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纯知识点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纯知识点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纯知识点

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

96、5%。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克。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

3、5%,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

2、5%,

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由于体内的发光细胞的酶与氧发生作用后,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发光现象。

7、对地球来说,太阳是最强的天然光源。

8、人能够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们能把其他光源的光反射出来。月亮本身不发光(填发光或不发光),人们看到的明亮的月亮是因为月球反射了太阳的光的缘故。

第1页共12页

9、地面上的圆形光斑是阳光通过树叶间的缝隙产生的圆形光斑的现象,这些圆形光斑是太阳的实像,太阳是球状体,通过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就是圆形的。

10、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等事实表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11、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有:(1)小孔成像(2)日食、月食⑶影子的形成。

12、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传播路径和方向的假想的线叫光线

13、光速的公认值为c=

2、108m/s, 一般计算取c=3108m/s=3105km/s

14、光在其他透明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真空中小,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等于真空中的光速,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的2/3。

15、为什么雷雨时总是先看到闪光的光亮后听到雷声的原因是光速比声速大。

16、阳光经过棱镜后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依次排列,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17、白光经棱镜发生色散后的各种色光都向棱镜底面(填上或底面)偏折,其中紫光偏折程度最大,红光偏折程度最小。色散后的各色光再复合成白光

18、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

19、在彩虹的弯曲的外侧是红色,内侧是紫色

19、在彩虹的弯曲的外侧是红色,内侧是紫色

20、阳光经棱镜发生色散后,在光屏上形成各色光按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叫光谱

21、可见光谱是可见光形成的光谱

22、阳光主要是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所组成。在光屏上形成各色光按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第五章生态系统

1、种群是同一物种在一定的空间内的所有个体的集合体。

2、一个种群里的个体,可以有大小之分,年龄之差,性别之别。

3、在一定的空间和地域中所有生物物种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群落中的生物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4、森林里的许多植物出现分层现象:上层为乔木层,中层为灌木层,下层为草本层。它们既互相依赖,又互相联系。

5、根据群落的基本特性和生活环境,可将地球表面的群落分成陆生生物群落和水生生物群落。陆生生物群落有六种类型:①热带雨林②常绿阔叶林③针叶林④草原⑤荒漠⑥沼泽。

6、植被是指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

7、天然森林形成的过程①出现一年生草本植物(先锋植物)② 出现多年生草本植物,③出现灌木群落,④出现乔木⑤形成乔木群落⑥森林形成。

8、森林的功能有涵养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因沙、消灭污

染。

9、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因素组成。是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的综合体。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因素包括空气、水分、阳光、土壤、养分以及气候因素。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最重要,分解者的作用是将死亡的有机体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释放能量,为生产者提供营养物质。

10、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人工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

11、食物链和食物网都是以食物关系为基础,因此他们成为物质的转化和能量流通的渠道。(注意:起点必须是生产者,然后一级一级画箭头,直到最高级消费者。)

12、食物网中包含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流动,逐级减少。

13、生态系统中最终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绿色植物吸收太阳光,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14、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差,即该生态系统易(填“难”或“易”)受到破坏。

15、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指地球上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综合圈。它包括大气圈的下部、水圈的一部分、岩石圈的上部,大约从海平面以下12千米到海平面

第4页共12页以上10千米。范围内的海洋、陆地和空中。地球是唯一

供人类生存的星球。

16、科学家曾模仿地球(“生物圈一号”)造出了“生物圈二号”,两年后证明是失败的。第六章动物和人类的生殖与发育

1、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的生殖都是有性生殖。要进行有性生殖,动物就必须具有生殖系统。一般都由生殖腺、生殖导管和附腺组成。

2、从结构上看,其演化过程由雌雄同体到雌雄异体,由不完善到完善。

3、动物的有性生殖基本是有卵生和胎生两种类型,此外有些动物的生殖方式是卵胎生。

4、受精是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动物的受精有体外受精和体内受精两种类型。体内受精,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主要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营养。这种生殖方式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营养和温度恒定的发育条件,以及良好的结构保护,使外界环境因素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小程度。

4、受精是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动物的受精有体外受精和体内受精两种类型。体内受精,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主要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营养。这种生殖方式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营养和温度恒定的发育条件,以及良好的结构保护,使外界环境因素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小程度。

