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课程论文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课程论文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课程论文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课程论文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课程论文

从初中就开始听到“科学发展观”,但那时候并不了解它的内涵。到了高中后,通过政治课上的学习,慢慢对科学发展观有了一定的了解。到了大学,还是在学科学发展观,不禁想问,怎么学来学去都一样?但是渐渐的,我发现原来这五个字中包含的东西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学习完、消化完的。今天,我将在这里结合所学的和搜索到的资料谈谈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它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有:

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4.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胡锦涛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科学发展观对全局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看,发展则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发展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当前,中国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成就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难题前所未有,中国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处在一个发展的矛盾凸显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要看到: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由缺乏财力难以兼顾解决长期积压的问题的阶段进入到了一个有较为充裕的财力开始能够解决长期积压问题的阶段。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23万亿美元的规模,一举赶上英国和法国,成为全球排名第四的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1999年,全国税收收入首次突破了1万亿大关,2003年突破了2万亿大关,2005年突破3万亿大关。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历史起点。

第二,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能够支撑我国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到了已无力支撑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阶段。靠粗放型增长方式我国可以实现“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但不可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我国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总量的5.5%,而我们消耗的能源占世界的15%,钢材占30%,水泥占54%。这些数字表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已经没有后续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势在必行。

第三,我国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由可以为社会所承受的阶段进入到了社会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阶段。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加,规模趋于扩大,手段趋于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展不协调已到了非下大力气解决不可的时候。

第四,我国社会矛盾关系由不突出抓好主要矛盾就无法解决非主要矛盾的阶段进入到了不兼顾解决好某些非主要矛盾就难以继续抓好主要矛盾的阶段。虽然,社会事业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问题,相对于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而言不是主要矛盾,但是这些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在不断激化,成为了严重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如不投入更大的力量去解决,我们已经难以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主要矛盾。

当前我国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我们必须自觉地、坚定地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也决定了我们能够凭借20多年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巩固已有的发展成就,破解面临的发展难题,创新一、以人为本是人类社会发展观演变的必然结论

科学发展观的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过程。发展现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旨在回答社会为什么会发展,社会发展有没有规律,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或前景是什么等问题。由于发展观不同,人们观察思考和解决发展问题的原则、方法和价值取向等也会不同,从而会影响人们对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选择,为人们从事发展活动提供的总体思维框架和行动指南。发展观的基本问题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因而客观上就存在着以人为中心和以物为中心两种不同的发展现。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是传统的或旧的发展观,包括极端的环境保护和单一的经济增长两种倾向。前者是一种复古倒退的发展观,后者则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把发展过程片面归结为物质财富的增加过程。以人为中心即以人为本的发展现是科学的新的发展观,强调通过“物”的发展来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认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全面、协调地发展自己。大学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自由期”,这就要求大学生以高度自觉自律的精神全面协调地发展自己,完善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所以,应该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其他学科,提高能力,做一个全面发展、与社会同步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习科学发展观,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自身建设,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更好地踏入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开展深入学习时间方向发展观活动,首要任务是学习。万丈高楼平地起,要使科学发展观在我们头脑中个扎根,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牢固理念,这首先要靠学习。学习的深度决定认识的深度,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科学发展观的广泛普及和深入贯彻。所以只有从现在起打好基础,时间才有基础,行动才会自觉,科学发展观才有可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实践既是培养大学生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活动,也是提升他们改革主观世界能力的活动;既是知与行有机统一的过程,也是内化转化和体现外化以及外化推动内化和巩固内化的过程。当代中学生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出了在学校学好功课外,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践行科学发展观,增加自己的才干和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当代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为社会和他人组哦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可以利用学校为我们创造的条件在假期里多参与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科学发展观无处不在,小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大到群众的生存和国家的发展。因此,我们每个大学生都应该从现在起不断认识深入科学发展观,让它在各个角落生根、发芽,开出最美丽的花。

全面可持续发展观论文 3000字

怎样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做好各项工作。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贯彻这个总体要求,重要的是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醒目的变化是: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以往“持续快速健康”中新增了“协调”两字。这是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不仅充分表明了我国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决心,而且丰富了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内涵,使其更加全面、科学。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发展观的重大进步,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这是发展观念与时俱进的体现。

