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欧洲联合思想的发展

试论欧洲联合思想的发展

试论欧洲联合思想的发展

蔡国宁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

【摘要】本文简述了欧洲联合思想的发展,主要包括十六世纪前基督教共同信仰下的欧洲联合思想,以及十六世纪后以保持欧洲和平为目的的联合思想,包括苏利公爵提出的“宏伟计划”、圣-皮埃尔提出的“欧洲邦联”方案、“欧洲合众国”思想、库当霍夫-卡莱吉的“泛欧运动”和“白里安计划”、斯皮内利和罗西的《文托泰内宣言》以及二战后新功能主义思想在欧洲联合运动上的应用。

【关键词】基督教皮埃尔·杜瓦尔圣西门欧洲合众国新功能主义当今世界最成功的区域一体化的典范非欧洲联盟莫属,而欧洲一体化的成功离不开历史悠久的欧洲联合思想。欧洲联合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并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实践,而这些思想和实践又为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16世纪前欧洲联合思想在16世纪以前的“欧洲统一”思想,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应对来自东方的穆斯林的威胁。1306年腓利四世的法律顾问皮埃尔·杜瓦尔在其《论圣地的收复》中,就曾建议欧洲的基督教国家应该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基督教联盟,以避免基督教之间的战争,同时通过联合来应对穆斯林的威胁,保护基督教国家的安全。

此时的欧洲联合思想主要是出于宗教上的认同,持有共同基督教信仰的人们,普天之下都是兄弟姐妹,就有了共同的身份认同。为了维护他们的共同信仰、共同生活的地域、共同生活的“弟兄姐妹”,

同时为了对抗来自异教徒的威胁,欧洲必须联合起来。

二、16世纪至19世纪前期欧洲联合思想的发展15世纪末至16世纪,欧洲发生了几件足以改变世界历史的事件。

一个是地理大发现,另一个是主权观念和民族国家观念的发展令原本宗教统一天下的状况发生了改变。第三件大事就是1517年马丁路德所发起的宗教改革。正是在以上欧洲大历史事件的推动下,欧洲联合的思想和实践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在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和他的首相苏利公爵所提出的“宏伟计划”中,提到将土耳其人和鞑靼人赶到亚洲,重建拜占庭帝国,将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局限在西班牙王国,对欧洲重新进行势力分配。尽管这份“宏伟计划”出于欧洲统一和和平的目的,但是带有浓重的均势色彩,同时更多的是出于扩大法国势力,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份“宏伟计划”对日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有着重大影响。

1713年法国思想家圣-皮埃尔发表了《争取欧洲和平方案》,在他的著作发表前,欧洲接连发生四场大战,欧洲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圣-皮埃尔的《争取欧洲和平方案》集中体现了其避免欧洲战争和保持欧洲和平的思想,提出了“欧洲邦联”方案。他主张在欧洲通过建立某种机制,利用宗教或是文化、风俗习惯,将欧洲联合在一起,进而形成某种均势,以这种均势来达到欧洲国家间的长久和平。

卢梭深受圣-皮埃尔的欧洲联合思想的影响,他对圣-皮埃尔的思想进行了批判的继承,写了《永恒和平方案的批判》,认为圣-皮埃尔对于君王的判断是不正确的,君王是专制统治的代言人,对外不

受任何约束,如果发动战争,谁也无法阻拦。而卢梭的思想又影响了康德,康德在1795年写了《永恒和平论》,从理论上对实现国家间的和平进行了讨论。卢梭和康德都主张利用社会契约论来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也就是国家就如同人一样,通过设立契约来达成国家间的和平。但是事实是残酷的,随后发生的拿破仑战争打破了康德的美好愿望。

三、19世纪中后期欧洲联合思想发展在19世纪,“欧罗巴合众国”的概念在倡导欧洲联合的思想家中流行一时。在1859年的巴黎和平大会上,法国作家雨果在演说中提到的“欧罗巴合众国”,正是当时流行的欧洲联合思想的构想。“欧罗巴合众国”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卡塔内奥,他明显受到了“美利坚合众国”联邦模式的启发。另一个推崇“欧罗巴合众国”的是意大利的马志尼,他于1834年创立“欧洲青年党”,试图将民族主义同欧洲主义联合起来,他的目标是成立“欧罗巴合众国”。19世纪尤其是19世纪中后期,是欧洲联合思想第一次广泛传播的时期。

四、一战至二战间欧洲联合思想的发展而一战与二战之间最具代表性的欧洲联合思想要数库当霍夫-卡莱吉的“泛欧运动”和“白里安计划”。库当霍夫-卡莱吉是“泛欧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他于1924年出版著作《泛欧洲》,在其中阐释了自己的欧洲联合思想。卡莱吉生活的时代,因欧洲各国在一战中的剧烈厮杀。

损失惨重,欧洲趋于衰落,世界中心已向美洲大陆上的美国转移;欧洲的衰落令欧洲的思想家们意识到惟有联合才能使欧洲避免战争

和保持和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卡莱吉将目标转向了超国家的联邦制度。但卡莱吉的泛欧运动影响范围有限,最终也未能成功。

另一位此时期欧洲联合运动的倡导者是白里安。1929年9月,作为法国总理的白里安在国联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欧洲联盟的设想,史称“白里安计划”,这是历史上第一个由欧洲国家提出的联盟计划。白里安的欧洲联合思想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希望通过法德和解以及建立欧洲联盟的手段,保持欧洲和平。但那时欧洲各国根本没有联合的共同意愿,而且欧洲受30年代经济危机影响,尚未具备联合的经济基础,加之方案自身的缺陷与领袖人物及政治家的缺乏,白里安计划归于失败。

而二战期间最为著名的欧洲联合思想就是斯皮内利和罗西于1941年撰写的《文托泰内宣言》,主张彻底改变欧洲分裂为各个主权民族国家的现状,以便“建立一个将成为几个世纪以来欧洲范围内出现的最伟大、最具创新精神的创造物的新机体”。这个新机体就是“欧洲联邦”。

