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百年潮·中国梦》解说词1.百年追梦

《百年潮·中国梦》解说词1.百年追梦

《百年潮·中国梦》解说词1.百年追梦
《百年潮·中国梦》解说词1.百年追梦

百年追梦:《百年潮·中国梦》解说词(第一集)

https://www.doczj.com/doc/9d15232385.html, 2014年06月11日来源:新华网

百年追梦

——电视政论片《百年潮·中国梦》解说词(第一集)

【解说】

2012年11月29日。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北京风和日丽,长安街车水马龙,天安门广场游人如织……

上午10点,中巴车缓缓驶入巍峨矗立的国家博物馆,历史在这一刻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憧憬与期待呢?

国家博物馆庄严厚重,展厅四壁的浮雕从四大发明到北京奥运,沉沦与抗争交织,奋斗与崛起辉映,鲜活地再现了泱泱华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闭幕半个月。此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正流连于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展板前,凝神静思,探幽涉远,犹如在穿行一条长长的历史隧道: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到戊戌变法,从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摧毁封建帝制到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路高蹈宏略波澜壮阔,回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脚步声。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踏上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在国家博物馆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地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殿堂,习近平向全世界庄严昭告了中国梦——

【同期声】习近平

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期盼。

我坚信,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坚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之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更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解说】

这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们别开生面的集体亮相、深谋远虑的集体发

声——无疑,这是一次历史承诺,更是一次政治宣示。

一个伟大的历史性事件,也许就在看似寻常之中开始悄悄地萌动了……

【采访】《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

中国梦提出来以后,无论是国内还是在世界上,都产生了非常好的反响,那么大家也就自然会问,这个梦是从哪里来,又向哪里去?这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解说】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宣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反映了近现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路径,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对于团结动员全体人民开辟现代化事业新境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采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孙业礼

中国梦核心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的基本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要理解中国梦,首先要理解它提出的背景,为什么要提出这么一个概念呢?

【解说】

中国梦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紧密相连的:到2020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这样伟大的目标和任务,需要一个核心概念来阐述它,也需要有一面精神旗帜来激励人民的斗志,激发社会正能量;而中国梦的提出,既生动形象又富有感召力,中国梦昭示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血气、一种骨气、一种志气!

中国梦一经提出,立即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共鸣,从报纸荧屏到街头巷尾,从QQ群到微博,中国梦成为激荡神州大地、承载亿万海内外儿女梦想和重托的热门词汇。

中国梦引发“世界回响”——成为许多国家政要、学者和媒体谈论的焦点。

尼日利亚前总统奥巴桑乔说:中国梦不是政治口号,它勾画出了一个完全可以实现的愿景,很值得非洲学习。

美国未来学家、《中国大趋势》作者约翰·奈斯比特指出:强大的中国领导层,以及受过良好教育的众多党员,正利用千载难逢的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打造中国梦。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中国政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亚力山大·拉林说,中国梦准确

地阐释了当今人类的理想与追求,具有普遍性。

德国汉学家、民族学家南因果博士认为:无论是中国领导人还是民众,都对中国梦充满期待。中国梦是属于世界的,也是由亿万个普通中国人的个人梦想汇集而成的。

美国《新闻周刊》载文称,中国梦会产生深远影响,将“重振中国光辉史”。

英国《金融时报》则刊文称:中国的梦想,不仅关乎中国的命运,也关乎世界的命运。

【采访】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韩庆祥

中国梦不是做世界霸主的梦,而是和世界其他的国家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和平相处的梦,这样的梦也不是去索取社会资源的梦,而是中国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的梦,这是第一个维度,宏观的,中国和世界的关系。第二个维度是中观的,主要是在国家、民族和人民之间关系当中来讲,这个内涵就是三句话:“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第三个是(从)微观的维度来讲中国梦的内涵,就是总书记讲的,让每个人人生出彩之梦,是每个人和祖国一起成长的梦。

【解说】

人类历史曾经创造灿烂辉煌的文明形态,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华夏文明和古希腊文明。史籍记载,埃及、西亚、希腊、印度、中国曾经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五大中心区域。伟大的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一脉相承、生生不息……从伏羲明道到精卫填海,从女娲补天到大禹治水;从始皇一统到汉唐盛世,从富庶大宋到繁华明代;从冶铁铸剑到火药发明,从造纸技术到活字印刷,从指南针的运用到郑和七下西洋……勤劳智慧的华夏子孙向世界奉献的文明成果,以及物华天宝的“天朝上国”,让世人钦慕、万国敬仰。

1840年的鸦片战争,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

1872年,李鸿章在《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哀叹曰:“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

落后就会挨打。帝国主义列强蜂拥而至,灾难深重的中国内忧外患,无约不损,无战不败,神州陆沉,山河破碎,中华民族到了危如累卵、大厦将倾的时刻。

戊戌变法先驱康有为,曾在《三月十七日保国会上演讲辞》中痛心疾首:“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北京长安街,取盛唐之意,东设建国门,西置复兴门,谓之长治久安也!何谓“复兴”?唯有自身文明曾经繁荣昌盛过的民族,才有资格提出复兴的目标;唯有承受过艰难困苦而始

终不曾放弃梦想的民族,才有力量提出复兴的目标;唯有真正伟大的民族才不会在苦难中沉沦,反而会从苦难中奋起。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在沉沉的暗夜里,在厚厚的冻土下,一粒梦的种子也在深深地植根、悄悄地萌发,这就是民族复兴之中国梦。

一个半多世纪以来,多少志士仁人舍生取义,无数英雄豪杰奋起抗争,古老中华民族踏上了一条充满悲壮、充满艰辛而又浩气长存的复兴之路。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只有革命才是中国的出路,于是发动武昌起义,将腐朽的清王朝掀翻在地,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然而,胜利果实很快被封建余孽和野心家窃取了,中国继续深陷在战乱与贫困之中……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梦想。

在民族危难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破茧而出,在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无古人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大革命失败后的南昌暴动、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到古田会议创立建党建军路线;从开辟井冈山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横空出世;从历经九难十八险的万里长征到高擎起抗日救亡的大旗;从九一八民族蒙难到赢得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西柏坡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到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在长达28年金戈铁马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战争中,无论其历史规模与社会内涵,都为这个积贫积弱的东方民族注入了勃勃生机。

历史生动地证明,从韶山冲走出来的毛泽东,成为领导这场艰苦卓绝革命的最杰出的民族英雄和人民领袖!

