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种范式的比较

两种范式的比较

两种范式的比较
两种范式的比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d938033.html,

两种范式的比较

作者:闫冉冉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2年第07期

范式(paradigm),是指在科学领域和知识论行文中的思维的方式,也是指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集合,这个概念和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中系统阐述的。一般而言,范式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科学、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可以理解为一种模式、框架,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一、范式理论的来源:由科学史实例引发的思考

二千多年前,亚里斯多德认为,“物体自由落体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因此,“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就越快”。这一观察似乎接近日常生活的事实:除非在真空里,一张纸和一本书落地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把它们合在一起,下落得更快还是更慢?伽利略爬上了比萨斜塔,用一对同样大小的木球和铅球,以实验的方式,证明它们是同时落地的。现在的中学生都知道,亚氏理论是错的。

为什么二千年来,人们一直承袭着这个错误的认识呢?这就是常规科学,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托勒密的《至大论》、牛顿的《原理》和《光学》这样一些著作,都在一定时期里为以后几代的工作者暗暗规定了在某一领域中应当研究些什么问题,采用些什么方法。这些著作的成就足以空前地把一批坚定的拥护者吸引过来,使他们不再去进行科学活动中各种形式的竞争。同时,这种成就又足以毫无限制地为一批重新组合起来的科学工作者留下各种有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说:“即使已有压倒性的证据,一次真正的范式转移往往需要至少20年。”任何范式都有自己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自然过程。范式的消亡与人的死亡不同,特定范式的消亡意味着将产生一个新范式。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相对于古代科学,托勒密天文学相对于中世纪科学。

二、3种范式的整体比较

我们通常所说的范式主要有前现代主义范式、现代主义范式和后现代主义范式3种。前现代主义是指康德之前的哲学理念。现代主义是以笛卡尔和牛顿的现代秩序世界观为起源发展起来的范式,笛卡尔的方法论假定的是确定性的获得,而牛顿的可预见性假定的是一个稳定的、对称的和组织简单的宇宙,但现代范式中的系统观却是一个封闭式的系统观。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现代性是密切相关的,现代性代表了现代主义、现代、现代化的综合,它相信理性和科学的进步,相信技术能够征服自然,相信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社会改革,就能控制和改善人类的状况。后现代社会表现出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形成性等特征,从而超越了现代范式的确定性、稳定性、普遍性、因果关系等特性。后现代范式还超越了现代范式中的控制观点,重新回到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主题上。

论中国古代文体论研究范式的转换

论中国古代文体论研究范式的转换 ■姚爱斌 《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文体范畴的基本内涵是指具有各种特征的多层次的文章整体。文体范畴的产生,标志着古代文章整体观的自觉和成熟;各种辨体理论的兴起,反映了古人对各种文章整体特征认识的深化和细化;有关文体发展和创作的体用论,揭示了特征各异的现实文体的生成机制。一体多用的文章整体论克服了“体裁和风格二分论”研究范式的学理缺陷,实现了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统一,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体论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彰显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文体论研究中,人们对“文体”(简称“体”)范畴一般有“体裁”和“风格”两种释义。其具体做法是将文类文体论(有关诗体、赋体等的文体论)中的“文体”或“体”范畴解释为“体裁”,而将作者文体论(如“太白体”)、流派文体论(如“竟陵体”)、时代文体论(如“盛唐体”)等中的“文体”或“体”范畴解释为“风格”。在此基础上,学界建立了“体裁论”与“风格论”二分的古代文体论研究模式,并长期普遍遵循。该研究模式的形成既与中国古代文体论的内部构成有关,又深受西方文类学(TheoryofGenres)和语体学(Stylistics)并存互异的理论格局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直接从中国学界通常将Genre(文类)和Style(语体)译为“体裁”和“风格”、将TheoryofGenres和Stylistics译为“体裁学”和“风格学”看出来①。这一具有西方学理背景的二分式研究模式,为中国古代文体论的现代阐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但其学理缺陷是,在这种分而治之的阐释视野中,中国古代文体论仅仅保持了形式上的完整,而缺少统一的本体论说明。为了弥补“二分模式”的这一欠缺,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应该根据“文体”范畴的“体裁”和“风格”二义,重新界定中国古代文体论的范围——认为中国古代文体论应指关于“文学体裁”的常与变的理论,而那些被理解为“风格论”的文体论则应被排除在外②。从表面上看,这种做法确乎达到了学理自洽的目的;但从更深层看,这一思路又难免简单和保守。其简单主要表现为只是把那些理解成“风格论”的古代文体论撇开了事,其保守则体现在对古代“文体”范畴的两种流行释义完全接受,未加反思。因此,与其说这种做法解决了问题,毋宁说更充分暴露了“二分模式”的理论危机。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以古代文体论的史料为依据,通过文献实证与逻辑分析、本体论与方法论相结合的方式,重新解读古代“文体”范畴的基本内涵,辨析二分式释义的失误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更切合中国古代文体论的新的研究范式。 一 中国古代以“体”论文和“文体”一词大约产生于汉魏之际。如汉末卢植《郦文胜诔》:“自龀末成童,著书十馀箱,文体思奥,烂有文章,箴缕百家。”③蔡邕《独断》论“策”:“三公以罪免,亦赐策,文体如上策。”④在稍后的魏晋六朝文论中,以“体”论文便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形成了中国古代文体论的第一个高峰。从有关文献可知,在“文体”观念产生之前,人们已经在“文”的观念框架内对有关文章的众多问题有了相当丰富的认识;但为什么在有了“文”的观念之后还会出现“文体”观念?“文体”范畴从哪些方面发展了“文”的观念并丰富了人们对文章的认识?“文体”范畴依靠什么独特的理论内涵确立了它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

