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教学设计 教案

2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教学设计 教案

2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教学设计 教案
2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与其他战败国签订的和约及其主要内容;尔赛体系的内涵、作用的地域范围及体系背后潜藏矛盾的主要表现;国际联盟的由来、建立、主要宗旨、主要机构、核心部门、总部所在地、主要国家与它的关系以及控制国联的国家等史实。

2、了解凡尔赛体系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3、理解:战败国和苏联被拒绝参加国联的原因;美国提出建议的初衷以及美国最终未加入国联的原因;理解裁军、集体安全、委任统治等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比较归纳:通过对比归类,概括出《圣日耳曼条约》、《纳伊条约》、《特里亚农条约》和《色佛尔条约》之间的相似之处;结合这些相似之处,加深认识帝国主义的掠夺本质。

2、问题探究:通过剖析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提高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事物的能力。

3、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具体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凡尔赛体系的作用;运用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揭示凡尔赛体系背后潜藏矛盾的成因。

4、运用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客观分析与评价国联的历史地位;揭示美国不参加国联的实际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深刻认识协约国强迫其他战败国签订的和约,再一次验证了帝国主义通过条约掠夺战败国的本质。

2、在一场战争浩劫之后对国际关系进行新的整体安排,是必要的;充分认识其掠夺性和不稳定性;大国强权政治是造成不稳定的根源。

3、充分认识到一个由帝国主义控制的国际组织是不能确保广大中小国家免受侵略,甚至不能保护这个组织的控制者本身免受侵略。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对凡尔赛体系不稳定性的分析与认识。

难点:由于对其他战败国和约的主要内容中涉及大量的欧洲地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使

学习和掌握比较困难;由于对其他战败国和约的主要内容中涉及大量的欧洲地理方面的专

业知识,使学习和掌握比较困难。

3. 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 标签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教学过程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叙述。一是介绍了对其他战败国和约的主要内容。

二是说明了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并对凡尔赛体系的实质与作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还对凡尔赛体系背后的隐藏矛盾进行了揭示和成因的分析。三是介绍了国

际联盟建立的相关情况。

建议本课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叙述。一是介绍了对其他战败国和约的主要内容。二是说明了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并对凡尔赛体系的实质与作用进行了分析

与评价,还对凡尔赛体系背后的隐藏矛盾进行了揭示和成因的分析。三是介绍

了国际联盟建立的相关情况。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提问导入法:

师:签署《凡尔赛和约》,仅是巴黎和会内容的一部分。对德国的制裁和掠夺,是否能够使帝国主义战胜国感到满足?

生1:掠夺是帝国主义的本性。

生2:帝国主义总是贪得无厌的,永远不会满足。……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凡尔赛和约》签字后,德国代表怀着遗恨走了,但是

协约国的代表还没有走,他们留了下来继续商讨对其他战败国将要进行怎样的

制裁和掠夺。

对战败国的首领况且如此狠心掠夺,而对较弱小的德国盟国就更不会放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协约国帝国主义是怎样通过所谓的“和约”,对其他

战败国进行掠夺的。这些和约与《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国际

体系,以及这个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合作探究1 对奥、匈、保、土、和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对其他战败国签订的条约:即《圣日耳曼条约》、《纳伊条约》、《特里亚农条约》和《色佛尔条约》。

归纳:

(1)条约对各国领土的影响:

《圣日耳曼和约》使奥地利丧失了约75%的领土面积,还失去了出海口。

《纳伊和约》使保加利亚丧失了部分领土,特别是丧失了颇为重要的爱琴海出

海口。促使保加利亚对协约国极为不满,以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投向轴

心国的怀抱。

《特里亚农和约》虽然匈牙利实现了建立单独民族国家的愿望,但是这个新独

立的国家,却由于在一战中跟随奥地利参加了同盟国而被当作战败国处置,使

它丧失了应该拥有的大片领土,成为巴尔干的一个小国,并埋下了它与邻国间

的领土争端的种子,造成了匈牙利对协约国的极大不满,促使二战爆发后,匈

牙利也加入了轴心国集团。

《色佛尔条约》不仅使土耳其丧失了全部属地,领土缩小了大约4/5,而且还

丧失了对土耳其海峡的实际控制权。

(2)条约的相同点:

①都对这些战败国的军备进行了极其严格的控制;②都要求它们支付大量的

战争赔款;③都将它们的领土不同程度地分割给周边邻国,结果使这些战败国的领土面积不同程度地缩小;④对其中的一些国家,为了保证这些国家能顺利

支付赔款,还对它们实行了财政监督(如对奥地利和土耳其)。

【备课资料】奥匈帝国的形成与解体

“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奥匈帝国”这一组历史概念,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历史联系呢?

奥地利原是多瑙河上游的一个公国,1414年起称大公国,成为德意志诸邦中最

大的一个公国。1438年,奥地利的阿布勒喜特五世当选为德意志国王,此后德

意志长期处于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

匈牙利原属于芬兰—乌格尔人的一个游牧部落群,共有7个部落,其中马札尔

部落最强。906年,在马札尔部落酋长阿尔帕德率领下占据了斯洛伐克。10世

纪中期,逐渐过渡到定居的农业生活。约于公元1000年,斯蒂芬一世经罗马教皇加冕称王,建立王国,此后不断向外扩张。1526年,大肆向外扩张的奥斯曼

土耳其帝国在摩哈赤战役中大败匈牙利和捷克联军,匈牙利灭亡并被瓜分,其

西部地区并入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

1848年,欧洲爆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匈牙利首都布达

佩斯也爆发革命,反对奥地利的殖民统治。起义大军顽强地抗击了奥地利军队

的多次进攻,并于1849年4月14日正式宣布匈牙利独立。然而,在沙皇俄国

的干涉下,8月13日,匈牙利革命被绞杀,匈牙利又重新沦为奥地利帝国的属国。

1866年,为了统一德意志,普鲁士王朝发动了第二次王朝战争──普奥战争,

结果奥地利战败,被排挤出德意志。奥地利统治者为了保持自己在欧洲的大国

地位,决定向匈牙利自由主义贵族妥协,提高匈牙利的地位,实现与它的合并。1867年,奥匈二元帝国建立,分别设立独立的议会和政府,奥地利皇帝兼匈牙

利国王。一战期间,奥匈帝国的统治阶级加强了对匈牙利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并驱使他们去当炮灰。匈牙利全国满目疮痍,民不聊生。1918年10月,

