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改先行者三明

医改先行者三明

医改先行者三明
医改先行者三明

2015年12月12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播报了一段关于医疗改革的新闻,引起医疗界高度关注,新闻甚至被医疗行业媒体精确地计时为5分10秒,占整个节目时长的六分之一。新闻的主角:三明医改。

之所以受到医疗行业高度关注,在于嗅觉灵敏的行业人士嗅到了新闻的背后:三明医改模式或将推向全国!

这一推测并非空穴来风,据新闻联播透露,1700多名来自全国的行政干部和公立医院院长,目前分批正在三明市参加由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卫计委等部门联合主办的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培训班,学习借鉴在医改深水区中的“三明路径”。

12月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原卫生部部长陈竺调研三明,高度评价三明医改,并称三明“走出了一条符合三明实际的医改路子,为全国积累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或将走向全国的医改试点,虽早已是医改明星,医疗界却又称得上较为陌生。因为近年来,关于三明医改是是非非的议论甚嚣尘上,但基本上都是反对者和支持者的口水仗,三明医改到底是什么模样?三明医护究竟是怎样的生存状态?他们眼中的三明医改究竟是什么样?《医学界》近日走进三明,为您揭秘真实的三明医改。

医保“穿底”倒逼出的改革

三明,福建省一个普通的地级市,比起其辖下以小吃闻名全国的“沙县”来说,原本毫无知名度。除了山还是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盛产林木,人烟稀少,GDP在福建省排名倒数。如今则多了一个靓丽的名片:医改明星城市。

关于为何要改革,在一次上海召开的研讨会上,《医学界》拿到了三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三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詹积富,长达88页的三明医改幻灯片。在改革的原因分析中,他明确列出了七点,分别是医患关系紧张、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医药腐败问题突出、医疗资源大量浪费、医院医药收入年年大幅增长、医院内部矛盾重重、职工医保严重亏损。

然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最令人信服、最大的改革动力实际上是最后一条:职工医保严重亏损。

亏损有多严重?据介绍,2010年三明市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收不抵支约1.4亿,2011年实际超支约2.1亿元,分别占到当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的11.66%、14.42%,财政无力兜底,基金欠付全市22家公立医院药费1700多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医改深水区的推进中,财政部门官员的频繁现身较为引人注目。

近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求是》杂志上撰文明确表示,政府正在研究制定职工医保退休人员缴费政策。

对此,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撰文分析为何要重启退休职工医保缴费时介绍,截至2014年,我国已有185个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医保资金出现收不抵支。可见职工医保穿底的情况并非三明孤例,情况有多严重,可见一斑。

据《医学界》获悉,2013年底,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带队对三明市公立医院改革情况进行调研,于2014年初发布三明医改调研报告,并促成了刘延东副总理对三明的视察,从而推动了三明列入全国第二批医改试点城市。

财政部如此热心推动医改,有行业人士分析认为,在中国经济“新常态”时代,迫切寻找一条解决医保“穿底”问题的方案,是财政部热心三明医改模式的重要原因。

那么三明医改能够解决医保“穿底”难题吗?我们来看一看三明医改的具体措施和成绩单。

“违背”政策:行家改革勇气先行

12月24日,上午,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大厅,正对着大门的墙壁上挂着一个巨大的LED显示屏。

屏幕的左边滚动公示着医院全部零差价销售的药品价格,右边则是医疗收费项目公示,包括检查、手术等。

据了解,和不少地方药品零差价取15%药品加成不同的是,三明降的不仅仅是15%加成,而是对整个医药流通利益链动刀子,上至药品流通企业,下至开处方的医生。

“药品不像药,倒是像股票;工厂到医院,倒了太多道;医院几十元,出厂才几毛;医生开啥药,关键看钞票……”从福建省药监局副局长转任三明医改操盘手后,詹积富这位对医疗“灰色”利益链条颇为熟悉的官员,选择了从挤压药费水分下刀。

他援引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花红药业董事长韦飞燕在“两会”上的发言,“省级采购中标价达到出厂价的3到4倍,最终患者支付价格是出厂价的4到5倍,销售价和出厂价之间的差额,由医疗机构获得15%至20%的药品加价,配送企业获得6%的配送费,医药代表获得20%左右的推销费,医生获得30%左右的处方回扣费,省外过票公司获得10%的手续费。”

而砍药费的刀子,则为成立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在省级招标采购的基础上,采用全市统一限价采购,严格执行“一品两规”、“两票制”和“药品采购院长负责制”,并实行集中配送。同时还对明确列出的一批药品品规进行重点监控,而这些药要么疑似价格水分过大,或者干脆就是传说中的“神药”,吃不死人,也治不好病。

改革的成效,在三明市医改办公布的数据中可谓立竿见影,医保连年结余,2014年更是结余高达8600余万元,药占比从2011年的46.77%下降到2014年的27.36%,患者门诊均次费用和出院平均费用也均明显低于全国及福建省各市级公立医院水平。

在《医学界》知名专栏作者、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局副局长徐毓才看来,必须清醒的是,这些成绩的取得并不是取消药品加成、解决医院高药占比的结果。首要来源是在“违背”上级“不

准二次议价”的政策下实施“药品限价采购”等一系列“重拳”,大量挤压药价虚高水分,配合很多地方并不有效的“重点药品监控”、“惩治药品耗材回扣”等措施重拳出击。

而在一位医药界资深人士看来,三明的全市统一限价采购,实际上令各省卫生部门把持的药品招标被架空。

医务性服务价格:涨!涨!涨!

