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核医学部分-1

实验核医学部分-1

实验核医学部分-1
实验核医学部分-1

实验核医学部分

【名词解释】

核医学:核医学是核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边缘科学,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着重研究放射性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上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基础。

核素:具有特定的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的原子,统称为核素。

同位素:凡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原子序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原子,彼此互称为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但所处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如99Tc与99mTc 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核素由于衰变,其原子核数目或活度减少到原来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 1/2表示。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核衰变的次数,用dps或dpm来表示。

放射性比活度:单位质量(摩尔、容积)物质所含放射性的多少。

间接作用:是指电离辐射作用于体液中的水分子(机体内水占体重的70%),引起水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形成化学性质活泼的不稳定的自由基(如H·OH·),再作用于生物大分子,而发生一系列变化。

直接作用:是指电离辐射直接作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使其发生电离、激发或化学键断裂而造成分子结构和性质的改变。

开放源:指在使用和操作过程中能够向外界环境扩散,污染环境,并进一步侵入到生物体体内,对生物体进行内照射放射源。开放源既可产生外照射,又可产生内照射。

封闭源:指在工作中使用的放射性核素被包在外壳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向周围环境扩散,也不污染环境的辐射源。密封源在一般情况下,只产生外照射。

随机效应:是指辐射效应的发生几率(而非重严程度)与剂量相关的效应。随机效应的发生几率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无关。一般认为,随机效应的发生没有剂量阈值,即生物效应的发生概率与受照剂量呈线性无阈关系。

确定性效应:指效应发生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相关,有剂量阈值,阈值以下不会发生这种效应,阈值以上可能发生这种效应。如不育、白内障、造血机能低下、寿命缩短等皆属于。放射性药物:凡是用于诊断和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统称为放射性药物(radio pharmaceuticals) 。

放射化学纯度:放射性核纯度(%)=特定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样品的总放射性活度×100%,一般要求大于99%。

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是一种从长半衰期放射性核素(母体)中分离得到短半衰期的衰变产物(子体)的一种装置,俗称母牛(cow)。

【简答题】

l、放射性原子核为什么会不稳定?

原子核的稳定性取决核子之间的引力和短程核力。只有当核子总数以及中子数和质子数的比例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使这两种力平衡,原子核才是稳定的。

2、放射性核素的衰变有哪些类型?

(一)α衰变(alpha decay):指母核放出一个α粒子(氦原子核)的过程。

比如226Ra(镭)衰变式如下:

226Ra→222Rn+α+4.86Mev

α粒子的质量大且带电荷,故射程短,穿透力弱,在空气中只能穿透几厘米,一张纸就可屏蔽,因而不适合作核医学显像用。但α粒子对局部的电离作用强,对开展体内恶性组织的放射性核素治疗具有潜在的优势。

(二)β衰变(beta decay)

(1)β-衰变:指母核放出一个负电子的过程。β-衰变发生在中子过剩的原子核。

比如:32P(磷)衰变式如下:

32P→32S+e-1+ υe +1.711 Mev

β-衰变时放出一个β-粒子和反中微子,核内一个中子转变为质子,因而子核比母核中子数减少1,原子序数增加1,原子质量数不变。β-射线的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β-衰变时,衰变能随机分配给β-粒子和反中微子,因而β-粒子的能量分布形成连续能谱。

β-粒子穿透力弱,例如2Mev的β-粒子在软组织中的射程约为2cm,不能用于核医学显像。某些β-核素可用于核素治疗,例如:131I用于治疗甲亢和甲状腺癌,32P可用于血液和皮肤病的治疗。

(2)β+衰变:指母核放出一个正电子的过程。发生在中子相对缺乏的核素,也可认为是质子过剩。比如:13N(氮)衰变式如下:

13N→13C+β++υ+1.190 Mev

衰变时放出一个β+粒子和中微子,核内一个质子转变为中子。正电子的射程仅1-2mm即发生湮灭辐射。

(3)电子俘获(electron capture decay,EC)核内的一个质子可以俘获一个核外电子并发射一个中微子而转变为一个中子,所形成的子核质量数不变,原子序数少1。

比如125I(碘)衰变式如下:

125I+e-→125Te(碲)+υ+0.0355 Mev。

原子核发生电子俘获后,外层电子留下一个空轨道,更外层电子填补空轨道,将多余的能量以电磁辐射或光子流的形式释放出去,这种电磁辐射或光子流称为“标识X线”。(三)γ衰变:原子核发生α衰变、β衰变后的子核吸收衰变能处于激发态,激发态的子核向基态过渡时将多余的能量以电磁辐射或光子流的形式释放出去,这种电磁辐射或光子流称为γ射线,这个过程称为γ衰变。99mTc(锝)衰变式如下:

99mTc→99Tc+γ

3、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有哪些主要方式?

(一)电离与激发(ionization and excitation)

电离:指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使物质中的中性原子变成离子对的过程。

激发:如果核外电子所获动能不足以使之成为自由电子,只是从内层跃迁到外层,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电离密度:单位路径上形成的离子对的数目。它表示的是射线电离作用强弱的量。α>β>

γ。

(二)韧致辐射:β-与物质相互作用会受到原子核电场的排斥,将部分能量以电磁辐射或光子流的形式释放出去,这种电磁辐射或光子流称为韧致辐射。韧致辐射的发生几率与β-的能量及被作用物质的原子序数成正比。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尽可能地减少β射线产生的韧致辐射,应该选用原子序数低的材料作为屏蔽材料,比如铝、有机玻璃等。

4、γ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有哪几种主要方式?

(一)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

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将所有的能量都传给被作用物质原子核的核外电子,使其脱离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这个自由电子称为光电子,这个过程称为光电效应(由光子到电子)。发射光电子的原子内层电子出现空位,故可发射特征X射线。

(二)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

当光子的能量远大于壳层电子的结合能时,γ光子将其部分能量传给被作用物质原子核的核外电子,使其脱离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这个自由电子称为康普顿电子,γ射线失去部分能量改变运动方向射出,称为康普顿散射光子,这个过程称为康普顿效应。(三)电子对生成效应(pair production):

能量超过1.02Mev的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γ光子在原子核电场的作用下产生一对正负电子,这种作用称为电子对生成效应。1.02Mev的能量是产生一对正负电子的最低极限值。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生成效应的几率,随γ光子的能量和物质原子序数的不同而不同。

一般而言,低能γ射线通过高原子序数物质时以光电效应为主;中能γ射线通过低原子序数物质时以康普顿效应为主;而高能γ射线通过高原子序数物质时以电子对生成效应为主。

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光电子、康普顿电子、生成电子对等次级电子可以进一步引起物质的电离和激发。

5、吸收剂量、当量剂量的专名及SI单位是什么?

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单位质量(dm) 被照射物质所吸收的任何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dE,用D表示:D=dE/dm 吸收剂量的SI单位为J·kg-1,SI单位专名为戈瑞,符号Gy,Gy=1J·kg-1。当量剂量(equivalemt dose):是衡量各种辐射对生物机体危害程度的物理量。它是修正后的吸收剂量,即吸收剂量与辐射权重因子的乘积。用H表示,即HT·R=WR·DT·R。当量剂量的SI单位是焦耳·千克-1(J·Kg-1)。专名为希沃特,符号Sv,当量剂量专门用于放射防护。

6、放射防护的目的与原则?

