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汉语惯用语

浅谈汉语惯用语

浅谈汉语惯用语
浅谈汉语惯用语

自学考试对外汉语专业(第二学历)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汉语惯用语

作者:

所在单位:

指导教师:

大学

20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3)

前言 (4)

一、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特征和理解 (5)

(一)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特征 (5)

(二)汉语惯用语的理解 (5)

二、汉语惯用语的形式分类 (6)

(一)按内容划分 (6)

(二)按形式划分 (7)

三、汉语惯用语的特点及对第二语言的启示 (7)

(一)汉语惯用语的特点 (8)

(二)汉语惯用语对第二语言的启示 (9)

四、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摘要】惯用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作为与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并列的熟语,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单位。惯用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棱镜,它可以折射出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点,对惯用语文化内涵的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汉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惯用语作为熟语的一部分,在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用简单的词语,表达丰富的含义,渗透于中国人的日常口语交际中,汉语惯用语在日常交际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惯用语用词少而含义丰富,容量大,可谓用语经济而收效大。不但可使语言生动、活泼、形象,而且可使语言含蓄幽默,意在言外。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许多专家学者对惯用语性质范围结构运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尝试用文化语言学的方法来研究惯用语,通过对惯用语的语义特征、形式分类及其综合特点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有助于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还可拓宽我们了解社会和文化的视角。所以,了解惯用语的特点及意义,可以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应用中更好地去应用。

【关键词】惯用语特征形式意义

前言

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着大量的习惯用语。习惯用语也称习语、习用语、惯用语等。阅读时,常会看到“眼中钉”“钻空子”“耳边风”等之类的词语。惯用语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后凝固下来的一个特殊的词汇组成部分, 它最重要的特点是一个惯用语的意义并不等于构成该惯用语的各成分意义的相加, 而是整个短语具有比喻、引申等意义。它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意义上都具有很强的凝固性、稳定性, 在稳定性的基础上又有灵活性, 并以简短的形式包含丰富的内容。作为所有语言的共性的一个特点就是每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惯用语现象。惯用语广泛存在于人类语言中, 在普通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要用惯用语,这种现象沉淀于常用语言中。

惯用语是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结构简短精炼,形象鲜明,运用灵活,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表达方式。惯用语不但在口语中频繁使用,而且在小说,戏剧,电影,曲艺里,甚至在政论,新闻报导中也都相当普遍地使用着。在日常交际中,一些常用的用语日益固定化,人们把这些用语当做现成的语言材料来使用,一般都是脱口而出,不必临时组织,它通过比喻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具有生动形象性和特有表现力。本论文将浅谈一下汉语惯用语的特征分类及特点。

一、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特征和理解

(一)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特征

1.语义的双层性。汉语惯用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语义的双层性,它除了字面意义外,还有比喻引申的意义,“对不起”、“陪不是”、“风和日丽”等因为没有深层次的比喻引申意义,它们就不属于惯用语。“交白卷”字面的意思是“上交问题完全未经回答的空白卷子”,而深层意义是“完全没有完成任务”。又如“露马脚”从字面意义概括“马不知什么原因露出了蹄子”,而它的深层次意义是“人无意中露出了真相”。还有“敲竹杠”“走后门”等,它们被称为惯用语。

2. 语义的变异性。所谓变异性是指惯用语的整体含义往往不是其组成成分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两者之间差异较大,是不等值的。“惯用语的字面意义大多是它的语源意义,一旦成为惯用语之后,字面意义往往不起作用,抽象性的虚指义或泛指义才是它的实际意义。”如“穿小鞋”的整体含义不能理解成“穿尺码小的鞋子”,而应跨越字面意义解释为“挟嫌报复,暗中给人以刁难,约束或限制”惯用语的语义生成大部分具有明显的变异性,这种变异性往往是借助比喻或引申的方式来实现的。如“阳关道”、“背黑锅”“、开空头支票”、“分水岭”等都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段完成的,而“炒冷饭”、“抢手货”、“小儿科”等是通过引申的修辞手段完成的。此外,惯用语语义还可通过对比、夸张、节缩、婉曲、藏词等修辞手段来完成。

(二)汉语惯用语的理解

由于惯用语的字面意义与其比喻意义之间不等值的特点,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 首先要解决的是对惯用语的语义理解问题。而惯用语的语义理解是指对其比喻意义的激活。西方关于惯用语比喻意义理解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不可构造的观点, 认为惯用语在心理词典中是以整词的形式表征的, 惯用语的比喻意义的理解是一个提取过程; 第二类观点是构造观点, 认为惯用语在心理词典中是分解存储的, 惯用语的理解是一个构造过程。不管惯用语的理解是提取过程还是构造过程, 惯用语在心理词典中是整体表征还是以节点的形式分布表征, 我们必须注意到惯用语的理解过程因各种影响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影响惯用语的比喻意义理解的因素主要是熟悉性、透明度、预测性和语义分解性。熟悉性是指对惯用语熟悉的程度; 透明度是指惯用语的字面意义与其比喻意义之间的联系的紧密程度; 预测性是指当只看见组成惯用语的一部分单词时, 对惯用语比喻意义的预见程度; 语义分解性指的是惯

用语每个组成成分意义对理解惯用语比喻意义的单独贡献。但实际上每个因素都与对惯用语的熟悉程度有关, 所以在第二语言教学中, 必须要帮助第二语言习得者建立惯用语词典, 只有储存了一定数量的惯用语, 才有可能在具体语境中准确理解惯用语的比喻意义。建立惯用语词典要从词汇教学入手, 掌握词的各种搭配关系, 同时模仿、强记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惯用语的结构大部分具有凝固性, 不能随便替换,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要求学生进行整体意思的把握。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惯用语, 最后才算真正掌握了地道的汉语。

二、汉语惯用语的形式分类

(一)按内容划分

汉语惯用语, 从内容上看, 可以分为四种:

一种是利用其比喻意义的。比如“敲边鼓”, 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有从旁边敲鼓助威的动作, 但作为惯用语的“敲边鼓” ,意思是以此打比方:好象从旁边敲鼓一样帮人说话或助威。同样的意思在朝鲜语中不采取这样的比喻, 而采取“扇簸箕”“摇扇子”等说法。

又一种是利用其夸张意义的。比如“蒙在鼓里, , 是比喻被人欺瞒, 自己好象被包在鼓里, 对有关的事情一点也不知道。但人怎么会被包在鼓里边呢 这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事。因此, 这是“言过其实”的夸张性说法。又如“忙得脚打后脑勺” , 人再忙的东奔西走也不可能达到“脚后跟碰到后脑勺”的地步。

第三种是使用惯用词的。这种惯用语的内容主要决定于惯用词的含义。比如“跌了一个狗吃屎” , 这里的“狗吃屎”是汉语中特有的惯用词, 它表示身体向前跌倒的姿势 含有嘲笑之意。这个词只能和“跌”“爬”等几个有限的词搭配, 不能自由运用。这就区别于一般的惯用词。又如“吃了个闭门羹”。我们知道, 所谓“羹”是用蒸、煮等方法作成的糊状食物 如豆腐羹、鸡蛋羹。但“闭门羹”是什么样的食物呢,原来不是吃的。它也是汉语中特有的惯用词, 表示客人遭到拒绝不能进门时碰到的那种“冷遇”。这个词通常只能跟“吃”一词搭配。汉语中这种惯用语也不少, 如“摔了个仰八叉”、“仰八义”表示身体往后跌倒的姿势,“踢了个倒栽葱”、“倒栽葱”表示摔倒时头部先着地,“趴了个嘴啃泥”、“嘴啃泥”表示摔倒时脸部着地等等。严格来讲, 这些惯用语也可以根据惯用词的含义分别归入前两种, 即归入利用比喻的或夸张意义的惯用语。

