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胃炎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1 概念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2 临床表现

2. 1 症状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约半数有上腹部不适、饱胀、

隐痛、烧灼痛,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加重。亦常见食欲不振、嗳气、反酸、

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少数患者可伴有乏力及体重减轻等

全身症状。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者常有全身衰弱、疲惫,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

2. 2 体征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少数患者伴有舌炎、消瘦和贫血。

3 类型

3. 1 主要有浅表性( 非萎缩性) 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后者包括自身免疫性胃炎( A 型胃炎、胃萎缩) 和多灶萎缩性胃炎( B 型胃炎、胃窦萎缩) 。另有特

殊型胃炎如化学性、放射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细胞性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等所致之胃炎。

4 诊断标准

4. 1 内镜诊断

4. 1. 1 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 点状、片状和条状) 、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 斑) 黏膜水肿、出血等基本表现。

4. 1. 2 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 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基本表现,后者系伴增生性病变所致。

4. 1. 3 取材活检根据病变情况和需要,建议取2 ~ 5 块活检组织。

4. 2 病理组织学诊断

4. 2. 1 慢性胃炎病理活检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而不必

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和程度。

4. 2. 2 慢性胃炎有5 种组织学变化应分级,即Hp 感染、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 级。

4. 2. 3 异型增生( 上皮内瘤变) 为重要的胃癌癌前病变,可分为轻度和重度( 或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级。异型增生( dysplasia) 和上皮内瘤变(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 是同义词。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早期胃癌和重度异型增生。

4. 3 病因诊断

Hp 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应作为病因诊断的常规检测。萎缩性胃体炎可由Hp 感染或自身免疫所致。疑似自身免疫所致的萎缩性胃体炎应检测血清胃泌素、维生素B12 水平和相关自身抗体( 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 等。

诊断内容包括胃炎类型、分布范围( 胃窦、胃体和全胃) ,是否伴糜烂或胆汁反流,对病因也应尽可能描述。例如: 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胃窦为主,Hp 阳性。

5 治疗

5. 1. 1 一般治疗饮食宜选用富营养、少刺激、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吸烟、酗

酒、咖啡、浓茶以及对胃有刺激的药物。消除患者疑虑,调整精神情绪,保持心情

乐观、舒畅、平和,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6. 1. 2 抑酸或制酸剂适用于黏膜糜烂或以烧心、反酸、上腹痛等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H2受体阻断剂( 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罗沙替丁等) ,质子泵抑制剂( 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艾普拉唑等) ,制酸剂( 胃舒平、碳酸氢钠、氢氧化铝等) 。

6. 1. 3 胆汁结合剂适用于各类胃炎伴胆汁反流者,有消胆胺、甘羟铝、铝碳酸镁( 达喜、威地镁) 等,后者兼有抗酸、保护黏膜作用。

6. 1. 4 根除Hp 治疗适用于Hp 阳性者: ( 1) 胃黏膜糜烂、萎缩病变的慢性胃

炎;( 2) 有胃癌家族史者; ( 3) 伴糜烂性十二指肠炎者; ( 4) 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慢性胃炎,目前推荐方案是铋剂、PPI 加2 种抗生素组成的四联方案,特别适用于发达城市、中心地区Hp 耐药较高的地方; 而对于广大农村、边远地区和社区基层Hp 耐药较低的人群,则仍可采用铋剂或PPI 加2 种抗生素组成的三联疗法。为克服耐药,提高Hp 根除率,可在原三联联疗法基础上加用中药、益生菌或口腔洁治等形成新的四联疗法。

6. 1. 5 黏膜保护剂适用于胃黏膜糜烂、出血或症状明显者。常用的药物有铋剂( 丽珠得乐、果胶铋等) 、硫糖铝、康复新液、米索前列醇( 喜克溃) 、复方谷氨酰胺、吉法酯、施维舒、膜固思达等。

6. 1. 6 促动力剂适用于上腹饱胀、早饱、嗳气、呕吐等症状为主者,常用药物有多潘立酮、莫沙比利、盐酸伊托必利、马来酸曲美布汀等。

6. 1. 7 助消化药适用于萎缩性胃炎、胃酸偏低,或食欲减退等症状为主者,常用药物有胃蛋白酶、泌特、得每通等。

6. 1. 8 其他抗抑郁药和镇静药适用于睡眠差、有明显精神因素者。常用药物有三环类抗抑郁药( 阿米替林、多虑平等) 、选择性5-HT 再摄取抑制药( 帕罗西汀、盐酸氟西汀、西酞普兰、) 、选择性5-HT 及NE 再摄取抑制药( 文拉法辛) 等。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概述】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为各种有害因子长期或反复作用于胃粘膜而引起的慢性炎症。可能的病因有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胆汁反流、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反复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尤其是非甾体类消炎药、糖皮质激素)、精神紧张或压力、遗传因素及某些慢性病影响等。根据病理改变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儿童以前者为多(占95%以上),萎缩性胃炎很少见。 慢性胃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上消化道器质性疾病,也是反复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因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单凭临床诊断较困难,主要依靠胃镜及病理学检查;因HP感染是常见原因,故应常规做HP感染的检查,以便确定是否给予HP根除治疗。 【病史要点】 1.询问腹痛的病程、发作时间、有无发作间歇、发作诱因;记录腹痛与饮食的关系;腹痛的部位、性质。 2.询问有无恶心、呕吐、纳差、反酸、嗳气、上腹饱胀。 3.询问排便频率、大便性状,有无腹痛发作即感便意、排便后即腹痛缓解。 4.有无黑便、呕血。

