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档案管理学..

档案管理学..

档案管理学..
档案管理学..

第五章档案概述

第一节档案的概念

一、我国档案的历史沿革

(一)档案的起源和发展

结绳记事:

人类在文字产生之前,常用在绳索上打结来表达意思,传递信息,处理事件。中国、古埃及、秘鲁、波斯都有结绳记事的记录。

《易经·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尚书.序》中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仰韶期遗址的骨契图形

西双版纳基诺族的刻木记事

结绳与刻契记事,已经具有备忘、凭证的意义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它记录和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也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从这个意义讲,也可以说是我国档案的萌芽。

文字的产生、社会分工和管理活动的出现是档案产生的基本条件。

此后依次出现: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现代新型档案(见课本P97)

金石档案

“金石”是指金属和石头。金文档案主要在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秦汉以后,有些重要的记载和规定,刻在石头上。

简牍档案

简椟档案是指以竹片和木片为载体的档案,自商周起出现。

缣帛档案

缣帛为丝织品,秦汉以后渐多

纸质档案

唐律残片

(二)档案名称的沿革

1.档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时代有不同叫法

册(商)

中(周)

典籍(秦汉)

文书、文案(魏晋以后)

文卷、案卷、案牍(唐宋以来)

“档案”一词,一般认为初见于清代。

“档案”一词,一般认为初见于清代

A. “档案”一词最早出现在清初的官府文书《清太宗皇帝实录》(公元1638年)中,这里的“档案”指仓库财务的登记簿。(课本P97)

B.最早对“档案”这一名词说明的是杨宾《柳边纪略》(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存储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文字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矣。”

2 . “档案”释义

档,《康熙字典》:“横木框档”(木架框格)。

案,《说文解字》:“几属”(小桌子)。由此引伸,把处理一个事件的有关文书作为一案。

档案就是存入档架收贮起来的文书案卷。

二、档案的概念

关于档案的概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外已有上百种。

有五种类型:法规型辞书型教科书型专著型论文型

《法兰西共和国档案法》(1979年公布):

“任何自然人或法人,任何国家机关或组织,任何私人机构或部门,在自身活动中产生或收到的文件整体,不管其形成日期、形式和制成材料,都是档案。”

《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档案是机关、个人、家族在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的总和。”

美国现代著名档案学者谢伦伯格在其名著《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中说:档案是“经鉴定值得永久保存的供查考和研究之用,业已藏入或者选出准备藏入某一档案机构的任何公私机构的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本教材:“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作为原始记录保存下来供人们查考的,利用文字、图表、照片、声像等方式记载的文件材料。它是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 1.怎样理解档案的概念?

以上档案定义都认为档案必须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形成者、具有查考价值、载体和形式的多样性。

(1)产生档案的主体和来源

产生档案的主体大致可以分为4种类型:

党政机关

社会团体

企事业单位

个体人(如著名人士、著名家庭和家族)

从法律角度看,档案主体的来源可分为:

法人: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各种组织。包括各级党政机关,各种工商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产业、服务业的公司,各类教育、科研、卫生、文艺、体育、社会福利机构,学会、协会、商会等社会团体。

自然人:依法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个人,包括家庭、家族等。

从产生档案的来源看,它产生于不同主体所从事的不同的社会活动。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天文地理、农工商学,无所不包,形成和产生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文件,档案内容十分广泛。

(2)档案具有查考价值

档案有两种基本价值:

一是历史凭证价值

二是情报信息价值或称参考价值

(3)档案形式的多样化

从载体形式看,古今中外档案的形式多样,如:甲骨、泥板、金属器皿、岩石、竹木、布帛、纸张、感光材料、磁性材料等。

小知识:

泥板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档案载体形式。从已经出土的100多万块泥板档案来看,主要形成于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巴比伦、亚述等地,在埃及、赫梯、波斯以及希腊的克里特岛也有发现,最早使用于公元前30世纪。

泥板档案

从表达方式看,有:文字、图示、图像、声音等;

从记录方式看,有: 刻铸、书写、印刷、晒制、摄影、录音、录像、录入、刻录等 音像档案

音像档案是指以照片、录音带、唱片、录像带、电影片等为载体的档案。它的特点是真实、形象、生动、直观。 改造前后的信河街(1998,2004年)

从阅读方式来看,有:直读的、机读的;机读档案

从文件的名称看:古代有诏、诰、题本、奏折、牌等; 近代有咨、呈等; 现代各单位的行政管理文件有章程、条例、命令、决定、意见、请示、报告、通知、通报、公告、计划、总结等;在生产活动中有设计方案、生产图纸等;在经济活动中有市场分析报告、市场预测报告、产品营销策划书、广告文案、报表、账簿、合同等。

2.档案的形成过程

档案的形成过程是各种形态的具体档案,从被制作出来到被作为档案正式保存并发挥档案作用的过程。

从制作动机角度可大致划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在其被制作时就是档案,制作者具有明确的档案意识,其制作目的就是为了日后的查证、使用,留下明确的原始记录。如:人事档案、会计凭证、日记、1998年,由于道路狭窄,大南门广利桥边挤满人群,那时淘汰掉菲亚特后,新的出租车是奥拓。

照片、录音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制作出来的档案,其形成过程较为简单、直接,只要制作出来后立即妥善保存即可。

二是在其被制作时并不是“档案”,制作者也没有或少有档案意识,制作目的是为了解决、处理现实生活、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如:

绝大多数的公务文书(法律、法规,通知、请示、批复等)和私人信函。

在这种情况下制作出来的档案,其形成过程就较为复杂,且往往需要经过必要的技术处理程序(如鉴定、分类、立卷归档等),才能完成其形成过程,成为档案被保存并发挥作用。

这两种情况的形成过程,可简化归结为公式:

有意、无意地制作+有意的处理保存

“意”——档案制作者和保存管理者的档案意识。

两种档案具有正好相反的“优势”与“劣势”:

“有意”制作的档案:

“优势”——制作材料较好,追求耐久性,格式严格、规范,便于长久保存且留存状况较齐全、完整。

“劣势”——内容往往难以做到客观、真实,常有虚假不实甚至有意作伪,报喜不报忧等内容上的偏差、错误。

如:人事档案各种登记表中“年龄越填越小,工龄越填越长”的现象“无意”制作的档案:

“劣势”——因无档案意识,所以制作材料的质地、耐久性往往较差、书写格式等也往往不规范,且留存状况不好,难以做到齐全、完整,这对档案的保存和日常管理使用显然是不利的。

“优势”——内容较客观真实,制作者会在无意中留下真实客观的记录。这对于档案的原始记录作用显然是有利的。

三、档案的属性

1.原始记录性

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也是档案区别于其他信息的主要特征。

根本原因:

档案是其形成者在工作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原始记录的转化物。

首先,档案是原生的或首次生成的信息,而不是事后编写或制作的再生信息,因而具有原始性的特点。

其次,从内容上看,档案直接记载着其形成者工作活动的情况,可以客观地再现当时的情形,因而具有记录性的特点。

《红楼梦》第十一回记载:为贾敬庆寿辰宁府摆家宴

尤氏的母亲并邢夫人、王夫人、凤姐儿都吃了饭,漱了口,净了手。才说要往园子里去,贾蓉进来向尤氏道:“老爷们并各位叔叔哥哥们都吃了饭了。大老爷说家里有事,二老爷是不爱听戏,又怕人闹的慌,都去了。别的一家子爷们被琏二叔并蔷大爷都让过去听戏去了。方才南安郡王、东平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四家王爷,并镇国公牛府等六家、忠靖侯史府等八家,都差人持名帖送寿礼来,俱回了我父亲,收在帐房里。礼单都上了档子了,领谢名帖都交给各家的来人了,来人也各照例赏过,都让吃了饭去了。母亲该请二位太太、老娘、婶子都过园子里去坐着罢。”

“档子”——在管理财务与人事活动中形成的家庭档案。

原始性与记录性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档案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本质特征。

原始记录性是档案具有可靠的凭证作用的原因所在。

直接形成→→原始记录性→→历史真实性→→凭证价值

档案的本质特性——原始记录性,不仅是档案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所在,而且从根本上决定着其管理方法的基本取向。

即对档案的管理方法无论怎样简便、有效,均不能以伤害档案的本质特性为代价,而只能以充分实现其对以往历史事实的原始记录价值为轴心。

在我国,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对损毁、涂改、伪造档案等行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社会性

社会性也称社会实践性,即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其内容就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论的原始记录。档案的形成与积累是人们出于服务社会的目的有意识地挑选与留存下来的。

自然界也存在着大量的对自然现象及其演变过程具有原始记录作用的东西。如动物的化石,树的年轮,岩石、山川、河流(河床)、森林、沙漠等,但不是档案。

社会性,把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与自然界存在的原始记录区别开来。

3.历史性(后时性)

即从时态上讲,档案是过去已经形成的而不是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东西。

正因为如此,档案承担着人类社会连接历史的重要职责,人们由此将档案看做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

它不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部,而是其中具有基础性支撑意义的重要部分。

历史性,把档案与现行文件区别开来。

4.确定性

即档案内容信息的清晰、确定性和其载体的固化、恒定性。

这是档案区别于最为临近的事物——文物的根本点。

如:

结绳、刻契中的结和道,可以代表牛,也可以代表羊,没有确定的意义,其确切的含义需要特定的人进行解答,因此,不能视作为档案;

没有固化载体的原始性信息(如人的口语),也不能视作为档案;

没有清晰、确定的信息内容的固化原始记录物(如纯粹的文物——衣物、器具等)也不能成为档案。

四、档案与相关事物的关系

档案不仅实存形式广泛多样,而且与许多事物关系复杂,使人们往往难以分辨,甚至将它们混为一谈。

因此,在理解档案本质及概念的基础上,非常有必要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目前对档案的定义,从档案概念的外延看有:

A档案是……的文件

B档案是……的文献

C档案是……的历史记录

D档案是……的信息

E档案是……的原始记录

(一)档案与信息

本教材对信息的定义:

信息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从本质上看信息是对社会、自然界的事物的特征、现象、本质及规律的描述。(P103)

档案(主要是档案的内容)是一种信息,档案与信息是种概念与属概念的关系:档案是信息的一种,是信息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档案在信息家族中的角色、地位,是由档案的本质特性即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价值、作用决定的,同时也是在档案与其他信息的区别中表现出来的。

信息的确定性与可靠性是信息的根基所在,没有确定性、可靠性或确定性、可靠性程度差的信息没有什么价值,甚至会给人类社会造成负面效应乃至灾难。所谓“错误的信息、混乱的信息、不可靠的信息还不如没有信息”的说法所说的正是这一道理。

人类社会对信息的依赖、需求程度越高,对信息的确定性与可靠性的要求程度也就越高。

档案是一种最真实、最可靠、最具权威性与凭证性的原生性固化信息,从根本上体现着信息的确定性与可靠性。所以,从信息理论的角度可以说,档案是一种最重要的信息,是信息之根本——确定性与可靠性的最高体现形式和实存形态。

因此,档案的信息使命任重而道远。这也是人们重视档案且越发达、文明程度越高的国家越重视档案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者任汉中(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认为把信息作为档案的属概念,是不完全准确的。

“我们知道,档案是信息与载体的结合体,如我们仅仅强调档案的信息特性,就忽视了载体对于档案的重要意义。从档案的内容来讲,档案是一种信息,而从其载体来讲,档案则不是信息,档案与信息存在着交叉重合的关系,而不是种属关系。”

“档案与信息的最大不同点在于:档案依载体而存在,失去载体,档案就不成为档案,而信息对于载体要求并不高,与其载体之间不构成依存关系。”

“档案与档案信息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而正是由于档案载体的重要作用,使得档案信息在信息大家庭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原始载体作保证的档案信息,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产生和形成的,具有源信息的地位,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则高于其它任何信息。”

(二)档案与文献

课本关于文献的定义:文献一般是指前人留下来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内容较系统完整的信息记录。其实存形态有文书、文章、著作(图书)、日记、信函、笔记、照片、音像制品等。(P103)

档案与文献的区别:

一是本质即核心含义不同:档案是社会实践的原始记录,是第一手的原生信息;文献则不一定是原始记录,非原始记录性的信息记录也可成为文献。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二是文献注重历史文化价值;档案则既注重历史文化价值,又注重现实性的查考、实用价值。

三是文献内容一般较系统、完整;而档案则包括大量的片段性零星记录在内,如测试记录、发票、账单、登记表单、签名等。

(三)档案与文书

档案与文书具有十分相近的血缘关系。

档案与文书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实存形态上的直接转化关系;文书是档案的最大来源。

由此引申出一个问题:机关文书工作对机关档案工作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没有文书工作的立卷归档,也就没有机关档案工作。

发文办理和立卷归档的质量直接影响机关档案工作的质量:

思考以下情况会造成什么后果:

公文用纸和书写材料不合格?

