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综述】韦应物诗歌简论

【文献综述】韦应物诗歌简论

【文献综述】韦应物诗歌简论
【文献综述】韦应物诗歌简论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韦应物诗歌简论

韦应物是唐代一位杰出的诗人,写下大量吟咏山水田园的隐逸诗歌。他的诗在艺术风格上是清雅闲淡,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写实风格,伤感哀怨,充分流露出其内心矛盾。韦应物在隐逸诗内容上不但继承了前人的基础,而且又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同时也有所创新,承前启后,成为后来隐逸诗的典范,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综合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有:

一、山水田园派的杰出代表

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指出:“他的山水田园诗再现了陶渊明和王维的真趣,同时又将盛唐山水田园诗优美清空的意境引向萧散淡冷,在中晚唐和宋代,特别受到白居易和苏轼的推重”。

无论是精神状态还是语言风格,韦应物均与陶渊明相近。白居易在《题浔阳楼》一诗中将“陶”、“韦”并举:“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

卞敬业《唐代田园诗人――韦应物》是本世纪较早对韦应物诗歌进行较深入、细致探讨的论文,文章论韦应物在诗坛上的地位云:"苏州诗平易冲和,随在表现;而其真朴处,亦人不可及。""盖苏州诗品清高,极为当时文人所推重。"论其各体的风格云:"盖苏州诗渊源于陶公,故以五言最为擅场,七言则较有逊色。五古气质闲妙,浑然天成,所谓朱丝素絃,一唱三叹。五律多简远,不作矜持语,而自然合拍。五绝则甚古澹,渐入化境矣。大抵韦诗多如行云流水,不著一字,神在阿堵之中,而情寄八方之表者也。"文章又谓"其言情真朴处似渊明,其写景清婉处则多似玄晖",最后称韦应物 "为唐之陶潜"。

蒋寅在《大历诗人研究》一书中,称韦应物“自成一家之体,卓为百代之宗”,并认为大历时期能开宗立派、自成一家的诗人,只有韦应物。

二、以写实为显著特色的思想性

韦应物思想性的形成与所处环境的骤变,接受教育的思想、人物自身性格等诸多因素有关。时时流露出一种写实倾向,参与社会、关注民生的讴歌与痛斥;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时时抒发复杂情感。

储仲君《韦应物诗分期的探讨》根据韦应物诗作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情感,将韦应物一生分为三个时期:一、洛阳前后,自就读于太学到供职京兆府以前,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时期;二、长安-滁州,自就任京兆府功曹至罢滁州刺史,这是一个消沉失望的时期;三、江州-苏州,自出任江州刺史,到寓居永定寺,这是一个满足安逸的时期。

卞敬业《唐代田园诗人――韦应物》是本世纪最早对韦应物进行专门性探讨的论文,该文在述及韦应物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性时说:"韦苏州诗中多表现其恬退性情及爱民思想。"

刘熙载《艺概》(卷二)称:“韦苏州忧民之意如元道州,试观《高陵书情》云:‘兵凶久相践,徭赋岂得闲,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此可与《舂陵行》、《贼退示官史》作并读”。

汤擎民在其《论韦应物的"兴讽诗"》中着重谈韦应物的"社会政治诗",认为"韦应物是关心国家大事和王朝安危,注意社会政治情况,敢于揭露其中的丑恶面,同时又能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把他的无比关心和同情,融注入'兴讽'一类的诗篇。"

姜光斗的《韦应物评传》从总体上评价了韦应物的思想和诗歌的社会价值,他说:"韦应物是一位性格刚直、醇厚、关心民生疾苦、入世较深的诗人。在历任地方官任上,他能不时反躬自问,把目光注向社会底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民生的疾苦。他的山水田园诗,有着较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农民的勤劳、希望和辛酸,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现实的不满。在中盛唐之交,在杜甫和白居易之间,他的诗歌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比起同时代的'大历十才子'来,现实性要强得多。"

孙望《韦应物事迹考述》从发展的角度,分时期地论述了韦应物的性格、思想的变化。他认为,少年时期的韦应物充当了唐明皇的爪牙,"这是他一生中生活的最庸俗而思想也是最不光彩的时期"。韦应物在武功折节读书和在太学受学的时期,开始接受了儒家的教育,这对于他思想作风的转变有密切关系;当然此后也还受到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在洛阳丞期间,他一方面怀着济世的抱负,然而位卑人微,无可施展;一方面又因个性傲岸,而在混浊的社会里到处碰壁:就在这重重的社会矛盾和人事摩擦下,逐渐转变成与世不协、消极退避,有时清静自持、故示高洁的韦应物。在三任刺史期间,他虽然有着同情人民之心、有着一番抱负,但却处处受挫,"佛道间杂的阴暗思想就应时而抬头了,而且即时表现为消极退让,遯世孤高的处世态度。"

游国恩等人编著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册在论韦应物田园诗时着眼于韦与王、孟的区别:"他的田园诗不仅仅是寄托洁身自好、乐天知命的思想,而且还流露出对农民劳苦的关

怀。如《观田家》等,这比王维《渭川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更接近劳动人民的感情,生活气息也比较浓厚。"又云其山水诗虽然"内容远离现实,趣味也过于孤寂。

三、以冲淡平和为特点的艺术性

后人每以“陶韦”或“王孟韦柳”并称﹐把他归入山水田园诗派。

韦应物五言古诗同王孟韦柳比较起来,特色较为明显。朱熹就独具眼光地指出“韦苏州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嗅味也。”(《诗源辨体》)管世铭也持此种观点:“王孟诗品清超,终是唐调,惟韦苏州纯乎陶、谢气息。”(《读雪山房唐诗序列》)王维、孟浩然诗有闲淡自得的一面,也有词秀调雅、词彩丰茸的一面,同陶渊明淡然无意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所谓唐调、古调的区别或指此而言。韦应物五言古诗古淡气息多,王孟五言古诗清超气息多。在某种程度上说,韦应物的五言古诗是越过王、孟直承陶渊明的。

