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08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试题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08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试题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进程

(1)1951年,西欧六国建立了①,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逐渐化解。

(2)后来,六国又组成②和③。

(3)1967年,以上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2.影响

(1)西欧经济一体化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2)随着欧共体的发展,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④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政治上的联合。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原因

(1)美国推动战后日本政府进行⑤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美国的扶植:1948年后,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3)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 ⑥中,日本成为美国后勤物资的重要供应地。

(4)经济发展战略: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5)高度重视科技和⑦等。

2.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⑧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 ⑨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2.内容

(1)不结盟国家共同制止⑩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

(2)始终奉行 ? 和 ? 的政策。

(3)20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任务是反对 ? ,同时谋求建立 ? 。

3.影响

(1)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 ? 的崩溃。

(2)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K知识参考答案

/

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必要性

(1)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西欧社会政治和经济力量,西欧已经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在美苏两极格局之下,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与美苏相抗衡,只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西欧才能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2)西欧土地面积狭小,资源相对贫乏,主要从殖民地获取许多重要的资源。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殖民地的相继独立,西欧各国认识到必须在经济上联合起来,实行经济一体化。

(3)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严重破坏,越来越多的西欧国家开始汲取历史教训,寻找解决欧洲内部矛盾纷争、确保永久和平的联合发展道路。

2.可能性

(1)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大,经济活动长期保持着密切联系。

(2)西欧各国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相同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

(3)西欧各国具有相近的发展传统、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

(4)西欧各国都有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重要地位的强烈愿望。

(2017-2018学年山东日照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话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出发点是

A.保障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B.争取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等的自由流动

C.密切西欧各国间的关系

D.确立欧洲的霸主地位

【参考答案】A

欧洲一体化产生的影响

1.经济上: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了欧洲的经济竞争力,提高了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2.政治上:增强了欧洲各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的图谋。

3.文化上: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洲各国在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4.安全上:总体上看欧洲一体化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从经济状况和国家利益角度分析美国同日本、西欧关系的演变

1.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实行政治经济改革,完全控制了日本。

(2)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军事上的需要,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3)为了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操纵签订了偏袒日本的对日和约,结束了对日占领。

(4)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激化。

(5)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日美同盟关系依然存在,但是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在政治、外交方面,日本并不完全和美国保持一致。

2.美国同西欧关系的演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对付苏联,稳定资本主义阵营,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从而控制西欧。

(2)美国在欧洲采取“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同英、法等许多西欧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同盟关系。

(3)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西欧国家同美国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趋尖锐。

(4)随着欧共体的成立和扩大以及欧盟的诞生,西欧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力量。

(2017-2018学年黑龙江大庆阶段考试)下面两幅漫画折射出二战后美国与西欧关系的变化。有关二战后二者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双方关系的变化开始于20世纪晚期

B.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已丧失

C.西欧对美国从“依附关系”成为“完全竞争关系”

D.马歇尔计划和欧洲一体化增强了西欧的竞争力

【参考答案】D

不结盟运动、欧共体和日本对两极格局的冲击比较

1.性质不同: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等领域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

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冲突。而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多数受过殖民压迫,它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斗争是坚决彻底的。

2.宗旨不同: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为此参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进行“冷战”;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

3.形式不同:从对霸权主义的冲击过程来看,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的竞争到外交上的抗争,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斗争到经济斗争。

(2018届浙江杭州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材料中所述的“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包括

①欧洲联盟的建立②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

③不结盟运动兴起④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C

多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1.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的振兴,这些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2.多极化趋势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不是一种成熟的国际关系格局。直到今天,仍处于向多极化演变的过程中。

3.两极格局虽然受到多极化的冲击,在当时仍是国际关系格局的总体的、基本的特征,因而多极化趋势是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

/

1.《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被誉为“欧洲的出生证”。这里“欧洲”的内在含义主要是

A.和平的欧洲

B.平等的欧洲

C.联合的欧洲

D.稳定的欧洲

2.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和其他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不结盟运动进行威胁利诱,苏联鼓吹自己是不结盟运动的“天然盟友”。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A.得到了美苏两国的支持