在总结三明医改的途径上,最醒目的四个字当属“三医联动”,除了上述提到的医保、医药,还有就是医疗了。

坐落在三明市梅列区的三明市第一医院,是三明市公立医院中当之无愧的老大。在门诊大楼,除了收费处,也到处可见墙上张贴的调整普通门诊诊查费的通知。

通知显示,从2015年9月1日起,作为三级医院,三明市第一医院普通门诊诊查费调整为初级职称18元,主治28元,副高38元,正高48元。而本轮调整之前分别为10元、15元、20元和25元。

那么什么是诊查费呢?目前在北京的试点医院叫医事服务费,在全国绝大多数地方还叫挂号费。而如今三明已经早已取消了挂号费,在收费处,“挂号”二字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诊查费”也已今非昔比,不再是几元钱,而且还在动态持续调整中,调整的方向只有一个:提高。

没错,设立诊查费并逐步提高收费标准就是三明医改的三个核心之一: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一部分。当然调整的绝不仅仅是门诊诊查费,而是大多数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关于如何调整,在三明市连续出台的调整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文件中是这样描述的,“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适当提高诊查治疗、手术费和其他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降药费,降检查、检验费,提高医务性服务收费占比,这在三明模式中被称之为“腾笼换鸟”。

当然,医院收费还是根据级别来的。最新一次的门诊诊查费调整后,目前三明二级医院的收费标准分别为初级职称18元,主治25元,副高35元,正高45元;一级医院(含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初级15元,中级20元,副高以上25元。

不可否认,提高医务性服务收费,一直是众多医疗界人士追求的梦想,但在提高医务性服务收费标准的道路上却无比艰难,重庆甚至闹出了透析病人的群体性事件。那么三明是如何实现的呢?据《医学界》观察,首先就是大力度宣传,在不少医院到处可见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公示。

其次还有医保的支持。据了解,以门诊诊查费为例,调整后,医保基金报销调整为18元,也就是说找初级职称医生看病,诊查费医保全部报销。

当然也有不和谐的声音。“涨价的幅度几乎都是翻倍!”据三明市第五医院一位内科副高职称的医生介绍,2015年9月1日调整之前,他的诊查费为16元,调整后直接翻一番还要多,目前为35元。“作为一名副高职称的医生至少我接受不了,不是觉得太低,而是太高了。”

原来,三明市第五医院虽然在三明市区,但只是一家二级乙等医院,有三明市第一医院这样的综合性三甲,该医生担心患者不会因为仅仅3元之差来五院,而可能更多地流失到大医院去。

在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一位在为其患糖尿病的60多岁母亲办理出院手续的患者家属,在和《医学界》聊及名声在外的三明医改,关于降低药价及检查价格和提高一些医务性收费的改革措施可能给患者带来的好处,该家属一脸茫然,“不懂,一般羊毛不是都出在羊身上吗?”

虽然一些三明的患者并不了解医改可能带来的好处,但在徐毓才看来,“这样的改革措施是积极的,值得肯定的。”除上述改革措施之外,徐毓才认为在三明值得肯定的医改措施中,还应包括大幅度提高医生的报酬,实行院长、医生年薪制。

迅速推行:抓住院长这个“牛鼻子”!

冬季的三明,雨天阴冷潮湿,但几家大医院门口,横挂的鲜红条幅、气派的医改宣传板和持续滚动的医改标语,则令人感觉到一丝暖意和喜庆。

诚如新闻联播的报道,目前陆续有1700多名来自全国的行政干部和公立医院院长,正在三明市参加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培训班。

就在《医学界》到访将乐县医院的12月26下午,一批来自北京、内蒙等多个省区市的卫计委官员及医院院长将到该院参观学习。如果三明医改推广开来,他们或许就是首先迎来改变的群体。

和医生一样,三明公立医院院长也采取年薪制,但不同的是,三明22家公立医院院长的年薪全部是由财政拨付的。从二级乙等到三级甲等年薪分别为20万、25万、30万和35万。一般能拿到全部年薪吗?当然不能,院长年薪也有着一套复杂的考核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医生的实际年薪向其所在医院公开,而院长实际年薪甚至向社会公布。

以2014年的数据,三明市22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院长年薪最高38.13万,最低20万。由政府财政支付院长高年薪,三明的解释为让院长代表政府对公立医院进行精细化管理。院长年度考核分值甚至还影响到全院医生的绩效年薪分配。在这种体制下,政府对于医院院长的控制力也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在一位三明医生看来,正是政府抓住了院长这个“牛鼻子”,三明医改政策才得以迅速在22家公立医院里实施。

谈及改革后对于院长的影响,尤溪县医院院长杨孝灯和将乐县医院院长廖冬平都向《医学界》坦言,努力的方向不一样了,以前忙于挣钱养活医院员工和发展医院,现在政府对院长的考核不再包含这些经营指标,而是精细化管理。

杨孝灯院长还坦言,现在三明的耗材还有不少水分,正在研究制定合理的采购方案,而自己医院的一位骨科主任在多次警告后并未收手,如今身陷囹圄。“如果切断了医生和药品、耗材的关系,院长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同事陷入犯罪的深渊了。”

上海市一位三甲医院院长则对《医学界》表示,三明医改若推广开来,对于专职型院长可能影响不大,但对于专家型院长可能会产生一些收入上的影响。因为三明医改就是让院长成为政府雇佣的职业经理人,不太可能再让院长既兼着科主任、搞着“飞刀”,又拿着政府给的高额年薪。

医生年薪制:不同医院差距大!

毫无疑问,在三明医改模式中,最令医疗界瞩目的就是医生年薪制了,三明医生年薪制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关于年薪制,有一个误区需要理清。据《医学界》了解,三明的医生年薪制实际上叫“目标年薪制”。目前主要根据职称分为四个级别:住院医师10万,主治医师15万,副高20万,正高25万。

那么这一目标年薪的制定标准是怎么来的呢?据介绍,三明的政策导向是,参照国际惯例,使医生的收入是社会岗位平均工资的2到3倍,而上述住院医师的标准是参考三明2012年社会岗位平均工资42299元的2.5倍制定的。

什么叫目标呢?就是最高有可能拿这么多,但绝不是人人都能拿到目标年薪。

据《医学界》了解,以三明市较大的县级医院尤溪县医院2014年的医生年薪发放情况为例,主任医师一般20万左右,副高15万元左右,主治12万左右,住院医师一般为8万左右。

据将乐县医院院长廖冬平向《医学界》介绍,2012年该院职工平均工资5.4万元,而到了2014年,全院职工平均工资为8.28万元,增长53.3%;其中,2014年医生平均工资9.1万元,主任医师平均20.5万元。