第5页共12页

5、卵生、卵胎生、胎生动物中。胚胎在体内发育的是胎生、卵胎生,

胚胎在体外发育的是卵生,胚胎营养来卵黄的是卵生、卵胎生,胚胎营养来母体的是胎生。

6、个体发育一般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

7、从受精卵发育开始,到幼体脱离卵膜(卵生)或母体(胎生)的发育时期,称为胚胎发育阶段。卵生动物中,卵内卵黄含量较少的,胚胎发育时间就较短。

8、在昆虫和五类脊椎中属于体内受精的是:昆虫、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属于体外受精的是:鱼类、两栖类;属于卵生的是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属于胎生的是:哺乳类。

9、人的生殖是体内受精。胚胎在母体的子宫内发育。

10、胚后发育是指幼体成熟后从卵膜内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开始到性成熟为止。

11、昆虫变态发育有两种: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前者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如蚊子、蜜蜂、家蚕。后者要经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如蝗虫、嶂螂。

12、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是由成年动物的体细胞培育出的哺乳动物。这属于无性生殖。

13、根据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特点和生活方式的差异程度,胚后发育可以分为变态发育和无变态发育,变态发育又叫间接发育。

14、根据昆虫的发育模式回答:⑪各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名称:A: 幼虫B:蛹小成虫D:受精卵⑫蝗虫的发育过程可用图中字母和箭

第6页共12页头表示为:D-A-C。按蚊的发育过程可用图中的字母和箭

头表示为:D-A-B-C

15、生殖是指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

16、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作用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作用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人体最大的细胞是卵细胞。它的细胞质含有丰富的卵黄,卵黄为胚胎发育初期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

17、人的个体发育起点是受精卵。它由男性睾丸产生的精子与女性产生的卵子在输卵管结合形成的、新生命的诞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18、受精卵形成后,一面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泡,一面沿输卵管下移,植入子宫内膜。

19、植入子宫前的早期胚胎发育需要的营养来自卵中的卵黄。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需要的营养和氧全部由母体供给。

20、胚胎发育8周后,已初具人样,称为胎儿。胎儿通过脐带与胎盘相连。胎儿在子宫中发育约40周后从母体内产出。

21、人出生后,先后经历婴儿期(从出生到1周岁)、幼儿期(1~

6、7岁)、儿童期(

6、7~

11、12岁)、青春期(10〜20岁)和青年期(18〜25岁)几个发育期。

第7页共12页

22、青春期是指从第二性征开始出现,直至性成熟及体格发育完全的一段时期。男女出现第二性征,是由于性腺分泌性激素的作用引起的

23、第一性征指的是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第二性征指的是除生殖器官以外的男女差异。男子第二性征有长胡须;喉结突出; 声调较低。女子第二性征有骨盆宽大;乳腺发达;声调较高。第三性征是指两性在性格和行为上出现明显的差异。

24、伴随形态的发育,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也发生明显的变化。脑功能、心肺功能、运动功能、造血功能等明显增强。

24、伴随形态的发育,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也发生明显的变化。脑功能、心肺功能、运动功能、造血功能等明显增强。

25、在青春期,性发育和性成熟是这个时期的变化特征。人一生中有两个迅速生长的时期,即婴儿期和青春期,尤其是青春期,生长的速度较快,而且是人一生生长的转折期。

26、青春期男女的外表共同变化有:身高迅速长高、体重明显增加、长体毛,体型向成人过度。第七章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1、花的结构有花托、花萼、花冠、雄蕊、雌蕊。

2、在花开放以前,保护花的内部结构的是花萼和花冠。在花的结构中,雄蕊和雌蕊是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主要器官。桃花基部还生有蜜腺,花瓣还能分泌出具有芳香气味的物质,吸引昆虫。

第8页共12页

3、花是由花芽发育而来,它先发育成花蕾,当花的各部分发育成熟的时候,花被展开,雄蕊和雌蕊显露出来,这就是开花成熟的时候,花被展开,雄蕊和雌蕊显露出来,这就是开花。

4、如下图所示为桃花的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⑪请写出下列图中编号的名称:[2]花丝,[6]花瓣,[7]胚珠。⑫花粉是在[1]花药内产生的。⑬雌蕊是由[4]柱头、[5]花柱和[3]子房等组成的。