【同期声】毛泽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解说】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一个不再被人欺辱的民族,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采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树军

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这就是“两个不能否定”。这个重要的观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乃至正确认识整个党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解说】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京西宾馆隆重开幕。

【同期声】邓小平

我主要讲一个问题,就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解说】

与此同时,远在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一座破旧的土屋里,衣衫褴褛的18户农民在一张皱巴巴的草纸上,共同摁下了鲜红鲜红的“分田到户”的手印——历史的门扉被骤然叩响: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与最基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风起云涌的社会大变革的新篇章!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

【同期声】邓小平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解说】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采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

我们之所以把三中全会作为开辟中国道路的标志,一个核心的体现就是因为这个全会明确地、果断地停止使用以前的一个著名口号,叫“以阶级斗争为纲”,明确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且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确立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基本路线一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有了魂。

【解说】

深圳莲花山顶,七峰如莲,松柏苍翠,绿荫匝地。

邓小平全身塑像高高耸立。他老人家目光炯炯,脚步匆匆……似乎又一次巡视在珠江三角洲这片热土上。

回首1979年和1986年,邓小平曾两度荣登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榜,标题赫然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时代》周刊驻北京分社社长里查德·霍尔尼

克曾充满敬意地说,邓小平“给世界带来了震撼”,“他所做的事情,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领导人能够望其项背”。

2000年11月14日,江泽民专程前来为邓小平塑像揭幕。

2003年4月12日,胡锦涛深情瞻仰了这位世纪伟人。

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向耸立在莲花山顶的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致以崇高敬意。

这是后继者对先驱者满怀敬仰的追思,同时又是后继者对先驱者的庄严承诺。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实现了第一次伟大觉醒,精辟分析和把握天下大势,洞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之主题,从而找准了我国社会的历史方位,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

江泽民郑重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

胡锦涛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这一精辟阐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历史这样书写: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一穷二白的中国走上了艰苦奋斗、变革图强的现代化征途。

改革再出发,改革再扬帆。

2013年11月9日—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表明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必将强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毫无疑问是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采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每一次三中全会基本上都是以改革开放为主题。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解说】

我们有底气自豪地宣告:当世界上占1/5人口的中国在现代化大道上疾行,当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当中国整个东部海岸线上那条“地理级”生产线源源不断地向全世界提供商品,打造了20世纪末叶、21世纪初最耀眼的工业神话,当中国人用短短35年的时间,全方位地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国际化进程——我们就这样几乎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年、200年乃至300年所走过的历史!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以及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近10%,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6.9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644美元,城镇化率达到53.7%,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0%。

毫无疑问,在当今世界经济面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突出的背景下,中国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之一。

【同期声】习近平

现在比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信心、都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解说】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曾在他的名著《大外交》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世界每隔百年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全球大国。

百年坎坷复兴路,世纪沧桑强国梦。

有哲人指出,一个国家处于上升期的标志之一,是这个国家开始拥有她的“造梦”能力,她的国民也开始自信地谈论自己的梦想。

【采访1】公司职员杨济宁

有梦想的人才会走得更远,才会走得更踏实。

【采访2】软件工程师郑大伟

工作收入更高一点,家庭更稳定一点。

【采访3】私营业主唐和平

我俩的梦想就是让孩子上大学。

【采访4】中国南极考察队冰川学家李院生

我的梦想就是在南极冰盖最高点,打一只穿透冰盖的深冰芯,取得超过百万年的古老冰芯,重建百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的高精度的气候变化记录,这意味着我们能再(把世界)气

候记录再往前推10万—20万年。

【采访5】“海巡01”船长姜龙

真正把海洋大国变成一个海洋强国,这是我的一个梦想。

【解说】

今日之中国,其行进也迅疾,其承载也浩大,但距离两个一百年目标、民族复兴梦想,依然面对着“行百里者半九十”的严峻考验。改革涉入深水区,发展面临攻坚战,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敢于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敢于面对世所罕见的困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中国人民奋发图强;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

梦想的太阳,不再像一个半世纪前那样遥远,甚至也不像一甲子前可望而不可即,它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万道朝霞正光耀在我们的眼前……(新华网北京5月27日新媒体专电)

《河西走廊》纪录片解说词

第1集:《使者》 主要讲述公元前138年,匈奴对汉朝的包围袭扰迫使汉武帝派遣张骞穿越河西走廊,去往西域寻求军事同盟的故事。张骞的凿空之举,带来的地理大发现使河西走廊正式进入了中原王朝的视野。 第2集:《通道》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信息坚定了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的决心。本集主要讲述公元前121年,发生在河西走廊的河西之战。一年之内,年仅19岁的霍去病率领汉朝骑兵三次出击匈奴,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并使它自此并入汉朝版图。 第3集:《驿站》 河西之战后,行政与邮驿系统遍布河西,汉朝的势力范围也沿着河西走廊延伸到了西域。本集主要透过敦煌悬泉置驿站及其出土汉简,再现长罗侯常惠建功西域的风云往事,展现河西走廊这一战略通道在汉朝经营西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4集:《根脉》 主要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讲述魏晋时期,中原大乱之际,河西走廊以其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庇佑了迁徙至此的儒家学者。儒家文化自此在河西走廊扎下根脉,并最终东渐反哺中原,成为隋唐文化和制度的重要来源。 第5集:《造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恒河两岸的佛教文化开始沿着宽阔的河西走廊大规模进入中国。以昙无谶、鸠摩罗什为代表的佛教徒,以译经、造像等方式在这里弘扬佛法,开启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同时也为河西走廊留下了宝贵的佛教遗产。 第6集:《丝路》 魏晋南北朝,因中原动乱,河西割据,丝绸之路阻塞不通。西域商人止步于河西走廊,使这里在隋朝初年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征侵扰河西走廊的吐谷浑并在张掖举行了外交与商贸盟会。连接中原与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再度畅通。 第7集:《敦煌》 盛唐是丝路最繁荣的时期,也是敦煌艺术最辉煌的年代。从长安来到敦煌的工匠将长安艺术带到了这里,他们在当地世家大族的支持下继续开凿敦煌石窟并绘制敦煌壁画。本集以敦煌220号石窟的营建为例,讲述敦煌石窟如何见证了丝路的繁华并成为大唐盛世的缩影。第8集:《会盟》 河西走廊不仅连接了古代中原与西域,也连通着分处南北的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本集主要讲述在蒙古帝国的时代,来自蒙古和青藏两大高原的游牧部落首领在河西走廊举行了一次关于和平的会谈。随着元朝建立,西藏归入中国版图,凉州会盟深刻影响了此后数百年中国的政治与文化格局。 第9集:《苍生》 随着明朝西北防线逐步收缩,河西走廊因闭关锁国渐趋沉寂。本集以古老的嘉峪关城为视角,讲述明清时期穿越河西走廊的东西方人士及其在河西走廊的经历与见闻。虽然这时的河西走廊已与整个国家一同进入沉寂时期,但在风雨飘摇的帝国晚期,新疆危机的爆发及振聋发聩的塞防论再次唤醒了中原统治者对河西走廊及广阔西部的重视。 第10集:《宝藏》 新中国成立后,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河西走廊复苏的动力,古老的走廊迎来了现代化的工业与机器生产,成为新中国建设蓝图的关键一环。从兰新铁路到兰新高铁,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河西走廊再度迎来崛起的契机。 河西走廊之一 使者

