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库下采煤的安全性分析

水库下采煤的安全性分析

水库下采煤的安全性分析
水库下采煤的安全性分析

水库下采煤的安全性分析

摘要:水库下采煤一方面要确保煤矿井下安全,同时还要保护地表水资源和水库坝体的安全。根据水体下采煤的技术理论,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煤矿具体的地质采矿条件,进行了上覆岩层破坏高度的计算、地表移动和变形的预计,从而对水库水体下采煤的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价和论证。结果表明:各工作面开采以后,上覆岩层中导水裂缝带发育的最大标高与基岩顶部边界之间有较厚的基岩岩柱,即导水裂缝带不会波及到地表水水库。同时,根据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结果,分析了各工作面开采对水库坝体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确保水库下安全采煤。

关键词:水库;堤坝;水体下采煤;采动损害

国内外水体下采煤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各主要产煤国家在海下、河流下、湖泊下、含水的松散层和含水的岩层下、人工修建的蓄水工业建筑物下、充水的巷道与采场下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开采工作。英国、日本、加拿大、智利和澳大利亚还成功地进行了海下采煤;美国则非常重视长壁开采对地表河流甚至小溪的影响。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广,不仅平原地区、丘陵和山区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各类水体下压煤量也很大[1-2]。长期以来,我国积累了丰富的水体下、湖泊下及河下的采煤经验[3-4],水体下采煤技术已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我国在各类水体下,已安全采出超过2亿t煤炭,如我国已在淮河堤下采煤取得了巨大成功[5],龙口矿区已经成功地进行海底下采煤等。

水体下采煤技术是涉及到采矿、地质、岩石力学等多学科领域[6-7]。研究水体下采煤技术的目的是实现水体下的安全采煤。根据地质采矿条件及开采方案设计,进行综合计算、分析和评价,可以为实现水体下安全采煤提供技术保证。因此,正确评价和分析水体下采煤的安全性,实现水体下的安全采煤,对于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缓解矿井采掘接替紧张的矛盾、保护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郑州煤电(集团)公司米村煤矿26扩大区地表有一水库,该水库是影响26扩大区安全开采的主要水体。水库下采煤一方面要确保煤矿井下安全同时还要保护地表水资源。为确保在此水体下安全采煤,采前必须对水库下采煤的安全性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本文在收集现场地质采矿资料和有关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米村煤矿具体的地质采矿条件,对水库水体下采煤的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和论证。

1地质采矿条件及水库情况

1.1地质采矿条件

米村煤矿26扩大区地面标高为+272.5~+280.6m。走向长200~1050m,倾向长340~590m地质储量约2.58mt,可采储量约2.19mt。该采区地面西北高,东南低,沟谷发育,黄土覆盖层较厚。采区整体为一单斜构造,无大的断裂构造,地质条件简单。含煤地层为石炭纪、二迭系含煤岩系。开采煤层为二1煤,上限标高–20.0m,下限标高–118.0m,煤层厚度为

1.7~1

2.31m,平均为6.25m,倾角为8°~12°。上覆岩层主要由中、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等岩层组成,煤层顶底板的赋存情况见表1。

表1顶底板岩性特征

采区已开采工作面距离水库和坝体较远,待开采工作面分别为26071,260071,260061,260051和260041等,坝体位于260071,260061工作面之上,目前正在开采26071工作面,采用放顶煤采煤法。开采方案布置平面图见图1。

1.2水库情况

26扩大区地表除村庄以外,有宋沟水库及其坝体。水库位于26扩大区的中西部。据现场调查,该水库水面标高约为+274.5m,该水库最深处约有17~18m,其深度边界为水体的底界面,最低标高约为+256.5~+257.5m。宋沟水库属季节性蓄水,水库面积约3.2万m2,蓄水量约20~30万m3,该水库的水源主要为煤矿的井下排水和大气降水。水库蓄水的坝体由料石砌和黄土堆积而成,迎水面边坡角约为45°~50°。坝体上表面为柏油路面,路面标高约为+278m。

2水库下采煤安全性分析

2.1上覆岩层破坏高度的计算分析

影响上覆岩层破坏形态和导水裂缝带发育最大高度的因素很多,如上

覆岩层的力学性质及结构特征、采煤方法和顶板管理方法、煤层倾角、煤层厚度及开采强度等[8-9]。当煤层埋藏条件和采煤方法确定后,则覆岩的力学性质及结构特征与覆岩的破坏高度密切相关。如果采区上覆岩层为脆性岩层,受开采影响后容易断裂,所以覆岩破坏高度大。如覆岩为塑性岩层,受开采影响后不易断裂但容易下沉,能使冒落岩块充分压实,最终表现为覆岩破坏高度降低。因此,根据覆岩岩层的强度特征及煤层开采厚度来确定覆岩破坏高度。

2.1.1覆岩类型分析

根据26扩大区内水库附近钻孔柱状图,煤层上覆岩层主要由中、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等岩层互层组成。经统计分析可知:砂岩、粉砂岩、泥岩所占体积比大约为0.31∶0.06∶0.63,计算确定覆岩岩性属软弱偏中硬型。因此,按软弱和中硬两种岩性分别进行计算。

2.1.2覆岩破坏高度计算公式

覆岩破坏高度与许多地质采矿条件有关,但目前尚无统一的多元相关的表达式。因此计算采用经验公式。根据分析的覆岩岩性及煤层埋藏条件,按文献[10]给出的缓倾斜条件下厚煤层开采时的垮落带和导水裂缝带高度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计算公式见表2。

