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

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

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
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

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1219)

一、痛风病名之商榷

痛风之名,始于李东垣、朱丹溪,但中医之痛风是广义的历节病,而西医学之痛风,则系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性关节炎”及其继发症,所以病名虽同,概念则异。从临床观察,有其特征,如多以中老年,形体丰腴,或有饮酒史,喜进膏粱肥甘之人为多;关节疼痛以夜半为甚,且有结节,或溃流脂液。从病因来看,受寒受湿虽是诱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湿浊瘀滞内阻,才是其主要病机,且此湿浊之邪,不受之于外,而生之于内。因为患者多为形体丰腴之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啖之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因之痰湿滞阻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结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或郁闭化热,聚而成毒,损及脾肾,初则腰痛、尿血,久则壅塞三焦,而呈“关格”危候,即“痛风性肾炎”而致肾功能衰竭之症。凡此悉皆浊瘀内阻使然,实非风邪作祟,故我称之为“浊瘀痹”,似较契合病机。

二、主要治则是泄化浊瘀

由于痛风之发生,是浊瘀为患,故应坚守“泄化浊瘀”这一法则,审证加减,浊瘀即可逐渐泄化,而血尿酸亦将随之下降,从而使分清泌浊之功能恢复,而趋健复。这也说明:痛风虽然也属于痹证范围,具有关节疼痛、肿胀等痹证的共同表现,但浊瘀滞留经脉,乃其特点,若不注意及此,以通套治痹方药笼统施治,则难以取效。

三、辨证辨病,灵活用药

我治痛风常用的处方用药:土茯苓、萆解、苡仁、威灵仙、泽兰、泽泻、秦艽是泄浊解毒之良药,伍以赤芍、地鳖虫、桃仁、地龙等活血化瘀之品,则可促进湿浊泄化,溶解瘀结,推陈致新,增强疗效,能明显改善症状,降低血尿酸浓度。曾取以上药物制成“痛风冲剂”,经六年来系统观察,大多数病例在服药2~3天后,症状有显著改善,继续服用,可以获愈。经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实验证明,用痛风冲剂对因微结晶尿钠所致大鼠实验性痛风观察,给药组2小时后大鼠的足跖肿胀的消退,显然比模型组要快,与秋水仙碱组比较,在消肿方面,痛风冲剂并不逊于秋水仙碱组。毒性试验证明:痛风冲剂对人体是安全可靠的。目前正在作2期临床观察,以便申报新药。至于蕴遏化热者,可加清泄利络之律草、虎杖、三妙丸等;痛甚者伍以全蝎、蜈蚣、延胡索、五灵脂以开瘀定痛;漫肿较甚者,加僵蚕、白芥子、陈胆星等化痰药,可加速消肿缓痛;如关节僵肿,结节坚硬者,加炮甲、蜣螂、蜂房等可破结开瘀,既可软坚消肿,亦利于降低血尿酸指标。如在急性发作期,宜加重土茯苓、萆解之用量,并依据证候之偏热、偏寒之不同,而配用生地、寒水石、知母、水牛角等以清热通络;或加制川乌、草乌、川桂枝、细辛、仙灵脾、鹿角霜等以温经散寒,可收消肿定痛、控制发作之效。体虚者,又应选用熟地黄、补骨脂、骨碎补、生黄芪等以补肾壮骨。至于腰痛血尿时,可加通淋化石之品,如金钱草、海金砂、芒硝、小蓟、茅根等。

四、病案举例

病例(一):夏××,男,55岁,干部,1988年3月14日就诊。

主诉:手指、足趾小关节经常肿痛,以夜间为剧,已经5年,右手食指中节僵肿破溃,亦已两年余。

病史:5年前因经常出差,频频饮酒,屡进膏粱厚味,兼之旅途劳顿,感受风寒,时感手指、足趾肿痛,因工作较忙,未曾介意。以后每于饮酒或劳累、受寒之后,即疼痛增剧,右手食指中节及左足拇趾内侧肿痛尤甚,以夜间为剧,即去医院就诊,作风湿性关节炎处理,曾服炎痛喜康、布洛芬等药,疼痛有所缓解,时轻时剧,终未根治。两年前右手食指中节僵肿处破溃,流出白色脂膏,查血尿酸高达918微摩尔/升,确诊为“痛风”,即服用别嘌呤醇、丙璜酸等药,症情有所好转,但因胃痛不适而停服,因之肿痛又增剧,乃断续服用,病情缠绵,迄今未愈。

检查:形体丰腴,右手食指中节肿痛破溃,左足大趾内侧亦肿痛较甚,入暮为剧,血尿酸714微摩尔/升,口苦,苔黄腻,质衬紫,脉弦数。右耳翼摸到二枚痛风石结节,左侧有一枚。

诊断:浊瘀痹(痛风)。

治疗:泄化浊瘀,蠲痹通络。

处方:土茯苓60g,生苡仁、威灵仙、律草、虎杖各30g,萆解20g,秦艽、泽兰、泽泻、桃仁、地龙、赤芍各15g,地鳖虫12g,三妙丸10g(包煎)。10剂。

3月25日二诊:药后浊瘀泄化,疼痛显减,破溃处之分泌物有所减少,足趾之肿痛亦缓,苔薄,质衬紫稍化,脉细弦。此佳象也,药既奏效,毋庸更张,继进之。上方去三妙丸,加炙僵蚕12g,炙蜂房10g。15剂。

4月10日三诊:破溃处分泌已少,僵肿渐消,有敛愈之征;苔薄,衬紫已化,脉小弦。血尿酸已接近正常,前法续进,并复入补肾之品以善其后。

上方土茯苓减为30g,去赤芍、律草,加熟地黄15g,补骨脂、骨碎补各10g。15剂。

10月5日随访:手足指、趾之肿痛,迄未再作。

病例(二):郭××,男,57岁,农民。

2000年1月7日初诊:确诊痛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均已多年。双手十指变形,左手小指有痛风结石,全身关节酸痛,近日足趾突发红肿热痛,故来就诊。纳可,便调,舌红绛、苔黄浊,脉弦,此浊瘀阻络,有化热伤阴之征,治宜泄化浊瘀,养阴清热,通络定痛。

处方:

(1)青风藤、土茯苓、泽兰、泽泻、豕希莶草、炒元胡各30g,生地20g,没药、赤白芍各15g,炙蜂房、炙地鳖虫各10g。14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2月8日二诊:既往曾用激素未相告,用中药后擅自将强的松4 /d突然停服,故痛反剧,肿不消,口干、痰多,二便正常,苔中白腻,舌红,脉弦。前法损益。

处方:

(1)穿山龙50g,土茯苓、豕希莶草、青风藤、泽兰、泽泻、金荞麦、炒元胡各30g,徐长卿、没药、地龙、赤芍、炙僵蚕各15g,皂刺、地鳖虫、当归各10g,甘草6g。14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3月14日三诊:药后肿痛缓解,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激素已撤除,原法出入。

处方:

(1)穿山龙50g,鸡血藤、土茯苓、威灵仙、金荞麦各30g,徐长卿15g,制川乌、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g,凤凰衣8g。30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随访已趋缓解,嘱忌食含嘌呤类食物如各种豆类、海鱼、动物内脏、菠菜等及酒,多饮水,仍每日服益肾蠲痹丸2包,以期巩固。

【按】长期使用激素者,在改服中药的过程中均需递减,不可骤停。方中用穿山龙,且所用剂量甚大,据笔者使用体会,似有替代激素的作用,而无激素的副作用;金荞麦则为良好的祛痰化瘀、清热消炎药。

病例(三):张××,男,70岁。

99年11月10日初诊:双手指关节肿痛月余,伴晨僵1小时,左手中指关节严重红肿热痛,犹如胡萝卜,活动受限,二便调,纳可。查:UA 666mmol/L,ENA总抗体阳性,WBC 3.67×10 /L,ESR 56mm/h,Cr 15.6mg/L,舌红,苔薄白中裂,脉细小弦。此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痛风,不易速解。治宜蠲痹通络,佐以泄化浊瘀。

处方:

(1)穿山龙、鸡血藤、威灵仙、生黄芪、青风藤、泽兰、泽泻、土茯苓各30g,生地黄20g,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g,凤凰衣、甘草各6g。7剂。

(2)益肾蠲痹丸4g×21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3)痛风冲剂9包×3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11月20日二诊:药后关节肿痛减轻,口干,二便正常,但遇寒痛剧,舌脉同前。复检:血尿酸540mmol/L,原法续进。

处方:

(1)穿山龙、豕希莶草、鸡血藤、土茯苓、威灵仙各30g,制川乌、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g。7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11月27日三诊:近有低热T37.8 C左右,便溏,神疲,心悸,夜寐不安,ESR 28mm/h,脉细涩。此症顽固,常有反复,原法续进。

处方:

(1)穿山龙、鸡血藤、威灵仙、鹿含草、律草、土茯苓、怀山药各30g,白薇、地骨皮各20g,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g,甘草6g。14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12月11日四诊:低热渐除,神疲,纳可,寐不实,舌苔白腻,脉细小数,原法续进。

处方:

(1)上方加炒苡仁、夜交藤各30g。14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12月25日五诊:肿痛已消除,惟神疲、低热未已,需耐心服药,方能痊愈。

处方:

(1)上方30剂。

(2)痛风冲剂9包×10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90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随访已愈。

【按】此案亦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发痛风,二者都是顽缠难愈的疾病,发生在一人身上,就更显得难以措手,前人著作中也鲜有可资借鉴的成例。笔者初诊用乌蛇、蜂房、地鳖虫、地龙、僵蚕等蠲痹通络为主,佐以泽兰、泽泻、威灵仙、土茯苓、穿山龙泄浊化瘀。二诊因受寒而痛,加川乌;三诊因发热加律草、白薇、地骨皮;四诊因寐不实而加夜交藤,都是因证而施,而蠲痹通络,泄化浊瘀的主导方针不动,且汤丸并进,意在加强作用,并鼓励患者耐心服药,结果在五诊时即收肿疼尽消之效。

发表于:2012-05-04 06:06

痛风的病因明确,病理改变独特,症状体征相对固定,易于确诊。治疗针对病因与发病机制,调整血尿酸水平;清利湿热,化痰降浊已成为治疗痛风的基本大法。左振素老师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自拟方痛风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颇佳,基本方如下:忍冬藤l2~24 g,土茯苓l5~24 g,白蒺藜10-20 g,萆薢9~18 g,威灵仙l0~20 g,生大黄6~10 g,王不留行9~l8 g,白芥子3~12 g,苍术8~15 g。方中忍冬藤清热解毒,舒筋活络,散瘀止痛,为治热痹之要药。《本草纲目》曰:忍冬藤治“一切风湿痛及肿毒”。白蒺藜散结行瘀。萆薜分清化浊,祛风除湿,疗疮解毒,《药品化义》云:“(萆薢)治疮疡恶厉,湿瘀肌腠,营卫不得相行,致筋脉拘挛,手足不便,以此渗脾湿,能令血脉调和也”。土茯苓除湿解毒,健脾化湿,强筋骨。生大黄攻积导滞、凉血解毒。《本草易读》曰:“能泻热行瘀,决壅开塞,通经脉,消痈疽而排脓血”。威灵仙、苍术祛风除湿。王不留行活血通络,消肿敛疮。白芥子能温化寒湿,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大黄中的大黄素对黄嘌呤氧化酶有较强的竞争性抑制作用,而黄嘌呤氧化酶在尿酸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大黄可影响尿酸形成,而且大黄的泻下和利尿作用,能帮助尿酸的排泄。王不留行则有镇痛止痛的作用;白芥子有刺激作用,可用于促进微循环;威灵仙有溶解尿酸、增加尿酸排泄等作用。故全方能调整血尿酸水平,清利湿热,化痰活血降浊,宣痹止痛。临床过程中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加减应用。

2.2 分期辨治

痛风的不同阶段,症状表现差异很大,故在辨病的基础上,当辨证治疗。2.2.1 无症状期包括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早期无症状的肾病,急性关节炎的发作间期。此时病人无异常感觉,可以说无症可辨,但据痛风的基本病因病机及隐性病机之理论,仍治以清利湿热,化痰降浊,方用痛风消加减治疗。

2.2.2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表现起病急骤,关节红肿热痛,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伴发热、舌红、苔黄、脉数。辨证为湿热痹阻。治当清热利湿,化瘀降浊为主。方用痛风消合四妙散加减,药用苍术8~15 g,黄柏10-12 g,薏苡仁20~30 g,川牛膝l5 g,忍冬藤30 g,威灵仙15 g,晚蚕砂10 g,土茯苓15 g,防己l0~12 g,萆薢9~l8 g,生大黄9 g,王不留行12 g。热盛者加石膏、连翘、知母;阴津耗伤者选加生地黄、玄参、麦冬;肿痛甚者选加乳香、没药、络石藤、全蝎;关节周围有红斑者,加丹皮、赤芍等。

2.2.3 发作间期及慢性期急性期过后,若无痛风石,无泌尿系结石,无痛风性肾病者,治疗同无症状期,慢性关节炎及痛风石当辨证治疗。

风寒湿痹:表现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或见痛风石。风邪偏胜者,痛无定处或发热恶风;寒邪偏胜者疼痛剧烈,痛有定处;湿邪偏胜者,关节重着疼痛,肌肤麻木不仁,舌淡白或胖大,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或濡缓。治当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以痛风消合薏苡仁汤加减。羌活、独活、防风、苍术各10~15 g,当归9~12 g,桂枝10~15 g,制川乌6~12 g,薏苡仁20~30 g,忍冬藤30 g,土茯苓5~20 g,萆薢9~l8 g,生大黄6~9 g,王不留行15 g,白芥子10 g,威灵仙10~20 g,风偏胜者重用羌活、防风,或选加海风藤、秦艽;寒偏胜者,选加草乌、制附子、细辛;湿偏胜者,选加防己、泽兰。有痛风石者,可选加南星、炮山甲、金钱草等祛痰化石通络。

痰瘀痹阻:表现关节疼痛,日久不愈或呈刺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结节,或皮色暗紫,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或沉涩。治当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方用痛风消合桃红饮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各10~15 g,土茯苓15~20 g,陈皮、威灵仙各10~15 g,白蒺藜10~20 g,萆薢9~18 g,生大黄6~9 g,制半夏10~12 g,全蝎6~9 g,白芥子10 g,忍冬藤30 g,王不留行15 g,甘草6 g。关节疼痛较甚选加乳香、没药、蟅虫、乌梢蛇;久病体虚,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加党参、黄芪等。

