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根尖周炎的治疗方案

急性根尖周炎的治疗方案

急性根尖周炎的治疗方案
急性根尖周炎的治疗方案

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表现

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表现 发表时间:2013-08-01T17:38:44.7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3期供稿作者:姜辉陈婉婷[导读] 根尖囊肿生长缓慢,常常需要数年或更长时间,才能由小的囊肿逐渐发展成较大的囊肿 姜辉陈婉婷(黑龙江省医院 150036) 【中图分类号】R781.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3-0172-01 慢性根尖周炎根据病变特征分为根尖周肉芽肿、根尖周囊肿、慢性根尖周脓肿和致密性骨炎等4个类型。慢性根尖周炎的共同临床表现是,患牙多无明显的疼痛症状,有时仅感到咬合不适,但一般多有反复急性发作、肿痛的病史。各种类型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表现差异不大:牙髓坏死,对电诊、温度诊无反应,叩痛不明显,X线片显示根尖周骨质破坏影像。但不同类型的慢性根尖周炎骨腔阴影又有各自特征,临床诊断主要依据X线牙片检查进行判别,因此,仔细阅读X光片尤为重要。 1 根尖肉周芽肿 根尖肉周芽肿是根尖周组织受到病原反复刺激后而产生的一团炎性肉芽组织。牙髓坏死后如不及时进行管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感染根管内的坏死组织分解产物、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在抗原抗体反应作用下,根尖周围骨组织不断被破坏、吸收,并逐渐由肉芽组织所代替。病理学观察发现,肉芽组织从内向外大致可分为 3层:中心区可出现组织坏死,向外为炎症细胞浸润层,周围由纤维被膜包裹,被膜与牙周膜组织相连接。 根尖肉芽肿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慢性根尖周病变,病程可长达数年甚至更久时间,患牙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常不引起患者的注意,只有在慢性炎症急性发作时才主动求医。根尖肉芽肿是慢性根尖周炎中最主要的病变类型,约占60%比例。临床检查时最重要的依据是X 线牙片。在牙片上根尖肉芽肿多显示出边界清楚的透光区,形状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病变范围大小不等,但直径一般很少超过1cm。透光区一般以根尖为中心分布,但有时也位于牙根一侧,这可能与根尖孔开口位置或感染刺激物进出通道有关。根尖肉芽肿患牙牙髓多已坏死,电诊及温度诊测试多无反应,牙齿变色,仅有极少的多根牙病例出现混合感染状态时,位于炎症一侧根髓坏死而另一侧根髓尚有一定活力。 2 慢性根尖周脓肿 慢性根尖周脓肿来自两个部分:一部分由于急性根尖脓肿得不到及时治疗发展而来,即急性根尖周炎症消失后,滞留于根尖部的脓液被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包绕所致;另一部分是由其他慢性根尖周炎转化而来。比如,当根尖肉芽肿受到刺激后中心部分的细胞发生坏死、液化,形成脓液。慢性根尖脓肿可以分为有瘘型与无瘘型。脓液聚集量较少时无法排除体外,停留于病损区,被纤微被膜包裹,即形成无瘘型慢性脓肿。这一类脓肿由于脓液无法排除,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容易转化为急性根尖脓肿。当脓液聚集量较大时,可穿破骨板从黏膜或皮肤排脓,形成瘘道。瘘管开口于皮肤表面的,称为皮瘘。瘘管管壁为上皮组织,一旦形成皮瘘,瘘道口很难完全自行修复正常,严重时不得不借助外科手术。 慢性根尖脓肿的患牙可出现程度不等临床症状,如自觉轻微疼痛或不适,咬合无力,引起患者最为重视并主动就医的发生于牙龈黏膜或皮肤的瘘道。临床检查时,如果不借助X线牙片,无瘘型慢性根尖脓肿很难与根尖肉芽肿区别。有瘘型瘘道可反复出现,时闭时现,长达数月或数年不愈。有瘘型脓液可从瘘管引流,不容易引起急性发作,临床症状一般较轻。临床检查时应特别注意瘘道与患牙的关系。一般来讲,瘘道多位于患牙的唇、颊侧,有时也位于其舌、腭侧,应注意有的开口位于两相邻患牙之间或远离患牙所在的部位。这种情况应认真检查,以免误诊误治,从瘘道口查牙胶尖照片示踪是较为可靠的诊断方法。 3 根尖周囊肿 根尖周囊肿是最常见的牙源性囊肿,是较为稳定的一种慢性根尖周炎病变类型,发病率占6%左右。根尖囊肿主要由根尖肉芽肿和慢性根尖脓肿发展而来,也可以向急性根尖脓肿转化。研究发现,由根尖肉芽肿内转化成根尖囊肿的过程是:肉芽肿内的上皮增生,形成上皮团块,由于血循环供给的营养很难达中心部,上皮团中发生坏死及液化,便形成囊腔。根尖囊肿与其他部位囊肿一样,具有囊壁和囊腔两部分。囊壁由内外两层组成,内层为上皮组织作为囊腔内壁衬里,外层为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囊腔的外壁。囊腔中充满清澈透明的囊液,颜色呈黄褐色,有的还可观察到胆固醇结晶颗粒。 根尖囊肿生长缓慢,常常需要数年或更长时间,才能由小的囊肿逐渐发展成较大的囊肿。平均直径1~2cm左右,大的囊肿可达3~5cm。小的囊肿与根尖肉芽肿不容易区分,只有在囊肿较大时,或通过X线牙片检查才能做出判断。在很少情况下,囊肿随着囊液不断增加,囊腔显著扩大,压迫周围骨组织使骨皮质变薄向外彭突。大的囊肿有时在相应区域表面呈半圆形隆起,扪诊时可有乒乓球感,富有弹性。囊肿增大时,还可压迫邻牙使其发生移位,或使多个牙的牙根发生吸收。过度扩大的囊肿表面骨壁菲薄,大大降低了承受打击和碰撞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贺慧霞,刘鲁川,林永盛,等.Nd:YAD激光消毒用于慢性根尖周炎一次性根管治疗[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4,20:80-83. [2]王晓仪,朱亚琴,主编.现代根管治疗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74-87,105-111.