公文撰拟不符合要求?

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价值鉴定不准确,分类不合理,组卷混乱,立卷不规范?

发文办理和立卷归档的质量直接影响机关档案工作的质量:

思考以下情况会造成什么后果:

公文用纸和书写材料不合格?——直接影响档案的寿命,给长期保存档案带来麻烦。

公文撰拟不符合要求?——影响档案的提供利用。

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价值鉴定不准确,分类不合理,组卷混乱,立卷不规范?——都会给机关档案管理带来很大麻烦,从而影响档案的有效提供利用,进而使机关工作受到损失。

两者的区别:

从时态上来看,文书是现在进行时的信息状态,而档案则是过去完成时的信息状态;

从构成来看,并不是所有文书都会转化为档案,档案也是不全由文书转化而来。

从功能上看,文书是在现实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信息材料,而档案是在历史回溯过程中所使用的信息材料。

从属性上来看,文书虽有原始记录性,但其并非文书的本质所在,文书本质上是人们处理、解决现实性具体事务、问题的信息传递工具。它主要在空间上传播交流且具有相当程度的强制性。档案的本质则是以往社会实践的原始记录物,主要是在时间上传递,让过去告诉现在,让现在告诉未来。

文书转化为档案的三个条件

A.办理完毕的文书才能成为档案

正在机关进行发文处理和收文处理的文件,不能保存起来成为机关档案。公文处理完毕,是文件转化为机关档案的前提条件。

“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

注意:所谓办理完毕是相对而言的,主要是指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不能理解为一切文件都要把文件中所说的事情全部办完,才算办理完毕。

日常工作中有以下三种情况:

a.文件内容要求马上办理完毕,并且已经办理完毕。

b.文件内容要求长期执行(办理),但只要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也算办理完毕。

c.不需要具体承办,只要经过登记、收发、圈阅等文书处理手续,就视为办理完

毕。

B.具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书,才能成为档案

有些文件材料处理完毕以后,机关和社会在日后的社会活动中缺乏参考利用的可能性,没有必要作为档案保存起来。

有些文件材料处理完毕以后,在工作中还要查考利用,就具有保存价值,应该转化成为档案。

“文件是档案的基础,档案是文件的精华”。

C.按照一定的规律保存起来的文件,才能最后成为档案

文书人员在第二年上半年对上一年的文件材料进行价值鉴定,挑选出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再进行分类整理,组合成案卷,然后将案卷移交给档案部门集中保管起来。经过立卷归档的文件材料才转化成为机关档案。

“文件是档案的因素,档案是文件的组合。”

(四)档案与文物

文物——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

其实存形态主要包括过去人们直接使用的实用性物品,如器具、衣服、建筑物等,也包括重要的历史文件。

这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东西必然会有相当程度的原始记录作用。

从逻辑上讲,档案与文物在内涵上有部分交叉重合。

档案可以成为文物(如名人手稿、简牍、古人书信)

绝大部分文物却不能成为档案。

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现存的惟一一份状元卷,于1983

年在山东青州市被发现。这份试卷出自明代青州状元赵秉忠,他的后代保存这份状元卷近400年。这份状元卷是宣纸,长3.3米,宽38厘米。正文之前有万历皇帝的顶天朱批6个大字:“第一甲第一名”。全卷2460个字,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约长70厘米,是填写考生姓名、籍贯、年龄等,上溯三代的基本情况;中间部分2 米多长是正卷,用八股文小楷书写。最后面的一部分约长55厘米,列有9位读卷官的职务、姓名。

文物的大部分是实用性物品,其所承载的信息则是模糊的、粗线条的实物信息,需要进行考证和解读。档案则是指内容信息清晰、确定、可明确说明某一历史事实的原始记录。内容信息的清晰性与确定性与否是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

实物档案确立的标准——记录信息的清晰性与明确性

一般而言,只有那些自身带有文字的实物(如公章或印章、锦旗,奖杯、标牌、钱币、带字的旗帜、牌匾等)才可成为实物档案被档案部门收藏。

无文字的实用物品因不能说明其产生、使用的历史背景等史实,则不能成为实物档案,若其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可作为文物被博物馆等文物部门收藏。

实物档案的另一必要条件是其技术上的可保存性。那些即使带有文字但却无法收藏的庞然大物,也不可能成为实物档案。

(五)档案与图书

1.本质不同

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图书是系统知识的结晶,是人类对自然及社会现象进行系统认识研究的结果。

注意:人的写作行为也是一种特定的实践,这一特定实践活动的直接记录——书稿(手稿)是档案,而其最终成果则是图书,是系统的知识产品。

2.社会功能不同

这是由其各自不同的本质决定的。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供人们查考史实、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历史之用;人们看书则是为了学习系统知识,为了陶冶性情。

3.二者内容上的交叉重合部分,其特点也明显不同

档案内容中虽也有知识,但这些知识是不系统的知识片段;

图书内容中也有对历史事实的记载,但这种记载不是直接的原始记录,而是经过加工提炼后的系统性知识。

如:由档案文件内容直接汇编转化而成的图书(文选、文集、文件汇编等)所追求的是系统性。

第二节档案的种类

分类是人类认识、管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人们认识、控制形态复杂、数量众多的事物的基本方法,就是对其分而识之、分而治之。

档案是极为复杂的。为较全面地认识档案,人们往往是同时从多种角度、采用多种不同方法对档案进行种类认识。每一角度、每一分法所形成的种类概念均有其特定的认识功能,可揭示、反映档案某一方面的属性或特征,解决某一方面

的问题。

正是由于分类本身的复杂性而分类又恰恰是档案管理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所以分类之争尤其是分法之争就成了档案管理方法、原则、理论纷争的重点问题。档案界常用的种类认识角度,方法及其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按照所有权划分——公共档案与私人档案

二、按照档案工作中通行的方法划分——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与专门档案

三、按历史时期划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旧政权档案

一、按照所有权划分——公共档案与私人档案

这是从档案形成领域的公、私属性角度对档案进行分类认识所形成的两个相对性概念。

主要可解决档案的归属即所有权问题。

公共档案——人们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为社会所有的档案,其形成主体主要是国家机构或其他公共组织;

私人档案——人们在私人生活中形成的为私人所有的档案,其形成主体主要为私人或私人组织。

公共档案的具体实存形态——过去的公务文书,如法律、法规、行政公文等等;

私人档案的实存形态——日记、文稿、账单、票据、笔记、信函等私人文书。

公共档案主要被各级各类档案机构收藏;私人档案则散存于私人手中。

注意

两种档案在外延上会有小部分交叉重合。如:公务机关向私人颁发的证件、票据、奖状、判决书等同时具有私人档案性质;私人向公务机关递交的申请、申诉、建议、信函等只要被受理、接受,就同时有公共档案性质。

二、按照档案工作中通行的方法划分——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与专门档案

这是中国档案界及社会上应用最为普遍的三个档案种类概念。

文书档案——党务、行政管理档案,即在党务和行政管理活动中由各种行政性或政治性公文(如请示、批复、决定、决议,法规、法律等等)转化而成的档案。

这种档案目前仍在档案大家族中占据统治地位。

科技档案——反映科学技术研究、生产、基本建设等活动的档案。即人们在科技、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由纯业务性的科技文件材料转化而成的档案,如图纸、设计任务书、科研报告等等。

科技档案的内容与文书档案明显不同,它不是人类自我管理活动的记录,而是人类面对自然进行科学研究、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记录。

近现代的档案大家族中,科技档案也异军突起,大有与政治性的文书档案平分秋色之势。

专门档案——除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之外的,所有在专门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如会计档案、人事档案、诉讼档案、医院的病历档案,婚姻登记和工商注册登记档案等。

这些档案虽也有明显的行政管理性质,但与主要由官方正式文件转化而成的文书档案相比,毕竟有所不同。它具有极强的自我独立性和规律性,专门档案概念的出现时间也更晚。

三、按历史时期划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旧政权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档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形成的归国家所有的档案;

革命历史档案(革命政权档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由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政权、企事业单位、社团等社会组织及个人所形成的归国家所有的档案;

旧政权档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除了革命历史档案之外的所有归国家所有的档案。

这种划分方法是为了便于国家从行政管理角度对全国归国家所有的全部档案进行宏观控制与管理。

在国家档案统计中,将其简化为“建”、“革”、“旧”三个字头。

其他如:

音像档案——又称声像档案,是指非纸质或非文字形式的档案,如照片、影片,录音、录像、光盘等载体的档案。因其载体和管理技术的特殊性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电子档案——由计算机生成并主要在计算机中使用的档案文件。这种档案因其技术上的特性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引起档案界和相关学界的高度重视。

第三节档案的作用

一、档案的基本作用

档案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两个基本作用:凭证作用(凭证价值)和参考作用(情报价值)

(一)凭证作用

首先,从档案的内容看,它是从当时当事直接使用的文件转化而来的,并非事后为使用而另行编制的,因此它客观地记录了以往的历史情况,是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

其次,从档案的形式特征看,文件上保留着真切的历史标记。如:

1. 档案材料的全文就是当事人的亲笔手稿;

2.档案上留有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亲笔签署或批示;

3.档案上盖有机关或个人的印信;

4. 原事件的照片、录像和原声的录音。

档案的凭证价值,是档案不同于和优于其他各种资料的最基本的特点。

档案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记录,它可以成为查考、研究、争辩和处理问题的依凭,认定法律权利、义务与责任的证据,以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和教育人民的工具。

第十二届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原加拿大国家档案馆馆长让—皮埃尔·瓦洛认为:“档案是契约文件、行动记录和议事记录,是已做或计划要做的事,所体验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社会重大争论的可靠证明和根据。没有这样的档案文件,就没有什么家庭、社会和人群能够理解和证明各种事实,并将之与虚构假设相区分。”

作为我们每一位公民而言,档案的凭证作用尤为显得重要。

2005年05月01日10:40 东方网

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大演讲结束后,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李云放教授向连战赠送两件具有特殊意义的北京大学的纪念品。