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表现关节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游走不定,甚或关节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或足跟痛,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沉细弦。治当补益气血,调补肝肾,祛风胜湿,活络止痛。方用痛风消合独活寄生汤加减。药用独活10~15 g,桑寄生15~30 g,白蒺藜10~20 g,萆薢9~18 g,白芥子10 g,党参10~30 g,茯苓15~20 g,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各10~15 g,杜仲10~20 g,牛膝15~20 g,秦艽10~15 g,忍冬藤30 g,王不留行15 g,威灵仙15 g。冷痛甚者,选加制川乌、制附子、干姜;腰膝酸痛明显,选加黄芪、鹿角霜、续断;关节重着,麻木不仁者选加防己、薏苡仁、苍术、鸡血藤;皮下结节,加炮山甲、金钱草等。

3 体会

左师认为,痛风患者的体质因素,饮食嗜好,病理改变特点,病变发展过程,决定了其实证多,虚证少,即使是缓解期,虚证亦较少见。特别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几乎未见虚证,均为湿热证,临床以清利湿热,凉血活血,宣痹止痛,化瘀降浊法治疗屡屡见效。痰浊湿热留滞血中,不得宣利,积滞日久,致血脉不畅,瘀血内生,痰瘀互结,变生痛风结节,痰瘀胶固则关节僵肿畸形,故慢性关节炎及痛风石期重点从痰瘀论治,化痰祛瘀为重要之法。

陈德济教授以自治痛风灵方治疗痛风,疗效很好,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陈德济教授认为痛风是由于脾肾两虚,运化失司,或因过食膏粱厚味,以致湿热内蕴,浸渍于肌肉关节,又兼外感风湿之邪,侵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痛风反复发作,病久必致肝肾阴血亏损,骨失所养,不荣则痛。急性期多为湿热蕴结,间歇期则多为肝、脾、肾虚,病理因素为浊毒瘀痰。陈教授尤其重视浊毒瘀痰在痛风中的重要性。他提出,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体内“垃圾”的堆积导致了痛风的发作。体内“垃圾”中医称为“浊毒瘀痰”。陈教授指出,历代医家在阐述痛风的病因中已经明确提出,浊毒瘀痰内聚是痛风发病的关键因素。比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痛风论》中说道:“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其意表明,痛风的产生是由于一种病理产物阻遏脉道,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不通则痛。近代名医顾伯华指出:痛风为平素过食膏粱厚味,以致湿热内蕴,间或外感风邪侵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成。反复发作遂成瘀血凝滞、经络阻塞、关节畸形。当代名医朱良春提出:“痛风似风非风,责诸浊毒瘀滞”。以上均说明了浊毒瘀痰在痛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治疗方法

2.1 痛风灵方治疗根据痛风湿、浊、瘀、痰的特点,陈教授在治疗上采用活血祛瘀、利湿化痰法作为治疗该病的根本大法,旨在使血运湿行、经脉畅通、关节通利,污浊邪毒得以排出,而达到血与气和,其病自安。并据此组方,研制出痛风灵方治疗痛风,主要药物组成为丹参、延胡索、川芎、莱菔子、车前子、泽泻。以此方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动物实验表明:痛风灵方通过抑制ICAM 一1,VCAM 一1的表达,对实验性痛风有治疗作用。

2.2 分期治疗痛风分为急性期和间歇期,急性期发作时出现关节红、肿、热、痛,两次急性发作之间的间隔时间称为痛风间歇期。陈教授认为,治疗上不仅要重视急性发作期,更要注重间歇期的治疗,通常间歇期的患者症状缓解而血尿酸仍可明显高于正常值,若忽视治疗,则导致关节炎反复发作或形成痛风结节、关节畸形,甚至出现间质性肾炎或形成尿酸结石,痛风结石可破溃形成不易愈合的瘘管。陈教授以痛风灵方为基础方,根据急性期与间歇期各自病机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痛风急性发作时,以活血止痛、豁痰行滞、清热除湿为主,药用丹参、延胡索、川芎、半夏、石膏、莱菔子、车前子、薏苡仁、泽泻、黄柏、木通、寻骨风、秦艽、威灵仙、络石藤;当疼痛缓解后,则标本兼顾,在利湿化痰、活血祛瘀的基础上,以滋养肝肾、健运脾土与调理气血并重,药用丹参、延胡索、川芎、莱菔子、车前子、泽泻、茯苓、白术、淫羊藿、五加皮、牛膝、桑寄生治疗,在临床治疗上取得满意疗效。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58岁。因右踝、右足拇指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1月余于2001年11月11日门诊就诊。患者曾在重庆某医院住院治疗,查血尿酸704 umol/L,诊断为痛风,以秋水仙碱治疗,由于患者不能耐受,在服用秋水仙碱0.5 g,4次/d1 d后,出现恶心呕吐,即停用。之后服用乐松、别嘌呤醇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来门诊就诊时,患者右踝及右足拇趾肿胀疼痛,屈伸不利,夜间加重。食欲欠佳,小便黄,大便正常。舌质紫暗,有瘀点,苔黄腻。查体:右踝、右足拇趾肿胀,皮色发红,局部皮温高。未发现痛风结石。查血尿酸664umol/L,

诊断为痛风(急性期),拟中药处方:丹参30g、延胡索12 g、川芎15 g、半夏12 g、石膏30 g、莱菔子10 g、车前草30 g、薏苡仁30 g、泽泻15 g、黄柏15 g、威灵仙20 g、鸡内金15 g、怀牛膝20 g、砂仁10 g、甲珠10 g。3剂,1剂/d。嘱患者禁止食用动物内脏、海鲜、肉汤、鸡、酒等。二诊时,患者右踝、右足拇趾肿胀疼痛等症状已消失,食欲也有改善。随后在痛风灵方的基础上加用滋养肝肾、健运脾土的中药,随症加减,1月后,复查血尿酸374umol/L,无关节疼痛或肿胀,精神食欲均佳。

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关节红肿热痛,属中医热痹范畴。然其又不完全与传统痹证热痹相合,辨治较为困难。如何用中医理论揭示其发病机理及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新课题。蒙木荣教授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对痛风性关节炎辨治独具一格。蒙木荣教授认为,临证只有辨证不离其本,治疗不泥古法,方能以理释疑,以活应变。

l 病因病机

1.1 自出机杼,创脾运失调、内生湿热为病因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关节红肿热痛,属中医热痹范畴。对于痹证的病因病机,传统中医十分强调风寒湿热之外邪侵袭人体经脉关节,致使经脉关节气血痹阻而发病。但结合临床所见,不少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因饮酒或进食肥甘厚味之品而发病,故蒙木荣教授对痛风的病因、病机质疑,并提出内湿致病及病变累及脾、肾、关节等部位的新观点。

《内经》记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胃为仓瘭之官,腐熟水谷,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若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食厚味,或素体脾虚,嗜酒及肥甘厚味之品,致运化不及,水谷不化精微而滞留成湿,湿郁化热,湿热瘀阻关节经脉,故形成痹证之潜在内因。

《素问·痹论》论述痹证之因为“饮食居处,为其病本”即是此意。《景岳全书·卷三十一》日:“有湿从内生者,以水不化气,阴不从阳而然也。由于脾胃之亏败,其为证也,在肌表则为发热,微恶寒,为自汗;在经络则为痹,为重,为筋骨疼痛,为腰痛不能转侧,为四肢痿软酸痛。”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绕唇下行穿过膈肌,沿中线下行,扶脐两旁,沿腹腔内下行,沿大腿前外侧、下肢胫骨前缘外侧下行至足背,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脾经起于大趾内侧隐白,沿足背内侧赤白肉际上行,沿小腿至大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属脾络胃,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上行。湿热之邪循经流注,故痛风患者多首见第一拇趾和第一趾关节疼痛、红肿等症。

1.2 不沿衣钵,阐述肾蒸腾无力、湿浊排泄不畅为病理基础肾主水,肾脏在津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津液代谢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肾阴和肾阳的协调作用下进行的,各脏腑官窍代谢后产生的浊液,通过三焦水道下输于肾,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开阖有节,升清降浊有序。其清者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上蒸于肺,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则化为尿液,下输膀胱排出体外。若肾之阴阳失衡,必累及津液运行,清浊不分而见湿浊内生;肾脏亏虚,蒸腾气化无力,废液不能排泄,浊阴不降,留滞体内,反成隐患。可见,只有肾之阴阳平衡,肾气的蒸化、开阖和推动作用发挥正常,升清降浊功能才能得以有效调摄,废液的排出才能正

常。若过食肥甘,湿热稽留不去,其原因除脾运不及外,更主要的是肾的降浊功能失常。《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王冰注解:“肾合骨,其荣发。甘益脾,胜于肾,肾不胜,故骨痛而发堕落。”(《王冰素问注·卷三》)如肾脏亏虚,或饮食劳欲伤肾,肾之蒸化开阖功能障碍,不能胜任升清降浊之职,湿热滞留,郁而化热,湿热流窜于筋骨,注于关节,气血痹阻不通,故骨节疼痛。

1.3 继承传统,强调风寒湿热外邪诱发起病金元时期,李东垣、朱丹溪等医家另立痛风病名。李氏认为,痛风内因为血虚,朱氏则认为是血热。他们对痛风内因的认识虽然不同,但都认同内因致病的重要性以及外邪触发、内外合邪的发病观。朱丹溪曰:“穷彼痛风也,大率因血受热,己自沸腾,其后涉冷水,寒凉外搏,热血得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格致余论·痛风论》)痛风的内因在于脾肾亏损、运化降浊功能失常而致湿热内聚。外湿夹杂风寒热邪更易诱发痛风发作。临床上可见不少患者是久居潮湿环境或摄入高蛋白饮食,多有湿热内聚的病理基础,不慎为风寒湿热外邪所侵袭而发病。沿海地区气候湿热,又多吃海鲜、肉类,易内生湿热,与湿热气候相合,形成湿、热、瘀,入脏则“穷则及肾”,故南方地区痛风患者更多见。

蒙木荣教授对痛风病机提出内湿致病、病变累及脾、肾、关节等的新观点。而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痛风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特征性的炎性关节炎发作及痛风石形成。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正常人约1/3的尿酸在肠道经细菌降解处理,约2/3经肾原性排出。越来越多的报告表明,原发性痛风与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继发性痛风主要因肾脏病、血液病等疾病或药物、高嘌呤饮食等引起。不难理解,高蛋白饮食过量、肠道排泄及菌解障碍、肾脏排泄尿酸减少所产生的高尿酸血症与中医之进食肥甘厚味、脾失健运、湿热内生、肾之蒸腾气化无力、湿浊排泄不畅有异曲同工之理。

2 辨证治疗

痛风的病机以内湿为主,而湿易化热,湿热内郁易成瘀,故应辨清湿、热、瘀。

湿热痹阻证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急性发作,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屈伸不利,痛剧时如刀割,多以远端为主,尤以拇趾关节为常见,其次常累及踝关节及趾骨小关节,苔黄腻,脉弦细。

湿阻血瘀证临床表现为关节局部疼痛、反复发作,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关节溃破可见白色结晶体,周围皮色紫暗,关节屈伸不利,皮下结节,下肢浮肿、时轻时重,腰酸乏力,舌质紫黯,脉细涩。

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蒙木荣教授对痛风总的治则为:发作时清热解毒,利湿泄浊,化瘀通络,缓解后健脾补肾。脾在脏属阴,“喜燥而恶湿”,“土爱暖而喜芳香”。若湿浊内阻中焦,则脾胃运化水谷之功能受阻。而芳香之品能醒脾化湿,温燥之药可燥湿健脾,故从痛风脾湿病机而论,根据脾的特性,当以燥脾、运脾、芳香化湿为主。而肾主水,“水有真水、有客水”(《医宗金鉴·名医汇粹卷二》。所谓客水,即水液代谢中的浊水、废水,故从痛风肾的降浊障碍来看当以利湿为主。但因利水渗湿易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者应用利湿而不易伤阴之品,同时药性不可燥、润太过,以防药之偏性伤肾碍脾。

围绕本虚标实的病机,蒙木荣教授喜以四妙散为底方: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黄柏苦寒,寒以清热,苦以燥湿,入肾经;苍术苦温,善燥湿醒脾;牛

膝补肝肾,引药下行;薏苡仁利湿清热作用尤佳,故主治湿热下注的两足麻痿肿痛。湿重者可选加土茯苓、蚕沙、车前子、萆薢等,脾滞者可选加芳香化湿之品苍术、藿香、佩兰、白豆蔻,红肿灼热者可加忍冬藤、海风藤等,瘀血重者加丹参、地龙、红花、赤芍活血化瘀。缓解后以基本方加白术、太子参、茯苓补脾胃,加菟丝子、山茱萸、千斤拔、杜仲、续断补肾,增强脾肾运化之功以防复发,加上合理膳食则疗效显著。

马中夫主任医师,早年学医,深得名师教导,悉心揣度,精其奥旨,临床得心应手,对治疗痛风颇有研究,现介绍如下。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马师认为: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但与中医之痛风有严格的区别,病变虽在筋骨关节,而其本在脾肾,多发于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年迈脏气日衰,又善食辛甘肥腻的形体丰腴之人;其标为痰浊毒瘀,滞留关节,瘀而化火,痹阻不通;其症见关节红肿热痛,僵硬畸形,甚至剧烈疼痛不止,夜间加重。据此病因病机提出:“调补脾肾,化痰散结,利湿祛毒,通络止痛”的治疗大法,自拟“痛风灵汤”。经临床185例验证,取得较好疗效。近期总有效率97.6%,远期总有效率91.2%。