慢性根尖周炎一次性根管治疗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慢性根尖周炎一次性根管治疗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5-12-21T15:04:52.903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9期供稿作者:胡泓 [导读] 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县医院慢性根尖周炎患者行一次性根管治疗术的疼痛发生率比多次根管治疗术高,但是治疗效果与多次根管治疗术相同,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县医院口腔科 056000 【摘要】目的:探讨一次性根管治疗术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4年7月因慢性根尖周炎就诊于我院的患者共186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96例。按治疗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进行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对照组进行多次性根管治疗术。其中实验组共有患者97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50例;对照组有89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46例。术后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一天、一周以及一个月后的疼痛状况。所有患者在进行根治术一年后到院进行X线检查,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的成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一天后的疼痛发生率为50.52%,治疗一周后的疼痛发生率为11.34%,治疗一个月后的疼痛发生率为5.15%;对照组治疗一天后的疼痛发生率为21.35%,治疗一周后的疼痛发生率为10.11%,治疗一个月后的疼痛发生率为6.74%。实验组治疗一天后的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周和治疗一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疼痛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一年后复查,实验组治疗的成功率为84.54%,对照组治疗的成功率为90.00%,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根尖周炎患者行一次性根管治疗术的疼痛发生率比多次根管治疗术高,但是治疗效果与多次根管治疗术相同,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慢性根尖周炎;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多次根管治疗术;效果 根尖周炎是发生于牙髓、牙槽骨以及牙周膜等牙周组织的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牙周红肿,咬合痛,严重者甚至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除药物治疗外,根管治疗术效果明显,为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在进行根管治疗时必须要对整个根管系统进行十分仔细的消毒和清理,以保证根管系统的无菌状态,以前临床上常采用填充氢氧化钙糊剂的方法来保持根管内的无菌状态,如果填充后患者无症状再进行填充,这种方法需要患者多次到院就诊,程序比较繁琐,治疗时间也比较长,很多患者因不能及时到院就诊而导致治疗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而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并且患者无需多次到院就诊,使得治疗简单化,方便了患者的治疗。本文旨在探究与多次根管治疗术相比一次性根管治疗术的治疗效果,现将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4年7月因慢性根尖周炎就诊于我院的患者共186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96例。按治疗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行一次性根管术,对照组行多次性根管治疗术。其中实验组共有患者97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50例;对照组有89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46例。所有患者仅有一颗牙齿需要根管治疗,并且需要治疗的牙齿没有牙周病,无钙化,根管为直根管。两组患者情况见下表: 1.2方法 首先对所有患者的患齿进行常规开髓,用次氯酸钠溶液仔细清洗,清洗后进行根管探查,确定根管长度,之后拍摄X线片确定工作根管的长度,在操作过程中,更换器械时需要用浓度为17%的DETA和浓度为0.5%的次氯酸钠进行根管冲洗。实验组:用牙胶尖蘸取AHplus 填充剂,用侧方加压法进行填充,并拍摄根充片。对照组:填入氧化钙糊剂,用氧化锌封洞,一周后无其他症状进行下一步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一天后、一周后以及一个月后的疼痛发生率。并在术后1年所有患者进行患牙X线检查,分别计算两组的成功率,评价标准:患者咬合功能良好无疼痛感,X线检查根尖周正常或稀疏区消失为成功;患者仍有咬合痛,根尖周有病变或稀疏区变大为失败。 2、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见表一,两组患者的成功率见表二。 由表一可以看出,治疗一天后实验组患者的疼痛发生率(50.52%)明显高于对照组(2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周和治疗一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疼痛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由表二可以看出实验组治疗的成功率(84.54%)与对照组治疗的成功率(90.00%)无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在慢性根尖周炎的治疗上,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和多次根管治疗术各有优点。多次根管治疗术在减轻患者疼痛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在治疗一天之后,疼痛发生率较小,疼痛程度较轻,但是多次根管治疗术需要患者多次来院接受治疗,并且疗程较长,如果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未能及时到院治疗那么治疗效果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一次性根管治疗术缩短了治疗疗程,一次性完成治疗,但是治疗一天

