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型银行发展战略文献综述

中小型银行发展战略文献综述

中小型银行发展战略文献综述
中小型银行发展战略文献综述

中小型银行发展战略文献综述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在精简机构、调整网点、化解不良资产、加强市场拓展、培育和引进人才等方面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大的改革动作。而中小商业银行的兴起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更是凭借其历史包袱较轻,体制、机制较为灵活的优势,在各个方面加快了现代商业银行的建设步伐,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打破了商业银行由国有商业银行一统天下的传统格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一支富有活力的生力军,但其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历史原因造成的不良资产的堆积、资金规模不大、吸收存款能力有限;金融产品缺乏特色、业务比较单一、经营范围较为狭窄、金融服务的对象还没完全贴近中小企业和居民个人等等,这些不利因素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将来的发展。要突破这些阻碍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障碍,首先就是要明确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

二、文献综述

(一)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加入WTO后金融业五年保护期的结束。国外银行全面进入我国银行

业的时代已经开始,当然国内大型银行也有更多更好的机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银行业进入了全球化竞争时代。城市中小银行由于经营地域受限、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资本充足率不高、技术力量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等各种制约因素,综合竞争能力往往较差,正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巨大压力。因此,城市中小银行如何扩大资产规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与抗风险能力已是当务之急。本文以温州中小银行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中外以及温州中小银行的发展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详细分析了温州中小银行的竞争环境,运用骆驼(CAMELS)评级法对温州中小银行与其他类型银行的竞争力进行比较,进而就温州中小银行应如何结合自身的资源及优劣势,实现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务实的策略与建议。得出如下结论,即温州中小银行的发展战略:一是要找准的市场定位;二是在做好区域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实力,逐步实现跨区域经营:三是实施差异化经营。最后提出达成以上战略的具体措施,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资金补充机制;建立持续创新的能力与机制;建立激励有效的人力资源考核机制

(二)过去十年,是我国商业银行快速成长时期。国有大型银行通过背水一战的改革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迅速提升了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中小银行同样毫不逊色。它们通过整合、跨域、更名、上市等战略,进行了结构性重整,化蛹为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这些变革并非轻而易举。我国许多中小银行是在城乡信用社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它们曾经是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资本结构脆弱,不良资产高企,服务能力弱小,风险案件频发。在成为商业银行之后,普遍抱有强烈的愿望,期望共享我国经济高速成长的机遇,拓展发展空间,增强抗风险能力。

中小银行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在短时期得以提升,根本上讲得益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得益于更加包容的金融管理政策,得益于金融基础设施的改善,得益于一批不断成长的银行家。这些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实行了更为市场化、更加包容的金融发展政策,不断改善金融发展环境,为银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小银行面临新的转型,是追求外延

式还是集约式发展,是追求规模扩张还是安分守小,是追求同质化还是差异化?

同一问题也许很难有统一答案,但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每一步改革都或多或少存在争议。这些年来,围绕地方性银行是否应当跨区域经营问题,中小银行的合并重组问题,以及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问题,都曾有过争论。但从中小银行这些年的表现看,适度跨区域经营和兼并重组有利于增强银行体系的活力,有利于改善金融服务水平,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在中小银行发展战略问题上,仍应继续坚持包容开放的监管政策。监管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稳健有序的金融体系,体现差异性和多样化是题中应有之义。我国仍处于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地区、所有制、银行间都存在很大差异。指望用一种模式代替所有管理是不科学的。银行朝什么方向发展,既不能唯成分论,不能简单地画地为牢;也不能拔苗助长。应当看其是否符合审慎管理的要求,是否满足监管标准,是否适应多层次金融服务的需要,是否符合对内对外开放一致性的要求。我们应当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为中小银行营造足够的市场空间,在发展和竞争中体现差异性。

倡导差异性发展,一个重要方面是引导中小银行遵循发展规律,正确看待大与小的关系,不能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张,一味朝外延性的同质化方向发展。长期以来,“大而不倒”的理念根深蒂固。但事实表明,大并不意味着强,不意味着稳,历史上轰然倒下的大型金融机构并不鲜见。小也不意味着弱,小而强、小而精同样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要看到,银行业是特殊产业,须有效防范风险,以保护存款人、投资人利益,即使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也不会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这几年,一些银行过于注重规模扩张和区域扩张,而相应的管理没有跟上,引发了一些案件和风险,值得深思与警惕。