(一)放射防护的目的:防止一切有害的确定性效应,把随机效应的发生率降低到可以接受水平。

(二)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1)、实践的正当化:指涉及辐射的实践,获得的利益大于所付出的代价。

2)、防护的最优化:结合实际采用适当的防护措施,做到防护最优化。

3)、个人剂量限值化:放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剂量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7、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1)、屏蔽防护:在放射源与生物体之间增加屏蔽物质借此吸收或阻挡射线,达到防护的目的,根据放射源的种类不同应采用不同的屏蔽材料。

2)、距离防护:增加放射源与生物体之间的距离。增加距离后,放射源与生物体之间的空气部分吸收少量射线,达到防护效果。

3)、时间防护:缩短与放射源接触的时间。

8、放射性三废处理基本方法。

(1)放置衰变:对于短T1/2(<60天)的固体废物放置7-10个半衰期后以普通废物处理。

(2)稀释排放:对短T1/2,比活度低的液体或气体废物,可用水和空气稀释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后排出。

(3)浓缩贮存:对T1/2较长,体积较大的废物要采用浓缩(如焚化、硝化、沉淀、离子交换等)缩小体积后贮存(单位内或专门贮存地)。

9、简述固体闪烁探测器的原理及构成。

它利用射线能使某些物质激发,并在退激时产生荧光作用,将射线的辐射能转化为闪烁光,然后将闪烁光再进一步转化为电脉冲进行测量。是最常用的射线探测器。

固体闪烁计数器的整体结构由固体闪烁计数器、后续电子线路、计算机系统和辅助结构组成。

10、常用放射性药物的制备方法?

1)、同位素交换法:将需要标记的化合物AX和放射性化合物BX*在一定的条件下混合,X 与X*之间发生交换反应生成标记化合物AX*,反应式如下:

AX+BX*=AX*+BX

比如125I-邻碘马尿酸钠就是采用该方法(密封容器中,油浴155℃条件下)制备的。2)、化学合成法:包括单纯核素标记法和络合物形成法。以简单的放射化合物作原料,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后,把放射性原子结合在指定的位置上,得到所需要的,带放射性的化合物。该法是放射性标记化合物制备的主要方法。

3)、生物合成法: 是将简单的放射性化合物在体内或体外置于生物(动植物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中,利用生物体在代谢过程中对它的吸收利用而制得某些标记化合物。

11、什么叫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其基本原理是什么?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探测方法来检测它的行踪,以研究示踪剂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中运动规律的核技术。

放射性核素示踪实验的原理基于两个方面:

①相同性,即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和相应的非标记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及生物学性质,在生物体内的变化相同;

②可测量性,即放射性核素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射线,可被放射性探测仪器所测定或被感光材料所记录。

12、简述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放射免疫分析(radio immunoassay ,RIA )是体外放射分析技术中建立最早、应用最广的一类技术,其基本原理为竞争性抑制。即:放射性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包括标准抗原或待测抗原)共同与特异性抗体发生可逆性结合,如图,这种竞争可用以下反应式来表达:

当反应体系中同时存在Ag 、Ag *和Ab ,而Ag *的量一定、Ab 的量限定(分子数少于抗原)时,随着Ag 的增加,Ag * Ab 的量相应减少,即与Ag (包括标准抗原或待测抗原)的量呈负相关竞争性抑制。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将反应体系中的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游离的标记抗原分离,测定其放射性。

13、标准品、标记抗原、特异性抗体在放免分析中的作用和要求有哪些?

标准品(calibration standard )是样品定量的基础,它的质和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样品的测定值。 对标准品的要求包括:

(1)标准品与待测物质应属同一物质;

(2)在与结合剂发生反应时,应与待测配体有相等的活性和亲和力;

(3)高度纯化,不含影响分析的杂质;

(4)标准品的定量一定要准确。

放射性标记物是体外放射分析的测量依据,常用的标记核素有125I 和3H 。

对标记物的质量要求包括:

(1)比活度(specific activity ):体外放射分析法的定量范围一般在10-9-10-12mol 水平,标记物的用量应等于或小于被测物的最小量,以得到较好的灵敏度。高比活度的标记物是确保分析方法灵敏度的前提。

(2)放化纯度(radiochemical purity ):一般要求标记物的放化纯度在95%以上,若放射性杂质过多,标准曲线的斜率降低,将会影响测定的灵敏度。

(3)免疫活性(immune activity ):标记物在标记和储存等过程中会造成损伤,使标记抗原的免疫活性下降,与抗体发生反应的能力减弱,甚至丧失,因此抗原活性的检测十分重要。要求标记抗原与待测抗原具有相同的免疫活性。

(4)稳定性(stability ):稳定性是指标记抗原在合理储存的条件下,保持其全部性能不变的程度。许多因素可影响其性能的稳定性,如标记方法、标记位置、置换水平、理化环境等都可使放射性核素从标记抗原的分子上脱落下来,或造成标记分子聚合或解离,使放化纯度明显下降。当标记方法合理,保存条件完善时,货架期可达1-3月。

14、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分离技术有哪些?

(一)沉淀法(precipitation method ) 也称PEG 法。溶解于水中的蛋白质,其分子周围有水化层,以此保持蛋白质在水中的稳定性,蛋白质分子吸水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蛋白质分子电荷的多少。

(二)双抗体法(double antibody method )在RIA 中,当抗原、抗体反应达到平衡后,由

式中Ag *代表标记抗原,Ag 代表非标记抗原,Ab 代

表特异性抗体,Ag * Ab 代表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

AgAb 代表非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

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浓度很低,而且处于可溶性状态,不能直接通过离心的方法加以分离。于反应体系中加入第二抗体,形成抗原-第一抗体-第二抗体复合物,通过离心将B与F分离开来。

(三)双抗体-PEG法(double antibody-PEG method)这种方法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兼顾了双抗体法和PEG法各自的优点,克服了双抗法分离时间长和沉淀法非特异性结合高的缺点,并且使第二抗体和PEG的用量大为减少,在常温加入分离剂后,无需温育,直接离心,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四)吸附分离法(adsorptive separation method)应用经过特殊处理的吸附剂,将游离的小分子抗原或半抗原吸附,经过离心,随着吸附剂的沉淀,将F沉淀下来,而抗原-抗体复合物分子大,不被吸附,仍保留在溶液中,从而将B与F分离开。常用的吸附剂有葡聚糖包被的活性炭(DCC),离子交换树脂等。

(五)固相分离法这种分离法是将抗原或抗体通过特殊技术联结在固相载体上,免疫反应在固相载体上完成,达到平衡后形成固相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与游离部分分离。

(六)磁化分离技术(magnetizing separation technique)磁化分离法是将磁化材料引入RIA 体系,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借助磁力将B与F分离,从而省去了离心的步骤。

(七)微孔滤膜法(millipore filter method)微孔滤膜法通常采用醋酸纤维素滤膜或玻璃纤维素滤膜,在放免反应达到平衡后,将反应液加入装有微孔滤膜的滤器上,抗原抗体复合物保留在滤膜上,游离部分被滤掉。

15、什么叫放射免疫分析的质量控制,质控指标有哪些?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侧重对检测质量的控制,它保证从收集样本开始到发出报告为止的全过程中,能及时发现检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误差,分析产生的原因,找出纠正的办法,以确保检测的质量。常用的评价指标有精密度、准确度、特异性、灵敏度、稳定性、有效性。

精密度是指在相同的条件下,对某一样品多次检测所得结果的符合程度,即重复性。

准确度是指测定值与真值的符合程度。

特异性是指该反应体系不受干扰物质影响的程度,反映的是对分析物测定的专一程度。交叉反应率越小,反应体系对分析物测定的专一性越好。

灵敏度是指刚能与零标准管的测定结果在统计学上区别开来的最低浓度,即用该方法的最小可测值。

稳定性是指测定试剂在合理保存和正确使用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有效期内,保持其全部性能不变。

有效性主要是指临床诊断符合率及临床使用评价。检测结果能有效地实现实验目的,应有可信的正常值及正常范围,在正常和异常之间应有良好的分离,以便得出结论,如有些要作有或无、阳性或阴性的回答,有些要确定浓度的高低等。

16、影响放射生物效应的主要因素?