1 痛风灵汤的药物组成及药理机制

大黄、车前子、穿心莲,荡积祛毒、化痰祛湿、活血化瘀、利尿消肿为君药以治其本。据临床药理证实:车前子含腺嘌呤、琥珀酸,该物质是抑制催化形1一氨基一5一磷酸核糖(PRA)物质即负反馈调节,抑制嘌呤酶,使次黄嘌呤及黄嘌呤不能转化尿酸。因而能迅速降低血尿酸浓度,降低尿中尿酸排泄量,抑制痛风石及肾结石形成,并促使痛风石溶化;穿心莲所含AP—NFO134具有清除黄嘌呤氧化酶及碱性二甲亚砜二体素产生的活性氧的作用,并能明显提高血清一氧化氮、环鸟苷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血浆内脂和过氧化脂含量。故可清除或降低嘌呤核苷酸氧化分解;黄嘌呤氧化酶在尿酸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大黄素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力,因而可影响尿酸形成,同时大黄具有泻下作用,又可促进尿酸经肠道排出。显然,车前子、穿心莲、大黄可抑制并降低嘌呤核苷的合成与分解,从根本上降低高尿酸。山慈菇、百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养阴安神为臣药以治其标。山慈菇含秋水仙碱,可阻碍白细胞的化学趋化性,减轻炎症反应,是目前治疗本病改善症状的特效药。但对尿酸的增高无作用;百合含秋水仙碱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能抑制痛风的发作,并具有强壮、耐缺氧、镇静和抗过敏作用。佐以五苓散、徐长卿、丹皮、防己、独活,温阳化气、利水渗湿、祛风止痛、活血通脉、化瘀消瘕。桂枝与丹皮一温一寒,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活血通脉,化瘀消瘕之力甚妙;桂枝与防己二者伍用,相使相助,既可增强其祛风除湿、除痹止痛的作用,又使通阳化气、利水消肿之力倍增;丹皮与大黄二者相使为用,辛以行之,苦以降之,相辅相成,具有较强的通降下行,泻热散瘀,荡涤热毒淤滞之功;白术、茯苓、泽泻、猪苓四药具有较强的利水渗湿之效,且攻中寓补,升清降浊,虽利而不伤正气。据临床研究:痛风患者血清浓度在7mg/mL以上即为高尿酸,而尿酸的分解物2/3经尿中排出,1/3经肠道排出或在肠道中被细菌分解。因此,人体内血尿酸浓度的调节,决定于合成的速度及尿中排出的速度。故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痛风,都以合成过多、过速或排量过少、过慢,为引起高尿酸血症的病理生化基础,而五苓散的利尿作用,可促进过多的尿酸排泄;同时,五苓散又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抗感染、抗关节炎、改善肾血流量等综合作用。据临床药理证实:徐长卿与牡丹皮所含牡丹酚有抗炎、

消肿止痛作用,并有抗氧化、降血脂、抗动脉硬化等作用;防己与独活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对足趾肿痛、关节炎均有明显疗效。其机理为抑制嗜中性白细胞的激活,以及对羟自由基的清除和抑制有关,其作用与考的松相似。使以益母草、丹参、延胡索活血化瘀之药,兼有利水之性。可降低炎症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同时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

2 痛风灵汤的临床应用

痛风急性期加白虎汤,湿热流伏加二妙,膝踝关节肿痛者加四妙;慢性期加乌头汤;关节漫肿疼痛、畸形或僵硬加威灵仙、白芥子、海桐皮;关节畸形结节质硬加炮山甲;疼痛剧烈加全蝎、蜈蚣。注意:服药期间应每日饮水约3000mL 及适量的碳酸氢钠。

3 痛风的预防与调护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马师认为:痛风是以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为主要症状,治疗痛风的重点是预防痛风的发生、减少痛风的复发。因此,痛风患者对本病的预防和调护是关键环节,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具有家族史的患者应定期复查血尿酸,如血尿酸超过420umol/L时,就立即服用药物使血尿酸恢复到正常水平,防止发病。忌食动物内脏、骨髓、海味、虾蟹、鹅、松鸡、肉末、浓肉汁、肉汤、沙丁鱼、鲭鱼、鱼籽、制备面包或啤酒用的酵母等高嘌呤食物;慎食鱼、肉、禽、干豌豆、扁豆、龙须菜、菠菜、蘑菇等中嘌呤食物;宜食用含量很少或不含嘌呤食物,有谷类及其制品,蔬菜类、水果类、牛奶及其制品、硬果类、植物油、鸡蛋、豆浆、豆腐、糖、果酱、蜂蜜、点心、淡咖啡、淡茶、可可、汽水、调味品。

节制饮食,防止过胖。严格戒酒,尤其是啤酒。对其他酒、烟、浓茶、浓咖啡等均宜严格限制。避免过度劳累、紧张、受冷、受湿、关节损伤等诱发因素及多饮水促进尿酸排出。

4 结语

综上所述,痛风灵汤具有三大功能:车前子、穿心莲、大黄可抑制并降低嘌呤核苷的合成与分解,从根本上降低尿酸;五苓散可使过多的尿酸分解物,从尿中迅速排出,使血清浓度恢复正常;山慈菇、百合、徐长卿、丹参、益母草等可迅速消除炎症反应,明显改善症状。

痛风性关节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生成增多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导致尿酸盐在关节滑液中达到饱和、结晶、沉积所致的反应性关节炎。其发病直接机制是肾小管对尿酸盐的清除率下降,致血尿酸增高,肾小管分泌下降及重吸收升高或肾脏病、血液病或药物、高嘌呤食物引起。祖国医学则把痛风性关节炎列为“痹证”范畴。病因为多食膏梁厚味、脾虚湿困、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致湿热内生,湿热之邪流注关节,日久成瘀,阻塞络道而致。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午夜足痛如刀割状,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同时伴有血尿酸升高的临床证候群。尹亚君教授长于辨证,精于用药,从治疗实践出发,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前期以湿热壅痹、痰浊阻滞所致的标实证为主,以四妙散加味治疗;后期则以肝肾阴虚为重,本虚标实,拟自创六味四藤饮治疗。临床上常因虚实挟杂,病情较为复杂,治疗难度较大。尹教授主要从肾辨治痛风,治病求本,标本兼顾。

1 治疗方法

前期基本方:土茯苓30g,苍术、黄柏、牛膝、秦艽各12g,薏苡仁、威灵仙、钩藤各20g,雷公藤、大黄、甘草各9 g,发热者加石膏30g,金银花15g,知母15g。恶风者加防风12g,羌活15g。关节灼热疼痛加虎杖15g,萆薢20g。水煎服,每日1剂,至各症状减轻后,以后期治疗为主。

后期基本方:熟地黄30g,山药、茯苓、泽泻、海风藤、络石藤各15g,山茱萸、牡丹皮、牛膝各12g,钩藤20g,雷公藤9 g,威灵仙20g。湿重者去熟地黄,山茱萸,加苍术12g,薏苡仁20g,萆薢20g。偏瘀血者加赤芍15g,徐长卿15g。发热较甚者加黄柏12g,秦艽12g。每日1剂、水煎服15d为1疗程。

2 病案举例

郑某,女,54岁,2003年8月5 日初诊。自诉:左母趾侧经常灼热肿痛,以夜间为剧,已起病3年,近年来发作较频,伴腰膝酸软,乏力,头晕眼花,耳鸣。曾服秋水仙碱、别嘌呤醇等药,能顿挫病势,但胃肠道反应较剧不能坚持服用,又因饮食不节,经常发作颇以为苦,乃来求治,查血尿酸高达460umol/L,舌红苔黄舌根为甚,脉弦紧。确定“痛风”无疑,此病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痰湿阻滞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闭留于经络,则出现关节肿痛。治宜滋阴补肾、祛风通络、除湿止痛。处方:熟地黄30g,山药,茯苓、泽泻、海风藤、络石藤各15g,山茱萸、牡丹皮、牛膝各12g,钩藤20g,雷公藤9g,威灵仙20g,徐长卿15g,甘草6g。二诊:药后肿痛显减,已能行走,效不更方,继进5剂后症状消失查血尿酸已恢复正常。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痛风是由饮食失宜,脾肾不足,外邪痹阻,痰瘀沉积于关节周围而发病,此病其本在脾肾,脾虚则运化无权,升降失调。肾虚则气化失常,清浊不分,其标在筋骨关节,缘于瘀浊湿痰结聚流注,气血痹阻。基于对以上认识和大量的临床实践,尹老前期以祛风通络、清泻脾肾之瘀浊湿痰,拟四妙散加味治疗,方中钩藤熄风止痉,清热,现代药理研究其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小板凝聚,抑制血栓形成;威灵仙“性善走、能宣疏五脏通行十二经络(此风药之善走者也,威者言其猛烈,灵者言其效验)”,“积湿停痰,血凝气滞,诸实宜之” (《本草正义》),对改善关节肿痛有殊功;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薏苡仁利水渗湿;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土茯苓性平,味甘淡,胃肝经,有利湿解毒利关节功效;秦艽清湿热、祛风湿、止痹痛、退虚热;黄柏苦寒,寒能清热,苦能燥湿,且偏人下焦;大黄活血祛瘀,清泄湿热;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引药下行;诸药合用,使湿热清,瘀肿消,尿酸降,疼痛止。后期则补益肝肾、祛湿通络,自拟六味四藤饮加减治疗。方中: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三补”滋养肝脾肾,茯苓、泽泻、牡丹皮“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共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而达到增强肾脏对尿酸的排泄;赤芍、牡丹皮凉血化瘀,海风藤、雷公藤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络石藤,《本草纲目》日:“络石,气味平和,其功主筋骨关节,风热痛肿”;诸药合用,使肝肾强、尿酸排、疼痛止,同时嘱病人平时吃清淡饮食,戒酒、多饮水,则可预防高尿酸血症,防止痛风性关节炎复发。

尿酸性肾病(UAN)是指慢性原发性高尿酸血症肾病,亦称“痛风肾”。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由于尿酸结晶沉积于肾脏,导致肾损害,出现腰酸痛、水肿、高血压,尿成酸性,伴轻、中度蛋白尿,

部分伴脓尿或菌尿,伴结石者有肾绞痛或血尿,尿浓缩、稀释功能障碍,后期出现肾功能改变至尿毒症。

王铁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肾病临床四十余载,临床遣方用药独具匠心,充分发挥中医药辨证施治的优势,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尿酸性肾病疗效显著。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王铁良认为,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当为脾虚、肾虚,标实当为风、湿、热、浊、瘀阻滞。其特点,初期病变多在关节经络,故病人多以发作性关节红肿疼痛为主要表现,肾脏病变多不明显。机体素虚,卫外不固,复感外邪,内外相因,风、寒、湿、热留注于经络关节,淫居脉道,邪气缠绵日久不去,血滞成瘀,深入骨骼而现痹证;痹证日久,郁而化热,病邪由浅人深,由经络入脏腑,而致相应脏腑病证。病邪日久,邪伤肾阴,阴虚内热,热灼津液,尿中杂质结为砂石,则为石淋;湿热浸淫,热伤肾之脉络,迫血妄行则为血淋;后期则伤及肾络,病情迁延,耗伤正气,肾气亏损,封藏失职,甚则脾肾两亏,湿浊之邪日盛,出现明显的肾损害,可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甚则肾功能不全。

2 辨证施治经验

UAN病情发生隐匿,进展缓慢,病程冗长,在辨证及治疗上,王铁良将本病分为初期及中后期,并对初期治疗给予足够重视。王铁良认为,本病属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证,故临床应辨证论治,重视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初期关节痛等症状较为明显,或兼恶寒、发热等表证,表现为邪实,以风湿热痹为主,肾脏病变多不明显,证见发热、恶风,关节红、肿、热、痛,腰酸腿软、口渴心烦、尿黄或赤,舌红,苔黄腻,脉细数。治以祛风清热除湿、通络活血。药用豨莶草20g,威灵仙15g,牛膝20g,苍术20g,黄柏20g,胆南星15g,桂枝20g,桃仁15g,红花15g,羌活15g,白芷15g,川芎20g,神曲20g,海风藤30g,青风藤30g,地龙30g,穿山甲l0g,水煎服,日2次。临床如寒湿明显者,证见关节痛,手足麻木,局部皮肤多不红,畏寒,腰酸痛,舌淡苔白,脉多沉紧而弦,治以益气活血,温宣降浊。药用黄芪30g,丹参15g,石斛15g,桃仁15g,红花15g,地龙15g,牛膝15g,鸡血藤30g,王不留行20g,刘寄奴20g,仙灵脾15g,赤芍15g,甘草15g,秦艽15g,防风15g,羌活l0g,牡丹皮15g,苍术20g,桔梗20g,木瓜15g,生姜15g,泽泻15g,车前子15g,水煎服,日2次。

UAN发展到中晚期即出现明显的肾损害,尿检常有明显的尿蛋白和血尿,甚至出现轻度肾功能不全。由于病情迁延,耗伤正气,临床表现为虚实夹杂之候,治疗上宜攻补兼施,即补益脾肾,顾护正气,阻止病情发展,利湿泄浊,祛风通络。药用黄芪30g,太子参15g,山茱萸15g,枸杞子15g,金樱子20g,杜仲20g,威灵仙20g,仙灵脾15g,薏苡仁30g,牛膝20g,桑枝20g,蚕砂l0g,地龙15g,秦艽15g,土茯苓50g,萆薢20g,车前子15g,泽泻15g,水煎服,日2次。辨证加减:腰酸痛明显者加续断、菟丝子等补肾壮腰,肾不摄精、夜尿频多者加益智仁、覆盆子、桑螵蛸以温肾固精,湿浊中阻者加姜半夏、六月雪、制大黄以化湿除浊,脾肾两虚明显者加苍术、白术、防风、黄芪等健脾补肾,祛风湿,止痹痛。

3 病案举例

李某,男,52岁,2003年1月8日就诊。患痛风肾2年,平素经常服用别嘌呤醇片控制病情。近1周足趾关节麻、痛加重而就诊。诊见:右足趾麻木、疼痛,腰酸腿软,头晕,时有耳鸣,周身乏力,活动后明显,夜尿频多,纳少,便溏,舌质淡紫、苔白、脉沉细。尿常规检查:蛋白(++),少量红细胞,尿素氮8.23mmol

/L,血肌酐195.47umol/L,血尿酸724umol/L。辨证属脾肾气阴两虚、湿浊下注。治以益肾健脾、利湿化浊。处方:黄芪30g,党参15g,麦冬15g,山药15g,山茱萸15g,茯苓15g,金樱子20g,芡实30g,女贞子15g,枸杞子15g,杜仲15g,苍术15g,石韦15g,土茯苓30g,威灵仙20g,薏苡仁20g,淫羊藿20g,水煎服,日2次。连服3周,症状明显减轻,服药1个月时诸症状改善。肾功检查:尿素氮7.02mmol/L,血肌酐154.64umol/L,血尿酸531umol/L。此后,又随症加减,连续服药2个月,病情得以控制。

