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慈禧的客观评价

对慈禧的客观评价

对慈禧的客观评价
对慈禧的客观评价

对慈禧的客观评价

慈禧太后,是晚清同治帝、光绪帝两朝的最高决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四十七年。长期以来,大都只讲慈禧祸国殃民,把一些与

慈禧毫不相干的恶行也加在慈禧的身上。在人们的

心中,慈禧已成为一个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

妖后。那么,历史上的慈禧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聪明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

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

慈禧皇太后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

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能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

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

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抗势力,

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

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

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

政措施。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荧荧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社

会改革方面,显著者有:废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

止妇女缠足等。

总结慈禧执政48年中,对于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

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许多人对慈禧皇太

后当政的结果做出负面评价。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

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

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

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此外,令中

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

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慈禧皇太后的执

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此外,慈禧皇太后对于李鸿章等汉臣的重用,

以及对于洋务运动的接受,均乃出于维系清廷统治

的现实需要,而非出于真心支持。因其本身的保守

心态及揽权私欲,慈禧皇太后表面上虽让光绪皇帝

于1894年起亲政,并容许皇帝及一班主张维新的臣

僚在1898年实施变法,实际上对于政局的掌控及干

涉却从未放松。终于,帝后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在

一场帝党方面仓皇筹划的流产政变中爆发;皇太后

大权在握,在守旧派亲贵朝臣的主持下,顺势从皇

帝手中收回政权,实际上等于后党政变成功。于是,史称百日维新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实验,尚未及实施,

即嘎然中止,这对于当时中国的近代化革新造成强

大的阻力。

受到戊戌政变的影响,慈禧皇太后排斥维新改革,并宠信守旧亲贵,甚至考虑撤换光绪皇帝;然

因忌惮光绪皇帝为欧美日列强一致支持,不敢骤废。当义和团大举进京时,慈禧未能及时意识后果并阻

止他们,最终酿成拳民残杀“教民”、攻击外人、杀

死德日外交人员等事故,引起八国联军干涉之祸。

慈禧皇太后又误信各国欲迫其退位的假情报,负气

残杀主张透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的大臣,并率尔对

多国宣战,至此大势乃全无转圜余地。联军入京,

祸及华北多省,帝后西狩,最终以签订辛丑和约解决;和约规定惩办祸首、谢罪赔款、使馆区驻军、

军备限制等,并造成日俄军队长驻满洲的局面,中

国的主权以及清帝国的威望均蒙受重大损失。事件

发展的过程中,慈禧皇太后诸般考量均以个人权位

为重,结果严重损害国家利权以及无辜人民生计,

堪称其主政期间最大的过失。

浅析中国古代女性的历史悲剧

浅析中国古代女性的历史悲剧 山东省成武县二中历史组:盛昌华274200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泱泱华夏文明史,可谓源远流长。有人说:中国的历史,是男人创造的。对此,本人不敢苟同,翻开中国的历史,迎面扑来一阵阵香粉的气息。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广大妇女或引亢高歌,翩翩起舞;或寻愁觅恨,吟花叹月;或耕割稼织,清锅净碗;或抹脂擦粉,弄欢卖笑;或兴风作浪,助纣为虐------她们一个个锦衣摆风,罗衣拂地,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各显异彩,另人目不暇接。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女性,但纵观中国的历史,广大妇女的命运却是悲哀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为男人消遣玩乐的工具 中国自古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更何况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处不芳草,无处不花香。一个个妙龄少女,羞花闭月,沉鱼落雁,蛾眉带秀,凤眼含情。这又使多少个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君子”们茶饭不思,梦魂牵系。这些上不能治国,下不能理家的堂堂七尺男儿,却整日跪在女人的石榴裙下,垂涎三尺。他们整日沉缅于歌舞酒色,贪恋风花雪月。在这里,我不想列举江南名妓,秦淮风月曾使多少英雄豪杰蜕变为行尸走肉的酒徒色棍。也不想考查西湖边浓浓的胭脂水曾淹死过多少青楼薄幸之徒。我们只来观看一下那些人模狗样地端坐于金銮宝殿之上的君主吧。他们虽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不说,还要集三千佳丽于一身,以供自己淫乐。并且有时觉得“家花没有野花香”,还时常到民间、

到妓院去宠幸几“野花”。以求各种“花香”都尝一尝。众所周知,商纣王宠爱妲妃,以致身败亡国;周幽王宠爱褒姒,才演出烽火戏诸侯、一笑值千金的闹剧;陈后主宠爱张丽华,才致亡国之际,躲进枯井里藏身;唐明皇宠爱杨贵妃,以致安史之乱中,发生马嵬坡之变,一代佳人得消玉殒。此例举不胜举,但是我们不能把责任完全归罪于统治者的腐朽,更不能完全强加于这些弱女子身上。试想:假设没有陈后主宠爱张丽花,也要有个猪后主或狗后主来宠爱她;假设唐明皇不宠爱杨贵妃,也要宠爱张贵妃、李贵妃等。人类的某些本性和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了这一批“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男人,和以卖笑唱为生的女性。他们在中国灿烂的文明史上抹下了肮脏的一笔。在这里,这些女性凭借容颜依附于男人,成为男人淫乐的工具。 (二)充当统治者政治斗争的工具和相互赠送的礼品 政治舞台,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统治者时尔握手言欢,时尔拳打脚踢。当面喊哥哥,背后掏家伙。为了扩大自己的权益,巩固自己的地位,十八般武器都使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就连美女也都被他们当做挡箭牌、杀人刀、高级礼品派上了用场。三十六计中就有一项是“美人计”。如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中,首先是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为了复仇,竟把美女西施等人进献给了吴王夫差,以麻痹其斗志。夫差沉缅于歌舞酒色,逐渐丧失了对越国的警戒,最后被越国吞并,自己也落个国破身亡的可悲下场。还有,据说东汉末年,奸相董卓横行朝中,残暴无

