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输血学整理

临床输血学整理

临床输血学整理

说明:临床输血学(选修)计分方法。书面考试70%+平时签到30%,考试题型:单选15%,B型选择10%,填空10%,名词解释15%,问答50%。按照上课老师说要考的题目做了一个整理,没有分题型,只整理了老师说可能考的内容,不成体系,乱七八糟,可能不全,欢迎大家补充。后补充了老师最后一节课说的重点以及12级的考题。就这样吧!同学们,让我们在其他复习资料中再见!考完之后补充了13临八的考题。14临八的同学们你们好!14临八的同学们再见!

钟京谕 20161031

重点:名词解释+大题

1、凝集反应

2、Rh新生儿溶血病

3、Coombs试验

4、成分输血

5、交叉配血

6、Landstier原则

7、ABO血型系统的分型原则和独特性质

8、影响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因素

9、Rh血型的定义和临床意义

10、为什么洗涤操作是人球蛋白试验的重要环节

11、临床上输血的风险主要有哪些

12、输血前检查的主要程序

重要的知识点:

1、ABO天然抗体和不规则抗体

2、Rh血型系统中哪些抗体主要?哪些途径获得?

3、温抗体和冷抗体是哪一种,他们的最适反映温度是啥?

4、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5、ABO血型的鉴定:两个实验

6、输血反应:有无免疫因素反应分为哪些类型

7、Rh血型系统变异性如何输血

8、ABO血型全血和红细胞如何输注

12级真题

填空(20x0.5’)

1、初次免疫IgM;再次IgG

2、Rh 抗体由D抗原产生;方式两个:输血、妊娠

3、新生儿溶血症症状四水肿、贫血、黄疸、肝脾肿大,重有核黄疸

4、非溶血性发热原因:血液和血制品中含有致热原、受血者多次输血后产生同种的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细菌污染等。

5、1901发现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Landstiener

单选(15x1’)

记不太清了,有的都是老师上课讲过的一些偏常识的内容,例如

1.第一个有记载的实现人与人输血的是James Bxxx

2.能够通过胎盘的抗体:IgG

3.Rh变异型作为供血者视为Rh+,作为受血者视为Rh-

4.最容易传染病毒的血液制品是浓缩白细胞?

5.最容易引起输血反应的血液制品是全血

6.好像有一道血型遗传的题,父母这种血型,生出来的孩子的血型。哦。

7.国内Rh阴性者输入Rh阳性血后产生抗体的比例85%

8.主侧配血指:受浆供红

9.检测抗体特异性最高的是:(选项有coombs、抗体放散试验等)那就选放散吧

10.根据输血原则,O型血的红细胞可以输给

11.RH血型抗原不包括:小d

还有些案例题

B型选择(随便填的随便看看)

A.新鲜全血

B.三采红细胞

C.辐照红细胞

D.悬浮红细胞

E.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F.新鲜冰冻血浆

G.血浆白蛋白

H.冷沉淀

I.单采血小板

J.代浆血

1.急性大失血(A)

2.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治疗(F)

3.儿童慢性贫血的治疗(D)

4.需要多次输血的病人(J)

5.骨髓功能障碍的病人除了输红细胞外还应该输(I)

6.肝功能低下需要补充纤维蛋白原的患者(H)

7.烧伤患者(G)

8.免疫抑制、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C)

9.服用肝素的病人应补充(B)

10.输血有过敏反应的病史的患者(E)

名解(5x3’)

1. Landsteiner原则:只有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缺乏某抗原的血清中一定预计地含有该抗原的抗体。

2. 不规则抗体:血清中除了抗A、抗B抗体以外的其他血型抗体,如:A亚型中的抗-A抗体、B亚型中的抗-B抗体、AB亚型中的不规则抗-A或抗-B 抗体、抗-AB抗体、抗-A1抗体。

3. Rh溶血病:Rh系HDN是由于母婴Rh血型不合所致的Rh免疫抗体作用于胎儿红细胞造成的高胆红素血症,一般影响第二胎或以后的胎儿,第一胎常常不受影响。

4. 成份输血:成分输血是将全血分离纯化为高浓度、高纯度的血液制品,再根据患者的需要分别输注,具有高效、安全、易于保存、节约血液资源的好处。

5. 输血反应: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结束后,因输入血液或其制品或所用输注用具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如:发热、过敏、溶血、免疫抑制、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等,细菌污染、疾病传播、循环超负荷等。

简答(5x10’)

1.abo血型系统分型原则、独特性质(2)

(表格)

ABO血型系统的独特性质:血清中常存在反应强的抗体,而红细胞上必然缺乏与之相对应的特异性抗原;许多组织细胞上有规律地存在着A、B、H抗原,以及分泌型人的分泌液中存在着A、B、H物质。

2.Rh D 变异型的临床意义

-RhD变异型供血者:免疫原性不强、反应原性强-RhD变异型受血者:接受Rh阳性红细胞刺激,可以产生某种形式的抗D抗体;

作为受血者,D变异型个体视作Rh阴性;作为供血者,除外Del, D变异型视作Rh阳性

-RhD变异型在妊娠方面

RhD变异型孕妇妊娠Rh阳性胎儿可以产生抗D RhD阴性孕妇妊娠RhD 变异型胎儿,也可以产生抗D 3.输血前检查(程序5个)

受血者病史和血标本等的检查、核对及处理(输血申请单、标本要求);ABO和Rh血型定型;抗体筛选和鉴定;交叉配血试验;标签和发血

4.新生儿溶血病(ppt)孕妇与胎儿abo不配是不是一定会引起新生儿溶血(发生的影响因素)

胎儿抗原的强弱;孕妇体内抗A抗B以及抗AB抗体的浓度;血型物质的含量;胎盘的屏障作用;IgG 亚类的不同。

5.输血---急性溶血性不良反应,原因、机制、处理溶血:最严重的输血反应,血型不合,发生在早期。停止输血、核对配血、补充容量,纠正低血压、碳酸氢钠碱化尿液、甘露醇利尿、酸碱电解质平衡、防止DIC、换血。

13临八法八临床输血学

考前会画一下重点,好好看一下,名词解释和大题就都没问题了。填空和选择就随缘吧。

一、填空0.5*20

1、ABO 不符合Lansteiner原则的叫不规则抗体

2、Rh 血型系统中哪些抗体主要?哪些途径获得?

3、温抗体和冷抗体是哪一种,他们的最适反映温度是啥?

