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论水

孔子论水

孔子论水
孔子论水

孔子论水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译文:

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 ”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 因为这无疑是在观照自身啊! ) ”

孔子论水

孔子一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中蕴涵有丰富的水文化因子。孔子通过对水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或从社会、历史的层面,或从哲学思辩的角度,或从立身教化的观念出发,来阐发对水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进而以此来把握、认识人生、社会和自然世界的规律。

一智者乐水

孔子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水为何被孔子这样的智者所乐呢?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水的各种自然形态——不论是波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不论是涓涓细流还是浩浩荡荡,不论是清水一泓还是烟波浩淼,都能让孔子这样的智者流连忘返,赏心悦目。同时,水还能洗掉人们身体和心灵的污垢,让人的身心保持一种净洁清明的状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朱熹《四书集注》)。就是说,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而“智者不惑”(《论语·子罕》),捷于应对,敏于事功,同样具有“动”的色彩,而且水的各种自然形态和功用,常常给智者认识社会、人生乃至整个物质世界以启迪和感悟。

关于孔子乐水的事实,在许多历史典籍中都可以找到记载。《论语·先进》告诉我们这样一件事:一天,孔子饶有兴致地问围坐在自己身边的几位得意弟子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纷纷慷慨陈词,表达了自己不凡的理想和追求。惟有曾点(曾皙)与众人的志向相左:“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说,当春天来了,穿上舒适的春装,相约上五六成年人,六七少年人,结伴到沂水里去游泳,然后在凉爽宜人的舞雩台上吹吹风,大家悠哉游哉地玩个痛快,之后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家。这

番话显得很没有抱负,没想到却得到了夫子的赞同:“吾与点也!”意思是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呀!

从孔子师徒以上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信息:第一,曾点所描绘的这种美妙的境界,正是孔子一生孜孜追求和憧憬的大同世界的气象——天下太平,社会安定,国家富强,人民过着丰衣足食、自由幸福、安祥惬意的美好生活。第二,新近大自然,与之不离不弃,融为一体,正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在孔子看来,在家乡的沂水中沐浴净身、净心,分明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乐事。尽管孔子德行高尚,被后人奉为圣人,但他同时也是个有血有肉的率真之人。而他所生活的空间,则是个礼崩乐坏、污秽纵横的社会,尘世俗务免不了要污染他的心灵,而肉体本身也会时时生出污垢,让人感到肮脏难受。于是他便常在清洁的水中沐浴,洗涤身心,让心灵一尘不染,恬静惬意,让身体洁净清爽。这是言内之意。而言外之意则是“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因而对曾点所表达的从容开朗的精神境界,孔子自然会“叹息而深许之”。

孔子的“乐水“,还表现在他偶尔也把失意之情寄托于水波之上——“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感慨就可说明这一点。人生在世,不如意之处十有八九。怀有大济社稷苍生宏志的孔夫子,学识渊博,道德高尚,而他所开创的儒家学说,在当时的社会确有广泛的影响,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孔子的学说特别是他的政治主张却不受当时的统治者的欢迎。为了推行自己的“儒家之道”,孔子曾率领众门徒周游列国,所到之处常常与冷遇和奚落相伴——“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困于陈蔡,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戚戚然以至于死。”(《列子·杨朱》)如此悲惨的境况,不能不使孔子无数次地黯然神伤,终于不平则鸣,喊出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巨大牢骚。事实上,孔子绝不想真的隐逸在苍茫的大海中,过道家所谓的“逍遥游”生活。这牢骚话不过是老人家“干七十余君无所遇(《汉书·儒林传》)的无奈与感慨。尽管挫折多多,他依然汲汲奔走于列国之间,以求实现他的道德政治理想,而“不知老之将至”。不过,孔子此言却为后世仕者指示了一个基本的行为方向,即当仕途失意时,就想乘桴入海,绝弃尘缘。然而,又有几人真能做到呢?难怪唐人张说在流配钦州(今广西境内),来到南海时,会发出“乘桴入南海,海旷不可临”的感叹。看来,如果不是真心想作隐士,仕途失意之情靠大海是抹不平的。