急性根尖周炎

急性根尖周炎 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 一、概述 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又称为急性根尖周炎的浆液期,是根尖周炎的发生初期。主要病理表现为根尖部牙周膜内血管扩张、充血,渗出以浆液为主,局部组织出现水肿,随后有多形核白细胞浸润。 二、诊断要点 (一)患牙典型的临床症状 1.自发性、持续性钝痛。 2.患牙有伸长感。 3.明显的咬合痛。 4.定位明确,能指出患牙。 5.较严重的阳性病灶牙。 6.患牙松动Ⅰ°。 (二)牙髓活力测试的反应 1.牙髓活力测试无反应。 2.但乳牙或年轻恒牙可能有反应,甚至出现疼痛。 (三)叩诊和扪诊的反应 1.叩痛(+)~(+++). 2.扪压患牙根尖部有不适或疼痛感。 (四)病史

1.患牙曾有牙髓病史。 2.外伤史。 3.不完善的牙髓治疗史。 三、治疗原则 (一)应急治疗 1.开髓、拔髓,通畅根管引流。 2.全身抗感染止痛。 (二)常规治疗 根管治疗。 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 一、概述 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又称急性牙槽脓肿,多是由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发展而来的,也可由慢性根尖周炎急性发作所致,通常称作急性牙槽脓肿或急性根尖周脓肿,可分为根尖周脓肿、骨膜下脓肿和黏膜下脓肿三个阶段。急性根尖周脓肿阶段白细胞,尤其是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增多,根尖周组织中的炎症细胞被细菌及其产物(毒素)破坏致死,细胞溶解、液化并积聚形成脓液,分解、坏死的白细胞释放出组织水解酶(如胶原酶),致使牙周膜破坏。最初,脓液只局限在根尖孔附近的牙周膜内,炎症细胞浸润主要在根尖孔附近的牙槽骨骨髓腔中,形成根尖周脓肿。若根尖部的脓液得不到通畅的引流,其会向根尖周围更广泛的区域扩散,并从组织结构较薄弱之处突破。积聚在根尖附近的脓液可通过以下3种方式排出。