陶渊明、谢灵运并称,韦应物、柳宗元并称。韦应物出于陶渊明,柳宗元出于谢灵运,“殆各得其性之所近”(《艺概·诗概》)。柳宗元古诗有学陶处,但已由韦应物的专师陶渊明而转变为兼师谢灵运。陶渊明诗出于自然,不事雕琢,妙在工拙之外;谢灵运诗则精雕细刻,注重巧似。陶渊明有脱离官场后真正的通脱,谢灵运则存官场失意后的苦恼,表现及情调均不同。韦应物、柳宗元也各得其性之所近。概括地看,韦柳之不同,表现在三方面:情趣上“平淡和雅”与“清劲纡徐”之不同,“出手稍易”与“构思精严”之不同,语言上的淡缓自然与整丽刻削之不同。许学夷在评判韦柳古诗优劣时说:“韦柳虽由工入微,然应物入微而不见其工;子厚虽入微,而经纬绵密,其功自见。故由唐人而论,是柳胜韦;由渊明而论,韦胜柳。”

中科院文学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韦应物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复杂","他的风格简洁,能用极少的句子包括很多的内容,有时平淡,有时浓丽","但是他也有豪迈愤激的一面,这是不容忽视的"。

罗宗强先生曾指出:“在社会历史的重大转变时期,文风转变常比政治、经济上的变化要漫得多,大历贞元年的盛唐余韵便是一例。从这一点来讲,大历诗人或多或少有一些诗、句虽呈现出盛唐余韵,但在这些人中,那种昂扬风貌,那种风骨和那种浑融一体的兴象韵味,韦应物无疑是表现的特别明显的一个。”从开元末到天宝年间至安史之乱爆发之前,诗歌创作有三个明显趋势: “一是超脱现实,清高隐逸;二是正视现实,抨击黑暗;三是愤世嫉俗,崇儒复古”。这三种趋势一度在大历十才子那里中断,而在韦诗中却得到了延续。

韦应物作为大历时期的一个特殊存在,他的诗歌迥异于当时的风气而形成自身的特色,濡染盛唐风韵不能不说是其中原因之一。古人胡应麟称:“苏州五言古优入盛唐。”(《诗

数》)贺贻孙认为:“中唐如韦应物、柳子厚诸人,有绝类盛唐者。”(《诗筏》)王士祺称:“张曲江开盛唐之始,韦苏州殿盛唐之终。”从前人的评论中已见端倪,今人也有同感认为韦诗可视为盛唐之音的延续。

韦应物的诗在表现方式和艺术效果上,也从一些层面延续了盛唐风韵。严羽《沧浪诗话》中对盛唐诗歌有一段著名论断:盛唐诗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胡应麟亦云:“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现,无迹可寻。”并称“中唐逮减风神”。(《诗蔽》)合此二者可知。盛唐诗主要在兴趣风神,句意深婉,言有尽而意无穷。韦应物有很大一部分诗具有此特色,许学夷指出:韦柳虽由工入微,然韦应物入微而不见其工。(《诗源辩体》)翁方刚“独至苏州,则起妙处全在淡处,实无迹可寻。”(《石洲诗话》)

韦应物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诗人,诗歌风格萧散自然,冲淡平和。他继承了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诗歌优美清空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山水田园的隐逸诗歌。同时又开创了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诗风,为中唐时期的柳宗元,刘禹锡所推崇,也奠定了他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上海中华书局2005年

2郭预衡《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冯继聪《论唐诗绝句》

5白居易《与元九书》

6沈德潜《唐诗别裁》

7陶敏《韦应物诗歌的思想和艺术》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8王娟《浅析禅宗对韦应物的影响》运城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2年第1期。

9聂石樵《唐代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10孙映逵《论韦应物的人格转换及其典型诗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王士禛简介

王士禛简介 乐事。 寒山寺,在江苏苏州城西枫桥镇,寺始建于梁武帝天鉴年间(公元502年~519年),旧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太平兴国初年,节度使孙承佑重建浮图七层,宋仁宗嘉佑年间,赐号“普明禅院”,然唐人已称为“寒山寺”了。 元朝末年,寺塔俱毁,明太祖洪武年间重建,经过多次的兵火劫难,到了清末宣统三年,江苏巡抚程德全集资重建,规模宏伟,焕然一新。 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一首诗: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枫桥第几桥?”前两句写景,天已黑了,东塘正在落潮,诗人当时来到苏州,夜泊枫桥,形单影只,在一只船上,听外面潇潇雨声。后两句抒情,当时的寒山寺早已在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的兵火中灰飞烟灭,寒山寺的钟声千古出名,美丽的寒山寺钟声,留给人们多少甜蜜的联想。而今天,明末的战火,早已把寒山寺打得破烂,诗人不禁

想起唐朝诗人张继笔下的枫桥来了。作为清初诗人,王士禛发思古之幽情,纯属人之常情。这里面,有多少的家国之思啊!清朝与唐朝,通过枫桥钟声,拉在了一起,而此间,又寄予了诗人多少的感触! 再接着看看第二首诗:“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经过兵火的枫桥,经过兵火的寒山寺,早已是今非昔比。枫桥是寂寞的,是萧条的,而水边的客店,透露了多少的冷清和寂寥,往来旅客的稀少,反映了此时的枫桥的寂寥和孤独,反映了历经战火之后的寒山寺的萧条。诗人千里迢迢来到苏州,与远方的朋友,有着不一样的惆怅和无奈!十年在江南,诗人的是:独自一人,在寂寞的晚上,独自倾听夜半的钟声,独自享受唐朝张继听到的钟声——而今天,诗人来到苏州,听到的钟声,却是如此不同,心境是这样的状态,不禁感慨万千! 这两首诗歌,既反映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又写出了世态沧桑之后的万千思绪。感染力较强,情感冲击力较为强大。是两首较为出色的诗歌!但是,如果把这两首诗歌与张继的枫桥夜泊相比,气魄和情感抒发空间都明显逊色! 王士禛创立了神韵一派,而以诗的神情韵味为诗的最高境界.他反对重修饰、掉书袋、发议论、无生气的诗,他最爱古澹自然清新蕴藉的情调。他欣赏司空图诗品中所标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意境。他为实践他这种理论,做了大量的诗歌理论实践,成为当时的诗坛盟主!王士禛真正能够实践他的理论,表现神韵的特色的,是他的七言绝诗。但规模过小,又是神韵诗派的

