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慈禧的褒贬评价

慈禧的褒贬评价

慈禧的褒贬评价
慈禧的褒贬评价

对慈禧的褒贬

对于慈禧太后的一生,后人褒贬不一。中国在面临近代化列强的侵袭时候,慈禧稳定大清数十年,最终没有彻底地沦为殖民地,应该说是做出一定贡献的。她明白朝廷之中需要满汉平衡,所以她重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汉臣,而等慈禧太后病故以后,她的权利继任者载沣不懂满汉平衡的道理,大力清除朝廷之中的汉官,这也是加速清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慈禧无疑是成功的,但也是失败的。

她的成功在于在男人统治的世界上,夺得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并且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业。人们不禁要问:当时入宫的秀女何止千百,何以独有慈禧脱颖而出,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聪明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

慈禧皇太后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能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抗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荧荧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社会改革方面,显著者有:废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等。

总结慈禧执政48年中,对于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袭“承恩公”一虚爵外,并无家人能干涉朝政。相对当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歪风,慈禧于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慈禧又是失败的,她的失败在于,对于权力,她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恣意领略追逐权力的刺激和尽情享受得到权力的快感。

个人人格方面,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慈禧太后素有残忍和狡诈之名。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甫成为皇太后的叶赫纳拉氏,联合恭亲王奕昕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将八名“赞衰政务王大臣”分别革职或处死。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极为高压严峻。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许多人对慈禧皇太后当政的结果做出负面评价。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慈禧皇太后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慈禧皇太后诸般考量均以个人权位为重,结果严重损害国家利权以及无辜人民生计,堪称其主政期间最大的过失。

满清末年,王朝内外交困、统治岌岌可危。为保住爱新觉罗的江山社稷不丢,慈禧太后

在改革派大臣李鸿章、张之洞的推动下实行改革。改革之初,慈禧太后首先定下了“四个不能变”:即三纲五常不能变;祖宗之法不能变;大清朝的统治不能变;自己的最高皇权不能变。慈禧太后的所谓“四个不能变”说到底就是保护专制独裁特权。

在“同治中兴”的太平表象下,慈禧皇太后的铺张浪费,以及对于国际时局缺乏认识,允称导致甲午战争战败的原因之一。其中最显著的事例为花费巨资扩建颐和园用以庆祝自己的六秩大寿,给包含海军军费在内的国家财政带来无建设性的负担。甚至在战败签约、割地赔款之后,1895年又大兴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个工程长达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重修的慈禧陵虽成为清代最豪华独特的皇家陵寝,然而耗资巨大,放在清季国事日非的历史脉络下加以检视,更突显出慈禧皇太后重视个人虚荣以及清廷威仪,甚于国家兴衰的贵族心态。

洋务运动时,当她得知被自己送出去留学的孩子正在自由的国度中慢慢被洋化时,她立刻终止了这些孩子的留学,因为她怕自己的政权会被将来留学归来的孩子所推翻,这在中国留学史上是非常可惜的。

慈禧所处的历史时代,西方世界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西风东渐,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也是中国这头睡狮应对这场生死攸关的挑战的关键时刻。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的慈禧本应该运用她的权力,引领中国这艘摇摇欲坠的古老航船,闯过险滩急浪,成功的驶向彼岸。遗憾的是,她虽然熟谙权力场上的帝王术,却昧于世界潮流,思想依旧停留在封建社会,虽然提议立宪但那也只是一种形式,不肯放下手中的权力。面对险象环生的时局,或视而不见,或反应迟钝,或判断及决策一错再错,结果让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虽然从历史的角度看,慈禧在人们心中一直是一个心胸狭窄,卖国求荣的娇奢太后,但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慈禧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封建女子……

慈禧是聪明的。在道光二十七年,慈禧的祖父那拉*景瑞被判入狱。聪明的慈禧便想方设法的弄清楚了事情原委。面对这个飞来横祸,才12岁的慈禧就给父亲出主意,尽力筹措银两并向亲友告贷,变卖家产想方设法的将人给赎出来。终于,景瑞被放出来,才12岁的慈禧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自己的祖父就出来,解决了一次家庭危机,让人不的不佩服。慈禧十七岁以兰贵人的身份选秀入宫,她的父亲因为做过比贴士,所以她懂得满汉两种语言,这在后宫之中可谓是独一无二的,再加上慈禧善于揣摩咸丰帝的心思,所以一入宫便受到了宠爱。慈禧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人,她有痛经的病症,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和勾心斗角的后宫中,直接找太医无疑是引人注意的。而慈禧则是在咸丰帝高兴时,提出自己腹胃不适,而咸丰帝也很爽快的为她宣召太医。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她为咸丰帝生下了皇子,这也是咸丰帝唯一存活下来的皇子——同治帝载淳。

