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梳理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梳理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梳理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梳理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梳理

第四单元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文学常识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燕园三老”之一。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2.文章思想内容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3.重点词语

颠沛流离(diān pèi ) 商酌(shāng zhuó)累赘(léi zhuì) 朦胧(méng lóng)

拖沓(tuō tà) 妥帖(tuǒ tiē) 譬如(pì rú)

修润:修改润色。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商酌: 商量斟酌。

朦胧:不清楚,模糊。文中指一种美学境界。

累赘:不必要,麻烦。

拖沓:不爽快,不简洁。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颠沛流离: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流离:离散、流落。

4.重点问题

(1)文章通过一系列事件,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哪两种品行?

答:①待人厚。体现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过人之处。

②律己严。通过叶先生有关自己无法当面指摘他人短处的一次发言。表现其“使人自重”的“德的力量”。

(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基数词。)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底,达到,动词。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③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今义:特别,副词。)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治学的人、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道 ①有碑仆道(道路,名词) ②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 2.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 3.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 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 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 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 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4.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5.之 ①而卒葬之(代词,这里)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 ③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及答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重点难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知识链接】 1.走近作家作品 张中行:(1909-2006.2.24),原名张璿,字仲衡。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193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吹牛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中学、大学教师,副刊编辑、期刊主编。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2.题目解读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3.知识建构 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典型的例子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 4.字词: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省临川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祐四年(1037),全家始定居于江宁(今南京市)。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考中进士。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开始推行新法。次年十二月拜相,继续推行新法。因为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 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晚年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稗类钞》等。 二、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名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4.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6.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7.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9.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0. 则或咎其欲出者。(咎: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责。) 1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误。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14.往往有得。(得:动词用作名词,收获) (三)特殊句式 1、文言固定句式: (1).有怠而欲出者。(有一个……的人。) (2).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3).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2、省略句:

【K12学习】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整理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整理语文 版 第22课《答谢中书书》 一、文学常识 陶宏景: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康乐,即谢灵运东晋著名田园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二、重点字词 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2、晓雾将歇歇:消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三、重点句子翻译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

辉映。 夕阳欲颓,沉鳞竞跃。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主要问题 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中心思想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 始舍. 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 名. 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 有泉侧. 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 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 好游者亦不能穷. 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 而其见. 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 盖其又深,则其至. 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 火尚足以明. 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 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者,何可胜道也哉。 ●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 1. 其.孰能讥之乎. ? (难道……吗?) 2. 何.可胜道也哉. ! (哪里……呢!)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 1.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2.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3.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状语后置句 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 1.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义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三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知识盘点

第四单元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一、文学常识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重点字词 1.重点字 草率.(shuài)生疏.(shū) 商酌.(zhuó)恳.切(kěn) 譬.如(pì)朦胧 ..(méng lóng) 累赘.(zhuì)拖沓.(tà) 颠沛 ..流离(diān pèi) 2.多音字 shuài(草率)tiáo(调解) 率调 lǜ(效率)diào(调动) 3.形近字 率率领疏疏远酌商酌 卒兵卒蔬蔬菜醉喝醉 譬譬如帖妥帖悔后悔 壁墙壁贴粘贴诲教诲 耻耻辱朦朦胧扭别扭 职职责蒙蒙人纽纽扣 联联合檬柠檬钮按钮 4.重点词 修润:修改润色。 商酌:商量斟酌。 天坛:这里指北京市的天坛公园。 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沾溉:浸润浇灌。 搀和:掺杂混合。 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5.相关成语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已欲而立人,已欲而达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三、重点句子 ⒈叶圣陶先生于一九八八年二月十六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剖析:这段话表明了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以及作者得知这个消失后的心情。除夕之日,鞭炮齐鸣,本是热闹非凡、欢天喜地的日子,作者却得知叶先生的离世的消息,顿时心里悲伤不已,响亮的鞭炮声在作者看来,都罩上了悲哀的色彩。 2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剖析:作者根据自己对叶圣陶的了解,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论语》上的话,并和孔子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孔子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叶圣陶却做到了。敬仰之情不言而喻。 3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剖析:这段话讲述的是吕叔湘看到叶圣陶在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从中收到教育,并将应用在以后的写作中。“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表明了叶圣陶对吕叔湘的影响之大。 4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剖析:这段话写的是叶圣陶送客时的情景。从“阻拦”“无论”“一定还是”“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等词语表现出叶圣陶送客时候的真诚。直到晚年卧病在床,别人和他告别时,他虽然行动不便,但是还举手打拱,口中不断地说谢谢。从中体现出他的热情和有修养。 5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剖析:这句话是叶圣陶的写作观。写文章要像人说话一样,即写话。要求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 四、结构层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五、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修改文章、送客、复信和会上发言等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叶圣陶作为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形象,号召我们学习这种叶圣陶这种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可贵的精神风貌。