据了解,76年前20岁的赵兰坤(连战母亲)曾从东北来到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前身)学习,北京大学特别复制了赵兰坤女士当时的学籍档案和照片,请连战先生转给他的母亲。

(二)参考作用

档案能给人以互有联系的系统的广泛的情报信息。档案的参考作用(情报价值),体现在不同层次的档案集合体中:

首先,体现在一个档案馆(室)以至国家档案馆网的档案材料中;

其次,也体现在一定数量文件的单元组合中;

再次,又体现在同一文件的不同稿本或同一稿本的修改墨迹中。

原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高度评价档案的这种情报价值:

“每个国家的档案既保留了过去活动的踪迹和走过的道路,又启发和指导当今的现实生活。”

档案和报纸、杂志、书籍、文章等等,都可作为情报资料来参考。

而档案作为一种情报资源,其主要特点在于它的原始性和可靠性。

二、档案的具体作用

(一)管理工作的查考依据

档案记录了过去管理活动的情况,这些历史记录是任何一个机关单位持续工作必不可少地查考凭据。

如:

秦末,刘邦军队入咸阳,萧何取秦之典籍,这些典籍对治理关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充《论衡·别通》载:“萧何入秦,收拾文书,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二)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

档案记录了各种生产、建设活动的情况,包括自然资源、生产手段、生产过程、管理方法等信息,可以为各种生产建设活动和生产管理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资料。

例:

为加快推进滨海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塘沽区政协提议在北塘恢复重建明清老

街。为此,承担此次重建调研工作的民建塘沽区委李学韩等同志多方查询资料,最终在宁河县档案馆所藏的《宁河图说》中发现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史料,在县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下,李学韩等同志调阅了《宁河图说》的全部档案9卷,对历史上曾隶属宁河县的北塘、新河等地区档案进行查阅,并进行拍摄。《宁河图说》较为详细的记载了北塘老街位置示意图、街道规模、房舍、庙宇样式,为重建老街提供了历史定位性凭证资料。

(三)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

档案记录了丰富的科学研究的历史资料,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

档案可以从两个方面为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

提供专门进行科学研究的原始记录,可供现实的研究工作直接借鉴;

从记录的广泛事实和经验中,为各项研究活动提供大量的实验、观察和理论概括的基础材料。

(四)维护权益的法律书证

档案记录的各种具体的社会活动,真实的反映了当事者应有的合法权益,其中包括了立法性质的文件、证明性文件和相互交往的各种文件材料,如法律、法规、政策、协议、合同、名册、记录、帐簿等,这些都为当事者提供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各种法律凭证。

一方面,在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经济斗争、外交斗争以及解决领土争端等方面,档案的法律作用表现得十分突出。

钓鱼岛主权之争

例:1943年12月中、美、英《开罗宣言》规定,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务使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归还中国。

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再次确认《开罗宣言》的上述规定必将实施,更将日本的主权“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1946年1月29日,《联合国最高司令部训令第667号》明确规定了日本版图的范围,即“日本的四个主要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及包括对马诸岛、北纬30度以南的琉球诸岛的约1000个邻近小岛”。

另一方面,档案在维护国家、集体、个人合法权益方面的法律作用也十分突出。

纳爱斯集团利用档案维护合法权益

浙江纳爱斯集团的“雕”牌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雕”牌洗衣粉是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一些不法之徒,置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于不顾,肆意仿冒“雕”牌商品的包装潢并申请外观设计专利,进行不正当竞争,导致消费者误认误购,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纳爱斯集团权益。为此,纳爱斯集团充分利用完整的企业商标档案,先后对7件仿冒纳爱斯集团包装设计并已获授权的外观专利请求提起无效诉求,目前,已有4件仿冒的外观设计专利权经国家工商机关宣告无效。利用档案,通过请求外观专利无效的方式,撤销仿冒者的专利权,极大地打击了不法之徒制假的嚣张气焰,有力地保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利益,维护了纳爱斯的品牌声誉和集团企业形象。

(五)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

档案所以成为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因为它以历史性、直观性和原始性等而见长。

档案的教育作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例如举办展览、网上图片库、出版专题图册等。

三、档案发挥作用的规律性

(一)档案作用范围递增

档案对其形成单位和对社会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和过渡性。

(二)档案作用方向转移

档案由其第一价值向第二价值过渡,不仅一般地意味着档案作用范围的扩大,利用单位的数量扩大,使用档案的用户类型增多,而且发挥作用的方向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三)档案机密程度递减

一般说来,档案机密性逐渐弱化、递减是一种总的趋势,档案机密性的强弱与保管时间成反比。

(四)档案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一定的条件

1.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国家的法制情况和方针政策、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等。

2.社会的档案意识。档案意识指人们对档案的认知水平和认识程度,表现为人们对档案的需求程度和档案工作者能满足需求的程度。

3.档案的管理水平

宏观管理——国家档案管理体制、档案馆网络组织、管理工作标准等。

微观管理——档案馆、室的具体业务工作。

第六章档案工作概述

第一节档案工作的内容

狭义的档案工作——档案馆、室的具体业务工作。

广义的档案工作——整个档案事业,包括档案行政管理、档案业务工作、档案教育、档案宣传、档案科研、档案出版、档案国际合作与交流等。

一、档案业务工作

档案业务工作是档案馆、室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具体管理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为各项事业服务的工作。

六环节说——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利用。

八环节说——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利用、统计、编研。

(一)档案收集——通过一定的制度和手段,将分散在档案形成部门和个人手中的、有保存价值的档案集中到档案机构统一保管,以备今后利用。

档案收集是档案管理工作的起始环节,是档案管理其他业务环节的基础,是决定档案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档案整理——将零散文件分门别类,组成档案有机体的过程。

包括区分全宗、分类、立卷、卷内文件排列、案卷封面编目、案卷排列等。

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其任务是建立档案实体的管理秩序,使档案实体有序化、条理化。是科学管理档案和开发利用档案的必要手段和前提。

(三)档案鉴定——鉴别档案价值的大小,确定保管期限,决定档案保存和销毁的工作环节。

基本任务是制定档案价值判定标准,鉴定文件材料的保存价值和时间,剔除库藏中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组织档案销毁。

档案鉴定关系到档案的命运、库藏档案的优化以及档案作用的发挥,关系到档案工作的质量与效益。要在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的原则下,科学判定档案价值。

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1.本级党的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工会、共青团、妇联代表大会的文件材料

1.1 请示、批复、通知、名单、议程、报告、领导人讲话、选举结果、讨论通过的文件、决议、纪要、公报、主席团会议记录等文件材

料永久

1.2 大会发言,人大代表建议和意见、人大议案及答复,政协委员提案及办理结果,简报,快报永久

1.3 重要的贺信、贺电,筹备工作、选举过程中形成的文件,小组会议记录、会议服务机构的计划、总结等文件材料 30年

1.4 讨论未通过的文件 10年

(四)档案保管——保护档案安全,延长档案的寿命的工作。

包括档案库房管理,档案流动中的保护,档案保护的专门措施。

档案保管是贯彻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的重要环节。(五)档案检索——围绕档案信息的查找、存取而开展的一系列工作。

包括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工和储存,编制检索工具,并根据利用者的特定需求查找档案等活动。

其意义是提供打开档案信息宝库的钥匙。

(六)档案利用——为满足利用者使用档案的需求而直接提供档案信息为各项工作服务的环节。

包括介绍和报道馆、室藏档案的内容和成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向利用者提供档案材料,进行档案咨询服务等基本工作。

档案利用工作是档案业务的中心环节,是档案工作目的的直接体现,是带动整个档案工作发展的关键。

(七)档案统计——以表册、数字的形式,对档案及档案管理的方方面面进

行记录和量化描述研究。

意义是为整个档案管理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和基本事实,增强档案工作决策的科学性,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八)档案编研——对档案信息进行编辑、研究与整合。

内容——编纂公布档案史料、汇编现行单位档案文集、编写档案参考资料、参加历史研究和编史修志以及撰写专门著作等。

各个环节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在档案工作各业务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

1.重视各环节的特殊性,不能苛求某一环节超出其工作范围去解决其他环节的问题。

2.协调各环节的整体性,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和进行各项工作,而应按照各个环节的特点来协调其相互关系,使之相互配合,互为补充。

二、档案行政管理工作

是以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为目标,对全国以及地方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指导的活动。

主要内容——以档案行政部门为组织协调中心,培训和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行政能力和水平,依法行政,通过调查研究和加强管理,完成规划制定、统一制度、行政监督、组织协调、业务指导和咨询服务的任务,提高档案行政效率,从而促进档案事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档案教育工作

(一)我国档案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档案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4年,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档案管理特别教席,标志着我国档案教育的问世。

1946年殷钟麒在重庆创办了私立崇实档案学校,设有文书处理科与档案管理科,分为高级、初级两班。这是最早专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机构。

建国初期我国档案教育处于早期酝酿阶段。

1952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和政务院联合作出决定,批准中国人民大学设立档案专修班——标志着新中国档案教育事业的正式创立。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我国档案教育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实质性发展的阶段。

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成为全国档案教育与档案学研究中心和培训高等学校档案师资的基地。

1996年至2010年开办档案学专业的高校数量

开办档案学专业的高校地域分布情况

(二)档案教育结构

从宏观上看,我国档案教育体系一般包括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在职继续教育和社会教育四个部分。

四、档案宣传工作

(一)档案宣传的含义

向人们传播档案、档案工作有关信息、思想,从而影响人们行为的过程。(二)档案宣传的内容

1.宣传档案

2.宣传档案工作

3.宣传档案人员

(三)档案宣传的形式

1.口头宣传

2.运用大众传播媒介

3.档案陈列与展览

4.档案专业报刊

中国档案出版社

《中国档案报》杂志

《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档案学通讯》期刊

5.档案网站

五、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是通过调查、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等手段,把档案工作实践的感性材料加以研究和提炼,上升为理性成果的一项创造性工作。包括:

1.档案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包括对档案事物的认识,对档案工作客观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档案事业发展的理

论探索等。

2.档案科学的应用理论研究

主要是对档案收集、鉴定、保管、编目与检索和编研等基本管理理论的研究。3.档案科学的应用技术研究

核心内容是档案建筑与保护技术研究和档案现代化管理技术研究。

4.档案科学研究管理工作

六、档案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

1.参加国际档案组织的活动

国际档案理事会

2.国家间建立双边档案的交流与合作

3.开展国际档案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

第二节档案工作的性质

档案工作的管理性

档案工作的服务性

档案工作的政治性

档案工作的文化性

一、档案工作的管理性

(一)档案工作是专门管理档案的特殊业务

它的管理对象是档案。它不生产物质财富,不直接从事政务管理和决策,档案材料主要也不由档案工作机构和档案工作人员产生和利用。

这种管理不仅仅是对档案的一般保管和简单出纳,而是采取一套科学的原则和技术方法,组织档案的集中,进行系统化的鉴别、挑选,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通过各种手段满足社会利用的需要。

(二)档案工作是单位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档案是管理活动的产物。部门的管理活动离不开档案工作的参与,档案工作是各项社会管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单位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三)档案工作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管理工作

1.对档案的管理,要采取科学的理论原则和技术方法,遵循档案形成、管理、利用的规律与特点,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和科技手段,使档案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

2.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科学知识和档案学知识,同时还要学习部门专业知识,以适应档案工作的需要。

二、档案工作的服务性

1. 收集、管理档案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供利用。服务是档案工作的生命,是衡量档案工作的标志。通过提供档案这种资料来为各项工作服务,是档案工作区别于其他工作的特点之一。