三、总结

应当认识到,我国商业银行总体上仍比较粗放,同质化现象相当突出:发展战略趋同,资产负债结构趋同,盈利模式趋同。这固然与整个金融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有关,但也与商业银行自身的指导思想偏差、改革创新不够有关。面对这种情况,中小银行应当在服务和品牌塑造上下工夫,追求更有内涵更有质量的发展。这些年来,一些中小银行在经营管理制度上不断创新,创造了不少特色服务和品牌,既满足了小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今后几年是中小银行转型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加快和金融改革的深化,中小银行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小银行应积极适应经济结构和市场的变化,深化自身改革,完善公司治理,转变发展方式,始终把稳健经营作为重要战略,始终把品牌与服务作为核心竞争力,始终把强化对中小企业服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追求差异化和集约化,在不断创新中稳步发展。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研究外文文献翻译

毕设附件外文文献翻译 来源出处:WO Omonge.The study on green credit of commercial banks[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 Development, 2015, 13(2): 119-134. 原文 The study on green credit of commercial banks WO Omonge Abstract Green credit is the commercial Banks and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country's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y and industrial policy, new projects of energy intensive high polluting enterprises investment loans and working capital limit and punitive interest rates;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of pollution treatment facilities, engaged in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ew energy, engaged in production and green manufacturing as well as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ircular economy of enterprises or institutions to provide loans to support and preferential interest rates low means of monetary policy. Green credit is an important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finance; it is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financial concept. Keywords: green credit; the equator principles; green strategy; commercial Banks 1 Introduction Green credit emphasize the way of a kind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hope that through the financial sector to guide the flow of funds, consciously encourage society to redu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tect the ecological balance and saving natural resources, avoid blind pursue quantitative expansion, is heavily dependent on resources and th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form scientific and harmonious in the whole socie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chanism. From the sixties and seventies of the last century began, with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economy high speed developmen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utstanding, become a serious social problem. The bi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set standards for admittance into the project

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A)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银行业自身的快速发展以及业务量的增加,信用风险问题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逐渐暴漏出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银行业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以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多,使得银行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本文主要从银行信用风险的定义、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和银行信用风险量化几个方面对当前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最后对国内外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文献做出了总结。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一、关于银行信用风险定义的研究 1.风险的定义 风险(Risk)最早起源于拉丁美洲人的日常生活用语“Resum”,原意是“因航海或海上活动,其可能伴随而来的各种无法预测的危险或风险”。而《辞海》中将风险定义为“人们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遭遇能导致人身伤亡、财产受损及其他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他不测事件的可能性”。在我国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中,提出“风险通常是指由于当事者主观上不能控制的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实际结果与当事者的事先估计有较大的背离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2.银行信用风险的定义 亨利〃范〃格罗(2005)将信用风险定义为债务人或金融工具的发行者不能根据信贷协定的约定条款支付利息或本金的可能性,是银行业固有的风险。闰晓莉、徐建中(2007)认为信用风险狭义上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还本付息协议,致使银行金融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即它实际上是一种违约风险。广义上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的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一种可能性。 二、关于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1.银行进行内部评级必要性的研究