B.冲击着美苏霸权主义

C.加剧了美苏间的斗争

D.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

3.20世纪70年代,随着欧洲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一方面在维护美欧联盟的前提下,增强西欧的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通过北约,通过美国在西欧的驻军和核武器来“保护”西欧安全。这说明了

A.西欧与美国之间既依赖又竞争

B.西欧与美国之间结成军事同盟

C.西欧国家已彻底摆脱美国控制

D.美国在西欧的政治地位已丧失

4.1946年9月19日,丘吉尔在苏黎士大学发表的题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说中指出:“摧毁了纳粹政权之时……我向欧洲提出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联合起来!”欧洲国家为此进行最初的实践是

A.建立北约B.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C.组建欧洲联盟D.成立欧共体

5.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在80年代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

C.联邦德国D.日本

6.20世纪70年代,日本、德国经济实力相对上升,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因此这两个国家的币种也成为国际上最坚挺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日元、马克和美元已经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意味着A.世界政治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B.美国经济衰落逐渐落后于德日

C.美元不再被国际经济体系认可

D.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的发展

1.下图是1987年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下面所画是一位日本相扑手和一位美国绅士,该图反映了

A.日本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B.资本主义国家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C.美国经济衰退,无力与日本抗衡

D.日本经济崛起,对美国经济态度强硬

2.下列图示中,能够准确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是

A.B.

C.D.

3.英国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力鼓动欧洲联合的国家。但在是否加入欧共体的问题上,英国人用“with”而不是“of”来形容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主导因素在于英国

A.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最广阔的市场

B.与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的政体相近

C.企图控制欧洲并与美国全面抗衡

D.念念不忘其昔日显赫的大国地位

1.(2018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2.(2018年北京卷)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

A.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

B.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

C.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3.(2018年江苏卷)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

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4.(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国家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5.(2015年重庆卷)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6.(2015年江苏卷)“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1.【答案】C

【解析】根据“《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被誉为‘欧洲的出生证’”,结合所学,1951年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6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标志欧洲联合的开始,故C正确;《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标志欧洲联合的开始,并非欧洲和平、平等、稳定的开始,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2.【答案】B

3.【答案】A

【解析】材料“一方面……增强西欧的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通过北约,通过美国在西欧的驻军和核武器来保护西欧安全”反映了西欧与美国之间既有依赖性又有竞争性,故A正确;材料内容不限于“维护美欧联盟”,故B错误;“西欧国家已彻底摆脱美国控制”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材料,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美国在西欧的政治地位并未丧失,故D错误。故选A。

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二战后,鉴于欧洲地位的衰落,受到美国和苏联控制和威胁的背景,欧洲国家开始联合起来。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端是1951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摧毁了纳粹政权之时”“联合起来!”“欧洲国家”“最初的实践”等信息与之相符合,故选B。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在80年代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国家是日本,故选D。英国和法国在二战后相对衰落,排除A、B;联邦德国一度成为资本主义第二号强国,但60年代末被日本超过,排除C。

6.【答案】A

【解析】日本、德国的崛起,使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经济决定政治,这反映了世界政治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故 A 项正确;美国的经济一直领先于德日,故B项错误;美元始终是国际通用货币,故 C 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日元、马克和美元已经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错误。

1.【答案】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的趋势,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外,欧盟、日本、中国和不结盟国家成为世界的重要一极,根据以上推理,②符合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提到,在是否加入欧共体的问题上,英国人用“with”而不是“of”来形容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with” 有和、同的意思,“of”有属于的意思,英国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是欧洲甚至是世界霸主,但二战后实力下降,材料中“with”和“of”的区别反映了英国对大国地位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故D正确。丰富的资源和最广阔的市场说法绝对,故A排除。与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的政体相近,也不是是否加入欧共体的关键,故B排除。英国在当时没有与美国全面抗衡,故C排除。

1.【答案】A

【解析】图中数据变化说明联合国成员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数量剧增,认真观察图中变化可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非洲国家数量增多,即第三世界壮大,故A项正确;欧共体成员增加和联合国成员国增加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和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是在20世纪90年代,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2.【答案】B