2.管理档案的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服务意识。

三、档案工作的政治性

(一)档案工作总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

1.档案都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档案工作的服务方向是档案工作政治性的集中表现。

2.档案工作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家的政治环境宽松、开朗,档案事业就兴旺发达;反之,档案事业就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

(二)档案工作是机要性工作

1.档案记载了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真实情况,记载了单位各项政治、经济、社会活动,记载了个人的言论、思想等,它的内容涉及国家秘密、单位利益和个人隐私,有机要性。

2.档案的机密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不能把档案机密性看做是静止现象。档案的保密,只不过是在特定的时期内对其使用范围的限制,没有永久保密的档案。

(三)档案工作是维护国家、社会历史真实面貌的政治需要

1.档案工作的任务就是在统一管理国家档案的原则下,按照档案工作制度,收集和科学管理档案,确保档案的完整和安全,维护国家、社会历史的真实面貌。

2.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出于政治目的和种种原因,总会有人企图篡改历史。

四、档案工作的文化性

1.具有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

2.传播社会文化知识与信息的作用

3.具有社会文化教育的作用

4.具有发展科学文化的作用

第三节档案工作的原则

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

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原则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含义:

确立了档案工作的组织原则和管理体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提出了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体现了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

一、全国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一)国家档案由各级、各类档案行政机构分别集中管理

1.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形成的档案,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移交,集中统一管理,任何人不得据为已有。

2.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档案室应按照规定定期向有关档案馆移交需要长远保存的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一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档案。”

《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规定,机关长久保存的档案,在本机关保存一定期限(省级以上机关20年左右,其他机关10年左右)后向指定的国家档案馆移交。

3.集体所有的和个人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档案所有者应当妥善保管。

(二)全国档案工作由各级档案行政机构统一、分层、分专业指导和监督

1.统一指导监督——国家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主管全国档案工作,对全国档案工作实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制定统一的档案法规和业务标准,提出统一的方针政策,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2.分层指导监督——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工作,结合本地区的情况,制定本地区的档案工作规划、制度和办法,并对本地区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指导和监督。(山东省档案条例)

3.分专业指导监督——中央各专业主管机关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指导下,针对本专业系统的特点,制定本专业系统档案工作的规划、制度和办法,对本系统的档案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保证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在本专业系统的贯彻执行。(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三)对党政档案和党政档案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1.一个机关党、政、工、团档案,由机关档案室集中管理;

2.各级党政机关形成的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由中央档案馆和地方综合性档案馆集中管理;

3.党的系统、政府系统的档案工作,由档案事业管理机关统一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党政档案统一管理,这是中国档案工作的特点,全世界仅此一家。前苏联也是党政档案分开管理。1959年以前,我国的档案工作也是党政档案分开管理,后来才高度集中在一起。

优点是:首先,党政档案都是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产生的,有着密切的联系,统一管理便于利用;其次,党和政府的档案工作在管理原则、制度和方法上没有多大差别,统一管理,力量集中,指导统一,党政档案工作统一设置机构,符合精简原则。

二、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一)维护档案的完整

1.在数量上,要确保档案的齐全。

2.在质量上,要求将收集起来的档案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系统地整理,组成有机整体。

(二)维护档案的安全

1.档案物质上的安全,即要求在管理上、技术上采取措施,力求档案的原件不能受到人为或自然的损坏,尽量延长档案的寿命。

2.档案政治上的安全,即确保密级档案不丢失、不泄露。

完整是安全的物质基础,安全是完整的有力保证。

八千麻袋事件

宣统元年(1909)清朝政府修缮内阁大库,将库内档案移出,准备焚毁。学部参事罗振玉见到,遂请张之洞奏准罢焚,将档案移归学部暂管。北洋政府建立后,教育部接管这批档案并交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管理。1921年教育部与历史博物馆以经费困难为由,将大部分档案装了8000麻袋约15万斤,以银洋4000元售给北京同懋增纸店作重造纸张的原料。1922年2 月,罗振玉在市上见到纸店出售的部分档案,以1200元买回,雇人进行检理,发现不少秘稿史册,如满、蒙文的辽、金、元事例,明代有关边务战事的题本稿,清初开国要略、皇帝的硃谕批折及各国的题表等。罗遂择其珍件加以汇刊编印《史料丛刊初编》10册。

1924年罗将大部分档案以 1.6万元转卖给另一清朝遗老李盛铎。李盛铎挑选了档案中一些珍异史料,将其中的6万余件献给了伪满皇帝溥仪,其余部分以1.8万元转卖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这时档案只剩12万斤,而且十分杂乱,一部分已破烂不堪无法整理,完整者仅五分之一。历史语言研究所经整理校勘,编辑出版了《史料丛刊》和《明清史料》等。1936年该所将部分档案携至南京,后迁往台湾。留在北京的部分档案后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接收。三、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满足社会各方面的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支配着档案工作的全过程,也是社会评价档案工作质量的主要衡量标准。

基本原则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核心,没有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组织保证就不可能会有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的目的也就很难实现。

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是手段,没有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就不可能有档案的方便利用。

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是目的,离开了这个根本目的,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也就失去了意义和方向。

第四节档案工作的机构

档案室

档案馆

档案科研、教育、宣传、出版机构

档案行政管理机构

一、档案室

档案室是各级组织统一保存和管理本单位档案的内部机构,是整个组织的组成部分,指导、监督、检查组织各部门的档案工作。从全国档案工作来说,档案室是国家档案工作组织体系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位居基层的业务机构。(一)档案室的性质

1. 是单位的内部组织机构

2. 是保管具有长远价值档案的过渡性机构

3.主要任务是服务于本机关

4.是社会各项事业同档案工作联系的纽带

5.是国家档案事业的基础

6.是提高单位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必要条件

(二)档案室的基本任务

档案室的基本任务是:集中统一地管理本单位各部门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全部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为本单位各项工作服务,为党和国家积累档案史料。

档案室的具体任务:

1.贯彻执行档案工作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2.建立健全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制度;

3.对本单位各部门归档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4.集中统一管理本单位的全部档案;

5.积极主动地开展档案利用服务;

6.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7.定期向档案馆移交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

(三)档案室的类型

1.普通档案室

2.科技档案室

3.音像档案室

4.人事档案室

5.综合档案室

6.联合档案室

二、档案馆

档案馆是集中管理规定范围内形成的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的机构,是科学研究和各项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

(一)档案馆的性质

1.是科学文化事业性质的机构。

(1)从管理对象来看,管理的是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活动的记录,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财富。

(2)从档案馆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成果来看,档案馆的工作是一项研究性工作。

2. 是永久保存档案的基地

凡是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档案馆应是其最终的归宿。国家档案财富的永久保存性质也决定了档案馆机构的永久性。

3.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

档案馆不仅肩负着科学管理档案的重任,而且致力于社会化的服务工作,它是一个面向社会的开放系统,它要为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是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

(二)档案馆的地位

档案馆是我国档案工作组织体系中的重要业务系统,是档案事业的主体,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因为:

第一,档案馆集中保存了大量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这是档案工作的物质基础。

第二,档案馆在人员配备、工作条件、管理手段、经费设备、档案开发利用方面,比其他档案机构有明显优势。

第三,档案馆工作集中体现了档案工作的成果,反映了档案工作水平。(三)档案馆的任务

档案馆的基本任务:集中统一地管理党和国家需要长远保存的档案和史料,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积极提供利用,为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历史的长远需要服务。

具体任务有:

1.收集和接受本馆保管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

2.对所保存的档案严格按照规定科学管理;

3.采取各种形式为社会利用档案资源提供服务。

4.编辑出版档案史料、编史修志。

(三)档案馆的种类

1.综合档案馆

2.专业档案馆

3.部门档案馆

4.企业档案馆

5.事业单位档案馆

1.综合档案馆

是按照行政区划或历史时期设置的、统一保管党和国家多种门类档案的档案馆,是我国国家档案馆和档案事业的主体,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中央级综合性档案馆

第二层次:省(市、自治区)级综合档案馆

第三层次:市(地、州、盟)级综合档案馆

第四层次:县(旗、市、区)级综合档案馆

中央级综合性档案馆

中央档案馆:负责收集、管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历史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机关需要长期和永久保存的档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要收集和管理明清两朝及以前各朝代中央机构形成的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要负责收集、管理民国时期中央机构形成的档案。

殿试揭晓的榜式称为“金榜”。金榜用黄纸墨书考中进士人的名次、姓名、籍贯,以皇帝诏令的形式下达。在清代,文科大金榜张挂于东长安门,武科大金榜张挂于西长安门,三天后收回宫中。

据记载,孙中山先生一生中题写"博爱"二字计达64次。本馆藏品为1922年孙中

山先生为邓荫南所题。

侵华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向中国政府代表何应钦呈递投降书

2.专业档案馆

(1) 基本含义

专业档案馆是指国家专门管理某一方面或某一特殊专业和技术活动中形成的档案而设置的档案馆。它的含义既体现在其专业职能上,又体现在馆藏档案载体的特殊内容和形式上。(照片档案馆、城建档案馆)

(2)历史发展

最早建立的专业档案馆是1952年成立的集中管理全国地质档案资料的地质资料馆。

3.部门档案馆

是指中央和地方某些专业主管部门设置的、管理本部门及其直属机构档案的档案馆。(外交部档案馆)

部门档案馆保存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在本部门保存一定的年限后,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向中央档案馆移交。

4.企业档案馆

企业档案馆是某一企业设置的收藏和管理本企业档案的档案馆。

企业档案馆的设置应具备以下条件:

(1)只有大型以上企业和企业集团方可设置;

(2)只有档案综合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可以设置;

(3) 企业档案馆的经费应由企业自行解决;

(4)企业档案馆在设置时必须考虑实现档案、图书、情报资料的一体化管理。

5.事业单位档案馆

事业单位档案馆是事业单位设置的管理本单位档案的档案馆。

事业单位档案馆的设置,首先要经主管部门批准,并向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后方可设立。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建校历史在50年以上、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在1万人以上、已集中保管的档案资料在3万卷以上的高校应设立档案馆。”

三、档案科研、教育、宣传、出版机构

档案科研机构:包括各级各类档案科研所和群众性学术团体

档案教育机构:包括档案大中专学校和培训中心

档案宣传、出版机构:档案专业报刊和中国档案出版社

四、档案行政管理机构

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是党和国家领导、监督、指导和检查档案工作的管理机构,它的职能是对档案馆、档案室的业务工作进行管理。

(一)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性质

是档案工作组织体系中的行政系统,是党和国家指导和管理档案工作的行政部门,是国家档案事业的组织和指挥中心。

(二)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任务

1.基本任务:对全国档案工作分层次、分专业地进行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二)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任务

2.具体任务:

制定档案工作的规章、办法;

制定档案工作发展规划;

对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促进档案事业发展

协调档案机构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三)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类型

国家档案局:是全国档案事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统一掌管党和国家档案事业的职能机构,对全国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督与检查。

地方档案局:是地方党和政府的工作部门,是掌管行政区内档案工作的职能机构,负责所属区内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与检查,在业务上受上级档案局指导。

档案处、科:中央和地方专业主管机关以及军队系统,设有档案处、科,在业务上受国家档案局统一指导,负责对本系统各单位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与检查。地方专业主管机关的档案工作,以受地方档案局业务指导为主,同时接受上级专业主管机关的业务指导。

青岛官报(1901年4月20日)