关于孔子“乐水”的情况,《孟子·离娄》说孔子“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荀子·宥坐》、《说苑·杂言》、《韩诗外传》、《孔子家语》等均有孔子回答他的学生子贡关于为什么“君子见大水必观焉”问题的记载。这些记载在具体内容上也许与事实有出入,但孔子特别喜欢水的事实是千真万确的。而且孔子的“乐水”,绝不仅仅是陶醉、流连于水的自然之趣,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水的深入观察和体验,从中领略人生的真谛。也就是说,他对水的感悟和思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构建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大厦为切入点。如《韩诗外传》对孔子“见大水必观焉”的原因有过一大段的解释,大意是:水滋润万物而无私,似德;所到之处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似仁;由高处向低处流,舒缓湍急皆循其理,似义;奔腾向前,冲过千山万壑,似勇;有深有浅,浅可流行,深者不可测,似智。由此可见,孔子不满足于纯粹的观赏自然,而是试图沟通水之美与人类道德精神的内在联系,以探求水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并由此推衍出儒家立身处世的道理和准则。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对水的社会化、道德化认识,正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孔子尤其重视道德教化,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主要是一种道德学说。而水这种物质世界普遍存在、人类须臾难离的物质,恰恰具有孔子阐发其道德思想的深厚底蕴。水的许多特征“似德”、“似仁”、“似义”、“似勇” “似智”等等,确与儒家的伦理道德有着十分相近的特征,因而为孔子和儒家的“智者”、“君子”所愉悦。于是,孔子便顺理成章地把水的形态和性能与人的性格、意志、知识、道德培养等联系起来,这时,水也就成了体现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感性形式和观念象征,成了儒家文化的道德之水、人格之水。孔子的这种比德论的水之审美观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许多思想家都以此来看待水之

美。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荀子·宥坐》)在孔子对水满而覆的感叹中,我们分明又得到了“满招损,谦受益”的警示。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人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孟子·离娄上》)清濯缨,浊濯足,这本是水给予人们最便利、最直接的恩惠,但孔子却从这个简单的事实中,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人生道理: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忠奸善恶、荣辱祸福主要取决于自己。

二“逝者如斯夫”——孔子的运动观

奔流不息的川水不但令孔子赏之悦之,而且还引发了孔子无限的哲学情思。一次孔子站在河岸上,望着滚滚不断奔流的河水发出了“逝着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的感叹。这是孔子对消逝的时间、人事与万物,有如流水般永远留不住而引发的哲思,它既有因时光流逝、功业未成而导致的深沉感喟,又具有对时间、永恒、变化等物质运动的抽象哲学问题的沉思带来的哲学感悟。

从第一层面上说,的确,时光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青春终会老去,万事万物都将成为流水般的匆匆过客。面对短暂的人生之旅,作为天地间渺小如草芥的人又怎样度过这一生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这是雄才大略的一代枭雄曹孟德,面对飞逝的时光,发出了人生苦短、功业未成的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尽酒》),这是一代大诗人李白诠释“逝者如斯”的又一种人生态度,饱含着悲观、消极与无奈。“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注》),这是毛泽东对“逝者如斯夫”的理解,表现的则是一种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笔者以为,这种领悟最能体现孔子的“逝者如斯夫”的本质内涵。孔子是让人们效法滔滔东流之水不舍昼夜、勇迈古今之不断前进、不断进取的精神,努力以有限的生命之水融注于无限的人生事业之河。在这方面,孔子本身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尽管怀瑾握瑜的他为了弘扬儒家之道到处碰壁,但依然如奔流的川水一样执着地、义无反顾地追求着人生的“正道”。从第二个层面讲,“逝者如斯”给孔子及后人的哲学启悟是:物质运动犹如流水,是在空间进行的,而这种运动的不舍昼夜,永不停息,又是它的时间表现形式。孔子不仅朴素地认识到一切物质都处于运动中,而且以川流不息的水为喻,说明了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而运动主体是流水一般客现存在的物质,这种物质的运动,是自然而然的,一切由物质的天性决定。

李泽厚先生认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生的执着,对存在的领悟和对生成的感受。孔子没有去追求超越时间的永恒,而是把永恒和超越放在当下既得的时间中,置于当时的政教伦常和构建社会秩序的目标下。一切都在流变,“不变的一”即永恒的本体就是这个流变着的物质世界本身(见《美的历程》)。在这种哲学背景下,孔子运动观中倾注了浓厚的社会和人生情感,并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去了望、了悟和发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规律,形成了进化论鲜明的思想。

关于自然的进化,孔子提出了许多观点,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就是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更替,昼夜旦暮的转移、万物的生生不息,新陈代谢,这些都是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进行的,而不是“天”的意志和安排。再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

后凋也”(《论语·子罕》),“迅雷风烈必变”(《论语·乡党》),“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等,都是从运动的角度论述自然的变化状态。在孔子眼里,自然世界上到日月星辰,下到草木燕雀诸物,都处在运动之中。

