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启蒙读本119-149翻译+部分加点字

文言文启蒙读本119-149翻译+部分加点字

文言文启蒙读本119-149翻译+部分加点字
文言文启蒙读本119-149翻译+部分加点字

119.

李存审出生贫寒没有地位,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柄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到达将相之高,在这中间经历的九死一生的险事不止一件,剖开肉骨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一百多次了。”于是,把所取出的箭头给孩子们,吩咐他们珍藏起来,说:“你们这些人都出生在富贵之家,应当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他的子孙都答应了。

出:出身破:剖镞:金属箭头尔曹:你们膏粱:膏,肉;梁,精米。泛指富贵人家寒微:家庭贫穷,地位低微极:达到出:经历。去:离开。乡里:此指家乡。诺:答应。

120.

过去有一位老农耕地,遇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另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给人治疮,全都灵验。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就用“蛇衔草”当草名了。《抱朴子》说:“蛇衔草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起来,接得和原先一样。”说的就是这回事。1.著(zhuo)第二音:放 2.《抱朴子》:晋人葛洪著。(120)

121.

从前有个厨师,很是迂腐。他在集市上买了鸡和肉回来,放在厨房中。恰好这时有朋友来访,于是就进屋和朋友交谈。朋友告辞离去,厨师看见猫、狗正在偷吃鸡、肉。厨师立刻说:“你们怎么这样不仁义?我有亏待过你们吗?”猫、狗好像没有听见的样子,越吃越凶了。厨师又说:“我一向为人忠厚,待你们一向很好,现在你们想欺负我吗?”过了一会儿,满地都是吃剩的骨头,一片狼藉,猫、狗摇摆着尾巴都跑了。有人说:“这个厨师迂腐啊!那是猫、狗,怎么能当作人来对待呢,应该责备自己才对。” 庖(páo)夫:厨师。造访:登家门。损:亏待。向:一向。移时:不多时。掉:摆动。亟(ji,第四声):立刻,马上。造:前来。(121)

122.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院读书时,每天做一锅粥,经过一晚上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和着一些腌菜吃。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那个留守的儿子回家告诉他的父亲(范仲淹的事),他父亲就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但范仲淹放在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对范仲淹)说:“家父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可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意,只是因为我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你如今要我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我怎么会平心静气地再吃下这些粥呢?”

1)啖:吃 2)遗(wai):馈赠,赠送3)遽(jù):一下子,立刻4)南都书舍:即南都书院

5)齑:腌菜6)留守:官职名称7)败:坏,腐烂8)大人,指自己的父亲 9)釜:锅子

10)画:划 11)遗:送 12)盖:因为 13)以:把14)悉:全,都 15)既而:不久 16)后日:以后17):岂·····乎:难道······吗?18)闻:听说 19)何:为什么20)置:放21)留守:官职名称

123.

以前有一只在山上当王的狮子,一天在深山中抓到了一只豺狼,准备吃掉它。豺狼说:“我将为大王你每月送来两只鹿来赎回我的小命。”狮子王很高兴。豺狼按照约定时间每月给狮子王送去了鹿,自己也靠捕获狐狸、兔子等维生。一年之后,鹿都被吃光了,豺狼没有什么可以送给狮子了。一天狮子遇到豺狼,说:“你杀了太多生命了!今天轮到你了。你还是好好考虑这事儿吧!” 豺狼无言以对,于是被狮子吃掉了。

1、其:作语气副词用,相当于“还是”

2、曩:以前

124

古时候有个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希望安放在某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乘机由于东西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过去一直用的。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精通了他的技艺。

箧:竹箱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去:离开置:放受:接受启:开启,打开视:查看穴:凹陷,眼,孔,低洼至:直到夙:一直

125

一个农民,种了好几亩西瓜,正好丰收,就挑出来卖。在牌子上写:“此瓜出售。”一个秀才走过来,说:“‘此’字可以去掉,只留‘瓜出售’就可以了”。农民以为这样是对的(就这样做了)。接着,又一个秀才看见了这块牌子,说:“大家都看得见这是西瓜,‘瓜’可以去掉?”农民就去掉了'“瓜”字。没多久,又一个秀才过来说:“瓜放在市场上,不是卖出干什么?‘售’字是多余的。”农民很惊讶,(于是就去掉)了。正好旁边有一位老人,说:“虽然字都可以去掉,但是必须写上价格。”

植:种担:挑宜:应该但:只然:认同赘:累赘愕:惊讶然:的样子俄顷:一会儿适:恰好

126

王安期任东海郡守时,天下混乱,命令:夜晚不能私自出行。差役抓了一个夜晚出行的人。王安期问:“你从哪里来呀?”回答说:“从老师那里听课回来,没发觉天黑了。”差役问:“要鞭打吗?”王安期说:“鞭打书生而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放了他,并命令差役把这个人送回家了。

1、系:抓

2、云:说

3、致:达到

4、释:释放

127

野兽之中有(一种)叫猱,小而善于爬树,爪子锋利。老虎的脑袋痒,就让猱不停地挠,(挠)出了窟窿,老虎非常舒服,不觉得(脑袋挠破了)。猱慢慢地取它的脑浆吃,剩下残余的用来献给老虎说:“我偶然得到些美食,不敢私自享用,用来献给您。”老虎说:“忠心的是猱啊!爱我而忘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吃完了,还没有察觉。久了老虎的脑袋空了,疼痛发作,寻找猱的踪迹。猱却已经跑到高树上了。老虎蹦跳大叫,便死了。