4、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5、ABO 血型的鉴定:两个实验

6、输血反应:有无免疫因素反应分为哪些类型

二、选择1*15

1、ABO的发育

2、临床最严重的输血反应是什么

3、以下哪个基因型是Rh阴性

4、新生儿溶血病检测最有价值的:放散试验

5、父母B和AB不可能生O型出来

6、根据输血原则,O 型血的全血可以输给

7、可以过胎盘的是IgG

8、第一个发现血型的是Landsteiner

三、名词解释5*5

1、凝集反应

2、Rh新生儿溶血病

3、Coombs 试验

4、成分输血

5、交叉配血

四、问答题10*5

1、ABO血型的分型原则喝独特性质

2、Rh血型的定义的临床意义

3、为什么洗涤时抗人球蛋白实验的重要步骤

4、临床上输血的主要风险有哪些

5、输血前的主要检查程序

PPT重点提要

1.绪论

1.1 输血的定义:输血就是将一个健康人的血液或血液成分输注给患者,以达到救治伤病的特殊治疗方法。

1.2 成分输血的优点

-高效:血液成份制品相对容量小、纯度高、临床应用针对性强,因而疗效显著

-安全:减少不必要血液成份的输入,有利于降低同种异体免疫反应的发生和输血传染病的传播

-易于保存:将各种血液成分保存在各自适宜的条件中,可延长血液成分保存期,有利于保证血液成分的治疗效果

-节约血液资源:一份全血可以制备成多份血液成份,用于不同疾病患者的治疗,节约有限的血液资源

2.免疫基础知识

2.1 抗原性

-免疫原性:免疫原诱发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性质-反应原性:抗原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结合的性质2.2 抗原

-完全抗原(antigen,complete)具有免疫原性、反应原性两种性能的抗原

-半抗原(hapten)缺乏免疫原性而只有反应原性的抗原

2.3 按抗体与抗原反应的最适温度分为

-冷型抗体cold antibody:0-4度

-温型抗体warm antibody:37度

2.4 单个IgM分子即可激活补体,而至少需要两个IgG分子才能激活补体

2.5 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主要有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2.6 凝集反应:抗体分子在相邻的红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之间搭桥,使之形成肉眼可见的颗粒状凝集团块。(直接、间接凝集)2.7 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征

3.血型

3.1血型(blood group)血型是血液各种成分以抗原形式进行表达的一种遗传性状,是血液的主要特征之一。广义:血液中任何成分的变异和多态性;狭义:血细胞表面抗原的区别;特指:红细胞膜表面抗原的差异。如ABO系统: A、B、O、AB;Rh 系统: D、C、c、E、e;MNS;Kell

3.2 血型抗原(blood group antigens)血型抗原是指血细胞或血浆蛋白上的抗原,必须在人群中有多态性分布,能够用相对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血清学鉴定,并具有可遗传性。决定簇为糖分子如ABH、Lewis、Ii、T/Tn等,组织血型抗原:存在红细胞膜表面、组织细胞和体液中;决定簇为多肽如Rh、Kell、Kidd等,只存在于红细胞膜或其它血细胞膜上。

3.3 血型系统(blood group system)由单一基因或多个连锁基因控制表达的抗原组

3.4 红细胞血型系统有三十多个

4.ABO血型

4.1 Landsteiner 原则:只有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缺乏某抗原的血清中一定预计地含有该抗原的

抗体。ABO血型系统的独特性质:血清中常存在反应强的抗体,而红细胞上必然缺乏与之相对应的特

异性抗原;许多组织细胞上有规律地存在着A、B、H抗原,以及分泌型人的分泌液中存在着A、B、H 物质。

4.2 ABO血型分型(用表格回答,每年必考)

4.3 ABO血型的临床意义

-输血方面

IgM抗-A或抗-B 血管內溶血

IgG抗-A或抗-B 血管外溶血

O型人被称为“危险的”万能供血者

-妊娠方面

IgM抗-A或抗-B 不能通过胎盘

IgG抗-A或抗-B 能通过胎盘

-移植方面

4.4 孟买型Bombay phenotype

特点: 红细胞上没有A、B、H抗原,血清中存在抗-A、抗-B和抗-H抗体

表型标记:OhO、OhA 、OhB、OhAB

类孟买型Bombay-like phenotype

表型标记:Amh、Bmh、ABmh、Omh

4.5 ABO血型鉴定

根据ABO血型的分型原则及其独特的性质,利用凝集试验技术通过正定型(红细胞定型)和反定型(血清定型)两组试验,准确鉴定ABO血型

-正定型(forward grouping)

用已知型特异性的抗体试剂血清检测红细胞抗原;试剂血清常规用抗A、抗B血清

-反定型(reverse grouping)

用已知抗原特异性的红细胞检测血清中抗体;试剂细胞常规用A、B和O型红细胞

5.Rh血型系统

5.1确定了人体红细胞上含有Rh血型系统的五种抗原D、d;E、e;C、c

5.2 Rh血型定义:根据红细胞上D抗原的有无,可将人类红细胞分为Rh

阳性和Rh阴性。即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的人是Rh 阴性;

红细胞上存在D抗原的人是Rh阳性。

5.3 Rh抗原的发育:胎儿早期Rh抗原充分发育并维持整个一生

脐带血或新生儿红细胞Rh抗原与成人一样强

Rh血型抗原的抗原性强度仅次于A、B抗原

Rh抗原显示剂量效应

5.4弱D与部分D的比较

5.5 RhD变异型的临床意义

-RhD变异型供血者:免疫原性不强、反应原性强-RhD变异型受血者:接受Rh阳性红细胞刺激,可以产生某种形式的抗D抗体;作为受血者,D变异型个体视作Rh阴性;作为供血者,除外Del, D 变异型视作Rh阳性

-RhD变异型在妊娠方面

RhD变异型孕妇妊娠Rh阳性胎儿可以产生抗D RhD阴性孕妇妊娠RhD 变异型胎儿,也可以产生抗D

5.5 抗Rh抗体的临床意义

-输血方面:受血者血浆中存在抗Rh抗体,输入Rh 阳性的红细胞血液成分,将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

应-妊娠方面:血浆中存在抗Rh抗体的孕妇,妊娠Rh阳性胎儿时,IgG类抗Rh抗体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引起新生儿溶血病

6.MNS血型系统一般为IgM,意义不大。

7.血小板血型

7.1血小板血型抗原:是指用同种免疫抗体检测出的血小板表面抗原。通常分为血小板非特异性抗原(血小板相关抗原)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非特异性抗原与红细胞ABO血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血型的抗原有关

-特异性抗原由血小板特有的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独特的遗传多态性,在其他细胞和组织上不能发现

7.2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5.87%,其中93.75%为单独HLA抗体

7.3 同种异体抗体的产生:免疫途径,IgG

7.4 血小板输血治疗无效和输血后紫癜的非免疫因素:发热、败血症、脾肿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7.5 血小板治疗无效和输血后紫癜的预防和治疗

-为了预防和减少输注血小板治疗无效和输注血

小板后紫癜的发生,应积极提倡使用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血小板供体,才能达到有效的血小板治疗目的

-对于输注血小板治疗无效和输血后紫癜,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血浆置换疗法,使血小板抗体下降,同时输注“配合”的血小板制品

7.6 浓缩血小板22+-2度水平震荡保存24hr,输注前RBC交叉配血;单采血小板22+-2度水平震荡5d,ABO同型输注,不做RBC交叉配血

7.7 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判定主要以血小板的回收率和校正血小板记数增加值为指标

血小板回收率的影响因素有:发热、感染、DIC、出血、脾肿大等,而最重要的是患者体内是否存在血小板同种抗体。血小板抗原抗体的同种免疫是左右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重要因素