五、二战后欧洲联合思想的发展二战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战结束后,欧洲成了一片废墟。战后美苏的两极格局令欧洲国家意识到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在未来都无法单独同美苏相比,要想使欧洲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重回昔日的繁荣,必须联合起来。

欧洲一体化进程最先发端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被誉为“欧洲之父”的让·莫内对欧洲煤钢共同体以及日后的欧洲共同体的诞生做出了卓越贡献。莫内在推进欧洲一体化上采用了渐进式功能主义的

方式。功能主义者的主要思想是复杂艰难的联合可以从某一个功能性的部门先做起。其后由厄恩斯特·哈斯发展出的新功能主义,对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新功能主义继承了功能主义的核心,所不同的是新功能主义认为当在某一个功能领域合作取得成功后,会产生外溢现象,合作的压力和要求会在其他领域产生。同时一体化的最后目标是建立政治共同体,以此来结束国家间战乱不断的状态。

六、结语如今欧洲一体化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是离不开不断发展的欧洲联合思想和创造这些思想的思想家们和实践这些思想的政治家的。纵观欧洲联合思想的发展,可以发现二战前欧洲联合主要在理论上发展,在实践上力度不大也不彻底,而这些理论推动了二战后的欧洲一体化实践,使欧洲一体化运动在二战后蓬勃发展,而这些实践又反过来促进了新理论的产生。

参考文献:

曹德明:“法国视角下的欧洲联合思想”,《国际观察》,2008年第3期,第9页.

潘娜娜:“试析十五、十六世纪欧洲的‘统一’观念”,《江汉论坛》,2006第12期,第106页.

邝杨:“欧洲观念的变迁:1492–1992”,《欧洲研究》,2008年第1期,第14页.

严双伍:《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欧洲一体化起源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邝杨:“欧洲观念的变迁:1492–1992”,《欧洲研究》,

2008年第1期,第14页.

叶林,侯毅:“白里安计划与舒曼计划比较研究”,《政法行政》。

2007年1月,118页.

韩慧莉:“试论白里安欧洲联合思想”,《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第89页.

黄正柏:“斯皮内利的欧洲联邦思想和争取欧洲联邦的早期努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62页.

陈玉刚:“欧洲一体化的历史与观念”,《史学月刊》,2005年第6期,第22页.作者简介:蔡国宁;男;出生年月:1989年4月;籍贯:福建省莆田市;单位: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学历:2011级硕士;专业:国际关系;方向:南亚国家对外关系研究。

110理论探讨 __

欧洲共同体联合的原因

欧洲共同体联合的原因 一、背景介绍 1.1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2 欧洲共同体的目标 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2.1 市场扩大和贸易便利化 2.2 经济互补和资源共享 2.3 跨国公司的崛起 三、政治稳定与安全保障 3.1 二战后的欧洲重建与统一 3.2 避免战争的再次爆发 3.3 增强欧洲在全球事务中的地位 四、区域合作与互信加深

4.1 社会文化共识的形成 4.2 知识与文化交流的加强 4.3 教育体系的互认与互动 五、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5.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紧迫性 5.2 欧洲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利益 5.3 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六、结论 6.1 欧洲共同体联合的意义与价值 6.2 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 一、背景介绍 1.1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欧洲共同体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1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在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大规模战争,欧洲国家希望通过经济一体化来实现和平与繁荣。随后,欧洲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EEC)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European Atomic Energy Community,EAEC)。

1.2 欧洲共同体的目标 欧洲共同体的目标是通过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合作与集成,实现欧洲国家之间的和平与繁荣。这一目标在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EU)成立后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强调和实践。 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2.1 市场扩大和贸易便利化 欧洲共同体联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扩大市场规模,促进贸易自由化。通过消除内部贸易壁垒、建立共同市场和关税同盟,欧洲国家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经济的互补和合作发展。同时,统一的市场规则和贸易便利化措施,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促进了商品和服务的流动性。 2.2 经济互补和资源共享 欧洲各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特点各不相同,欧洲共同体联合使得各国可以进行经济互补,共同开展产业合作和资源共享。例如,德国在汽车制造方面拥有优势,法国在奢侈品和食品方面具有竞争力,通过合作与共享,各国能够提高产业效率,增强经济竞争力。 2.3 跨国公司的崛起 欧洲共同体联合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统一市场的框架下,企业能够更加便利地在欧洲各国开展业务,实现资源整合和规模化经营。跨国公司的崛起进一步推动了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也为欧洲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三、政治稳定与安全保障 3.1 二战后的欧洲重建与统一 欧洲国家在二战后的重建过程中,意识到通过政治和经济一体化来确保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欧洲共同体联合为战后的欧洲带来了政治上的稳定,促进了欧洲国家之间的和解与合作。