关于人类的进化,孔子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前进的,社会制度也处于不断变革之中。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又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夏礼”、“殷礼”、“周礼”,都是指社会制度。这种制度在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中,既有继承性,又有损益和发展。孔子的这种“百代可知”的历史损益论,指出了历史的运动是前进的、发展的运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充分证明了孔子这种历史发展观点是十分正确的。就人类本身而言,孔子也充分肯定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论语·子罕》)孔子还现身说法,从他本人的经历和人生经验肯定人的发展和变化,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三“中庸”思想的形成主要来自先民治水的启示

“中庸”是孔子综合自然、人类社会历史和现实经验提出的一种择优方法论的概念。它是辩证法与系统论思想的原初形态。孔子认为,“中庸”是处理问题最好的方法,所以盛赞“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所谓“中”,指“允执厥中”(《论语·尧曰》),即“正道”公允,其反面是“过”和“不及”,二者都是走极端的邪道。“庸”即常,常道,指规律。“中庸”,指办事要“时中”,通俗地说,就是要切合时宜,把握分寸,实事求是地选择能够中道的好办法和解决问题的好途径。孔子以“中庸”为处世要旨,强调人们在思考判断问题时要“执中”。后世儒士奉中庸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圭臬。

那么,中庸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呢?一方面,是水的自然形态给孔子以直接的启发。“中”者,水流之中线也。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中庸”思想的形成,与古代先民对治理水患的经验教训总结与认识紧密联系。在上古时期,最紧迫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同洪水作斗争。洪水,是古代先民的天敌,治理水患,是中国的一大历史特点,传说中女娲积炉灰止洪水的故事,表明了我国从母系社会开始就同洪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到了唐尧虞舜时代,中国依然是“洪水滔天”。为了解救人民的苦难,尧命鲧治水。鲧一味采用“堙”(土挡、堵塞)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不仅没有平治水患,反而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鲧死后,禹继承了鲧的治水事业,并吸取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以疏导为主的办法,带领人民经过十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引导洪水顺低地、河流而注之海,平定了千百年来的洪水灾害。到了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堤防已普遍存在,且已成为人们与洪水斗争的主要手段。有了堤防,遏制洪水的主动性大大增强了。由治水过程中鲧的“堙”,到大禹的“疏”,再到春秋时“堤”的大量出现,标志着治水理论和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堤”也是“堙”,但堤防的“堙”与鲧采用的“堙”有质的区别,是从单纯消极的防洪进入到积极防洪的飞跃。同时,“疏”与“堙”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采用哪种治水方法为主,要因时、因地制宜。治水理论和实践中呈现出的“堙——疏——堤”的辩证发展过程,给孔子的理论思考以极大的启迪,使他深刻认识到:人类要去征服和改造自然,必须优选、探索成功的正道。这就为“中庸”方法论的出台开拓了道路。另外,历史上周厉王采取堵塞民口的“弥谤”政策,导致于无声处起惊雷,国人动乱的事实,使孔子和许多有识之士从中得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流尚不可塞,民口岂能去堵的警示。加之孔子所处的观念社会中,“有为”与“无为”的激烈思想斗争,以及孔子教学实践中的体会等,孔子金声而玉振之,将其集中起来,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从而提出了“中庸”的思想。

另外,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赞颂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伟大历史功绩,缅怀他“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论语·泰伯》),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的奋斗和奉献精神,并奉大禹为“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的仁人、圣人。这一方面表达出孔子对大禹那样的英雄圣王的崇敬,也说明孔子已从思想上把除水害、兴水利的治水活动视为治国安邦的大事。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许多文化思想的产生过程中,水无疑给了他许多深刻的启示和感悟。不论是自然之水的形态、性质和功能,还是古代先民治水的伟大实践,都为孔子的理论思考和创造提供了宝贵的营养和源泉,也大大充实和丰富了他的文化思想。赞同80| 评论(3)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 1、鸣鼓而攻: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2、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3、不舍昼夜:舍:放弃。不分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4、从井救人:跳到井里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现多比喻冒险救人。 5、呆若木鸡: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6、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7、金人三缄: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8、孚尹旁达:指玉的色彩晶莹发亮,比喻品德高尚纯洁。 9、成仁取义: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10、夏虫不可以语冰: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11、表里如一:表:外表;里:内心。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12、彻上彻下:彻:贯通。贯通上下。 13、目无全牛: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