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人类曾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 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是开放的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说明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一个令人瞩目的地方是,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列入了奋斗目标,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树立科学发展观_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11卷第6期2009年12月 资源与产业 RES OURCES &I NDUSTR IES Vol 111No 16 Dec 12009 收稿日期:2009-05-11;修订日期:2009-11-11;责任编辑:刘英姿。 第一作者简介:沈建军(1977) ),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治理及清洁生产研究。E 2m a i :l sjjx x7724@1631co m 资源管理 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沈建军1,武丽英2,祁利明1,王福斌1 (11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21内蒙古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 摘 要:针对当前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资源环境问题,本文在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涵、人与自然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生态环保意识、正确把握科学技术发展方向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切实之举。总结提出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464(2009)06-0044-04 THE SCIENT IFIC CONCEPT O F DEVELOPM ENT CAN PROM OTE TH E CONCORDANCE BET W EEN HUM AN BE I NG S AND NATURE S HEN Jian 2j u n 1 ,WU L i 2yi n g 2 ,Q I L i 2m i n g 1 ,WANG Fu 2bin 1 (1.Inner M o ngolia Institute of P o wer S cience ,H uhot 010020,China;2.Scho ol o f Life Science ,Inner M o ngolia Universit y ,H uhot 010021,China ) Abstr a ct :A i m ing a t so m e i ssues regard i ng resources and environ m en t dur i ng a rapi d econo m i c develop m ent , t h i s pape r ,based on the concordance be t w een hu m an be i ngs and na t ure ,presents to estab lish the sc i entifi c concept of deve l op m ent ,to inc rease peop l e .s consc i ous ness to protect the ecolo gica l envi ron m ent .The technolo gy is a key point for t he concordance bet ween human be i ngs and na t ure ,and t he deve l op m ent of recycli ng econo m y is a practica l behavi or .Th is paper adv oca tes a co m pli ance to the natura l ru les ,asks peo p l e to establish t 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 l op m ent so as to advance t he concordance bet ween hu m an be i ngs and na t ure .It i s urgent to develop t he recycli ng econo m y f or a susta i nab l e develop m ent and har m o n i ous society .K ey w or ds :concordance be t w een hu m an be i ngs and nature ;t he sc i entifi c concept of develop m ent ; recycli ng econo m y ;susta i nab l e develop m ent 1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含 人与自然界的和谐是二者关系高级阶段的产物。 它表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式从简单、抽象向日益丰富的具体上升。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人与自然原始的和谐统一。在原始漫长的历史中,人类靠从生态系统中吸取天然生活资料维持生存,人类全部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都建立在依赖于周围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此时自然生态系统没有受到外力的破坏, 它凭借自我调节而保持自身原有的平衡。人处于依赖和服从自然的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比较协调。/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0,所陶醉的就是这种境界。第二阶段:人与自然的矛盾对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发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这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由于过度放大和膨胀了人的主体性,缺乏生态环保意识,因而对自然造成空前严重的伤害,人类自身也面临着深刻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第三阶段: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人类意识到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科学发展观在博弈世界中运动 目录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文化进步的方向 (1) 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文明的流动 (3) 三、科学发展观的正理是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博弈 (5) 四、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是对道德与博弈的思考 (6)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文化进步的方向 进步是自然界中神秘的概念,任何生物都是沿用这一条件和大自然保持着同步,如果失去方向就会停滞,就会在方向的尽头消失。 科学发展观的进步不再是自然界无目的、无明确方向的演化,而是把马克思的革命斗争思想演化成了改革开放,又把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演化成了心物二元论的博弈实体文化。以人为本对应的唯物主义是一项博弈的基本原则,是一个创新的文化成果。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的主题,是一个精神的文化世界。《博弈圣经》对精神作了陈述:“我们把主体的瘾魂,用气质自由合成的唯一个性,看成精神。”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文化,在每个人精神上的活动会制造一切文明,并对政治、经济、社会关系有重要影响,它的各种观念可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扎根于人民心中。它为生产力的博弈创新,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物质条件和社会面貌。它还体现着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潮流,迎接全球经济与科技方面的挑战。在具体问题上,它把正理作为经济行为的导向,用道德与博弈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并把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文化融入这个社会的文明之中。可以说,科学发展观这个先进文化的方向才是民族的未来。