那么三明医生是怎么看待自己年薪的呢?这个区别还是蛮大的。

同样是在三明市第一医院,一位儿科的高年资医生对于2014年自己24万左右的年薪还是基本满意的,并坦言比改革之前增加了不少;但该院一位外科副主任医师则对自己2014年18万左右的年薪较为不满,并抱怨和改革前比没有太大区别,甚至算起来感觉越来越少了。

而关于改革后整体收入有何变化的问题,也就是加上“非阳光”收入来比较,多位医生都选择了回避,上述三明市第一医院的儿科医生更是说自己记不清了。

一位年薪接近24万的县级医院主任医生坦言,现在确实比以前拿得多了,当然也比以前累很多。

令人惊讶的是,并不是所有医院的医生收入都和上述几家大医院相同。作为二乙医院,三明五院的上述内科医生就对年薪制吐槽不已。据他介绍,自己从医15年医生,作为副高职称,实际上自己目前的年收入仅7万元左右。

“我们医院离年薪制的目标差得远着呢,根本就不是什么年薪制,和以前没什么太大区别”。看着大医院同行十几、二十几万的实际年薪,该医生坦言不仅阳光收入没有增加,连“非阳光”收入也没有了。

一位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内科主治医生亦抱怨自己实际年薪只有7万元左右,离目标年薪差距太远,只有院长拿得多。

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问题又出在哪呢?这还要从三明医改关于医院收入的分配制度说起。

对于许多没有亲历过“人民公社时代”的读者来说,“工分”很可能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但对于当下的三明医务人员来说,正在越来越熟悉,且越来越很重要。

据了解,三明医生的年薪构成,分为两块,一部分为基本年薪,就是基本工资的意思,还有一部分叫绩效年薪。根据“全员目标年薪制,年薪计算工分制”的指导原则,目前三明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基本都实行了工分制。

据介绍,年薪计算分为基础工分、工作量工分和奖惩工分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基础工分由职务、职称和工龄构成,且基础工分比例不能超过工分总额30%;

最重要的当然是工作量工分,以门(急)诊人次数、出院人次数、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职能部门和岗位职责要求,来计算各个科室、各个部门不同单元的工分数量。

计算的方法为,医生的实际年薪=工分数×工分值。而工分值则=全院工资总额÷全院工分总数。

如果您对上述一系列公式一头雾水的话,其实也没有关系,在调研中,除了一些院长,很少有医生能够将上述工分制度完全搞清楚。但其中一个概念一定要搞清楚,就是全院工资总额。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全院工资总额与医务性收入、院长年度考核分值等因素挂钩,别的可能大家还较为陌生,但医务性收入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关于医务性收入,三明的定义为“纯粹体现医护人员劳务量的医疗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

那么就很好回答上述三明市第五医院那位内科医生为何年薪只有7万了。用该医生自己的话说,就是工作量不足,医院患者少,整体业务收入低,医生的收入自然也就上不去了。

但也需要明确的是,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第五医院,与三明市第一医院相比,医生收入

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就是说如今的差距并不是三明医改造成的。

求证网上“三明医生离职”传言,一位三明市第一医院的医生坦言,有去有来,没有太明显的变化,像三明市第一医院这样的市级综合性三甲医院,很多人都在排队想进进不去。

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一位医生则透露,近两年有些同事选择了离开。

一位县医院院长则坦言,作为一个小县城,面对大城市医院愈趋强烈的虹吸效应,县医院想招聘知名一点的医学院校本科生确实很困难。这位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的院长一次在参加母校招聘会时感叹:培养这么多医学生有什么用?并不能为他这样求贤若渴的县级医院院长所用,一个都招不来!

“我们从江西的医学院校招了一些本科生,因为人家江西省市级的医学院多,而福建太少!有人说医生应该要精英,我认为能招得来的才能叫人才!才能叫精英,他们说的精英有几个愿意到我们小县城来?”该院长情到深处颇为激动。

护士薪资分配模式探索中

在2015年9月,三明一家县级医院的一名护士向《医学界》抱怨,改革后,很长一段时间护士并未纳入年薪制,即使全员年薪制了,作为工作多年的一名副主任护师,收入竟然还没有新来不久的住院医师多。

据《医学界》向该院院长核实,情况基本属实,该院主管护士、副主任护师一般为7到8万元左右,和住院医师一般9万元左右的年薪来说,还是有不小差距的。

但在该院院长看来,三明医改压药价,实现“腾笼换鸟”的核心是靠医生,因此,在收入分配上该院是向医生倾斜的,护士群体应该理解。

虽然该护士表示和许多护士姐妹们一样都很难理解,但她也承认,比起改革之前,该院大多数护士的收入还是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

而令《医学界》惊讶的是,在将乐县医院,院长廖冬平给《医学界》展示的该院2014年全院职工年薪分配情况,却和上述医院有着巨大的差别。

薪资表中显示,该院高年资护士的收入一般都在10万元以上,有的甚至接近了该院主治医生的收入。

为什么会是这样?据介绍,目前三明市公立医院内部绩效分配原则上是医生(技师)占50%,护理和药剂占40%,行政后勤占10%左右。而且据《医学界》了解,这还只是个大致的分配方案,并且一般只分配到科室,再由科室二次分配;因此不同医院有着较大的分配差异。

以将乐县医院为例,院长廖冬平认为,医疗是团队作战,缺少护理支持的医疗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给出的分配指导原则为,医生和护士的分配比例1:0.85。在这种分配方式下,将乐县医

院护士就比一般别的医院护士收入高出一大截。

“我们医院的护士都很支持改革!”廖冬平院长自豪地说。

据悉,在一次三明22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分享改革经验的会上,各公立医院的护士长都悉数到场,听完廖冬平院长的将乐经验分享后,护士长们坐不住了,将廖院长围住取经。

而三明最终将全市推广哪一种护士薪资分配模式,目前似乎尚无定论。

可见,三明医改模式即使是在三明各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并没有具体的完全统一的模式,而是在探索中前行。

硬件靠政府:投入前所未有!