匈牙利爆发了“秋玫瑰革命”,推翻了哈布斯堡王朝在匈牙利的统治,赢得了

民族独立,奥匈帝国不复存在。在巴黎和会上,根据协约国与奥地利的和约,

在奥匈帝国范围内,分别成立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三个独立国家。

2、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与《洛桑条约》:

(1)凯末尔革命:(1919~1923年)

背景:一战加深了土耳其的民族危机。执政的青年土耳其党人在1914年8月2日,同德国签订了秘密同盟条约,追随德奥集团参加了一战。战争中土耳其的30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土耳其的惨败,导致了严重的民族危机。1918年10

月30日协约国迫使土耳其签订了瓜分土耳其的《摩德洛斯协定》。1919年5月,希腊侵略军继英、法等国军事占领之后,侵占伊兹美尔。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提出了灭亡土耳其国家的奴役性条约——《色佛尔条约》。

目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

领导人:凯末尔

凯末尔的故乡在巴尔干半岛南端、今属希腊的爱琴海城市法洛尼卡。1881年,

他出生在一个木材商家庭,自幼酷爱军事的凯末尔,13岁时便进入当地的军事

预备学校学习,先后就读摩拿斯提军事学院和伊斯坦布尔陆军大学。在军校学

习时他参加秘密组织,抨击阿卜杜勒哈米德封建统治的弊政;青年时期又发起

组织了祖国自由协会;土耳其革命时,为青年土耳其党人的联络和组织发展做

了大量的工作。1916年因战功卓著被提升为准将,获帕夏称号。1919年11月,他辞职从前线回到伊斯坦布尔。起初,他在议会和苏丹之间奔走游说,希望能

成立一个强硬内阁、抵制协约国的压力。游说失败后,凯末尔开始认识到在外

国控制下的伊斯坦布尔很难有所作为,便决心去安纳托利亚开展救国运动。恰

好此时苏丹政府建议他出任安纳托利亚第9军督察使,凯末尔接受任命,被授

予广泛的职权,于1919年5月19日到达黑海沿岸城市萨姆松。

遍及安纳托利亚各地的反抗占领军、保卫民族独立主权的群众自发斗争,使凯

末尔看清了救国力量的源泉,增强了他拯救祖国的信念,凭借苏丹授予他的权力。凯末尔没有收缴军队的武器、解散民族主义组织,反而着手统一各地民族

主义组织的活动。凯末尔利用一切场合向人民灌输“不独立、毋宁死”的思想,号召人民永远也不应失去希望,应该力图挽救国家,开展救亡运动。

经过凯末尔的积极工作,1919年7月23日,东部各省保护权利协会代表大会

在埃尔祖鲁姆召开。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又于9月4日在锡瓦斯召开大会,正式成立了全国性的组织——安纳托利亚和卢梅利亚保护权利协会,凯末尔当

选为16人组成的代表委员会主席,负责领导全国的民族斗争。锡瓦斯大会明确宣布:不论何种情况,我们土耳其之独立自由决不能听受他人之限制,所以凡

我土耳其人民所居各省,不论何地,吾人均不承认其脱离帝国而独立。大会闭

幕当天,代表委员会宣布即日起断绝与伊斯坦布尔政府的一切联系,要求费里

特政府引昝辞职。同年底,代表委员会驻地由锡瓦斯迁往安卡拉,从此安卡拉

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

1920年4月23日,大国民议会在安卡拉召开,成立了以凯末尔为首的安卡拉

政府。大国民议会通过决议,郑重宣布伊斯坦布尔苏丹政府3月16日以后与外国签定的一切条约法令无效。

1920年夏,协约国唆使希腊军队在安纳托利亚展开攻势。6月22日,希腊6个师的兵力越过希土军队之间的临时军事分界线,很快就攻占了布尔萨等大片地区。8月10日,巴黎和会通过了《色弗尔条约》,苏丹政府签署了这一剥夺土

耳其民族生存权利的亡国条约。至此,奥斯曼帝国寿终正寝。

结果:打败英国支持的素丹政府军和入侵的希腊军,迫使协约国改签了新的

《洛桑条约》,成立土耳其共和国。

评价:凯末尔革命不仅把土耳其带入了一个独立、富强的发展道路,而且对当

时的帝国主义不平等的新秩序进行了勇敢的挑战,对凡尔赛体系来说是一次巨

大的冲击。土耳其人民的行动,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国际关系的发展,并不是

完全由帝国主义的主观意愿所决定的。

(2)《洛桑条约》的签订:

时间:1923年7月

签约双方:凯末尔领导的新政府←→协约国集团

内容:承认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独立;废除领事裁判权;土耳其财政不受

外国监督,关税自主;取消赔款;但也维持了《色佛尔条约》中海峡地区非军

事化、国际共管以及对西亚等地区的“委任统治”等安排。

意义:基本上废除了《色佛尔条约》,维护了国家的独立;是凡尔赛体系中惟

一的一个比较平等的和约。

过渡:在土耳其革命胜利之前,帝国主义通过对战败国的五个和约,构建了战

后世界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对这个体系,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呢?