洋河股份投资价值分析文献综述

洋河股份投资价值分析文献综述 前言 随着证券市场规模不断壮大与规范、市场创新不断深化、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不断完善、机构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WTO的加入和QFII的引入使得中国证券市场正在加速与国际接轨,投机思维的生存空间已被大大缩水,价值投资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理念。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已经成为大众所关心的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分析评价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已成为当前理论与实践的重要问题。 投资价值是一种资产投资理论,它是非强调投资对象的投资价值,其精髓在于如何寻找及评估价值,投资价值者的原则是市场价格远低于股票内在价格,通过对股票价格的定位分析,选择被市场低估的股票,并应用投资技巧对其进行操作,从而达到最大的盈利目的。 一.白酒类市场宏观分析 夏芳在《茅台进入下降通道高端白酒市场或生变数》一文中讲述茅台的涨价和降价这一事实,通过记者采访白酒专家铁犁和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的回答作为开题,展开对白酒降价原因的分析,专家们认为茅台的降价是因为价格过度飞涨,导致不少经销商大量囤货,价格下降时对囤货的消化:另外,限制“三公”消费也是价格下降的主因,去年11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开了《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规定,机关事务工作应当遵循保障公务、厉行节约、务实高效、公开透明的原则。 《顺应消费者心理需求:白酒企业追求“伪时尚”?》,郭佑辰在文章中认为“无酒不成席”已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饮酒习惯,它所指的是餐桌上要有酒,而且越是重要、正式的场合越是不能离开酒,尤其是白酒。从市场发展来看,白酒这个特殊的产物,不仅能给消费者带来地位、层次、品位、圈子等特征的价值联想,还能出色地满足消费者的使用价值。对白酒选择特点为:对白酒有选择差异大,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消费者因为消费心理差异之大,选择白酒品牌往往差异很大,且消费者众口难调,优质及低劣的白酒在市场上会同时存在;伪时尚趋势明显,目前的中高端白酒消费,基本以商务、政务宴请为主,而宴请方主要是满足对方或自己的某种心理欲望。白酒品牌的选择不仅能体现主人身份、地位、经济实力,而且还能折射出主人的生活品位及个性性格等特征,“时尚”开始成为一些消费者心理诉求的重要要素,但白酒,自古以来和时尚都相距甚远。 田聪和王建强的《我国白酒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一文中认为,白酒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白酒已经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刚性需求很大。现状分析:在1996 年,我国白酒产量达到了历史顶峰值801.3 万吨,至2004年一直处于衰退状态,从2004年开始,,我国白酒行业一路稳步回升,产量逐年增长,幅度逐步递增。另外,由于白酒是一个粮食消耗性产业,与国家倡导的环境保护政策不太吻合,国家可能会在产业政策上对白酒行业进行结构性限制与整合,重新进行资源配置,鼓励大中型白酒企业发展,这对大多数中小白酒企业将会很不乐观。一.白酒产量波动原因分析: 首先是国家政策的调整, 其次是替代产品的发展。二.白酒行业竞争状况分析:(一)从“品牌战”到“品类战”,,我国白酒产品主要分为三类:首先是茅台、五粮液的第一集团。其次是以泸州老窖、洋河、郎酒等为代表的第二集团,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竞争相当激烈,各品牌都想从第二集团脱颖而出,成为继茅台、五粮液之后的第三品牌。(二)其他酒类对白酒的冲击,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转变,酒类消费也越来越多元化,取消关税壁垒,洋酒大量进入,国内的啤酒、保健酒、黄酒、加上国际葡萄酒等都给白酒行业的扩张带来了压力,不断蚕食着白酒的市场份额。三、白酒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高端白酒市场继续垄断,2010 年五粮液、茅台、泸州老窖的销售额整个白酒行业销售额的百分分别为39%、37%、7%;中高档酒竞争加剧,低档酒销量减少,调查显示,有32.5%的消费者择20- 40 元的白酒,38.7%的消费者

文献综述(参考)