观百年潮中国梦有感600字作文

观《百年潮·中国梦》有感600字作 文 最近一段时间,中央台把“中国梦”的五集记录片《百年潮·中国梦》又重播了一遍,本人才有机会详细的观看。 《百年潮·中国梦》讲述了中国梦的起因,及对中国梦的解释,特别是通过中国的发展过程从文化、经济、民生等方面进行了全方面的阐述。我已看了前两节,主要是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上体现了中国梦的确立过程和中国经常发展为实现中国梦作出的巨大贡献。 《百年潮·中国梦》告诉我们,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她的基本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与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是紧密相连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实现小康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实现富裕、文明、和谐的人民生活。中国梦包括三个层次的意义:从宏观上看,中国梦不是做世界霸主的梦,是和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和平发展的梦,是中国为

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梦;而中层次的理解就是常说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第三个层次的理解是微观的,就是让每个人的人生出彩之梦,是每个人的成长与祖国一起成长的梦。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们曾走在历史的前列,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理由要让物华天宝的天朝上国的重新站立在世界人的面前,所以实现祖国复兴的夙愿就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梦想,就要成为中华儿女的梦想,就要成为让世界瞩目的中国梦。 作为中国的一名公民,我们应该把我们自己的成长熔入到中国梦中,要把我们的工作、学习紧密的围绕实现中国梦。我们多一份投入、多流一滴汗,就为更快实现中国梦作出了一份贡献。 最近一段时间,中央台把“中国梦”的五集记录片《百年潮·中国梦》又重播了一遍,本人才有机会详细的观看。 《百年潮·中国梦》讲述了中国梦的起因,及对中国梦的解释,特别是通过中国的发展过程从文化、经济、民生等方面进行了全方面的阐述。我已看了前两节,主要是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上体现了中国梦的确立过程和中国经常发展为实现中国梦作

关于中国历史的记录片

中国史话,讲的是中国古代史,《中国史话》节目系科教频道特为暑期特别制作的大型历史题材系列片。《中国史话》——以时间为线,讲述一部浩浩荡荡的中国史。《中国史话》上溯五千年以前的中华文明初始,下至风云变幻的20世纪初期民族危亡、奋发自强的五四运动,按照编年史的时间顺序,围绕大的历史现象和事件,以丰富的资料、翔实的细节展示,浩浩荡荡地为观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一套生动的普及性的历史知识电视文献。 中国史话共38集,每集47分钟 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9d15232385.html,/playlist_show/id_3722504.html https://www.doczj.com/doc/9d15232385.html,/playlist/id/6 944963/ 百年中国是中央电视台迎接二十一世纪的献礼片、全片共五十二集,三百六十二期,每期五分钟,约一千八百分钟。迄今为止反映百年中国历史最为全面完整的文献纪录片,其篇幅之宏伟,资料之丰富,视点之独到在电视界中也属史无前例. 本片的主题:通过对中国二十世纪的回顾,反映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史. 本片的风格追求:从中国大历史的角度,立体化反映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在历史中发现诗意,追求可触摸的历史。 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9d15232385.html,/playlist_show/id_3421980.html 土豆上没找到 复兴之路,六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系列节目。该片以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重大事件为视角,应用生动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们展示一幅幅振兴图强的全景画面,使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体味百年祖国的沧桑巨变,体味民族的奋斗历程。 第一集:千年局变 时间跨度:1840—1911年 内容概要: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救国图强的各种探索为主要内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课题被历史性地提了出来。 第二集:峥嵘岁月 时间跨度:1912—1949年 内容概要: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探索中国道路为线索,重点表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挫折到壮大、赢得胜利并最终建立新中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进入新纪元。 第三集:中国新生 时间跨度:1949—1976年 内容概要: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的重大成绩为核心内容,表现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的经验和教训。 第四集:伟大转折 时间跨度:1976—1992年 内容概要:以思想解放为起点,重点展现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五集:世纪跨越 时间跨度:1989—2002年 内容概要: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的新阶段。 第六集:继往开来 时间跨度:2002—2007年 内容概要:以中国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地址 https://www.doczj.com/doc/9d15232385.html,/playlist_show/id_2378238.html https://www.doczj.com/doc/9d15232385.html,/playlist/id/ 6457360/ 汉字五千年,大型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通过生动展示汉字产生、演变、发展的过程及在五千年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讴歌中华文化优秀传统。 《汉字五千年》于2009年1月28日至31日15:10,在中央电视台四套播出,每天两集,每集50分钟。第一集:人类奇葩。本集是全片的开篇,通过汉字与世界上其它文字的命运对比,凸现出汉字在人类文明史中独树一帜的地位。 第二集:高天长河。本集主要表述汉字3000多年时间的生命史。历史跨度从甲骨文一直到信息时代的汉字。第三集:霞光万道。本集的主要内容是重构汉字在空间上的扩展历史。第四集:华夏心灵。本集是全片的重点之一,她的主题是挖掘解读汉字的精神价值,说明中华文明追求“内在超越”的核心特质。第五集:翰墨情怀。本集表现由汉字书写而演化出的书法艺术,并通过描述历代书法家不同的身世、命运,探讨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及他们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最美行知校园解说词