采用放顶煤一次采全高时,上覆岩层破坏高度与分层开采相比较为严重,因此为了安全起见,覆岩破坏高度取较大值。公式后±取+号。

表2覆岩破坏高度计算公式

2.1.3计算结果及分析

按上述计算公式对水库下附近区域的计算点进行了计算,给出了垮落带高度、导水裂缝带高度以及导水裂缝带最大标高,计算结果见表3。表3覆岩破坏高度计算

对于缓倾斜煤层,开采以后垮落带的边界位于采空区边界范围以内,导水裂缝带的边界位于采空区边界范围以外。垮落带和导水裂缝带均呈马鞍形,导水裂缝带的最高点位于采空区倾斜方向的上部。本采区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破坏空间形态符合一般规律。根据水库附近钻孔柱状图,基岩顶部标高约为+188m,而导水裂缝带发育的最大标高与基岩顶部边界之间的基岩岩柱厚度均在200m以上,再加上约55m厚的第四系砂质黏土的隔水作用,导水裂缝带是不会波及地表上的水体——宋沟水库,即导水裂缝带不会形成矿井水灾的通道。26扩大区开采范围及开采上限已经确定,为了验证开采上限的可行性及合理性,进一步分析防水安全煤岩柱及其安全系数,在防水安全煤岩柱计算过程中,对覆岩按“中硬”和“软弱”两种类型进行计算。各计算点防水安全煤岩柱尺寸及安全系数如表3所示。从表中结果可知,各计算点的安全系数最小为 2.22,即各点的防水安全煤岩柱尺寸均远小于基岩岩柱尺寸,导水裂缝带未波及水库水体。所以26扩大区各工作面在开采上限以下采煤从导水裂缝带分析是安全的。

但是,除导水裂缝带,煤矿顶板水害的导水通道还可能有不良封闭钻

孔、上通式导水陷落柱、岩溶塌落洞、导水断层与裂隙等。如由构造断裂形成的断层破碎带,往往具有较好的透水性,会形成充水的良好通道[11]。因此,在位于水库下部的工作面采掘过程中,必须制定专项矿井水害防治技术措施,加强各工作面工程地质构造的研究、探测工作,并进行水文观测、水文地质综合勘探工作。

2.2地表移动和变形及其影响分析

2.2.1下沉的影响分析

不均匀的下沉有可能影响水库坝体的安全使用,为此进行了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12-16]。根据预计结果,进行了如下计算:设水库的总面积为s,平均水深为h,发生沉降的面积为s1,平均下沉值为h1,坝体下沉值h坝。则开采后,水库水位下降h2为

h2=s1h1/s. (1)

开采后水位相对于坝顶上升的高度h相为

h相=h坝-h2. (2)

根据调查,开采之前坝顶距水面高差为3.5m,按设计开采顺序,各工作面开采以后,水库水面与坝顶高差相对变化值h相和绝对高差h绝见表4所示。其中在开采26071工作面后水库水面与坝顶的距离最小。由于坝体沉陷以后水库水面与坝顶的距离较小,应采取一定措施,如加高加宽坝体、最大限度地降低坝体溢水口的标高进行疏放水等。

表4各工作面开采后坝顶与水面高差

2.2.2水平变形的影响

根据规定[10]:有溢水口的坝体,允许的拉伸变形为6mm/m,极限拉伸变形为9mm/m。根据预计结果工作面开采后,坝体承受的最大拉伸变形值为5.74mm/m,小于允许的拉伸变形值。因此,按照原设计进行开采是可行的,但须采取铺设土工膜防渗层以及裂缝灌浆法加固等技术措施。

1)铺设土工膜防渗层:土坝坝体裂缝是一种较常见的病害现象,裂缝中的渗流引起了管涌危害或破坏坝体,尤其横向裂缝最危险。水库坝体由于受到采动影响,造成坝体不均匀沉降,坝体会出现裂缝,因此坝体迎水坡要铺设土工膜防渗层。

2)裂缝灌浆法加固:结合煤矿实际情况,确定在开采过程中采取裂缝灌浆法对坝体进行维护和加固。灌浆法是利用压力使浆液通过管道钻孔注入裂缝内,浆液在压力作用下析水后密实、胶结,堵塞裂缝,达到加固防渗之目的。

2.3工程类比分析

表5是我国部分水体下开采厚煤层的实例,表中所列为开采煤层厚度大于或等于5.0m,其采深采厚比一般在10上下,采后矿井涌水量无明显变化,这至少说明在表列条件下,水体对矿井开采没有构成威胁。26扩大区中西部采深采厚比达到67~86,且第四系松散层厚度较大,类比结果进一步表明26扩大区在宋沟水库下进行采煤是可行的。

表5水体下厚煤层采煤实例

3结论

1)在现场调研、收集地质采矿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水体下采煤的技术理论,结合具体的地质采矿条件,通过上覆岩层破坏高度的计算、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分析,对水库水体下采煤的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价和论证,为实现水库下安全采煤提供技术保证。这对于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保护地表水资源和水库坝堤的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2)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本采区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破坏空间形态符合一般规律。导水裂缝带发育的最大标高与基岩顶部边界之间的基岩岩柱厚度均在200m以上,再加上大约55m厚的第四系砂质黏土的隔水作用,导水裂缝带是不会波及到地表水体(宋沟水库)。各计算点的安全系数均在2.22以上,能够保证各工作面安全地开采。

3)鉴于坝体沉陷后水库水面与坝顶距离较小(采前坝顶距水面高差为3.5m时,采后为1.854m),为确保水库下安全采煤,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降低坝体溢水口标高,坝体裂缝的防治措施(铺设土工膜防渗层、灌浆法加固)等技术措施,确保坝体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何国清,杨伦,凌赓娣,等.矿山开采沉陷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

[2]钱鸣高,许家林,缪协兴.煤矿绿色开采技术[j].中国矿业大学学

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简介 安全性评价在国外也称为危险性评价或风险评价,安全性评价的定义是:综合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度量和预测,通过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或称之谓不安全因素进行辨识定性和定量分析,确认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对该系统的安全性给予正确的评价,并相应地提出消除不安全因素和危险的具体对策措施。通过全面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这些措施,达到安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超前控制事故的发生。 我国的安全评价制度根据《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和国务院颁布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2004年1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对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为此制定和发布了《安全现状评价导则》、《安全预评价导则》和《安全验收评价导则》。从事安全评价需由具备国家规定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承担。 安全性评价方法的分类 1、定性安全性评价 定性安全性评价是对系统的危险性、事故或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并且熟悉评价系统的专家凭借各自理论知识、丰富经验,以及掌握的同类或类似系统事故资料共同讨论确定的。定性安全性评价方法的结果的准确性可能较差一些。国内制定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大多属于这一类。 2、半定量安全性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是对系统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给予适当的指数(或点数),根据指数或所属等级确定其安全程度。 3、定量安全性评价 定量安全性评价方法是以系统发生事故的概率为基础,求出风险率,以风险率的大小衡量系统的安全度,也称概率评价法, 定量安全性评价这种评价法能够准确地描述系统危险性大小,我国由于缺乏各类事故、故障数据 ,实际应用中尚有一定困难。安全性评价中,有时一种评价方法不能满足评价系统的需要,可同时采用几种方法进行危险性分析和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的基本程序 该基本程序既适用于企业自评,也适用于专业安全评价机构的安全评价。 1、熟悉系统 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并熟悉这些资料,包括工艺流程、物料的危害特性、操作条件、设备结构、平面立面布置、环境状况等,以及有关的法规、标准、制度、相似事故案例。为了防止发生漏错,一般将系统划分成若干子 系统(称为单元)进行评价。 2、识别危险 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充分地辨识和查找系统内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 包括固有的、潜在的,以及可能出现的和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新的危险。 3、危险的量化 将找出来的危险因素,尽可能给予量化,并以数量大小说明其危险程度。对于定量安全性评价,还要求给出事故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 4、计算危险度或风险率

