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明大英帝国兴衰记

简明大英帝国兴衰记

简明大英帝国兴衰记
简明大英帝国兴衰记

简明大英帝国兴衰记

第一种观念是帝国主义。很多人谈帝国主义这词,通常使用列宁的概念(帝国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其表现是瓜分世界)。事实上,欧洲列强瓜分世界,早在地理大发现时就存在。那时的列强就是帝国主义心态。

我所认为的帝国主义,是文明中心主义。它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文明自信,积极进取,在已知的世界范围内,积极圈地殖民,将野蛮地区纳入帝国文明。所有的强盛帝国,无论是罗马汉唐,还是近代欧洲,都有强烈的帝国主义色彩。伟大的冒险家、殖民主义者麦哲伦

近代欧洲人深信,欧洲是文明世界的中心,白人是高贵受教化的人种。他们有责任对旧世界宣教,在新大陆殖民。反映在国家政策,就是以建立大帝国为傲。人类历史的两大日不落帝国,西班牙帝国和大英帝国,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欧洲人的此种自信,大概源于宗教自信。自欧洲人在西班牙击败穆斯林,基督教世界就呈勃勃复兴之势。也可能源自他们地理知识的先进——近代欧洲人是人类第一次获得靠谱知识,知道地球模样的人群。

欧洲人的自信,和他们的实力关系不大,完全是昂扬自信的精神状态在驱使。中国明朝造船技术和武器装备,比欧洲人还先进,却丝毫没有进取囊括之心。欧洲人在世界抢占殖民

地,依靠的往往是帆布小船和火绳枪,到处碰得头破血流,却九死其犹未悔。

帝国主义使欧洲崛起,英国则是其中的佼佼者。英伦列岛偏居欧洲西北,原本没什么特别的优势,而英国人的帝国主义之心炽盛,与欧洲列强相斗。斗完荷兰人斗西班牙,斗完西班牙再斗法国人。同时,他们还要搞定欧洲均势,使其无法再海外和英国人相争。英法七年战争以后,欧洲列强再无力和英国海上相争,拱手把第一殖民帝国让给英国人。

在夏威夷力战土著的库克船长,最终殒命

丘吉尔说,七年战争之后,“英国在欧洲之外成为海上和陆上的主人”。这种赤裸裸的帝国主义话语,今天谁敢放在台面说呢?而在当时,不管平民子弟还是精英阶层,都把这种事情视为理所当然。他们把欧洲以外视为化外之地,把黑人和东方人视为未开化民族。居高临下的帝国主义心态,是他们积极进取的重要原因。

促使英帝国崛起,第二种流行的观念,乃是我经常说起的自由主义思想。

如果说帝国主义促成其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气质,自由主义则是他们实力的源泉。自由主义是一类观念系列的打包:保护财产权,宗教和信仰自由,法治,宪政。由于这套思想贯彻,英国工业革命有制度保障,企业家的投资和创造得到保护,经济发展才得以实现。英国是自由思想的源头,贯彻最

为彻底,这是它成为先进之国的原因。这个道理我讲过很多次,姑且就不多说吧。

第三种观念是贸易主义。说起来,自由贸易是自由主义的应有之义,不过我还是要把它单独拿出来。贸易对英国而言,实在是太特殊,太重要。早期英国的贸易,也并非全是自由贸易,它是掠夺和贸易的杂交,自由贸易和重商主义的糅合。英式贸易主义,其特点是:国家的一切军事外交行动,都以保障贸易为目的。

为此,英国建成空前强大的海军,在海外巡逻运兵。英国海军的行动,概括起来无非几点:占领和保障贸易据点,保障贸易通道顺畅;运兵平乱,攻击阻碍贸易的旧世界国家(比如鸦片战争)。北美独立以后,英国海军在保障贸易方面的功能,则更明显。海军之存在,并不为扩张领土,而是为保障贸易,能打则,不能打则退。大英帝国不是刻意扩张领土的结果,而是各贸易据点扩张连片,才成显赫的大帝国。典型如印度,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经营一百多年以后,瓜熟蒂落,才由大英帝国接手。

说完大英帝国之崛起,说大英帝国之衰落。大英帝国衰落恰恰是前述三种思潮衰落,它的反面思潮兴起的结果。

第一种观念是民族主义。19世纪以降,民族主义兴盛起来:各民族要意识觉醒,当家作主,本民族统治本民族,这样才有合法性。不仅受统治的人民这样想,连宗主国的人民也接

受这套思想,把殖民地视为罪孽的存在。

民族主义浩浩荡荡,冲击着旧殖民体系。当欧洲人普遍放弃优越意识,心态就已投降。殖民地想独立,宗主国最多压制几回会,一旦流血三尺,则魂飞魄散,全都依你。1961年,26个非洲国家相继独立,难道真是非洲人反抗之成果?根本原因,还是欧洲人撒手不管,和殖民往事告别。20世纪的欧洲人和他们的祖先,完全是两种人。

我们从印度独立进程也能看到,思想的力量有多强大。以印度人民的经济能力,武器水平和组织能力,他们就是再过一百多年,恐怕也没实力从英国人手中挣脱。“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真正的厉害,不是激发印度人民反抗意识,而是打动英国人的内心柔软,激发他们的愧疚之情。

当民族主义成普世潮流,英国人也纷纷接受。甘地这大英帝国的反贼,跑到伦敦访问,受到空前欢迎。甘地的访问火车一抵伦敦,帝国的印度事务部官员就荣幸地给他当司机。汽车刚到旅馆,就发现已有几百人伫立在雨中,翘首等候。甘地下榻的旅馆大厅,聚集了来自议会、政府、国王、教会、工会、新闻界的1500多人。

甘地的武器是思想,非暴力主义让英国人自惭形秽。

甘地访问伦敦期间,不仅参与国会圆桌会议,还和对手辩论,会见纺织工业人士,宣扬他的“土布主义”:印度人只穿印度人手工纺织的土布衣服,英国人机器织造在的衣服,就不

要运到印度倾销。这种显然损害工人利益的演讲居然大获支持。工人阶级发起罢工示威,支持甘地的主张。

英国工人这么做,显然不为利益,而是出于道义的支持。由于观念转换,他们已经真诚地认为:英国的殖民统治实在太不太人道,太不合理,甘地则代表了良心和正义。

甘地深谙此道,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威力,有一半要记在媒体那里。每次甘地带着一批信徒浩浩荡荡地去搞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总在记者在边上拍照。英国警察越打人,他们越兴奋,不顾一切地往前冲,最后被打得满头流血,遍体鳞伤。唯有如此,才能激起英国公众的同情,以及他们对殖民主义的痛恨——不得不说,甘地真是营销炒作大师。