4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可分属于腰痛、石淋、水肿、痹证、痛风、肾劳等病证范畴内,并均有相关论述与记载。其病机为素禀不足,肾虚脾弱,饮食不节,升降出入失常,清浊失司,或它病及肾,药毒损伤,致湿邪痰浊聚于肾络,阻滞经脉关节,病久则肾元衰竭,出现尿毒证候,肾虚与湿浊、瘀血贯穿于本病始终。目前,中医临床治疗本病尚无统一标准,临床证候错综复杂,缠绵难愈。王铁良在治疗上,初期主要以祛风、除湿、清热、活血、祛邪为主,中后期则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根据病情发展变化,辨证施治,随证加减,同时提醒患者注意饮食起居的良好控制,故临床屡获良效。

https://www.doczj.com/doc/92314863.html,/Article/ShowClass.asp?ClassID=11

贤昌主任医师在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上颇多建树,兹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清热祛风,除湿通痹

痛风属于“痹证”范畴,临床多表现出关节红肿热痛及全身发热、口渴心烦、舌苔黄燥、脉细数等,故有“痛风无寒证”之说。痛风性关节炎多属于风湿热痹一类。鲁师认为,《丹溪治法心要·痛风》“大率痛风,因血受热”中的“痛风”,基本上包含了现代医学中的痛风性关节炎及其他关节炎的风湿热痹。从理化角度分析,除温度下降导致尿酸盐的溶解度减少及尿酸盐析出外,温度升高则导致水分挥发,从而使溶解尿酸盐的溶剂减少,故这种情况也易导致尿酸盐析出,《医林改错》所谓“血受热则煎熬成块”即是此理。

痛风性关节炎以热邪较盛,兼夹有风湿两邪。风性数变则发病迅速而凶猛,湿性粘滞则久恋缠绵而难愈。治疗当清热祛风、除湿通痹为主。方可用白虎加桂枝汤、薏苡仁汤、三妙散、朱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风方等其中之一加减。常用药物有山豆根、防己、秦艽、豨莶草、臭梧桐、络石藤、薏苡仁;如果方中加入适量的寒凉药物佐制,则麻黄、梓枝、细辛、防风、羌活、藁本、苍耳子、独活、威灵仙、木瓜、徐长卿、五加皮、虎骨、白花蛇、乌梢蛇、蚕砂、寻骨风、海风藤等其性温热的抗风湿药物也可适当选用。

2 化瘀除浊,畅通经络

血瘀、痰浊是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新的病证,在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前人也认为痰浊、瘀血是痹证的重要病机,《类证治裁》云:“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医林改错》有“瘀血致痹”说。临床不论是血瘀还是浊凝,均可阻滞经络、壅遏邪气,使经络骨节痹阻,不通则痛。鲁师强调,在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变中,血瘀、痰浊往往互为胶着,临床可将以血瘀痰浊为主要病理基础的这一类

型称为痰瘀痹阻型。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久痹不愈,反复发作,关节疼痛时轻时重,关节肿胀,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结节,舌淡胖或舌有瘀斑,苔白腻,脉细涩。治疗当以化瘀除浊、通络除痹为主。方用桃红四物汤、桃仁饮、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等其中之一加减。常用药物有牡丹皮、赤芍、制大黄、三七、茜草、郁金、丹参、虎杖、穿山甲、地鳖虫、虻虫、凌霄花、斑蝥、乳香、川芎、延胡索、姜黄、莪术、鸡血藤、红花、桃仁、牛膝、胆南星、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白附子;此外,地龙、马钱子等其性寒凉的通经络药物也可用于该型患者。

3 典型病例

肖某,男,32岁,干部。患者主因右膝、踝关节红肿热痛2年,再发1周于1996年1月8日初诊。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踝关节红肿热痛,随即出现右膝关节红肿热痛。当时查血清尿酸为680umol/L,西医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曾予“别嘌醇、秋水仙碱、布洛芬”等治疗。用药时能改善病情,但常反复发作,疗效欠佳。其父与一位哥哥均有痛风病。查体:膝、踝关节红肿压痛且关节皮肤触烫,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数。查:ASO 250 U,RF(-),血清尿酸586umol/L,血沉65mm/h,膝、踝关节X摄片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中医辨证为风湿热痹。治拟清热祛风、除湿通痹。方以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加土茯苓、秦艽、络石藤各15g。每日l剂,早晚2次饭后温服,15d为一疗程。连服2个疗程后,关节红肿热痛、功能活动及关节皮肤触烫均明显改善,复查血清尿酸为379 umol/L,血沉23mm/h。守前方去土茯苓、秦艽、络石藤,用法同上,巩固2个疗程后,复查血沉16mm/h。半年后随访未见该病复发。

按: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本例患者父亲、哥哥均有此病,可见具有一定的家属聚集倾向。该例属热痹范畴,治以清热通痹为主,方用朱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风方。该方出自《丹溪心法·痛风》,因其能治周身骨节疼痛的痛风证,故名。方中黄柏、龙胆草清热泻火,苍术、防己燥湿行水,使湿热之邪渗泻于下;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天南星化痰祛风,使痹阻骨节之痰浊瘀血得行;羌活去骨节间之风湿,白芷去头面之风湿,桂枝、威灵仙去手臂足胫之风湿,使周身骨节的风湿之邪尽去;神曲健脾暖胃消食,以免黄柏、龙胆草过寒之品重伤脾胃;再加土茯苓、秦艽、络石藤清热、消肿,通痹之功益

刘再朋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外科疑难杂症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精到的论述。治疗效果显著,深得患者的信赖与赞扬。痛风及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是其艺海中的一朵奇葩。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慢性代谢紊乱疾病。其病机为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进而引起血中尿酸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及反复发作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等。痛风性关节炎是众多类型关节炎中的一种。痛风性关节炎主要是由于血尿酸增高后,尿酸盐在关节组织沉积,刺激关节并引发一系列的炎性反应而造成的,所以有人又称其为尿酸性关节炎。刘师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在临床上有急性发作期与慢性期之分。急性发作期主要表现为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如红、肿、热、痛及活动障碍。这种表现与风湿性关节炎、细菌感染引起的关节炎相似,但性质完全不同。慢性期主要表现为痛风石沉积和关节畸形等。

1 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刘师认为,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病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1.1 内因

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和脾气虚弱,亦可由其它疾病内耗所致脾气虚弱或劳倦、饮食、情志所伤,或过量吸食某些化学药品内伤而致脾的运化代谢障碍。此多见于家族性患者。

1.2 外因

平时过量饮酒及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引起脾的运化代谢障碍。临床这类患者较多,属于食源性的患者。

1.3 病机

其病机为先天性脾气虚弱或后天性膏粱厚味伤脾。因脾的运化失职,故湿热内生;因脾主四肢,且湿性下趋,故此病多发于四肢远端关节,尤以下肢为主。此病发作伊始,关节急性红肿热痛,呈典型湿热症候;病久,湿邪化生痰浊,聚集关节,关节附近出现结节,小者如豆粒,大者如乒乓球,多无急性症状。溃破后排出豆渣样物。

2 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

其标准主要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痛风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标准。

(1)多为单个趾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可伴发热、头痛等症。

(2)多见于中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常因劳累、暴饮暴食、食含高嘌呤饮食、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

(3)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趾关节为多见,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它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有渗液。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周围及耳廓、耳轮和趾、指骨间出现痛风结节。

(4)血尿酸、尿尿酸增高。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升高。

(5)必要时作肾B超扫描、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痛风后肾病变情况。x 线摄片检查可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齐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刘师认为,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当以临床表现为主,不能全部依赖实验室检查。因为实验室检查仅仅是统计数据,而病人存在个体差异,不可因此而成为数据结果的奴隶。比如,病人临床表现与痛风相符且血尿酸正常,则应该高度怀疑病人患有痛风(尤其是血尿酸接近临床高界者),而血尿酸略高于正常但没有临床表现者则应该注意观察,不要轻易给病人下痛风的诊断,以免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

3 痛风性关节炎辨证分类

刘师根据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认为,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可分为5型:

3.1 湿热下注

下肢小关节卒然红肿疼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有发热口渴、心烦不安、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此症常见于急性发作高潮期。

3.2 瘀热阻滞

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曲伸不利。肤色紫暗,按之稍硬,病灶周围或有块垒硬结,肌肤干燥,皮色暗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此症常见于急性发作后期。

3.3 痰浊阻滞

关节肿胀,甚则关节周围水肿,曲伸受限,局部酸麻疼痛。并见块垒硬结。伴有目眩,面浮足肿,胸脘痞满。舌胖,质紫暗,苔白腻,脉弦或弦滑。

3.4 脾气虚弱

急性发作次数逐渐减少,或长期无急性发作,局部主要残留大小结节,关节不能曲伸;全身乏力,面色眺白,饮食减少。舌淡苔白,脉弱。

3.5 肝肾阴虚

病久屡发,关节痛如虎咬,局部关节变形,昼轻夜甚。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头晕耳鸣,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4 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

根据痛风病的病因病机,刘师认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总体原则应该是:有效的药物治疗,合理的饮食控制。充足的水分摄入,规律的生活习惯,适当的体育活动,定期的健康检查。其目的在于:

(1)减少尿酸合成,促进尿酸排泄,进而纠正高尿酸血症,使血尿酸浓度保持在正常范围,以争取病情好转。

(2)尽快地缩短与中止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复发次数,从而防止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形成与关节损害。保证关节功能正常。

(3)防止痛风性肾病的发生与泌尿系统尿酸结石的形成,以保持良好的肾脏功能。

(4)控制或纠正其它并存的代谢紊乱和疾病状态。例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以消除中风(脑血管意外)、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威胁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5)稳定病人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控制病情发展,使病人能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6)对已有皮下痛风石或泌尿系统结石形成的病证,应加强综合治疗,以中止尿酸沉积所引起的组织器官损害,使病情长期稳定。

据此,刘师自拟“痛风定痛汤”。方药组成为金钱草、海金砂、土茯苓、汉防己、车前子、盐黄柏、福泽泻、肥知母、细生地、生石膏、广地龙、伸筋草等。方中金钱草、海金砂、土茯苓、汉防己、车前子、盐黄柏、福泽泻清热利湿,排除尿酸;肥知母、细生地、生石膏清热解毒(生石膏主要用于红肿热痛剧烈时),地龙通络止痛。若瘀热阻滞、皮肤暗紫、刺痛加淮牛膝、伸筋草、泽兰;若痰浊阻滞、关节出现结节,加化痰散结药,如山慈姑、姜南星、姜蚕、苍术之类,去主方中生地、石膏、知母等;脾气虚弱者,加党参、白术、茯苓、苡仁。现代药理研究认为。伸筋草、山慈姑含有秋水仙碱成份,为治疗痛风之良药。由于西药秋水仙碱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故有消化道疾病者应慎用。而对于别嘌呤醇,刘师认为,其对肝脏等身体重要脏器有一定危害,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药副作用小,对身体内环境具有调节作用,较西药更安全、有效、持久,故应采取中药治疗。

5 痛风性关节炎的预防和护理

刘师认为,痛风是终生性疾病,其发作常与饮食不节、着凉、过度劳累有关。因此,其预防发作和日常护理十分重要。

首先应戒酒。其次,应避免过度劳累、着凉。第三,少食虾、蟹、动物内脏、菠菜、豆类等含嘌呤高的食物。第四,大量饮水,促进尿酸排泄。第五,多食牛

奶和蛋类,大部分蔬菜、水果可不限。第六,发面食品、放碱的粥类,可降低尿酸,保护肾脏,可食用。

刘师还告诫,由于含高嘌呤食物种类较多。病人很难做到长期“忌口”,故建议患者饮食要“杂”,以减少应忌食物的食入量。为此,刘师专门摘录了有利于痛风病患者食用的食物与蔬菜,以晓谕患者。各类荤菜都含有一定的嘌呤成份,仅数量上有差别。含量最少的是鸡蛋和牛奶。其次是鳝鱼、白鱼、扁鱼、鲤鱼、河虾及龙虾等。含量较多的是各类家畜,如,猪、牛、羊、鸡、鸭、鹅、兔、鸽肉及海鲜类等。含量极高的是各种动物的内脏,尤其是脑、肝、肾、心及沙丁鱼、凤尾鱼、肉汤等。大多数蔬菜嘌呤含量都较少,尤其是萝卜、黄瓜、胡萝卜、茄子、西红柿、卷心菜、山药、大白菜、海带、土豆、茭白、丝瓜等含量很少。花菜、四季豆、豆角、芹菜、蘑菇、木耳、大蒜等嘌呤含量也较少。嘌呤含量较多的蔬菜主要有菠菜、韭菜、扁豆、豌豆、大豆、黄豆及其制品(豆腐、豆皮等)、大叶青菜、青椒等

盖国忠教授为医学博士,长春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10多年,临床经验丰富,尤擅长治疗心脑急症、高热、痛风、紫癜等疾病,其采用利湿祛毒法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疗效颇佳。现将盖国忠教授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1 论病机强调湿毒内伏血分

急性痛风关节炎可归属于中医学“痹证”、“历节”、“脚气”等范畴,对其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及现代学者有诸多认识。而盖国忠教授在总结前人理论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提出湿毒内伏血分为本病病机之关键。盖湿毒与湿邪同归阴邪,性重浊、粘滞,易伤阳气,阻滞气机,其性趋下;同时湿毒致病又具“毒”的特征,表现为剧烈性、难治性和顽固性。

盖国忠教授认为湿毒内伏血分为本病病机之关键,依据有四:其一,痛风多缠绵不愈,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具备湿性粘滞的特点和“毒”的难治性与顽固性的临床特征;其二,急性痛风关节炎多发生于跖趾关节、足趾关节,发病初期跖趾关节炎发生率占50%以上,《金匮要略》描述为“足肿如脱”。“身体羸瘦,独足肿大”,这一发病特征符合湿性“重浊趋下”、“易袭阴位”的性质,而《素问·太阴阳明论》亦谓:“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其三,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期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入夜尤甚,此为“毒”的剧烈性表现,为毒入血分;其四,从临床上看,利湿祛毒法用于本病有良好疗效,提示从湿毒内伏血分论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可行性。

