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的线条训练 当代书法成家秘诀 提按”是书法创作的生命线

书法的线条训练 当代书法成家秘诀 提按”是书法创作的生命线

书法的线条训练 当代书法成家秘诀 提按”是书法创作的生命线
书法的线条训练 当代书法成家秘诀 提按”是书法创作的生命线

李娜隐退后佛歌

书法的线条训练

书法是抽象线条的王国。书法线条之所以富有神奇的表现力,是因为线条具有极为复杂的属性,诸如质感、力感、动感、立体感、节奏感等等。在小学书法课中,由于时间短,学生数多,教师往往偏重于纪律、气氛、数量(即一堂课写几个或几张)而忽视了书法线条的训练。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是书法艺术主要构成材料,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认为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水平,就要加强质感、力感、立体感、动性、节奏

感的教学。

质感

质感或质量感,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造型物表面质地(如坚硬、细软、光滑、粗糙、细腻、柔润)和量度的感受和联想所达到的真实程度。书法线条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有的粗涩凝重,有的细润华滋,但都显示出一定的质感。《书谱》中所谓“重如崩云”、“轻如蝉翼”;《笔阵图》中形容点画如“千里阵云”、“高山坠石”、“万岁枯藤”等,这是审美感受,其

实要说明的是线条的质感。

那么,怎样去训练学生呢?可以从两方面去分析:一、由于书写工具性能不同,笔法不同,墨色不同,会造成不同质感的线条效果。在平时教学之中一般要求浓墨(但浓而不滞)正锋,重按涩行,则笔实墨沉,线条圆浑刚劲,骨肉相称,“藏骨抱筋,含义包质”(“文”指形,“质”指神)线条力度大,质感强,因而会给人以浑厚含蓄,丰盈充实的感觉,如金文、魏碑、颜楷线条即是,而墨乏、墨淡、笔飘墨浮,墨不入纸,其线条或抛筋露骨,或肉丰肥涨,会给人轻薄笨弱之感,线条力度小,质感弱,质量感与落笔力量及用墨浓淡直接有关。有份量、有力度,即有质感,一般来说有质感的线条能唤起审美联想,所以选择一种特定形质的线条,去表现特定文字内容,加之巧妙的章法,就可能是一幅内容、形式相统一的佳作。例如浓重粗涩的细线,宜于表现“钢铁长城”的意境,柔软细韧的线条,宜于表现“细雨春风”的意境,枯燥凝涩的线条,宜于表现“寒林渐肃,虎啸猿啼”的意境,否则,难以创造出书法作品特殊的神采和韵味来,更不会酿造出浑朴或高逸或妍丽或霸悍的风格。总之,落笔着实用力,濡墨浓重充盈,行笔稳健劲涩,所造成的线条效果,无论粗壮或细柔,都会给人以明

显的质量感觉。

力感

我国书法艺术的显著特点,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非常重视点画的笔力,因此作书时需凝神静思,将一身之力达于笔端,倾注于点画之中,使之呈现出有力度的线条,字体显得筋骨遒健。所以书法教学中力感训练是很重要的,那么怎样创造有力度的线条呢?它与执笔、运笔、用墨、用线有关,概括起来有三大

方面:

(一)取势。得势则生力,无势则力弱。势指的是形势、姿势、态势、气势等。从线条分析有点势、撇势、横势、竖势、钩势、挑势、执势等,从用笔看有正势(中锋)、侧势(侧锋)等。书法艺术之类,从根本上说是“势”的综合体现,没有线条的力度就没有书法的神采,然而求力必先识势。

(1)在实际教学中,要求学生从书写实际出发,视字型篇幅大小采取相应的姿势。如坐势小书,指、腕力量即可满足,中字腕、肘力量即可,但大楷则以站势

为宜。

(2)灵活运笔。“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古人极重执笔,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以为能将“指实掌虚”、“腕平

掌竖”、“笔直心圆”、“虚悬直紧”、“腕活指死”等融会相通,灵活理解就算达到要求。所谓用笔不外“执”、“运”二字,“指”主“执”,“腕”主“运”,二者结合得当,即可达到用笔之目的,小学生要学会

五指执笔法,最好悬腕。

什么样的线条才算有力感呢?一般来说锐线、刚线、粗厚浑圆线、细韧柔劲线,则易产生力感;而泡线、涨线、浮滑轻飘和粗墨瘫软的线则难以产生力感。总之,具有力感的线条,都是具有生命律动感的线条。

立体感

在中国书法的审美因素中,除布白结构外,最重要的是线条。除力感外,线条的立体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历来评论书法都推重圆劲。劲,指的是力感,而圆指的就是立体感,中国书法用纸虽然有生熟不同,但使用完全不渗化的纸是很少的,所谓力透纸背,实际就是以书写时的渗化深度来表现线条的厚度。力透纸背的线条能够通过纸的半透明性在线条边缘显得立体的厚度感觉;而纸面一扫而过,墨色未及纸张深层的线条则完全没有这种厚度感。单靠“力透纸背”还只是造成厚度上的立体感。要达到圆的境界,则必须通过高度的用笔技巧才能表现出来,在小学书法教学

要学生做到:

一、巧用中锋

中锋用笔之所以容易形成圆劲的线条,是由于笔毫着纸时的压力分布。沿笔锋中心线压力最大,向两边副毫压力逐渐减少,造成深化程度及燥润不同,出现中间厚边缘薄或中间润边丝燥的细微差异,表现出线条

“圆”形的立体感。

二、善于换笔

换笔也称换向,指行笔过程中,遇笔画转折处,须提笔换锋转向(即把笔毫轻提,重复顿下,换向运行)。

动性

动性,是线条的本质属性之一。“动”者,即指线条的流动韵律。一幅书法作品如具有生命力的流动线条构成,则具有生机盎然的动态美。

一、从用墨、行笔和驭笔能力去训练

墨浓笔滞,动感弱;墨润流畅,动感强。笔缓则动感弱,笔捷动感强。但墨过淡则线条肿涨,缺乏神采;运笔过速,则线条易浮滑轻薄。所以要告诉学生执笔需灵活虚宽,圆转自由,用墨要浓淡相宜,渗化自然,行笔要流中有留,“快而不燥”,沉着果断,运笔不能一味缓慢,也不能一味快捷,只有交替运行,才易

形成具有律动美的线条。

二、点画间的断连关系是按一定结构规律进行的即先

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内后外,这种线条间的衔接关系实际是气脉相连的线条流动过程。

节奏感

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无不具有一定的节奏,书法艺术也如此,历代书法家都很重视这一点。书法艺术节奏离不开发生的时间、空间和笔、墨、纸以及笔法、用墨、章法、间架结构等问题。

在小学写字课的楷书教学之中,八种基本笔画的起、行、收笔,都有一个简单的动作节奏。要完成转折或改变用笔方向时,也有一定的节奏,主要靠手腕的灵活。藏锋和露锋也有动作节奏;藏锋落笔,先要有逆着行笔方向的空中动作,而露锋则是落笔便行。用笔时要努力找准这些动作的节奏规律。在书法训练中,对节奏的认识是判断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笔顺也是节奏,并有一定的规律。行、草书的笔顺是楷书笔顺加以发展变化而来的,汉字的结构是通过书写时协调的动作完成的。在小学书法教学中应力求:(1)把笔画写得成功;(2)进一步把笔画写到恰到好处的位置。如果把结构理解为基本笔画的简单堆砌,是浮浅的,表现的,是“做字”,而不是学书,这种工匠式的制造工艺,正是书法教学之大忌。章法(或称布局,分行布白)是节奏所涉及的重要内容。在楷书章

法中,首先要求字与字之间要贯气,这才成行,行与行之间要协调,才能成篇,其中还有疏密、落款、钤印等问题都要考虑。行、楷书中,章法的节奏感更加

强烈、复杂。

中国书法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艺术,是中国诸般传统艺术中最为普通,最为典雅而最富有内涵的艺术。既是具体的造型艺术,又是抽象的表意艺术;既是实用艺术,又是超实用艺术,历来,它被认为是中国艺术精

神的体现。

而造成这种一个个错落有致的美的局面,正是千化万变的线条,因而我们在书法教学中要重视线条的质感、力感、立体感、动性、节奏感的教学。

当代书法成家秘诀

时代兴起一门新的学科,叫做“忽悠学”。所谓“忽悠”,说白了就是明白透顶的人,对一知半解或一窍

不通的人进行洗脑。

想成为真正的行家,最重要的是掌握实际本领,具有真正的水平,忽悠的能力在现时代是需要的,甚至是

不可缺少的,但我相信只有具备相当的专业基础,忽

悠才能产生更大的效果。

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脱离了由实用产生艺术,逐步进入了因为爱好书法而对书法艺术学习和研究的