(一)与辐射有关的因素

1)、照射剂量与剂量率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般认为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机体受照剂量越大,产生的生物效应越严重。吸收剂量是决定生物效应大小的基本依据。

2)、照射方式及射线的种类照射的方式分为内照射和外照射两种。内照射是指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在体内发射出射线对机体进行的照射。外照射是指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源在体外,机体受其发射出的射线照射。由于不同的射线具有不同的电离能力和穿透能力,因此产生的生物效应也不相同,就一种射线而言,在不同的照射方式下产生的生物效应也不一样。

3)、照射次数与照射面积在相同的剂量条件下,分次照射和单次照射产生的生物效应不同,照射次数分的越多,间隔的时间越长,引起的生物效应越轻。在相同的剂量条件下,受照的面积愈大,生物效应也就愈明显;全身照射比局部照射的危害大得多,这主要是由于机体造血系统受到严重损害的缘故。相同剂量的同种射线,分隔的次数愈多,时间间隔愈长,生物效应就越轻,其原因与机体的代偿和修复过程有关。

(二)与受照机体放射敏感性有关的因素

1)、生物种系不同种系的生物其放射敏感性不同,规律是种系演化越高,机体结构越复杂,其射线的敏感性越高。多细胞生物比单细胞生物敏感,哺乳类比鸟类、鱼类、两栖类敏感性高。

2)、生物个体在同一种系中个体敏感性不同,而个体在不同的发育阶段敏感性也有差异,一般是随着个体的发育生长,其放射敏感性逐渐降低,如胚胎期较胎儿期敏感,幼年、青少年比成年敏感。

3)、同一个体的不同器官、组织和细胞放射敏感性各异一般认为:代谢旺盛的细胞较代谢不旺盛的细胞、分裂活动旺盛的细胞比不旺盛的细胞敏感,胚胎及幼稚细胞较成熟细胞敏感。除以上因素外,受照时机体状态对引起的生物效应也有一定影响。

4)、亚细胞及分子水平的辐射敏感性依次为:DNA>mRNA>rRNA>tRNA>蛋白质。(三)与环境有关的因素(介质因素)

比如温度增高,效应增大,相反则降低;氧气浓度增大,效应增大;某些激素(如雌激素)和化学制剂(比如甘露醇)对辐射有抗辐射作用,称为辐射保护剂;还有一些能起增强的作用,称为辐射增敏剂。前者保护正常组织,后者为提高放疗效果。

17、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谈谈体外放射分析的临床意义。

体外放射分析(in vitro radioassay)是指在体外实验条件下, 以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配体(ligand)为示踪剂,以特异性结合反应为基础的微量生物活性物质检测技术。它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精密度和准确度高及应用广泛等特点,目前已成为基础医学、现代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和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在体外放射分析中,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最具代表性、应用最广泛。Yalow和Berson于1959年创建本法,Yalow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

(请尽情发挥)

【填空题】

l、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与核能态的一类原子统称为___________;1H、2H、3H互称为_______;99Tc和99mTc互称为_________。

2、放射性活度专名是_______,吸收剂量专名______ ,当量剂量是专门用于_________辐射量。

3、核医学仪器探测的基本原理是以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而设计的,其构成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二部分组成。

4、ICRP(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建议放射生物效应可分为________效应(有剂量阈值)和_________效应(无剂量阈值)二类。辐射致癌效应属于________________,辐射致白内障效应属于______________。

5、防护韧致辐射可采用_____________作为防护材料。

实验核医学部分 (1)_附件

实验核医学部分 【名词解释】 核医学:核医学是核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边缘科学,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着重研究放射性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上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基础。 核素:具有特定的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的原子,统称为核素。 同位素:凡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原子序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原子,彼此互称为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但所处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如99Tc与99mTc 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核素由于衰变,其原子核数目或活度减少到原来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 1/2表示。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核衰变的次数,用dps或dpm来表示。 放射性比活度:单位质量(摩尔、容积)物质所含放射性的多少。 间接作用:是指电离辐射作用于体液中的水分子(机体内水占体重的70%),引起水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形成化学性质活泼的不稳定的自由基(如H·OH·),再作用于生物大分子,而发生一系列变化。 直接作用:是指电离辐射直接作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使其发生电离、激发或化学键断裂而造成分子结构和性质的改变。 开放源:指在使用和操作过程中能够向外界环境扩散,污染环境,并进一步侵入到生物体体内,对生物体进行内照射放射源。开放源既可产生外照射,又可产生内照射。 封闭源:指在工作中使用的放射性核素被包在外壳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向周围环境扩散,也不污染环境的辐射源。密封源在一般情况下,只产生外照射。 随机效应:是指辐射效应的发生几率(而非重严程度)与剂量相关的效应。随机效应的发生几率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无关。一般认为,随机效应的发生没有剂量阈值,即生物效应的发生概率与受照剂量呈线性无阈关系。 确定性效应:指效应发生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相关,有剂量阈值,阈值以下不会发生这种效应,阈值以上可能发生这种效应。如不育、白内障、造血机能低下、寿命缩短等皆属于。放射性药物:凡是用于诊断和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统称为放射性药物(radio pharmaceuticals) 。 放射化学纯度:放射性核纯度(%)=特定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样品的总放射性活度×100%,一般要求大于99%。 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是一种从长半衰期放射性核素(母体)中分离得到短半衰期的衰变产物(子体)的一种装置,俗称母牛(cow)。