1900年7月7日创刊,青岛最早的中德合壁报纸,主要刊登德国胶澳殖民

政府的法令法规。

青岛数字档案馆

2003年启动数字档案馆,通过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实现12个区县的综合档案馆、160多家机关、大型国企等各层面的档案信息可管。

2007年实现信息共享:

1.机关与机关之间

2.档案室与档案馆之间

3.档案馆与档案馆之间

青岛数字档案馆

专题数据库建设

1.馆藏目录数据库:120万卷(件)

2.纸质档案数字化数据库:2400万页

3.照片数据库:70万张

4.音视频数据库:23万分钟

档案机构之间的关系

上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对下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具有业务指导和监督的关系;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对同级档案馆和档案室等档案业务机构具有业务指导和监督的关系;机关档案室和档案馆之间,具有档案交接关系;各级各类档案馆(室)之间,均无隶属关系,但有一定的协作关系。

第五节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是单位档案管理行为的准则和档案业务建设的依据。

一、建立档案管理制度的意义

1. 是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2. 为实现档案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创造条件。

3. 是单位加强基础管理、提高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历史上的档案管理制度

我国古代社会的各项制度,很多都渊源于西周,都是对西周各项制度合乎逻辑的继承和发展,档案管理制度也是西周制度建设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西周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非常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设。就档案的收集而言,已经形成按月收集和按年收集两种形式的档案收集制度;就档案的分类而言,已建立按职官和按典藏处所为标准的分类制度。此外还有档案管理的副本制度、逐级呈报与查检制度以及金匮制度。

金匮制度

金匮是一种保存档案的装具,它是西周王朝创制的一种金属封缄的匮子,被称为“金縢之匮”,是专门用来收藏一些最机密、最重要的档案的匮子,多置于宗庙之中,是周朝特殊档案的典藏制度。这种典藏制度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尚书·金縢

在灭商的第二年,周武王生病,周公向先王祈祷,愿以己身代武王死,并把祷辞置于金縢之匮中。不久,武王死,成王即位,周公摄政,管叔、蔡叔散布流言中伤周公,成王疑惑,致使周公离开王都。到了秋天,连日狂风大作,大雨滂沱,树木连根拔起,眼看成熟的庄稼完全倒伏,成王和群臣惊恐万分,来到祖庙祈祷,发现了金縢之匮,察看了周公之册,知道冤枉了周公,连夜将周公请了回来。

二、档案管理制度的内容

分为行政管理制度和业务管理制度两大类:

档案行政管理制度是保证档案工作在单位全面落实的行政性管理制度,具有适用范围的广泛性和发挥作用的间接性的特点。(档案管理办法、档案工作岗位职责等)

档案业务管理制度是关于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利用等业务工作的操作性的制度,具有适用范围的专有性和专业性的特点。(档案库房管理制度、保密制度等)

档案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文件归档制度

档案借阅制度

档案保管制度

档案鉴定制度

档案保密制度

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一)文件归档制度

文件归档制度是专门为职能部门进行归档工作而

制定的各项基本规范和依据,是档案部门指导、检查文件归档工作的依据,是做好档案收集工作的依据,是保证工作活动连续性以及档案工作有效性的基础。

(一)文件归档制度

文件归档制度的内容包括:

1.归档范围:指办理完毕的文件材料应该归档和不应归档的范围。

2.归档时间:指文书处理部门和有关的业务部门将需要归档的文件材料向档案室移交的时间。

3.归档份数:指归档的文件材料的数量。

4.归档要求:应该归档的文件材料要做到种类齐全、份数完整,每份文件都不缺少张页,尽量保证文件材料的有机联系。

5.归档手续:在文件材料形成部门向档案室移交档案时,交接双方应对移交的文件材料详细清点。

文件材料归档制度

为使立卷归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提高管理水平,更有效地保护及利用档案,为学院和社会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法规,结合档案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归档范围

学院在教学、科研、管理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学院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

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

二、归档要求

1、各门类档案应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别不同价值,

便于保管和利用。

2、卷内文件材料必须齐全完整,准确反映学院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的真实内容、手续

完备,制作和书写材料利于长期保存。

3、档案按“年度—问题(职能类别)—保管期限”的复式分类法。

三、归档时间

1、各类文件材料立卷归档时间除有特殊规定外,一般要在次年六月底以前立卷归档完毕。

2、科研、基建项目和专题性、成套性档案,在项目完成通过鉴定验收后两个月内归档。

四、归档份数

归档文件材料一般一式一份,重要的和使用频繁的文件材料可根据需要确定归档份数。

五、归档手续

接收档案必须履行手续,填写移交清册一式二份,写明案卷标题,卷内文件页数,案卷数

量,移交时间,交接双方要签名盖章。

(二)档案借阅制度

档案借阅制度是关于利用者借阅档案的若干具体规定,它有助于维护档案的安全,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具体内容有:

1.接待对象

2.借阅手续

3.批准手续

4.借阅要求

档案借阅利用管理办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我校档案工作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一、档案馆工作人员要提高服务意识,积极耐心地提供利用服务。

二、查阅利用馆藏开放档案:

1、本校人员或校外单位或个人,可持有效证件(工作证、学生证或身份证),填写《档案查阅利用登记表》后,即可查阅。

2、外籍人员查阅馆藏档案,需报告档案馆领导,须持国家有关部门介

绍信或经学校有关领导批准后,方可查阅;

三、查阅利用其他部门的非公开档案或保密档案:

1、本校人员凭有效证件,填写《保密档案查阅利用登记表》,经该档案的立卷部门领导审查同意后,方可查阅。

2、校外单位或个人持单位介绍信及本人有效证件,经档案馆审核,报学校有关部门领导同意后方可查阅。

四、借阅档案人员要对档案安全、完整负责,不得擅自带出、抽拆、涂改,阅毕归还时,应当面清点注销。

五、馆藏档案原则上限在馆内查阅,不得借出,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借出,本校人员凭所在单位(盖有公章)证明,填写《档案借出审批单》,经档案馆馆长批准,方可外借。出借档案不得转借,更不能丢失,借出档案须按期归还。馆藏的保密档案除特殊情况外一律不外借。

(三)档案保管制度

档案保管制度的内容包括:档案安全问题、进出库房登记、库藏档案定期检查、设备管理、清洁卫生等方面。

档案库房管理制度

第一条档案库房管理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和“坚固实用,安全防范,科学管理,利用方便”的原则,档案库房应具有防火、防盗、防光、防尘、防虫、防水、防潮、防霉等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

第二条档案库房应配备温、湿度控制和调节设备,其温度应控制在14℃-24℃,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5%-60%。

第三条库房温湿度记录要由专人负责,每天记录一次,要积累保存好测试的数据、采取的措施及其变化情况等记录。

第四条严格执行档案进出库登记制度,建立健全登记手续。非档案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档案库房。

档案库房管理制度

第五条每年定期对库藏档案进行一次检查,清点档案数量,及时发现需修改、整理的档案,填写检查记录,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第六条库房内禁止吸烟,不得堆放杂物或与档案无关的物品。

第七条档案管理人员应保持库房的清洁卫生,离开库房要及时关门上锁,每日下班前要进行安全检查、切断电源、关好门窗。

(四)档案鉴定制度

档案鉴定制度内容包括:档案鉴定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各类型档案保管期限的确定、档案鉴定工作负责人、鉴定程序、销毁档案的审批程序及档案销毁工作的有关要求。

档案鉴定、销毁规定

根据《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已满保管期限的馆藏档案的鉴定、销毁工作,规定如下:

一、在分管校长领导下,由校档案馆和有关部门的人员共同组成鉴定小组,依据《档案保管期限表》的有关规定对档案保存价值进行鉴定,提出销毁或延长保管期限的意见。

二、对于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由鉴定小组提出申请销毁报告,并附销毁档案清册一式二份。

三、鉴定小组人员根据销毁清册认真复核清点拟销毁的档案.无误后签字,档案馆和有关部门负责档案工作的领导审核后签字,并加盖公章。

四、报分管校领导审批。

五、申请销毁报告及销毁清册由档案馆组卷归档。

六、销毁档案时,由档案馆和有关部门共同派员送造纸厂现场监销。(五)档案保密制度

档案保密制度包括:档案保密工作的组织、档案保密措施、对涉密人员的要求、密级档案的保管、利用密级档案的审批程序、利用密级档案应遵守的规定、密级档案的降密和解密、泄密应承担的责任。

档案安全保密制度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等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成立档案馆安全保密工作领导小组,馆长任组长,小组成员由馆领导和部室主任组成。安全保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馆安全保密工作的宣传、教育、

布置、检查等事宜。

第三条档案入库时,由库房责任人认真清点案卷数量,做好登记工作。对于涉密档案,必须依照《保密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确定密级。

第四条库房内涉密档案,实行单独存放,专人管理。

第五条利用涉密档案,须经分管校长或档案馆馆长批准,并严格按照保密委员会和《档案借阅利用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严格履行保密制度,不失密、不泄密。馆藏的涉密档案除特殊情况外一律不外借。

档案安全保密制度

第六条本馆档案属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对外开放:

(一)涉及党和国家及学校秘密的;

(二)涉及专利或技术秘密的;

(三)涉及个人隐私的;

(四)档案形成部门规定限制利用的。

第七条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私自将档案带出本馆,不得随意阅览、复制和摘录档案内容。

第八条保密期限已满的档案,要及时解密,积极提供利用。

第九条对于造成失密和泄密的人员或事件要及时报告,并视其情节依法追究责任。

第十条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六)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包括:档案人员的职责、权限、任务、考核和奖励措施。

立卷部门兼职档案人员职责

1、坚持平时立卷,根据本单位不同种类文件材料形成的特征,根据案卷类目,合理分类存入,便于利用和立卷归档。

2、负责本单位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保管和整理立卷归档工作,保证归档文件材料完整、准确、系统。

3、归档案卷做到组卷合理,编写页号准确,案卷目录填写清楚,案卷标题简明扼要。

4、主动接受档案馆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按规定时间向档案馆归档。

5、积极参加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档案工作水平。

6、注意文件材料的安全和保密工作。

7、每两年对各单位档案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评比、对档案工作突出的个人给予表彰,授予年度档案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三、制定档案管理制度的要求