时代。

因为这种原因,现代的书法练习过程与传统的书写过程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做为这种变革阶段的书法探索者,我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实践,仅从我自己的学习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要有足够的兴趣

现代的习书者不同于古人,脱离了实用性的书写,书写的兴趣将决定坚持练习的时间,而时间的长短又决

定了基本功的扎实程度。

兴趣可以培养,也可以随着学习、随着不断地取得成就而加深和增浓。可以求学,可以与志同者互相研习,可以参加各级学会,可以参加力所能及的比赛……

二、要有明师

在古代,书法的学习只要是有读书人传教,基本上都能衍传下来使用毛笔的方法,再加上长期的实用,完全来自于实用的笔法就会愈加成熟。而现代人学习书法时多数按照平面书本的图示揣摩,按照字帖上的笔画描摹,把笔画停顿在起、顿、使、转的分解动作上,

保持在勾、描、填、拉的平面字形上,缺少连贯的书写和立体的用笔动作。时代在书法用笔上的传承出现了断档,所以在学习中需要有真正懂得用笔的明师指

导。

此外,明师还有另外一种概念,就是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时段,明确学生下一步的方向,引导不同特长的学生发展他们的风格,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令他们取得最大的成就。

一个明师,可能有自己的风格,但是一定要兼容各个流派,以艺术的水准来衡量作品。他不一定写得最好,研究得最深,但一定是一个真正懂得书法的人。

好的老师不多,但可以找到。找到了,可先请教、对

比认同以后再拜师也不迟。

三、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所谓基本功,就技法上来讲,不外乎用笔、结字、成篇还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字学、诗词等文化修养。

古人在初学时非常注重临习,大部分书家虽然在成家后也有不断的临习记录,但这种临习均在自我的基础上依靠古帖进行有目的地吸收。不会把吸收营养完全

寄托在古帖之上。

现代人需要临帖,但是不要因为印刷的发达而漫无天际地滥临,临谁像谁,最终培养的是临家,而不是书

家。人到一定年龄,就会产生自己的主见,不可能学谁像谁,除非盲目地学而没有自己。

临帖是通过一种对照,校正用笔的正确与否,是一个手段。临帖是在连贯性地摹写古人的同时,意会古人

结字的道理。

读帖可以更抽象地感受结字、取势(俯仰、避让)、行气等因速度而产生的效果。有的时候临写更多注意到了形,而感味不到形而上的部分。

基本功需要很长的时间不断地循回往复,从感知到写出效果,从较正到完整无误,从一笔笔的书写到自然的连带,从固定的字形到随意的拉伸,从端庄的字形到有个性的收放,每一步都存在着顿悟和巩固的交替,所以没有二三十年的功力在书法上成家全是妄想。书法进入高端后的所谓心手合一、所谓随情而动、所谓应韵生神、所谓浑穆超迈、所谓清逸化仙,无一不是在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笔墨表现基础下随意

抒发的结果。

基本功最终表现在任意挥发、创造时都能表现出来的规矩,它好像是一种素养,它保证了在书法表现中的

丰富、淳厚和耐人寻味。

基本功应该是随意书写的技术保障,而不是描写胸中固定蓝本的复制能力。而后者正是当代基础学习中的

最大误区。

打基础要按部就班,举一反三,不要朝三暮四,囫囵吞枣。第一次接触、学习的碑帖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终

生。

四、广收博取

想形成自己的风格,首先要知道有什么风格,什么是自己接近的风格,什么是自己需要的营养。自己的风格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在加深好

恶的感受和取舍中产生的。

广收博取,一部分来自于字内,更多的是字外的功夫,生活在当今这样一个丰富的世界里,方方面面的知识,各种处世的能力,各类专业的训练都会令一个人在处理未知的事物时拥有自己的见解和手段。所以说当这个未知事物锁定到书法上时,丰富的阅历、经历都会令书法在不同程度上得以提升。

对书法的了解,绝不能停留在临习和喜欢的少数碑帖和字体上,中国书法一脉相承,对所有分支的了解,可令字体变化风格互为参考,便于摸清规律。只有宏观地认识和把握绝大部分书迹,才有可能把欣赏书法建立在一个欣赏水平的基础上,而不会自以为是地像井底之蛙一样只把自己的独特风格看成是不得了的成绩。与古今众多的奴书相比,风格固然重要,但是缺

乏了历史积淀的风格书法,却是另一种浅薄。要论风格,就自然书写而言,任何一个人都有风格。

可以保持个人喜恶,但要尽可能地全面了解书法知识。

五、审美与格调

审美的形成通常与家庭环境和生活的经历密切相关,通常都是自然而然地产生,有时太过刻意反而产生做作的效果,被人们称作俗气。

审美与时代有着必然的联系,而审美又在形而上的层次里决定了书法的风气,所以才有“书法当随时代”

的说法。

审美既然有时代的个性也就存在流行书风,通常在历史上都会因为朝代而产生不同的审美取向。一个大的流行中将存留少数最优秀者,此外还会有一些所谓不入流者,因为不入流,而被作为参照留存了下来。所以说,审美决定于一个人的风格,审美是一个书法家

的艺术取向。

很多人在第一次接受某些美的事物时就会产生一种影响至远的潜意识,这种意识往往会左右一个人的审美,除非在人生中又遇到一些震撼的视觉影响,很多人都会在一定范畴内加深自己的审美意识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取向。这个过程对于一个生活在开放世界的人来说,绝对也不可能仅存在书法之中。所以说,一个

人的生活是影响一个人审美的关键,所以历代书评会把书家和他的环境、经历、文化背景或其它成就联合

在一起考虑。

审美也在于引导。良师益友的影响、环境的影响,人云亦云地主观追求,多少可以调节。在后天实际上也有不少事情是先知道好然后逐步去适应的。

格调是一种很个性的东西,也是一种判定雅俗区别的东西,因为格调有一定的相对性,所以雅俗对于不同人来讲,它的定义也就不那么明确了。

书法上的格调与一个人生活上的格调息息相关,所以古人有“字若其人”之说。这种格调是一种抽象的格调、感受,不像一些人的理解,好像叛徒、汉奸、二臣,道德败坏者就一定会有相应感觉的书法表现。其实格调的表现更多地体现在一个人的坚持和放弃上,也就是说,他们取多少而舍多少,或是要保持什么,放弃什么。格调存在着方向的取舍和程度的取舍。生活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取舍,生活中的取舍如果体现在方向上,就可能出现忠贞与背叛的不同。如果只体现在程度上就没有那么多路线和上纲的问题。在生活上很多方向的取舍和程度的取舍必然会在书法中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说的“格调”。所谓的“原则性”就是格调在操守上一个严谨的表现,在书法上表现出“刻

板”,而“散淡”的书写实际上来源于书者肯舍弃的的心态。书法中可选择的方向没有“路线问题”,多是因习性而定的方向,选择了方向以后,大部分就是

程度问题。

不是每个人都有格调,或者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和把握一定的取舍。但作为一个成就斐然的艺术家或者对人类有贡献的人就一定有他自己的格调。不知道取舍的人累死也没法成功!对于严谨的人来说,格调是他的灵活运用;对于浪漫的人来说,格调却成了人

格的约束。

但格调与审美完整地结合时就产生了品味。当一个艺术品令有鉴赏能力的观赏者的身心为此而升华到一定程度时,这幅作品通常被称为具有一定的品味,也就是说,艺术品被接受时,品味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格调与审美的结合是一个艺术品成熟的标志,这种结合同样需要漫长的时间,是当代单纯地提倡“临—创”中无法完成和企及的。这种精神层面的融合是与人生特定阶段的性格产生相匹配的,书法家的难得之处也

在于此,无法速成。

分析有格调的人,感受被大家、专家称为美的东西。

提起精神来观察和做人、做事。

六、发挥才华

一个优秀的书法家最终还是要看他的才华。

青少年时期,才华可以表现在领悟能力、掌握的速度和随意书写时的发挥。这个时期在书写的应急状态中,往往能发挥原始的奔放。很多年轻的书家都是因为才华出众而被人们发现。近期的国展中屡屡出现许多发挥出色的新人,大多都很有才华,这些人如果要想成功的话,必须经过漫长的基本功训练。有才能往往会和下苦功相抵触,二者只要有一方面缺憾,终难成家。中老年时期的才华表现在综合的有取舍的学习、锤炼和有意味的抒发,这个时期要通过书写速度来扯动字形、来顾盼左右,来宣扬个性。

时代不同了,有才华的人越来越多,但不代表能出现越来越多的大家。才华是最后能够拔尖、出彩的保证,但如果没有层层的基础和积累,即使偶尔令人眼睛一亮,也终归不能令高水平的作品锦上添花。