盖国忠教授认为此湿毒之邪非受自于外,而主生于内。大凡痛风患者多有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虚,或年迈脏气日衰,若加之饮食不节,沉湎醇酒,恣啖膏粱厚味,长此以往,致脾失健运、升清降浊无权,肾乏气化而分清别浊失司,于是水谷不归正化,湿毒随之而生,滞留血中则瘀结为患。湿毒之邪重浊趋下,其性恶而好窜,最易侵经袭络,随经络流注于足太阴脾经之隐白、大都、太白穴后,首先导致大趾和第l跖趾关节红肿疼痛;湿毒其性既好人血分,又善入津液聚集之处,使营血成瘀,津液酿痰,若兼夹凝痰,久可变生痛风结节,或痰浊瘀腐则见溃流脂浊;痰瘀胶固,则致僵肿畸形;由于郁闭之邪最易化热,其证多兼热象;若湿毒蕴热,煎熬尿液,可见石淋尿血。

2 论治疗重视利湿祛毒

中医治病强调理、法、方、药的一气贯通。急性痛风关节炎既为湿毒内伏血分,气血被湿毒阻遏,“不通则痛”;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当以祛邪为先,自当采用利湿祛毒法,使邪有出路,以祛除体内湿性毒邪。盖国忠教授在临证时从湿毒立论,重用除湿解毒之剂,合以清热凉血之品清泻血分之热,临床收效颇佳。

3 施方于自拟痛风汤

盖国忠教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自拟痛风汤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取得满意疗效。痛风汤由土茯苓30g,山慈菇10g,益智仁10g,秦皮15g,槐角10g组成,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服。疼痛甚者加延胡索15g,络石藤30g,忍冬藤30g;伴尿路结石者加金钱草30g,鸡内金20g;关节肿甚者加萆薢25g,防己15g;有痛风石者加穿山甲10g,地龙15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后下);夹瘀血者加丹参30g,赤芍15g。同时多饮水以利于尿酸排出,少运动,并予低嘌呤饮食,忌食动物内脏、脑、海味、蛤蟹等高嘌呤食物,戒酒。本方以土茯苓为君,取其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本品亦有明显降低血尿酸的作用;山慈菇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功;益智仁温脾开胃、补肾化气以复水津代谢;秦皮清热解毒凉血,本品含马栗树皮苷,而马栗树皮苷有镇痛、利尿及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槐角能清泄血分之热,“能除一切热、散一切结、清一切火也”(《本草求真》)。诸药合用,既可利其湿毒使邪有出路,而又不伤其正,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

4 病案举例

李某,男性,48岁,干部,因右足第1跖趾关节及双膝关节肿痛反复发作3年,加重3d,于2002年4月6日就诊。该患平素嗜酒肥甘,形体偏胖,3年前于夜间突发右足第1跖趾关节疼痛、肿胀,局部皮肤微红,疼痛昼轻夜重,于当地医院按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症状好转。以后反复发作,渐及双膝关节,每发则红肿热痛,自服消炎痛、布洛芬等药物可缓解,未明确诊断及系统治疗。3d前大量饮酒后再次发作,关节疼痛剧烈呈刀割样,难以忍受,为明确诊断及求中医治疗而来诊。症见右足第1跖趾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固定不移,行不任地,双膝关节皮色较红,轻度肿胀,活动受限,有僵硬感,面色稍红,口干而渴,腰痛,夜寐欠安,大便干,尿少色黄,舌质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滑。否认肝炎、结核、糖尿病病史,无冠心病及高血压病。辅助检查:血白细胞9.1×109/L,尿潜血试验(++)、红细胞2—4,血沉35mm/h,血尿酸642.4umol/L,抗“O”300u,类风湿因子(一);X线摄片符合痛风关节炎;B超提示双肾泥沙样结石。中医诊断为痹证,辨属湿毒内伏血分。西医诊断为急性痛风关节炎,双侧肾结石。拟痛风汤加味治疗,药用土茯苓30g,山慈菇10g,益智仁10g,秦皮15g,槐角10g,鸡内金20g,萆薢25g,赤芍15g,大黄6g(后下),延胡索15g,生石膏50g(先煎),金钱草30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同时嘱患者卧床休息,戒酒,限制高嘌呤食物摄人,并多饮水。3剂后患者关节红肿热痛均明显减轻。守上方去生石膏,连服半月,患者关节疼痛消失,红肿完全消退。1月后复查血尿酸320.4umol/L,血沉15mm/h,尿常规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血尿酸始终维持在正常范围。

赵树森主任医师从医40余载,学验俱丰,不但擅长治疗妇科及不孕症等疾病,也善于治疗内科及其他疑难杂症。现将赵师治疗痛风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脾虚湿盛宜健脾利湿

赵师认为,痛风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关。痛风急性发作的病因,除先天禀赋不足,或老年虚衰外,主要诱因多为嗜食肥甘厚昧及醇浆之品。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职,升清降浊失权,以致水湿内停、湿热内生,侵袭经络;气血津液运行受阻,积于下肢肌肉、筋骨关节,故而局部红肿疼痛。赵师以健脾祛湿、化瘀通络为法,常用祛湿益痹汤。方中党参、白术健脾养胃;茯苓渗湿;甘草和中以养胃。脾胃强则消化多而五脏受泽,脾胃弱则消化少而百病丛生。正如李东垣所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再加黄柏性昧苦寒,苦以燥湿,寒以清热,尤善清下焦之湿热;苍术苦温燥湿,两药相伍,能清热燥湿,使湿去热清;川牛膝、生薏苡仁以利湿而导热下行。湿热盛者加土茯苓、萆薢、防己、泽泻、车前子、滑石、金钱草,可增强祛湿之力。上方中还可加祛风通络之品,如徐长卿、威灵仙、木瓜、鸡血藤等。常用之土茯苓昧甘淡,性平,入肝胃二经,善走表里,上泄皮肌湿毒,下渗膀胱湿热,利关节,通络道。如《本草纲目》曰:“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服用本品时不宜饮茶,以免降低药效。萆薢昧苦而平,也入肝胃经。善走气分,能祛风湿、舒筋活络、通利关节。如《本草通玄》日:“萆薢,肝与胃药也。搜风去湿,补肾强筋,主白浊茎中痛,阴痿失溺,恶疮。入肝搜风,故能理风与筋之病。入胃祛湿,故能理浊与疮之病”。萆薢有川萆薢与粉萆薢之分,产于川、赣、云、鄂者,称川萆薢,长于祛风湿而通经络;产于浙、皖、粤者,称为粉萆薢,长于利水湿而分清别浊。若热邪偏盛者,加金银花、连翘、忍冬藤、水牛角、生地、石膏、知母等清热解毒凉血之品;疼痛甚者,加延胡索、乳香、没药、独活、乌梢蛇等祛风通络之品。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术、茯苓、防己、车前子、滑石、泽泻等都有利尿作用,有利于血尿酸从肾脏排出,还有降糖、降脂作用。

2 慢病久病宜补益肝肾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赵师认为,痛风患者主要为成年人。病因为肝肾虚损。肾主骨藏精,肝主筋藏血,精血不足、筋骨失其所养而致痹痛。同时,肾虚也使肾的气化及司二便功能失调,可加重脾虚水湿。湿浊内聚,流注关节、肌肉,闭阻经脉,可形成痹痛。补益肝肾疗法多用于治疗痛风缓解期。赵师用自拟益寿还童丹(何首乌、黄精、枸杞子、龟板、桑椹子、补骨脂、五昧子、益智仁、车前子、酸枣仁、核桃仁、山茱萸、生地、熟地、淫羊藿、茯苓等)治疗。本方主要适用于肝肾阴虚之证,除肢体关节疼痛外,兼见头昏目眩、疲倦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心烦、多梦易醒、耳鸣耳聋、夜尿频多、舌红、苔黄、脉细数等。本方不仅可治痛风,对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亦有较好的疗效,可长期服用。若痛风日久,反复发作,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恶寒怕冷,遇寒痛甚,尿频便溏或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脉沉者,宜温补脾肾、散寒止痛。药用附子汤、金匮肾气丸、真武汤或实脾饮加减治疗。方中附子常配用甘草先煎30分钟,既可减少附子的毒副作用,又不减效。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附子用量可逐渐加大到20克。

3 久病多瘀宜活血通络

“初病在经,久病人络”,“初病在气,久病人血”。赵师认为,一般血尿酸增高几年后,才出现痛风的症状,并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微循环的改变,导致血瘀的形成。瘀痹疼痛,常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或呈刺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或畸形,或皮下结节。临床可在辨证基础上运用活血化瘀通络法。一般可加鸡血藤、

赤芍、丹参、地龙、延胡索、桃仁、红花等,疼痛甚者加制乳香、没药、蟅虫、全蝎、蜈蚣等。“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活血化瘀药不但能改善微循环,缓解局部疼痛,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还可抑制炎症、扩张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和促进炎性吸收。并能增加肾动脉血流量,增加排尿,有利于尿酸排出和痛风结石的析出。对皮下结节者,可选用制南星、白芥子、半夏、夏枯草、牡蛎等软坚化痰散结之品。

赵师认为,在痛风的治疗中,可以健脾利湿清热为主,兼以补肾通络;也可以补益肝肾为主,兼以健脾活血。赵师对局部疼痛甚或胃肠功能障碍,不宜服药者,用药浴的方法治疗。常用花椒、细辛、威灵仙、红花、川草乌、艾叶、海桐皮等煎水,加醋熏洗,可起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钠盐在局部的沉积,减轻钠盐所致的异物炎症反应。同时嘱患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饮酒(因酒可致血尿酸增高),不进食高蛋白、高脂肪、高嘌呤食物(此类食物消化吸收后,会使血中嘌呤成分增加,可诱发痛风的急性发作)。还应避免使用各种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并养成多饮水的习惯。

任达然(1920~2003),为全国名老中医,业医60余年,学验俱丰。任老擅长内科病的诊治,尤其对疑难杂症辨治,细致人微,人木三分,收效显然。兹将任老运用化浊祛瘀痛风方治疗痛风的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1 对痛风的认识

任老指出:痛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丹溪心法》称其为白虎历节。因本病发作时疼痛剧烈,《医学正传》认为是痛痹;又因疼痛部位不定,《景岳全书》称之为风痹。总之,痛风属于中医学痹证的范畴。西医学认为痛风是代谢障碍性疾病,特点为血清及体液中尿酸增加,过多的尿酸容易形成尿酸钠结晶,沉积于关节及附近软组织部位,引起全身关节,特别是指、趾、腕、踝、膝关节红肿疼痛。由于本病发作时以局部剧烈疼痛、红肿为特征,故任老认为痛风虽属痹证范畴,病因方面除赞同风、寒、湿、热外,他认为还与浊瘀有关。若按一般风、寒、湿、热治疗,奏效缓慢,必须化浊祛瘀,通络蠲痹,方可收到较捷之效。

2 治疗方法

任老历经数十年对痛风的研究,自拟了化浊祛瘀痛风方,组成:土茯苓30~60g,虎杖30g,粉萆薢20g,忍冬藤30g,苡仁30~50g,威灵仙15g,黄柏、川牛膝、木瓜络、泽泻、路路通、制乳香、没药各l0g。随证加减:寒重,去忍冬藤、黄柏,加制附片、炙桂枝各l0g;湿重,加苍术l0g、川朴6g;若痛风反复发作10年左右可形成慢性痛风性关节畸形,关节周围与身体他处皮下均可见到结节状突出之痛风石,可于原方中加金钱草30g、海金沙10g(布包)、鱼脑石15~18g;若痛风急性发作控制后,可在化浊祛瘀痛风方的基础上酌加补肾之品,如山萸肉、补骨脂、骨碎补等,以竞全功。上方每日1剂,煎煮2次,混合,取药汁450ml,分3次饭后温服,7天为1个疗程。

3 典型病例

程某,男,58岁。1994年8月17日诊。患者于当天清晨被左足剧烈疼痛惊醒,当日上午即请任老诊治。查:舌质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滑。查体:形体较胖。步履维艰,左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发热,触之疼痛难忍。查血:白细胞12x109/L,中性0.86,血沉25mm/h,血尿酸485umol/L。诊断:痛风。任老认为:本患者系浊瘀痹阻,脉络不通使然。处方:土茯苓60g,虎杖30g,粉萆薢15g,

朱良春治疗腰椎病经验和特色分析

朱良春治疗腰椎病经验和特色分析 发表者:郭永红 (访问人次:203) 1 治椎间盘突出症证病合辨方药议经藏兼治用虫蚁 朱师治疗椎间盘突出提倡辨证和辨病相结合,认为本病内因多肾虚、局部气血不畅而致椎体纤维环退变,破裂,或椎管内部增生,导致椎管狭窄,髓核突出后压迫神经根。加之久坐,弯腰工作,更增其病变程度。虽有人认为椎间盘突出症的根本病变在脊柱,而督脉又循行于脊柱之中,但临床所见椎间盘突出患者继发的腰腿痛、酸、胀、麻、冷等病变部位,大多发生在足太阳膀胱经上,只有少数病人病变部位在督脉循行部位上。本病的外因多为风寒湿邪侵入太阳经脉,使局部气血阻滞、不得流通,络脉瘀阻,或骨质增生对周围组织压迫,又加重了络脉瘀阻之病理改变,二者相互作用,使纤维环这原本供血就少的组织更加代谢减慢,退化加速,弹性日渐减退,故一旦遇负重、弯腰、蹦跳、或极少的扭身等诱因均可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而诸症蜂起。张景岳云:“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为表里,故在经属太阳,在藏属肾气。“张氏把腰部疾病(包括本病痛、酸、胀、麻、冷诸症)分为“在藏”与“在经”两类。在藏者乃因肾亏患者脏腑阴阳气血失去平衡、此即“在藏属肾气”之意。有医者凡遇腰痛、即诊为肾虚,用方总不外左归、右归、六味之属,殊不知有许多腰腿痛并非单纯肾虚引起.尤其是风寒湿等外邪侵入足太阳膀胱经、致经气不利、经脉不通。盖“不通则痛”,故此类腰痛其病位在经络,尚未涉及脏腑,椎间盘突出所继发的腰腿痛,临床体会大多部位滞留在太阳经脉上,朱师临床用药选用麻黄、桂枝、川草乌、羌活、北细辛、制附片等温通太阳经脉之品,往效