借代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教案

教案《借代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一、评讲目标: 1、能通过评讲理解什么是借代修辞手法及体悟其修辞效果。 2、能判断并鉴赏借代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二、评讲重难点: 判断并鉴赏借代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三、评讲设计: 由练习进行相关拓展。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苍梧谣 [宋]蔡伸 天!休使圆蟾chán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问:红字词语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答,老师析 析:借代 蟾蜍为月亮的代称。 桂影代月影。 婵娟代美好。 二、试题整合回顾:(学生答,老师析) (一)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1、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7、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7,借喻。 分析:1、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三、什么是借代?(老师PPT展示讲解) 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四、借代种类: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韦应物哪个朝代的诗人

韦应物哪个朝代的诗人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 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韦应物哪个朝代的诗人。 韦应物哪个朝代的诗人 唐代 人物简介 韦应物韦应物(737—792),长安人。唐玄宗时为三卫郎。建中二年(781) 为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江州刺史。贞元初(785 左右)为苏州刺史,后世称 为“韦苏州”。所作词仅存《三台》、《转应》数曲。 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 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不但贵宦辈出,文学 方面亦人才迭见。《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 盛,无逾于韦氏。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 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这些韦姓人物,还只说到中、盛唐 以前。中庸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韦应物 15 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 出入宫闱, 扈从游幸。 早年豪纵不羁, 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 欲,常“焚香扫地而坐”。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 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 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从肃宗广德二年 (764 年)起到德宗贞元七年 (791 年),将近三十年间, 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作地方官吏, 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 或在长安任官。 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时时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 贡任而空费俸禄自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是韦应物 晚年任苏州刺史时写给朋友的诗中一联。 一派仁者忧时爱民心肠, 感动着后世读 者。 沈德潜评论说: “是不负心语。 ”"不负心语"就是有良心的话。 苏州刺史届满之后,韦应物没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贫如洗,居然无川资回 京候选 (等待朝廷另派他职),寄居于苏州无定寺,不久就客死他乡。其享年 约在五十五六。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

闻雁韦应物赏析

闻雁韦应物赏析 韦应物所著的《闻雁》讲述了怎样的内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闻雁韦应物赏析,欢迎参考阅读! 闻雁 唐代: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 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注释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眇(miǎo):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赏析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 的秋雨。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 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 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 不尽了。“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

韦应物人物分析

韦应物人物分析 比起后来诸多念叨开元盛世,李杨爱情的诗人,关于大唐盛世的覆灭,关于那举世瞩目的爱情。韦应物其实才是最有资格说亲身经历过的人。 他出身于唐代最显赫的家族——韦氏家族,当年长安有谚谣云:“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思是这两个世家高门,离皇帝很近。 韦应物少年时曾做过玄宗的近卫。每次玄宗带着贵妃出宫游乐的时候,他总是骑着高大的骏马扈从左右。 这年轻的侍卫,早年是典型的五陵公子的派头,风流浪荡,不好读书,基本上大字不识,早上就捧着赌具去找人赌博,晚上就跑去和姑娘私会……放荡形骸,专爱斗鸡走马,纠结伙伴作出种种违法乱纪的事情,家里窝藏着亡命之徒,因为他门第清高,又每天要到皇帝面前去当值,仗着皇帝的恩宠,司隶校尉也拿他无可奈何。 大约过了二十年后,这位骄横跋扈的年轻侍卫却成为盛唐最后一位大诗人。 他后来的诗,最为人称道的是《滁州西涧》和《寄全椒山中道士》——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寄全椒山中道士》 诸如此类清淡闲适的诗都是他日后改任文官以后的诗作,也可以说,是和他前半生行事风格判若两人,迥然不同的作品。 关于韦应物这个人,历史上记载并不多,连他的表字亦不见有载,因他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他为“韦苏州”。