5、将蓝色的花瓣置于培养皿中,滴上酸性溶液,过一段时间后, 花瓣变成了红颜色,再滴上碱性溶液,花瓣变成了蓝色。这说明了花瓣的颜色与花瓣细胞液中的花青素苷有关。

6、雄蕊中的花粉从花药中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传粉的方式自花传粉、异花传粉。异花传粉的途径不同花可以分为风媒花、虫媒花。

7、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民们常用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给农作物传粉。

8、花的开放主要受外界中光照和温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温度适宜或较高时,花朵开放较快;温度较低时,花朵开放迟缓。

9、虫媒花靠昆虫传播花粉。虫媒花的特点是:一般花粉较大,有鲜艳的颜色、芳香的气味、甜美的味道等。

10、受精过程: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粘液的刺激下开始萌芽,长出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然后,花粉管顶端破裂,花粉管中的精子从珠孔进入胚珠内部,与里面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第9页共12页

11、传精后花的结构中: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

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

12、①花生中“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在果实种子中的名称分别是果皮、种皮、胚。②桃子的皮是外果皮,桃肉是中果皮,桃核是内果皮,桃仁是种子。③大豆豆荚是果皮,豆粒是种子。

13、比较玉米种子和大豆种子形态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不同点玉米种子都有种皮和胚。子叶一片,有胚乳。大豆种子子叶两片,无胚乳。

14、植物的营养器官有根、茎、叶,生殖器官有花、果实、种子。

15、种子中活的胚,是将来发育成茎和叶的结构基础、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物质的子叶或胚乳。

16、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是:有完整的具有活性的不在休眠期的胚,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氧气和充足的水分。

17、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

18、像人类这样,经由精子、卵子这两性生殖细胞结合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叫有性生殖。

第10页共12页

19、葫芦藓(苔藓植物)和蕨(蕨类植物)是用抱子进行繁殖

的、

20、利用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的方式是无性生殖。日常生

活中,人们常利用某些植物的地上茎进行营养生殖,其常用的方法是扦插和压条。

20、利用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的方式是无性生殖。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利用某些植物的地上茎进行营养生殖,其常用的方法是扦插和压条。2

1、植物的营养繁殖方法有:分根、扦插、压条和嫁接;营养繁殖有什么优点是:能保持栽培植物的优良性状,且繁殖速度很快。

22、根据形态不同将细菌分为螺旋菌、球菌、杆菌三种。

23、细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等细胞的基本结构, 但没有成型的细胞核,因此属于原核生物。细菌细胞内没有没有叶绿体,所以要依赖寄生和腐生生活。有的细菌有鞭毛,能帮助它自由移动;有的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24、细菌通过分裂生殖进行繁殖,这种方式属于无性(有性或无性)生殖。

25、有的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如人体内的有益菌、用于食品制造和药品生产、对环境中有害物质的分解等,但有些是有害的,会引起多种疾病。

第11页共12页

26、真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细胞的基本结构,因为它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但它没有没有叶绿体, 所以要依赖

寄生和腐生生活。

27、按照细胞组成,可将真菌分为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真菌种类很多,如用于酿酒、制作面包的酵母菌,引起食物霉变的霉菌,可食用的食用菌等。