第四种是利甩整体意义的。前三种惯用语都有浓厚的形象色彩, 但这种惯用语, 一般讲形象色彩不浓, 没有比喻、夸张之类的成分。但这些惯用语的意义也不能理解为几个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而应该把整个词组当作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其习惯性的含义。例如“她有人家儿了”不是指“有几个住户” , 而是指女子已经订了婚,“有两下子”不是指“有两次” , 而是指有本领, “刮脸皮”不光是用手指头在自己脸上划, 而且还表示对方不知羞耻。这些反映在惯用语中的丰富多彩的含义涉及各种风俗、习惯, 如果不有意识地去学习, 是很难掌握的。

(二)按形式划分

汉语惯用语, 从结构形式上看, 又可以分为两种, 即谓宾结构的和非谓宾结构的。

一、谓宾结构的惯用语这种惯用语很象谓宾关系的自由词组, 在“谓”、‘宾”两个组成部分之间可以插人定语或补语成分。但擂人这些成分之后, 其基本意义和特殊语感仍然不变。如:出风头—出了点风头打退堂鼓—打了个退堂鼓,和稀泥—和什么稀泥,打哈哈 开玩笑 —打他的哈哈,拍马屁一拍了谁的马屁,打游击—打了三年游击,唱高调—唱了那么多的高调,背黑锅—背了一辈子黑锅,摸老虎屁股—摸他们的老虎屁股,跑龙套—跑了十年龙拿,这种惯用语的灵活性不仅表现在谓宾之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 而且表现在请宾结构有时也可以改变, 但其墓本意义和特殊语感仍然不变。例如 “穿小鞋”可以说成 “给你小鞋穿”、“开玩笑’,可以说成“这种玩笑开不得”“坐冷板凳”可以说成“冷板凳坐了一整天”。然而象“哭鼻子”、“爱面子”、“利地皮”等惯用语, 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其结构形式。汉语中这种结构的惯用语最多、最丰富。

二、非谓宾结构的惯用语主谓结构的 耳朵软手软, 口毒嘴硬、手紧心细这种结构的惯用语在主、谓两个部分之间可以插人其他成分,而基本意义和特殊语感仍然不变。例如“耳朵够软的了”气心真毒”等。如:一言堂一锅粥一个心眼儿,手底下眼皮底下一刀切,一场空好说话儿凉了半截,一边倒蒙在鼓里,这种结构的惯用语一般没有什么灵活性, 不能改变其结构,中间也不能插进其他成分。除了上述结构的惯用语, 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 如:行行好硬碰硬老着脸皮,一步一个脚印儿一个萝卜一个坑,吹胡子瞪眼脸红脖子粗等等。

三、汉语惯用语的特点及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一)汉语惯用语的特点

1.口语色彩浓

惯用语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典籍文献、寓言神话、宗教用语、行业用语、方言、外来语以及谚语、成语、歇后语的省略等等,惯用语主要来源于群众口头语言,是口语语体的一种分支,因而清新形象,通俗易懂是它表达风格的主要特征,如“卖狗皮膏药”,它的同义说法是“说得好听但实际上是骗人的行径”,我们在日常生活表达这个意义时往往用前者,是因为惯用语表达生动贴切。又如“三七二十一”是由乘法口诀引申转化来的,其同义说法是“任何情况”,如:“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吃饱饭再说”,实际上表达的是“管他发生什么情况,先吃饱饭再说”。前者的语感既含蓄又活泼。惯用语的语体色彩是口语性的,它经常出现在口头表达中,而不是书面场合。例如:“这个班的学生喜欢抱团儿。”不能说“全国人民抱团儿”。

2. 稳定中兼具灵活性和自由度

惯用语的灵活性主要是指惯用语在使用时可以发生结构和构成成分上的“变异”,也就是可以进行内嵌或扩展,语序可以移动。这种“变异”主要表现在以动宾关系为组合方式的惯用语上。

(1)惯用语中间可以插入成分。如“考试前他开了一个月的夜车”中的“开夜车”,“哥哥为他背了二十年的黑锅”中的“背黑锅”,“他一来就摆出理论家的架子”中的“摆架子”。

(2)惯用语语序可以改变的。如“夜车不要开得太晚”中的“开夜车”。

(3)惯用词中有的动宾式可以换。如“拖后腿”中的“拖”可以说“拉、拖”;“泼冷水”中的“冷”可以说“凉”;“脚踩两只船”中的“踩”可以说“踏”。马国凡、高歌东在《惯用语》中指出,惯用语作为一种固定词组,从意义到结构都是完整的、统一的。惯用语和成语一样,都是固定词组,结构上都有定型的特点,如:“开夜车、穿小鞋、吹牛皮”等。这主要是指惯用语在使用时可以发生结构和构成成分上的“变异”。以“开夜车”为例,我们可以说“开了几天夜车”,也可以说“开什么夜车,早点休息吧”,还可以说“考试前夜车别开得太多”。从例句中可以看出,惯用语具有离合性,就是可以进行内嵌或扩展,语序可以移动,虽然形式上有所变化,但意思都没有变化。

3.惯用语具有一定的色彩意义

惯用语中蕴涵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价值趋向,因此具有鲜明的褒贬色彩。据钱理在《现代汉语惯用语研究》一文中对《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中的惯用语考察结果统计,含贬义色彩的惯用语所占比例达到62%,如“耳边风、喝西北风、红眼病、拉下水、笑面虎、马屁精、吹牛皮、唱高调、穿小鞋、拍马屁、翘尾巴、钻空子”等,中性的较少“打开话匣子”,褒义的惯用语更少,如“传家宝、打抱不平、好样的、没的挑、打着灯笼也难找”等,只有少数的惯用语其感情色彩是中性的,如“开夜车、开绿灯、车轮战”等”。

4.传承与消亡相统一

正如所有的语言一样,惯用语也在不断地传承、发展,而有些则会因为离我们的生活相距甚远免不了被逐渐淘汰,如“胶皮饭碗、甩袖子”等。但是,大多数惯用语会被直接流传下来,如“出洋相、闹笑话、马后炮”等。也有部分惯用语在流传的过程中会多少发生一些变化,但基本意思是不会改变的,如“走后门、打圆场”等。

(二)汉语惯用语对第二语言的启示

由于惯用语的字面意义与比喻意义不等值的特点。所以,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对语义理解的问题。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惯用语的理解过程因各种影响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影响惯用语的比喻意义理解的因素主要是熟悉性、透明性、预测性和语义分解性。熟悉性是指对惯用语熟悉的程度;透明度是指惯用语的字面意义与其比喻意义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预测性是指当只看见组成惯用词的一部分单词时,对惯用语比喻意义的预见程度;语义分解性指的是惯用语每个组成成分意义对理解惯用语比喻意义的单独贡献。但实际上每一个因素都与对惯用语的熟悉程度有关,可以说对惯用语比喻意义理解最重要的还是熟悉与否,这里的熟悉既包含了惯用语字面意义,也包含了惯用语比喻意义。所以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接触、熟悉惯用语,帮助第二语言习得者建立“惯用语词典”。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老师经常担心学生听不懂而避开使用惯用语,特别是在初级阶段,实际上惯用语的教学并不是要等到中高级阶段再开始,因为从构成惯用语的词汇来看,并不一定都是生僻的,如“半边天”、“走后门”、“白开水”、“丢面子”、“出洋相”、“吹牛皮”等都是由最常用的汉字与词汇构成的,在教学中无须回避。在平时的教学,尤其是口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一些惯用语,来活跃课堂气愤,充实教学内容,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惯用语词典”。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掌