1、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

2、善:善于,擅长。

3、缘:爬树

4、殊快:很舒服。殊:很,非常。快:高兴、痛快

5、啖:吃,(dàn)

6、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余、剩下的

7、腥:荤腥,即美味之意。

8、左右:对人不直称其名,只称他的左右,表示尊敬。

9、口腹:指饮食。10、踪:追寻 11、走避高木:逃避到高高的树上去了。走,跑。避:躲避。12、跳踉(liáng):跳跃。13、使:让14、迹:寻找。

128

孟子小的时候,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用剪刀剪断织好的布。孟

子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安宁,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免于祸害。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奋学习不休息,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大学问之人。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①既:已经。②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③以:用。④子:古代指你。⑤斯:这。⑥是以:因此。⑦则:就。⑧旦:早晨。

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则、方法。

129

何梅谷是鄱阳人。他的妻子将要老死了,喜欢念经,从早到晚,一定要嘴里念“观音菩萨”上千遍。何梅谷凭儒学在当时出了名,(他想)阻止他的妻子做佛事,可是妻子不听从;不阻止,他又怕给当时的读书人留下笑柄,(这样使得他)进退两难。一天,他三番五次地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上也喊个不停。妻子生气地说:“为什么这么吵闹呢?”何梅谷慢慢地回答说:“(我)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对我生气,观音菩萨一天被你喊上千遍,怎么能不对你生气呢?”妻子顿时明白了,于是停止(做佛事)。

(1)鄱阳:古地名,在今江西境内。(2)士人:读书人。(3)垂:临近。这里有“将”的意思。(4)夕:黄昏。(5)之:代词,指何梅谷之妻每天念的“观音菩萨”这件事。(6)贻:留下。

130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经常在门外悬挂鞋子作为标志.一天他到外面去,到了中午,忽然下起了雨.他

的妻子把鞋子收了进来.到了接近傍晚时分,愚蠢的人回到了家,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我家搬迁了吗?”来回走动却不进去.他的妻子看见了他,问道:“这是你的家,为什么不进去呢?”愚蠢的人说:“没有鞋子,这就不是我的家.”妻子说:“你难道不认识我了吗?”愚蠢的人仔细观察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曩:从前县:悬挂志:标志履:鞋薄:临近,靠近薄暮:傍晚及:等到徙:搬迁审:仔细视:观察悟:恍然大悟

131

一只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蚌马上合上,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会饿死你。”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渔夫就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①蚌:生活在淡水里的贝壳软体动物,有两片椭圆的外壳。

②曝(pù):晒太阳。

③鹬: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

④箝(qián):夹住。

⑤喙(huì):鸟的嘴巴。

⑥渔者:捕鱼的人。

⑦禽:同“擒”,捉获。

132

张僧繇在江苏南京市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没有点上眼珠。(他)常常说:“(这龙的眼睛)点了马上就飞走了。”人们认为(这)是荒唐的,他便只好给其中一只龙画上了眼珠。立刻,在电闪雷鸣中,那只龙冲破墙壁,乘着云雾飞上了天。没有画上眼睛的依然留在墙上。

每:常常。

须臾:一会儿。

破:击破。

以为:认为。

诞:虚妄,荒唐。

133

李离是晋文公的狱官,他错误地听取了下级的汇报而判人死罪,把自己关押起来定了死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之分,处罚有轻重之分,下级官吏有错,不是你的过错!”李离说:“我担任的官职是长官,并不让位给下级官吏;享受俸禄多,不和下属平分利益,现在我错误地听从了下级汇报而判人死罪,却把罪转嫁到下级官吏身上,是没有听说过的。”他推辞而不接受命令,晋文公说:“你如果自以为有罪,我也有罪吗?”李离说:“狱官遵守法纪,错误地判刑,应判自己的刑,错误地判人死罪,就应判自己死罪。您因为我能审察不明显的和判定疑难案件,所以让我当狱官,现在我错误地听取下吏的汇报而判人死刑,罪责应当死。”于是他仍不接受命令,用剑自杀而死。

134.韩信钻裤裆

【原文】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裤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裤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译文】淮阴市上的一些无赖少年中,有一个想侮辱韩信,对韩信说:“你虽然身高体大,并喜欢佩带刀剑,但内心胆小得很呢!”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你要是不怕(能:禁得起、忍得住)死,就刺我;要是怕死,就从我的裤裆下爬过去。”这时,韩信用眼睛盯了那人好久,然后趴下去,从那人的裤裆下爬了过去。整个市上的人都笑他,认为他胆小。

后称能忍小辱而终成大器者为能受得起“胯下之辱”。

135.二鹊救友

【原文】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卵将雏。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儿扬去。未几,一鹳(ɡuàn)①横空而来,“咯咯”有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zā)②,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③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释】①鹳:一种较凶猛的鸟。②匝:圈。③盖:原来是。

【译文】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古老的树,上面有喜鹊筑的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已快成为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徘徊飞翔,不停地发出悲伤的嚎叫。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两只喜鹊仍然在树上对叫,像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又扬长而去。有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话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突然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只红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了起来,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9