游褒禅山记 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 1.读音 褒禅(chán)庐冢(zhǒng)漫天(màn)谬误(miù) 窈然(yǎo)咎(jiù)相之(xiàng) 2.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 (2)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尽头) (4)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照明) (5)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艰险遥远的地方)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用法,使……错;传:动词活用为名词,流传的文字) (7)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8)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活用为名词,到的地方)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使动用法,使……昏惑) (10)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11) 则或咎.其欲出者(责备) (12)夷.以近(平坦) 3.特殊句式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 (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省略句) (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4.整理“其”和“观”的意义和用法 其 1、其下平旷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则或咎其欲出者 4、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择其一二扣之 6、其皆出于此乎 7、其孰能讥之乎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1代词山2代他们3代那个4代自己 5 代其中的 6句首副词表揣测大概7副难道8副一定9假设连词如果 观 1、古之人观于天地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3、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4、大王见臣列观 5、坐井观天 1、观察 2、景象 3、景象 4、一般的台观即章台 5、观看

人教版七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及答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重点·难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预习·交流】 1.走近作家作品 张中行:(1909-2006.2.24),原名张璿,字仲衡。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193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吹牛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中学、大学教师,副刊编辑、期刊主编。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2.题目解读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3.知识建构 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总结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总结 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 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 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 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 由仰而俯;景物形象: 由显而微;景物状态: 由静而动;时间交代: 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 表现一年之美, 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 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 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谢公

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 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 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 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 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 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 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 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 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 知识点总结 ]相关文章: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 二、词类活用 1. 始舍于其址。 2. 名之曰褒禅。 3. 有泉侧出。 4.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6. 而其见愈奇。 7.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 火尚足以明也。 9.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侧:名 词作状语,在一侧。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特殊句式 (一) 判断句 ①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 气) ②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 ③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者,……也) ④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 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 ⑤ 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二) 倒装句 1 ?状语后置句 ①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 ?定语后置 ① 有穴窈然。 (三) 省略句 ① 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②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③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④ 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四) 文言固定句式 ①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② 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③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四、重点语句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2.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人教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学习目标 1.略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把握课文内容。 2.精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3.赏读课文语言,领悟作者简洁的表达,体会真挚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作家作品先知 1.叶圣陶(1894—1988),原名,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家、家、家和家,有“”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火灾》《线下》等。 2.张中行,原名,著名、家、家。主要从事、及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逸人、至人、”。许怡评价他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 3.叶圣陶先生和张中行先生是的先驱,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逝世了,与叶老亦师亦友的张中行先生的悲伤不言而喻。张中行先生敬仰叶圣陶先生的,对叶圣陶先生的风格和文风深以为然,对叶圣陶先生以身作则、鞠躬尽瘁追求充满敬意,对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深重的苦心感同身受。在叶圣陶先生逝世之后他写了一篇性的文章,就是《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草率.() 生疏.() 商酌.()恳.切 () 譬.如() 朦胧.() 累赘.() 拖沓.() 妥帖 ..()诲.人不倦 () 不耻.下问 () 鞠躬尽瘁. ()颠沛 ..流离() 三、略读课文 1.概括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的哪些事情。 2.根据以上分析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四、精读品味 1.请同学们精读课文,找出关于叶圣陶语言描写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分别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什么精神? 2.通过品析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哪些感人精神?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

十七、游褒禅山记 一、通假字 无 二、古今异义 ①) 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④(古义:不同寻常。今义:特别, 副词。) ⑤ 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道 ①有碑仆道(道路,名词) ②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 2.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 名,名词作动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

3.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 后“其”,代词,代好游者)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 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 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 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 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 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4.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 词)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 “而”,表并列) 5.之