行知校园文化解说词 序: 欢迎大家来到苏北农村,来到邳州、睢宁和铜山三县交界的邳南边陲小镇,来到这个偏远的农村中心小学——占城镇中心小学。 这所学校虽没有城区学校那般规模宏大,却也在农村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循行知路、践行知魂、育行知人”,扎根乡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大爱无私。草根教育,默默无闻,心系孩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不正是行知思想的集中体现吗? “秉承历史、追求卓越、创新发展”的办学思路,“立德树人、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书香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特色校园”的建设目标,“崇德治校、质量立校、陶研强校、特色兴校”的战略目标,何尝又不是深入践行着陶先生的办学理念?! 多年行知思想的浸润,丰厚了学校“行知文化”的内涵,如今,在占小,以人为本——墙壁会说话,花草也劝学,国学经典诗墨飘香,学生齐贤而思、教师诲人不倦,弘扬着行知大教育的思想理念。在占小,以石为基——传承文化、述说故事、呵护生命,做人诚实、做事务实、为学惜时、意若磐石,已成品质,践行着行知“教育”的精神。在占小,以绳为媒——以绳健体、以绳增智、以绳促德、以绳创美,实现着培养“团结、创新”的人才队伍为目标的行知教育理想。 “循绳墨、崇笃行”的砺志校训,“严、勤、实、美”的务实校风,以“传承、规范、团结、创新”的绳文化内涵为校园特色文化积淀,一个朝气蓬勃、魅力无限的现代化小学正在“学陶、师陶”的阳光大道长昂首阔步。 整体布局: 俯瞰占小,恢弘大器,一路双区,界限分明,三楼四园,环境优雅,一条条蜿蜒小路,一个个文化草坪,花香、景美、人杰、地灵。 远望占小,校园色彩,格调以黄色为主。黄色,一为土色,代表着扎根农村乡土教育,脚踏实地专心育人;二为肤色,传承中华文明,做龙的传人;三为金色,代表着辉煌与成功,挖掘人才,培养人才。辅助颜色五颜六色代表着缤纷亮丽的少年时光。 走进占小,一座明正桥连接着行知大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树立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为实现“家国

《百年潮·中国梦》解说词(第三集)

中国精神——电视政论片《百年潮·中国梦》解说词(第三集) 【解说】 在民族危难、抗日救亡之际,曾气吞山河地宣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先生还在《学界三魂》中坚定地指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了,中国才有真进步。” 这是怎样的一个民族?这是怎样的一国人民?是什么支撑着这个古老而神奇的民族立于世界万邦之林,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为什么能够持续不断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新的活力? 当我们徜徉在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当我们跋涉在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里,当我们从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山野川泽追寻答案……蓦然发现,有一种特殊的基因,在支撑着这个民族一次又一次从灾难中奋起,这种基因就是伟大的中国精神! 【同期声】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解说】

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同时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 猿人钻木取火的智慧,神农氏遍尝百草的坚韧,尧舜禅让的谦和,文景之治的和谐,贞观长歌的励精图治,康乾盛世的雍容大度,戊戌变法的图强之志,驱逐列强的浩然正气,抗击日寇的同仇敌忾,创建新中国的浴血奋战,改革开放的勇气与胆魄……历史长河中的一首首浩歌,无不光耀着伟大的中国精神。 【采访】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君如 中国精神它的历史背景、文化积淀,可以从“源”和“流”两方面去考察。“源”就是我们的实践,我们的社会生活;“流”,一是中国历史的文化传承,二是当下人们在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精神的追求,这两种追求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今天的一种精神力量。 【解说】 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志,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固发展的丰厚滋养。 学者柏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中国像一个巨大的立方体,在排山倒海的浪潮中,它会倾覆,但在浪潮退去后仍顽强地矗立在那里,以另一面正视世界,永不消失、永不沉没。”达尔文也曾讲过:相对于其他文明,中华文明更具有典意义。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这种“典意义”的核便是中国精神。显然,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采访】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颜晓峰

百年中国纪录片全集-百年中国经典散文

百年中国纪录片全集|百年中国经典散文 百年中国经典散文一 中国梦 有人说梦想是一种对未来的奢望,也有人说梦想是不现实的,但我却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我认只有先有了梦想,我们才有实现它的可能,如果连想都不敢想,那么就更别提去怎样做了! 中国梦,一个承载了十四亿华夏子孙的梦,中国梦,展现了我们每个中国人高远的志向,中国梦,激起了我们中华儿女“强国富民”的梦。 生为一个中国人,我也有自己的一份中国梦,那就是,“复兴中国古文化,创建世界一流教学”这个梦何尝不是每一位中国学生的梦啊!假如有一天我们的“清华,北大”成为世界的顶尖学校,那么我们每个中国学生不用出国留学,就可以享受世界最好的教育水平,难道这不值得骄傲吗? 中国的古文化,有着5000年的历史,承载了无数哲学家的一生,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不可以像“英语”一样流传于世界那?假如有一天,华夏文明传向世界,那么我们生为华夏子孙,难道不会为了文化的复兴感到自豪吗? 这些梦想一代代的有人去试着完成,终于“中国梦”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的手中,我们肩负了这样的使命,那就让我们去将中华文化

播撒向世界,让世界知道中华文化的内涵。 有人会问,这样远大的国之梦与我们当今生活有什么关系那?我可以坚决的回答“生为中国人,祖国屹立在世界上,我们就屹立在世界上,祖国强大,我们就无比的自豪” 中国梦并不遥远,它承载了十四亿中华儿女的梦,那么终将由我们十四亿中华儿女去完成! 百年中国经典散文二 空山鸟语 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当然,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神迷。但,我说我还是最喜欢听山里的鸟叫。到山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别动也别想,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 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么? 你不懂鸟的语言么?我想你应该懂的。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 在朝来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他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黄纹有一只