我们应该广泛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博弈圣经》对内涵曾这样描述:“内涵是主体里的瘾魂、气质、个性、精神被我们用情感的概念,创作出来的一切属性之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文化,把它的精神内涵落实到具体事件中,归为一个博弈实体,然后用科学精神、用心物二元论的平行法则实践区分出实体与性质,以此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 任何矛盾和斗争的文化形式,都是一次向前,矛盾论却有可能使经济停顿。未来的经济不完全是掠夺经济,而是道德与博弈经济,也是博弈实体经济。博弈实体知识论就是区分,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因而,谁掌握了博弈知识论,谁就掌握了个人的先进生产力。这样,他会把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集中起来,展开竞争,追求民族个性、民族自信、民族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民用道德与博弈的知识权衡利弊,用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性区分出大小、多少、好坏,从而作出正理的选择。不能再用矛盾论这种简单的方式认识事物,而应该用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的哲学,更广泛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内涵,识别博弈实体的文化和更复杂的问题,在学习实践中培育高层的知识水平。高层应该不断拓宽科学发展观的帕累托边际效应,更快地利用更多的效应提高各级组织的凝聚力,让每一个人理解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博弈实体,让每一个人懂得和博弈实体的关系,从而更加巩固执政的地位。 当前,要把科学发展观来自大自然的科学成分更快地形成理论,因为忠诚的民众迫不及待地需要这个理论。如果这个理论在应用时变得迟缓、勉强,就会有人在犹豫中给以讥笑。一个高深的科学理论,如果让一些有成就的科学家解释就会形成理论,如果让一个原始的部落解释就会形成宗教,如果让一帮虚伪的人解释就会形成口号,如果让忠诚的人民解释,他们就会变成实干家。《货币的威力》一书中曾说:“忠诚的价值是让你兴盛的法则。”我们先不要评价民众对科学发展观的忠诚和信仰,而是先看高端专家在讲坛上能不能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用情感、用真诚表现出语言的节拍。《博弈圣经》上说:“诗人的情感,画家的情感都是语言节拍式的表达。”“这种表达尽管不是无意的,但人们也不会忘记语言节奏,最终会接近节奏的发源地。也许自然界就是一段音乐或一首诗,无声不动的东西也有声乐转化来的效果,刺激着人的情感,影响着人的动作。眼前无形的非物质的东西只要借助一种媒介就会产生节拍的效果,节拍是人接受外来信息的最基础形式。”那些自我培育而成的各路科学家,应该用深思熟虑的思想,用不同的语言节拍,表现出生动、鲜活、掷地有声的科学发展观概念,表现出成熟甜美的科学发展观文化,表现出治国主题的科学发展观教育。 人类越是朝气蓬勃,需求越是简单。科学发展观真正需要的是一种简明的问答形式,即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什么是发展,什么是观念,什么是正理,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博弈。今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是一个创新或纠正偏差的过程,也是文明的发展过程。只有不断

科学发展观论文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环境等多个方面却出现了很大问题,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再也不能让中国人民继续再安心的生活下去。而科学发展观正是适合中国的制度,它告诉我们要科学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作为发展的代价。这样的代价我们再也挥霍不起!我们也要考虑后代人的生活,要有长远的目标,不能自私的只看到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中国将来的发展。要想使中国经济能又快又好的发展,需要大家运用科学发展观,进行可持续发展。在工业,生活中一点点的改进,改进生产,生活模式。将粗放型发展模式转换为节约型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让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又好又快 正文: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是世界人民看在眼里的。然而中国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更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国家政策指明了我们的发展方向。由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都指出了中国的发展方向,为社会的飞速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新时代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演进的逻辑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新阶段的思想成果和理论标志。 众所周知,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推动理论和实践走向新的统一,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时代特点的结合走向新的阶段,达到新的高度。马克思主义随时代而进,在与各国实际的结合中不断更新内容,改变形式。当今时代和中国社会主义的新阶段,突出了发展这一主题。发展与发展观,已成为普世性的课题,并且以十分紧迫的要求提到了中国人面前。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要突出解决的主要任务,已经从社会制度的革命、社会体制的改革,转变为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转变为发展观念、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与更新。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面临的是一场发展观念上的深刻的革命。这是对中国的长期发展带有决定命运性质的革命。以解决发展观问题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主题、主要任务,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规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和国情、世情的共同要求。 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点。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是党始终不渝的目标,也是人大工作的根本任务。以人为本,是科学