碘伏在慢性化脓性根尖周炎首诊治疗中的应用

碘伏在慢性化脓性根尖周炎首诊治疗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1-12-02T14:29:31.10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10期作者:孙海涛李欣单蕾[导读] 浅棕色的碘伏通过1243例根管扩洗观察,未发现造成牙体组织染色。 孙海涛李欣单蕾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六户镇卫生院山东东营257083)【摘要】目的:慢性化脓性根尖周炎患者应用碘伏扩洗根管,术后不全身使用抗生素,相对于不用碘伏扩洗根管,最大程度地避免术后发生急性炎症。慢性化脓性根尖周炎形成窦道的患牙应用碘伏冲洗根管和窦道,术后不全身使用抗生素,相对于双氧水生理盐水交替冲洗,极大地提高了复诊时窦道愈合的比例。未发现碘伏能造成牙体组织染色。【关键词】碘伏;慢性化脓性根尖周炎;应用【中图分类号】R13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334-02根管治疗是针对牙齿、牙髓、根尖病变的一个治疗过程。根管治疗术是通过清除根管内的坏死物质,进行适当的消毒,充填根管,以去除根管内容物对根尖周围组织的不良刺激,防止发生根尖周病变或促进根尖周病变愈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有些慢性化脓性根尖周炎患者,治疗时病变的根尖炎症处于静止状态,或者刚刚有急性发作的趋势,自觉症状不明显,就诊时仅有轻微叩痛。医生在治疗中要荡洗根管,将根管内的感染物质清除出根管,此时医生必须用器械在根管内操作,这时激惹了原本静止状态的炎症病变区,如果病人抵抗力强,治疗后及时服用抗生素,不过度疲劳,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疼痛,发生疼痛可及时到院做开放引流、口服抗生素、局部理疗,病人很快会恢复正常。如果病人抵抗力低,治疗后又未及时服抗生素,就会发生急性炎症,产生疼痛感觉。 碘伏是单质碘与聚乙烯吡咯酮(Povidone)的不定型结合物。聚乙烯吡咯酮可溶解分散9%~12%的碘,此时呈现紫黑色液体。但医用碘伏通常浓度较低(1%或以下),呈现浅棕色。笔者通过对慢性化脓性根尖周炎患牙髓腔放置碘伏扩洗根管和窦道冲洗,减少了慢性化脓性根尖周炎扩洗根管后出现急性炎症,提高复诊时窦道愈合比例,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1741例慢性化脓性根尖周炎(无窦道)的患牙,1025例应用碘伏扩洗根管术后不全身使用抗生素,716例不用碘伏扩洗根管后全身应用抗生素; 370例慢性化脓性根尖周炎形成窦道的患牙,218例加用碘伏冲洗根管和窦道后不全身使用抗生素,152例双氧水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后全身应用抗生素。 1.2根管机械方法:预备冠上段根管预备放在根管预备的第一步,GG钻1#2#3#号预备根管上段,髓腔吹干后滴入碘伏,10#k挫疏通根管(疏通到10#可到达的最大而不超过工作长度即可),15#k挫初预备已疏通的的长度,然后使用20#k挫,更换髓腔内碘伏,以后按照正常顺序逐步扩大根管3个号,至少预备到30#k挫(当然对于粗大的根管另当别论)。配合碘伏疏光滑髓针轻轻荡洗几遍,根管内留置碘伏棉捻开放引流,24~48小时复诊。不全身应用抗生素。 1.3对慢性化脓性根尖周炎形成窦道的患牙,首次诊治时,配合碘伏尽可能彻底预备根管后,碘伏置入针管,按照常规冲洗根管,将髓腔根管内容物冲洗干净,然后把针头对准根管口,加大冲洗压力,将碘伏通过根管并从窦道冲出,让整个根尖周和窦道充满碘伏。根管内留置碘伏棉捻开放引流,24~48小时复诊。不全身应用抗生素。 1.4复诊时常规扩洗根管,预备标准化的根管形态: a、根尖狭窄区无破坏,有明显的停顿; b、主牙胶尖可以顺利到达长度而且有卡抱感; c、侧压器可以到达距离工作长度1~2mm处; d、根管锥度连续,上段敞开; e、预备不发生偏移,根尖拉开,侧穿,台阶等失误。 机械预备根管完成后常规封药进行根管化学消毒,常规根管充填。2结果 2.1对1025例慢性化脓性根尖周炎患牙(无窦道)应用碘伏扩洗根管,术后不全身使用抗生素,相对于不用碘伏扩洗根管的716例,最大程度地避免术后发生急性炎症。详见表1 表1. 2.3浅棕色的碘伏通过1243例根管扩洗观察,未发现造成牙体组织染色。 3讨论 碘伏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可杀灭细菌繁殖体、芽孢、原虫和部分病毒。在医疗上用作杀菌消毒剂,可用于皮肤、粘膜的消毒,也可处理烫伤、皮肤感染等。也可用于手术前医生洗手和术前它皮肤的消毒、各种注射部位皮肤消毒、器械浸泡消毒等。 慢性化脓性根尖周炎患牙首诊经过使用碘伏扩洗根管,并且不全身应用抗生素的患者,极少出现急性炎症;慢性化脓性根尖周炎形成窦道的患牙通过碘伏冲洗根管和窦道,极大地提高了首次复诊时窦道消失的比例。 加用碘伏扩洗根管和碘伏冲洗根管根尖周窦道,还应该考虑根管和窦道内感染的病原体的种类、强度以及患者年龄、性别、自身的抵抗力,笔者能力所限,本文未能加以阐述。 碘伏作为医院的常用消毒剂,价格低廉,疗效可靠,不会造成牙冠组织染色,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范冰,樊明文.口腔根管治疗疗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口腔医学研究.2008.02,24(1). [2]鲁大鹏.急性牙髓炎1560例一次性根管治疗和520例多次根管治疗临床效果的对比观察.口腔资源导读.2009.11:14-16. [3]张之举.口腔内科学.第三版.1997:112-164.