新历史主义思潮与当代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欧美思想界兴起的一种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20世纪末,随着新历史主义思潮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大,更多的西方纪录片工作者转向编年史纪录片的制作,纪录片界出现了偏重于回顾历史的“新纪录电影”潮流。80年代后期新历史主义思潮引入中国,深刻地影响了新时期中国文艺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在小说创作领域,出现了书写各种“家族史”、“村落史”、“心史情史”和“野史秘史”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以及“重构”、“戏说”、“调侃”和“解构”历史的影视剧,在文艺批评界,则掀起了轰动一时的“重写文学史”和“重写电影史”运动。作为一种以历史为主要表现对象的艺术形式,中国当代文献纪录片在创作实践中已经常采用新历史主义的某些叙事策略,但是因为文献纪录片本身的复杂性和中国特色文献纪录片的特殊性,所以在理论上,学界还极少有人论及新历史主义思潮与中国当代文献纪录片的关联。 文献纪录片并不是中国的专利,而是发源于苏联的一种纪录片样式。文献纪录片在西方通常被称为汇编影片(compilation film),意指利用以往拍摄的资料片(有时辅以新拍摄的素材)编辑的纪录片。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世界电影史》中提到,早在1921年前苏联导演吉加?维尔托夫就通过对新闻片的剪辑制作了历史长片《内战史》。美国电影史学家埃里克?巴尔诺认为,文献 纪录片是苏联电影工作者艾瑟?苏勃在20世纪20年代确立的一种纪录片类型,其完成于1926年的影片《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是世界文献纪录片的开端。中国纪录片学者单万里认为,1927年黎民伟完成的影片《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是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发端,如果以此为起点,中国的文献纪录片迄今已走过了80年不平凡的历史。 大历史,小细节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主流其实是那些主题先行,先写好解说词,然后再根据解说词去搜集影像资料或拍摄画面的专题片的方式,其创作视角大多采取居高临下的俯视,创作素材也基本来源于官方文献或正史档案,而新历史主义的叙事对历史题材的兴趣却全然不同,新历史主义“尤其表现出对历史记载中的零散插曲、逸闻逸事、偶然事件、异乎寻常的外来事物、卑微甚至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情形等许多方面的特别兴趣。历史的这些方面在‘创造性’的意义上可以被视为‘诗学的’”。在“诗学的”意义上对待史料促使中国文献纪录片在叙事策略上发生了重要转向,中国近20年的文献纪录片从宏大叙事走向个人视角、细节叙事就是这一转向的具体体现。 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文献片是中国特色文献片的主要片种,主要内容涉及重大节日、重大事 新历史主义思潮与当代中国 文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张 宗 伟 Arts criticism 27

《百年潮 中国梦》观后感

《百年潮中国梦》观后感 炎夏蒸腾,激情似火。 5月26日至30日,央视一套晚上8点黄金时段连续播出由中宣部、中央电视台、学习出版社联合摄制的5集电视政论片《百年潮·中国梦》,反响热烈,好评如潮。该片纵论古今、大气磅礴,高蹈宏阔,雄浑豪迈,以广角镜的形式多侧面、深层次、艺术化地阐释和论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国家宏图伟略,给人以极大的心灵震撼!这部电视政论片追思历史、观照当下、憧憬美好未来,多维度诠释了中国梦的历史成因和时代内涵,贯通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联系国家与个人、中国与世界,解说充盈着哲思,画面传递出感动,音乐烘托出壮美,堪称是全面、生动解读中国梦的精品佳作。 把握思想灵魂,纵论复兴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阐述好中国梦及其思想内涵就抓住了活的思想灵魂。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170多年来,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救国图强、矢志不渝的孜孜追求,是全体中华儿女奋斗不息的伟大梦想。历史上,为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东方大国曾让世界无比敬仰,五千年华夏文明延绵至今。但到近代中国逐渐式微,屡遭世界列强欺凌,落后挨打的百年屈辱史成了民族的恶梦,因此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抗争,并寻求新的崛起和复兴,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著名作家、总撰稿张胜友是这样解说的:“中国梦既是民族的梦,又是国家的梦、还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梦。每个人都能够在这个圆梦的进程中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个人的梦想最终将汇聚成民族的梦想。这个梦想包容性很强,超越了党派、阶层和意识形态。她不仅是先辈的梦想,而且是今人的、子孙后代共同的梦想;她不仅是我们党执政治国的重要理念,更是所有中华儿女和全世界华人华侨共同的愿景,是动员所有力量的最大公约数。”只有全面、深刻的把握,才会有准确、生动的表现。这是这部片子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在整部政论片中,紧紧围绕中国梦这个主题,通过采用同期声形式重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中国梦的阐述和一些重要的新观点、新论断;穿插了大量的人物采访,采访对象涉及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先进典型、外国友人以及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物、基层群众等,从党的领袖到普通人,大家从

《百年中国》观后感

《百年中国》观后感 在近代中国百年历史中,中国经历了从屈辱到自豪,从贫弱到富裕,从封闭到开放,从专制到民主,从分裂到统一,心情也从沉重到舒缓然后一种自豪油然而起。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国经历了被外国列强入侵分割领土,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神州大地哀鸿遍野,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经济一片萧条;两次世界大战更是给中国承受了巨大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积极探索,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国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香港、澳门回归、北京申奥成功、“神五”成功升天、世博会将在中国举行、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在牵动世界的神经,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为我的祖国而骄傲。 这部纪录片再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演绎了一出中华民族知耻而后勇,死地而后生的意义。看完整部视频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闭上眼睛,回想着中华民族走过的充满风雨的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从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一个民族要富强要强大,必须要有超出世人的卓越眼光,有承担一切责任的勇士,有敢于人先的领头羊,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必须抛弃腐朽落后的思想,敢于创新,与外界交流,团结一心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的崛起,可以说,每一步都十分之不易。中国人似乎从来没有在任何一次谈判当中占到便宜,这一路走来,实在是太艰苦了。纵

观前半世纪历史,让我明白,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有这样的人,他们实事求是,拥有正确的坚定的信念,用于破除旧思想,敢于创新,承担自己的责任。事实告诉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手里。 百年沧桑,再看今日的中国,已毅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再不是个受人欺凌,任人摆布,胆小怕事的中国。现在的中国,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我为生在这样的国家而感到自豪骄傲。加油吧!中国。

议论文论据大全百年潮中国梦第三集解说词

议论文论据大全:百年潮·中国梦第三集解说词 这篇关于议论文论据大全:百年潮·中国梦第三集解说词,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说】 *在民族危难、抗日救亡之际,曾气吞山河地宣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先生还在《学界三魂》中坚定地指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了,中国才有真进步。” 这是怎样的一个民族?这是怎样的一国人民?是什么支撑着这个古老而神奇的民族立于世界万邦之林,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为什么能够持续不断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新的活力? 当我们徜徉在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当我们跋涉在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里,当我们从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山野川泽追寻答案……蓦然发现,有一种特殊的基因,在支撑着这个民族一次又一次从灾难中奋起,这种基因就是伟大的中国精神! 【同期声】*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 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 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解说】 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同 时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 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 北京猿人钻木取火的智慧,神农氏遍尝百草的坚韧,尧舜禅让的谦和,文景之 治的和谐,贞观长歌的励精图治,康乾盛世的雍容大度,戊戌变法的图强之志,驱 逐列强的浩然正气,抗击日寇的同仇敌忾,创建新中国的浴血奋战,改革开放的勇 气与胆魄……历史长河中的一首首浩歌,无不光耀着伟大的中国精神。 【采访】*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 中国精神它的历史背景、文化积淀,可以从“源”和“流”两方面去考察。“源”就是我们的实践,我们的社会生活;“流”,一是中国历史的文化传承,二 是当下人们在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精神的追求,这两种追求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今天的一种精神力量。