出意外。此乃遵张景岳“在经属太阳之旨,从足太阳膀胱经论治。”笔者仿朱师之法.历年来用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合自拟之“补骨脂益损散”加减化裁,或配合朱师创制之“益肾蠲痹丸”通络搜剔,益肾壮督,“经、藏”同治颇有佳效。每单纯的中药治愈众多的椎同盘突出患者。事实证明,急慢性椎同盘突出并发之各种腰腿痛、酸、胀、麻、冷大多可用单纯的中药治愈。只要辨清在经在藏、或“经藏”兼夹,对症用药,均收满意疗效。椎间盘突出继发的腰痛、压痛、又放射下肢过膝,其腰痛部位多在脊柱两侧的骶脊肌正中或外缘,而很少在后正中线上,下肢反射痛则多沿坐骨神经的分布区放射,从臀部坐骨大孔到帼窝.再循小腿外侧。《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帼中,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下合帼中,以下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此述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正好和椎间盘突出继发的疼痛、压痛、放射痛部位相合。盖足太阳膀胱经主表,风寒束表,则经脉阻滞,亦有外伤闪挫致瘀血阻于经脉,更有因腰部劳损日久.气血津液化生痰瘀、阻滞经络,导致经气不通。故椎间盘突出继发的腰腿痛、酸、胀、麻、冷太多病位在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奇经,受十二正经之余气,亦受十二正经之邪气,风寒湿或痰瘀诸邪如滞留足太阳膀胱经,久之则邪气溢于督脉,以至督脉经气不利,即出现下肢瘫痪,二便失禁等症。临床多见于“正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亦可见长期误治之他型椎间盘突出症后期。朱师指出:“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关键是首先辨明病因、病机,更要辨清病位”。朱师曾治周某,男,68岁,双侧腰腿痛、酸、胀、麻,不能行走两个月,曾

治疗痛风的中草药

治疗痛风的中草药 治疗痛风的中草药1、草藕汤 处方:草藕10g,苦仁、车前草、白芷各15g、茯苓皮、大腹皮20g。 服用方法:将上药物混在一起煎水服用,每天1到3次,饭后服用。 主治:该法有助于尿酸排泄,可用于早期痛风的治疗及晚期痛风的缓解。 2、牛膝长卿饮 处方:牛膝、徐长卿各15g,虎杖根、伸筋草、威灵仙各20g,半枝莲10g、秦荒7g、五加皮13g、青皮、柳枝、独活、防风各22g。 服用方法:将上药磨碎后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煎煮,大约40到50分钟左右即可。每天一次为早饭后服用。 主治:用于缓解急性痛风期疼痛的症状。 3、陈皮桂枝汤 处方:陈皮、青皮、桂枝各15g、金钱子12g。 服用方法:将上药煎水服用,每天三次,分别在饭后服用。 主治:具有利尿降尿酸的作用,可用于间歇期及慢性期痛风患者治疗。 治疗痛风的简单方法1、控制每天总热能的摄入,少吃碳

水化合物。根据理想体重按休息状态计算,通常每日不超过25~30kcal/kg。三大营养素合理分配。在限制总热量前提下,分配原则是:高碳水化合物,中等量蛋白质,低脂肪。其中:碳水化合物:包括蔬菜和水果,应占总热量65~70%。蛋白质:应占总热量11~15%,标准体重时蛋白质供给0.8~1.0g/kg,以植物蛋白为主,动物蛋白可选用奶类及其制品、蛋类蛋白,尽量不用肉类、禽类、鱼类。脂肪:通常40~50g/d,动植物脂肪比例1:1.5 。 2、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多选用牛奶、奶酪、脱脂奶粉和蛋类,它们所含嘌呤少。此外,还要少吃蔗糖、蜂蜜,因为它们含果糖很高,会加速尿酸生成。蔬菜中的嫩扁豆、青蚕豆、鲜豌豆含嘌呤量高,也要限制食用。 3、限制嘌呤摄入。嘌呤是细胞核中的一种成分,只要含有细胞的食物就含有嘌呤,动物性食品中嘌呤含量较多。要避免或禁食动物内脏、虾蟹、浓肉汤、食用菌类、海藻类、凤尾鱼、沙丁鱼、蛤类、豆类及啤酒等高嘌呤类食物。 4、多吃碱性食品,如蔬菜、马铃薯、水果等,可以降低血和尿液的酸度。西瓜和冬瓜不但是碱性食品,而且具有利尿作用,对痛风患者更有利。 5、避免饮酒。酒精具有抑制尿酸排泄的作用,长期少量饮酒还可刺激嘌呤合成增加,尤其是喝酒时再吃肉禽类食品,会使嘌呤的摄入量加倍。 痛风的原因1、重男轻女 痛风患者男女发病比例为20比1,女性痛风发病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女性体内雌性激素能促进尿酸排泄,并有抑制关节炎发

痛风的治疗,我总结的5点经验

痛风的治疗,我总结的5点经验 因为痛风,我平均两个月要跑一趟医院,医生见到我就知道痛风又复发了。 后来,我开始研究痛风,看书籍杂志,也咨询过国内痛风权威上海医科大学的王爱桦教授,我总结了几个方面,这期间我不再服用秋水仙碱和别嘌醇,吃中药枸杞,据说枸杞对肾有好处,我现在也坚持吃,但是单纯吃一种中药,肯定对痛风不会有效果,专家也这样说的,但专家不反对吃,专家说没有证据证明吃枸杞能治疗痛风,所以让我不要太相信痛风偏方,这是我亲身得到的结果。 我吃过很多药,也服用过痛风排酸胶囊,这是个中药,虽然效果很好,也没有再复发,能把尿酸稳定了下来,我现在基本上能吃点高嘌呤的食物,现在我的痛风已经一年多没有发作了,我昨天又检查,尿酸还是很稳定,这是我停止服用痛风排酸胶囊这个药治疗痛风,因为我服用了5个疗程治疗,我觉得已经很多了,现在5个多月以来的结果让我也很满意,没有再痛风发作,没有再疼过,我相信老天会帮助我的。 我自己治疗痛风,我自己总结了几点经验: 1.保暖很重要。像今年冬天特别冷,冬天注意关节保暖,毛细血管不会持续收缩,防止尿酸在关节处结晶,形成痛风石,还有就是防止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 2.晚上临睡前泡脚,我用的是痛风手足泡浴剂,因为泻盐很难把握用量,以前每天晚上用这个痛风手足泡浴剂泡泡脚,现在痛风好了,我就用电热脚盆泡20分钟,晚上睡的也好。 3. 痛风要多活动关节。再冷的天我仍坚持每天慢跑30分钟,痛风是不能做太剧烈的运动的,这是请教过专家的,要经常的活动自己的关节,白天空闲时多活动手指和脚趾,膝盖和肘部,做做伸展运动,防止尿酸在关节处结晶。 4.冬天大家都爱吃火锅,但是记住不要喝汤,火锅中的海鲜、动物内脏、蘑菇等含有大量的嘌呤类物质,书上说这些嘌呤能够充分溶解到汤中,引起痛风发作,这个我是很注意的。 5.喝水要讲究方法,不是越多越好,我经过研究发现,每天喝2-3升的水是最好的,喝多了对肾脏有负担,喝的少不容易稀释尿酸,喝2-3升水,这样能有效稀释掉一部分尿酸排出体外,避免体内的尿酸沉积,还能防止痛风肾。

【引用】朱良春鼻药疗法临床经验和用药特色

著名老中医学家朱良春临床经验系列之十八 邱志济 摘要:早在60年代初,朱良春老师就广搜博采古令医家鼻药疗法,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写成“鼻药疗法初探”。即鼻腔塞药或滴凡或嗅入鼻腔而达到治愈痼疾的目的,且有确切的疗效。是中医学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整理者历年来仿朱师之法。亦将“鼻药疗法”广泛用于治疗杂病,获效良多,现选朱师治法部分加以浅析,以举一反三。 关键词:鼻药疗法;用药特色;名老中医;朱良春 朱良春老师指出,“鼻药疗法不但能治愈局部病变,如鼻渊、鼻息肉等疾患,而且能治愈多种周身性或远离脏器的疾病”。其奏效机理乃据《灵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旨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嗅”之理。故纳药鼻内,可借其内在经络之联系,以达到调其气血,和其营卫,平其偏胜,开其闭塞,使病邪得驱除。朱师历年使用鼻药疗法所治病例有哮喘、外感时邪、痧气、黄疸、疟疾、偏正头风、鼻渊、鼻息内、乳痛、瘰癌、闪腰疼痛、疗疮、牙痛、多种眼疾等等。 现选朱师常用之鼻药疗法用药特色效则加以浅析。披陈如下。 1、巴豆霜和巴豆在鼻疗法中的应用 巴豆霜药物制备;巴豆去两层硬壳后,捣烂或碾烂,用7~10层棉纸包裹,注意包裹要宽松,然后用手动带螺杆的压机挤压,或夹在两硬木板中放大型钳工台虎钳上,螺杆扳手加套管(即加长)缓缓用力挤压即成(巴豆霜密封瓶放备用)。 1.1、治哮喘证属寒痰者朱师拟巴豆霜适量,生姜汁适量拌调为丸如枣核大,即比黄豆稍大,用药棉包裹留头。塞鼻内1~2 h,塞入片刻后,鼻内有热灼感,而喘逆渐平,喘平后即可将药取出。笔者历年来将朱师此法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较多病例.尤有著效。成人之实证咳喘。证见:痰壅气喘,不能平卧,有喉间痰鸣,吐大量白粘痰,且大便多日不解,或下肢稍肿,面暗黑,唇绀,舌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笔者用上法鼻疗外,均配合豆蜡丸”( 巴豆霜蜜蜡为丸) 每丸约含巴豆霜0.1克用稀饭汤进服,大便控制在每日2~3次为度。而增减药量,善后用中成药固本,每收佳效。 1.2 治乳疖乳痈初起(急性乳腺炎) 朱师以巴豆霜、生旱半夏粉各3g,冰片1g,用姜汁拌调成丸,较枣核稍大,交替塞入左右鼻孔,治疗急性乳腺炎、乳疖屡收著效,笔者仿朱师之法,历年每遇此等急症用上法施治均应手治愈,尤其是发热,疼痛均速见消失。 1.3治瘰疬朱师拟巴豆10粒(不去油),制芫花10g, 雄黄15g, 糖酥10g,共碾细面,取黑枣250g,煮去皮核,捣泥,晒半干,和药末作丸,较枣核稍大,放酒精缸备用,用时左右交替塞鼻,戒房事,连用30~100日,重证亦愈。如属颈部瘰病,每料药加白砒石10 g,塞鼻时用纱布包裹,线扎留线头塞入患侧鼻道,每天塞8~10 h为1疗程。用塞鼻药感辣味难忍或出汗太多,可间日塞,塞药后静卧1 ~2 h为宜。本法治瘰疬不论已溃未溃,坚持用药者,均能治愈。加白砒石后,巳溃者亦能愈合。笔者历年门诊中所遇颈部瘰疬者,每仿朱师之法,均用上药1~2料治愈。巴豆推荡脏腑,开通闭塞之药也,以其味甚辛敛,气甚热烈,性甚刚猛,攻关拨固,功过牵黄,摧滞逐实,力浮硝戟。追逐一切有形留着,久顽不逊之疾,如留饮痰癖,死血败脓,休息结痢。寒痰哮喘…及一切癥瘕诸证”。仅举3法,朱师善用巴豆霜、巴豆,在鼻药疗法中的配伍应用巳略见妙蒂。 2、六神丸在鼻疗法中的应用 2.1 治黄疸朱师据清-邹存琻著之《外治寿世方》甜瓜蒂、丁香、赤小豆各等量碾粉面,吹入鼻内治黄疸阴黄及身面浮肿之理,又据《河北中医展览会医药集锦》于上方加麝香(去丁香)吹鼻治阳黄之法,因麝香市售紧缺,地县药材公司难以购到,遂以市售六神丸碾成细面,合一味瓜蒂散吹鼻治阳黄,每收著效。六神丸是著名的解毒消炎中成药,除借其内含麝香成

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

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痛风目前也是临床上常见 的慢性疾病,而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痛风的症状一般是半夜或清晨急性发作,有发热、头痛、口干口苦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早期多累计足跟、指、趾等中小关节,晚期或见关节肿大、畸形、僵硬、耳轮、指间、指掌处呈现黄白色痛风或破溃形成瘘管。 中医治疗很有疗效!辨证治疗。中医在结合前人经验及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将痛风分为3个病期13个类型治疗。 一、急性期 1.寒湿痹阻型: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红肿不甚,得热则减,关节曲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治以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乌头汤加减。川乌头、麻黄各6克,黄芪20克,炒白芍、鸡血藤、当归、生苡米、萆各15克,甘草9克,桂枝5克,细辛3克,土茯苓30克,生姜3片。 2.湿热痹阻型: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下床活动,日轻夜重,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宣痹汤加减。防己、杏仁、连翘、蚕沙、赤小豆、姜黄、秦艽各10克,滑石、海桐皮、灵仙、萆、泽泻各15克,山栀、半夏各6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虎杖20克。 3.痰(湿)阻血瘀型:痛风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暗红色,疼痛剧烈,痛有定处,舌暗有瘀斑,脉细涩,治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羌活、秦艽各12克,地龙、牛膝各20克,五灵脂、川芎、没药、香附各9克,生甘草、全虫、蜂房各6克,乌梢蛇、白芥子、僵蚕各10克。 4.血热毒侵型:关节红肿痛,病势较急,身热汗出,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数,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利尿,痛风止痛汤(经验方)加减。生地、红藤、川牛膝、金钱草、土茯苓、金银花各30克,丹皮、黄柏各10克,虎杖、赤芍、车前子(包煎)、路路通、水牛角各15克,地龙12克,生甘草9克。 5.肝郁乘脾型:头眩、胸闷憋气、烦躁易怒、脘腹胀满、肢节酸楚、肿胀、结节,下肢沉重、精神紧张加重,舌红苔薄,脉弦数,治以舒肝泄热、健脾祛湿,疏肝解郁消骨汤(经验方)加减。柴胡12克,红花、枳实、木香、香附、郁金、丹皮、木瓜、夏枯草、元参各10克,龙胆草、黄芩、黄柏、木通、丹参、萆各15克,元胡、黄芪各20克。 6.脾虚湿阻型:关节酸楚沉重、疼痛部位不移,关节畸形、僵硬,有痛风石,自觉气短,纳呆不饥,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而小数,治以健脾祛湿,泄浊通络,运脾渗湿汤(经验方)加减。萆、白术、川牛膝、石韦各20克,猪苓、滑石、桃仁各15克,瞿麦、蓄、车前子(包煎)、熟大黄、红花、穿山甲、当归各10克,桂枝5克,生薏米30克,土茯苓50克。 7.肝肾亏虚型:痛风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着疼痛,腰膝酸软,肢体活动不便,遇劳遇冷加重,时有低热,畏寒喜暖,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治以补益肝肾,除湿通络,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防风、川芎各10克,秦艽、当归、生地、白芍、杜仲、川牛膝、茯苓、鸡血藤各15克,细辛3克,肉桂、人参各5克,甘草6克,寄生20克。