如果他单纯是一个如王孟一般的山水田园诗人,那么有王孟二人珠玉在前,韦应物就算再出色,其实也无甚特别。妙就妙在他的人生如陈子昂一样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反转。 少年时是任侠使气,飞扬跋扈的“恶少”,麻烦到众人想到他就摇头叹气,23岁却往修身养性的路子上走,开始苦读诗书,继而痛改前非,继而成为一个儒学诗者,一个勤政爱民的官员,一个半隐半仕的高人。李肇在《国史补》说他后来“为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全然一副高士行止。 虽是半路出家,他后世诗名却和王(王维)孟(孟浩然)柳(柳宗元)并称,诗风清丽闲远之外,又接续高适、岑参的刚健雄浑之气,各体俱擅,这般后发先至,不是不吓人的。 最早的时候,他15岁,以三卫郎出身,担任玄宗的近卫,这是世家子弟才好担任的清贵之职,他亦满意。少年得意,豪纵不羁,种种行径,令人又爱又恨。 当年,对于韦应物这般的五陵闲少,长安人爱之、怨之,称其“轻薄儿”。 据《天宝遗事》载:“长安侠少,每至春时结党联朋,各置矮马,饰以锦鞯金络,并辔于花树下往来,使仆人执酒皿而随之,遇好囿则驻马而欢。” 你若叫韦应物自己来说,他少时的生活可不就是如此么?结党连朋,纵酒欢聚,打架闹事,每每的一阵风来,一阵风去,真正是风一样的男子。 却还不止,他比那普通的游侠少年还多了一份出入宫闱,扈从游幸的威风。 这一切的风光就如他在《温泉行》中所叹的:“身骑厩马引天仗,直入华清列御前。玉林瑶雪满寒山。上升玄阁游绛烟。平明羽卫朝万国,车马合沓溢四鄽。蒙恩每浴华池水,扈猎不蹂渭北田。朝廷无事共欢燕,美人丝管从九天。” 那是繁花盛坠的开元盛世,明皇正爱着他那天下无双的美人。 每一年的十月间,李隆基都会带着杨玉环离开长安的兴庆宫,移驾骊山的华清宫。那时正是十月寒天,满山都是琼枝雪蕾,在飘渺的御烟中,随着帝王的仪仗一路走向山顶的朝玄阁,这种华美气派,就像是仙人在天上巡游。 第二天天明,三卫郎们护卫着皇帝,接受万国使臣的朝拜,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王士禛《御史梁皙次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王士禛《御史梁皙次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王士禛 原文: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篾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诧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有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宴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及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圣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固耽内典①,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论数卷而已。 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未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襥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启壬戌,卒廉熙壬申,年七十二。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 【注】①内典:佛经。 译文: 先生姓梁,名熙,字叫缉,皙次是他的别号。先生出生于一个世家大族,年幼时就不喜欢富贵子弟的习气,爱读古书,名声与利益毫不看重。对诗歌,特别喜欢陶渊明,年少时就写有诗句:“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老人们很诧异。十三岁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县学生员,文才的名声很大。

韦应物在德宗时期的诗歌创作

韦应物在德宗时期的诗歌创作 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一直以来,韦应物往往被视为代宗朝大历诗人中的一员,但其实,后人眼中韦应物山水派代表诗人的地位却是因其在德宗时期的作品而奠定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具体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个身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的诗人,韦应物在以往的唐诗研究中一直被归属于代宗朝的大历时代,因而被称为大历诗人。不仅古代许多诗评家把他作为大历诗风的代表人物,当代唐诗研究专家蒋寅先生也把他视为大历诗风中江南地方官诗人群中的代表加以论述[1]。但细究韦应物的仕宦履历就会发现,江南地方官的身份是他在德宗建中三年担任滁州刺史之后才得以实现的。如果从严格地把“大历”作为年号的含义出发来理解大历诗风的话,显然对韦应物大历诗人身份的认定是不太准确的。而且细究其作品就会发现,他的大部分诗歌其实是创作于德宗建中、贞元年间。以孙望先生编著的《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为基础进行统计会发现,韦应物的诗歌近600首,除去80多首无法系年之外,其中近300首都是创作于德宗建中元年之后,占据其全部作品的一半以上。虽然诗歌数量不能代表一切,但也确实说明进入德宗朝以后的韦应物,诗歌创作并没有停滞或消歇,反而有愈加昌盛的势头。此种现象在宋代时已为学者所关注,

如韩驹也认为韦应物早年之所以诗名未著的原因就在于他的诗歌“晚乃工”。而且,从诗歌的内容、风格、体式等角度来考察,韦应物在德宗朝的诗歌也确实表现出了和大历时期不同的风貌。日本学者土谷彰男先生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将其称之为“贞元诗人韦应物”,并提出他为“元和文学之嚆矢”[2],惜其在文章中并未作具体阐述。韦应物的创作现实和学者的这些观点无疑让韦氏在德宗时期的创作进入值得关注的视野。 二、由《自尚书郎出为滁州刺史》一诗看韦应物在德宗时期的心态 韦应物在德宗朝的生平履历还是非常清晰的,不同学者对这段经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疑义。这段经历其实从韦应物本身的诗注中也能得到一些较为清晰的线索。如其《谢栎阳令归西郊赠别诸友生》中句下自注曰:“大历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自鄠县制除栎阳令,以疾辞归善福精舍。七月二十日赋此诗。”[3]251《始除尚书郎别善福精舍》题下注曰:“建中二年四月十九日,自前栎阳令除尚书比部员外郎。”[3]254在建中三年夏天,韦应物又出为滁州刺史,三年后在滁州闲居一段时间后,他又于贞元元年秋天,出为江州刺史。贞元三年,入朝为左司郎中,在贞元四年九月时,有《奉和圣制重阳日赐宴》诗。根据新出土的《韦应物墓志》的相关记载,陶敏先生考订其大约在贞元五年初出为苏州刺史,贞元六年末在苏州去世。有了这样一个清晰的线索,考察韦应物在德宗朝的诗歌创作情况就相对容易了。 应该说,出任滁州刺史是韦应物人生后期一个十分重大、关键的

韦应物介绍

韦应物介绍 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世人往往用“高雅闲淡”来形容韦应物的诗风,其大部分诗作也的确写得气貌高古,冲和平淡。除了他的诗歌之外,我们还对他有哪些了解呢? 字号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应物字字沉痛悼亡妻 从悼亡诗鼻祖《诗经·邶风·绿衣》起,“睹物怀人”便成为诗人

对妻子表达追思哀悼之情的典型范式。韦应物悼亡诗中自不乏此类诗作。正如人言,“睹物则思人,念彼之德,彼之功,昔者心之所鹜,情之所依,一旦成空,‘存在’之物也就异化为伤情之标记”。曾经美好的一切皆随着妻子的逝世而变为一种刺眼的存在,触痛着韦应物脆弱的神经。春日里生机勃发的芳树本应让人感到满心欢喜、活力四射,然而在诗人看来却是“对此伤人心,还如故时绿”,皆因“佳人不再攀,下有往来躅”(韦应物《对芳树》),看到树下二人足迹尚存,如见往日一同嬉戏陪伴的欢乐场景,而这画面却只能永远定格在过去,美景如故,佳人不复,怎能不心伤。韦应物借用今昔对比,睹物思人之内容来抒发沉痛哀悼最典型之作或为《过昭国里故第》和《悲纨扇》两首。《过昭国里故第》诗云: 不复见故人,一来过故宅。 物变知景暄,心伤觉时寂。 池荒野绮合,庭绿幽草积。 风散花意谢,鸟还山光夕。 宿夕方同赏,诅知今念昔。 缄室在东厢,遗器不忍观。 柔翰全分意,芳巾尚染泽。 残工委筐箧,余素经刀尺。 收此还我家,将还复愁惕。 永绝携手欢,空存旧行迹。 冥冥独无语,杳杳将何适。