国展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不同的时期调动书者的才华,给他们以发挥的机会。

有才华总是掩盖不住的,有深厚基础的铺垫,才华就成了智慧的光芒,没有基础的才华是小聪明,闪闪光

而已。

七、适时、时机、创造

机会总是被有准备的人抓住,但抓住机会除了缘分以

外,能力也非常重要。每一次参展、每一次个展、每一次观展、每一次接触有水平的书家乃至于每一次接触其它行业有成就的人士,都是学习的时机,被人认识的机会。保持一个敏锐的接收和发送状态就容易发现和利用机会。这个时代,躲在家里不看展览,不做横向接触就想广为人知,就想被人们接受是不太可能

的。

在这里顺便讲一下,在吸收和研究古人的同时,从当代人中吸收养分更加容易和直观。我们可以审视着他们的流变,有机会当面交流,相互促进,更能感受到

时代的影响。

创造是所谓称大家的必备条件,而创造力的产生有时是可以被启蒙的。创造最重要的是要有敢于创新的理念,而创造也是有时机的。这个时机可能在学书的各个阶段,也可能在积累相当程度以后才突然迸发,也就是说,谁都可以做,就看你做还是不做。不管知道不知道结果,肯做才有可能成功。

创造没什么可怕,就是在写字时“无法无天”一下而

已。

八、胸中块垒与厚积薄发

“心胸”,好像不在应该在讨论之列。但是纵观历代知名书家,少见鸡鸣狗盗之徒,越大的书家,越有一

种海纳百川的雅量。历代书家多是官居紧要的大吏,经历丰富,或是一时文坛领袖,饮誉八方,都有一种掌控俯瞰的空间,这种指挥若定、纵横自如的予指予使之气贯入书中,纵使书不逾寸,却能包罗万象、气

吞山河。

还有些书家,书破万卷,艺盖八方,胸中经纬顿开,笔下澄明通透,温润不失傲骨,刚劲蕴含和风。之所以有这般气象,全赖一生的积累才有几行书简的勃发。想要活学活用,想要融会贯通,没有超量的读书,没有足量的阅历,没有丰富的经历,只靠随用随读、经

事长智是根本做不到的。

书法是文化的事业。要有文化的气息。当兵要有英气,探险要有勇气,写字要有文气。“气”字何来?全来自于翻过了多少本书的指间。人生短暂,是书缩短了人们接受知识的时间,是书相对的延长了人的生命。有人问我,要读什么书?回答很简单,除了书法专业的专著以外,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重要的是要看进去,还能悟出来。

书看得不够量,不够深,知识就无法融合、贯通。没有兴趣学书法,书法是个很枯燥的东西;没有老师指导写书法,书法是个捉摸不定的东西;没有工夫写书法,书法是个无谓的东西;不了解书法去写书法,

书法是无聊的东西;不知道何为书法真美写书法,书法是无用的东西;没有才华写书法,书法是解闷的东西;没有创造力写书法,永远是书法学生;没有学养写书法,书法永远停留在技术阶段。

展览是书法表现的一种方式,“丑书”是书法的一个流派,价格只是衡量书法的指标之一,按官排级只是

一时的现象。

书法艺术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艺术书法的书写性是

艺术书法发展的必经之路。

所谓成家,其实是目标,至于可否达到目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发挥自己潜能的基础上享受快乐的过程。少走些弯路,可能令这种快乐更增添些幸运的色

彩。

提按”是书法创作的生命线

1、过分“提”会导致作品“飘”,过分“按”导致作品“坠”。不“提”不“按”

作品不是僵直、就是呆板。

2、书法创作不注意笔画的“提按”、“使转”等技法的细微变化,就会使书法

作品的线条质量不过关,达不到审美要求。

3、线条是书法创作最鲜活的独特艺术语言,也就是笔下的提按动作所产生具有丰富变化的线条。提按犹如文学作品里面有的“细节”,有了这些“细节”作品

才有看头,作品自然就会生动感人。反之作品就很假很空,很不耐看,书法作品

尤其如此。

4、一副好的作品,应具备合理而完美的提按的技法艺术品格,从笔画的细小处着手,严格按照“提按”的审美需求,画龙点睛,用小“提按”促成审美大效果;

而这些审美要素,都是直接靠毛笔书写中的提按技巧动作来实现的。

5、毛笔书写运行过程中若没有提按的参与,书法线条将是直来直去,僵硬呆板,

线条质量就很差,甚至达不到书法艺术最起码的要求。

6、书法家要最大限度的使用“提按”技巧,最终达到笔笔提得起,笔笔按得下,

这也是作品创作的基本技法所要求的。

7、提和按是相辅相承的,也是相互统一的,在书法创作中片面强调提或按,都

是错误的。

8、提按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的操作却很难。

9、忽略了提按的线条粗细变化,就给作品造成不成熟的感觉。可以说提按是书

法作品成功的最基本的要求。

10、刘熙载(书慨)曾经这样强调书写中的提与按“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辩按尤当于起笔处,辩提尤当于止笔处。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坠、飘二病。”

11、在书法的用笔技法中,“提按使转”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笔法,可以这么

说,不知道提与按,将不能成就一幅真正意义上的书法作品。

12、提与按非常重要,只要合理、正确的使用,它能够带给你审美感官以丰富的线条粗细变化,产生立体的美感,而缺少提与按的书写效果则给你以厌倦的感觉。

13、我们只要用心去注意一下,目前从(报纸、媒体、网络等)可以看到很多缺乏提按的作品,将行笔简单化、直白化,很多笔画就像是用刷子刷出来的感觉一样,毫无含蓄的韵味可言。这是一个用笔技巧差的现状,导致其作品质量差。

14、要重视用笔,用笔是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忽视用笔,线条质量就会降低,直接导致作品不耐看,我们必须要将用笔的好坏做为作品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技

术要求来看待才行。

学习书法基础训练方法

曲线形状的控制 训i练目的 准确控制曲线形状。 说明 “准确”与否.首先取决于观察方式和检查方式。曲线的要素是弧度《与半径成反比,即半径越大弧度越小)。通过仔细的观察,可以感觉到弧度的徽妙变化,并进而判断弧度在哪一点上发生了改变。 注愈与练习1一17的不同要求。 步骤要求: 1、临写图a各线条.藏锋,中锋.均匀、稳定。 2、用铅笔在图a上对各线段弧度改变处做出标记.据此检查所临线段的准确性。 3、重新临写。 4、按以上要求临写图b,

线条形状的渐变 训练目的 线条形状的渐变。 步骤与要求: 1、临写图a各组线条.藏锋,中锋, 2、临写图b各组线条。 3、临写图c各组线条,藏锋,中锋, 4、自己设计五组渐变线条进行练习。线条均匀、稳定。线条均匀,行笔可加顿挫。

线条距离与位置的渐变 线条距离与位置的渐变 训练目的 简单线条距离与位置的渐变。 步骤与要求: 1、临写a各组线条。藏锋.中锋,线条均匀、稳定。 2、临写图b各组线条。要求同上。 3、自己设计线条距离渐变练习和线条位置渐变练习各五组,按以上要求进行练习。

简单线条的等距排列 简单线条的等距排列 等距线条 训练目的: 简单线条的等距排列。 步骤与要求: 1、按图所示,用毛笔写各组线条.每组线条间距相等。藏锋,中锋,线条均匀、稳定。 2、随手画一些简单曲线,以它们为基准进行等距线条练习。对线条的要求同上。

判断、控制书写时所使用的力量 力量的控制 训练目的: 判断、控制书写时所使用的力量 说明: 通常书法训练中总是强调“指力”、“腕力,,不适当地使用力A只会使运动值化、线条呆滞。我们强调学习初期以动作的协调性为主要目标,强调各部位的放松.灵活.在达到协调、灵活的目标以后,再体会适度增加力A的效果。实际书写时指、臂确实需要用力,但它必须适度,而自如地控制所使用的力盘,成为技术训练的要点之一。不同的字体、风格对书写时所使用的力量要求不一样。 步骤与要求: 1、书写长横线,线条平直、均匀,指、腕、臂尽可能放松。 2、继续书写若干条长横线,依次逐渐增加右手指、臂所使用的力量.直到无法再增大为止.使用较大力盆时.应有自己为自己制造阻力的感觉。 3、将写出的线条与图示线条比较,找出自己所写的线条中与线条c最接近的一条。回忆自己书写这条线时的感觉.反复练习,以至能自如地把握线条中的这种感觉。 4、按照所找到的对力盘的感觉.书写竖线、S线与自由线. 5、利用线条a, d做上述练习。