二、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其不稳定性:

1、体系构成:《凡尔赛和约》及其随后签订的对奥、匈、保、土的各项条约的总称,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2、作用范围:该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这里的“新秩序”是包括了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主要是德国在非洲和

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的分割与统治(以委任统治形式实现);对战败国领土

的分割;与其相结合,对中、南欧新兴国家的领土进行的平衡安排(参见教材

提供的一战前后欧洲格局变化图,增加形象认识);对奥斯曼帝国属地的分割

与安排(主要在西亚和北非);对战败国的军备控制;以及对战败国赔款、财

政监督等方面的规定与安排等。

3、实质:凡尔赛体系是在帝国主义战败国与战胜国矛盾暂时缓和、战胜国之间利益暂时平衡基础上确立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

4、矛盾:凡尔赛体系下的四对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

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

(1)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凡尔赛和约》使德国丧失了13%的领土

和10%的人口以及全部的殖民地。而严厉的军控,使德国军备还不及周围小国

的水平。如此残酷的掠夺和严厉的制裁,对于一个经济和军事能量都很大的资

本主义强国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一旦它从战败的阴影中恢复过来,它必然要

寻找借口突破和约对它的束缚,而对德国这样一个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来说,战争是其最惯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靠《凡尔赛和约》维系的国际

秩序,如同建立在火山口上。

(2)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英国不满法国得到的赔款太多(因为在战争支出方面,英国的付出要比法国多;只不过法国遭受的战争破坏比英国大),英国还不满法国借制裁德国和防御德

国(指组建小协约国)趁机扩大在欧洲大陆的霸权。

法国不满美国和英国阻止它对德国严厉制裁的计划;不满英国和美国未对其安

全做出可靠的保证。

意大利因为没有完全实现英法在一战中鼓动意大利倒戈时在领土方面所作的许诺,中途一度退出会议,以表示抗议。虽然意大利最后批准了《凡尔赛和约》,但是对英法的欺骗行为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墨索里尼政府在德国纳粹党取得

政权后,将意大利的遭遇与德国的复仇主义联系在一起,与德国结成法西斯轴

心国,要找回在巴黎和会上不得志的平衡。

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种种野心,由于英法的阻挠,大多数都没有实现,以至于

雄心勃勃的威尔逊灰溜溜地返回美国,给了美国孤立主义者掌握的国会拒绝批

准《凡尔赛和约》以充分的口实,结果还使美国最终没有加入国联。后来,在

许多国际问题上,美国对英法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直到罗斯福上任后,随着

法西斯的扩张已威胁到全世界安全的地步,这种局面才开始有所好转。

(3)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十月革命使苏俄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惹怒了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首先拒绝苏俄参加大会;其次形成

反苏战争司令部。会后,协约国多次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从此,资本主义与

社会主义成为水火不相容的两大敌对势力。

(4)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在对中东欧地区的战败国和新兴国家的领土进行安排时,表面上考虑了民族自决的原则,

实际上更多地考虑的是如何削弱战败国和如何实现自己在这一地区政治利益之

间的相互平衡。所以,给这些国家造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情况。这就必然会造成这些国家间无休止的民族与领土争端。这种争端,要么会引发

地区战争,要么会给某个大国发动侵略战争造成借口。从后来的事实上看,希

特勒就是利用了苏台德问题和但泽问题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同时,

一战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给民族解放运动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战

后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如印度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

耳其爆发了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中国出现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这些国家

的民族解放运动对战后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新秩序产生了极大的

冲击。

5、不稳定性:凡尔赛体系虽然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但它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它们之间的根本矛盾。这就决定了这一体系的不稳定性。主要

表现为:

(1)德国:对德国过分的处置,引发不满。战后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在德国蔓延,成为30年代纳粹党得以上台的重要原因。

(2)中东欧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新的国家诞生出现了新的民族矛盾,为以后德国等国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挑战新的国际争端,创造了条件。

(3)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如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凯末尔革命、五四运动等对凡尔赛体系形成了猛烈的冲击。

(4)美国:虽没有参加国际联盟,但仍然在欧洲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与日本展开争夺。

总之,随着各种矛盾的发展,由《凡尔赛和约》等条约构筑的凡尔赛体系,从一开始就受到冲击与挑战。

合作探究2 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回答:如何分析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提示:凡尔赛体系的制造者们宣称这是一个和平的体系,但是由于它们建立这个体系的目的是要宰割战败国,而在建立这个体系的过程中,充满了斗争,使这个体系实际上成为一个帝国主义在掠夺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矛盾相对缓和基础上,维护战胜国利益的战后国际体系。

这个体系的制造者们在建立体系的过程中,充满了对战败国的掠夺,对弱小国家利益的出卖和它们之间利益的激烈争夺,势必引发一系列新的矛盾。使战败国与战胜国,战胜国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国家,以及新兴民族国家之间,都产生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矛盾。而这些矛盾都是无法靠这个体系下的所谓新秩序加以解决的,因此,它是极不稳定的。

三、国际联盟的建立

合作探究3 国际联盟是如何建立的?