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14、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很不一致。 1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喻目光短浅,仅视眼前利益,而不知后患能随之而来。 16、唇亡齿寒: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17、盗亦有道:即使是当贼的,也有他们的所谓“行为规范”。 18、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19、浸润之谮:指中伤他人的谗言逐渐发生作用。 20、大而无当:原意为“东西很大但没有什么用处或者用处不大不适合”,后引申为“夸大而不合实际,‘形容不着边际’”。 21、名正言顺:指名分正当,说话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22、披发左衽: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23、鼓盆而歌:后以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 24、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 25、出何典记:诘问见于何书,有何根据。借指无稽之谈。 26、蜗角之争:成语释义比喻为了极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争执。

孔子论水阅读答案

[标签:标题] 篇一: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毕业语文试卷及答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试卷 时间:12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爱的同学,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希望你能从容面对,发挥自己最佳的水平。 祝你成功! 一、口语交际 进入六年级后,学习压力渐渐加大了。可每次捧起心爱的课外书,沉浸其中,都会让自己 收获许多。但是有的同学过于沉迷,耽误了学业;有的家长认为读闲书作用不大,也极力反对。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你想对沉迷其中的同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想对极力反对的家长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想对自己说:________________ 。(如用上格言警句就更好了。) 一、下列带点字容易读错,请你在正确的音节下面打“√”。栗子(lìsù)摩平(m āmó)含糊(húhù) 寺院(sìshì)计较(jiǎo jiào) 养.....尊处优(chǔchù).二、选择合适的汉字填空。 厨橱震振 ()窗()艺( )柜( ) 奋( )颤()慑三、按提示要求填空。 吕戴邱陶 1、按音序排列,以上姓氏中,姓排第一,姓排最后。 2、按姓氏笔画从少到多排列,顺 序应为、、、。3、如果按部首查字法,“戴”字应查部,书写时最后一笔是。四、请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带点字的恰当意思,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解: A.剖开 B.消除 C.解释D.明白、懂 E.押送 二、基础乐园 ①儿童不解.春何在()②注解.()③押解.()2、老A 年岁大 B 有经验;老练 C 陈旧D.经常 E.很;极①少年易老.学难成()②老.脑筋③炒股老.手()五、先补充词语,再根据要求选一选。 ()()画栋万()()新张灯()()百()成()()()共赏()()绕梁见()知()()空见() 上述成语中,我们可以用、来赞美俞伯牙的《高山流水》、贝多芬的《月光曲》;我们可以用、来赞美老舍笔下的老北京的春节。六、根据要求写句子。 1、把下面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王阿姨工作繁忙。王阿姨坚持每天晚上去培训班学电脑。 2、春天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试着写一写。 春天从天外轻盈地飞了回来,化作雏燕和云雀;春天从地里悄悄地冒了出来,化作草叶和 芽苗; 春天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根据提示或情境填空。1、把下面的名言或诗句补充完整。(1)言必信,()。《论语》 (2)()全不怕,要留()在人间。(于谦)

浅谈孔子的思想

浅谈孔子的思想 历史纷纷扰扰,当今世人对孔子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孔子在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仍然没人能动摇,随着历史的变迁,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沉淀。孔子被后人称之为至圣,这就证明了在后人心中地位之高。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理论政治家。他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后人。 孔子思想核心为“仁”,这个字看似简单,而其内涵丰富。孔子在讨论中没有明确指出“仁”的具体含义,而我们在读《论语》时或多或少可以从中体会到“仁”的含义,然后汲取所需,用以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增强自身的修养。孔子所说的“仁”包罗万千:在上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由此推及亲友邻居等;其次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再者要注意人际交往中的换位思考,做事不要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孔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他的思想仍有许多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意思就说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了。这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末期适用,在相对和平的今天仍然适用。不论时间流向何处,“孝”是永恒不变的话题。“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意思是:仁人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遇到有名利的事情就退后。这虽然不被广为接受,可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谦让的美德。中华民族向来愿意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也和儒家思想密不可分。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迫别人去干,自己不愿意承担的责任不能逼着别人去承担。这是为人处事的大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责任感的体现,做到这点,我们就能融洽相处,相互尊重和支持,矛盾就会减少。这同是也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教育上,孔子的影响更是突出。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在一个战乱频繁,教育不被重视的时代,这是不可低估的数字。而我们现在大多数人也间接当了孔子的学生,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在影响着我们。