这种以自戕自虐、博取他人怜悯的做法,很让丘吉尔厌恶。他曾说甘地是他见过最脏的人,所谓“非暴力不合作”令人作呕。然而事实证明,甘地这一套非常有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大英帝国在印度的统治已摇摇欲坠,甘地稍一举手,刚刚喊出独立口号,蒙巴顿公爵顺坡下驴,拍拍屁股走人。在许多英国人那里,印度独立让他们如释重负。

民族主义在摧毁殖民体系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民族主义者也热衷把“独立”和“自由”放在一起谈。似乎国家得独立,民族就得自由。历史证明,这完全是两码事。

在相当多国家,殖民者退出并没带来和平,国家独立往往意味着新的混乱。而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炽盛,则开启了大屠杀。

甘地本人就是死在极端民族主义者手中——当然,这丝毫无损于民族主义的流行,以及它的巨大威力。

直至今天,民族主义仍旧发挥极大的威力,它抑制着强国的侵略,同时庇护着一些小国暴君。大英帝国这样的殖民帝国,当然要剥得干干净净,只剩下本土小岛。即便如此,英国北方的苏格兰仍在大闹独立,倘若苏格兰真独立,英国还会更小得多。

大英帝国衰落的第二个观念背景,是社会主义崛起。首先强调,我所说社会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是两码事——我对本国社会主义思想毫无异议,举双手支持,特此声明。

19世纪到20世纪,社会主义指这样的思想理念:节制资本,反对剥削,提高工人待遇,保护罢工。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完全对立,前者反对私有产权,主张限制资本家,对其征收个人所得税、累进税和遗产税,节制资本的集中,后者则坚定地代资本家代言,主张严格地保护企业家的投资和经营。19世纪以降,虽说英国还是自由主义大本营,社会主义还是节节进逼。取缔童工,8小时工作制,每周40小时工作制,劳动者休息权,最低工资法,罢工也能得工资,员工有权分红并参与企业经营——这些都是社会主义者的主张,他们在英国取得一些胜利。

英国以外,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决定性的。俄国摇身一变成为红色苏联,粉红色欧洲社会党纷纷出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

一次观念决战,法西斯(在德国,纳粹的正式名称是“国家社会主义党”)对苏联开战是这场战争的主旋律。

二十世纪上半页,英国自由主义传统与世界潮流为敌。几乎所有主流政见,都和自由主义反着来。不是没收就是限制企业,不是计划就是管制,不是工人当家作主,就是鼓励工人罢工。性质差不多,程度有区别而已。

二战之后英国第一位首相,长相酷似列宁的工党党魁艾德礼英国本身亦染毒在身:二战未结束,丘吉尔就被赶下台,工党党魁艾德礼接管国家,大搞福利主义——福利主义也是社会主义思潮的一部分。二战后,英国建立起庞大的国企部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结果,众所周知。二战之后,英国的国势渐沉,病体怏怏,甚至被讥为“欧洲病夫”。此种情形直到撒切尔夫人上台理政,才算止颓回血。

第三种观念,保护主义。保护主义是20世纪盛行的贸易思潮,虽说在英国没成主流,不过它在世界范围的兴盛,导致英国贸易环境变得奇差。以美国为例,1930年代,美国政府据《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大幅提高进口关系,造成美国进口商品剧减。此法一出,各国本能性报复反应,纷纷提高关税。一时之间,全球贸易减少三分之一以上。

这样的全球环境,对贸易立国的英国打击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保护主义之下,萧条和仇恨蔓延。这加剧各国的政治危机。主张仇视外国,为本国争取“生存空间”的政党趁势鼓

噪上台。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两次世界大战都和贸易保护主义有关,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直是战争的催化器。

战后国际政治的主导者,已让位给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两大国家都是大陆型国家,国内铁路发达,内部市场发达,对国际贸易并不甚重视。苏联就不用多说了,美国看似继承英国衣钵,实际却有很深的保护主义倾向。

英式贸易自由,总是简单好办,不附条件;美国人则设置了各式各样的门槛和附带条件。19世纪鸦片战争以后,五口通商税率是“值百抽五”。这样低的关税率,显然是20世纪直到今天都少见的。自由贸易再没回到英国人主导下的世界。世界大势已变,英国海军想再有所作为,已不可能。英国不能主导国际贸易格局,就无法变成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

二战以后,随着大量殖民地独立,大英帝国事实上瓦解了。人类历史上面积最大的殖民帝国就此终结——尽管它从未

宣布。战后初期,英国衰落至极,一度成为欧洲二流国家。直至1980年代以后,英国才呈复兴之象。

今天的英国,面积基本只剩本土2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广西),人口6500万人(比韩国多一千万人),其海外领地都无足可观。英国的实力仍在,它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它的国家体量。英美是特殊的盟友关系,它的军事基地遍布海峡要冲。英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五,仅次于美中日德四大国。英国脱离欧盟的举动,也表明了这个国家的独特。推荐关注

中国经济学人新启动的专栏号经济深观察|经济的热度观点的深度

浅谈英国的兴衰之路

浅谈英国的兴衰之路 18-19 世纪,英国开始兴起。英国从 15 世纪开始建立起专制的都铎王朝,通过推行重商主义,壮大了国家的实力,在1588年的时候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标志着英国的崛起。之后,英国的专制王朝继续海外扩张,建立英帝国。后来在1640年发生了推翻专制王朝的革命。这对于之后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英国的进一步崛起有很重要的作用。之后,英国取代了荷兰成为了海上霸主,建立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殖民帝国,在欧洲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根据统计,1848 年英国的铁产量占世界产量的一半,煤占到世界2/3,棉布占到世界 1/2,铁路已经修了 1 万公里,英国贸易总额在这个时候占世界总量的20%-25%左右。 大英帝国是随着英国人的海外殖民扩张而出现的。英国海外移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年,1607年英国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的殖民地。但英国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出现在18世纪以后。由于工业革命,英国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人口过剩。从1814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百年间,约有2000多万人从英国移居海外,其中1300万人移居美国,400万人移居加拿大,150万人去了澳洲,其余人流向世界的其他地方,英国是近代以来世界上最大的输出人口的移民国家。殖民地不仅对英国而且对世界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很多学者认为,殖民地是英国资本主义起源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列强瓜分完毕时,英国获得的份额最大。在一战爆发之前的1914年,英国的殖民地面积已达3350平方公里,统辖3.9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这相当于英国本土的137倍,本国人口的8倍多,被称作“日不落帝国”。英帝国在形成过程中,既有对当地土著人的镇压,也有与其他殖民国家的争夺。这一过程对英国社会发展、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和政治地理的发展演变,均有