5.了解有无胃病家族史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 药、糖皮质激素史,有无饮食不良习惯。 【体检要点】 1.腹部检查,腹部有无固定的压痛部位(常代表病变部位)、有无包块、腹水征等。 2.评估生长发育状况、有无贫血。 【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首选检查方法。能直接观察胃粘膜病变并可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内镜下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新鲜或陈旧性出血、粘液斑或/和胆汁反流。患HP相关胃炎时,还可见胃窦粘膜微小结节形成。 2.钡餐检查:非创伤性检查、但病变检出率不高、准确性差,可作为胃镜的补充检查手段。可见胃窦部激惹征,粘膜纹理增粗、迂回或锯齿状,幽门前区半收缩状态等。 3.病理学检查:胃镜下钳取胃粘膜做病理学检查,可明确有无炎症、区分急性与慢性、炎症是否活动、炎症分度(轻、中、重)。 4.HP感染的检查:HP是儿童慢性胃炎常见原因,因此,慢性胃炎患儿均应做HP感染的检查。检查方法有: 1)细菌培养

60 脾胃科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痞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2年发布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上海)》及《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2014,京都)》。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早饱,食欲下降,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测。 (1)内镜诊断 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痛,或伴胀满不适,嗳气频作,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慢性胃炎治疗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治疗 一、换牙具,早晚用医用漱口水漱口; 二、联合用药 1、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6—8周; 2、丽珠胃三联:枸橼酸铋钾+克拉霉素+替硝唑; 3、枸橼酸铋钾+克拉霉素+甲硝唑+奥美拉唑;7—14日为一疗 程; 4、克拉霉素+甲硝唑+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果胶铋胶囊; 5、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 6、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甲硝唑+奥美拉唑; 7、枸橼酸铋钾+红霉素+甲硝唑+奥美拉唑; 8、枸橼酸铋钾+四环素+甲硝唑+奥美拉唑; 9、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丽珠得乐; 10、第九届世界胃肠病学术大会专题工作组推荐一个2周治疗方 案:胶肽次枸橼酸铋120mg,日4次;甲硝唑400mg,日3次; 羟氨苄青霉素500mg或四环素500mg,日4次。 全国HP专家推荐: 1、以质子泵抑制剂(PPI)为基础三联七天疗法:(1)OMC250: 奥美拉唑20mg+甲硝唑400mg+克拉霉素250mg,2次/天,疗程7天。(2)OAC500: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00mg+克

拉霉素500mg,2次/天,疗程7天。(3)OAM:奥美拉唑20mg +阿莫西林1000mg+甲硝唑400mg,2次/天,疗程7天。 2、以胶体铋(CBS)为基础三联疗法:(1)BMA:胶体铋240mg+ 阿莫西林500mg+甲硝唑400mg,2次/天,疗程14天。(2)BMT:胶体铋240mg+甲硝唑400mg+四环素500mg,2次/天,疗程14天。(3)BFC250:胶体铋240mg+呋喃唑酮100 mg+克拉霉素250mg,2次/天,疗程14天。(4)BMC250:胶体铋240mg+甲硝唑400mg+克拉霉素250mg,2次/天,疗程7天。上述三联疗法为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线治疗方案,HP根除率可达80-90%。如因经济原因可将PPI三联疗法中的PPI换为H2受体拮抗剂(H2RA),但疗效略差。如一线方案治疗失败或HP对甲硝唑、克拉霉素耐药时,可选用PPI加上铋剂为基础的三联疗法组成四联疗法,即所谓二线方案,疗程7天,既可克服HP 耐药又可提高根除率,其HP根除率大于90%。近年来提出选用雷尼替丁/枸橼酸铋(RBC)两种抗生素组成治疗方案,对HP根除率达94%以上,优于其他疗法。 建议方案: 1、换牙刷,早晚医用漱口水漱口; 2、枸橼酸铋钾240mg+阿莫西林500mg+甲硝唑400mg 3、枸橼酸铋钾1袋×4次,前3次三餐前半小时,第4次 晚餐后2小时。

医院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一、病名: 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

慢性胃炎诊疗规范之欧阳家百创编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欧阳家百(2021.03.07) 1 概念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2 临床表现 2. 1 症状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约半数有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加重。亦常见食欲不振、嗳气、反酸、 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少数患者可伴有乏力及体重减轻等 全身症状。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者常有全身衰弱、疲惫,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 2. 2 体征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少数患者伴有舌炎、消瘦和贫血。 3 类型 3. 1 主要有浅表性( 非萎缩性) 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后者包括自身免疫性胃炎( A 型胃炎、胃萎缩) 和多灶萎缩性胃炎( B 型胃炎、胃窦萎缩) 。另有特殊型胃炎如化学性、放射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细胞性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等所致之胃炎。 4 诊断标准 4. 1 内镜诊断