心得体会 安全评价技术的心得体会

安全评价技术的心得体会 系统的学习了安全评价技术,让我了解了危险危害因素的分析、安全评价的原理与模型、安全评价的方法、评价单元的划分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安全对策的措施、安全评价与评价报告、安全评价实例等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安全的问题更是不容忽视,然而安全评价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基本程序,是有效提高企业本质安全程度的一项基础工作,是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和技术监督支撑的有力手段;是消除隐患、防范事故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现代先进安全生产管理的重中之重。 首先,我们共同来探讨下安全评价的目的,安全评价促进实现本质安全化生产、实现全过程安全控制、建立系统安全的最优方案,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为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创造条件。有效的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而作为预测、预防事故重要的安全评价,在贯彻安全生产方针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安全评价可确认生产经营单位是否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安全评价不仅能确认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而且还能进一步考虑危险性发展为事故的可能性及事故造成的损失的严重程度,进而计算事故造成的危害,以便合理的选择控制、消除事故发生的措施增加安全投入。然而安全评价是一个利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识别和评价系统及工程中存在的风险的过程是:1.危险危害因素及重大危险源辨识;2.重

大危险源危害后果分析;3.定性及定量评价;4.提出安全的对策。总的来说不外乎8个字“识别、定量、比较(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相比较)、措施”。根据事前预防、事中管理、事后救援为目的以可靠、安全性为基础,作出相应的决策措施。在安全评价时,应根据安全评价的对象和要实现的安全评价目标,选择适用的安全评价方法。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分别有安全检查方法(Safety Review,SR)、安全检查表法(Safety Checklist SCA)、预先危险分析法(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 PHA)、故障假设分析方法(What...If,WI)、危险克操作性研究法(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y , HAZOP)、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aliure Mode Effects Analysis,FMEA)、故障树分析法(Fault Tree Analysis, FTA)、事故树分析法(Event Tree Analysis, ETA)、危险指数方法(Risk Rank, RR)、人员可靠性分析(Human Rcliability Analysis, HRA)、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定量风险评价法(QRA)等。 其次,任何一种安全评价方法都有其应用的条件和适用范围,在安全评价中如果适用了不合适的安全评价方法,不仅浪费了工作时间还影响评价工作的正常进行,而且还可能导致评价结果严重失真,使安全评价失败。因此,我们要合理选择好安全评价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在选择安全评价方法时,应首先详细分析被评价的系统,明确通过安全评价要达到的目标,即通过安全评价需要给出哪些安全评价结果,然后应了解尽量多的安全评价方法,将安全评价方法进行分类整理,明确被评价的系统能够提供的基础数据、工艺参数和其他资料,然后再结合安全评价要达到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安全评价方法。

三下开采报告(黄家沟)

兴文县黄家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三下”开采调查及深陷治理报告 编制人:苟宇 技术负责人:袁仁启 矿长:何泽奎 二0一四年

兴文县黄家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三下”开采调查及沉陷治理报告 为了防治煤矿在地面建筑物、河流、交通公路等“三下”开采造成隐患,并严格制定措施进行保护,消除安全隐患。因此,特制定“三下”开采及沉陷治理报告: 一、地理位置 兴文县黄家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黄家沟煤矿属川办函〔2007〕16号批准的资源整合矿井,由“兴文县黄家沟硫铁矿煤矿” 和“兴文县仙锋乡昌宏煤源有限责任公司(黄家沟井)”整合后组建的矿井。矿山位于四川省兴文县先锋硫煤矿区新塘矿段第38—55号勘探线之间,行政区划隶属兴文县仙峰乡团结村四组,矿区面积2.0177km2。 新塘矿段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属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管辖,矿段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东端55线与新华矿段分界,西端38线与周家矿段分界,东西长3.4km,南北宽约6km,面积约24 km 2。本矿东西走向长度范围与新塘矿段基本一致。 矿山有2.5km简易公路与兴文县至珙县的公路相接,北东距兴文县城古宋公路里程约70km,西至珙县火车站45km,交通较为方便,煤炭资源的开发具有较好的交通运输条件 二、地质、地貌 兴文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系盆南山地地貌类型。由于仙峰山隆起,横亘东西,将全县分为南北两翼。县境北部为北低南高地形,最低海拔275.6米。县境南部为北高南低地形,海拔501米至

1795.1米。县境北部、东部地势起伏较小,分布为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中部、南部群山参差,沟谷穿插,地貌破碎。全县可分为槽坝、丘陵、低山、中山四种地貌类型。 槽坝地貌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部。自大坝经金鹅,绕县境东北。经博泸至玉屏。东西长60多公里,南北宽3-6公里。坝内相对高差15-30米。面积在3000亩以上的坝有20个。槽谷相接,坝坝相连,偶有孤山、石笋兀立,由三迭系飞仙关组暗紫色页岩母质形成冲积土,深厚肥沃,光、热、水条件好。 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边缘。由低丘、中丘、高丘组成。低丘在丘陵腹部,海拔275.6米至300米,相对高差在20-30米;中丘位于低丘两侧,海拔300-400米,相对高差50-100米;高丘由一些较大的单斜山、方山、斜状山组成,在中丘两侧,海拔400-600米,相对高差100-200米。 低山中谷地貌主要分布在县境中部地区。由许多单斜峰丛和长岗山体组成,重峰叠嶂,断续延伸。东起高滩、义合,西止玉屏、博泸,长40多公里,宽约2公里。坡向南北倾斜,北低南高。坡度北缓南陡,10°-40°左右。岭谷之间海拔400-1000米,相对高差500-622米。境内有三道较大的长岗山山梁。由三迭系须家河组、飞仙关组、志留系韩家店组等岩层发育而成,群众俗称为冷砂梁子、黄砂梁子、油砂梁子。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土多田少,土地瘦薄。 中山窄谷地貌主要分布在县境南部地区。由一系列单斜山、环状山组成,群峰耸立,起伏变化较大,海拔501-1795.1米,相对高差1294.1