书法的线条艺术

书法是抽象的线条分割空间的艺术,最基本最简单的元素就是线条,运用简单的线条去分割空间,去表达丰富的自己,是一种智慧。线条是简单的又是复杂的,书法中的每一条线都有不同的内涵与情感,表现形式也是千变万化,每位书家所写出来的线都是不同的,每一条线都代表着独特的自己。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所谓“书,心画也。”是对自己情感的表达,心性的抒发。 例如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与宋徽宗赵佶的线条相比较,一眼就可以看到他们的不同,宋徽宗大概因为他是皇帝的原因吧,你会发现他无所顾忌,锋芒毕露,非常自我,线条如流星般美丽,快速的划过夜空,那种速度感力量感,那种美,虽然经历千年,但是跃然纸上,仔细研究他的结构,你会发现他的线条围成的白大多是三角形,很尖锐,这些都跟他人有关系,他的一生就像一颗流星一样快速美丽的划过夜空。黄庭坚则不同,细看黄庭坚线条,他每个笔画里的暗流涌动,他每一笔都尽力的去书写,尽力的去克服笔与纸的摩擦,表现出来的韵律,是那么丰富,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如万岁枯藤般坚韧,看黄庭坚一生的作品,你会发现他的字是越写越收的,越写越圆润的,这与他的人生不无关系,他在现实中所遭遇的挫折,抹去了他锋芒的棱角,线条里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更是他真实内心的写照。晚年黄庭坚惟爱书法,书法也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课堂上我们既教授孩子书写的方法,也训练孩子的的眼界。 在汉字书写,有起有收、有粗有细、有快有慢、有重有轻、有顿有挫、有方有圆,一般要把握住“准”、“挺”、“狠”三个字。 准,就是下笔之前先要看准原帖笔画位置,如看准笔画在格子里的位置,笔画的方向、形态以及笔画的长短等,写的时候要下笔准确,做到位置准确、长短适宜,初学者习字可借助田字格训练。 挺,就是将笔画书写得挺拔、刚劲。横竖平直,弯弧有力,不能颤抖软弱。 狠,是指下笔果断,干净利落,不要犹豫反复 同时,添加艺术鉴赏环节,让孩子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书法的艺术美,提升自己的眼界,提高艺术鉴赏的能力。

书法专题练习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书法专题练习 1、喜欢书法的老师用两种书体为你书写了版头主标题——致青春,你想选用哪一幅?请从书法欣赏角度,结合板报主题,说说你挑选的理由。 作品1 作品2 你挑选作品 理由: 2、在非遗馆,小颖同学为大家介绍了唐代书法家颜真卿。《颜勤礼碑》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 重要地位,以下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总体上看,作品刚健而娟秀,飘逸而灵动。 B.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 C.颜字横画很细,竖画很粗。 D.有人称赞它如“金刚怒目,壮士挥拳”。 3.在数字馆,同学看到电子屏幕上多幅金陵美景,创作了上联,请选 择合适的短语填在横线上组成下联。 上联:钟山龙蟠历六朝烟雨 下联:观 备选短语:牛首烟岚栖霞秋韵石城虎踞台城新柳 四季更替十朝都会百代兴衰千载风云 《颜勤礼碑》

A B C D (1)四幅作品中“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的一幅是(填 字母) 4.王汉同学搜集到了两幅关于马的书法作品,请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第一幅)(第二幅) (2)第二幅作品“马”字是颜真卿的楷书作品,点画,横细竖粗,结构,整体上显得气势磅礴,雄壮刚强,庄严肃穆。 6.张吉同学在抄录有关含“马”字对联的过程中,出现错误 ..的一项是() A.陶行知在师范学校题门联:“同稻粱菽麦黍稷打交道;与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 B.四川德阳栖凤亭一联:“真儒者,不图文章名世;大丈夫,当以马革裹尸。” C.沈阳公园门联:“无言白马,空驮岁月数百;青松有恨,曾记六朝兴亡。” D.杭州岳王庙联:“奈何铁马金戈,仅争得偏安局面;至今山光水色,犹照见一片丹心。” 7.请欣赏王羲之的书帖《兰亭集序》(局部), 完成后面题目。 (1)请抄写一个双音节词。 8、欣赏下面书法作品,回答相关问题。

硬笔书法执笔及运笔训练备课讲稿

运笔是硬笔书法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大方书写教室通过多年的习字和辅导,认为很有必要加强运笔的单独训练。其训练内容:能大能小的运笔范围;能快能慢的运笔速度;能轻能重的运笔力度;能正能斜的运笔方向。 能大能小的运笔范围。未经过运笔训练之人的手,执笔后运笔范围不大,尤其是中小学生,其手指肌肉骨骼未完全发育,错误的握笔姿势 五花八门,或是五指死死紧握笔杆, 或是三指捏笔成向内紧缩状,或是 握笔后食指第一关节与第二关节成 90°,或是手腕向内弯曲,造成运笔 范围极其小,从而使错误的执笔造 成不规范的坐姿,既影响孩子的生理发育,又影响书写的流畅。针对中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大方书写教室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训练,使学生手指活动范围尽可能得到极大扩展。比如在书写练习前,用正确的执笔,以大拇指、食指、中指的屈伸(指动腕不动)来画一些尽可能大的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圆等几何图形以及平行排列的横、斜直线。接下来练习一些短小的笔画,如点画练习。点画虽然短小,其运笔是在笔尖触纸后极短的距离内完成起、形、收“三步曲”的,这就要求手指有极强的微控能力。也可以练习一些尽可能小的几何图形和平行排列的横、斜直线,做到熟能生巧,从而体会运笔的微妙动作和细微之处的神奇效果。

能快能慢的运笔速度。作为书法,不掌握能快能慢的书写技巧,便无从形成节奏,更谈不上神韵,也就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钢笔书写,是墨水随着笔尖在纸上的接触移动,流渗入纸形成线条的。行笔快,线条劲键飘逸。然而,纸吸墨较少,易流于浅薄浮滑,实为书法之大忌。目前很多中小学生在“赶作业”时,运笔速度飞快,转折处一绕而过,这样的线条软弱乏力,给人以轻飘浮滑之感;行笔慢,线条厚重稳健,有立体感,耐看。而过于慢,纸吸墨过多,线条凝滞呆板,没有神韵,也是不可取的。由此可见,加强运笔快慢的练习是硬笔书法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若行笔速度能快能慢,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可臻佳境。譬如起笔、驻笔、蓄势稍慢,行笔较快,收笔时又略减慢;撇画的节奏比写捺画快;写挑画的节奏比写横画、竖画等笔画快;写钩、捺、折等笔画,顿笔蓄势时慢;写较长的笔画行笔慢;写较短的笔画时快。就是如此快慢、轻重有节奏的反复,直至一字、一行、一幅的完成。 能轻能重的运笔力度。由于硬笔笔尖的特殊性,提按程度远不及毛笔明显,因而在硬笔书法书写中不能过于强求运笔提按的效果。然而,在钢笔书法练习中,行笔时出现轻微的提按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掌握好“度”,既在提不离纸,按不破纸的“力”的范围内尽量表现出用笔提按的艺术效果。 能正能斜的运笔方向。汉字笔画的行笔方向,在 实际书写中是难以计数的。粗分起来“横”有平横、 斜横。“竖”有左倾竖、中竖、右倾竖。“撇”有斜撇、平撇。“捺”有斜捺、

书法线条爆发力的形成及训练方法

书法线条爆发力的形成及训练方法 书法艺术中的变与不变书谱云:“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宗,即法、根、道,是不变的;变,即化,化为己有,自成面目;随其性,则强调了感性的重要性,强调了情感的张扬。书法讲究变,变则发展;书法也讲究不变,不变则守道。书法在变与不变之中循环、在变与不变之中生存、在变与不变之中发展。当然,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其变化的层次也不一样。浅层次的变有:从慢到快的变、从生到熟的变、从不会到会的变。较深层次的变有:结体的变、章法的变、艺术风格的变。但是,作为书法表现的对象——汉字不变,书写使用的工具——毛笔不变,基本技法不变,对比变化的规律不变,协调统一的关系不变。在书法艺术中,从用笔到用墨、从线条到结构、从字法到章法、从技术到思想、从古到今,一直都在变。在变中生存、在变中发展、在变中延续、在变中获得新生。在书法的书写上,就形成了两种基本的书写方式,一是感性书写,二是理性书写。总之,变贯穿在书法的整个过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但这些变化是建立在不变的基础之上,变相对于不变而存在。从思维角度讲,变与不变的形式有三种:感性的变与不变、理性的变与不变、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变与不变。一、感性的变与不变