握、运用惯用语,最后才算真正掌握了地道的汉语。从语法上来说,偏正结构的惯用语一般可以按一个词,主要是名词来处理,在句中常常充当名词所能充当的成分,其搭配也是固定的,如可以说:小王是个马大哈。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因其具有灵活性,难以掌握和运用.如“开夜车———开了一个月的夜车”,“钻空子—————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等等,不管形式怎么变,从语法功能上来说,语和词有相同的一面,都可以充当句子的某个成分,作主语,作谓语,或作宾语,或作定语,或做状语,或作补语,它实际上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惯用语本身作为词的等价物的根本属性,它们依然保持者“宾不离动,动不离宾”的语法和语义的既定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对惯用语的内部结构形式做简单分析,对已经具有一定语法知识的中高级留学生来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让他们明白其语法特点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加强“熟练度”,熟练之后也就可以“生巧”了。

我们在第二语言习得者的教学中,必须强调惯用语感情色彩与语用环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样式.惯用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果我们在惯用语的教学中结合中国文化的内容讲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起来容易得多,更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跳龙门”取自鲤鱼跳过龙门就可以变成龙的传说,以前用来比喻科举及第,现在多比喻大大改变了原先比较低的地位或身份。如果老师介绍一下中国文化中对“龙”的重视,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另外,惯用语属于熟语,很多惯用语都来自日常生活,因此口语性强是它最大的特点。陈光磊先生曾说过:“如果要考察惯用语的语源,大多属于俗语源性质。”正是基于这一点,惯用语的交际语境一般都是非正式场合。比如,在一次非常正式的新年招待会上,老师称赞一个女留学生的男友很绅士,这位留学生居然当着男友的面骄傲地说:“他得了气管炎。”不难想象,在这种正式的场合,被女友当众称为“气管炎”这位男人有多么难看!老师又会有多么尴尬!讲解惯用语,我们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学会恰当使用达到交际自如的程度,所以我们要在以意义为先导的前提下设置语境,进行交际训练。如:讲“半瓶醋”要讲清说别人时含贬义,用在自己表谦虚;讲“炒鱿鱼”时,告诉学生这个词语只限于对工作人员使用,不对学生使用,并以此设置语境,进行训练,让学生在练习中去体会。对于偏正结构的惯用语因其搭配是固定的, 对于留学生来说不算复杂, 而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因其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令留学生难以掌握和运用。因此第二语言教学中, 除了要重视惯用语语义的理解, 还要注

意惯用语的语法运用。惯用语作为词库与句法的中间部分, 体现了语言行为的程式化。要地道地表达不仅要学会能生成无限句子的规则系统, 而且还要学会背语串和词汇化了的句干, 这也意味着在第二语言学习中, 模仿和记忆是必不可少的。在授课过程中应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 在学生理解其语法特点后多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加强熟悉度。

四、结论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汉语惯用语含有丰富的人文、风俗、礼仪等百科知识内容,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是比较复杂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惯用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汉民族是具有古老文化渊源的民族,丰厚、悠久的文化传统为汉语惯用语的取材提供了不尽的活水源头。从惯用语的来源看,包括古代文献,如“东道主”语出《左传·僖公三十年》,“空城计”、“走麦城”、“群英会”来自《三国演义》;来自各地方言,“吃豆腐”来自吴方言,“搞名堂”来自西南官话;来自各行各业,“开场白”、“跑龙套”来自戏剧界,“小儿科”、“红眼病”来源于医学界;来自其他民族或国家,如“三八线”、“替罪羊”等。惯用语中蕴涵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价值趋向,因此具有鲜明的褒贬色彩。惯用语作为汉语中独特的一类文化语汇,包含着很丰富的文化意蕴。汉语惯用语的形式与汉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文化心理,价值观,审美观有着密切。因此,对惯用语的研究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温端政. 汉语词汇学教程[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陈光磊. 中国惯用语[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4]王德春. 新惯用语词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5]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

[6]刘正光.惯用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与意义研究

[7]谢桃坊. 柳永词选评[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28- 30

[8]乔卫平. 中国宋辽金夏教育史[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58-65

[9]龙建国. 论柳永词的自我意识[ J] . 信阳师范学院报哲社版, 1997 ( 1) : 80-85

[10]薛瑞生. 柳永生卒年与交游宦踪新考[ J] . 中国韵文学刊, 1994 ( 2) : 76- 79

浅谈双关语的妙用

浅谈英语双关语的妙用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商务外语系吴巧格 摘要:双关语是英语中的一种很重要的修辞手段,它使语言幽默诙谐、生动形象,所以广泛用于各种文体之中,本文主要探讨英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语言效果。 关键词:双关语;笑话;广告;文学作品 英语双关语pun,又叫paronomasia或play-on words,是一个词或词组,以文字游戏的形式出其不意地把互不关联的双重含义同时结合起来。双关语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谐音双关(paronomasia)和一词二义双关(antalaclasis)。谐音双关会用到两个发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来造成双关。而一词二义的双关是指一个词被使用两次或以上,每次都是不同的含义。[2]双关语的恰当运用可以使语言幽默诙谐,简洁精辟。英语双关语广泛应用于许多文体中,尤其是幽默故事、脑筋急转弯、广告和文学作品等。 一、在笑话中的应用 双关语可以有同音异义或同形异义,经常会产生歧义,由此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我们熟悉的赵本山小品中有大量的双关语引起的笑话,比如“昨天、今天、明天”,“话疗”、“我和你”等,同样地,英语中也有很多由双关语引起的笑话。 例如: Teacher:In this box,I have a 10-feet snake. Sammy:You can’t fool me,teacher...snakes don’t have feet.学生将教师话语中的feet“英寸”理解为foot“脚”的复数形式feet,从而产生幽默效果。又如:—Where is Washington? —He’s dead. —I mean, the capital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y loaned it all to Europe. —Now do you promise to support the constitution? —Me? How can I? I have got a wife and six children to support. 该幽默中的被采访者有意无意间用到了Washington(华盛顿,美国州名,美国第一任总统)、capital(首都、资金)、support(支持、供养)三个词的双关意义,不停打岔,让人捧腹。再如: Father: Tom, remember to be good while I’m away. Tom: Sure I will, Dad—for a dollar. Father: Why, when I was your age,I was good for nothing. 有些英语双关语是巧妙地把英语习语拆开理解,比如此例,父亲叫儿子乖些,儿子趁机要些钱,父亲说他小时候表现好从不要奖励,但因为good for nothing又有“饭桶”“草包”“二流子”之意,因而就产生了喜剧效果。 二、在脑筋急转弯中的应用 和我们熟悉的脑筋急转弯比如“树上骑个猴,地上一个猴,总共几个猴?”一样,英语中也有许多双关语引起的脑筋急转弯,它们打破常规思维,正因为双关语的出其不意,所以

汉语惯用语的翻译

汉语惯用语的翻译 惯用语是口头常用的洗练、含蓄的语言,比一般词和词组更具定型性,比四字成语更具灵活性,比书面语更具含蓄讽刺、生动形象的比喻性。惯用语主要出现在群众的日常口语中,书面上出现在小说、电影、电视、戏剧的人物对话里,也出现在比较口语化的议论文和散文中。 首先把惯用语放在汉语文化背景下分析,确定汉语文化同英语文化的差别与联系;然后根据翻译目的及读者群制定翻译策略,构建相应文字,最后展现给读者。首先把惯用语放在汉语文化背景下分析,确定汉语文化同英语文化的差别与联系;然后根据翻译目的及读者群制定翻译策略,构建相应文字,最后展现给读者。下面是惯用语翻译常见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直译的惯用语一般是比喻性特别强的 那一晚真令人倒胃口。 The evening was a real turnoff. 你像个正人君子,很够朋友,想不到你这样的不道德。 You seemed like a real gentleman,someone whom be a true friend.I never thought you were so unethical 他真是糊涂虫。我看他将来要怕老婆的。 He is such a muddle-head;I can see he's going to be henpecked 鼓励人们勇于承担责任不是让人们充当替罪羊,而是对人的良知的呼唤。虽然承担责任意味着牺牲个人利益,但是你能从中体会到一种更加深刻的成就感。 Encouraging responsibility is not a search for scapegoats;it is a call to conscience.And though it requires sacrifice,it brings a deeper fulfillment. 对幸福的家庭来说,责任心和性忠诚是紧密相连的。婚外恋被看作是对婚姻的最大的威胁。 For strong families,commitment and sexual fidelity are so closely linked that an extramarital affair is regarded as the ultimate threat to a marriage.