1、由来:首先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和平原则”中正式提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使人们不得不对战争进行思考,许多人看到正是战前没有一个国际协调机构,协调大国之间的各种矛盾,才促使它们通过结盟以使自己利益得以保证,其结果反而加剧了对抗,直至战争。所以在战争还未结束时,很多人就意识到建立一个国际权威组织的必要性。许多国家还成立了民间促进组织,一些著名政治家也发表了支持的声明。随着战争就要结束,这种呼声越来越强烈。而威尔逊在他的“十四点原则”中,第一次以政府的对外政策形式正式明确地提出。而且美国把建立起这个组织、并领导这个组织当成在巴黎和会上要争取实现的最重要的政治目标。

2、成立:

①1919年4月,盟约在巴黎和会上获通过,并被列为《凡尔赛和约》及对其他战败国和约的第一部分;

②1920年1月,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

3、盟约:

(1)“维护和平”: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和平与安全”,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裁减军备。

(2)“集体安全”:任何侵略,视为对所有会员国的行为,会员国应对其进行经济制裁。

集体安全(collective security)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产生的一种安全模式,所谓集体安全,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国际体系,在其中的每一个国家都承认其

他国家的安全就是所有国家的安全,他们同意并且愿意对侵略者做出集体反应。”由此可见,集体安全指的是若干国家共同努力以预防或制止战争的一种

方式。集体安全是伴随理想主义的兴起产生的,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总统

威尔逊提议建立国联,用“集体安全”的设计来反对战争和侵略,维护世界和

平与安全。《国际联盟盟约》第11条明确宣告:“任何战争或战争威胁,不论立即影响任何联盟会员国与否,兹特宣告其为与联盟全体有关之事,联盟应采

取其认为明智有效之然后行动,借以确保国际和平。”第16条更具体规定:“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盟约……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即应视为对所有

联盟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因此国联是“集体安全”的第一次实践和尝试。

(3)“委任统治”:殖民地不能由旧主统治,应由国联委托某些“先进国家”进行统治。

委任统治制度的确立和实施,标志着帝国主义在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压力下,

改变了原有的殖民主义统治形式,建立了隐蔽的统治形式。长期以来,对委任

统治制度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些人称它是“国际法和国际政策的一个新起点”。某些史学著作将该体系视作协约国之间瓜分前敌领地的“妥协的成果”,是

“很有利于受任国而不利于委任地居民的利益的一种监督体系”。列宁则更尖

锐地指出:委任统治制度是委托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实行“盗窃和抢劫的权利”。总之,委任统治制度作为一个历史事实,标志着一战后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总政

策的一种新动向,即国际化地解决殖民地统治问题。过去那种由几个帝国主义

国家私下瓜分、直接兼并殖民地的方式,逐渐由在国际性组织监督下、按国际

法貌似公正地解决列强纠纷,以避免更大国际冲突的方式所取代。然而,列强

之间的固有矛盾并未因委任统治制度的建立而消除。到30年代,以德、意、日为首的轴心国提出了新的法西斯殖民理论:德国渴望争得“生存空间”;意大

利计划建立“大帝国”;日本则致力于“共荣圈”的实现。法西斯国家为了扩

张领土,打的都是“反殖民主义”的口号。

4、机构:主要机构有大会、行政院和秘书处。其中,最高机构是全体大会,常设执行机构是行政院,处理日常事务的机构是秘书处。

5、实质:由英法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6、会员国:初为23个,到1920年增加到42个。其中,未接纳苏俄和德奥等

战败国;美国未加入国联;国联被英法两国所控制。

关于拒绝德苏等国加入问题:美国主张允许德国加入,以此来拉拢德国,再配

合德国战后对美国经济的依赖,使德国以后在外交政策上追随美国。但英法并

不想让美国的企图得逞,特别是法国对此断然拒绝,担心如果让德国进入国联,会使受到它们掠夺的德国阻挠国联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作。关于阻止苏俄:主

要是苏俄坚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扩张政策,这一政策得到广大弱小国家的支持,如果苏俄进入国联,以其强大的国力和对弱小国家的号召力,将是帝国主

义国家侵略扩张政策实施的最大障碍。1926年9月8日,德国在改变国际罪人

这一角色而成为国际社会受尊敬的一员的过程中又迈进一步。中午,国联大会一致通过,同意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国联内部存在不同意见,这大大削减了日内瓦的热情。先是巴西退出,西班牙也威胁要退出国联。因为他们没有获得永久席位。一些外交官怀疑如果英国和苏联不加入国联,国联是否会具有多大的能量和权威。苏联于1934年9月18日加入。

美国未加入国联的原因:建立国际联盟的主张首先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他的“十四点”和平原则中,正式以国际宣言的形式提出来的。但美国最后没有加入国联,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美国未能实现通过控制国际联盟而掌握世界领导权的目标,所以,美国国会未批准《凡尔赛和约》,从而也就无法参加国际联盟。

课堂小结

一战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帝国主义通过巴黎和会、调整了列强在欧洲、非洲、中东地区的利益关系,建立了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凡尔赛体

系”。

“凡尔赛体系”结束了各国间的战争状态,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暂时的和平环境。这个体系是在惩治战败国、践踏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基础上建立的,从建立时就蕴含着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埋下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祸根。随着这些矛盾的发展和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凡尔赛体系”必将崩溃。

课后习题

⊙本课测评:

1、协约国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签订的和约与对德国签订的和约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提示:这些和约与对德国的和约的相似之处主要包括:都对它们的领土进行了分割或重新安排,以削弱它们的实力和抑制它们的发展;都要求它们支付巨额的赔款,以战利品的形式加以瓜分;都对它们的军备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以削弱它们的军事实力,防止它们再度制造战争。

2、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是什么?它为什么不能保证国际秩序的长期稳定?