1 、感性的变。感性,是指人的感觉器官在社会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世界而在头脑中产生的直观感受。感性的变,是根据这些直观感受而形成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单纯的靠感觉产生的,另一种是理性后的感性。即学书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感性——理性——感性,由初学者单纯的、表面的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由理性上升到高层次的感性。由此可知,感性的变在书法过程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而在这两个感性的阶段中,又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阶段的感性是先天固有的,是人直接接触客观世界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冲击,从而产生表达的欲望。如看到书法的美,就想学习书法,听到歌曲美,就想学习音乐,任何人看到任何事物都会产生感觉。第二阶段的感性是后天形成的,是理性后的感性。是通过知识的积累、理性的分析、技术的精湛后形成的,是人们把自己的知识、思想、情感、追求直接融入客观世界的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学识,就产生了不同的感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书法风格。所以,学习书法的过程是从感性开始,通过量的积累,对书法产生充分的认识,很自然地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理性的指导下刻苦练习,最终达到心手两忘,“随其性欲”,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达到“返老还童”的艺术境界,但一定要知道“返老还童”和“儿童”的本质区别。第一个感性阶段,是知识积累的阶段,是每个学书者的必经之路。初学

书法的线条训练文字版解读(DOC)

书法的线条训练 书法是抽象线条的王国。书法线条之所以富有神奇的表现力,是因为线条具有极为复杂的属性,诸如质感、力感、动感、立体感、节奏感等等。在小学书法课中,由于时间短,学生数多,教师往往偏重于纪律、气氛、数量(即一堂课写几个或几张)而忽视了书法线条的训练。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是书法艺术主要构成材料,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认为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水平,就要加强质感、力感、立体感、动性、节奏感的教学。 质感 质感或质量感,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造型物表面质地(如坚硬、细软、光滑、粗糙、细腻、柔润)和量度的感受和联想所达到的真实程度。书法线条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有的粗涩凝重,有的细润华滋,但都显示出一定的质感。《书谱》中所谓“重如崩云”、“轻如蝉翼”;《笔阵图》中形容点画如“千里阵云”、“高山坠石”、“万岁枯藤”等,这是审美感受,其实要说明的是线条的质感。 那么,怎样去训练学生呢?可以从两方面去分析:

一、由于书写工具性能不同,笔法不同,墨色不同,会造成不同质感的线条效果。在平时教学之中一般要求浓墨(但浓而不滞)正锋,重按涩行,则笔实墨沉,线条圆浑刚劲,骨肉相称,“藏骨抱筋,含义包质”(“文”指形,“质”指神)线条力度大,质感强,因而会给人以浑厚含蓄,丰盈充实的感觉,如金文、魏碑、颜楷线条即是,而墨乏、墨淡、笔飘墨浮,墨不入纸,其线条或抛筋露骨,或肉丰肥涨,会给人轻薄笨弱之感,线条力度小,质感弱,质量感与落笔力量及用墨浓淡直接有关。有份量、有力度,即有质感,一般来说有质感的线条能唤起审美联想,所以选择一种特定形质的线条,去表现特定文字内容,加之巧妙的章法,就可能是一幅内容、形式相统一的佳作。例如浓重粗涩的细线,宜于表现“钢铁长城”的意境,柔软细韧的线条,宜于表现“细雨春风”的意境,枯燥凝涩的线条,宜于表现“寒林渐肃,虎啸猿啼”的意境,否则,难以创造出书法作品特殊的神采和韵味来,更不会酿造出浑朴或高逸或妍丽或霸悍的风格。总之,落笔着实用力,濡墨浓重充盈,行笔稳健劲涩,所造成的线条效果,无论粗壮或细柔,都会给人以明显的质量感觉。 力感

书法练习心得体会

书法练习心得体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书法练习心得体会 书法,很美的一种艺术,闲暇之余,练练书法,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好办法。 学好书法也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果真这样,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书法练习我也学到了很多。至少我们学习它可以了解更多的书法知识写字技巧.还能了解一些历代书法家和书法家的作品。特别是能锻炼一个人的毅力与耐性。 学书法,如果真的投入当中的话,你可以感受很多的乐趣。果真没错,我们接触到是楷书,书法字体有它的特点,特别是颜真卿的楷书。要真的学好某种字体风格,也就是说某个历代书法家的书法风格也是不容易的,首先你得对所历代书法家和他的作品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要掌握他的书法特点和运笔技巧。其实书法的境界确实是无穷大的,你要学好它,真的得花时间,我们要花时间去领悟某种字体风格,多去了解些书法家的时代背景和他作品诞生的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的掌握某种书法风格。学书法,我认为我们最好还是得从临摹开始,我们要注意向他人学习,向他人的优点学习,把他人的好东西吸收过来,才能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如果不向他人学习,就不能丰富和造就自己。 当然在临习前人的作品时也不能盲目的临,要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要注意对名帖进行研究,要取其长去其

短,为我所用,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最后,我觉得学好书法,也得有一定的审美要求,写出来的作品要有美感。要在追求美的风格中不断超越自我。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追求美的风格,看一幅书法作品美不美,既要看每个字的形体结构,也要看整幅作品中是否有变化,结体、点划不雷同,肥瘦适当,肥而能秀,瘦而能腴,风姿潇洒,达情尽性,神采飞扬。由于每个人爱好和审美观的不同,必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要求和追求。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不断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才能从容地走进这一人类书法艺术的殿堂。“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够学好书法的。 书法艺术是国人的骄傲,我们要一直骄傲下去!

初级硬笔书法作品

初级硬笔书法作品 初级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初级硬笔书法作品1 初级硬笔书法作品2 初级硬笔书法作品3 硬笔书法的线条美: 硬笔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线是书法中最基本的元素,线在中国造型艺术中,又是最简洁、最概括、最单纯而又最深刻的,是人类生命的象征。“日本近代画家村上华岳说过线是贯穿整个宇宙的最根本的东西”。线条是书法家表情达意、精神、气质、学养得以流露的媒介。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首先映入欣赏着眼目的也是线条,也是欣赏者沟通书家的桥梁,通过线条欣赏者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美的享受,心灵上得以慰藉、净化和震撼。线条是硬笔书法艺术的主旋律,是灵魂,作为纯艺术的寻绎,书法家可以紧紧抓住线条反复“锤炼”反复“讴歌”。如果说,毛笔的线条能充分自由的在点、线之间快速变幻身形的话,硬笔的线条唯有可怜的拖着自己清瘦的身段翩翩起舞。如此的先天不足使硬笔在表现形态上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点、线方面。 然而在近年来硬笔书法热潮的兴起,在硬坛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却佳作纷呈,风格迥异,或秀美,或老辣,或雄强,或生挫……这些都充分证明了硬笔的线条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和特殊的美学价

值。那么,硬笔书法线条的美学价值具体体现在哪里呢?“唐朝着名诗人杜甫有论毛笔书法的名句书法贵瘦硬方通神,正好为硬笔书法的线条题写了具有前瞻性的绝妙评语。与毛笔书法相比,硬笔书法的基本形态特征是“瘦”,工具的本质使其特点体现为“硬”这硬非生硬,而是使观者有绵里藏针般的感受。用风格化的名词来提炼它的理想刚健。刚者,坚强也,如千仞铁塔,稳定压倒一切,充满力度美;健者,挺劲也,是弹性的张力与纸面接触时耕下的轨迹。它决不是拖泥带水,又非蜻蜓点水。其实,比其毛笔书法来,硬笔要达到笔笔中锋的程度要快得多。“晋卫夫人的《笔阵图》中提到:善笔力者多骨,骨微肉者谓之筋书”。“米芾在《自述学书帖》中论述的更为深刻: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又,得笔则虽细如鬓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橼,亦褊。此虽心得,亦可学”。因此,刚为骨,健为肉,硬笔书法线条的本体基调大致可定。 基调一定下,线条在作品中的表现就可以加以衡量了。一幅硬笔书法作品的鉴赏跟其它艺术品一样,首先关注的当属整体美。而组成整体的正、负空间的分割,黑白色块对比的节律,都是线条的长短、粗细、方圆、正侧、疏密等诸因素有机调和的结果。抽象地看,是点线在一定时空中按某种一定的节奏所构成的造型。经过对整体的扫描之后,基本的点线品质则是要进一步加以赏析的重心。传统的毛笔书法对点线的追求历来是摆在一个很高的层次,甚至在评价一位书法家作品时,往往先看点线功力如何,崇尚无一笔无来历。对硬笔书法来说,工具特性的局限使毛笔书法