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解析一体化的动力

欧洲一体化动因分析 一、欧洲一体化的渊源 法国外交部长白里安在库登霍夫—卡勒基泛欧思想和运动的基础上提出“欧洲联盟”的计划,1930年5月,他向欧洲各国政府发出了一份名为《关于组织欧洲联盟体系》的备忘录,即白里安计划,陈述了组建欧洲联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是欧洲第一个关于欧洲一体化的正式官方文件。各国的反应冷淡,特别是英国间接拒绝了白里安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运动中,欧洲国家中出现了一种新思想:民族主义是战争的根源;欧洲未来需要强调超越国界的精神,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真正的欧洲共同体。这一思想的两大代表人物:阿尔蒂罗·斯皮内利和恩斯托·罗西。1941年8月,他们起草了《文托特内宣言》,鼓励人们将抵抗运动与创造自由统一的欧洲联邦结合起来,永远消除欧洲的分裂和战争。 发展进程 纵观欧洲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即欧洲的一体化必将从经济领域逐渐扩展到政治领域,在各领域的相互配合下,欧洲全方位的一体化指日可待。从欧洲一体化的整个进程来看,欧盟各成员国一体化是循序渐进的。欧洲一体化是从很不敏感的经济领域开始的。而经济一体化又是从较易为各方所接受的煤钢经营管理权让渡开始的。在煤钢共同体获得成功之后,1957 年欧共体成员国签订了《罗马条约》。此后,欧共体逐渐将活动扩展到更多相关的政策领域,诸如农业、关税和贸易领域等。随着关税一体化的进行以及成员国贸易量的增多,欧洲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成员国货币政策的限制。从而,各国又开始货币领域的一体化。而这一系列领域的一体化出最终导致了一体化“溢出”至整个经济领域,产生了欧洲内部统一大市场和经济货币联盟。当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至一定程度需要政治引导或政治调控时,欧洲政治合作乃至欧洲政治一体化又开始发生。20 世纪70 年代欧共体政治合作表现为成员国外交部长定期会晤,之后《欧洲单一文件》中正式提出欧洲政治合作,经过《欧洲联盟条约》的提升,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CFSP) 产生。1992 年欧盟签署通过的《马斯特里赫条约》明确了“欧洲公民”的法律概念。1997年的《阿姆斯特丹条约》,科索沃战争后欧盟又决定组建“快速反应部队”,建立欧洲共同防务,2000年的《尼斯条约》到2004年的《欧盟宪法条约》2009年12月里斯本条约的实施更标志着欧洲一体化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的实质性飞跃。因此足以见得,欧洲一体化的过程就是成员国有一个领域的一体化外溢到其他领域的一体化的过程。 发展动因 推动欧盟一体化向前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成员国大的共同利益需要,利益驱动是欧盟阿战的基本动力,同样,当成员国间利益发生冲突,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就出现徘徊。 二战之后,摆在西欧国家面前的问题,一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本国经济,二是改变两极体系中自身的国际地位,抵御所谓来自苏联的威胁和反对美国的控制。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实现民族和解,放下仇恨,为了避免战争,最好的方法就是联合发展,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战后新的国际形势,迫使西欧国家必须优先考虑自身的经济发展,和国际上的政治地位,所以实现民族和解是必要的,联合是必须的,是符合西欧国家根本利益的。 走向联合是消除敌对的必要措施,法德是欧洲共同体的主要领导国家,就法德而言,法国可以因此防止德国重新走上战争的道路,并确立在联合中的领导地位,德国则可以借此消除周边国家的担心,增进相互间的共识和协作,又可以有机会摆脱战败国的尴尬地位,而成为共同体内的平等伙伴。是各国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市场等的需要。

试析欧洲一体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试析欧洲一体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摘要:欧洲一体化运动是当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且不说它的巨大成功,就它能使得欧洲的部分国家能够甘愿放弃部分国家权利,就是一件基本上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自从欧洲民族国家产生以来,国家利益、民族意识就日益重要且不可剥夺,那究竟是怎样的原因使得这些极其崇尚民族主义、国家至上的欧洲国家甘愿放弃几个世纪拼死挣得来的部分国家主权呢?本文从历史渊源、现实利益方面分析,认为欧洲一体化运动是欧洲虽不得已但必须选择的一条路。关键字:欧洲一体化运动民族主义统一运动 一、就历史渊源而言,欧洲一直都有统一的欲望 (一)便利的自然条件,为欧洲统一提供了可能性 欧洲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个洲,总面积只有1016万平方千米,大致相当于当今中国和美国的面积,并且,欧洲的地势也是各大洲中最平坦的,平均海拔只有300米,海拔200米的地区占总面积的60%,整个欧洲基本上并无人类难以逾越的自然障碍,然而令人纳闷的是,按欧亚大陆上通行的一般规律而言,这样平坦的地势,完全有理由形成一个如中国、美国等的统一的国家,然而与此相反,在这里,却形成了40多个国家,由于生产力的局限,以前那些由于海拔不高的山脉、森林、河流分割的许多地方,是当时人们活动的天然区域,却也成为了后人的国界了。 (二)欧洲人通过武力统一欧洲的努力不曾间断 其实,欧洲也像其他地区一样,都发生过为了统一而进行的战争,这样平坦的地势始终为那些有政治欲望的人提供着实现政治野心的便利,在历史上也不止一次产生过强权,并希望通过征服战争统一这片地区,建立一个庞大的中央集权统治,以前中世纪有查理大帝和奥托一世,到了近代有拿破仑和希特勒,他们都尝试着用武力统一欧洲,虽然他们的努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他们一般都能在短时间内横扫这片大陆,并在一个短时间里建立霸业,在欧洲历史发展的这些时候,它的发展逻辑几乎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历史发展逻辑是相同的,这意味着欧洲也可以发展为像中国这样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但为什么欧洲当时没有发展成为统一的国家呢?简单来说,主要是由于当时开创欧洲文明的法兰克部落是相当落后的,他们按照自己的生产、组织方式建立、管理新成立的国家,他们采取的是的分封制,分封制必然导致地方上的自由与分裂,分封制在政治上是既不可靠也不稳固的,它与中央集权是根本对立的,但在一开始建立国家通过运用分封制来巩固脆弱的政权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由于当时的日尔曼部族太过落后了,他们无力继承西罗马帝国高度发展的文明,他们也无力解释一些自然中、社会生活中等现象,便求助于宗教,他们相继皈依基督教。于是基督教在欧洲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基督教对欧洲的影响是巨大的,基督教就是欧洲的文化、欧洲的中心,它极大地束缚了世俗社会的发展,基督教只强调精神上的统一,而世俗中却赞成分裂,因为欧洲分裂有利于制衡世俗的力量,从而有利于基督教的统治。在基督教的制约、影响下,欧洲社会发展是极其缓慢,因此极大延长了封建社会中由等级君主制向绝对君主制的过度,等到欧洲完成了这个过渡,而此时却伴随着产生了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意识,这样欧洲便错过了极好的统一时机,欧洲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小国寡民的格局,并伴随形成了纵横交错均势格局,统一更遥遥无期。到了近、现代,欧洲即便有了能够统一的能力,却也失去了做自己主人的机会了,此时的世界形势已经不允许欧洲通过战争的方式统一起来了。 (三)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 中世纪的欧洲文明是由日耳曼民族建立起来的,他们冲破了西罗马帝国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他们放弃了其实本也无能力继承日臻成熟的地中海海洋文明,他们退回到了陆地,开始创建他们自己的欧洲文明即土地文明。日耳曼民族的落后使得他们无力解释诸多事物,在他们入侵之前就信仰了基督教,而他们继承罗马帝国的也只有基督教。这样基督教被保存