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

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性关节炎(痛风) 研究进展 淄博市中医医院·刘允辉 摘要:通过对痛风性关节炎有关文献进行复习,了解古代、现代中医医家对痛风的认识、辨证论治、内外合治、特色外治,对其经验进行总结,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痛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研究进展高尿酸肾病(Hyperuricemia)是嘌呤代谢异常,血尿酸升高所引起肾脏损害,可以表现为急性尿酸肾病、慢性尿酸盐肾病、尿酸结石三种情况。其中,急性尿酸肾病,常因过高的尿酸负荷超过肾脏的清除能力,尿酸结晶沉积于集合管、肾盂和尿道,产生肾内、甚至肾外梗阻,导致少尿性急性肾衰。慢性尿酸盐肾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常伴有痛风关节炎和痛风石。早期可表现为尿浓缩功能减退,其后逐步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升高,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近年来,随着高尿酸血症发病率的日益提高,高尿酸肾病发病率显著逐年增高。因此,寻求包括中医药方法在内的高尿酸肾病的有效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代谢性疾病。而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是由于体内尿酸增高致使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膜、软骨、骨质或/和伴有肾脏、皮

下、其他组织的尿酸盐沉积而引起组织病损及炎性反应的一种疾病,血尿酸升高是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特征。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中高脂肪、高蛋白成分增加,我国痛风的患病率逐年增高。近期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已超过0.3%,50岁以上干部、知识分子中痛风患者已达1%左右。痛风已成为临床常见多发病,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根据痛风发作时的临床表现,类似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但古人又认识到痛风发病有别于一般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痹证,故又分出白虎历节、历节病、痛痹等名称,并有不少诊治专论而且疗效肯定,可见痛风在中医早有认识。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过去中医对痛风的认识与实践仅限于临床,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带有臆测性、是零碎的、不系统的。 1 病因与病机的认识 1.1古代中医医家的认识 中医古代医家对痛风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内经》,其间多归于“热痹”的范畴,其名首见于《素问·四时刺逆论》,其中还提出了热痹形成的机理为“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盛,阳遭阴,故为痹热。”所谓痹热,是热痹出现的以关节肿胀、灼热、疼痛、屈伸不利,伴有发热为临床表现的痹病。故痛风急性期的临床表现属于“热痹”的范畴。【1】汉代以后,有关“历节病”、“白虎病”、“白虎历节”等描述与本病的临床表现基本合拍。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对其临床

痛风诊疗规范(2020完整版)

痛风诊疗规范(2020完整版)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其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的范畴。除关节损害,痛风患者还可伴发肾脏病变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痛风属于全球性疾病,不同国家、地区的患病率有所差异。欧洲的患病率为0.9%~2.5%,美国的患病率也逐年增长,从1988-1994年的2.64%升至2007-2010年的3.76%。我国尚缺乏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报告,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为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多见,女性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男:女为15:1,平均年龄48.28岁,近年来逐步趋于年轻化。50%以上的痛风患者伴有超重或肥胖。 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痛风专业委员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诊疗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方法、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对患者的短期与长期治疗给予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预后。 一、临床表现 (一)病程 传统的痛风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发作期、发作间歇期

和慢性痛风石病变期。在2018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更新的痛风诊断循证专家建议中,将痛风的病程分为临床前期(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及无症状MSU晶体沉积)和痛风期(即临床期,分为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及发作间期、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 1.急性发作期:典型痛风发作常于夜间发作,起病急骤,疼痛进行性加剧,12h左右达高峰。疼痛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受累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红肿,皮温升高,触痛明显。症状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多数患者发病前无先驱症状,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疲乏、周身不适及关节局部刺痛等先兆。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受累,50%以上发生于第一跖趾关节。痛风好发于下肢,如足背、足跟、踝、膝关节,指、肘、腕关节也可受累。随着病程进展,反复发作的患者受累关节逐渐增多,少数可影响到骶髂关节、肩关节或脊柱关节,也可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部位,且发作的症状和体征渐趋不典型。部分严重的患者发作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心悸等。发作前多有诱发因素,多为饮酒、高嘌呤饮食、受冷和剧烈运动。 2.发作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偶有炎症区皮肤色素沉着。二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无定论,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1~2年内复发,随着病情的进展,发作频率逐渐增加,发作持续时间延长,无症状的间隙期缩短,甚至部分患者发作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关节肿痛持续存在。 3.慢性痛风石病变期: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关节炎是长期血尿酸显著升高未受控制的结果,两者经常同时存在。皮下痛风石常见的发生部位为

痛风治疗指南

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对痛风治疗的12项建议 1. Optimal treatment of gout requires both non-pharmacolog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modalities and should be tailor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risk factors (levels of serum urate, previous attacks, radiographic signs); clinical phase (acute/recurrent gout, intercritical gout, and chronic tophaceous gout); general risk factors (age, sex, obesity, alcohol consumption, urate elevating drugs, drug interactions and comorbidity). Strength of recommendation: 96 (95% CI, 93 to 98) 1.痛风最佳治疗需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手段相联合,并根据以下情况调整:(1)特殊的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以前发作情况和放射线表现);(2)临床阶段(急性/复发性痛风,发作间歇期痛风和慢性痛风石性痛风);(3)一般危险因素(年龄、性别、肥胖、饮酒、增高尿酸药,药物相互作用和合并疾病)。推荐力度:96(95%的可信区间93-98) 2. Patient education and appropriate lifestyle. advice regarding weight loss if obese, diet, and reduced alcohol (especially beer) are core aspects of management. Strength of recommendation: 95 (95% CI, 91 to 99) 2.患者教育和良好生活方式[肥胖者控制体重、饮食控制及减少饮酒(尤其是啤酒)是治疗核心部分]。推荐力度:95(95%的可信区间91-99) 3. Associated co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such as hyperlipidaemia, hypertension, hyperglycaemia, obesity and smoking should be address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nagement of gout. Strength of recommendation: 91 (95% CI, 86 to 97) 3.应重视合并的疾病和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高血脂、肥胖和吸烟,并作为痛风处理的重要部分。推荐力度:91(95%的可信区间86-97) 4. Oral colchicine and/or NSAIDs are first line agents for systemic treatment of acute gout. In the absence of contraindications an NSAID is a convenient and well accepted option. Strength of recommendation: 94 (95% CI, 91 to 98)

浅谈李时珍治疗痛风的用药经验

浅谈李时珍治疗痛风的用药经验 痛风属祖国医学“痹症”范畴,其病程长、易复发、治愈率低。中医学认为凡人体肌表筋络感受风寒湿邪侵略之后,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痛楚、酸楚、重着、麻木、和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统称为“痹症”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的著作《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中,精辟地概括了痛风的病因“属风、寒、湿、热、挟痰及血虚丶污血”。根据其病因,本着治病求兵的原则,他终结论述了治疗痛风的83 种临床用药,确属经验之谈。本文将李时珍治疗痛风的用药特点归纳为七个方面。 1 痛风初期,由于卫表不固,风寒湿邪犯肌表,导致关节经络必阻,出现疼痛一系列症状,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李时珍提出:“防风主周身骨节尽痛,非此不除,同松节煮酒”。麻黄治“风寒风湿,风热痹痛,发汗。苍术散风除湿……发汗,通治上中下湿气”薏苡仁治“风湿身痛,日脯剧者,同麻黄、杏仁、甘草煎服”。痛风初期,宜因势力导,祛风除湿解表。所以李时珍在临床中常以麻黄。杏仁、解表宣肺,薏苡除湿,甘草补脾土而中和,且可制麻黄直发汗太过,使其微发其汗。因湿性重浊粘滞,侵犯人体则缠绵难愈。治之若大发其汗则风气可去,但湿气仍在。但加用芜活,防风,苍术,麻黄配甘草微发其汗,不但可祛风湿外邪,而且使表阳通行一身,阳气通则湿无流滞之所,故随汗而去。 2 痛痹易称寒痹。《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进经而稽迟,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通。……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行小络,故率然而痛,得炅则痛止也。……” 痛风表现为关节剧痛,不红不热,痛有定处,迂冷加重,得热则缓为其特点。因寒主收引凝滞,致使关节肌肉局部气血运行不畅,不痛则通。李时珍在临床中

【国医讲堂】朱良春治疗痛风常用处方三个医案

【国医讲堂】朱良春:治疗痛风常用处方及三个医案 朱良春首届国医大师 1917年生于江苏镇江丹徒,后迁居南通市,2015年12月13日去世。首届国医大师,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导师,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朱良春18岁拜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学习中医,后跟随沪上名医章次公先生临诊,被弘一法师称为“善疗众病”的“大医王”。擅用虫类药治疗风湿骨病和肿瘤等疑难病症,有“虫类药学家”、“五毒医生”之称。他撰写的《虫类药的应用》,是中医药院校师生、临床医师学习、研究、应用虫类药的范本,也是继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后,系统、详细论述虫类药,并作实物对照的第一人。 【摘要】我治痛风常用的处方用药:土茯苓、萆解、苡仁、威灵仙、泽兰、泽泻、秦艽是泄浊解毒之良药,伍以赤芍、地鳖虫、桃仁、地龙等活血化瘀之品,则可促进湿浊泄化,溶解瘀结,推陈致新,增强疗效,能明显改善症状,降低血尿酸浓度。 1痛风患者多为形体丰腴之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啖之好痛风之名,始于李东垣、朱丹溪,但中医之痛风是广义的历节病,而西医学之痛风,则系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性关节炎”及其继发症,所以病名虽同,概念

则异。从临床观察,有其特征,如多以中老年,形体丰腴,或有饮酒史,喜进膏粱肥甘之人为多;关节疼痛以夜半为甚,且有结节,或溃流脂液。从病因来看,受寒受湿虽是诱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湿浊瘀滞内阻,才是其主要病机,且此湿浊之邪,不受之于外,而生之于内。因为患者多为形体丰腴之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啖之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因之痰湿滞阻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结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或郁闭化热,聚而成毒,损及脾肾,初则腰痛、尿血,久则壅塞三焦,而呈“关格”危候,即“痛风性肾炎”而致肾功能衰竭之症。凡此悉皆浊瘀内阻使然,实非风邪作祟,故我称之为“浊瘀痹”,似较契合病机。 2应坚守“泄化浊瘀”这一法则由于痛风之发生,是浊瘀为患,故应坚守“泄化浊瘀”这一法则,审证加减,浊瘀即可逐渐泄化,而血尿酸亦将随之下降,从而使分清泌浊之功能恢复,而趋健复。这也说明:痛风虽然也属于痹证范围,具有关节疼痛、肿胀等痹证的共同表现,但浊瘀滞留经脉,乃其特点,若不注意及此,以通套治痹方药笼统施治,则难以取效。3我治痛风常用的处方用药我治痛风常用的处方用药:土茯苓、萆解、苡仁、威灵仙、泽兰、泽泻、秦艽是泄浊解毒之良药,伍以赤芍、地鳖虫、桃仁、地龙等活血化瘀之品,则可促进湿浊泄化,溶解瘀结,推陈致新,增强疗效,能明

痛风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痛风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篇一:痛风吃什么好?痛风的治疗方法 痛风吃什么好?痛风的治疗方法 痛风是很多中老年人都有的疾病,一旦发作就要了半条命,在我们身边有很多食物是能够帮助人体缓解痛风的,那么大家知道痛风的饮食要注意什么呢?痛风吃什么比较好吃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痛风不能吃什么吧。 痛风吃什么食物能够有效缓解呢?下面介绍的这些食物对痛风患者都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下面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痛风能吃什么好 1.薏仁粥,薏仁有利水去湿、促进尿酸排泄的功用。痛风患者可取等重量的薏仁和白米,熬煮成粥,一天食用两碗。 2.痛风的缓则会多吃蔬菜,少吃饭。多吃菜,有利于减少嘌呤摄入量,增加维生素c,增加纤维素。一折疯抢,百万礼包尽在风林购,百度搜索风林购,查看更多热门活动。少吃饭有利于控制热量摄入,限制体重、减肥降脂。 3.痛风的患者应该多喝水水,少喝点汤。尿酸偏高的患者和痛风患者要多喝白开水,少喝肉汤、鸡汤、鱼汤、火锅汤等。白开水的渗透有利于稀释尿酸,可以得到加速排泄的烦恼。 4.多吃碱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尿酸异常,如果过多吃酸性食品,会加重病情,不利于康复。一折疯抢,

百万礼包尽在风林购,百度搜索风林购,查看更多热门活动。而多吃碱性食物,能帮助补充钾、钠、氯离子,维持酸碱平衡,由于患者内分泌紊乱,碱性物质并不容易吸收。建议多喝含有矿物质的苏打水,在微量矿物质作用下方可少量吸收,以利改善患者体内的酸性环境。 注意事项 少吃盐,每天应该限制在2克至5克以内。少用强烈刺激的调味品或香料。 限制嘌呤摄入。嘌呤是细胞核中的一种成分,只要含有细胞的食物就含有嘌呤,动物性食品中嘌呤含量较多。患者禁食内脏、骨髓、海味、发酵食物、豆类等。 温馨提醒患者 六种食物痛风病人不可碰 第一种:粗粮 常见的粗粮食物以黑免费,芥麦,山芋,玉米,高粱等食物最为常见,都是属于粗粮食物,痛风病人不要吃粗粮,平时主食建议以细粮食物为主。 第二种:火锅 火锅非常美味可口,但是由于火锅中的含有龙虾,牛肉,动物内脏,海鲜,贝壳,蘑菇, 花椒,辣椒油等一系列含有嘌呤成分丰富,并且刺激性严重的食物,会导致痛风病情极容易复发。据相关的研究表明,痛风病人吃一次火锅会提高痛风发病概率增加十倍左右。第三种:茶水