在尤溪县医院,杨孝灯院长热情地带《医学界》参观了刚刚建成等待验收的外科综合楼。十几层的外科大楼不仅外观气派,内部装修和设备看上去也不逊大医院。

据杨院长介绍,这栋楼花了一个多亿,国家补贴了一部分,大头都是地方政府出的,包括大型设备,医院几乎没出钱。而这一切在改革前连想都不敢想。

对比仍在使用的旧住院部大楼,旧楼一个病房一般至少三张床,多的甚至放到了6张床,走廊上还有多张加床,病房甚至连厕所都没有。而这一切都将随着新楼的投入使用而改变。

以前医院盖楼是什么情况?杨院长指着医院一栋大楼说,这栋楼快十年了,当时盖的时候花了一千多万,但政府只给了一百多万,剩下的医院自己分10年还清,到现在还没还完。拿什么钱还呢?当然是医院自己挣的钱。

在将乐县医院,气派的医院主体综合楼亦新建投入使用时间不长,耗资上亿,资金来源亦和尤溪县医院大抵相同。

“政府真正地履行了办医院的投入义务,医院承担起运营任务,这样才使得我能够纯粹地、专心地做院长。”杨孝灯如是说。

据《医学界》了解,而关于公立医院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是老生常谈,有学者认为,既然是公立医院,政府就应该承担起投入责任,不能放任公立医院在市场上敛财;但有学者则认为,中国这么多公立医院,财政根本承担不起全部的投入经费,应该将很多公立医院改制,回归市场。

为什么三明市这些县地方财政近年来又愿意巨额投入了呢?院长们都把感谢送给了市委领导的大力支持,当然也包括了三明医改的“操盘手”詹积富。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正是因为三明医改倡导政府切实承担起公立医院投入责任,也就意味着巨大的财政投向医疗供方,改革也因此赢得了许多卫生部门官员的大力支持。

药品质量质疑:“不该来问三明!”

毫无疑问,在三明医改的争论中,药品质量一直是业界争议的焦点,那么三明全市统一限价采购的药品质量到底如何呢?医生们怎么看?

翻开一本长达104页由三明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在2015年10月印刷的《三明市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联合采购目录》,上海一位资深药剂科人士仔细阅读后对《医学界》表示,其中甚至有三分之一的药企名字他并未听说过,在他看来,这些不知名的企业应该规模较小。

根据三明市限价采购政策,“低价”可谓采购的核心,但在包括部分三明医生在内的一些医疗界人士看来,低价采购的药品质量或难保证,并担心影响治疗效果,以国产仿制药为例,一般更信赖知名大企业生产的药品。

但在一位三明市医改领导小组领导看来,不应该拿这个问题来问三明。他认为,“把药品价格和药品质量成正比的想法是荒谬的,谁能证明同一品规的药品,低价的质量就一定差呢?谁能回答得了?”

他举了一个例子,一家国产药企的某一产品,出厂价200多元,在医院买1000多元,如果卖200多,就会比卖1000多质量差吗?再说,即使是同一个厂家,同一个产品,不同批次的质量也难言一致。

关于药品价格和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一位曾出任WHO官员的中国学者则对《医学界》表示,“我曾安排一个博士的论文课题,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对用治疗肺炎的三种抗菌素评估,应该选用哪一种成本效益最高;评估的结果是价格最低的效果最差,住院一周,热度还退不下来;最贵的三天就退热了,一周就基本康复了。所以不能光算药的成本,应该算治好病的总成本。”

在其看来,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其中的很多因素都要考虑进去,比如说这三种抗菌素剂型并不一样,还要考虑输液占用的护士成本,而口服就节省了护士成本类似因素;药物有虚高,还有虚低,药便宜但病没治好,或治好了花了很多时间等,那么成本效益就比较差。

而据该学者主持的课题小组调研发现,就以目前医保目录的药物品种大多是找大医院的专家评经验拍板而来;此外,不仅仅是医保一个部门,CFDA的药品注册审批、发改委的药品定价等也都没有经过严谨的卫生经济学评估。

可见上述问题之复杂,的确超出了三明能解答的范畴。

在路上,待完善的三明医改

在三明市医改领导小组组长詹积富的微信朋友圈里,频繁转发着关于三明医改正面的新闻报道和评论。

几年来,三明医改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到2014年三明市被列入第二批公立医院改革国

家联系试点城市,并在2015年在福建以三明为蓝本探索推进医改,在2015年的最后一个月里,浙江宁波和内蒙古乌海分别宣布和三明实行药品耗材跨地区联合限价采购。詹积富并不隐晦自己的心愿:三明医改模式推向全国。

原因在于他认为单以三明去压药品和耗材的价格,很难。针对一些进口药品只有举全国之力去议价,才能真正降低药品价格。

在三明模式能否复制的争论面前,詹积富认为,改革是整个利益的调整,难的不是投入,不是方案,而是决心。

而对于三明医改反对者,在一位三明市医改领导小组成员看来,这些人都是利益集团及代言人。

那么三明模式目前离推广还有多远呢?据《医学界》获悉,一位中央高层的有关批示大意为先总结经验、完善改革模式。

在和一位三明县级医院院长攀谈时,谈及三明不同医院的不同改革情况,他坦言,三明医改也是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之中,有很多好的东西值得全国拿去用,但也不太可能是完全照搬照抄,毕竟各地的情况不一样。

对此,一位上海市医疗界资深人士表示基本认同。他表示,以年薪制为例,主任医师目标年薪25万,但如果是在北上广这样一线城市大医院给多少?50万?100万?给得太离谱社会接受不了,给少了专家接受不了。

他担心有些大医生即使给实际年薪数百万也很可能和其之前的实际年收入相去甚远,业界更是盛传有大专家年收入上千万,收入多少看胆子大小。

他认为,如果三明模式推广开来,真的把药费和耗材费用的水分榨干,而公立医院又开不出巨额薪资,这些大城市医院的大医生很可能会离开,去民营医院,甚至不排除自己单干,自由执业或办医院。

将乐县医院院长廖冬平在谈及分级诊疗、大病不出县问题时表示,医院已经建好了PCI急救平台,但不太可能挖一名这方面的专家来,毕竟自己所在县实际常住人口才几万人,发病人数较少,可以通过让大医院专家来多点执业的方式解决。

但面对他是否愿意自己医院医生多点执业的问题时,和许多中国公立医院院长一样,他颇显犹豫。事实上,在三明现有的改革模式中,医生多点执业及自由执业等解放医生的问题暂时都还没有看到解决方案。