8.白细胞HLA血型

8.1 人类白细胞膜上抗原

红细胞血型抗原:ABH,Tja,Lea,Leb,I,i,Jka,Jkb,K,k等

白细胞特有抗原:中性粒细胞上的NA,NB,NC,ND, NE等系统

与其它组织细胞共有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淋巴细胞上富含HLA

8.2 组织相容性抗原(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移植物排斥反应的抗原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 )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in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 )

-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system,MHS )

能引起快而强排斥反应的抗原系统称为主要组织

相容性系统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 MHC )

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

相容性复合体

8.3 各种哺乳动物都有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人的MHC统称为HLA

MHC在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8.4 根据功能和产物结构不同,MHC可分成三组:经典HLA基因;免疫功能相关基因;免疫无关基因

8.5 多基因性指MHC由一组位置相邻的基因座位组成,各自的产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8.6 HLA-I和HLA-II类基因的产物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直接涉及T细胞的激活和分化,参与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HLA-I:A、B、C;HLA-II:DP、DQ、DR

8.7 HLA基因复合体位于人第六号染色体短臂

6p21.31;ABO位于9;RHC-C/D位于1

8.8 HLA单体型(HLA haplotype)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的HLA各位点的基因组合

HLA基因型(HLA genotype)HLA基因在体细胞两条染色体上的组合,即该个体内两条染色体上的HLA等位基因组合格局

HLA表型(HLA phenotype)某一个体HLA抗原特异性型

8.9 HLA遗传特点:单体型遗传;多态性遗传;共显性遗传;复等位基因;连锁不平衡。

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单体型基因呈非随机组合的现象,即某些基因总是经常在一起出现,其单体型实际检测频率的数值比理论上各种等位基因频率乘积的数值显著增高,而另一些基因又较少出现在一起,其单体型实际检测频率的数值比理论上各种等位基因频率乘积的数值显著减低,这种非自由组合现象称为连锁不平衡

8.10 HLA临床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HLA-A、B、C、DR、DQ;肾移植:HLA-DR、HLA-B、HLA-A

9.输血前检查

9.1 输血前检查的主要程序

受血者病史和血标本等的检查、核对及处理;输血申请单;血标本要求;ABO和Rh血型定型;抗体筛选和鉴定;交叉配血试验;标签和发血

9.2 血型定型

-ABO血型定型

受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forward/reverse grouping 供血者ABO血型确认或4个月内婴儿只做正定型-Rh血型定型:主要鉴定RhD抗原

9.3 抗体筛选

-抗体筛选的目的

发现有临床意义的抗体

为带有抗体的患者提供相配合的血液

“有临床意义”的抗体:某种特异性抗体曾引起新生儿溶血病;明显溶血性输血反应

使输入红细胞存活时间缩短

-原则:

使用包含临床主要血型抗原的筛选红细胞;2~3人份O型红细胞组成

具有临床主要抗

原DCEceMNP1SsLeaLebKkFyaFybJkaJkb

抗原尽可能是纯合子

试验包括完全抗体和不完全抗体的检测

抗体筛选阳性标本用相同试验方法进行抗体鉴定

确定抗体特异性后,应该确定受检者的相应抗原

-局限性:

与低频抗原起反应的抗体可能被漏掉

只能与一种特殊抗原的纯合子细胞起反应的抗体

可能漏检

9.4 交叉配血试验:也称配合性试验,实际上只是检查不配合性,使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间没有可检测出的不相配合的抗原抗体成分

-交叉配血试验主要目的:确保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血液,检测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间是否有不相配合的抗原抗体成分,以防止输血后产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受血者血清对供血者红细胞,称“主侧”配血

检测受血者血清中是否有与供血者红细胞抗原相对应的抗体

受血者红细胞对供血者血清,称“次测”配血

检测供血者血清中是否有与受血者红细胞抗原相对应的抗体

受血者血清对受血者红细胞, 称为自身对照

检测受血者是否有自身抗体

10.血型血清学实验技术

10.1 抗人球蛋白实验原理

抗体是一种球蛋白,球蛋白本身又是很好的抗原用人球蛋白免疫兔子使之产生抗人球蛋白抗体

免疫性抗人球蛋白抗体与人体球蛋白可以特异性结合

当免疫性抗体与相应红细胞结合时只能致敏红细胞而不能使红细胞之间产生凝集

加入抗人球蛋白抗体后,抗人球蛋白抗体与人球蛋白抗体结合

抗人球蛋白抗体在人球蛋白抗体之间搭桥,从而使致敏红细胞产生凝集反应

11.新生儿溶血

11.1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

病因:母婴间红细胞血型同种免疫作用

理论上以IgG性质出现的血型抗体都可以引起新生儿溶血病

ABO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最常见

Rh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最严重

11.2ABO血型免疫抗体的产生

孕妇和胎儿ABO血型不合

自然界中A型和B型血型物质,如寄生虫感染、预防接种等

ABO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可以第一胎发病

11.3 ABO系HDN是由于母婴ABO血型不合,母体的IgG抗A或抗B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破坏胎儿红细胞所引起,多见于O型母亲所生的A 型或B型婴儿

-频率:A(B)型母亲所生B、A、(AB)型婴儿仅少数发生

孕妇体内IgG抗A、抗B及抗AB抗体的浓度

-患儿血样检查诊断ABO系HDN

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抗体放散试验;血清胆红素测定-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如果新生儿红细胞被IgG 抗A(B)所致敏,直接抗球蛋白试验能得到阳性结果。由于新生儿的A(B)抗原密度比成人低,所以被结合的抗体亦很少,呈弱阳性的混合视野外观

-游离抗体试验:患儿血清与A、B、O试剂红细胞做抗球蛋白试验,以证实患儿血清中是否存在IgG抗A(B)抗体

-抗体放散试验:用热放散法提取患儿红细胞表面抗体—放散液;放散液用ABO试剂红细胞,作抗球蛋白试验;本试验是新生儿溶血病三项试验中最具价值试验

11.4 Rh血型免疫抗体的产生:只能由人类红细胞作为抗原引起同族免疫作用而产生

接受过Rh血型不合的输血;受Rh血型不同的胎儿红细胞刺激

Rh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一般发生在第二胎或以后

Rh系HDN是由于母婴Rh血型不合所致的Rh免疫抗体作用于胎儿红细胞造成的高胆红素血症,一般影响第二胎或以后的胎儿,第一胎常常不受影响11.5 ABO和Rh血型定型:直抗; 游离试验 ;乙醚放散试验 ;排除合并ABO溶血病

影响HDN因素:胎儿抗原的强弱;孕妇体内抗体浓度;血型物质的含量;胎盘的屏障作用;IgG亚类的不同

问题:孕妇存在与其胎儿不配合的ABO血型抗体是否一定会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其原因是什么?11.6 HDN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水肿;黄疸;贫血;肝脾肿大;核黄疸。