慢性根尖周炎治疗临床论文

内蒙古中医药 *南京江北人民医院口腔科(210008) 2012年7月5日收稿 摘要:为减轻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治疗中的痛楚,笔者选用对组织无刺激性的甲硝唑药液棉捻代替传统的甲醛甲酚溶液(以下简称FC )棉捻根管封药,很大程度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取得良好疗效。关键词:慢性根尖周炎;甲醛 中图分类号:R781.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8-0074-02 慢性根尖周炎治疗的临床体会 许娴宁* 慢性根尖周炎是口腔内科的一种常见疾病,通常采取根管治 疗或者牙髓塑化治疗来保留患牙。目前塑化治疗已趋于淘汰,而根管治疗时,往往在对患牙经过根管扩大,清洗,待炎症缓解,在 根管内封FC 棉捻消毒后, 有部分患者仍然有症状,主要临床表现有:患牙扣诊仍有轻度不适,有自发痛和轻微刺激痛。一般根管治疗术后疼痛的原因分全身因素,机械性刺激,化学性刺激,生物性刺激等,而临床上排除操作者人为因素,如机械性刺激外,化学性刺激为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由于传统的FC 具有潜在的抗原 性,可作为半抗原与牙髓、根尖周组织的宿主蛋白结合,形成免疫 原,引起免疫反应,同时,遗传毒理学实验和动物致癌实验证实甲醛具有致癌和致突变性,故而,临床上越来越需要一种新的药物 来替代FC , 笔者通过5年临床实践,以甲硝唑药液棉捻代替传统的FC 棉捻根管封药,很大程度上减轻和消除了患者的痛楚,提高了治疗成功率,缩短了慢性根尖周炎的疗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结合临床资料报告如下。1病例选择 随机分组:以传统FC 棉捻根管封药组30人(以下简称FC 组);以甲硝唑药液棉捻根管封药组30人(以下称甲硝唑组)。 摘要:目的:探讨氯胺酮联合用药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小儿疝气患者120例。行氯胺酮联合咪达唑仑麻 醉。 结果:患儿术后初醒时间10~21min ,平均初醒时间15.5min 。离开手术室的时间为11~25min ,平均16.1min 。患儿在手术过程中,有2例出现术中血氧饱和度>95%。 术中血压、心率等较基础值无明显改变,未出现肢体乱动现象。术后患儿未出现情绪躁动及呕吐等术后症状。结论:氯胺酮联合咪达唑仑用于小儿疝气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切实有效的临床麻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氯胺酮;咪达唑仑;小儿疝气 中图分类号:R72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8-0074-01 氯胺酮联合咪达唑仑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比较 邹全书* *贵州省务川自治县人民医院(564300)2012年7月2日收稿 小儿疝气是小儿普通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上做手术的时候要进行麻醉,以减轻患者的痛苦。由于小儿年龄幼小,在生理和解剖上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选择使用的麻醉药较 成人使用的麻醉药应更为慎重。目前, 传统的小儿疝气常用氯胺酮单一药品进行麻醉。氯胺酮在应用过程中可以产生分离麻醉状态,麻醉效果较好,但麻醉深度较难控制,苏醒时间较长、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为了探讨更为有效的麻醉方法,我院采用氯胺酮联合咪达唑仑麻醉方式用于小儿疝气手术,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我院收治的小儿疝气患者120例。其中女童32例,男童88例。年龄7个月~8岁,平均年龄4.5岁。体重7.5~27㎏,平均11.5㎏。所有患童都经过术前明确诊断,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规定的病情分级ASA Ⅰ~Ⅱ级。1.2操作方法:患儿行术前常规护理。入手术室后肌注氯胺酮5mg/ kg+咪达唑仑0.1mg/kg 。入睡后建立静脉通道, 术前静脉推注氯胺酮2.0mg/kg , 采用l %氯胺酮微量泵输注进行麻醉维持。麻醉过程中保持患儿自主呼吸,经面罩持续吸氧。患儿手术结束后, 待自主呼吸恢复良好,不吸氧且血氧饱和度>95%时,可送麻醉恢复室。1.3观察指标:麻醉效果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记录。观 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初醒时间、 术中血氧饱和度>95%的例数及离开手术室的时间等指标。2结果 患儿术后初醒时间10~21min ,平均初醒时间15.5min 。离开手术室的时间为11~25min ,平均16.1min 。患儿在手术过程中,有2例出现术中血氧饱和度>95%。术中血压、心率等较基础值无明显改变,未出现肢体乱动现象。术后患儿未出现情绪躁动及呕吐等术后症状。3讨论 传统的小儿疝气手术中,氯胺酮因其镇痛效果良好,起效快, 因此,常作为临床常规麻醉用药。临床上有些小儿在手术过程中 不配合、乱扭动、喜哭闹。强行肌肉注射氯胺酮后,可以使患儿较快地进入麻醉状态,以便更好地进行手术。但注射用药后麻醉深度控制比较困难,易导致患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口腔分泌物增多,从而造成术中及术后麻醉并发症较明显。同时,由于氯胺酮是短效麻醉药,术中需反复多次追加用药剂量,导致氯胺酮在体内产生蓄积作用,使患儿术后苏醒时间延迟[1]。 咪达唑仑是一种新型水溶性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麻醉作用迅速、不良反应少、代谢快、长时间使用无蓄积残留效应、安全性好,适用范围广等优点[2]。与氯胺酮联合应用可以降低血液中含有的儿茶酚胺,减慢氯胺酮的肝代谢,加强氯胺酮的麻醉效 果。同时, 可减少氯胺酮的用量,减慢心率,减轻氯胺酮所引起的恶心、呕吐、精神症状及心血管兴奋作用。通过观察结果可 见,患儿在术中血压、 心率等较基础值无明显改变,仅2例出现术中血氧饱和度>95%[3]。 咪达唑仑有抗惊厥作用,可减轻氯胺酮的精神反应,使术后的幻觉、 噩梦减少[4] 。通过观察结果可见,患儿术后的平均初醒时间为15.5min , 离开手术室平均16.1min ,且术后患儿未出现情绪躁动及呕吐等症状,说明两药联用麻醉恢复快且平稳。 本组病例研究表明,氯胺酮与咪达唑仑联用,即可以减少氯胺酮用药总量,也减轻了术后发生的精神运动性反应,从而降低 了术中危险情况的发生率。 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于小儿疝气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切实有效的临床麻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1]章华.七氟醚联合小剂量氯胺酮在小儿疝气修补术麻醉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9):165-166. [2]任安虎.靶控输注咪达唑仑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静脉麻醉的临 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 2011,4(2B )32-33.[3]陈远声.异氟醚复合氯胺酮麻醉在小儿手术中应用[J].当代医学,2011,17(8):84-85.[4]陈亚男,等.咪达唑仑可预防小儿氯胺酮麻醉下术后躁动[J].临床合理用药,2010,1(3):56-57. 74