在市场配置资源效率高还是政府主导更好的问题上,三明医改很显然更倾向于政府主导,但高低上下在参观尤溪县医院新建外科大楼时的一个细节可窥一斑。

参观完一些装修已基本完成的楼层后,在一层重症监护楼层,《医学界》看到的还是一片狼藉。杨院长介绍说他们拖了工期,按照合同应该罚款。并随口补充了一个细节,楼上装修如

期完成的是私人企业,效率比较高,而这家装修较慢拖工期的是公家单位。

在推进社会办医的问题上,据《医学界》了解,三明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进展不大,社会办医力量还较为弱小,政府的规划限制较多的情况等和全国多地也大致相同。

毫无疑问,上述这些问题也大多都不是三明医改带来的,亦不是三明所独有,但显然都待三明和全国的同仁们一起去完善解决。

三明医改及两票制等相关问题研究

三明医改、处方药外流以及两票制问题的研究2016年5月深圳 市场部

三明医改相关问题研究

三明医改会以多快的速度推广 从目前来看,在县级医院的推广会非常快(目前河北省27个县开始试行)。 但是,省会城市没有跟进。 主要原因: ?三保合一涉及到行政权力的调整,市县级相对容易,省级较困难; ?药品招标挤出大量辅助用药,由于辅助用药定义比较模糊大城市意见很难统一; ?改革的最主要推动力在医保收支压力上,省级财政支付力度较强医保资金相对充裕; ?工业企业放弃小城市很容易,放弃大城市较难,大城市推行三明招标模式阻力较大。

三明医改纲要 目标“四个可以”1)百姓可以接受;2)财政可以承担3)基金可以运行;4)医院可以持续 要求“三个回归”1)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2)医生回归看病角色; 3)药品回归治病功能 依靠“三个依靠”1)公立医疗机构的硬件投入依靠政府;2)软件和日常管理依靠医院自身; 3)降低医疗成本和提高运行效率依靠机制创新 途径“三医联动”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 主线建机制、堵浪费、调结构、增效益

三明医改“三医联动”机制 三医 联动 ?辅助用药监控 ?医院零差率改革 ?限价采购、采购联盟、两 票制 医药 ?三保合一 ?支付方式改革 ?医保支付基准改革 ?医院周转金、精准补偿 ?门诊统筹报销制度 医保 ?杜绝医疗浪费 ?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年薪制 ?分级诊疗 医疗 强化医保控费抓手 控制医疗费用

一批两规,低价者中标 1.一品两规,低价者中标。三明市根据一般按照同一通用名药品注射、口服各采购一个品规,如果有进口药 的,每个剂型再增加一个进口品规。招标过程取低价者中标。 2.允许“三次议价”,尽可能把药价压到最低。根据明医改组[2013]9号:“如果省上第九批中标药品比本 市采购品种价格更低,则采用省上第九批中标药品”,因此省级招标为一次议价。三明市医管中心在省级招标基础上统一限价采购,其本质是一轮“二次议价”。同时三明市允许医疗机构自行采购低于竞价10%以上的药品和耗材,降低所获得的利润归医院所有,是在“二次议价”的基础上形成了新一轮的“三次议价”。 三明市药品招标议价过程 一次议价 ◆省级招标二次议价 ◆医管中心限价 采购 三次议价 ◆医疗机构自行 采购

医改三明模式

2012年三明市拉开了医改的序幕。此后三明市三医联动改革,在医药、医疗、医保领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3月31日,国发〔2016〕21号文提出:“在部分综合医改试点省推广福建省三明市医改做法和经验”,正式从国家层面对三明医改给与了肯定,三明医改模式有望推开。三明市医改究竟改了什么?改革的效果如何?利好或利空那些领域?本文将系统的呈现给大家。 要点总结: 三明市医改在医药、医疗、医保三方面进行了改革,其改革要点为: 1)一把手挂帅、三医联动。三明市医改由分管常务副市长詹积富亲自挂帅,成立医改领导小组,同时将24个医保相关部门整合成为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医保经费直接由医保中心支付给代理商,不经过医院环节。 2)工业、流通、医院三管齐下控药价。药品招标限价采购,唯低价录取,压低工业企业药价;流通环节“两票制”,暨从药厂到医院仅经过1层代理,压低流通环节加价;医院“零差率”,消除终端加价。 3)提升医疗服务价格,提升医生阳光薪酬。改革后,15年医务收入较11年增126.75%,挂号费、手术费、护理费有不同程度上涨,大检查费用下降。15年医务人员人均年工资8.90万元较11年增110.90%。但对于主任医生来说,医改后薪酬封顶仅为25万,真实到手很可能是下降的,导致部分医生流失。 结果: 1)药品耗材占比大幅下降。三明市22家公立医院药品和耗材占比从2011年的60.08%降至2015年的35.22%。 2)患者人均门诊、住院费用得到良好控制。15年三明市次均门诊费用比福建全省低34.17%,出院患者平均费用比福建全省低44.37%。 3)医保从亏空专为结余。2015年三明市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结余9977万元,而医改前的2011年超支7553万元,有效缓解了三明市的财政压力。 必须看到一些潜在的问题: 1)药品质量下降。由于招标唯低价录取,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发生,而低价药品由于纯度不足生产工艺不到位等原因可能导致副作用增强、疗效下降。 2)医生真实收入下降,从公立流向民营。对于主任医生来说,医改后薪酬封顶仅为25万,真实到手很可能是下降的,导致部分医生流失。长此下去可能导致薪酬激励更加完善的民营医院更具吸引力,未来可能公立医院更重公平而民营医院更重效率。 对二级市场影响: 1)药占品和耗材比显著下降,仿制药企和非创新型器械企业盈利能力将持续下滑。 2)医务收入占比显著提升,利好服务占比较高的康复、眼科等专科医院。 3)处方药外流是大势所趋,利好具有零售基础的流通企业和具有处方药承接能力的药店。4)推行“两票制”,从药厂到医院仅经过一个代理商,流通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利好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大型流通企业。