3.【答案】D

【解析】材料数据说明,欧共体成立后大大冲击了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地位,由此可知,欧共体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故A项错误;此时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主导的,故B项错误;欧共体的发展会激化西欧与美国的矛盾,故C项错误。4.A【解析】本题考查了欧洲一体化的相关内容。由题目信息中“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可知,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在促进欧洲经济复兴的同时也有助于欧洲的联合,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促成了

欧洲平等伙伴关系不符合史实,所以B项错误。导致欧洲出现对峙和德国分裂的根源都在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而不是马歇尔计划,所以C、D两项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马歇尔计划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欧洲一体化的认识和理解。“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方案”,是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正式提出的援助欧洲的经济扩张计划。马歇尔计划是在冷战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美国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稳定了西欧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遏制了苏联,确保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在实行马歇尔计划时首次正式提出“欧洲一体化”的观念,为欧洲的复兴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西欧各国在马歇尔计划的推动下建立了一系列经济合作机构,使西欧经济重新步入正轨,并为此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新解放的国家”“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信息说明是反对霸权主义政策下实行不结盟运动的主张,反映了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出现,故C项正确;材料中“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不是指经济方面,而且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也与“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不符,故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不可能导致国际力量的失衡,故B项错误;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不可消除,故D项错误。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知识总结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了解“冷战”起源的背景 ⑴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根本原因),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⑵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宣称要“领导世界”。 ⑶战后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易混(错)警示】“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二)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1、杜鲁门主义: ⑴1947年3月美国杜鲁门总统在演说中提出的“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 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⑵实质: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是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 ⑶影响: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2、马歇尔计划: ⑴含义: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⑵目的: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道路。 ⑶作用: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 ⑷实质: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三)了解北约、华约的建立 1、北约组织 ⑴概况:1949年,美英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集会,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以美国 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⑵影响:北约的建立是美国遏止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2、华约组织: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从而建立了以 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易混(错)警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 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四)了解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1、朝鲜战争 (1)背景:1948年,在美苏支持下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分裂。 (2)概况: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美国被迫与中朝签订停战协定。战争加剧了朝鲜的分裂。 2、越南战争 1961—1973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在越南军民打击下,被迫撤出越南。越南战争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五)了解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为改变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被美国发现,随后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美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苏联随之进入戒备状态,后经谈判,苏联撤走导弹,危机结束。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争霸时期关系紧张的表现,也说明当时战略优势在美国。 (六)认识“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⑴消极影响:①两国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6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教案岳麓版

第26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学习目标精准导航] 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1.过程 (1)开始:新航路的开辟。 (2)加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 2.原因 (1)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2)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3)两极格局的结束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4)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3.表现 (1)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范围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增加。 (2)国际分工日趋成熟,更加精细。 (3)跨国公司数量增加,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 (4)在金融领域,货币的交换和流动规模日益扩大,速度加快。 4.意义 (1)使经济活动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疆界,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加强了国家间的相互依存。 (2)有效地利用和配置世界各地的资源,提高生产率,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3)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明析概念】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的规模和形式不断扩大和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近代史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二、问题与展望 1.问题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2)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增强。 (3)环境问题严重,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 (4)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力图推广西方的价值观。 2.展望 (1)全球化的历史趋势是无法改变的,全球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只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国际政治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够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绝对优势。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而不是全球一体化,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不是同一概念的两种说法。 【轻巧识记】 用“一、二、三、四”巧记经济全球化 一个展望: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两大问题:拉大贫富差距;引发生态危机。 三个表现:贸易扩大;市场扩大;分工成熟。 四个原因:科技、交通通讯、两极格局结束、市场经济体制推广。 1.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交通与通讯工具的出现、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广,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2.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忧虑,但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趋势无法改变,只有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才能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高一历史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测试题 命题:昌河中学周赤思审核:周赤思 一、(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确立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基本框架的是() A.雅尔塔体制 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 D.北大西洋公约 2.2007年,西方媒体纷纷指责中国“黑客”攻击美、德、英 等国的政府或军方网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这些言论是冷战思维的表现。“冷战思维”的核心内容是() A.打击 B.遏制 C.合作 D.共存3.二战后,美国为“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而采取的措施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 D.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二战以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右图《对德国的分区占领》产生的主要背景是()A.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成立 B.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成立 C.美苏“冷战”局面逐步加剧 D.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 5.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其主要目的正确的是()A.抗衡美苏,加强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 B.建立自身军事安全体系 C.促进西欧各国煤钢的联合生产 D.促进战后欧洲的经济复兴 6.从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2004年1月19日,日本陆上自卫队进入伊拉克,这是二战以来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次踏上处于战争状态的外国领土;2006年12月15日,日本参议院投票通过“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的法案。其最主要原因是()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C.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D.日本逐渐成为经济大国