(一)学习领会档案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

要在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

档案管理制度,不能互相冲突。

(二)调查分析

了解单位管理的特点和档案形成规律,搞清楚档案管

理的要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使档案管理制度符合本单

位工作实际,与单位内部其他各项管理制度相衔接。

(三)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

争取单位领导的重视、支持,加强与各单位综合管理

部门、各专业部门的沟通联系,广泛收集来自各方面的

对档案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四)针对档案工作实际

根据档案工作的任务、内容和要求拟写档案管理制

度,做到熟悉档案工作业务内容,熟悉档案工作各环节

的具体要求。

(五)遵循一定的原则

制定档案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合法性、适用

性、系统性和操作性。

(六)认真审核修改

要广泛征求意见,对制度的内容、格式、可行性等

进行全面审核,使档案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第七章档案收集与整理

档案管理学试卷及答案

档案管理学(A卷) 一、单项选择题(10%) 1、档案检索效率是指在检索过程中满足利用者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的程度,其中能满足利用者要求的准确程度的是() A、查准率B、查全率C、检索效率D、漏检率 2、档案检索工具的种类比较多,将著录条目连续排列并装订成册的检索工具是()A、馆藏性检索工具B、书本式检索工具 C、查找性检索工具D、介绍性检索工具 3、大事记的种类很多,记载国家或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某一方面的大事记是()A、机关工作大事记B、国家或地区大事记C、专题大事记D、个人生平大事记 4、档案展览和陈列的性质主要表现是多方面的,能表现档案内容,能更具吸引力并能受到良好服务效果的是() A、现实性B、思想性C、艺术性D、翔实性 5、对档案数量、存在与保管的状况及其变化情况进行登记的形式有多种,其中详细登记每一个全宗情况的形式是() A、全宗名册B、卷内文件目录C、档案登记簿D、全宗单 6、统计调查根据统计工作的不同类型,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因某一特定需要而临时组织的统计点调查是() A、综合性调查B、抽样调查C、专门调查D、随机抽样调查 7、编写组织沿革可以有多种方法,按年度记述某一机关组织概况的是() A、阶段法 B、系列法 C、编年法 D、系统法 8、档案文摘汇编的编辑、出版形式比较灵活,根据社会某一方面问题汇编公布的档案文 摘是() A、学术论文文摘 B、科技成果文摘 C、现行文件文摘 D、专题档案文摘 9、档案标引步骤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中确定被标引档案主题概念过程的是() A、主题因素 B、主题分析 C、概念转换 D、标引规则 10、为了保证标引工作的质量,有三个指标应该掌握,其中能确认档案所有程度的是() A、标引的专指度 B、标引的一致度 C、标引的网罗度 D、标引质量指标 二、多项选择题(10%)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狭义,是用以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广义,本体论层次: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2、全信息: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语法信息: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 ;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 ;语用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3、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4、信息管理(狭义)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和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广义)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5、信息交流就是社会活动中信息交流双方借助某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播渠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实现的信息传输和交换行为。 6、知识组织是揭示知识单元(包括显性知识因子和隐形知识因子),挖掘知识关联的过程或行为,最为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或信息。(特征: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7、信息服务(Information?Service)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 8、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 9、国家信息政策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或政府为解决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系和涉及到公共利益、权益、安全问题,保障信息活动协调发展而采取的有关信息产品及资源生产、流通、利用、分配以及促进和推动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原则或指南。 10、信息道德就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 11、信息伦理是指人们从事信息生产、加工、分析、研究、传播、管理、开发利用等信息活动的伦理要求、伦理规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关系。 12、信息政策是国家和社会组织为实现信息管理目标而规定的信息管理行为准则,是进行信息管理决策的指导方针,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管理思想,

档案学概论

档案学是一门应用学科。1、三个二级学科:图书、情报、档案学管理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创成一级学科,档案管理学 2、是档案管理学的基础课程 是从事文员、秘书的技能课程,以下是8大技能 技能: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档案保管期限登记、编目)、检索、利用(用于行政管理,经济建设、科技建设、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编辑研究、统计做公务员的总的要求:档案学管理、秘书学、办公室管理 档案学概论 第一章、档案 第一节、档案的起源与沿革 一、中国档案的起源 二、我国档案的形式和名称的演变与沿革 第二节、档案的定义 一、档案的定义 定义: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社会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音等不 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产生的条件 档案的产生是逐渐历年产生的。恩格斯说:蒙昧、野蛮、文明。今天的文书,明天的档案。 条件如下: 1、进入文明时代后,记录符号、文字记录 2、随生产实践发展,语言文字完善,出现了有条理的信息记录 3、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有条理信函及应用 4、有条理的信息用完后为了日后查考保存起来,形成档案 二、档案的基本含义 (一)、档案是各种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 (二)、档案是保存备查的历史记录。 注:文件转化为档案一般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办理完毕的文件才能归入档案。 (2)对日后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等活动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有必要作为档案保存。 (3)按照一定的规律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才能最后成为档案。 (三)档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档案信息的载体 载体形式:甲骨档案、简牍档案(竹简+木椟,这在战国至两晋产生最多,尤其是秦汉)、金石档案(青铜+石刻)、缣帛档案(细绢档案)、纸质档案 2、档案信息的记录方式 (1)从档案信息的处理技术即档案信息记录在载体上的方法看 刀刻、手写、印刷、晒制、摄影、录像、激光扫描等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三章 班级管理

1、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 2、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职权影响力和个性影响力上。 3、班主任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是有正确的学生观。 4、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 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5、班会具有集体性、自主性和针对性的特点。 6、班级管理方法中最早提出目标管理的学者是德鲁克。 7、班主任的基本职责是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8、小学班主任工作包括常规工作和个别工作两大类。常规工作包括: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良好的 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学生操行评定、撰写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个别工作主要是指对先进生的教育和对后进生的教育。此外,还包括一些班级活动的组织工作。 9、班主任如何做个别教育工作:1、个别教育工作包括各种类型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2、对优等生 的教育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处理好各方面发展的关系。3、转变后进生的工作包括四个方面:分析落后方面及其原因,根据其特点进行耐心引导,多方配合因势利导。4、其他类型的学生教育主要有针对性地调动积极因素,消除不良因素,促进全面发展。5、要贯彻德育原则。 10、怎样才能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11、简述班主任的工作: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 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者。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12、班级建设的起始阶段重点在建制。 13、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14、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15、课外活动要防止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应要求有明确目的。 16、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 康的班级风气。主要功能是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教学活动。重要功能是帮助学生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 17、班主任了解学生一般采用的方法有观察法、谈话法、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调查访问。 18、群众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方向和范围。 19、我国于1986年第一次将课外活动正式列入课程总计划。 20、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按活动人数和规模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 和个人活动。 21、小学课外活动的特点有: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课外活动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 好形式。 22、教师领导方式的类型有放任型、专断型、民主型。勒温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 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 23、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 24、课堂学习情境的安排上应考虑班级规模的控制。 25、联合群体是正式群体形成的第二个阶段,它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 义。 26、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 27、课堂纪律是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28、集体真正成为教育手段的阶段是集体发展趋于成熟发展阶段。 29、课堂中占优势的言论与意见称为课堂气氛。 30、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处于启发指导地位。 31、在抓好班级纪律工作中,班主任应实行先专政后民主。 32、校级晨会包括升旗仪式和专题讲话。 33、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成员共同意见的集中体现。 34、英国教育家斯宾塞首先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35、班级管理的模式:1、班级常规管理。2、班级平行管理。3、班级民主管理。4、班级目标管

档案管理学复习资料

档案管理学复习资料 1、档案的萌芽时期是结绳记事、刻契记事,形成时期是原始图画,成熟时期是原始文字,总之,档案的产生以文字为条件,而阶级的出现、国家的产生推动了档案的发展成熟。 2、我国档案演变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新型载体档案。 3、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按照一定规律以备查考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基本含义1档案是人类社会各项实践活动中形成的。2档案是保存备查的历史文件。3档案信息的记录方式和载体的多样性。4档案具有特有的原始记录性。 4、文件与档案的关系:第一,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延伸;第二,文件是档案的基础,档案是文件的升华;第三,文件是档案的因素,档案是文件的组合。 5、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一般属性是知识属性和信息性。6、档案的基本价值:一是凭证价值,二是参考价值。 7、档案的作用:第一,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权益的法律书证;第二,政治的必要工具;第三,行政管理的查考凭据;第四,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第五,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第六,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 8、档案发挥作用的规律:第一,档案的时效律和扩展律;第二,档案机密性递减律和社会递增律;第三,档案行政作用弱化律和科学作用强化律;第四,档案价值共享律。 9、档案发挥作用的条件:第一,外部条件对档案价值实现的影响:(1)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条件;(2)社会档案意识 第二,内部条件对档案价值实现的影响:(1)档案管理方法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档案价值的实现;(2)档案管理的手段现代化能够快速、准确、有效地提供档案,为档案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3)档案管理状况,即物质保管条件。 10、国家档案全宗是指一个国家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全部档案的总和。 11、我国“国家档案全宗”按历史时期分为两大部分: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档案,包括建国以来党和国家的中央及地方的各级机关、部队、团体、人民公社、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档案以及国家征集或个人捐赠的某些著名人物的档案;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

档案事业概论笔记 (1)

档案事业概论笔记 第一章档案与档案工作 1、产生的条件 ①国家的出现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2、早期档案形态: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客观条件 ②国家的出现 甲骨档案;金石档案(刻在青铜器和铁器的的档案铭文档案与石刻档案的总称) 简牍档案(竹简、木牍) 缣帛档案(用丝织品作为书写载体) 纸质档案 3、档案的概念概念:档案是一种原始信息记录。 “术语”中的档案的概念: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法中的概念:档案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含义:①档案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及个人②档案是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 ③档案的实存形态是多种多样的。④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 ⑤档案的形成客体是社会活动。 4、档案的性质(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 (1)、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 (2)、一般属性是知识性和信息性。档案的信息性又具有自身的某些特性,主要表现为原始性和回溯性。 5、档案与相邻事物的联系与区别。 (1)、档案与图书 相同点:知识性和信息性。 区别:①来源不同。档案是来源于人们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直接转化而来的,是历史的真迹,图书不真原始性。 ②价值作用不同。③信息存在的方式不同。 (2)、档案与文物。 区别:①文物与档案产生的主观意识不同。②信息内容的要求不同。③实存形态不同。(3)、档案与资料。 区别:①来源不同。档案是本单位履行职能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文件转化而来的,具有直接性、

自学考试科技档案管理听课笔记简答题

自学考试科技档案管理听课笔记简答题 三、简答题: 1简述科技档案定义的基本含义? 科技档案的定义是科技档案是保存备查的直接记述和反映科技、生产活动的科技文件。 (1)定义揭示了科技档案的产生领域和内容性质,规定了科技档案同其他档案在性质上的区别。科技档案是在科技、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是一种科技信息及其载体。 (2)定义明确了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活动的直接记录,规定了科技档案同科技资料在性质上的区别。科技档案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利用自然活动的原始记录。科技资料则是为了科技、生产活动参考的需要而交流、购买来的间接性的材料。 (3)定义明确了科技档案是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科技文件,规定了科技档案同一般科技文件的区别。科技档案是履行了相关手续,集中保管起来的科技文件。 2简述科技档案的专业性特点及其对科技档案管理的影响作用? 专业性是科技档案最突出的特点之一。(T) (1)它的专业性特点,集中表现在形成领域和内容性质两个方面。 1)它产生的领域具有鲜明的专业性特点。任何一项科技、生产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专业范围内进行的,科技档案作为这种活动的记录,都形成于特定的专业领域。 2)科技档案的内容性质具有鲜明的专业性特征。 (2)专业性特点是实现科技档案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如:科技档案工作管理体制的确立,科技专业档案馆的组建,科技档案的整理分类等,都是建立在这一特点的基础之上的。 3简述科技档案类型的多样性特点及其对科档工作的要求? (1)科技档案是一切档案中,类型最为丰富多样的一种。这是由它所记载的社会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决定的。 (2)这一特点,为科技档案的科学管理提出了许多特殊的要求,如科技档案的各项具体管理环节,都必须根据这种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实现对科技档案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 4简述工程档案的基本内容(构成)? (1)项目前期准备文件; (2)工程设计文件; (3)工程竣工文件; (4)工程使用、管理、维护、改建、扩建中形成的文件。 5简述设备档案的种类及其基本特点? (1)设备档案从来源看有两种:一种是自制设备的档案,另一种是外购设备的档案。 (2)设备档案的基本特点同产品档案的特点是一样的,即以型号成套。 6简述科研档案的基本特点及其内容(构成)? (1)科研档案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以课题成套。一个课题的档案材料,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2)内容(构成)包括:研究准备工作文件、研究试验文件、成果总结鉴定文件、成果奖励申报文件、成果推广应用文件、其他有关文件。 7简述科技档案的功能? (1)科技档案具有知识储备和依据凭证功能。 (2)科技档案具有情报功能,是指科技档案的内容信息在科技、生产活动中具有的科技参考作用和科技交流作用。 (3)科技档案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功能。