三明医改模式

深挖“三明医改”到地心,“三明模式”从未如此清晰 三明网2016-05-18 16:29:22阅读(334) 评论(0)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 2015 年5 月份关于医改的38 号文件中“三医联动、腾笼换鸟”的各项配套措施,无一不是来自三明模式的做法;2015 年6 月份发布的关于招标的70 号文件中最核心的是“先限价、再带量议价”的做法;今年3 月5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而三医联动正是三明模式的核心框架;今年3 月份以来在医改试点地区推行的“两票制”;2016年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要求总结完善福建三明改革经验,并在安徽、福建等综合医改试点省份推广。自此,三明模式正式以被写入官方文件的形式开始向全国推广。近日,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正式发文,医改试点城市增加到11个省。三明模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三明模式再也不能回避。 一、三明医改的核心 三医联动、腾笼换鸟 1、我国医改的痛点是什么? 本轮医改最初就是本着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出发,然而虽然之前围绕“药品招标”、“取消药品加成”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然后根本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原因有二:医院的逐利性与医生的逐利性。导致患者治疗过程中医疗行为扭曲,出现多开药、开贵药、开大处方、多做检查等过度医疗行为发生。 医院的逐利性来自于医院职能定位不清晰,之前财政采取的是定额补助或者定向补助的方式,之后由医院自负盈亏,这种半企业运营的方式必然会导致医院有逐利的冲动,我医院

三明模式已经存在几年了

三明模式已经存在几年了,医药行业一直是惹不起,躲得起。发改委、卫计委和财政部在三明办了几期“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学习班,新闻联播又明示了对”三明医改“经验的肯定,就震动全国医疗医药界,药企更是吓得打哆嗦:三明模式要是统一中国,还让不让人活了? 三明模式的核心就是依赖政府雷霆手段,大力打压药价和药品消费,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和改革义务人员薪酬,逐步实现三保合一,在不增加医保负担时尽可能让医患满意。 这么美好的画面政府当然想看:既解决了医保穿底的心腹大患,又能让医患双方都满意,医药行业的利益就牺牲一下吧。这就是给沉疴在身的医改开了一贴民间秘方,不打针、不开刀、吃点药就能好,谁不想试试? 但三明模式本质还是政府主导下以计划经济的手段,以药改带动医改的模式,是在经济不发达、人口不众多、不考虑医疗行业和医药行业发展前提下的短期变革。热得发烫的三明话题,至少给对医药行业的带来三大不明。 三明模式会不会推广到全国? 这个问题医药人不敢想啊!以前三明咱惹不起还躲得起,如果全国都是三明,药企在哪里安身? 遥远的内蒙古和三明联手采购药品足以让人担心三明会走向全国,但更多的理由提示这不太可能发生。 -各地经济和医疗水平差异甚大,不可能有一个模式适合全国,发源于中下经济人口和医疗水平的三明模式也不可能满足全国需求

-三明模式过于依靠政府强势推广,说它有计划经济阴影也不为过。政府主导无法充分调动医院和医生动力,也无法全部监管无比复杂的医疗行为,高薪也不能保证院长和医生的养廉 -三明人口构成单一,医疗界影响力有限,从上往下推动难度不大。在更大规模和经济更多元化的城市推行,当地又有实力雄厚的医院和药企,施行难度会大很多-政府真正赞赏的也许是三明医改操刀人不谋私利,大胆实践、敢闯禁区的精神,这也是值得宣传的官员形象。三明简单直接的模式长期效果如何尚待观察,政府不会冒然全国推广。但三明模式中降低药品支出、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等做法,跟医改顶层设计一致,能短期内缓解医保压力,三明模式的部分推广倒是大概率事件。 三明模式对医药那些部分影响最大? 三明模式即使局部推行,也会短期内给医药行业总体增长和利润带来巨大冲击。因为三明对药价和药占比的严格控制,有人认为价格高的原研进口药会受到最大冲击。其实不然,就算三明模式全国铺开,医患很快就会发现过于廉价的药品品质无法接受,宁愿自费转往品牌形象更好的药品,很少人会因为省钱而不治好病。敢于牺牲品质去赢得生意的药企短期内受益,有品牌和技术含量的原研药会在短期受挫后快速反弹,受冲击最大的是反而是价格和品牌形象居中的国内大中型药企。除非政府指定几家药企统一生产常用药,满足较低水准的用药需求。 医药行业如何应对三明模式的冲击?

三明医改重要经验

三明医改重要经验 福建三明市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公立医院改革,多项举措被业界称为真正“触及医改灵魂”。在全国率先试行院长年薪制、让院长代表政府管理公立医院,率先试行医生(技师)年薪制、稳定医生(技师)队伍,率先对高回扣药品进行重点监控;同时率先在省内对全市公立医院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三明市上述“组合拳”向现有各种医疗资源浪费要效益,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使百姓、医院、财政各方都得到了红利。今年2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深入三明市考察医改,对医改的“三明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6月13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联合在三明市召开的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座谈会上,三明市作为全国首个在所有公立医院进行综合改革的地级市,重点介绍了该市医改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三明市地处福建省西北部,这个本就经济欠发达的老工业城市,在经济转型期,遭遇了退休职工多、企业效益差、财政包袱重等一系列难题。三明市公立医院改革实施以来,逐渐释放出红利,医院医药总收入含金量(医务收入占比)提升;医药费用增幅下降,患者就医费用下降,走出了一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三明路径”。2013年,三明市22家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平均收入为7.12万元,是社会岗位平均工资的1.68倍,比2012年的5.14万元增长了38.52%;人均出院费用减少到4692.32元,比2012年减少272.32元,下降了5.49%;医保基金亏损局面得到扭转,基金结余7517.08万元。三明医改的突出亮点是:一、以完善顶层设计深化医疗改革 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是转换运行机制。2012年以来,三明市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医改措施,以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一是明确改革目标,政府勇担责任。在医改初期,市委市政府首先明确医改的主体是政府,改革的对象是长期形成的医疗机构的逐利机制,政府要勇于承担破旧制度,建新制度的改革职责。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三回归”,即让公立医院回归到公益性质,让医生回归到看病角色,让药品回归到治病功能。 二是理顺人事关系,做好组织保障。市委书记直接推动,市长全力支持,并专门安排了副市长主管医改,将财政、卫生等部门有关负责人联合组成三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为三明市医改工作的推进做好组织保障。 三是财政统一负责,集中管理医疗资金。三明市先后提出了“三保结算机构合一”、“整合市县两级三保基金管理机构,成立市级统一管理的全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率先实行三保全市统筹管理。 2012年至今,三明市先后出台了《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县级以上医院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的通知》、《关于核定三明市第一医院等市属医院2013年度试行年薪制工资总额比率的通知》等30多份文件,通过对全市县级以上22家公立医院在分配机制、补偿机制、考评机制、药品采购、医院管理、基金管理等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患者、医生、医院、政府的多赢。 二、从整治药品利益链开刀 几乎所有的公立医院都有与“医药代表”打交道的经历。医生拿“回扣”的现象,至今仍在不少公立医院存在,成为“斩不断、理还乱”的利益链。医改前,三明市22家公立医院每年的收入中60%以上为药品(含耗材)收入,医疗收入仅占30%,这种“以药养医”、“收入倒挂”的畸态,使整个医疗行业走入一条“药代”靠医院牟利、医生靠“药代”挣钱、群众花高价看病的歧途。公立医院要彻底走出通过多开药、开贵药获得利益的怪圈,必须牵住改变“以药养医”现状这个“牛鼻子”。 2014年6月,三明市出台了《关于做好全市县级以上公立医院药品统一配送结算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全市22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限价目录内的药品首先由市医管中心负责配送和结算工作,待经验成熟后再全面推行。统一配送、结算的药品为《三明市医保限价药品—光盘(第四版)目录》、《三明市医保定点限价药品备案采购目录(150种)》的药品品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以及低于本市采购价格10%以上的药品,医院自行采购。此外,还建立了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院长负责制,实施全市县级以上公立医院药品统一配送结算工作等,将药品与医院收入彻底脱钩,进一步改善医院收入结构。