百年中国

《百年中国》观后感 作为一个理科生,因为对历史了解甚少,历史对于我来说有一种神秘感。但每每想起中华文明的上下五千年历史,不禁会感叹这浩瀚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内心不由生出一种自豪感。我想每个中国人都有如我一般的情怀,但要说起近代史,想起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的历史进程,很多人可能就“另眼相看”了,把它当做是一段充满苦难,不堪回首的屈辱史。今天所看的一百多分钟的纪录片《百年中国》,讲述的就是这一段中国一百年来的充满争议的历史。《百年中国》的开篇把时间轴从1999年拨到1900年,那是一个新世纪,在西方,法国巴黎的万国博览会正在举行,它向人们展示着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而纽约的经济学家用“繁荣的恐慌”来表明北美经济的上升,像有讽刺意味似得,在介绍完西方的手摇电影机后,镜头转向了当时的中国,斑驳不清的影片画面是黑与白的交织,那是一段真实记录的影像画面,清朝末年的男人在狭窄的街巷中走走停停,灰暗的镜头里记录着他们没有生气的脸庞和一成不变的长辫子。在这明显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时的中国与欧洲和北美洲的越拉越远的差距,在统治者还沉醉于国家的地大物博时,殊不知这世界早已不是理想中的样子。落后就要挨打的验证也就是从此刻悄然开始。贯穿纪录片的是清朝末期一位重要的统治者——慈禧太后,她是固执守旧统治者的代表,我一直认为光绪皇帝就像是慈禧的傀儡, 影片中有一个片段我印象深刻,主题是女性的启蒙运动,当叙述完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镜头转向中国的却是封建时期缠足陋习,那段时期的清朝女性还是以“三寸金莲”为美,女性的自由被封建礼教和时代的畸形审美所束缚。这样的反差让我想起了今天戴面纱的伊朗妇女和地位低下的印度妇女,不管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的民族选择,但这绝对不是正确的,是一种对女性思想和行为的压迫。影片中出现了一位在幼年时期就开始裹小脚的老人家,我忘不了她说她还想多活几年,多享几年福时脸上满满的笑意,就算现在中国社会有太多的不公平,女性还是会遭受歧视,受到不平等对待,但事实上生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已经获得了比前人更多的自由和幸福。《百年中国》纪录片的开始是现代史与近代史历史画面的交织,跳动的影片画面中有着欢笑有着泪水,有着自豪有着屈辱。而纪录片的结尾是一副太阳升起的画面,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邓小平

百年中国电影大事记(1905-1930)

百年中国电影大事记(1905-1930) 1896年 据《申报》记载,本年8月2日晚,上海徐园的“又一村”放映了一组“西洋影戏”。这 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一次外国电影放映活动。 1905年 春夏之交,北京丰泰照相馆在老板任庆泰的主持下开始兼摄电影,从而揭开中国民族制片业的第一页。首部影片为戏曲纪录片《定军山》(仅摄“请缨”、“舞刀”、“交锋 ”等片断),由京剧谭派艺术创始人谭鑫培主演。在此后数年中,丰泰照相馆拍摄的均 为戏曲短片,拍成后主要在任庆泰自己创办的“大观楼影戏园”上映。1909年丰泰照相 馆遭受火灾,自此停止拍片活动。 1911年 杂技幻术家朱连魁为一家名叫“美利公司”的洋行拍摄纪录片《武汉战争》。这是由中 国人拍摄的第一部新闻纪录片。该片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战斗情形,广告称:“凡两军 战争可惊可骇、可悲可惨之真相,无不毕具。兹用电灯影戏演出,睹之与亲临战场无异,大足增发赴义之雄心、报国之热血!” 1913年 上海两位美国商人依什尔(A.Yiesel)和萨弗(T.H.Suffert),接办同籍电影制片商本 杰明·布拉斯基(Benjamain Brasky)创办的亚细亚影戏公司,由张石川和郑正秋等人 组织新民公司承包其全部拍片业务。第一部影片为《难夫难妻》,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和郑正秋联合导演,依什尔担任摄影。这是中国人拍摄的首部故事片,长4本。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先由德国进口的胶片来源断绝,亚细亚影戏公司于1914年停业关张。 1916年 张石川、管海峰等人集资创办幻仙影片公司。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专门性质的制片机构。但仅出《黑籍冤魂》一片,即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告倒闭。 1917年 商务印书馆以不足三千元盘进某美国影商的一批电影器材,开始兼营制片和放映业务。后其电影业务不断扩大,于1918年专门成立“活动影戏部”,并建成中国第一个玻璃屋 顶的专业摄影棚。

对纪录片选题的思考

对纪录片选题的思考 [摘要]正如文学作品的创作,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便是“怕什么”,即选题的确立。只有确立了选题,才能使之后的工作更好地围绕选题展开,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选题标准 多元化价值观渗入纪录片创作领域的今天,视角的丰富性、叙述方式的多样化为纪录片题材的选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究竟什么是好的选题,不同的人标准不一样。综合纪录片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多方观点,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题材的选择。 一、普遍性——具有时代意义 中国当今的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在经历着不同层次的变革。这种变革使得社会的结构形态、价值体系,人们的生存状态、精神世界,都处于变化之中。关注和见证这种时代的变迁,记录这种时代背景之下人们的生活境况、情感经历以及精神追求,记录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性的潮流面前的处境和走向,这是纪录片创作者的职责所在。 纪录片《铁西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它忠实地纪录了时代的变迁。影片用9个小时15分钟描绘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生存状况。片中展现了面临着下岗的工人在惶恐、忧虑而又无可奈何中煎熬,面对催债或被催债而不停奔忙的领导,领到补助后聚餐、唱卡拉OK的女工们……在《铁西区》中,我们看到了时间的轨迹。创作者以纪录片的形式,提供了关于一个时代的最好见证与反思。 题材的普遍性还应体现在当下社会问题的关注。譬如三农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婚姻家庭等社会问题,也是纪录片思考的重要逻辑起点和终点。特别是在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因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显得尤为重要,应该成为纪录片关注的重要题材。 2001四川国际纪录片电视节,一位美国的纪录片专家,讲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感想:很难从中国的纪录片中了解中国当今真实的状况。这对于我国的纪录片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提醒他们在选题时应充分考虑题材的普通性。