读《慈禧传》有感

封建王朝最后的决策者 ——读《慈禧传》有感“奇女子热面孔善结人缘一手遮天风风雨雨控权中国多至半个世纪;妖妇人冷手腕暗含杀机三次垂帘忽忽喇喇奴役臣民将近四亿人口。”一副对联写尽了慈禧太后一生的风雨。 纵观慈禧太后的一生,她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最动荡的年代。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贪婪掠夺,内有人民起义风起云涌、硝烟四起。环顾宇内没有一处净土,没有一刻安宁。大清江山正如浮萍一样在风雨中岌岌可危。慈禧在这样特殊的年代里,从一个弱质女子到登上权力的最高峰,成为当时中国真正的最高决策者,其中的故事不能不引人注意。同时她作为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决策者,她的一举一动都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变化,要研究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日子,不能不重新来认识一下这位权倾寰宇达48年之久的皇太后。 慈禧太后本姓叶赫那拉氏,小名兰儿,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月初十日。她的父亲惠征由八品笔帖式做起,经过历次考核升迁,终于升为四品道员,成为主管一方行政大权的官员。17岁那年,慈禧通过选秀进入了宫中,被封为兰贵人。年轻貌美的兰贵人很快得到了正值壮年的咸丰皇帝的专宠,次年即晋封为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懿嫔生下了咸丰的皇长子,大阿哥载淳,这也是咸丰帝唯一的儿子。懿嫔也就母以子贵,晋封为懿妃,次年又晋封为懿贵妃。此时的慈禧已是后宫中居皇后之下、众妃嫔之上的第二号人物。 由于咸丰帝沉溺于女色,使原本就体质虚弱的他不到30岁就一副病态,对于每天堆积如山的政事根本就没有精力应付。咸丰帝的这种状况就给了权力欲极重的懿贵妃干预朝政、锻炼才干的绝好机会,而咸丰帝也乐于将这些枯燥乏味的事情推给她。就这样,年仅23岁的懿贵妃在皇帝的纵容下开始代笔批阅奏章,对朝廷事务发表自己的见解,踏出了走向政治舞台的第一步,为她的权力欲的膨胀添薪助燃,也为清朝日后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在承德热河病逝,此时皇太子载淳才6岁。咸丰临终前将肃顺、载垣、端华等八大臣任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同时又给皇后和懿贵妃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希望他们相互牵制。新帝登基后改年号为祺祥元年,尊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幼帝生母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后又分别给两宫太后上徽号“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从此懿贵妃又被称为“慈禧太后”,因其居住西宫,故又被称“西太后”。 咸丰帝之死与幼帝继位,使辅政八大臣与两宫太后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夺,肃顺等人企图以祖制来阻止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两宫太后对肃顺等人的骄横跋扈也早有不满,担心八大臣会趁机夺权。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联合咸丰之弟、恭亲王奕

清末慈禧与朝鲜明成皇后

王朝兴衰背后的她们 ——清末慈禧与朝鲜明成皇后的比较在漫长的古代史中,妇女的地位是卑微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匍匐在男权主义的淫威之下,然而奇怪的是出身平凡并无特殊之处的女人,当了皇后之后也能智谋自出,权倾朝野,把一个个权臣玩弄于股掌之上,成为实质上的皇帝。我将要论述的两个非凡的女人均生活在一个王朝兴衰的背后,对王朝的兴衰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韩国电视连续剧《明成皇后》反映的是历史上与我国关系极为密切的朝鲜半岛一百前多年的往事,明成皇后的经历是朝鲜李朝末期动荡历史的写照。由《明成皇后》我想到了差不多同一时期,对近代中国有着巨大影响的女统治者——慈禧太后。 首先分别介绍一下明成皇后和慈禧太后的人生经历。 明成皇后:(1851-1895)本名闵慈英,李氏朝鲜高宗的王妃,是朝鲜王朝最后一个国母。闵氏降生时,自1392年建立的李朝已有国460年,尽显末世景象。此时西学开始传入,在李朝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受到冲击,新旧思想展开了激烈斗争。而且,此时的李朝王室同我国清末爱新觉罗氏一样,王室日益虚弱,子嗣也越来越少。出身平民知识分子家庭的闵氏因为天生丽质,聪慧好学,八岁被选入宫,实则作为外戚企图操控王室的一个棋子安插在皇帝身边。 初入宫廷的闵氏,内心产生了隐隐的危机(受丈夫的冷落),但她从小炼就的遇事泰然自若的功夫使她从来不把内心的忧虑和忌恨,写在脸上。她利用年轻的岁月,埋头读书,排遣内心的郁闷,她将中国的《春秋》《左传》及其他一些帝王治世经典读得烂熟于心,为日后御国弄权打下了基础。 由于多病懦弱的丈夫根本承担不起国王的责任,闵妃战胜了大院君集团,逐渐揽权把持朝政,维护王权,以权力捍卫权力。朝鲜人历来对明成皇后褒贬不一,但由于她主张实施“仁政”,同情贫民,所以受到朝鲜人民的推崇,加上她坚决反对日本侵略也符合朝鲜人民的民族热情,曾被后世史家称为“伟大的铁娘子”。 慈禧太后:(1855-1908)清朝咸帝之妃,同治、光绪两朝实际最高统治者,满洲镶蓝旗人。父亲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咸丰十二年被选入宫,封兰贵人。1856年,生皇长子载淳(同治帝)。次年,被封为懿贵妃。由于她容貌娇美,口才机灵,聪明过人,所以得到了咸丰宠爱,地位仅次于皇后钮钴禄氏。咸丰在位期间,由于体弱多病,所以朝廷政事渐渐由慈禧揽权,这也为她以后“训政”,发动“辛酉政变”奠定了基础。 1861年,咸丰帝病死,六岁的载淳继位。1861年11月,慈禧与恭亲王奕訢等贵族宫

死了也活该!盘点历史上十大最绝情的“淫棍皇帝”