切实推进安全性评价工作参考文本

切实推进安全性评价工作 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切实推进安全性评价工作参考文本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电力企业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电力企业的设 备系统、劳动安全与作业环境、安全管理三个方面,其 中,设备系统包括输电、变电、配电、调度、通讯等15个 方面;劳动安全与作业环境包括劳动安全、作业环境、交 通安全、防火等16个方面;安全管理包括安全责任制、安 全监察机构及安全监察网、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培训 及考核等14个方面。电力企业安全性评价内容应综合八个 方面因素进行考虑:一是生产设备是否符合安全条件;二 是主要生产工具是否符合安全条件;三是反事故技术措施 落实情况;四是生产设备、机器具管理水平;五是安全生 产主要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和贯彻执行情况;六是人员技 术素质是否符合安全要求;七是劳动环境是否符合安全要

参麦注射液及参附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评价现状

参麦注射液及参附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评价现状标签: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安全性;综述 中药上市后再评价是运用最新中医药技术成果,从临床、中医理论、现代医学、中药药理学、药剂学、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药物政策、质量等方面对已批准上市的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不良反应、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效益等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做出科学的评价和估计,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1]。中药注射剂是从传统中药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制剂,由于所用药材质量的不稳定、生产工艺的差异等各种因素,造成了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高发性及多样性。据统计,2003-2005年80篇12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道中,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增至66.7%,而且前6个品种均为中药注射剂[2]。 参麦注射液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于1992年被列为首批急诊科(室)必备用药之一,并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及中医急症必备中成药之一;参附注射液于1993年上市,同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必备急救中药”。这两个品种自上市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相关不良反应亦时有报道,但因文献质量参差不齐,各方取得的观察结果并不完全一致,难免令临床医务工作者产生困惑。因此,对参麦注射液及参附注射液进行多基地ADR监测,以取得相对准确完整的数据,并进行客观的安全性评价,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不良反应监测现状 1.1 参麦注射液 1.1.3 不良反应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一些研究发现,参麦注射液ADR的发生与性别无关,与原患疾病无显著关联[20-21],与是否有敏史无明显关系[6-7]。年龄的差异对ADR的发生没有明显影响[5]。宋氏等[22]总结了446例使用参麦注射液的病历资料,结果显示,溶解介质对参麦注射液用药安全性无明显影响,在常用剂量范围内,ADR的发生与剂量无显著相关[6-7,21]。 1.2 参附注射液 迄今参附注射液ADR的报道较少见,说明参附注射液的安全性较好。李氏等[16]研究发现,除2例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1例)外,均为轻度不良反应,一般经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症状可明显改善,不需特殊处理。在576篇关于参附注射液的文献中,提及ADR的文献有45篇,过敏性反应8例,其中2例(1例为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并及时治疗后好转,其余6例表现为皮疹、过敏性胃肠炎、周身发痒等,经停药及对症处理后好转;7例血压升高者,具有高血压病史;局部疼痛者8例,其中4例均出现在参附注射液用量80~100 mL/d,且未加溶媒直接静脉滴注的患者。

供电所安全性评价工作总结

XX供电所安全性评价工作总结 为了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分析我所在安全工作中的各类难点、薄弱环节的源头起因,把握住安全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作好超前预防和控制,我所按照要求开展安全性评价活动。为了确保此次活动能科学、顺利、高效完成,制定了活动工作计划,明确任务和责任。按阶段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 一、加强培训学习: 安全性评价工作经过我所全体人员积极努力,依据局此次活动安排,对活动内容进行了逐一落实,对评价要求进行学习,做好动员工作,让全体职工明确活动的目的、时间安排、评价内容、人员责任分工及开展要求。同时组织对供电局安全性评价评分表的内容进行认真学习,掌握安全性评价的项目、方法、依据等相关知识,为今后地检查、评价工作积累经验。 二、结合实际开展工作: (一)根据XX供电局下发的安全性评价标准,在回顾我所安全性评价资料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好安全性评价工作。按照评价工作程序、要求,结合我所的实际情况,从生产设备、劳动安全和作业环境、安全生产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评价。在活动中人员按照各自的任务和责任,依据标准,结合实际,科学的对相关项目进行评价,并认真完成评价结果记录。根据工作要求分为三个专业查评小组具体分工如下: 1、安全生产管理小组:负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部分的检查、评价。 成员:

2、劳动安全及作业环境小组:负责劳动安全及作业环境部分的检查、评价。 成员: 3、生产设备小组:负责生产设备部分检查、评价。 成员: 各小组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可以自行确定本小组成员,准确、迅速的完成本小组查评工作。 (二)评价存在的问题 1、配网基础薄弱,网架结构不坚强。我所大部分10KV线路于八十年代时期投运尚未进行改造,运行时间长达30多年;一、二期农网改造大部分村社由于资金原因,改造不彻底,加之改造后运行时间已达10余年,设备缺陷及隐患多,线路、设备的维护工作量大,安全管理责任的落实难度加大。 2、农电安全基础不牢。部分人员对农电安全的重视程度还不到位,部分员工安全意识还较淡薄。农电安全基础管理离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对有关要求落实、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设备及人员的管理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管理不到位、应付检查的情况。 3、施工检修作业现场安全管控还需加强。“两票”、“标准化作业”、“危险点分析与预控”等规程规范在现场的执行还不完善,作业现场秩序不是很规范。 4、供电所结构性缺员较大,员工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关键岗位、关键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农电员工年龄偏大。 5、安全培训、学习力度不够。安全学习活动开展不力。事故快报、事故通报等事故案例的学习没有进行深入讨论、反省,未能起到警钟长鸣的效用。