症状轻重一般取决于:孕妇抗体强度;抗体与红细胞结合程度;胎儿代偿性造血能力;免疫功能

治疗:光照治疗(phototherapy)新生儿溶血病光照疗法简称光疗,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换血治疗;药物治疗;输血治疗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输血医学常用术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输血医学常用术语 1.范围 本标准确定了输血医学专业常用管理和技术术语的规范用词及其含 义。 本标准适用于输血医学专业及其相关领域对输血常用术语的引用和释义。 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输血医学transfusion medicine 研究与临床输血治疗相关课题的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采供血机构及其管理、鲜血者的征集与管理、血液样品采集及检验、血液成分的研制及质量控制、血型及配血、HLA分型和组织相容性试验、外周血保存、骨髓和脐血干细胞分离与储存、血液代用品研制、输血指征和各种成分血相适应证、自身输血、治疗性血液采、输血相关疾病和并发症及其预防等。行政部门批准在社区的市设置的血站。 3.2.4 基层血站 或是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在县及县级市设置的血站。 3.2.5 中心血库 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暂时承担血站职能的卫生事业机构。 3.2.6 鲜血点 因采供血需要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由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在本辖区内设置的鲜血点(室)。 3.2.7 医院输血科 医院内负责储血配血和实施血液诊断与治疗的临床科室。 3.2.8 血浆站 仅允许为血液制品单位采集并提供原料血浆的机构。

3.3 血站质量管理 3.3.1 质量管理 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3.3.2 质量方针 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 3.3.3 质量控制 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3.3.4 质量保证 为了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活动。 3.3.5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 阐明血站质量宗旨目标质量体系要素管理和技术监控重点的文件。 3.3.6 血站标准操作规程 描述血站各项管理或技术活动的作业指导文件。 3.3.7 血液质量 全血、成分血及其他制品满足临床输血需求的特殊性总和。 3.3.8 血液安全性 在规范输血的条件下,血液疗效满足临床治疗需要的程度。 3.4记录管理 3.4.1血站记录 反映血站管理和技术工作中实施标准实际状况的规范话文本。 3.4.2血液记录查询

临床输血学整理

临床输血学整理 说明:临床输血学(选修)计分方法。书面考试70%+平时签到30%,考试题型:单选15%,B型选择10%,填空10%,名词解释15%,问答50%。按照上课老师说要考的题目做了一个整理,没有分题型,只整理了老师说可能考的内容,不成体系,乱七八糟,可能不全,欢迎大家补充。后补充了老师最后一节课说的重点以及12级的考题。就这样吧!同学们,让我们在其他复习资料中再见!考完之后补充了13临八的考题。14临八的同学们你们好!14临八的同学们再见! 钟京谕 20161031 重点:名词解释+大题 1、凝集反应 2、Rh新生儿溶血病 3、Coombs试验 4、成分输血 5、交叉配血 6、Landstier原则 7、ABO血型系统的分型原则和独特性质 8、影响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因素 9、Rh血型的定义和临床意义 10、为什么洗涤操作是人球蛋白试验的重要环节 11、临床上输血的风险主要有哪些 12、输血前检查的主要程序 重要的知识点: 1、ABO天然抗体和不规则抗体 2、Rh血型系统中哪些抗体主要?哪些途径获得? 3、温抗体和冷抗体是哪一种,他们的最适反映温度是啥? 4、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5、ABO血型的鉴定:两个实验 6、输血反应:有无免疫因素反应分为哪些类型 7、Rh血型系统变异性如何输血 8、ABO血型全血和红细胞如何输注 12级真题 填空(20x0.5’) 1、初次免疫IgM;再次IgG 2、Rh 抗体由D抗原产生;方式两个:输血、妊娠 3、新生儿溶血症症状四水肿、贫血、黄疸、肝脾肿大,重有核黄疸 4、非溶血性发热原因:血液和血制品中含有致热原、受血者多次输血后产生同种的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细菌污染等。 5、1901发现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Landstiener 单选(15x1’) 记不太清了,有的都是老师上课讲过的一些偏常识的内容,例如 1.第一个有记载的实现人与人输血的是James Bxxx 2.能够通过胎盘的抗体:IgG 3.Rh变异型作为供血者视为Rh+,作为受血者视为Rh- 4.最容易传染病毒的血液制品是浓缩白细胞? 5.最容易引起输血反应的血液制品是全血 6.好像有一道血型遗传的题,父母这种血型,生出来的孩子的血型。哦。 7.国内Rh阴性者输入Rh阳性血后产生抗体的比例85% 8.主侧配血指:受浆供红 9.检测抗体特异性最高的是:(选项有coombs、抗体放散试验等)那就选放散吧 10.根据输血原则,O型血的红细胞可以输给 11.RH血型抗原不包括:小d 还有些案例题 B型选择(随便填的随便看看) A.新鲜全血 B.三采红细胞 C.辐照红细胞 D.悬浮红细胞 E.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F.新鲜冰冻血浆 G.血浆白蛋白 H.冷沉淀 I.单采血小板 J.代浆血 1.急性大失血(A) 2.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治疗(F) 3.儿童慢性贫血的治疗(D) 4.需要多次输血的病人(J) 5.骨髓功能障碍的病人除了输红细胞外还应该输(I) 6.肝功能低下需要补充纤维蛋白原的患者(H) 7.烧伤患者(G)

县级医院检验科分专业组发展的优势远景

县级医院检验科分专业组发展的优势远景 摘要:目的:根据《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建立检验科专业组管理模式,并进行实践应用。方法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以文件为依据来开展相应 的检验科科学管理工作,在管理和技术层面上,日常工作事项和组内质量安全管 理由组长全力负责,明确各室岗位的职责,并将复检规则、技能培训、能力评估 等各项工作内容落实到实处,循序渐进的提升专业组长和专业组成员的技能和工 作素质,并培养专业组成员形成良好学风。结果在建立并实行检验科各专业组管 理模式后,各专业组各岗位分工明确,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工作质量也有大幅 度的提升,同时,小组内部学习风气良好,能够有效促进专业组成员专业技能和 工作素质的提高。结论建立和实行检验科各专业组管理模式,能够促进检验科各 项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有效提升检验科检验工作的工作质量。 关键词:检验科;各专业组;管理模式 引言:在执行《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和相关考核标准时,医院 检验科各项管理工作都需要在各专业组组长的指导和监督下落实到实处[1]。为了 使各专业组能够有效实施规范管理,需建立各专业组程序管理文件,并在此基础 上开展各专业组的科学管理工作[2]。以医院执行标准为依据,要求专业组全员认 真学习并充分掌握《医疗结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同时要求各专业组成员认 真进行相关工作,并将任务落实到实处[3]。此外,对各专业组的考评标准进行分解,并以此标准为参照建立本专业组管理程序文件。 1科室质量与安全的管理 各专业组组长全权负责各组(室)的管理、操作等工作,需要绘制相 应的职责图和表格,并将相应的检查工作和记录工作一一做好,确保各项工作的 顺利开展和有条不紊的进行。 1.1组长组内检查 专业组组长在进行组内检查时,具体的检查内容包括:各项技术员的危急 值报告、不合格标本、交接班等登记情况;室内质控的测定记录;技术员保养仪 器的情况;复检规则记录(如临检组的尿液分析镜检率的检查、血液组的血液分 析异常结果的复检);科室的咨询、反馈记录等。 1.2组长组内执行 需要组长在组内执行的具体任务为:复审检验结果;分析复检率统计、血 细胞复检;仪器比对结果;维护、保养仪器;室内质控月报;分析室间质评的成 绩并给予纠正;审核、修改程序文件等。 2科内各组(室)岗位职责的制定 2.1临检组在临检组大体分体液(主要负责尿液、粪便、生殖道及其它体 液检验)和血液主要负责采集门诊血液标本,检验门诊、病房血液分析标本及骨 髓标本)小组,两个小组的职责有各自的侧重点,两者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 工作任务。组内成员主要负责其小组的开机准备工作、标本扫描上机准备工作、 室内质控工作、处理标本、复查标本、保养仪器等;组长主要负责日常工作管理 协调,审核室内质控工作,及时复核组内报告单,带教、培训组内成员相关检验 技术等。 2.2生化组 生化组主要负责检验生化项目类标本。组内成员要做好日常清洁消毒工作,如工作台面、仪器表面等;做好开机和试剂准备工作,做好标本的存放和移交等,