4. 1. 1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 点状、片状和条状) 、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 斑) 黏膜水肿、出血等基本表现。 4. 1. 2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 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基本表现,后者系伴增生性病变所致。 4. 1. 3取材活检根据病变情况和需要,建议取2 ~ 5 块活检组织。 4. 2 病理组织学诊断 4. 2. 1慢性胃炎病理活检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而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和程度。 4. 2. 2慢性胃炎有5 种组织学变化应分级,即Hp 感染、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 级。 4. 2. 3异型增生( 上皮内瘤变) 为重要的胃癌癌前病变,可分为轻度和重度( 或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级。异型增生( dysplasia) 和上皮内瘤变(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 是同义词。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早期胃癌和重度异型增生。 4. 3 病因诊断 Hp 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应作为病因诊断的常规检测。萎缩性胃体炎可由Hp 感染或自身免疫所致。疑似自身免疫所致的萎缩性胃体炎应检测血清胃泌素、维生素B12 水平和相关自身抗体( 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 等。 诊断内容包括胃炎类型、分布范围( 胃窦、胃体和全胃) ,是否伴糜烂或胆汁反流,对病因也应尽可能描述。例如: 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胃窦为主,Hp 阳性。

慢性胃炎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系指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慢性胃炎的分类方法较多,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内的分布位置,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又称浅表性) 、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按炎症分布的位置不同。又可分为胃窦胃炎、胃体胃炎和全胃炎。慢性胃炎的过程是胃黏膜损伤与修复的慢性过程,主要组织病理学特征是炎症、萎缩和肠化生。炎症表现为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侵润,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常见淋巴滤泡形成。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属于“胃痞”、“胃脘痛”、“反酸”、“嘈杂”等范畴。 【中医辩证分型】 1.肝胃不和型: 证候:胃脘胀痛或痛串两胁,嗳气频繁,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弦。 2.脾胃虚弱型: 证候:胃脘隐痛,胃痛喜按喜暖,食后胀闷痞满,纳呆少食,小便清腹泻,乏力,四肢酸软,舌质淡红,苔薄白,有齿痕,脉沉细。 3.脾胃湿热型: 证候: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尿黄,脘腹痞闷,渴不欲饮,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滑。 4.胃阴不足型: 证候:胃烷灼热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 5.胃络瘀血型: 证候:胃脘痛有定处,拒按,胃痛日久不愈,黑便,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西医诊断要点】 1.症状 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大多无明显症状,而部分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可有上腹饱胀不适,以进餐后为甚,和无规律性隐痛、嗳气、反酸、烧灼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2.体征 体检可有或无上腹部压痛。 3.实验室检查 胃镜及活组织检查:胃镜检查并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治疗】 (一)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首先去除各种可能的致病因素,如彻底治疗急性胃炎及口腔、咽喉部慢性感染灶,避免刺激性食物及药物,戒烟酒、节制饮食,调控情志,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或忧郁。 2.药物治疗 (1)抗酸剂:只用于胃酸分泌增高或正常分泌的患者,能减轻反酸、烧心等症状。抗酸剂如氢氧化铝凝胶;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药物。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 *导读: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慢性胃炎又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慢性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部分可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慢性胃炎又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慢性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部分可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一般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5大症型: 阳虚症:主要表现为胃部隐痛或胀,遇冷加重,舌淡,脉细或迟。治法是温中散寒,健脾助运。 阴虚症:主要表现是胃部隐痛或灼痛,肝舌燥、舌红、少苦脉细数,治法是滋阴清热,养胃生津。 气虚症:有胃部痛闷、食后胃部发堵、乏力、舌淡、脉弱等表现,治法是补中益气。 瘀血症:胃部刺痛,或刀割样痛,痛处固定,舌质紫暗,脉涩是症状特点,治法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湿热症:主要症状是胃部胀痛,口苦口黏,舌尖边红,苔黄腻,脉滑,治法是清热化湿,通降气机。 需要注意的是:病人不一定表现为一个病症,好多病人是虚

中有实的病情,同时出现2个甚至更多的症型,就应该症型间相互参照,灵活辨证用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或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宜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至中度肠化或不典型增生者,应密切随访,一般6-12个月胃镜复查1次,同时用中药治疗,有一定效果,根据气阴两虚、虚火内灼、脾胃虚弱三个症型,分别采用甘平养胃方、配甘养胃方、甘温养胃方治疗,也可用平萎汤加减治疗。 作者介绍:曹扬,从事内科、消化内科工作20余年,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胃肠道、肝胆胰疾病,并熟练掌握消化道内窥镜的检查和镜下治疗技术。