核医学资料

核医学 核医学利用核素和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核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核医学可分为两类,即临床核医学和基础核医学或称实验核医学。 我国核医学工作内容主要以诊断为主,我国临床核医学最主要内容是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核医学实践的放射源主要来源是各种放射药物,即非密封源,也称开放源。其特点容易扩散,并污染工作场所表面以及环境介质。操作开放源的场所存在X射线、γ射线、β射线等引起的外照射,也存在由于放射性污染导致放射性核素进入机体内引起的内照射。 根据放射源的远近分为:外放射和内放射。 外照射:也称为远距离放疗,放射线从人体外一定距离的机器(如钴-60机器为75cm、直线加速器为100cm)发出照射肿瘤。这种射线能量高,穿透力强,肿瘤能得到相对均匀的放疗剂量。外放射是目前放疗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内照射:也称为近距离放疗,将放射源直接放入肿瘤内部(粒子植入)、或放入肿瘤邻近管腔(气管、食管、阴道等)进行放疗。内照射所用的放射源射线射程短、穿透力低,优点是肿瘤可以得到较高的剂量,远处正常组织受量低而得到保护,缺点是剂量分布不均匀,容易造成热点(过高剂量区)和冷点(过低剂量区),增加肿瘤残留和复发危险。所以除宫颈癌外,目前内照射只作为外照射的补充剂量应用,不单独应用。 核医学实践过程中,职业人员受到的外照射来源包括:在给患者用药前的放射性药物准备、标记与配置过程中受到的外照射;在给患者使用放射性药物时受到γ射线、β射线的外照射;患者使用放射性药物后其本身成为辐射源而产生的外照射。 表面污染:核医学实践过程中使用的非密封源容易扩散,通过挥发、蒸发、溢出、洒落、泄漏等使工作场所的场地、墙面、设备、工作服、工作台面、人体的皮肤受到一定程度的放射性物质污染。一般表面污染会在污染局部产生外照射、还会通过皮肤的吸收而渗透到体内,或者通过进食、呼吸和结膜等途径进入体内。 放射性药物:指含有一种或者几种放射性核素并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药物。 核医学工作场所分区:控制区和监督区 控制区包括制备、分装放射性药物的操作室、给药室、治疗病人的床位区等 监督区包括标记实验室、显像室、诊断病人的床位区、放射性贮存区、放射性废物贮存区在控制区入口设置防护衣具、监测设备和个人随身清洁衣物的贮存柜 在控制区的出口处设置皮肤和工作服的污染检测仪、被携带出物品的污染监测设备、冲洗或淋浴设备以及被污染防护贮存柜。 核医学实践中的放射防护涉及三个主要人群:核医学从业人员的职业照射防护、核医学诊疗过程中对患者的放射防护和对公众的防护。 常规X线,包括钡餐造影、四肢骨片、胸片、颈椎片、腰椎片等。胸透、CT检查、钼靶检查都需要进行防护,防护服包括防护帽、铅衣、铅裙、防护围脖甚至防护眼镜等。 对于任何在控制区工作的工作人员,或有时进入控制区工作并可能受到显著职业照射的工作人员,或其职业照射剂量可能大于5mSv/a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个人监测。在进行个人监测不现实或不可行的情况下,经审管部门认可后可根据工作场所监测的结果和受照地点和时间的资料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受照做出评价。 6.6.2.3对在监督区或只偶尔进入控制区工作的工作人员,如果预计其职业照射剂量在1mSv/a~5mSv/a范围内,则应尽可能进行个人监测。应对这类人员的职业受照进行评价,

核医学技术

核医学技术1 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0分一.单选题(共 108题,每题 0分) 1.放射性核素示踪剂技术所采用的示踪剂是 ( ) A.酶 B.受体 C.配体 D.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 E.单克隆抗体2.根据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置,核医学属于: ( ) A.影像医学 B.影像诊断医学 C.放射医学 D.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E.以上均不对 3.肿瘤放射免疫治疗,肿瘤细胞浓聚放射性药物的机理 ( ) A.抗原抗体结合 B.受体配体结合 C.底物与酶结合 D.核苷酸链的互补作用 E.放射性药物对乏氧组织的特异性亲和作用 4.对于患者的防护,核医学医生最关心的是 ( ) A.实践的正当性与防护的最优化 B.患者的年龄与体质 C.患者的受照射剂量 D.医务人员的受照剂量 E.患者排出物的收集管理 5.回旋加速器生产的放射性核素常是: ( ) A.中子缺少 B.存在时间长 C.中子过剩 D.价格便宜 E.以上都不对6.一瓶99m Tc在25cm处的计量率是64μSv/h,那么在1m处的计量率是:  ( ) A.32μSv/小时 B.16μSv/小时 C.8μSv/小时 D.4μSv/小时 E.以上都不 对 7.适合腔内介入治疗的疾病是 ( ) A.癌性胸腔积液 B.癌性腹腔积液 C.关节腔积液 D.癌性心包积液 E.以上都是 8.放射性核素显像时射线的来源: ( ) A.自引入被检者体内放射性核素发出 B.体外X射线穿透病人机体 C.频率为2.5~7.5MHz超声 D.宇宙射线 E.微波 9.99Mo-99m Tc发生器中99m Tc强度达到峰值时的时间为: ( ) A.6.0小时 B.66小时 C.1周以上 D.23小时 E.以上都不对 10.在γ相机或SPECT显像中,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放射性核素的生产装置是  ( ) A.反应堆 B.核裂变 C.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D.医用小型回旋加速器 E.大型工业回旋加速器 11.下列哪一项不是准直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 ) A.孔数 B.孔径 C.孔长 D.间壁厚度 E.形状 12.用作PET的γ闪烁晶体为 ( ) A.NaI B.NaF C.AgNO3 D.NaCL E.95%锗酸铋 13.关于正电子放射性核素下列哪项正确: ( ) A.常常有较长的半衰期 B.常探测其发射的能量为511keV的γ光子 C.可通

教学大纲__实验核医学

《实验核医学》教学大纲 Experimental Nuclear Medicine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A0702 开课时间:第一学期 总学时数:48 开课部门:科学技术实验中心 授课对象:硕士生、博士生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30% 预修课程: 主讲教师:马骏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 胡雅儿、刘长征、李少林主编,实验核医学与核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资料: 王世真主编,分子核医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叶维新、陈杞主编,实验核医学技术,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主要目的是讲述如何利用核素进行生物医学研究,以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及其物质基础,加深人们对正常生理、生化过程以及病理过程的认识。主要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核物理和核化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包括核射线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核射线的测量、

放射卫生防护及标记化合物的制备等;第二部分是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放射自显影术及其在生物学、药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应用;第三部分是体外放射分析技术,包括各种超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测定及受体的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等技术。 第一章核射线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主要内容 本章为放射性核素探测、防护及应用的基础,介绍核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常用术语等。 2.教学要求 掌握常用术语-核素、同位素、放射性核衰变、半衰期、衰变常数、放射性活度等;掌握核衰变的方式、核衰变的基本规律、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放射性测量 1.主要内容 本章讲述放射性测量的基本技术,介绍放射性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工作条件、测量方法等。 2.教学要求 掌握液体闪烁测量技术、放射性测量计数误差及其控制; 了解放射性测量仪器种类、工作原理、工作条件的选择。 第三章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与放射卫生防护 1.主要内容 本章讲述射线防护常用术语、放射生物学作用机理、辐射生物效应及辐射防护的安全标准等。 2.教学要求 掌握辐射生物效应种类、辐射防护目的与原则、辐射防护安全标准; 了解辐射防护常用量、放射生物学作用机理。 第四章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 1.主要内容 本章讲述放射性核素标记技术的基本概念、常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的制备及标记物的辐射自分解等。 2.教学要求 掌握放射性碘标记物的制备、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辐射自分解; 了解放射性碳、氚标记物的制备方法,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纯化与鉴定。 第六章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 1.主要内容 本章讲述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基本原理,物质转化、吸收、分布及排泄的示踪技术,细胞动力学的示踪研究等。 2.教学要求 掌握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原理、特点,放射性核素稀释法; 了解物质转化、吸收、分布及排泄的示踪技术,细胞动力学的示踪研究等。