教你八种快速入门练习书法

教你八种快速入门练习书法 学习书法,常常提到“重心”这个概念,字的重心就是整个字的分量的中心点。写字时把字的重心把握准了,写出的字才不会上歪下斜,左偏右倒,而显得平正。唐孙过庭《书谱》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可见,如何把握好字的重心,对初学书法者很重要。 但是,中国的汉字千姿百态,复杂多变,有些字的重心比较明显,如“十”、“田”等,有些字的重心却很难把握,如“飞、乃”等。为了使初学者很快地学会掌握字的重心,下面笔者把汉字分成独体、上下、左右三类,举例加以说明。 一、独体字的重心独体字是由基本笔画直接构成的,在所有的汉字中,独体字占的比例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它是构成众多的合体字的结构单位。因此,熟悉掌握独体字的重心,是学好书法的基础。对于独体字的重心我们试图从其外形或主干笔画入手去把握。 1、整个字形呈中心对称式的,则中心对称点就是字的重心,如“十”、“田”、“回”等字。 2、整个字形是呈左右对称式的,则字的重心在左右对称轴上,如“天”、“大”、“义”等字。 3、如果字中有中竖,则重心就在中竖上,如“中”、“木”、“来”等字。 4、如果字中有一竖画但不居中,则竖靠左,重心居右,如“下”、“卫”、“韦”等字;竖靠右,重心居左,如“才”、“可”、“寸”等字。 5、如果字中有左右竖相对,则重心在左右竖中央位置,如“门”、“非”、“用”等字。 6、如果字的上下左右既不互相对称,又处势歪斜,那就通过变换笔势,斜中求正,把握重心。如“夕”字本身向左下斜,最后一点的写法很重要,一定要压在字的中垂线上;又如“戈”字本身向右下倾,横画就需变换笔势向右上斜,使之平稳;再如,要写好“勿”字,横折钩折笔后,必须向左下包,直到它的中垂线位置再出钩,才能撑住整个字。 二、上下堆积字的重心 上下堆积的字分为上下结构和上中下结构两种。 1、上下结构的字,上下两部分各自的重心要垂直对正,以保证整个字不歪斜,如“音”、“香”、“盖”等字。 2、上下中结构的字,上中下三部分各自的重心要保持在同一竖直线上,如“素”、“冀”、“棠”等字。 3、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楷书的横画多向右上有一定的倾斜度,故上下结构或上中下结构的字,其下面部分的重心可略偏右,此时倒给人一种视学上的平衡感,如“志”、“贵”、“累”等字。 三、左右平排的字左右平排的字分为左右结构和左中右结构两 种。 1、左右结构的字,左右两个部分要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使字平衡,如“林”、“群”、“额”等字。

书法训练计划(参考模板)

书法训练计划 一、教学目标: 1.在书法学习中,使他们养成良好规范的书写姿势和执笔姿势。2.指导学生写出一笔漂亮的字,对其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社会交际起到深远的影响。 3.通过书法练习,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精神。 4.让学生直接接触书法,接触中国文化艺术之美,传承祖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措施: (一)精选学习内容: 首先,选好教材教材,阐明学习书法道理、增强学习勇气。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书法不是高不可攀的。其次,创造学书气氛、形成专注心境。要求学生临帖写字时要排除杂念做到平心静气、专心致志。 (二)教给正确方法: 在书法教学中首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运笔姿势,执笔轻重的调控,书写坐姿、站姿等要领;其次是教给正确的读帖方法和临帖方法,如看笔迹,悟其运笔过程,看结体悟其组合规律,临帖时“字数宜少、遍数宜多”等;再次是要求学生注意写字卫生。如桌凳、光线、写字姿势等,通过严格的学习训练,使学生不但可以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还可以培养气质。

三、加强书法训练: 汉字书写,落笔的轻重,结构的疏密,运行的缓急,气势的强弱,均有章法可循,训练小学生遵守汉字书写规律,便是“有纪律”。书写内容为课内外文章、诗词、对联或名言、警句之类,一词一语、一章一节,流泻笔端,铭刻心版,便是“有文化”。要求学生书写时学谁像谁,越像越好,这也是培养学生虚心、诚恳、一丝不苟的品德。 四、具体内容: 钢笔书法及基本笔画的书写,独体字的练习。 五、具体效果: 第3周钢笔书法及其基础知识,横、竖的写法 第4周笔画书写——撇、捺的写法 第5周笔画书写—--点、提的写法 第6周笔画书写——竖钩、弧弯钩 第7周笔画书写——戈钩、卧钩的写法 第8周笔画书写——竖弯、竖弯钩的写法 第9周笔画书写——竖提、横钩的写法 第10周笔画书写——横折、横折钩的写法 第11周笔画书写——横撇、撇折的写法 第12周笔画书写——撇点、横折弯钩的写法

书法教学策略完整版

书法教学策略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书法教学策略 《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三字’(即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训练”的要求。但在当前,一些师范院校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事倍功半,令人无奈。那么如何使师范院校的书法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教学策略入手。 一、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书兴趣 教学中首要关注学生是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要在不断强化其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学书兴趣。 首先让学生感受到书法本身特有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已故着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书法史、赏析书法佳作、组织学生交流等途径,让学生在真切的感受中,萌生自豪之情和使命之感,迸发出学习书法的兴趣。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作用,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联系师范生将来的工作性质,使他们意识到书法学习对今后的帮助。可以带领学生在欣赏书法佳作的同时品析作品的内容,体味书法对学识修养提升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做事马虎、心浮气躁的学生,帮助他们在练字过程中磨练意志性情。当学生树立练字目标变得实在而明确后,更愿意努力去学习书法。再次,要让学生增强练字的信心,促使兴趣内化。要使学生的练字兴趣不转瞬而逝,就一定要将外在不稳定的兴趣转化为内在稳定的需要和决心,这个过程中学习的信心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借助作业展示、评价交流、比赛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取长补短,增添信心,获取不断进取的动力。 二、优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传统的书法教学大多是“教师以多示范为主,学生以多练习为主”,这样容易使教和学的过程变得枯燥乏味,导致教学效果欠佳。要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可优化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优化示范。示范是使学生迅速领会书写要领,进行有效练习的重要途径。传统的示范是在黑板上用毛笔或粉笔进行演示,一些学生会受观察角度和距离

书法线条质量训练

书法线条质量训练 是因为线条具有极为复杂的属性,诸如质感、力感、动感、立体感、节奏感等等。在小学书法课中,因为时间短,学生数多,教师往往偏重于纪律、气氛、数量(即一堂课写几个或几张)而忽视了书法线条的训练。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是书法艺术主要构成材料,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认为要想切实提升学生的水平,就要增强质感、力感、立体感、动性、节奏感的教学。 质感 质感或质量感,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造型物表面质地(如坚硬、细软、光滑、粗糙、细腻、柔润)和量度的感受和联想所达到的真实水准。书法线条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有的粗涩凝重,有的细润华滋,但都显示出一定的质感。《书谱》中所谓“重如崩云”、“轻如蝉翼”;《笔阵图》中形容点画如“千里阵云”、“高山坠石”、“万岁枯藤”等,这是审美感受,其实要说明的是线条的质感。 那么,怎样去训练学生呢?能够从两方面去分析: 一、因为书写工具性能不同,笔法不同,墨色不同,会造成不同质感的线条效果。在平时教学之中一般要求浓墨(但浓而不滞)正锋,重按涩行,则笔实墨沉,线条圆浑刚劲,骨肉相称,“藏骨抱筋,含义包

质”(“文”指形,“质”指神)线条力度大,质感强,因而会给人以浑厚含蓄,丰盈充实的感觉,如金文、魏碑、颜楷线条即是,而墨乏、墨淡、笔飘墨浮,墨不入纸,其线条或抛筋露骨,或肉丰肥涨,会给人轻薄笨弱之感,线条力度小,质感弱,质量感与落笔力量及用墨浓淡直接相关。有份量、有力度,即有质感,一般来说有质感的线条能唤起审美联想,所以选择一种特定形质的线条,去表现特定文字内容,加之巧妙的章法,就可能是一幅内容、形式相统一的佳作。例如浓重粗涩的细线,宜于表现“钢铁长城”的意境,柔软细韧的线条,宜于表现“细雨春风”的意境,枯燥凝涩的线条,宜于表现“寒林渐肃,虎啸猿啼”的意境,否则,难以创造出书法作品特殊的神采和韵味来,更不会酿造出浑朴或高逸或妍丽或霸悍的风格。总来说之,落笔着实用力,濡墨浓重充盈,行笔稳健劲涩,所造成的线条效果,无论粗壮或细柔,都会给人以明显的质量感觉。 力感 我国书法艺术的显著特点,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非常重视点画的笔力,所以作书时需凝神静思,将一身之力达于笔端,倾注于点画之中,使之表现出有力度的线条,字体显得筋骨遒健。所以书法教学中力感训练是很重要的,那么怎样创造有力度的线条呢?它与执笔、运笔、用墨、用线相关,概括起来有三大方面: (一)取势。得势则生力,无势则力弱。势指的是形势、姿势、态