科室三基三严培训计划doc

科室三基三严培训计划 篇一:各科室三基培训计划 各科室、门诊、体检中心: 为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增强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医疗质量和临床诊疗技术水平,经研究制定了《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务人员三基培训与考核实施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科室、门诊结合各自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务人员三基培训与考核实施方案(试行)? ? 二0一一年二月十日? ? 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务人员三基培训与考核实施方案(试行)? ? 为进一步巩固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创建活动成果,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增强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经院领导班子研究决定?XX年在全院医务人员中大力开展“三基三严”培训和考核活动,为保障活动严谨、务实、有序开展,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和 落实“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以加强医疗机构的内涵建设为目标,以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为重点,紧密围绕构 建学习型医院的工作目标,在全院大力开展“三基三严”培训和考核工作,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全市人民提供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一年的“三基三严”培训和考核,使全院医务人员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得到有效落实,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服务更加规范,综合素质更加提升。? 三、培训和考核对象? 原则上全院各级各类医、护、技岗位上所有具备资质人员都必需参加培训,并接受考核。经院领导班子研究同意,我院45岁及45岁以下(1966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中级及中级以下医务人员都必须参加“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重点参加考核的临床科室包括呼吸科、结核科、感染科、肝一科、肝二科、肝三科、ICU-1、ICU-2、麻醉科、骨科、普外科、胸脑泌外科、妇产科、小儿科、心内科、大五官科、肾病科、干部病房、急诊科、内分泌消化科和肿瘤科。重点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 医学领域中,医学检验是现代科学实验技术与生物医学渗透结合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医学应用技术学科。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医学检验生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医学检验生毕业论文篇一:《试谈医学检验技术检验差错与防范教育》 医学检验生毕业论文摘要 摘要:随着临床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检验学科已从临床诊断的辅助手段发展成为一门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独立学科。近年来社会公众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对医疗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检验医学涉及临床各科,如果检验流程或结果出现检验差错,就有可能误导临床诊治方向,导致医疗差错甚至医疗事故的发生。因此,应加强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 医学检验生毕业论文内容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检验差错;防范教育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从医疗角度来说,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差错和杜绝医疗事故是保障医疗安全、避免医患纠纷、不断提升医疗质量的有效措施。检验医学作为一门对专业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学科,其检验流程涉及临床各科,检验结果直接影响到临床诊断和治疗方向,技术操作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检验差错的发生,从而误导临床诊治方向,轻则延误患者病情,重则危及患者生命。所谓检验差错,是指任何与标准操作规程或程序相偏离的事件,差错可能带来严重不良后果,给患者带来巨大伤害甚至可能导致其死亡[1]。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严格规范操作,密切与临床相应科室和患者的沟通,时刻注意防范,将检验差错率降到最低[2]。高职教育是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适应性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我校作为一家以“立足宜春、服务江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服务定位的

输血反应整改措施

输血反应整改措施 第1篇:输血反应时应急措施 澜沧县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输血反应时应急措施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4.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并抽取考试,大收集整理患者血样一起送输血科。 6.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程序】 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怀疑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抽取患者血样→送输血科输血不良反应,按以下程序处理:立即停止输血,改输等渗盐水,维持静脉通道,首先报告值班医师或经治医师,及早采取相应检查和治疗措施。若主要表现为寒颤、发热,而无血压下降,可能为发热反应.可给解热镇静药,并作对症处理,如寒颤时保暖,发热时物理降温;若表现为荨麻疹、皮肤潮红发痒、一般无血压下降和发热者,可能为过敏反应,可给抗组织胺药和镇静药.大多数可以缓解,个别病例伴有呼吸困难、哮喘,喉头水肿、血压下降者(注意与循环过荷引起的肺水肿鉴别,后者颈静脉怒张,大量泡沫痰,病人多为幼儿或老年人,心肺功能不全)甚或过敏性休克者,按过敏性休克处理,必要时行喉插管或气管切开;若为肺水肿,则应立即停止输血输液.半坐位,四肢轮流扎止m带,吸氧,利尿.必要时可放血;若症状来势凶险,腰痛(处于麻醉中可无明显腰痛),血压急剧下降,或伴有手术创面广泛渗血,应疑及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反应.应立即通知输血科,并报告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迅速成立抢救和特护小组,同时抽取受血者和血袋内余血标本作离心观察札浆颜色、测定游离血红蛋白、复查血型、交叉配血

I期临床试验注意事项

I期临床试验注意事项 I期临床试验注意事项是什么?大家了解过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好的临床试验管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一起看看吧! 一、临床试验管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目标性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这些岗位应与实验室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 2.权威性必须明确界定每一个工作岗位的权限范围和内容。 3.责任性每一工作人员都应对其行为负责,责任应与工作权限相对应。 4.分等原则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清楚其在实验室组织结构中所处的位置。 5.命令唯一性一个人应只有一个上级,不宜实行多重领导。 6.协调性实验室的活动或工作应很好结合,不应发生冲突或失调。 二、临床实验室怎么分类的: 尽管国内外实验室的组织结构有一些不同,但实验室服务还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临床化学:对人体不同成分浓度的检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临床血液、体液学:对血液、体液及其组成成分进行检测。 3.临床免疫学: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对血液、体液、组织中正常和异常成分的检测。 4.临床微生物学:对人体内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5.临床输血学:研究血液收集、匹配性和安全性检测、血液发放等。 6.临床分子生物学(核酸体外扩增):目前主要采用PCR等核酸体外扩增技术对病原体或基因进行检测。 三、临床实验室有什么作用: 临床实验室提供的信息是非常广泛的,在不同情况下发挥不同的作用。