浅论从艺术范式到文化范式的转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d938033.html, 浅论从艺术范式到文化范式的转型 作者:丁文浩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4期 摘要: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特别是在国家加大文化建设的战略背景的影 响下,传统的艺术范式向文化范式的转型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其使中国艺术范式由曲高和寡走向平民大众的,由自身走向国际,与不同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的必经之路。在新时期,传统艺术范式已经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如何加强艺术学研究,实现在各领域的相互融合,实现信息时代电子时代的发展需要是值得我深入研究的。 关键词:艺术范式;文化范式;转型;趋向 [中图分类号]:J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行业的构建,尤其是在信息化和多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于艺术范式也提出新的要求,艺术范式已经很难去囊括新型行业的发展,艺术要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适应,并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艺术学不再是单一的独立发展,也不再作为美学、社会学等的依附学科,而是能够形成与美学、社会学、哲学等相交融的学科。 一、转型是艺术范式发展的必经之路 毋庸置疑的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艺术范式已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悄然应用着,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先生在介绍其产品时,就十分自豪的介绍道,在苹果产品中,从界面、字体到排版上就应用着大量其在大学时代所研修的书法艺术,所以苹果的产品才会如此完美。这只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在家装装潢,饰品设计等等领域,都渗透着艺术范式的痕迹,艺术范式俨然已经成为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一部分,如果艺术学的研究没有走出传统的思维,依然禁锢在艺术本身,不能和其他学科,不能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的话,那么艺术学的研究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其研究成果也很难实现强有力的突破。传统的艺术范式常作为精英文化存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状态难以展开,单一的培养形式造成学科的内容的匮乏,难以在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现实社会达到融合同一。对艺术范式进行转型也是近年来艺术学界和国家战略的规划,在党的十七大中提出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问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总方针,也体现了全社会对于艺术学进行转型的迫切需要。教育部和文化部将艺术学科作为单独学科进行设置也是其自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完善自身理论,发展壮大的内在需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这样的历史机遇下,艺术范式的转型是其理论学科升级的必经之路。 二、艺术范式到文化范式的转型需要一个过程

数据库三大范式讲解

数据库三大范式说明 数据库的设计范式是数据库设计所需要满足的规范,满足这些规范的数据库是简洁的、结构明晰的,同时,不会发生插入(insert)、删除(delete)和更新(update)操作异常。反之则是乱七八糟,不仅给数据库的编程人员制造麻烦,而且面目可憎,可能存储了大量不需要的冗余信息。 实质上,设计范式用很形象、很简洁的话语就能说清楚,道明白。本节课将对范式进行通俗地说明,以一个简单论坛的数据库为例来讲解怎样将这些范式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范式说明: 第一范式(1NF): 数据库表中的字段都是单一属性的,不可再分。这个单一属性由基本类型构成,包括整型、实数、字符型、逻辑型、日期型等。 很显然,在当前的任何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中,傻瓜也不可能做出不符合第一范式的数据库,因为这些DBMS不允许你把数据库表的一列再分成二列或多列。因此,你想在现有的DBMS中设计出不符合第一范式的数据库都是不可能的。 第二范式(2NF): 数据库表中不存在非关键字段对任一候选关键字段的部分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指的是存在组合关键字中的某些字段决定非关键字段的情况),也即所有非关键字段都完全依赖

于任意一组候选关键字。 假定选课关系表为SelectCourse(学号, 姓名, 年龄, 课程名称, 成绩, 学分),关键字为组合关键字(学号, 课程名称),因为存在如下决定关系: (学号, 课程名称) →(姓名, 年龄, 成绩, 学分) 这个数据库表不满足第二范式,因为存在如下决定关系: (课程名称) →(学分) (学号) →(姓名, 年龄) 即存在组合关键字中的字段决定非关键字的情况。 由于不符合2NF,这个选课关系表会存在如下问题: (1) 数据冗余: 同一门课程由n个学生选修,"学分"就重复n-1次;同一个学生选修了m门课程,姓名和年龄就重复了m-1次。 (2) 更新异常: 若调整了某门课程的学分,数据表中所有行的"学分"值都要更新,否则会出现同一门课程学分不同的情况。 (3) 插入异常: 假设要开设一门新的课程,暂时还没有人选修。这样,由于还没有"学号"关键字,课程名称和学分也无法记录入数据库。 (4) 删除异常: 假设一批学生已经完成课程的选修,这些选修记录就应该从数据库表中删除。但是,与此同时,课程名称和学分信息也被删除了。很显然,这也会导致插入异常。 把选课关系表SelectCourse改为如下三个表: 学生:Student(学号, 姓名, 年龄); 课程:Course(课程名称, 学分); 选课关系:SelectCourse(学号, 课程名称, 成绩)。 这样的数据库表是符合第二范式的,消除了数据冗余、更新异常、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 另外,所有单关键字的数据库表都符合第二范式,因为不可能存在组合关键字。