慈禧是手巧的。慈禧的聪明才智让人另眼相看,但那一双灵巧的手也为人广为传颂。她小时侯就非常喜欢做衣服,刺绣等。一次,他父亲惠征从外面回来,慈禧到客厅去迎接,惠征发现她的手上一片红红的,觉得非常奇怪,就问她是怎么回事,于是慈禧就从自己的屋子里拿出绣好的手帕给父亲看,惠征还没明白过来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慈禧就用手示范给惠征看,原来是绣花时被针扎的。慈禧的刺绣功夫是堪称一绝的,除了她骨子里的女性本质,也还有她的刻苦练习。那双灵巧的小手总能绣出一片天地,一片绚烂,甚至是她的一生的辉煌。

慈禧是惆怅的。许多人都认为慈禧作为“天下第一女人”执掌的是整个国家的命运,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身边又有那么多伺候奉承的人,声后也一定非常满足,可是谁又知道她作为“天下第一女人”的惆怅和悲哀呢?慈禧嫁给咸丰,而咸丰又体弱多病,在慈禧二十七岁的时候便留下慈禧独守空闺;在咸丰帝死后,原本慈禧以为可以依靠的同治不到二十岁就死了。丈夫与儿子都先于自己离世,,使得年轻的慈禧在瞬间崩溃。谁又能想到在龙椅的背后,在政治上叱咤风云的一代女豪的内心是如此的悲凉。慈禧以非凡的耐力和惊人的毅力

统领了中国几十年,最后只能靠批阅奏折来排解孤独,来消磨时间,甚至成为她生命的全部。而谁能解其中的悲凉和惆怅?

慈禧是处变不惊的。当八国联军即将侵入北京时,咸丰帝与嫔妃们在圆明园中享乐,而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使咸丰帝大为震惊,随即与妃嫔们抱头痛哭。但唯有慈禧不哭,她提醒咸丰帝哭是没有用的,当务之急是要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为咸丰帝推荐了他的弟弟——恭亲王奕 。后来咸丰帝逃亡热河(承德避暑山庄)避难时,身体每况愈下,在即将离世之际,为同治帝载淳钦点了以肃顺为首的赞襄八大臣尽心辅政,由于慈禧当时越来越表现出能独当一面的能力,肃顺就借杀母留子的典故希望咸丰帝杀掉慈禧欲掌握政权,这时的慈禧装作不知,以退为进,并向肃顺示弱及经常带着载淳探望咸丰帝并哭成一团,最终使咸丰帝不忍杀她。

慈禧是自信的。光绪死的那天,她还在处理光绪的后事,并立醇亲王载沣之子,不到三岁的溥仪为皇帝,为的就是垂帘听政。她对自己的高寿非常自信,以至于在死前还敢于如此安排皇帝继承人。

作为一个女人,慈禧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她十七岁入宫,在众多嫔妃中,只有她所生的儿子存活了下来,使得她在后宫当中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母以子贵,由此她成为了大清王朝的主宰。也由于她手中的权利,她尽享了人生中数不尽的荣华富贵。可她又是不幸的,她二十七岁就没有了丈夫,直到七十四岁,且不说她在朝堂之上那一脸的威严,一脸的铁面,在后宫当中,她又是怎样熬过那一个一个漫长的岁月。慈禧中年丧子,同治帝十八岁就死于天花,而且死得非常急促,所以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一生中的一个非常大的冲击,她无法将自己做妻子温柔的一面与身为人母侍犊的一面充分展示出来。慈禧死后,被洗劫一空的慈禧陵寝几乎被毁于一旦,不但立柱被砍,天花板被掀,宝物被盗,连慈禧的尸体也无法幸免,被扔了出来,面朝地,而且被扒光了上衣,鞋也被脱去,只有一只脚穿着袜子。情形之惨,惨不忍睹。生前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在死后竟受到如此待遇,这也是十分悲哀的。