试分析二战后西欧国家走向联合图强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

1.试分析二战后西欧国家走向联合图强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 世界经济经历美国掌握霸权到美欧日三足鼎立到多极化发展过程。第一,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却遭到严重破坏。美国经济在此期间经历了一个发展、放缓、衰退、“滞胀”、复苏、繁荣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的曲折过程。第二,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欧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欧经济经历了恢复、发展、繁荣和区域经济联合的历程;与此同时,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第三,日本的崛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德国的发展都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世界经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即美国、西欧和日本。发展原因 ①外部因素:美国的大力援助。战后美国加大对西欧的经济援助虽是为了加强对西欧的控制、进一步巩固资本主义阵营,以对付苏联,但在客观上为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②内部因素: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科技和恰当的经济政策。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西欧在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甚至对外经济联系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为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先后投资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技术后,极大的促进了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西欧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表现: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大体达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3)西欧走向联合 ①欧共体的成立及原因:60年代西欧成立“欧共体”组织。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联系不断加强。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②欧洲联盟的成立: 原因:加速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甘心在国际舞台扮演次要角色。 特点:欧盟各国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成员国公民有统一的欧洲护照,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欧盟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 性质:它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或欧洲的经济政治联盟) 影响:欧盟成立后,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目前欧洲联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实力足可以和美国抗衡,他们的政治、军事的联合也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③启示:经济发展需要国际间的联合与协作。只有联合起来,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才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第一,渐入“黄金时代”的欧洲人民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与严酷现实中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使欧洲摆脱轮番而至的血腥冲突的威胁,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苏联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只有联合,才能重新树立欧洲的新形象,才能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第三,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经济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分工越来越细,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同其疆域面积有一定的联系,而西欧地区国家林立,无论在大国小国都存在国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但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经济结构大体一致,文化传统相似,地理疆域联成一片,比较容易适应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客观要求,组建超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实体。(人民版表述)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各国冲突和战争连绵不断,给欧洲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二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更使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欧洲联合与合作的必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表现出来 2战后美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论析 欧洲一体化是在战后欧洲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个历史进程。美国作为一个非欧洲的但是却在欧洲拥有重大利益的国家,所采取的态度和政策始终是影响这一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战后美国关于欧洲一体化政策的形成和发展,总结其特

试论欧洲联合思想的发展

试论欧洲联合思想的发展 蔡国宁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 【摘要】本文简述了欧洲联合思想的发展,主要包括十六世纪前基督教共同信仰下的欧洲联合思想,以及十六世纪后以保持欧洲和平为目的的联合思想,包括苏利公爵提出的“宏伟计划”、圣-皮埃尔提出的“欧洲邦联”方案、“欧洲合众国”思想、库当霍夫-卡莱吉的“泛欧运动”和“白里安计划”、斯皮内利和罗西的《文托泰内宣言》以及二战后新功能主义思想在欧洲联合运动上的应用。 【关键词】基督教皮埃尔·杜瓦尔圣西门欧洲合众国新功能主义当今世界最成功的区域一体化的典范非欧洲联盟莫属,而欧洲一体化的成功离不开历史悠久的欧洲联合思想。欧洲联合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并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实践,而这些思想和实践又为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16世纪前欧洲联合思想在16世纪以前的“欧洲统一”思想,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应对来自东方的穆斯林的威胁。1306年腓利四世的法律顾问皮埃尔·杜瓦尔在其《论圣地的收复》中,就曾建议欧洲的基督教国家应该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基督教联盟,以避免基督教之间的战争,同时通过联合来应对穆斯林的威胁,保护基督教国家的安全。 此时的欧洲联合思想主要是出于宗教上的认同,持有共同基督教信仰的人们,普天之下都是兄弟姐妹,就有了共同的身份认同。为了维护他们的共同信仰、共同生活的地域、共同生活的“弟兄姐妹”,

同时为了对抗来自异教徒的威胁,欧洲必须联合起来。 二、16世纪至19世纪前期欧洲联合思想的发展15世纪末至16世纪,欧洲发生了几件足以改变世界历史的事件。 一个是地理大发现,另一个是主权观念和民族国家观念的发展令原本宗教统一天下的状况发生了改变。第三件大事就是1517年马丁路德所发起的宗教改革。正是在以上欧洲大历史事件的推动下,欧洲联合的思想和实践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在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和他的首相苏利公爵所提出的“宏伟计划”中,提到将土耳其人和鞑靼人赶到亚洲,重建拜占庭帝国,将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局限在西班牙王国,对欧洲重新进行势力分配。尽管这份“宏伟计划”出于欧洲统一和和平的目的,但是带有浓重的均势色彩,同时更多的是出于扩大法国势力,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份“宏伟计划”对日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有着重大影响。 1713年法国思想家圣-皮埃尔发表了《争取欧洲和平方案》,在他的著作发表前,欧洲接连发生四场大战,欧洲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圣-皮埃尔的《争取欧洲和平方案》集中体现了其避免欧洲战争和保持欧洲和平的思想,提出了“欧洲邦联”方案。他主张在欧洲通过建立某种机制,利用宗教或是文化、风俗习惯,将欧洲联合在一起,进而形成某种均势,以这种均势来达到欧洲国家间的长久和平。 卢梭深受圣-皮埃尔的欧洲联合思想的影响,他对圣-皮埃尔的思想进行了批判的继承,写了《永恒和平方案的批判》,认为圣-皮埃尔对于君王的判断是不正确的,君王是专制统治的代言人,对外不