安全性评价工作总结

安全性评价总结报告 一、营头供电所基本概况 全所共有职工7人,平均年龄36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人,助工1名,技术员2名,技师2名,高级工2名,职工队伍真正实现了年轻化、知识化,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是一支素质强、业务精、打得赢、过得硬的企业团队。 全所共维护10KV线路4条,公网2条、29.80KM,农网2条、108.50KM,共计138.8km,配变240台共计20673KVA,其中企业专变90台,抗旱变60台,公用变6台,综合变84台。0.4KV线路93.9KM,供电户数5150户。 二、安全性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为了不断提高农电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准确找出和诊断出生产过程中的主要隐患和薄弱环节,对症下药,着力整改,不断夯实安全工作基础,促进和提高我所的安全管理工作水平,根据《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公司县级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细则》,并结合县公司眉电发(2011)80号文《眉县供电分公司关于开展安全性评价活动的通知》的要求和部署,将我所纳入此次县级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工作范围之内。 1、精心组织、健全机构 2011年9月初接到市公司《关于县级供电公司完成安全性评价自评价报告的紧急通知》后,公司领导十分重视这项工作,立即组织相

关人员召开了安全性评价工作的专项会议,对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将这次工作搞好进行了部署,使本项工作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程序紧凑、有条不紊。各供电所成立了安全性评价领导小组,负责安全性评价具体的落实、宣传、检查、整改工作。我所成立的安全性评价领导小组由所长梁建波任组长,副所长赵永强任副组长,王彩刚、张丰喜、郭宝善、张慧敏、赵昌慧为成员,并下设线路设备、安全生产管理、劳动安全和作业环境三个评价小组,负责督促、指导和协调安全性评价工作,并制定了安全性评价的实施办法、具体要求和时间安排,为安全性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2、全面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 为使安全性评价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结合今年采取的“三查、三改,两评价”的模式,即:站所自查、县公司核查、市公司评查、站所整改、县公司整改、市公司整改、县公司评价、市公司评价。现分为3个阶段:9月12日—9月25日为站所自查阶段,供电所做好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宣传、动员、学习工作,通过培训、安全活动、板报、标语、口号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明确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提高认识,调动所长、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人人皆知,全员参与,从而促使职工真正支持、关心、参与安全性评价工作,解除职工中可能存在的思想顾虑和厌烦情绪,以便在“自查”时能够做到主动、积极、深入、详实地检查和提出客观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为正确地评价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阶段:9月25日—10月10日为检查、整改、评价阶段,从9月25

安全现状评价导则

安全现状评价导则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导则依据《安全评价通则》制订,规定了安全现状评价的目的、基本原则、内容、程序和方法,适用于生产经营单位(矿山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生产企业除外)安全现状评价。 2.安全现状评价目的 安全现状评价目的是针对生产经营单位(某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总体或局部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现状进行的安全评价,通过评价查找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确定危险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3.定义 安全现状评价 安全现状评价是在系统生命周期内的生产运行期,通过对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设施、设备、装置实际运行状况及管理状况的调查、分析,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其危险度的评价,查找该系统生产运行中存在的事故隐患并判定其危险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使系统在生产运行期内的安全风险控制在安全、合理的程度内。 4.安全现状评价内容

安全现状评价是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定或者生产经营单位的要求进行的,应对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设施、设备、装置、贮存、运输及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安全评价。主要内容包括: 1)收集评价所需的信息资料,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2)对于可能造成重大后果的事故隐患,采用科学合理的安全评价方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事故模拟,预测极端情况下事故的影响范围、最大损失,以及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概率,给出量化的安全状态参数值; 3)对发现的事故隐患,根据量化的安全状态参数值,进行整改优先度排序; 4)提出安全对策措施与建议。 生产经营单位应将安全现状评价的结果纳入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整改计划和安全管理制度,并按计划加以实施和检查。 5.安全现状评价工作程序 安全现状评价工作程序一般包括: 1)前期准备; 2)危险、有害因素和事故隐患的识别; 3)定性、定量评价; 4)安全管理现状评价;

三下采煤技术现状

“三下一上”采煤理论技术 1.“三下一上”采煤技术现状 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承压水体上开采,简称“三下一上”开采。 据目前不完全统计,我国国有骨干大中型矿井“三下”压煤量达到140亿吨以上,其中建筑物下压煤占整个“三下”压煤量的60%以上,水体下(包括承压废岩水上)压煤占28%左右,铁路下压煤占12%左右,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仅从“三下”采出的煤炭约有10亿吨,只占整个“三个”压煤量的7%左右。 随着一些大中型煤矿开采时间的增长及其地表乡镇企业和农村住宅的建设和扩展,目前,已有很大一部分矿井已无较为正规完整的采区可供开采,造成很多矿井有储量而无法大规模开采的局面。而有些矿井强行开采(不管对地表的影响),有些矿井因采掘接替协调顺序不对进行开采,引起对地表设施的大量或不该有的损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紧张的工农关系,严重影响了煤矿企业的生产和经济效益。 从目前调查的结果得出,几乎所有的井下开采的煤炭大中型企业,都面临着大量的“三下”压煤问题,这些“三下”压煤量占目前矿井储量的10~15%,个别的甚至更多。因此,如何逐步开采“三下”压煤,或如何规划矿井的采掘接替顺序,把对地表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或者如何搭配开采“三下”压煤,有计划地控制逐年的采动损害赔偿;或者以经济效益为第一要素采用一些特殊的开采方法,在不影响地表建(构)筑物的前提下部分开采出一些“三下”压煤量。这些都是目前煤炭企业已经面临而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1.1 建筑物下采煤 建筑物下开采是指那些不适合搬迁的城镇、工厂、居民区、村庄等所压矿层的开采,其中包括井筒矿柱的回收。做到即采出资源,又要保护地面建筑物。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在井下开采时采取一些不同于普通的开采方法,以减少地面移动与变形,另外对地面的建筑物或构筑物采取加固与维修的方法,使其所受的采动影响和破坏程度在其本身允许的范围之内。这在国内外都取得了诸多成