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

第4卷 第12期 中 国 水 运 Vol.4 No.12 2006年 12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December 2006 收稿日期:2006-11-12 作者简介:龙佳红 女(1971-)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讲师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430070)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 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 龙佳红 摘 要:简要梳理了译界对翻译这一概念的界定。传统和现代译论主要围绕翻跨语际转换性质来界定.当代译论则主要围绕跨文化转换性质来阐释翻译。对翻译界定的演进中还折射出翻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从以原语为中心的规定性研究转向以译语为中心的描写性研究,从微观语言层面的内部研究转向宏观文化层面的外部研究。 关键词:翻译 翻译学 传统译论 现代译论 当代译论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06)12-0190-03 对翻译这一概念的界定,是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对翻译的界定集中反映了人们对翻译活动性质、目的、过程和作用的认识。传统和现代译论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将翻译视为语言转换活动。而当代译学由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及借鉴了西方当代多种文论思潮,主要从文化和权力等宏观层面将翻译界定为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和传播行为,从而凸显出翻译背后复杂的文化、政治和权力因素。这一核心概念的演进,折射出翻译学科的发展趋势——即翻译内涵逐步扩大,翻译研究疆域不断拓宽。翻译研究也从单一视角微观层面的内部研究转为多维视角宏观层面的外部研究;从静态的以翻译结果(文本分析)为中心的研究转为以动态的翻译过程为中心的研究;从以原语为依规的规定性研究转为以译语为中心的描写性研究。 将翻译理论分为传统、现代和当代三类是参照潘文国“按学科意识的自觉与否,将翻译理论分为传统、现代、当代三大类。”(2002:34)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语言学的发展,翻译研究者纷纷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来研究翻译,翻译研究告别了传统经验漫谈式的模式,从而走以语言学、符号学等理论为指导的科学模式,代表人物有费道罗夫、奈达,卡特福德等。1976年比利时洛文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当代翻译学的诞生,也标志着翻译研究从现代的语言学范式开始转为更深厚的当代哲学话语范式。 一、传统和现代翻译理论对翻译的界定 传统译论和现代翻译理论主要将翻译界定为语言转换活动,认为原文的意义可以准确地传达或移植到译文中,无论东方或西方都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忠实、对等。这无疑合理地界定了翻译的职责和译者的使命。例如中国译论主要围绕忠实来界定翻译。典型的定义有:“文学翻译是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茅盾,1984:511)从最早阐述翻译理论的支谦提出“因循本旨,不加文饰”,到道安提出“五失本,三不易”,再到玄奘提出的“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再到近代严复提出的信 达雅,都是遵循忠实原则,将翻译视为能忠实再现原文思想的语言转换活动。西方译论也主要围绕“对等”来界定翻译。前苏联语言派译论代表人物安德烈.费道罗夫这样界定翻译—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美国翻译家奈达以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将翻译定义翻译为从语义到文本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奈达后来又将交际理论引入翻译研究,提出了“动态对等”和“对等效应原则”。英国翻译研究者卡特福德的定义为“翻译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1991:24)卡特福德是等值翻译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他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参照,认为原语和译语的等值关系基本上可以量化。 传统译论和现代语言学翻译学派深刻揭示了翻译活动的符际转换性质,为翻译学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翻译研究以内部微观研究为主,主要探讨如何去译,它将忠实或“等值”视为翻译研究的中心,将研究的视角锁定于具体的语言操作和文本分析之维度,揭示了翻译是跨语际、跨符际的转化活动,却忽略了翻译活动跨文化转换的性质,忽略了翻译所赖以发生的复杂的文化和社会历史语境。当代译学则以其宏大的研究视角,引入当代哲学话语范式,从文化之维揭示了翻译复杂的过程、性质和作用。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当代翻译研究是对传统和现代翻译研究的一种补充。 二、当代翻译理论对翻译的界定 当代翻译理论流派众多,翻译研究学派(也称文化学派、操纵学派),是其中影响深远的一个学派。该学派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该派最主要的贡献是将文化研究的宏大视角引入翻译研究,即从文化层面审视考察翻译与文化的复杂关系。从此翻译研究范式从以原语、原文为中心转向以译入语、译文为中心。文化学派大大提高了翻译的地位,认为翻译是构建译入语文化的重要力量,研究的中心从“如何去译”