【江苏专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试题1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含解析

课时检测(十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1946年4月,杜鲁门发表演讲:“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因为我们懂得,我们不能在一个经济停滞的世界中分享繁荣。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因为经济困扰无论先在世界哪一个地方,都是暴力政治的滋生地。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因为我们觉得,向正在医治因对付我们的共同敌人而遭受损伤的朋友和同盟伸出援助之手是正确的。”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美国() A.以和平发展为己任B.以称霸世界为目的 C.以帮助盟友为义务D.以对抗苏联为根本 解析:选B根据材料“我们应该帮助别人……我们不能在一个经济停滞的世界中分享繁荣”,表明美国帮助别人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分享繁荣,结合所学,这种“帮助”、“分享”是附带政治和经济条件的,以达到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故B项正确。 2.有学者认为,从1945~1950年美国的对欧政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光荣孤立”式的远距离操控、以政治经济援助为重点的有限卷入欧洲事务和以军事援助为重点的全面卷入欧洲事务。美国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A.遏制苏联的需要B.欧洲经济的复兴 C.美国实力的下降D.美欧联合的实现 解析:选A材料中显示的是美国二战后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分别实施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发展,故A项正确。 3.有学者指出:“可以说,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每一次重大举措,都是在遏制共产主义这一总的战略方针的指引下进行的。”照此推断,美苏“冷战”对峙的原因是() A.美国试图建立全球霸权 B.美国与苏联国家利益的冲突 C.美国与苏联实力相当 D.美国与苏联意识形态的冲突 解析:选D关键信息“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每一次重大举措,都是在遏制共产主义这一总的战略方针的指引下进行的”。这强调了美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和对立,故D项正确。 4.1948年4月3日,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对外援助法案》,根据该法案,美国要向西欧各国提供133.2亿美元的援助,美国承诺“当西欧一国向另一国提供货物而后者缺乏支付手段时,美国则给予前者相当于后者赊款数额的美元贷款予以结算”。该法案() A.体现美国控制西欧的意图 B.标志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 C.开启西欧各国一体化进程 D.推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解析:选A根据对“1948年”、“《对外援助法案》”、“西欧”、“美国则给予……赊款数额的美元贷款予以结算”这些信息的分析,不难得出这是在说马歇尔计划,所以B、C、D三项明显与史实不符,答案选A项。

历史-高三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六: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8开)