136.道士救虎

【译文】一天晚上,山上发了洪水,水上漂流着房屋,塞满了山溪,滔滔向下流去。很多受灾的人,有的骑在木头上,有的趴在屋顶上,又哭又喊,向周围求救,那求救的声音接连不断。道士便准备了大船,亲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站在水边,督促善于游泳的人拿好绳索等候在岸边。有人被水冲来便投去木头、绳索,把他拉上岸。所救活的人很多。第二天清早,有一只野兽被冲来,躯体淹没在波涛中,把头伸出水面左右盼望,好像向人求救的样子。道士说:“这也是有生命的东西,一定要赶快救它!”驾船的人听从他的话去救。用木头把它接上了船,原来是一只老虎。开始时,它还有点迷迷糊糊,坐着舔身上的毛。等船一到岸,它就瞪着眼睛看着道士,跳上去把道士?抓倒在地。船工们一齐涌上去救,他才没被咬死,但已经受了重伤。

137.哑孝子

【原文】孝子无姓名,人以其哑而孝也,谓之哑孝子,亦不悉为何里人,昆明人以其为孝子也,谓之昆明人。孝子生而哑,不能言;与人处,以手指画,若告语者,人或解或不解也。

性至孝,有母年已老,饥寒皆心先喻之,不待母言也。家无食,乞人余以养,有所得,必持归陈母前,俟母食,然后食,母未食,不先食也。母偶恚,则嬉戏拜舞母前,母欢娱如初,然后已。母无他子,只一哑孝子。见孝子哑,始亦悲伤,继而且安之;久之,且以为胜不哑子也。有食瓜者,见孝子立於侧,与以余。持之去,食瓜者固素闻孝子之食必先母也,蹑其后,验之。信然,乃大骇服。

已而母死,乡人方议醵钱敛,孝子蹶然起,牵乡人衣,至一井边,数数指水中。众讶之,姑引绳下视,则得钱累累;凡母之衾若与夫埋葬之费皆具,不知钱之所自来也,或曰:「孝子日乞归,必投一钱於中,积之久矣。」或曰:「非也,」天以是赐孝子也。」既葬母,即远游不归,人遂无有见之者。

【译文】(所说的这个)孝子没有姓名,人们因为他哑而且孝顺,(所以)叫他哑孝子,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昆明人因为他是孝子,(所以)说他是昆明人.(这个)孝子天生哑巴,不能说话.与人相处,(总是)用手指指画画来告诉别人,人们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

性情很孝顺,(他)有个母亲已经老了,饥饿寒冷都以自己(的感受)来推测母亲(的感受),不用母亲说明。家里没有吃的,乞讨别人吃剩的来养活自己。只要乞讨到(食物),必定捧着跪在母亲面前,等母亲吃。然后(自己)才吃,不自己先吃。母亲有次生病,(他)在母亲面前嬉戏跳舞,直到母亲高兴像原来(没生病时)一样,才停下来。母亲没有其他儿子,只有这个哑孝子。(她)看见孝子哑,开始时很悲伤,后来心安了。久了之后,(她)认为(儿子的哑)胜过(别人)不哑的儿子。有个人吃瓜,看见哑孝子在旁边站着,(于是)把多余的瓜给他吃。(哑孝子)拿着瓜离开。吃瓜的人曾经听说过哑孝子吃东西先必定先给母亲吃,(于是)悄悄地跟随哑孝子之后,查看。果然是这样。于是非常吃惊佩服。

后来母亲死了,乡里人正要商量凑钱收敛安葬(他的母亲)。哑孝子突然跳起,扯着乡人的衣服到一个井边,频频指水中。众人都很惊讶,引一绳子下井中一看,得到钱很多(那两个繁体字不认得,姑且这么翻译)。母亲的陪葬衣物和埋葬的费用都有了,(但)不知道钱为什么会自己来。有的人说:孝子每天乞讨回来,必定投一文钱到井中,积累很久了。有的人说:不是,这是上天赐给孝子的。埋葬了母亲以后,(哑孝子)远游不再回来,于是再也没有人看见他。

138.铁杵磨成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139.越人溺鼠

【原文】鼠好夜窃粟。越人置粟于盎,鼠恣啮,且呼群类入焉。月余,粟且尽,主人患之。人教以术,乃以糠易粟,浮水面。是夜,鼠复来,欣

欣然入,不意咸溺死。

【译文】老鼠喜欢夜间偷吃粮食。有个越国人把粮食装入腹大口小的盎(容器)里,任凭老鼠去吃,从来不去管它。老鼠呼唤它的同伙跳进盎里,必定要饱餐一顿才肯回去。越国人于是就把盎里的粮食倒干净,换上水,然后用一层糠皮浮盖在水面上。老鼠不知底细,到了晚上,依旧又呼唤同伙一个拉着一个地跳进盎里,结果全部被淹死。

140.林逋养鹤

【原文】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舟,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放鹤。良久,逋必棹小舟而归。盖常以鹤飞为验也。

【译文】林逋隐居在杭州的一个山中,长年养了两只仙鹤.放出来它们可以飞进云里,盘旋好久后,再把他们关入笼中.林逋常常荡着小船,到西湖的寺庙里游玩.有客人到林逋居住的地方,一个童子出门迎接,让客人坐下.然后打开笼子放出仙鹤.不一会,林逋必定乘小船回来了.原来是常常把仙鹤飞天作为信号。

141.河阳猪

【译文】苏东坡住在歧山时,听说河阳县的猪肉特别好吃,就派人到河阳去买猪。谁知何派之人是个酒鬼,他在已经把猪赶到歧山附近时,却因贪杯,猪全都走失。他害怕受到苏东坡的责骂,自己花钱在当地买了猪交差充数。