1.诊断方面:重要的是早期诊断及确诊。临床实验室提供的诸如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细胞学(含血液细胞学)、一些确认实验(如抗HIV的确认试验等),公认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在某些疾病的综合诊断标准中,许多检验结果是其关键性的指标,如血糖测定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价值即是如此;当然,有相当多的检验项目只是参考性指标,但它们在修正临床医师诊断思路时提供重要信息,如发热患者是否有细菌感染,一个简单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就有很大价值。还有一些试验是带有确定性意义的,如血型检查、HLA检查等都属于这一情况。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等的诊断是其他检查(如影像学检查)所不能完全替代的。一些检验对预后的判断也有指导意义,如某些肿瘤标志物浓度,当患者治疗后从正常到升高往往预示着转移。 2.在治疗方面:许多检验项目对指导临床治疗及监测疗效方面也有重大作用。如病原微生物的抗生素敏感试验、血药浓度测定等;许多疾病治疗方案的更改或治疗剂量的调节,也往往要参考某些检验指标。治疗过程中,往往产生不良反应,如对肝、肾、造血功能的损害的发现,很多情况下,也依靠着检验结果,也就是说保证医疗安全方面,临床实验室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早期发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在人体健康状况的评估中,临床实验室是不可缺少的`部门。如高血脂、高血糖、HBsAg携带者等等往往可早期发现。 4.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特别是一些传染病的流行时的诊断工作也离不开临床实验室的工作。2003年SARS暴发流行时的诊治工作就是例子。 临床实验室的作用还远不止这些,要充分发挥临床实验室的作用,保证质量是其核心,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质量管理,更好为患者服务。 临床实验室的功能主要为在受控的情况下,以科学的方式收集,处理,分析血液、体液及其他人体材料,并将结果提供给申请者,以便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同时实验室应提供其检查范围内的咨询服务。咨询服务包括检验项目的选择,检验结果的解释和为进一步适当检查提供建议。

外科输血课件

外科输血课件 外科输血课件 根据从教、临床工作经验以及输血科工作的经历,笔者发现了许多问题,各层次的医生对于输血医学知识存在不同程度的溃乏,这种情况涉及突发医疗急诊时,往往会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归根结底,加强加大医学生输血医学的教育变得十分迫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外科输血课件,欢迎阅读参考! 因为医学生是将来我们医学事业的支柱,他们一定要具有全面的医学知识,而且医学生还是医生和公众的桥梁,通过他们可以将更多的医学知识传递给家人亲朋,成为医学与大众的一座重要桥梁。我们在针对我校输血医学专业课《临床输血学》的教学中发现,《临床输血学》教学是在学生完成《内科学》、《外科学》之后进行的,学生对于我们曾讲述过的《外科学》输血的内容经过一个学期之后,居然大部分忘记,除了我们讲述水平的原因之外,我想课程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外科学输血的内容仅仅让学生知道手术是需要备血的,还有就是所谓的输血要谨慎、输血会传播疾病、会有不良的输血反应,仅起到扫盲的作用而已。因此,对于这么重要的一门课程,所学几乎为零。输血医学是与多学科交织快速发展的一门学科,是与卫生部、血站、输血科、手术科室、麻醉科、患者、媒体都关系紧密的学科,这决定了输血医学庞杂多头的特点,因此其课程设计也需涉及多头,需涉及到相关领域,扩充相关部分的认识,以便较好的学习领悟输血医学的精髓。 一、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加大外科学输血章节的教学力度。 在我们的医学本科生5年的医学教学中,涉及到输血应用章节的也只是在《外科学》第四章输血共7页的内容,区区2~3个学时的课程而已,而这短短的2~3学时,要想全面清楚地讲述,我想纵使对于像易中天这样的大家似乎也不太容易。再来简单比较下我们医学生本科生历年使用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外科学》的第四版[1]、第五

虚拟实验技术在输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虚拟实验技术在输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梁春峰农艺黄显雯 来源:《科教导刊》2021年第33期 摘要目的:構建以医学虚拟实验平台为基础的输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方法:选取本科学生108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52)和对照组(n=56)。实验组采用临床案例导入,结合虚拟实验模块的模式进行教学。通过问卷调查、成绩分析评价教学效果。结果:在5项教学质量评估指标比较中,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成绩89.87€?.4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期末考试成绩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虚拟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是输血医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虚拟实验;输血医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https://www.doczj.com/doc/9619150347.html,ki.kjdk.2021.33.023 Application of Virtual Experiment Technology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Blood Transfusion Medicine LIANG Chunfeng[1], NONG Yi[2], HUANG Xianwen[3] ([1]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21; [2]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21; [3]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Guangxi 530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nstruct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of blood transfusion medicine based on medical virtual experiment platform. Methods: 108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n=52) and control group (n=56).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ed clinical case introduction, combined with the mode of virtual experiment module. The teaching effect is evalua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core analysis. Results: among the five evaluation indexes of teaching qualit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operation skill score of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89.87 €?.49 point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virtual experiment is helpful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in learning. It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blood transfusion medicine. Keywords virtual experiment; blood transfusion medicine; teaching mode 2016年7月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一个新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输血医学,正式成立。作为一门涉及基础输血学、输血技术学、临床输血学、输血管理学等领域的实践性极强的交叉学科,输血医学二级学科的获批,预示着输血医学今后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国家对输血医学人才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将输血医学相关理论与临床实际案例相结合,设计一个科学的输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构建一个合理的实验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当前输血医学实验教学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近年来,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以及大量输血新方法、新技术在临床实际工作的应用,输血医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虚拟仿真实验与传统实验教学相结合,已经成为当前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本教研室目前沿用的先理论后实验的程序化教学和单纯验证型的实验教学内容显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为了探索医学检验专业临床输血实验课程改革新方法,解决传统医学实验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时间和空间难以拓展,实

临床输血学检验第三版教学设计

临床输血学检验第三版教学设计 1. 课程背景 输血作为众多医学技术之一,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和患者需要对输血流程进行更为严格的管理,并进行更为精细化的血液检测。因此,有必要对临床输血学检验的相关知识进行一次深入的总结和整理,并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教学。 2. 授课目标 本课程主要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临床输血学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了解血常规检测方法、掌握血型鉴定技术、熟悉安全输血的相关知识等,并在实际操作中运用相应技术,提升实践能力。 3. 授课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多种授课方法,包括理论讲解、实验操作、案例讲解等等。其中,实验操作是本课程的主要部分,通过实际模拟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临床输血学相关知识。 4. 课程安排 第一周 理论知识 1.临床输血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血液分类学的基本知识 3.临床输血学检验的基本原理 4.安全输血的相关知识

实验操作 1.血清学检测实验 2.红细胞抗原和血型的鉴定方法 第二周 理论知识 1.输血反应的分类和处理方法 2.输血科技的发展和趋势 3.临床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规范化管理 实验操作 1.交叉配血实验 2.血型鉴定实验 第三周 理论知识 1.新型输血技术的应用和前景 2.临床输血学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3.临床输血学的前沿研究 实验操作 1.红细胞存储实验 2.血袋检测实验 5. 授课评价 本课程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主要考核项目包括实验操作成绩、学习笔记、论文撰写等。

6. 教学资源 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实验室设备、教材、网络资源等。 7. 总结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临床输血学检验知识,并通过实验操作和 综合考核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当中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提高其能力和水平。