第 1 页 选择题专项训练六 (必修1第8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 .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 .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 .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 .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2.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 .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 .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 .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 .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3.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 A .互相妥协 B .互相竞争 C .互相合作 D .互相对峙 4.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级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D.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5.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6.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7.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战后说到:“我的一边坐着一只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这段讲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英国地位下降 B.美苏平起平坐 C .英国装可怜想趁虚而入 D.美苏两极格局初现雏形 8.1961年,东德政府修建柏林墙,阻隔东、西柏林之间的往来。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其“反法西斯”的含义应指 A .抵制西方势力的渗透 B .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 C .防止法西斯残余势力的进攻 D .反对美苏冷战对峙 9.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10.某中学课外兴趣小组在研究当代世界历史局势时发现了下列历史图片,请你为他们拟定一个最恰当的探究主题 A .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B .世界经济全球化 C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D .第三世界的崛起 11.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其助手基辛格说:“我想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间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苏联东欧国家支持中国 B.欧洲国家日益走向联合 C .美国霸权地位江河日下 D.第三世界国家蓬勃兴起 12.1961年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的宣言指出:“……当前世界的特征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构成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只要排除掉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统治和对他们的内部发展进行干涉的尝试。……与会国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惟一办法。”这次国际会议是 A .联合国成立大会 B .日内瓦国际会议 C .亚非万隆会议 D .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 13.1992年邓小平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上述谈话国际背景是 A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 .美苏“冷战”逐步升级 C .多极化格局形成 D .第三世界迅速崛起 14 A B .苏联对西欧的强力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力后盾 C .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反目成仇 D .西欧国家一贯坚持正义,反对美国侵略弱小国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总结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课标要求: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单元综述: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有两极到多极的发展演变趋势: 1、二战后期,美国和苏联确立了战后两国共同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妄图称霸世界,把苏联看作称霸的障碍,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2、20世纪60-70年代,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整个世界出现了新的形势即多极化趋趋势,并日益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重要的力量有:日本的崛起,西欧的复兴和联合,新中国日益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的崛起。 3、苏联解体,使半个世纪以来的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格局急剧转换,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学法指导: 1、本单元涉及的历史概念比较多,学习过程中要针对概念的不同属性,分门别类的去处理好概念与教材的关系。 2、本单元涉及的问题大多数是社会现象中的重大问题,因此学习时应立足当今社会,密切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握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3、注意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掌握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这一转变过程的内在联系和不同点,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重难点突破: 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西欧建立欧洲共同体的原因 (1)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的回应。欧洲联合和建立统一的欧洲的思想早在中世纪末甚至更早些时候就已经形成,是欧洲的一种理想主义思潮。这种思潮根植于对中世纪基督教帝国的眷恋,希望欧洲停止分裂,实现欧洲的持久和平。不少欧洲的大师如但丁、卢梭、伏尔泰、康德、雨果,包括政治家邱吉尔都主张欧洲统一的理念。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丧失了几个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所占的主导地位。支持欧洲统一的舆论重新兴起,为欧洲一体化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条件。 (2)冷战时期国际政治形势的推动。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和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个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 (3)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只有加强联合,才能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迅速扭转在与日本、美国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学案]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知识梳理: 一、两极格局(又称冷战格局)的形成 1、形成背景: (1)二战后期,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弱,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推行全球扩张的霸权主义政策; ②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影响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和上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发出冷战信号。) 2、冷战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3、确立过程(也可看作表现) (1)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标志美苏“冷战”开始。 (2)实施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直接目的:扶持西欧,稳定资本主义 根本目的:控制欧洲,称霸世界。 (3)1949年成立“北约” 性质: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作用:北约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4)苏联的反击措施: 1949年苏联等国成立 1955年苏联等国组成“”,标志着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级格局正式形成。 二“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1)特点: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并存,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但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具体表现: ①分裂、分裂 ②局部热战:战争、战争 ③军事对抗: 【真题再现】 1.( 08年广东理基)1949年美国发起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目的是 A.拉拢东欧国家 B.压制殖民地独立运动 C.军事上遏制苏联 D.与华沙条约组织对抗【答案】C. 2.(08江苏历史)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答案】B. 3.(09江苏历史)19.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答案】C 4.(09年海南历史)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答案】B【解析】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冷战”的组成部分,而“冷战”的目的则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5.(09年福建文综)22.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B 6.( 08上海历史)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08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试题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进程 (1)1951年,西欧六国建立了①,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逐渐化解。 (2)后来,六国又组成②和③。 (3)1967年,以上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2.影响 (1)西欧经济一体化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2)随着欧共体的发展,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④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政治上的联合。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原因 (1)美国推动战后日本政府进行⑤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美国的扶植:1948年后,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3)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 ⑥中,日本成为美国后勤物资的重要供应地。 (4)经济发展战略: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5)高度重视科技和⑦等。 2.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⑧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 ⑨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2.内容 (1)不结盟国家共同制止⑩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 (2)始终奉行 ? 和 ? 的政策。 (3)20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任务是反对 ? ,同时谋求建立 ? 。 3.影响 (1)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 ? 的崩溃。 (2)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K知识参考答案