综述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摘要现代医家继承发展古人经验,形成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为脾胃气虚,气机失调的定则,同时认为瘀血阻滞为慢性胃炎的常见病机,而随着现代科学发展,幽门螺杆菌得以发现,胃黏膜得以直观,现代医家进一步发展了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认为脾胃湿热,胃阴不足乃慢性胃炎不可忽视的病机之一。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西医研究;研究进展 一.慢性胃炎的概念及由来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指胃粘膜层可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炎性改变。1970 年代初,临床使用纤维胃镜检查之后而被广泛诊断。纤维胃镜的应用使得我国慢性胃炎患者约占门诊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故有“胃镜所到处处有炎症”的风趣之说。2000 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采纳了国际上新悉尼系统(Update Sydney system)的分类方法,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病因,将慢性胃炎分成浅表性,又称非萎缩性(non-atro-phic)、萎缩性(atrophic)和特殊类型(specialforms三大类。二.慢性胃炎的发病率 慢性胃炎因高患病率、慢性迁延性病程及疾病的久治不愈而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国外资料显示慢性胃炎占普通人群的40%左右,目前国内虽缺乏慢性胃炎大规模人群的调查资料,但有资料显示,在普通人群中50 岁以上者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50%左右,老年疾病中位居前十位,病程慢性迁延。长期以来,医学界普遍认为, 精神压力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是慢性胃炎发病的主要原因, 1983 年Waarre 和Marshll 证明了幽门螺杆菌才是胃炎致病的最主要原因,幽门螺杆菌在全世界人口 平均患病率约占50%,我国人群患病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从那以后,改变了人们 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认为胃炎是一种可治愈、不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临床上仍然存在相当多一部分慢性胃炎患者,虽然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也给予了正规三联或四联等治疗,但胃部不适的症状依然存在, 故为了弄清这一原因,有学者在正常人(无胃部症状)中进行了流调,结果发现,正常人群中约有50%~62.42%的人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这个数据接近于慢性胃炎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人群。 三.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多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与不良饮食习惯和社会、环境因素以及身体素质有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久郁化热,灼伤胃津,损伤胃络;饮食不节,嗜食辛甘,邪从口入,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蕴湿生热,阻碍气机,瘀阻胃络;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调,或劳逸失常而致中气虚弱,运血不畅,胃络失养。主要病机派生主要证型,反映共性特征。证之临床,慢性浅表性胃炎多见气滞、湿热之证;慢性萎缩性胃炎多见气虚、阴虚和血瘀之证。四.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1. 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 点状、片状和条状) 、黏膜粗糙不平、出点( 斑) 、黏膜水肿、出血等基本表现。 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 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基本表现,后者系伴增生性病变所致。 2. 病理组织学诊断 ( 1) Hp: 观察胃黏膜黏液层、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管上皮表面的Hp 。无: 特殊染色片上末见Hp; 轻度: 偶见或小于标本全长1/3 有少数Hp; 中度: Hp分布超

慢性胃炎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1 概念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2 临床表现 2. 1 症状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约半数有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加重。亦常见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少数患者可伴有乏力及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者常有全身衰弱、疲惫,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2. 2 体征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少数患者伴有舌炎、消瘦和贫血。 3 类型 3. 1 主要有浅表性( 非萎缩性) 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后者包括自身免疫性胃炎( A 型胃炎、胃萎缩) 和多灶萎缩性胃炎( B 型胃炎、胃窦萎缩) 。另有特殊型胃炎如化学性、放射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细胞性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等所致之胃炎。 4 诊断标准 4. 1 内镜诊断 4. 1. 1 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 点状、片状和条状) 、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 斑) 黏膜水肿、出血等基本表现。 4. 1. 2 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 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基本表现,后者系伴增生性病变所致。 4. 1. 3 取材活检根据病变情况和需要,建议取2 ~ 5 块活检组织。 4. 2 病理组织学诊断 4. 2. 1 慢性胃炎病理活检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而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和程度。 4. 2. 2 慢性胃炎有5 种组织学变化应分级,即Hp 感染、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 级。 4. 2. 3 异型增生( 上皮内瘤变) 为重要的胃癌癌前病变,可分为轻度和重度( 或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级。异型增生( dysplasia) 和上皮内瘤变 (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 是同义词。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早期胃癌和重度异型增生。 4. 3 病因诊断 Hp 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应作为病因诊断的常规检测。萎缩性胃体炎可由Hp 感染或自身免疫所致。疑似自身免疫所致的萎缩性胃体炎应检测血清胃泌素、维生素B12 水平和相关自身抗体( 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 等。 诊断内容包括胃炎类型、分布范围( 胃窦、胃体和全胃) ,是否伴糜烂或胆汁反流,对病因也应尽可能描述。例如: 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胃窦为主,Hp 阳性。 5 治疗 5. 1. 1 一般治疗饮食宜选用富营养、少刺激、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吸烟、酗酒、咖啡、浓茶以及对胃有刺激的药物。消除患者疑虑,调整精神情绪,保持心情 乐观、舒畅、平和,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胃脘痛病(慢性胃炎)诊疗方案(一类特选)