浅谈动宾式惯用语的语法特征

浅谈动宾式惯用语的语法特征 动宾式惯用语的语法特征相当丰富,有的相当于词组,在句中作句法成分;有的相当于句子,单独成句,或充当复句里的分句;有的充当句子的某一成分。 标签:动宾式惯用语语法特征 从语法结构上来看,“炒鱿鱼”“碰一鼻子灰”“喝西北风”“敲边鼓”“打饥荒”等这类惯用语属典型的动宾结构,我们称之为动宾式惯用语。动宾式惯用语在结构上,有的相当于词组,在句中作句法成分;有的相当于句子,单独成句,或充当复句里的分句,也可以作句子成分。 一、单独成句 (1)那又有什么奇怪!今年的生产计划是上头根据我国工农业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而这些数字又是经过广大群众的酝酿和计算才决定下来的。他身为书记,为什么不听群众的意见,又不执行上头的决定?扯后腿?——这个词对他太轻啦!”(《乘风破浪》) (2)哎!坏了!捅了娄子啦!(老舍《红大院》第二幕第二场) 例(1)中的惯用语“扯后腿”单独成句,在句中作谓语。这是一个省略句,承前省略主语“他”。例(2)“捅娄子”中插入“了”表示动作已经发生,后面加语气词“啦”,构成非主谓句,惯用语充当谓语成分。 二、相当于一个分句,充当复句的组成部分 (3)平日虽然不负责任,可是一出了乱子,丁主任便觉出自己的责任与身份来。(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 (4)于是提起笔来写,虽说不愿意十分撤烂污,然而“半生不熟”“草率将事”的毛病总不能免。(叶圣陶《自序》) (5)既然打着作家的招牌,就必须认真写作,必须重视作家的勇气和责任。(巴金《作家的勇气和责任心》) (6)“干部还不齐心呢,不信你问张三哥,庄稼主谁都在骂治安员娶了人家闺女,吃了迷魂汤,人家不向着丈人还向着咱们?(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第四十三章) (7)她整天像头野驴子似的,在外边到处乱闯;闯出乱子,他想尽一切办法,为她遮盖掩饰,保护她。(陈登科《风雷》第一部第二十八章) (8)严志和一听,碰了硬钉子,合上眼睛,头上忽忽悠悠地晕眩起来。(梁斌《红

汉语委婉语与文化

汉语委婉语与文化 提要:委婉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同时也是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我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汉语秉承汉文化的影响,一直以含蓄婉转著称,因此言语交际中多使用委婉语。本文主要从宗教因素、等级观念、礼仪传统、历史典故等方面讨论文化对汉语委婉语的影响。 关键词:委婉语;文化;禁忌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语言人文性中的文化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文化。它主要是指对语言起约束或促进作用的那些制度、规则以及保持并反映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差异性的特征。 语言是有人文性的。语言的人文性是指在语言的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于根元在《应用语言学理论纲要》中提出“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又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要带上人类文化的许多信息,打上人类文化的种种烙印。而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言就体现着不同类别、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的独特的人文性,语言和民族文化、人类文化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和文化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区别的。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也影响和制约着文化的发展。语言是可以折射出本民族文化和心理的一面镜子。文化对语言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不但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对语言的使用。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本民族语言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的语言各有其与众不同的一面。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会使用不同的委婉语。委婉语的使用体现了文化对语言的制约。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表现在语音、语法和语用等诸多不同的方面。委婉语与文化的关系主要是表现在文化对语言的实际运用的影响。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会尽量使语言和具体的语境相适应,委婉语是为了不让人感到不适而借用另一种表达方式来代替想要表达的事物,人们会从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到隐含的意义。这是文化对语言影响的具体表现。委婉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华民族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经受了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礼貌婉转的风格。委婉语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的文化,是特定文化的缩影。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了特定的委婉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因素

汉语中的惯用语(容易)

1、看不起,看得起 不要看不起有缺点的人,以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的。 既然你看得起我,我就一定热情帮助你。 2、有两下子 小张一会儿就把电视机修理好了,他有两下子,我佩服他! 3、爱面子 你很好强,爱面子,但是这有什么必要呢!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这个 4、爆冷门 今天比赛又爆冷门,一向默默无闻的火车头队一举夺得团体赛冠军。 5、半边天 你那个半边天出差了,是不是? 我们女同志怎么不行?妇女能顶半边天嘛! 6、炒鱿鱼 问他是被老板“炒了鱿鱼”了,还是他“炒了”老板? 7、穿小鞋 王院长为人正派,办事公道,没给人穿过小鞋,大家都尊敬他。 8、大锅饭 吃大锅饭讲不得什么滋味。 9、定心丸 现在给大家吃个定心丸,今年的研究生分配方案已经基本落实了。 10、砍大山 消磨时间的最有效办法当然还是聊天吹牛砍大山。 11、马后炮 事情已经定下来了,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了,一切都是马后炮了。 12、跑龙套 老王很谦虚,他说:“叫我负责可不行,跑跑龙套还可以。” 13、泼冷水 大家干得正起劲,你千万不能泼冷水。 14、敲边鼓 妈,怎么爸爸一批评我,你就敲边鼓!

事情不那么简单,你要用脑子好好想想,不能盲目地随大流。 16、铁饭碗 我怎么比得上你呢,你有个铁饭碗,饿不着! 17、一风吹 局长对我们一风吹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18、一锅粥 会场内,掌声、哨声、喊声、笑声乱成了一锅粥。 19、走过场 在企业整顿中,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防止走过场。 20、钻空子 小李真能钻空子!一有机会,就把他那套坏作风摆出来!21、犯得上,犯不上 你犯得上这样做吗? 他还是个孩子,犯不上跟他生气。 22、又来了 又来了,又来了。你真能拿我开心。 23、去你的 你真好看,去你的!你就会说这一句。 24、真是的 今天这个天气,可真是的,怎么偏在这时候下起雨来了。25、除此之外 除此之外,别无办法。 26、由此可见 由此可见,她是很有前途的电影演员。 27、与此同时 与此同时,电台也播出了这条消息。 28、也就是说 她已经能够结婚了,也就是说,她是有夫之妇。 29、换句话说 他没有去,换句话说,他去的这个事实无案可查。