提示:由于帝国主义召开巴黎和会的目的,是为了掠夺战败国和争夺战利品,这就决定了这个体系不会是和平的体系,而是一个在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

由于它是靠帝国主义的强力单方面建立起来的,是在战胜国之间交易和妥协实现了平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它只能维持国际秩序的暂时稳定。一旦被压制的国家要求突破压制,或战胜国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国际秩序就会失去稳定,所以,凡尔赛体系不可能维持国际秩序的长期稳定。

板书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新人教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言: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你是否知道在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做出了哪些贡献?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师: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师: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 师:请同学们了解一下魏征 师: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唐初政治家。他好犯颜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深为太宗器重,迁为尚书左丞。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精品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

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完整版)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舒兰市中小学教师“两修三课”教案用纸(正页) 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了解李世民、武则天和 唐玄宗治国的基本史实,掌握“贞观之治”和“开兀盛世” 局面 形成的原因及对唐朝的贡献。 过程与 通过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方法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教具课件 多媒体课件,卡片 学生出席 56人 教知识与 技能 学 标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同重点及对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任务三女皇帝武则天 历史地位或评价 采取措施 作用或影响 史学界对她的统治称为“政启开 元,治宏贞观'又称“贞观遗风” 从 贞观之治 到 开元盛世 计 预 预习“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相关史实 任务一唐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 开国皇帝 都城 唐朝的第二任皇帝

舒兰市中小学教师“两修三课”教案用纸(副页) 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一、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几组图片,他们穿着的服饰都是唐装, 在今 天,有很多外国人把中国人叫作唐人。我们到国外旅游, 如果想找到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去哪合适呢?唐人街也称 中国城。无论服装或是建筑名称, 我们能看出来哪个朝代 对世界的影响最大呢?究竟是谁奠定唐朝繁盛的历史呢? 他又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寻,学 习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二、新授 1.唐朝的建立 (1)建立时间 (2)开国皇帝 (3)都城 (4)唐朝的第二任皇帝 师:提到唐朝,首先回忆之前的朝代是隋朝,隋朝的第二任皇帝是隋炀帝,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的种种劣行引发隋末农民大起义,在江都被部下杀死, 618年灭亡。同年,唐朝建立,建立者是李学生回答:唐人街学生回答:唐朝

第二课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教案)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2课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教案) 主备人:宋之明教学时间:教学班级: ★课标要求 了解国际联盟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认识它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与其他战败国签订的和约及其主要内容;尔赛体系的内涵、作用的地域范围及体系背后潜藏矛盾的主要表现;国际联盟的由来、建立、主要宗旨、主要机构、核心部门、总部所在地、主要国家与它的关系以及控制国联的国家等史实。 2、了解凡尔赛体系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3、理解:战败国和苏联被拒绝参加国联的原因;美国提出建议的初衷以及美国最终未加入国联的原因;理解裁军、集体安全、委任统治等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比较归纳:通过对比归类,概括出《圣日耳曼条约》、《纳伊条约》、《特里亚农条约》和《色佛尔条约》之间的相似之处;结合这些相似之处,加深认识帝国主义的掠夺本质。 2、问题探究:通过剖析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提高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事物的能力。 3、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具体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凡尔赛体系的作用;运用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揭示凡尔赛体系背后潜藏矛盾的成因。 4、运用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客观分析与评价国联的历史地位;揭示美国不参加国联的实际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深刻认识协约国强迫其他战败国签订的和约,再一次验证了帝国主义通过条约掠夺战败国的本质。 2、在一场战争浩劫之后对国际关系进行新的整体安排,是必要的;充分认识其掠夺性和不稳定性;大国强权政治是造成不稳定的根源。 3、充分认识到一个由帝国主义控制的国际组织是不能确保广大中小国家免受侵略,甚至不能保护这个组织的控制者本身免受侵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对凡尔赛体系不稳定性的分析与认识。 难点:由于对其他战败国和约的主要内容中涉及大量的欧洲地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学习和掌握比较困难;由于对其他战败国和约的主要内容中涉及大量的欧洲地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学习和掌握比较困难。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叙述。一是介绍了对其他战败国和约的主要内容。二是说明了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并对凡尔赛体系的实质与作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还对凡尔赛体系背后的隐藏矛盾进行了揭示和成因的分析。三是介绍了国际联盟建立的相关情况。 建议本课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叙述。一是介绍了对其他战败国和约的主要内容。二是说明了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并对凡尔赛体系的实质与作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还对凡尔赛体系背后的隐藏矛盾进行了揭示和成因的分析。三是介绍了国际联盟建立的相关情况。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提问导入法: 师:签署《凡尔赛和约》,仅是巴黎和会内容的一部分。对德国的制裁和掠夺,是否能够使帝

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

教案 主备人冯雪华编号 03 . 课题凡尔赛体系下的和 平 课时1课时日期2017、8、25 课时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巴黎和会召开的基本情况;知道《凡尔赛和约》的相关内容;体会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之意。 2.能力与方法: 通过文字材料,培养学生效信息提取能力,通过分析凡尔赛体系的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和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价值与态度观: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和平是普世的价值观;建立平等民主的国际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列强参会的目的和《凡尔赛和约》的 核心内容 难点:《凡尔赛和约》的实质和影响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1919年11月11日,德国与协约国签署了停战协定,和平来了!和平真的来了吗?自学提示:阅读课文P8-10,思考下列问题。要求:独立安静,红笔标,注时间5分钟 1、巴黎和会概况 时间 地点 目的 与会国 操纵国 焦点问题和重点问题 结果 地位 2、美、英、法对处理德国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其目的是什么? 3、结合《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思考哪些国家达到了它们的目的?德国人对此条约会是什

么态度? 4、中国代表团为什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知者加速: 凡尔赛体系能带来和平吗?说出你的判断和理由 组内互帮: 1号说第一题,2号说第二题,依次轮流组长负责时间2分钟 寻疑释疑: 1、阅读课本第8页美国、法国、英国的言论,思考: ○ 从他们的言论中,可以看出美、英、法对处理德国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各出于什么目的?美: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英:继续维护殖民帝国,维护欧洲大陆平衡,反对过分削落德国。 法:主张最大限度削弱德国,重建欧洲大陆的霸权。 2、《凡尔赛和约》部分内容 战争罪责德国及盟国全部承担 领土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德陆军不得超10万,禁止德国制造和装备新式武器 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 赔款设立“赔款委员会”,确定德国赔款总数2260亿金马克(约24000亿人民币) 殖民地德国全部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思考: (1)从以上资料中,你能看出哪些国家达到了它们的目的。 (2)中国为什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答(1)法国、英国、日本等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2)《凡尔赛和约》却规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代表团拒绝在