县中医院内二科优势病种 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 诊疗方案 2010年3月修订

胃脘痛(慢性胃炎) 县中医院内二科优势病种 (2010年) 胃脘痛病是指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导致的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胃脘部指两侧肋骨下缘联线以上至鸠尾的梯形部位。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中医常以其主要症状的不同,按胃脘痛病辨证论治。本诊疗常规所讨论的胃脘痛为慢性胃炎。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根据2006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诊断标准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诊断标准诊断。 (二)证候诊断 1.痰瘀阻滞,寒热错杂证:胃脘胀闷或疼痛而拒按,纳差,食入胀满,口干口苦,舌苔黄腻或黄厚,脉弦。 2.湿郁脾胃证:胃脘胀闷或疼痛,纳差,食入胀满,舌质淡红,舌苔白或白腻,脉弦。 3.肝胃气滞证:胃脘胀痛,脘痛连胁,每因情志不遂而痛增,嗳

气、矢气则舒,苔薄白,脉弦。 4.肝胃郁热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泛酸嘈杂,烦躁易怒,口干口苦,渴喜凉饮,舌红苔黄,脉弦数。 5.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纳少便溏,腹中冷痛,口泛清水,舌淡胖有齿印,苔白,脉沉缓无力。 6.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胃中嘈杂,饥不欲食,口干不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中药汤剂、中成药 (中医药辨证论治) 1.痰瘀阻滞,寒热错杂证 治法:消痞健胃,行气缓急。 方药:安胃汤(本专科协定处方)。黄连、干姜、制半夏、薏苡仁、百合、乌药、丹参、白芍、木香、甘草。 加减:兼脾气虚者黄连减量,加黄芪、白术;兼脾阳虚者黄连减量,合黄芪建中汤;兼胃阴虚者黄连减量,去干姜、乌药,合益胃汤;以湿滞为主者,合平胃散、二陈汤;湿热明显者,干姜减量,加黄芩;气滞者,加柴胡、枳壳、浮小麦;兼瘀血者加丹参;兼食滞者,加鸡内金、麦芽、神曲;反酸嗳气明显者,加乌贼骨、瓦楞子。 (中成药:血塞通粉针0.4克或血塞通注射液0.25克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静滴,每天一次。或丹参注射液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静滴,每天一次。) 2.湿郁脾胃证 治法:化湿解郁,行气健胃。 方药:平胃散。苍术、陈皮、法半夏、薏苡仁、茯苓、厚朴、藿

慢性胃炎试题

第二节慢性胃炎病人的护理 A1型题 1.慢性胃炎出现恶性贫血时,治疗宜应用下列哪种维生素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B12 D.维生素E E.维生素C 2.慢性胃炎恢复期的饮食原则不包括 A.高热量 B.高蛋白 C.高维生素 D.高纤维素 E.易消化的饮食 3.诊断慢性胃炎最可靠的方法是 A.胃液分析 B.血清学检查 C.胃镜检查 D.检测幽门螺杆菌 E.X线钡餐检查 4.下列哪项为慢性胃炎的临床特点 A.上腹部压痛 B.上腹部节律性疼痛 C.持续性上腹部疼痛 D.症状缺乏特异性 E.持续性上腹部饱胀不适 5.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是 A.幽门螺杆菌感染 B.理化因素 C.自身免疫反应 D.老年胃黏膜退行性变 E.胃黏膜缺血 A2型题 1.患者男,50岁。上腹部胀痛不适4年余,查体:腹软,上腹部压痛,无反跳

痛。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下列护理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A.忌暴饮暴食,戒烟酒 B.定时进餐,少量多餐 C.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D.餐后多进行体育锻炼,以利消化吸收 E.胃酸缺乏者多喝鸡汤和肉汤

2.某慢性胃炎患者自觉上腹部饱胀不适,遵医嘱口服多潘立酮,护士应告知病人不能同时服用的药物是 A.阿托品 B.枸橼酸铋钾 C.甲硝唑 D.氢氧化铝凝胶 E.奥美拉唑 3.患者男,27岁。因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等就诊,诊断为慢性胃炎。护士在对其进行宣教时,应告知与慢性胃炎发病相关的细菌是 A.大肠杆(埃希)菌 B.沙门菌 C.幽门螺杆菌 D.空肠弯曲菌 E.嗜盐杆菌 4.患者男,45岁。因长期腹痛、腹胀就诊,诊断为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灭菌药物治疗不包括 A.奥美拉唑 B.枸橼酸铋钾 C.阿莫西林 D.克拉霉素 E.西咪替丁 慢性胃炎病人的护理答案部分 A1型题 1.答案:C 解析:恶性贫血因胃粘膜永久性的萎缩,不能分泌内因子。由于缺乏内因子,食物中的维生素B12不能被吸收。因此患者存在维生素B12吸收障碍,产生维生素B12的相关临床表现。 2.答案:D 解析:高纤维素比重小、体积大,进食后充填胃腔,需要较长时间来消化,延长胃排空的时间,加重胃的负担。 3.答案:C 解析:慢性胃炎症状无特异性,体征很少,X线检查一般只有助于排除其他胃部疾病,故确诊要靠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