孟子的人性论

孟子的人性论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目 录 摘 要 (1) Abstract (1)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1) (一)时代的要求 (1) (二)继承与创新 (2) 二、孟子人性论的内容 (2) (一)何为人性 (2) (二)人性的本质 (2) 三、孟子人性论的意义 (2) (一)对当时的意义 (2) (二)对当代的意义 (3) 参考文献……………………………………………………………………………… 4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各派思想纷纷出现,儒家思想也在那个时候诞生了,孟子作为儒家大师之一,他的思想的产生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也是在孔子基础上的发展,更是自身对儒家思想的一次创新,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初步完成了对儒家思想的构建,而且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找到了理论依据,即人性本善,并且在善的基础上使“仁”的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不仅促进了当时儒家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孟子;人性;善;和谐社会 Abstract: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 of ancient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political ideas, Confucianism also at that time was born, mencius as one of the Confucian master, his thought is not only the request of the ages, but also i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Confucius is an innovation of Confucianism itself,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thought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not only did he initially completed the building of Confucian school, and find the core of the Confucian "benevolence" as theoretical basis, namely human goodness, and on the basis of good make "benevolence" to further expand the thought of,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China also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words:Mencius; Human nature; Good; A harmonious society 浅谈孟子人性伦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一)时代的要求 孟子生活在东周战国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纷乱复杂,政治上无非是各个诸侯国之间你打我拒,目的就是为了扩大疆土、富国强兵、称雄天 下,然而伴随它产生的各派的思想对于诸侯就复杂的多了,究竟那个可以令他们实现目标,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这样描写孟子与孟子所处的时代的,“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时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

和孔子有关的成语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 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 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 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 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 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 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 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 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 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 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

孔子论水

孔子论水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基本译文 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泛指江海)一定会驻足观看,是什么缘故呢? ”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犹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犹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犹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犹如君子擅于改造事物;将水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犹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犹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回,一定要东流入海,犹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这就是为什么君子观江海必驻足的原因了。(此论乃中华千年文化传承的精髓,望能够观此论者拟比自身,其实水最值得学习的还是能够将万恶沉淀,与人以善) 岁月如同流水,不舍昼夜地流逝。告诉我们:做人要像水那样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具有真君子的品性。 若“水”,无疑是至仁,至善,至德,至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如水人生,随缘而安。做人如水: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能包容万物,本身却非常的纯静;做事如山:要踏踏实实的做事,像山一样稳重,像山一样给人以信任!做人像水。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都是因为它柔美、滋润。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关于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以礼法为良法善治之法,以中道为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为良法善治之政,以乡治为良法善治之基,以刑罚为良法善治之剑。而“中道”则一以贯之于其他几方面之中,成为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传统中华法系中的“中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中和”。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和谐、和合、和衷共济、和而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词。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将自然、

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大系统,“中和”便是这个系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一种基本状态。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天人之间,都是和为贵。这种观念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中。对于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立法偏私等等,古人将其斥为恶法、败法、非法之法,皆因这些法背离了中和。法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稳定器,它所维护的是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稳定性是法的基本属性之一。“中和”之道求统合、求和谐、求稳定的价值取向正与法的这一属性和功能相契合。 二是“中正”。中,含有适当、适度、公平、准确、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等内涵。正,意为端正、公正、合规矩。程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可见,中道即是正道。中正而不偏颇是中道的又一基本义,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这也正是法的基本价值和属性。孔子主张博施济众、忠恕爱人、立人达人,反对聚敛和不教而杀;认为治国理民重在导德齐礼、宽严相济;要求统治者“使民以时”,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提出“政者,正也”,强调执政者首先要正己,言行合规范,秉公办事。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下有道”,“有道”,即有仁道,仁道也就是“正道”,亦即“中道”,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 三是“时中”。如果前面两层讲的是静态的中道,那么,这里讲的就是动态的中道。“中和”的稳定、和谐、平衡、秩序,“中正”的适宜、公平、公正,不是绝对不变、静止不动,也不是因循守旧、掩盖矛盾,而是在动中求稳、在变中求衡、在发展中求正。这一原则可称之为“时中”。时中,就是依“时”而处“中”。“时”是流变不居,“中”是持守正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按照社会发展、时代前进和事物变化的实际情势去把握正确之道。“时中”绝非与时俯仰、随波逐流、媚世取容的处世哲学。“时中”包含着审时度势、把握时