书法的线条训练

书法的线条训练 书法的线条训练2011-08-29 16:10书法的线条训练 学习绘画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通过对实物进行写生练习;一是通过临摹前人的作品进行学习。方法不同,但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写生或临摹掌握造型能力和表现技巧。不同的画种有不同的造型规律和形式语言,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在造型能力和形式语言的学习上也各有特色:通过写生,可以直接来源于生活,这种方法更注重对象的真实性和写实性,与西画的造型观一致,因此比较适合西画的学习。中国画在造型上讲究意象,并不追求对象的真实性,在形式语言上具有较强的程式性,意象的造型和程式的语言是可以通过临摹学习其规律的,所以学习中国画从临摹入手是一个好的方法。 线条是中国画的基础,它的好坏直接决定作品的成败,因此在学习中国画之前,尤其在学习工笔画之前进行线条的学习尤为重要。学国画练习线条就犹如学书法练习笔画一样,通过对线条的起、行、收的练习,掌握线条运行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各种线条变化的练习,熟悉不同笔毫的硬度特性和用笔的不同角度变化规律,准确把握指、腕、肘的运行方向和力度,灵活运用各种顿挫、转折、提按。在书法笔画线条练习中,要求藏锋,也就是要将笔锋藏于笔画线条之中,切不可露锋。线条在运行时要始终使笔锋藏于笔画线条之间,如果笔锋露出线条之外,就犯了侧锋的大忌了。虽然国画线条和书法线条不尽相同,国画线条变化丰富,要求多样,但在进行基础线条练习时,它也和书法笔画线条的要求基本一致,重点要求掌握中锋运笔,这样才能画出挺健流畅,如锥画砂、如屋漏痕般遒劲有力的线条。 任何一根线,它都由起笔、行笔和收笔这三个部分组成,正确掌握和运用这三个动作是线条成败的关键。 (一)·起笔--起笔要顿 所谓顿就是笔锋着纸后轻轻地上下抖动几下,其目的就是将外露于线条欲右先左。书法笔画线条起笔时要求藏锋之外的笔锋调整到线条之中,使之 ,即如果笔画是从左往右写的话,起笔时要求笔画先从右往左写,然后再回过来从左往右,这样做的目的也就是让笔锋藏于线条之中。 (二)·行笔--行笔要畅 线条在运行过程中要流畅,要求线型要统一,不能出现蜂腰、侧锋和飞白等现象。要使线条流畅,首先要做到呼吸均匀,千万不要憋着一口气,尤其是画长线,更要气息流畅,这样就会克服紧张情绪,有效地减轻停顿和颤抖等现象。要解决粗细不均,线型不统一和侧锋等现象,必须中锋运笔,只有这样线条才能如春蚕吐丝般地劲健连绵。 在行笔过程中要注意线条的节奏和韵律。一根线,尤其是长线,在行笔中切不可一泻千里,要尽量利用笔触运行的快慢、轻重来控制线条的节奏变化,在转折的地方要顿笔,这样既可以调整笔锋运行的轨迹方向,又可以产生节奏感,这种有节奏变化的线条才能产生韵律,只有有节奏和韵律的线条才有生命力。

硬笔书法的线条美

硬笔书法的线条美 硬笔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线是书法中最基本的元素,线在中国造 型艺术中,又是最简洁、最概括、最单纯而又最深刻的,是人类生命 的象征。“日本近代画家村上华岳说过线是贯穿整个宇宙的最根本的 东西”。线条是书法家表情达意、精神、气质、学养得以流露的媒介。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首先映入欣赏着眼目的也是线条,也是欣赏 者沟通书家的桥梁,通过线条欣赏者能够获得精神上的美的享受,心 灵上得以慰藉、净化和震撼。线条是硬笔书法艺术的主旋律,是灵魂,作为纯艺术的寻绎,书法家能够紧紧抓住线条反复“锤炼”反复“讴歌”。如果说,毛笔的线条能充分自由的在点、线之间快速变幻身形 的话,硬笔的线条唯有可怜的拖着自己清瘦的身段翩翩起舞。如此的 先天不足使硬笔在表现形态上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点、线方面。 不过在近年来硬笔书法热潮的兴起,在硬坛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却 佳作纷呈,风格迥异,或秀美,或老辣,或雄强,或生挫……这些都 充分证明了硬笔的线条自有其存有的意义和特殊的美学价值。那么, 硬笔书法线条的美学价值具体体现在哪里呢?“唐朝着名诗人杜甫有 论毛笔书法的名句书法贵瘦硬方通神,正好为硬笔书法的线条题写了 具有前瞻性的绝妙评语。与毛笔书法相比,硬笔书法的基本形态特征 是“瘦”,工具的本质使其特点体现为“硬”这硬非生硬,而是使观 者有绵里藏针般的感受。用风格化的名词来提炼它的理想刚健。刚者,坚强也,如千仞铁塔,稳定压倒一切,充满力度美;健者,挺劲也, 是弹性的张力与纸面接触时耕下的轨迹。它决不是拖泥带水,又非蜻 蜓点水。其实,比其毛笔书法来,硬笔要达到笔笔中锋的水准要快得多。“晋卫夫人的《笔阵图》中提到:善笔力者多骨,骨微肉者谓之 筋书”。“米芾在《自述学书帖》中论述的更为深刻:要得笔,谓骨 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 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又,得笔则虽细如鬓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橼,亦褊。此虽心得,亦可学”。所以,刚为骨,健为肉,硬笔书法线条的本体基调大致可定。

少儿硬笔书法训练

少儿硬笔书写训练 学校班级姓名年龄 一、基本笔画写法 笔画写法行笔示意练习 起笔行笔收笔由轻到重向右下行笔,稍按后即收 笔,不能重描,一次成画。 起笔行笔收笔下笔稍重、行笔向右较轻,收笔略 向右按一下,整个笔画呈左低右 高、向下俯势的形态。 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 起笔行笔收笔笔时由重到轻,出锋收笔,笔画出 尖。 起笔行笔收笔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 收笔时出尖。 下笔较轻(轻落笔),向右下由轻到 起笔行笔收笔重行笔,行至捺脚处重按笔,然后 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轻提笔拖出, 收笔要出尖。 下笔从左到右写横,到折处稍顿笔再折 起笔行笔收笔笔向下写竖。注意横要平,竖要直,折 要一笔写成,中间不可间断。 下笔较重,由重到轻向右上行笔, 起笔行笔收笔收笔要出尖。提画在不同的字中角 度和长短略有不同。 起笔行笔收笔下笔写竖.到起钩处,稍停向左上 钩出,出尖收笔,钩的尖角约为 45度,出钩的部分要短一些。

二、汉字笔顺规则 汉字的笔顺规则有: 1、横竖交叉的笔画要先横后竖,如:十、土、干、士等; 2、有撇有捺的字要先撇后捺,如:人、八、入、木、文、会等; 3、上下结构及上中下结构的字,则从上到下写,如:声、怎、菜、害、蓝、茎等; 4、左右结构及左中右结构的字,则从左到右,如:什、阳、都、柳、 树、脚等; 5、不封口的字,先外后里,如:月、同、向、周、问等; 6、全包围的字,按从外到里后封口的笔顺规则写,如:日、目、田、 回、园、团等; 7、两边笔画对称的挟中结构字,按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写,如 小、水、办、永、承; 8、左上半包围结构的字,按从外到里笔顺写,如:原(厂原)、庄 (广庄)、尾(尸尾)、扁(户扁)、虎(虎)、病(疒病)。 9、走之儿,建之儿部首的字,按先里后外的顺序写,如:进(井进)、 延(延); 10、左三包的字,从上到下写,最后一笔是竖折,如:医(医)、 巨(巨)、臣(臣); 11、底下无挡笔的竖笔最后写,如:干(二干)、羊(兰羊)、半(半)。其它如午、牛、平、丰、年、中、串等字也然。上述这些笔顺规则是最基本的,更多的字,由于笔画多、部件多,则常常是几种规则交替使用,如热、燕、葵、帮、喝等字,都必须用以上多种笔顺规则去写完。另外,点是汉字中使用频率很多的一种笔画。它在汉字的书写中,是先点还是后点,是有规律可循的。 1、在同一边排列着的几个点,按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点, 如江、兴、羔、脸、举、墨等字; 2、在顶上或左上角的点,先点。如“广、方、立、主、完(点在顶 上),头、为、斗、冰、米、火、问(点在左上角)等字; 3、下面情形的点笔,最后点,如: ①在右上角有点的如:术、书、发等;