欧洲的联合

欧洲统一的思想,在20世纪以前就已经出现。中世纪时期的法兰克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都将欧洲许多地区统一在其疆域之内。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当时就有欧洲人设想欧洲仿效美利坚合众国,建立欧洲合众国,最初于1948年由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组成的关税联盟,主要是免除关税,开放原料、商品的自由贸易。该关税同盟对今天欧盟的建立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欧洲土地上的战争带来的破坏,让许多人开始支持某些形式的欧洲统合,知名人士有威廉·宾(William Penn)、Abbot Charles de Saint-Pierre、维克多·雨果、Richard Coudenhove-Kalergi和朱塞佩·马志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量的伤亡使得这些想法在西欧逐渐茁壮,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才开始采取实际手段。1950年5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罗伯特·舒曼提出欧洲煤钢共同体计划(即舒曼计划),整合欧洲煤钢工业的共同体,这两项产品是军事武器的必要原件,旨在约束德国。1951年4月18日,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以及西德签署为期50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又称《巴黎条约》),1952年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接管鲁尔区的管理权并取消部分德国工业生产的限制,同时合作推动煤与钢铁的生产销售。 1955年6月1日,参加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六国外长在意大利墨西拿举行会议,建议将煤钢共同体的原则推广到其他经济领域,并建立共同市场。 在防御(欧洲防卫共同体)和政治(欧洲政治共同体)共同体成立失败之后,各国领导人召开墨西拿会议,成立斯巴克委员会,并发表斯巴克报告。1956年5月29至30日召开的威尼斯会议承认该报告,并决议组织一个“政府间会议”。“共同市场与原子能共同体政府间会议”将焦点放在经济统合,并促成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署。 1957年3月25日,六国外长在罗马签署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两个条约,即《罗马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1958年,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旨在创造共同市场,取消会员国间的关税,促进会员国间劳力、商品、资金、服务的自由流通。 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吉恩·瑞伊(Jean Rey)主持合并后的第一届委员会。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欧共体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 1990年6月,签订《申根公约》,消除过境关卡限制,使会员国间无国界,于1993年1月1日生效。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2年2月7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设立理事会、委员会、议会,逐步由区域性经济共同开发转型为区域政经整合的发展。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三大共同体纳入欧洲联盟,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同时发展共同外交及安全政策,并加强司法及内政事务上的合作。1994年的欧洲议会选举,执委会提议雅克·桑特担任执委会主席,但其实他被视为第二选择。议会勉强批准桑特的任命案,但他所领导的执委会则获得强力的支持。 1999年3月,爆发预算危机。议会拒绝批准执委会所提出的预算案,理由是执委会财政管理不当、欺骗及裙带关系。议会成立调查委员会,调查结果在1999年3月15日发表,内容大力抨击执委会。原来唯一表态支持的主流政党欧

高中历史知识(走向联合的欧洲)

高中历史知识(走向联合的欧洲) 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为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过程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西欧国家实现联合的"舒曼计划"。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签订了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巴黎条约》。 1957年,西欧六国在罗马又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欧洲共同体成立。 1,西周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 2,秦朝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作用:有利于统一,有利于对地方的控制。 3,隋唐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 4,元朝政治制度:行省制度。 5,选官制度:汉武帝时,察举制;征辟制。隋唐时,科举制。 6,监察制度:秦朝:御史大夫。汉武帝:刺史。隋唐:门下省。 7,加强专制集权措施: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宋太祖: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标志着专制兵权发展到最高。 8,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古希腊城邦制度。 9,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10,梭伦改革,作用:将国家引上民主轨道。 11,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陶片放逐法) 12,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13,雅典(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是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 15,罗马:屋大维:元首制。 16,《十二铜表法》是古希腊第一部成文法。《查士丁尼法典》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 17,1688年,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 18,1689年,《权利法案》,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19,国家-政体-文献(英国-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美国-民主共和制-《1787年美国宪法》)、(法国-民主共和制-《1875年宪法》)、(德国-君主立宪制-《德意志帝国宪法》) 22,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3,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洪秀全、洪仁轩提出(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24,《马关条约》1895年,允许日本在华设厂,阻碍了中国民

康德国际法思想述评

康德国际法思想述评 康德是著名的哲学家,但它在其哲学著作中对国际法问题也作了许多思考。这些思考是我们研究国际法思想史的宝贵资源。本文拟对康德的国际法思想作些总结和评述。 一、国家主权与国际法 关于国家主权与国际法,康德认为,正象国内公民法中个人应有自己的“主体性”一样,在国际法中首先应该维护的就是国家主权的独立自主。国家不论大小,都是一个不可侵犯的独立实体。 它不是一项财产,可以由继承、交换、购买或赠送而被另一个国家所取得。国家主权的独立性应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任何国家均不得以武力干涉其他国家的体制和政权。”即使这个国家是专制政体,即使这个国家强大得可怕,却不是别国联合起来进攻干涉它的理由。 甚至,小国虽然对于保全大国是必要的,大国也决无权利压迫小国并把它吞并到自己的国土中来。 因为在他看来任何国家实施这样的干涉行为无疑都会对“不依附于任何别人的民族的权利”构成“侵犯”,而且这种行为“本身就构成一