文献综述 1概述 1.1概念的解释 1.1.1饭店营销理论 饭店营销指饭店的经营活动,即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指导下,识别目前未满足的需要和欲望,估量和确定需要量的大小、选择和决定饭店能最好地为它服务的目标市场,并且决定适当的产品、服务和计划,以便为目标市场服务的一种经营活动。 1.1.2微信与5R营销理论 20世纪末,美国西北大学唐·舒尔茨教授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他指出:对于营销部门而言,最大的挑战是更多的去理解客户和潜在客户的需求,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营销部门必须从原有的4P理论转移到5R理论。那么放眼目前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微信大热的前景之下,微信作为营销利器、最天然的CRM管理器,自然也可以适用于5R理论,即第一个R是Relevance(关联),指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企业能生产或者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第二个R是Receptivity(感受),指客户什么时候想买或什么时候从生产厂商那里认知产品;第三个R是Responsive(反应),指当客户产生需求时,企业如何去应对需求;第四个R是Recognition(回报),指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和美誉度;第五个R是Relationship(关系),指买方和卖方之间的长期互相促进的所有的活动。 1.2研究问题的焦点 崔俊涛和栾坤在《饭店网络营销初探》一文中阐述了饭店网络营销所具备的优势、影响饭店网络营销的因素以及如何发展饭店网络营销。网络营销将工业时代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营销改进为小群体甚至是个体营销。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江浩从饭店预订业务角度也强调了网络营销的重要性。王国秀认为互联网是现代酒店营销的理想工具。酒店产品通过互联网直接与消费者个体进行双向沟通,充分体现现代酒店的个性化需求的定制营销和“一对一”营销,使顾客获得最佳满意度。 因此本文研究的问题焦点就是基于微信营销渠道的基础上,设计酒店的营销推广方案,从硬件、软件以及顾客感受的三方面,将单一化的扁平的微信广告式的推销,变成一种全方位的酒店顾客关怀式的生活工作服务平台,将酒店的产品、文化、知识、关怀等潜移默化的渗入到每一个微信终端的顾客或者潜在顾客的生活中。 2正文 2.1饭店营销理论与观点的归纳 1、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的4P理论 美国营销专家杰罗姆·麦卡锡教授提出“4P”策略组合:企业的营销就是以适当的产品(product)、适当的价格(price)、适当的渠道(place)、适当的促销(promotion)将产品和服务投放到特定的市场的行为以满足顾客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条件的变化,1986年科特勒增加了政治(politics)和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提出了6P理论,之后他又在我国的演讲中提出了10P理论,增加了探查(probing)、分割(partioning)、优先(prioritizing)、和定位(positioning) 2、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的4C理论 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4C理论,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明确提出企业应多研究顾客的需求和欲望,多研究顾客愿意为其付出代价,多研究如何让顾客购买更便利,多研究如何与消费者更好的进行有效的沟通。 3、以建立顾客忠诚为目标的4R理论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金融学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 一、商业银行竞争力 世界上较早从事竞争力研究的是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y Forum , 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IMD)。WEF和IIMD是从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研究竞争力的, 并于 20世纪 80年代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国家国际竞争力评估体系。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国内学者在学习借鉴国外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 对企业竞争力也展开了系统研究。其中以金碚(2003)的成果较有代表性。金碚指出: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而理论界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还未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对其研究的学者们各存己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 焦瑾璞(2001)指出,银行竞争力是银行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 朱新国和唐正科(2002)提出商业银行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及银行家合理的运用银行内外资源,进行个性化、差异化市场营销,提供市场和客户所需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赢得市场和客户,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的能力。 张新宇(2004)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是其充分利用包括外部环境在内的各种资源,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的综合竞争能力。 对于商业银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彭晓寒(2005)认为:(1)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业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的重要性。其对企业发展、国家财政收入、我国对外贸易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2)我国金融业的自身改革与发展方向决定了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的必要性。(3)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形势决定了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的紧迫性。 二、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 1.国内外对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现状 目前,国际上对商业竞争力的评测主要有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设计的评价指标及其评测、标准普尔评价方法、《银行家》等杂志的银行排名。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文献综述及外文文献资料

本份文档包含:关于该选题的外文文献、文献综述 一、外文文献 文献信息 标题: Empirical Evidence of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ing in the Nigerian Banking Industry 作者: Ikpefan, Ochei Ailemen 期刊名称: Journal of Applied Finance and Banking;第4卷;第1期;页码:103-123. 年份: 2014 Empirical Evidence of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ing in the Nigerian Banking Industry Abstract The need for marketing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annot be over emphasized because it is a vital arm of any sector. Competition within and outside the shores of the country brought about by globalization and an improvement in customer awareness have made banks to use marketing as an important tool to increase returns, improve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Nigerian banking system and compete efficiently. This study set out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marketing of financial services in the Nigerian banking industry with specific focus on deposit money banks. The method used in testing the hypotheses is the T-test method. One hundred and twenty (12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o selected deposit banks and One hundred and one (101) was retrieved. The hypotheses tested found that marketing of bank's products and services has improved the efficiency of deposit money banks banking system and created satisfied bank customer. We recommend that all the units of the bank should be involved in marketing while banks should continue to make their customers feel important and have well equipped and experienced staff personnel in customer services unit to be able to provide solutions to customer's complaints and challenges. Keywords: Deposit money banks, Marketing Financial Services and product 1 Introduction The Nigerian economy can be termed to be a seller's market because the problem in Nigeria is producing not selling because anything can be sold, so therefore the need for marketing of bank's services. The need for marketing is necessary because of competition, ,the need to mop up the excess liquidity in the economy and to attract customers so as to sell loans to them and buy deposits from them. As the economy develops and expands around the world, Nigeria is not excluded because there are fresh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threats that will give no chance for any arm chair banker or any banker who is not sound in marketing orientation. But on the other hand, it will favor the advanced banker who is dynamic in his skills, frequently evaluating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assessing his competitors, evaluating the threats and opportunities to his business and identifying new customers in the sector. Looking at a brief history of marketing in Nigerian banking, the origin shows how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have influenced the marketing of