苏东坡广发请帖,大宴宾客。猪肉烧好后端上桌,没有人不夸赞肉味鲜美:到底是河阳的猪比本地的好。大家正赞不绝口时,却有人送来了走失的真正的河阳猪,客人这才知道原来他们吃的就是当地的猪肉,十分窘迫。

也许,如果没有人送猪来拆穿底细,主宾都会尽欢而散,尤其是客人会感到一种满足。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事呢?究其原因,就是名人效应。苏东坡是当时的一介名士,他创制的“东坡肉”以风味独特受人称道,人们都很崇拜他,相信他不会欺骗愚弄人,带着这种心理去食肉,自然觉得美味异常。对名人的盲目相信使人不能辨别真假。

142.外科医生

【原文】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①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乃持并州剪②剪去矢管,跪而请谢。裨将曰:“簇③在膜内者须亟治。”医曰:“此内科事,不意并责我。”

【译文】有一个医生,自称擅长外科医术.一败将在战场上回来,被乱箭射伤了,一直刺入身体里,把这个医生叫来让他治疗.这个医生手里拿了一把大剪子,把露在身体外面的箭身剪掉,便跪着等着将军的奖赏.将军说: "箭头还在身体里需要尽快治疗啊."医生说:"我只做外科的事(那些内科的事跟我无关),不要拿这个来怪罪我.

143义猴

某山隅有一个老人,妻子很早就逝世了,只有一个女儿在远方。打猎的人可怜他孤独,于是就送了一只猴子给他。老人十分喜欢,对待它就好像对亲生儿子一样。每次出门猴子都跟着他,(猴子)不用链子锁着不用绳牵着,但又不会离开他。如此就过了五年。

一天,老人突然死了,猴子关上门,奔到老人女儿家里,泪如下雨。(老人的女儿)问:“父亲死了?”猴子点了点头。(她)于是就和猴子一同回去。老人的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无有钱给他办后事,猴子于是中乡中大哭,乡里的人于是给钱它为老人办了后事。老人的女儿要带猴子走,猴子拱手拒绝了,仍然守着老人原来的故居,每天摘果为生。每隔五天就为老人大哭一场,好像是纪念老人养了它五年的恩情,样子十分哀伤。这样不够三个月就死在了老人的坟前。乡里的人可怜他,于是把它葬在老人的坟的旁边,为它立了一块墓碑,上面写着:义猴之墓。

144割席分坐

管宁和华歆都是汉朝末代人。小时侯两人一起在园子里种菜,看到地里有些金子。管宁挥起锄头松土,对金子视而不见,把金子看作与瓦片和石头没什么两样。华歆拾起金子非常高兴,偷偷地观察管宁的脸色神情,于是拿着金子走了。华歆又曾与管宁坐在同一张席上读书。一次,有人乘坐有篷盖的高大华丽的车子经过门前,管宁和以往一样继续读书,华歆放下书出去看,管宁于是将席割成两半,与华歆分开坐,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145农夫杀牛

有一个叫华州的村子里,以前有耕田的人,太阳晒得很疲劳,就大白天头枕着犁具睡觉.年幼的老虎在林子里徘徊,想要吃人,几次上前,牛就把身体护在主人身体上,用力地用角攻击虎.老虎没得惩,流着口水走开了.

那个人睡得熟,一点都不知道.老虎走远了,牛就离开主人的身体,人(醒了)觉得很讨厌,以为这个牛很奇怪,就打牛,牛不会说话就跑,然后主人就追它,竭尽愤怒却捉住牛了,(没想到捉牛这么容易,因为牛保护主人已经很累了),对于这件事越发觉得奇怪,回去就杀了牛解剖了,吃它的肉,却没一点后悔之意.146.天网恢恢

随州大洪山镇有个叫李遥的人,他杀了人后就逃亡外地。过了一年,李遥来到秭归县城,在城中的集市上,他看到有人在出售拐杖,因为价格便宜,就花几十枚铜钱买了下来。当时秭归城中恰好也出了一桩人命案,官府正在急于抓捕凶手。被害人的儿子在街上看见李遥,认出他手中的拐杖是自己父亲的,于是就向衙门报了案。衙役们把李遥逮住,经验证,果然是被害人的拐杖。李遥称自己是买拐杖之人,并非凶手。但是差官们在市场上没有找不到那个卖拐杖的人。于是又对李遥进行审问,问李遥是哪里人,李遥知道无法隐瞒,就说出自己的真实住址。秭归县衙与随州地方官府取得联系后,得知此人就是大洪山杀人潜逃的嫌犯,于是大洪山杀人案告破。李遥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147.牝鸡和乌鸦

【原文】牝鸡引雏于庭,啄残粒,拾虫蚁,“叽叽”自得。隼过其上,牝鸡以为搏雏也,亟翼匿之。隼无奈而去,牝鸡出雏,饮食如故。顷之,有乌下集其旁,牝鸡护雏且避且就。乌狎之,鸡以为无害也,遂恣雏饮啄而不避。乌伺鸡无虑,亟攫一雏而去