档案管理学笔记

档案管理学笔记参考资料 目录 第二章档案价值的鉴定 (2) 知识点1:档案价值及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理解 (2) 知识点2: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基本内容 (2) 知识点3: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意义 (2) 知识点4、档案价值鉴定标准 (2) 知识点5、鉴定档案价值的原则 (3) 知识点6、档案保管期限表 (3) 第三章档案的收集 (4) 知识点1、档案收集工作的内容 (4) 知识点2、档案收集工作的意义 (4) 知识点3、归档制度 (4) 知识点4、档案室在形成文件与组织归档工作中的作用 (5) 知识点5、馆藏档案的补充源 (5) 知识点6、档案馆对历史档案的接收与征集 (5) 第四章档案的整理 (6) 知识点1、含义、内容和意义 (6) 知识点2、档案整理工作的原则 (6) 知识点3、全宗相关知识 (6) 知识点4、全宗内档案的分类 (7) 知识点5、案卷知识 (7) 知识点6、档号 (7) 知识点7、档案整理中的组织管理 (7) 知识点8、文号索引 (7) 第五章档案保管 (7) 知识点1、档案保管概念 (7) 知识点2、档案保管工作任务 (8) 知识点3、档案保管工作的基本要求 (8) 知识点4、档案保管的物质条件 (8) 知识点5、基本概念 (8) 第七章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概述 (8) 知识点1、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含义 (8) 知识点2、开发的意义 (8)

知识点3、开发原则 (8) 知识点4、开发面临的主要障碍 (9) 知识点5、开发应采取的措施 (9) 知识点6、简述档案提供利用、档案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9) 第八章档案检索 (9) 知识点1、档案检索 (9) 知识点2、检索效率 (9) 知识点3、档案著录 (9) 知识点4、档案标引 (9) 知识点5、档案检索工具 (10) 知识点6、档案目录中心 (10) 知识点7、档案的计算机检索 (10) 第九章档案的编研 (10) 知识点1、概念和内容 (10) 知识点2、编研意义 (10) 知识点3、编研特点 (10) 知识点4、大事记 (10) 知识点5、组织沿革 (11) 第十编档案提供利用 (11) 知识点1、档案利用工作概念 (11) 知识点2、档案利用工作的地位 (11) 知识点3、怎样做好档案利用工作 (11) 知识点4、档案利用服务利用方式 (11) 知识点5、档案提供利用的宣传和咨询服务 (11) 知识点6、开放档案 (12) 备注说明 (13) 绪论 一、档案管理学现状 1.档案管理学:是研究档案系统的运行规律阐述档案管理的一般原理的技术和方法的学科2.档案管路学历史:从无到有的过程

健康管理第三章

第三章预防医学基础知识 一、预防医学的概念及特点(了解) 概念: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特点: 1.预防与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的患者 2.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重点研究健康影响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预防的有效手段和效益。 3.采取的对策既有针对个体预防疾病的干预,更重视保障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社会性措施 二、预防医学体系的主要分类(了解) 分类: 预防医学体系可分为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环境卫生科学、社会与行为科学以及卫生管理学5大学科 小结: 预防医学的特点:既关注个体也关注群体,着眼于个提及确定的群体(健康和无症状患者)三、健康的主要决定因素(熟悉) ·预防医学把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状态的因素称为健康决定因素,即我们常说的影响健康的因素 1.个人因素:健康的婴幼儿发育状态、个人的卫生习惯、个人的能力和技能、人类生物学 特征和遗传因素 2.卫生服务因素 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制度与政策、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社会支持网络、教 育、就业和工作条件 4.物质环境因素:生活环境产生的有害物质、职业环境产生的有害物质、交通运输产生的 有害物质

健康生态学模型 健康决定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人体进而影响健康的? 健康生态学模型强调个体和人群健康是个体因素、卫生服务以及物质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且这些因素间也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以多层面上交互作用来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健康。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是总结和指导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实践的重要理论模型 小结:影响健康的因素不仅仅有自身特征,宏观的社会经济环境、物质环境等会对生活行为方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个体健康。 健康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物质环境、个人因素和卫生服务,这4者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健康生态学模型解释。 四、三级预防策略的概念(掌握) ·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健康决定因素的特点,把预防策略按等级分类,称为三级预防策略 ·疾病自然史: ·一个人从健康—疾病—健康(或死亡)可以认为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我们称其为健康疾病连续带 五、第一级预防的内容(掌握) ·第一季预防又称病因预防 ·在第一级预防中,如果在疾病的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则称为根本性预防 ·针对健康个体的措施: 1.个人的健康教育,注意合理营养和体格锻炼,培养良好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2.有组织的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疾病;

参加档案专业人员岗位培训笔记整理及心得体会

参加档案专业人员岗位培训笔记整理及心得体会 参加档案专业人员岗位培训笔记整理及心得体会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参加档案专业人员岗位培训笔记整理及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XX年6月20日至31日,我参加了国家档案局组织的档案专业人员岗位培训,通过为期13天的系统培训,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档案的价值鉴定、档案的功能利用以及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次培训,使我学习、成长、收获,不断的思考和总结,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实践运用。我将培训期间的笔记做了整理,现与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和大家相互学习。 一、熟悉档案 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必须要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想要熟悉档案,首先要熟悉档案概念: 通俗的说,档案是公司各项日常工作中形成的第一手资料,经过档案工作人员去粗取精、分析归纳、分类编目、认真整理形成的。是公司开展各项工作的见证,是反映公司历史的真实资料,也是研究改进、提高创新发展的宝贵史料。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公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是公司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公司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是维护历史真实

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科学规范的管理档案,是衡量公司业绩与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一个公司的档案记载着这个公司的发展史,对本公司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进行科学分析,扬长避短,制定发展方向的好教材。可见,档案管理工作是各项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条件性和服务性工作,有助于促进社会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利用档案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各级档案管理工作都在改革创新,逐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档案的利用服务上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实施,我国档案事业的宏观管理得到全面加强。 为公司申报的多项证件、奖项、业绩证明、追交尾款等提供了最原始、真实的资料,所以档案管理工作为企业取得市场竞争,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管理档案 随着档案需求的剧增,只有不断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改变管理者的内外素质,增强其专业的知识,实现档案共享价值,才能使档案管理工作跟上企业发展步伐。 1、对每个环节的档案工作严格控制,由于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保密性,因此,只有对档案管理工作采取集中式的管理以后,才能确保档案的质量和不泄露。 2、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档案入录的及时与灵活性,影响着档案管理工作的成果和效率。与以往的档案管理工作相比,如今的档案管理工作新增加了信息化的管理,将以往的纸质档案与现代的电子档案结合共同管理,不仅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成果,还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 3、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由于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通过严格

档案管理学复习题

《档案管理学》复习题填空1、《文件整理规则》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件)为单位。 2、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 3、2000年8月国务院颁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规定了行政机关通用的文件种类有(13)种。 4、公文用纸采用国际标准(A4)型纸。 5、A4型纸的成品幅面尺寸为(210X297)mm。 6、全宗号用(4)位代码标准。 7、档案室的收集,正常情况下主要是指(归档)。 8、立卷说明是对档案的补充和概数,具有资料积累和(检索)的双重功能。 9、根据规定,省以上机关应将永久保存的档案在本机关保存(20)年左右后向本地区综合档案馆移交。 10、根据规定,省辖市和县级以下机关应将永久、长期保存的档案在本机关保存(10)年左右后向本地区同级综合档案馆移交。 11、文书档案长期保管期限为(16-50)年左右。 12、鉴定档案价值的基本方法就是(直接)鉴定法。 13、档案代理卡又称(代卷卡)。 14、档案编目的实质是把档案信息资源整理的成果(固定化)。

15、档案著录项目共分(七)项。 16、档案馆指南的主体部分是(馆藏档案情况介绍)。 、资料目录的主体部分是(资料分类目录)。17. 18、照片档案主要由底片、照片及(文字说明)构成。 19、档案著录时,时间项一律用(8)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20、档案著录的结果是(条目)。 单选 1.档案著录的结果是(D)。 A卡片B记录C目录D条目 2.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向社会开发的界线,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C) A 10年 B 20年 C 30年 D 40年 3.2000年8月国务院颁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规定了行政机关通用的文件种类有(B)。 A 10种 B 13种 C 15种 D 18种 4.公文用纸采用国际标准(D)。 A B5 B十六开 C B5 D A4 5.A4纸的成品尺寸为(A)。 A 210x297mm B 210x265mm C 184x265mm D 225x156mm 6.保存底片的适宜温度为(B)。 A 13-16℃ B 13-15℃

档案职称重难点速记档案事业概率第三章

第三章档案法治建设 档案法治建设,是档案事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保障,也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档案法治建设应围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总要求推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档案立法工作,制定完备的档案法规体系;二是档案行政执法,维护档案法律权威,严格行政执法程序,依法行政;三是档案行政救济,确保档案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预防化解行政争议;四是档案法治宣传,营造自觉守法的法治环境。本章主要阐述档案立法、档案行政执法、档案行政救济等方面的问题。 第一节档案立法工作 一、档案立法的概念 档案立法,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国家机关,即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各种档案法律文件的活动;从狭义上讲,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修改和废止档案法律的活动。通常所讲的档案立法一般是从广义上理解。这一概念有以下三方面含义: (一)档案立法是立法主体依法定职权所进行的活动 档案立法的形式主要有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职权立法是指立法主体依照我国《宪法》、《立法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的职权进行的档案立法。授权立法是指国家机关依据我国《宪法》和有关国家机关的组织法以外的法律授权所进行的档案立法。 (二)档案立法是遵从一定程序、运用一定技术所进行的活动 立法主体在档案立法活动中要严格遵循规定的程序和规范,如国家档案法律的立法程序分为提出法律案、审议法律案、通过法律案、公布法律等阶段;档案行政法规的立法程序分为规划、起草、审定、发布等阶段;档案规章制定程序分为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和公布、解释与备案等阶段。立法程序的系统化、规范化,为实现档案立法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提供了保证。 立法技术是立法主体在立法活动中为实现立法目的所运用的操作方法或技术性规则,在任何一个国家,立法主体都必然会运用一定的立法技术来表现阶级的意志,从而更科学有效地发挥法的作用,实现立法的目的。 (三)档案立法是制定、修改和废止法的活动 档案立法,包括制定、修改和废止档案法律、法规和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形成以《档案法》