大众文化的三种范式

陶东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 陶东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 在中国的学术思想语境中,“大众文化”这个词常常有很大的歧义,这是因为早在193 0年代,就有“左”翼领导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出现过“大众化”、“大众文艺”、“大众文化”等术语。但是它与诞生于1980年代的“大众文化”意义完全不同。简要地说,19 30年代左翼的“大众文化”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的一部分,它没有商业色彩,也不是由商业性的文化工业机构利用高科技媒介技术批量生产的,它受到的影响来自当时的苏联普罗文化;而1980年代出现的“大众文化”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它恰恰是对起源于1930年代,极盛于文革时期的“革命大众文化”的否定,并明显受到港台地区和西方国家大众文化(用法兰克福学派的话说是“文化工业”)的影响。但很长一个时期,中国学术界没有对两者进行明确的区分。在我发表于1993年的文章《欲望与沉沦——大众文化批判》中,对于“大众文化”进行了这样的界定:大众文化是“商业化的、批量生产的、以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子传播媒介传播的、娱乐性消费文化”。[1] 这个界定已经比较接近西方学术界由法兰克福学派确立的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概念。在发表于199 5年的《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妥协与互渗——89后中国文化的一种审视》一文中,我对“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商业性大众文化”、“革命性大众文化”等概念进行了区分。该文指出:“民间文化”(folk culture)主要是前现代社会的非官方文化类型,主要存在于农村,是人民自己创造的文化,它还没有被纳入商业化、工业化的文化工业生产体系;而“大众文化”则仅仅是与现代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相伴随并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手段制作的具有商品消费特点的市民文化形态。 关于“商业性大众文化”(commercialized mass culture)与“革命性大众文化”(r evolutionary mass culture),文章指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所谓“大众化”、“大众文艺”、“大众文化”等文化运动和文化类型,这种革命性的大众文化(群众文化)包括30、40年代的那些快板书、街头剧、顺口溜等,还包括赵树里的小说、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50年代的新民歌等通俗文学艺术。这些作品同样具有流传广、文本简易通俗等特点,但却没有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的商业化、追求利润、感官刺激的色彩。它是革命文化的一种类型。[2] 本文考察的“文化文化”和“大众文化研究”不包括革命的大众文化,而是特指以大众传播

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两种范式

■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两种范式 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两种范式:实证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与解释学(或建构主义),以及与这种两种方法论对应的量化研究(方法)和质化研究(方法)。 ■关于“科学”概念的界定 今天所说的或所使用的“科学”一概念是以17~20世纪西方的知识活动为基础而立起来的。关于“科学”概念的界定: 《不列颠百科全书》:“涉及对物质世界及其各种现象并需要无偏见的观察和系统的所有各种智力活动。一般说来,科学涉及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包括追求各种普遍真理或各种基本规律的作用[2]”。(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P137)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各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第5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P2664) 科学活动又是与理论密切相关的: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科学理论是“由人类的想象力构想出的广阔领域的系统性概念化结构,它包括关于物体和事件内在规律性的经验定律的体系;这些物体和事件可以是可观察的,也可以是假定的;由这些定律所提出结构并设计用科学的合乎理性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事物”。(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4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P720) 由此可以得知,科学是指通过理性精神和手段用以探索具体事物规律性的知识活动,它与无知和迷信相对立;理性精神与理性手段(包括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假设、推理、分析、综合、计算、实验等)彼此关联、互相依赖,而科学活动既包括质化研究,也包括量化研究,在理论形态与技术形态之间,这两种研究不存在排斥关系(吾淳.古代中国科学范型[M].北京:中华书局,2002.P4~5)。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活动以及中国有无科学史? 吾淳先生认为,古代中国的知识活动是以经验为核心,这种知识活动除了通过目标———反复(实践与观察)———归纳(总结)———修正(提高)———目标这样一个结构模式以提高技术水平、达到精湛技艺这一条重要路径外,还有另一条路径,那就是倾向或热衷于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创造又依赖于积累、直觉、类比、归纳、试误、修正等与经验密切相关的方法[5]P32。因此,中国古代的科学知识活动带有明显的经验(直觉)思维特征,由此推断中国思维忽视逻辑的观点较为流行。 中国逻辑中的最典型的判断形式主要不在与对事物的性质有所确定,而主要在于对因果关系等有所确定。另外,中国逻辑具有辨证思维、综合思维、注重概念内涵多样性及对应性等特征,由此可以对中国逻辑冠之为“形式更多样或更复杂的逻辑”或“非形式化的逻辑系统”。(吾淳.古代中国科学范型[M].北京:中华书局,2002.P350~35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所要追求的“理”所用的方法是归纳法,近代科学也用归纳法来追求这个“理”,但还用逻辑的方法来推演,而这种逻辑推演的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没有。(杨振宁.中国文化与科学[J].杨振宁、饶宗颐.中国文化与科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P13) ■什么是“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把“empiricalresearch”翻译成“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normativeresearch)”相对立]是指以实证主义(positivism)为理论基础的研究,有不少学者误将其等同于定量研究。在英语世界中,“empiricalresearch”的确切涵义为“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theoreticalresearch)相对应,涵义要比国内学者指称“实证研究”要宽,以…后实证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的之一的“质化研究”应属于广义的实证研究之列[蒋凯.涵养科学精神:教育研究方法的省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什么是“定性研究”?