最新课标实验版选修3《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教案

最新课标实验版选修3《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 盟》教案 设计:李宗强 班级 姓名 【课标要求】 知道凡尔赛体系,理解凡尔赛体系的实质,知道国际联盟的建立、主要机构及国际联盟盟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凡尔赛体系的不稳定性。体会“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重点难点】 重点: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对凡尔赛体系不稳定性的分析与认识。 难点:对其它战败国和约的理解;对国际联盟盟约中主要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学法指导】 协约国除了签订对德和约之外,还与战败的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条约,构筑了战后的凡尔赛体系。为了保证凡尔赛体系,帝国主义国家还建立起“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联盟。然而,由于这一体系是建立在极不公正、极不合理的基础上,所以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它一开始就受到冲击和挑战。 ○对奥、匈、保、土和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怎样评论凡尔赛体系?

○战后出现了哪些欧洲新民族国家? ○国际联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疑难解析】 ***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不能保证国际秩序的长期稳定? 由于帝国主义召开巴黎和会的目的,是为了掠夺战败国和争夺战利品,这就决定了这个体系不会是和平的体系,而是一个在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 由于它是靠帝国主义的强力单方面建立起来的,是战胜国之间通过交易和妥协实现了平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它只能维持国际体系的暂时稳定。一旦被压制的国家要求突破压制,或战胜国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国际秩序就会失去稳定,所以,凡尔赛体系不可能维持国际秩序的长期稳定。 【自我测试】 1、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最主要的矛盾是() A、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B、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C、英美矛盾 D、美日矛盾 2、美国主张建立国际联盟的目的是() A、与日本争夺远东地区 B、取得战后世界的领导权 C、扩大海外市场 D、与英国争夺海上霸权 3、巴黎和会三巨头不包括() A、威尔逊 B、劳合·乔治 C、克里·孟梭 D、张伯伦 4、凡尔赛体系由哪些条约构成() ①对德和约②对奥、保、匈、土和约③国联盟约④对苏俄和约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5、凡尔赛体系下,战胜国中主张严格执行赔款规定的是() A、美国B、英国C、日本D、法国6、凡尔赛体系产生的主要积极影响是() A、一段时期内维持了欧洲的和平B、确认了一些民族独立国家 C、消除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D、惩罚了战败国 7、对德和约限制德国发展军事力量规定德国不得拥有() ①军舰②空军③坦克④潜艇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8、阅读以下材料: 在是否参加国际联盟的问题上,美国各界看法不一,《国际联盟条约》第十条规定:国联成员国有尊重并保护其他成员国领土完整及独立,防御外来侵略的义务。围绕这一条款,

教案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资料

教案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游春图》)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618年,李渊推翻隋朝,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3.(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图片:从唐太宗的名言,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由此总结贞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④边疆管理。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4.(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祸乱,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谓固天下之势,以遗诸子孙者,盖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将于卫,据关而临制之。处兵于府,则将无内专之权;处将于卫,则兵无外擅之患。然犹以为未也,乃大诛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浑,平高昌,灭焉耆,皆俘其王,亲驾辽左而残其国。凡此者,非以黩武也,皆所以立权而固天下之势者也。” 5.(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的影响)根据材料讨论唐太宗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目标导学二女皇武则天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画像) 2.教师只简要介绍武则天的情况即可。(多媒体链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的故事)

第二课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第二课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设计:李宗强 班级 姓名 【课标要求】 知道凡尔赛体系,理解凡尔赛体系的实质,知道国际联盟的建立、主要机构及国际联盟盟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凡尔赛体系的不稳定性。体会“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重点难点】 重点: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对凡尔赛体系不稳定性的分析与认识。 难点:对其它战败国和约的理解;对国际联盟盟约中主要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学法指导】 协约国除了签订对德和约之外,还与战败的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条约,构筑了战后的凡尔赛体系。为了保证凡尔赛体系,帝国主义国家还建立起“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联盟。然而,由于这一体系是建立在极不公正、极不合理的基础上,所以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它一开始就受到冲击和挑战。 ○对奥、匈、保、土和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怎样评论凡尔赛体系? ○战后出现了哪些欧洲新民族国家? ○国际联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疑难解析】 ***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不能保证国际秩序的长期稳定? 由于帝国主义召开巴黎和会的目的,是为了掠夺战败国和争夺战利品,这就决定了这个体系不会是和平的体系,而是一个在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

