则外,⑤叙事空转、语言粗鄙、逻辑混乱、意义悬空和叙述失禁等,也是当下文学领域非理性主义的另一副面孔,而肆意篡改历史与亵渎崇高则是当下文学领域非理性主义的显著特征。 2004年的《狼图腾》、2005年的《藏獒》以及2007年的《刺猬歌》,都是推崇、讴歌动物兽性,鼓吹“动物哲学”的代表性作品。 重新呼唤道德在文学中的回归,③文学是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精神、关怀人生价值和提升精神境界的,因此必然肩负一定的道德理想。应该重视文艺道德在影响作品生产、作品传播中的作用,重视文学中的道德理想对文学作品内涵和格调的影响,我们很需要“具有道德激情的 中国作家协会雷达指出:现代性充满了运动、变化,是与进步、发展相关联的一个概念,但同时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概念,一方面它代表了理性,另一方面,它把精神焦虑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但是据此认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则是荒谬的,如果人的觉醒与反封建不算现代性,人道主义不算现代性,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不算现代性,那么现代性到底是什么?那种认为非理性主义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学才能叫具有现代性的文学的观点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时下一些戏说历史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完全不顾史实的改编,这些作品以娱乐性、时尚性、消费性、世俗性消解了历史内容和思想深度。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05-06 A卷

武汉大学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 题 一、在下面各题的4个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有多少选多少,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根本分歧在于( )A.真理是否有用B.真理是不是客观事物本身C.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D.真理的形式是不是主观的 2、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一观点是( ) A.诡辩论的观点 B.折衷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 观点 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4、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A.以人们在政治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为依据,即政治标准B.以人们在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为依据,即经济标准C.以人们的思想进步为依据,即思想标准D.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即生产力标准 5、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 A.艺术、道德、哲学、宗教 B.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C.社会心理 D.政治法律思想 6、意识形态诸形式中依靠社会舆论发挥作用的是( )A.哲学 B.艺术 C.宗教 D.道德 7、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犯了( )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不可知论的错误 D.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 8、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9、逻辑证明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原因是( )A.逻辑证明本身是一种认识,没有跳出思维的范围B.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作用C.逻辑证明的前提、方法和结论的正确与否归根结底是由实践来检验 D.逻辑证明没有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1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C.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11、社会政治结构的一般特征有( )A.强制性 B.阶级性 C.相对独立性 D.主观随意性 12、在社会生活中,人( )A.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B.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 C.既尽义务,又享受权利 D.既为他人服务又接受他人服务

艺术中理性与非理性

艺术中理性与非理性、线性与非线性在---电气工程中的再现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人类认识活动结构中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非理性”是相对于理性而言的。理性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理性是指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认识形式;狭义的理性则是指作为认识过程高级阶段的理性认识,仅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狭义的理性与感性相对;广义的理性包含狭义的理性,它与非理性相对。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非理性因素,本身并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和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这些非理性因素给人的认识活动、认识过程提供了动力、动因和调节控制的机制 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为了获得预期结果,有自信与勇气冷静地面对现状,并快速全面了解现实分析出多种可行性方案,再判断出最佳方案且对其有效执行的能力。 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面?相信上过物理课的人都能脱口而出——万有引力。然而说到为什么会存在万有引力,可能就没有多少人人知道了。就算是发现了万有引力的牛顿本人,都不知其所以然。牛顿只是对模糊的引力给出了公式,解释了行星如何围绕太阳运转。但连他自己都搞不懂,太阳是怎么做到不用直接接触,就能使地转星移,苹果落地。所以万有引力诞生的原因,也在那个时代被打上了一个问号。在这一百多年里,都没人能对此给出解释。直到另一位巨人——法拉第的诞生,才开始使困扰牛顿多年的问题慢慢被解开。除此之外,他还“驯服”电子,发明了第一台电动机,从此电力行业开始了发展。 刚刚电力行业发展都是用直流电,正处于19世纪下半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在实践中是不可能使用交流电的。因为直流电始终朝着相同的方向流动,而交流电则反复使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82年,特斯拉继爱迪生发明直流电后不久,即发明了交流电,当时交流电并不怎么受欢迎,人们还没尝到交流电的好处呢,在当时,爱迪生的直流电技术已经相当的完善,当时特斯拉是爱迪生发

中国消费者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研究

中国消费者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研究 一、引言 消费者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研究的前提是将消费者假定为“理性人”,他等同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论述的“经济人”。“经济人”假设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模型,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之一,西方经济学的诸多命题都是在“理性人”假定条件下推出的。理性人的基本特征是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并非每位消费者时刻都处于绝对理性状态,相反,由情感、直觉、幻觉、下意识、灵感等个人精神因素导致的非理性消费行为也是消费者重要的一类消费行为。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同计划经济时期相比,从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到消费内容、消费手段等消费行为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但由于传统文化、经济能力、观念和消费心理的差异,中国消费者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者群体相比较,消费观念比较落后,消费行为呈现多样化,非理性消费行为随之越来越普遍,所以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就出现了令西方的经济学者十分困惑的现象,例如在中国寻常街头,有人背着路易威登的高价包挤公交,国外的奢侈品品牌在中国出现价格倒挂;在中国股票市场,全民炒股激热市场,股市进入非理性狂热状态;在房产消费市场,高房价逼出畸形购房心态;在汽车消费市场,大多中国消费者把诸如身份、地位和财富等赋予到了汽车身上,盲目拔高消费……面对这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非理性消费行为,在嘲笑之余我们还应给更多予以反思。这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研究中国消费者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消费者理性消费与非理性消费行为的界定 (一)理性消费与非理性消费行为的涵义 1、理性消费行为的涵义及其表现 如前所述,西方古典经济学在研究经济行为时提出“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并以遵循趋利避害原则,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作为行为的终极目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在对产品的信息接收、感知、选择和决策这一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

哲学重要概念

一、哲学重要概念总结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6、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7、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8、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綜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等方法。 9、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0、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1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1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13、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 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14、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厲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 ③激发作用。 15、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6、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7、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18、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9、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