“王渔洋作诗善施人工之法”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附翻译)

“王渔洋作诗善施人工之法”阅读训练题 及答案(附翻译) 用斜线“/ ”给下面划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王渔洋作诗善施人工之法,然一不矜持,任心放笔,则譬如飞蓬乱首,狼藉阔眉,妍姿本乏,风流顿尽。渔洋天赋不厚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悟以自掩饰一吞半吐撮摩虚空往往并未悟入,已作点头微笑,闭目猛省,出口无从,会心不远之态。故余尝谓渔洋诗病在误解沧浪,而所以误解沧浪,亦正为文饰才薄。 (节选自钱钟书《谈艺录》) 渔洋天赋不厚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悟以自掩饰一吞半吐撮摩虚空往往并未悟入 20.材料中“飞蓬乱首”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哪一部典籍?“误解沧浪”句中,“沧浪”指的是宋代哪一位诗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本段中找出三个词,概括钱钟书所认为的好诗人应该具

备的条件。(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9.(2分)渔洋天赋不厚/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悟/以自掩饰/一吞半吐/ 撮摩虚空/往往并未悟入 20.(2分)《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严羽 21.(2分)天赋、才力、妙悟 【附译文】 王渔洋写诗,善于运用人工技法,然而一不小心,任意下笔的话,作品就好比发如乱草、阔眉狼藉的女子,本来就缺乏美貌,现在更失去了少许流风余韵。渔洋天赋不厚,才华微薄,所以就借助言说诗歌的神韵、诗人的妙悟来逃避这个问题,以便掩饰自己。如此,好比说话吞吞吐吐,用手撮起、摩挲虚无缥缈之物,往往并没有悟出什么,却作出点头微笑、闭目猛然省悟、言语表达不出、心有所悟的神态。所以我说渔洋的诗,毛病在误解了沧浪(严羽《沧浪诗话》论诗有“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之句),而他之所以误解沧浪,正是因为用文字来掩饰才华薄弱。

韦应物歌行体诗歌

韦应物歌行体诗歌 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韦应物是中唐前期歌行体诗歌创作成就较高的诗人。下面我们就针对其歌行体诗歌进行分析。 韦应物成长于开天盛世,经历了“安史之乱”,乱后多任地方中下级官员,对社会的盛衰巨变和民生疾苦有深刻体认。他在中国诗歌史上以平淡自然的山水田园诗著称,被视为田园诗人陶渊明和山水诗人谢灵运的继承者,如明代何良俊说:“唐人中五言古诗有陶、谢遗韵者,独韦左司一人。” 韦应物描写山水田园的五言古诗的确取得了很大成功,以致淹没了他在其他诗体、其他题材上的成就。其中,歌行体诗歌就是这样一类作品。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心现实、忧国忧民的韦应物。这正是一个经历战乱、有思想的士大夫更应该具备的品质。而他在歌行“气骨顿衰”的时期选择含有兴讽意味的歌行体诗歌来反映现实,更见出其精神的可贵。这种精神被稍后的白居易发现,他在《与元九书》中指出:“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与元九书》是白居易系统阐述其诗歌理论的文章,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强调诗歌的讽喻功能。关于唐代的讽喻诗,白居易认为连杜甫

这样伟大的诗人所留的作品也屈指可数,可见他对讽喻诗的标准之高。但他却认为韦应物的歌行“颇近兴讽”。 陶敏先生等校注的《韦应物集校注》收“歌行”两卷,共四十二首(本文韦应物诗歌均引自《韦应物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本文即以该书所收作品为对象,对韦应物的歌行体诗歌进行探讨。从诗题来看,韦应物的歌行体诗歌可分为两类:一是乐府古题及由古乐府衍生出来的新题歌行体诗歌,我们简称为乐府古题歌行体;二是自拟歌辞性诗题歌行体诗歌。 韦应物的乐府古题歌行体诗歌有《长安道》《行路难》《相逢行》;由古乐府衍生出来的新题歌行体诗歌有《横塘行》《贵游行》《酒肆行》,《贵游行》与《酒肆行》类似于古乐府《少年行》。《横塘行》出自古乐府《长干行》,横塘在古乐府中常用来指女性的居住地,如崔颢的《长干曲》中有“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这类诗歌重在社会风情的描写,通过总结社会现象,对老百姓提出教化。对民风的重视,正是汉乐府“观风俗,知薄厚”目的的实践。如《酒肆行》: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回瞻丹凤阙,直视乐游苑。四方称赏名已高,五陵车马无近远。晴景悠扬三月天,桃花飘俎柳垂筵。繁丝急管一时合,他垆邻肆何寂然。主人无厌且专利,百斛须臾一壶费。初?后薄为大偷,饮者知名不知味。深门潜酝客来稀,终岁醇?味不移。长安酒徒空扰扰,路旁过去那得知。 豪家酒商的酒楼占据了有利地势,“回瞻丹凤阙,直视乐游苑”,