评述日不落帝国的兴衰

述评《“日不落”的落日-大英帝国的兴衰》 西华师范大学刘人铭 《“日不落”的落日-大英帝国的兴衰》是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博士生导师刘景华先生所编写的一本描写英国历史的著作,这本书对了解英国历史和对其衰落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是一本有价值的英国史著作。本书一共分为二十章,从大不列颠岛上的最早居民,写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封建制度的正式确立再写到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奠定世界工厂的地位以及后来对外掠夺、经历一战二战实力下降最后写到英国战后自身努力崛起以及英国文明的世界的影响。 本人读了此书,感触颇多,不仅对英国的历史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且通过英国历史的借鉴意义,使我对本国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帝国的辉煌也达两个世纪之久,即使在当代,它还是世界上的一流大国,其影响力远非限于英伦和欧洲,说其衰落似乎不太恰当。但是,英国现在拥有的大国地位,不等于说以前没有衰落过。相对其最辉煌的时代,不能不承认英国的地位已大为下落。刘景华先生《“日不落”的落日-大英帝国的兴衰》主要是通过英国从古至今的一个历史发展走向脉络以及其达到的制高点和最低点来说明英国的兴衰历程。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本书的最后一章《文明的张力》,日不落帝国的出现,将英国对世界的影响推向了极点。这种影响,既有政治和军事上的,也有经济和文化上的:既有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也有精神和价值观念。这种影响,有的是伴随英国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势力而去,或多或少地带有强制性,更多的则是其他民族和国家对英国模式的效仿。或者说,英国强盛的国势,在世界上的地位.使得在国内出现的某些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自然具有一种内在的魅力,吸引别人来学习。比如说英语语言、制宪君主制、政党内阁、文官制以及一些文学作品等都深刻影响着世界。因此,我认为只有一个国家足够发达,足够强大,才能在世界上有发言权,才能吸引其他国家的关注,那么因此,这就对我国的发展提出的希冀。 总之,《“日不落”的落日-大英帝国的兴衰》通过描写英国从有居民生活到现在,经历了兴盛时期,也经历了衰落时期,同时也关注了英国对世界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英国史著作。

大英百科全书中文线上资料库

?西非有許多國家曾是法國的殖民地,請問以下那個國家官方語言「不是」法語? □圔內加爾□喀麥隆□尼日■茅利塔尼亞 【說明】 目前西非地區國家的官方語言計有以下幾種: 1.法語:圔內加爾、幾內亞、象牙海岸、多哥、貝寧、馬利、尼日、查 德、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布吉納法索 2.英語:甘比亞、獅子山、賴比瑞亞、迦納、奈及利亞、喀麥隆 3.阿拉伯語:茅利塔尼亞、查德 4.葡萄牙語:佛得角、幾內亞-比索 5.西班牙語:赤道幾內亞 ?目前常用的圓周率「3.1415926< π<3.1415927」,最早由誰算出? □阿基米德□歐幾里得■祖沖之□卡西 【說明】 祖沖之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數學家、天文學家。他算出圓周率值在 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準確度達小數點後6位)﹐並提出圓周約率22 ∕7(≒3.14)、密率355∕113(≒3.1415929)﹐密率值比歐洲早1,000多年。直到15世紀阿拉伯數學家卡西(al-Kashi)才算得小數點後16位的圓周率; 密率355∕113也在千餘年後才被德國的奧托(1573)再次算得。 ?請問以下何者不是「蒙古人種」的體質特徵? □體毛和鬍鬚少■柔軟的直髮或濃髮□膚色從象牙色至棕色都有□高顴骨 【說明】 典型的蒙古人種的特徵是︰皮膚色素沉著輕微乃至中等(象牙色至棕色);上眼瞼有內褶;頭髮黑色﹐直而硬;面龐較胖﹐高顴骨;鬍鬚和體毛稀疏; ABO血型的B型血型出現率高﹐其他血型(例如Duffy血型﹐Diego血型)的陽性血型出現率不穩定或偏高。 ?請問西方最古老的大學是哪一所? ■波隆那大學□巴黎大學□牛津大學□海德堡大學 【說明】 最早可以稱為大學的西方學堂是9世紀義大利薩萊諾(Salerno)的一所有名的醫科學校﹐它吸引了歐洲各地的學生。但它畢竟只是一所醫科學校而已。 第一所真正的大學是11世紀末在波隆那創立的。它成了講授宗教法規和民