概述急性根尖周炎的分类及表现

概述急性根尖周炎的分类及表现 人们在生活中常会出现一些口腔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就会导致更严重的口腔疾病,如果还是不加以警惕,疾病会进一步的恶化,如拖延龋齿的治疗,就可能导致牙髓炎的发生,而不去治疗牙髓炎的话就会恶化成根尖周炎,对人们的身体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根尖周炎是指根尖周组织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有慢性根尖周炎和急性根尖周炎之分,今天来了解一下急性根尖周炎。 急性根尖周炎是从根尖周牙周膜由浆液性炎症反应到根尖周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的一系列反应过程可发展为牙槽骨的局限性骨髓炎,严重时还将发生为颌骨骨髓炎。注意避免牙齿受伤,保持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习惯,饭后漱口,使用可炎宁含漱液,能够深入口腔深处,减少细菌滋生,维护口腔健康,清新口气。 急性根尖周炎可分为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和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可由牙髓炎或咬合创伤等引起,可发生于活髓牙或失活牙上。主要症状是咬合痛。患者多有牙髓病史、外伤史、不完善的牙髓治疗史;初期只有轻微疼痛或不适,咬紧牙反而感觉舒适;继而发生钝痛、咬合痛,患牙有浮起、伸长感,疼痛为持续性、自发性、局限性的,牙位明确;口腔检查可见患牙叩痛剧烈,甚至松动,扪压根尖相应部位也会引起疼痛,牙髓活力测试多无反应,年轻恒牙或乳牙在牙髓坏死前可有反应;可查到患牙有龋坏、充填体,其他牙体硬组织疾病,牙冠变色或深的牙周袋。 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初期根尖脓肿阶段,自发性持续性剧烈跳痛,轻度扪痛,根尖部牙龈潮红。发展至骨膜下脓肿阶段,仍有剧烈跳痛、叩痛、松动等症状,患者呈痛苦面容,根尖区牙龈潮红、肿胀,粘膜转折处变浅、变平,扪痛并有深部波动感,相应面颊部软组织呈反应性水肿,区域淋巴结肿大、扪痛,下磨牙患病时可伴有开口受限;全身不适,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严重病例可伴发颌面相应处的蜂窝组织炎。至粘膜下脓肿阶段疼痛减轻,叩痛减轻,根尖区粘膜呈局限的半球形隆起,扪诊有明显波动感,全身症状缓解。急性根尖周炎的X线片示:可无明显变化或仅有牙周间隙增宽,若为慢性根尖周炎发作而来的,可见根尖部牙槽骨破坏的透射影像。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常由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发展而来,也可由慢性根尖周炎急性发作而来,是临床所见的最严重的牙病之一。 无论是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还是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对口腔健康乃至全身健康损害都很大,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就注意口腔卫生,发现牙龈出血、口腔溃疡、牙齿疼痛等等口腔小问题及时解决,定期做口腔检查,就可以有效预防急性根尖周炎的发生了。

急性根尖周炎

急慢性根尖周炎 ?急性根尖周炎 急性根尖周炎多数是由牙髓炎或牙髓坏死向根尖周扩散而来,少数由外伤或咬颌创伤引起,更常见的是慢性根尖周炎的急性发作。急性根尖周炎是从根尖周牙周膜浆液性炎症到根尖周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的一系列反应过程,临床上将其分为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与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 一、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 诊断 1.症状 (1)初期无自发痛或仅轻微钝痛,患牙根尖部不适,有浮起感,咬紧患牙时反觉舒适。此症状维持短暂。 (2)随病情发展,浮起感明显,患牙咬颌时疼痛,影响进食。 (3)病情继续发展,浮起感加重,出现自发性、持续性较局限的疼痛。 咬颌痛严重,不敢咬颌,患者能明确指出患牙部位。 2.检查所见 (1)视诊:患牙有龋或非龋性牙体疾患,或有充填体,或牙冠变色,根尖部牙龈可无明显异常。 (2)探诊:牙体缺损部位近髓或已穿髓,牙髓对探诊无反应。牙周探诊也可能有深达根尖或根分歧的牙周袋。 (3)叩诊:引起患牙剧烈疼痛。