三大研究范式

解读教育研究三大范式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潘茂明 内容摘要在教育研究的发展进程中,研究范式随着教育本身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革,同时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它的发展。不可否认,实证主义、批判主义和解释主义这当今教育研究三大范式所着眼于教育的不同角度和层面,它们各自擅长于解决不同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三大范式的特点,理顺它们的共性,旨在于使读者能理解并合理使用这三大范式。 关键词实证主义批判主义解释主义 一、前言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的教育研究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从融于哲学之中到自成体系的风雨历程,在25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研究范式的发展与革新始终是推动教育研究向前迈进的基础动力,而在教育科学日益分化和融合的今天,对教育研究中最基础的构成——研究范式做一番历史的回顾与未来的展望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教育研究范式的界定 “范式”的形成,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它是由美国科学家库恩提出的,其基本含义即为学科的科学群体所认同,学科的内容和研究要素、过程、方法等须形成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具体科学研究,它的研究范式即是指教育科学的研究群体对本群体所从事的教育研究活动的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的共同认识。需明确的是,本文所涉及的教育研究范式是与教育研究活动相关的范式,不包含与具体学科内容有关的方面,仅对教育研究过程、方法意义上的范式进行探讨。 (二)当今三大研究范式 毋庸置疑,自西方教育教育理论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梳理各个时期的关于教育研究范式的观点有很多,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Popkewitz(1984)的教育研究科学研究范式分类:经验分析科学、符号科学与批判科学,这是直接受Hanbermas(1968)的认识兴趣分类的启发的结果。当代一些学者则主张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实用主义、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研究教育研究范式。Cohan等人建立在人们的“知识的质疑,认识,获得途径,传播方式的研究”这一认识层面上的,等分化出:实证的,规范的,解释的,自然的及批判的这三个进行科学研究的范式。但若从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观点及影响范围来看,笔者认为教育研究范式形成至今主要有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三个占主导地位的研究范式。 二、教育研究三大范式的特点 (一)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是圣西门的学生兼秘书孔德。孔德不仅建立了实证哲学体系,而且致力于将实证的科学精神贯彻到一切知识领域之中。他主张把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诸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等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认为只有将实证精神贯彻到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才能为社会改造和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证主义的推动下,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也开始引入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把自己的理论看成是统摄一切科学的“科学哲学”,主张用实证方法取代抽象思辨,认为可观察的事实是唯一不证自明的知识。这种以追求自然科学化为特征,以应用为目的的研究范式提出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一大批学者投身于教育实验、教育测量,使得传统的哲学——思辩的理论教育学改变为科学的教育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在本体论上,

“西游”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一)

“西游”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一) 摘要:《穆天子传》所讲叙的穆王西游故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巡狩、封禅,也不是寻常的旅游、探险,是西周帝王对华夏版图以西的西部所特有的神玉源头的一种朝圣之旅。这种西游范式,铸就了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华夏本土神话与宗教信念之中最重要的源头地区是充满美玉的西部神山。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发源的印度古国取代先秦神话的昆仑,成为建构新的西方想象的范型。《西游记》在此转换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关键词:《穆天子传》;《西游记》;文化范式 Abstract:TheStoryofEmperorofMurecordedthestoryinwhichEmperorofMup ilgrimedtotheWest.Thiswasnotahuntingtrip,amountdedicationingeneralsen se,norausualtouroradventure,butapilgrimagemadebyEmperorofMuastheS overeignoftheWestZhouDynastytotheoriginofholyjadeinthewestoftheChin eseterritory.ThispatternoftravelingtothewestestablishedthebeliefinChinese nativemythologyandreligionpriortotheintroductionofBuddhismtoChinathat allChinesegodswereoriginatedfromtheholymountainsinwesternChinawher emajesticjadeswereabundant.AftertheintroductionofBuddhism,theancient Indiaastheori stobethemodeltoconstructanewimaginarywest,towhichTheBuddhistJourne ytotheWestpromotedthetransition.