28、酵母菌是一种单(单或多)细胞真菌,细胞形态为圆形、卵圆形或椭圆形,个体比细菌大(大或小)得多,生殖方式为出芽繁殖。

29、常见霉菌有青霉和曲霉等。霉菌主要依靠抱子进行繁殖。有些霉菌可用于酿酒、制酱、发酵食品、药品生产等,但有些会危害人和动植物的健康。

30、木耳、银耳、香菇、金针菇、蘑菇等都属于食用菌,这种真菌依靠孢子繁殖。

31、细菌和真菌统称为微生物。

32、常用食品保鲜方法有干制法、腌制法、冷藏法、冷冻法

第12页共12页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重点

七下科学重点 1、海洋水占地球水体的绝大部分,海水的盐度是千分之三十五。 2、陆地水占地球水体的小部分,人类能利用的淡水又只占陆地水的小部分(冰川、地下水)。 3、人类能利用的主要是浅层地下水和江河湖泊水。 大气水的量很少,但是对水循环的作用很大,露、雾是大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 常见农作物中含水最高的是玉米和小麦。 人体含水量约60%,每天要饮水2到升。 密度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密度是单位体积的物体的质量大小。 纯水在4摄氏度是密度达到最大,为×103千克/立方米 三态变化名称和对应的物态与热量变化 不同点: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和空气的接触面积(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种类。 一种或几种物质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有水的称水溶液,无水的,含量大的称 为溶剂。 在一定温度下,某种物质溶解到100g水里达到饱和溶液时溶解的质量,就是这种物质在该温度的溶解度。 黄河水是悬浊液,油加水、牛奶(胶体)是乳浊液。碘酒是碘溶解在酒精里形成的溶液。 水电解:通直流电,阴极产生氢气,阳极产生氧气,体积比约是2:1。加些氯化钠可以增加水的导电性。 氧气检验: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氢气检验:点燃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干燥的烧杯,内壁会有水珠产生。 水的两种说法:宏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微观: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检验水的存在:白色的硫酸铜粉末变蓝;蓝色的氯化钴变红色。(文字表达式) 中国是缺水的国家。 空气成分:含有78%氮气,21%氧气。 稀有气体性质很稳定,含量很少,但用途很大。 工业制取氮气和氧气:用分离空气法,加压降温使空气液化后分离。 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装置、收集方法。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能改变反应速度,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一类物质叫催化剂。 氧气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用向上排空气发收集),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氧气的助燃性(氧化性):可以和很多可燃物发生反应。 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缓慢氧化 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着火点和助燃物。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易溶于水。固态干冰容易升华。 化学性质 会和水反应,生成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碳酸(不稳定弱酸)。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 判断集气瓶里的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方法:把燃着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和操作。收集是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 工业上用煅烧石灰石来大量制取二氧化碳。 大气圈从低到高顺序:对流(成云致雨的场所)、平流(臭氧层位置)、中间(很薄)、电离(反射无线电波)、散逸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纯知识点

第一章水 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克。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3.5%,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2.5%, 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2.5L水。 7.标准大气压下,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当冰低于0℃时,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的状态是固液并存。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8. 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部同时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能进行。而且在沸腾的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14.以上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开水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冰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湿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樟脑丸消失属 于升华;雾的形成属于液化,露水的形成属于液化;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霜的形成属于凝华;酒精挥发属于汽化。 1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6.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它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17. 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水是良好的溶剂,在水中可以溶解各种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天然水是溶液。 18. 一般来说取用块状的固体药品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也可以用纸槽。 19.不同物 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19.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纯知识点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纯知识点 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 96、5%。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克。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 3、5%,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 2、5%, 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由于体内的发光细胞的酶与氧发生作用后,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发光现象。 7、对地球来说,太阳是最强的天然光源。 8、人能够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们能把其他光源的光反射出来。月亮本身不发光(填发光或不发光),人们看到的明亮的月亮是因为月球反射了太阳的光的缘故。 第1页共12页