(完整版)《档案学概论》课程笔记-冯惠玲

“档案学概论”听课笔记 论:对DA概念(定义)的理解:P5 1、社会性(或社会实践性):DA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其内容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论的原始记录。与自然界中自然形成的原始记录物不同,如年轮 2、历史性(或后时性):从时态上讲,DA是过去已经形成的而不是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东西。所谓“让过去告诉现在,让历史告诉未来”。非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部,而是其中只有基础性支持意义的重要部分 3、确定性:DA内容信息的清晰、确定性和其载体的固化、恒定性。或:DA所记录的内容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而且这些清晰、确定的信息内容又是以固化的物质载体形式存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是DA区别于最为临近的事物——文物的根本点。 4、原始记录性:这是DA的本质特性,是DA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所在。 简:DA的本质特性:P6 “原始记录性”是DA的本质特性,是DA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所在,还从根本上决定着管理方法的基本取向。对DA的管理无论怎样简便、有效,均不能以伤害DA的本质特性为代价,只能以充分实现其对以往历史事实的原始记录价值为轴心。这是所有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管理方法必须维护被管理对象的本质特性。因此现在各国均以“来源原则”(或全宗原则)为核心的历史主义方法作为DA管理(尤其是实体管理)的基本方法。 简:DA的实存形态: DA的实存形态是DA在现实中的具体存在形式。在各种各样的事物中,只有具有DA属性者,才是DA.根据定义,尤其是DA的本质特性,其实存形态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目前DA的实存形态主要仍是各种文书,尤其是文书的定稿——唯一的且可信赖程度最高的稿本。 简:制作时是否有意,对档案的日后管理和档案的功能、价值具有不同的效应。 1、有意看作的优点:为久存,制作材料较好,格式规范,留存较齐全、完整。 缺点:内容往往难以做到客观、真实,常有虚假不实甚至有意作伪,易产生抑恶扬善、报喜不报忧等内容上的偏差、错误。 2、无意制作的优点:无意中留下真实客观的记录,较好地体现DA的原始记录性。 缺点:制作材料的质地不好,耐久性差,书写格式往往不规范,且留存状况不好,不易齐全完整。不利于DA的保存和日常管理使用。 论:准确理解DA的真实可靠性: DA,尤其是它内容的真实可靠性不是绝对的,准确、客观、真实、正确是相对的不能因此全盘否定DA的真实可靠性。种种不客观、不真实、甚至伪造的DA本身也是一种历史的真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DA的真实可靠性有至少2层含义: 1、如DA的内容无失实、歪曲、作伪之处,对同一历史事实均有记载的各种信息中它就是最真实、可靠的。因为档案是直接的原始记录,是第一手的原生信息。 2、如有失实、歪曲、作伪乃至伪造之处,其不实之客观事实,也恰是由DA这一实存形态来予以记录、固化并示之世人的。DA只要其自身存在,就没有“假”的,“假”的也是“真”的。 简:DA与信息的关系: 逻辑上是种、属概念的关系。 DA是一种最真实、可靠、最具权威性与凭证性的原生性固化信息。从根本上体现着信息的确定性与可靠性。而信息理论认为:信息的确定性与可靠性是信息的根基所在,没有或确定性、可靠性程度差的信息没有什么价值。所谓“错误、混乱或不可靠的信息还不如没有信息人类社会对信息的依赖、需求程度越高,对信息的确定性与可靠性的要求程度也就越高。从信息理论的角度看,DA是一种最重要的信息,是信息之根——确定性与可靠性的最高体现形式和实存形态。

档案管理员自我评价

档案管理员自我评价(精选多篇) 本人工作上坚决服从领导安排,同时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勤于思考,力争有新意、有突破,在自己所负责的工作中均有突出表现。平时能能独挡一面,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遇事冷静,能够切实地解决问题,还发扬互助协作精神,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井然有序地分类排列档案,建立了便于查询的目录,并对零散档案进行登记和及时归档,防止了档案的遗失,对档案分放了如指掌,随时随地都能快速地查找档案,还预备利用数据库软件完善档案管理,简化工作程序,此项工作正在筹划进行中。全年共整理档案2套,送往市组接收验收

合格,收集零散档案439份,查阅档案66人次。在负责的部内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的管理维护上,能够做到有条不紊,有问题及时解决或送修,保证了工作的顺利进行。 工作中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分工不分家,尊敬领导,团结同事,乐于助人,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表现是有目共睹的,得到了上级领导及同事的认可和好评。 数据管理员自我评价 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一年,也是我思想、工作、学习取得长足进步的一年。在十六字**精神的鼓舞下,我励精图治,各项工作都有了新进展。 一、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政治思想取得新突破 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政治理论教育,善于提练和总结。**年5月至7月借调解放思想大讨论办公室期间,负责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参与各阶段活动实

施和总结,无论思想或是政治理论水平都有飞速进步;之后,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掀新高潮活动中,能够认真学习领会,再创新成绩,撰写的总结在《**组工快讯》第39期发表;积极参加以公道正派为主要内容的“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完成各阶段总结和整改,政治素质得以提升;还于今年10月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前理论培训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于今年年底被发展成为预备党员。 二、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 针对分管工作的特点,我合理安排时间,坚决服从领导安排,同时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勤于思考,力争有新意、有突破,在自己所负责的工作中均有突出表现。所负责的党校工作较繁杂,在人员仅配备一名的情况下,我能独挡一面,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极力办好各类培训班。全年共举办培训班21期,完成调研文章2篇,参

档案管理学笔记

绪论 一、档案管理学现状 1.档案管理学:是研究档案系统的运行规律阐述档案管理的一般原理的技术和方法的学科2.档案管路学历史:从无到有的过程 国外 苏联 我国:20世纪20、30、40年代 1935年周连宽《县政府档案处理法》 1936年程长源《县政府档案管理法》 1938年何鲁成《档案管理与整理》 1940年龙兆佛《档案管理法》 特点:照搬照抄 3.档案管理学现状 二、学科类型、定位与特点 (一)学科类型 1.文书档案或普通档案管理学 2.科技档案管理学 3.专门档案管理学 4.综合性档案管理学 (二)学科定位 档案学是以档案及档案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各门系统性专业知识体系的总称,是社会科学领域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三)科特点 1.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 2.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统一 3.社会性与服务性的统一 三、在学习档案管理学时应掌握如下具体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4.案例研究法 5.理论研究法 第一章档案实体管理概论 一、档案实体管理的概念 1.实体:(1)所有触之有形的实际物 (2)客观存在并可以相互区别的实物 (3)表示数据库中描述现实世界中的对象或概念 (4)真实具体的东西,第一性的东西 (5)能够独立存在,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源的东西

虚拟:(1)不一定符合事实虚拟的情况 (2)编造的 (3)由高科技技术实现的仿实物或伪实物的技术 虚拟管理:(1)网络时代公司成员分布于不同地点的管理,跨时空组织边界的实时沟通和合作,以达到资源合理配置,效益最大的目的。(宏观) (2)对虚拟团队进行协调,提高团队效益。(微观) 2.档案实体管理的内容: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统计 收集:分散到集中 整理:无序到有序、零乱到系统 鉴定:判断档案是否保存或销毁 统计:反映数量的关系 保管:目的是延长档案的寿命 2.实体管理与内容信息开发利用的关系 档案实体管理是手段,档案内容信息的开发利用是目的 二、档案实体管理原则 原则:(1)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 (2)长期检验所整理出来的合理化现象 1.来源原则:把同一机构、组织或个人形成的档案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管理的原则 2.全宗原则 (1)全宗:一个国家机构、组织或个人形成的具有有机联系的文件整体,是档案馆档案的第一层分类,统计单位。同一全宗的档案不能分散,不同全宗档案不 能混淆。 (2)全宗原则的理论意义:全宗原则是对客观存在的真实反映 全宗原则深刻揭示并维护历史活动的有机联系 全总原则对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全宗原则在方法上简便求实 全宗原则的理论意义:全宗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尊重历史,作为档 案管理的基本方法性原则和理论基石对整个档案管理工作 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指导意义 (3)实践价值:○1维护了历史本来原貌,最大限度体现了档案的本质属性 ○2使分类方法简便易行 (4)面临的问题:○1在管理实践中难以彻底贯彻落实 ○2社会各组织之间关系界限模糊 ○3组织和个人共同活动中形成的独立性较强的档案全宗划分问题 三、档案实体管理的方法 1.方法:历史方法 逻辑方法 二者区别:○1历史方法是根据事物的客观现实存在状态及界线对事物进行直接认定性的区别与划分 ○2逻辑方法是根据事物抽象属性和特征来区别 2.实体管理中应用历史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专升本-管理学复习资料】第三章决策

第三章决策 1.决策的概念及其理解。 概念: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组织或个人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的过程。 对于这一定义,可作如下理解: (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项职能。管理者既可以单独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称为个体决策;也可以和其他的管理者共同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称为群体决策。 (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尽管各人对决策过程的理解不尽相同。过程包含6个步骤。 (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这就是说,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是为了利用机会。 2.决策的类型有哪些? (1)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划分为: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 (2)按决策的重复程度或所涉及的问题划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3)按决策的多寡划分为: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 (4)按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度划分为:确定性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5)按决策者的手段划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3比较群体决策和个体决策各自具有的优缺点。 个体决策的优点:①果断性强②责任明确③决策成本低 个体决策的缺点:①决策缺乏连贯性②决策的可实施性欠缺 群体决策的优点:能更大范围的汇总信息;能拟定更多的备选方案;能得到更多的认同;能更好地沟通;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群体决策的缺点:决策所用的总时间一般比个人决策要长;过多的依赖群体决策,会限制管理采取迅速,必要行动的能力;容易出现责任不清的问题 4决策的特点 ①目标性②可实践性③可抉择性④满意性⑤决策的信息依据性⑥过程性 5.决策的原则 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要使得决策达到最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2)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据此控制所有可能的方案 (3)准确预期到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现实中上述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具体来讲,原因有: (1)决策者很难获得决策需要的全部信息 (2)决策者只能拟定数量有限的方案 (3)决策者很难准确的预测出方案将来的结果 (4)决策者评估并选择最优方案的代价相对较大,经济上不合适 6.迄今为止,有关决策的理论经历了何种发展? (一)古典决策理论

档案管理学基础(人大版)讲义:第一章 档案概论.doc

第一章档案概论 第一节档案的起源与沿革 一、档案的起源 关于档案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在国家诞生以后,产生了文字,用文字记录国家的各种事务,就形成了档案。 第二种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的文字,国家产生后,用文字记录国家的各种事务,形成了档案。 第三种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的文字,原始部落用这种文字记录各项事务,就形成了比较原始的档案。国家形成后,形成了比较有条理的档案。 第四种观点认为:原始社会的结绳、刻契,就是原始的档案,文字、国家形成后,形成了比较有条理的档案。 第一、二种观点又称为阶级社会产物论,又称为文字、国家条件说。第三、四种观点又称为原始社会产物说。 二、档案的沿革 档案的沿革可以从以下分析: 1.载体沿革 档案按载体可分为: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 2.名称的沿革 (1)“档案”在商代称为“册”;周代称为“中”;秦汉称为“典籍”;魏晋以后称“文书”、“文案”;唐、宋以来称“文卷”、“案卷”、“案牍”。 (2)“档案”一词,一般认为初见于清代。 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官府文书中,有“档案”一词的使用,即“查得顺治十四年四月臣部题定档案”。 康熙十九年(1680年)“起居注”:“上问马哈喇之父与叔父皆殁于阵,部中无档案。” 杨宾《柳边纪略》(成书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说:“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存贮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文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矣。” 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王金玉、王永的文章,认为“档案”一词自清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一年)即开始应用,比《柳边纪略》早了60年,“档案”的原始涵义指仓库财物类的登记簿。(见王金玉、王永《“档案”词源新证》,《中国档案》1999年2期。) 档,在《康熙字典》中解释为:横木框档。 案,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几属。 由此引申,把处理一个事件的有关文书作为一案。 3.英文archive[`a:kaiv],n.文件、记录、档案,相当于中文“档案”一词。复数archives[`a:kaivz], n.公文保管处、档案处、公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