慈禧真与外国人有不伦专家披露秘史

慈禧真与外国人有不伦专家披露秘史 熟悉清史的人,对巴恪思(又译为白克豪斯)不会感到陌生,他1910年出版的《西太后统治下的中国》,是世界上第一本关于慈禧的传记。在今天看来,它的真实性令人匪夷所思。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对慈禧如此了解?书中大量秘闻,他是如何得知的? 2012年初,巴恪思去世前一年(1943年)完成的回忆录手稿《太后与我》中文版正式出版,内容更是令人惊悚:不仅披露了他与慈禧间的爱情,且有大量的细节描写。 对于这本惊世之作,学界一片缄默,而网友反响却异常火爆。在天涯论坛等平台上,网友讨论热烈,认为应将该书搬上银幕,并就影片的男女主角、导演人选进行了投票,在导演榜上,王家卫、李安、张艺谋列在前三位,而克里斯蒂安·贝尔和王菲,则成为演员榜中的翘楚。 不少网友认为,如果该书内容真实,堪称是一部大片的绝好题材,在错过了《末代皇帝》等题材之后,华语影片不应再错过这个机会。 然而,巴恪思的故事究竟是真是假?慈禧真的和一位老外有过不伦之情?为此,笔者特邀晚清史专家贾英华先生为读者作深入解读,他先后采访过末代皇帝溥仪身边300多人,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并收藏了巴恪思近百年前出版的英文

原著各种版本。他认为,该书“细节”虽有颇多虚构、夸大之处,但具体到慈禧与巴恪思之恋,并非没有可能。 巴恪思其人 关于巴恪思,国内出版的第一本书是《慈禧外传》(原名《西太后统治下的中国》),是根据我收藏的英文版原书翻译的。此书当年在伦敦,18个月内再版了8次,并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巴恪思出生于英国一个金融世家,据说长期患有精神抑郁症,他精通汉语等多种语言,1898年初,当他25岁时,为逃避债务和同性恋困惑,从牛津大学辍学,只身到中国闯荡。在北京期间,他认识了《泰晤士报》驻沪记者濮兰德,濮兰德曾帮助过康有为,也许正是通过濮兰德,巴恪思结识了许多政界要人。 从《慈禧外传》看,首先,他对宫中的情况了解不少,其次,他认识清末一些高层人物。在他的著作中,也有“露怯”的地方,比如他对王府内的规矩、礼仪就搞不太明白,但毫无疑问,他肯定进过宫廷,而且对里面的情况很熟悉。巴恪思曾向牛津大学捐献数万卷中文古籍以及一些手稿,希望谋求一个教授头衔,却始终未能如愿,晚年他长期居住在北京郊区,直到逝世。 《慈禧外传》颇多惊人之笔只要读过《慈禧外传》,就能看出,巴恪思对晚清宫廷的情况异常熟悉。首先,它出版

对慈禧的客观评价

对慈禧的客观评价 慈禧太后,是晚清同治帝、光绪帝两朝的最高决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四十七年。长期以来,大都只讲慈禧祸国殃民,把一些与 慈禧毫不相干的恶行也加在慈禧的身上。在人们的 心中,慈禧已成为一个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 妖后。那么,历史上的慈禧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聪明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 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 慈禧皇太后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 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能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 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 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抗势力, 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 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 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 政措施。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荧荧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社 会改革方面,显著者有:废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 止妇女缠足等。

总结慈禧执政48年中,对于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 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许多人对慈禧皇太 后当政的结果做出负面评价。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 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 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 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此外,令中 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 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慈禧皇太后的执 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此外,慈禧皇太后对于李鸿章等汉臣的重用, 以及对于洋务运动的接受,均乃出于维系清廷统治 的现实需要,而非出于真心支持。因其本身的保守 心态及揽权私欲,慈禧皇太后表面上虽让光绪皇帝 于1894年起亲政,并容许皇帝及一班主张维新的臣 僚在1898年实施变法,实际上对于政局的掌控及干 涉却从未放松。终于,帝后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在 一场帝党方面仓皇筹划的流产政变中爆发;皇太后 大权在握,在守旧派亲贵朝臣的主持下,顺势从皇 帝手中收回政权,实际上等于后党政变成功。于是,史称百日维新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实验,尚未及实施,