三明市医疗改革举措与经验借鉴

三明市医疗改革举措与经验借鉴 福建省三明市自2012年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从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出发,全面推行医药、医疗、医保“三医联动”的医疗卫生体制的综合改革,探索出一条“三明路径”.“三明路径”从药品流通领域实施突破,把药品招标采购机制改革、医务人员和院长的“目标年薪制”作为亮点,率先在医务人员薪酬水平、院长绩效管理方面深入探究,深层次挤压药品价格虚高“水分”,为进一步整合医疗卫生服务项目价格拓展了空间[1]. 1 “三明路径”的主要改革成果 三明市自医疗体制改革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2家县级(含)以上的公立医院,从改革前的2011年与改革后的2014年统计数据对比来看:2014年医药总收入为亿元,同比增长%,远低于全国%的平均增幅,比2011年的亿元增加了亿元;药品费用收入则由亿元降低到亿元,占医药总收入的比例由%降低到%;医务性收入由亿元增加到亿元,占医药总收入的比例由%提高到%[2];药占比由%

降低到%,卫生材料收入由%降低到%[3].同时,医务人员工资总额实现翻番,在2011年~2014年工资总额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亿元。由于22家公立医院医务性收入(包括手术、床位和护理等服务项目收费)在改革的3年内净增加亿元,为年薪制的实行提供了财力保障[4]. 三明市多次调整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费标准,通过“调结构、腾空间、保衔接”,力求实现医务性收入占比上升至70%以上(2015年已提升至65%左右),药品(耗材)收入占比降低至30%以下。以三级医院普通门诊的诊察费为例,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的诊察费增加至18元、28元、38元、48元,医保基金统一报销18元。手术治疗费由原来占比9%~11%提高至20%,护理诊查费由原来占比5%提高至14%(目标为20%)[5]. 三明市明确政府办医职责,公立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购置设备、公共卫生服务、重点学科发展等6项投入全部由政府承担。2011年财政投入为亿元,2012年~2015年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亿元。地方政府投入占财政收入比例从改革前的%增至改革后的%[6],并对22家公立医院2012年以前的债务进行锁定核实,对同级政府确定的债务归为政府性债务统一管理,利息由各级财政负责。

三明医改

政策制定确实需要考虑医药企业的发展,但考虑的是行业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这里我需要详细和你说明一下,我确信我不会说“在制定医改政策的同时,决不能将医药企业的需求排除在外”,因为我本身就没有这样的想法,我的视角是站在对政府行为模式的把握上。 我的想法准确地表述如下:1.中国目前在医院销售的药品中,有一部分临床上没有什么疗效,业内的说法为“安全无效药”。它们唯一的功效就是给医院返利给医生回扣,也就是变相实现医院医生的垄断利润的工具罢了。2. 还有一部分药品临床有效,但是要么生产企业严重缺乏效率、要么质量不稳定不可靠,这些药品和药企本该通过医药行业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被淘汰掉的,但因为政府集中招标政策给地方政府了一个强有力的地方保护工具,加之这些药企也能够通过地方关系给医院返利给医生回扣从而能够长期生存下来。这就是二十多年了中国的医药企业始终是五千家左右,始终处于“多、 散、小、乱”格局,始终无法实现市场集中的原因。所以从道理上讲,上述两类药品及其生产企业都应该通过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被淘汰掉。 医药企业优胜劣汰的两种方式:政府主导VS市场竞争 淘汰上述这些药品和企业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政府利用行政手段进行筛选也就是政府主导模式,恰恰正是这种模式导致了医药产业“多散小乱”的格局。因为当政府掌握了利用行政手段筛选企业的权力时,他们也就拥有了利用这个权力进行地方保护以及寻租的手段。上述两类企业尤其是第二类落