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b17523400.html, 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文献综述 作者:余峰 来源:《大经贸》2016年第05期 【摘要】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信用风险问题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日益突出。本文主要从银行信用风险的定义、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和现代银行信用风险量化研究几个方面对当前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最后对国内外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文献做出了总结。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文献综述 一、银行信用风险的定义 信用风险(CreditRisk)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很多学者分别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定义信用风险。他们认为,狭义的信用风险一般是指信贷风险,而广义的则是指因债务人的违约而引发的一系列风险,其中包括在资产业务中因债务人没有及时偿还所借贷款而导致资产质量变换,负债业务中客户大规模提前支取导致挤兑从而加剧支付的难度等。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金融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三大类。麦肯锡通过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的风险60%来自信用风险,其余40%来自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前银 监会主席刘明康也认为,信用风险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也是最大的风险之一。 二、传统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商业银行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有信贷决策的“6C”模型和信用评分模型等。“6C”模型是指由有关专家根据借款人的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经营环境(condition)、事业的连续性(continuity)等六个因素评定其信用程度和综合还款能力,决定是否最终发放贷款。运用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专家用在“6C”上的权重有可能以借款人的不同而变化,专家难以确定共同要遵循的标准,造成评估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一致性。 而信用评分模型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指标进行加权计算,对借款企业实施信用评分,并将总分与临界值进行比较,低于该值的企业被归入不发放贷款的企业行列。信用评分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爱德华·阿尔特曼(Altman)1968年对美国破产和非破产生产企业进行观察,采用了22个财务比率经过数理统计筛选建立的著名的5变量Z-score模型和在此基础上改进的“Zeta”判别分析模型。将Z值的大小同衡量标准相比,可以区分破产公司和非破产公司。

企业盈利能力的文献综述

有关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文献综述 摘要 获取利润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也是投资者投资的基本目的。获利能力的大小显示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成败和企业未来前景的好坏。企业必须能够获利才有存在的价值,建立企业的目的是赢利,增加盈利是最具综合能力的目标。作为投资人,主要关注的是企业投资的回报率。而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关心的是企业股息、红利的发放问题,对于拥有企业控制权的投资者,则会更多地考虑如何增强企业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追求长期利益的持续、稳定增长。这就需要对企业进行盈利分析。本文献综述主要归纳有关论述企业的盈利状况和盈利能力分析的文献资料。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盈利能力、 一、盈利能力分析的涵义综述 南开大学出版社,崔也光在2005年的《财务报表分析》中对盈利能力分析的。内涵有阐述。他说,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利用各种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本钱能力及规避风险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结果的具体表现,企业经营的好坏都会通过盈利能力表现出来。 陈红权在《企业偿债与盈利能力的分析评价》说:“盈利能力,也称为获利能力,它是指企业获得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分析应包括盈利水平及盈利的稳定、持久性两方面内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人们往往重视企业获得利润的多少,而忽视企业盈利的稳定性、持久性的分析。实际上,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不能仅以企业利润总额的高低水平来衡量。虽然利润总额可以揭示企业当期的盈利总规模或总水平,但是它不能表明这一利润总额是怎样形成的,也不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否按照现在的水平维持或按照一定的速度增长下去,即无法揭示这一盈利的内在品质。所以,对盈利能力的分析不仅要进行总量的分析,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盈利结构的分析,把握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黄明、郭大伟在《浅谈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说,盈利能力通常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赚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大小是—个相对的概念,即利润相对于一定的资源投入、一定的收入而言。利润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利润率越低,盈利能力越差。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最终可通过企业的盈利能力来反映。无论是企业的经理人员、债权人,还是股东(投资人)都非常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并重视对利润率及其变动趋势的分析与预测。 二、有关盈利能力分析对象的综述 (一)洪国赐、卢联生著《财务报表分析》中对盈利分析对象有全面的阐述:1.毛利率是销售毛利与销售收入的比率,它反映企业经营的获利能力。