种既定的侮辱并使一切国家的独立自主得不到保障”。 二是一个主权国家应该立足于本国来解决国内的各种危机,不应象英国解决国债那样,着眼于对外战争。 康德还认为,维护国家主权的国际法必须以自由国家的联盟为基础,这个联盟不象由个人的原始契约组成的国家那样,会成为超越个人的强大权力机构,相反,“这一联盟并不是要获得什么国家权力,而仅仅是要维护与保障一个国家自己本身的以及同时还有其它加盟国家的自由,并不因此之故(就象人类在自然状态中那样)需要他们屈服于公开的法律及其强制之下”。 由此可见,康德是主张否定或者放弃国际法的强制性的。 二、战争法 在战争观上,康德主张和平,并构建永久和平状态,但他在承认和平的可能时,也承认存在战争状态。 在康德看来,和平决不是没有战争的状态,如果将和平定义为没有战争,正如将“好”定义为“不坏”一样是不可思议并且是毫无意义的。

欧洲联合的进程

欧洲联合的历程 自从罗马帝国解体以后,欧洲人就梦想着和平与统一。然而事与愿违,欧洲总是战火不断,不仅使欧洲一些国家和民族成了世仇宿敌,而且引发了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人开始意识到,欧洲的分裂导致了太多的灾难和不幸,只有联合起来,才是治愈战乱、消除痛苦的良方。同时,美国和苏联的崛起也提醒欧洲人:欧洲已经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了,如果再不联合起来,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而欧洲要联合起来,各国又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难题:德国,这个昨天的敌人,今天必须成为自己的朋友,而与之为邻的法国,更是心有余悸。由于两国历史上的恩恩怨怨,法国担心德国一旦恢复了元气,首先倒霉的就是自己。 因此,化解法、德之间的宿怨,成为欧洲有识之士共同关注的问题。法国经济学家、欧盟思想的首创人让·莫内,勾画了一个极富创造性的计划──法、德两国联合开发和使用煤钢资源,使两国的联合成为既成事实。他的想法得到了法国外长舒曼的支持。 1950年,舒曼在巴黎举行记者招待会,宣读了这个爆炸性的计划:“问题不在于说废话,而在于采取一项大胆的行动,一项创造性的行动。”他建议把法、德两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管理之下,通过这种联合,法、德之间就会重新建立起信任,从而使战争变得“不仅是不可想像的,而且是不可能的”,因为煤炭和钢铁是发动战争所必需的物资。他把这个计划(史称“舒曼计划”)看成是欧洲走向统一的第一步,呼吁其他欧洲国家加入进来,共同建立欧洲的永久和平,促进欧洲经济的共同繁荣。 这个“舒曼计划”震惊了世界,人们不仅看到了此构想的伟大之处,而且看到了欧洲充满希望的未来。 法国政府的建议刚一公布,立刻得到了德国当局的肯定性反应。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欣然表示:“我们德国认为,法国的这项建议是个勇敢的创举,是法、德关系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发展……它为今后消除法、德之间的一切争端创造了一个真正的前提……我们应该珍惜法国的建议……我把实现法国的建议看作是我一生最重要的任务。我觉得,如果能够顺利地实现它,便没有虚度一生。”

图说历史:欧洲“联合”历程

图说历史:欧洲“联合”历程 一、1945年以前:“欧洲联合”的构想 历史上,曾有数个帝国用武力统一了欧洲的广大地区,像是罗马帝国、法兰克帝国、神圣罗马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纳粹德国。而王朝联盟(Dynastic union)则是统一欧洲领土的和平手段,另外也有少数的国家联盟,如波兰立陶宛联邦、奥匈帝国和鄂图曼土耳其帝国。作为具有整体性的、有别于其他各洲的欧洲观念始于中世纪(公元476年,日耳曼“蛮族”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主要表现为基督教在全欧洲范围的传播和欧洲基督教文化圈的确立。 9—11世纪的欧洲 战争带来的破坏,让许多人开始支持某些形式的欧洲统合,知名人士有威廉-宾(William Penn)、维克多-雨果、和朱塞佩-马志尼。 17世纪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朝臣萨利公爵在法王授意下,制定了一个由十五个欧洲基督教国家组成的欧洲联邦,以对付东方土耳其人和俄国人入侵的计划;这一欧洲联邦计划,要由法国领导实施。这种主张反映了法国的霸权主义,为后来拿破仑所沿袭。

1849年9月在布鲁塞尔、1859年8月在巴黎、1850年在法兰克福举行的争取欧洲和平的大会。大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在巴黎大会上的著名预言:“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法国,英国,俄国)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到那时,两个巨大的集体——美利坚合众国和欧罗巴合众国将越过大西洋携起手来”。 维克多-雨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量的伤亡使得这些想法在西欧逐渐茁壮,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才开始采取实际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国家中出现了一种新思想:民族主义是战争的根源;欧洲未来需要强调超越国界的精神,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真正的欧洲共同体。这一思想的两大代表人物:意大利反法西斯主义者阿尔蒂罗-斯皮内利(Altiero Spinelli)和恩斯托-罗西(Emesto Rossi)。1941年8月,他们起草了《文托特内宣言》,鼓励人们将抵抗运动与创造自由统一的欧洲联邦结合起来,永远消除欧洲的战争。 二、1945-1957:煤与钢所锻造的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人力与经济损失,带给欧洲极大的打击。奥辛维兹大屠杀等事件证明了战争与极端主义的可怕。特别是核武器的问世,使得世人希望能避免过去的错误,避免战争。 在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后,政治气氛支持能确保和平的国际联盟。