中原崛起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中原崛起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中原崛起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改革开放25年来,我们河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沿海和东部地区相比,发展慢,差距大,处在落后位置。党中央把发展的战略重点转移到中西部,这也给我们中原崛起带来了机遇。抓住着个机遇,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加快发展的意识,认真总结我们和其它省的经验教训,不走自己的老路,也不走别人的弯路,走一条科学的发展道路。 我们省现在是落后,但是就世界和全国而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先进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要有取舍精神,从高起点做起,跨越式发展。那些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先发展后治理的弯路坚决不能再走了。我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资源大省,保护生态环境,更为重要。把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河南在加快发展方面还有很强的现实紧迫性。因为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河南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不高、经济外向度低、竞争力不强;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三农”问题突出、城乡差距大,主要人均指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等等。众多专家指出,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河南兴则中国兴。如果中原不崛起,中部将难以崛起:中原不实现全面小康,全国将难以实现全面小康。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可喜可贺,令亿万中原儿女鼓舞振奋,这既表明了国家对河南近年来发展成就的高度认可,也说明中央对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规划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全省人民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 中原经济区建设意义重大,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是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的需要;是加快河南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带动中部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目前已越来越深化,在下一步实施过程中,应坚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总战略,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紧扣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四道难题,科学选择发展路径和体制机制,为成功建设中原经济区创造条件。 按照市场机制规划运作。要围绕促进我省“三化”协调发展、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这条主线展开。一是着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二是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三是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四是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形成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支撑

毛概论文论科学发展观

论科学发展观 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环境问题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指导解决环境问题,是与时俱进刻不容缓的。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键词:科学发展观环境污染和谐社会可持续 我们都知道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它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从可持续入手,我们要看到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准确判断当前形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那么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呢? 首先要认清环境形势,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的政策 我国现阶段面临的环境问题,既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产物,也是经济发展不够的表现。我国走了一条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

2019年整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近年来,我们紧紧结合**实际,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系统学习、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坚决破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观念,坚决纠正一切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切实做到凡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20xx年,全县完成GDP47.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人均生产总值实现9321元,比上年增加1376元;辖区内财政总收入完成4.1亿元,比上年增长40.2,其中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完成2.2亿元,比上年增长5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2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工业总产值实现85.2亿元,比上年增长2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2。今年1-7月,本县生产总值31.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5;财政总收入完成2.6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2.5;工业总产值实现5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5亿元,比去年同

期增长14.2,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一、主要做法(一)坚持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途径,奠定加快发展的思想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建党思想,其理论意义之一,就在于为我们党解决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打牢发展的思想基础。为此,我们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领导班子向党员干部延伸,上下联动。重点抓好党政一把手、新进领导班子成员和中青年干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的深化,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同时,还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理论学习的分类指导,推动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二是从普遍轮训向专题研究提升,深入推动。结合**实际,开办不同类型的专题研讨班,加大工业经济、外经外贸、公共社会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培训,着眼于把强化执政为民意识与用科学的发展观谋划**发展结合起来,把增强执政为民本领与解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结合起来,在发展中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落实。三是从统一思想认识向解决现实问题深化,贯穿行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紧密结合起来,着力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勤政为民具体化,在履行公仆的职责中去增强能力,在服务人民的工作中去提高水平,在造福人民的事业中去磨练才干,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二)坚持把抓班子带队伍作为树

关于科学发展观论文

关于科学发展观论文 摘要:本文是围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主要内容为中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能够提高我们大学生的觉悟,指导我们大学生进行自身建设。具体分为以下五点: 1.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就是当代大学生责任和使命 2.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要把我们自身的发展与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 3.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重在人民的创造和实践理论相结合 4. 科学发展观是一盏指路灯的前提是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5. 在科学发展观的趋势下,我们应该做什么? 以下为五点的具体阐述: 1.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就是当代大学生责任和使命 科学发展关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