【实用】慢性胃炎-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系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和(或)腺体萎缩性病变。病因主要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密切相关。我国成年人的感染率比发达国家明显增高,感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窦炎患者感染率一般为70%?90%。其他原因如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主要为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噪美辛(消炎痛)等。十二指肠液反流,其中胆汁、肠液和胰液等可减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发生炎症、糜烂和出血,并使胃腔内肝反弥散至胃黏膜内,刺激肥大细胞,促进组胺分泌,引起胃壁血管扩张、炎性渗出而使慢性炎症持续存在。此外,口鼻咽部慢性感染灶、酗酒、长期饮用浓茶、咖啡等以及胃部深度X线照射也可导致胃炎。我国胃炎多以胃窦部损伤为主,炎症持续可引起腺体萎缩和肠腺化生。慢性胃炎的发病常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体萎缩性胃炎常与自身免疫损害有关。 【临床表现】 1.症状无特异性,可有中上腹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节律性,一般于食后为重,也常有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有一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如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或大量上消化道出血。胃体萎缩性胃炎合并恶性贫血者可出现贫血貌、全身衰竭、乏力、精神淡漠,而

消化道症状可以不明显。 2.查体可有上腹部轻压痛,胃体胃炎有时伴有舌炎及贫血征象。 【诊断要点】 1.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据胃镜所见和胃黏膜组织病理检查。凡有上消化道症状者都应进行胃镜检查,以除外早期胃癌、胃溃疡等疾病。中年女性患者应作胆囊超声检查,排除胆囊结石的可能。 内镜和组织学诊断以2000年5月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2000,20:199?201)为依据。 (1)分类:内镜下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又称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如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反流,则诊断为非萎缩性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伴胆汁反流。 (2)病变的分布和范围:胃窦、胃体和全胃。 (3)诊断依据:非萎缩性胃炎表现为红斑(点、片状、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萎缩性胃炎表现为黏膜呈颗粒状,血管透露,色泽灰暗,皱襞细小。 (4)活检取材:取2?3块标本,胃窦小弯1块和大弯1块及胃体小弯1块。标本须分开装瓶,并向病理科提供取材部位、内镜所见和简要病史。 (5)组织学分级标准:有5种形态变量要分级(Hp、慢性炎症、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精)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体会 【目的】:总结对半夏泻心汤的认识及其运用。半夏泻心汤是东汉?张仲景的名方,出自《伤寒杂病论》。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痞;慢性胃炎; 【历史沿革】: 《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由此可知,半夏泻心汤证有上、中、下三部位的症状,即上呕、中痞、下肠鸣。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从以上条文可知,满而不痛就是所谓的痞。那么痞是怎么形成的呢? 《伤寒论》:“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以上条文说明痞的形成原因是医者误下。 综合以上三条条文,痞的成因应是误用下药,徒伤中阳,阳虚则阴盛,寒从中生少阳邪热乘机内陷,以致寒热错杂其中,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而形成满而不痛的痞证,半夏泻心汤的寒热错杂就是这样来的。 《医方考》亦云:“伤寒自表入里,传至三阴,三阴亦有在经表证,如太阴有桂枝加芍药汤,少阴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有当归四逆汤之类。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否,故曰”。虽略有不同,但大意相符。 《伤寒论》:“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就是说越是痞越不能下,否则就会加重病情。 【西医对于慢性胃炎的认识】: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主要病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表现: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部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些症状之有无及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内镜所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无肯定的相关性。确诊必须依靠胃镜检查及胃粘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临床治疗以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及对症治疗为主[1]。 【中医关于慢性胃炎的认识】: 中医没有慢性胃炎这个病名,但可以参照胃痛、痞满、喛气、泛酸、嘈杂、呕吐等病。其中根据症状多与痞满相参照。痞满的病因是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而这些病因可引起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生痞满。痞满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张介宾《景岳全书?痞满》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痞满的辩证首要分虚实[2],然后知犯何逆而能随证治之。从张介宾的那句话可以看出痞和胀并非一回事但常常合并出现。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分析】:半夏泻心汤由半夏12g、干姜9g、黄连3g、黄芩9g、人参(改党参9g、大枣15g、灸甘草9g组成 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清+苦降(恢复胃的降浊 君药——半夏:苦辛温燥,散结除痞,降逆和胃。辛开(现代药理研究:半夏有明显的抑制胃液分泌作用,水煎 醇沉液对多原因所致的胃溃疡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3] 臣药——(1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助半夏温胃消痞以和阴辛开