咏露珠 韦应物

咏露珠韦应物 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韦应物的咏露珠虽然简单,但却十分吸引人。下面是其原文,一起来看一下吧。咏露珠 朝代:唐代 作者:韦应物 原文: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 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译文 秋日的荷叶上凝着一滴晶莹的露珠,那是暗夜里从玄天之上坠下的。 摇晃着仿佛要掉下去一样,看着它滚来滚去的而不是停着不动,才知道原来它是圆的而不是方的。 简析 这一首五言绝句,生动地描绘了秋夜由天空掉下的一滴露水,落到展开的碧绿荷叶上,化身晶莹透亮的水珠,滚来滚去,煞是好看。“不定始知圆”说的是,作者看到露珠在荷叶面上滚来滚去,这才知道原来它是圆形的。 拓展阅读:韦应物身世背景

关于韦应物的世系。京兆杜陵韦氏,是关中的世家大族。所以,有关韦氏先祖世系的材料比较丰富。韦应物墓志所记叙其先祖至逍遥公韦夐,与史籍及历年所出韦氏家族墓志所载基本相同,不再赘述。关于韦应物五代祖韦世冲。韦应物墓志载:“逍遥公有子六人,俱为尚书。五子世冲,民部尚书、义丰公,则君之五代祖。”而《新唐》表四却说:“夐字敬远,后周逍遥公,号逍遥公房。八子:世康、洸、瓘、颐、仁基、艺、冲、约。”这就是说,《新唐》表四所记逍遥公的儿子比墓志所载多了二人。韦应物五代祖韦世冲是第五子,而新表却记为第七子。这条材料是以前所未曾见到过的。 关于韦应物的高祖韦挺,新、旧《唐书》皆有传,所载官职与墓志大体相同。但韦应物墓志对韦挺因居官失职,被贬为象州刺史一职未提。志文说:“皇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黄门侍郎、扶阳公(挺),君之高祖。”笔者推测,很可能因“为尊者讳”而有意不提。另,墓志所记韦挺任刑部尚书,而非《新唐》传中所载曾任吏部侍郎,应以墓志为准。 韦应物的曾祖韦待价,新旧《唐书》有传,武后时任宰相,与墓志所载相同。韦应物的祖父韦令仪,《新唐》表四说曾为宗正少卿,《元和姓纂》则记为司门郎中。宗正少卿,从四品上;司门郎中属刑部,从五品上。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载:“祖银青光禄大夫、梁州都督,袭扶阳公讳令仪。”韦应物墓志也说:“皇梁州都督令仪,君之烈祖。”银青光禄大夫,散官从三品。梁州,唐时为山南西道所辖,后因“梁”与“凉”声相近,曾几次改名(见《新唐书》卷四十地理

论中国古代诗歌的空灵美

论中国古代诗歌的空灵美 中国传统的艺术崇尚空灵之美,中国古代诗学亦复如此。袁枚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①在中国古代诗论家看来,诗人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以实就实,而是在于空诸一切,心挂无碍,以实就虚,容纳万境。在一片光明莹洁的空旷景象中,时时吐露着充实内在、自由无限的生命光辉,这就是空灵美。空灵美,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所追求的极境,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 一 空灵美作为中国古代诗作艺境的极致,占有极高的品位。许多诗论家往往拈出一些妙语金言式的象喻和独标一格的范畴对此加以认识,诸如“镜花水月”、“神”、“味”、“诗无达诂”、“诗不可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古代诗学着意虚无、标举空灵的审美追求。 “镜花水月”,是中国诗论史上一个常见的比喻,其渊源来自佛典,后移之论诗。严羽说:“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②。正如屠隆所说:“诗道之所贵者,在体物肖形,传神写意,妙入玄中,理超象外,镜花水月,流霞回风,人得之解颐,鬼闻之欲泣也。”③“镜花水月”作为佛喻,移来论诗,形象地说明了诗作的审美特质:诗不必实求,应以空灵淡远为尚。 “神”,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中国诗论家言最高的审美境界,称之为“神”而不言“美”。“神”之于诗作品往往要求诗人塑造一种神化境界。司空图称之为“脱有形似,握手己违”,“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王士祯号为“得其神而遗其形,留其韵而忘其迹”。神的奥秘就是“空”,就是“虚”。它之于诗作非是诗作中的一个元素,而是从象外、言外、意外显露出来的超越性新质。明人彭辂说:“盖诗之所以为诗者。其神在象外,其象在言外,其言在意外。”④“神”的审美特质是即形色又超形色,即感观又超感观,具有妙造自然、神超理得的空灵之美。正可谓“无迹之迹诗始神”。 “味”,被应用于说诗论艺,就已脱离了生理层面上的形质。孔子听了《韶》乐之后用“三月而不知肉味”来形容说明音乐动人的美感力量。司空图要求诗味“妙在咸酸之外”。苏轼也认为“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其意在说明作为美学意义的“味”,其本身就具有“离形得似”的超越性。中国古代诗论对诗味讲究有多重之味。刘勰要求有“余味”,提出了“余味曲包”说,即要求诗作有言外之意的余味,以便达到以复意为工的境界。司空图直接提出了“味外之旨”说,要求诗歌有味外之味,多重之味至少两重味,以至诗作有无穷之味,如“味之不厌”、“寻味不穷”、“味之无极”等等。因此“味”之于诗作,它超乎形体,总给人一种空灵通脱、深邃无穷之感。只有这样才给审美接受者提供了一种想象创造的阔大空间。 “镜花水月”、“神”、“味”、“诗无达诂”、“诗不可解”等,虽然范畴各异,但其内在的统一性却旨归于空灵。诗歌“以若有若无为美”,这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范式。因此,空灵美是中国诗歌特有的诗化感觉方式,是诗歌作品所追求的极境。 二 空灵美作为诗作审美境界的独特认识,其之于诗作本身是一种整体的内在结构,它幽深