汉语口语习惯用语资料讲解

《汉语口语习惯用语》教材课后答案第1—10课(参考) (2010-10-27 22:49:40) 转载▼ 标签: 教育 《汉语口语习惯用语教程》 练习答案 第一课我自己的钱爱怎么花就怎么花 一、(1)一年到头(2)耳旁风(3)手痒痒(4)喝西北风(5)不就得 了(6)又来了(7)没面子(8)你看你 二、(1)怎么也得一个小时(2)怎么也得三米 (3)你看人家某某某学习多努力啊(4)你看人家某某某还帮爱人做饭呢(5)累得什么似的(6)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谁信你啊(7)不定在不在家 呢(8)他爱高兴不高兴 (9)他爱同意不同意,我决定的事决不改变 (10)我已经说了很多次了,他就是听不进去 (11)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12)不定什么时候回来呢 第二课这次考试又考砸了 一、(1)C (2)E (3)B (4)A (5) D (6) F (7) G (8) H 二、(1)往心里去(2)走下坡路(3)小菜一碟儿(4)抬不起头来(5)说白了(6)没戏(7)钻牛角尖(8)过不去(9)一把好手(10)露一手 三、(1)得了吧(2)我只不过跟她开玩笑罢了 (3)只不过小毛病罢了(4)他不是当老师那块料 (5)他是做生意那块料(6)亏你还是个记者 (7)亏你还是个大学生(8)别跟自己过不去 (9)照爬不误(10)整个一个电脑盲(机盲) 第三课这60块钱就打水漂了 一、(1)这把年纪(2)派不上用场(3)二话没说(4)划不来(5)不像 话(6)打水漂(7)放马后炮(8)说的一套,做的一套(9)想一出是一 出(10)留一手

二、(1)闹了半天你不是亲眼所见啊(2)闹了半天是你踢坏的啊 (3)王府井能好到哪儿去(4)够可以的,这么冷的天只穿这么点儿(5)够可以的,怎么来这里也不跟我们打声招呼 (6)你也是,怎么老迟到(7)这不都工作好几年了 (8)可他一口咬定不是他拿的(9)我看就不用白费口舌了 (10)说到底咱们眼高手低啊 第四课你可真是个马大哈 一、(1)好说歹说(2)马大哈(3)闹别扭(4)一口气(5)赔不 是(6)不在话下(7)说了算(8)时不常(9)在气头上(10)说话不算数(11)到头来(12)一个劲儿 二、(1)想到哪儿去了,我刚回家 (2)只当是来旅游了 (3)只当我是胡说八道(4)该玩还是玩 (5)该唱还是唱(6)忙得不能再忙了 (7)忙得不能再忙了(8)可也是,应该再劝劝 (9)可也是,我应该注意说话方法(10)倒落了个一身不是 (11)还别说,进步还真不少(12)还别说,你妈妈的技术真扎实 第五课这事让我伤透了脑筋 二、(1)一来二去(2)伤脑筋(3)说不出口(4)脸红脖子粗(5)睁一只眼闭一只眼(6)看不下去(7)一而再,再而三(8)闹意见(9)那 个(10)吃苦头(11)捅娄子(12)掏腰包 三、(1)动不动就发脾气(2)动不动就撒娇 (3)这样的人没有市场(4)有碰钉子了 (5)肯定得碰钉子(6)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7)我和他们可说不到一块儿去(8)千万别这么说,咱俩是谁跟谁啊(9)真是难到家了(10)您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11)谁让我这么倒霉呢 (12)可他们怎么这么不注意,让我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第六课有的路口都乱成一锅粥了 一、(1)有年头(2)看着办(3)二把刀(4)一锅粥(5)手头儿 紧(6)硬着头皮(7)不是地方(8)大老粗(9)多了去了(10)里三层外三层(11)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12)顶呱呱 二、(1)要多好有多好(2)要多精彩有多精彩(3)话说回来,他也够忙的(4)可话说回来,不打不成器啊(5)我就先买现卖呗(6)可不敢找不自在(7)花在刀刃上(8)就看着办吧

汉语委婉语

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 □ 刘冬梅 [摘要]委婉语是重要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社会心理学在语言中的反映。死亡是人生最大的恐惧,也是人类痛苦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它常为人们所忌讳,死亡主题是委婉语产生的永久源泉。本文从语用原则,构成手段,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等方面对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作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语用原则构成手段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89(2009)08-0103-02 较早给“委婉”下定义的陈望道先生在其1933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说:委婉即“说话时不直接表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王希杰先生则在陈氏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补充完善,使定义更为严谨科学,他说:“不能或不愿直截了当地说,而闪烁其辞,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用与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来代替。”运用了委婉辞格的语言(或者说词语)就是“委婉语”。委婉语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运用比较抽象、模棱两可的概念或用比喻、褒义化的手法,使谈话双方都能采用柔和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说的事,而且帮助谈话者克服谈论某些事物时的心理障碍,冲淡或排除各种不愉快的联想。 汉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汉文化的一个突出的思想就是“中庸”,话不能说得太满、太绝,但许多事情还不得不表达出来,因此人们就在言语中更多地采用了委婉语这种表达方式。但词和句子本身并不是委婉语,只是在语言的运用中才使它们成为委婉语。委婉语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就背上了鲜明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标记,表现出强大的交际功能。“说凶即凶”,“说祸即祸”,这种自古以来将语言看作具有魔力的思想意识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普遍存在。“死”对人类而言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从社会心理上讲,“死亡”总要伴随着痛苦,引起恐惧和忧虑,无论什么人都有打心眼里不愿意提及这些神秘的字眼,所以在汉语中,对于死亡的委婉语足有成百上千,人们通过一切办法避免谈及死亡。 一、死亡委婉语的语用原则 1.Leech的礼貌原则在委婉语中的体现 英国著名学者利奇把礼貌原则划分为六大类:(1)得体准则(Tact Maxim)。(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其中,一致准则指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①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②尽量增加双方一致。同情准则指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而与死亡相关的委婉语主要体现了一致原则与同情原则.一致准则与同情准则是死亡委婉语所遵循的重要语用原则。 不管在哪种文化中,人们都期盼平安健康、吉祥如意,但难以避免生老病死的不幸发生。对此,人们会感到沮丧、伤感、忌讳。所以在谈论死亡时尽力净化“死”所带来的损害性的情感联想,避免正面接触这一主题,减少自己与他人情感上的对立,与对方建立共同的感情基础,引起与对方情感上的共鸣,为了让对方体会到对死者的怀念和尊敬,或体现对死者的亲属,朋友的同情,人们不直接谈及死亡,而采用含蓄、婉转的方式来表达此意思,这有利于调节人们的心理状态,缓和气氛。即尽力净化“死”所带来的损害性的情感。现代汉语如“走了”、“离开了”、“永诀”、“永别了”、等表达难以割舍之情,尤指亲友的死亡;“没了”“去世了”、“不在了”、“物故”、“故世”、“过世”、“谢世”则用来表达一般意义的避讳,避免重提死亡这一神秘而又可怕的字眼;如果是针对生前处境艰难或久病、恶病缠身的人的死亡,通常用“解脱了”等表示同情和安慰;未成年去世称:“夭折”、“夭亡”;对于年轻人过早的死亡称之为“被夺去了生命”;对于年

汉语双关传统述评.