第六章 广告文案的范式

第六章广告文案的范式 在广告文案写作课程的开始,我们重点讲解了广告及广告文案的概念、广告定位的方法和广告创意的有关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对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广告的基本理论,如艾理斯和杰特劳特的广告定位理论,威廉波恩巴克的创意三元素理论,马斯洛的心理需求五个层次说等重要理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些理论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熟练地掌握这些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就等于拿到了进入广告行业的敲门砖。 大家都知道“庖丁解牛”的典故吧,过去往往凭直觉来看待一则广告作品,那么掌握了这些理论之后,就要锻炼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有意识地把它进行分解,都应用了哪些创作元素,采用了哪些创作手法,这些作品是否有足够的冲击力和吸引力,是否能够让消费者一看就懂,一看就喜欢,一看就记在心里。同时,还要进行换位思考,那就是,如果换了我们创作这则广告,应该怎么做? 今天,我们就开始来学习如何进行广告文案的写作。通过鲁迅先生有一个名言:“文字是匕首、是投枪”,非常凝炼地解释了文字的力量。我们通过广告文案这门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鉴赏来学习写作。一般来说,广告文案分为完整型广告文案、不完整型广告文案和系列广告文案三个部分。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节,完整型广告文案。 第一节、完整型广告文案 一、完整型广告文案定义 请大家翻到教材166页,完整型广告文案的定义。完整型广告文案,应当包括标题、正文、广告口号以及附加部分(即附文)。 完整型广告文案,又叫规范式广告文案,属于广告文案中格式比较正规的一种形式。我们先看一则完整型广告文案的构成。先来看一家房地产楼盘的平面广告。广告文案通常是与平面设计紧密结合的,共同形成一则广告作品。因为广告文案如果脱离了设计元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难以引起消费者的阅读兴趣。相反,运用视觉元素、色彩的搭配去形成有效的视觉冲击,会让广告作品的文案部分同样生色,从而提高广告文案的可读性。就是说,在平面广告的创作过程中,利用AIDA公式中的attention原则对人产生吸引,然后激起interest, 进而产生Desire形成购买Action。(AIDA公式)这则广告创意的主题元素是V. 因为楼盘的名字叫V园,所以,从设计元素到文案都围绕着V字来展开。在色彩的运用上,蓝色象征着什么,对海洋,而且蓝色有宽广、博大的视觉联想。在画面的右侧,一只快艇在画面上激起白色的浪花和浪迹,巧妙地形成了一个V字。广告标题排列在文案的最上面,大号的反白字:不是海岸,是家园这则广告标题给人联想到什么?那就是,宽广的大海,其实,大家知道,长春属于内陆城市,我们是很难看到海的,但是,对海的憧憬和渴望却是很多内陆消费者的心理趋向。因为有一种心理趋向是:“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所以,这则平面广告利用了消费者的心理,从画面表现和标题上都用大海来促使消费者形成联想,尽管标题用“不是海岸”来定义,实际上却包含着一种与海的联想。巧妙地运用了人的心理联想。“是家园”,则一语道破了广告的实质,那就是房地产广告。大家想,V都代表什么?对,成功,胜利的标志。这是二战时期英国领袖丘吉尔创造的手势,

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

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 摘要:《穆天子传》所讲叙的穆王西游故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巡狩、封禅,也不是寻常的旅游、探险,是西周帝王对华夏版图以西的西部所特有的神玉源头的一种朝圣之旅。这种西游范式,铸就了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华夏本土神话与宗教信念之中最重要的源头地区是充满美玉的西部神山。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发源的印度古国取代先秦神话的昆仑,成为建构新的西方想象的范型。《西游记》在此转换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关键词:《穆天子传》;《西游记》;文化范式 Abstract: The Story of Emperor of Mu recorded the story in which Emperor of Mu pilgrimed to the West. This was not a hunting trip, a mount dedication in general sense, nor a usual tour or adventure, but a pilgrimage made by Emperor of Mu as the Sovereign of the West Zhou Dynasty to the origin of holy jade in the west of the Chinese territory. This pattern of traveling to the west established the belief in Chinese native mythology and religion prior to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to China that all Chinese gods were originated from the holy mountains in western China where majestic jades were abundant.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the ancient India as the origin of Buddhism took the place of the Kunluns in the pre Qin myths to be the model to construct a new imaginary west, to which The Buddhist Journey to the West promoted the transition. Key Words: The Story of Emperor of Mu; The Buddhist Journey to the West; cultural pattern 一、《穆天子传》:昆仑玉乡朝圣史诗 《穆天子传》所讲述的穆王西游故事,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巡狩、封禅,也不是寻常的旅游、探险,而是西周帝王对华夏版图以西的西部边地所特有的神玉源头的一种朝圣之旅。 今通行本《穆天子传》共6卷,前3卷讲述西征过程;第4、第5两卷讲述东归及以后事;第6卷为后人添加,叙述盛姬死丧之事。若将前3卷看做一个整体的穆王西征故事,那么其叙事的主干大体围绕着玉神话及玉礼仪而展开。其情节如下: 第1卷讲穆天子北出边塞,先到达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河宗之邦。天子向邦主河宗伯夭赠送玉璧,让他将此玉璧向西方向沉入黄河,以祭献河神。有祝官们辅佐这个盛大的仪式典礼,将牛马豕羊等作为祭献牺牲沉入河底。河宗告诉天子:“昆仑山有高原四处,清泉七十处。那里特产珍稀绝伦的宝玉。你应该去昆仑之丘,看看那里的宝玉。”天子接受建议,折向西方进发。在黄之山上观看图典,了解所谓“天子之宝器”的情况:主要有“玉果、璇珠、烛银、黄金之膏”。 第1卷不妨视为西征的序曲:始于以玉璧献祭河神的礼仪,引出穆天子对西方的昆仑美玉的探索欲望。二事之间的联系就在于“河出昆仑”的信念。 第2卷讲述西征过程的主体。共有4个与宝玉相关的情节单元: 其一,在吉日辛酉这一天,天子登上昆仑高峰,参观黄帝之宫。备齐全套的牺牲,祭拜昆仑山。随后再度北征,住在一个名叫珠泽的大泽畔。当地人献上白玉。 其二,天子盘桓在昆仑一带以守黄帝之宫,南司赤水而北守舂山之宝。还向当地人赏赐黄金之环、朱带、贝饰等。季夏丁卯日,天子北升于舂山之上,以望四野,感叹说:“舂