【名医秘方】中医治疗痛风的秘方

名医秘方】中医治疗痛风的秘方 “痛”,很快1-7 天痛像“风”一样吹过去了,所以就叫“痛风”。痛风是人体内嘌呤的物质的新陈代谢发生紊乱,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异物炎性反应,即痛风。如下是中医治疗痛风的方法介绍。【方名】:许学士痛风方。【组成】:大川乌 2 个(去皮烘燥研末),黑豆21 粒(炒),全虫21 枚(水洗),地龙15 克(焙干去泥),麝香0.75 克。【用法】:共为细末,粉糊丸如绿豆大,每次10 丸,温酒送下。【备注】力节诸风走痛,甚效。温馨提示:以上信息详细请咨询专家。《痛风》知识痛风痛风又称“高尿酸血症”,嘌呤代谢障碍,属于关节炎一种。痛风是人体内嘌呤的物质的新陈代谢发生紊乱,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异物炎性反应,即痛风。编辑摘要 编辑信息模块中文名:痛风 英文名:学名:metabolic arthritis

别名:代谢性关节炎传染病:否 临床表现:急性痛风发作部位出现红、肿、热、剧烈疼痛, 疫苗预防:否 预防措施:减少进食动物性的高嘌呤食物,也需避免饮用过量酒精饮料,尤其是啤酒是痛风患者的禁忌。减少肥胖问题。切勿暴饮暴食(包括尽可能的经常饮水、不要到口渴才喝水、用少量多次的饮水来达到充足的饮水)、饥饿过度,运动不足及激烈运动也会增加痛风风险。 就诊科室:内科更多【健康长寿】精彩推荐如下:[精]【名医效方】女人防衰老按摩11 大抗衰老穴位美容养颜 [精]【民间偏方】无意发现个减肥神方,想减肥MM 有福了! [精]【祖传秘方】五世秘而不宣的祖传珍藏秘方

怎样合理用药可以治好痛风患者

怎样合理用药可以治好痛风患者 痛风是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因体内嘌呤代谢异常,血中的嘌呤代谢产物——尿酸含量增高所致,往往因过多进食水产品等含嘌呤高的食物而诱发。痛风与糖尿病一样是“终生疾病”。很多痛风患者不知道如何用药,出现用药误区,不仅没有缓解痛风,反而病情会因此加重。在痛风患病率越来越高的今天,掌握好抗痛风药的用法越显必要。 1、常用于治疗痛风的西药有哪些? 常用于治疗痛风的西药有:(1)别嘌呤醇。它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的生成而有抗痛风作用;可防止肾中形成尿酸结石。用于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尿酸性肾病。(2)丙磺舒。它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促进其排泄。用法为每次0.25克,每日2次,1周后增为每次0.5克,每日2次。此药不良反应较少,但肾功能不全者禁用,治疗初期可使症状加重。(3)苯溴马隆(痛风利仙)。此药能抑制肾近曲管重吸收尿酸,服药后24小时血中尿酸浓度下降 35%左右,不良反应较少,个别见粒细胞下降。用法为每次40毫克,1日1次,渐增到每次80毫克,连用3~6个月。注意,此药不宜与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同服,以免减低本药疗效。 2、怎样使用别嘌呤醇? 别嘌呤醇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的生成而有抗痛风作用,并可防止肾中形成尿酸结石。此药常用于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尿酸性肾病,用法为每次 0.1克,每日1~3次(逐渐加量),一般口服24~48小时后血尿酸开始降低,2~4周下降最明显。肾功能不全者要减量,通常为每天0.1克。该药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如皮疹、粒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胃肠道反应。服药期间要多饮水,并碱化尿液,如口服小苏打片(碳酸氢钠片)。用药初期可诱发痛风症状,可结合秋水仙碱以预防。一般来讲,这些不良反应较少见。 3、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秋水仙碱? 通常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或者预防复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使用秋水仙碱。一般0.5~1毫克,每1~2小时1次,6~12小时大多症状减轻,每天一般用3~5毫克,总量不超过6毫克。症状减轻后改为1~1.5毫克/天,用5~7天。如果口服出现较剧烈的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明显,可以改用静脉注射,即用生理盐水20毫升+秋水仙碱1毫克,缓慢静脉推注,注意药物不要外漏。由于其还有骨髓抑制、肝细胞坏死及神经系统毒性、精子减少、脱发及伸舌样白痴等不良反应,秋水仙碱治疗急性痛风的用量应因人而异,老年

房定亚治疗痛风经验

房定亚治疗痛风经验 发表时间:2013-10-30T11:37:35.7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9期供稿作者:王焕娟刘俊超胡喜莲(通讯作者)[导读] 按:本病患者老年男性,进食高嘌呤饮食之后出现痛风的发作。 王焕娟刘俊超胡喜莲(通讯作者)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院 071100) 【中图分类号】R58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9-0370-02 【关键词】痛风辨病辨证相结合专病专方房定亚痛风是由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致血尿酸增高而引起尿酸盐结晶在关节腔沉积造成关节炎等的一组疾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往往与进食高嘌呤饮食有关,多累及肾脏。属于中医“痹病”范畴。我有幸随房老临诊,深受感触。现将房老治疗痛风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中西结合,辨病辨证相统一 痛风病名首见于金元时代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厉节风证是也。”《格致余论.痛风论》谓“彼痛风也,大率因血受热,已有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冷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夜则痛甚,行于阴。”可见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痛风这种“痹病”的厉害性及其发病的原因,同时还发现痛风的发作还与饮食有关。就像《素问.痹论》所说“饮食居处,为其病本。”房老深受岳美中老先生的启发,提出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专病用专方的学术主张。治疗疾病的原则为“先辨病,后辨证,再议治,治以专方专药。”房老从现代医学认为痛风的发生与高嘌呤饮食及肾脏排泄尿酸能力下降有关,进而用中医的辨证思想认识到该病的发病机制是本虚标实,病位在脾肾。患者脾胃不足,中焦运化失职,进食肥甘厚味及酒液湿热之品,不归正化,反而内生湿热之邪。同时肾气不足,肾的蒸腾气化功能失常,不能更好的调节水液的代谢。则可引起小便代谢障碍而引发少尿。肾脏的气化功能失常还会导致肾脏泌清别浊功能失调,机体内的产物清浊不分,代谢产物不能排除体外,沉积于内,与湿热毒邪结聚。湿热之邪下注于足,气血不得宣通,痹阻于经脉关节而致关节红肿疼痛。房老在辨病“痛风”的基础之上,辨证属于“湿热内蕴,脾肾不足”。 二、治则治法 房老在精研本病的病因,生理,病理等方面的基础之上。依据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关节的红肿疼痛,常伴口渴,尿黄,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治疗以清热利湿,通痹止痛为主,为“急则治其标”。痛风的缓解期,关节红肿消失,疼痛减轻,舌苔白腻,脉沉,酌配以健脾除湿,补肾活血之药。同时配合饮食调控,调理脾胃,防止疾病复发,“缓则治其本”。同时又体现了房老治疗痛风分期辨证治疗的特色。 三、专方专药 房老依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创制了具有明显降尿酸作用的专病专方,颇见成效。痛风方组成如下:葛根30g马齿苋30g金钱草30g海金沙12g(包煎)萆薢20g豨莶草30g威灵仙20g土茯苓20g滑石10g(包煎)车前子30g(包煎)等药物组成。方中恒用葛根30g马齿苋30g为主药。其中葛根《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阳气,解诸毒。”马齿苋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肿之功,《开宝本草》言其“利大小便,去寒热,杀诸虫,止泻,破癥结痈疮。”现代研究证明这两种药物均有明显降血尿酸的作用,故两药作为治疗痛风的主药。威灵仙功能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用于治疗痛风,顽痹,腰膝冷痛等疾病。《海上集验方》言威灵仙“去众风,通十二经脉”,取其抗炎止痛,消除平滑肌水肿,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明显抑制炎症早期的组织水肿和渗出,治疗以疼痛为主的疾病。萆薢祛风湿,利湿浊,强骨节,主治腰背痛,风寒周痹。土茯苓清湿热,利关节,止拘挛,除骨痹。此外房老强调痛风患者在泌尿系统多存在尿酸盐结晶,可沉积形成尿路结石或导致痛风性肾病。故方中多加金钱草、海金沙、滑石、车前子等清热利湿排石之品,利湿排石而不伤阴。可贯穿应用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全过程。这又体现了房老“治未病”思想。 四、病例分析 王某,男,60岁,2012.8.7初诊主诉:左足大趾红肿疼痛2天现病史:患者2天前因和朋友饮酒,进食海鲜之后,夜间突然出现左足大趾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影响行走,自服止痛药症状未见缓解。特来门诊治疗,查血尿酸582umol/l,左足大趾红肿疼痛,局部皮温增高,夜寐欠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痹证湿热下注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房老依据病人体征症状,结合舌苔脉象,治疗以清热除湿,通痹止痛为大法,以痛风方加减,方药如下:葛根30g、马齿苋30g、金钱草30g、海金沙12g(包煎)、土茯苓30g、萆20g、莶草30g、威灵仙20g、滑石10g(包煎)、车前子30g(包煎)、银花20g、黄柏10g,水煎服300ml,分两次早晚饭后温服。2013.8月14日复诊患者服7剂后左足大趾关节红肿疼痛明显减轻,食可,寐安,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效不更方,既服7剂,后左足大趾疼痛缓解。随后嘱咐患者饮食加以调控,至今痛风尚未发作。 按:本病患者老年男性,进食高嘌呤饮食之后出现痛风的发作。患者进食湿热酒味之品,影响脾胃运化,致湿热内生。湿热之邪下注于足,影响经脉气血运行,气血不得宣通,而致关节红肿疼痛。房老以葛根,马齿苋为主药,清热利湿,活血止痛,有药理研究,此二药均能明显降尿酸;金钱草、海金沙、滑石、车前子清热利湿排石,因为痛风患者主要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多形成结石影响肾功能,房老用清热利湿排石之品应用于治疗痛风的全过程。有石则排之,无石则预防生成。金银花、黄柏清热解毒消肿,应用于痛风急性期的关节红肿疼痛,尤其是金银花清热解毒,祛风通络。《本草汇言》谓其“驱风除湿,散热疗痹”,既治内邪引起的红肿热痛,又散外邪引起的毒热痹痛。

带你认识痛风的发病原理和治疗方法

带你认识痛风的发病原理和治疗方法 痛风作为一个古老的疾病,曾经盛行于王宫贵族中,被称为“富贵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早已进入寻常人家。资料表明,我国痛风患病率自90年代直线上升,而且发病年龄成低龄化发展,青少年亦未能幸免,目前我国有8000多万痛风患者。显而易见,痛风的迅猛增长与经济的发展、饮食结构的变化息息相关。与此同时,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逐渐加强,面对美食的诱惑,“管住嘴,迈开腿”响彻耳旁,饮食宜忌烂熟于胸。 经常有患者一脸无辜地表示:几乎都吃素了,为何尿酸还是高?事实上,人体每天只有20%的尿酸是外源性尿酸,即与饮食有关,而80%的尿酸是内生的。换言之,人体的尿酸大部分是嘌呤代谢障碍产生的,即使不吃不喝,还是会有大部分尿酸产生。何况尿酸生成过多只是高尿酸血症的一个因素,尿酸排泄过少也会造成高尿酸。因此,单纯限制高嘌呤饮食还远远不够,饮食上还需禁酒和饮料,多饮水,进食高碳酸化合物、适量蛋白和低脂食物;要适度运动,减轻体重等综合管理。虽然非药物治疗是痛风治疗的基础,需要贯穿痛风治疗始终,但药物治疗也不可或缺。有些患者因为去过几次门诊,尿酸降下来了,感觉已掌握医生的用药规律,渐渐松懈下来,“好了伤疤忘了疼”,更不愿意经常做化验检查。殊不知,药物的选择、并发症和禁忌症的排查、毒副反应的监测等专业问题都离不开专科医师的管理。规范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平稳降尿酸,预防发作。药物治疗分西药和中药治疗。西药主要有抑制尿酸生成和促进尿酸排泄两大类。中医中药则溯本求源,辨证和辨病结合,针对不同病程不同分期不同证型不同个体,制定个性化方案。 中医对于痛风的论述在元代朱丹溪所著的《格致余论·痛风论》可见一斑:“……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抟,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认为素体血热,后天调护不当,感受湿、风、寒邪,外寒内热,郁结化为浊瘀引发痛风,提出环境差异、生活起居和个人的体质不同,所感之邪亦有差别。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记载:“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红肿潮热,久则骨蚀。”提示明代已考虑到痛风成因有内有外,湿邪袭人是外因,膏粱厚味为内因,同时也意识到后期有骨侵蚀的风险。现代研究发现,除了骨侵蚀,还有心肾内脏受损的风险,因此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主水液,脾主运化水湿。素体肾虚则水液不利而聚湿,加之长期饮食不节伤脾,水湿不化,郁久化为湿热,湿热下注关节发为痛风性关节炎。湿热郁久,阻滞气血,化为痰瘀,痹于关节成痛风石,痹于心脉而心脉失养,损及肾络则加重肾损,又进一步影响水液代谢而加重病情。因此,脾肾亏虚是本,痰瘀湿浊是标,治疗上标本兼顾,采用健脾益肾、行气利湿、祛瘀化痰等治疗原则,整体上调节水湿平衡与脏腑功能,调治痛风,将更易于控制尿酸,避免波动,减少发作,可以说良药苦口利于痛风,膏梁甘口弊于痛风。 痛风治疗全程可借用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稍作调整作为警句以勉世人:“医将治痛风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益其脾肾,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