安全性评价自查报告

2015年安全性评价自查报告 首先,我代表公司全体职工对各位领导专家亲临我公司指导安全性评价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省公司各项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规范管理、落实责任、夯实基础、创新提高”的安全生产工作思路,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精细化管理,开展标准化建设,严把事前防范、过程控制、责任追究三个环节措施落实关,全面加强安全生产能力建设,确保安全生产局面的可控、在控和能控。现将公司各项情况概述如下: (一)公司机构设置与资质目前,公司下设八个部门,分别为综合部、营销部、工程部、质安部、项目部等八个部门。职工总人数133 人,公司具有110kV 及以下输变电工程三级总承包施工资质,主要负责110kv 及以下输变电、线路工程、安装、施工及维修,施工合同按期履约率达100% ,工程质量合格率100 %,优良率90 %,已于2006 年通过“三标一体”质量认证。07 、08 年我公司实现了全年无事故,至2009 年7 月30 日连续安全记录达到2027 天。 (二)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及特色 一是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措施。首先与职工签订安全承包责任书和“四不伤害”责任书,其次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职工职责分明,各司负职,各负其责。 二是以“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为契机,以反“三违”为重点,坚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原则,开展春秋两季安全大检查,并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按照“评价、分析、评估、整改”的过程循环推进,实行闭环动态管理。 三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从三个方面进行安全基础教育培训: 1 、从理论上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确保全员认识并提高安全生产。2 、组织职工实际操作,以比促学,组织参加各类技术比武,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3 、送教下一线,对新进大学生进行集中式训练,培养新进职工自我学习钻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是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机制,出台《安全积分制度》,加大外协队伍的考核管理,规范外协工程单位资质初审流程,创新推出“移动警示牌”这项补充安全措施,实现全程“有形”监督。严格按照《施工合同》、《施工安全协议》的约定职责和义务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管,对外协队伍实行优胜劣汰机制,从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施工质量等方面对其进行考核。 五是认真开展例行安全活动,增强执行力文化,制定、完善并坚持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培训、检查和巡查系列规章制度,细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规范行政行为,明确操作流程,落实工作责任,整治安全隐患。目前,面对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局面,我们将时时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针对问题、制定措施、落实整改;确保安全生产目标的完成。 根据浙电综产[ 2007 ] 494 号《关于在电力多经施工企业继续开展安全性评价的通知》和杭电集

国内外安全评价现状

我国安全评价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期,安全系统工程引入我国,受到许多大中型生产经营单位和行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吸收、消化国外安全检查表和安全分析方法,机械、冶金、化工、航空、航天等行业的有关生产经营单位开始应用安全分析评价方法,如安全检查表、事故树分析、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预先危险性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等,有许多生产经营单位将安全检查表和事故树分析法应用到生产班组和操作岗位。此外,一些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危险性较大的生产经营单位,应用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方法进行了安全评价,许多行业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安全检查表和安全评价标准。 为推动和促进安全评价方法在我国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中的实践和应用,1986年原劳动人事部分别向有关科研单位下达了机械工厂危险程度分级、化工厂危险程度分级、冶金工厂危险程度分级等科研项目。 1987年原机械电子部首先提出了在机械行业内开展机械工厂安全评价,并于1988年1月1日颁布了第一个部颁安全评价标准《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1997年进行了修订,颁布了修订版。该标准的颁布执行,标志着我国机械工业安全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修订版则更贴近国家最新安全技术标准,覆盖面更宽,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更强,计分更趋合理。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分为两部分,一是危险程度分级,通过对机械行业1000多家重点生产经营单位30余年事故统计分析结果,用18种设备(设施)及物品的拥有量来衡量生产经营单位固有的危险程度并作为划分危险等级的基础;二是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包括综合管理评价、危险性评价、作业环境评价三个方面,主要评价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绩效,方法是采用了以安全检查表为基础、打分赋值的评价方法。 1991年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中,安全评价方法研究列为重点攻关项目。由原劳动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识别、评价技术研究”,将重大危险源评价分为固有危险性评价和现实危险性评价,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考虑各种控制因素,反映了人对控制事故发生和事故后果扩大的主观能动作用。固有危险性评价主要反映物质的固有特性、危险物质生产过程的特点和危险单元内、外部环境状况,分为事故易发性评价和事故严重度评

食品安全性评价期末总结

食品安全性评价期末总结 1.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基本概念:食品安全性评价是运用现代毒理学理论,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阐明食品或食品中的特定物质的毒性及其潜在危害,预测人体接触后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性质和强度,提出食用安全风险和预防措施的一门技术。 细菌性污染:致病菌、条件致病菌、非致病菌 生物性污染 霉菌和霉菌毒素污染:黄曲霉菌毒素、镰孢菌毒素、麦角中毒、变质甘蔗中毒、水果中的展青霉毒素、玉米中的伏马毒素、寄生虫和虫卵污染 2.食品污染的主要类型农药污染 金属毒物污染 化学性污染n-亚硝基化合物污染 多环芳香烃 外源性异物 物理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 3.剂量-反应曲线:①直线型:反应强度与剂量呈直线关系②s形曲线型③u形曲线型:剂量与反应呈u型关系④抛物线型:剂量与反应呈非线性关系⑤指数曲线型 化学结构脂肪族烃类

化学基(烃、羟、酸、酯、氨基) 分子饱和度 4.影响毒性作用 的主要因素 构型 化学物质的结 构与理化性质纯度:纯度越高毒性越大 脂/水分配系数 电离度 理化性质挥发度和蒸汽压 分散度 生物体因素对毒作用的影响 生物体差异:种属品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等 染毒方式给药途径:吸入,经口、经皮、腹腔注入,静脉注射,气管注入等 化学物质的浓度和容量 化学物质的存在介质 温度和湿度 环境因素对季节和昼夜规律 毒作用的影响动物笼养形式 化学物质的联合作用:相加协同增强拮抗作用