文化研究维度

文化研究维度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文化研究维度 荷兰霍夫斯泰德 权利距离,其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人之不平等的问题,在等级制度中,上司B与下属S之间的权利距离是指B能决定S之行为的程度与S能决定B之行为的程度的差异,通过权利距离指数来衡量。 不确定性避免,指一个民族对所生存的社会感到有无把握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情景威胁时,试图以技术的、法律的、宗教的方式来避免不确定性局面的发生。 个人导向性/集体导向性 阳刚性/阴柔性 长期导向性/短期导向性,这也是被邦德称为传统儒家伦理的新维度,被霍氏借用。 加拿大莱恩与迪斯特芬诺的六文化维度系统 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为臣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主宰自然) 人的时间导向(面向过去、面向现在、面向未来)

管理人性观(可改变的性恶论、不可改变的性善论几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性或混合性) 人的活动导向(自在、自制与自控、自为) 人际关系导向(等级型、群体型、个人型) 对空间的态度(私有型、混合型、公有型) 进入异文化前,应当按下列程序做好四件事: 清楚自己文化的特点 归纳整理好自己所掌握的有关另一文化的所有情况和资料 对两种文化中的主导性价值观进行系统的比较 注重价值观的类别,并从这些差别出发,预计那些可能出现管理问题的领域,并预先准备好几套应付这些问题的备选对策。 荷兰斯特罗姆佩纳斯的五文化维度系统 通用主义/特定主义(通用主义认为好的管理模式可以界定,适用于世界各地,特定主义强调某种特定情景的独特性) 个人导向性/集体导向性

中立性/感情性(中立性倡导谨慎、不动声色,感情性倡导袒露、性情率直、爱憎分明) 具体性/扩散性(具体性将感情和工作截然分开,扩散性认为工作为其他生活层面互为表里,互有联系,不可能也不宜划分开) 成就导向/因袭导向(任何文化都会给其中一些人以高于别人的地位,在企业中这属于功能性。成就导向价值观主张根据每人成就大小给予相应的地位和关照,因袭导向价值观主张根据年龄、社会阶级的尊卑、性别、学历等条件因袭地位,与现有成就无关)

作文的三种范式

作文写作的三种范式 第一种范式:二者兼顾,辩证统一 两个对立面统一在一起时要注意前提条件 特别注意学习范文中每一段的开头,即过渡句 竞争与人情高三(10)林翔 诚如费孝通所言:“中国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中国人常以人情亲疏为界构建起一个又一个圈子,而这种只以人情为先的“圈子情结”却在逐渐伤害一个社会的合理竞争机制,成为社会难以剜去的痼疾。 当下,有多少特权人士倚仗着他们的人情,以圈子为踏板,侵占那些本该通过公平竞争获取的社会资源,直接越过了竞争拼搏的过程。而等到特权人士成长到足以施予他人人情时,便周而复始,以至于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利益网络,盘剥资源。长此以往,社会公平必将失衡,而缺乏真正竞争推动的社会又谈何发展?(反面一:只讲人情,损害竞争公平性)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竞争与人情不可兼容,在竞争中必须舍弃人情呢?实则不然。一个只遵循胜败之分而抹灭人情的竞争体制,势必会演变成一个残酷的、趋利的筛选机器。而挣扎于其中的人们在单纯利益胜败驱动下,不免会变得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到那时,所有温情、人性也会被利益所轧压,社会也将成为逐利者的狂欢场。(反面二:只顾竞争,忽略人情)因此,真正合理的竞争体制应该是以人为本,而非滥施人情破坏公平,注重合理竞争而不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得出论点:应结合二者) 在竞争中不忘人情,在人情中推动竞争。恰如爱因斯坦和玻尔,每每相遇便互不相让、争个面红耳赤,却又能在抛开学术分歧后畅谈几天几夜;又如那针锋相对的伽伐尼和伏打,在唇齿相讥后却是善意地指出对方的失误,甚至在功成名就之时最感谢的亦是对方。(正面事例)那种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亦师亦友的伟大情感,正是伟大成就诞生的催化剂;那种惺惺相惜的人情,纯真得不夹杂一丝功利,化作争论、劝诫,帮助推动了竞争的进程,成就了辉煌。 恰如休谟所言:“高尚的竞争是一切才能的来源。”竞争的重要性不言而谕,而只有饱含人情、不以利益为先的竞争,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 ①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说: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 ②2012网络经典语句: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为维护正义而怒高三(12)袁小杰 古有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种快意恩仇的情感宣泄方式固然十分畅快,然而这种行为的正义性与合理性却有待商榷。我们所提倡的生气应是在出于我们心中对正义的捍卫和坚守。(提出论点:生气与否应该看事件是否关乎正义。) 当正义被挑衅、道德被亵渎时,我们不能再沉默,而应该在沉默中爆发,挺身而出,表达出我们心中的怒气和不平;而当面对别人无伤大雅的失误时,我们不能揪住不放,甚至大发雷霆,应当以宽容的态度,一笑而过。(辩证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结合二者时应注意条件设