英国历史概况

英国历史概况 英国历史是一部征服与合并和的历史。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组成,而整个英国的历史也就是由这四个区域的历史交织组成。1535年威尔士成为英格兰王国的一部分,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正式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1800年大不列颠王国和爱尔兰合并成为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共和国独立,爱尔兰北部仍留在联合王国内。 苏格兰历史简介 苏格兰位于大不列颠岛北部,英格兰之北。苏格兰的历史的正式记载是在古罗马人入侵不列颠之后的一些纪录。公元5世纪,爱尔兰北部的盖尔人(凯尔特人的一支)移居苏格兰,曾在阿盖尔郡和比特郡地区建立达尔里阿达王国。此后向东扩张到阿瑟尔森林和厄恩河谷,向北扩张到埃尔金地区。公元843年达尔里阿达国王麦卡尔平兼任皮克特王国的国王,建立阿尔巴王国,王号为肯尼思一世,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苏格兰王国逐渐成形。此后,苏格兰历经邓凯尔德王朝、坎莫尔王朝、巴里奥尔王朝、英格兰占领、布鲁斯王朝以及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至1707年与英格兰王国合并成为联合王国。 威尔士历史简介 威尔士位于大不列颠岛西南部,英格兰以西。 距今约29,000年便有人类定居于威尔士。至古罗马人进入了大不列颠岛后,威尔士属于不列颠行省 公元5世纪,随着罗马人的撤离,盎格鲁撒克逊人大举入侵大不列颠,直至到11世纪,威尔士人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高压统治与入侵中度过,而同时布灵顿人开始称自己威尔士人。公元8世纪,传说中的亚瑟王(King Arthur)领导布灵顿人抗击盎格鲁撒克逊统治。 公元9世纪和10世纪维京入侵使威尔士王国进一步统一,成为一个实体,但同时亦使威尔士落入英国皇室统治之下。 公元927年,威尔士国皇承认盎格鲁撒克逊国王阿瑟斯坦保护威尔士的主人。在随后的11世纪中,威廉一世充分利用了这种先例,在威尔士边境建立的强大而野心的封建领地制度。公元1282年,英格兰王爱德华一世征服最后一个威尔士北部和西部的威尔士公国 (Statute of Rhuddlan)公元1284年,威尔士正式被英格兰合并,爱德华一世以《罗德兰法令》 确立自己在该地区的统治。 公元1535年,《联合法案》完成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统一,划分后者为13个郡,并规定英格兰法律通行全威尔士,英文为其官方语言。大部分威尔士人因此无法担任政府公职,但可以派代表参与英国国会。 北爱尔兰历史简介 北爱尔兰是英国的一个地区,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公元前6600年前后,人类开始在爱尔兰岛定居。现在的爱尔兰人是古代凯尔特人的后裔,世代居住在爱尔兰岛上。公元5世纪的时候,随着罗马天主教的传入,爱尔兰人逐渐信仰了天主教,并形成了由修道院、传道士和王国组成的文化。公元8世纪末,爱尔兰岛上出现了统一的文明和法律,但政治上还没有出现统一的国家。 公元12世纪末,英王亨利二世利用爱尔兰的分裂局面,率军在爱尔兰岛登陆,征服都柏林和附近地区,建成“爱尔兰领地”,交由其四子约翰统治。但到1609年为止爱尔兰仍然是

大英百科全书电影史部分

大英百科全书电影史部分 电影的史前史几乎和它的历史一样长。第一批电影机械的演变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在它们发明后的最初年代里,对于这些机器的使用的发现也是经过漫长的实验才来到的。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电影机器的可能性,接着出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爆炸性的创作活动。早期的电影制作者所面临的实质性问题就是要把电影从时间和空间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这时电影艺术家发现他的影片可以在时间上向前或向后跳跃。它不仅可以反映时间实际的消逝,而且还可以反映主观的时间。可以随心所欲地跳到世界的任何地方(包括进入他的人物的思想之中),既可以模拟一种经验的表面,也可以模拟对它的感觉,可以使用一个事件的节奏来进行描绘,也可以所事件戏剧化,这样,视觉电影美学的实质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同步声的出现第二次以时间和空间的统治威胁着电影--因为话语可以限制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一个场面持续的时间,甚至具体到象早期的假设一样,也就是说,电影摄影机就象一个坐在剧院中的观众。正如他们十五年前所做的那样,三十年代初的电影艺术家学会了掌握这个新的机器,然后学会上它来为他们服务,而不是与他们为难。电影艺术家把对话和画面结合起来,就象它的默片时代的先辈们那样把构图和剪辑、时间和空间、织体和结构结合成一个整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几年,大部分电影艺术家已经为对话找到了有效的和有感染力的视觉伴奏。对声音的依靠使得电影世界不如默片时代那样灵活,而是更接近于自然世界中的时间和空间。正如话语本身一样,电影世界较无声电影晚期更有逻

辑,更直接,更为平铺直叙。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电影艺术家努力在破坏这种逻辑。宽银幕的出现和几乎全部使用彩色片的事实,不连贯的剪辑的重新出现以及主观性的摄影,还有除了对话以外对音乐声音、无声的依靠,这一切创造了象默片时代最丰收的年代里一样灵活的电影。一九六零年以后拍摄的影片的视觉技巧在许多方面更接近于无声电影的方法,而不象中间的三十年中的那些技法。这些事实可能部分地解释了为什么最近无声电影又再次复苏,它们重新在剧院和电视中获得生命。 观众的要求以及生意人对这些要求的理解,对电影发展史的决定性影响并不亚于这门艺术的美学原则的发现。例如,虽然电影制片人和电影评论家相信(或者希望),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可以共存,然而追求新奇的观众却拒绝买票去看无声影片。商业性不可避免地决定了电影艺术的方向;一旦总的方向确定以后,电影艺术家才着手发现和发展一切艺术可能性。因此在电影史中,商业的现实、美学原则、工艺学的创新以及观众的趣味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本文是追溯电影的历史发展。 1、起源:一八一五年至一八九五 爱迪生及其实验室 卢米埃尔兄弟 2、电影小片子合“一本的电影”:一八九六至一九零七 欧洲法国 英国

(完整版)英国历史大事年表

英国历史大事年表 都铎王朝:1485~1603(近代英国开始) 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 【15世纪中叶,30年的玫瑰战争导致都铎王朝建立,获胜方南方大地主和新贵族的代表亨利·都铎加冕为王,是为亨利七世。都铎王朝正值资本主义在英国初升时期,产生了两位有名君主:亨利八世,为子嗣和婚姻问题与罗马教庭宣布决裂,成立英国国教(即圣公会);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正值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莎士比亚。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被伊丽莎白指定为继承人,1603年,詹姆斯登上英格兰国王的宝座,成为詹姆斯一世,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这为100年后(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正式合并创立了条件。】 155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即位,统治英国达45年之久 1564年:莎士比亚诞生 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树立海上霸权。【英国在1588年英西海战中的胜利,是一次以弱胜强的胜利,它再一次显示了在王权统治下的民族国家的力量。长期处在欧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岛国,第一次以强国的姿态向欧洲大陆发出了声音,并迅速进入世界海洋霸权和商业霸权的争夺中心。】 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 1603年:80岁的伊丽莎白一世去世了。 苏格兰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为英格兰的詹姆士一世,统一了英格兰和苏格兰 1620年:对新教徒的镇压激化,一批新教徒乘"五月花号"抵达美洲 1628年,《权力请愿书》 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1642~1651年:英国内战爆发 1649年: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的儿子)被处决(1.30),克伦威尔宣布共和政体(5.19) 1660年:(查理二世)王朝复辟【詹姆斯二世(查理二世儿子)继承王位,后被罢黜。】 1676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设立 1679年,人身保护法;托利党成立(1833年改称现名)

英国兴衰的论文

On 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Britain ID: 2010211926 Name: Sherry / 张旸 Score: Class: 5