由于它是靠帝国主义的强力单方面建立起来的,是战胜国之间通过交易和妥协实现了平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它只能维持国际体系的暂时稳定。一旦被压制的国家要求突破压制,或战胜国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国际秩序就会失去稳定,所以,凡尔赛体系不可能维持国际秩序的长期稳定。 【自我测试】 1、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最主要的矛盾是() A、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B、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C、英美矛盾 D、美日矛盾 2、美国主张建立国际联盟的目的是() A、与日本争夺远东地区 B、取得战后世界的领导权 C、扩大海外市场 D、与英国争夺海上霸权 3、巴黎和会三巨头不包括() A、威尔逊 B、劳合·乔治 C、克里·孟梭 D、张伯伦 4、凡尔赛体系由哪些条约构成() ①对德和约②对奥、保、匈、土和约③国联盟约④对苏俄和约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5、凡尔赛体系下,战胜国中主张严格执行赔款规定的是() A、美国B、英国C、日本D、法国 6、凡尔赛体系产生的主要积极影响是() A、一段时期内维持了欧洲的和平B、确认了一些民族独立国家 C、消除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D、惩罚了战败国 7、对德和约限制德国发展军事力量规定德国不得拥有() ①军舰②空军③坦克④潜艇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阅读以下材料: 在是否参加国际联盟的问题上,美国各界看法不一,《国际联盟条约》第十条规定:国联成员国有尊重并保护其他成员国领土完整及独立,防御外来侵略的义务。围绕这一条款,美国总统威尔逊和一些参议员之间争论激烈: 参议员们认为,如果美国参加国联后,出现了不容争辩的侵略事实,美国将面临法律上的义务,这最终将使美国陷入与欧洲事务相关的义务与环境之中。因此他们反对参加国联。威尔逊总统认为,这个义务是道义上的,不是法律上的,在法律上没有约束力,而且(美国国会)有绝对自由,对要求采取行动的所有情况作出自己的解释。但他也承认,如果出现了不容争辩的侵略事实,毫无疑问,美国将履行盟约中的自动惩罚的法律义务。 ①、概括指出在美国能否参加国际联盟的问题上,威尔逊和参议员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②、概括争论双方的基本主张,根据所学的知识指出争论的最后结果。 ③、参议员们在欧美关系上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第2课《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和武则天的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武则天的治国方法,了解他们对唐朝的贡献。 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初步掌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 放映有关唐太宗、武则天的影视片断,或阅读与唐朝建立的相关文章。选读唐太宗、武则天的故事。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的历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认识。 组织班级展开读与唐太宗、武则天有关的历史故事、历史书报的活动,交流读书体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唐太宗、武则天进行正确的评价。学生可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新的灵感,从而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历史资料,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以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评价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的人格品质。 了解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认同武则天的政绩,以及她在唐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作用。 了解“贞观之治”及武则天统治时期政治的稳定,离不开忠臣良将的辅佐和广大人民的勤劳,当然也离不开唐太宗、武则天的个人政治才干。 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其突破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可采用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观看影视片断、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对唐太宗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让学生先谈印象中唐太宗,然后再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逐步达到对这一历史人物全面评价的目的。 课前导学

第2单元 第2课《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含详解)

第2课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时间:25分钟 分值:50分) 基础达标(36分) 1.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的秩序满怀信心; 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所说的“新秩序”是指( )。 A.维也纳体系B.华盛顿体系 C.凡尔赛体系D.雅尔塔体系 解析 据材料中所提到的“巴黎”、“即将建立的秩序”,判断“新秩序”应是C项。 答案 C 2.下列条约带有对凡尔赛体系调整性质的是( )。 A.《凡尔赛和约》B.《圣日尔曼和约》 C.《色佛尔条约》D.《洛桑条约》 解析 战胜的协约国与土耳其前后订立了两大条约:《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其中后者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前者部分规定的前提下,有了重大调整,维护了土耳其的国家独立,故选D。 答案 D 3.1919年的巴黎和会是一次帝国主义分赃会议,但仍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其表 现有( )。 ①在20世纪20年代使欧洲基本维持了一个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 ②承认 了民族自决原则,承认了波兰等民族国家的独立 ③是建立在欧洲大国势力均衡基础上的 ④成立了旨在维护国际和平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D.①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巴黎和会影响的理解能力。巴黎和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相互妥协达成共识,形成了较为和平的国际秩序,也促使一些民族国家独立,但这一国际格局是建立在欧洲大国势力均衡基础上的,而成立的国际联

盟实质为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答案 C 4.下列现象或事件对凡尔赛体系形成冲击的有( )。 ①德国从要求修改到不履行直到撕毁《凡尔赛和约》 ②新兴国家的新的民 族矛盾 ③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 ④列强对霸权的争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凡尔赛体系内部存在各种矛盾,所以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冲击与挑战,题目所给四个选项都反映了凡尔赛体系下的矛盾,所以都使凡尔赛体系受到冲击。 答案 D 5.英美两国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而在华盛顿会议上却转而支持中国的要求,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中国人民的斗争直接打击了英美在华的统治 B.为了遏制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势力 C.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渐提高 D.日本已没有再被继续利用的价值 解析 一战期间,日本趁机扩充了其在亚太地区的实力,对英美构成威胁;巴黎和会后,限制日本扩张,成为英美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答案 B 6.下列关于国际联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交战各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B.为促进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做了大量工作 C.被英法控制 D.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识记能力和综合认识能力。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国际联盟是由战胜国建立的。故选A项。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的一定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①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②科举制创立的标志。 二、导入新课 以一首唐诗即杜甫的《忆惜》:“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

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倶丰实。”开篇,引导学生回答此诗描绘了怎样的盛世景象?教师叙述: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那么,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社会到底繁荣到何等景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三、讲授新课 (一)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城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平定了全国。 2. 继唐高祖之后,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3.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人才,知人善任。 4. 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5. 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6. 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7.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 (二) 女皇帝武则天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思想政治教育:①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了统治政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使学生认识,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②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她对唐朝历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承前启后方面。因此,她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应该被肯定的皇帝。③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3.能力培养:通过史实的学习,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培养学生运用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培养历史人物的功过。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材分析 1.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忆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然后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唐朝前期繁荣强盛,其间有许多政治大事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 2.“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业绩。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其内容有:政治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沿用并加强三省六部制,确立新的宰相制度,要求三省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互相检查的作用。还要说明唐太宗大力精简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扩大了唐朝统治的基础。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上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广大农民定居下来,以辛勤劳动迅速改变农村的凋残景象,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于是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完整版)教案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基本史实,通过分析唐太宗、唐玄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游春图》)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618年,李渊推翻隋朝,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3.(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图片:从唐太宗的名言,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由此总结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观原因)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题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主要策略及 “开元盛世”。 能力目标 结合史实评价唐太宗,利用表格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具体 措施,比较治国方略的相似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和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贞观之治”。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合作研讨、图表法等教学过程