【译文】母鸡带着小鸡在院子里啄食剩下的米粒和虫子蚂蚁,“叽叽”得很自得。鹰飞过其上,母鸡认为它

要捕捉小鸡,张开双翅保护小鸡。鹰无奈而去,母鸡放开小鸡,照旧饮食。过了一会,有乌鸦飞下来停在其旁,母鸡护着小鸡躲避着。乌鸦挑逗着小鸡,母鸡认为没有威胁,就让小鸡随意饮啄而不庇护。乌鸦等到母鸡没有防备之心了,就叼着一只小鸡飞走了。

148.无赖仗势

【原文】其邑无赖甚多,或窃人牛马,或劫人财货,或当面索值,不与者拳脚相加,众患之。尝有人告之官,令曰:“无奈何也(没办法呀),以其为首者之父为郡守。”由是,雌虐,横行乡里,无所不为。众怒而不敢言。及后,其父以受贝字旁右边一个有而黜(罢官),举乡沸腾,缚其为首者示众,余则闻风鼠窜。人曰:恶贯满盈,天赞百姓也。

【译文】这个城市无赖很多,有的偷窃别人的牛马,有的抢别人的钱财货物,有的当着别人的面索取财物,不给的就对他拳脚相加,众人都十分担忧.曾经有人将这件事上诉官府,县令说:"没办法呀,因为这伙无赖的领头人的父亲是一郡之太守."因为这样,那伙无赖更加肆无忌惮,在家乡里横行霸道,没有什么不敢做的.大家都敢怒而不敢言.到了后来,他(代指为首者)的父亲因为接受贿赂而被罢官,全乡的人都特别高兴,把为首的无赖绑起示众,剩下的无赖知道了都赶紧逃走了。有人说:罪大恶极,到受惩罚的时候,是天在帮助百姓啊。

149.吕某刺虎 32

【原文】吕某自谓勇夫,好带刀剑,扬言万夫莫当.一日,南山有虎驰来,一村皆惊,闭门不敢出.吕某曰:"第一虎耳,何惧之!吾即缚之!"遂持剑而去.俄见虎,距百步许.虎大吼,眈眈相向.吕则两股战栗,顾左右无人,还走,五色无主.少顷,村民启户出,见其仆地,不省人事.急治之,良久乃醒.人曰:"虎安在?"吕乃曰:"为我所逐矣!"

【译文】吕某自称勇士,喜欢佩带刀剑,扬言有万夫不当之勇。一天,南山出现猛虎,全村都很惊慌,不赶出门。吕某说了:“一只老虎嘛,怕啥!交给我了!”然后提剑而去。不一会就见到老虎在前面百步左右。老虎大吼一声,怒目而视。吕某两腿发抖,看左右没有人,吓的六神无主,到处乱跑。过了一会,村民们出来了,见他倒在地上,不省人事。经过紧急抢救才苏醒过来。有人问:“老虎还在吗?”吕某竟说:“被我赶跑了!”

文言文启蒙阅读

文言文启蒙阅读 1.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我后行。 2.日月星 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3.芦花 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4.猫捕鱼 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5.乡村 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杂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6.雨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7.雨后之池塘 池塘中,多荷叶。雨后,荷叶上,有雨点。圆如珍珠,明如水晶。 8.舟行 河上二舟,一去一来。去舟顺风,桅上张帆,其行速。来舟逆风,以桨拨水,其行缓。 9.童子引路 一盲人,误入小巷,不辨方向。适为童子所见,问明住址,引至其家,盲人谢之。 10.雷雨 夏日如火,忽见西北角,有黑云起。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来,大雨来。须臾,云散雨止。红日西下,蝉鸣树间。 11.树影 日光照园中。地上有树影。日正,树影短;日斜,树影长。观看树影,可知

12.方向 方向以何而定?可借日以定之。当日升之时,日偏于东,其影在西;逮日昃(音仄)之后,日偏于西,其影在东;日之方中,日在正南,其影在北。此借日以定方向之法也。 13.鸦饮水 鸦渴甚,欲饮水。见一小瓶,瓶水浅。伸嘴入瓶,饮不着。鸦忽飞去,乃衔小石投瓶中。往来数次,石高水升,乃得饮。 14.司马光 司马光幼时,与群儿游戏。一儿忽堕缸中。缸水深,儿不得出。群儿皆逃。光独取巨石击缸。缸破水泄,儿乃得救。 15.文彦博 文彦博幼时,与群儿持木球,戏于树下。球偶堕穴中,穴小而深,球不得出。彦博取水灌穴。穴中水满,球遂浮出。 16.诚实童子 卖柑者担筐入市,数柑坠于地。一童子在后见之,急拾柑以还卖柑者。卖柑者曰:“童子诚实,可嘉也。”取二柑报之,童子不受。 17.遇熊 甲乙二人,偕行林中。忽见熊来,甲猱登树巅,乙僵卧地上。熊趋臭(嗅)之,疑其已死,舍之(而)去。甲见熊去远,乃下。笑问乙曰:“熊问君何语?”曰:“熊告我云:勿交不义之人。” 18.蟋蟀 秋夜,有蟋蟀鸣于墙下。弟问姐曰:“蟋蟀口小,鸣声大,何也?”姐曰:“蟋蟀有四翅,振翅发声,非以口鸣也。” 19.磨杵成针 李白少时,读书未成,弃去。路逢一老媪磨杵。文其故。媪曰:“欲磨为针。”白曰:“此非易事也。”媪曰:“久磨之,不患不成。”白感其言,遂勉力读书。

最新2020高考文言文翻译常用技巧总结

最新2020高考文言文翻译常用技巧总结 【增补法】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 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 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教案精品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过程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复习预习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最新整理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