三年级下学期书法练习指导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学期书法练习指导教学计划 本册教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编写,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锁定阶段教学目标。本教材针对三年级的学情,符合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小学3-4年级毛笔学习的目标与内容要求:“1.掌握毛笔的执笔要领和正确的书写姿势,了解笔、墨、纸、砚等常用书写用具的常识,学会正确使用与护理。注意保持书写环境的整洁。 “2.学习用毛笔临摹楷书字帖,掌握临摹的基本方法。学会楷书基本笔画的写法,初步掌握起笔、行笔、收笔的基本方法。注意利用习字格把握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 “3.开始接触楷书经典碑帖,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尝试集字练习。” 本教材注重从汉字书写常识入手,以基本笔画训练为主要内容,适当开展综合探索活动。本册教材共设置15个课目,以单元组课包含16个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服务与教学,特制订本期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本教材注重从汉字书写常识入手,安排了4个课时,主要从工具、姿势、学法上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接着开创本套教材的基本体例,进行笔画教学,注重技能指导,导语文字与图示、范字与简短语言提示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技能;注重欣赏吗,强化不同风格汉字的对比欣赏,使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丰富变化;注重文化传承,将书法文化融入技能教学和综合活动,生动有趣。全册教材以单元形式呈现,具体情况如下:《汉字书写常识》:《书写工具》《执笔与姿势》《临摹的方法》《用笔方法》 基本笔画《横(长横、短横)》《垂露竖》《悬针竖》《撇》《捺》《点》《横折》《竖勾》《提》《竖折》 综合·探索:《边学边用》《写灯谜》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内容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汉字书写常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卫生习惯,指导学生临摹颜体楷书。使学生做到执笔正确、运笔流畅,能体会提按、力度、节奏等变化;借助习字格,较好地把握笔画之间、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逐步做到笔画规范,结构匀称,端正美观;逐步提高临摹能力;学习欣赏书法作品,了解横幅的书法作品形式;留意书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欣赏经典碑帖,有初步的书法应用意识,喜欢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自己的书写技能;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在临摹或其他书写活动中,养成先动脑再动手的习惯。 根据各单元课目编排,确定单元目标。 “汉字书写常识”单元目标: 使学生了解笔、墨、纸、砚等常用工具的功用与特点,学会正确使用与护理书法用

书法基础训练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 三千年中国书法艺术,经过秦汉唐的沿续与发展,形成稳定的传统。它包括:书体系列,即书家兼善各种书体,古今共存,使传统成为永远伴随书法与创新的客观实在;楷模系列,即世代传承,各自领导历史潮流的名家,他们的艺术追求和成就,积淀而成为传统精华与象征;作品系列,它们是后人学习的典范,认识传统的媒介;技术系列,指复杂的系统的书写与法则,以保证传统的落实与延续;审美系列,指美的认知与审美价值取向,代表着传统的规定性,以及任何一种创新艺术风格的评价和取舍;观念系列,以此确定古法及楷模可以超越时间的永恒价值,代表古典的永恒之美,例如钟繇、王羲之的超然地位;理论系列,包括阐释、评论等各种服务于传统的理论,以及艺术背后的文化支撑。 作为中国古代的书法理论,是围绕传统的理论系列展开的,它们的结构体系,以及可以概括提升的中国书法艺术精神,都是如此,他们的观察与论说,则以上述的传统系列为基础,本章所做的归纳叙述,也将循此思路进行。 一、艺术美及艺术哲学 在古代中国,自然美是崇高的、被普遍认知并理想化的艺术追求。绘画的自然美来自于形象,书法则表现为抽象。而论其原始,也曾有过形象的历程。其历程虽短,却成为其后书法艺术始终的自然美为终极目标的理论基础和启蒙。 最初的汉字形体,直接取材于天地万物和人,以简略绘画的各种

图像,一一对应语言中的词,使人见而知其读音和涵义。后来,再使它们做表音和示义的分工标识,不断地变化组合新字,形成以图像为基调的汉字符号体系。在使用过程中,汉字形体的图像,经过统和协调改造,做到式样的和谐一律,在保留最简单的线性绘画特点的同时,还使线条有其相对独立的书写感,由此构成早期书法艺术画与写共存的二重性和自然美。其后,汉字形体历经了二大发展阶段:一是从图像到图案的古典文字的持续改造,其表现形式是美化与规范化;二是破坏图案到抽象符号的近体文字的持续改造,包括正体隶、楷和俗体草、行两类。各种书体之间的前后改造变化,都以“相似性”为保证,就象祖、父、子、孙的血统渊源与变化发展。同时,造字之初的思想观念和自然美,也因为这种血统渊源关系的稳定而传沿下来,成为书写、审美、阐释的理论总则。概括如下图示: 自然——>汉字形体——>书法艺术 上面的关系代表书法艺术的生成原理,具有较强的规定性;下面是书写和审美的理想与标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远离造字的“原型”之后,书法的自然美淡化为三种状态。其一,图案化的篆书作为古典文字的代表,始终如一地沿续使用,其中残存的图像和书写方法,时刻在提示造字的本源,引导人们从字形当中认识、体验书法的自然美。其二,以抽象的点、线、符号组织起来的近体文字,应该如何表现自然美?古人从飞禽、猛兽、人的健壮体魄与精神状态中,抽绎出力量、运动节奏等各种令人向往、令人赞美的生命形式,以点线的书写与风格式样去象征它们,并使字形相互关

书法的线条练习 提按

书法的线条练习提按”是书法创作的生命线 (2011-04-18 18:38:39) 书法的线条练习 书法是抽象线条的王国。书法线条之所以富有神奇的表现力,是由于线条具有极为复杂的属性,诸如质感、力感、动感、立体感、节奏感等等。在小学书法课中,由于时间短,学生数多,教师往往偏重于纪律、气氛、数目(即一堂课写几个或几张)而忽视了书法线条的练习。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是书法艺术主要构成材料,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以为要想切实进步学生的水平,就要加强质感、力感、立体感、动性、节奏感的教学。 质感 质感或质量感,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造型物表面质地(如坚硬、细软、光滑、粗糙、细腻、柔润)和量度的感受和联想所达到的真实程度。书法线条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有的粗涩凝重,有的细润华滋,但都显示出一定的质感。《书谱》中所谓“重如崩云”、“轻如蝉翼”;《笔阵图》中形容点画如“千里阵云”、“高山坠石”、“万岁枯藤”等,这是审美感受,实在要说明的是线条的质感。 那么,怎样往练习学生呢?可以从两方面往分析: 一、由于书写工具性能不同,笔法不同,墨色不同,会造成不同质感的线条效果。在平时教学之中一般要求浓墨(但浓而不滞)正锋,重按涩行,则笔实墨沉,线条圆浑刚劲,骨肉相当,“躲骨抱筋,含义包质”(“文”指形,“质”指神)线条力度大,质感强,因而会给人以浑厚蕴藉,丰盈充实的感觉,如金文、魏碑、颜楷线条即是,而墨乏、墨淡、笔飘墨浮,墨不进纸,其线条或抛筋露骨,或肉丰肥涨,会给人轻薄笨弱之感,线条力度小,质感弱,质量感与落笔气力及用墨浓淡直接有关。有份量、有力度,即有质感,一般来说有质感的线条能唤起审美联想,所以选择一种特定形质的线条,往表现特定文字内容,加之巧妙的章法,就可能是一幅内容、形式相同一的佳作。例如浓重粗涩的细线,宜于表现“钢铁长城”的意境,柔软细韧的线条,宜于表现“细雨东风”的意境,枯燥凝涩的线条,宜于表现“冷林渐肃,虎啸猿啼”的意境,否则,难以创造出书法作品特殊的神采和韵味来,更不会酿造出浑厚或高逸或妍丽或霸悍的风格。总之,落笔着实用力,濡墨浓重充盈,行笔稳健劲涩,所造成的线条效果,无论粗壮或细柔,都会给人以明显的质量感觉。 力感 我国书法艺术的明显特点,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非常重视点画的笔力,因此作书时需凝神静思,将一身之力达于笔端,倾注于点画之中,使之呈现出有力度的线条,字体显得筋骨遒健。所以书法教学中力感练习是很重要的,那么怎样创造有力度的线条呢?它与执笔、运笔、用墨、用线有关,概括起来有三大方面: (一)取势。得势则生力,无势则力弱。势指的是形势、姿势、态势、气势等。从线条分析有点势、撇势、横势、竖势、钩势、挑势、执势等,从用笔看有正势(中锋)、侧势(侧锋)等。书法艺术之类,从根本上说是“势”的综合体现,没有线条的力度就没有书法的神采,然而求力必先识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