(完整版)核医学简答、概述总结(二),推荐文档

1、核医学的定义及核医学的分类. 答: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及应用放射性核素诊治疾病和进行生物医学研究.核医学包括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实验核医学主要包括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临床诊断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由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组成.诊断和医学包括以脏器显像和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体内诊断法和以体外放射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体外诊断法.治疗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核射线对病变进行高密度集中治疗. 2、分子核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分子医学的概念:是建立在分子细胞学、分子生物化学、分子药理学及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在大分子、蛋白、核酸水平上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最终达到对疾病进行特异性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代谢显像、受体显像、反义与基因显像、放射免疫显像、凋亡显像。 3、原子的结构.元素、同位素、核素、同质异能素、放射性活度的概念,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答:原子是由处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他们统称核子. 核素:指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特性,不同的核物理特性。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处于不同核能状态的原子称为同质异能素。 放射性活度:简称活度: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数量。 放射性衰变:α衰变(alpha decay)、β—衰变(beta decay)、正电子衰变、电子俘获(electron capture)、γ衰变(gamma decay)。 4、什么是放射性药物,按理化性质如何分类,放射性药物与普通药物有何不同,医用放射性药物由哪些途径产生,放射性核纯度和放化纯的概念? 答:放射性药物指含有一个或多个放射原子(放射性核素)而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分类:离子型、胶体型、放射性标记化合物、放射性标记生物活性物质。与普通药物不同点:放射性,理化特性取决于被标记物固有特性,有特定物理半衰期和有效半衰期,脱标及辐射自分解,计量单位用活度为基本单位,治疗作用机理不同于普通药物。 产生:加速器生产,反应堆生产,从裂变产物中提取,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淋洗。 放射性核纯度:也称为放射性纯度,指所指定的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占药物中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放射性纯度只与其放射性杂志的量有关. 放射化学纯度(放化纯):指特定化学结构的放射性药物的放射性占总放射性的百分比. 5、治疗常用的放射性核素。 答:常用的放射性核素多是发射纯β-射线(32P、89Sr、90Y等)或发射β-射线时伴有γ射线(131I、153Sm、188Re、117Sn m、117Lu等)的核素。131I(NaI)甲状腺疾病诊断、治疗;133Xe肺通气显像;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99mTc-MDP骨显像;99mTc-ECD 脑灌注显像;99mTc-MAA肺灌注显像;99mTc-RBC肝血池显像;99mTc-寡核苷酸肿瘤基因反义显像。 6、目前常用的脏器显像仪有哪些,什么是PET,SPECT? 答:γ照相机 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脏器功能测定仪 CT。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利用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为显像剂,对脏器或组织进行功能,代谢成像的仪器。PET主要由探测系统包括晶体、电子准直、符合线路和飞行时间技术,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图像显示和断层床等组成。原理:是用正电子衰变和工业苏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在人体内放出的正电子与组织相互作用,发生正电子湮灭,向相反方向发射光子,与γ光子检测仪互相作用,产生荧光子,并形成一个电子脉冲,经过显像系统及计算机处理形成PET图像,与SPECT比较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探测效率高、能准确地显示受检脏器内显像剂浓度提供的代谢影像和各种定量生理参数等优点。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利用注入人体的单光子放射性药物发出的γ射线在计算机辅助下重建影响,构成断层影像的仪器。 7、肿瘤常用的显像剂 答:67Ga,201Tl,99mTc-MIBI,18F-FDG,99mTc-PMT,99mTc-DMSA, 99mTc-octreotide,111In-DTPA-D-phel-octreotide,特点:均为亲肿瘤显像剂。 8、幅射防护的原则及外照射防护的措施? 答:辐射防护基本原则是:1实践的正当化,要求产生电离辐射的实践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利益大于代价,抵偿其所造成危害。2防护最优化,指用最小代价获得最大净利益,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使一切必要照射保持在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3个人剂量的限制,在实施上述两项原则时,要同时保证个人的当量剂量不超过规定的限值。外照射防护原则:1时间防护,尽量减少接触放射源的时间。2距离防护,尽量增大人体与放射源的距离。3屏蔽防护,在人体和放射源之间安装屏蔽物,借助于物质对射线的吸收减少人体受照剂量。 9、免疫分析基本原理,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包括那些方法,免疫放射分析技术的主要特点和分析质控指标。 答:(1)免疫分析是利用特异抗体与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的竞争结合反应,用过测定放射性复合物量来计算出非标记抗原量的一种超微量分析技术。(2)非放射性的标记免疫分析包括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酶标记的免疫分析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3)免疫放射分析技术的特点:以标记抗体作为示踪剂,反应动力学,因标记抗体是过量的,且反应是非竞争性的,抗原抗体是全量反应,故反应速度比RIA快,灵敏度明显高于放射免疫分析,约为放射免疫分析的10~100倍,标准曲线工作范围宽,特异性高,稳定性好。(4)质控指标:稳定性、精密度、灵敏度、准确度、特异性。 10、脑灌注显像的原理、正常及异常图像特点、主要的适应症,常用的显像剂及显像特点。了解乙酰唑胺介入显像及PET脑显像的主要内容。 答:原理:根据血脑屏障的特殊功能,选择一些具有脂溶性的、电中性的小分子(<500)放射性示踪剂,它能自由通过完整无损的血脑屏障,并大部分被脑细胞所摄取,且在脑内的存留量与血流量成正

核医学科住院医师培训细则

《核医学科住院医师培训细则》 核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应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临床医学学科。它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核医学科住院医师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临床核医学,具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①影像核医学,包括伽马照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SPEC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PET/CT和PET/MR);②治疗核医学,包括内照射治疗和外照射治疗两类;③功能测定技术;④体外分析技术。其自身特点是集功能/解剖影像、分子影像、靶向治疗为一体。核医学科既及其他影像学科、临床各学科关系密切,同时又涉及核物理学、核药学、计算机等多学科技术。 一、培训目标 通过3年的规范化培训,使住院医师打下扎实的核医学科临床工作基础。能够掌握核医学科常见疾病的诊疗常规和临床路径;熟悉各轮转科室的诊疗技术;了解核医学和放射学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独立从事核医学科临床工作的能力。 二、培训方法 采取在核医学科及其他相关科室轮转的形式进行。培训内容和难易度逐步递增。通过参加门诊、病房工作和各种教学活动,完成规定数量的病种和基本技能操作,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认真填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规范书写诊断报告及病历;参及见习/实习医生和住院医师的核医学科临床教学工作。 核医学科住院医师培训分为3个阶段进行,各阶段轮转科室及时间安排见表1。 (一)第一阶段为综合临床能力的培训 第1~6个月,在及核医学相关的临床科室轮转。要求在内分泌科、肿瘤科各轮转2个月;根据住院医师和临床培训基地的具体情况,从心内科、呼吸科和神经内科选择一个科室轮转2个月。 (二)第二阶段为核医学及放射学知识的基础培训 第7~16个月,巩固在校期间已学过的理论基础,通读国内外出版的有关专著1~2本,阅读国内外核医学杂志,认真参加科内组织的业务学习及讲座。 在放射科和核医学科先后各轮转5个月。放射科轮转全部在影像诊断,包括神经、骨关节组各1个月,胸部、腹部组各1.5个月;核医学科包括核医学高活性室1个月,体外分析1个月,核素治疗和功能测定1个月,SPECT或SPECT/CT 2个月。 (三)第三阶段为核医学及放射学知识的加强培训 第17~33个月,进一步深入学习核医学及放射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包括图像采集及处理、图像融合技术、多模式分子显像。参加科室组织的有关业务学习和专题讲座。