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口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3.文言文大全原文翻译 4.狼文言文原文翻译 5.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经典古文英文翻译

经典古文英文翻译CLASSIC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 EXTREMELY USEFUL AND HELPFUL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We wish each other a long life so as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is graceful moonlight, even though miles apart.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A lonely 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I am cast, I miss my family all the more on every festive day.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The endless river eastward flows; with its huge waves are gone all those gallant heroes of bygone years.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If two people are of the same mind, their sharpness can cut through metal.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曲,此之谓大丈夫。 It is a true great man whom no money and rank can confuse, no poverty and hardship can shake, and no power and force can suffocate.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A bosom friend afar brings distance near.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A huge tree that fills one’s arms grows from a tiny seedling; a nine-storied tower rises from a heap of earth; a thousand li journey starts with the first step.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Misfortune, that is where happiness depends; happiness, that is where misfortune underlies.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On seeing a man of virtue, try to become his equal; on seeing a man without virtue, examine yourself not to have the same defects.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This land so rich in beauty has made countless heroes bow in homage.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Raising my head, I see the moon so bright; withdrawing my eyes, my nostalgia comes around.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All are past and gone; we look to this age for truly great men.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The gentleman helps others to achieve their moral perfection but not their evil conduct. 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愧于魂。 A righteous man never feels ashamed to face his shadow when standing alone and to face his soul when sleeping alone.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The friendship between men of virtue is light like water, yet affectionate; the friendship between men without virtue is sweet like wine, yet easily broken.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Expend the respect of the aged in one’s family to that of other families; expend the love of the young ones in one’s fa mily to that of other families.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Propriety suggests reciprocity. It is not propriety not to give out but to receive, or vice versa.

杨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错误百出害子害孙(11)

杨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错误百出害子害孙(11) “逮”,“隔壁光透不过来;一说不肯把烛借给匡衡”辨析 226 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汉人也,少年时勤学而无烛。邻有烛而不逮.(指隔壁光透不过来;一说不肯把烛借给匡衡)。衡乃穿壁而引其光,以书映光读之。邑.(当地)有大户,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 ..(做雇工)而不求偿。主人怪之。衡曰:“愿得主人书遍.(尽)读之。”主人感叹,资.(借)给以书。衡手不释卷,终成大学者。 (据《西京杂记》改写) (第284页) 杨振中把“邻有烛而不逮”的“逮”夹注为“指隔壁光透不过来;一说不肯把烛借给匡衡”,误。 先辨析“指隔壁光透不过来”。 “邻有烛而不逮”的“逮”,《字典》注释如下: 及,到达。《论语?里仁》:“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也。” (第69页)《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修订本,第四册,中华书局出版,1964年9月第1版,1981年6月第2版,北京第6印刷): 1050 逮 (一)及,到,到达。《论语?里仁》:“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也。”李密《陈情表》:“~奉圣朝,沐浴清华。” (第1620页) 杨振中把意思写反了。这个差错,自1079年《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出版以来,延续了十多年。请看《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0)》(百度网上可查阅):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7) 一个“不”字惹了祸 19、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 (选自《西京杂记》)[注释] ①::及。此指照射不到。

(《高助》32页《高增》31页《高新》26) 笔者于2014年提交给长宁区人民给法院的起诉状【附件二】第七条如下:《高助》第32页 19、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 [注释] ①:及。此指照射不到。 ◎一个“不”字惹了祸,把意思写反了。 《高助》第32页、《高增》第32页和《高新》2013年6月第3版第26页,都把“邻舍有烛而不逮”的“逮”注释为“及。此指照射不到。” 杨振中这一差错害了多少人? 请看下面两组数据。 一、 2008年9月第2版《高增》末页的前一页反面写道: 版次:1997年3月第1版,2008年9月第2版。 2008年9月第27次印刷 印数:464.402—484.400册 二、 2013年6月第3版《高新》末页的前一页反面写道: 版次:2013年6月第3版第1次印刷 印数:1—20.000册 再分析杨振中“一说不肯把烛借给匡衡”之误。 “逮”,意为“肯把烛借给匡衡”,不是“不肯把烛借给匡衡”。杨振中同样把意思写反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对比阅读(6篇)

《狼》对比阅读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 C. 狼不敢前跑号如前状 D.相去数十步一狼径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参考答案:1.B 2.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3.D 4.开放题: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二】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目似瞑 (2)眈眈相向 (3)将啮其喉 (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一、留,就是保留不译。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可不翻译,直接保留。例如“楚人有涉江者。”这里的“楚”是国名保留不译。再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是官名也保留不译。 二、补,增补,补充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以及量词。如“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句“从其所……”前省略了主语“他”。翻译时就应补充出来,译为: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三、调,即调整词序。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这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词序。如《童趣》中“徐喷以烟”一句,就应该调整语序理解为“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四、删,即删除的意思。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如“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这里的“也”表示肯定语气,没有实在意义。再如“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中的“而”连接两个动词,没有实在意义。 五、换,即替换之意。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如“环堵萧然,不避风日”中的“堵”在古文中是墙壁的意思,而不是“堵塞”。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注意特殊句式和特殊词语,努力提高自己的古文涵养。到那时,我们就一定会得心应手。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 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粟,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其术不过发常平、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