摘要:英国的兴衰史犹如抛弧线一般,从一个不起眼的岛国逐渐发展到崛起到达到顶峰最后又逐渐衰落并回到欧洲,回到开始的地方——大西洋上的岛国。在这起起伏伏的历程中,风云变化,一切都不可预测,万物瞬息变化。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它的起伏,是日益聚集的国家意识,是集中统一的王权,是暴力的革命,是生产力的大解放,还是战争?也许这一切都是,又或许它们只是冰山一角。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英国兴衰的过程并探究其中的因果关系:英国的崛起,顶峰,到回到欧洲。最后从文化中的创新和保守对制度的行与废产生的影响出发,总结全篇。 在英国的崛起过程中,本文强调国家意识的形成和统一国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毫无疑问的是,英国的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其中,对商业贸易和海外殖民的扩张政策的鼓励尤为突出。当然,因为本身的民族特点,它在崛起中始终保持着中立与欧洲内陆的外交政策。这些在崛起到到达顶峰的转折过程中都不同程度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英国的顶峰时期,本文侧重于两个表现:“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日不落帝国”是其殖民统治发展到顶峰的表现,也是它在政治上走出欧洲,站立世界的表现,当然也为后文介绍它的衰落做了一个铺垫。“世界工厂”,毫无疑问,点明了它在经济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借此本文进一步探究了英国生产力发展的原因——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在英国回到欧洲的现状里,本文侧重讲解由于帝国的衰落,殖民地的丧失以及固有文化的保守性而导致英国的衰落。而它衰落的过程又无一不体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之后英国便沦为二流国家。这一切归因于文化中的创新与保守在制度行与废上作用。

大英百科全书线上繁体中文版

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繁體中文版 開始 歡迎來到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繁體中文版﹐這裡可讓您查到百科全書裡的資訊。 檢索 檢索可以讓您更快地找到百科全書裡的條目。 在每個頁面上都會有一個檢索框,請將檢索詞輸入檢索框。 點按「Go」以確認檢索。 檢索結果將顯示在新的頁面上。 如果您檢索的是百科全書﹐檢索結果將包括檢索到的條目名稱、條目開頭的部分內容﹐以及與該條目相關的其他內容﹐如旗幟、圖像和地圖等。如果發現了您想要看的條目﹐點按該條目名稱﹐條目內容就會顯示。 如果您還需要更多的幫助,可繼續查看檢索方法提示(Search Tips)中的有關說明。

檢索方法提示 這裡有一些辦法可用來改善或修正您的檢索結果。 模糊檢索 如果您想檢索一個條目﹐但對詞語的拼法無把握﹐可以使用模糊檢索選項。選擇此一選項後﹐您會看到同詢問詞對應的一些檢索結果﹐以及同詢問詞具有相似拼法的其他字詞。 同音字檢索 如果您想檢索一個條目但不知道其中某個字的準確寫法﹐那就使用同音字檢索選項。當您選擇這個選項後﹐將會看到對應於您的詢問詞的一些結果﹐以及有相同發音的字詞。例如﹐檢索「安德生」的結果裡也許會出現「安得生」。 分類檢索 如果您想檢索與某個主題有關的一些條目﹐可使用分類檢索選項。當您從下拉式功能表中選擇了一個類別後﹐將會看到與所選的主題有關﹐與您的詢問詞對應的一些結果。例如﹐在「音樂」類別上檢索「亞洲」﹐結果顯示的只是與亞洲有關的音樂條目。在「哺乳動物」類別上檢索「象」﹐結果顯示的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而若在「遊戲」類別來檢索「象」﹐則得出中國象棋的結果。 用英文檢索 條目名稱用中、英兩種文字顯示。如果您檢索某個特定條目名稱﹐可以用它的中文或英文名稱來檢索。例如﹐檢索「Internet」將會顯示出「網際網路」的結果。

英美概况(英国篇5大英帝国的兴衰_)

英美概况(英国篇5:大英帝国的兴衰 ) I. Whigs and Tories 辉格党人和托利党人 These two party names originated with the Glorious Revolution (1688). 这两个政党名称皆起源于1688年的光荣革命。 The Whig were those who opposed absolute monarchy and supported the right to religious freedom for Nonconformists. The Whig were to form a coalition with dissident Tories in the mid-19th century and become the Liberal Party. 辉格党人是指那些反对绝对王权,支持新教徒宗教自由权利的人。辉格党人在 19世纪中叶与持不同意见的托利党人组盟组成自由党。 The Tories were those who supported hereditary monarchy and were reluctant to remove kings. The Tories were the forerunners of the Conservative Party. 托利党人是指那些支持世袭王权、不愿去除国王的人。托利党是保守党的前身。 I. Agricultural Changes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18世纪末的农业革命 During the lat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ies, the "open-field" system ended when the Enclosure Act was passed. The movement lasted for centuries. Agricultural enclosure had good as well as bad results: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农业革命期间,随着《圈地法》的颁布,传统的"开放田地"制结束。圈地运动持续了将近一个多世纪。农业圈地运动的利弊共存: (1) Farms became bigger and bigger units as the great bought up the small; 由于大农场兼并了小农场,农场成为越来越在的生产单位; (2) More vegetables, more milk and more dairy produce were consumed, and diet became more varied; 人们消费的蔬菜,牛奶及奶制品越来越多,饮食种类愈加丰富; (3) Enclosure was a disaster for the tenants evicted from their lands by the enclosures. These peasant farmers were forced to look for work in towns. Enclosure led to mass emigration, particularly to the New World; 圈地对佃家而言是场灾难,他们被赶出土地,被迫到城镇找工作。圈地运动导致了大规模的移民,尤其是移民至新大陆。 (4) A new class hostility was introduced into rural relationships. 农村关系中产生了新的阶级对立。 II.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1780-1830) 工业革命(1780-1830) 1.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refers to the mechanization of industry and the consequent changes in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Britain in the lat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ies. 工业革命指的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工业的机械化,以及因此而导致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大英帝国兴衰启示