跨文化研究

以中国文化为视角的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及其评价 陈东平 (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300071;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霍夫斯泰德提出了基于中国文化的长期导向/短期导向文化维度。他的文化维度模型也被研究者 借鉴来研究中国文化。文章以中国文化为视角探讨了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的完善过程,结合中国文化 的实际特点评价了利用文化维度模型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可取之处和不足。旨在使我国企业正确地认识跨 国经营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寻求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企业跨文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中国文化;跨文化;文化维度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志码:A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场以“软化管理”为特征的管理革命在美国兴起。研究者试图通过文化的视角来分析企业管理中组织和个体的行为,寻求个体价值实现和组织目标的交叉点,创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科学管理模式。跨文化管理学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体现了现代管理学的新方向。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推进,跨国经营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未来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成为企业跨国经营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跨文化管理及其研究也愈发显示出重要性。 在跨文化研究中,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文化维度模型是当今跨文化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理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利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化价值观及其对管理的影响。那么,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模型是否能够很好地解读中国文化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四维”文化模型及其文化主体意识 1.“四维”文化模型 1967~1973年,霍夫斯泰德先后两次(1967~1971;1971~1973)对分布在40个国家和地区的11.6万名IBM员工进行文化价值观调查,其目的是想通过对具有相似教育背景、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的IBM 员工的调查,从他们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中寻求文化上的原因。在此期间,霍夫斯泰德还以同样的问卷对非IBM的管理学员进行了一次研究。1980~1983年霍夫斯泰德又增加了10个国家和3个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十几年的调查研究,通过对大量问题的因素分析,霍夫斯泰德(1983)总结了四大维度来解释民族文化差异对雇员工作价值观的影响。这四个文化维度分别为: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男性化/女性化(Masculinity/Femininity)和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它们的含义如下: (1)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是指一个国家的机构或组织内的权力较小的成员期望和接受权力被不平等地分配的事实的程度。可接受的程度越大,表明权力距离越高。反之,则越低。 (2)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指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社会是关注个人的利益还是关注集体的利益。 (3)男性化/女性化。男性化指社会中的主导价值观对自信和获取金钱以及其他物质资料的强调程度;女性化指一个社会中的主导价值观对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关注程度。

两种范式的比较

两种范式的比较 范式(paradigm),是指在科学领域和知识论行文中的思维的方式,也是指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集合,这个概念和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中系统阐述的。一般而言,范式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科学、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可以理解为一种模式、框架,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一、范式理论的来源:由科学史实例引发的思考 二千多年前,亚里斯多德认为,“物体自由落体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因此,“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就越快”。这一观察似乎接近日常生活的事实:除非在真空里,一张纸和一本书落地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把它们合在一起,下落得更快还是更慢?伽利略爬上了比萨斜塔,用一对同样大小的木球和铅球,以实验的方式,证明它们是同时落地的。现在的中学生都知道,亚氏理论是错的。 为什么二千年来,人们一直承袭着这个错误的认识呢?这就是常规科学,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托勒密的《至大论》、牛顿的《原理》和《光学》这样一些著作,都在一定时期里为以后几代的工作者暗暗规定了在某一领域中应当研究些什么问题,采用些什么方法。这些著作的成就足以空前地把一批坚定的拥护者吸引过来,使他们不再去进行科学活动中各种形式的竞争。同时,这种成就又足以毫无限制地为一批重新组合起来的科学工作者留下各种有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说:“即使已有压倒性的证据,一次真正的范式转移往往需要至少20年。”任何范式都有自己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自然过程。范式的消亡与人的死亡不同,特定范式的消亡意味着将产生一个新范式。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相对于古代科学,托勒密天文学相对于中世纪科学。 二、3种范式的整体比较 我们通常所说的范式主要有前现代主义范式、现代主义范式和后现代主义范式3种。前现代主义是指康德之前的哲学理念。现代主义是以笛卡尔和牛顿的现代秩序世界观为起源发展起来的范式,笛卡尔的方法论假定的是确定性的获得,而牛顿的可预见性假定的是一个稳定的、对称的和组织简单的宇宙,但现代范式中的系统观却是一个封闭式的系统观。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现代性是密切相关的,现代性代表了现代主义、现代、现代化的综合,它相信理性和科学的进步,相信技术能够征服自然,相信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社会改革,就能控制和改善人类的状况。后现代社会表现出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形成性等特征,从而超越了现代范式的确定性、稳定性、普遍性、因果关系等特性。后现代范式还超越了现代范式中的控制观点,重新回到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主题上。 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两种范式的比较 后现代主义范式认为,社会现实是多元的、复杂的、自组织发展的、多方决定的,社会领域从来都不是封闭的终极性的结构,而是开放的、非稳定的、非统一的、寻求转变的、偶然的。后现代知识观的观点并不是对现代观点的全盘否定,而是对现代观点中不合理的成分提出的挑战,更加强调知识的文化性、境域性和价值偏好。后现代主义反对技术理性对人的奴役和控制,重视人与人之间内在的、深刻的联系,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希望双方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