9、地面上的圆形光斑是阳光通过树叶间的缝隙产生的圆形光斑的现象,这些圆形光斑是太阳的实像,太阳是球状体,通过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就是圆形的。 10、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等事实表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11、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有:(1)小孔成像(2)日食、月食⑶影子的形成。 12、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传播路径和方向的假想的线叫光线 13、光速的公认值为c= 2、108m/s, 一般计算取c=3108m/s=3105km/s 14、光在其他透明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真空中小,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等于真空中的光速,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的2/3。 15、为什么雷雨时总是先看到闪光的光亮后听到雷声的原因是光速比声速大。 16、阳光经过棱镜后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依次排列,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17、白光经棱镜发生色散后的各种色光都向棱镜底面(填上或底面)偏折,其中紫光偏折程度最大,红光偏折程度最小。色散后的各色光再复合成白光 18、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新) 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水 1〉地球上的水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陆地水占总水量的;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以及内。 4)水一般以、、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和。(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和。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物质。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法提取淡水。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其中大约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它主要包括、、。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 13)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5)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生命活动旺盛不分比不旺盛部分含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总结 【篇一: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学科王教育资源网第一章第一节水的存在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 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 .3% 3 .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 年人,平均每天需2. 5 升水,人体重量的2 /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 5是水分5 .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 气---- 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 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地下径流)(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6、每年的3月2 2 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 /2气体能是带火星的木条复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 体积是正极极的2 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 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2 .、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 0气味无味凝固点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客服热线:、68 8 0191 9学科王教育资源网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悬浊液、乳浊液:名称特征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形成过程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稳定 性稳定不稳定不稳定长期放置均一、稳定下沉上浮举例糖水、汽水、饮料等石灰水、泥水、血液等牛奶、肥皂水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2022年新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答案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带※是老教材旳内容班级_________姓 名________ 第一章水 1.海水占地球上所有水量旳96.5%。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具有盐类物质35克。因此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旳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所有水量旳3.5%,其中淡水占地球所有水量旳2.5%, 4.地球上最大旳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人们容易运用旳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占全球淡水资源旳0.3%。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旳在水生植物,至少旳是干旱环境中旳苔藓植物。 6.人体旳含水量占人体体重旳60%左右。因此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2.5L水。 7.原则大气压下,在冰旳熔化过程中:当冰低于0℃时,冰吸取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取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旳状态是固液并存。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冰旳熔点和水旳凝固点都是0℃。 8. 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旳现象叫做汽化。汽化旳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旳三个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下,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取热量,使周边物体旳温度减少。 11.蒸发和沸腾旳区别: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步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干进行。并且在沸腾旳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旳过程。使气体液化旳措施:减少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旳过程,凝华: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旳过程。 14.以上吸热旳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旳有凝固、液化、凝华。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华师大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华师大 一、物理知识点 1. 浮力:物体受水的推力,与它排开的水的体积大小成正比,该推力称为浮力。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或等于它的重力时,物体就会浮起来。 2. 电流:电荷在导体中的移动称为电流。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 3. 电阻:导体阻碍电子流动的程度,称为电阻。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 4. 电压:电荷在两个点之间移动所携带的能量,称为电压。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 二、化学知识点 1. 化学反应:两种或以上的物质发生变化,生成一种或一组新物质,称为化学反应。 2. 元素:无法进一步分解成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元素。元素由原子组成。 3. 化合物:由两种或以上元素化合而成的物质,称为化合物。化合物由分子组成。

4. 原子:最小的化学单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三、生物知识点 1. 细胞:最基本的生物学单位,所有生物都由一种或多种细胞组成。 2. 消化系统: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以便身体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能量和营养物质的生物系统,包括口腔、胃等。 3. 循环系统:将氧气和养分运输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从身体中排出的生物系统,包括心脏、血管等。 4. 呼吸系统:将氧气吸入体内,排出二氧化碳的生物系统,包括鼻子、气管等。 四、地球科学知识点 1. 地球结构:由核心、地幔、地壳组成,地球最外层是地壳,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层,核心是地球最内层。 2. 大气层:由对流层、平流层等组成,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的一层,空气形成大气环流,形成云和降水,平流层是大气层次最高的一层,在那里形成了大量的臭氧。

3. 轮廓地图:可以看到一个区域各种地形高低的简单图形,间隔线表示高度跨度,等高线表示地形特征。 4. 极光:在地球磁场中,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与大气层中的分子碰撞产生的自然现象,是一个多彩而美丽的自然奇观。 以上是七年级下科学的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带※是老教材的内容 第一章水 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3.5%,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2.5%. 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2.5L水. 7、标准大气压下,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当冰低于0℃时,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的状态是固液并存.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8、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能进行.而且在沸腾的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14、以上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开水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冰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湿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樟脑丸消失属于升华;雾的形成属于液化;露水的形成属于液化;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霜的形成属于凝华;酒精挥发属于汽化. 1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6、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它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17、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水是良好的溶剂,在水中可以溶解各种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天然水是溶液. 18、一般来说取用块状的固体药品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也可以用纸槽. 19、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20、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21、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表示:20℃时在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36g食盐.那么20℃时在50g 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8g食盐;要溶解72g食盐需要200g水. 22、大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的,少数物质它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溶解度变化不大,比如:食盐,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反而降低,比如:熟石灰.要使一杯饱和的食盐溶液变成不饱和,最好用增加溶剂的方法. 23、要使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解达到饱和可采用:降温,增加硝酸钾,蒸发溶剂. 24、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小液滴悬浮在液体里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食用油在水中形成乳浊液,泥土在水中形成悬浊液,牛奶是乳浊液,豆浆是悬浊液.碘在水中形成悬浊液,食用油在汽油中形成溶液. 25、一般不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是水.如食盐溶液,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当其他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通常把溶液里含量多的叫溶剂,含量少的叫溶质,比如5mL汽油中加入10mL机油,汽油是溶质,机油是溶剂.