收稿日期:2006-02-16 作者简介:王志伟(1969-,男,河南中牟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英语修辞 学、英语文体学与语篇分析研究。 第22卷第4期2006年8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SHAN GQ IU TEACHERS COLL EGE Vol.22 No.4August ,2006 汉语双关传统述评 王志伟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200083 摘要:汉语双关名称来源不详,但其使用源远流长。汉语丰富的文字游戏、独特的谐音文化以 及含蓄的民族心理等构成了汉语双关语的文化基础。汉语双关传统主要通过语言游戏和修辞手段 两种形式得以延续,运用领域主要涉及古体诗歌、文字游戏、谜语、歇后语、相声小品、网络文学、手机短信等。中国传统的修辞哲学思想使得汉语双关地位不如西方显赫,双关研究也因此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关键词:汉语双关;文化基础;人文传统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604-0133-04 双关语作为世界多种语言中共有的语言现象,其使用至少可以追溯到世界各地早期的口头语言游戏之中。根据现有文献,双关语的书面使用在西方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

纪的荷马时代。[1] 在中国至少也可以追溯到包括从西周时期 (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创作的诗集《诗 经》。然而,和英语一样,汉语“双关”名称的由来也不能完全确定,《词源》、 《汉语大词典》、《修辞学发微》等修辞学专著和词典多首标范仲淹《〈赋林衡鉴〉序》:“兼明二物者,谓之双关。”但马国强在检读了汉魏至唐宋历代诗歌后发现,范仲淹之前就已经有诗言及“双关”,佐证是《全唐诗》650卷方千的有诗歌《袁明府以家 寄余,余以山梅答赠,非惟四韵,兼亦双 关》。[2] “双关”称名是否还可以再往前溯源,至今不得而知。不过,双关语作为世界文明中一种最为喜闻乐见的创作手段,作为资格老、牌子硬、经久不衰的修辞手段,其传统极为悠久,本文拟从汉语双关的文化基础和人文传统等角度入手,对汉语双关传统进行简要探讨。 一、汉语双关语的文化基础 中国文化中历史悠久的文字游戏、谐音文化、含蓄的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等构成了汉语双关语的文化基础。 第一,文字游戏。人类是游戏的动物,游戏是创造的准备,也是人类文化的基础。在人类的游戏中,语言文字游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雅各布逊(Roman Jacobson ,1896-1982强调“语言文字游戏的重要性不应低估”。[3]王佐良先生

汉语常用惯用语

汉语常用惯用语(一) 1、安乐窝∶安逸的生活环境或小巧、温暖、舒适的处所或房间 男:怎么了?你不是要出国深造,好为将来做打算吗? 女:我是想过出国,但在国内的发展也挺不错,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己的安乐窝。 2、白骨精:《西游记》中一个阴险狡诈、善于伪装变化的女妖精。常用来比喻阴险毒辣的坏人。 女:别看她外表长得好,其实一肚子坏水,就是一个白骨精。 男:话也不能这么说,我看你是嫉妒人家了吧? 3、白日梦:比喻根本不能实现的幻想。 女:怎么还不去上班? 男:上班多没意思,哪有躺在家里做白日梦享受啊! 4、半边天:比喻新社会妇女的巨大力量能顶半边天,也用来指新社会的妇女。 男:如今不一样了,女人可越来越“走前进的路,让别人说吧”。 女:那是,现在各行各业都有我们半边天的贡献! 5、绊脚石:绊脚的石头,比喻阻碍前进的东西。 女:今天总经理怎么又黑着脸说话了? 男:你是不知道,咱们公司又有竞争对手了,不把这个绊脚石解决掉,你我都没好日子过。 6、保护伞:比喻可以起保护作用的有威慑性的力量或有权势的人。 男:相信我,我一定会给你一个幸福的家。 女:得了吧,当我的保护伞,你还不够格。 7、抱佛脚:原来比喻平时没有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来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男:你看看你,一到快考试了就临时抱佛脚,这怎么能有进步啊? 女:你不也是一样吗?抱佛脚比我抱得还多呢! 8、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泛指受冤屈 女:听说了吗?市场部的小王又挨经理剋了。 男:谁让小王性情软弱,总被人欺负呢?市场部的人总爱拿他背黑锅。 9、闭门羹:被主人拒之门外或主人不在,对于上门的人叫吃闭门羹。 男:老王的脾气太大了。 女:就是,真应该让他多吃些闭门羹,让他收敛收敛。 10、变色龙:比喻看风转舵的政治投机分子。 男:这年月,做个忠诚老实人最吃亏了。 女:话可不能这么说,我看那些能说会道的变色龙迟早会被社会淘汰掉的。

浅谈汉语惯用语

自学考试对外汉语专业(第二学历)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汉语惯用语 作者: 所在单位: 指导教师: 大学 20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3) 前言 (4) 一、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特征和理解 (5) (一)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特征 (5) (二)汉语惯用语的理解 (5) 二、汉语惯用语的形式分类 (6) (一)按内容划分 (6) (二)按形式划分 (7) 三、汉语惯用语的特点及对第二语言的启示 (7) (一)汉语惯用语的特点 (8) (二)汉语惯用语对第二语言的启示 (9) 四、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摘要】惯用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作为与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并列的熟语,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单位。惯用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棱镜,它可以折射出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点,对惯用语文化内涵的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汉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惯用语作为熟语的一部分,在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用简单的词语,表达丰富的含义,渗透于中国人的日常口语交际中,汉语惯用语在日常交际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惯用语用词少而含义丰富,容量大,可谓用语经济而收效大。不但可使语言生动、活泼、形象,而且可使语言含蓄幽默,意在言外。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许多专家学者对惯用语性质范围结构运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尝试用文化语言学的方法来研究惯用语,通过对惯用语的语义特征、形式分类及其综合特点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有助于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还可拓宽我们了解社会和文化的视角。所以,了解惯用语的特点及意义,可以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应用中更好地去应用。 【关键词】惯用语特征形式意义

汉语三字惯用语集锦

汉语三字惯用语集锦 1、安乐窝∶安逸的生活环境或小巧、温暖、舒适的处所或房间 2、白骨精:《西游记》中一个阴险狡诈、善于伪装变化的女妖精。常用来比喻阴险毒辣的坏人。 3、白日梦:比喻根本不能实现的幻想。 4、白眼狼:比喻忘恩负义的人。 5、百家衣:东拼西凑起来的文章。 6、半边天:比喻新社会妇女的巨大力量能顶半边天,也用来指新社会的妇女。 7、半掩门:主妇淫荡,院门半开半闭 8、补笊篱:做不需要做的事情 9、绊脚石:绊脚的石头,比喻阻碍前进的东西 10、保护伞:比喻可以起保护作用的有威慑性的力量或有权势的人。 11、抱佛脚:原来比喻平时没有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来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12、爆栗子:又响又脆的耳光。 13、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泛指受冤屈 14、闭门羹:被主人拒之门外或主人不在,对于上门的人叫吃闭门羹。 15、变色龙:比喻看风转舵的政治投机分子。 16、八败命:给亲人带来不幸的命相 17、病蘑菇:经常生病的懒散人,贬义。 18、擦边球:打乒乓球时擦着球台边沿的球,后来把做在规定的界限边沿的事比喻为打擦边球。 19、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 20、炒冷饭(也说“抄现饭”):比喻重复已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没有新内容。 21、吃小灶:比喻受特殊的照顾。 22、吃鸭蛋:比喻在考试或竞赛中得零分 23、吃错药:比喻说话办事有违常理。 24、吃小灶:比喻享受到特殊照顾。 25、吃枪药:没道理的乱发火、 26、穿小鞋:比喻受到别人利用职权暗中给予的刁难、报复或施加的约束、限制。 27、草木人:身体低贱 28、草头王:旧占有一定地盘的强盗头子。 29、柴禾妞:农家女孩 30、抽冷子:突然袭击跐门槛:女人放荡的样子 31、唱主角。比喻担负主要任务或在某方面起主导作用。 32、唱白脸。白脸:京剧中的反派角色。指扮演反面的角色,对事情采取尖酸苛刻的态度。 33、唱高调。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说得好听而不去行动。 34、穿小鞋。比喻暗中报复人,刁难人。 35、闯红灯。比喻超越法现有的规则办事。 36、出气筒:比喻用来发泄怨气的人。 37、单相思:指男女间仅一方对另一方爱幕。 38、点鬼火:比喻鼓动别人做坏事。 39、吊胃口:用好吃的东西引起人的食欲,也比喻让人产生欲望和兴趣。 40、顶梁柱:比喻起主要作用的骨干力量。 41、定心丸:能使人情绪稳定的东西。 42、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请客的人。 43、对台戏:两个戏班为了互相竞争,同时演出的同样的戏。比喻双方竞争的同类工作或事情。 44、打游击:比喻从事没有地点的工作或活动。 45、打埋伏:比喻隐藏物质、人力或隐瞒问题。 46、打先锋:比喻带头奋进。 47、打头阵:比喻冲在前面带头干。 48、打官腔。指说些官场上的辞令、口吻,或用冠冕堂皇的话来应付、推托或责难别人。 49、打水漂。比喻白白投入而没有收获。 50、打圆场。调解纠纷,缓和矛盾。 51、打油飞:到处漂泊,寻找生路 52、打前站:行军或集体出行,先有人提前去办理食宿等事。 53、打下手:当助手 54、打牙祭:指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 55、打哑谜:没有明确地把意思说出来或表示出来,让对方猜、 56、打掩护:比喻遮盖或包庇(坏人坏事) 57、打牙祭:偶尔吃一顿丰盛的 58、打秋风:借某种名义向人索取财务饭菜 59、大气候。比喻出现在较大范围的某种政治、经济形势或思潮。 60、大杂烩:比喻把各种不同事物胡乱拼凑在一起 61、大锅饭:多数人吃的普通伙食。 62、大眼灯:很瘦眼睛很大的人 63、大熔炉:锻炼思想情操性情的环境 64、挡箭牌:比喻推托或掩饰的借口。 65、搭碴儿:就着别人的话说下去