/ 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必要性 (1)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西欧社会政治和经济力量,西欧已经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在美苏两极格局之下,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与美苏相抗衡,只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西欧才能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2)西欧土地面积狭小,资源相对贫乏,主要从殖民地获取许多重要的资源。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殖民地的相继独立,西欧各国认识到必须在经济上联合起来,实行经济一体化。 (3)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严重破坏,越来越多的西欧国家开始汲取历史教训,寻找解决欧洲内部矛盾纷争、确保永久和平的联合发展道路。 2.可能性 (1)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大,经济活动长期保持着密切联系。 (2)西欧各国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相同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 (3)西欧各国具有相近的发展传统、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 (4)西欧各国都有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重要地位的强烈愿望。 (2017-2018学年山东日照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话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出发点是 A.保障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B.争取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等的自由流动 C.密切西欧各国间的关系

高中历史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教案

. 第 26 课:世界多极化趋向 教课目的 一、基础知识 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兴起;不缔盟运动等史实;世界由美苏两极对峙到多极化的发展趋向。 二、能力培育 掌握世界多极化趋向的史实依照;培育学生认识世界发展的敏锐察看力。 教课要点 西欧、日本的兴起;不缔盟运动的盛行。 教课难点 世界主要经济、力量的变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教课方法 议论法和叙述法相联合的教课法。 教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欧共体形成的 2、欧共体形成的原由 3、欧共体形成的标记 4、欧共体成立的影响 二、日本的兴起 1、战后日本的状况 2、日本兴起的条件 三、不缔盟运动的盛行 1、不缔盟运动的盛行的原由 2、不缔盟运动的含义 3、不缔盟运动的盛行给世界格局带来的影响

. 导入新课: 列出欧盟、日本、不缔盟运动等的标记性图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本课“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抢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主权都造成了威迫,可是跟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实力不停的增强,他们开始展现出挣脱苏美控制的趋向,世界格局开始向多极化趋向发展〞。 讲解新课: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①用大屏幕打出一组图片展现战后欧洲经受战争残害的状况。②展现资料:要使欧洲国家一致同来,一定结束长达百年之久的法德之间的矛盾把法德的所有煤钢生置于一个其余欧洲国家都能够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束之下这样联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未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行能的,并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选自《舒曼计划》 设问:西欧成立欧洲共同体的原由是什么?①欧洲联合思想的性。成立一致欧洲思想是欧洲在中世纪甚至更早就已 形成的一种理想主义思潮。跟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关于欧洲的打击,使这一思潮从头中兴,为欧洲最后一体化的实行创建了思想条件。 ②冷战期间国际局势的推进。战后,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实行之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不停恢复和发展。在美苏争霸的大背景之下,西欧大部分国家感觉要在美苏两个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升国际地位、加速经济发展步伐,就一定亲密联系增强合作。 ③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只有增强联合,才能增强地域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扭转在与日本、美国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设问:欧洲共同体成立的标记是什么? 1967 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归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设问: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对西欧的发展以及国际关系的变化有什么影响? ①西欧、经济一体化大大促使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跟实在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在和经济方面不停增强合作;在上,

鼎尖教案高一历史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人教版必修一)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教学目标:识记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欧洲共同体的发展;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不结盟运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和发展。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重点:欧洲共同体;不结盟运动;中国的振兴。 难点:了解多种力量的崛起对世界两极格局带来的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原因:(1)二战使西欧丧失了的优势地位。(2)在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各国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1) 年,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它使之间的矛盾化解。 (2)后来相继建立和. (3) 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成。 3.影响:(1)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开始摆脱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日本战后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的原因 (1)奠定基础:美国推动日本政府进行改革,以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2)美国的帮助:削减直至免除战争赔款,将拆迁的全部发还。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和。 (3)朝鲜战争的刺激:美国和西方国家大量采购物资,为日本商品进入敞开大门。 (4)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投资,重视。提出“”和“”的口号。 2.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影响: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促使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原因:(1) 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2)要求摆脱控制和维护自身独立。 2.形成过程:(1)20世纪年代中期,不结盟运动兴起。 (2)1961年,第一次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3.内容 (1)奉行、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人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2)70年代开始,把反对美苏的作为重要任务,将建立作为行动纲领。 4.影响:标志着广大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与不结盟运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情景激疑 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不讳的告诉美国记者苏茨贝克:“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讲是很惬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他们来相互反对……必须要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戴高乐总统在对记者的谈话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知识归纳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2)战后西欧各国纷纷进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联系日益密切。 2、进程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6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习题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26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课后篇巩固提升 学业水平引导 1.右图展示的是中国剪纸艺术“同住地球村”。结合图片寓意思考,“地球村”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哪一特点( ) A.世界大同 B.知识经济 C.经济全球化 D.区域经济集团化 解析:“地球村”说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说明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了。 答案:C 2.下图是某位同学学习过程中设计的思维导图。最适合在“②”处填入的内容是( ) A.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B.垄断组织的出现 C.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D.欧共体的成立 解析:思维导图中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故A项正确;垄断组织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B项错误;关贸总协定的签署是在1947年,故C项错误;欧共体的成立是在1967年,故D项错误。 答案:A 3.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将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塌陷视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 ) A.不诉诸武力的冷战方式保障了经济的安全 B.德国的再次统一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C.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D.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之处有两个,一个是象征着两极对峙局面的柏林墙,一个是世界经济的转折点。立足于“世界经济”的角度,指的是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故C项说法正确;A项与题目意思相悖,故错误;B项夸大了德国的作用,故错误;D项的视角在欧洲,不符合“世界经济”,故错误。