2019-2020年高中历史《欧洲的联合》教案6 人民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欧洲的联合》教案6 人民版必修2 一、设计思想 1、以历史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全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重视历史学科,关注学生情感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及其爱国主义教育。 2、设置有效的探究式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自主及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课标与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 (1)《课程标准》:“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2)《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知道欧盟形成和扩大的基本过程;分析欧盟成立的原因及其影响,了解欧元的诞生;以欧盟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体会当今国际社会国家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树立国际意识。” 2、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三部分构成——西欧经济的“黄金时代”(欧洲联合的背景)、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欧洲联合的过程)、“货币王国的世界公民”(欧洲联合的扩展)。 地位作用:《欧洲的联合》为本专题第一节内容,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基本了解欧盟,了解这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成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认识欧洲一体化建设中所体现的经济先行、政治跟进,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道路。欧洲的联合使历史上战乱频仍的欧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历程,实现了大部分地区的和平联合,这对于欧洲的稳定与繁荣,以及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这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一个典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基石。 三、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关于欧洲联合的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关于欧盟的时事新闻很多,因此对于欧盟的内容不是很陌生。但熟悉现象并一定知道原因,为什么欧洲这么多国家会走上联合的道路呢?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学生对于欧洲联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得也较少。

论文范文:法德关系与欧洲一体化进程

论文范文:法德关系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第一章法德和解与欧洲一体化的启动和初步发展(1949-1963) 法德和解,是指法德双方曾经相互敌视的关系开始走向改善,并最终确立起合作关系的历程。这个时间跨度一般从二战结束后的1949 年到《法德友好条约》签订的1963年。一般认为,1949 年11 月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向美国记者发表的“破冰解冻”谈话是法德和解标志性的开端。伴随着欧洲两个大国走向和解,欧洲一体化进程也随之拉开帷幕,法德的和解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启动和初步发展起了重要的奠基和推动作用。 第一节法德关系——超越双边范畴

法国和德国作为欧洲大陆上地理面积较大的两个国家,它们之间的互动带来的影响对欧洲大陆的和平或纷争进程起着重要作用。法国和德国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两个独立国家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关系,更是对整个欧洲区域国家间关系的发展演变有着重要影响,其意义已经大大超越了双边范畴。 一、法德关系的国际意义 理查德·尼克松在其著作《领导者》中曾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有欧洲国家都输了。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和欧洲形势发生了改变,欧洲国家已受到严重削弱。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使得美国和苏联成为新的世界格局中的两极。许多国际关系史学家和西方政治家甚至断言欧洲已经成为“一个军事真空,一个经济真空,一个精神真空,美苏都想去迅速填补这个真空”。“谁统治欧洲,谁就能主宰世界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统治全世界”。欧洲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历史背景以及在国际关系博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自然成为美苏各自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遏制苏联,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美国开始重视联邦德国在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美国不断迫使法国在德国问题上让步。面对美国的冷战攻势,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则通过建立“经互会”、“欧洲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与“华沙条约组织”与西方阵营对峙,在“柏林危机”及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中采取强硬立场,希望将德国纳入东方阵营,将美国赶出欧洲。在美苏两股强大力量的撕扯下,欧洲国家根据自身政治、经济、军事等利益取向的差异被划分成了两个对峙的阵营。 第二节法德和解与法德特殊关系的确立 法国对德国的政策和态度经历了从肢解走向合作的变化历程,其中,和解是关键,但是,和解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从最初法国放弃肢解德国政策开始到最终法德特殊关系的确立,仍旧经历了较长时间。

西方思想发展史

西方思想发展史 文艺复兴 时间:14——16世纪 萌发地:意大利 原因:14---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资产阶级正在形成中,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经济和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打破教会神学观,改变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 核心内容:人文主义——1、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2、人文主义者大力宣扬人的自由意志和个性自由的发展。 3、要求现实生活和尘世的享乐。 名称由来:由于新生的资产阶级是借助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来反对封建神学的,所以历史上称这场新兴的文化运动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成就 启蒙运动 一、概况 1、兴起原因:思想文化:自然科学的进步 政治:封建专制制度 经济: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要求在政治上摆脱封建专制压迫, 2、时间:17—18世纪 3、发源于英国;中心在法国;影响到世界各地。 4、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5、指导思想:理性主义 6、主要内容:反对教会,反对封建专制王权、盲目信仰;提倡理性和进步 二、发展 2、高潮——法国 原因: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封建专制制度、等级制度矛盾最为尖锐 直接原因——法国启蒙思想家人才辈出,影响巨大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主张: 伏尔泰:批判专制制度和教会的欺骗性、提倡自由。主张开明君主制 孟德斯鸠: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原则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卢梭主张: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建立民主共和国 代表作:《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狄德罗:百科全书派,介绍科学技术成就,宣扬知识和理性

康德国际法思想述评

康德国际法思想述评 一、国家主权与国际法 关于国家主权与国际法,康德认为,正象国内公民法中个人应有自己的“主体性”一样,在国际法中首先应当维护的就是国家主权的自主。国家不管大小,都是一个不行侵害的实体。 它不是一项财产,可以由继承、交换、购置或赠送而被另一个国家所取得。国家主权的性应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任何国家均不得以武力干预其他国家的体制和政权。”即使这个国家是专制政体,即使这个国家强大得可怕,却不是别国联合起来攻击干预它的理由。 甚至,小国虽然对于保全大国是必要的,大国也决无权利压迫小国并把它吞并到自己的国土中来。 由于在他看来任何国家实施这样的干预行为无疑都会对“不依附于任何别人的民族的权利”构成“侵害”,而且这种行为“本身就构成一种既定的羞辱并使一切国家的自主得不到保障”。 二是一个主权国家应当立足于本国来解决国内的各种危机,不应象英国解决国债那样,着眼于对外战斗。 康德还认为,维护国家主权的国际法必需以自由国家的联盟为基础,这个联盟不象由个人的原始契约组成的国家那样,会成为超越个人的强大权力机构,相反,“这一联盟并不是要获得什么国家权力,而仅仅是要维护与保障一个国家自己本身的以及同时还有其它加盟国家的'自由,并不因此之故(就象人类在自然状态中那样)需要他们