浅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核心

浅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核心 Abstract: Confucianism is the mainstream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including a lot of great thoughts , “benevolence” is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among them , occupying the center position . “ The ritual” and “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part in Confucius’s thought. “benevolence”and them constitute the great thought system of Confucius’s . Key words: Confucianism benevolence the ritual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摘要 :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据着中心的统治地位,而“礼”;“中庸”等思想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仁”共同构成了伟大的孔子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孔子思想礼中庸仁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人。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孔子的思想影响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乐” 孔子思想形成的具体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和当时社会中逐渐形成的。从他所处的战争频繁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可以知道“礼”在当时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话题。“礼”是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是

有关孔子的经典名言

有关孔子的经典名言 孔子思想是中国人民的道德标准,它形成于人的善良本性,表现为人的处事行仁,无论是读过书还是没读过书的人,都会用孔子思想衡量一切人,衡量一切事;要求一切人,要求一切事。下面是为您整理的有关孔子的经典名言,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出处:论语 2. 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处:论语 3.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4. 故君子居易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作者:孔子 5.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处:论语 6. 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处:论语 7.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出处:论语 8.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9.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10.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作者:孔子 11.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2.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13.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14.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出处:论语 15.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出处:论语 有关孔子的经典名言【热门篇】1.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出处:论语作者:孔子 2.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3.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5. 未知生,焉知死? 6.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7.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作者:孔子 8. 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9.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0.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出处:论语 11.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2.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3.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作者:孔子 1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处:论语 15.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出处:孔子家语 有关孔子的经典名言【经典篇】1.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出处:论语

赞美孔子的文章

赞美孔子的文章 【篇一:赞美孔子的文章】 作文网小编为你精选的作文: | | | | | 我心目中的孔子一 我们都没有见过孔子却都听过孔子说过的话,从孔子的话语中我们 学会了狠多的道理,也懂得了一些待人处事的方法。孔子及弟子的 语录《论语》被称作是我国的国学经典,很多的将《论语》单独列 为一个学科。综上这些都可以看出孔子在我国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那么在你的心中孔子又是怎样一个形象了。人无足赤,虽然孔子也 有一些不被人理解小缺点,但他所映射的光辉形象却能够将一切都 照亮,在写你心中的孔子作文的时候切勿用批评的口吻去写,而是 用赞赏的语气去写。下面是由作文栏目为你带来的我心目中的孔子 作文,能够对你的写作带来帮助。 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一 二千五百多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 的衣角,但风中的这位老者依旧一丝不苟,这种庄严在风动的夕阳 中与相邻的泰山辉映在一起,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他就是万世师表,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每一位伟人的诞生,都伴随着天将降大任前的磨砺与洗礼。孔子的 一生无疑是一次人世间的苦行。他出身于曾经的贵族,却必须面对 家族没落的现实,他创造了以仁为本的思想,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 世事。年少的贫困并未泯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的未曾动摇过他那 不去的斗、志,晚年的离丧也没能阻挡住他思想的升华!是他让中 华民族成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为中华若干年后各个盛世的腾飞积 蓄了雄厚的知识力量。 这位慈祥的老人,不仅告诉他的学生以及他身后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交给了世人学习的方法。大的方面能 够治国经世,小的方面可以净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义和礼来阐 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来传播仁的观念。学习方法上要温故知新,要举一反三,在细微处体现出伟人不朽的智慧光辉! 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发展而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 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被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

论语复习资料三: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课为政以德(会考篇目) 一、本题意在引导我们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在思考中加深认识。 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不同,但要注意避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个重点。 二、此题意在通过词义的深入探究正确把握文意。 “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取得一致。 三、此题意在对《论语》中的重要概念给予关注。 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可以在总结归纳孔子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等)的基础上,以法家的法治思想与孔子这里的德治思想作简要对比。 第二课克己复礼 一、此题意在联系相关材料.对材料进行综合思考。 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核,这个内核就是仁。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12.1章)。1.2章用孝弟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弟,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这样,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2.8章,17.21章);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二、此题意在注意区别原始的孔子和后世改造过的“孔子”。 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孔子在他处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19章)的话。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 孔子是我国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随着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从他的教育思想中可以得到不少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以下是 ___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的启示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既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也带来了大学教育剧烈转型和深刻变化。要落实育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和人的需求发生的变化,正视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存在的偏差,从更新思想观念入手来开创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他的教育思想观念“温故而知新”,或许有益于我国高等教育界正在求索的改革创新。 一个新型社会当它步进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不能不对自己民族的精神及进行。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不可否认,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教育思想观念有糟粕和消极的东西。只要我们摆脱形而上学的,以历史唯物的辩证,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社会人生精论和富有哲理的箴言,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获得借鉴和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的源点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他主张仁政德治,社会各阶层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以“和为贵”,促进人和、家和、国和、天地人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品德高尚、博学多才、和谐的人。他以“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等理念,致力于育人,借以来推动社会的全面和谐。这种力主促进和谐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本文只能针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作简要介绍。 1.德者本也,笃信躬行。 “德治”是儒家的思想,强调道德教化,反对单靠政令刑罚治国。在育人上,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即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达到完善。明确指出“大德者必受命”,“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德其名,必得其寿。”“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即只有品德高尚才能承担大任,得到地位、名利、人们的信任和长寿。这里显示出功利性,但只要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这种功利追求是合乎人之常情的。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学”的基础和前提。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指