死了也活该!盘点历史上十大最绝情的“淫棍皇帝” 美色比美醇酒更能醉人,一批批“淫棍皇帝”们自然沉湎于此。纵览中国古代史,无论大国之君,还是小国之主,只要沉湎于美色,便会整日泡在美女堆中,无心过问国政,哪怕国家难当头,甚至濒临灭亡,他们仍然醉心于淫乐,且变着法子纵欲寻欢。 说句不客气的话,在通常情况下,皇帝们大都是以这种形象出现于史册的。但是,皇帝也是人,是人就会有感情,将感情跟“淫棍”放一块儿,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起码存在一个“多少”或“深浅”的比对。 兹罗列一批绝情兼淫棍于一身的名单来。由第十名推及榜首如次: 第十名:公开睡儿媳的朱温 朱温是宋州砀山人,排行老三。朱温微时也有一段类似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佳话。 年轻时喜欢打猎的朱老三,一天,偶遇宋州刺史张蕤的女儿张惠。张氏聪明美丽,朱一见倾心。便对二哥说:“汉光武帝刘秀曾经说过…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如阴丽华?,当日阴丽华也不过如此,而我未尝不可以成为汉光武帝呢?总有一天,我非把张府之女娶为妻子不可。” 参加义军后,朱念念不忘张惠,为了能得到自己的梦中情人,他甚至怂恿黄巢出兵攻打宋州。为了表示隆重,朱温还千辛万苦地寻访到张惠的族叔,并按照古礼三媒六聘,择吉成婚,这桩婚事一时传为奇谈。 张惠和朱温共同生活了20多年,在朱温灭唐建后梁前夕却染病去世。但张惠死后,朱瘟迅速由模范丈夫蜕化为绝情淫棍。他开始变得荒淫无道,不仅公开睡大臣的妻女,而且还公开睡自己的儿媳妇。其所作所为,行同禽兽。虽有三宫六院,却喜欢让儿媳妇来陪他。不论是

亲子还是养子,他们的媳妇,只要姿色尚可,没有一个不被朱温“召幸”。众多的儿媳兼侍妾中,朱友文的老婆王氏长得最漂亮,且颇能讨朱温的欢心,是故“帝尤宠之”。 公元912年,朱温在山西与李存勖交战,兵败后,他大约感到大限不远,就准备交代后事。当时,太子朱友珪的老婆张氏“亦朝夕侍帝侧”。结果太子兵变,把父亲杀死在寝宫。朱温终年61 岁。 第九名:流连“流香渠”的刘宏 国家危亡,不忘纵淫寻欢,且对玩腻的美女其辱草芥。东汉灵帝刘宏便好此道。他玩腻了后宫的数千美女,又别出心裁,下诏在西园建了一处裸游馆,绿荫垂阶,水流澄澈,可以泛舟游泳。 到了盛夏,刘宏便率妃嫔宫女到裸游馆避。他令内侍用西域进贡来的茵墀香把馆中小池的水烧热,令14至18岁的美貌宫女脱去衣裙,裸露骄躯,与他在池中同浴,尽情嬉戏。稍有不从,便杀伐无数。 刘宏与众美女洗浴过的池水随时更换,池水顺渠流到宫外,仍余香四溢,时间一长,百姓便称此渠为“流香渠”。到了夜间,他便在馆中拥娇抱艳,与众妃嫔宴饮纵淫,玩到极乐时,他情不自禁地慨叹:“朕若是能一万年如此,直乃上等神仙也。” 但这个色魔由于纵欲过度,34岁便暴死宫中。刘宏死后,天下大乱,东汉随之覆亡。 第八名:物色京城名妓供他作乐的奕詝 清文宗咸丰帝奕詝一即位,便迫不及待地下诏广选美女入宫。为了扩大选美范围,把更多的美女选入宫中,供他淫乐,他不顾祖宗定下的妃嫔必须是八旗之女的旧制,下令遇见貌美的汉族女子也要选入宫中。 奕詝把数十名汉家美女安置在圆明园,又将他最宠爱的四春: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海棠春各立馆院,后来又发现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宫女,一时迷得神魂颠倒,封她为贵人,又专为她设了一个馆院,名为“天地一家春”。就凭这馆名,也在四春之上。这宫女便是后来垂帘听政,当了47年准皇帝的慈禧太后那拉兰儿。 时日一长,奕詝又厌旧图新,暗令太监物色京城名妓供他作乐。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英法联军攻抵通州,奕詝带着朝臣与后妃逃往热河(今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不久,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闻名中外的圆明园被联军洗劫一空,纵火烧成废墟。 奕詝闻奏,悲痛不已,竟以酗酒纵欲、看戏打猎排遗心中忧闷,直闹得身体极度虚亏,时常咯血,又无鹿血可饮,终于一病不起,瘦得像一具骸骨,不久便一命呜乎,死时年仅31岁。 第七名:霸占功臣妻女的陈叔宝

慈禧真与外国人有不伦专家披露秘史

慈禧真与外国人有不伦专家披露秘史 熟悉清史的人,对巴恪思(又译为白克豪斯)不会感到陌生,他1910年出版的《西太后统治下的中国》,是世界上第一本关于慈禧的传记。在今天看来,它的真实性令人匪夷所思。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对慈禧如此了解?书中大量秘闻,他是如何得知的? 2012年初,巴恪思去世前一年(1943年)完成的回忆录手稿《太后与我》中文版正式出版,内容更是令人惊悚:不仅披露了他与慈禧间的爱情,且有大量的细节描写。 对于这本惊世之作,学界一片缄默,而网友反响却异常火爆。在天涯论坛等平台上,网友讨论热烈,认为应将该书搬上银幕,并就影片的男女主角、导演人选进行了投票,在导演榜上,王家卫、李安、张艺谋列在前三位,而克里斯蒂安·贝尔和王菲,则成为演员榜中的翘楚。 不少网友认为,如果该书内容真实,堪称是一部大片的绝好题材,在错过了《末代皇帝》等题材之后,华语影片不应再错过这个机会。 然而,巴恪思的故事究竟是真是假?慈禧真的和一位老外有过不伦之情?为此,笔者特邀晚清史专家贾英华先生为读者作深入解读,他先后采访过末代皇帝溥仪身边300多人,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并收藏了巴恪思近百年前出版的英文