市场营销策略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和层次也相应提高。 消费者的消费不再满足于基本的、标准的、大众化的需求,而是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精细化。 传统的营销已不再适应市场的要求,如何实施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来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也亟待解决。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就市场营销战略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1 市场营销战略的演变与发展在人类已跨人21世纪的今天,由于信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消费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现代市场行情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任何企业要想成功进入、占领、巩固和扩展市场,采用正确的市场营销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被营销理论界广为接受的4Ps理论是由美国学者杰罗姆·麦卡锡提出的,4Ps市场营销战略能从复杂的营销变数中找到最为重要的因素,并从单纯的因素上升为一组策略,从而更好地适应日益复杂的营销环境1。 随着市场营销战略理论研究发展,出现6Ps、10Ps、11Ps策略都是4Ps市场营销战略的扩展,其核心仍是4Ps。 40多年来,每位营销经理在策划市场营销战略活动时,都基本从4Ps理论出发考虑问题2,1990年美国学者劳特朋首次提出了用4Cs取代传统4Ps,为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相比而言,4Cs更注重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与市场导向的4Ps相比,4Cs在理念上有了很大进步与发展。

但从企业和市场发展趋势看,4Cs抑制了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舒尔茨提出的4Rs阐述了一个全新的市场营销战略的4个新要素4。 战略意味着企业未来的经营行动。 它的制定必须与企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它既要同企业内外部环境相协调,又要同企业资源相匹配,因此战略具有以下特征5:全局性、未来性、系统性、竞争性、相对稳定性。 市场营销战略是指企业借以实现市场营销目标的市场营销逻辑,它是在已经确定的业务经营范围之内,由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按照企业战略中已经规定的任务目标,增长策略和产品投资组合的特点,从外部环境中去分析和评价各种资源状况,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制定出各种产品的市场营销战略。 企业的总体战略与市场营销战略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密不可分。 前者是企业全局性的战略,后者是局部性的;前者是企业级的,后者是职能级的;前者领导后者,后者服从于前者,后者是前者实现的最直接的表现方面。 市场营销战略方案可以分为业务单位、产品、市场三个层次,通过具体市场营销机会和详细的计划来支持企业的总体战略6。 战略学家安索夫最早提出了基于产品市场的企业战略模式,它足以说明市场营销战略的职能作用是极为重要和突出的。

外文文献翻译

估计技术和规模的希腊商业银行效率:信用风险、资产负债表的活动和 国际业务的影响1 1.介绍 希腊银行业经历了近几年重大的结构调整。重要的结构性、政策和环境的变化经常强调的学者和从业人员有欧盟单一市场的建立,欧元的介绍,国际化的竞争、利率自由化、放松管制和最近的兼并和收购浪潮。 希腊的银行业也经历了相当大的改善,通信和计算技术,因为银行有扩张和现代化其分销网络,其中除了传统的分支机构和自动取款机,现在包括网上银行等替代分销渠道。作为希腊银行(2004 年)的年度报告的重点,希腊银行亦在升级其信用风险测量与管理系统,通过引入信用评分和概率默认模型近年来采取的主要步骤。此外,他们扩展他们的产品/服务组合,包括保险、经纪业务和资产管理等活动,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资产负债表操作和非利息收入。 最后,专注于巴尔干地区(如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的更广泛市场的全球化增加的趋势已添加到希腊银行在塞浦路斯和美国以前有限的国际活动。在国外经营的子公司的业绩预计将有父的银行,从而对未来的决定为进一步国际化的尝试对性能的影响。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重新效率的希腊银行部门,同时考虑到几个以上讨论的问题进行调查。我们因此区分我们的论文从以前的希腊银行产业重点并在几个方面,下面讨论添加的见解。 首先,我们第一次对效率的希腊银行的信用风险的影响通过检查其中包括贷款损失准备金作为附加输入Charnes et al.(1990 年)、德雷克(2001 年)、德雷克和大厅(2003 年),和德雷克等人(2006 年)。作为美斯特(1996) 点出"除非质量和风险控制的一个人也许会很容易误判一家银行的水平的低效;例如精打细算的银行信用评价或生产过高风险的贷款可能会被贴上标签一样高效,当相比银行花资源,以确保它们的贷款有较高的质量"(p.1026)。我们估计效率的银行和无此输入调整为不同的信用风险水平和对效率的影响。 第二,以往的研究中,希腊银行业,我们考虑资产负债表活动期间估计的效率得分。几个最近的研究审查效率的DEA 或随机前沿技术的银行,承认银行在非传统的活动中更多地参与,包括任何非利息(即费)收入(e.g. Lang和Welzel,1998年;德雷克,2001 年;托尔托萨Ausina,2003年)或资产负债表项目(例如阿尔通巴什等人,2001 年;阿尔通巴什和查克,2001年;架和Hassan,2003a、b ;Bos 和Colari,2005 年;饶, 1原文出处及作者:巴斯大学管理学院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作者Fotios Pasiouras