我眼中的慈禧

政治人类学期末作业读书笔记之我眼中的慈禧 年级专业姓名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叶赫那拉杏贞,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惠征之女,母富察氏,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18岁时于咸丰二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后怀孕册封懿嫔。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后诏晋为懿妃,未几又晋封懿贵妃,从此宠冠后宫。 由于咸丰帝体弱多病,内忧外患又让他心力憔悴,他逐渐变得懒惰,懿贵妃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让懿贵妃代笔批阅奏章,使慈禧有机会接触政治。咸丰帝死后,皇子载淳继位,定年号“祺祥”,咸丰帝皇后钮祜禄氏被尊为母后皇太后,后上徽号慈安;懿贵妃母凭子贵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后上徽号慈禧。 咸丰帝临终前安排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景寿、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任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同治帝处理朝政。这些人都是咸丰的亲信,肃顺尤其足智多谋。又给皇后和懿贵妃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希望他们相互牵制。顾命八大臣企图专权,权力欲极强的慈禧非常不满,于是联合在京主持和谈的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 ,利用帝后和咸丰帝的梓宫回京的机会发动辛酉政变,设计逮捕了八大臣,判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裁、肃顺斩立决,其他人革职,粉碎了八大臣势力,奕 被封为议政王。至此,慈禧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太后于11月15日下午五时病逝,后葬于定东

陵。皇太后叶赫纳拉氏生前死后得到的谥号全称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谥字23字,连皇后共25字,谥号长度超过清朝开国皇后孝庄,及孝德与孝贞两位正宫皇后,为清代及中国历代皇后中之最。 杏贞也好,兰儿也好,懿贵妃也好,慈禧太后也好,如今都已经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留下慈禧这一个连名字都算不上的徽号。长期以来,有关慈禧的史学论著和文艺作品,大都只讲慈禧祸国殃民的一面,甚至把一些与慈禧毫不相干的恶行也加在慈禧的身上。在人们的心目中,慈禧已成为一个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妖后。近代战争里,国人对她的评价都是不好的,有原因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是,利用传教士,向大多数国人灌输慈禧是个老妖婆的形象,为自己侵华战争做解释说是为了解救中国人民,因为这个说法根深蒂固,加之我们民族一直有着很强的民族感,大家都灌以她卖国贼的称谓。也许,在真正的历史上她的确是割地求和,但毕竟在那样的社会里,能从根本意义上解救国人的救世主又有几人?让一介女流去背负四万万人口沉默的罪名,难道不会觉得很过分吗? 在我的眼里,她是不逊于武则天的存在,亦是真正意义上的女皇。在那样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她去的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并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业。若她真的无知,她又怎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从区区一个兰贵人一跃位居仅次于正宫皇后的懿贵妃,并且成为咸丰帝唯一的皇子的生母,又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若她

历史趣谈慈禧秘史的慈禧秘事 揭秘不一样的真实慈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慈禧秘史的慈禧秘事揭秘不一样的真实慈禧 导语:林白水讥讽寿联祝慈禧万寿无疆1904年11月16日(甲辰年十月初十)是慈禧70大寿,清王朝无视列强入侵、国难当头,仍大肆糜费民脂民膏操办 林白水讥讽寿联祝慈禧万寿无疆 1904年11月16日(甲辰年十月初十)是慈禧70大寿,清王朝无视列强入侵、国难当头,仍大肆糜费民脂民膏操办庆典活动,以讨“老佛爷”欢心。林白水不惧封建专制,仗义执言,在报刊上借题撰文数落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讥讽祸国殃民的慈禧。 张次溪老人于1962年脱稿的《记林白水》有这么一段叙述:“往在甲辰,清慈禧太后70诞辰,清吏筹备‘万寿庆典’,铺张扬厉,劳民伤财。沪报曾载一联,曰:‘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此联传诵人口,叹为至言,即出先生手笔也。” 张次溪老人叙述的林白水“手笔”的这幅“讥讽寿联”流传颇广,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有关林白水生平事迹的书籍、文章中常见引用。只是有的作者引用时,个别标点或语词略显差异,如“;”作“?!”、“台海”作“台湾”等。 这幅“讥讽寿联”是什么时候、登载在哪一家“沪报”上,准确的文本是什么样的?为探究竟,笔者搜索了凡是能看到的、当时在上海出版的报刊,都没有能找到张次溪老人叙述的这幅“讥讽寿联”。但在林白水时任主笔的《警钟日报》上,觅得这样一种版本的“讥讽寿联”:“今日幸颐园,明日幸南海,何时再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四万里封圻日 生活常识分享