原著各种版本。他认为,该书“细节”虽有颇多虚构、夸大之处,但具体到慈禧与巴恪思之恋,并非没有可能。 巴恪思其人 关于巴恪思,国内出版的第一本书是《慈禧外传》(原名《西太后统治下的中国》),是根据我收藏的英文版原书翻译的。此书当年在伦敦,18个月内再版了8次,并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巴恪思出生于英国一个金融世家,据说长期患有精神抑郁症,他精通汉语等多种语言,1898年初,当他25岁时,为逃避债务和同性恋困惑,从牛津大学辍学,只身到中国闯荡。在北京期间,他认识了《泰晤士报》驻沪记者濮兰德,濮兰德曾帮助过康有为,也许正是通过濮兰德,巴恪思结识了许多政界要人。 从《慈禧外传》看,首先,他对宫中的情况了解不少,其次,他认识清末一些高层人物。在他的著作中,也有“露怯”的地方,比如他对王府内的规矩、礼仪就搞不太明白,但毫无疑问,他肯定进过宫廷,而且对里面的情况很熟悉。巴恪思曾向牛津大学捐献数万卷中文古籍以及一些手稿,希望谋求一个教授头衔,却始终未能如愿,晚年他长期居住在北京郊区,直到逝世。 《慈禧外传》颇多惊人之笔只要读过《慈禧外传》,就能看出,巴恪思对晚清宫廷的情况异常熟悉。首先,它出版

对慈禧的客观评价

对慈禧的客观评价 慈禧太后,是晚清同治帝、光绪帝两朝的最高决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四十七年。长期以来,大都只讲慈禧祸国殃民,把一些与 慈禧毫不相干的恶行也加在慈禧的身上。在人们的 心中,慈禧已成为一个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 妖后。那么,历史上的慈禧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聪明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 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 慈禧皇太后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 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能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 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 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抗势力, 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 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 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 政措施。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荧荧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社 会改革方面,显著者有:废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 止妇女缠足等。

总结慈禧执政48年中,对于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 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许多人对慈禧皇太 后当政的结果做出负面评价。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 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 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 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此外,令中 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 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慈禧皇太后的执 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此外,慈禧皇太后对于李鸿章等汉臣的重用, 以及对于洋务运动的接受,均乃出于维系清廷统治 的现实需要,而非出于真心支持。因其本身的保守 心态及揽权私欲,慈禧皇太后表面上虽让光绪皇帝 于1894年起亲政,并容许皇帝及一班主张维新的臣 僚在1898年实施变法,实际上对于政局的掌控及干 涉却从未放松。终于,帝后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在 一场帝党方面仓皇筹划的流产政变中爆发;皇太后 大权在握,在守旧派亲贵朝臣的主持下,顺势从皇 帝手中收回政权,实际上等于后党政变成功。于是,史称百日维新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实验,尚未及实施,

《史记》之《吕太后本纪》赏析

《史记》之《吕太后本纪》赏析 吕后名雉,字娥姁(xū,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野心家。这篇本纪成功地塑造了吕后这样一个残忍刻毒、权欲薰心的乱政后妃的形象,详细地记述了吕后篡权及其覆灭的过程:从吕后在刘邦死后培植吕氏势力、残害刘邦宠姬和诸子的罪恶行径,到周勃、陈平等元老大臣联合刘氏宗室诛灭诸吕的惊险斗争,到诛吕功臣们商议迎立刘恒即位的情况。王诸吕和诛诸吕是关系汉室存亡兴替的大事,作者紧紧扣住这个关键问题布局谋篇,充分体现了太史公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卓越识见。 作者多处运用简洁的漫画笔法辛辣地讽剌了吕后处心积虑培植吕氏势力的种种表现:惠帝死后,“太后哭,泣不下”;丞相陈平请拜吕台(yí,怡)、吕产、吕禄为将,掌握南北军军权,诸吕入宫,居中用事,则“太后悦,其哭乃哀”。同样是哭,稍事勾勒,就产生了绝妙的讽剌效果。又如写吕后欲王吕氏而“风大臣”的欲盖弥彰、“取美人子名之”的弄巧成拙、废帝更立时的装腔作势,都描绘得活灵活现,或明或暗地流露出作者对弄权女主的无情鞭挞。 值得注意的是,吕后阴鸷狠毒的性格特征和对权力的贪欲几乎又是中国古代统治集团内的许多女性共同的特征,诸如晋代的贾后、北魏的冯皇后、隋代的独孤皇后、唐代的长孙皇后和武则天、宋代的杜太后、辽代的萧太后、元代的察必皇后、明代的慈圣皇太后、清代的孝庄皇后和慈禧太后等,无不是这样。 中国民间还有一句老话,说道:“最毒妇人心”;汉字中表示刻薄、贪婪一类性格特征的贬意词也常取“女”字作偏旁,如“嫉”、“婪”、“妒”等等。中国古代是男人当政的社会,绝不允许女性过问国家事务。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奠定了封建社会蔑视女性的理论基础,孟子的“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确立了封建女性服务男性的伦理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男子处于在社会生活中的绝对支配地位,妇女地位低下,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独立的人格,只能成为男性的附属品。无疑的,轻视女性的社会现实使吕后的意识里不可避免地潜藏着一种自卑心理和无力感,尽管她事实上精明强干,《史记·吕太后本纪》写“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她尽力帮助刘邦诛杀开国功臣表面上固然出于维护其统治地位的目的,但我们同时应该看到,这种行动本身也潜在地起着弥补自卑感的作用。 随着吕后年老色衰,生性好色的汉王刘邦已经对她失去兴趣,转而宠爱定陶的戚姬,甚至想改立戚姬之子如意为自己的王位继承人。《吕太后本纪》在一开篇就记录了这段小插曲,司马迁大抵认为此事是吕后性格发生扭曲的起因和转折点。应该说,这个事件的确给吕后的心理以极大刺激。赵王如意险些成为太子,让她感到现存的地位受到威胁。眼看着自己“色衰爱弛,而戚夫人有宠”,加之自己的儿子黯弱无能,这一切都大大加剧了她的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心理的落差和难以抑制的嫉妒导致了吕后性格的进一步扭曲,心理由“刚毅”的一面不断趋于变态。果然,一等到高祖刘邦驾崩,她便开始对戚妃母子疯狂报复。特别是对于戚妃的处置,其手段之凶残狠毒令人毛骨悚然,《史记·吕太后本纪》写到:“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面对如此悲惨的一幕,连她的亲身子孝惠帝也不禁指责:“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其实,《史记》中的吕后作为一个有心理缺陷的人,其刚毅专横、狠毒阴鸷在很大程度上是应该视为一种病态的表象的。正因为如此,在独断专横的行为背后,她的内心恰恰非常荏弱。“暴虐者之所以成为暴虐者,是因为他觉得无能,他想弥补这个缺陷,用的方法却是控制他人,使自己由一只无能的虫子变成一个神。但他即使有权力,仍会痛觉到自己人性的无能。他可以杀人、折磨人,但他却仍旧是一个没有人爱的,孤立的,担惊受怕的人。”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霍妮也曾指出:“对权力的正常追求源于力量,而对权力的病态追求则来