《百年中国》解说词第一集风雨世纪初

《百年中国》解说词 第一集风雨世纪初 1、新世纪 光绪二十五年,腊月初一。和往常一样,紫禁城里显得异常宁静。光绪因病破例没有去圣母皇太后慈禧面前请安。早朝更是在两年前就取消了。 这一天,是西历纪元1900年元旦。在地球的另一端,新世纪正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在意大利,为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罗马歌剧院正在上演普契尼的新作「托斯卡」。剧中的爱情故事,感染了千万观众,风靡一时。在法国,万国博览会如期举行。它向人们展示著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在美国,经济学家用「繁荣的恐慌」来形容经济的上升势头。 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浪潮,席卷欧洲和北美洲。不到一个半世纪,昔日的田园小镇,已经成了工厂与都市。「进步」成了人们深信不疑的信条。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的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摄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用它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纪录下来。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我们还能看到这种当年时髦的机械。 第一代的摄影机,同样为我们纪录下了世纪之交的中国。从中国电影资料馆收藏的一些当时的影像资料中,我们看到开埠半个世纪的上海,正在成为外国冒险家的乐园。 天津的这段老城墙,一年后,在八国联军逼迫下被迫拆除。 北京的出殡的场面,显示著天子脚下的排场和奢侈。 广东是大多数外国游客登陆中国的第一站,此前六十年的鸦片战争,就是从这里引发的。 在香港,外国人喜欢的交通工具是中国人抬的轿子。他们享受的是古老中国的舒适。英国人已经在这里统治了半个多世纪。 一百年前大清帝国的斑驳影像提醒我们:二十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正越拉越远。 这一年春节之前,北京下了一场雪。瑞雪兆丰年,这场雪,将会给中国带来甚么呢? 2、黑暗的政局 这是从景山顶上俯看北京的镜头。大清朝的统治中心平静中显出一种威严。二百五十六年前,满族人从东北入关,占领了这个都城,并由此出发,奠定了自己的江山社稷。 1900年1月24日,清廷发布上谕,宣布立十五岁的溥隽为大阿哥,也就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这个意在废除光绪的讯号,引起中外舆论的普遍关注。决定的总策划是慈禧太后。自1873年垂帘听政之来,她一直是这个国家的实际统治者。在她手中,中国失去了边疆的大片国土。 当时名义上的皇帝光绪,失去了人身自由,幽居在紫禁城西面的中南海瀛台。一年多来,他每天的主要活动是向太后请安,长时间地跪着聆听太后的训斥。这位已过「而立」(三十岁)之年的皇帝,唯一敢做的是把他的怨气发泄到他周围的下人身上。两年前的那次变革冲动,使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是我们能找到的最早的紫禁城的画面,拍摄于1898年,即光绪二十四年农历戊戌年。这一年中国自下而上涌动着一股变革图强的激情。甲午战争失败后,朝野内外普遍被一股挫折情绪所笼罩。民间的有识之士中间,一片变革的呼声。 维新派的著名领袖是康有为和他的学生梁启超。他们利用会试的机会,联合仕人上奏朝庭,要求变法。外地人在北京的会馆,成了他们聚会和宣扬变法的场所。他们利用报纸和刊物,警告国人:不变祖宗之法,就有亡国灭种之忧。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时评论文,往往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

百年中国解说词

百年中国解说词 开篇: 20世纪,正从我们的视野中慢慢消失。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是一个从屈辱走向自豪的世纪,眼泪与欢笑都在我们心间;这是一个从贫弱走向富裕的世纪,乞求与满足我们全都记忆犹新;这是一个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世纪,善良与宽容是我们永恒的情怀;这是一个从专制走向民主的世纪,呐喊与探寻是我们不变的性格;这是一个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世纪,战争与和平我们曾历尽沧桑…… 穿越一个世纪的风雨,让我们做一次深情的回望。20世纪正渐渐远去,那一幕幕交织着中国人痛苦与欢乐的瞬间却变得越来越清晰—— 100年的中国,经历了无数的狂风巨浪,每次他都在痛苦和奋起,在烈火中涅槃。 站在新千年的门前,中国人终于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终于可以从容规划未来,一百年了,中国的容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绚丽灿烂。历史是一条割不断的长河,我们不妨将时针倒转,回到19世纪,回到20世纪的前夜,那是一个黎明前的漫漫长夜。 那时候,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时针的节奏依然缓慢,南船北马、男耕女织是中国千年不变的风景,这是一个勤劳而朴实的民族,这是一个正在经苦难、正在苦苦乞求的民族,从世纪初留下的影像资料看,我们可以感受100年前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生存姿态。当时国人还没有意识到危机已经迫在眉睫。长城环绕着北中国,从19世纪中期以来,这个巨大屏障的防卫功能开始丧失,这是当时中国正在萎缩的版图,割地赔款成为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痛苦与屈辱,长城无声地经历着风霜雨雪,无声地见证着一切。国力衰败而统治者却在享受人间的奢华,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耗尽了大清王朝建造北洋海军的全部费用。当这座石坊静静地卧在昆明湖上的时候,中国的海疆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平静,硝烟弥漫在中国的天空,炮声震惊着封闭的中国,当20世纪悄然降临的时候,等待中国的又将是什么呢? 第一集:风雨世纪初 ①新世纪光绪二十五年,腊月初一。和往常一样,紫禁城里显得异常宁静。光绪因病破例没有去圣母皇太后慈喜面前请安,早朝更是在两年前就取消了。这一天,是公历纪元1900年元旦。 在地球的另一端,新世纪正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在意大利,为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罗马歌剧院正在上演普契尼的新作“托斯卡”。剧中的爱情故事,感染了千万观众,风靡一时。在法国,万国博览会如期举行,它向人们展示着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在美国,经济学家用“繁荣的恐惶”来形容经济的上升势头。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浪潮,席卷欧洲和北美洲,不到一个半世纪,昔日的田园小镇已经成了工厂与都市。“进步”成了人们深信不疑的信条。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的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摄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用它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纪录下来。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我们还能看到这种当年时髦的机械。第一代的摄影机,同样为我们纪录下了世纪之交的中国。从中国电影资料馆收藏的一些当时的影像资料中,我们看到开埠半个世纪的上海,正在成为外国冒险家的乐园。天津的这段老城墙,一年后,在八国联军逼迫下被迫拆除。北京的出殡场面,显示着天子脚下的排场和奢侈。广东是大多数外国游客登陆中国的第一站,此前六十年的鸦片战争,就是从这里引发的。在香港,外国人喜欢的交通工具是中国人抬的轿子,他们享受的是古老中国的舒适,英国人已经在这里统治了半个多世纪。 一百年前大清帝国的斑驳影像提醒我们:二十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正越拉越远。 这一年春节之前,北京下了一场雪。瑞雪兆丰年,这场雪,将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呢? ②黑暗的政局这是从景山顶上俯看北京的镜头,大清朝的统治中心平静中显出一种威严。256年前,满族人从东北入关,占领了这个都城,并由此出发,奠定了自己的江山社稷。 1900年1月24日,清廷发布上谕,宣布立十五岁的溥雋為大阿哥,也就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这个意在废除光绪的讯号,引起中外舆论的普遍关注。决定的总策划是慈禧太后。自1873年垂帘听政之来,她一直是这个国家的实际统治者。在她手中,中国失去了边疆的大片国土。当时名义上的皇帝光绪,失去了人身自由,幽居在紫禁城西面的中南海瀛台。一年多来,他每天的主要活动是向太后请安,长时间地跪着聆听太后的训斥。这位已过“而立”之年的皇帝,唯一敢做的是把他的怨气发泄到他周围的下人身上。两年前的那次变革冲动,使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是我们能找到的最早的紫禁城的画面,拍摄于1898年,即光绪二十四年农历戊戌年。这一年中国自下而上涌动着一股变革图强的激情。甲午战争失败后,朝野内外普遍被一股挫折情绪所