慈禧的褒贬评价

对慈禧的褒贬 对于慈禧太后的一生,后人褒贬不一。中国在面临近代化列强的侵袭时候,慈禧稳定大清数十年,最终没有彻底地沦为殖民地,应该说是做出一定贡献的。她明白朝廷之中需要满汉平衡,所以她重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汉臣,而等慈禧太后病故以后,她的权利继任者载沣不懂满汉平衡的道理,大力清除朝廷之中的汉官,这也是加速清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慈禧无疑是成功的,但也是失败的。 她的成功在于在男人统治的世界上,夺得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并且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业。人们不禁要问:当时入宫的秀女何止千百,何以独有慈禧脱颖而出,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聪明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 慈禧皇太后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能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抗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荧荧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社会改革方面,显著者有:废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等。 总结慈禧执政48年中,对于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袭“承恩公”一虚爵外,并无家人能干涉朝政。相对当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歪风,慈禧于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慈禧又是失败的,她的失败在于,对于权力,她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恣意领略追逐权力的刺激和尽情享受得到权力的快感。 个人人格方面,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慈禧太后素有残忍和狡诈之名。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甫成为皇太后的叶赫纳拉氏,联合恭亲王奕昕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将八名“赞衰政务王大臣”分别革职或处死。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极为高压严峻。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许多人对慈禧皇太后当政的结果做出负面评价。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慈禧皇太后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慈禧皇太后诸般考量均以个人权位为重,结果严重损害国家利权以及无辜人民生计,堪称其主政期间最大的过失。 满清末年,王朝内外交困、统治岌岌可危。为保住爱新觉罗的江山社稷不丢,慈禧太后

浅谈西太后慈禧的睿智一生

浅谈传奇女人——慈禧太后的睿智一生 权令伟 5140219125 班号:12 内容摘要:说起来,我与西太后慈禧结缘于百家讲坛。从小就对清朝历史感兴趣的我,每日都会准时收看阎崇年老先生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和隋丽娟教授的《说慈禧》。慈禧多元、复杂的人物形象和其传奇的一生就这样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历史书上的慈禧太后因为身处晚清昏暗社会环境之中,再加上多番战争失败、频频赔款割地,饱受后人的诟病与谩骂。慈禧此人,毋庸置疑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人物,但我眼中的慈禧,刨除掉这些功过,其实也是一名睿智的传奇女人。 关键词:工于心计,垂帘听政,嗜权如命 一、入宫受宠,连连晋升 入宫为嫔妾,众所周知,仅凭一张脸即可。而稳保地位、还能节节晋升,我觉得不单单是从颜值就可妄下判断的,还需要投皇上之所好,需要高情商高智商。 抛开古今审美观的巨大差异,单从众人留下的传记、实录、画像和影像资料等来看,慈禧必然是当时后宫中的出类拔萃的颜值担当。著名的德龄郡主曾这样描述:“太后当伊在妙龄时,真是一位风姿绰约、明媚鲜明的少女,这是宫中人所时常称道的;就是伊在渐渐给年华所排挤,入于老境后,也还依旧保留着好几份动人的姿色”1。美国画家卡尔也曾为人到中年的西太后画西洋画像,中年时仍可见其外貌之出众,处于芳龄之际的颜值之高亦可推断。慈禧曾对身边人言:“入宫后,宫人以我为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2可见,慈禧是用一步步的心计制服他人,宠冠后宫。 首先,她懂得投皇帝之所好,留住了咸丰帝的心。宫中从来不缺美人,缺的是聪明的美人。想必,当年的慈禧是机敏开朗、善解人意,善于察言观色、洞悉人性的,从她后来连连晋升至懿贵妃可见她成功获得皇帝的宠爱。其次,她深知只有诞下皇子才能永保地位与恩宠。“母以子为贵”,在太医的帮助下,慈禧精心调理身体,终为咸丰帝诞下长子也是后来的唯一一子。最后,她深谙驾驭皇帝之道。生下皇子载淳后,慈禧一跃成为宫中仅次于皇后的所在。她并不安于现状,深知皇帝的恩宠与抛弃只在旦夕之间,要稳固地位,应永保恩宠。很幸运,慈禧是宫中唯一一位能读写汉文的妃子(虽然运用文字能力不高, 1隋丽娟:《说慈禧》,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0页 2隋丽娟:《说慈禧》,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0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