答案:C 4.) A.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B.世界贫富差距拉大 C.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D.世界贸易日益频繁 解析:从1970年到199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迅速增加,这说明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主题,故C项正确。 答案:C 5.前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指出:“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下列事件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是( ) A.第三次科技革命 B.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C.两极格局的结束 D.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解析: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故A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壮大,不仅促进了亚太地区的国家和地区间的多边经济联系与合作,而且为区域经济合作探索出一种新模式,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的结束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C项错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东南亚乃至整个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创伤,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故D项正确。 答案:D 6.下图所反映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 B.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剩 C.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低 D.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结果 解析:题中信息反映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与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成 正比,归根结底是与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不公正有关,故选A项。 答案:A 7.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中国从惊呼“狼来了”到现在“与狼共舞”,说明中国( ) A.抑制了全球化的趋势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08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

第08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是苏联某时期创作的一幅名为《窒息的英、法、意市场》的漫画。该漫画意在 A.讽刺美国垄断资本大肆巧取豪夺 B.号召西欧国家联合摆脱美国控制 C.揭露美国扶植和控制西欧的本质 D.批评苏联应对美国全球扩张不力 2.美国学者亨廷顿指出:“冷战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人民被意识形态所分离,却又被文化统一在一起。”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联合国的成立与壮大 B.德国的分裂与统一 C.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 D.苏联的建立与解体 3.前日本外务省大臣认为: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力图 A.不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B.在美欧面前以“亚洲代表”自居 C.与美欧实现全方位抗衡 D.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4.二战后成立的某国际组织首脑会议宣言强调:冷战和它变成真正战争的经常性的严重危

险……和平共处的原则是替代“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办法。该组织是A.不结盟运动 B.欧洲联盟 C.联合国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如图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法国人和德国人(中间两人)正在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是 (左边图案是星条旗,右边图案是镰刀斧头旗)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各奔东西,争取自保D.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趋于结束的时候,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当时世界上还有另一个也拥有强大武力的国家——苏联。为了自身霸权地位的稳固,美国不得不与苏联做交易。这个“交易”是指 A.《雅尔塔协议》B.《联合国宪章》 C.马歇尔计划D.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7.1947年苏联在东柏林首先开设“文化会堂”,展示苏联成就。随后美国也在西柏林开设“美国会堂”,放映电影,举办音乐会、报告会和艺术展览,美国还动用了“马歇尔计划”2亿美元资金资助欧洲的科技文化。上述现象的实质是 A.美苏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冷战 B.战后各国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 C.欧洲一体化趋势已经显露曙光 D.美苏开展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8.1950年在美国国内,成千上万的华裔和亚裔被怀疑为“间谍”。他们甚至被禁止公开谈论自己的家乡,还有不少人因被指责“同情共产党”而受监禁、驱逐。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