大英帝国兴衰的启示 每一个国家的历史都是一部兴衰史,一国在历史的洪流中时而激流勇进,时而风雨飘摇。英国——人们口中的“日不落帝国”也不例外。 16世纪,是一个充斥着侵略与殖民血腥的时代。葡萄牙和西班牙凭借着自己海上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扩张,正值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的英国野心勃勃也希望与西班牙分一杯羹。这位极赋统治才能的女皇暗地里鼓动商船在海上抢夺其他货船,行径虽与海盗无异,但这却大大增加英国的原始积累。趾高气昂的西班牙王朝被激怒了“我们必须对英国开战,我们西班牙人岂容他人欺负”,“无敌舰队”与英国的舰队在海上交锋,结果却另西班牙大跌眼镜:半数舰队被击沉,其它落荒而逃……至此英国称霸海上,进入了早期的辉煌! 这与英女皇的政治手腕息息相关,她强化王权,实行强有力的君主专制并重视商业的发展。而与此同时的中国虽也处于封建专制的顶峰时期,但君主却仍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导致了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国家。伊丽莎白女王不仅重视商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海防事业不惜血本建造军舰,东方的巨龙这时却海禁、闭关锁国何其荒唐!这就说明封建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中央集权还需要放眼全球融入世界的竞争中,一味的逃避是无法让国家强大,相反会落后于他国。跟不上历史的步伐! 约翰,这位被英国人称为“失地王”的皇帝无疑导致了大英帝国的衰落,然而他与贵族之间签订的《大宪章》却无意间宣告了一个新

的时代的到来,议会在国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君主立宪的模式即将形成。内战与光荣革命带给英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在议会,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度形成。 工业革命又一次刺激了英国的壮大,由于具有了一定民主的条件,以及时代的需求。工业革命应运而生,“动力之父”瓦特改良蒸汽机,为整个社会注进了新鲜的血液。英国把握住这次机会,1840年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机器化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然而同样是工业革命,第二次的工业革命却见证了英国的又一次衰落,19世纪70年代,又一次科技大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到来。美国、德国这两个国家积极响应,最终成为世界第一第二的大国。英国世界工厂地位丧失,因为占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所以国内商人宁愿将钱投到殖民地也不愿用来更新机器设备,可以说过度的依赖殖民地、对新科技的不重视导致了英国从世界第一沦为世界第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英国的近代兴衰中我们可以很明晰的得到这样的启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对科技的更新无比重视,对人才也无比尊敬。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死后享受到国葬的待遇就可以诠释这一点。然而英国人却没洞察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过多的殖民地成为其发展的绊脚石,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依靠自身国力的发展而不是依靠侵略他国获取财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想我们学习一段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她,而是要去深

英国历史简介

英国历史(前55~ ) 1 罗马人占领时期: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2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与丹麦统治时期:公元449年~1066年 3 诺曼底王朝1066~1154 4 金雀花王朝1154~1399 5 兰卡斯特王朝1399~1461 6 约克王朝1461~1485 7 都铎王朝1485~1603 8 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 9 汉诺威王朝1714~1917 10 温莎王朝1917~ 罗马人占领时期: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公元前55年:朱利叶斯·凯撒(Julius Caesar)第一次率军入侵不列颠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迪厄斯(Claudius)率军征服不列颠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与丹麦统治时期:公元449年~1066年 公元597年:圣·奥古斯丁到达不列颠,使当地人皈依基督教 公元832~860:肯尼斯·麦克阿尔平统一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 诺曼底王朝1066~1154 公元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 公元1086年:发布《末日审判书》 金雀花王朝1154~1399 公元1154年:亨利二世继承王位,金雀花王朝开始 公元1215年:英王约翰被迫签署由封建贵族提出的《大宪章》 公元13世纪初: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创立 公元1277~1288:英格兰征服威尔士 公元1337~1453:英法"百年战争" 公元1387~1394:乔叟写作《坎特伯累故事集》 兰卡斯特王朝1399~1461 公元1413年:苏格兰第一所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成立 公元1455~1487年:约克家族与兰卡斯特家族之间的"玫瑰战争" 约克王朝1461~1485 公元1477年:威廉·卡克斯顿出版印刷第一本书 都铎王朝1485~1603 公元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 公元1536年: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 公元155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即位,统治英国达45年之久 公元1564年:莎士比亚诞生 公元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英国的政治制度及其对英国兴衰的作用

英国的政治制度及其对英国兴衰的作用 摘要:英国是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源地。英国政治生活的主体主要包括:君主、议会、内阁、政党。本文通过梳理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阐述了政治制度、英国的政治制度及其对英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影响。英国的政治制度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通过政治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它对英国的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专制崛起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的社会转型过程中, 政治制度的变革始终是世界各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英国是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源地[1]。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典型代表有两种类型,即立宪制和共和制。其中立宪制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代表,共和制以美国的总统制联邦制的共和制为代表,两种制度都统称资产阶级代议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是责任内阁制,国会分上下两院。上院由各类册封的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组成;下院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下院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就会成为首相。首相负责组阁,内阁对首相负责,不对国王负责。国王处于临朝不理政的状态,游离于党派纷争之外,只作为国家的象征[2]。 英国今日的政治制度的原型早在13世纪就已经建立起来了。13世纪形成了英国宪政史上的两个重要基础——《自由大宪章》和议会制度,它们共同奠定了英国宪政民主的政治基础。从贵族化的君主专制体制走向平民化的君主立宪式的民主体制,1689年光荣革命是英国由近代封建专制君主制向现代立宪君主制转变的标志, 也是英国社会由依附性的臣民社会向契约性公民社会转变的标志[3]。专制王权和民族国家的建立为英国的崛起准备了政治条件。中世纪的欧洲各国处在一种分裂的状态之中,在各个“国家”内部,国王并不具有超越于贵族的权利,只是他们当中居位较高的一员。在这样的分裂状态之中,很难会有经济发展、

英国历史翻译

英国历史 目录 一英格兰历史 1古代英国 2盎格鲁——萨克逊时期的英格兰3诺曼底和安茹王朝统治下的英格兰4都铎斯图亚特时期的英格兰 二.大英帝国的历史 1 17世纪的英格兰和苏格兰 2 统一运动 3 岛国的发展 4 大英帝国的崛起 5 18世纪的英国

6 英国的殖民扩张 7 工业革命及其成就 8 维多利亚时代 9 20世纪早期的英国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

一英格兰历史 英格兰的历史是从盎格鲁——萨克逊时代开始的,他们在大约公元449年入侵了英国。随后他们取代了原来的来自大不列颠岛东南部的占领者,并把那些占领地叫做盎格鲁人的土地,别名就是英格兰。先前,大不列颠岛,也像其他的欧洲岛屿一样,是一系列从旧石器初期一直延续至今的人种的家。 (一) 公元前8300年左右大冰川时期突然结束了,在此期间尼安德特人和之后的克罗马侬人都曾定居在英国。此