5.实验动物:指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经人工饲养繁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的应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和检定的动物实验动物要求有4个要素:遗传背景明确(根据遗传特点的不同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封闭群杂交群);对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施控制(根据对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控制程度将实验动物分为4个等级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无菌动物gf);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由人工繁育而成的动物;使用目的和范围明确 6.3r理论及其在食品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替代replacement在保证实验结果可靠的前提下使用非生命材料代替有生命材料用低等代替高等动物用部分组织器官代替整体动物 减少reduction指实验中通过反复利用或不同实验连续使用一批动物相对减少动物的数量尽量减少实验中动物的痛苦 优化refinement通过优化试验设计在做动物试验过程中要做动物试验伦理审查减少试验使用动物的数量减少非人道试验程序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应用:在不使用活的脊椎动物进行试验和其他科学研究的条件下用离体培养的器官、组织细胞培养物及提取物等代替动物;用数理化方法模拟动物进行研究;用数学和计算机模型模拟;尽量使动物一体多用;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尽量使用高质量动物;做好实验设计和统计学计算;改善试验设施条件,提高动物试验质量;在动物试验设施中使用光纤和电子等仪器,减少动物的痛苦

水库下采煤的安全性分析优选稿

水库下采煤的安全性分 析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水库下采煤的安全性分析摘要:水库下采煤一方面要确保煤矿井下安全,同时还要保护地表水资源和水库坝体的安全。根据水体下采煤的技术理论,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煤矿具体的地质采矿条件,进行了上覆岩层破坏高度的计算、地表移动和变形的预计,从而对水库水体下采煤的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价和论证。结果表明:各工作面开采以后,上覆岩层中导水裂缝带发育的最大标高与基岩顶部边界之间有较厚的基岩岩柱,即导水裂缝带不会波及到地表水水库。同时,根据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结果,分析了各工作面开采对水库坝体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确保水库下安全采煤。 关键词:水库;堤坝;水体下采煤;采动损害 国内外水体下采煤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各主要产煤国家在海下、河流下、湖泊下、含水的松散层和含水的岩层下、人工修建的蓄水工业建筑物下、充水的巷道与采场下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开采工作。英国、日本、加拿大、智利和澳大利亚还成功地进行了海下采煤;美国则非常重视长壁开采对地表河流甚至小溪的影响。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广,不仅平原地区、丘陵和山区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各类水体下压煤量也很大[1-2]。长期以来,我国积累了丰富的水体下、湖泊下及河下的采煤经验[3-4],水体下采煤技术已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我国在各类水体下,已安全采出超过2亿t煤炭,如我国已在淮河堤下采煤取得了巨大成功[5],龙口矿区已经成功地进行海底下采煤等。

水体下采煤技术是涉及到采矿、地质、岩石力学等多学科领域[6-7]。研究水体下采煤技术的目的是实现水体下的安全采煤。根据地质采矿条件及开采方案设计,进行综合计算、分析和评价,可以为实现水体下安全采煤提供技术保证。因此,正确评价和分析水体下采煤的安全性,实现水体下的安全采煤,对于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缓解矿井采掘接替紧张的矛盾、保护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郑州煤电(集团)公司米村煤矿26扩大区地表有一水库,该水库是影响26扩大区安全开采的主要水体。水库下采煤一方面要确保煤矿井下安全同时还要保护地表水资源。为确保在此水体下安全采煤,采前必须对水库下采煤的安全性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本文在收集现场地质采矿资料和有关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米村煤矿具体的地质采矿条件,对水库水体下采煤的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和论证。 1地质采矿条件及水库情况 1.1地质采矿条件 米村煤矿26扩大区地面标高为+272.5~+280.6m。走向长200~1050m,倾向长340~590m地质储量约2.58Mt,可采储量约2.19Mt。该采区地面西北高,东南低,沟谷发育,黄土覆盖层较厚。采区整体为一单斜构造,无大的断裂构造,地质条件简单。含煤地层为石炭纪、二迭系含煤岩系。开采煤层为二1煤,上限标高–20.0m,下限标高–118.0m,煤层厚度为1.7~12.31m,平均为6.25m,倾角为8°~12°。上覆岩层主要

创新安全性评价工作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安全管理编号:LX-FS-A14099 创新安全性评价工作全面提升管 理水平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创新安全性评价工作全面提升管理 水平 使用说明:本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安全相关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山东省济阳县供电公司担负着全县工农业生产及53万居民生活供电任务。拥有110千伏变电站4座,35千伏变电站11座,主变总容量342100千伏安。目前,济阳电网形成了以110千伏线路为主网架,35千伏线路环网供电,调度灵活,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坚强电网。 不断吸收先进的科学管理经验,提高执行力,把安全制度正确及时地贯彻到基层,以确保企业安全健康持续发展,是县供电企业探索的重要课题。20xx

营销部安全性评价总结

市场营销部安全性评价总结 根据公司关于开展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为了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分析我部门在安全工作中的各类难点、薄弱环节的源头起因,把握住安全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作好超前预防和控制,按照要求以基层班组为主体部门综合汇总的模式开展安全性评价活动。通过评价弥补管理上的不足,逐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高设备健康水平,缩小差距,有效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 2012年12月底接到地电公司《国际电力安全性评价通知》后,公司领导十分重视这项工作,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召开了安全性评价工作的专项会议,对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将这次工作搞好进行了部署,使本项工作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程序紧凑、有条不紊。在会上立即成立了安全性评价领导小组,由公司第一责任人任组长,主管生产、营销经理任副组长,各部室主任、安全员为成员,并下设生产设备、安全生产管理、劳动安全和作业环境三个评价小组,负责督促、指导和协调安全性评价工作,并制定了安全性评价的实施办法、具体要求和时间

安排,为安全性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通过本次自评价,使部门及班组各级人员实现了一次对安全规定及技术规程的再学习,通过对相关设备的评价,查规程、查资料、核对现场与资料信息。更使我们在生产设备、劳动安全和作业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也有设备管理、营销管理方面的,也有对规程理解和安全管理方面的,我们将把这些问题分类落实,逐步整改,在生产设备管理上抓细,在劳动安全和环境管理上抓实。 1、生产设备:农村电网,电气测试设备管理等方面评价重点放在对设备的运行参数、状态参数、检测数据等信息量的分析判断上,同时强调对运行管理、技术管理和反措落实等方面,存在问题3项,目前已开始逐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2、劳动安全和作业环境:劳动安全,作业环境,交通安全,防火防爆,防汛,抗震等方面评价重点是主要放在生产工器具和作业环境是否符合安全条件;重大自然灾害抗灾、减灾措施和紧急救援预案的落实;相关的现场规程制度和现场安全措施的健全并认真贯彻执行方面,存在问题5项,已着手落实