七年级下科学华师大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华师大知识点华师大科学教材一直以优异的表现和丰富的知识体系深受学生和家长的青睐。在七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呢?下面就为大家一一介绍。 1. 物理学知识点 在七年级下册的学习中,我们将会掌握一定的物理学知识,例如气体、电路和物理量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气体时,我们需要关注气体容器、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在学习电路时,我们需要掌握电路的基本构成和电流的流动方式;在学习物理量时,我们需要关注物理量的种类及其相关的测量工具等。 2. 化学知识点 除了物理学知识点外,我们还要在化学方面做出一些努力。在七年级下册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会探索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化学结构时,我们需要关注化学元素的构成和周期表;在学习化学反应时,我们需要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等。

3. 生物学知识点 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我们将会了解细胞、遗传和生态等方 面的知识。在学习细胞时,我们需要掌握细胞的组成和细胞器的 结构;在学习遗传时,我们需要了解基因的构成和遗传规律;在 学习生态时,我们需要关注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知识点。 4. 地理学知识点 除了自然科学知识点外,我们还需要学习一些地理学中重要的 知识点。在学习地理学的过程中,我们将会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 环境和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自然环境时,我们需要了 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地形等;在学习人文地理时,我们需要了解 人的活动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5. 科学实验知识点

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科学实验的方法 和技巧等。在学习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将会锻炼我们的思辨 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设计实验方案和观察实验现象等。 综上,七年级下册的科学教材内容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和地理学各方面的知识点,同时也包括科学实验等方面的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探索、实践,从而真正地 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华师大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华师大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带※是老教材的内容 第一章水 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 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占全球淡水资源的%。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水。 7、标准大气压下,在冰的熔化低于0℃时,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的状态是固液并存。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8、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①蒸发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能进行。而且在沸腾的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14、以上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开水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冰衣服;湿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樟脑丸消失属于升华;雾的形成属于液化;露水的形成属于液化;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霜的形成属于凝华;酒精挥发属于汽化。 1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6、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它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17、由一种或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水是良好的溶剂,在水中可以溶解各种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天然水是溶液。 18、一般来说取用块状的固体药品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也可以用纸槽。 19、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20、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21、20℃时,食盐的溶解表示:20℃时在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36g食盐。那么20℃时在5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8g食盐;要溶解72g食盐需要200g水。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1.3知识总结:溶解度1

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参加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参加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针对某一溶质而言,不是对所有溶质而言。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参加该溶质,看能否溶解。假设能溶解,那么是不饱和溶液;假设不能溶解,那么是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 〔1〕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2〕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1〕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2〕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3〕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到达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注意: 溶解度是指溶质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到达饱和④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

①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②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到达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外在因素〕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①曲线的意义: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及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一样的溶解度。 ④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到达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四要素:①条件:压强为101kPa 一定温度②标准:1体积水③状态:到达饱和④单位:升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气体本身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别离: 〔1〕过滤法:别离可溶物和难溶物。 〔2〕结晶法:别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NaCl〔如海水晒盐〕。 ②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物质,如KNO3 。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新-知识点

第一章水 1〉地球上的水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以上的地球外表,地球可以说是个,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开展提供了物质根底,水是一种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陆地水占总水量的;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以及。 4〕水一般以、、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展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和。〔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和。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物质。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法提取淡水。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其中大约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才是陆地上珍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它主要包括、、。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局部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 13〕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5〕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生命活动旺盛不分比不旺盛局部含水量,如根尖、嫩梢、幼苗的含水量可达。 16〕水母的含水量高达,人体中含水量约占体重的,但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含水量不同,如肌肉中含水,血液中含水,骨中含水。一般成年人每天排尿约,通过呼吸和排汗散失水分约,我们每天至少应饮水。 17〕人们曾发现埋藏在地下的1000多米的莲子始终没有发芽,后来人们把这种子播种在有水的泥土里,竟然发了芽,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