后,上升的海面缔造了英吉利海峡并使英国成为了一个岛屿。在新的森林和沼泽的环境下中石器时代出现又消失了,随即新石器时代到来了,在农业实践开始的时期。这段时期给英国带来了一大拨新定居者。在公元前3000年,伊比利亚人和大杯人已经开始在英格兰南部的白垩土上开垦了,随后在公元2500年,索尔兹伯里人就建立了他们自己的政权。后者,以他们特有的陶器命名,并因他们的石器工具和巨石碑群著名,特别是巨石阵。这些石碑证实了他们的社会和经济组织以及他们的技术能力和智力能力。

在公元前第一个一千年,凯尔特人横行于大不列颠群岛,事实上是横行于整个欧洲西部。随着铁犁翻土的推行他们逐渐开垦了位于河谷的厚重土壤,随着铁制武器和两轮马拉车的应用,他们征服并吸纳了大不列颠岛的原有土著居民。他们的神职人员,杜伊德,控制了他们的社会。 1.罗马统治下的不列颠 尽管很久以前就已被地中海人民熟知作为一个锡的来源,英国却直到公元前55年朱利叶斯凯撒到来之时才进入罗马世界——一种对他的山北

帝国制度兴衰史观后感

如何上场,如何下场 ——读《帝国制度兴衰史》历史是一个舞台,这个舞台上有无数个演员,有动物有植物,但既然是舞台,就有人承包,亿亿万万个人都在台上出演过,有的人被历史记住,他的光荣事迹也呗刻在了历史长流的隧道上;然而更多的人只是这急流漫无目的漂浮着的无根草,被冲刷掉,被无情的忘记,但他们也是历史洪流中的一滴水,人生舞台上的一个演员,历史的参与者,他们上场时,可能会博得满堂彩,或者被人唏嘘,但是下场后,被大家在茶余饭后谈论起,可能会有另一番意味了。 帝国的职能之一是维护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从而维护整个社会集团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帝国本身也成为了特殊的利益集团,他们依托帝国的权利可以很容易实现对于社会的掠夺。 在帝国发展的末期,帝国利益集团的超量掠夺开始导致社会的崩溃。在自由发展经济过程中,土地的私有买卖是另一个导致王朝覆灭的原因之一。土地是社会最重要的财富,土地收为国有,以帝国的力量平均财富。帝国需要建立官僚体系管理帝国,但是无法防止官僚作为利益集团掠夺帝国的社会的财富,腐败由此产生,古今道理皆同。 但是,如果帝国放开资本,鼓励竞争,就会造成社会两极分化,从而导致帝国的不稳定和人民的苦难;苦难早就匪民,匪民又会造成动乱,动乱缔造新的帝国,因此大多数帝国为了保证国家稳定,至少在前期都会注意国家整体的稳定,根据情况进行土地的分配和回收。掌权者不会允许土地一直流落在某个姓氏下,因为这会激起他们的野心,同时也不会允许土地平均流散在民间,因为少数人掌握多数土地,会视为是帝王的赏赐,从而更加维护帝国的统治,也能替帝国进行

地方管理。这是政治智慧,但是拥有这种智慧的帝王毕竟是少数,当大势已去,也就是朝代变换的时候了。 政治智慧决定帝国兴衰。其中的政治智慧,一是变法图强,重士兴邦,二是治国方略。 任人唯贤,英才治国。像秦孝公与商鞅,这是两千多年历史里最伟大的君臣组合、最和谐的君臣关系。所以他们能够奠定和推广强有力的法治路线,一直延续几代君主,直至秦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主要政治智慧也在于重视士人,他不仅与文武君臣有良好的信任与效忠关系,而且其用人的眼光、气度和手段不同一般,远高于汉唐宋明其他君主。秦始皇用人的眼光、胆识和手段都非同寻常。用人不疑,只考察结果,不干预过程,给手下以极大自主权。 在治国方略上,中国在各种制度变迁中,出现了一种让所有平民都跪向圣都的制度——中央集权制。自从中央集权政体出世,各种文明形态不断构建了中华文明之根,有了统一的文明,可确保中华民族历经坎坷而帝国大厦坚不可摧。在平民管制上,中国古代在发展到末端时,已经开始使用“礼法合治”。通过家族和官府的双层管制,平民只能依附于所规定的框框内,按照礼法行使微薄的权力,从而实现圣主至上的权力集中。 汉期的经济政治让人值得思考,政府对于帝国经济的参与程度很低,并且开放全国的自然资源,在逐利的驱动上,民间追求财富的力量迅速崛起。市场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可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也有其弊端,市场的优胜汰劣使得社会的贫富差距悬殊。巨大的发展差距,也引发了社会的动荡,政府也开始介入,一系列抑商政策的出台,很大程度的打击了社会的中产阶段。可是,虽平复社会贫富差距的矛盾,可是却也打击了生产的积极性,损害了市场经济。此外,政府

大英帝国的兴衰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 18世纪末的农业革命Agricultural Changes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During the lat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ies, the “open-field” system ended when the Enclosure Act was passed. The movement lasted for centuries. Agricultural enclosure had good as well as bad results: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农业革命期间,随着《圈地法》的颁布,传统的“开放田地”制结束。圈地运动持续了将近一个多世纪。农业圈地运动的利弊共存: (1)Farms became bigger and bigger units as the great bought up the small; 由于大农场兼并了小农场,农场成为越来越在的生产单位; (2)More vegetables, more milk and more dairy produce were consumed, and diet became more varied; 人们消费的蔬菜,牛奶及奶制品越来越多,饮食种类愈加丰富; (3)Enclosure was a disaster for the tenants evicted from their lands by the enclosures. These peasant farmers were forced to look for work in towns. Enclosure led to mass emigration, particularly to the New World; 圈地对佃家而言是场灾难,他们被赶出土地,被迫到城镇找工作。圈地运动导致了大规模的移民,尤其是移民至新大陆。 (4)A new class hostility was introduced into rural relationships. 农村关系中产生了新的阶级对立 工业革命(1780-1830)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1780-1830) 1.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refers to the mechanisation of industry and the consequent changes in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Britain in the lat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ies. 工业革命指的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工业的机械化,以及因此而导致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2.Britain was the first country to industrialize because of the following factors: 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原因如下:

“日不落帝国”的兴衰

09历史师范 (1)班戴小健27号 “日不落帝国“的兴衰 ——英国的殖民扩张史 英国这个老牌殖民帝国,早从16世纪起就开始海外殖民。到18世纪,随着以北美移民殖民地为主要标志的第一大英帝国的结束,英国开始大肆向亚洲、非洲、澳洲等地殖民扩张,建立了庞大的第二大英帝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大英帝国,包括白人自治领在内,总面积已达1270万平方公里,人口总计 4."31亿,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大英帝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英国本土爆发致富的过程,也是广大殖民地人民陷入深重灾难和不断反抗争取独立的过程。 英国在海外的殖民扩张是在15世纪末哥伦布首航美洲大陆之后开始的,早期的殖民地主要是由英国移民建立起来的北美殖民地,除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外,英国也在太平洋寻找新的土地。它海外扩张与殖民活动,不仅伴随着与当地居民的冲突,而且还在伴随着与欧洲列强的战争,可以说英国的海外殖民帝国是在不断战胜欧洲殖民扩张对手的情况下迅速扩展的。 16世纪末,英国殖民扩张的主要对手是西班牙与葡萄牙,英国与西班牙进行了19年的战争,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使英西战争发生了转扎,英国从此掌握了与西班牙战争的主动权,英国海上霸权的建立亦是从此时开始的。17世纪,西班牙已衰弱,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对手主要是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英国与1650年和1651年连续颁布了“航海条例”打击专营海上转运贸易的荷兰,英荷之间的战争就此爆发,结果英国取胜并夺取了荷兰在美洲的殖民地。 荷兰被英国击败后,法国成了英国在海外殖民扩张的主要对手,在18世纪英国与法国进行了长期争夺,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0~1713年)中,英国打败了法国,夺取了北美的纽芬兰、阿卡第亚和哈德逊湾的一些法国属地,英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线英文版使用手册

2007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 User guide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线英文版 使用手册 https://www.doczj.com/doc/7d8652910.html,/ 飞资得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市成都北路333号招商局广场南楼13A TEL: (021) 52980395 FAX: (021)52980397 E-mail: info@https://www.doczj.com/doc/7d8652910.html, https://www.doczj.com/doc/7d8652910.html,

目 录 不列颠百科全书背景简介 (2) 不列颠百科在线英文版收录内容 (2) 不列颠百科在线英文版产品特色 (3) 不列颠百科在线英文版首页介绍 (4) 范例说明:检索行 (6) 范例说明:高级浏览/研究工具 (7) 标题浏览(A~Z Article Browse) (7) 年鉴(Year in Review Browse) (8) 主题浏览(Subject Browse) (10) 视频资料库(Video Collection ) (10) 时间序列浏览(Timeline Browse) (12) 世界地图(World Atlas) (13) 国家比较〈Compare Countries 〉 (15) 世界各国数据信息〈World Data〉 (16) 名人格言〈Notable Quotation〉 (19) 经典文献〈Gateway to the Classics〉 (20) 范例说明:不列颠每日焦点 (21) 不列颠焦点(Britannica highlight) (21) 今日传记(Biography of the day) (21) 历史上的今天(This day in history) (22) 不列颠主题数据库(Spotlights) (23) 个性化服务功能介绍:WORKSPACE (24) 开创集体智能、互动及分享的知识园地:Britannica Blog (26)

大英帝国的解体

大帝国往往是自我崩溃。古代的亚历山大帝国,因亚历山大突然死亡而解体。现代的苏联帝国,因民族区域自治而解体。20世纪还有一大解体,大英帝国的解体。这些帝国并不是在力量衰弱时解体,而是依然强大时,自我解体。大英帝国是慢慢的逐渐的走向解体,苏联解体比较突然,比较迅速。 我困惑的是大英帝国为什么解体,大英帝国解体有些莫名其妙。大英帝国近百块殖民地纷纷独立,几乎不费什么劲就独立了。二战前,这些殖民地要想独立是高度困难的,英国不答应。二战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或从哪个殖民地开始,英国不在乎自己的殖民地独立了。大英帝国说解体,就解体了,是那样的莫名其妙。 大英帝国的解体,我估计思想因素占重要地位,是某些思想潮流促使大英帝国走向解体,是某些思想潮流促使英国国民不在维护这些殖民地的存在。应该是思想潮流促使大英帝国解体。 美国是产生这些促使大英帝国解体的思想潮流的来源地,美国国民也接受同样的思想,帮助大英帝国走向解体。美国的这些思想潮流究竟来自哪里呢?苏联对大英帝国的解体做出了多少努力呢? 非英国后裔的殖民地脱离英国是可以理解的。以英国后裔为主的殖民地脱离英国,确实莫名其妙,令人费解。当时的英国政府怎么会允许这些英国后裔殖民地脱离英国呢?为什么不能象美国或俄罗斯(苏联)那样那样组合成新英国呢?难道是地理位置不相连导致的吗?如果英国政府逐渐改变政策或政体,逐渐促使海外的英国后裔殖民地的政治体系融入英国,形成新英国,应该是可以办到的事情,为什么不这样做呢?为什么最终却逐渐选择了解体的道路呢? 一个包含现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的新英国,通过政体融合努力,应该是可以存在的,而英国人却并没有向这方面努力。这看来属于思想导致帝国解体。英国本土人口不愿意接纳海外英国后裔,估计主要是不愿意分散自己的权利。与海外英国后裔殖民地融为一体,大家需要同样的公民权利,而英国本土人口只想领导海外人口,不想分给海外人口公民权利,这导致海外英国后裔殖民地,逐渐脱离了英国,成为独立国家。导致世界多了两个面积大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 如果英国后裔人口构成的殖民地不独立,包括英国本土、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西兰气候与英国一样,温带海洋气候,面积类似,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好地方),现在的英国面积可以达到1800万平方公里,超过俄罗斯面积。人口数量可以达到一亿,超过德国。这样的英国面积大约是美国面积的2倍,人口是美国的三分之一,虽然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可以超过美国,但是综合国力依然会比美国小,可以大约是美国的三分之一。英国的地位依然会被美国替代,替代的原因就是英国人口数量相对美国少。英国以一国之人口繁衍后代,自然赶不上美国以多国人口繁衍后代的规模,这最终导致美国人口数量超过英国人口数量,导致美国代替英国地位。这是英国后裔人口为主的殖民地如果不脱离英国,地位依然会被美国代替的潜在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