韦应物诗歌赏析

韦应物诗歌赏析 韦应物《幽居》赏析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 《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古。《幽居》就是比较有名的一首。 诗人从十五岁到五十四岁, 在官场上度过了四十年左右的时光, 其中只有两 次短暂的闲居。 《幽居》这首诗大约就写于他辞官闲居的时候。全篇描写了一个 悠闲宁静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保和的心情。在思想内容上虽没有 多少积极意义,但其中有佳句为世人称道,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开头二句是写诗人对世路人情的看法,意思 是说世人无论贵贱高低, 总要为生活而出门奔走营谋, 尽管身分不同, 目的不一, 而奔走营生都是一样的。这两句,虽平平写来,多少透露出一点感慨,透露出他 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 人人都要为生存而到处奔走的厌倦之情, 但诗人并不是要 抒发这种感慨,也不是要描写人生道路的艰难,而是用世人“皆有营”作背景, 反衬自己此时幽居的清闲,也就是举世辛劳而我独闲了。 所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便是以上二句作反衬而来,表现了诗人 悠然自得的心情。由于对官场现实的不满,他曾经说过:“日夕思自退,出门望 故山。君心倘如此,携手相与还”(《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表示了归隐 的愿望。如今,他能够辞官归来,实现了无事一身轻的愿望,自然是满怀欣喜。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 景乐。”韦应物此时的心情是愉快的、安闲的,因而在他笔下所描绘出的景物也 自然著上轻松愉快、 明丽新鲜的色彩。 下边六句是以愉悦的笔调对幽居生活作具 体描写。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这四句全用白描 手法。“微雨”两句,是人们赞赏的佳句。这里说“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 确描绘:“夜来过”,着一“过”字,便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显然他并没有看到 这夜来的春雨,只是从感觉上得来,因而与下句的“不知”关合,写的是感觉和

关于王士祯“神韵说中文学创作理论的三个层面

关于王士祯“神韵说中文学创作理论的三个层面 作为清代“四大诗歌理论”之一,王士祯的“神韵说”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神韵说”以禅论诗,强调诗画一律,推崇清远自然的审美理想,给文学批评领域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王士祯的“神韵说”涉及到作家、作品、读者等诸多方面,它们散见于王士祯的《香祖笔记》、《渔洋诗话》、《池北偶谈》等著述中。通过对王士祯著作的仔细研读,我们发现,尽管王士祯对“神韵说”没有正面、专门的论述,但“神韵说”作为一种文论体系是比较完整的,尤其是其中有关文学创作理论的论述相当完善,脉络非常清晰。本文主要梳理王士祯”神韵说”中有关文学创作理论的三个层面。 一、强调文学创作中作家的悟性和创作灵感的闪现 “神韵说”的典型论点是“诗禅一致”,将禅宗的“顿悟”引入诗歌的创作和评论。王士祯认为“诗禅一致,等无差别”。禅宗的“顿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关照自身,强调对内心的体悟和独特的感受。王士祯认为文学创作方法同学禅的方法是一致的,都需要作家通过感悟对自身心灵和外界进行探索,进入一种超凡的创作状态,蓦然领悟创作真谛。 在论著中,王士祯多次提到“顿悟”的创作状态,他评价“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观王、裴《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王士祯推崇王维、裴迪等人的五言绝句是因为二人将禅学的“顿悟”巧妙融入诗歌创作,创作出有“得意忘言之妙”的作品。在《蚕尾续文》

中,王士祯曾讲道:“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如王、裴辋川绝句,字字人禅。他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及太白‘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常建‘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浩然‘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刘奋虚‘时有花落至,远随流水香’,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通其解者,可语上乘。”王士祯继承和发扬了严羽“以禅喻诗”的理论,认为作者只有具备自悟的能力,才能进入“拈花微笑”的“悟境”,领悟到创作的真谛,创作出浑然天成的作品。 王士祯把通过“顿悟”创作的盛唐诗作为推广“神韵说”的载体。他编有《唐贤三昧集》三卷,作为“神韵诗”的范本。“三昧”来自印度的佛家语,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王士祯以“三昧集”来命名选本,并多选“诗佛”王维的作品,可见,他对文学创作过程中“妙悟”的重视。王士祯说的“诗家三昧”,类似于禅宗的“自悟”,是一种“自得”的状态。诗人要在实际生活中体悟到自身、生活、自然的真谛,然后通过诗歌传达出自己的精神旨趣。在《渔洋诗话》中,王士祯引用云门禅师的话:“汝等不记己语,反记吾语,异日裨贩我耶?”认为此话深得诗家三昧。云门禅师之所以斥责他的弟子“不记己语,反记吾语”,是出自于“自悟”这一原则,“诗乃心声”,要体现作家自己的本心、本性,若刻板地模拟前人的作品,以别人的“心声”代替自己的“心声”.只会走到岔道上去,看不见正确的出路。可见王士祯对作家“自悟”能力的重视和对创作中“机械模拟”、“盲目复古”的批判。

高二语文:古诗文中的“借代”

高二语文:古诗文中的“借代”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借代”也叫“换名”,这样的换名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古诗文中“借代”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以特征来代本体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用“朱门”代替显贵之家。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当官的而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人,在全国这样广大地域中,有几个人呢?) 用“缙绅”代一般做官的人。因古代大臣把笏插在腰带里,所以称作官的人为“缙绅”。缙,插;绅,腰带。 二、以部分代整体 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以帆船的突出部分“帆”代整个船。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以“摧眉”代低头 三、以具体代抽象 ①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以“管”“弦”代表管乐器、弦乐器,这里代表音乐。 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遥想当年,刘裕率兵北伐,队伍兵强马壮,气吞山河,如同猛虎。) 以“金戈铁马”来代精锐的部队。 ③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蔺列传》)(蔺相如只是凭着他能说善辩建立了功劳,但是地位竟在我之上。)以“口舌”代表辩说。 四、以专名代通名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骚”本指《离骚》,此处作了“诗”的通称。 五、以官职代人 ①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以“司马”代白居易,因白居易曾任九江郡司马。 ②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忆李白》) 以“开府”代庾信,以“参军”代鲍照。因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鲍照曾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六、以作者、产地代本体 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以传说中发明酒的人“杜康”代表酒 ②有一人控大宛,汗流而至。(《李娃传》) (有一个人骑着大宛马,跑得汗流浃背地到来。) 以良马的产地“大宛”代表马。