(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翻译教案

文言文翻译 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2017年新课标Ⅲ卷高考试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 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 ..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 ..,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 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答案】D 【解析】原句的大意“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察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无礼阻止,故意刁难”“初”表示时间,单独断开,“选者”作后句的主语,在前面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答案】C 【解析】C项“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误,他们职位一般,故选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 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答案】A 【解析】A项“是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应该是“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许将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23篇经典文言文翻译练习及答案

23篇经典文言文翻译练习及答案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七里之郭②,环⑨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④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⑥民不以封疆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界,固国不以山溪⑦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戚畔⑧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郭]外城; 3[池]护城河; 4[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5[委]放弃; 6[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7[山溪]地势; 8[畔]通“叛”:背叛; 9[环]包围 10[至]极点 11[天时]指天然的时运,自然形成的时机,机会;一说天气和时令。 12[地利]地理优势。

文言文启蒙读本翻译

135、二鹊救友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卵将雏。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渐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儿扬去。未几,一鹳横空而来,“咯咯”有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136、道士救虎 一夕,山洪大发,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士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督善水者绳以俟,见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者甚众。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命,必速救之。”舟者移船往,以木引之上,乃虎也。始则昏昏然坐而舐其毛,后则瞠目视道士,跃而攫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虽不死而重伤焉。

137、哑孝子 崔长生,生而哑,性至孝,人呼“哑孝子”。孝子既哑,左手复挛,佣工养其父母,出入必请安。后淮、徐大饥,孝子行乞于乡,人悯之,遗以糟糠,受而纳诸箪,自掘野草以食。归则扶其跛父病母于茅檐下,尽倾箪中物,敬父母食,父母赖以活。一日,途见故纸,中有遗金,守待失者而不得。月余,未见有求者,乃易猪饲之。猪蕃息,遂为父母备棺。孝子待人,诚而信。父母先后卒,哭之恸,棺葬于野,后不知孝子所终。 138、铁杵磨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欲作针。”白曰:“铁杵成针,得乎?”曰:“但需功夫深!”太白感其意,还而终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39、越人溺鼠 鼠好夜窃粟。有人置粟于盎,鼠恣啮,且呼群类入焉。月余,粟且尽,主人患之。人教以术,乃以糠易粟,浮水面。是夜,鼠复来,欣欣然入,不意咸溺死。

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及10大技巧,建议收藏[2020年最新]

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及10大技巧,建议收藏文言文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综合性强,难度较大。 近年各地的高考试卷古诗文分值都在30分以上,文言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不少同学在文言文翻译上总会丢分,其实文言文翻译也是有技巧哒。 文言文翻译口诀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接下来小书为大家一一解析: 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 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 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例:“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考点解说】 2002年高考以来,沉寂多年的文言文翻译主观题重新出现,分值是5分。2009年三套全国卷为10分,江苏卷、湖北卷、四川卷、山东卷、江西卷、安徽卷、辽宁卷等也增加到10分。为此,有一点先要明确,我们应把“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视为复习备考的基本原则。 我们知道,文言语句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对高中生而言,主要应达到前两条。“信”就是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无语病。为此,翻译时应坚持“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的原则,确切地表达原文原意。 【试题解析】 例题:(2009年浙江卷第21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解析:第(1)句关键词为“释”(舍弃)、“胜”(尽)。第(2)句关键词为“恐”(担心)、“予”(给),同时应注意“不吾予”这一宾语前置句的翻译。答案为:(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锦囊妙计】 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考生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 句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见的文言虚词、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决不能断章取义。 一、正确翻译的前提是理解 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基础。理解句子,既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具体应做到: (一)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难以 理解,往往是有两三个词语有较大难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知。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用法特点(即词类活用)。 1.(2009年湖北卷)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在这个句子中,“意”、“食人”、“以威”、“不惧之人”、“无所”、“施”等都不难理解,难的是“被之以威”的“被”。“被”带宾语“之”,首先可判定它是个动词;从意思上说,“被之以威”与“而不惧”形成转折关系,这一点也不难判断。“(老虎)先用威风将吃的人(或者说对方),但对于不惧怕它的人来说……”横线处该填入哪个动词呢?看来应当是“吓倒、压倒”之类的意思。于是全句该理解为:“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对语句作分析的过程。 (二)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 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义又遇到麻烦,这时就得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 2.(2009年安徽卷)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此段文字中,“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两句,字词上基本没有疑难