备注复习先提问,导入新课 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隋炀帝的暴政。在农民起义过程中,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那么,继隋 之后的朝代是哪一个?它是谁建立的?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就能够找到答案。PPT 展示课题。 自主学习,初感新知 PPT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完成导学案。 师生合作,探究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6年李世民继位,次年改年号“贞观”, 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展示图片“唐太宗”。 PPT展示两则材料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他把君主与百姓的关系比做舟和水的关系,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那么他 为什么会有这种认识呢?因为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于赋 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那么在他治理国家时他会怎么做呢? “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这段话是唐太宗在魏征死后说的,魏征是个敢于直言的人,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了 200多次,他说这句话既是提醒自己与当朝官员,也是为了警示后人,反映了他虚心 纳谏的治国策略。 唐太宗统治时期勤于政事,人才济济,除了魏征外,还有人称“房谋杜断”的房 玄龄和杜如晦。在他们的帮助下,唐太宗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学生完成表格第一 列 唐太宗 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减省刑罚。 用人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并全面地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虢国夫人游春图 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还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 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繁荣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了解这段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 (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3.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答案提示:(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史料解读。 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祸乱,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谓固天下之势,以遗诸子孙者,盖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将于卫,据关而临制之。处兵于府,则将无内专之权;处将于卫,则兵无外擅之患。然犹以为未也,乃大诛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浑,平高昌,灭焉耆,皆俘其王,亲驾辽左而残其国。凡此者,非以黩武也,皆所以立权而固天下之势者也。 5.根据材料讨论唐太宗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目标导学二:女皇帝武则天 1.图片展示。

【精品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武媚娘传奇》主题曲——无字碑) 一生飘泊摆渡临岸却孤独 问天地向谁倾诉 千载历史我回顾 恩怨情仇怎堪数 帝王家终究是不归路 玄武兵变沧桑马蹄声声乱 …… 无字碑,为武则天所立。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西北方五十公里处的乾陵。完整巨石,通高7.53米,宽2.1米,厚1.649米,重达百吨。对于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一字不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了解这段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学生阅读教材“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一目,说出唐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是谁,都城在什么地方。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并归纳学生的回答。 3.课前指导学生查阅相关史料,了解“玄武门之变”的故事,并在课上分享交流。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最终李世民设计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三弟齐王李元吉,据传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4.材料展示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5.教师讲述:唐太宗说这段话既是用来提醒自己与当朝为政的官员,也是为了警示后人。唐太宗时刻提醒自己以古为镜、以人为镜,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那么,他是怎样以古为镜、以人为镜的呢? 6.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有关唐太宗的治国策略的基本史实。(比较学习“贞观之治”“贞观遗风”与“开元盛世”)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减省刑罚 经济 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用人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形成局面“贞观之治” 7.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提示:(1)主观原因: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贞观之治 优秀教案

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繁盛的时代——唐朝早期的情况,贞观之治和文成公主入藏等基本史实。 2.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从成因和结果去思考分析历史问题,逐渐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3.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其政策是非常进步的。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思想及政策对于唐朝的繁荣以及中华民族的融合,起了重要作用,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讲述玄武门之变的故事,导入新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引导学生寻找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异同,逐步落实本课的知识点。 3.本课教材有些与历史地理相关的知识点,可结合《地图册》中《唐朝前期疆域及边疆各族分布图》讲解,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以他的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唐太宗的功绩和文成公主进藏。 2.难点:本课的难点有两个:一是如何评价“贞观之治”对于唐朝的重要影响。二是如何正确地评价唐太宗李世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起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同学们并不陌生,通过影视剧我们对他了解很多,那与他相关的影视剧有哪些呢? 生:《秦王李世民》、《贞观长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隋唐英雄传》、《大唐飞歌》、《隋唐演义》……

师:想一想:你熟悉的历史人物和真实的一样吗?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怎样的评价?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来了解历史上的李世民是怎么的一位君王。 板书:“贞观之治”。 二、讲授新课。 板书:1.唐朝的建立。 问题:唐朝是怎样建立的?建立者是谁?时间是哪一年?都城在哪里? 教师总结: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引发隋末农民大起义。公元617年,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攻占长安,次年(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即唐高祖。618年,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所杀,隋朝灭亡。 过渡:唐朝的第二任皇帝是谁?(生:李世民。)那他是怎么当上皇位的?(生:通过玄武门之变。) 板书:2.“贞观之治”。 师: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讲玄武门之变是怎么一回事? 生:玄武门之变——626年,由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结果李世民死了自己的长兄(当时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当时的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为唐太宗,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师:高祖窦皇后四长子——李建成。(太子:589-626年。) 次子:李世民——秦王598-649。 三子:李玄霸——早夭。 四子:李元吉——齐王603-626。 背景:在双方的较量中,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略占优势,因此,李世民决定发动政变。 时间: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 人物: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 经过:李世民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共谋削弱他的力量,他与亲信策划,抢先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内设下埋伏,在玄武门射杀李建成、李元吉。 结果:李世民即位。 师:谈谈你对“玄武门之变”的看法: 生:(一)武门之变是皇室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 (二)但是从历史的影响来看,应该持肯定的态度; (三)李世民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杰出的政治才干以及他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说明李世民为君是正确的选择。

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教案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层层分析,使学生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材料探究贞观之因、感受贞观之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唐玄宗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唐玄宗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贞观之治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一)探究贞观之因 读史使人明智,请同学们仔细体会唐太宗的话,回答问题。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这句话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他能认识到此问题? (3)这句话体现了他具有什么治国思想? (二)感受贞观之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经过唐太宗统治后)天下大稔。……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1)说说上述两则材料的大概含义。 (2)造成上述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不同社会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对上述两则材料不同现象及其原因的探究,谈谈你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课件 五、巩固练习 请结合本课导学案【当堂达标】环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