双关语

Pun: an amusing use of a word or phrase that has two meanings, or of words that have the same sound but different meanings. https://www.doczj.com/doc/8d16309088.html, He often broke into song because he couldn't find the key. ? Time flies like an arrow, fruit flies like a banana. ? 时光像箭一样飞逝,水果像香蕉一样飞逝??? ? Does it make sense? ? 这句话乍一看,好象是说:时光像箭一样飞逝,水果像香蕉一样飞逝。其实这句话后半部分的真正意思是:果蝇喜欢吃香蕉,也就是fruit flies/like/a banana。---- Who is closer to you, your mom or your dad ? (爸爸和妈妈谁和你更亲近?)——Mom is closer, because dad is father. “father”(父亲)与“farther”(更远)同音? ---- What fruit is never found singly ? (什么水果永远不会是单个的?)? ——A pear. ? “pear”(梨)音同“pair”(一对)? ---- Which runs faster, heat or cold? ? —Heat,because you can catch a cold. ? ---- What eight-letter word has only one letter in it? ? —Envelope. ? ---- What kind of table has no legs? ? ——A timetable. ? ---- What kind of witch(女巫) has no power? ? ---- Sandwich.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Today is a Gift: That's why we call it——the Present. —— Joan Rivers, American humorist 双关语及其翻译 2010-11-20 10:19:05 作者:sunny来源:浏览次数:85 网友评论 0 条双关语(pun)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是指有意识地将同音异义词或一词多义的现象运用到句子中,利用这些词或句子间相互的逻辑关系来表达两层不同的含义,以使语言诙谐幽默、生动有趣。外国学者Joel Sherzer~E双关语定义为:A pun is a form of speech play in which a word or phrase unexpectedly and si multaneously combines two unrelated meanings(-个词或词组,以文字游戏的形式,出其不意地把互不关联的两层含义同时结合起来)。从修辞学上来说,它属于借代范畴的辞格。双关语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是从西方政治家的演讲到东方的古老民谣,还是从大文豪的不朽作品到传世千古的唐宋诗词,双关语充满诙谐和智慧的身影无处不在。据有关研究表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就使用了3000多个双关语。而在我们汉语中,早在六朝的乐府民歌中就有“衔碑(谐悲)不得语”,“夜夜得连(谐怜)子”,“昼夜长悬丝(谐思)”,“藕(谐偶)异心无异”等句。宋朝有民谣日:“打破筒(谐童贯姓),泼了菜(谐蔡京姓),便是人间好世界。”((红楼梦中的“护官符”有“假”与“贾”谐,“雪”与“薛”,也是妙趣横生。

汉语中常见惯用语 300个 最全 三字 多字

汉语中常用的惯用语大全300个 (一)三字惯用语229个 1、安乐窝:安逸的生活环境或小巧。 2、八败命:给亲人带来不幸的命相。 3、白骨精:《西游记》中一个白骨妖怪。善变能言,三次变化成人,骗捉唐僧,企图吃唐僧肉,终被孙悟空识破打死。民间常用作阴险毒辣的女人的代称。 4、白日梦:比喻根本不能实现的幻想。 5、白眼狼:比喻忘恩负义的人。 6、百家衣:东拼西凑起来的文章。 7、摆架子:指自高自大,为显示身份而装腔作势。 8、半边天:比喻新社会妇女的巨大力量能顶半边天,也用来指新社会的妇女。 9、半掩门:主妇淫荡,院门半开半闭。 10、绊脚石:绊脚的石头,比喻阻碍前进的东西。 11、保护伞:比喻可以起保护作用的有威慑性的力量或有权势的人。 12、抱佛脚:原来比喻平时没有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来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13、爆栗子:又响又脆的耳光。 14、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泛指受冤屈。 15、闭门羹:被主人拒之门外或主人不在,对于上门的人叫吃闭门羹。 16、变色龙:比喻看风转舵的政治投机分子。 17、病蘑菇:经常生病的懒散人,贬义。 18、补笊篱:做不需要做的事情。 19、擦边球:打乒乓球时擦着球台边沿的球,后来把做在规定的界限边沿的事比喻为打擦边球。 20、草木人:身体低贱。 21、草头王:旧占有一定地盘的强盗头子。 22、柴禾妞:农家女孩。 23、唱白脸:在中国传统戏剧中,一般把忠臣(好人)扮成红脸,而把奸臣或者坏人扮成白脸。后来人们就用红脸代表好人,用白脸代表坏人。 24、唱高调: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说得好听而不去行动。 25、唱主角:比喻担负主要人物或在某方面起主导作用。 26、炒冷饭(也说“抄现饭”):比喻重复已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没有新内容。 27、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 28、陈世美:1地位高而变心的丈夫2情爱上见异思迁的人。 29、撑场面:指维护表面的排场;维护体面。 30、吃白食:指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占有事物或钱财。 31、吃白眼:指遭歧视,受冷遇。 32、吃醋:产生嫉妒情绪(多指男女关系上的)。 33、吃错药:比喻说话办事有违常理。