后药企之所以能够长期生存下来,正是地方政府利用政府集中招标、行政定价及行政命令本地医院必须采购本地企业药品(必须选择本地配送企业)等行政手段进行地方保护的结果。三明医改可以不考虑保护本地医药企业(就业、税收、GDP),因为三明这个地级市没有多少医药产业,但是福建省政 府不可能不对当地企业进行地方保护,同样,浙江、广东、北京、上海…,哪个省市政府都会利用行政手段进行地方保护,也就是说正是政府主导模式赋予了地方政府尤其是省一级政府进行地方保护的权力和手段。三明医改模式意图利用政府的行政权力之矛戳穿政府的地方保护之盾,怎么可能? 中国之所以出现省际间市场分割(中国省际市场壁垒要高于欧盟成员国国家之间的市场壁垒),原因就在这里。一个明显的规律是,政府干预权力越大的产品,政府采购或者政府干预采购比重越大的产品,地方国有部门公有机构采购比重越大的产品,往往地方保护越严重,该产业“多散小乱”格局就越严重,地方性落后企业就越能够生存下来。而政府部门及部分大权在握的官员利用行政管制权力和不良药企勾结进行寻租,是上述两类药品企业尤其是第一类药品大行其道的原因,可以说每一个临床“安全无效”的高价药后面都有官商勾结的影子,这些安全无效的高毛利药品正是通过政府集中招标进入地方中标药品目录并大卖特卖的。。 所以,三明可以雷厉风行地砍掉一百多个高毛利药品,问题是其他掌握了药品进入本地市场生杀予夺大权的地方主政官员也会这样干吗?其实,业内包括医院院长和医生,也包括招标部门都非常清楚这些高毛利药品的真相,这些高毛利药品之所以能够进入各省市的中标目录并大卖特卖,正是我们上面说到的原因使然。三明医改不可复制之处就在于,它完全依赖于三明出现了一位不仅熟悉药品猫腻而且不利用手中权力寻租的廉能官员且当地也没有多少医药产业需要地方保护这样一个小概率事件上,三明医改主政者是位王安石式的人物,这一点根本不可复制。 行政权力干预医药市场竞争的风险

医改先行者三明

2015年12月12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播报了一段关于医疗改革的新闻,引起医疗界高度关注,新闻甚至被医疗行业媒体精确地计时为5分10秒,占整个节目时长的六分之一。新闻的主角:三明医改。 之所以受到医疗行业高度关注,在于嗅觉灵敏的行业人士嗅到了新闻的背后:三明医改模式或将推向全国! 这一推测并非空穴来风,据新闻联播透露,1700多名来自全国的行政干部和公立医院院长,目前分批正在三明市参加由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卫计委等部门联合主办的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培训班,学习借鉴在医改深水区中的“三明路径”。 12月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原卫生部部长陈竺调研三明,高度评价三明医改,并称三明“走出了一条符合三明实际的医改路子,为全国积累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或将走向全国的医改试点,虽早已是医改明星,医疗界却又称得上较为陌生。因为近年来,关于三明医改是是非非的议论甚嚣尘上,但基本上都是反对者和支持者的口水仗,三明医改到底是什么模样?三明医护究竟是怎样的生存状态?他们眼中的三明医改究竟是什么样?《医学界》近日走进三明,为您揭秘真实的三明医改。 医保“穿底”倒逼出的改革 三明,福建省一个普通的地级市,比起其辖下以小吃闻名全国的“沙县”来说,原本毫无知名度。除了山还是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盛产林木,人烟稀少,GDP在福建省排名倒数。如今则多了一个靓丽的名片:医改明星城市。 关于为何要改革,在一次上海召开的研讨会上,《医学界》拿到了三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三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詹积富,长达88页的三明医改幻灯片。在改革的原因分析中,他明确列出了七点,分别是医患关系紧张、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医药腐败问题突出、医疗资源大量浪费、医院医药收入年年大幅增长、医院内部矛盾重重、职工医保严重亏损。 然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最令人信服、最大的改革动力实际上是最后一条:职工医保严重亏损。 亏损有多严重?据介绍,2010年三明市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收不抵支约1.4亿,2011年实际超支约2.1亿元,分别占到当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的11.66%、14.42%,财政无力兜底,基金欠付全市22家公立医院药费1700多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医改深水区的推进中,财政部门官员的频繁现身较为引人注目。 近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求是》杂志上撰文明确表示,政府正在研究制定职工医保退休人员缴费政策。

福建省三明市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案例分析

福建省三明市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案例分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一步需要重点研究的一项制度。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专项课题组于2014年5月、2014年11月两次赴福建省三明市就相关情况进行重点调研,综述如下。 一、三明市公立医院改革取得的成效 作为全国首个在所有公立医院推动综合改革的地级市,三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诸多举措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市22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的改革取得了多重成效:一个提升:医院医药总收入含金量大幅提升。2012年改革后,医务性收入(包括诊查护理床位、手术治疗、检查化验)占医药总收入的比重提高了%,2013年,又提高了%。改革后,公立医院收入的结构比例得到了良性回归,医务性收入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药品和耗材的费用大幅下降,改革红利从遏制药价虚高、堵住药品耗材浪费、挤压医药代表暴利中来。 两个下降:医院的医药费用增幅下降和老百姓看病费用下降。一是医药费用增幅下降。2013年,全市医疗机构实际医药费用增长%,比正常增长(按照改革前历史数据推算得出)减少了14个百分点,遏制了医药费用大幅增长的趋势。二是老百姓看病费用相对下降。人均出院费用从2011年元下降到2013年元,下降幅度达%。人均门急诊费用从2011年元/次到2013年元/次。如果按照医药行业每年正常增长5%左右的规律计算,2013年的实际门急诊费用相对下降。 两个扭转:扭转医保统筹基金亏损局面和医院药占比过高问题。一是医保统筹基金扭亏为盈。从2011年亏损万元到2013年结余万元,扭转了以往收不抵支的局面。二是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重逐年下降。2011年至2013年,全市医院总收入增长了%,与此同时,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比重下降了%。 总体来看,三明市公立医院改革初步取得群众、医院、政府多方共赢的效果,老百姓看病费用下降,医疗机构收入总额上升、结构优化,医保基金扭亏为盈。 二、三明市公立医院薪酬改革情况 (一)三明市公立医院薪酬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 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强化医院内部管理,增强医疗体系的内生动力,三明市政府、医改小组、公务员局、财政局、卫生局发布一系列措施,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公立医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是建立院长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医院院长年薪制,由财政全额支付院长年薪。三明市在全市22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建立了一套院长考评体系,包括6大类40项指标,对院长进行全面考核,依据考核结果确定院长年薪。 院长年薪由基本年薪(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年度绩效构成,目标年薪为30万元,统一由市卫生局、财政局、公务员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