慢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

慢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时间:2015-04-29T11:38:42.4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4期供稿作者:郑玉霞宫培艳邢艳陈翠杰李霞王清 [导读]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尤其切忌暴饮暴食。进食时应细嚼慢咽,以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而利于消化。禁烟甚为重要。 郑玉霞宫培艳邢艳陈翠杰李霞王清 (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 163453)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和诊断。方法:对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就诊的48例慢性胃炎患者。其中男30例,女18例。结果:48例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后,痊愈25例,有显著效果15例,有效7例,无效1例。结论:对慢性胃炎患者采取有效的方法,能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慢性胃炎;治疗;诊断;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4-0119-01 慢性胃炎系指各种病因所致的胃黏膜的慢性炎性病变,其病理特点是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黏膜浸润为主,间有少量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一般无黏膜糜烂,故常称为慢性非糜烂性胃炎[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就诊的48例慢性胃炎患者。其中男30例,女18例。患者年龄25~55岁,最短有1年病史,最长15年病史,患者均有上腹痛、饱胀、反酸、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差及上消化道出血等不同症状出现 1.2方法 1.2.1 防治致病因素 1.2.1.1饮食治疗:慢性胃炎患者最好戒酒或尽量减少饮酒,尤其是烈性酒[2]。避免刺激性食物及粗糙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浓茶、咖啡、辛辣食物,过重的调味品等。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尤其切忌暴饮暴食。进食时应细嚼慢咽,以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而利于消化。禁烟甚为重要。因尼古丁可直接刺激胃粘膜并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并能致胃粘膜血管收缩,减少粘膜血流,降低胃粘膜的保护功能。 1.2.1.2避免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如果因其他病情需要服用此类药物,应与胃粘膜保护剂或抗酸药同时应用。 1.2.1.3防治胆汁返流:可用消胆胺以络合返流到胃内的胆盐,减少胆汁酸对胃的不利影响。用量为每次3g,每日3次。为了减少胆汁返流,可应用促胃运动药,促进胃排空以减少胆汁返流入胃。可用多潘利酮、小剂量红霉素、胃复安或西沙比利。另外应治疗易导致十二指肠胃返流的疾病,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胆囊功能不全等疾病。 1.2.1.4抗HP治疗 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重要因素。清除或根除HP感染可使HP相关性胃炎得到改善。目前主要应用抗HP治疗的药物是胶体铋和抗生素。虽然根据体外药物敏感试验,许多抗生素对HP均有效,但根据临床应用观察认为羟氨苄青霉素(口服,每次1g,每日2次)、灭滴灵(口服,每次0.4g,每日2次)、四环素(口服,每次0.25g,每日3~4次)等疗效较好。胶体铋有杀灭HP的作用,常用的有胶态次枸缘酸铋(CBS)及次水杨酸铋(BSS),前者目前市售有冲剂及片剂,每次应用110~120mg,每日4次,2~8周为一疗程。单用胶体铋(CBS)对HP的清除率为40%~80%,根除率为20%~30%。若与抗生素合用,可提高其对HP的根除率。 1.2.2胃粘膜保护剂 1.2.2.1胶体铋:CBS不仅可杀灭HP,还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它可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促进胃粘液的分泌,与胃粘膜蛋白质结合形成一层网络样结构,附着在胃粘膜表面,防止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用法及用量同前。 1.2.2.2硫醣铝:进到胃内后形成一层胶体保护膜,覆盖在胃粘膜表面上。它还有吸附胆汁酸及胃蛋白酶的作用,以减少它们对胃粘膜的损害。据认为它还可促进内生前列腺素的合成。用法:每次1g,每日4次,餐前服用。如为片剂,最好嚼细后服用。 1.2.2.3合欢香叶酯可促进胃粘膜上皮更新,增强胃粘膜的修复能力。用法:每次15~20mg,每日4次。 1.2.2.4麦滋林-S颗粒剂:本品1g内含有水溶性奠(1.4=甲基-7-异丙奥-3-磺酸钠)3mg及L-谷氨酰胺990mg。水溶性奥有抗炎、抗过敏、抗胃蛋白酶及促进肉芽生长的作用。L-谷氨酰胺可促进氨基己糖、粘多糖的合成,故具粘膜保护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胃炎,亦可作为消化性溃疡辅助治疗药。用法:1包(含0.67g),每餐前半小时冲服。 1.2.2.5其他胃膜素对胃粘膜亦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生胃酮由于副作用大,很少应用。前列腺素制剂由于价格昂贵,国内极少应用。 1.2.3对症治疗 慢性胃炎患者的症状可因胃炎的类型及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慢性浅表性胃炎(尤其是胃窦部胃炎)、糜烂性胃炎(包括隆起糜烂性胃炎)可以上腹痛为主及胃酸增高等现象,对此类患者可给以解痉止痛药如普鲁苯辛、颠茄合剂等,同时给以抗酸药如氢氧化铝胶、胃舒平、胃必治、东得胃及H2受体拮抗剂等。糜烂性胃炎并消化道出血时则按上消化道出血处理。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胃酸偏低,可有腹胀、食差、消化不良等症状。对确有胃酸低的患者可给以弱酸治疗,用1%稀盐酸5~10ml每餐前15分钟服用(或维生素C片0.1~0.2g),可同时服用胃蛋白酶合剂,每次10ml,每日3次。亦可食用少量食醋。对腹胀者可用促胃肠运动药,如多潘利酮、小剂量红霉素、西沙比利等。亦可用较大剂量的维生素B1片,每次50mg,每餐前1次。根据我们的对照观察,用维生素B1片较大剂量与多潘利酮10mg,每日3次应用,对改善腹胀等症状无明显差异。 2.结果 48例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后,痊愈25例,有显著效果15例,有效7例,无效1例。 3.讨论 慢性胃炎是一常见病,可引起许多消化功能不良的症状。我国学者对一些无明显器质性疾病患者的一些消化不良症状多归咎于慢性胃炎。国外学者对有明显消化功能不良症状而无明显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的现象称之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详见本章第七节。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研究NUD,并对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作出重新评价。尽管如此,慢性胃炎的诊断在我国仍应用较广[3]。 慢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十分明确,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关。食物及药物因素:进食过冷、过热、有刺激性或粗糙食物,暴食、饮酒、吸烟、饮浓茶、咖啡等均可使胃粘膜受损而致慢性炎症。因其他疾病长期服用某些化学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亦可损害胃粘膜致炎