现代汉语委婉语简略

现代汉语委婉语简略 【摘要】:本文对现代汉语委婉语作了初步探讨,认为汉语委婉语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源于语言禁忌。同时,儒家传统文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忌讳”是其产生的民族心理基础。 【关键词】:委婉语禁忌儒家传统文化 委婉语是在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制约或作用下,为适应社会文化传统规范、风俗习惯和交际主体的心理需要,表达者不直言其事或不直说本意,而选用具有与直接语所指或含义相同的语言手段或言语手段来替代或转换表达的一种语言现象。 委婉语是一种民族文化在语言中的反映。委婉语源于语言禁忌。语言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最初是从“塔布”产生的。人们迷信鬼神,对鬼神尊敬、崇拜直至惧怕,以至不敢直呼其名,鬼神名称成了英语中最早的禁忌语,而指代鬼神的词语便是最早的委婉语。 汉语委婉语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它的产生受到民族政治经济、民族社会结构、民族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特征及价值观体系等一系列超语言的人文因素的影响。在此,我们把探寻视角限定在汉民族心理框架内与言语交际密切相关的心理特征上。“忌讳”是汉民族心理层级体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与之相适应,语言禁忌是产生委婉语的直接动力。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崇高神圣或令人讨厌的事物的禁忌。人们对某些人、某些事物特别崇拜,认为直称他或它的名称是大不敬的行为,因此必须禁忌。避讳就是一例。对尊者、长者等不能直呼其名,哪怕是读音有点相近也应当回避。再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秀才”一词就已产生,但刘秀做了皇帝后,为避其讳,就将“秀才”改为“茂才”。同时,对一些特别讨厌的事物,不愿提及它,也要禁忌。如对于明朝的人来说,“元”是十分痛恨的,所以明朝人把“元来、元任、元由”等词的“元”一律改成“原”,成了“原来、原任、原由”。第二,对危险恐怖神秘事物的禁忌。“死亡”在人们看来是一件恐怖危险的事情,常常要对它表示禁忌。人们还用“死”的不同说法,表现不同阶层、身份和年龄的人的死,表现死的不同原因、方式,以及不同的感情色彩。如“崩”,意谓天崩地塌。帝王之死,犹如天崩地塌,为大国之难,因此婉称帝王或帝后死亡。同义的还有:崩驾、崩逝崩殂等。薨,房子坍塌时发出颠坏之声而令人震惊,古代用以婉指诸候或二品以上大官之死。类似的有:薨背、薨逝、薨陨等。“不禄”则专指士大夫等一般官吏之死。而现代则多用不在、故去、逝世等表达死亡之意,在一些庄重、严肃的场合,也用安眠、安息等。第三,对不洁或难以启齿的事物的禁忌。这些大多是有关人体器官、生理现象等的词语。例如,把厕所称作“洗手间”、“卫生间”等。再如,比起西方民族,汉民族文化传统中,性观念更为严肃保守,性心理更为含蓄羞涩,婚姻关系和家庭结构都比较牢固,性行为受到较好的道德约束与社会控制,加之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积淀,言语过程中有关“性”的一切均属禁忌之列。 汉民族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言语交际中避俗求雅、力图含蓄,这是委婉语产生的另一个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汉语的称谓中委婉语众多。作为礼仪之邦,汉民族非常重视言语交往过程中的礼尚往来,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还要力求雅致,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同义称谓语。一般说来,直称则比较通俗,婉称则显得文雅。例如,称妻子的父亲为“岳丈”,比“丈人”要文雅

浅谈诗词中的“一语双关”现象

浅谈诗词中的“一语双关”现象 中国诗词在很多时候要表达双重含义时而字面上却只表达了一种含义,更重要的含义需要推导才能获得,从而获得委婉,含蓄的效果。这种现象就是一语双关。它一般分为谐音双关与语义双关。 (一)谐音双关 古典诗词中制造“双关”的手法很多,谐音双关是比较常见的。汉字是单音字,每一字一音,有些字还是多音字,而汉语的一个音又海纳了数以千计的字,这就是谐音双关的基础。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同音,表现了在朦胧恋爱中的男女有趣而微妙达到的心理。诗句借景言情,妙手偶得,风格轻快流丽,妙语天成,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双关妙用。 又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由于“莲”与“怜”音同,“莲子”也即“怜子”,“青”即“清”,“青”即“莲子”的颜色。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再如:温庭筠的《杨柳枝》“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中“烛-嘱,围棋-违期”,诗人使用谐音双关手法,造成字面上的隐语,使读者通过联想便知言在此而意在彼。即字面上是说点灯相照,与郎共作双陆之戏,实际上是说诗中女主人公与郎长别时,曾深嘱勿过时而不归。“莫违期”是“深嘱”的具体内容。 总之谐音双关就是一种音,两个字,双重意。 (二)语义双关 相对于谐音双关,语义双关是更高层次的用法。对语言要有更深的认识,表达上更为含蓄。语义双关并不是在诗词中产生歧义,而是透过表面文字传达出另一层意思或是根据诗韵挖掘更深入的语意。比如说:有位农夫见财起意,伙同他人去偷牛,事败被抓进官府。县官派人找来农夫的妻子,想问问他有什么说法,只见该妇女沉稳地走上大堂,低声吟道:“滔滔河水向东流,难洗今朝满面羞。贱妾无心比织女,丈夫何事夜牵牛。”结尾两句尤为精妙,语意双关,亦嗔亦怨又饱含怜爱,让县官也为之动容,念在农夫是初犯且有如此贤妇规劝,就网开一面,放他走了。 又如:有一次,唐伯虎被一个探花出身的县令带到县衙,那县令素闻唐伯虎的大名,很想试试他的才学。因而不在大堂审问,让人把唐伯虎带到后花园。他见几朵花旁有一只蝴蝶被蛛网粘住,那蝴蝶奋力挣扎;但终不能逃脱,不由心中一喜。便招唐伯虎近前来以“网中蝶”为题吟诗一首。唐伯虎得到诗题,便慢步沉思,才行三步,便吟出《网中蝶》: 从来生性好风狂, 走遍天涯游遍乡。 不幸难遇罗网内, 脱身还得探花郎。

惯用语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惯用语

惯用语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惯用语 【中文摘要】汉语惯用语短小精悍,寓意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然而因其长期蛰伏在汉民族的口语之中,反而不被本族人所察觉,对其 的研究也起步甚晚,目前学术界对其界定还未有定论。惯用语以其含而不露的独特气息进入人们的视野,反映着人们的生活。它结构简单却内涵丰富,形式短小却富于变化,广为流传却难以跨文化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无疑成为了重点和难点,让众多学习者望而却步。学术界对惯用语的研究的集中在对其本体的研究方面,将视野放在对其教学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而将之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更为有限。但是无论从教材方面还是教师方面来讲,由于缺乏对其的重视,而导致惯用语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了一些疏漏,再加上文化的冲突、碰撞,使得留学生学习中的偏误层出不穷。本文仅就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对语义教学、语境教学、惯用语积累、汉外文化对比分析方面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学生对惯用语文化的探究精神,最终建立起学习者 头脑中的“惯用语词典”。希望这些对策能够对惯用语的对外教学提供一些帮助。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惯用语在教学中出现的偏误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着重讨论其语义、语法、语用方面的偏误及其文化底蕴,试图从这些方面揭示它的神秘面纱,并讨论它在对外汉语 教学中的应对策略。本文见识浅薄,对前人的研究不敢妄自非议,只求能够有一点拙见对教学产生一定的裨益。

【英文摘要】Chinese Dapper idiom which means cultural heritage richer than other idiom, but it is not to be perceived in Society that research also started very late, because of its long dormant in the spoken language among the people, yet their definition in the current academic is inconclusive. Dapper idiom has distinctive flavor and not exposed coming into view, reflecting people’s live. Its structure is simple but rich in content, form short but varied, which widesprea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difficult, it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or many learners.Academia studies focus on its body in the idioms,on the other hand, vision that put in to its teaching research is less, and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search is more limited. But no matter from the materials or the teacher aspect, because of the lack of its attention, it led to the phras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some omissions, plus the cultural conflict, collision, which makes the foreign students learning errors of the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The paper make some suggestions on teaching in Chinese teaching as a foreign language problems in order to semantic, context teaching, idioms,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al accumulation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b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