我眼中的慈禧

政治人类学期末作业读书笔记之我眼中的慈禧 年级专业姓名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叶赫那拉杏贞,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惠征之女,母富察氏,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18岁时于咸丰二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后怀孕册封懿嫔。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后诏晋为懿妃,未几又晋封懿贵妃,从此宠冠后宫。 由于咸丰帝体弱多病,内忧外患又让他心力憔悴,他逐渐变得懒惰,懿贵妃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让懿贵妃代笔批阅奏章,使慈禧有机会接触政治。咸丰帝死后,皇子载淳继位,定年号“祺祥”,咸丰帝皇后钮祜禄氏被尊为母后皇太后,后上徽号慈安;懿贵妃母凭子贵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后上徽号慈禧。 咸丰帝临终前安排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景寿、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任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同治帝处理朝政。这些人都是咸丰的亲信,肃顺尤其足智多谋。又给皇后和懿贵妃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希望他们相互牵制。顾命八大臣企图专权,权力欲极强的慈禧非常不满,于是联合在京主持和谈的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 ,利用帝后和咸丰帝的梓宫回京的机会发动辛酉政变,设计逮捕了八大臣,判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裁、肃顺斩立决,其他人革职,粉碎了八大臣势力,奕 被封为议政王。至此,慈禧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太后于11月15日下午五时病逝,后葬于定东

陵。皇太后叶赫纳拉氏生前死后得到的谥号全称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谥字23字,连皇后共25字,谥号长度超过清朝开国皇后孝庄,及孝德与孝贞两位正宫皇后,为清代及中国历代皇后中之最。 杏贞也好,兰儿也好,懿贵妃也好,慈禧太后也好,如今都已经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留下慈禧这一个连名字都算不上的徽号。长期以来,有关慈禧的史学论著和文艺作品,大都只讲慈禧祸国殃民的一面,甚至把一些与慈禧毫不相干的恶行也加在慈禧的身上。在人们的心目中,慈禧已成为一个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妖后。近代战争里,国人对她的评价都是不好的,有原因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是,利用传教士,向大多数国人灌输慈禧是个老妖婆的形象,为自己侵华战争做解释说是为了解救中国人民,因为这个说法根深蒂固,加之我们民族一直有着很强的民族感,大家都灌以她卖国贼的称谓。也许,在真正的历史上她的确是割地求和,但毕竟在那样的社会里,能从根本意义上解救国人的救世主又有几人?让一介女流去背负四万万人口沉默的罪名,难道不会觉得很过分吗? 在我的眼里,她是不逊于武则天的存在,亦是真正意义上的女皇。在那样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她去的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并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业。若她真的无知,她又怎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从区区一个兰贵人一跃位居仅次于正宫皇后的懿贵妃,并且成为咸丰帝唯一的皇子的生母,又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若她

历史趣谈慈禧秘史的慈禧秘事 揭秘不一样的真实慈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慈禧秘史的慈禧秘事揭秘不一样的真实慈禧 导语:林白水讥讽寿联祝慈禧万寿无疆1904年11月16日(甲辰年十月初十)是慈禧70大寿,清王朝无视列强入侵、国难当头,仍大肆糜费民脂民膏操办 林白水讥讽寿联祝慈禧万寿无疆 1904年11月16日(甲辰年十月初十)是慈禧70大寿,清王朝无视列强入侵、国难当头,仍大肆糜费民脂民膏操办庆典活动,以讨“老佛爷”欢心。林白水不惧封建专制,仗义执言,在报刊上借题撰文数落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讥讽祸国殃民的慈禧。 张次溪老人于1962年脱稿的《记林白水》有这么一段叙述:“往在甲辰,清慈禧太后70诞辰,清吏筹备‘万寿庆典’,铺张扬厉,劳民伤财。沪报曾载一联,曰:‘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此联传诵人口,叹为至言,即出先生手笔也。” 张次溪老人叙述的林白水“手笔”的这幅“讥讽寿联”流传颇广,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有关林白水生平事迹的书籍、文章中常见引用。只是有的作者引用时,个别标点或语词略显差异,如“;”作“?!”、“台海”作“台湾”等。 这幅“讥讽寿联”是什么时候、登载在哪一家“沪报”上,准确的文本是什么样的?为探究竟,笔者搜索了凡是能看到的、当时在上海出版的报刊,都没有能找到张次溪老人叙述的这幅“讥讽寿联”。但在林白水时任主笔的《警钟日报》上,觅得这样一种版本的“讥讽寿联”:“今日幸颐园,明日幸南海,何时再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四万里封圻日 生活常识分享