最新核医学科岗位职责

核医学中心岗位职责 一、核医学科主任职责 1、管理全科工作,及时传达和执行医院各项管理要求和任务。 2、制定年度计划及年终总结。 3、认真严格进行各级工作人员的各项考核。积极组织实施教学、科研、人员培训。 4、组织科内新技术的开展实施,开拓市场。 5、督促检查及处理日常工作任务,是科内预防放射性污染及放射性物品管理的第一负责人。 二、放射性核素淋洗、标记岗位职责 1、负责每日所检项目的淋洗、标记,交代注意事项及所属仪器的清洗保护工作。 2、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程。 3、每日上班即按当天病人量情况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工作之余在科室办公室内接待候诊患者。 4、每日工作完成后及时清理工作现场,是本工作区域内预防放射性污染及放射性物品使用保管的第一负责人,须做好各项登记。 三、注射护士岗位职责 1、负责科室各项检查患者所需的核素药物注射,坚持三查七对和无菌操作原则。 2、向患者交代相关检查的注意事项,安排患者候诊并经常观察候诊室及检查室中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向医师汇报并协助处理。 3、做好各项相关登记。 4、核素药物注射过程中严格做好防护工作,预防放射性污染,确保源库安全。 5、负责区域内的仪器卫生及工具整理工作。 四、ECT前台采集岗位职责 1、负责每日ECT各项检查任务及仪器的清洗保护工作。 2、每日上班即打开ECT前后台仪器,检查前台是否有本底计数,并将情

况通告给放射性核素淋洗、标记、注射人员。如有特殊情况(如无计数),则应立即报告科主任。 3、严格按照操作章程操作。其工作岗位主要在前台及后台处理室的位置上。当机器上有病人时,不得擅自离开岗位。 4、每日完成工作后及时清理工作现场,做好各项登记。 五、ECT后台岗位职责 1、负责每日ECT检查病例项目图像技术处理、发出检查项目报告和所属负责仪器日常清洁保护工作。 2、 3、严格按照ECT后台操作程序操作,病人检查完毕后及时进行图像技术处理,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及时发出检查报告,主要工作岗位在ECT后台和出报室。 4、每日完成工作后及时清理工作现场,资料归档并做好各项登记。 六、化学发光检测岗位职责 1、 2、负责每日化学发光检查项目、发出报告及所负责仪器日常清洁保养维护工作。 3、上班后应及时关闭实验室门窗,启动室内空调机进行调温去湿,等待20~30分钟后,即可按操作程序做好仪器准备工作。不得擅自离开岗位,并应严密观察仪器运转状况,不得擅自提前结束仪器保养维护程序。 4、 5、安排标本项目编程及上机,输入报告所需内容,审核并发出检验报告。 6、 7、工作岗位在标本处理及化学发光检查室内。 8、每日完成工作后及时清理工作现场,做好各项登记。 七、核素治疗工作岗位职责 1、 2、负责核素131碘分装、甲状腺吸131碘率测定、甲亢131碘治疗给药、

核医学考试题及答案

名解 1、核素、同位素、同质异能素、放射性核素、核衰变 答:★核素:质子数、中子数均相同,并处于同一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nuclide)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据相同的位置,互称为同位素(isotope) ★同质异能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处于不同核能态的核素互称为同质异能素。基态的原子和激发态的原子互为同质异能素(isomer)。 ★核衰变放射性核素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 称为核衰变(nuclear decay) 2、物理半衰期、生物半衰期、有效半衰期 答:★物理半衰期(physical half life)指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T1/2)。 ★生物半排期(biological half life)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经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Tb) ★有效半减期(effective half life)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Teff )。 3、确定性效应、随机效应 P30 答:确定性效应是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随机效应是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隐匿性伤害。 4、阳性显像、阴性显像 答:★阳性显像(positive imaging)是以病灶对显像剂摄取增高为异常的显像方法。由于病灶放射性高于正常脏器、组织,故又称“热区”显像(hot spot imaging)如放射免疫显像、急性心肌梗死灶显像、肝血管瘤血池显像等。 ★阴性显像(negative imaging)是以病灶对显像剂摄取减低为异常的显像方法。正常的脏器、组织因摄取显像剂而显影,其中的病变组织因失去正常功能不能摄取显像剂或摄取减少而呈现放射性缺损或减低,故又称“冷区”显像(cold spot imaging) 5、放射性药物、核医学、放射性活度 答:★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 ★放射性药物(radiopharmaceutical)指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数,radioactivity)是核医学中常用的反映放射性强弱的物理量。1Ci=×1010 Bq 选择题 1、99m Tc半衰期计算 T1/2为 h 2、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对机体变化:按效应出现的对象,分为躯体效应(somatic effect)及遗传效应(genetic effect)。按效应出现的时间,分为近期效应(short-term effect)及远期效应( long-term effect)。按效应发生的规律,分为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及非随机效应( non-stochastic effect)。 3、正电子显像常用标记核素 11C、13N、15O和18F 18F-FDG半衰期:110分钟。 4、AD病影像学表现双侧顶叶和颞叶为主的大脑皮质放射性对称性明显减低,一般不累及基底节和小脑 5、室壁瘤表现反向运动

核医学科体外检测工作流程及要求

核医学科体外检测工作流程及要求 一、临床待检标本的正确采集和送检;对待测标本进行唯一识别标记的编码。 以上工作由体检中心完成。 二、临床标本接收、处理 1.所有标本均可能具有传染性,须严格遵守医院有关院内感染及医用垃圾的管理和处理规定。样本应避免微生物污染。 2.严格执行病人、化验单及标本收集器皿的核对制度,保证无差错。 3.签收人员应逐一检查标本的质量: (1)标本在下列情况下视为不合格,工作人员有权拒收标本,同时注明拒收原因,并通知临床重新采集标本。 不合格的情况包括:容器空缺、使用不适当的容器、容器有破损、标本外泄污染、标本溶血、标本量不足等。 (2)对检查合格后的可接收标本予以接收,并作进一步处理。 4.标本的处理: (1)检测前标本处理时,须仔细核对标本与标本资料记录的一致性,准确无误时方可进行处理。 (2)血液标本采集后立即送至实验室在采血后两小时内按离心要求进行常温、低温(胰岛激素)离心。 (3)溶血标本的处理:轻度溶血,同时作血清空白;严重溶血,重留样本。 (4)乳糜标本的处理:血清和(或)血浆与氟利昂以1:1在玻璃试管中混合,180°颠倒试管3分钟,然后3000转/分离心6分钟。上清液为澄清的血清,中层含沉淀的脂蛋白,下层为多余的氟利昂,澄清过程可重复多次而不影响酶的活性和底物。 (5)胆红素(黄疸)标本的处理:胆红素标本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引起分析项目结果的改变,处理方法可作空白对照,或进行干扰试验消除恒定。 三、临床标本的保存 离心后提取血样(血清、血浆)标本,标明病人的姓名、检测项目、采血时间后立即放入4℃或-20℃冰箱冷藏或冷冻保存待用(一周内检测可贮存于2~8℃,一周以上需-20℃冻存)。 四、检测试剂的保管 臵于专用冰箱中,于2~8℃贮存。切勿冻存。个别特殊的按照试剂盒的要求进行保存。 五、放射免疫定量检测 ㈠放射免疫定量检测项目: 1.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2.甲状腺功能测定: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及人促甲状腺激素(TSH)。 3.胰岛功能:胰岛素(Ins)、胰岛素抗体(Ins-ab)及C-肽(C-P)。