屈服于公开的法律及其强制之下”。 由此可见,康德是主见否认或者放弃国际法的强制性的。 二、战斗法 在战斗观上,康德主见和平,并构建永久和平状态,但他在承认和平的可能时,也承认存在战斗状态。 在康德看来,和平决不是没有战斗的状态,假如将和平定义为没有战斗,正如将“好”定义为“不坏”一样是不行思议并且是毫无意义的。 并认为,“很多相互的毗邻国家的分别存在……其本身就是一种战斗状态了。”可见,康德把战斗当成一种应有状态。 为创建永久和平,康德写了《永久和平论》一文。这篇论文仿照条约的形式写成,先是预备条款,接着是三项正式条款,最终是一个隐秘条款。在该文中,康德强调通过谈判、签订条约、依靠国际法来谋求和平。 并且把条约的签订放在第一位,其地位远在和谈、建立共和政体、立法、保障人权等方式之上。 康德还认为,在条约中不能隐含着导致将来战斗的任何内容,否则,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只是双方的休战或停战,而不是真正永久的和平。 总之,康德把国际法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试图通过国际法来维护世界和平。 此外,康德还第一次明确否认了战斗作为国家天赋的权力。由

西方思想发展史

西方思想发展史 欧洲文艺复兴 时间:14——15世纪 萌发地:意大利 核心内容: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的具体内容: 1、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2、人文主义者大力宣扬人的自由意志和个性自由的发展。 3、要求现实生活和尘世的享乐。 名称由来:(为什么称这场运动为“文艺复兴”?) 由于新生的资产阶级是借助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来反对封建神学的,所以历史上称这场新兴的文化运动为“文艺复兴”。 一、概况 1、何为“启”“蒙”?“打破”“蒙昧主义”(迷信和无知) 2、兴起的原因:思想文化:自然科学的进步经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封建专制制度 3、时间:17—18世纪 4、发源于英国;中心在法国;影响到世界各地 5、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6、指导思想:理性主义 7、主要内容反对专制王权、盲目信仰;提倡理性和进步 二、发展情况 1、发源——英国 原因:⑴英国资本主义最发达 2、中心——法国高潮 原因: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封建专制制度、等级制度矛盾最为尖锐 直接原因——法国启蒙思想家人才辈出,影响巨大

伏尔泰:批判专制制度和教会的欺骗性、提倡自由 “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伏尔泰 孟德斯鸠: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原则 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卢梭主张: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建立民主共和国 代表作:《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狄德罗:百科全书派,介绍科学技术成就,宣扬知识和理性 三、启蒙运动的影响 1、对欧洲: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 2、对法国: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3、对世界: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激励了中日等国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社会主义的理想 1.社会条件: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暴露、经济危机发生 2.阶级基础: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理论来源:19世纪欧洲先进的思想成果 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革命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与工人运动 把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共产党宣言》 5.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Working men of all countries, unite!)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标志着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诞生。 从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 揭示客观规律——宣告历史使命——昭示未来社会 法国启蒙思想家从英国早期思想家那里继承并发展

戴高乐与欧洲一体化

戴高乐与欧洲一体化 戴高乐眼中的欧洲由两部分组成:“多祖国的欧洲”和“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他重新执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共体的巩固和发展,但他的欧洲政策始终以法国利益为中心,为了法国的利益又不惜牺牲欧共体的整体利益。 标签:戴高乐;欧洲一体化;利益 目前学术界对于戴高乐与欧洲联合建设的研究颇多,但更多的只是研究戴高乐的欧洲观,如齐世荣、许陵、许新华等。而本文不仅阐述了戴高乐的欧洲联合构想,而且通过阅读大量的资料归纳总结出戴高乐执政时期实际采取的欧洲联合措施,进而从思想和行动两个层面上得出了对戴高乐欧洲联合政策的评价。 一、戴高乐对欧洲联合的构想 戴高乐将军是一位为法国的光荣和伟大奋斗终身的政治家。在1958—1969年他重新执政的11年中,他的外交思想和实践被称为“戴高乐主义”,其核心是维护法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1]戴高乐的“欧洲观”,即戴高乐对欧洲联合的看法或构想,是戴高乐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体现了戴高乐法国利益至上的主旨。 戴高乐的欧洲观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在西欧建立一个由法国领导的“多祖国的欧洲”,这是一个小欧洲;二是建设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2] 首先,我们看他的小欧洲观。戴高乐拥护欧洲联合,但他显然不赞同将法国交给一个超国家机构来管理,他所设想的欧洲联合以主权国家间的合作为基础,是一个保持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欧洲邦联。所以他激烈地批判舒曼计划和《罗马条约》中的超国家主义因素,将两个计划指责成“一堆碎煤烂钢”,“一个骗局”,“假象”。超国家机构在他眼里成了“怪物”,“机器人”。[1] 他的欧洲联合思想,除了考虑到西欧各个民族国家客观存在的现实差异外,更重要的还是出于法国自身利益的考虑。一方面,戴高乐追求的是法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在世界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戴高乐担忧的是,如果放弃主权,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欧洲国家被这个机构之外的国家——美国,所操控,正是出于这种担心,戴高乐不仅坚决反对超国家的一体化,而且进一步明确提出“多祖国欧洲”应是“欧洲人的欧洲”。所谓“欧洲人的欧洲”,就是要在欧洲建设中摆脱美国的控制和影响,使欧洲能够真正独立自主。这是法国保证大国地位的重要保证。 其次,戴高乐欧洲联合的长远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大欧洲”或“泛欧”联盟。将苏联也加入到欧洲之内,决不是戴高乐思想中轻易得出的幻想。1944年11月22日,他在法国临时协商议会上就说过:“我们深信……我们向往的欧洲是可以建立的,我们希望它能成为联结莫斯科、伦敦、巴黎的重要标志。” 1949年3月29日,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