(4)扪诊:根尖部位牙龈有扪痛。 (5)牙髓活力测验:对冷、热诊和电诊均无反应。 (6)X线检查:牙体疾患或充填体近髓或及髓,根尖部根周膜正常或可能稍有增宽。 3.诊断标准 (1)主要依据:自发性、持续性疼痛;患牙有浮起感;咬颌痛重;能指明患牙位置。叩诊患牙剧烈疼痛;牙髓活力测验无反应或很迟钝。 (2)其次可参考病史:有牙髓炎史、外伤史或牙髓治疗史。患牙可有深龋坏,非龋性牙体病已近髓或穿髓,或有充填体,或牙冠变色等。 (3)X线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疗要点1.开髓拔髓,开放髓腔,根管内置樟脑酚棉捻引流。 2.服用抗生素及止痛药。 3.急性症状缓解后,及时做根管治疗或牙髓塑化治疗。 二、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 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急性牙槽脓肿)包括慢性根尖周炎急性发作。 诊断 (一)症状 自发性、持续性剧烈跳痛(搏动性痛),牙齿浮起感明显,不敢咬颌。病情发展出现面部肿胀,伴全身症状,如乏力、发热、大便干燥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的疗效 观察 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共治疗观察86例,均为确诊为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患者,其中男性52例,女性34例,年龄28-65岁,发病时间为3-7天,以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36例。 1.2诊断标准 初期根尖脓肿阶段,自发性持续性剧烈跳痛,叩痛(+++),松动III°,轻度扪痛,根尖部牙龈潮红。发展至骨膜下脓肿阶段,仍有剧烈跳痛、叩痛、松动等症状,患者呈痛苦面容,根尖区牙龈潮红、肿胀,粘膜转折处变浅、变平,扪痛并有深部波动感,相应面颊部软组织呈反应性水肿,区域淋巴结肿大、扪痛,下磨牙患病时可伴有开口受限;全身不适,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严重病例可伴发颌面相应处的蜂窝组织炎。至粘膜下脓肿阶段疼痛减轻,叩痛减轻,根尖区粘膜呈局限的半球形隆起,扪诊有明显波动感,全身症状缓解。急性根尖周炎的X线片示:可无明显变化或仅有牙周间隙增宽,若为慢性根尖周炎发作而来的,可见根尖部牙槽骨破坏的透射影像。 2治疗方法 对照组治疗应开髓拔髓,开放引流,脓肿形成后应切开引流,给予消炎止痛药物;急性期症状缓解后做根管治疗术或牙髓塑化治疗。

治疗组采用中药方剂生地黄15克、沙参10克、银花10克、薄荷叶8克、北细辛4克、白芷10克、玄参15克、玉竹10克、生石膏40克、生大黄10克、水煎服,一日两次、五天为一疗程。 同时对患牙行开髓拔髓,开放引流,脓肿形成后应切开引流,急性期症状缓解后做根管治疗术或牙髓塑化治疗。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显效,用药一个疗程后脓肿明显消退,症状消失,好转用药一个疗程后脓肿明显减轻,症状缓解,无效用药一个疗程后脓肿未见明显减轻,症状无缓解。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级别例数显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503511492.0 对照组361710975 4讨论 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常由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发展而来,也可由慢性根尖周炎急性发作而来。又称为急性化脓性根尖脓肿或急性牙槽脓肿,是临床所见的最严重的牙病之一。目前治疗效果欠佳,容易复发。本科自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以来,总有效率达到92.0%。远期效果好,且复发率低。 中医认为牙龈肿痛多属胃火上延所致。胃与大肠相表里,所以方中以生地、沙参、玄参、玉竹、石膏,清胃火。银花、薄荷辛凉发散

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

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 1. 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绝大多数根尖周组织病变,尤其是炎症性病变,多继发于牙髓病。因此,凡引起牙髓病的刺激,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根尖周病。感染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创伤、化学刺激和免疫学因素。感染:细菌感染是根尖周病最常见的原因,也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引起根尖周炎的细菌,是从感染根管中分离出来。感染根管是指含有坏死牙髓的根管。自70年代以来,随着厌氧菌培养技术的进步,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厌氧菌尤其是专性厌氧菌是感染根管内的主要细菌,包括类杆菌(如产黑色素杆菌和不产黑色素杆菌)、梭杆菌、真细菌、丙酸杆菌、消化链球菌和放线菌等,都与根尖周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细菌入侵根尖周组织的途径有:感染的根管:感染或坏死的牙髓组织、根管内的细菌及其毒素,通过根尖孔或副孔波及根尖周组织,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应该指出,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单纯的牙髓坏死而没有细菌感染,如因物理、化学因素造成的牙髓坏死,是不能引起根尖周炎的。引起根尖周炎的细菌,不仅存在于主根管,也存在于侧枝根管和牙本质小管。细菌进入牙本质小管的深度,因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在近冠部,细菌入侵牙本质小管较深,近根尖部入侵深度较浅,平均进入牙本质小管的深度0.25mm左右。通过牙周组织或