32核医学

临床核医学: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 影像核医学:一门研究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进行医学成像诊断疾病并探索其机理与相关技术理论的学科 放射性药物: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 放射性药品:用于临床诊断或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制剂或标记其药品。在我国获得药品监管部门批准的放射性药物 称为放射性药品,分为放射性诊断性药品和放射性治疗性药品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中子数相同,但能级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质异能素 早期显像:显像剂引入人体内2h内进行的显像 延迟显像:显像剂引入人体内2h后进行的显像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称为同位素 稳定性核素:能够稳定存在,不会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的变化 准确度:指测定值与已知真实值的符合程度。称为准确度 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并处于同一能级的原子 当量剂量:按辐射的质加权后的某一组织或器官的吸收剂量称为当量剂量 电离:原子或原子团由于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而变成离子对过程称为电离 体外分析:是指在体外实验条件下,以特异性结合反应为共同的生物学基础,以结合反应动力学规律为共同的

方法学为基础,并以放射测量技术为共同的定量手段,对生物活性物质进行超微定量分析的总称 放射性核纯度:放射性药品中所要求的放射性核素其活度占样品放射性总活度百分比 核医学显像:将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引入体内,实现脏器、组织、病变的功能性显像方法 炎症显像: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物显示局部这种损伤和对损伤的复杂反应情况的方法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素称为放射性活度 照射量:是直接量度辐射场强度的一种物理量称为照射量 确定性效应:确定性效应是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 发生有害效应。一般是在短期内受较大剂量照射时发生的急性损害 生物靶区:由一系列生物学信息决定的解剖学靶区内不同生物学表现的区域,这些区域均可通过影像技术来显示 称为生物靶区 比活度:单位质量物质的放射性活度称为比活度 吸收剂量:单位质量的被照射物质所吸收任何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称为吸收剂量 三时相骨显像:血流相、血池相、延迟相 四时相骨显像:三时骨显像加上一次24小时静态骨显像

临床核医学实验室设计基本要求SICOLAB

临床核医学实验室设计基本要求SICOLAB SICOLAB临床核医学实验室建设装修基本要求 一、对临床核医学诊断治疗单位的要求|喜格 1、临床核医学诊断治疗的单位(以下简称为核医学单位)应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中针对临床核医学诊断治疗(以下简称为诊疗)规定的人员与设备等执业条件和其他有关要求,以及GB18871一2002和GBZ179等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2、应配备与其服务项目相适应并且性能合格的核医学诊疗设备(包括相关辅助设备)、患者防护与质量控制检测仪器、个人防护用品。 3、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对检测仪器进行检定或校准,取得合格和有效的检定或校准证书。当检测仪器经重大维修后,应重新进行检定或校 4、应设置与其服务项相适应并且符合GBZ120防护要求的实验室、检查室、注射室、治疗病房和候诊区等各种工作场所及其相应防护设施。 5、应注意配置与其服务项目相适应并且结构合理的各种专业人员,包括暴备临依核医学资质的执业医师和临床核医学技师等,并对他们积极开展患者防护与安全和质量控制等知识的培训与考核。 6、应设立放射防护和质量保证管理组织,各类医技人员应在各自的工作中严格遵循防护和安全要求以及质量控制要求,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7、应制定临床核医学诊疗质量保证计划,建立健全包括加强患者防护在内的管程制度,从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程序上保证临床核医学诊疗的正确实施。 8、应针着实雄诊疗时可能出现的故障或失误,制定度急颤案,并进行培训和应急浦练,可能出现的故障或失误所致后果减到最小。 二、对临床機医学执业医师及相关人员的要求|喜格 1、仅具相资格的执业医师才能对患者开具放射性药物治疗的处方,并应死此方患者施用治疗性放射性药物。 2、执业医师座逐例进行正当性判断,只有符合正当性要求的才能开具放射药物修疗处方 3、执业医师及相关人喊应严格掌据适应证,对临床核医学诊疗敏感的患者施用放射性药物时更应严格控制。 4、在临床核医学诊疗实施前,执业医师及相关人员有责任将可能的风险以石头或书面形式告知患者或其家属。

影像核医学参考试题a

影像核医学参考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放射性药物进行体内诊断和治疗的共同特点是: 较短 A. T 1/2 B.高选择性浓集在靶器官或组织 C. 能量较低 D.γ射线 E. 能量较高 2.不适合用于体内核素诊断的放射性药物是: 较短 A. T 1/2 B. 只发射γ射线 C. 能量较低 D. 高选择性浓集在靶器官或组织 E.发射β射线 3.既能进行心肌显像又能进行肿瘤和炎症显像的放射性核素是: A. 201Tl(铊); B. 99Tc m (锝) ; (碘); D. 67Ga(镓); (碘) 4.能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是: A. 111In(铟); B. 125I(碘); C. 131I(碘)

D. 3H(氢); E. 18F(氟); 5.治疗多发骨转移癌的放射性核素是: A.125I(碘); B.(钐); C. C. 18F(氟); D. D. 3H(氢); E. E. 123I(碘) 6.一般认为,核素骨显像较X线检查提前多久发现肿瘤骨转移(C) A. 0.5~1个月; B .2个月; C. 3~6个月; D. 7~9个月; E. 12个月 7.超级影像表现不正确的是: A. 全身骨骼显影普遍增强 B.肾脏显影清晰 C. 恶性肿瘤广泛弥漫骨转移 D. 可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E.组织学本底低 8.对暂时性脑缺血(TIA)的早期诊断,那种检查项目更灵敏: A. 脑CT检查 B. 脑MRI检查

C. 核素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 D. 脑多普勒B超检查 E.脑X线显像 9.癫痫患者发作期的脑血流灌注显像显示的放射性分布影像特点是: A. 普遍增强 B. 普遍减少 C. 局灶性增强 D. 局灶性减少 E.增强和减低并存 10.恶性脑肿瘤的脑代谢显像影像主要表现为: A. 普遍放射性增强 B. 普遍放射性减低 C. 局灶性放射性增强 D. 局灶性放射性减低 E. 增强和减低并存 11.哪项不是常用脑血流灌注显像剂99TC m-ECD和99TC m -HMPAO的特点(D) A. 电中性; B. 脂溶性; C. 小分子量; D. 不能通过完整的血脑屏障 E. 进入脑细胞的量与rCBF有关 12.若在肺灌注显像中出现形态较规则的放射性分布减低或缺损区,而在肺通气显像上 无异常表现(即两种中肺显像“不匹配”),多提示:

核医学大题总结

核医学常考试题 一、名解 1.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 核素 2.核衰变:不稳定的核素通过发射粒子和光子,放出核能成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 3.韧致辐射:高速带电粒子通过核电磁场使受到突然阻滞,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 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4.有效半衰期:放射性核素在放射性衰变和生物代谢的共同影响下数量减少到原来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5.半衰期(T1/2):放射性核素的数量和活性减少到原来一半的所需要的时间。 6.放射性活度:一定范围内某种放射性核素单位时间内发生核衰变的次数,国际单位为Bq,1Bq = 一 次衰变;旧单位是Ci,1Ci = 3.7*1010次核衰变。 7.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而质量数不同的核素。 8.放射性核素纯度:指特定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占总放射性的百分数 9.放射化学纯度:指以特定化学形态存在的放射性核素活度占样品总活度的百分数 10.201Tl的再分布现象:由于缺血心肌摄取慢、清除慢,201Tl注射后早期显像(10min内)出现缺血心肌 部位灌注缺损,延迟显像(2-4h)灌注缺损恢复,接近正常心肌。这种现象成为“再分布”。 11.心肌显像反向再分布:负荷MPI(心肌灌注显像)无灌注缺损,静息MPI反而有灌注缺损,或负荷 MPI的出现的灌注缺损在静息MPI更为严重。意义不清,常见于AMI后的溶栓治疗或急诊PCI后的患者。 12.大小脑交叉失联络:一侧大脑皮质有局限性放射性分布减少或缺损,同时对侧小脑放射性分布亦见 明显减低,这种现象称为大小脑交叉失联络,多见于慢性脑血管病。 13."炸面圈"样改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因局部血供减少表现为显像剂摄取减少的“冷区”,当血管再 生和骨骼修复开始后,股骨头周边血供增加,成骨代谢活跃,骨显像时表现为显像剂明显增加,呈现“炸面圈”样改变,即冷区周边为热区改变。 14.肿瘤阳性显像:又称为亲肿瘤显像,由于肿瘤细胞代谢旺盛,血供丰富,肿瘤病灶的显像剂分布明 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呈现高放射性的“热区”,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和疗效监测。 15.骨显像闪耀现象: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治疗中,因局部血供增加、成骨修复活跃和炎性反应,出现 病灶部位显像剂浓聚较治疗前更明显的现象,而患者的临床表现明显好转,再经过一段时间后浓聚