把个人的发展置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以本,我们重视每个公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强调每一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前提,因此要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一生奋斗,全身心的投入到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事业,他的一句深情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道出了有志于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人士的心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代大学生要克服极端的个人主义,更多地为他人着想,满怀激情地投入学习中去,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2.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要把我们自身的发展与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

毛概论文科学发展观

毛概论文科学发展观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科学发展观 ——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理论贡献和指导意义,并努力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关键字科学发展观十八大指导意义贯彻落实 十八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正式列入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其指导地位,只有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了解其历史地位和实践意义,才能更好把它贯彻并落实到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在科学发展内在规律的研究上,邓小平提出了许多着名论断和精辟见解,比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搞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要坚持两手抓,两只手都要硬;农业是根本,能源、交通是重点等等。总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邓小平理论,其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推动科学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江泽民从“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出发,对推动科学发展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提出了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大战略思想;面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新形势,提出我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上世纪末提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新世纪之初,又提出“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思路。他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中国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既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又要充分利用好国外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这些都集中体现了江泽民对科学发展的思考和探索,科学发展观对这些思考探索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最直接、最明显的。 二、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作了集中而全面的回答。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问题的认识基础上,大大深化了对发展问题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①。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在实践中显示了科学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一系列战略部署,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实践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是我们经受考验、化危为机、赢得主动的精神支柱。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

九年级政治上册《树立科学发展观》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政治上册《树立科学发展观》知 识点梳理 一、单选题 、我国稀土储量占世界24%,开采量占85%。由于我国国内对稀土产品的需求有限,一些发达国家低价购买我国的稀土产品后打包储存起来,以备将来之需。上述材料说明 A、我国稀土资源人均占有量多 B、扩大稀土出口有利于实现我国与进口国互利共赢 c、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资源开发能力强 D、我国稀土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合理 2、有这样一副对联:电荒、油荒、煤荒、荒荒心惊;产能、供能、用能、环环节约。横幅是“科学发展”。这副对联对我们的启示有 ①我国的资源问题得到解决 ②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③限制工业发展是避免能源危机的唯一途径 ④节约资源要从点滴做起 A、①② B、②③c、①④D、②④ 3、三十多年来,我国少生了4亿人,使“世界70亿人口日”推迟了5年到来。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实行了什么基本国策 A、对外开放 B、计划生育c、节约资源D、保护环境

4、下列属于我国基本国策的是 ①节约资源②计划生育③改革开放④保护环境 A、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④ 5、XX年3月22日是第十八届“世界水日”,第二十三届“中国水周”的活动也拉开帷幕。全国各地纷纷以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开展宣传节约保护水资源活动 ①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②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③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④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 A、①③④ 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二、判断题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因此不存在资源短缺的问题。 2、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如果片面地只考虑经济发展,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给人类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 3、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三、探究题 报道一:黄浦江干流上游今年首次暴发大面积绿萍现象,苏州河上绿萍密布是蓝藻即将爆发的一个“危险信号”,如

用马原角度看科学发展观论文

用马原角度看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思想理论的源头来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并根据新的时代发展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发展概念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发展问题历来就是马克思主义关注和解答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观点,就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说明,是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对发展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历史决定论,强调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发展首先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解决好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二是历史辩证法,强调不能把经济、物质、生产力归结为社会发展的惟一因素,要重视政治、文化、思想以及自然等各方面因素在社会整体发展中的制约作用,经济社会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发展。某些有偏见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讲发展,只见物不见人,只讲经济发展,不讲人的全面发展,不讲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明显的误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揭示了社会结构的内在联系、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社会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其他领域发展在内的、全方位的、协调统一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规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化学、历史学、军事学等,则分别探究了社会各个具体领域的发展规律,考虑到各个具体领域的发展进程中的关系和相互统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撑。 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的。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就提出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问题。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初步探索了符合我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党的八大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些重大判断和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对实践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国的发展走了弯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过去20多年的经验教训,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同志首先对"为什么要发展"做出了科学分析,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强调"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和解决问题。"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并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论文