慢性胃炎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系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和(或)腺体萎缩性病变。病因主要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密切相关。我国成年人的感染率比发达国家明显增高,感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窦炎患者感染率一般为70%~90%。其他原因如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主要为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等。十二指肠液反流,其中胆汁、肠液和胰液等可减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发生炎症、糜烂和出血,并使胃腔内H+反弥散至胃黏膜内,刺激肥大细胞,促进组胺分泌,引起胃壁血管扩张、炎性渗出而使慢性炎症持续存在。此外,口鼻咽部慢性感染灶、酗酒、长期饮用浓茶、咖啡等以及胃部深度X线照射也可导致胃炎。我国胃炎多以胃窦部损伤为主,炎症持续可引起腺体萎缩和肠腺化生。慢性胃炎的发病常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体萎缩性胃炎常与自身免疫损害有关。

【临床表现】 1.症状无特异性,可有中上腹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节律性,一般于食后为重,也常有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有一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如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或大量上消化道出血。胃体萎缩性胃炎合并恶性贫血者可出现贫血貌、全身衰竭、乏力、精神淡漠,而消化道症状可以不明显。 2.查体可有上腹部轻压痛,胃体胃炎有时伴有舌炎及贫血征象。 【诊断要点】 1.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据胃镜所见和胃黏膜组织病理检查。凡有上消化道症状者都应进行胃镜检查,以除外早期胃癌、胃溃疡等疾病。中年女性患者应作胆囊超声检查,排除胆囊结石的可能。 内镜和组织学诊断以2000年5月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2000,20:199~201)为依据。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点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点 专业:中医学 班级:2011级中医1班 姓名:姚少伟 学号:201120101066 指导老师:王敏勇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点 班级:2011级中医1班姓名:姚少伟学号:201120101066【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诊疗疾病的重要特色,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应结合相关脏腑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特点来遣方用药,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药疗法;辛开苦降;辨证论治 慢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西医治疗多采取根除幽门螺杆菌(针对HP阳性者)、抑酸(胃酸分泌过高者)、胃黏膜保护剂、胃动力剂、解痉剂等药物的综合运用[1]。从临床治疗的效果来看,很多患者通过上述措施的治疗,尽管患者HP转阴,呕酸及烧心的症状消失,胃镜复查胃黏膜恢复如常,但很多患者仍存在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甚者脘腹顿痛等症状,而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往往起到良好疗效。但在中医药治疗本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根据本病生理病理特点和致病因素的性质来辨证论治,合理选方用药,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1胃主受纳,纳运协调,相辅相成 1.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饮食入口,容纳于胃,故有胃为“水谷之海”之说,所以《灵枢·玉版》中说:“人之所受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但胃之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与脾之运化功能相配合,即脾主运化水谷功能的协助,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即所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可见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对水谷的消化吸收,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营养全身。所以脾胃在功能上一纳一运,纳运协调,相辅相成,纳是运的前提,运是纳的延续,无纳则脾无以运,无运则纳无以化。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病名】 中医病名:胃脘痛 西医病名: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临床上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随年龄增长萎缩性病变的发生率逐渐增高。2006年上海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建议将内镜下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特殊类型胃炎”三大类。 【诊断】 (一)中医诊断标准:以胃痛为主症者,辨病胃脘痛。 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2.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 3.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4.上消化道钡餐、胃镜等检查有助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恶心等。严重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2.体征:无特异性诊断体征,可有中上腹压痛。 3.实验室检查: 1)主要实验室检查为胃镜检查: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为红斑点状、片状、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渗出等;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褶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以及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等,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黏膜固有腺体减少。 2)HP检查:14C呼气试验可明确是否有HP感染。 【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病论治 1.脾胃虚寒证:

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基本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10g 党参10g 桂枝5g 白芍10g 甘草5g 白及10g 大贝10g 2.胃阴亏虚证: 主症:胃脘隐隐作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基本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沙参10g 麦冬10g 生地6g 枸杞子10g 当归10g 川楝子6g 芍药10g 甘草5g 加减:气滞者,加佛手、代代花、香椽皮;胃痛较盛加延胡索,大便干结,加火麻仁、郁李仁。 3.肝气犯胃证: 主症: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攻撑走串,美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喜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舌苔薄白,脉滑。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基本方:柴胡疏肝汤加减。 柴胡12g 枳壳10g 白芍10g 陈皮10g 川芎10g 香附10g 甘草10g 加减:气滞明显,加青皮、陈皮理气;瘀血而兼血虚者,合四物汤;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 4.胃中蕴热证: 主症: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若兼肝气郁滞,并见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基本方:清中汤加减。 黄连3g 栀子10g 半夏10g 茯苓10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