精典文言文翻译

译文:有一天,晋平公同著名的音乐家师旷闲谈。晋平公叹了口气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 “说:“哪有身为臣子而取笑君主的呢?” 师旷连忙起身下拜,谢罪道:“臣下怎敢取笑大王?我听人家说,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阳气充沛;壮年时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还很强烈;老年时好学,只像蜡烛照明一样。但是,点亮蜡烛走路,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 说得好。”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纪大了,您的子孙中间有没有可以派去寻找好马的呢” 伯乐回答说:“我的子孙都是些下等之才,有个叫九方皋的人,他识别好马的本领,决不在我以下,可以告诉他识别天下最好的马的方法。请让我引见他” 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去寻找好马。过了三个月,九方皋回来报告说:“我已经在沙丘 找到好马了。”秦穆公问道:“是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是匹黄色的母马。” 秦穆公派人去把那匹马牵来,一看,却是匹纯黑色的公马。报知秦穆公,秦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找来对他说:“您所推荐的那个找好马的人,毛色公母都不知道,又怎么能懂得什么是天下最好的马呢?”伯乐说道:“九方皋他所观察的是马的天赋的内在素质,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九方皋只看见所需要看见的,看不见他所不需要看见的;只视察他所需要视察的,而遗漏了他所不需要观察的。”等到把那匹马牵回驯养使用,它果然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好马。 魏郑公(魏征)进谏劝阻唐太宗前往泰山封禅,说:“如今有一个人,患病十年,经过治疗将要痊愈。此人瘦得皮包骨头,却想要让他背着一石米,一天走上一百里路,肯定做不到。隋朝末年社会动乱,不止是十年的时间,陛下作为天下良医,百姓的疾苦虽然已经解除,但还不很富裕。要祭祀天地(向它)报告大功完成,我心里还是有疑虑。”唐太宗无言反驳。 当初,范文正公(范仲淹)被贬到饶州,朝廷正纠治朋党,士大夫都不敢前去告别,只有待制顾质独自抱病在国都城门(为范仲淹)饯行,大臣们责怪他说:“你,是长者,为什么要把自己搅进朋党里面去?”顾质说:“范先生是天下的贤人,我哪敢和他比,如果让我做了范先生的朋党,那我感到太荣幸了。”听到的人都惭愧得缩脖子。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县令。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训说:“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一会儿,屋梁上的小偷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陈寔说:“从你的外貌上看,您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刘瞻的父亲是个贫寒的读书人,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在郑纟因身旁管理笔墨砚台等书房用具。十八九岁的时候,郑纟因当上了御史,前往荆部商山巡视,中途在亭子里休息,俯瞰山水。当时刚刚雨过天晴,山峦秀美岩石奇丽,泉水山石分外好看。郑纟因坐了很久,起来走了五六里地,说:“如此美景,却没有作诗,就是观赏到天黑又有什么关系?”于是又返回亭子,想要往亭子上题一首诗。他忽然发现亭子上已经题了一首绝句,墨迹还没有干。郑纟因惊讶于这首诗作得出色。而当时南北方向又都没有行人。随行的人对郑纟因说:“刚才只有刘景落在后面二三里地。”郑纟因同刘景开玩笑说:“莫非是你题的吗?”刘景拜了拜说:

文言文启蒙读本119-149翻译 部分加点字

119. 李存审出生贫寒没有地位,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柄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到达将相之高,在这中间经历的九死一生的险事不止一件,剖开肉骨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一百多次了。”于是,把所取出的箭头给孩子们,吩咐他们珍藏起来,说:“你们这些人都出生在富贵之家,应当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他的子孙都答应了。 出:出身破:剖镞:金属箭头尔曹:你们膏粱:膏,肉;梁,精米。泛指富贵人家寒微:家庭贫穷,地位低微极:达到出:经历。去:离开。乡里:此指家乡。诺:答应。 120. 过去有一位老农耕地,遇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另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给人治疮,全都灵验。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就用“蛇衔草”当草名了。《抱朴子》说:“蛇衔草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起来,接得和原先一样。”说的就是这回事。1.著(zhuo)第二音:放 2.《抱朴子》:晋人葛洪著。(120) 121. 从前有个厨师,很是迂腐。他在集市上买了鸡和肉回来,放在厨房中。恰好这时有朋友来访,于是就进屋和朋友交谈。朋友告辞离去,厨师看见猫、狗正在偷吃鸡、肉。厨师立刻说:“你们怎么这样不仁义?我有亏待过你们吗?”猫、狗好像没有听见的样子,越吃越凶了。厨师又说:“我一向为人忠厚,待你们一向很好,现在你们想欺负我吗?”过了一会儿,满地都是吃剩的骨头,一片狼藉,猫、狗摇摆着尾巴都跑了。有人说:“这个厨师迂腐啊!那是猫、狗,怎么能当作人来对待呢,应该责备自己才对。” 庖(páo)夫:厨师。造访:登家门。损:亏待。向:一向。移时:不多时。掉:摆动。亟(ji,第四声):立刻,马上。造:前来。(121) 122.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院读书时,每天做一锅粥,经过一晚上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和着一些腌菜吃。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那个留守的儿子回家告诉他的父亲(范仲淹的事),他父亲就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但范仲淹放在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对范仲淹)说:“家父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可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意,只是因为我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你如今要我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我怎么会平心静气地再吃下这些粥呢?” 1)啖:吃 2)遗(wèi):馈赠,赠送 3)遽(jù):一下子,立刻4)南都书舍:即南都书院 5)齑:腌菜 6)留守:官职名称 7)败:坏,腐烂 8)大人,指自己的父亲 9)釜:锅子 10)画:划 11)遗:送 12)盖:因为 13)以:把 14)悉:全,都 15)既而:不久 16)后日:以后 17):岂·····乎:难道······吗? 18)闻:听说 19)何:为什么 20)置:放21)留守:官职名称 123. 以前有一只在山上当王的狮子,一天在深山中抓到了一只豺狼,准备吃掉它。豺狼说:“我将为大王你每月送来两只鹿来赎回我的小命。”狮子王很高兴。豺狼按照约定时间每月给狮子王送去了鹿,自己也靠捕获狐狸、兔子等维生。一年之后,鹿都被吃光了,豺狼没有什么可以送给狮子了。一天狮子遇到豺狼,说:“你杀了太多生命了!今天轮到你了。你还是好好考虑这事儿吧!” 豺狼无言以对,于是被狮子吃掉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