韦应物诗作原文和注释

韦应物诗作原文和注释 作品介绍 《善福精舍答韩司录清都观会宴见忆》的作者是韦应物,被选入《全唐诗 》的第 190 卷。 原文 善福精舍答韩司录清都观会宴见忆 作者:唐·韦应物 弱志厌众纷,抱素寄精庐。 皦皦仰时彦,闷闷独为愚。 之子亦辞秩,高踪罢驰驱。 忽因西飞禽,赠我以琼琚。 始表仙都集,复言欢乐殊。 人生各有因,契阔不获俱。 一来田野中,日与人事疏。 水木澄秋景,逍遥清赏馀。 枉驾怀前诺,引领岂斯须。 无为便高翔,邈矣不可迂。 注释 1 司录:官名,唐府尹佐吏有司录参军事二人,正七品上。韩司录:疑为韩绅 卿,官京兆府司录参军,见《全唐诗人名考证》。 2 弱志:谦称己之情志。众纷:指官场、尘世的纷扰。 3 抱素:怀抱素志。寄:指寄身。精庐:佛寺。 4 皦皦:明亮。仰:仰慕。 5 闷闷:愚昧貌。 6 之子:那人,指韩司录。辞秩:即辞官。 7 高踪:指超越世俗的行迹。罢:止。驰驱:指为官务而奔忙。 8 因:依靠。西飞禽:指鸿雁,旧说鸿雁能传书,见《汉书·苏武传》。 9 琼据:喻指对方华美的诗文。 10 表:述。仙都集:指清都观宴集。 11 殊:不同寻常。

12 因:因缘。 13 契阔:离合,偏指分离。 14 清赏:清雅的景致。 15 枉驾:屈驾。前诺:从前的承诺。 16 引领:伸长脖子,表示盼望。斯须:一会儿。全诗校:“一作须臾。” 17 高翔:指远走。 18 邈:远。迂:回旋,指返回。矣不可迂。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 岁起 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 出入宫闱, 扈从游幸。 安史之乱起, 玄宗奔蜀, 流落失职, 始立志读书。 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 先后为洛阳丞、 京兆府功曹参军、 鄂县令、 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公元 791 年(贞元七年) 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更多古诗 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 频道”的韦应物的诗全集栏目。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 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诗以写田 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 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作其品今传有 10 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 诗集》、10 卷本《韦苏州集》。

韦应物拼音

韦应物拼音 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唐代诗人韦应物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下面是应届毕业生文学网的小编和大家分享关于的韦应物的简介,欢迎阅读。 韦拼音:[wéi]应拼音:[yìng]物拼音:[wù] 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卒于贞元九年(793)。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

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人物生平: 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这些韦姓人物,还只说到中、盛唐以前。中庸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玄宗天宝十载(751),15岁的韦应物以“门荫”入宫廷,为玄宗侍卫,同时入太学附读。在此期间,他“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少年荒唐,并未认真读书、作人。安史乱起,韦应物扈从不及,流落秦中。乱后,韦应物折节读书,痛改前非,从一个富贵无赖子弟一变而为忠厚仁爱的儒者,诗歌创作也从此开始了。 从肃宗广德二年(764年)起到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将近三

杜牧与王士祯诗歌比较

在历代的诗歌中,总是少不了金陵,秦淮河这些意象。金陵作为六朝古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时代更替、朝代兴亡的感觉。这方面的诗歌很多,王士祯的秦淮杂诗和杜牧的泊秦淮虽都是抒发了盛衰兴亡之感,但是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 秦淮河流贯南京城中,明末河畔歌馆舞榭特盛。清顺治十八年(1661),王士禛在扬州任推官,有事往金陵,居秦淮之侧,作《秦淮杂诗》一组二十首,所咏皆秦淮之事。抒盛衰兴亡之感,感秦淮旧事。本诗为组诗的第一首,总写到秦淮河的感受。 首联突兀而起,写诗人在金陵秦淮河边的一种低回哀婉的情愫。“秣陵”,秦时改金陵邑为秣陵,即今之南京。诗人来到秦淮河,直述其“肠断”、“梦绕”,吧个人的情感赤裸裸地袒露出来。依之常理,没有牵肠挂肚的伤心事,不能“肠断”;日无所思,“梦绕”亦无从谈起。但诗人因何念“年来肠断秣陵舟”,又何以情牵梦绕于秦淮水上楼,诗中并不明示,下一联反转以写景衬托此情:“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烟雨迷蒙,乃是江南春色的一大特征,但“十日雨丝”,是否由给人以“淫雨绵绵”之嫌呢?不同的心境感受自然迥异。诗人的感受即十分奇警:原本给人以特殊美感的浓浓春景,此刻在他眼里却如“残秋”一般让人倍凄冷了。强烈的反差,愈加映衬出诗人在秦淮河畔情绪的低落凄哀,使得整首小诗韵致浓郁,愁肠千回。明显流露出对朝代更替、物换星移的感叹和对前朝消亡的悲哀。如果再联系到诗人的生活阅历,是可以揣测本诗是伤悼明亡之意的。王士禛在明代度过童年,他的祖父、父亲作为明遗民都入清不仕、隐居乡里。王士禛他来到南明故都金陵,览旧朝之风物,感念秦淮水上楼昔日之繁华,萌生今不如昔的吊古怀旧之情亦属自然。虽然仅就本诗而言尚不凿实这一点,但诗中所透出的伤感情绪,置之于清初明亡不久,明遗民甚众之际,它是极易勾起人们与吊明有关的联想和共鸣的。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