孔孟荀人性论之内在意蕴

孔孟荀人性论之内在意蕴 第24卷第l期 V o1.24NO.1 平原大学 J()URNAL()FPINGYUANUNIVERSITY 2007年02月 Feb.2007 孑L孟苟人性论之内在意蕴 邓文涛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孔子人性论蕴含的是孟,荀人性论之争的思想渊源.孟,荀人性论的分歧主要在于他 们对人性概念内涵的界定不同.作为儒家思想的忠实代表,其人性论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一样的,即 善.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对立仅仅是表面现象,而不是本质,实际上二者相辅相成,以一种理性的张 力,共同构成儒家人性观的理论双翼. 关键词: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88—3944(2007)01--0054—04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关注的重大问题,历来争 论不休.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都以孔子人性论为思想渊源.他们对人性概念作出了各自的规定,存在着既对立又互补的内在逻辑关系,这使得作为整体的儒家人性学说充满内在的理性张力.考察孔孟苟的人性论,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儒家人性学说的根源,表现和实质. 长期以来,学界一直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苟 子的”性恶论”是中国人性论史上的首创.但是,追本溯源,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都是以孔子的人性论思想为渊源的.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较早论述了人的本性问题,提出了着名的”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命题.这里,性是指人之本性,”性相近”,意即人在本性上是相近的;习,是指道德习染,”习相远”,意即人的本性因习染不同, 便渐渐地相差很远了.的确,初看起来,孔子的”性 相近,习相远”这一命题并没有直接确认性善性恶. 但如果细究孔子的人性思想,这一命题无疑包含相当深刻而又丰富的内涵. 一 方面,性与习对举,证明性是先天获得的,而 不是后天习得的.这种先天获得的”性”又具有超越

与孔子有关的常见成语

与孔子有关的常见成语 1、色厉内荏sa lì nai rěn 〖释义〗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2、言不及义yán bù jí yì 〖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杀身成仁shā shēn ch?ng r?n 〖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后生可畏h?u shēng kě wai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5、任重道远、死而后已:ran zh?ng dào yuǎn 〖解释〗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任重道远 6、举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见贤思齐jiàn xián sī qí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zhī zhǐ w?i zhī zhī,bù zhī w?i bù zhǐ 〖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出处〗《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孟子的人性论

目 录 摘 要.............................................................................................1 Abstract (1)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1 (一)时代的要求 (1) (二)继承与创新 (2) 二、孟子人性论的内容 (2) (一)何为人性 (2) (二)人性的本质 (2) 三、孟子人性论的意义 (2) (一)对当时的意义 (2) (二)对当代的意义………………………………………………………………3 参考文献……………………………………………………………………………… 4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各派思想纷纷出现,儒家思想也在那个时候诞生了,孟子作为儒家大师之一,他的思想的产生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也是在孔子基础上的发展,更是自身对儒家思想的一次创新,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初步完成了对儒家思想的构建,而且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找到了理论依据,即人性本善,并且在善的基础上使“仁”的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不仅促进了当时儒家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孟子;人性;善;和谐社会 Abstract: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 of ancient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political ideas, Confucianism also at that time was born, mencius as one of the Confucian master, his thought is not only the request of the ages, but also i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Confucius is an innovation of Confucianism itself,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thought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not only did he initially completed the building of Confucian school, and find the core of the Confucian "benevolence" as theoretical basis, namely human goodness, and on the basis of good make "benevolence" to further expand the thought of,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China also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words:Mencius; Human nature; Good; A harmonious society 浅谈孟子人性伦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一)时代的要求 孟子生活在东周战国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纷乱复杂,政治上无非是各个诸侯国之间你打我拒,目的就是为了扩大疆土、富国强兵、称雄天下,然而伴随它产生的各派的思想对于诸侯就复杂的多了,究竟那个可以令他们实现目标,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这样描写孟子与孟子所处的时代的,“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时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 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和。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其一,孟子不被当时的诸侯王所任用,商君是法家的代表,吴起也有一半的思想是发家的,孙子是兵家的代表,可见在当时儒家思想并不占主导地位,各个诸侯所施行的政策也与孟子所学不同,各地杀伐不断,人民生活困苦,由此孟子在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其二,孟子治国之志无法实现,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书中阐述了他的思想要领,修齐治平之道皆在其中。 (二)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有关孔子的资料