邻牙根尖周感染直接扩展、蔓延:有严重牙周病的患牙,牙周袋深达根尖或接近根尖时,一方面,感染可进入牙髓,再通过牙髓波及到根尖周。另一方面,牙周袋的感染可直接扩展到根尖周组织。此外邻牙根尖周的感染向周围波及造成邻近牙齿的根尖周病变。血源性感染:细菌通过血液循环进入根尖周组织引起感染称血源性感染。当根尖周组织受到创伤,包括牙外伤、医源性机械损伤、长期的创伤,或遭到物理、化学的损伤时,通过引菌作用,造成根尖周组织的血源性感染。临床一般少见。引菌作用(anachoresis),也称摄菌现象:是指引起根尖周组织感染的细菌来自血液循环。在进行一些口腔疾病的治疗操作中,如:拔牙、根管治疗、刮治等,可将病变局部的细菌压挤到血流中,出现一时性菌血症。正常人,在机体防御系统作用下,能很快将血流中的细菌清除掉。而当机体患病或服用某些药物后,机体防御机能低下或受损时,进入血流中的细菌则不易被清除,而在机体的某些薄弱部位停留,如:受了创伤的根尖周组织,在此处引起感染,形成根尖周炎。此现象称引菌作用。创伤:包括急性牙外伤和慢性创伤。急性牙外伤:各种原因施暴力于牙齿上,如:牙齿碰撞伤或口腔医疗工作中的意外,如拔牙时撞伤对猞牙、正畸治疗时加力过猛,都可造成急性牙外伤,引起根尖血管的挫伤或断裂,同时根尖周组织也受到损伤。此外,在根管治疗过程中,根管器械超出根尖孔,或根充材料超填,

急性根尖周炎

急性根尖周炎是从根尖周牙周膜由浆液性炎症反应到根尖周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的一系列反应过程可发展为牙槽骨的局限性骨髓炎,严重时还将发生为颌骨骨髓炎。分为两种:1. 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可由牙髓炎或咬合创伤等引起,可发生于活髓牙或失活牙上。2.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常由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发展而来,也可由慢性根尖周炎急性发作而来。又称为急性化脓性根尖脓肿或急性牙槽脓肿,是临床所见的最严重的牙病之一。 简介 急性根尖周炎指的是自根尖周牙周膜由浆液性炎症反应至根尖周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的一系列反应过程。可能会发展成为牙槽骨的局限性骨髓炎,严重时还可能会恶化成颌骨性骨髓炎。可分为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和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两种情况。均是临床所见的比较严重的口腔性疾病。 疾病名称 急性根尖周炎 分类和表现 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可由牙髓炎或咬合创伤等引起,可发生于活髓牙或失活牙上。主要症状是咬合痛。患者多有牙髓病史、外伤史、不完善的牙髓治疗史;初期只有轻微疼痛或不适,咬紧牙反而感觉舒适;继而发生钝痛、咬合痛,患牙有浮起、伸长感,疼痛为持续性、自发性、局限性的,牙位明确;口腔检查可见患牙叩痛剧烈,甚至松动,扪压根尖相应部位也会引起疼痛,牙髓活力测试多无反应,年轻恒牙或乳牙在牙髓坏死前可有反应;可查到患牙有龋坏、充填体,其他牙体硬组织疾病,牙冠变色或深的牙周袋。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常由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发展而来,也可由慢性根尖周炎急性发作而来。又称为急性化脓性根尖脓肿或急性牙槽脓肿,是临床所见的最严重的牙病之一。初期根尖脓肿阶段,自发性持续性剧烈跳痛,叩痛(+++),松动III°,轻度扪痛,根尖部牙龈潮红。发展至骨膜下脓肿阶段,仍有剧烈跳痛、叩痛、松动等症状,患者呈痛苦面容,根尖区牙龈潮红、肿胀,粘膜转折处变浅、变平,扪痛并有深部波动感,相应面颊部软组织呈反应性水肿,区域淋巴结肿大、扪痛,下磨牙患病时可伴有开口受限;全身不适,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严重病例可伴发颌面相应处的蜂窝组织炎。至粘膜下脓肿阶段疼痛减轻,叩痛减轻,根尖区粘膜呈局限的半球形隆起,扪诊有明显波动感,全身症状缓解。急性根尖周炎的X 线片示:可无明显变化或仅有牙周间隙增宽,若为慢性根尖周炎发作而来的,可见根尖部牙槽骨破坏的透射影像。治疗应开髓拔髓,开放引流,脓肿形成后应切开引流,给予消炎止痛药物;急性期症状缓解后做根管治疗术或牙髓塑化治疗。 疾病分类 口腔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