水库下采煤的安全性分析

水库下采煤的安全性分析 摘要:水库下采煤一方面要确保煤矿井下安全,同时还要保护地表水资源和水库坝体的安全。根据水体下采煤的技术理论,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煤矿具体的地质采矿条件,进行了上覆岩层破坏高度的计算、地表移动和变形的预计,从而对水库水体下采煤的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价和论证。结果表明:各工作面开采以后,上覆岩层中导水裂缝带发育的最大标高与基岩顶部边界之间有较厚的基岩岩柱,即导水裂缝带不会波及到地表水水库。同时,根据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结果,分析了各工作面开采对水库坝体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确保水库下安全采煤。 关键词:水库;堤坝;水体下采煤;采动损害 国内外水体下采煤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各主要产煤国家在海下、河流下、湖泊下、含水的松散层和含水的岩层下、人工修建的蓄水工业建筑物下、充水的巷道与采场下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开采工作。英国、日本、加拿大、智利和澳大利亚还成功地进行了海下采煤;美国则非常重视长壁开采对地表河流甚至小溪的影响。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广,不仅平原地区、丘陵和山区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各类水体下压煤量也很大[1-2]。长期以来,我国积累了丰富的水体下、湖泊下及河下的采煤经验[3-4],水体下采煤技术已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我国在各类水体下,已安全采出超过2亿t煤炭,如我国已在淮河堤下采煤取得了巨大成功[5],龙口矿区已经成功地进行海底下采煤等。

水体下采煤技术是涉及到采矿、地质、岩石力学等多学科领域[6-7]。研究水体下采煤技术的目的是实现水体下的安全采煤。根据地质采矿条件及开采方案设计,进行综合计算、分析和评价,可以为实现水体下安全采煤提供技术保证。因此,正确评价和分析水体下采煤的安全性,实现水体下的安全采煤,对于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缓解矿井采掘接替紧张的矛盾、保护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郑州煤电(集团)公司米村煤矿26扩大区地表有一水库,该水库是影响26扩大区安全开采的主要水体。水库下采煤一方面要确保煤矿井下安全同时还要保护地表水资源。为确保在此水体下安全采煤,采前必须对水库下采煤的安全性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本文在收集现场地质采矿资料和有关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米村煤矿具体的地质采矿条件,对水库水体下采煤的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和论证。 1地质采矿条件及水库情况 1.1地质采矿条件 米村煤矿26扩大区地面标高为+272.5~+280.6m。走向长200~1050m,倾向长340~590m地质储量约2.58mt,可采储量约2.19mt。该采区地面西北高,东南低,沟谷发育,黄土覆盖层较厚。采区整体为一单斜构造,无大的断裂构造,地质条件简单。含煤地层为石炭纪、二迭系含煤岩系。开采煤层为二1煤,上限标高–20.0m,下限标高–118.0m,煤层厚度为

第十一章 水体下采煤技术

第十一章水体下(上)采煤技术 水体下(上)采煤特点 (1)水体下(上)采煤对地表变形量的大小关心较少,主要关心破裂岩体是否触及到水体;(2)保护对象一般来说不是水体而是矿井本身; (3)水体是一整体,只要破裂带触及到水体,就会使水大量溃入井下,淹没矿井,因此水体必须作为整体加以保护 矿区水体主要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大类 潜水位:潜水面上任意点的绝对标高称为潜水位标高 潜水面:潜水所具有的自由表面称潜水面 从对水体下采煤的要求出发,将采空区上覆岩层按破坏程度划分为三带:垮落带、裂缝带和整体弯曲带 导水裂缝带:冒落带、裂缝带合称导水裂缝带 导水裂缝带分为四个区:垮落性破坏区、严重开裂区、一般开裂区、微小开裂区 影响覆岩破坏规律的因素 (一)覆岩力学性质和结构特征 (二)煤层倾角 (三)采煤方法和顶板管理方法 (四)开采面积 (五)开采厚度 (六)时间因素 (七)重复采动 水体下采煤技术措施:留煤柱、处理水体、开采措施 一、留设安全煤岩柱 目的:使导水裂缝带不触及水体或触及水体但不会使水大量涌入井下,达到安全采矿的目的。安全煤岩柱:在水体和矿层开采上限之间留设一定垂深的岩层块段和矿层 安全煤岩柱可分为:防水安全煤岩柱、防砂安全煤岩柱和防塌安全煤岩柱 1.防水安全煤岩柱 在水体底界面至矿层开采上限之间所留设的防止水体中的水溃入井下的煤和岩层块段称为防水安全煤岩柱 2.留设防砂安全煤柱 在松散弱含水层底界面至煤层开采上限之间为防止流砂溃入井下而保留的煤岩层区段称为防砂安全煤岩柱 3.留设防塌煤岩柱 在松散粘土层或已经疏干的松散含水层底界面至煤层开采上限之间设计的用于防止泥砂塌入采空区岩层区段称为防塌煤岩柱 二、水体处理措施 (一)疏降水体 (二)处理水体补给来源

安全性评价汇报材料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安全性评价汇报材料 篇一:安全评价报告 滨州学院第三餐厅三楼 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1.概述 1.1评价依据 1.《安全标志及使用导则》gb2894-20XX 2.《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20XX 3.《企业员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 4.《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64-89 5.《餐饮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范》Db42/T413-20XX 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XX 7.《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50058-1992 8.《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04-20XX 9.《消防法》20XX年10月28日修订 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XX

11.《燃气管道设计规范》gb50028-20XX 1.2评价目的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安全评价,对学院餐厅在业务活动中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指出安全隐患,提出补充和完善的对策、措施、建议,以提高经营过程的安全程度,满足安全运营的要求,保证人的安全,更加完善餐厅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减少和避免事故的发生,特作此报告。 1.3评价范围 本次评价仅对滨州学院三餐三楼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将餐厅建筑、厨房燃烧 设备、液化气的应用以及消防设施存在的问题作为课题内容研究的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并进行评价,并不涵盖餐厅内食品安全的评价。 凡涉及该项目的消防问题,以当地消防部门验收意见为准;由改建、扩建引起现有设施的改动或地址变更等不包括在本评价范围内。 本次评价报告有效期一年。 1.4评价程序 本次评价程序如图所示。 2.学校餐厅基本情况 2.1餐厅基本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