科学发展观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论文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思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合作的发展道路,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本质上就要求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服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学生服务,有四个方面含义:一是生活服务。从学生生活、安全、健康着手,为学生提供饮食、医疗、安全、救助等多方面的服务。学生管理应更多地从人文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以生为先,把学生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办学生之所盼,解学生之所怨,真正把对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二是教学服务。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搞好教学服务,必须树立两个“零距离”思想,即: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实现在校学习与岗位需要零距离。做到不仅要“对口”,更要“接口”。三是成长服务。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培育浓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办大学应有良好的氛围,在美的环境熏陶下,人的情感、道德、意志会受到润物无声般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使学生对校园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校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是就业

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出口畅,才能进口旺。就业服务重点要做好就业指导、信息服务和跟踪服务,为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创造条件。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高职教育的“三个转变” xx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职教育的“三个转变”,不断增强高职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实现“三个转变”,即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 办学思想的转变,即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的定位和方向。高职教育的定位有四层含义:一是人才定位,即高职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高职教育人才怎么培养。三是找准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定位。四是科学地确定学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找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即和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学校健康、稳定、持续发展。高职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优势专业倾斜。近年来,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均推出了许多突出重点的举措,如重点建设一批有影响的高职院校、具有先进水平的品牌专业和示范性实训基地等建设项目。对于学校来讲,要突出重点,集中财力,重点投入,建设一批实训基地,精心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形成学校的亮点。 办学模式的转变,即按照“订单培养”的要求推动学校运行机制的改革。首先要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要做好市场调研,加强市场预

科学发展观试题及答案

科学发展观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7分) 1. 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 A. 发展战略 B. 发展道路 C. 发展模式 D. 发展观【D】 2.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 科教兴国 B. 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C. 发展 D. 发展战略【C】 3.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 A. 速度至关重要 B. 以人为本 C. 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D. 全面、协调、可持续【C】 4. 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 A. 农民 B. 税费改革制度 C.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 D. 农产品市场体系【C】 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 A. 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B. 坚持以人为本 C.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D. 实现可持续发展【B】 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 A. 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B. 坚持以人为本 C.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 坚持五个统筹【A】 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

A.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 坚持以人为本 C. 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D.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C】 8. 2004年宪法新增内容中最重要的是 A. 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写入宪法 B. 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C.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宪法 D. 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C】 9. 2004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规范政府行为的一部重要法律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行政法》 C. 《公务员道德规范和依法行政法》 D.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A】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 2004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 A.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B. 宏观调控中存在的问题 C. 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D. 市场经济秩序中的诚信问题【AC】 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指 A.树立全面的发展观 B.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C. 树立协调的发展观 D. 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ABCD】 3.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以下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叙述正确的有

科学发展观论文 论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文

论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文 〔摘要〕科学发展观既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又是指导发展的方法论。研究、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对于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包含丰富的内容,这里把它概括为“七论”,即人本论、发展论、和谐论、特色论、兼顾论、协调论和规律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世界观,方法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部分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取得了有益的成果,但对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部分即指导发展的方法的体系则关注不够。而后者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研究。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是一个方法体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经过初步分析和认真梳理,也为了便于论述和使用,我们可以把其概括为七个方面:人本论、发展论、和谐论、特色论、兼顾论、协调论和规律论。 一、人本论 “人本论”,就是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方法。在发展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有关发展的各项工作中贯彻和体现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和精神。 “以人为目的”强调发展是把人当作主体,把人看作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我们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保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

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保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如学者们指出的,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而不是作为生产手段得到充分的发展,“应使每个人都掌握自己的命运”,①因而为了一切人和完整人的发展理应成为当代政治家、经济学家和研究人员一致接受的目标。② “以人为基础”强调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把人作为推动发展、实现发展的第一资源。在世界各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比较重视机器、生产设备、生产线等物的因素的作用,而对于人特别是普通人的作用则比较忽视,片面强调人对机器、生产设备的配合、适应,结果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和人与组织、社会关系的紧张。在知识成为最重要生产要素的新经济条件下,③知识的载体即人的作用日益凸现,要实现发展必须把人作为基础,在各行各业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通过发现人、引进人、使用人、培养人、发展人来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以人为中心”指的就是把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发展工作的中心环节。既然人是我们各项发展事业的主人,并且人特别是各种人才在发展事业中具有基础和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人作为工作的中心,在工作中尊重人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人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开发人们的工作潜力,建立健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相结合、相统一的激励政策和机制,在工作中调动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