关于电话营销模式的文献综述

关于电话营销模式的文献综述 一﹑前言 网络招聘正成为互联网上最成功的商业应用之一。在国内市场上来看,经历了近10年的市场培育和近两三年来的快速成长,网络招聘已经代替传统招聘成为最主流的求职方式。由于网络招聘行业进入门槛低,成本低廉,利润可观,新的人才网不断消现,而同行业公司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张,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人才网站数量已经突破2000家,页面点击率达40亿人次以上。而伴随随着Web2.0和垂直搜索网站的相继进入,一线招聘网站的上市融资加速,网络招聘市场的争夺也异常激烈起来,尤其是在中高端市场,一场大战已不可避免。 在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由于城市规模扩大、交通阻塞等原因,登门拜访式的营销效率越来越低,而成本却不断上升。作为直复营销的一种方式,一种营销手段,电话营销能使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内,快速地将信息传递给目标客户,及时抢占目标市场。在激烈的网络招聘市场竞争中,电话营销作为一种能够帮助网络企业获取更多客户的营销模式,正在越来越多地为众多企业所采用。 二、国外研究现状 时昆和周仁在《电话营销在我国咨询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写道:电话营销很早就在美国得以发展,近代逐渐发展到日本、台湾、印度、新加坡等亚洲地区。真正的电话营销诞生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免费电话的开通。此时只是消费者通过免费电话询问有关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并决定是否购买。近代逐渐发展到日本、台湾、印度、新加坡等亚洲地区。在70年代,电话已经被广泛使用,在欧美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并且已经成为商业社会中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和专业知识。现在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商业科学。过去20年,电话营销在美国得到长足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商家认为这一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到达顾客的机率,并可以同顾客互动接触。 与电话营销相关的词汇很多,直接销售(Direct Marketing)、数据库营销(Database Marketing)、一对一营销(One to one Marketing)、呼叫中心(Call Center)、客户服务中心(Custom Service Center)等等都是其涵盖的内容。这些技术侧重的方面各有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即充分利用当今先进的通信计算机技术,为企业创造商机,增加收益。 目前关于电话营销的定义有很多,海内外的不同的定义反映了人们对电话营销这一销售模式理解的倾向性,也反映了对电话营销重要性认识的深化。在美国,

商业银行论文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 [1]陈晓莉,杨杨.汇率变动对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影响[J].金融 论坛,xx,(11):22-28 [2]陈建斌,龙翠红.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错配研究[J].当代经济 管理,xx,(5):99-104 [3]刘少波,贺庆春.货币错配下的央行行为选择:一个多重均 衡模型[J].财经研究,xx,(6):4-13 [4]陈建波.中国货币错配的非对称性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xx,(8):19-21 [5]葛艳丽,刘颖.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金融 经济,xx,(6):39-40 [6]贺庆春,宋健.货币错配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绎济研究,xx,(2):127-136 [7]陈守东,谷家奎.我国境内银行货币错配比较研究--基于人 民币汇率变化不确定性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xx,(9):1-11 [8]乔海曙,李远航.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货币错配影响因素研 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xx,(11):16-22 [9]谭本艳,周先平.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徵观效应--基于制造业 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分析[J].财贸研究 [10]陈晓莉.本币升值冲击与银行业危机:一个基于不对称信息的分析框架[J].世界经济,xx,(7):36-95