略论输血专业方向网络平台自学资源库的构建

略论输血专业方向网络平台自学资源库的 构建 近30年来,输血医学发展迅速,广泛涉及生物、基础、临床和预防医学的众多学科领域,包含免疫血液、输血技术、血液治疗和成分制品等多个分支,逐渐成为医学中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学科。输血作为医学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是衡量一个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1目前国内外输血医学发展现状 近年来临床输血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从输全血到成分输血、替补性输血到治疗性输血、输异体血到自体输血、人源性血液制品到基因工程技术制品。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HLA组织配型、血液病的治疗、器官脏器移植、血液干细胞筛选等技术,均与输血安全密切相关。全球紧张的血液资源形势和严峻的输血安全现状,引起了人们对于安全输血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发达国家早已意识到输血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及时将输血医学教育纳入了常规的医学教育体系中,系统开设了输血医学专业专门的必修课程。输血服务机构医务人员需要接受正规的输血专业教育和各类继续教育,必须及时掌握最新的输血技术知识。而我国的输血医学起步虽不晚,但发展缓慢,近年来虽已在输血理念及仪器设备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接轨,但相比之下,输血医学教育还相对滞后,落后于时代发展。究其原因,这其中既有医学教育体系和结构不合理的因素,另外高素质输血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我国输血医学教育向更高目标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有效保障临床安全、科学、有效用血,全面加强医学生的输血医学教育势在必行,尽快培养高层次输血医学专门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2我院输血专业方向建设现状 我院于20XX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医学检验专业(输血方向)本科生,学制五年,至今已经招收了八届学生,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制定了科学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科学、合理、全面的课程计划;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及教师知识更新。对于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制订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建设了输血实验室,依据要开设的实验项目,购置仪器设备及试剂;分批选派老师到市中心血站、附院输血科进修学习,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及教师知识更新;拍摄大量的仪器及相关操作的照片和录像,充实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安排学生到血站参观见习,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自编并逐步扩充专业课程的习题集;定期召开输血专业师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经过五届学生的完整教学,目前输血专业课程已步入正轨。 3输血专业方向网络平台自学资源库构建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输血医学教育体系相对薄弱和落后,输血医学依旧未被纳入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伴随着现代输血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临床对输血医学及输血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输血技术专业人员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尽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专业素质的高学历输血医学专门人才是当务之急,否则,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会越拉越大,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加大对

[2018-2019年整理教学资料]医学三基考试(血型和临床输血学)名词解释题及答案

医学三基考试(血型和临床输血学)名词解释题及答案 1.RhD阴性:是一种Rh血型的表型,指个体红细胞上不表达RhD抗原。 2.连锁不平衡:由于各基因座的等位基因随机组合构成单体型,则某一单体型型别的出现频率应等于该单体型各基因频率的乘积。但HLA各基因并非完全随机地组成单体型,某些基因比其他基因能更多或更少地连锁在一起,这就是连锁不平衡。 3.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的基本原理是:淋巴细胞上的HLA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后,在补体存在的情况下,可以破坏细胞膜。经过染色,染料进人细胞而着色;如果抗原抗体未结合,则细胞膜完整,染料无法进人。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估计着色细胞的百分数,如死细胞(即着色细胞)比例高于⒛%,一般认为是阳性反应,即存在相应的抗原。 4.PCR,,,,,SSP,,,,,PCRss:即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基本原理是3′错配原则(3′,,,,,mismatch,,,,,principle),因此只有模板链是特定的等位基因时,才会检测出特异性的扩增条带,通过琼脂糖电泳直接判断有无扩增产物来确定基因的多态性。 5.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抗原由血小板特有的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独特的遗传多态性,在其他细胞和组织上不能发现。 6.血小板相关抗原:相关抗原主要与红细胞ABO血型系统以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有关。 7.新生儿溶血病:一般是指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 8.(新生儿溶血病)释放试验:是一种检测新生儿红细胞上致敏的血型抗体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将血型抗体从红细胞上放散下来,然后对抗体进行检测。 9.不规则抗体:是指抗A和抗B以外的血型抗体: 10.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将采集到多联袋内的全血中大部分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在全封闭的条件下去除后,向剩余的部分加人红细胞添加液制成的红细胞成分血定义为少白细胞悬浮红细

医学检查单的思政相关点

医学检查单的思政相关点 大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不同类型的课程虽然在目标定位、教育内容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在育人的问题上,需要相互配合、同向同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按照这个要求,医学院校应将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切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医学检验专业是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实验诊断医学,临床诊疗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检验医学的密切配合,据报道关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的医疗决策有60%—70%是基于试验室结果,因此培养既具有完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又具有较高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对于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设计的策略 课程思政的内涵体现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有机融合,因此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同步提升作为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的基本策略,这样才能将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其中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如高等教育法所述“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是专业课程的基本功能,在实现这个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需要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开展育人工作,实现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若缺少了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那么教育培养的人才只能是工具性人才,“德”决定了“才”的使用,德育是教育之魂,缺少了人文素养,教育便失去了灵魂。因此课程思政的设计应该聚焦和凸显价值引领的功能,围绕职业道德、职业伦理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的同频共振,这样才能保证在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中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落到实处,使得教学既能保持学科专业的本位地位,又能实现德育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 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首先要以“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梳理专业课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

72例血液病患者随机单采血小板输注的效果论文

72例血液病患者随机单采血小板输注的效果论文 72例血液病患者随机单采血小板输注的效果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影响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方法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2月72例血液病患者311次随机单 采血小板输注疗效,对72例患者作血小板抗体筛检及观察是否存在 感染、发热、脾肿大等非免疫因素。结果不同血液病种血小板输注 无效率有统计学差异;不同输注次数输注无效率有统计学差异;血 小板抗体阳性无效率增加;有非免疫因素时输注无效率增加。结论 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存在感染、发热等非免疫因素时会影响血小 板的输注疗效。 关键词:血液病;血小板抗体;输注无效; 血液系统常见疾病有白血病(A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再生障碍性贫血(AA)、恶性淋巴瘤(ML)、多发性骨髓 瘤(MM)等,血液病患者在其病程进展及频繁化疗过程中会反复出 现血小板下降。大量临床研究显示[1],出血已经成为血液病患者致 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血小板输注是血液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 的支持手段。然而,不少研究均表明[2],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会导 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本文笔者通过分析2015年1月—12月 72例血液病患者随机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探讨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现将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血液科血液病患者72例, 输注随机单采血小板311次。其中31例患者多次入院,多次输注血 小板,最多一人输注单采血小板达34次。其中AL32例,MDS13例,

AA5例,ITP12例,ML4例,MM2例,其他4例。男性30例,女性 42例,年龄13—82岁。 1.2试剂与方法 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作血小板抗体筛检,试剂盒由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SOP操作。 1.3血小板来源及输注方法 单采血小板由盐城市中心血站提供,每袋含血小板≥2。5×10。ABO、Rh(D)同型随机输注。 1.4血小板输注指征及疗效评价 血小板计数<20×10/L,输注后24h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作为血小板输注疗效的评价标准。CCI=绝对增加数×体表面积(㎡)/输入血小板总数[3]。一般认为,患者至少连续2次输注足量随机ABO同型血小板后,没有达到适合的CCI值,可判定为PTR,输注后24hCCI<4。5为输注无效。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用 χ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疾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情况 72例患者311次输注血小板,总的输注无效率为52。4%,其中ITP输注无效率最高(71。4%),其次为AL(56。7%),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不同疾病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情况 2.2不同输血次数、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非免疫性因素与输注无 效率之间的情况