慈禧的褒贬评价

对慈禧的褒贬 对于慈禧太后的一生,后人褒贬不一。中国在面临近代化列强的侵袭时候,慈禧稳定大清数十年,最终没有彻底地沦为殖民地,应该说是做出一定贡献的。她明白朝廷之中需要满汉平衡,所以她重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汉臣,而等慈禧太后病故以后,她的权利继任者载沣不懂满汉平衡的道理,大力清除朝廷之中的汉官,这也是加速清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慈禧无疑是成功的,但也是失败的。 她的成功在于在男人统治的世界上,夺得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并且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业。人们不禁要问:当时入宫的秀女何止千百,何以独有慈禧脱颖而出,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聪明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 慈禧皇太后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能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抗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荧荧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社会改革方面,显著者有:废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等。 总结慈禧执政48年中,对于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袭“承恩公”一虚爵外,并无家人能干涉朝政。相对当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歪风,慈禧于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慈禧又是失败的,她的失败在于,对于权力,她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恣意领略追逐权力的刺激和尽情享受得到权力的快感。 个人人格方面,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慈禧太后素有残忍和狡诈之名。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甫成为皇太后的叶赫纳拉氏,联合恭亲王奕昕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将八名“赞衰政务王大臣”分别革职或处死。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极为高压严峻。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许多人对慈禧皇太后当政的结果做出负面评价。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慈禧皇太后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慈禧皇太后诸般考量均以个人权位为重,结果严重损害国家利权以及无辜人民生计,堪称其主政期间最大的过失。 满清末年,王朝内外交困、统治岌岌可危。为保住爱新觉罗的江山社稷不丢,慈禧太后

浅谈西太后慈禧的睿智一生

浅谈传奇女人——慈禧太后的睿智一生 权令伟 5140219125 班号:12 内容摘要:说起来,我与西太后慈禧结缘于百家讲坛。从小就对清朝历史感兴趣的我,每日都会准时收看阎崇年老先生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和隋丽娟教授的《说慈禧》。慈禧多元、复杂的人物形象和其传奇的一生就这样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历史书上的慈禧太后因为身处晚清昏暗社会环境之中,再加上多番战争失败、频频赔款割地,饱受后人的诟病与谩骂。慈禧此人,毋庸置疑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人物,但我眼中的慈禧,刨除掉这些功过,其实也是一名睿智的传奇女人。 关键词:工于心计,垂帘听政,嗜权如命 一、入宫受宠,连连晋升 入宫为嫔妾,众所周知,仅凭一张脸即可。而稳保地位、还能节节晋升,我觉得不单单是从颜值就可妄下判断的,还需要投皇上之所好,需要高情商高智商。 抛开古今审美观的巨大差异,单从众人留下的传记、实录、画像和影像资料等来看,慈禧必然是当时后宫中的出类拔萃的颜值担当。著名的德龄郡主曾这样描述:“太后当伊在妙龄时,真是一位风姿绰约、明媚鲜明的少女,这是宫中人所时常称道的;就是伊在渐渐给年华所排挤,入于老境后,也还依旧保留着好几份动人的姿色”1。美国画家卡尔也曾为人到中年的西太后画西洋画像,中年时仍可见其外貌之出众,处于芳龄之际的颜值之高亦可推断。慈禧曾对身边人言:“入宫后,宫人以我为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2可见,慈禧是用一步步的心计制服他人,宠冠后宫。 首先,她懂得投皇帝之所好,留住了咸丰帝的心。宫中从来不缺美人,缺的是聪明的美人。想必,当年的慈禧是机敏开朗、善解人意,善于察言观色、洞悉人性的,从她后来连连晋升至懿贵妃可见她成功获得皇帝的宠爱。其次,她深知只有诞下皇子才能永保地位与恩宠。“母以子为贵”,在太医的帮助下,慈禧精心调理身体,终为咸丰帝诞下长子也是后来的唯一一子。最后,她深谙驾驭皇帝之道。生下皇子载淳后,慈禧一跃成为宫中仅次于皇后的所在。她并不安于现状,深知皇帝的恩宠与抛弃只在旦夕之间,要稳固地位,应永保恩宠。很幸运,慈禧是宫中唯一一位能读写汉文的妃子(虽然运用文字能力不高, 1隋丽娟:《说慈禧》,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0页 2隋丽娟:《说慈禧》,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0页

天朝的崩溃――茅海建 读后感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关于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探索史与斗争史,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下,封闭自足的传统封建社会被打开了国门,开始了近代史的历程。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处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见证了封建王朝的兴衰没落,尽管封建势力在苦苦挣扎,但最终在历史的车轮下被轧得粉碎。 作为文科生,我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这本书,感触颇深,现在我想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首先关于这本《天朝的崩溃》,《天朝的崩溃》是作者茅海建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这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该书以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观念解析鸦片战争并着重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可是当今社会更多的是关注鸦片战争的意义,而看的最少的是“中国人在这个过程中究竟犯了哪些错误”。茅教授在书中专门分析当时的中国人,尤其是决策者们,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以及如何是犯错的,并对战争涉及清王朝的种种史实进行考证,对种种陈说予以分析,另外还对这次战争中的主要人物加以评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史为鉴,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吸取以往的教训,正视以往的错误。为了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一个民族理应对自己的历史进行自我批评。为此,作者从多个方面详实的再现了鸦片战争中的情节,并深入的分析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并且有许多独到而极具颠覆性的学术观点。 鸦片战争的彻底失败告诉中国人这样一个使命: 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的潮流。著名史家蒋廷黻在其《中国近代史》曾论及这样的问题:

隋丽娟慈禧读后感800字范文

隋丽娟慈禧读后感800字范文 隋丽娟教授的《百家讲坛——说慈禧》这个节目,已经出了很久了。本来我早就想看了,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都没能看成。这个星期的星期四晚上,倩虹在宿舍里说,她的《近代史纲要》课老师布置了一份作业,写一篇文章,好像题目就是《慈禧——中国历史的罪人》吧,每个人都要写,这件事勾起了我找隋丽娟教授的《百家讲坛——说慈禧》的节目视频出来看的念头。由于今天时间有限,就只看了前三集,按理来说,我这样的人是没资格来评价慈禧的,因为我了解的太少。但今天,我看了的这三集却让我颇有些小感触,下午补睡中午觉的时候,脑袋里面仍然在不断的感叹,所以就有了我的这一篇观后感。希望我明天出门不要被满天飞来的臭鞋子砸死,能够活着回来,继续看,继续写。 首先声明,我仅仅是想以一种比较中立的立场来发表我个人的一个异常浅薄的愚见,我不想反对“慈禧是中国历史的罪人”这个主流的观点。 慈禧这个历史人物,在我心里面一直都是比较负面的形象,因为她害得我们中国丧权辱国,沦为半殖民地,吃了好几场败仗,我们国家的百年国耻就是她害的,她是历史的罪人,应该永远地钉死在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我以前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书上是这样写的,别人都是这样说的,我也是这样学的。

现在,我觉得,像这样人云亦云地跟风,简单地脸谱化历史人物,反而是一种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更加不负责任的行为!我希望我能用我自己的脑子作出我自己的判断,哪怕得出来的是个完全错误的结论。那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觉得,我宁愿要一个我独立自主想出来的错误结论,然后被别人批评指正,也不要一切都照搬照抄式地刻进我的脑子里。前者我可以真正的学到东西,后者我无非是个无脑子的刻录机加复读机罢了。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做到客观公正,我觉得,目前为止,我很难做得到对慈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我无非是一个愚笨而且浅薄的后生,而且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这里,我首先要向所有研究的前辈们致以最大的敬意。 既然我这是一篇观后感,而且还是一篇不完全的观后感,那我就只能讲我看了的那前三集。慈禧从17岁选秀女入宫,到后来执掌最高统治权,长达47年的统治,将近半个世纪!如果,单从她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劣行”就给她定义是昏庸无能,肯定说不过去。她既然能从无名女孩入选宫中秀女,进入了水深火热的后宫之中后从比较低层的“兰贵人”爬上去爬到了后宫第二的地位,再到后来得到了皇太后的地位,摆平了慈安、肃顺、奕?等等曾显赫一时的人物,垂帘

清宫二年记

本书1911年在美国第一次出版,我所读乃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发行的中文译本,译者名为顾秋心。作者德龄作为慈禧太后的一等女侍官,以其活泼生动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独特的晚清宫廷生活。德龄与慈禧朝夕相处两年,对其饮食起居、生活情趣和内心世界作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到慈禧这个曾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命运的传奇女人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德龄的笔触也涉及到了光绪皇帝及其皇后等诸多宫廷人物。她的笔下,每个人物的性格都是不可复制,每个人的心事似乎也是光怪陆离的。 此时我仅仅看完了本书的二分之一,但是我认为顾秋心女士的翻译已经满足了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不仅复写了原作的思想和感情,也满足了风格和笔调的一致,文章的流畅性更是不必说了。另外,从翻译的标准来衡量,此译文符合两重标准:一是等值翻译标准;二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标准。德龄在撰写本文时使用的就是轻松易懂的语言,译文的效果如出一辙,浅显易懂,语言生动,颇有野趣。 坦白说,我曾一度以为,慈禧太后的生活除了压制光绪皇帝就是对后庭进行泯灭人性的约束管制,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通过德龄的描写,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慈禧,一个鲜活饱满的生命体,更具体地说,一个真实的人。在这里,我不欲侃侃而谈慈禧太后的功过,我所关注的是这个老太太平凡的一面。不为人知的是,这个被历史褒贬的女人也有着普通的老人生活。她热爱农艺,常亲手种植,喜欢长途步行,在细雨天不愿打伞。爱装扮自己,也爱看别人打扮的漂漂亮亮。爱热闹,喜欢玩“八仙过海”的游戏。甚爱甜食果品,且食量极大。她甚至还很节俭,宁可让人费半天时间去解绳,也不愿剪断绳子。这样的慈禧走下了高高的宝座,变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热爱生活的老人。 除此之外,我还认识了另一个光绪。后世之人说他软弱无能,可这并不是他的全部。离开慈禧,他就是一个有思想能忍耐的人,爱读书,爱音乐,爱好西方文明。德龄甚至称赞他为天才音乐家。令人惋惜的是,尽管光绪对每一事物都了解的那样透彻,尽管对国家充满着抱负、对人民满怀关切,可是这一切都无法改变积年礼教的束缚,无法挽救垂危的国家命运。当读到年轻的光绪被迫掩埋自己的才华,只将满腹忧虑深锁眸中之时,我心疼起了这个忧郁的男人。甚至,我竟陷入了狂想,如果光绪能够“穿越”到和平自由的年代,他是否能够创造一番传奇?可惜,可叹!

慈禧气象-《评苍穹之昴》四则

慈禧气象-《评苍穹之昴》四则 慈禧气象-《评苍穹之昴》四则 前言: 博联经历是一个荒唐的经历,出于与知识界的交流,笔者冒然进入这个自命为精英论坛的所在,但是很快地发现这个论坛其实是目前中国社会渣滓的集合地,充斥其中的是种种污浊的邪说。在这里我碰到了来自京津的太监谱系,也碰见到来自港台的自由亚洲分子。但是,恶劣的环境磨砺智慧,在这里我参悟了“民主”的劣根性,有了更深刻的对社会的理解;在这里笔者也完成了一些值得一读的文章,评《苍穹之昴》四则即写于此,于此保存。 情为昴?――评《苍穹之昴》(1) 昴者何也? 《说文》曰:西方宿,六星,其形促聚。 为什么不说“苍穹之牛”或“苍穹之斗”呢? 没有回答,只有那个东方的巫婆在呼叫――怆人的呼叫,呼叫在春儿痛苦万状的时候。 也许还能听到谭嗣同的呼喊:“一昴星,何以能摄天河圈内所有诸恒星?”(《以太说》)以谭嗣同的性格,估计也是发自内心的、愤怒的疾呼。 何谓昴?昴为何!