《百年中国》解说词第四集帝国的终结

《百年中国》解说词 第四集帝国的终结 1、溥仪登基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公元1908年11月13日晚上,一支不寻常的队伍离开紫禁城急匆匆赶奔醇亲王府。 他们带来慈禧太后的懿旨。醇亲王的长子溥仪已经被定为皇位继承人。突如其来的消息,使醇亲王府陷入一片忙乱之中。 深知太后秉性的醇亲王载沣此时心头非常复杂。他心疼只有三岁的儿子,却又不敢违背太后旨意。幼小的溥仪大哭不止。太监只好将奶妈王焦氏一并带进宫去。此后六年的时间溥仪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生身母亲。 半个世纪后,已经成为普通公民的溥仪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这样描述他刚进宫时的情形:「我记得那时自己忽然处在许多陌生人中间,在我面前有一个阴森森的帏帐,里面露出一张丑得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据说溥仪一看到慈禧就立刻嚎啕大哭,浑身哆嗦不止。 其实对慈禧的威严,光绪皇帝最有体会。三岁进宫的他从当皇帝的第一天,光绪就受制于慈禧。 一次听戏的经历很能说明光绪和慈禧的关系。一天,光绪陪慈禧看京剧《打龙袍》。慈禧一边看一边说﹕「皇帝犯了错误,要打就真打,何必打龙袍呢﹖」光绪连声称是。 戊戌变法后,光绪被慈禧太后囚禁在中南海瀛台整整十年。大清帝国在激烈的动荡中日渐没落,庚子之变,新政讨论,保皇党的挽救,革命党的反抗。光绪帝都无能为力了。 溥仪进宫的第二天,光绪如同一盏孤灯,绝望地熄灭了。 也许是天意,也许是巧合,光绪死后第二天,慈禧也命归黄泉。 清王朝为慈禧举行了奢华的葬礼,国忧大葬,政府规定:一月之内禁止婚嫁,百日之内不准奏乐,然而大清帝国的威严正一点点丧失,即是在慈禧葬礼上,人们的表现也不仅只是悲伤,吏部尚书端云,在葬礼上还轻松的摆弄照相机呢,这组照片正是他留下的。 两个月后,清廷在太和殿为溥仪举行登基大典。年号宣统。隆裕太后代替慈禧被封为皇太后,又一个女人坐到了皇帝的身后。 2、鉴湖女侠 从慈禧到隆裕,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大清帝国一直掌握在两个女人手里。但这并不意味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二十世纪初,一位女性的传奇人生为中国女性的解放带来了亮泽。 1904年,29岁的秋瑾作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变卖所有的金银首饰赴日本留学。当时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这个选择改变了她的一生。离开北京时,她写诗抒怀:「日月无光天地昏,尘尘女界有谁援」。 当时的日本吸引了大量的中国优秀青年,然而在留学生当中,还很少见到女性的身影。在日本,秋瑾结识了革命领袖孙中山和黄兴。她的绍兴同乡周树人此时也在日本。在此期间她的表兄徐锡麟也来到日本。秀才出身的徐锡麟性情刚烈,自幼喜欢习武,是秋瑾志同道合的挚友。在此后几年里,兄妹俩的命运被共同革命激情联系在一起。在东京,秋瑾几乎参加了所有的进步组织。推翻清王朝成为她的理想。 1904年冬天,秋瑾回到上海,在厚德里她与同伴一起四处筹款,创办《中国女报》传播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思想。尽管刊物因经费短缺只出了两期。但给许多女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创作的女权歌曾在女学生中广为传唱。 这一年冬天,一群浙江人聚集在上海发起成立了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已经回到家乡绍兴的秋瑾在徐锡麟的介绍下结识了光复会的发起人蔡元培和陶成章,成为光复会成员。这一年日俄两国在东北发起战争,慈禧太后却只顾庆祝70岁的生日。光复会决定抓住时机,发动起义。

《百年潮·中国梦》解说词1.百年追梦

百年追梦:《百年潮·中国梦》解说词(第一集) https://www.doczj.com/doc/9d15232385.html, 2014年06月11日来源:新华网 百年追梦 ——电视政论片《百年潮·中国梦》解说词(第一集) 【解说】 2012年11月29日。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北京风和日丽,长安街车水马龙,天安门广场游人如织…… 上午10点,中巴车缓缓驶入巍峨矗立的国家博物馆,历史在这一刻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憧憬与期待呢? 国家博物馆庄严厚重,展厅四壁的浮雕从四大发明到北京奥运,沉沦与抗争交织,奋斗与崛起辉映,鲜活地再现了泱泱华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闭幕半个月。此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正流连于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展板前,凝神静思,探幽涉远,犹如在穿行一条长长的历史隧道: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到戊戌变法,从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摧毁封建帝制到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路高蹈宏略波澜壮阔,回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脚步声。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踏上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在国家博物馆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地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殿堂,习近平向全世界庄严昭告了中国梦—— 【同期声】习近平 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期盼。 我坚信,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坚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之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更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解说】 这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们别开生面的集体亮相、深谋远虑的集体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