北京协和医学院输血医学专业考研复试面试问题整理附面试技巧自我介绍

北京协和医学院考研复试 输血医学专业面试问题整理 含通用面试问题、专业类面试问题、英文提问的面试问题,附面试技巧自我介绍一、通用面试问题 1. 请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 2. 你为什么选择了北京协和医学院? 3. 你对报考的输血医学专业有什么了解和认识? 4. 在你的本科学习期间,你非常感兴趣的课程是什么? 5. 你有什么样的学术研究经历或者论文发表经验? 6. 你对未来在输血医学领域的发展有什么规划和期望? 7. 在你的人生中,有没有什么重要的经历或事件对你产生了影响? 8. 在团队中,你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贡献? 9. 你在遇到困难或挑战时,通常会如何应对? 10. 你认为自己非常大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什么? 二、专业类面试问题 1. 输血医学涉及到多种不同的方面,你对其中的哪一部分特别感兴趣?为什么? 2. 请谈谈你在输血医学领域中遇到过的非常具挑战性的问题是什么,以及你是如何解决的。 3. 在输血过程中,如何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你如何理解输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联与互动? 5. 输血医学涉及到很多伦理问题,你如何看待这些伦理问题,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处理这些问题? 6. 请谈谈你对于新技术如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在输血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7. 输血医学领域的发展非常快,你如何保持对这个领域的非常新发展有及时的了解和学习? 8. 在你的理解中,输血医学对于整个医疗体系的作用是什么? 9. 你认为在输血医学领域中,有哪些尚未解决或者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

10. 在你的本科或者研究生阶段,你是否有过相关的科研或者实践经验,能否分享一下你的经历和感受? 三、英文提问的面试问题 1. Please introduce yourself in English. 2. What is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field of Transfusion Medicine? 3. What are your reasons for choosing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for your postgraduate studies? 4. Can you talk about your research experience in the field of Transfusion Medicine? 5. What are your future career plans in the field of Transfusion Medicine? 考研复试面试自我介绍范文 1、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我要感谢老师们给予我这次复试的机会,让我有机会向您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潜力。 2、个人简介 我叫职场密码AI智能简历,今年22岁,来自XX省的一个小城市。我在本科期间就读于XX大学XX专业,通过四年的学习,我对专业知识有了扎实的基础。在大学期间,我曾获得过XX奖学金、XX比赛一等奖等荣誉,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深造的决心。 3、学业相关经历 我对学术的兴趣目标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在大学期间,我积极参与学术研究,曾参与过XX项目,负责XXX部分的研究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研究能力,还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此外,我还曾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这让我对自己的研究能力更有信心。 4、学术期望 对于所选择的专业,我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我认为这个专业与我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非常契合,因此我希望能够进入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学校的选择,我希望能够在一个学术氛围浓厚、师资力量雄厚的学府里学习。我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个人特质

医院检验科组织和管理

医院检验科组织和管理 1 概述 本检验科是为医院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室、临床输血学、临床细胞学等检验的实验室。为保证实验室质量方针和目标的有效贯彻,根据工作需要,设置了相应的岗位,明确了人员职责范围,规定了各级岗位人员的职责、相互关系,并授予相应的权力,配备了相应的管理资源,保证本检验科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其业务活动的独立性、公正性。 2 职责 组织机构的设置由检验科主任提出,上报院部批准。检验科主任负责职能的分配和资源的配置,任命关键岗位的人员,指定关键管理岗位的代理人。 3 要求 3.1 法律地位 检验科是经xx人民医院授权独立开展检验工作的机构. 3.2 组织机构 a. 组织原则:保证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其判断的独立性和诚实性,并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b. 机构设置:本检验科根据检验工作的需要及人员配置情况,内设11个工作部门,其中包括综合管理组、临检组、生化组、免疫组、微生物组、临床血液组、临床体液组、PCR组、皮肤性病组、标本组、血库组,检验科管理层设置了检验科主任、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内部组织机构见附件1《内部组织结构图》。 c.岗位设置:检验科设以下岗位。 科主任、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综合管理组负责人、质量监督员、各专业组组长、检验人员、耗材管理员、仪器设备管理员、文控员、内审员、科教秘书。 3.3岗位设置和职责 (一)科主任 1、全面领导检验科业务、行政、人事、财务、后勤工作。 2、组织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与检验工作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 3、组织制定和实施本检验科质量方针和目标,批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及表格。 4、组织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实施并监控检验科的服务和质量改进标准,实施每年的

临床输血学检验 重点整理

血型:一般指是指红细胞上的抗原结构。 但广义的血型是血液成分遗传多态性,是人体各种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组织细胞)和各种体液成分抗原性差异。 血型系统:由若干个相应关联的抗原抗体组成的血型体系,称为~。 书上则是由单个基因座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 血型集合:若血型抗原在生化特性、血清学、遗传特性上有关系,但不符合血型系统的标准,则将其归类为血型集合。 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1、高度特异性:最主要的特点,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相结合,两者的结合要求在空间构型、化学成分上相匹配(抗原决定簇AD与抗体Ig分子的超变区相互适应) 2、可逆性:抗原抗体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离,解离后其生物学活性不变,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可逆性。影响抗原抗体复合物生成与解离的因素有抗体亲和力、环境因素(包括pH、温度、孵育时间、反应介质离子强度、抗原抗体比例等) 3、比例性:抗原抗体反应表现出可见的结果,需要适当的浓度与比例。抗原一般是多价的,IgG类抗体为二价,IgM类抗体是五~十价的。若二者比例适当,抗原抗体结合最充分,能够相互交叉聚集形成网格状复合体,反应快而结果明显,称为等价带。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4、阶段性:抗原抗体反应分为两个阶段:致敏阶段(抗体与红细胞表面AD特异性结合,可激活补体)、凝集阶段(致敏的红细胞相互连接)。 ABO血型的遗传及抗原分子结构 ABO血型抗原基因直接编码特异性糖基转移酶(不编码ABH抗原),进而由这些酶合成寡糖性质ABO抗原。 ABO血型基因位于人类9号(9q34.2)染色体,基因编码区有7个外显子,A和B型cDNA 有7个核苷酸不同,导致糖基转移酶多肽链上4个氨基酸不同,其中第266位和268位2个氨基酸确定A或B型特异性; O型和A型cDNA核苷酸序列基本一致,区别是O型cDNA在261位有1个核苷酸(G)缺失,引起读框移位提前形成1个终止密码,肽链合成在117位氨基酸终止,产生1条短肽链(没有功能)。 ①A基因编码产生N-乙酰基半乳糖胺转移酶,A抗原是N-乙酰基半乳糖;②B基因编码产生D-半乳糖糖基转移酶,B抗原是D-半乳糖;③H基因编码产生L-岩藻糖糖基转移酶,O 型为H抗原,即L-岩藻糖,④H抗原(血型基因位于19q13.3)是A和B抗原的前体。 按照孟德尔的分离与自由组合遗传规律,子代可产生AA、AO、BB、BO、AB及OO等6种基因型,但用抗A和抗B血清,则只能检测出A、B、AB和O型4种表现型。 ABO定型实验: 1、正定型:用抗-A及抗-B试剂与被检测细胞反应,检测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A抗原和(或)B抗原,称为~。 2、反定型:用标准A细胞及B细胞与被检血清反应,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抗体(凝集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