[11]陈文玲.论实物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从崭新的视角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J].管理世界(月刊),1998,(6):33-42 [12]陈守东,谷家奎.中国货币错配程度综合度量及影响因素实证检验[J].制度经济学研究,xx,C1):48-71 [13]唐伟霞,朱超.货币错配与净值损失:银行部门的经验证据[J].上海金融,xx,(8):40-45 参考文献二 [1]谷冰茹、刘春:《企业或有负债的分析与建议》,《中国市场》,xx年01期。 [2]连平:《21世纪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国金融出版社,xx年版。 [3]伍德里奇:《横截面与面板数据的经济计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年版。 [4]艾迪。凯德:《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xx年版。 [5]朱巧:《多元化经营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xx年。 [6]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xx年版。 [7]高铁梅:《经典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xx年版。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外文及翻译

外文文献翻译 Commercial Bank Risk Management : An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外文文献: Commercial Bank Risk Management: An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Abstract Throughout the past year, on-site visits to financial service firms were conducted to review and evaluate their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systems. The commercial banking analysis covered a number of North American super-regionals and quasi±money-center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several firms outside the U.S.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covered both the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results of this investigation. It reports the state of risk management techniques in the industry. It reports the standard of practice and evaluates how and why it is conducted in the particular way chosen. In addition, critiques are offered where appropriate. We discuss the problems which the industry finds most difficult to address,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methodology used to analyze risk, and the elements that are missing in the current procedures of risk management. 1. Introduction The past decade has seen dramatic losses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Firms that had been performing well suddenly announced large losses due to credit exposures that turned sour, interest rate positions taken, or derivative exposures that may or may not have been assumed to hedge balance sheet risk. In response to this, commercial banks have almost universally embarked upon an upgrading of their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s. Coincidental to this activity, and in part because of our recognition of the industry's vulnerability to financial risk, the Whart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enter,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Sloan Foundation, has been involved in an analysis o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processes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Through the past academic year, on-site visits were conducted to review and evaluate the risk management systems and the process of risk evaluation that is in place. In the banking sector, system evaluation was conducted covering many of North America's

网络营销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基于“电子菜箱”的农产品 网络营销运作分析 学生姓名马建召 专业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08-1班)学号200806040125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仝新顺(教授) 完成时间 2012年 6 月 1 日

基于“电子菜箱”的农产品 网络营销运作分析 1.国内研究现状 1.1网络营销理论研究现状 1.1.1主要的网络营销观念 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为媒体,以新的营销理念、方式、手段等实施营销活动,更有效的促成个人和组织交易活动的实现。如张雁白、黄泽华认为网络营销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一种崭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模式,是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的全部营销活动,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把钥匙,也是企业利用网络媒体来展开的各类市场营销活动,是传统市场营销在网络时代的延伸和发展。 山东大学的胡正明认为网络营销是指借助联机网络、电脑通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以新的方式和理念来实现目标的营销活动方式。网络营销的理论基础是整合营销、虚拟营销、软营销和直复营销。 河南师范大学部翔的网络营销理念基础主要有三个:整合营销、直复营销和软营销。整合营销体现了以顾客为出发,企业和顾客不断交流的特点;直复营销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市场营销体系;而软营销强调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时,必须尊重消费者的感受和体验,让消费者主动接受企业的营销活动。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杨延红认为网络营销是企业利用网络媒体来开展各类市场营销活动,是传统市场营销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和发展。 1.1.2网络营销的特点 张雁白,黄泽华等学者认为网络营销具有虚拟性、便利性、服务性、低成本性、速度快、互动性、国际性、时空无限性等。 王耀球、万晓认为网络营销有4个特点:具有极强的互动性,有助于企业实现全程营销目标;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费用;帮助企业增加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有效地服务于顾客,满足顾客的需要。 朱稼兴、段鹏等通过对中国网络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进行分析认为:网络营销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主动权在消费者),强调一对一个性化服务;极强的双向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