实验核医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核医学概论 1、放射性相关基本概念 元素: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内含有相同的质子数则属于同一种元素。核素:(nuclide )凡原子核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以及一定能量状态的原子,即称为核素。即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所处的能级状态也相同。同位素(isotope)凡同一种元素的核素中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isomer)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而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称为同质异能素。 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又称为不稳定核素,是指原子核能自发地产生成分或能级的变化,变成另一种核素,变化时伴有射线的发射。 稳定核素:是指原子核在没有外来因素作用时,不发生核内成分或能级的变化。放射性衰变(radiation decay)不稳定原子自发地发生核内成分或能级的改变,并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特征X射线(characteristic X ray)内层电子被俘入核内,外层轨道电子补入,两电子轨道之间的能量差转换成子核的特征X射线释放。或传给一个轨道电子,使之脱离原子,这种电子被称为俄歇电子(auger electrons) 内转换电子(internal conversion electron)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把能量转给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之发射出,称为内转换电子。 半衰期:指某核素的原子核数目衰变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1/2表示。 有效半衰期:指放射性核素由于生物代谢和放射性衰变的共同作用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e表示。 2、射线的种类、性质及其衰变方式 核衰变方式:α衰变、β-衰变、β+衰变、EC(电子俘获)和γ跃迁。 射线:αβ- β+ γ 1)α衰变 是放出α粒子的放射性衰变。α粒子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实际是氦核42He。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238U → 234Th + 4He + Q α粒子的质量大,带电荷,故射程短,穿透力弱;能量单一,对局部的电离作用强。2)β-衰变 中子过剩的原子核。一个中子转化成一个质子,释出一个负电子(来自核的负电子称β-粒子)及一个反中微子。中子数减少1,原子序数增加1,原子质量数不变。32P → 32S + β- + Ue + Q β射线的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穿透能力较弱、电离能力较强。 3)β+衰变 中子数相对不足。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释出一个正电子(β+粒子)和一个中微子(υ)。子核原子序数减少1,质量数不变。正电子的射程仅1-2mm 即发生湮灭辐射 13N → 13C + β+ + υ + Q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4)EC(电子俘获) 中子相对不足(Z较大时)。原子核从核外较内层的电子轨道俘获一个电子,使之与一个质子结合转化为中子。中子数增加1,质子数减少1,质量数不变 5)γ跃迁 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以发射γ光子释放过剩的能量的过程。通常是在

核医学科建设与创新

核医学科的整体规划与系统创新

核医学科是干什么的? 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医学学科。包含有显像、治疗、药物合成和实验室等相关内容组成。

核医学科的特点是什么? 开放性的放射性场所 对病人主要是内照射 对医务人员和公众:主要是外照射辐射防护要求具有特殊性

辐射防护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放射性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相关的管理条例 ?GBZ 95-2014 职业性放射性白内障的诊断?GBZ 98-2002 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标准?GBZ 104-2002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GBZ 105-2002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GBZ 106-2002 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GBZ 107-2002 放射性性腺疾病诊断标准?GBZ 101-2011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GBZ 113-2006 核与放射事故干预及医学处理原则?GBZ 120-2006 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26-2002 医用电子加速器卫生防护标准?GBZ 128-2002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9-2002 职业性内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30-2013 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 131-2002 医用X射线治疗卫生防护标准

核医学科内部布局的需求 放射性场所与非放射性场所严格分开 放射性区域高、中、低活性分区 放射性药品的接收、使用和放射性废弃物处置全过程的安全性 ……

核医学

一、名解 1、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包括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两部分。 2、基态:能量处于最低的稳定能级状态。 3、激发态:原子在某些核反应、核裂变及放射性衰变后仍处于较高的能级状态。 4、核素(nuclide):是指质子数、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5、同位素(isotope):凡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6、同质异能素(isomer):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所处的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称为同质异能素。 7、半衰期:指放射性核素由于衰变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8、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A):表示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 A=A0*e^(-λt) 单位:贝克勒尔(Bq) 电离: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和物质的原子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使电子脱离轨道束缚形成自由电子,这一过程称为电离。 激发: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其形成自由电子,只能由能级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级较高的轨道,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较高的激发状态,这一作用称为激发。 ☆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作用,运动速度和方向突然发生改变,能量的部分或全部以X射线的形式发射出来,这种现象称为韧致辐射。 湮灭辐射:β+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能在介质中运行一定的距离,当其能量耗尽时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MeV的γ光子而自身消失,这叫湮灭辐射。 ☆光电效应:γ光子与介质中的轨道电子(主要是内层电子)碰撞,把能量全部交给轨道电子,使之脱离原子而发射出来,而整个光子被吸收消失,这一作用过程称为光电效应。 康普顿-吴有训效应:能量较高的γ光子与原子的核外电子碰撞,将一部分能量传给电子,使之脱离原子轨道束缚成为高速运行的电子,而γ光子本身能量降低,运行方向发生改变,称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放射性药物:指含有放射性核素、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类特殊制剂。 辐射自分解:某些被标记物对射线作用较敏感,在射线的作用下可以发生化学结构变化或生物学活性丧失,导致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学行为改变,这种现象称为辐射自分解。 ☆核素发生器:是从长半衰期核素的衰变产物中分离得到短半衰期核素的装置,俗称“母牛”。☆放射化学纯度:是指以特定的化学形式存在的放射性活度占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 19、☆吸收剂量:单位质量的受照物质吸收射线的平均能量。单位:戈瑞(Gy),1Gy=1J/kg。 20、当量剂量:按照辐射权重因子加权的吸收剂量。HTR = DTR * WR 单位:希沃特(Sv)。 21、☆确定效应:是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计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主要研究对象是个体。 22、☆随机效应:是指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或发病率而非严重程度)与计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研究对象是群体。 23、直接作用:是电离辐射直接作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使其发生电离、激发或化学键断裂而造成分子结构和性质的改变。 24、间接作用:是指电离辐射作用于体液中的水分子,而引起水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形成化学性质活泼的不稳定的水自由基,再作用于生物大分子,使之发生一系列变化。 25、内照射:是指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在体内发射出射线对机体进行的照射。 26、外照射:是指放射源在体外,机体受其发射出的射线照射,离开辐射物就停止照射。 27、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以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的化学分子作为示踪剂,通过探测放射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