【新步步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1单元检测:第八单元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单元检测卷(八)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说:“在世界历史上的这一时刻,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这种选择是正常的而不是自由的……”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A.美苏两国均想主导战后世界的重建 B.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已经形成 C.战后科技革命使物质财富极大增长 D.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答案 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题干材料的理解能力。题干材料中的“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的咨文”即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美苏“冷战”的背景是美苏两国势均力敌想主导战后世界的重建。 2.“在(西欧)各国皆弱、唯美国独强之际,美国人天生的领袖意识……使他们不能袖手安坐,他们决计乘此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有所作为。”“作为”的表现是() A.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B.与苏联展开军备竞赛 C.提出发展经济的马歇尔计划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意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与调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解题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西欧)各国皆弱”,这一现象出现于二战结束后初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符合题意。 3.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扩张中,高喊着美英有义务和责任“保卫‘自由世界’免受共产主义影响”;基辛格认为斯大林的“最高原则还是装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国家利益”。上述观点表明() ①美苏对抗中意识形态色彩浓厚②维护国家利益是美苏的根本目的③美苏为其对外扩张寻找合适借口④这种行为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③④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苏都打着意识形态的旗号对外扩张,其实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由此可以判断出①②③符合上述观点,美苏在全球的扩张不可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故④不正确,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4.以下海报是荷兰政府于1949年刊印的,由此可知,荷兰政府() A.揭秘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荷兰的阴谋 B.宣传马歇尔计划对荷兰经济的重要性 C.成为美国的盟友,共同遏制苏联 D.希望民众与政府齐心协力克服经济困难 答案 B 解析由图片中的文字“没有马歇尔计划”“你便没有面包可吃”“而你的孩子也会挨饿”,可知荷兰政府是在向人民宣传马歇尔计划的重要性。因此答案为B项。 5.某条约有如下内容:“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北大西洋公约》B.《华沙条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D.《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答案 B 解析从题干信息中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可知当时北约已经建立。为了应对美国的扩张和威胁,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材料信息反映了华约建立的情景。因此选B项。 6.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前夕说“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这里“新敌人”指的是() A.美国B.德国 C.苏联D.日本

2020版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单元提升练(五)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

单元提升练(五)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共计50分) 1.(2016·广东四校期末)1947年杜鲁门总统发表国情咨文,并将其作为“对共 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由此判断冷战的根源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B.苏联保障国家安全与美国称霸全球的碰撞 C.二战后实力大大膨胀的美国试图控制苏联 D.共同敌人法西斯被打败后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解析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二战中与美国结成同盟,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有着根本的区别,故A项正确;B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 项错误;“控制苏联”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D项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7·吉林调研)1946年,美国驻苏外交官乔治·凯南在发给美国国务院的“八千字电报”中指出,“这个思维并不代表俄国人民的自然思维”;“只是体现了那些由政府宣传机器向大众坚持不懈灌输所展现的信条,这样的政党路线对那些权力机器的主宰者们——包括政党、秘密警察和政府——的思维和行为,却具有约束力,而我们所不得不要应付的也就是这样一部分人”。材料中的“思维”指的是() A.推行冷战政策 B.遏制共产主义 C.遏制资本主义 D.防止“和平演变” 解析材料中的“思维”是指反对资本主义、遏制资本主义势力发展的苏联政府的思维,C项符合题意。推行冷战政策是美苏双方的一种对抗方式,排除A项;B项结论错误,排除;“和平演变”政策是由美国国会议员杜勒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排除D项。 答案 C

3.(2016·江西南昌十校联考)《时代》杂志将1947年视为美国“承担世界领导责任的又一重要时机”,称“这个国家正面临新的角色和责任”。其意在 () A.为美国国会通过“欧洲复兴计划”制造舆论 B.称颂美、英等国签订的《北大西洋公约》 C.为美国政府干涉朝鲜内战推波助澜 D.促建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47年”可知A项符合题意。1947年,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也就是“马歇尔计划”,意在控制西欧、领导世界。 答案 A 4.(2017·山西四校联考)1947年6月,美国政府提出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对战后世界经济与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关于“马歇尔计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B.是战后德国经济复兴的重要因素 C.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D.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其背景 解析“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扶持西欧、遏制苏联的重要步骤,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马歇尔计划”是对欧洲进行援助的计划,客观上有利于西欧经济的复兴,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马歇尔计划”是针对欧洲的,与中国无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马歇尔计划”提出时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建立,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5.(2017·山东济宁调研)1949年4月4日,12个国家正式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此后,该组织不断吸纳新的成员国,下表反映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