①而卒葬之(代词,这里)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 ③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 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焉 ①于是予有叹焉(兼词,于此,对这件事) ②而人之所罕至焉/ 然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 的地方)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侧面、从旁边) (二)名词作动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 命名、取名)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 (三)形容词作动词 ①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曾参加编写《汉 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 外说禅》《说梦草》等。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 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故事背景 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 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 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 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 放手让张中行编。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 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三、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③—⑧):写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第四部(⑨):谈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问题解疑 1. 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 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3.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 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 的确有过人之处。 4.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 的认可的。结构上,引起下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起过渡作用。 5. “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 不同意恢复。”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 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6.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 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与 人告别时的真 诚,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中待人厚的特点。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清单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欣赏 答谢中书书 南朝齐梁·陶弘景 教材原文 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以课下注释为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 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文章中心】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中的一部分。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感。 一、重点字词 1.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 古义:__________ 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 古义:__________ 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五色交辉. 辉: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作名词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奇:______________[F] 3.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实是欲. 界之仙都 4.其他实词 (1)答谢中书书. 书:______________[F] (2)山川之美. 美:______________[F] (3)古来共.谈 共:______________[F] (4)高峰入.云 入:______________[F] (5)清流见.底 见:______________[F] (6)四时俱备.... 四时:____________ 俱:______________[F] 备:______________[F] (7)晓雾将歇.. 将:______________[F] 歇:______________ 知识盘点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

高三年级 高中语文必修2课内文言文挖孔训练(三) 说明:本练习考查的是第三单元的文言字词。请解释加点的字 ......,翻译划线的句子 .......,注 意活用和句式。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 ......,不懂之处做出标志 ........。. 9.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 ..()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 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 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 ()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 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 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名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4.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6.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7.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9.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0. 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责.) 1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复习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 翻译全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 二、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今义: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今义: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今义: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今义:5.于是余又叹焉。古义:今义: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今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今义:三、一词多义 1.道 ①有碑仆道 ②何可胜道也哉? 2.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八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大全集锦

八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大全集锦 八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大全一 一、文学常识 1、陶宏景: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 2、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东晋著名田园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二、重点字词 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2、晓雾将歇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三、重点句子翻译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主要问题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 7、“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8、“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 9、“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八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大全二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生字词、成语运用习题【部编版七下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生字词、成语运用习题【部编版七下第13课】 一、课后读读写写: 修疏.shū商酌.zhuó恳.切pì朦.累赘.zhui 别沓.tà妥.帖tuǒ诲.耻.下问chǐ颠沛.流离pèi 以身作则.zé 二、多音字、形近字注音: 多音字: 累:累.赘léi累.积lěi劳累.lèi 别:别.离bié别.扭biè 率:草率.shuài效率.lǜ 形近字: 蒙.眬méng朦.胧méng 恳.切kěn开垦.kěn 诲.人不倦huì悔.恨终身huǐ 憔悴.不堪cuì鞠躬尽瘁.cuì 三、词语解释: 重点课下注释: 【修润】修改润色。 【商酌】商量斟酌。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补充词语: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鞠躬尽瘁】不辞辛苦,勤勤恳恳,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拖沓】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不简洁。 四、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譬.如(pì)修润.(rùn)累赘.(zhui) 叶圣陶.(táo) B.拖沓.(tà)妥帖.(tiē)悲哀.(āi)丁卯.年(mǎo) C.触.及(chù)恳.切(kěn)监.督(jiān)颠沛.流离(pèi) D.感慨.(kǎi) 草率.(shuài)告辞.(cí)诲人不倦.(huǐ) 【答案】D【解析】 D“诲”应读“huì”。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拖沓.(tà)生疏.(shū)商酌.(zhuó)诲人不倦.(juān) B.草率.(shuài)晦.涩(huì)牵涉.(sè)自顾不暇.(xiá) C.恳.切(kěn)冗.长(rǒng)累赘.(zhuì)颠沛 ..流离(diān pèi) D.譬.如(pì)朦胧.(nóng)搀.合(chān)鞠躬 ..尽瘁(jūgōng) 【答案】C【解析】A.诲人不倦(juàn)B.牵涉(shè)D.朦胧(ló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修润生疏商酌诲人不倦 B.恳切譬如蒙胧不耻下问 C.累坠别扭拖沓颠沛流离 D.妥帖恳切累赘以身作则 【答案】A【解析】B.朦胧C.累赘D.以身作责 3、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庆节来临之际,春华街道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召开了一次廉政教育会议,要求 全街干部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正风肃纪,过好假期。 B.新春佳节,我们一家人津津乐道 ....地谈论着春晚的精彩节目,共享天伦。 C.对于外界的流言,他只是付之一笑 ....,毫不在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