断断续续地看了《苍穹之昴》,心中的感慨油然而生,历史说的是过去,作家说的是现在,我们依然迷离。 一、情为昴? 《苍》剧之中的情,最深刻地体现于那个名为春儿的小太监。在笔者的印象里,《苍》剧最初的惊心动魄就在于一个可怜的男孩子的自宫。老实说,不知道什么叫做“宫”,司马迁是受了腐刑的,他写了《报任安书》心情极其激愤,“宫”一定是一件十分残酷的事情;金庸是写了自宫的,就在《笑傲江湖》里,不过是与野心有关,现代中国人的心境常常有一种麻木,于是有了种种戏说。 真正知道自宫,是从《苍》剧中看到的,那种肉体上的痛苦是笔者难以想象的,那个东方的巫婆悲怆地呐喊――大约,那种对生命残害的痛苦和悲恨只有以人神共愤的方式才能 表达。不能不佩服《苍》,这种表达胜于千言万语。 《苍》剧之中关于情的描述许多,主要是围绕梁文秀而发生的――一个高明的作家不至于“杂能旁魄而无用”,据说梁文秀已然成为年轻女观众的梦中情人,可见人心一也。 不过,情固为一,而层次并不同。 在政治层面: 大学士杨喜桢于梁文秀的情是寄托了一种希望;皇帝光绪于梁文秀的情是倚之为股肱;慈禧于梁文秀的情是收为己用;顺桂、王逸于梁文秀的情是志同道合;记者冈圭于梁文秀的

读《说慈禧》有感

读《说慈禧》有感 纵观中华历史五千年的长河,能有几位女性能统治中华泱泱大国近半个世纪。大家陈丽娟《说慈禧》以史为据,从客观的角度对慈禧的一生做了一个中肯的评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去了解这个统治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风雨飘摇近五十年的女统治者。 从清朝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大清王朝的兴起和没落似乎都和女人有关,从清朝入关开始,孝庄皇太后历经前四朝,太祖朝,太宗朝,顺治朝和康熙朝,而慈禧则影响着后四朝,咸丰朝,同治朝,光绪朝和宣统朝。所不同的是孝庄皇太后是处在大清朝兴起时而且她是在后台参与国政,慈禧太后则是处在大清朝没落时期,且直接到前台干预国政。她作为一个统治者在处理国家大事上既表现出她所处时代所局限的政治观点又表现出作女人固有的性格特征,因此作出了影响中国近代走向的一些错误决定,故后世对慈禧的微词颇多而对孝庄皇太后的肯定较多。 慈禧以选秀的身份被选入宫中作为贵人,然而作为她命运的转折点是她为咸丰皇帝生下第一个皇子载淳。因为咸丰帝一生只有两个皇子,然第二个皇子夭逝。从此慈禧的地位一路飙升至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在咸丰皇帝死后便成为西太后,此时她二十七岁。在将先帝任命的八位顾命大臣肃顺等处决之后从此开始了她的政治生涯。然而为何突然之间她一个身处后宫的皇妃能一下子除掉先帝的顾命大臣。早在她作为贵人的时候比其他的人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她略懂汉文学,能画会弹,这无疑在当时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环境下她多了一个筹码。因此她咸丰帝很宠爱她,有时候很多奏折都让她批示,口谕让她代为传达,在这个时候起,她就渐渐对国家政治非常感兴趣,并努力培养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久而久之她对这个国家机器是如何运行和操作便了如指掌。咸丰在承德避暑山庄驾崩时,八位顾命大臣就对她这位西太后严加提防。此时她深知紧靠自己的力量肯定斗不过顾命大臣,她便避其锋芒,暗中与在京的恭亲王奕 联合,以护送先帝灵柩为名分开八位顾命大臣,自己则先回京处理各种要安排的事,其结果便是肃顺等在回京那一刻便遭其为他们设计好的陷阱。 除去顾命大臣后慈禧的垂帘听政自然而然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然而凭借她多年的从政经验,她并没有放松对对手的警惕。当初她和恭亲王奕 联手成就了她主宰大清帝国的命运时奕 亦权倾朝野,她感到了奕 的对她地位的威胁,便一句话就革掉了奕 所有的权力。她要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在大清国里只有她才是至高无上的。她的能力和人格魅力就是洞悉人性、工于心计、个人至上、敢作敢为,而这正是专制帝王所应具备的素质。她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慈禧又是失败的,她的失败在于,对权力她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恣意领略追逐权力的刺激和尽情享受得到权力的快感。也就是说,为了权,她什么都在所不惜! 慈禧虽然是大清国的主宰者,慈禧又是不幸的,她是一个母亲。不过做母亲就远逊色于她的政治生涯。她给自己的儿子请来最好的老师,很想将其按照自己的意愿培养成一位合格的帝王,但是事与愿违。从一件很小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来,当初在承德避暑山庄时肃顺等人和她有过交锋,小同治皇帝的第一反应就是躲到东太后的怀里。这是与她的严格要求是不无关系的。然而同治帝的早丧是她始料未及的,但是在后来的决定继位人的时候她又再次牢牢掌握住了大清帝国的走向,继续她的垂帘听政。 慈禧所处的历史时代,西方世界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西风东渐,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也是中国这头睡狮应对这场生死攸关的挑战的关键时刻。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的慈禧本应该运用她的权力,引领中国这艘摇摇欲坠的古老航船,闯过险滩急浪,成功的驶向彼岸。遗憾的是,她虽然熟谙权力场上的帝王术,却昧于世界潮流。面对险象环生的时局,或视而不见,或反应迟钝,或判断及决策一误再误,结果让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今天,当我们回顾与品评她的功过是非的时候,很难用单一的标准和情感来评价她复杂的人生,只能以人性化的视角,尽量还原她和她所处的时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