有关孔子的资料: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 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 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 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 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 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 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孔姓。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 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 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有关立冬的民谚: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老子和孔子的比较

孔子与老子 说起孔子和老子,我就想到高中上课时历史老师讲的一个故事。话说那时候孔子一心想向老子学习,一次孔子去拜谒老子,询问老子近来修道进展如何?孔子正准备洗耳恭听,不想老子却张嘴大笑道:“你看我这些牙齿如何?”孔子莫名其妙地看了看老子的牙齿,他的七零八落,早已参差不全了。这时候,老子又伸出自己的舌头问:“那么,我这舌头呢?”孔子仔细看了看老子的舌头眼前灵光乍现,连夸老子先生学识渊博果然名不虚传。那么,老子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他张开嘴让孔子看他牙齿,意在告诉孔子:牙齿虽硬,但是上下碰磨久了,也难免残缺不全;他又让孔子看他舌头,意思是说:舌头虽软,但能以柔克刚,所以至今完整无缺。这个思想在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中也有体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河中的流水虽然柔软,但面对前方的山石,它却能穿山破石,最终把山石都抛在身后,这不是和人的舌头一样的道理吗?其实,在听这个故事之前,我以为孔子和老子不会有什么交集的,因为他们一个是讲究入世的儒家,一个是讲究出世的道家,两者思想是截然不同的。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阅读面的增广,再来看孔子和老子,发现他们除了有一些明显的不同点外,还有着不少相同点。下面就来先讲讲他们之间的相同点。 1、人际关系 他们在面对人际关系上都反对纷争对抗,主张和谐共处。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仁”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孔子重积德,认为“仁”是最重要的最高的道德规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在告诉人们要懂得和他人和谐相处,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的身上。儒家由爱自己家人出发到爱所有人的“仁者爱人”的理论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准则,被视为人伦关系和谐有序的基本伦理规范。这些思想尽管带有等级森严的封建色彩,但却反映了古时候的人们追求和谐的人伦关系和尊重他人的利益、价值、意志与愿望的人本主义精神。他的这种思想被现代人所推崇,建设和谐社会正是他的这种“仁”的思想。 老子同样这样认为,不仅人要和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也要讲究一种和谐。而他的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正如一句话说得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2、治国问题 老子和孔子都生活于中国历史上大动乱、大变革的春秋时代,他们面对的都是衰微的周王朝,并且统治秩序日益败坏,诸侯之间争战不休,统治者荒淫无道,对百姓横征暴敛,老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这样同样的时代背景使拥有大智慧的他们产生了同一个治国思想,那就是反对君主专制独裁,反对暴政,实现天下安治,这是他们的共同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孔子说过“学而优则仕”,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政,这是他积极入世的思想,要以天下为己任。对于如何安邦治国,如何为政,孔子有其独到的见解,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孔子认为消除动乱、实现安治最重要的是正名。在孔子看来,社会动乱无序,正是因为乱了名分,没了秩序,所以要“正名”,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只有先做到“修身”,才有可能使得国家安定,统治者更应如此。 老子和孔子一样怀有安邦治国的抱负。那么老子的思想不是“无为”吗?其实老子说的“无为”并不是毫无所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目的,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手段而已。虽然老子和孔子治国的方法不一样,但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想实现国家的安定统一,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不正是如此的没有纷扰的吗? 3、天人关系 孔子和老子都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连,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和谐。“天人合一”是儒家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的信念。儒家认为,人是大自然中的一群生命体,是属于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不应该随心所欲地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支配自然。人必须学会尊重自然,爱惜自然。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应把人类放在大自然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主张人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和谐一致,天、地、人一体化。要知道天地万物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若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所以我们对待天地万物应该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 老子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认为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我们要懂得尊重自然。老子的“道”是一种尊重生命和自然的伦理观,它要求人们的活动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阐述了这个观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